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质量管理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5: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共享质量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发展,2016年末我国A股上市公司市值达50.6万亿元,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报告为资本市场众多参与者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内控规范等法律法规也要求企业从内部管理的角度提升??计核算、报告的准确性。
同时,大中型企业近年来广泛实施业务、财务一体化的ERP系统,使得企业的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紧密相连,流程自动处理程度获得提高,系统化在提高业务处理效率的同时也规范了业务记录过程,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另外,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跨区域发展不可避免,但异地发展带来的财务分散处理成本高、不便于控制等新的困难,因此可以实现效率提升、成本节约和集中管控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在国内大型企业中逐渐应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将企业大量基础财务核算业务从各基层企业个体中剥离出来,集中到一个全新的共享中心来完成。共享服务往往建立在流程标准化、业务处理系统化、信息系统网络化的基础之上,实现了业务处理的高效和自动化。
大型企业在基础会计业务共享化、业务处理高度系统化的环境下,面临新的挑战,企业管理者需要面对挑战,建立适应新的环境的会计核算质量管理体系,从而合理保证财务核算的准确性,本文拟从企业内部管理的视角,对此予以探讨,建立会计核算质量管理体系,帮助企业实现以上目标。
二、会计核算质量的挑战
基于系统化和财务共享服务的财务管理体系相较于传统的会计体系在信息处理的速度、准确率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但也存在新的困难和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业务估计的可靠性
随着财务共享模式的实施,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尤其是异地的业务部门的联系紧密程度下降,而跨会计期间、未完事项的会计处理离不开业务部门的合理估计,如何不受部门自身利益的影响,做出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业务估计,是实际会计工作中常常遇到的挑战。
(二)新业务的会计处理
在系统化的会计环境下,日常业务已在系统实施过程中将业务流程标准化和自动化,诸如开票收款、收货付款等这类日常业务即使增加数量级,系统也能自动化地应对,但当一项新的业务出现时,或者新的准则颁布时,原有系统无法处理,都需要重新讨论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案,如何在业务源头识别新业务并参与其中建立新流程。
(三)系统间数据不匹配
企业在实施信息系统建设时不仅会设立ERP系统作为核心业务处理系统,也会设立和供应商、客户接口的专用系统,同时企业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往往也不在ERP系统中,如此就存在多通道信息交换,这些交互环节需要特别的监控,避免信息交互差错。
三、会计核算质量管理对策
基于财务共享服务的模式下,日常交易已经极大地流程化和自动化,处理效率高,差错率得到较好控制,但针对以上提到的几种风险,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相关研究还是集中在宏观方面,侧重于法律法规建设、内部会计制度、会计人员独立性及提高监管者素质。[1]微观方面,胡嘉提出的会计工厂模式下质量管理体系侧重于通过人员、生产要素和流程三方面构建会计核算质量管理系统。[2]同时,关于审计质量管理的研究较多,本文参考中南大学刘爱东教授提出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从企业文化层、组织管理层、业务流程控制层及人力资源管理层等四个方面来构建基于共享服务的会计质量管理体系[3]
(一)企业文化层
基于持续经营的前提,合规、诚信经营是现代企业立足之本,在财务领域合规和诚信也同样适用,不做假账是为会计职业的职业道德底线,建立合规、高效和价值创造的财务管理文化。
(二)组织管理层
在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方面,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责任应清晰定义。业务部门应负责其职责内的业务真实性、合规及经济性,相关业务确认在ERP系统中记录并用于后续财务处理过程,财务部门基于业务部门的估计完成相关的会计处理。
2.财务内部分工。由于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日常交易由共享中心来完成,各业务财务人员更专注于业务控制,会同会计部门共同确定对应专业领域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业务财务人员往往完成业务部门未收料的资产、服务费用等会计事项的预提,由于和业务部门更紧密的合作,对业务有深入理解,相关工作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同时,购、销、产等日常交易过程的记录则交由会计共享服务中心来完成并负责监控,会计共享中心有责任确定各项新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随着企业规模扩展,基于业务复杂程度,会计部门还可以设置技术会计岗位,专门负责会计方法研究,参与新业务会计处理方法讨论,以及给各业务财务提供会计技术咨询,并和股东方及外部审计人员及时沟通重大会计事项的处理决定并取得一致意见。
(三)业务流程控制层
通过特定的会计程序,在不同阶段对业务进行不同的侧重管理。
1.日常业务监控。随着越来越多的业务由信息系统基于设定的程序自动完成,但一项业务往往涉及两个或多个信息系统,企业应建立针对这些系统间交易的日常监控程序。如收款业务,往往通过银企直连系统传输到ERP系统中,在ERP系统中集中控制信用额度并继续后续销售业
务,一般可以建立每天收款数额在银企直连系统和ERP系统的人工总额监控,把传统会计工作的每笔交易记录转换为对交易总金额的监管,侧重于关注因系统不稳定、业务场景变化等造成的偶发差错。
2.新业务监控。会计部门的技术会计岗位和内控人员在新业务的早期即介入业务处理的讨论,一方面从流程控制角度确定新业务的流程设计,另一方面从会计准则角度探讨业务的会计影响,帮助选择合适会计政策,同时满足业务管理需要。建立潜在事项清单,会计期末逐项评估进展及相关会计处理。
3.结账控制。除了制订详细的结账步骤并由各步骤负责人确认相关事项已复核完成外,建立差异分析制度,确保结账过程准确无误。所谓差异分析是基于企业编制X+Y滚动预测中结账月的预测财务结果和实际结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利??影响因素(销量、价格、成本等)的预测和实际之间的差异及其利润影响,从而找出利润变动的业务原因并判断合理性。如果实际利润中有较大差异无法合理解释,则可能是结账中某个环节出现了差错,都需要在结账完成前逐一比对分析并排除差错,从而保证结账正确。
4.期后复核。建立科目对账制度,管理资产负债表科目的余额确当性。对账是指在特定时点评估会计科目余额有效性、正确性、完整性和适当性的书面流程,一般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各科目账面余额和相应的支持文件金额是否一致来评估会计科目余额的有效性、正确性、完整性和适当性,并能及时发现对账差异,并对对账差异进行分析,同时制定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及时上报,差异决策对应的管理人员批准差异处理方案,并在当期或后续期间予以解决的一套流程。
(四)人力资源管理层
基于系统化、共享服务式的财务部门的人力资源需求向高低两个方向发展。基础层面的业务操作类人员的需求随系统化带来的自动化率提升而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专业财务人员则向更加业务导向的财务控制职能方向转变,以及相应精通会计准则、懂得信息系统建设的财务和信息系统复合人才的需求。业务需求的这些变化,导致企业需要一方面推进新人才引进,另一方面加强现有人力资源的转向和培养。
篇2
信息化质量管理降低对人的依赖
据悉,朗姿是中国第一家高端女装上市公司,旗下拥有多个国际知名品牌,属于典型的多品牌、多区域、多板块运作的服装集团公司。目前朗姿的GB质检系统平台,已实现全链条、端到端的信息化管理。朗姿的信息化建O始于2011年,现今已非常完善,所有连接项目都已纳入质量管理体系,并全部摆脱传统上的对人的依赖。
现在,借助于信息化质量管理平台,信息查找也能变得轻松自如,这在从前是不可能的。过去,朗姿主要靠Excel手工单独管理,企业核心质量管理数据是基于某个人和某个Excel文件。如果人员离职时交接有问题,后续员工就看不懂以前的质量数据;如果员工电脑损坏,公司就会丢失整个质量管理信息。
在导入信息化质量管理平台后,从申请检测到GB报告的使用、洗标吊牌的制作、GB风险评估及事故管理等所有数据,都纳入到统一标准平台中;所有业务节点一环扣一环,按流程执行,按规范操作,将人为因素干扰降到最低。比如,朗姿使用的GB报告验货袋,在进行现场大货GB检查时,会利用此平台,在质检指示书中要求对审批后的水洗,要打印GB大货验货袋封面,并将GB原件报告装入验货袋中,便于后续工厂GB验货。若水洗未审批,或本款水洗组件GB正式报告未全部打印,就无法打印封面,也无法提交吊牌进行审批。朗姿的GB现场大货检查员就会根据GB验货袋进行报告、水洗标和实物的全检。物流库房的收货大货抽查,同样是根据GB报告单/验货袋,进行报告、水洗标和实物的检查。
在沈兵看来,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不能仅停留在公司内部业务的信息化,而应该是整个供应链生态圈的信息化。借助质量管理平台,让上下游合作伙伴乃至顾客,都能即时了解相关质量信息。“在服装行业,通常面料检测先于成衣,面料检测完成后,检测报告就已发往门店。数月后成衣发到门店,如果门店需要拿成衣面料检测报告查对成衣,只需利用质量管理平台查到每款报告信息,就能轻松查到文件夹中装订好的检测报告。而这些检测报告不仅门店能查到,顾客也能上网查询。因此,只要有足够的授权许可,顾客就能轻松了解所购买朗姿成衣是否是正品;或是对产品质量有任何质疑,查找成衣检测报告就能得知相关面辅料信息。”
据悉,朗姿使用的计算机系统是德国的SAP软件,它是通用企业ERP软件。全球500强80%的企业,如苹果、奔驰、宝马、可口可乐、中石油、中石化等都在使用,很多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也在使用。
“这套系统无需重新写代码,里面有标准流程作为引导。任何行业的企业,无论多复杂,都可以通过配置的方式实现信息化管理。其好处是:实现信息共享,把实际操作环节放到信息化平台共享信息,提高了效率,降低对人的依赖性。同时此平台也是财务业务一体化集成平台。好的管理应该做好控制,这样可以做到事前预算、事前控制、事前预判;比如检测费用的结算,如果能提前实时在财务上体现,财务对业务的跟踪把控也会更容易。”
专业度与运营高效结合
传统服装行业由于公司规模较小,很多企业都是通过人工方式实现质量管理,但在大规模生产制造环境下,尤其是多区域、多品牌、多板块的服装企业,再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质量管理是否还行得通?
