固定资产投资的估算方法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投资的估算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资本存量 永续盘存法 改进
中图分类号:F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73-02
关于当代中国及地区经济的很多实证研究中都需要计算资本存量K这个指标,特别是关于经济增长、投资效率和TFP的研究,所以确定资本存量K显得尤为重要。
在关于中国资本存量的相关研究中。众多学者几乎都采取了各自不同的测算方法,而他们所得出的数据间却又存在很大的差距。K测量的不准确必然会影响到后续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所以尽量完善测算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众多学者在对资本存量的估算过程中,应用最多的方法之一是“永续盘存法”,笔者在学习资本存量估算K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在测算时,特别是对地方经济进行研究时,应用简单算法还有一点可以改进的地方,在这里写出来以便共同探讨改进。
估算资本存量的方法主要有1951年戈德史密斯(Goldsmith)开创的永续盘存法和1995年乔根森(Jorgenson)提出的资本租赁价格度量法。用永续盘存法计算资本存量能够充分利用较长时期连续的、相对可靠的投资统计资料,并可以任意选用某一存量资料较为齐全的年份作为基期往前或往后逐年递推,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OECD定期公布10个成员国的资本存量数据,就是利用永续盘存法得到的。
永续存盘法的具体步骤包括:通过普查或根据一定的假定,估算出某一计算基期的全社会资本存量;取得各年份产业部门的投资数字,并将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各年投资额分别换算成按可比价格计算的投资额;按每年投资额中各类资产的投资构成,以专门调查测算的各类资产平均使用年限(从投入使用到完全报废的时间)为依据,测算出每年资本报废的价值,并予以汇总;从历年投资额中扣除报废总值,得出各年资本的实际增量;根据上年资本存量加本年资本增量等于本年资本存量的原理,推算出历年资本存量的数字。
用公式简单表示就是:
K1=K1-1+It-D1=Kt-1+I1t=Kt-1+I1-FCt-1×δ (1)
其中,Kt、Kt-1分别表示第t年和t-1年的资本存量,It、I1t、D1表示第t年投资、净投资和折旧,FCt-1表示第t-1年的资本存量,δ表示折旧率。目前关于我国历年资本存量估算的研究大都是在永续盘存法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研究的需要,采取了一些替代方法和不同的指标进行的。
关于资本存量的计算,目前的焦点是中国资本存量的计算,而地方资本存量的计算研究较少。本文试图在分析比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简单计算方法,对地方资本存量的估算提出一点改进意见。
一、已有的研究成果及比较
在对我国历年资本存量进行估算的研究中,
张军扩(1991)、贺菊煌(1992)、Chow(1993)的工作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沈坤荣(1999)、胡鞍钢(1999)、王小鲁和樊纲(2000)、邹至庄(2000)、王金营(2001)、张军(2002、2003)、李治国与唐国兴(2003)、何枫(2003)等也是比较有影响的。总体来看,已有研究的主要估算步骤为:估算基期年的资本存量;估算各年资本存量的净增加额(本年资本存量增加额扣除上一年固定资本存量折旧额);在基期资本存量的数据基础上,逐年累计各年的资本存量净增加值,从而得到以后若干年份的资本存量。
这一过程涉及四个关键变量:基年资本存量K1的估计、当年投资It或净投资It′的选取,各年资本折旧率δ的选择、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确定。由于各学者对资本存量的前提假设、估算方法以及选取指标不尽相同,因而所得出的结论相差较大。综观已有的研究,其差异也主要围绕这三个步骤所涉及的四个重要变量展开。
(一)关于基期资本存量K1的确定
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选定1952年或1978年为初始年。
张军扩(1991)采用美国学者珀金斯(1989)的假定(我国1953年的资本存量与国民收入比为3),推断1952年的资本存量为2000亿元(1952年价)。王金营(2001)、何枫(2003)也沿用了这一假定,推算出了1952年的资本存量。
贺菊煌(1992)分别估算了生产性资本和非生产性资本存量。他假定的前提是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相对的稳定性,直接依据相应年份的积累数据,推算出1964年的生产性资产以及1990年住宅价值,并假定该年住宅价值占非生产性资产价值70%,估算出当年的非生产性资产价值;然后,他在这两个数据的基础上推算其他年份的资本存量数据。这一研究结果也被张军(2002)所采用。
Chow(1993)对积累数据的处理则比较细致。他假定1952年农业产出340亿元中,土地、资本分别贡献40%和25%,两者的年贡献率均为19%,从而得到农业的初始资本存量,再加上其他部门的资本存量,得出1952年包括土地在内的资本存量为1750亿元,若不包括土地则为1030亿元(1952年价)。为了避免资本存量初值估算不准确影响对总量生产函数的估计,他还把资本存量初值范围定为1550亿至1950亿元。此后,李治国和唐国兴(2003)直接采用Chow(1993)的1978年年末资本值为初始资本量。
胡鞍钢(1999)只估算了1978年我国固定资产存量为5500亿元(1978年价)。同时如果假定1978年固定资本存量是GDP的1.5倍,也可得到相近的结果。张军和章元(2003)则利用上海市的历史数据、全国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和净值数据,并在考虑农业资本存量后,分别测算出若干个1952年我国资本存量估算值,选定800亿元(1952年价,不包括土地)为1952年我国资本存量。
可以看出。这些研究中关于初始年份资本存量值的估算方法很不一致,估算的数据差异也很大,这为利用估算的数值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带来了困难。
(二)关于当年投资lt或净投资It′的选取
张军扩(1991)、贺菊煌(1992)、Chow(1993)都采用积累来表示新增净投资。但随着我国统计体系的变更,1993年起统计资料不将公布积累数据,这给后续的研究带来了困难。邹至庄(2000)依据国民收入核算原理,“从1978年价的官方实际GDP数据中减去实际消费和实际净出口,
得到实际总投资”,并将实际总投资乘以当年净投资与总投资之比,得到实际净投资。与此同时,张军和章元(2003)发现“积累”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是一致的,他们利用生产性积累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54―1993年以来的增长率波动的相似性,并假定两者增速基本保持一致,拟合出1993年以后各年的生产性积累。
另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王小鲁,他直接使用统计年鉴中的固定资本形成,在数据衔接上就显得比较勉强。
(三)关于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折算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大多数学者都是用其他的指数来代替。Chow(1993)使用积累隐含价格指数。他发现1952―1983年该指数基本不变,于是从1984年起对积累进行平减。在随后的研究中,他又利用国民收入恒等式得到实际净投资序列,从而折算出1978年以来的投资隐含平减指数,并认为这一指数比较稳定。此外,李治国和唐国兴(2003)、张军与章元(2003)还利用上海的数据拟合出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以此取代全国指数。不过,目前学术界最为常见的做法是以GDP平减指数来代替,如王小鲁(2000)即是采用此种方法。
(四)关于资本折旧
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折旧的估算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官方公布的折旧率或折旧额进行估算。如邹至庄(2000)利用国民收入恒等式算出1978~1982年的折旧额,再进行调整,然后又汇总各省折旧得到1983―1998年全国折旧额,从而得到1978―1998年的折旧。他的数据和方法基本为李治国和唐国兴(2003)所采用,后者还指出利用国民收入恒等式推算折旧会产生数值高估问题。另一种是按照自己提出的折旧率进行估算,如王小鲁(2000)统一使用,5%的折旧率;王金营(2001)考虑了不同时期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和技术进步的影响,提出固定资产折旧率在1952―1977年、1978―1990年、1990年以后分别为3%、5%、5.5%。与此不同的是,张军扩(1991)、贺菊煌(1992)、Chow(1993)及张军(2003)采用积累额作为资本存量净增加额,因而完全避开资本折旧问题。鉴于折旧核算的困难,沈坤荣(1997)、何枫等(2003)索性忽略了折旧问题。
二、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
关于初始年份的选择,在这里考虑到资本存量K对经济研究的意义以及数据获得的难易程度,选定1978为初始年;为了简化,统一选取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作为当年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折算,则采用目前学术界最为常见的做法:以GDP平减指数来代替;资本折旧采用王小鲁(2000)提出的折旧率计算,统一使用5%的折旧率。
(一)已有研究成果介绍
大多数学者在估计各省资本存量K的时候,假设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时间序列可近似用式(1)表示:
I(t)=I(O)eλt (2)
那么第一期的资本存量可以用式(2)求出:
K(1)[I(t)dt=I(0)eλ/λ (3)
用δ表示折旧率,则资本存量可以用式(3)求出:
K(t)=K(t-1)(1-8)=I(t) t=2,3,4,……,23 (4)
(二)估算方法的改进
仿照大多数学者的估计方法,用每年的投资来估算固定资产存量。假设投资按指数的形式增加入,如(2)式。其中,λ是投资的增长率,I(t)是第t年的投资,运用Chou(1995)的方法,假设第一期的资本存量是过去投资的加总,选择一个固定的折旧率5%做如下迭代:
K(1)=K(0)(1-δ)+I(1)
=K(-1)(1―δ)2+I(0)(1-δ)+I(1)
=K(-1)(1-δ)1+t+I(-t+1)(1-δ)t+I(t+2)(1-δ)t-1+…+I(0)
=K(-t)(1-δ)1+t+I(0)eλ((1-δ/eλ)t+(1-δ/eλ)t-1++1)
1-(1-δ/eλ)t-1
=K(-t)(1-δ)t-1+I(0)eλ―――――
1-l-δ/eλ
所以当t∞时,K(1)=-I(0)eλ/1-(1-δ)eλ,这就是第一年的资本存量。
其他数值的计算方法同上。那么K1计算的微小改进,对于计算的资本存量数据走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改进后的计算方法使得计算出来的结果是一条光滑的指数形式曲线,符合实际经济增长的发展规律。通过图形表现如下:
(三)关于中国资本存量K1的估计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使用的计算软件是Eviews3,1,通过计算得出I(0)=874.792749,k=0.103578,应用公式计算出K(I)=6762.60,其他年份的全社会资本存量应用递推公式K(t)=K(t-1)(1-δ)+I(t)(t=2,3,……,32)计算。
具体数值如下:
三、不同估算方法数值的比较
根据已有计算,我们将贺菊煌所测算的1990年不变价用我们上文所估算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折算成1978年不变价为2014亿元。他们的计算结果比较如下:
上面的对比说明他们估算结果之间的差距很大,这也和国家的经济形势比较复杂有关,因此在计算方法上进行不断改进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在估算资本存量的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相对简单,避免了应用永续盘存法在后续的估算过程中出现拐折情况,同时也没有出现极值,因此我们认为使用这一方法进行估算固定资本存量,特别是估算地方固定资本存量的时候,不仅简单而且实用。
参考文献:
1.张军扩“七五”期间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测算[J].经济研究,1991(4)
2.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
3.何枫等.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5)
4.贺菊煌.我国资产的估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2(8)
5.chow.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QuanerlyJoumal ofEconomics,1993(8)
6.胡鞍钢.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7.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7).
