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企业会计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5: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通企业会计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交通企业会计制度

篇1

(一)《小企业会计制度》实施范围的问题。根据《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本制度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该制度在适用范围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未做出标准规定的小企业是否应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根据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统计局2003年制定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仅仅对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小企业规定了标准,对于其他未做出规定的小企业是否应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制度中未作明确规定。第二,外商投资的小企业、金融行业和股份有限公司中的小企业是否需要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

(二)《小企业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协调问题。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准则),于2007年1月1日正式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相关内容的规定有一定的差异,比如《小企业会计制度》仅要求对日后事项期间涉及的报告年度或以前年度的销售退回按照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做出规定,对于其他的发生于日后事项期间可能对小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要影响的事项,仅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不要求小企业调整尚未报出的报告年度的会计报表。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完善建议及对策

向管理型转变,有利于我国会计制度跟国际接轨,对促进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小企业会计制度》也存在适用范围不够明确、与税收法律制度的差异等问题。

(一)进一步明确和完善适用范围

(1)《小企业会计制度》的适用对象需要扩大。对于以个人独资及合伙形式设立的小规模企业,由于权益方面的特殊性,既无法适用《小企业会计制度》,又无法适用《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这类小企业的会计规范目前处于“真空”地带,没有适合自身的会计制度。因此,可以把它们纳入《小企业会计制度》调整范围,完善《小企业会计制度》体系。

(2)明确外商投资的小企业、金融行业和股份有限公司中的小企业是否需要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对于外商投资的小企业、金融行业和股份公司的小企业是否需要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是强制性执行还是备选性执行等问题,《小企业会计制度》和其他规定都没有明确。《小企业会计制度》应该进一步明确相关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

(二)尽快明确《小企业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协调问题

有关专家指出,新准则所带来的很多理念和做法与中国目前的会计规定和实务有相当大的差异,有的可以说是根本性的改变。如果在小企业中实行新准则,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要上一个新台阶,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所以有些小企业呼吁能够推出适合小企业的简化会计准则体系。小企业究竟是适用通用的企业会计准则,还是应独立制定适合小企业的简化会计准则体系?当具体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相关内容不一致的情况下,小企业应以制度优先还是准则优先?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对上述问题尽早作出明确规定。

(三)做好《小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法律制度的协同

(1)由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共同制定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由于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密切相关,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相对较少,主要就是税务部门及债权人,这便使小企业会计核算对外报告的职能处于从属地位。另外,税务部门是小企业会计信息最主要的外部使用者,所以,由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共同制定《小企业会计制度》是符合小企业会计信息的目标与特点的,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尽可能减少《小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法律制度的时间性差异。试图找一条会计处理与税收法规相一致的捷径是不现实的,只有尽可能减少时间性差异,并简化时间性差异的会计程序,在不违背会计核算一般原则和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原则的前提下,小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能够一致的尽量保持一致,或者提供可以保持一致的备选方法。

(3)改进《小企业会计制度》关于利润表的编制要求。《小企业会计制度》中小企业利润表的编制未考虑到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的要求,仍然采用通用的会计报表格式和内容,对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所要求提供的数据很少涉及。

(三)进一步改进《小企业会计制度》部分会计处理方法

对于《小企业会计制度》所存在的脱离小企业的实际或欠妥的部分会计处理方法,应在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使得《小企业会计制度》既能简化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又更符合小企业的实际,以利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贯彻和实施,更好地促进小企业的发展。

篇2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企业会计改革一直处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沿,《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会计准则与国际通行做法的差异大为缩减,以国际会计准则为例,我们将几十项会计政策与之对比,除个别方法因我国国情而未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外,其他内容在总体上已趋于一致或相近。在企业会计改革及其国际化的进程中,我国仅用了短短10多年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国家70多年所走过的路。

    我国的企业会计改革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在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中国是转型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会计改革最为成功的典范。美国商学院保罗·希利教授发表的论文认为,美国和英国的会计准则,对于那些缺乏对管理财务报告决策监督机制的发展或转型经济国家是否也是最优的,还是个疑问。他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用中国会计标准和国际会计标准编制的报表差异进行分析,认为投资者可能发现中国会计标准比国际会计准则能够生成更加可靠的信息。曾经参加过财政部会计司组织的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的国外专家回国后,撰文认为,中国这样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国家,在目前这样复杂的市场氛围中,幸好有一支队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会计改革,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球最大规模的7家会计师事务所日前的一份最新的国际会计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已明显减少。参与该项名为“2001年会计准则调查”的会计师事务所包括安达信、柏德豪、德勤、安永、均富、毕马威、普华永道等。

    国际化不能照抄照搬

    近期,有观点提出,会计国际化可以直接采用美国会计准则或者国际会计准则。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不仅脱离中国的实际,也不符合世界各国会计国际化的通行做法。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对于如何理解和处理会计国际化,不单纯是会计技术层面的问题,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忌妄自菲薄,盲目崇拜。中国的会计改革不宜直接采用美国会计准则,也不宜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

    对此,我们可以看看其他国家的做法。目前,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泰国、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以及俄罗斯、保加利亚、波兰、罗马尼亚等转型经济国家,都有本国的会计标准制定机构,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实施本国的会计标准。尽管个别国家,如格鲁吉亚、乌兹别克斯坦等,也有宣布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情况,但实际情况差异很大,不具代表性。

    一个国家执行本国的会计标准,既是为了与其法律体系相适应,同时也是该国主权的一种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布。”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或美国的会计准则在我国没有法律效力,如果要求我国企业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或美国的会计准则,将会与我国现行的《会计法》、《公司法》、《商业银行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相冲突。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通过跨国上市筹集资金,而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通常要求企业根据上市地会计准则或者国际会计准则编报财务会计报告,但是,这些企业必须以执行本国的会计标准为前提,最后向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和投资者提供会计报表时,可以根据上市地会计准则或者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作出报表调整。这是国际通行做法,也是国家主权的一种体现。我国的企业在境外上市,一直都是以执行我国的会计制度(包括《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后来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到现在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会计准则为前提的。然后,再根据上市地会计标准或国际会计准则进行报表调整。

    片面追求我国会计标准的美国化或者国际化,还有可能会出现与我国转型经济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