沈兵认为,这几乎不可能。尤其和GB质检相关的事情,一定得通过信息化方式来管理。因为GB团队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GB团队不需要采购面料和生产服装,也不做GB检测实验,它只是信息的加工者、传递者和管理者。他建议,企业在建设信息化质量管理平台时,要能支撑企业5到10年发展。无论增加品牌、新业务板块,还是新的地理区域,都能支撑得住。因此,质量管理流程一定要先进、科学、规范、标准,还要具有前瞻性、可拓展性、可复制性,能够支撑企业任何发展变化。
此外,准确率和效率对服装品牌也非常重要。未来人工成本一定越来越贵,而且人会犯错,尤其GB质检。根据朗姿以往的教训,人为信息处理错误对公司造成的损失非常大。而信息化却能避免这类问题,至少能有效规避一些非常低级的错误,比如,错别字和中英文翻译等。尤其上市公司,对信息及时、准确的披露要求很高,因此上市公司一般都会采用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平台。
信息化质量管理平台把流程操作问题解决了,把各部门信息交换工作解决了,无需亲自过问,所有信息都能在系统里查询,减少了沟通成本和无效环节,把对人的依赖性降低到合理水平。把这些问题解决后,即便是多品牌集团公司的质量管理,仍可以轻松应对,没有杂事的困扰,才能回归初心,把精力和时间用在最有价值的地方,比如面辅料成衣的质量管理。
篇3
关键词:医药 物流 质量管理 体系
1绪论
现代医药物流作为生产业,将在医药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交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与效益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因此医药企业都将降费增效的目光聚焦到了物流成本这一环节上,发展壮大医药物流是医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趋势。
尽管医药需求越来越大,但近年来为配合国家三项制度的改革,价格主管部门按照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总原则调整药价,药品价格水平明显下降,且药价指数仍将呈下降之势,企业盈利空阃还在下降,医药商业已经步入微利时代。而且国外医药分销业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经营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现代化的手段、完整的供应体系潜力和完善的质量体系不容小觑,对本土传统医药物流行业也有着不小的冲击。在这个讲求质量的年代,医药物流企业在为了生存不断扩大自己的规模,抢占市场份额的同时,必须通过健全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竞争力,以巩固一席之地。
2医药物流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当前医药物流质量管理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规模小,费用率很高,利润率低
我国的药品经营企业、药品批发企业比较多,且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医药企业的市场结构集中程度和市场占有率都比较低,为了企业的生存,必然得增加经营成本高,医药流通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就会减少,因此医药物流行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2)交易成次分明且流通环节较多
我国医药产品具有流通环节多,交易层次明显的特点。药品在流通环节上的去向多样,药品出厂后经过厂家到达经销商,再经过分销商(包括、推销、医药代表)后来到医院(药店) 等多个环节,最后到达最终消费者手术,这个过程往往难以监控。
(3)药物流动速度慢且信息不相匹配
医药产品复杂的交易渠道和交易环节过多造成医药产品流动无序,交易信息不够透明,这就使医药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失效率和效益。医药产品批发成本提高,就会使药品的销售成本上升,从而迫使药品定价抬高。
(4)信息化共享程度较低
大多数物流企业启用的物流信息系统,由于系统的兼容性差,使信息无法实现相互连接和共享,离现代物流所要求的信息化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加之医药生产企业和批发企业还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的药品编码,造成信息无法传递,计算机无法联网,大大影响物流作业的速度。
我国医药流通企业的特点与我国医药政府调控不力、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流通秩序混乱、市场体系不健全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的医药流通领域,正在逐步改变流通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市场集中率低、效益也低的局面。
3影响物流质量的因素
(1)财务方面
通过财务成本角度来衡量质量体系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制定一个完善的财务体系是提高对药物流通的成本的关键。要提升物流质量,可以通过保证物流操作中的正确率,改进工作,尽量做到让客户满意。采用财务部制作的报告提高物流质量和其效率,每一个部分应采用专业词语来表达并全部交给管理人员。
(2)控制过程
为了保持产品的适用性,应适当存放、搬运、隔离和防护在过程控制中的产品(包括过程中的货物)。对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至关重要的过程,应该制定计划、批准、监测和控制。应特别注意那些不易和不能经济地测量以及需要特殊技能的产品,应对过程参数进行适当频次的验证和监控。
(3)控制不合格的产品
将处理不合格品的步骤和程序以书面程序的形式建立和保持。一旦发现材料、己完工产品不能满足或可能不满足规定要求时。应立即依次采取标识、隔离、评审、处置、措施、防止再发生的措施。
(4)质量记录
组织应该将建立各类文件的更改修订程序,在书面上应将相关的记录做标记、编写目录、查阅收集、储存归档、处理回收并维护等程序。并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供应方和顾客进行寻找资料。
4构建医药物流质量管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4.1完善流程规范
流程是任何一个企业的驱动力量,流程涉及到企业的相关部门、相关人员,承载企业相关的业务数据流转在不同的部门。一个企业如果能将核心放在流程上会比将核心放在部门上更有效果去高质量有效率的利用各部门以及企业资源,能够优化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转并能适当提升其价值。一个企业的目标及其自身价值是被它的管理者决定的,企业的盈利和配置资源的效率都受其影响。企业的流程的作用是服务于客户而体现这个企业存在的价值。由此看来,一个企业的管理流程是决定其成败的重要因素。
4.2强化制度规范
建立完善规范的质量管理制度是医药物流企业实施质量管理的手段,也是质量体系的文件化体现。医药流通企业应制定质量管理制度并加强执行力度,在这些质量管理制度完善的前提下,制定标准操作规程规范各个岗位的人员的日常操作,对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4.3配备合适的人员
要求医药物流的相关人才应具有物流业和交叉跨越医药业两个领域的经验。因为医药用品具有特殊性,从事医药物流的专业人士除了应熟悉和掌握相关的物流设备、货物从装卸-运输-配送等一系列的物流基本操作流程,物流人员能熟悉操作计算机,具备管理能力和营销水平。同时还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药品储运的相关法律法规,熟悉药品的销售渠道和流程,药品、器械的相关知识和标准等。
4.4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
确保信息化系统的程度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现代医药物流通过信息的共享实现整个供应链上下游资源的有效集成,从而提高运作效率,降低行业供应链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医药流通企业的发展必须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引导企业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管理技术已成为必然选择。
4.5做好基础设施设备保障
现代物流体系是一个社会化大工程,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物流的发展也就逐步形成规模,流通的手段具有专业性,向产业化发展。现代化物流本身是以资本主要劳动因素的产业,需要拥有大量的资金,在投资时具有较大风险,尤其要注意刚开始经营时因投资不当而带来负担,盲目建设会造成浪费。就我们医疗行业来说,物流中心不需要保证每一个企业都有。
5结论
医药流通企业面对现代医药物流的快速发展的大环境和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认清医药流通领域的发展趋势,重视企业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转变观念,重视企业的质量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医药流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使企业的作用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提高企业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她。
参考文献
[1] 张琳.基于TQM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药品质量风险管理[J].科技促进发展,2011,(4):18—20.
[2] 陈洁.医药经营企业在第三方物流下的质量管理探讨[J].上海医药,2011,(6):25—26.
[3] 张庆英.医药冷链物流质量环管理探析[J].物流技术,2010,(20):29—31.
[4] 李茜.关于医药现代物流体系中质量管理的探讨[J].上海医药,2010,(1):22—23.