8.邹至庄.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前景[A].快速增长没有终结――中外专家看中国经济增长潜力[C].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篇2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变化趋势;波动性;结构变动
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
(一)数据的获得途径及计算方法
1990全社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引自张世贤2000年发表在《管理世界》第5期的论文《工业投资效率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一文。在《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固定资产统计年鉴》并没有关于工业固定资产的直接统计值,对于1996年之后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本文通过全社会采矿业、制造业与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三个大类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加总的方式获得。1991年至1995年期间无法从统计年鉴和统计数据库中获取能直接准确计算出工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只能采用估算的方式。将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中工业项的投资额加总,并根据固定资产投资价格系数进行调整换算成1990年不变价格值,计算出相应的增长率,根据1991-1996年期间6年年均增长率值对计算出的各年份增长率进行调整,得出1991-1995年这五年的工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率的估算值,并以此计算出这五年全社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额(1990年不变价)的估算额。由于统计年鉴中统计数据的缺失,不能计算或者相对科学地估算1990年之前工业固定资产。
(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分析
1990年以来的18年里,考虑价格变动的因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14.46倍,年均增长率为16%。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15.28倍,年均增率为16.35%,高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分阶段工业投资增长情况如下:1991-1996年期间的6年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率年均增长率为13.62%,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7.33%;1997-2002年期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7.31%,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年均增长率为10.91%;2003-2008年期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28.0%,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21.04%。从分阶段的情况来看:2003-2008年期间,工业投资增速显著加快,比1997-2002年期间的工业投资年均增速高了近17个百分点,比1991-1996年期间的年均增速高了近14个百分点;2003-2008年期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其年均增速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7个百分点,在这之前的12年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一直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3.6个百分点左右。2002年以来,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显著提速,其增速远高于此前各年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而在此前的多数年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小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年来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显著提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2000年以来城市化和重化工业化进程显著加速,带动了重工业投资的高速增长;二是工业品出口的高速增长与工业品出口结构的升级,带动了轻工业投资的高速增长。
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情况
2001年之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波动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波动趋势大体上同步,2002年以来两者波动则体现出高度的同步性。为了进一步分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性,我们采用HP滤波的方法。
(一)数据说明与研究方法
本文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度数据(1990年不变价)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度数据(1990年不变价)这两组数据作为基本数据,使用HP滤波方法分析工业投资波动情况。Hodrick-Prescott(HP)滤波方法是测定序列长期趋势的一种方法,其优势在于可以将趋势要素和循环要素进行分解而又不会损失序列首尾的数据,通过对惩罚因子的调整,HP滤波法更为灵活。
其基本原理是:设{Yt}是包含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的经济时间序列,{YtT}是其中含有的趋势成分(Trend),{YtC}是其中包含的波动成分(Cycle)。则
Yt=YtT+Ytc,t=1,2,3,…,T①
HP滤波的思想就是从{Yt}中将YtT分离出来。一般的,时间序列{Yt}中的可观测趋势{YtC}被定义为以下最小化问题的解。
min(Yt-YtT)2+λc(L)Ytt2②
c(L)=(L-1-1)-(1-L)③
其中c(L)是延迟算子多项式。将式③代入式②,则HP滤波的问题就归结为损失函数的最小化问题,即要使得下式最小化。min{(Yt-YtT)2+λ[(YTt+1-YtT)-(YTt-YTt-1)]2}最小化问题由c(L)YtT2来调整趋势的变化,并随着λ的增大而增大。HP滤波依赖于控制平滑程度的惩罚因子λ的设定。当λ=0时,满足最小化条件的趋势序列即为{Yt}本身;随着λ的增加,估计的趋势逐渐变得光滑;当λ趋近无穷大时,估计的趋势将接近线性函数,HP滤波就退化为最小二乘法。对λ取值存在一个权衡的问题,即要在趋势序列对实际序列的跟踪程度和趋势的光滑程度之间做一个选择。对于年度数据,本文使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建议的λ=100。
(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性分析
用HP滤波的方法,将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II)序列,分解为工业固定资产趋势序列(II_TREND)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序列(II_CYCLE),并得出趋势图,根据序列的变化,2002年以来趋势线变得更为陡峭,表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显著提速。从波动序列看,1998年至2005年期间,存在一个跨时7年的投资缺口。这样还不能直观评价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幅度,通过进一步测算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偏离率指标(偏离率=Cycle/Trend),可以清晰地得出其波动情况。在图1中给出了工业固定资产投资(II_Cycle/Trend)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偏离率(NI_Cycle/Trend)指标序列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偏离率序列的波峰、波谷绝对值均显著小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序列,这表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相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而言更为剧烈。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偏离序列波峰值为33.81%、波谷值为-31.17%,峰值与谷值之间的时间跨度为8年(半周期),表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周期较长但波动幅度剧烈的特征。
三、工业投资的结构变动
(一)数据来源及轻重工业分类根据
在中国,传统上会将工业分成轻工业和重工业两大类,轻工业主要是由生产消费品及其中间产品的工业行业组成,而重工业主要由生产生产资料品及其中间产品的工业行业组成。本文研究工业投资的结构变动主要探讨,工业投资在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的分配比例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再生产资源在消费品生产和资料品生产的分配情况。由于在《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中并没有轻、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1990-2003年的轻重工业投资占比主要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给出的各行业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数据计算,2004年以来的占比则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城镇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计算。轻工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及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旧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重工业则包括:采矿业、电力燃气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以及除轻工业行业外的制造业各行业。
(二)工业投资结构的变化趋势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轻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工业增加值在工业中份额的变化:1993-1999年期间,轻工业投资占比20.63%逐渐下降到12.06%;2000年以来轻工业投资占比逐渐上升,2005年轻工业投资占比重新回到20%以上,2006年、2007年该值分别为26.69%和26.65%,2008年轻工业投资占比下降至24.80%。近十年来我国城市化显著加快、重化工业化的趋势十分显著,轻工业工业增加值占比迅速下降,同期轻工业投资占比却稳步提高,这一现象似乎令人觉得不解。但是通过对轻工业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近十年来我国轻工业的产品升级换代十分迅速,出口量的快速增长也带动了许多轻工业产品的升级换代,轻工业装备的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也非常快,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轻工业投资占比上升和工业增加值占比下降同时出现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Gilbert, R.J.Mobility barriers and the value of incumbency. Handbook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M]. Amsterdam: North-Holland Publishing,1989.
2、Jin,Hehui., Yingyi Qian, and Berry Weingast. Regional Decentralization and Fiscal Incentive: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5(89).
3、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产权约束、投资低效与通货紧缩[J].经济研究,2004(9).
篇3
关键词:投资;财务分析;流动资金估算;要点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0-0136-01
在工程建设领域,一个项目是否完整和健全,能否正常运营,以及正常运营后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投资回收,关键取决于在投资阶段对整个项目的投资规划,以及在整个项目的资金流动中,能否有效和适中地控制和利用资金。在整个过程中,财务分析的关键环节之一是流动资金,所以,流动资金估算在工程建设领域中就显得尤其重要。笔者从四个方面谈一下在投资和财务分析中流动资金估算的要点。
一、流动资金的涵义
流动资金,又称“营运资金”或“周转资金”,是指运营期内长期占有并周转使用的营运资金,不包括运营中需要的临时资金。
伴随固定资产投资而发生的流动资金,是工程投资项目前期工作中总投资估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项工程项目要想在建设完工后顺利投入生产,都必须具有项目正常运行所需要足够的流动资金。由于流动资金是在生产期投入,在建设期往往被忽视或者为了控制总投资规模而被调整。如果因为流动资金不到位而导致项目失败,企业投资的固定资产将白白搁置无法发挥作用,企业的战略发展计划将遭受重大挫折。因此,在工程投资项目前期工作中,重视流动资金的合理估算和积极筹措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加强流动资金管理也有其实际意义,可以加速流动资金周转,减少流动资金占用,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是企业财务分析、资金分配和有效利用,以及控制投资的前提。
二、流动资金的特点和估算方法
(一)流动资金的特点
流动资金的重要性在于周转时可以产生营业收入及创造利润,即周转直接创造了企业的盈余。其特点是:占用形态具有变动性;占用数量具有波动性;循环与生产经营周期具有一致性。
(二)流动资金估算方法
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在项目建议书阶段,一般采用扩大指标法,参照同类项目流动资金占销售收入、经营成本或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或参照同类项目单位产量占用流动资金的数额,估算流动资金。在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阶段,一般采用分项详细估算法,即分别按项目占用的存货、现金、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估算非定额流动资金。
1.扩大指标法
这种估算方法简便易行,准确度不高,多在项目建议书阶段采用。某些流动资金需要量小的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也可采用扩大指标法进行估算。计算公式如下:
流动资金=年营业收入额×营业收入资金率
流动资金=年经营成本×经营成本资金率
流动资金=年产量×单位产量占用流动资金额
2.分项详细估算法
这种估算方法是利用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来估算项目占用的流动资金。流动资产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存货、库存现金、应收账款和预付帐款。流动负债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流动资金等于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差额,计算公式如下:
流动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流动资产=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存货+现金
流动负债=应付账款+预收账款
流动资金本年增加额=本年流动资金-上年流动资金
流动资金=∑流动资金年增加额
三、流动资金税额的计算
流动资金估算中涉及到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费用时,均应包括增值税进项税额,涉及到销售收入时,应包括销项税额。利用不含税价进行财务分析时,应先按计税价格进行调整,然后,再估算流动资金。但是,在财务评价中,对于收入和成本所采用的价格,可以是不含增值税的价格,也可以是含增值税的价格。
在流动资金估算中,当投入物和产出物采用不含税价格时,估算中应注意将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分别包含在相应的年费用金额中,一般在计算流动资金时应含增值税。投资估算和财务分析时,应该说明价格是否含增值税,如果不含,则在流动资金估算时,应注意将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分别包含在相应的年费用金额中。
四、流动资金估算的注意事项
篇4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投资项目;数据质量
近日,作者对巨润玻璃、铁雄新沙、万山伟业、苏南商贸城、丽天商城、上海佳园等十六个投资项目进行了调研,感觉到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快速增长,数据质量也在稳步提高。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的确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某些项目手续不全就开工建设,导致难以上报统计资料,不能如实反映本地投资情况;建设单位资料提供不够及时,导致上报进度后推;特别是某些项目虚报现象未能根除,更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不和谐音。
一、投资项目统计数据质量情况
随着该县县域经济的发展,投资作为拉动经济的作用十分明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形势看好。为确保县委年初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全面完成,县政府对全县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及建设规模进行了专题研究,将计划分解落实到实施单位和主管部门及各乡镇,县领导亲自检查投资项目落实工作,抓进度,抓质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成绩显著。截止11月底,全县完成全社会投资723249万元,同比增长25.5%。调研的十六个投资项目共完成投资263827万元,占全社会投资完成额的36.48%,在所有投资项目颇具代表性。
从数据上看,十六个投资项目有十二个数据质量较高,能及时、准确地反映投资进度,报表数据与会计帐、统计台帐一致,报表数据填写规范,负责人签名、统计人员签名完整,报送日期准确,数据构成与项目进度相符;有一个项目单位提前上报了没有安装的设备;有一个项目单位开工未进行统计登记,且由于手续不全,还没有进行报表;有两个项目出现明显虚报,把没有建成的厂房提前上报,并且上报了部分订购设备。
针对发现的问题,我安排县局投资统计与相关单位进行了沟通,及时采取了补救、修正措施,并要求他们在以后的统计工作中,严格按照统计制度和有关统计法律法规办事。
二、当前虚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字的原因
在调研中了解到,数据出现问题,除一些统计人员业务不熟、不精,不能正确掌握报表方法外,其中还存在一些人为因素,其中不乏夹杂着不正确的政绩观在作祟。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考核办法欠科学,导致部分领导干部为政绩而不惜虚报投资。目前,市、县都把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经济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评价地方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在制订考核方案时,未能全面考虑各地现有基础、资源优势、工作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而是按照上年完成基数,简单地按某—相同的增长速度分配任务,脱离了一些弱势地区的实际,导致一些弱势乡镇不能完成分配的任务,甚至差距较远。同时,因有严肃的考核办法制约,某些完不成任务的领导为完成任务,便想法设法虚报,以达到完成任务而不受处分处罚的目的。另外,个别镇为达到早出成绩、快出成绩的目的,用投资数据为政绩服务,以骗取荣誉、奖励,导致投资数据人为拔高。
二是基层投资单位统计机构不健全。与工业、服务业等单位有固定统计人员不同,投资单位大多是临时抽调人员或材料员、会计员兼任,充当统计,他们业务素质不高,既没有娴熟的业务知识,更谈不上对统计法律法规甚至统计制度的了解,基本上是赶鸭子上架或临时报佛脚学点统计知识的皮毛,造成所填报的投资数据失实。
三是个别项目存在代填代报现象。由于一些项目单位对投资统计认识重视不够,认为统计部门不能有效制约他们,根本不配统计人员或者采取不配合态度,难于取得投资进度数据,迫使乡镇统计人员代填代报。可想而知,代填代报的数据肯定质量不高,绝不会与项目进度相吻合。
四是有些投资项目原始凭证缺失,造成凭印象估算。个别项目单位不注意保管原始凭证,不能准确地按进度如实上报,只好主观估计投资进度和投资统计数据,影响了投资统计质量。
三、建立防止虚报长效机制的措施和建议
一是制定科学的投资考核方案。按照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全面考虑乡镇基础、地理优势、招商优势、工作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因素,科学分配投资任务,使分配的任务与乡镇能力相匹配。进一步完善考核县乡经济实绩的办法,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同时教育引导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推动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是实行严格的开工竣工登记制度。计划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都要实行开工竣工登记。项目建设单位在领取施工许可证之前到县统计局办理开工登记手续,领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开工登记证》;项目竣工(下转第51页)(上接第49页)验收后15日内,项目建设单位要到县统计局办理竣工统计登记。
三是严格执行建设单位报表制度。规范好原始凭证,严禁代填代报。目前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实行的是按行政区划逐级上报,即各镇区辖区内项目单位把报表报送到所在辖区统计站,经过统计站审核把关后,再由统计站上报县统计局。对投资建设单位要求建立健全包括项目核准(或备案)通知书、用地许可文件、环保评价文件、项目开工通知单(或报告)、施工单位报送的验工计价单、建筑安装工程预算书、投资建设单位的工程管理部门提供的工程进度情况表、设备验收单、财务拨款凭证等内容的原始记录(或凭证),作为计算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各项指标数据的基础依据。原始记录(或凭证)必须资料来源准确,填写清楚完整,必须注明发生日期、经手人及审核人姓名。严格依据实际完成的投资上报进度。
四是严格按项目进度和实际投资上报。严格遵守统计制度规定,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投资项目统计工作。只要项目已经实际开工建设,一律按实际进度统计。
五是加强对基层报表的审核。严格执行统计报表制度,按照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制度规定的统计标准、统计范围、计算方法、计量单位认真填写《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概况和进度统计台帐》,并据此填写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要认真做好统计报表审核工作,包括对原始凭证和统计报表的审核,做到表表衔接,表与实际相符。
六是定期对新开工项目和重点项目进行现场检查。重点是核查项目实际进度与上报的基层表数据是否一致;对没有平衡关系的新增固定资产、应付款、规划用地、实际购置土地及购地单价、生产能力等指标,要加强人工审核力度;同时,加强对建设项目的行业类别、建设地址、注册类型、建设阶段、开竣工时间等属性指标的审查力度。
七是加强投资单位统计人员业务培训。定期集中培训,系统全面地学习投资统计知识和投资程序,提高投资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使各基层单位统计人员能准确掌握投资统计的各项基本技能,确保基层单位统计人员的稳定性。
篇5
乙方(咨询服务方):_________
合同双方经过友好协商,就乙方向甲方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达成一致,于
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签订本合同如下:
一、项目名称及内容
1.项目名称:_________;投资项目财务分析:_________
2.内容:乙方为甲方提供一份财务分析报告及下列相关报表:销售收入估算表,设备购置清单,建筑土建工程费用估算,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固定资产投资分年度汇总表,满负荷外购原辅包装材料及燃料动力费用计算表,满负荷工资福利计算表,销售税金的估算,无形及递延资产摊销估算表,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还款计划表,总成本费用计算表,流动资金估算表,损益表,申请贷款还本付息计算表,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资金来源及运用表,资产负债表,盈亏平衡分析,全部投资现金流量表,自有资金现金流量表,敏感性分析,财务分析指标综合汇总表。
二、乙方的责任和义务
1.乙方应按照国家计委、建设部有关规定正确、科学地建立、采用合适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并保证计算的正确性;
2.乙方以印刷品和电子文件两种形式向甲方提供财务分析报告,以印刷品形式向甲方提供各报表。印刷品报告要字迹清楚,并根据报表大小采用合适大小的纸张(一般用a4纸张)。电子文件类型为word或双方认定的其它格式文件;
4.在合同生效_________日内,向甲方提供一份需要甲方补充提供的资料或数据的详细清单;
5.在甲方向乙方补充提供了全部数据、资料后_________日内,乙方完成财务分析的计算工作。乙方应立即向甲方通报财务分析主要结果,并根据甲方的口头或书面意见重新进行调整以及打印正式报告及附表(该阶段结果称为中期报告)。
三、甲方的协作事项
1.甲方在签订合同时立即以印刷品或电子文件方式向乙方提供进行财务分析所需的各种基础数据或文字说明(见附件2)。甲方对资料、数据的准确性负责。
2.及时根据乙方要求向乙方补充提供有关数据或资料。
四、验收评价
1.乙方应在中期报告完成后及时通知甲方(合同签署人或其联系人),并以通知时间作为合同完成的时间。通知形式包括电话、传真或电子邮件。
2.在乙方通知甲方的2日内,以下列方式之一将报告送交甲方:
(1)由甲方派人前往乙方领取;
(2)由乙方向甲方发送电子邮件;
(3)由乙方通过挂号信件寄送甲方;
(4)由乙方面交甲方。
3.甲方收到乙方中期报告后,可对乙方报告再次提出修改意见。针对甲方提出的合理建议或意见,乙方应尽快对报告进行修改、完善,修改后的报告视为最终报告。
五、咨询费用及支付方式
1.经双方协商,全部咨询费用为_________元;
2.甲方在签订合同之日内向乙方支付_________元作为履约订金,其余应付款项应在甲方接收中期报告时立即支付;
3.付款方式:现金。
六、违约责任及处罚条款
1.若乙方的最终报告中仍然存在指标设置和计算方法上的错误,乙方应尽快纠正,并根据错误严重程度减收或免收咨询费用;
2.甲方未能及时提供乙方要求的资料或数据,或提供的资料或数据不准确,乙方免除按期按时完成合同的责任。若因此而使合同无法执行,甲方将没收甲方支付的履约订金。
七、其他
1.乙方向甲方支付履约订金的有效日期为合同生效日;
2.乙方结清应付给甲方的全部咨询费用后,本合同即告终止;
3.本合同终止后若甲方要求乙方对最终报告进行修改,甲方按本合同额的20%收取咨询费用(在6.1条款所述情况下除外);
4.乙方的指定联系人为:_________.
5.附件作为本合同的一部分和本合同同样具有法律效力;
6.本合同一式二份,甲、乙方各执一份。
甲方(盖章):_________
法人代表或授权代表(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
日法人代表或授权代表(签字):
篇6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资本存量;农业生产函数
【作者简介】糜韩杰,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200433
1 引言
在2008 年2月25日《人民日报》的经济周刊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在谈及中国劳动力成本仍然占优势时,把其归因于三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是,他认为中国劳动力资源总体上非常丰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1亿以上,可随时进入劳动力市场,这会提供一个长期的人力资源优势保障(白天亮,2008)。但是中国农村是否像莫荣副所长所说的有1亿多剩余劳动力呢?特别是在经历过近30 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之后的现在,会不会如蔡先生所说的,如今“坚持认为中国农村仍然有高比例、大规模的剩余劳动力的观点,已经成为缺乏经验证据的教条,且妨碍我们对劳动力市场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蔡,2007)。
本文通过修正目前学术界指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直接计算法的两处假设过严及估值偏低的不足,结合最优理论,从全社会农业生产支出成本最小的角度,推算出农村农业生产所需的合理劳动力,进而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以此揭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多寡的现状,以证明这种“教条”是否存在。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
国内外理论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第一种是已被广泛接受的传统定义,即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或接近于零,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而不会减少农业总产量的那部分农村劳动力。第二种定义是农业劳动力的供给量和社会需要量之差。本文所修正的直接计算法即是基于这种定义。第三种定义为边际收益低于非农业劳动力的农业劳动力。第四种定义为当一个国家(地区)农业劳动者人均耕地面积长期呈下降趋势时,就认为该国(或地区)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
2.2 目前学术界对于测算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法
2.2.1 国际标准模型法
该方法由钱纳里和赛尔昆在《发展的型式:1950~1970》一书中提出,他们通过对许多国家有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与不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适应的各部门劳动力份额和各部门产值份额的“国际标准结构”,并用所研究的国家农业劳动力份额与该“国际标准结构”相比较,从而得出该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准确”的估计值。但是,这种统计方法在计算过程中忽略了国与国之间的差别,太过粗略(江秀辉,李伟,2007)。
2.2.2 耕地劳动比例法
