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管理保护条例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5: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河道管理保护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河道管理保护条例

篇1

一、指导思想

汉江主城区段河道全面清障和禁止采砂综合整治活动,要坚持依据《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省河道管理条例》、《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省水利厅、公安厅联合下发的《关于集中开展清除河道障碍确保行洪安全执法活动的通知》、区政府《关于在汉江主城区段河道禁止采砂的通告》要求,按照统一部署,市区联动,分类实施,属地负责,部门配合,联合执法的原则,对汉江主城区段河道采砂及涉河单位的乱挖滥采进行集中整治,确保禁采区制度的落实。促进河道功能全面恢复,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日常管理规范高效,努力营造依法治河,规范和谐的良好氛围。为支持城市建设,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城区防洪安全提供有力保证。

二、工作目标

严格落实禁采管理制度,对滞留停靠在汉江主城区段原采砂场开采船只、机械撤离禁采河段;对原采砂场开采遗留的弃料堆体、坑潭洼堰进行彻底回填复平;依法取缔主城区禁采河段流动吸砂船;规范涉河建设项目安全管理,对工程建设河段实施封闭施工。

三、整治范围和重点

(一)整治范围

汉江马坡岭水源地保护区以下至关庙镇政府所在地汉江段面以上河段。

(二)整治重点

1、对汉江主城区段原采砂场停靠的采砂船要求限期撤离或拆解。

2、对原采挖河段遗留的弃料河障、坑潭河槽限期清障回填,所有弃料堆体必须全部清除,感官较为平整。

3、严厉打击非法偷采行为,依法取缔流动吸砂船。

4、排查整改涉河在建项目的安全生产隐患,全面禁止施工单位擅自采挖河道砂石资源。

5、严厉打击向河道倾倒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行为。

四、组织领导及职责分工

(一)组织机构

为了加强对清障和禁采综合整治活动的领导,确保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区政府成立汉江主城区段河道清障和禁止采砂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区委常委、副区长﹚

副组长:﹙市防汛办副调研员﹚

﹙区政府办副主任﹚

责任副组长:﹙区水利局局长﹚

成员:﹙市防汛办河库科科长﹚

﹙区监察局局长﹚

﹙区委宣传部副部长﹚

﹙区法院副院长﹚

﹙区检察院副检察长﹚

(区环保分局局长)

(公路段段长)

﹙区公安分局副局长﹚

﹙区交通局副局长、区海事局局长﹚

﹙区水利局党委副书记﹚

区安监局副局长﹚

吉河镇、关庙镇、张滩镇政府镇长,建民办、江北办、老城办、新城办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水利局,具体负责河道综合整治日常工作。由区水利局党委副书记李增安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从各部门抽调。

(二)职责与分工

1、采砂船只撤离和河道清障处理组:

牵头单位:区水利局

配合单位:公路段、区公安分局、区检察院、区法院、区安监局,涉及的镇办

责任人:

具体工作人员从以上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抽调。

职责:具体负责马坡岭水源地保护区以下至关庙镇政府所在地汉江段面以上河段内滞留停靠的采砂船撤离或拆解工作,打击私挖乱采行为,监督涉河单位和原砂场清理复平采挖遗留的弃料河障和坑潭河槽,恢复河道平整畅通。

2、吸砂船取缔组:

牵头单位:区海事局、区水利局

配合单位:区公安分局、区检察院、区法院、区环保分局、区安监局,涉及的镇办

责任人:

具体工作人员从以上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抽调。

职责:具体负责整治范围内流动吸砂船只的调查摸底、取缔工作。吸砂船只必须全部撤离上岸远离河道或现场拆解,确保整治范围内不再有吸砂船只﹙停靠﹚存在。

3、宣传组:

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新闻中心

责任人

职责:负责新闻采编和报导,联系日报和电视台,积极营造综合整治执法工作的良好氛围。

4、后勤保障组:

牵头单位:区水利局

责任人

职责:负责综合执法期间的后勤保障工作。

5、督察组:

牵头单位:区监察局

责任人:

职责:负责对整治工作全过程的检查督促,确保按期、按要求完成整治任务。

五、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一)宣传动员阶段(2012年5月8日至5月15日)

1、由区水利局﹙区河道堤防管理处﹚、公路段、区海事局负责发送整治通知,送达给河道管理范围内的采(吸)砂业主和涉河单位,并由当事人签收。

2、由区委宣传部、区水利局、区环保分局、公路段、区海事局负责《防洪法》、《公路法》、《水污染防治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省河道管理条例》、《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为河道综合整治营造良好的氛围。