篇4
(浙江尖峰药业有限公司,浙江 金华,321017)
【摘要】 药品的生产推行GMP制度,新版GMP的实施对制药企业在软件和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希望引入MRPII等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提升GMP实施水平。本文就制药企业在实施MRP系统过程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 制药企业 MRPII 策略 GMP
制造资源计划 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 (MRPII),它是对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资源进行有效计划的一整套生产经营管理计划体系,是一种计划主导型的管理模式。MRPII自上世纪80年代引进国内后,在很多行业尤其是机械制造行业得到了广泛运用,通过数据共享、流程优化,实现了采购计划及时,库存量降低,生产计划安排合理,均衡了生产,稳定了质量,降低了成本,跟踪市场更加灵敏,改善了企业的经营决策能力。近年来,MRPII在制药行业的应用也日益增多,制药行业的信息化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进展很快,节约成本、提升管理的效果比较明显。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其生产和销售过程的控制与其他工业产品不同,必须符合GMP的要求。GMP的规范使制药行业推广信息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实现信息化又反过来会巩固GMP的实施成果。 1 制药行业的生产特点 1.1 药品生产必须严格遵循GMP规范,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MRP的流程设计必须符合GMP的要求。药品生产的基础数据和过程记录较准确、完备,有利于推行MRP系统。1.2 相比较于机械行业的离散型装配特征的生产组织方式,制药行业属于连续生产的流程型制造,产品结构和生产过程相对简单。工艺处方相对稳定,确定后不会轻易改变,但处方和工艺路线的保密要求高。1.3 制药行业对物料在供、产、销的过程控制非常严格,供应商和客户信息须明确掌握。制药行业的物料是按效期管理的,生产的全程批号跟踪要求高,要求过程的完全可追溯性,这是实施MRP时需特别关注的重点。2 制药企业实施MRP的策略
制药企业推进信息化管理的过程总会有不少难点,MRP项目包含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人事管理、生产计划、车间管理、GMP质量管理等模块,总结成功实施MRP的经验,一般都采用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2.1 实施MRP前的调研工作要充分,通过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等途径梳理业务流程,找出各业务版块信息衔接的盲点,结合GMP规范调整业务流程,确定信息的流向和衔接。业务流程的重组优化是一个持续改善的过程,贯穿于MRP实施的整个过程。MRP系统宜选择国内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软件,比较理解企业个性化的管理要求;由于制药行业的特殊性,MRP软件很难做到集成使用,所以一定要具备二次开发的能力。2.2 MRP的第一期实施适合从进销存和财务管理模块开始,先不考虑物料在车间生产的流转,工厂仓库进出物料的原始单据一次输入,各部门为上下游业务提供数据,实现数据共享。通过本阶段的实施,完善企业的基础信息管理如部门、物料、供应商、客户等,确定上下游部门的衔接方式。本阶段完成对库存的控制,实施后可满足工厂物流管理、财务成本核算的需要,为下一阶段的实施提供基础。2.3 MRP第二期的实施是生产管理系统。通过BOM表(物料结构表,工艺处方)构建物料在车间生产各环节的关联关系,制药企业在推行MRP生产管理系统时一般同时实施质量管理,完善物料在各流转阶段的取样、检验等信息管理功能。本阶段的实施落实,实现生产计划和生产进度的管理,通过物料需求计划确定合理的采购数量和到货时间,可有效降低库存,物料供应及时并完全实现可追溯性;车间物料、成本核算、批记录数据一体化,大幅减少工作量;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可实时监督,各类数据的统计检索更加方便,优化了质量管理流程,促进GMP的实施。 2.4 在上述两个阶段的成功实施的基础上,根据企业销售模式进一步完善原料供应商和客户销售管理系统,使企业充分掌握医药市场的脉博,从上下游的供应链的范围内优化资源,从而达到敏捷生产、精益生产的目标。3 制药企业实施MRP还应注意的重点3.1 MRP作为一种信息化管理手段,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和原有管理模式产生矛盾。企业决策者的实施决心是MRP能否顺利推行的首要因素.同时MRP包括了业务流程的每个节点,员工的培训也是比不可少的,通过制度和机制的调整,激励员工参与MRP的实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2 制药企业对于MRP系统的安全性、独立性、实时性、保护性等要有充分考虑,通过数据库备份防止数据丢失,设置操作权限防止误操作和企业泄密,建立制度保证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升级。按GMP要求,MRP系统必须完成计算机系统的验证,确认系统的安全稳定可靠的运行。3.3 制药企业的流程调整必须符合GMP要求,流程调整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营,宜缓步慢调,降低实施风险。在有矛盾或不确定时,宁可舍弃一部分MRP的功能。
篇5
关键词 ERP 质量管理 原燃料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质量因素是取得成功最为重要的因素。质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始终,质量管理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基础。而作为质量管理固化手段的信息技术成了企业的中枢神经,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平台。ERP系统作为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被引入钢铁企业,并扮演了重要角色。ERP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者及员工提供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钢铁企业的铁前原燃料质量管理,ERP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原燃料进厂及质量管理提供了平台,以精、准、稳的姿态步入了企业管理中有利于员工操作,并减少了误差的发生。
一、ERP系统在钢铁企业中的管理思想
(一)ERP系统体现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20世纪90年代,美国一家IT公司根据当时计算机信息、IT技术发展及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需求,预测在今后信息时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即将发生的变革,提出了“ERP系统”概念。ERP是针对物资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企业管理软件。ERP系统的特征是信息一体化,它将在供应链管理中加强竞争力。首先,它能通过多种方法缩减内部供应链操作的成本费用,使企业管理精细化、现代化;其次,它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
(二)ERP规范了数据的区域运行,并实现了数据的全局共享
ERP系统使钢铁企业进厂原燃料实现了管控系统一体化。它是对进厂原燃料以车刷卡、过磅、取样以及化验分析的自动传入ERP系统的过程,并进一步实现了信息一体化、精准化,避免了人为录入分析的误差。
二、原燃料质量管理平台下ERP系统的重要性
原燃料是钢铁企业重要的生产物资,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原燃料质量对钢铁企业铁前炼焦、烧结、炼铁等高效生产的影响巨大。ERP系统的引入大大提高了原燃料质量管理效率。
(一)构建科学的原燃料质量管理模式即ERP系统能进一步提高企业效率
首先,钢铁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原燃料进厂质量管理制度》并全面落实。加强原燃料进厂的质量成本核算,为原燃料质量管理提供依据。钢铁企业对原燃料质量进行公司、厂、科室、车间四级抽查制度,并对多部门的联合抽查、取样与化验室数据进行对比检查,以保证原燃料进厂的质量,并加强各类样品管理。
其次,利用ERP系统是加强原燃料质量效能检查的有效途径。原燃料质量管理侧重于质量检测、数据分析。在现场管理中执行精粉取样机检验程序,由采样人员验供货卡、刷IC卡,执行原料IC卡管理制度,并采取自动采样控制系统检验,对原燃料采样、缩分、烘干、包装、喷码、皮带输送进行全自动控制。
(二)ERP系统在质量管理方面实现了进厂原燃料质量精细化管理
由于ERP系统的引入使各类进厂原燃料有了固定的信息,更方便于将其车号、磅单号、物料描述、物料编码等资源信息载入系统,方便统计各类原燃料数据信息,并做好每一项化验数据分析的报出工作,大大减少了人为因素的误差。
(三)ERP系统使企业决策者改善经营管理
ERP系统为企业提高了公用的操作平台和管理信息平台,提高了企业的高效透明,为员工提供了满意的工作及发展环境,使统计人员便于操作和提取数据,减少了手工统计数据的繁琐。同时,有助于实现实时、准确的企业生产经营数据,避免了数据传入的人为错误,提高了企业各层管理决策的有效性。
三、如何运用ERP帮助企业提高原燃料质量管理
(一)将粗放型现场管理向集约型现场管理发展
钢铁企业要形成自己的信息化的管理模式,首先要改进现场管理。原燃料进厂后,计划人员难以准确知道物料的实际到达情况,也难以知道物料质量情况。ERP引进后,计划人员改变了以往的人工繁重劳动,改善了信息反馈的不及时性。运用电脑信息让现场管理信息透明化,使管理者所需信息完整正确且快速取得。快速掌握计划执行情况,以便查找原因进行改善。将原燃料进厂各类数据编制到电脑系统中,只要登录系统并按规定操作就能看到现场物料实时状况,信息能够及时反馈至计划人员。通过刷IC卡――过磅――卸货――自动取样――原燃料化验分析自动录入等工序,ERP系统发挥着智能作用。通过ERP系统的平台管理,可以将电子信息覆盖到现场车间各个角落,必然大大提高现场作业效率。
(二)将陈旧的企业经营理念转变为先进的信息化经营理念
在ERP系统引进前,钢铁企业经营者以现场目测、人工卸货、车辆进厂人工组织、手写各项记录等程序进行原燃料质量管理,增加了人工作业的强度、误差以及信息反馈到管理者手中的不及时。自ERP系统引进,数字取得正确实时、数据及时录入、集中管理,给企业带来了有形效益:即库存水准降低了15%~40%,资金周转次数提升了50%~200%,劳动生产力提高了15%~20%,按期交货率达到90%~98%,生产成本降低了7%~12%,利润增加5%~10%。使管理者有确实可掌握的数据资料、从而对症下药、采取措施,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
(三)充分发挥人的作用
人是企业的核心资源,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企业才能有效运转。如果没有员工的积极参与,任何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都只能流于形式。推行一种信息化的新理念需要人的参与,ERP软件只是一个构架,处理方案的实施完全在企业。ERP的建设是全体员工的共同任务,要注重人员培训与业务素质提升。员工应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只有通过全体职工协调一致、共同努力,ERP系统才能完成。因此,在实施ERP过程中应以人为中心,充分发挥人的作用。
篇6
【关键词】 企业管理 信息化 ERP系统 效能提升