    我国尚处在经济转型时期,尚未形成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完善的监督机制,如果我们操之过急,不顾国情、片面追求美国化或国际化,有可能会出现与我国转型经济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导致会计信息混乱或者失控,由此产生的改革成本和风险将是巨大的。例如,公允价值是国际上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会计计量属性,而我国市场经济处在初级阶段,没有形成活跃的生产资料市场,关联交易普遍,诸多经济行为也不规范,弄虚作假屡禁不止,如果广泛地使用公允价值,将会给企业利用公允价值造假留下空间,“琼民源”案例将土地使用权的评估价作为公允价值入账,虚假评估增值5个多亿元。

    综上所述,在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如何把握借鉴国际惯例和考虑中国国情的辩证关系,这是我们应当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借鉴国际惯例不等于照搬照抄,照搬照抄是没有出路的;考虑中国国情不等于闭关自守和保护落后,闭关自守同样是没有出路的。从国际通行做法看,会计国际化并不硬性要求各国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而是充分尊重各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环境,允许各国根据本国的实际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一定差异。会计国际化的宗旨是要求各国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在重要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正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国际会计准则公告前言》指出的那样,成员国企业“所公布的会计报表在所有重要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这一宗旨反映了各国会计标准国际化的真正含义,我国的会计改革与这一宗旨是一致的。

    当前我国企业会计改革 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面过窄,除股份有限公司外,国有企业尚未执行

    如前所述,我国以《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为主体的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相比,在主要方面虽已基本一致,但是,《企业会计制度》暂在股份有限公司实施,国有企业尚未执行。国有企业仍然执行1992年制定的《企业财务通则》和行业财务、会计制度(以下简称“老制度”),老制度不利于企业消化不良资产,已与加入WTO的新形势不相适应。

    国有企业执行新会计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消化和处理多年来历史形成的不良资产。尽管企业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但老制度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国务院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资产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企业会计制度》据此作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消化不良资产的规定,例如:对于待处理财产损失,企业应于年度终了结账前处理完毕;对于各项资产的减值,企业应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进行合理预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应收款项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比照其他国有企业的做法,通过测算和摸清家底,分别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逐步实施新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会计标准

    我国的会计标准至少有三个层次,一是会计准则,二是会计制度,三是专业核算办法。会计准则是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所作的原则规定;会计制度是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操作性规定;专业核算办法是针对某些特殊行业,如石油天然气、农业、交通运输、旅游业、房地产开发等的特点作出的会计规范。

    1.继续完善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和若干具体会计准则。1997年至今,具体会计准则的陆续出台,财政部1992年的基本会计准则很多内容已经过时,需要进行修改。我国着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多次建议制定中国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其目的在于明确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及其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要素的定义、特征及其在财务报告中的确认、计量与报告。这是用于发展企业会计准则的一套内在严密、协调一致的方法体系,它能在技术上保证具体准则的连贯性,而不致前后发生矛盾。本人认为,制定中国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时机趋于成熟,会计理论工作者应当对此给予更多的关注,中国会计学会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在制定中国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财政部已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最近又成功地召开了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对企业合并、分部报告、外币折算等具体会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进行了充分研讨。会后,有关项目组成员将根据国内外专家意见,对上述准则的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尽早。力争在不远的将来,努力实现初建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目标。

    2.抓紧制定《小企业会计制度》和专业核算办法。在国际上,很多国家对小企业都有单独的会计标准,因为小企业具有很多自身的特点,比如规模较小,不对外筹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等等。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近来也将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作为研究的重点。我国小企业众多,统一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是不现实的。财政部已经着手对《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研究,预计明年出台。

    专业核算办法是我国会计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办法》已经,财政部正在组织各方面力量,研究和起草其他各项专业核算办法。

篇3

一、金融会计的国际化趋势

目前,中国银行业的会计业务遵循着三种不同的会计规范:《金融企业会计制度》(1993年版)、《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版)以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会计规范逐渐从1993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转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1993年至2000年之间,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业务主要遵循1993年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至2003年,除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采用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外,其余银行仍然采用1993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财务重组之后的中行和建行采用了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工行和农行仍然采用1993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股份制银行中,除了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和广发行之外,其他银行都采用了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从2005年起,我国商业银行的年报编制全面采用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同时,已经上市的五家银行还需要根据证监会的要求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调整,但转换尚未涉及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和第32号的内容;在海外上市或拟上市的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年报。

2005年8月财政部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该规定于2006年1月1日在上市和拟上市的商业银行范围内试行,标志着我国银行业在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方面率先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2005年9月,财政部又了《企业会计准则第××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号—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四项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与国际惯例相比,四项金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实质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和第32号的规定大多是相同的,同时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暂行规定》和金融会计四项准则征求意见稿的,突破了传统会计理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束缚,弥补了我国在金融工具会计领域的空白,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迈出的重要一步,必将加速我国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对我国的银行业,特别是上市和拟上市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二、金融会计国际化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首先,金融会计国际化将改变传统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分类方式,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负债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资产与负债分类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这种分类方法能够充分反映商业银行持有金融工具的目的和意图,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做出有效判断。

其次,资产负债表项目将更加丰富。根据《暂行规定》的要求,当且仅当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企业才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金融资产转移》对金融工具终止确认的条件是:金融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回报是否已经实质上发生转移,而且没有保留对金融资产的控制权。根据这些规定,商业银行应将衍生工具隐含的各种权利和合同义务确认为资产或负债,已经证券化的信贷资产以及其他不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和负债也要进入表内核算,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将更加丰富,提供的信息将会更加全面。

再者,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其价值随着公允价值的变化而变化。一方面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不断变动,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权益,进而影响了权益的变动,因此在没有其他资产和负债变动的情况下,金融工具价值的波动必然会带来资产负债率的波动。同时《暂行规定》对上市和拟上市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减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外,其余金融资产的减值均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相对于“五级分类法”,会加剧资产的波动。

《套期保值》对从事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做了明确规定,对其运用的先决条件——套期关系作出了严格要求。由于目前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品种较少,商业银行进行套期避险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很难达到运用套期会计的条件,因此近期内套期会计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不会很大。

三、金融会计国际化对商业银行损益表的影响

(一)对商业银行经营损益的影响。

根据现行会计框架,金融工具经济价值的变动仅在其实际实现时确认为收益,导致银行可能仅仅为了增加会计利润而进行某项交易。而《暂行规定》要求几乎所有的金融工具都应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并按照金融工具持有目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资本公积,从而遏制了银行利用金融工具价值变动操纵利润的行为。对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的要求,也降低了利用减值准备转回操纵利润的可能性。《金融资产转移》对金融工具的终止确认加以限制,意味着商业银行可能提前确认的利得将会更少,调控收益的空间进一步缩小。