3、动员采砂业主和涉河单位,按照综合整治方案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停止违法行为。

4、召开综合整治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动员部署依法整治相关任务、要求。

(二)调查摸底阶段﹙2012年5月16日至5月25日)

由区水利局牵头,组织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对在整治范围内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逐一检查,针对在规定时间内尚未自行整改到位的采﹙吸﹚砂业主,涉河单位,落实依法强制整治措施。

(三)集中整治阶段(2012年5月26日至6月10日)

1、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拟定相关违法项目案件查处法律文书,由行政执法部门送达违法当事人。

2、各成员单位根据领导小组的计划安排,落实整治人员、机械设备、筹措整治资金,做好整治后勤保障。公安、检察院、法院、水利、环保、海事、公路等部门成立联合整治工作组,做好强制整治执法工作。

(四)巩固完善阶段(2012年6月11日至10月15日)

依法履行河道管理和执法的职能,加强违法违规行为整治的跟踪检查,健全河道管理的长效机制,坚持联合执法,做到常抓不懈。加强平时巡查,加大随时打击偷采的力度,不断提高河道管理水平,坚决杜绝取缔吸砂船、撤离采砂船、机械偷采等违法行为的反弹,确保禁采区以后长期禁采工作的落实。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有关部门和镇办要充分认识城区河道全面禁采、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性,严格按照整治工作部署,切实加强领导,制定完善工作计划,全力组织实施。

篇2

一、管道设施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危害管道设施安全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管道设施和管道输送的石油、天然气的义务,对于侵占、破坏、盗窃、哄抢管道设施和管道输送的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危害管道设施安全的行为,有权制止并向公安机关举报。

二、根据《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下列危害管道设施安全的活动:

(一)移动、拆除、损坏管道设施以及为保护管道设施安全而设置的标志、标识;

(二)在管道中心线两侧各5米范围内取土、挖塘、修渠、修建养殖水场、排放腐蚀性物质,堆放大宗物资,采石、盖房、建温室、垒家畜棚圈、修筑其他建筑物、构筑物或者种植深根植物;

(三)在管道中心线两侧或者管道设施场区外各50米范围内爆破、开山和修筑大型建筑物、构筑物工程;

(四)在埋地管道设施上方巡查便道上行驶机动车辆或者在地面管道设施、架空管道设施上行走;

(五)危害管道设施安全的其他行为。

三、任何单位和个人在管道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从事以下活动时,应当按照《条例》相关条款规定事先通知管道企业或者征得管道企业同意,并做好相关保护措施:

(一)新建、改(扩)建铁路、公路、桥梁、河渠、架空电力线路;(二)埋设地下电(光)缆;(三)设置安全或者避雷接地体;(四)在管道中心线两侧各50米至500米范围内进行爆破;(五)采取泄洪等防洪措施;(六)其他可能影响管道设施安全的活动。

四、穿越河流的管道设施,由管道企业与河道、航道管理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安全保护范围,并设置标志。在依照前款确定的安全保护范围内,除在保障管道设施安全的条件下为防洪和航道通航而采取的疏浚作业外,不得修建码头,不得抛锚、拖锚、掏沙、挖泥、炸鱼、进行水下爆破或者可能危害管道设施安全的其他水下作业。

五、后建、改(扩)建的建设工程如与已有的管道设施相遇,后建、改(扩)建的建设工程项目单位应与管道企业协商制定具体保护措施。

六、管道企业应当切实履行《条例》规定的义务,建立完善制度,采取措施加强对管道设施的保护。

七、管道企业应当将已建管道设施的有关资料和新建、改(扩)建管道设施规划或者计划报送当地规划主管部门。

管道设施沿线政府规划主管部门在审批新的建设项目时,应核实在役管道具体分布情况,依据有关规定留出足够安全空间,避免新建设项目对管道造成占压和破坏。

八、管道设施沿线各级公安机关负责监督指导管道企业落实管道设施保护措施,及时制止并依法查处侵占、破坏、盗窃、哄抢管道设施和管道输送的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危害管道设施安全的行为。

篇3

关键词:非工程措施;防洪抗旱;内涵;作用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尤其是水灾、旱灾更为频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各地已对防洪抗旱的工程措施运用自如,发挥了显著的效益。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随之增多,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将更为频繁,强度也明显上升,单靠工程措施来应对已明显不足。与此同时,非工程措施作为防洪抗旱的综合措施之一,越来越受重视。该文现以非工程措施的内涵入手,简析非工程措施在防洪抗旱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 非工程措施的内涵