ERP系统指的是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计划系统,这个系统将企业当做是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供应链条,利用信息技术将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类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对企业的采购、销售、库存、生产、财务、人力资源进行规划,以提升企业的效能。商品化了的ERP软件,尽管在开发过程中会进行大量企业调研,但由于不同企业的经营环境不同,任何供应商都不可能提供一个与企业经营环境高度契合的ERP软件。企业应用ERP要能提升企业效能,取得成功,就势必要先了解自身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注重所选软件与经营环境的契合。
1 ERP软件的选型、定制开发与企业所处经营环境的契合
作为地处西南边陲云南的一个中小印刷制造企业,有着独特的经营环境。主营业务为生产、销售自产的卷烟包装盒,并提供售后服务。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依托烟草行业在云南的优势,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相对稳定,企业处于成长扩张期。企业的经营信念主要是依靠产品结构优化、优质质量、价值提升、技术进步、成本节约、规范经营的内生式增长方式促进企业发展。企业的生产方式为分批次依订单流水作业。公司通过了三标一体化认证,业务流程较清晰、规范。
但随着烟草行业的改革深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更考验公司自身参与竞争所具备的能力。实施ERP系统作为一项改革方案,一方面针对广大干部职工普遍存在的对公司内外部变化不适应不敏感的状态来推行,希望ERP像是强心剂和醒脑剂,作用在于激发活力、活跃思维、促进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统一思想方向性,激发忧患意识、管理创新意识;另一方面针对一段时期以来被客户广为诟病的质量和交货期问题,制约效益增长的库存报损问题,工序成本不清晰影响决策及时性、精准性问题等,希望利用ERP这个工具能对公司的管理效能有所改善。
2008年企业组建了以财务总监牵头的ERP软件调研工作组,制定选型工作计划,考察市场上制造业运用口碑较好的用友、金蝶、浪潮、SAP软件,经过对其产品的功能模块集成性、开放性、技术支持能力、持续发展成熟性、安全保障性、操作界面的友好度向导性和价格综合考虑后,选择了与企业经营环境契合度相对较高的金蝶K3系统11.0版本。与供应商的ERP顾问充分沟通,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实施原则,有针对性的部署和配置了部分模块,包括:财务会计模块、供应链模块、成本管理模块中的“实际成本”和“成本分析”功能、以及能实现个性化开发的BOS开发平台。投资成本30万元。
定制开发是进一步消除ERP软件功能与企业契合差异的不二选择。金蝶BOS平台,成功的解决了企业应用ERP软件在开发、实施和维护过程中的质量、周期、成本、风险等方面的问题,使企业应用的ERP软件能够满足企业个性化和持续完善的要求。
公司ERP软件调研工作组结合企业具备的专业技术人员资源,与供应商ERP工程师共同合作,根据我们烟标印刷行业特性、生产组织方式、生产工艺特点,财会核算特点,应用金蝶BOS平台重点定制开发了生产计划和质量管理等七项内容。通过对定制开发功能的测试、并行实施,到最终投入使用,使公司的ERP软件功能在现阶段与企业经营环境高度契合。
2 企业效能
企业效能是指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三效一能,即效益、效果、效率及其过程能力。衡量效能的指标有两类:一类是评价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开展经营管理活动所取得的效果及效益的大小和高低的的现实性指标;另一类是评价企业效能的潜在性指标。
3 五年内ERP系统应用对企业效能提升的影响
3.1 ERP软件的应用对提升经营管理活动的效果及效益的现实性影响
(1)销售收入以平均7.93%的速度增长。ERP供应链和生产计划模块的应用,产销信息通畅性、准确性提高,使得市场销售和生产制造部门可以在决策级以及日常活动中有效地相互配合,改变了公司背靠烟草这棵大树的思想,增强了市场业务人员从产品、客户地理位置、客户类型、市场评价和确定目标市场的能力、推进了占据和保持市场位置的能力。改善了市场部门对客户的服务方式和响应速度、产销配合协调度增高,交货期和交货质量从之前的广为诟病提升到了业内口碑极高,提高了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ERP系统中个性设置的产品分工序核算流程,通过细化成本对象,将烟标产品成本除分品种分批次外,还细分到各工序,并利用在BOS平台开发的《各产品分批分工序耗材定额分析表》,快速精确地定位各产品对公司的贡献大小,为公司的产品市场定位提供了有力支持。致使公司在跟随云南中烟品牌整合发展的进程中,抓住了机遇,在巩固了现有优势品牌产品份额的基础上,逐年争取到了新的优势品牌产品并不断扩大其市场份额,产品附加值和销售收入增势良好。
(2)成本费用利润率29.22%,增长了8.57个百分点。自有资金增长85%。利润总额以平均11.49%的速度增长。净资产收益率达18%,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
企业的财务管理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人工操作,则很容易导致一些错误。利用ERP系统参与企业财务管理,有助于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对各种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共享和交换,便于在企业内部形成财务管理体系。利用ERP系统进行财务管理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企业在采购、销售、库存、生产、财务等链条中的各种分散的信息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对供应链的整体优势进行了提升,比如,利用ERP可以进行各种原辅料月度清点,使得物料的清点工作变得更加快捷方便。而且盘点工作基本没有出现误差,保障了企业资产的安全,降低了物料管理损耗;原来因客户对产品工艺改变而发生的年度几百万元的库存产品损失,使用ERP后,计划的合理安排,信息传递和质量的提高,每年度均控制在几万元内;物料的存量能控制在恰当水平,存储品种结构合理性高,减少了资金占用;针对企业省外销售份额大的特点,ERP中开发的运费记录、明细表,分析汇总表,使产品运输计划调度得以改善,在保证交货及时性的前提下,运费偏低的火车运输方式占比在逐年的增大,运输费以17%的平均速度下降。
ERP增强了与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有助于企业信息不断完善,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成本不断优化,比如:通过开发的印版管理、质量管理、生产记录模块,及时有效地反映了供应商提供物料的质量和寿命,并客观地反馈给供应商,双方共同改进共同进步。系统中的供应商等基础资料、供应链的应用,对采购工作进行有价值的分析,既保证了物料的供应,也合理控制了物料的采购价格,使生产成本中占比最大的物料成本得以有效控制。
由于精细化地设置了产品成本核算流程,能及时准确地提供各产品在各工序的耗费明细,使利用成本性态及本量利分析方法为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挖潜降耗,新产品投产、市场定位等决策进一步进行详细的了解和准确的分析,根据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分析来确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控制企业的各种成本,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经营效率以及盈利。盘活各种资源,为企业经营成本费用的降低,资产的安全性提高,自有资金的积累带来了更大的推进作用。
3.2 ERP软件的应用对提升企业效能的潜在性影响
(1)提升了内部沟通效率。由于公司在实施ERP前注重了软件与经营环境的契合,信息传送渠道尊重了各业务层面之间的沟通方式及习惯,消除了一定的不必要的沟通障碍。ERP操作界面友好、向导性强,加快了人员接触的效率,并通过提前在系统中做行为约定说明,简化了语言,减少推诿扯皮。同时,ERP这样的集成系统,就像一组齿轮,各项业务互相咬合,这样就促使各环节各层次的操作人员自然愿意抽出时间来彼此帮助、及时沟通,努力创新寻求最佳方式解决问题。并主动或被动地获知了系统中集成的信息,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沟通效率。
(2)促使优良客户、核心产品持续增长和优化,客户忠诚度不断提高。新产品贡献率保持了较好水平。
(3)产销率保持合理水平,产品优质率、产品质量把控能力不断得到客户认可。公司09年通过了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注重ERP与三标一体化的相辅相成,在ERP系统中个性化的开发了质量管理模块,按照客户要求的质量管理规定和公司的标准化流程,对质检类别、质检项目、质量分析统计表在系统中进行设置,使生产避免混乱和遗漏,质量管理能快速有效地针对问题进行解决及反馈。公司在红云红河集团的两年度一次的卷烟包装盒的采购招标中,质量评分得到了100分的满分,核心产品排名在入围供应商中名列第一。优质的质量使客户对公司的满意度高涨,有力地保障了产销率的合理水平。
(4)维系了规范的生产经营管理秩序,强化了内部控制。在系统中按照公司管理经营需要设计了规范的流程、各类报表和单据,并开发了各种套打格式,统一了信息路径和输出。以编写编码规则、操作规程要求了操作环节的严密性,并通过权限设置,规范了内部牵制,减少舞弊。
(5)员工满意度、群体内聚力得到了有效的促进。ERP的操作是将公司的资源信息集中在同一个界面,员工的行为高度一致,个人有较强的服从群体规范的倾向。并且信息的共享,加强了与公司内外群体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协调,促进了工作群体的合作和谐度。ERP系统的开发和设计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员工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得以弘扬。因ERP是个系统工程,它的阶段性培训在强化公司员工素质的同时,积极引导了群体内聚力的提升。员工的工作强度也因ERP实施后,可替代性工作的减少、效率的提高,而减轻。以上综合的因素使企业效能不断提升,企业各方面的信誉、声誉不断增强,比如:持续获得经济贡献突出企业、重合同守信用企业、A级供应商资质、A级纳税信用等级企业等多项荣誉。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不断靠前,员工对企业的前景充满信心,员工满意度、群体内聚力必定得到有效的促进。
4 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企业的CFO任重道远,面对着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市场环境,更需强化“变则保鲜”的理念。不断扩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财务管理创新、强化财务管控能力和支持决策的思维,始终认清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重视ERP作为典型知识商品的特性,遵循其知识转移的规律,注重ERP对企业的适合性,不盲目求大求全,持续阶段性地推进与企业发展相契合的软件功能应用、功能升级和新需求功能的继续开发工作,巩固完善好已实施的功能应用。尽量发挥ERP在企业现代管理中的功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效能规模,实现ERP应用真正意义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钟颖.浅析企业管理中ERP系统的有效应用[J].中国商贸,2013(5).