该方法是由胡鞍钢在《中国就业状况分析》一文中提出来的,通过估算一国农业生产中耕地数量与有效劳动力数量的比例来计算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各年的农业有效劳动力数量等于当年的耕地数量除以这一比率,而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就等于农业劳动力总量减去有效劳动力数量。该方法的关键是如何确定耕地与有效劳动之比。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假定某一年没有农业剩余劳动力,以该年的耕地劳动比作为系数,同时假定这一比例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胡鞍钢运用这一方法,假设1957 年中国不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按照这一年的耕地劳动力比,对中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了估计。但是假定耕地与有效劳动比例从1957 年开始一直保持不变,是一个很严格的假设。农业中的技术进步会对这一比例产生影响(胡鞍钢,1997)。
2.2.3 直接计算法
该方法是由王诚在《中国就业转型:从隐蔽失业、就业不足到效率型就业》一文中提出来的,是根据相关农业统计数据直接计算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RDU=RE-TVE-PE-IE-FE-CE。其中,RDU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RE 为农村总劳动力数量,TVE 为乡镇企业就业量,PE 为私营企业就业量,IE 个体劳动就业量,FE 为流入城市岗位就业量,CE为农业资源可容纳有效就业量。在文中作者指出,RE、TVE、PE、IE 这几个数据可以从《中国统计年鉴》中查到。FE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算出1994 年在城市中成功就业的民工人数占城市就业人数的比例为5.35%,假定这一比例不变,用这一比例乘以城市就业人数就得到历年民工就业量。对于CE,作者据其测算的上世纪90 年代中期我国农业资源可容纳劳动力数量为1.5 亿,按照农村生产性固定资产计算出容纳系数为6.4,假设这一系数不变,用这一系数与历年农村生产性固定资产相乘就得到历年农业资源可容纳的劳动力数量。但是作者假设固定资产和劳动力数量的互补效应和替代效应相抵,进而假设容纳系数不变,这与实际的替代效应占主导的情况不符。同时,在流入城市岗位就业量FE 的估计中,成功就业的民工人数占城市就业人数的比例不变的假定同样过严,以此推算往后各年的数据误差较大(王诚,1996)。
2.2.4 生产函数法
这种方法由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社区处在《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量分析》中提出的, 在基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等于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去农业劳动力需要量的共识下,他们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出发,分析农业生产总量达到最大时,各生产要素(仅指劳动力与耕地)按最优配置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从而推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生产函数模型构造为:Y=ALdK1-d,其中A为常数,L、K分别为农业劳动力和土地。根据剩余劳动力的经济特征,农业总产值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通过计算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社区处多年的回归模型,发现1978年比较符合这一条件,即劳动力与耕地面积指数之和接近1。回归结果显示该模型通过各项统计检验,由此得到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力、耕地面积的生产函数模型:Y=18.43 Land0.6Lab0.32(Y为农业总产值,Land为耕地面积,Lab为需要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从理论角度分析,这种测算方法虽然与剩余劳动力的定义最为接近,但同时也成为它的弱点,剩余劳动力不仅包括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的那部分劳动力,其实还应包括一部分边际生产率大于零的农业劳动力(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社区处,2002)。
3 模型修正及相关数据
针对直接计算法的不足,本文从三处对其进行了修正。
3.1 对流入城市岗位就业量FE的修正
在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中,2006年中国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人数是13181万。按照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的定义,其是指村住户户籍从业人员中,2006年到本乡镇行政管辖区域以外从业1个月及以上的人员。因为乡镇以外从业人数和流入城市岗位就业量是同一个概念的两个方面,所以可以以此作为直接计算法中2006年的流入城市岗位就业量,这样减少了按照成功就业的民工人数占城市就业人数的比例不变所推算的2006年流入城市岗位就业量的误差。
3.2 通过最优化方法对农业资源可容纳有效就业量CE的修正
3.2.1 农业生产函数的估计
(1) 模型介绍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通过计量经济学中的多元回归,拟合出我国农业生产函数
lnY=lnA+αlnK+βlnL
其中Y是农业产出(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值),A是技术水平和耕地面积等因素(注:需要特别指出,在短期,技术水平和耕地面积通常变化不大可以看做常数;而在长期,这两者会对农业生产总值产生较大影响。所以本文的农业生产函数需要每隔一段时间重新估算。),K是农业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农业资本存量),L是农业劳动力人数(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由于农业产出,农业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农业劳动力人数,这些数据是时间序列数据,在满足协方差稳定,或者是协整的前提下,可以拟合出农业生产函数曲线。得到,
lnY=lnA+αlnK+βlnL,即Y=AKαLβ
(2) 数据准备
产出Y:通过各年的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指数(按可比价格计算)和1980年的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得到以1980年为基年的各年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实际值,见表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统计年鉴(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农业资本存量K:农业资本存量就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在一定时点上所积累的实物资本,它反映了人们在一定时点上所掌握的农业物质生产手段的数量(吴方卫,2006)。目前通常采用的估计资本存量的方法是永续盘存法,它是由戈德史密斯提出的,其公式是Ksub>t=Kt-1(1-δ)+It。本文以1980年为基准年,数据的样本区间是1980~2006年。其中,1980年的农业资本存量基准采用1615.48亿元(Chow,1993)。以后各年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其中1981~1997年,采用吴方卫(1999)估算的相关数据,并按照他的方法推算了1997~2003年的数据,同时由于《中国统计年鉴》在2005年以后不提供“国有经济按各种分组的固定资产投资”该项数据,所以2004~2006年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用《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新增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行业分”中的第一产业的数据。
同时,由于各年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都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名义值,所以需要通过以1980年为基年的固定资产价格指数折算成实际值。由于《中国统计年鉴》没有1991年以前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所以1991年以前的指数用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作为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代替(张军、章元,2003),1991年以后则仍用《中国统计年鉴》上公布的相关的指数。折算后的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值见表2:
资料来源: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折旧率采用王小鲁(2000)的估计为5%。按永续盘存法的公式,得到农业资本存量的估计劳动力投入L:与大多数研究相同,本文同样将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作为劳动力投入指标。 (3) 计量结果及检验
按多元回归拟合的我国农业生产函数为:
lnY=-0.621654+0.879324lnK+1.407260lnL
由于农业产出Y、农业资本存量K和农业就业人数L都是时间序列数据,所以需要进行协整检验(Engle,Granger,1987),通过对农业生产函数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见表4),可以看到在10%的置信水平下,函数的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即残差序列是平稳的,也就是说这个回归方程不是伪回归。
ADF检验统计量-2.9496650.0539
检验的临界值: 1%置信水平-3.724070
5%置信水平-2.986225
10%置信水平-2.632604
*麦金农 (1996) 单侧p值。
注:零假设:残差序列存在单位根;滞后长度:
同时,由于回归方程的参数t检验、F检验、拟合优度R2均令人满意(见表5)。
表5 农业生产函数回归方程分析
3.2.2 最优就业量的估计
(1)模型介绍
等式约束极值问题求解在满足一定的农业总产出的要求下,社会对农业的支出成本,主要是劳动力成本和资本成本,最低情况下的固定资产和农业劳动力人数的最优配置
min wL+rK
其中,w是农业劳动力成本,这里用按行业分城镇单位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和估算的农村农业从业人员平均收入的加权平均,r是资本成本(贷款基准利率),Y0是已知的当年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实际值。
通过一阶、二阶检验,得出最优的农业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劳动力人数。
这里有个数据处理的说明,农业资源可容纳有效就业量CE等于农业劳动力人数减去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第一产业)。之所以保留农业资源可容纳有效就业量的称谓,是为了和原公式保持一致,更合适的称谓是农村农业资源可容纳劳动力人数,因为它排除了城镇中的农业资源容纳劳动力人数。
(2)数据准备
农业劳动力成本w:由于有一部分城镇人员也从事农业,所以农业劳动力成本用按行业分城镇单位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和估算的农村农业从业人员平均收入的加权平均。因为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中从事农业的人数很低。据有统计资料的2003年,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中从事农业的人数为46.5万人仅占当年农业从业人数的0.13%,所以暂不予以考虑。由《中国统计年鉴2007》按细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2006年城镇从事农业人员的年平均收入是9269元。农村农业从业人员平均收入,由于没有相关的统计数据,所以通过下面的公式估算:
农村农业从业人员平均收入=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农村家庭平均每户常住人口/平均每户整半劳动力按《中国统计年鉴2007》,整劳动力指男子18周岁到50周岁,女子18周岁到45周岁;半劳动力指男子16周岁到17周岁,51周岁到60周岁;女子16周岁到17周岁,46周岁到55周岁,同时具有劳动能力的人 。。
按照《中国统计年鉴2007》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7》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2006年的农村农业从业人员平均收入为2177.13元。以就业人数为权重,2006年农业劳动力成本为2271.84元。
资本成本r:资本成本用贷款1年期的基准利率表示。由于中国人民银行在2006年两次上调了贷款的基准利率,从年初的5.58%,第一次上调到5.85%,第二次上调到6.12%,所以本文以天数加权估算出的年平均贷款利率为5.86%。
产出Y0:2006年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实际值4627.37亿。
(3)最优化结果及检验
其中,系数4.18是对农业资本存量作了由实际值到名义值转换的调整。按照拉格朗日方法解得:
L=1.8788K=10890.6799
这是唯一的驻点,又由方程的含义一定存在最小值,所以社会最小支出成本存在,此时的农业从业人员人数是18788.45万人(为了提高精度,单位由亿转换为万),农业资本存量是10890.68亿元。
3.2.3 农业资源可容纳有效就业量CE的估计
按照直接计算法的含义,农业资源可容纳有效就业量其实是单指农村农业资源可容纳有效就业量,此处之所以保留原有称谓是为了和原公式保持一致。上文已通过求等式约束极值得到在保持2006年农业产出不变的情况下,从全社会对农业支出成本最小的角度,所需的农业从业人员人数,即18788.45万人。因为城镇的农业生产结构优于农村,且对资源的配置比较合理,所以假定城镇的农业从业人数是满足最优条件的。在此假设前提下,最优的农村农业从业人员人数为农业从业人员人数减去城镇单位的农业从业人数(即:18788.45-435.2=18353.25万人)。所以CE农业资源可容纳有效就业量的估计值是18353.25万人。
3.3 对直接计算法其他项的修正
根据直接计算法的公式RDU=RE-TVE-PE-IE-FE-CE。其中,RDU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RE 为农村总劳动力数量;TVE 为乡镇企业就业量;PE 为私营企业就业量;IE 个体劳动就业量;FE 为流入城市岗位就业量;CE为农业资源可容纳有效就业量。等式右边RE-TVE-PE-IE-FE是为了计算出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作者的角度是通过在农村总劳动力中减去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另外加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就业,得出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然后通过已求出的农村农业资源可容纳有效就业量,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但这种计算方法容易导致数值被低估,因为各经济类型中也是分行业的会包括部分农业生产人员,特别是包括在公式内的TVE 乡镇企业就业量《中国乡镇企业年鉴2006》中2005年各地乡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按国民经济行业分)(从业人员年末数)中农林牧渔业有2852069人。、PE 私营企业就业量和IE 个体劳动就业量,虽然所属经济类型不同,但却可以从事相同的行业,特别是农业。
所以一种方法是按照本文3.1和3.2中对FE 流入城市岗位就业量和CE农业资源可容纳有效就业量的修正,通过直接计算法的原始公式估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估计出的数据会低估农村剩余劳动力,且该低估值很难调整,因为只有乡镇企业就业量可以查到相应的按行业分的数据;另一种方法是,遵照直接计算法原始公式的含义,从另一个角度,即通过用农业就业人数减去城镇从事农业的就业人员人数,直接得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然后减去农村农业资源可容纳有效就业量,估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本文采用后一种方法。4 修正后的直接计算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估计
根据上文,修正后的直接计算法公式为
RDU=TAE-CAE-CE