非工程措施是指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以及直接运用防洪工程以外的其他手段来减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损失的措施。非工程措施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并可为防洪抗旱工程充分发挥效益提供保证的特点,因而可在防洪抗旱工作中广泛应用[1]。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防洪工程管理,坚决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碍,以确保行蓄洪的能力;二是建立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三是完善水法律、法规的制定,大力宣传,并认真贯彻执行;四是制定和完善防洪抗旱预案;五是建立洪水干旱预报警报系统;六是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

2 非工程措施的作用

(1)加强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是认真做好防洪抗旱准备工作的重要前提。防患于未然是防洪抗旱重要的先决条件,要求在水旱等自然灾害来临之前,认真做好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这既是防洪抗旱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2]。因此,各地有关部门应在汛后制订计划,依照闸站养护手册对水工程进行维护、保养;地方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在国家防总的统一部署下,逐级开展汛前检查,实行防汛责任制,制订详细的检查方案,对水工程进行逐一排查,对查出的隐患和问题及时处理;同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江河湖泊的管理,坚决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碍,制止盲目围垦湖泊、河道、滩地的违法行为,以确保行蓄洪的能力。淮河流域各级防汛抗旱办公室通过加强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的管理,落实防汛责任制,及时清除安全隐患,切实做好抢险队伍和物资的落实,为夺取2003、2007年防洪抗旱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全面提升防洪抗旱管理能力。我国水旱灾害频繁,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单靠工程措施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面向未来防洪抗旱减灾事业的发展,水利部提出了防洪抗旱的“两个转变”,即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的转变。“两个转变”的推进将全面提高我国的抗灾水平和能力,而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建立正是促进、推动“两个转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自1998年淮河流域大水后,我国加大了对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的投入力度,其指挥系统涉及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和31个省(市、区),以更好地为当地防洪抗旱工作服务。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促进依法行政。法律、法规贯穿于防洪抗旱全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与其他法律和政策充分匹配的政策法规体系,为防洪抗旱提供了全面的政策与法律支撑。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水法》《防洪法》为核心,以《防汛条例》《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河道管理条例》等相配套的防洪抗旱法律法规体系,各流域管理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颁布并实施了大批防洪抗旱配套法规。安徽省先后修订完善了《安徽省抗旱条例》《安徽省水文管理办法》《安徽省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等法规、规章,并严格防洪抗旱执法程序。随着防洪抗旱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防洪政策法规建设已不能满足防洪抗旱的要求,应着力健全法律法规,加快《抗旱条例》《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蓄滞洪区管理条例》的制订,把防汛抗旱立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此外法律的制订需要公众的认知,因此要加强法制宣传工作,提高法律透明度与认知力。

(4)制定和完善防洪抗旱预案,提高洪水灾害的反应与处置能力。近年来,在国务院、国家防总的大力推动和指导下,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大力加强防洪抗旱应急预案的建设,由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构成的预案体系逐步健全,为规范应急管理打下很好的基础。防洪抗旱预案本身就是在总结地区洪涝干旱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防洪抗旱目标和调度原则,在分析现有水源和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的基础上,制定不同干旱条件下的防洪抗旱对策和措施[3]。淮委根据国家防总批复的《淮河洪水调度方案》,积极推动淮域各地继续加强防洪预案的修改完善和动态管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工程变化情况,修订完善了《蓄涝洪区运用预案》等相关预案,极大提高了洪水灾害的反应与处置能力。

(5)加大洪水干旱预警预报系统,为防御水旱灾害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局部暴雨、超强台风和极端高温干旱等事件呈现多发、并发的趋势。极端灾害性天气的频繁发生,对提高预警预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淮委在每年水旱灾发生之前,着力抓好预警预报,特别是加强对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的监测:一是针对防洪排涝标准偏低的城市,加强对短历时、大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并注重提高基层预报水平,增强预报时效;二是加强汛情监测预报,提高预报准确率,延长预见期,全面满足防洪调度指挥决策的要求;三是建立水文报旱制度,综合降雨、江河来水等相关信息,确定与旱情相关水文特征值,这些措施的运用,为战胜2007年淮河流域洪水提供了技术支撑。