[2]王晨光.顾问ERP.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篇7
工作方案
为促进企业质量管理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推动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作为贯彻落实《佛山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品质工程”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配套方案之一,本方案仅适用于2021年,具体如下:
一、工作目标
进一步强化企业质量管理理念,引导更多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高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和水平,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通过开展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在全市树立一批先进质量管理标杆企业,促进我市制造业质量全面提升,助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2年底,全市“质量管理成熟度”5A级企业30家以上,4A级企业40家以上,3A级企业200家以上。
二、工作举措
(一)积极营造重视质量管理的社会氛围。
在全社会宣传树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理念,将宣传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实施先进质量管理标准作为“十四五”期间质量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每年“全国质量月”期间,集中组织宣传、培训等活动,形成学习和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热潮。各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形式,宣传和普及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尤其是宣传我市企业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成功经验。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建立标准、纳入考核目标等手段,持之以恒地推动先进质量方法和标准的应用,加大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推广力度。鼓励企业作出优质服务承诺,推动服务质量信息公开,引导服务企业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公开服务质量信息内容。(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工商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二)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推动企业优化运行流程,积极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的企业标准体系,对生产、经营和服务等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推动企业建立、健全计量检测体系,推广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推动企业加大计量投入,在生产加工、工艺控制、产品检验等关键环节和过程合理配置、有效使用计量器具,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有效监控,提高企业计量检测管理水平。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服务认证,引导各类服务企业获得服务认证,帮助更多服务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市场监管局)
(三)开展质量管理方法推进和应用路径研究。
积极组织行业协会、高校等专业技术机构对适用不同行业的质量管理方法进行研究,加强对推广工作的专业指导。深入推进标准、计量、检验检测与认证认可等质量技术基础领域实验室建设,鼓励引进国内名校名院在佛山设立质量创新发展研究机构。研究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在我市企业应用的有效路径,总结、提炼我市企业的成功经验和案例,探索企业质量管理的关键影响因素和客观规律。(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市场监管局)
(四)利用标准化手段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
结合我市质量管理实践,积极借鉴国际标准化与先进质量管理发展趋势,组织企业开展先进质量管理标准的研制、宣贯与推广,加快研制新兴服务领域标准,稳步提高服务标准水平,及时将先进质量管理方法转化为企业标准或联盟(团体)标准,利用标准化手段推进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深入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全面推进企业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实施,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市场监管局)
(五)加强质量管理培训和交流力度。
每年举办多期卓越绩效管理、精益生产等培训班,开展首席质量官培训,引导企业导入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培育一批高水平的质量人才。大力开展QC小组、六西格玛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切实提高广大员工发现质量问题、解决质量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加大服务业各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成立质量讲师团队,发挥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以及优秀企业人才资源的优势,广泛开展质量培训、质量论坛、研讨交流等活动。鼓励我市优秀企业参与国内外各种质量交流和学习活动,不断开阔眼界,提高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积极性和实践水平。(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相关行业协会)
(六)总结推广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工作成效。
及时总结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工作经验,完善评价措施,形成长效机制,巩固和扩展培育成效。多渠道搭建交流学xxx台,引导我市获得评级企业向国内行业标杆企业学习,组织开展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认真总结成熟优势企业的成长经验,并在我市大力推广,有效带动行业整体升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和服务满意度。(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工商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三、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
(一)申报条件。
申报佛山市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企业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在佛山市行政区域内登记注册3年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符合国家和省、市的产业、节能、环保、质量等政策,依国家规定取得相关证照。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近3年来没有发生重大质量、安全、环保、卫生等事故。
3.导入卓越绩效模式1年以上,经济效益好,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申报和初审。
1.市市场监管局通知,布置具体工作安排;各区市场监管局按照通知要求组织和指导本区内企业做好申报工作。
2.企业根据通知要求提交申报材料,各区市场监管局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把关,初审合格后,报送市市场监管局。
(三)专家评审。
市市场监管局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材料评审和现场评审。材料评审总分为500分,分为领导、质量、创新、品牌、效益共五个部分,并根据评分结果将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分为5A(450分以上)、4A(400分至449分)、3A(350分至399分)三个等级,具体评价项目及分值见《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材料评价评分标准》(附件1)。材料评审初步评价为3A级及以上的企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开展现场评审,现场评审具体评价项目及分值见《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现场评价评分标准》(附件2),总分70分以上的企业“予以通过”。市市场监管局根据材料评审和现场评审情况,确定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的等级。
(四)评定和扶持。
2021年9月底前,根据专家组的材料评审和现场评审意见,确定佛山市企业管理成熟度评价企业名单,颁发牌匾并给予资金扶持。
四、附则
获取扶持资格的相关资质、认证、认定在1年内被取消,或以弄虚作假、不正当手段骗取扶持资金的,由市市场监管局负责摘牌或收回荣誉证书,追缴扶持资金,并向社会公告。
附件:1.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材料评价评分标准
2.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现场评价评分标准
附件1
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材料评价评分标准
本附件给出了质量管理成熟度材料评价的评分项、分值以及需要提交的证明材料,满分为500分。其中总分350分至399分为3A,400分至449分为4A,450分以上为5A。
序号
评价维度
基本要求
评价要点
证明材料
1
领导
(60分)
领导作用(30分)
1.高层领导应确定组织的管理架构,明确职责权限,确保组织运营合法合规、公开透明,不断提升组织治理能力;
2.高层领导应履行确保组织提品和服务质量安全的责任,重视质量教育和质量队伍的建设。
3.高层领导应积极导入卓越绩效模式,参与各级政府质量奖的评审,提炼具有组织特色的质量管理模式;
组织架构图、职责说明书、质量安全责任落实的证据、质量教育及质量队伍建设规划、高层领导导入卓越绩效模式的、企业参与各级政府质量奖的证实性材料、特色质量管理模式等。
文化建设(15分)
1.组织应形成以使命、愿景、价值观为核心的特色质量文化,建立质量文化融入企业文化的机制和渠道。
2.应营造诚信守法,有利于组织快速反应,改进和创新,促进组织学习和员工学习的环境;
3.应具有质量诚信意识,高层领导率先垂范,在组织中倡导诚信、践行诚信。
企业文化及质量文化的核心内容、质量文化融入企业文化的机制和渠道、高层领导营造诚信守法的环境的证据、企业质量诚信建设的证明性材料,如守重证书、质量信用报告、执行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等。
战略推动(15分)
1.应设定明确的质量战略目标,包括满足产品(服务)要求所需的内容, 建立量化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
2.高层领导应组织制定质量发展战略,积极参与重要的质量决策和质量活动,有计划的推动组织的质量提升;
3.高层领导应关注质量战略目标和公司战略方向的相互促进。
企业制定的质量战略目标及量化的关键绩效指标、质量发展战略及高层领导参与重要质量决策和活动的证据、高层领导关注质量战略目标和公司战略方向的证实性材料等。
2
质量
(140分)
质量基础
(40分)
1.组织应加强质量基础建设,包括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充分发挥其在组织运营中的作用,并取得显著的效果或效益;
2.提供满足产能、成本、质量、安全等各方面要求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建立设备预防性和故障性维护保养制度,合理开展更新改造,保证基础设施的各项性能长期保持在良好的水平。
描述企业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水平及成效,如管理体系建设、各类体系认证证书、参与各级标准化工作的成果。设备和检测设备清单、图片、设备先进性的说明、设备管理相关制度、设备管理的绩效指标及达成情况,如设备利用率、设备故障率等。
质量保障
(35分)
1.组织应识别主要产品、服务及经营全过程,根据顾客及相关方的要求,识别并确定关键过程,明确各相关方对关键过程的要求,并将其转化成包括质量特性在内的绩效监控指标;
2.组织在关键过程实施中应考虑采用先进质量标准和先进管理模式,运用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建立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并确保信息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可靠性、安全性、可操作性;
3.开展监测与控制、改进和创新,减少过程波动与非增值性活动,运用适宜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如QC小组、精益生产、六西格玛、业务流程再造等,推动影响质量水平的关键过程的改进和创新,提升组织核心竞争力;
4.采取合适的方法了解顾客对产品(服务)质量的关键要求,围绕顾客需求,实现满足需求的质量供给,定期测量顾客满意度并进行改进。
提供企业内部质量保障相关的绩效监控指标及相应的结果,如关键过程的识别与管理模式、关键工序制造能力的设定与实测结果。组织在生产制造、质量保证过程中运用的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及水平,与同行业的对比情况说明等。企业开展改进和创新活动的相关机制、开展相关活动的证据及取得的结果、顾客满意度测量的方法等。
质量安全
(15分)
1.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建立质量问责制度和机制,围绕产品(服务),向客户提出公开的质量承诺,承诺内容可测量;
2.建立风险管理机制,识别、收集、评估潜在的质量、安全、运营等风险,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危险情况作好应急准备,以减少危害, 保障运营的连续性,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降低质量安全隐患,实现防范风险的目标。
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相关制度、承诺等证实性材料,如:实施首席质量官、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质量安全“一票否决”等相关制度。说明企业在应对质量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层面的建立的方法及相应的监控指标。
质量水平
(50分)
1.应对主导产品(服务)执行标准的技术水平进行评估,明确其关键质量指标当前水平和趋势,与竞争对手、国内外同类产品(服务)进行对比评价;
2.应对主要产品(服务)及其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度等关键绩效指标及其当前水平,与竞争对手、国内外同类产品(服务)进行对比分析;
3.应建立并实施投诉受理、调查和处理的工作程序,及时分析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
企业主导产品(服务)执行标准先进性的评价、企业产品质量所处行业地位与竞争对手、国内外产品的分析结果。如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市场排名等。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度等关键绩效指标及其当前水平,与竞争对手、国内外同类产品(服务)进行对比分析的结果。企业建立投诉处理的方法和相关案例等证实性材料。
3
创新
(130分)
创新机制
(10分)
1.应建立组织的产品、技术、管理进行持续创新的激励机制,形成创新能力,促进产品(服务)的质量升级;
2.应建立实施、测量、评价创新活动的管理制度,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的相关管理制度,如研发实验室建设、研发投入管理、创新成果转化等制度等。
技术创新(50分)
1.应研究、引进、消化、吸收适用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标准,形成组织的技术诀窍或专利;