(二)对商业银行损益表的影响。

金融会计的国际化也对传统的损益表披露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的损益表根据实现原则确认收益、成本、利得、损失,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确认必然会导致大量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的存在,因此以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为特征的传统收益确定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面对不断出现的问题,西方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如英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都在致力于财务业绩报表的改进,一张被称作“第四财务报表”的“全面收益表”正在形成。我国金融会计的发展,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确认和公允价值计量必将会促使我国损益表不断改进。

四、金融会计国际化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的运用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有利于其在表内反映,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更符合目前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惯例和现代化管理风险技术,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商业银行真实财务状况,更易于评价银行通过使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公允价值的运用也会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产生负面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公允价值的任何变化都将反映在损益表中,使财务报告波动性上升,可能导致市场对银行经济价值的错误判断。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受到市场发展程度的制约,非市场化资产的价值确定严重依赖于银行所采用估价模型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假定各金融机构根据不同的假设采用不同的估价模型,其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账户的影响在不同银行之间可能相差悬殊,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对于外部独立审计来说,证实通过模型获得的公允价值是否可靠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二)减值准备方法的改变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我国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要求,信贷资产专项准备按照五级分类结果及时、足额计提,这更加符合银行监管的目标,即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而《暂行规定》对上市和拟上市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减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外,其余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按照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确定。这不仅充分考虑到了债务人的财务状况、抵押品经营状况,而且还综合考虑了债务人所处行业发展前景、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和时间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相对于五级分类法,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更加客观、公允,更符合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要求。

五、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一)促进商业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金融会计的国际化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会计处理规范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银行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涉及以下四个方面:风险识别机制、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决策机制、风险规避机制,是进行有效风险管理不可缺少的因素,与金融工具的计量、减值准备的计提、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会计、金融工具风险的披露等紧密相连。商业银行只有在风险管理体系完备、风险管理技术成熟的情况下,金融工具会计才能得到有效地运用。

(二)对商业银行监管资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篇4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 适用范围 探讨研究

《小企业会计准则》从2013年元月1日开始实施,其中该准则规定:“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所规定的小型企业标准的企业。”但由于企业之间存在特殊性和复杂性,很多企业会出现交叉现象,对于小企业的会计准则很难用统一的标准进行确定,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无法适从,本文就《小企业会计准则》适用范围问题进行论述。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适用企业的条件

经营规模较小。小企业会计准则适应于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主要是指国务院的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中固定的小企业的规模,或者是微型企业的标准等。

不承担社会公众责任。该准则承担社会公众责任的状况主要包括:企业的债券和股票等在市场上交易,如发行企业债的非上市企业和上市公司、准备发行企业债的非上市企业和准备上市的公司等;管理财务资源的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等,如金融性质的基金或企业,上市金融机构等。

不属于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或者子公司。企业中的子公司和母公司必须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执行,对于小规模的企业经营需要按照小企业准则进行处理,同时也可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处理,如果该企业选择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处理,就不得再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

《小企业会计准则》是适应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小型企业标准的企业,且该企业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其中:股票、债务在市场上公开交易的小型企业;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金融机构、其他金融性质的小企业;该三类小企业不得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进行相关条例和规定的执行。

按照本准则执行的小型企业在进行交易或者没有对事项进行规范的,需要参照《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处理;如果小企业选择执行的是《企业会计准则》,则小企业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同时,不得同时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否则会导致准则错乱,无法进行统一和规定;如果小型企业是公开发行债券和股票的企业,则需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进行相关事务的处理,如果因企业的经营性质和规模等发生变化而导致企业转变为金融企业或者大中型企业时,需要在次年元月1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如果小型企业、大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等已经开始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则不得转为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规定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和微型等三种类型,同时根据企业的各项标准、营业收入、从业人员配置和资产总额等指标等分析行业特点。

《小企业会计准则》主要适应的范围:农业、林业、牧业、工业和渔业、批发业、交通运输业、建筑行业、零售业、邮政业、仓储业、餐饮业、住宿业、软件信息服务业、物业管理、商务服务、租赁、房地产开发经营等行业。其中工业生产中包括了制造业、矿产开采业、电力、热力、水生产行业和燃气行业等。信息传输行业还包括了互联网、电信以及相关的服务行业等。另外一些行业如科研、科技服务、环境、水利、公共设施管理、修理、居民服务和其他相关服务业等行业,同时也包括了娱乐业、文化、体育和社会工作等行业。

个体工商户主要是以家庭和个人为经营的主体,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电商的进步,使得个体工商户已经达到甚至会超过《中小型企业划型标准》中规定的小型企业的范围,因此税务等部门需要要求个体工商户建账建制。在现代“个转体”的背景下和前提下,将建账建制的个体工商户纳入到《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管理范围,不但有利于小企业的规范管理,也会使小型企业的组织会计核算更趋向于标准化和规范化,一致性更强。

对于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这些企业属于营利组织但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属于定量的小型或者微型企业,其规模较小,在2004年颁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个人企业和合伙企业不遵循《小企业会计制度》。随着《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完善,逐渐取代了《小企业会计制度》,成为小企业会计核算的标准。因此在执行会计准则时需要按照《小型企业会计准则》执行,只要是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小微企业或者营利组织均应该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相关细则,这样不但会让企业的会计标准体系更完整和统一,还会让《小型企业会计准则》能够在行业执行范围中更广,执行力更强。

《小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相比之下,适应范围更广,在资产方面,准则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负债方面主要以实际发生额入账,扩大了应付职工薪酬的范围。其在所有者的权益方面,规定资本公积的核算范围主要是资本溢价。在收入方面,新准则减少了风险报酬转移的职业判断,避免了利润调节的风险,更利于销售和利润的回收等。而在财务报表方面,简化了现金流量表的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所以新准则对比《小企业会计制度》更有利于小企业的发展,适应范围更广。

三、结束语

小企业会计的管理和应用必须要适应于当今社会企业大形势下的方向,才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小企业会计准则》不仅会关系到小企业会计的适用性问题,还会涉及到小企业报表审计,以及模糊问题需要给出判断的重要指导性作用。所以要加强对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应范围的研究,让更多的小企业找到可以依靠的准则或者标准,统一性更强,更好管理。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国有企业;会计;委派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步入新阶段的历史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已经成为重中之重,作为会计制度的一种创新模式,会计委派制已经在国有企业得到了一定的应用,而且也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效果,但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的基本情况,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从“委托”关系来看,国有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能够更好地改造会计监督职责,使国有企业会计工作更具有成效,然而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情况,在实行会计委派制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到位的方面,导致国有企业会计委派制的落实不够到位,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制约因素,需要引起方方面面的重视,既要提高国有企业会计委派制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要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国有企业会计委派制改革和创新,以取得更好成效。