(6)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与反应迅速的抢险队伍,是取得防汛抗旱胜利的前提条件。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的建设是完成抢险救灾任务、实现安全度汛抗旱的基础。建立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可以克服防洪抗旱经费加拨过程缓慢和被挪用等弊端,满足“一旦需要,随时调用”的工作要求,也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主动防洪抗旱措施[4]。国家向来重视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建设,并加大防洪抗旱物资器材的投入,同时把防洪抗旱经费列入同级预算,按照分级筹措、分级储备、分级管理的原则,储好、管好、用好防洪抗旱物资,提高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以确保防洪抗旱的最后胜利。

做好物资储备的同时,也要加强抢险队伍建设。全国各地市大都成立了县、乡、村三级防洪抗旱抢险队,逐人登记,加强培训,认真学习防洪抗旱抢险知识,提高全民防洪抗旱抢险能力,并根据各自情况开展防洪抗旱抢险演习,提高抢险队伍应急抢先水平,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正是防洪抗旱物资储备的完善及抢险队伍的保障,成功缓解了2001年淮河旱情以及2007年流域性大洪水。

参考文献

[1] 赵清,高洪涛.非工程防洪措施浅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9,8(28):61-62.

[2] 周美冬.非工程措施在山区县防汛调度中的应用[J].江西水利科技,2009,35(3):206-208.

篇4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辽宁省;地方立法

[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5)10-0022-04

我国自1956年创建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同步进行了自然保护区的法治建设,尤其是近20年来,先后出台了大量的与自然保护区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使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和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随着经济、政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保护区范围不断扩张、保护对象日益扩大,保护与经济发展、保护与开发利用、保护与监督管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地存在并日益加重。而为自然保护区保驾护航的相关立法却日益显现出其滞后性和局限性,有的甚至是空白,亟须完善、充实和填补,尤其是迫切需要制定更高位阶的、综合性的自然保护区法。

一、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立法检视

关于自然保护区的立法包含在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之中,我国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领域的立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有30多部法律和90多部行政法规,此外还有大量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的标准。随着201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自然保护区法律体系也已经初步具备,其特点是,以宪法为统率,以《自然保护区条例》这一专门立法为指导,以相关自然保护区的行政法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主体,以相关自然保护区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为补充,与其他部门法的规定相结合,与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相接轨,并且这些规范性文件成为具有内在的统一联系的整体。

1.国家层面的立法。国家层面的立法,首先是自然保护区的专门立法。我国现行自然保护区的国家级专门立法主要表现为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及国务院职能部门的行政规章,由一个条例、四个管理办法和一个规定组成。

一个条例:我国自然保护区最高位阶的第一部专门的综合立法,是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自然保护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共5章44条,包括以下内容: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及法律地位、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程序、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方式、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自然保护区的分功能区管理、自然保护区经费保障及法律责任等。《条例》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运行进行了专门的综合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发展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个办法一个规定:根据各自主管的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国务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制定的行政规章,按照颁布时间依次为:林业部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85年)、地质矿产部的《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1994年)、国家科委和农业部的《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95年)、农业部的《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97年)、国土局和环保局的《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1995年)。其中,前四个部门规章分别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最后一个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土地的使用、转让等作出了规定,是我国关于自然保护区土地的唯一立法;这五个部门规章都是对《条例》的细化,是《条例》的具体化运行和操作。

2.国家层面的规范性文件。我国除了有自然保护区的专门立法外,还有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包括《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方案(2013年)》《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1993年)、1997年的《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组织工作制度》(1999年)、《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评估指南》(2003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办法》(2006年)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2013年)等,这些规范性文件,对于指导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辽宁自然保护区的立法检视

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较大的市的权力机关,根据《条例》,结合本地区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范围、特点、主要保护对象以及社会因素等,制定了本地区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作为本地区自然保护区的专门的地方立法,如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浙江、福建、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等。

1.省级地方性法规。辽宁省没有出台专门的关于自然保护区的地方性法规,但是有与自然保护区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地方立法:一是关于环境保护的,包括《辽宁省环境保护条例》(1993年通过,2004年、2006年和2010三次修改)、《辽宁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1996年通过,1997年修改,2004年和2010年两次修正)、《辽宁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2007年);二是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的,包括《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1991年通过,2004年、2010年和2014年三次修正)、三是关于森林和矿产资源保护的,包括《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2002年通过,2004年、2011年和2014年三次修正)、《辽宁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1997年通过,2002年修改,2004年和2012年两次修正);四是关于水资源和河流保护的,包括《辽宁省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条例》(2010年通过,2014年修正)、《辽宁省地下水资源保护条例》(2003年通过,2011年1月和2011年11月两次修正)、《辽宁省水文条例》(2011年)、《辽宁省辽河保护区条例》(2010年)、《辽宁省凌河保护区条例》(2011年)、《辽宁省河道管理条例》(2012年)、《辽宁省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2011年1月通过,2011年11月修正),此外,2014年,出台《辽宁省水土保持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正在进行省级水土保持的立法修改;五是关于湿地和遗址保护的,包括《辽宁省湿地保护条例》(2007年通过,2011修正)、《辽宁省牛河梁遗址保护条例》(2010年);六是关于土地管理的,包括《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2002年通过,2004年和2014年两次修正)。[1]