2.将组织中的各种知识资源,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整合为动态的知识体系,推进知识共享,促进知识创新,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说明企业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管理模式、创新投入及独有的技术诀窍和核心专利技术等。
管理创新(40分)
1.开展一线班组建设,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质量管理和改进活动,开展群众性质量活动并取得成效;
2.导入先进管理模式并有效运用,解决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难题,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形成体现行业和组织特点、具有推广意义的质量管理新模式。
开展一线班组建设和质量改进的活动成效及相关证据、采用先进管理模式如质量管理体系、QC小组、精益生产等取得的成效、企业在行业内形成的独特的管理模式等。
创新成果(30分)
1.获得各级政府、科技部门、机构认定或科学技术奖励的核心技术、研发机构;
2.应有相应数量和水平的技术专利,并与国内外同行业竞争对手进行比对分析评价;
3.对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的实例、新产品市场销售占比情况。
企业获得的创新成果的相关证实性材料,如政府质量奖、高新企业、研发机构;现行有效的技术专利清单及对比分析材料、专利获奖证明;专利转化先进标准的证据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和新产品市场销售占比的数据等。
4
品牌
(40)分
品牌培育(10分)
1.建立品牌培育体系,创建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品牌文化,以质量为基础,通过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识别和确定品牌的定位和核心价值,建立自主品牌;
2.高层领导根据内部及外部的环境,组织制定与经营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的品牌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说明企业品牌建设的规划和品牌文化的定位、品牌规划及实施的证实性材料等。
品牌管理
(20分)
1.通过提高组织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推进品牌建设,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牌形象和品牌忠诚度;
2.采取注册商标等品牌保护措施,防止并积极应对品牌侵权行为,维护品牌形象及品牌自身利益;
3.采取合适的评价途径和方法,反映品牌的价值;
4.构建品牌危机处理机制,妥善处置突发品牌危机事件。
说明企业在品牌传播、品牌保护、品牌评价、危机处理等方面制定的制度及开展相关品牌管理活动的证实性材料。
品牌成效
(10分)
1.组织在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与忠诚度方面的相关测评结果,与竞争对手、国内外同类产品(服务)的品牌进行比对分析评价的结果;
2.品牌对销售提升的影响。
如市场占有率、品牌价值、品牌溢价、品牌效应、品牌国际化等方面关键绩效指标,曾获得的省名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企业注册商标数量、品牌价值评价结果、第三方出具的品牌排名等证实性材料及与行业内对比分析的结果。品牌对销售的影响等。
5
效益
(130分)
经济效益(90分)
1.财务绩效方面的关键指标当前水平和趋势,如主营业务收入、毛利率、质量成本比率、利润总额、净利润率、资产贡献率、资产负责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人均产值等;
2.对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市场地位进行分析,与竞争对手、国内外同类产品(服务)进行比对评价。
提供证明企业经济效益的财务数据及上一年度第三方审计报告、说明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市场地位的分析状况。
社会效益(40分)
1.获得国内外各类奖励及表彰情况;
2.依法纳税总额和人均纳税额;
3.社会责任、诚信守法、安全环保、行业引领等方面的当前水平及趋势。
提供企业获得的各类社会荣誉、奖励及表彰的证实性材料。企业纳税总额和人均纳税额的数据、企业在社会责任、诚信守法、安全环保、行业引领等方面开展的主要工作和成效。
附件2
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现场评价评分标准
序号
评价内容
评价要点
1
领导(20分)
高层领导如何亲自推进卓越绩效模式、企业各层级管理者如何将卓越绩效模式在本部门组织实施、组织的文化建设及质量文化在各个层面得到贯彻实施的情况、企业质量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情况等。
2
战略(10分)
组织战略的制定过程、质量战略的制定依据、战略实施计划、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工具应用情况等。
3
顾客与市场(20分)
组织如何确定顾客与市场的需求、如何了解顾客需求和处理顾客投诉、顾客声音的倾听和分析研判机制运行情况、如何定期评价和测量顾客满意度等。
4
资源(20分)
资源配置情况、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财务风险评估、供应链管理、基础设备及信息化程度在行业内的地位等。
5
过程管理(20分)
关键绩效过程的识别和现场控制情况、先进管理模式的应用情况、一线班组建设及过程改进应用的方法、过程管理的结果等。
6
测量分析与改进(10分)
开展测量分析的方法、日常改进活动及成效等。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不断普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强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的重要性,对于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建筑行业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更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的应用标志着一种新的生产力的出现,而任何一种新的生产力的出现,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也将给建筑业带来重大的变革。
一、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领域的应用现状
信息技术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管理思想、组织形态和管理方式的变革,近几十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管理的各个领域。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办公自动化软件及网络共享、工程管理软件及在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的应用等。
1.办公自动化软件及网络共享的应用
一般来说,工程项目的文件资料相当的繁杂,传统的纸质化办公方式效率低下,容易出现错误,且修改起来比较繁琐。在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帮助下,实现了企业内部业务管理和办公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例如可以利用AutoCAD等软件进行文字、图像、语言等处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各种日常文件均采用计算机编制、修改、排版和打印,不但减轻了修改编制的任务量,同时也为标准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项目的计划统计利用Excel电子表格和建筑工程预算软件相结合,可以进行工程量的统计、工程的报量和成本的控制等,将各种报表的格式制作成样本,Excel可以自动进行计算,在不同时期的计算过程中,只需修改数据,不必重复编制,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为施工安排提供科学的依据。
另外,通过网络,实现了与客户、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虚拟连接和数据共享,解决了纸质文件、数据传输的时滞性,同时,文件的修改也变的更加容易,大大提高了企业内部、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效率。
2.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
工程项目的管理是一个系统的任务,需要协调各有关方面,如何提高协调的效率是项目管理的核心任务。信息技术的应用给工程项目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实现了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阶段有单项管理软件阶段、管理信息系统阶段(MI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阶段等。单项管理软件阶段主要有工程设计预算、施工预算、财务处理软件的应用等,例如用定额预算软件只需输入定额号和工程量,软件就能够自动检索出子目录名称、单位、单价及人、材、机消耗量。预算软件的运用,能使各项报价准确、合理、快捷,为今后的工程结算、成本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企业资源计划系统阶段(ERP)实现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资源有计划的信息化流程处理,实现了原始数据统一输入、全系统有序处理、权限共享等功能。
3.在工程项目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计算机网络计划所特有的反馈作用,调整和改进施工管理工作才能使施工得以全面开展,达到优质、节省和快速的要求。施工实践表明,应用计算机网络计划,进行技术组织与施工管理,能确保质量、缩短工期、降低成本。例如,在一些项目中,大体积混凝土质量控制、高层建筑垂直度控制、预拌混凝土上料自动控制、采用同步提升技术进行大型构建和设备的整体安装以及整体爬升脚手架的提升、幕墙的生产与加工、建筑物沉降观测、工程测量、建筑材料检测数据采集等部位中,都不同程度的利用了自动化控制技术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旨在运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通过对建筑工程质量形成全过程的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和分析,为工程质量管理提供依据,实现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共享,为工程质量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二、工程管理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
1.在办公软件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办公软件在工程管理领域的应用,工程信息技术应用成效明显,但是也出现了一些“瓶颈”问题,目前国际上虚拟技术、协同技术和管理信息化技术开发应用飞速发展,但是我国在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协同设计、设计管理和虚拟设计等方面进展缓慢。
2.在施工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施工方面,尽管我国在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的结构仿真、虚拟施工技术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应用,在施工计算机控制激光定位、计算机控制GPS施工测量定位、3D建模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我国在施工过程中缺乏信息化技术自主产品和自有知识产权技术产品的支持。
3.在企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企业管理的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我国企业多是处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阶段,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单项技术应用阶段,以应用单机版软件为主,仅仅利用了计算机的速度快等部分特点,没有形成网络信息的共享和自动传递。而对ERP的开发应用和实施则成效甚微,对于系统集成和协同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开发应用则更是屈指可数。
三、工程管理领域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设想
1.改变管理模式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由于工程管理的模式没有改变,仍然是分阶段管理,在这种传统管理模式中,工程项目的立项、设计、施工、运营等各个阶段都是相互独立的,各个参与方是先后加入项目中的,信息交流也是单项的,随着工程的进程,发生变更时,各方不能方便的交换意见,造成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错误和返工。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的情况下,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也应该做相应的变革,向集成化方向发展,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项目的价值最大化。一方面改变各个参与方之间的关系,将传统的单项且相对独立的各个参与方的关系,改变成集成化的关系,即要实现信息流的双向和多向流通,使得各个参与方可以方便快捷的交换意见,避免项目中由于变更引起的各种返工和错误。另一方面建立适应新型管理模式的网状信息结构,这种信息结构中,项目涉及到的信息实行动态交换,项目的参与方被允许参与与其任务相关的业务过程,例如,设计人员被允许参与项目的前期决策阶段,以了解项目的要求,而不是简单的从承包商那里承包设计任务。
2.建立信息化应用标准规范
为满足信息技术在工程领域应用的需要,政府应尽快研究编制并颁布可供企业遵循的信息化技术开发应用标准规范,使其信息化的研究应用趋向于严谨、合理、可考核性强。企业基础信息的标准规范对于企业建立起现代化信息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施工管理过程中数据收集不全面、不完整,数据的整理、统计、加工、分析和识别能力差是目前信息化应用的一大障碍,只有具有了相同的标准规范,企业才具备了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基础,才能将信息化技术有效的应用于企业的工程管理中。
3.建立一支专业的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队伍
要实现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目标,最重要的还是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队伍,来开发、建设、应用和维护信息系统。如前所述,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建设周期大、投入大、收效慢的系统工程,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要求较高,对于有能力的企业基于发展战略的考虑可以建立起专业的信息化队伍,但是对于一般企业来说,要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技术水平过关的专业队伍,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作者建议有能力的企业或者政府、行业出资建立起这样一支专业的信息化技术队伍,而能力不足的企业则可以采取委托开发、合作开发或者购买使用权的方式应用专业的信息化技术,如此一来提高整个行业的信息化水平。
结语
文章介绍了信息化技术在工程管理领域应用的现状,如办公自动化及网络共享、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工程项目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等,阐述了工程管理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工程管理领域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设想,这是研究工程管理领域信息技术的初步成果,下一步需要针对具体项目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崔惠钦.建筑企业信息化技术开发应用的研究与实践.信息化.2008(9):8-13.