其中,RDU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TAE为农业就业人数;CAE为城镇从事农业的就业人员人数;CE为农村农业资源可容纳有效就业量。
通过《中国统计年鉴2007》可以获得2006年的TAE农业就业人数和CAE城镇从事农业的就业人员人数的相关统计数据,它们分别是农业就业人数32561万人、城镇从事农业的就业人员人数(城镇单位的农业从业人数)435.2万人。同时按照上文对CE农业资源可容纳有效就业量修正后的数值,可以得到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为13772.55万人(即:32561-435.2-18353.25)。
同时,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告(第五号),农村劳动力资源中,20岁以下占13.1%;21~30岁占17.3%;31~40岁占23.9%;41~50岁占20.7%;51岁以上占25%。所以剩余劳动力的年龄分布按此估算得,20岁以下1804.20万人;21~30岁2382.65万人;31~40岁3291.64万人;41~50岁2850.92万人;51岁以上3443.14万人。
另外,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以下占16.1%;21~30岁占36.5%;31~40岁占29.5%;41~50岁占12.8%;51岁以上占5.1%。可以看出外出从业劳动力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下,占94.9%,50岁以上的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即使可以转移,也不存在相关的劳动力需求。
但是,农村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分布中50岁以上却占了足足1/4,所以真实的有需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应该不包括50 岁以上的人口。按此得出2006年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为10329.41万人。证实了本文引言中莫荣副所长的观点,即中国劳动力资源总体上非常丰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1亿以上。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剩余劳动力并非可随时进入劳动力市场,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一个长期的人力资源优势保障,它是要受到农业资本存量的限制。因为10329.41万人的剩余劳动力需要10890.68亿元的农业资本存量,而按上文的估算2006年的农业资本存量仅为4627.01亿元(见表3),两者相差了6263.67亿元。如果按2006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值作为每年的投资量,且不考虑投资增长和资产折旧,那么要达到10890.68亿元的资本存量需要投资将近10年。当然随着投资的增长,这一年限可以大大缩短,但从这里可以看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却不是随时,而是一个逐步的过程,随着投资的不断增加,由于替代效应的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释放。
5 修正方法的局限及其对结果的可能影响
(1)修正方法较之原方法更加复杂,从收集数据到回归拟合,至最后通过最优理论推断,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对计算的准确性和数据来源的可靠性的要求都很高。
(2)修正方法在对农业技术水平的考量中,主要通过拟合农业生产函数,估计出一个长期的平均值A,短期的农业技术水平的重大提高对农业劳动人数的影响,会由于回归拟合而减弱。因而,修正方法在短期对农业技术水平的反应会有一定的滞后,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低估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但在长期中,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逐渐在生产函数中体现,最终将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趋于合理。
6 结论的政策含义
(1)要保证一个持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过程,以期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一个长期的保障,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通过资本和劳动力的替代作用,逐步释放出剩余劳动力。同时加快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政策建设。这主要包括促进平等就业、劳动力流动、培训、工资、企业用工、劳动力市场建设等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政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政策;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医疗、工伤、最低工资支付、 失业、 生育等社会保障政策 ;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劳动合同、 劳动保护、 工作强度及工作时间等制度;面向进城务工人员的安置房、廉租房政策等(黄乾,2007)。这样通过构建起良好的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制度保障,不断吸引有条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出。
(2)加强对农村的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整体受教育水平。按照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593万人,占6.8%;小学文化程度17341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3万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215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8万人,占1.2%。在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1.2%;小学文化程度占18.7%;初中文化程度占70.1%;高中文化程度占8.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3%。所以当务之急是通过基本义务教育,职业培训等再教育降低农村,特别是50岁以下劳动力人口的小学文化程度以下人口的数量,增加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数,这样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才是有需求的剩余劳动力,真正能起到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一个长期的人力资源优势保障。
(3)虽然农村按估算有1亿以上的剩余劳动力,但随着中国整体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口逐渐呈现老龄化,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人数也会逐步减少,所以需要目前逐步展开产业结构的相应调整,增加高端资本密集型行业,减少低端劳动密集型行业,加快行业整合,提高行业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提高中高端产品的生产,增加产品附加值,这样在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减少的同时,实现中国经济的平稳过渡,减少由于劳动力数量优势的丧失而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冲击。同时由于产品逐步向中高端转移,附加值不断增加,劳动力的待遇也会随之上升,实现人民富裕、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 白天亮.四问劳动力价格上涨.人民日报,2008-02-25(13~15版)
2 蔡.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中国人口科学,2007;2
3 江秀辉,李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统计方法的比较.甘肃农业,2007;5
4 胡鞍钢.中国就业状况分析.管理世界,1997;3
5 王诚.中国就业转型:从隐蔽失业、就业不足到效率型就业.经济研究,1996;5
6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社区处.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量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 2
7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stats.省略/tjgb/nypcgb/qgnypcgb/t20080227_402464718.htm,2008
8 吴方卫.我国农业资本存量的估计.农业技术经济,1999;6
9 Chow, G..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1993;108(3)
10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经济研究,2003;7
11 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57-65
12 Engle, Robert F. and C. W. J. Granger.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Representation, Estimation and Testing,Econimetrica,1987,(55):251-276.
13 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14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篇7
【关键词】造价管理
工程造价是指进行某项工程建设所花费的全部费用。这里所说的工程,泛指一切建设工程,它的范围的内涵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业主的角度来说,工程造价是指进行某项工程建设花费的全部费用,即该工程项目有计划地进行固定资产再生产、形成相应无形资产和铺底流动资金的一次性费用总和。
业主选定一个项目后,就要通过项目评估进行决策,然后进行设计招标、工程招标,直到竣工验收等一系列投资管理活动。在投资活动中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形成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所有这些开支就构成了工程造价。从这个意义上说,工程造价就是工程投资费用,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就是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业主对工程造价进行管理应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下面针对决策、设计、招标、施工直至竣工验收四个阶段,我们来谈谈业主方应如何进行工程造价管理。
一、决策阶段
决策阶段各项技术经济的决策,对项目的工程造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建设地点的选择、工艺的选择、设备选用等,都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项目建设各阶段中,投资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最高,可达到80%-90%。因此,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是否科学合理。在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中,通过工程造价的控制,相应形成了投资估算、设计概算、修正概算、施工图预算、标底价、承包合同价及竣工决算、这些造价形式之间存在着前者控制后者、后者补充前者的相互作用关系。按照“前者控制后者”的制约关系,意味着投资估算对其后面的各种形式造价起着制约作用,作为限额目标。由此可见,在决策阶段,业主只有加强项目决策的深度和广度,采用科学的估算方法和可靠的数据资料,合理地计算投资估算,细致做好投资估算,才能保证其他阶段的造价被控制在合理范围,使投资控制目标能够实现,避免“三超”现象的发生。因此,必须加强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
二、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重中之重,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较大占75%以上。设计直接决定了投入的多少,据统计,合理的设计,可降低整体工程造最高可达10%--20%。对于业主,此阶段的造价管理尤其重要,应从如下几方面针对性展工造价管理工作:
1、目前在招投标已成功运用于各个领域,通过合理的招投标,即优选了队伍,同时也节省了造价。目前,市场上大家对设计环节认知不够,普遍靠关系、低价获取设计任务。作为业主应细致划分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各阶段均应实施招投标,优选设计单位。杜绝最低价中标,定标的主要因素应放在设计构思的巧妙型、新颖性、工程设计方案技术的优劣、投资估算的经济性和合理性,设计进度计划、投标人的设计组织方案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力求选择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经济合理,在经济合理条件下确保技术先进,在满足实用功能前提下注意造型别致美观,以最少的投入创造最大经济效益的设计投标单位为中标单位。
2、合同的内容应以标准设计合同为基础,但不能完全限于标准设计合同的格式。从技术角度上应明确设计深度,细致地确认设计任务书,从而使设计能够达到施工要求,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变更。经济条款中应明确限额设计等条款,而不是只要满足设计规范就可以了。
三、招投标阶段
工程招投标包括设备、材料采购招投标和施工及配套招投标。作为业主在造价管理上应注意如下几点:
1、在招投标阶段,业主首先应根据项目的特点,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招标公司(如业主方具备招标能力可不委托),根据项目的特点,制定招标方案,确定招标的方式,编制标底,对造价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优选合格的施工单位和供货商。
2、招标方式应尽可能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严格审查投标单位资质,尽可能选择财务状况好,信誉好,近年有类似项目业绩的承包单位。确定承包单位应以合理低价为中标原则,不能以最低价中标,在合理造价的前提下,保障工程质量。
四、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主要是针对实体的工作,工作量较大,实施主体较多,管理较复杂。虽然此阶段对整体造价的影响较小,但相对造价管理工作较复杂,作为业主应从立足于合同,加强签证、结算管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1、在施工阶段造价管理环节,应制定完善的造价管理制度和职责。管理制度应包括合同管理制度、签订管理制度、竣工结算管理制度等。应明确监理单位造价管理职责,建设单位人员造价管理职责。从而使监理单位及建设单位管理人员有章可循。
2、现场签证应细致分类,可按设计原因、现场原因、政策变化等详细分类管理,实施时应先行报送,审批后方可实施。签订应做到事前报送、审批后实施,事中核查及事后总结,尽可能避免签订的发生,对确实需要发生的,应严格核算工程量及相关计价。
3、在施工阶段造价管理中,各协作单位较多,作为业主应加强沟通,充分发挥业主方的协调作用。
综述,建设单位的造价管理应是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应充分认识建设项目各个阶段的特点,针对性的进行管理,不断地总结,尽可能地以最低的造价完成投资任务,提高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黄丽莉. 建设项目工程造价控制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 吉林大学, 2007, (05) .