1国有企业推行会计委派制的重要性

国有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国有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可能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会计制度,使国有企业会计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特别是在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会计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按照新会计准则,通过实行会计委派制,可以发挥委派会计自身的优化,对国有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优化,进而促进国有企业会计制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使会计工作能够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在国有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可以更好地发挥会计职能,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由于委派会计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因而会计人员可以更好地发挥会计监督职能,找出国有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国有企业更好地决策、促进国有企业科学发展以及拓展会计工作领域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2国有企业推行会计委派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很多国有企业都实行了会计委派制,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型企业来说,会计委派制的实行比中小型国有企业要好,但在实行会计委派制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管理体制不够理顺。在国有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当前很多国有企业已经将会计委派制作为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但从整体运行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管理体制不够理顺的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一些国有企业既有自身的会计人员,而且也有委派会计,但在管理方面却存在着“内外有别”的现象,委派会计的工作职责不够清晰,甚至一些委派会计只是国有企业的“监督者”,委派会计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必然会制约国有企业委派会计制的深入实行,这是需要国有企业以及相关方面高度重视的问题。二是工作职能受到限制。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要想使委派会计制更具有成效,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委派会计的职能,使其能够更加独立负责的开展工作,并且为促进国有企业会计制的科学化建设以及发挥自身的作用创造条件。但当前我国很多国有企业委派会计制在职能设计方面还缺乏有效性,特别是一些委派会计缺乏“独立性”,甚至一些有企业为了不让委派会计更好地发挥作用,采取了一些违法甚至是违规的手段。对于国有企业委派会计制的实行来说,必须进一步明确其工作职能,使委派会计能够与国有企业内部会计人员进行有效地协调和配合,进而使会计管理更有效的开展,但在这方面并没有形成科学的制度体系,必然认真加以改进。三是考核机制不够完善。对于国有企业实行委派会计制而言,如何更好地对委派会计进行考核,是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但当前国有企业委派会计制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如何发挥方方面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国有企业委派会计进行有效的监督、考核和评价还没有形成科学的运行体系。比如某国有企业在实行委派会计制的过程中,委派单位从来没有对委派会计进行有效的考核,而国有企业又不具备对委派会计进行考核的职能,导致考核机制不够完善,使国有企业委派会计不能发挥更有效的作用。由于缺乏科学和有效的考核机制,导致一些国有企业委派会计人员得过且过,甚至存在着混日子的现象,对于一些不合格、业务水平不高的委派会计人员也没有进行教育培训,必然制约其有效性。

3国有企业推行会计委派制的完善对策

尽管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在实行会计委派制的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对于国有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来说,应当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破解国有企业会计委派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促进国有企业会计委派制更具有科学性。一是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健全和完善的管理体制,是确保国有企业委派会计制科学实行的重要保障,因而必须在这方面下功夫。而要想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必须发挥方方面面的积极作用,国资委、财政部门、国有企业等要建立协调机制,使国有企业委派会计制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这就需要在国有企业实行委派会计制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发挥国资委组织和领导作用,财政部门也要给予重视,比如可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培训等,使国有企业委派会计制的实行更具有协调性。还要建立“三方协调机制”,共同研究国有企业委派会计制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且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理顺管理体制,还要将委派会计的编制以及福利待遇统一到国资委负责,这样能够使委派会计人员更具有“独立性”。二是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能。在国有企业实行委派会计制,最重要的就是要发挥委派会计人员的积极作用,使他们既能够促进国有企业会计制度的优化和完善,也能够更好地发挥监督职能。这就需要进一步明确国有企业委派会计工作职能,并通过制度化的设计和完善,使国有企业委派会计工作职能更加清晰、科学和完善。对国有企业委派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能,重点应当包括财经纪律、财务收支、资产运营三个方面,不仅要发挥监督职能,而且也要发挥规范职能,更要发挥决策辅助功能。总之,要想使国有企业委派会计更好地发挥作用,重点要在明确委派会计工作职能方面狠下功夫,这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且针对不同国有企业的不同情况,制定更加细化的委派会计工作职能,使委派会计人员既独立负责的开展工作,又能够推动国有企业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三是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发挥国有企业委派会计的积极作用,应当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委派会计人员考核机制,使委派会计人员能够强化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发挥积极作用,因而设计一套形之有效的国有企业委派会计人员考核机制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发挥国资委、财政部门、国有企业三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共同研究如何开展委派会计人员考核工作。在考核机制的设计方面,国资委应当作为委派会计人员的考核单位,财政部门应当参与其中,国有企业应当进行协调配合,使考核目标、内容、结果等更具有科学性。此外,在具体的考核过程中,还应当多听取审计部门、国有企业内部财务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使考核工作更具有全面性。综上所述,在国有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有企业会计制度,而且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会计职能,因而应当大力推行这一会计制度。从当前国有企业会计委派制的整体实行情况来看,尽管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有不尽如人意的方面,需要引起方方面面的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会计委派制的有效实行,特别是要在管理体制、工作职能以及考核机制等诸多方面进行优化,使国有企业会计委派制步入更加科学化的轨道,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崔晔.国有企业“会计委派制”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12).

[2]农海燕.国有企业行会计委派制初探[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02).