篇9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质量体系应用
我公司是以承建电力、水泥、玻璃、玻纤、电子、冶金等工业与建筑安装工程为主的多项一级总承包资质企业。公司下属四个分公司、一厂和一所,在建工程分布广东、山东、河北、安徽、陕西、四川、湖北、江苏、福建、河南、重庆等省市。
由于公司施工队伍分散,地域面广,管理层次多,管理程序复杂。在贯彻执行G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公司的质量体系文件结构(如图1)。
由干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层次多,内容也较复杂,因而在文件控制和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我们认为,要使这样一个管理层次多、地域分布广的大型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地运行,有必要借助于计算机网络这一现代化工具,在质量体系文件和资料的控制、信息的传递和及时反馈体系运行情况等方面,发挥办公自动化一一网络的快速、准确、全面和节省费用等的综合作用。我们设想,利用计算机网络将信息技术与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结合,通过信白、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来解决三个关键问题:第一是低费查询及适时信息共享;第二是质量涉及的各部门之间实时的信息交流;第三是搭设企业与企业的供方、分承包方之间的信息传递渠道。从而使各方面的信自、准确、及时地传递,随时掌握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动态,可以为实现我公司的管理方针创造有利的条件。
我公司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2000年已建立了局域网,公司各级领导及相关职能处室均设有工作站,网上有各处室的管理信息随时可通过互联网在公司网站上查询。结合贯标工作的需要我们制定了一个建立企业Intranet网的工作计划。
根据计划安排分两个阶段实现Intranet的建设。第一阶段是对公司2000年建立的网络进行扩充和改造,通过网络对质量体系文件进行远程传递、存储和管理,并进行质量记录汇总整理,使得文件、资料及其他信息的与换版变得更为快捷,以此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各类信息准确、及时地进行汇集;第二阶段完成整个lntranet局域网。由于施企业的分散性,第一阶段完成后仍不能满足体系运行的全部要求,因此就需要采用新技术来实现新的目标。Intranet技术是建立信息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最经济和便捷的选择。首先,Intranet统一的浏览器界面使在质量环上涉及的顾客、供方和企业的经营、服务、工程、质量管理等部门建立了一种使用方便、低费用,不需事先的沟通渠道。其次,基于WEB的信息使任何地方、任何部门的相关人员可随时调用和查询最新的质量文本。再次,基于讨论型的信息交流可以使企业以顾客和反馈为核心的特定的质量问题展开跨部门的协作。另外,通过WIB与企业MIS中数据库的挂接,可以集中MIS上有关质量管理的所有应用。因此可见,构成工ntranet后可以使整个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充分地显示出来。目前第一阶段的工作已经完成,正在进行第二阶段的准备和实施。
目前在网上实施管理的文件与资料共为十一大类,它们分别是:质量保证手册;A级程序文件;B级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部门工作制度;项目部工作制度;项目质量计划;验证人员名单;其它人员名单;项目质量计划运行情况汇总表和质量体系运行情况汇总表。
1质量管理手册
质量管理手册目录包含了质量管理手册的全部内容,可按目录逐条进行查询,也可按关键词进行搜索或返回至已查询过的内容。
2A级程序文件和B级程序文件
A级程序文件和B级程序文件都可以按程序的主管部门及质量体系要求查询。
如:程序主管部门企业管理处所属的"A级程序文件”包括:管理职责管理程序;管理评审程序;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程序;质量策划和质量计划管理程序;文件和资料管理程序;质量记录控制程序;内部审核控制程序和数据分析管理程序等
再如:过程控制下属的“B级程序文件”包括:过程控制程序;施工人员资质控制程序;施工机械使用和维修管理程序等
3作业指导书
该部分包括“工艺”标准、“工法”和“施工方案”三类,每一类采用级联式菜单组织并在屏幕下方给予在线的信息提示,执行相应查询即可阅读相关内容。如“工艺标准”菜单下有:锅炉安装工艺;工业管道安装工艺;煤气管道安装工艺;水泥旋转窑安装工艺;玻璃熔窑施工工艺;钢结构焊接施工工艺等等。
4质量管理制度与项目质量计划
两类文件均可按不同部门或项目部查询(公司部门质量工作制度查询屏幕,项目部部门质量管理工作制度查询屏幕,项目质量计划查询屏幕,略)
5验证人员名单及其他人员名单
备有验证人员上岗资格情况屏幕(略)包括内审名单、无损检测人员名单、质量员名单,计量员名单、材料员名单等,在屏幕上点取任一项即可阅读相关人员的有关资料,还备有其他人员查询屏幕如项目经理、焊工、起重工等(略)。通过输人查询条件,如输入某人的姓名或点取单位检、资质档后,选择其中之一,即可查阅某人或某单位或某类人员的情况,此举不但加强了人员的管理还可以使人才得到合理的使用,并可为培训的需求提供可行的依据。
6质量体系运行情况汇总表及项目质量计划运行情况汇总表
两张汇总表(图2、图3)动态地反映了二级单位及项目部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通过汇
总表的填报可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使体系自我改进的机制更加完善。
网上使用的文件均指定为“只读”方式,不得随意修改。对网上用户也根据不同使用要求给予了相应的使用权限。
我们在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网络系统,使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的过程与计算机网络的建立与实施的过程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给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加快了办公自动化的过程。通过组织专项培训,公司各级领导和技术、业务管理人员普遍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熟练地在网上查询质量体系文件和各类体系运行的动态信息,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如上所述,公司计算机联网第一阶段工作已基本完成,虽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要真正使信息化技术与现代化管理思想结合起来,还需要作好第二阶段的工作,完成了基于Intranet的质量体系。
从建立质量体系应用系统的需要来看,它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6.1完善质量体系文件的和控制系统
除、更新企业的质量体系文件和相关资料,如质量方针、质量手册、A级程序文件、B级程序文件、项目质量计划、质量事故处理工作制度等文件和资料外,将标准、规范、检验要求、安全可靠性要求、质量记录、质量分析报告等也同时在网上。
6.2建立质量信息研究处理系统
以顾客和各方面信息反馈为核心,对各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质量控制、工期要求和施工进度、安全管理和项目质量计划执行情况等环节,根据接收到的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组织研究处理工作。
6.3建立合同评审系统
利用计算机网络,决速、便捷的特点,通过项目的性质、规模、资金来源、设计进度、工期、质量和顾客要求等各个环节直接组织进行综合性合同评审工作。
6.4建立合格供应方(分承包方)信息和评审系统
由材料设备处(工程管理处)定期经评审合格的供方(分承包方)名录,同时要求各分公司、项目部对其进行年度评审。
6.5建立技术支持系统,扩大对外联网范围,增加网上信息量。
在现有互联网的Intranet信息网的基础上与Internet联网,同时,完善公司内部的技术系统、财务系统、质量系统、物质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发挥计算机网络的整体优势。
6.6完善质量体系文件的受控管理工作。
目前,我们在网上的体系文件、资料和有关信息等,都是“只读”的,对公司的各类报表管理也做到了分级共享和控制,但如何进一步按BG/T19001-2008标准要求,对文件和资料实施更严格的受控管理,还需探讨和研究,下一步还要做好网络管理和安全等方面的工作。
公司计算机联网各阶段的工作计划完成以后,远程用户也可作为一个远程工作站上网。
篇10
(一)精益思想
精益思想是在丰田生产方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批量生产与单件生产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消除浪费和降低库存以及缩短生产周期,力求实现低成本准时生产的技术理论。精益的指导思想是从顾客实际需求出发,精确地确定顾客价值,识别和优化产品价值流,并通过顾客需求拉动生产,追求完美。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流程整体优化,均衡物流,高效利用资源,消灭一切库存和浪费,达到用最少的投入向顾客提供最完美价值的目的。美国管理学家于1990年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生产经营管理理论——精益会计。即以价值流为核心,消除浪费为目的的精益会计观点。
(二)六西格玛管理
六西格玛管理是建立在测量、试验和统计学基础之上的管理方法,由摩托罗拉公司1987年首创。作为以全面满足顾客需求为关注焦点的现代质量管理模式,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六西格玛管理如今已经成为许多世界一流公司的管理范式。从实质上讲,它是一种从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演变而来的一个高度有效的企业流程设计、改善和优化技术,并提供了一系列同等地适用于设计、生产和服务的新产品开发工具。六西格玛管理方法的重点是将所有的工作作为一种流程,采用量化的方法分析流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找出最关键的因素加以改进,从而达到更高的客户满意度。现在六西格玛已经发展成为以顾客需求为主体来确定企业战略目标和产品开发设计的标尺,通过使用数据和流程分析来减少过程变差和缺陷,以改进业务流程,从而增加客户满意度和利润的管理方法、管理哲学。
(三)精益六西格玛
精益与六西格玛具有很强的优势互补性,通过将精益和六西格玛进行有机整合,建立精益六西格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体系,协调运用精益与六西格玛两套工具,将有助于在消除过程浪费、减少过程波动的同时,加快过程速度,提高质量水平,真正实现利润最大化和顾客满意的双赢目的。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淡薄,理财观念陈旧
大部分事业单位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对财务管理认识不到位、粗放型管理、对财务管理的职权不分等情况,财务管理部门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环境,理财观念陈旧,普遍存在着“等、要、靠”的现象。一些单位领导不重视财务管理,财务监督职能难以发挥,违规违纪现象不断发生,而且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参与财务管理的意识不强。部分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比较差,对财务管理的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了解甚少,没有把单位财务管理作为议事日程加以研究和探索,致使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严重脱节。