篇8
【关 键词】工程造价;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造价的控制
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投资估算,是业主和项目审批机关对项目是否进行投资建设的决策基础,通过对产品的市场需求、生产规模、资源条件、环境保护、厂址选择等调查分析,综合预测投入是否可行;也是后续设计阶段中设计概算的依据。如果投资估算过高,就会影响业主和项目审批机关对项目的决策,失去投资机会;如果投资估算不足,就会造成在工程建设中不断地增加投资,造成工程管理尤其是造价的失控。
1、采用科学的估算方法和根据可靠的数据资料,合理进行投资估算
在投资决策阶段,要根据具体项目和可靠性研究的深度,合理选择科学的估算方法,以保证投资估算的准确性。根据工程造价的构成,投资估算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铺底流动资金估算,固定资产投资包括设备及器具购置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基本预备费和涨价预备费、建设期贷款利息。我们利用估算方法估算出的投资估算是静态投资的估算,即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前四项。因此投资估算时,还要通过对资源风险,贷款利率变动等因素深入分析,估算出涨价预备费和建设期贷款利息,对涉外建设项目还要考虑汇率的变化,估足投资。
2、合理确定生产规模及正确选择建设地点
投资决策阶段各项热核经济的决策,对项目的工程造价有重大影响,尤其是生产规模的确定,建设者地点的选择。任何一方面的决策失误都会带来人力、财力的浪费,甚至是不可弥补的损失。我们知道,当项目单位产品的报酬一定时,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生产规模成正比,生产规模越大,其经济效益越高。但是,当生产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或超过一定的限度时,项目的规模效益因受技术进步管理水平、项目经济技术、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而可能出现递减。如果一味追求过大的生产规模,反而会导致投资收益的低下,工程造价支出的浪费。因此在项目决策时应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技术水平、环境因素等合理确定生产规模,控制项目的投资估算,以期单位成本预测收益最佳。
二、建设项目设计阶段造价的控制 长期以来,我们设计单位对设计质量、进度、工程技术比较重视,而对工程造价考虑的较少,比如设计中安全系数过大。另外,由于设计取费是按工程造价的一定比例计提的,因此设计人员一味迎合、迁就用户过高的要求,不坚持正确的设计标准的事常有发生,导致造价管理的失控。在设计阶段要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的控制,关键在于加大设计深度和提高设计质量,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运用价值工程,加强优经设计
价值工程是通过对产品功能分析,以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用户所需功能,以获取最佳综合效益的技术经济方法,运用价值工程进行设计方案的优化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最有效途径。运用这一理论和方法,设计人员通过对建筑产品功能分解、分析、搞清楚建筑产品的必要功能和不必要功能。在设计中剔除不必要功能或多余功能,并对工程造价较高的功能进行重点控制,针对设计方案提出降低工程造价方案。另一方面,通过改进设计,弥补不足功能,以满足用户所需要的必要功能,还可以有效避免在后序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图纸设计不完善,导致施工阶段设计图纸的变更修改,减少了引起造价变动的因素。
2、设计中推进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就是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要确保限额目标的实现,设计中在考虑建筑工程的技术可行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应首先考虑工程造价的经济合理性,这就要求设计人员经常检查本专业的工程费用,把技术和经济统一起来,改变设计过程不算账,设计完成后算完账的现象。限额设计的推广,强化了技术人员的工程造价意识,起到严格控制设计的不合理变更,降低和控制工程造价。
3、大力推行工程设计招标
在设计阶段,采用设计招标(即设计方案的招标)时,不但要对设计方案的技术安全、功能进行考核,还要对工程结构方案、工程造价进行综合考核,因而促使设计单位从提高设计质量,控制工程造价,降低设计费用的角度出嫁,精心进行设计。通过招标,不但可以获得最佳的设计方案,还可以控制工程造价。 三、建设项目发包阶段造价的控制
施工合同是工程建设质量、进度、费用控制的主要依据,合同价是甲、乙双方结算工程价款的依据,那么合同价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项目的实际成本。要控制项目的实际成本,在建设项目发包阶段主要工作是:采用工程量清单的招标方式发包工程。
工程量清单报价是已被WTO成员国和包括世行、业行、非行在内的国际组织普遍采用的一种计价模式。该模式的基础是:工程量计算规则统一化;工程量计算方法标准化;工程造价的确定市场化。采用工程量清单报价,投要示单位不用再对同一图纸计算工程量,一方面避免了重复劳动,可以节约投票单位成本;另一方面,节约了时间,可以使招标周期明显缩短。但与此同时,由于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标,尊重企业自主报价,故而也向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根据市场行情和自身的实力,从优化施工组织方案、降低成本等技术、管理手段入手,有策略、有针对性、合理地进行报价,才能中标。根据以往的工程实际经验,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投标,中标价比定额价低10%~15%。
四、建设项目实施阶段造价的控制
1、加强对指定分包的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总包单位对分包单位成本管理的情况,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成本。由业主指定并管理的分包商如果不能很 好地接受总包单位的施工总控管理,出现纠纷交由业主处理时,业主与总包单位就会出现纠纷,则很难达到对项目的总成本目标的控制。因此在确定指定分包项目时,应尽量减少指定分包项目,这样可以尽量的将成本控制在责任集中于一家施工单位,并且有利于项目总控管理,避免工程成本分项突破和施工影响因素扩大化,达到造价控制的目的。
2、加强合同管理,作好对工程变更和索赔的处理
在施工过程中,甲乙双方均应严格按照合同中的约定,认真履行合同。我们知道,工程实际造价=合同价+索赔额,索赔额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最终实际造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施工单位采取“中标靠低价,赢利靠索赔”手段生存。那么作为建设项目的业主或投资者,要控制项目的实际成本,实现其成本目标,应努力作好对变更工程造价的核定,严格处理来自施工单位的索赔,防止虚报高价,同时还要严格按照合同中的约定,作好反索赔工作,使工程实际成本得到有效地控制。 五、结束语
要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应以组织、技术、经济、合同、信息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其中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最有效手段。另外,要将控制的重点由施工阶段转移到投资决策和设计等前期阶段上来,尤其要抓住设计这个关键,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Wanous,J.P.A causal —co relational analysis of the job—satisfaction and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74,59:139-144
[2]徐长江,石勘.对组织公民行为的争议与思考[J].管理论坛,2003,(3):45-55
篇9
关键词:民间投资;经济增长;地区差异
中图分类号:F83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6)05-044-04
1.引言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一个地区的投资规模和投资水平是决定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一般而言,按投资主体不同,大体分为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两大类。在国外,所谓民间投资,即私人投资,是与政府投资相对的。在我国,民间投资一般指的是非国有投资,包括集体单位投资、个体经济投资以及联营、股份制、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和其他经济投资等。据统计,1980年我国民间投资仅有16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8.1%,2004年我国民间投资已达45449.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4.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投资年均增长27.5%,比国有投资高出近11.74个百分点,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1978~2004年GDP的增量中,民间投资的贡献率年均增长速度比国有投资高出近一倍,成为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最为活跃的部分。我国投资运行的实践充分证明,民间投资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吸纳大量劳动力并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多年的经济改革使得我国经济整体实力大大增强,但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区域差距开始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不管是各省市间,还是东、中、西三大地带间,这种差距所给予人们的直观感受日益强化。同时,由于不同的投资主体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将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从总投资中分离出来的重要性,并开始深入研究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问题。
本文关注的核心是民间投资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程度(本文所指东部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9个省;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重庆、四川、贵州、云南、1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利用可得数据,通过构造计量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以扩大民间投资投入来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结论。
本文的构成如下:第一,提出对民间投资和地区经济增长差异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必要性;第二,对资本投入的地区差异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回顾;第三,对民间投资和地区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给出本文简要的结论及建议。
2.文献回顾与述评
目前在我国区域差距状况的研究中,学者们的观点比较一致,普遍认为区域差距比较大,且存在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但在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存在的争议比较大,众多学者已从非国有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外商投资、区域间资本流动及地理位置等不同角度,利用不同的经验数据以探寻地区差距形成的原因,而资本投入的地区差异尤其引人注意。梁宇峰(1997)提出了一个简易资本自由流动模型,分析了资本边际产出与资本流动之间的关系,指出资本的自由流动而劳动力、土地的非自由流动会在改革初期扩大东西差距,此模型对国内资本流动问题做出了一定解释,同时,通过对1988~1994年的外资与国内投资在不同区域的流量与流向情况的考察分析,认为政府应给予中西部适当的优惠政策,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和发展信息网络、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努力缩小东西部差距[1]。沈坤荣、耿强(2001)则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在区域间的不平衡分布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2]。魏后凯(2002)研究1985~1999年的外商直接投资数据后发现: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之间GDP增长率的差异,大约有90%是由外商投资引起的[3]。潘文卿、张伟(2003)运用Jeffrey.Wurgler提出的理论对1978~2001年28个省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区域间的比较分析,得出资本配置效率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并呈东、中、西梯度递减格局[4]。郭金龙、王宏伟(2003)认为资本流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差距变化的重要因素,通过对1990~1999年各地区GDP数据与资本流动关系以及政府、企业和国有银行为主体的资本流动与地区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得出了不同区域的资本流动趋势和特点,通过对区域差距影响的敏感度等问题的分析,并依此提出完善财政转移支付、适度增加中西部基础设施投入、培育中西部金融市场、差别化金融政策、吸引外资等促进区域发展的政策建议[5]。从理论上来讲,由于资本在各地区之间的配置和流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从而是影响地区差距的一个关键因素[6],而且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性与地区投资显著相关[7]。
因为一方面,区域差距的形成过程是受多个因素共同影响的,只是在不同的时期,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另一方面,不同的研究者所关注的影响因素往往并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尽管上述已往许多研究者所作的各类因素分析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民间资本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地区经济增长差异也很有必要。
3.民间投资和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
3.11978~2004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和民间投资总情况
统计分析表明,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中投资的自主增长能力逐步增强,民间投资正在加速启动,在全社会投资中的份额超过国有经济投资,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逐步提高。
不分地区的投资总额未在东、中、西部各地区的投资总额中加入,故东、中、西部各地区的投资总额和全国的投资总额不相等。
如图1所示,自1978年以来,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民间投资额均呈递增的趋势。2000~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0.26%、13.05%、16.8%、27.24%和26.8%,年均增长18.96%,而民间投资分别增长18.02%、19.45%、25.58%、37.7%和34.05%,年均增长26.96%,高于全社会投资的增幅。同时,民间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49.9%增加到2004年的64.5%,已超过国有经济所占的比重。由此可见,自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的增长幅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就是民间投资的增长幅度。
3.21978~2004年东、中、西部各地区总投资和民间投资情况
分地区来看,民间投资在东中西三大地区都有很大增长,在本地区全部投资中的比重也不断上升(见图2和图3)。
不分地区的国有经济投资总额未在东、中、西部各地区的投资总额中扣除,故东、中、西部各地区的民间投资总额和全国的民间投资总额不相等。