篇6

陈楚宣,男,1967年12月生,广东汕头市人,长沙交通学院工学学士、暨南大学管理学硕士,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1990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历任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会计主管、部门经理、主任会计师职务;曾被聘为广东工业大学会计系学生校外实习指导老师、广州市建设工程评标专家。现任广东冠粤路桥有限公司总会计师、广东冠生土木新技术有限公司董事、广州市番禺区冠迪路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广东财税信息网特邀顾问、《广东交通会计》编委。

获奖理由

广东冠粤路桥有限公司这个舞台上,陈楚宣同志充分发挥了自己所具备的出色的专业能力、领导能力和判断能力。在他的带领之下,公司的财务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公司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财务保障。

见到陈楚宣,你就明白什么叫作年轻有为。四十岁不到,可帅气的陈楚宣背后已经有了一串串令人羡慕的头衔和一件件辉煌的业绩。他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且能够很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力争取得最好的实施效果。他具有敏锐的观察与思考能力,曾多次组织开展公司现金流、经营业绩及税收风险分析,为公司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在重大事项决策时,不仅能以财会专业知识为依托进行分析判断,而且还能站在公司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上,运用经济、法律、工程管理、企业改革等相关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

广东冠粤路桥有限公司是五年前重组的驰名于华南地区的路桥施工龙头企业之一。公司的财会管理工作在陈楚宣的领导和推动之下,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公司也得到了快速与健康地发展。近年来,陈楚宣带领财会部门,构建了符合公司经营模式的会计核算体系及信息化平台,有效地保证了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建立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积极推进全面预算管理与资金相对集中管理,实现了财会工作质量实质性上台阶的目标。

一、破解现金短缺障碍

现金是公司生存与发展的“血液”,而现金流量短缺一直是制约公司发展的一大难题,2006年情况变得更为严峻,信贷额度紧缺,债权债务缺口加大,融资途径单一,资金链存在断裂的风险。

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陈楚宣带领财会部门积极主动地分析原因所在,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了良好地效果:一是以内源融资为主导,加强资金内部管理力度,突出强化了公司内部资金使用的计划性与合理性,加强工程项目追款力度,提高资金审批的权限,实现了资金的相对集中管理;二是积极改善银企关系,培养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公司已与多家银行达成合作事宜,建立了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通过合理筹划流动资金借款,以“借新还旧”方式,有效地避免了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同时还积极争取到多家银行的综合授信额度,确保公司在市场拓展工程投标中对各种保函要求的需要,从而使得公司有限的现金流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二、防范企业各项风险

对于立足于长远发展的企业而言,稳健经营是非常重要的,陈楚宣十分注重对风险的防范,在他的领导下,财会团队以财务风险预警、债务风险控制、税务风险防范为手段,积极构建了公司风险控制体系。面对2006年严峻的经营形势,陈楚宣加大了对各项风险的关注与防范力度。

(一)密切关注公司的财务状况风险。为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公司“资金量逐年减少,现金流周转困难,资金链可能断裂”的风险这种状况及其成因,陈楚宣负责对公司自重组至2006年期间的损益与现金流进行全面分析,提交了分析报告,充分揭示了现金流周转困难的原因,明确了公司经营管理应改进的环节,分层次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为公司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意见。

(二)密切关注公司的债权债务风险。加强了债权债务的核对和抵冲工作,组织所属各单位,对公司的债权债务进行了全面核对,保证了债权债务人双方数据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从流动性角度,对公司的偿债能力进行了全面分析,对公司经营管理尤其是财务资源运用方面及时提出了风险预警的信号。

(三)密切关注公司的税务管理风险。陈楚宣组织了对公司所有涉税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提交《税务风险评估报告》,具体分析税务风险存在的源泉、风险等级,提出了解决税务风险的措施;及时地规避了可能爆发的税务风险与法律风险,提高了公司各类人员对税务风险关注与防范的意识。

三、夯实会计基础工作

保证会计信息准确是财会部门的职责所在,陈楚宣率领财会团队以会计信息平台建设和会计核算规范为基础,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时效与质量。

(一)注重抓好财会信息平台的建设。信息的时效性是财会数据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这几年,公司一直致力于财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用友ERP-U8财会管理软件,积极开发公司信息归集、汇总、分析程序,建立起了一套与现行三级管理体系相适应的信息系统,并且数据的时效性得到了充分保证。

(二)注重抓好财会基础性及规范性工作。新《企业会计制度》实施后,尤其是减值准备与《建造合同准则》的实施,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为了缓解这种制度性变更带来的影响,实现公司新旧会计制度的平稳过渡,陈楚宣制订了《公司内部会计核算办法》,在公司范围内建立了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和会计政策,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实效性、可比性,为管理决策提供更为有效的信息支持。

四、提升财会管理水平

以内部审计、成本核算为主线,通过实行“课题工作法”与加强财会人员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公司财会管理水平。

(一)突出抓好内部审计工作。为了及时发现与改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审计力度,突出审计的权威性,公司内部审计由以前侧重于帐项基础审计,转而侧重于制度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力求从公司经营管理的层面,全面揭示问题,提出审计意见。

(二)突出抓好项目成本核算。针对公司存在成本核算滞后的问题,陈楚宣继续推行以完善成本核算促进基础管理提高的逆向方法,并要求全体员工发扬主人翁精神,加强岗位责任心,主动协调处理成本核算有关各部门之间的接口问题。为了确保这些接口的有效衔接,陈楚宣曾多次有针对性地下到一些施工现场进行耐心地业务指导,在公司的全力配合支持下,成本核算工作取得很好进展。

(三)突出抓好人员素质教育。能否做好财会工作并实现既定的财会工作目标的关键除了人才还是人才,陈楚宣认为,人才的素质决定工作的质量。为此,公司非常注重通过后续教育来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公司先后举办了新会计制度培训、小企业会计制度、财税法律知识等培训,培训时,陈楚宣亲自给全体财务人员讲解新《企业会计制度》;陈楚宣总的想法就是希望全体财会人员能够依法办事,客观反映每一笔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不做假账”,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和财经纪律的严肃性。

篇7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协调内容的比较分析

资产的确认与计量。资产的确认与计量程序是导致会计与税法之间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小企业会计准则》在资产的确认与计量方面较之前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做出了适当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与税法的协调性。资产以历史成本计量。《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的资产应当按照历史成本计量。例如,《小企业会计准则》沿用了《小企业会计制度》中的“短期投资”科目核算短期的股票、债券投资,摒弃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免除了小企业纳税申报时需要做的账务调整程序。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六条规定,企业的各项资产,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投资资产、存货等,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小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对资产价值计量的标准相同。税法对于计税基础核算的原则是确定性,不把市场环境对持有资产的影响和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损益纳入税前扣除内容。小企业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使得小企业的会计处理与税法相协调。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小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小企业对流动资产包括短期投资、应收款项和存货计提减值准备,确认各项流动资产的潜在亏损。但是这与税法中的资产损失的确认存在差异,因而产生了会计所得与纳税所得之间的暂时性差异,需要在纳税申报时进行调整。而且这一核算要求增加了小企业会计处理的复杂性,为原本资本规模不大的小企业增加了会计制度的执行成本。《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六条明确规定,小企业不对各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换言之,小企业对资产的减值预期不在财务信息上予以反映,只有在损失实际发生时才予以确认,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六条规定,企业持有各项资产期间资产增值或者减值,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确认损益外,不得调整该资产的计税基础。可见,《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在资产减值损失方面的观点一致:对资产的减值损失遵循实际发生原则。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小企业会计准则》第三十条规定,小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并考虑税法的规定,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这是在与小企业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中首次明确规定小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应考虑税法的规定,有利于保持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一致。