(二)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职业道德不强
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不仅要有财务会计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掌握本行的财务会计各项法规、税收法规以及其他的财经法规制度。部分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管理观念陈旧,理财知识欠缺,理财方法落后,职业道德意识不强,对会计制度、法规不熟悉,处理业务能力不高,习惯于按单位领导吩咐办事,从而导致财务人员对不合理的财务收入及会计核算的违规事项无心监管,无力监督。
(三)财务分析观念比较弱,财务分析管理存有漏洞
由于事业单位所需经费一般由国家财政全部或部分补助,形成了事业单位只重视会计核算、忽视财务分析的现状。财务人员一般用季度会计报表或年终决算报表的情况来代替财务分析报告。即使进行财务分析的单位也存在着财务分析报告模糊不清、形式单
一、质量不高等现象,采取的分析方法也不够灵活、创新。参与财务分析人员的管理意识不强,参与单位管理的机会少,对本单位业务的现状、问题和今后的发展缺乏全面了解,只能被动地通过财务收支来判断,难以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依据,使得财务报告为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的功能大大削弱。
三、实施精益六西格玛财务管理的策略
精益六西格玛是消除浪费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统一,是人、过程和技术的集成,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实用、最先进的管理方法理论之一。精益六西格玛在财务领域的应用应从管理理念、管理人才、信息管理体系、财务分析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积极推进财务管理的现代化,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事业单位发展要求、科学的精益六西格玛财务管理体系。
(一)树立适应市场经济和事业单位发展要求的精益六西格玛财务管理理念
没有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就没有先进的财务管理,观念落后是管理落后的重要根源。因此构建精益六西格玛财务管理体系的首要任务是:事业单位的全体人员特别是管理领导层要树立适应市场经济和单位发展要求、科学的精益六西格玛财务管理理念。具体地讲:首先要树立创造价值最大化的理念,提高一次性把事情做对、做好的质量和效率,消除做错事的根源,在源头处消除浪费,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其次要树立注重业务过程的理念,通过过程控制PDCA循环法则和DMAIC(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业务流程改进的科学方法,反复进行标准化工作和持续改进,点滴积累,夯实管理基础;最后,要树立全局和系统的理念,从全局和系统的高度贯彻精益六西格玛财务定理理念,通过系统地优化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工作流程,最终实现以“最优的质量和最低的资源的产品,对社会需求作出敏捷的反应。”
(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精益六西格玛财务管理人员队伍
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的成功实现需要全体财务人员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需要全体人员自发地去工作、去运用。近年来,我国进行了改革预算编制方法、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等一系列的财政体制改革。这些全新的财政管理模式要求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及财务人员都应及时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除了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还要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并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同时,精益六西格玛管理也对这支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新的要求:1.思想观念新,要树立适应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的观念、集体观念和主人翁意识,能自觉地进行自主的管理。2.要一专多能,能一人多岗位操作,并有能力参与管理工作。3.要有团体协作精神,依靠集体智慧去解决工作和管理中的难题。4.坚持效益价值优先原则,要求所有人员要把精益六西格玛付诸于行动,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和浪费,不断改进和不断完善。因此,事业单位要有步骤、有策略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精益六西格玛财务管理人员队伍,提升队伍的整体水平,不断满足适应现代化财务管理的需要。
(三)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构建精益六西格玛财务信息管理体系
1.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推进事业单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结合各单位实际情况,积极引进或开发运用统一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管理软件,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的原则,依次开发运用,逐步构建精益六西格玛财务信息管理体系,实现财务过程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集成和数字共享,保障事业单位的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精益化、高效化。2.要从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入手,建立起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网络手段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采用精益六西格玛方法对会计数据进行加工,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对那些财务规章制度,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化排除人为因素干扰,变成技术上解决信息不及时、不对称和监督不力、滞后的问题。3.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提高事业单位的成本效益管理。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可以使单位及时掌握财务收支使用状况,提供内容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有利于各部门和人员进行沟通协调,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真实性和透明度又会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增强财务管理水平。
(四)运用精益六西格玛提高事业单位财务分析能力,为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精益六西格玛质量管理过程中,每一百万个机会中只有3.4个错误或故障。它将所有的工作分解成业务流程,采用量化的方法分析流程中影响价值的因素,找出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加以改进,从而达到更高的顾客满意度。它强调以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利用,为管理部门提供明确而清晰的目标。过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只是财务数据的记账、算账、审核、报销等日常工作,忽视对重大决策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提供决策依据。在实施精益六西格玛质量管理后,可以充分利用DMAIC优化流程,对单位的收支情况、支出结构等实际指标与其各项计划指标进行持续渐进的分析,找出各项项目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因素,得出指标之间关键的差异和主要变动趋势,这样形成的财务分析报告条理清晰、层次性强,而且得出的数据真实可靠。财务分析工作只有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分析手段,才能大大降低事业单位重大决策的财务成本,为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新晨
(五)运用精益六西格玛方法提高财务业务流程质量管理水平
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是单位经济管理的核心,其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业务处理过程效率和出错率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经费的使用效率、资产的完整以及财务控制和监督的有效性。运用精益六西格玛的系统方法可以很好地提升财务业务流程质量。具体实施过程:在定义阶段,确定单位绘制流程图和确定要改进的方面等
如事业单位财务日常业务流程常可分解成报账审核、付款登记、编制会计凭证、过账结账、编制会计报表等,确定编制时间、出错率等为改进目标;测量阶段先明确进行目标的方法和测量指标,确定输入、输出指标和过程指标之间的关系,如可将财务报表的首次合格率、机会缺陷定为测量和计算指标等;分析阶段就是指出影响这些指标关键、潜在的因素,如在报账审核中,要分析预算安排、相关手续、金额等因素是否存在缺陷等等;改进阶段就是在分析阶段找出主要原因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控制阶段就是在实施新业务流程方案后,建立新的过程控制系统和监控系统,不断地进行实时监控、调整和控制,直到改进的目标(出错率等)达到理想状态,最终实现提高财务业务流程质量管理水平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明坤.精益会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马林,何桢.六西格码管理(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仇学农.浅析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不足与完善[J].现代商业,2008(10):258-259.
[4]金典,金国强.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的服务运营精确化管理创新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0):99-105.
[5]郭洪峡.浅议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改革[J].会计之友,2006(8):20-21.
- 上一篇:劳动保护条例规定
- 下一篇:妇联经验交流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