从1978到2004年,除1989年以外的各年份中,东、中、西部各地区总投资均呈上升趋势.2000~2004年,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7.97%、11.35%、15.81%、32.6%和25.97%,年均增长18.74%,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3.59%、14.82%、17.3%、27.39%和32.21%,年均增长21.0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3.56%、17.55%、17.63%、23.95%和22.66%,年均增长19.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1个百分点。2000~2004年,东部民间投资年均增长25.68%,在本地区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由55.7%增加到70.5%,上升了4.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民间投资年均增长30.12%,所占比重则由45.01%上升到59.67%,上升14.6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民间投资年均增长28.23%,比重由42.93%上升到54.04%,上升11.11个百分点。这一时期整个国民经济和全社会投资的增长速度相当高,由以上两个图也可看出东、中、西三大地区的民间投资增长势头也很高,中、西部民间投资的增幅和所占比重的上升势头都明显高于东部地区。
3.31978~2004年东、中、西部的地区生产总值情况
2000~2004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82%,其中,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1.98%、10.19%、10.82%、16.32%和20.25%,年均增长13.9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9.56%、9.15%、8.29%、14.19%和21.47%,年均增长12.5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8.83%、9.6%、10.26%、13.24%和19.28%,年均增长12.2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2个百分点(见图4)
3.4东、中、西部民间投资和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本文实证分析的样本区间为1978~2004年,共27个样本。考虑到数据的可操作性和价格因素对时间序列的影响使之不再具有可比性,因此本文将所有数据统一折算为以1978年价格为基期的不变价。名义GDP用GDP平减指数折算为实际GDP,民间投资数据先用1978年为基期的固定资产价格指数进行折算,再用目前已被普遍采用的戈登史密斯(Goldsmith)在1951年开创的永续盘存法测算资本存量,采用相对效率几何递减模型,资本存量的估算可用以下公式:
Kt=It+(1-bt)Kt-1
(1)
其中,Kt表示第t年的资本存量,Kt-1表示第t-1年的资本存量,It表示第t年的实际投资,bt表示第t年的折旧率。但对于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中国统计年鉴》在1993年才开始每年公布这一指数,而且只有1991年之后的时间序列数据[8]。本文借鉴张军(2004)依据《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提供的以不变价格衡量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的计算方法去推算以1978年为基年的固定资产价格指数[9]。对于折旧率,我国一般采用综合折旧率,本文参照解三明[10]、马拴友[11]等人的研究与应用,假定bt=5%。估计基期年的资本存量可按照国际研究中的一种通用方法计算:
K0=I0/(a+b)
(2)
其中,a是样本期真实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I0是基期年的投资,b是折旧率,K0是基期年资本存量。如霍尔和琼斯(HallandJones,1999)在估计各国1960年的资本存量时,就是采用1960年的投资比上1960年至1970年各国投资增长的几何平均数加上折旧率后的比值。
为了分析各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民间资本存量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Eviews3.1对变量Yi(国内生产总值)、Xi(民间资本存量)(i=east,middle,west)进行相关性分析,东、中、西部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民间资本存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37、0.9875和0.9729(显著性水平为1%),这证明两者的相关性较高。同时运用此软件分别对东、中、西部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被解释变量Y)和民间资本存量(解释变量X)进行线性回归,得到以下三个方程:
Yeast=2774.43+0.8323Xeast(3)
R2=0.9874,Ad.R2=0.9869
Ymiddle=1369.18+1.1517Xmiddle(4)
R2=0.9751,Ad.R2=0.9741
Ywest=862.3821+0.983Xwest(5)
R2=0.9465,Ad.R2=0.9443
以上三个方程都可以通过检验,其结果表明,从三个地区来看,民间资本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的影响,但从各自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来分析,还是略有不同。东部的每增加1个民间资本带来0.8323个产出的增加;中部的每增加1个民间资本带来1.1517个产出的增加;西部的每增加1个民间资本带来0.983个产出的增加。同2000~2004年东、中、西部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各自的民间投资年均增长及所占比重类似,即中部最高,西部次之,东部最低。但和三大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相比,还是东部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这是因为:资本投入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市场主导的民间资本在利润和外资优惠政策的地区差别引导下主要流向东部地区,这种流动改善了资本的配置效率,带动了经济增长,但也扩大了地区差距。尽管随着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投资效率的提高,依据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资本在地区间的配置将逐渐趋于平衡,但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时滞”效应,以及其他生产要素,如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相互作用,地区差距在一定时期内还是必然存在,而且不排除扩大的趋势。
4.结论和启示
本文利用1978~2004年间的样本数据来实证分析东、中、西部地区的民间投资和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结果表明民间资本和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的影响。虽然东部地区的民间投资对产出的贡献略低于中、西部地区,但其地区产出远高于其它两个地区,这足以说明东部在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前提下,当民间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其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主要源泉已不仅仅是来自资本的推动,而更多的是受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消费需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也就是说,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更趋于合理化、健康化。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目前还处于以投资推动为主的经济增长阶段,还须进一步调整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投资布局,大力发展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努力削减民间投资在体制、融资、税收等方面的壁垒。
本文实证分析结果不仅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民间投资是导致近年来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和地区差异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也反映出了如何使地区经济增长更有持续性的问题。据此,笔者认为:
(1)由于中国的对外开放是率先从沿海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依次推进的,因此,在早先受益的东部地区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的民间资本集中化趋势在进一步加强,从投资的区位选择来说,集聚经济使得大量的相关外资企业相互集中在一起,将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减少不确定性。由此东部地区应继续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以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2)当前,我国大体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其中东部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中部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而西部地区至今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各地区工业化进程的这种差异性,除了历史因素、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外,民间投资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东部地区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证明,民间投资是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西部与东部地区最大的差距就在于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滞后。所以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清除限制民间投资发展的体制,对民间投资的进入实行适当倾斜,促使民间投资在西部地区科学有序的发展,是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措施。
(3)要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各地区经济共同繁荣和富裕的目标,积极推动民间投资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扩散。中西部地区一方面要启动最终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依据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采取优惠政策,吸引民间投资,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并逐步提高其产业化和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梁宇峰.资本流动与东西部差距[J].上海经济研究,1997,(11):28-31.
[2]沈坤荣,耿强.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内生经济增长―中国数据的计量检验与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1,(5):82-93.
[3]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2,(4):19-26.
[4]潘文卿,张伟.中国资本配置效率与金融发展相关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3,(8):16-23.
[5]郭金龙,王宏伟.中国区域间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差距研究[J].管理世界,2003,(7):45-58.
[6]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20年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7]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1994,(12):28-33.
[8]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7):35-43.
[9]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篇10
文章编号:1000176X(2016)05005408
一、引言
自1978年中国将经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取得了年均970%的高速增长,并于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一长达36年的高速增长过程中,资本积累即固定资产投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相应地,中国的投资率(即资本形成率)亦不断攀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特征日益凸显。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79年中国的投资率不足3000%,2000年之后从3630%逐年递增,到2009年底达到4760%的峰值,2014年仍高达4620%,接近世界其他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按照世界银行对高、中、低收入国家的划分标准,以2009年为例,笔者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分别求得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投资率为2280%,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投资率为2420%。
中国的投资率是否已经过高?是不是存在过度投资?或许不能简单地通过历史或国际比较找到答案,需要从投资的效益等产出效果层面进行衡量。从理性经济人的一般原理出发,资本获取的利润是资本积累即投资的动力,而资本的效益往往取决于资本积累规模、资本的技术水平和资本使用的效率。假定资本的技术水平和使用的效率不变,则资本的效益主要取决于资本积累规模的变动。考虑到生产函数边际产量递减的情况,资本效益的下降较大程度上是由过量的资本积累即过度投资造成的。在资本积累技术水平低和效率低下的现实条件下,为了达到某个产量或产值目标,配置过量资本很容易成为一种趋势。
以上分析为本文通过投资效益衡量资本积累规模是否得当提供了支持。从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面临的工业产能过剩、基础设施投资超前、房地产巨量库存以及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引发学术界对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及其效率的广泛思考。这些规模巨大且严重过量的资本积累,很大程度上源于近年来盛行的国内生产总值考核体制下投资主体违背投资回报原则,为追求国内生产总值最大化而进行的投资活动,且产生投资收益不能回报投资的浪费。
面对稀缺的资源及千秋万代的福祉,当代人必须考虑投资的效益问题,绝不能有广种薄收的思想。2014年10月以来,国务院更是七会三议 “有效投资”,可见决策层也开始日益重视投资效益问题。本文借助AMSZ准则对中国近二十年来资本积累状况进行检验,并对这一时期的整体资本回报率进行测算,通过对投资率与所测算的资本回报率结果进行拟合,以判断中国资本积累中是否存在过度投资。
二、文献回顾
1过度投资及其测算方法的研究述评
关于过度投资的大量研究来自企业层面,被视作一种企业行为。Richardson[1]曾经构建了一个投资模型,将企业新项目的新增投资划分为合理的投资支出和非效率的投资支出(含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研究了超额现金持有与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李维安和姜涛[2]研究了公司治理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更多的学者如杜兴强等[3]、唐雪松等[4]研究了国有企业受政治联系、地方政府干预而导致的过度投资问题。
虽然宏观经济来自于对微观经济的综合,但从宏观层面看,经济中是否存在过度投资,是相对于总体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言的,不同的经济规模需要不同的投资总量。从朴素的意义看,过度投资显然是指投资形成的供给超过了市场需求,或者从投入―产出角度看,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缺乏足够的消费(包括境外消费)来吸收。
关于对宏观层面是否存在过度投资的判断,最著名的莫过于Abel等 [5]推导出的净现金流量准则(即AMSZ准则),该准则通过比较经济体中资本总收益与总投资的大小来检验资本是否过度积累。根据这个准则,如果一个经济体内资本总收益大于总投资,亦即资本部门的产出大于投入,能够获得正的净收益,此时经济动态有效,不存在资本的过度积累;反之,资本部门的产出小于投入,则经济动态无效,存在资本的过度积累。此后2002―2014年的13年间,史永东和齐鹰飞[6]、袁志刚和何樟勇[7]、刘宪[8]、庞明川[9]、吕冰洋和毛捷[10]、项本武[11]、张延[12]以及朱君[13]等诸多学者分别采用AMSZ准则对中国经济的资本积累状况进行了测算。不过由于测算的时间不同,以及不同学者对资本总收益采取的核算方法不同,因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史永东和齐鹰飞[6]、袁志刚和何樟勇[7]的计算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处于动态无效状态,亦即经济中资本积累过多;项本武[11]认为中国经济动态效率处于波动状态,且大部分年份为动态无效;而刘宪[8] 、张延[12]以及朱君[13]则认为中国经济动态有效,不存在资本的过度积累。