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是企业财务信息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小企业税款缴纳中计税基础的关键要素。《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小企业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做了适当调整,与税法的要求更为贴近。收入的确认以发出商品或取得收款权利为标准。依据《小企业会计准则》关于收入确认的内容,无论小企业采用哪种结算方式,收入的确认时间都是以发出商品或办妥收款手续为基准的。收入确认的新标准减少了会计工作人员在销售商品的风险是否转移中所使用的职业判断,更重要的是它与《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对销售收入的确认条件相一致。《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九条规定,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为收讫销售款项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即增值税扣缴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的当天。混合销售行为区分计量。混合销售行为是指小企业对外发生的销售行为中既涉及销售商品货物,也涉及非增值税应税劳务。《小企业会计制度》没有对混合销售行为的计量做出明确的规定,但是《小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小企业对外所签订的合同或协议中包括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的,如果销售商品部分和提供劳务部分能够区分并且单独计量的,小企业应当将销售商品的部分作为销售商品处理,将提供劳务的部分作为提供劳务处理。如果销售商品的部分与提供劳务的部分可以区分但无法单独计量的,小企业应当全部当作销售商品处理。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应当征收增值税,提供属于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等劳务应征收营业税。《小企业会计准则》对混合销售行为的详细规定有利于明确不同税收的征收对象和计税基础,使各项税收管理工作更加精确严谨。

财务报表列报。纳税调整是对会计与税法的差异进行整合和清算的过程,对财政部门的税收管理有着重要影响。《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小企业披露对已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列示的项目,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存在的差异的纳税调整过程,使小企业的纳税调整信息明朗化。

《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小企业税收管理的积极影响

篇8

新会计准则对税务会计的影响开题报告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2007年是新所得税会计准则执行的第一年,2008 年新所得税税法也开始执行,如何做好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分别与旧所得税会计准则、新所得税税法的衔接,这是会计执业者目前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

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是在《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与施行以后,新准则在完成其既定目标方面是否已见成效,是否更加有助于企业税务会计相关业务效率的提高?对我国企业内部税务会计的业务流程是否有所改变?基于此,本文实践方法,以某企业的会计部门为研究对象,考察新准则对企业税务会计的影响。

意义:

目前,中国的经济正处于稳定增长阶段,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对规范中国企业的会计行为,提高中国会计信息的质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会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本研究旨在让税务会计执业者更好的了解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做好新旧所得税会计准则的过度衔接,早日实现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在上市以及非上市公司的推广与使用,为会计执业者实施新所得税会计准则提供一定的指导。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于会计准则变化的主要内容研究:杨汇凯(2008)认为:新准则强化了财务报告,主要目标是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意识,同时,提出了资产负债观,这就对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计量的规范性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这一观念的主要体现是,采用公允价值作为主要的计量属性。袁伟(2007)同样也发现新准则重新规定债务重组收益的计量,将这部分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同时,对实物抵债的会计处理方法,也重新规定,即将公允价值作为其主要的计量属性,改变了原来将债务重组收益划入资本公积的规定。

关于会计准则变化对于企业财务方面的影响研究:郭静娟(2007)认为新准则将债务重组收益确认为当期收益、引入公允价值作为非货币资产交易中换人资产的入账基础等规定,为企业调高利润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刘义兰(2008)也认为采用公允价值估值入账,使得企业税金增加的同时利润也可能增长。敖国杰(2008)说采用公允价值对部分资产重新定价的规定给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便捷。郭静娟(2007)提到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规定减少了企业操控利润的空间,同时也减少了利润波动。郭静娟(2007)提到企业一致使用先进先出法结转存货成本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利润的增减。陈一标、孔玉生(2006)认为取消后进先出发的存货成本计价方法,影响了企业生产成本的计量,从而促使利润确认的变动。敖国杰(2008)也认为采用账面价值计量统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扩大合并报表范围的新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操纵利润的空间。刘华(2008)还认为无形资产研发费用、借款费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中入账价值的确定、债务重组收益的处理的规定的变革则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张悦芝(2008)进一步进行了说明新准则 规定对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等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使得会计信息更加符合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进一步体现了相关性要求扩大财务报告披露的范围,披露的信息更加充分;借款费用的资本化范围扩大,使得资产价值更加真实;强化资产负债表观念,贴近主要信息使用者投资者的利益需求,明确了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问题,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

研究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本文采用了问题的引导、逻辑推理、矛盾分析、策略讨论以及形成观点和结论,其最终目的在于从税务部门和企业纳税两个方面,反映新会计准则对税务会计的影响,为进一步加强新会计准则的实践应用,减轻企业的额外负担、促进税收公平,以及协调企业在税务会计业务方面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从本文的研究方法上讲,主要运用了历史比较、国际借鉴、逻辑分析、相互比较等手段进行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围绕新会计准则和税法差异对我国现阶段税务会计的影响问题展开的,本文以会计理论研究比较的方法为出发点,系统的分析了在会计准则开始实施以后,新会计准则对税务会计的影响。随后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针对我国企业当前税务会计与新准则之间的矛盾,从企业和税务部门两个方面阐述了对问题的解决意见。本文从整体来看环环相扣、逻辑紧密、自成体系。

本文共分五个章节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第一章的重点在于对我国新会计准则的总体性的讨论。首先在着重介绍了新会计准则形成的背影。其次,对新旧准则之间的差异进行总体的差异性介绍,力求找到新准则对谁去会计的一般性总体影响。

第二章的重点在于对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性进行详细分析。首先从会计科目设置方面探讨差异所在,如数量差异等,并争取分析出科目设置调整的原因所在。然后对会计政策的变动进行探讨,从资产要素、负债要素、所有者权益、收入要素、费用要素等方面进行具体研究。最后分析新旧准则在会计报表项目方面的差异,主要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附注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探讨。

第三章重点在于分析新准则对税务会计的影响。通过对存货计价、收入确认、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计价四个方面对新会计准则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在分析中不仅分析影响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企业的相应调整方式,在某些问题上还阐述自己在税务会计制度制度上的观点,为下一章用实例重点讨论税务会计和新税法之间的矛盾做铺垫。