资本回报率是指平均每一单位资本的投入所能获得的收益。Bai等[14]、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中国经济观察研究组[15]、庞明川[9]、孙文凯等[16]以及张勋和徐建国[17]均认为,投资是否过度,需通过测算资本回报率的高低给予回答,倘若资本回报率高,那么投资总体上就是合理的;否则就是不合理的。贾润菘和张四灿[18]认为大多数文献选用资本回报率来判断投资是否过度有一定的合理性,即如果资本回报率高是投资扩张追逐高利润的结果,就无需担心投资的过快增长;而方文全[19]则认为资本回报率变动取决于资本的产出效率、分配份额和投资资金来源构成等因素,在他看来,与其依据资本回报率高低讨论是否存在过度投资问题,不如关注其背后的初次分配和内需消费问题。
目前对中国资本回报率高低的测算差异很大。例如,李宾[20]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资本回报率呈快速下降趋势;方文全[19]的研究结果则显示中国的资本回报率近年来有所升高;白重恩和张琼[21]通过估算1978―2013年中国的总体资本回报率,认为影响2008年以来中国资本回报率大幅下降的原因是投资率的大幅攀升和政府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综合国内学者对资本回报率在测算上的差异,由于资本存量估算对折旧率的变化极为敏感,同时资本回报率又对资本存量的变化十分敏感,不同学者采纳的折旧率不同,是造成资本回报率测算结果相去甚远的主要原因。
迄今的研究文献,基本上要么单独依据AMSZ准则判断经济的动态效率,要么单独对资本回报率进行测算,较少有学者把AMSZ准则与资本回报率结合起来研究过度投资。鉴于AMSZ准则与资本回报率在测算方法和涉及指标估算上存在较大争议,笔者认为单纯依据一种方法判断是否存在过度投资是片面的,需要对同一口径下取得的一揽子数据分别进行测算并相互验证。
2过度投资的成因及后果研究述评
已有的大多数研究文献表明,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以来的经济运行中,与高投资率相伴随的是投资的低效率,这种投资的低效率以过度投资、重复建设以及大量的投资浪费等形式表现出来。即使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仍然不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过程之中。曹建海和江飞涛[22]认为,由于缺乏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在经典社会主义体制中存在严重的投资饥渴症,中央政府只能通过行政机构严格的投资分配过程从外部来约束这种投资饥渴症。并进一步指出,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投资决策的分散化,政府放松了对企业投资的外部控制,但是却没有通过利润动机或者预算约束机制建立起任何自我控制机制,这使得改革往往加重了经典社会主义体制固有的投资领域过热倾向,而并非使之降低。周黎安[23-24]意识到中国地方政府拥有巨大的干预企业和利用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等支配经济资源的行政权力,他认为地方政府有强烈动机,通过扩大投资来达到财政分成和政治晋升等目标。林毅夫和苏剑[25]认为,中国资源价格长期低于市场均衡价格这一扭曲的价格体系是导致过度投资的根源。任志军[26]认为,持续低消费下的高投资是出现巨额无效投资的直接原因,政府采取非市场经济的方式激励企业投资以确保经济增长,是出现巨额无效投资的根本原因。曹建海和江飞涛[22]认为地方政府普遍的投资补贴导致全社会过多的产能投入和均衡产出(即产能过剩),并引起产品市场行业整体亏损及社会福利的损失。张雷宝[27]认为,从根源来看,政府投资冲动是导致国内整体投资率居高不下的基本原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则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投资扩张冲动的“帮凶”。
可见,体制问题是导致中国过度投资的根本原因。基于对市场需求弹性的考虑,任何国家或地区都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投资,但在欧美日等市场经济国家,由于投资主体是各类企业,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中形成总量投资,过度投资问题并不严重,反而比较突出的是存在较多政府干预的原计划经济国家。在中国,政府采取行政干预方式鼓励企业投资以确保经济增长目标,是产生过度投资的根本原因,消除过度投资主要应从体制和政策两个方面着手。
大多数学者认为过度投资给经济社会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林民书和张志民[28]指出:与发达国家的资本产出率相比,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存在着严重的浪费,并且由于产出中有相当的份额用以弥补无效投资和浪费,导致中国居民消费比重不断下降,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福利的提高。吴敬琏[29]指出:当前粗放的增长模式的核心和本质就是靠投资拉动增长,这造成了 “让我们头疼的各种问题”,如资源匮乏、环境破坏、投资和消费的失衡、民众收入水平提高过慢、最终需求不足以及产能过剩等。吕冰洋和毛捷[10]认为,从世界经济发展经验看,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赶超阶段采取的轻消费重积累的政策在一段时期内确实能起到迅速提高经济增长率的作用,但是消费需求的增长乏力、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拉动,最终妨碍了经济增长的潜力和质量。
综上分析,中国过度投资的形成与长期以来推行的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密切相关。无论是改革开放之前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还是改革开放之后在政府主导背景下推行的各种刺激经济的发展战略,无不充斥着投资冲动。尤其是地方政府基于绩效的国内生产总值最大化、生产规模最大化追求更是加剧了过度投资。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进一步导致投资饥渴和扩张冲动,不合理的投资体制与治理政策加剧过度投资,扭曲了整个经济的投资结构,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三、对中国资本积累状况的检验
依据Abel等[5]推导出的 AMSZ准则:如果对于所有时期t和所有自然状态,有 Rt /Vt>0 成立,那么,均衡时,经济是动态有效的;反之,均衡时,经济动态无效。其中,Vt是经济在t期有形资产的总价值;Rt是t期资本的净收益,即资本总收益减去总投资。Abel等在对美国经济动态效率研究中使用的公式为:资本总收益=国民收入+资本折旧-劳动者报酬-劳动者的财产收入,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净收益=总资本收益-总投资。项本武[11]认为Abel等的算法更加适合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在计算资本总收益时,由于政府对企业的补贴也产生要素收入,虽然它不体现在产品价格中,但构成了总收益的一个来源。也就是说,对于企业补贴是否纳入总收益部分,取决于一国的市场化程度。由于中国目前还处于市场化逐步完善阶段,所以笔者认为在计算总收益时应当加上企业补贴,计算总投资及净收益则按照Abel等的算法,计算公式调整为:资本总收益=国内生产总值-间接税-劳动者报酬+企业补贴,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净收益=总资本收益-总投资。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笔者首先考察1995―2012年的年度数据,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间接税按照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四项求和计算所得,数据来源于《中国财政年鉴》(2013);企业补贴为企业亏损补贴,1995―2009年数据来源于《中国财政年鉴》(2010)中的国家财政分项目收入,由于2010年后国家财政分项目收入中不再细分企业补贴数据,所以2010―2012年这3年的企业补贴数据用以往各年的算术平均值代替。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在1995―2002年期间,中国经济的资本总收益大于总投资,净收益为正,经济中不存在资本的过度积累现象;而在近十年的2003―2012年,中国经济的资本总收益小于总投资,净收益为负,经济中存在资本的过度积累。
考虑到计算资本总收益时减去间接税有可能会使总收益的值偏小,笔者又另外按照:资本总收益*=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净收益*=总资本收益*-总投资,对1995―2014年20年间经济中的净收益进行计算。由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劳动者报酬数据截至发文日期只更新到2012年,笔者通过计算2003―2012年10年间劳动者报酬增长率的平均值,近似地估测出了2013年与2014年两年的劳动者报酬。相关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1995―2004年,中国不存在资本过度积累问题,但2005―2014年由于经济中资本积累过多导致中国经济为动态无效。通过对比表1中净收益与净收益*的具体数据可以看出,是否纳入间接税的两种情况计算结论基本相同,说明笔者对中国经济2003年以来出现资本过度积累即过度投资的判断是可靠的。
这也与近年来中央高层、产业界、学术界和传媒界对中国经济中工业产能过剩、基础设施超前发展和房地产高库存的判断一致。
上述分析和判断,可以得出中国持续不断走高的投资率已然引致近年来整体经济资本积累过度的结论。换言之,2003年以来中国整体经济已经出现资本总收益小于总投资的资本过度积累状态。尽管中国在发展战略上强调为实现快速发展的目标需优先选择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通过不断增加积累来获得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中国目前所处的城镇化、工业化同步发展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中高投资的特点。尽管如此,仍需警惕投资的“度”。高投资产生的产能如果没有相应的消费来消化吸收,其后果不单单是资本沉淀,更可能是对稀缺资源的浪费和全民福祉的损害。
四、过度投资与资本回报率测算
1资本回报率的估计方法
笔者采用白重恩和张琼[21]的方法来测算资本回报率。考虑到篇幅限制,略去具体推导过程,任意时期资本回报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r(t)=α(t)PK(t)K(t)/PY(t)Y(t)+[K(t)-Y(t)]-δ(t)(1)
其中,r(t)表示资本回报率;α(t)表示资本收入份额;PK(t)表示经济中总的资本价格;PY(t)表示经济中的产出品价格;K(t)表示经济中总的资本存量;K(t)表示资本品价格变化;Y(t)表示产出品价格变化;δ(t)表示资本的折旧率。
2数据来源
对于资本存量的估计采取OECD国家广泛采用的Goldsmith于1951年开创的永续盘存法:Kt=Kt-1(1-δ)+It/Pt。使用该方法需要确定四个变量,即当年投资I、投资品价格指数、初始资本存量以及折旧率。当年投资I选取当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投资品价格指数选用固定资产投资品价格指数,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初始资本存量K0采用Reinsdorf和Cover[30]构建的模型:K0=I0g+1g+δ,其中,I0表示初始年的投资,δ表示折旧率,g表示初始年份之前的投资平均增长率,g取初始年份之前改革开放之后1979―1989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年增长率的算术平均值,经计算得出这段时期的平均值约为950%;折旧率δ采取张军和章元[31]的计算结果960%。
资本收入份额α(t)的计算采用公式:资本收入份额=1-劳动者报酬/国内生产总值。其中劳动者报酬数据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资本的折旧率δ(t)同上,统一采取张军和章元[31]的计算结果960%;资本品价格变化K采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变化进行替代;产出品价格变化Y采用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的变化来表示。
3测算结果
根据上述资本回报率的计算方法及相应数据来源,得出1995―2014年的资本回报率,如图1所示。结果表明:根据式(1)测得的资本回报率在笔者所估测年份内整体呈现出波动式下降,在1999―2007年呈现出有升有降的波动式特点,2008年后下降幅度则较为剧烈。图形整体较为平滑,主要源于笔者将考察年份内的折旧率近似地处理为同一值,并且笔者认为这种处理方法不影响资本回报率的整体趋势。一方面,由于资本回报率对资本收入份额和资本存量的估计非常敏感;另一方面,从已有的文献可以看出,每一个指标都有多种选择,造成估计结果存在巨大差异。考虑到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以及多数文献将中国的折旧率设定为500%左右[32]-[34],笔者又进一步把折旧率统一设定为500%,计算所得到相应的资本回报率如图2所示。结果表明:把折旧率设定为500%测算所得到的资本回报率大致趋势与折旧率为960%测算的资本回报率大致趋势一致,前者较后者稍微平稳,在考察的起始年份1995年,前者的资本回报率为1600%,而后者为1800%;在考察的最后年份2014年,前者的资本回报率为460%,后者则为320%;且两者测算的结果在2006―2010年期间较为相近,尤其是2008年与2009年这两年,两者所测算结果几乎一致,在图2中表现为几乎重合。
4资本回报率与投资率的变动趋势
资本回报率指的是平均每一单位资本的投入所能获得的收益。而中国2000年后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资本回报率的持续走低说明经济中投资效率不断下降,每一单位资本的投入所能获得的收益逐步下降甚至很有可能为负值。究其原因,与中国投资刺激政策下的过度投资有关。因此,笔者考虑将投资和资本回报率进行回归拟合。一般来说,如果投资对资本回报率回归拟合的系数越大,则说明投资增长对资本回报率具有促进作用;反之,如果投资对资本回报率回归拟合的系数越小,说明投资增长对资本回报率是抑制的。
对投资和资本回报率进行回归拟合,投资用投资率(T)表示,投资率为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资本回报率(R)选取上述按照公式(1)折旧率为500%计算的结果,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经ADF单位根检验,残差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是平稳的,R和T具有协整关系,拟合优度为90%。F检验通过,反映回归方程高度显著。T检验通过,表明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对被解释变量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即投资率每上升1%,资本回报率下降065%。也就是说,从投资率对资本回报率的拟合系数来看,投资率对资本回报率具有负向影响,表明中国经济中总体投资不合理,存在过度投资。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虽然投资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节节攀升的投资率也促使中国经济增长依赖投资拉动的特征不断强化,投资效益下降情况日益严重。尤其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基于此,从投资效益的研究视角来分析现阶段的投资率是否合理以及投资是否过度,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应用AMSZ准则检验中国近二十年来资本积累状况,在判断中国2003年以来整体经济出现资本总收益小于总投资的资本过度积累状况的基础上,笔者重点测算了1995―2014年整体经济的资本回报率,发现自2008年实施投资刺激政策以来,中国整体资本回报率出现大幅下降。从投资率对资本回报率的拟合系数来看,投资率对资本回报率具有负向影响,表明中国经济存在较为严重的过度投资。
从经济学意义上看,过度投资导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中低效甚至无效投资增加,形成相当规模的资本沉淀。这部分资本沉淀不但不能增加社会的生产能力,相反却是对稀缺资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属于社会福利的损失。例如,贺铿[35]研究认为,中国高速公路的利用率只为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 12%,许多较小的机场利用率不到一半。徐策和王元[36]的研究指出,2009年以来,政府刺激措施和亢奋建设活动,已造成680万亿美元的投资浪费。据有关机构初步测算,中国工业行业中大概有15%左右的投资属于无效投资。如果以重置价值衡量这部分无效投资,其规模还会有所上升。中国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增长是以牺牲生态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增长,而过度投资导致的大量重复建设、低效率运行甚至闲置的资本更是加剧了这一代价的程度。无论是自然资源环境还是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都是有限度的,过度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不仅使人类生产无法继续进行,而且将破坏人类最基本的生活环境。
- 上一篇: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思考
- 下一篇:学校体育工作年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