第四章重点从实例分析的角度研究新会计准则对税务会计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同时从税务部门和企业的角度对问题的对策进行讨论。本章第一节从制度上和管理上以税务部门的角度,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思路。第二节笔者从实际操作的角度以企业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规避方法。本章笔者广开思路、理性分析,使解决问题的手段更加合理。

整篇文章试图以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新会计准则和税务会计在实践中由于纳税评估所形成的矛盾,使会计准则、税法和税收管理方式在实践中的不匹配现象能够系统的暴露。更深一层次的说明了理论和实践在特定社会情景下的相互冲突。

毕业设计(论文)进度安排:

月 日 选题

月 日~~ 月 日 拟定论文大纲

月 日~~ 月 日 查阅、整理相关资料

月 日~~ 月 日 初稿形成

月 日~~ 月 日 初审

月 日~~ 月 日 第一次修改

月 日~~ 月 日 复审

月 日~~ 月 日 第二次修改

月 日~~ 月 日 定稿

月 日~~ 月 日 论文评审小组评审毕业设计(论文)

月 日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1] 于长春、宗文龙,新所得税会计准则 对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影响,涉外税务,2005 年,第 79-80 页

[2]山人.新会计制度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J].上海会计,1995,(6h 17.

[3]孟伟华.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新旧转换和调账方法[J].交通财会,2003,(10);24-26.

[4]孙国民.关于外经贸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相关问题的研究[J].原外经贸财会,2004,(10):2122.

[5]谭天福.工会事业单位无形资产新旧会计制度衔接之我见[J].中国工会财会,2001,(8):35.

[6]郑军.《小企业会计制度》解读及新旧制度衔接问题[J].会计之友,2004,(11):30-33.

[7]张小琴、洪伟.《企业会计制度》实施及衔接[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4);8183.

[8] 赵洪进、张云,新准则下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核算程序,财务与会计,2006年 11 月,第 180-185 页

[9]李爱莉,浅析新会计准则有关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集团经济研究,第 227期,2007 年,第 222 页

[10]晓柏.做好新准则实施前后监管各项工作确保按新规范运作[J].商业会计,2006,(12):3.

篇9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小企业界定保障运行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制定的背景及基本思路

(一) 背景

2010年11月1日,财政部会计司公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和《起草说明》(以下简称《起草说明》)两份文件,向社会公众广泛征求意见。这是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会计准则体系国际趋同的重要举措。

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财政部2006年颁布,于2007年1月1日起在我国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中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这套准则体系的实施范围不包括小企业。现行小企业会计规范是2004年4月27日颁布,于2005年1月1日起实施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它是在《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的,而目前《企业会计制度》将逐步被《企业会计准则》取代,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09年7月9日正式了《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及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国际趋同,就重新制定了我国的《小企业会计准则》。

(二) 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思路

1.确定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模式

目前国际上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模式可以概括为两种:一体法和分立法。一体法是指在统一会计准则体系中设定针对于小企业的特殊条款,即没有针对小企业另设一套会计准则体系,而是所有企业都在同一个会计准则框架下进行规范。分立法是指针对小企业单独制定一套准则进行规范,它又可以分为两种模式:第一是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有自己独立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此模式下形成了两套独立的会计准则体系:适用于小企业的会计准则体系和适用于非小企业的会计准则体系。第二是没有建立单独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直接与非小企业会计准则遵循同一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将小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一个具体会计准则。

我国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采用的是哪一种模式,在《起草说明》中做了清晰的说明,“按照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总体框架,基本准则是纲,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所有企业;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是基本准则框架下的两个子系统,分别适用于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可见,《小企业会计准则》是作为一个具体会计准则而被推出的,在基本准则的总要求下规范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属于分立法中的第2种模式。

2.确定与现行会计准则的关系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关系,《起草说明》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虽适用范围不同,但适应小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又要相互衔接,从而发挥会计准则在企业发展中的政策效应。”“对于小企业非经常性发生的、甚至基本不可能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一旦发生,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对于小企业今后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的或者因经营规模或企业性质变化导致连续3年不符合小企业标准而成为大中型企业或金融企业的,应当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时,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二、对《征求意见稿》的几点思考

(一) 对小企业界定的思考

《征求意见稿》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界定小企业,其第2条指出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同时满足下列3个条件的企业(即小企业):一是不承担社会公众责任;二是经营规模较小(指符合国务院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所规定的小企业标准或微型企业标准);三是既不是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也不是子公司。

对于小企业认定原则中的第1条,不承担社会公众责任,《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又作了如下解释:本准则所称承担社会公众责任,主要包括两种情形:一是企业的股票或债券在市场上公开交易,如上市公司和发行企业债的非上市企业、准备上市的公司和准备发行企业债的非上市企业;二是受托持有和管理财务资源的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如非上市金融机构、具有金融性质的基金等其他企业(或主体)。这是从定性的角度对小企业的界定。

认定小企业的第2条经营规模较小,是按照我国2011年6月8日出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以下简称《标准规定》)的标准。《标准规定》是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的。具体规定了工业、建筑业、批零企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不同行业在上述指标上的区分。用某一具体值作为界定标准,具体值以上(包含特定值)为大中型企业,以下则为小企业。这是从定量的角度对小企业的界定。

对于上述第1条、第2条的认定,笔者认为有以下问题需要思考:

1.定量标准的相对性

定量标准具有地域和时间上的相对性。因此,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区域范围内的衡量指标是否具有等同性(例如,某企业在市里可能被划分为大企业,在省里可能被划分为小企业);10年前和10年后的衡量指标是否具有等同性。

2.定量标准的不均衡性

上述定量指标中有些指标数值比较小,而有些指标数值又比较大的企业该如何界定其企业性质。例如职工人数比较少符合小企业的规定,而销售额、资产总额比较大符合大企业的规定的这类企业,如何界定。

3.分行业设置标准的模糊性

随着现代企业多元化发展,企业归属于哪个行业有时很难准确划分。所以分行业设置标准会导致有些企业无所适从或者人为操纵。

4.临界点标准的不合理性

采用标准值以下的为小企业,以上的为大中型企业的方式,可能会出现临近于标准值上下的企业会被归属于不同性质的企业。例如,以零售业为例,按照《标准规定》职工人数小于50人的为小企业,大于50人的为大中型企业,那么企业职工人数分别为51人和49人的企业分别被划分为大企业和小企业是否合理,同时是否也会存在企业进行操纵的可能。

5.符合上述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的两权分离的有限责任公司是否都应该作为小企业来界定,是否会存在被某些大中型企业进行操纵的可能,是否需要再加入定性因素予以规范。

(二) 对财务报表相关规定的思考

《征求意见稿》第69条指出“财务报表是指对小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小企业的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组成部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附注。小企业也可以根据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此条款规定的意图是为了简化

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但是,“小企业也可以根据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使得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成为可选项,这样是否妥当从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小企业是否编制现金流量表要看是否有需要,而需要很显然是财务报表信息的外部使用者的需要。对小企业来说,报表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主要是税务部门及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税务部门它需要通过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来获得收缴税款的信息,同时还需要获得小企业有没有足够的现金能力缴税以及是否依法纳税的信息,而此信息需要小企业提供现金流量表才能获得;作为银行等信贷部门,它需要的是否提供信贷的是小企业当前及未来是否具有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的信息来作出相关的信贷决策,而此信息只能由小企业提供的现金流量表才能获得。因此,要做到小企业提供给外部的信息使用者的信息有用,就需要提供现金流量表。

三、建议

(一) 改进小企业界定标准

虽然《征求意见稿》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界定小企业,但还是存在上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我国为了促进小企业的发展,对小企业有相关的扶持政策,这种情况下,如果界定小企业的标准模糊,可以操控,那么政策的实际受益者就会是大多数的中型企业,而小企业在财税,信贷方面反而受益有限,导致小企业融资难、经营环境恶劣等问题进一步恶化。因此,改进《征求意见稿》对小企业的界定标准,对小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此,笔者认为应强化小企业定性标准,完善小企业定量标准来防止操控。强化定性标准可以加入以下条款:

1.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统一,即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企业的所有者同时也是企业的经营者;

2.企业的资本由一人或几人提供。完善定量标准可以通过每两年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完善指标实现,包括调整产业的划分、指标等内容。

(二)完善财务报表体系

如上所述,小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税务部门,特别是银行迫切需要小企业现金流动方面的财务信息,而小企业的日常经营业务、投资业务和筹资业务量比较少,并且《征求意见稿》对复杂业务都进行了简化处理,所以,小企业具备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小企业必须编制和披露现金流量表,将现金流量表纳入小企业报表体系。

篇10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存在问题;事业单位改革的需求;事业单位改革的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事业单位会计是核算、反映和监督各级各类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比较熟悉的事业单位有教、科、文、卫等事业单位。它们所属的行业或者部门不尽相同,各自所从事的业务活动也存在差异,但是它们都具有不以营利为目的以及不具有社会生产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特点。在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是指国有事业单位会计,非国有非营利组织会计称为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

一、关干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存在的问题

1.会计目标定位不明确。会计目标应该满足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但我国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目标在确定信息使用者的范围和对财务信息的规定上均定位不够全面。其一,对信息使用者的范围限定过小。其二,对提供信息的要求规定过窄。目标的不确定性导致不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对社会公众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也无助于使用者确定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当期的运营结果,更无法评判事业单位会计主体提供服务的水准及履行义务的能力。

2.核算基础应用不恰当。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对于经营性收入和支出业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即按收付日期确定归属期,不管是否应该属于本期所有,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反之,本期没有收到的收入和不用支付的费用,即使应归属于本期,也不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我们知道两种不同的核算基础对收益的处理完全不同,收付实现制没有遵循配比原则,所以不能真实完整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情况。

3.会计科目设置不规范。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与企业相差很大,而且由于存在不同类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的不同,各事业单位所用的科目设置也千差万别。科目设置混乱在我国的事业单位中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不规范的科目设置,使得账务混乱不清,不能完全为管理者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

4.会计报告体系不全面。会计报告是政府向纳税人报告其财务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一种形式。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体系中,只有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而难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整体的财务状况以及资金节余、来源和运用等情况;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中没有现金流量表,并且事业单位不是完全按收付实现制原则进行会计核算,所以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表就不能完整地反映现金的增减变动情况。许多从事各种经营性活动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收入已经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根据事业单位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收支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核算,从而经营收支结余并不能反映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增减变动。这样,对信息使用者特别是单位内部管理者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会产生一定影响。

二、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概括性建议

1.科学实现全面成本核算。现行制度下,事业单位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由于不计算成本,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这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和国家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另外,由于对非经营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缺乏统一的要求和规则,成本核算的方法和标准随意性较大,即使部分单位进行了内部成本核算,成本信息也不具有可比性,难以反映各项业务实际成本的发生情况。因此,应考虑在事业单位会计中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

2.建立完整的会计报告体系。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可借鉴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至少应包括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强调会计报表附注的作用,对关键项目作出说明。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应包括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预算收支总表、基本建设投资表、国有资产情况表。这样,事业单位会计报告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能更好地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也有助于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建立资产负债表观的会计理念。将现金流量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体系,以动态地反映其未来的现金流量,这是国际通行的惯例,也是与企业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统一的需要。同时建议,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与支出项目删除,以“资产=负债+净资产”为编制依据,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维护债权人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收付实现制下的预算会计核算内容主要是财政收支活动,没有覆盖全部会计要素。而权责发生制会计信息包括主体控制的经济资源信息、从事经营的成本或提品和服务成本的相关信息、用于评价经济主体财务状况及其变化以及经济主体经营活动及效率性的有用信息。因此,适当引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能更好地反映政府部门受托责任的改选履行情况,大大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决策相关性。

4.对事业单位结余进行改进。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将负债列入净资产核算,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建议取消“专用基金”科目下的“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住房基金”等科目,将专项资金列入“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同时:增设“结余”要素;月末将各账户余额对应结转到“结余”账户,正确反映非营利组织增收节支的结果和运用资金的成绩;增加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内容的核算和反映;为适应国库集中收入的需要,调整财政补助收入和事业支出的核算内容,以及时反映事业单位资金运作方式的变化;为适应政府采购的需要,调整采购业务的核算程序,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不同来源资金进行采购的内容和程序。

5.会计报表中增加现金流量表。目前企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用现金流量表动态地反映企业在未来会计期间获得现金流量的能力。现金流量表作为企业管理部门编制现金预算的依据,已经成为企业的三大会计报表之一;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因此没有规定编制现金流量表。随着事业单位将核算基础改为权责发生制,就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以便动态地反映其未来的现金流量,同时也是与企业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统一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