2.省级政府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较大的市的行政机关,根据《条例》及五个部门规章,结合本地区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实施细则。辽宁省也适时出台了相关的地方规章,如《辽宁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实施细则》(1987年)。

此外,辽宁还针对重点自然保护区,制定了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如《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83年)、《铁岭凡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2010年)、《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2011年)、《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穴征求意见稿,2012年?雪等,这些规范性文件,对于本地自然区的保护和管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辽宁自然保护区的立法建议

1.制定《辽宁省自然保护区办法》。在国家没有专门立法的情况下,辽宁省可以先行先试,进行省级的专门立法,建议由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制定《辽宁省自然保护区办法》,既为国家立法提供地方经验,又有利于规范本省自然区的保护和管理。截止到2013年12月,我省自然保护区的数量是102个,其中31个省级和16个国家级;2000年以来,共获批78个,是过去20年的近4倍,分别归属于林业、环保、国土和海洋四个部门。《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将自然保护区分为三个类别九种类型,这种分类没有把自然公园纳入保护范围,无法与国际接轨。[2]辽宁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涵盖三个类别中的七种类型,其中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最多(9个),缺少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和野生植物类型。

自然保护区的地方立法,可以保护本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保护区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完善我国的环境法律体系,进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广义讲,环境安全包括生活环境安全、生态环境安全、自然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物安全、食物安全、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国际环境安全和国防环境安全等内容。[3]其中,生态环境安全是基础,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对保护人类的身心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辽宁省自然保护区办法》就是为了加强对辽宁自然保护区的污染防治、资源保护和生态治理,促进辽宁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统一管理、科学规划、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综合治理。因为,自然保护区关系到珍稀物种、自然生态系统、景观及自然资源,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国家生态安全和社会发展等。自然保护区通过保护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濒危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历史遗迹,净化人类的生存环境,调节气候,防止和减少自然灾害,通过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和自然资源。我国自然保护区保护了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既有利于当代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实现代际公平。[4]

《辽宁省自然保护区办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加强自然保护区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避免对自然保护区的侵占、解决所在地居民与自然保护区的冲突,强调治理保护与发展民生并举,治理保护应当与保护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促进公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实现生态文明。

2.《辽宁省自然保护区办法》的立法依据。自然保护区立法作为环境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理念,依据立法的合宪性原则和合法性原则,维护法律的统一和权威。

《宪法》是自然保护区地方立法的根本法依据,《宪法》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第22条规定,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这为自然保护区立法和法律实践提供了宪法依据。

环境与资源法是自然保护区立法的重要依据。2014年作为环境与资源法的基本法――《环境保护法》修改完成,它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

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其他相关的法律也对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以规定。《海洋环境保护法》第4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海洋环境保护的需要,划出海洋特别保护区、海上自然保护区和海滨风景游览区,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森林法》第24条规定,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森林生态地区、珍贵动物和植物生长繁殖的林区、天然热带雨林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其他天然林区,划定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管理。《草原法》第11条规定,在草原上割灌木、挖药材、挖野生植物、刮碱土、拉肥土等,必须经草原使用者同意,报乡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在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并做到随挖随填,保留一部分植物的母株。禁止在荒漠草原、半荒漠草原和沙化地区砍挖灌木、药材及其他固沙植物,未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不得采集草原上的珍稀野生植物。《矿产资源法》第20条规定,非经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同意,不得在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国家重点保护的不能移动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所在开采矿产资源。《渔业法》第3条强调水域的统一规划和综合利用。《野生动物保护法》第10条规定,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应当在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主要生息繁衍的地区和水域,划定自然保护区,加强对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管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22条规定,在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禁止建设工业固体废物集中贮存、处置的设施、场所和生活垃圾填埋场。

自然保护区的地方立法还要遵循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需要全人类的共同保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态问题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关于自然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纷纷出台,我国已签署的国际公约有:《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自然保护区的地方立法,与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相衔接,实现国际权利,履行国际义务,树立国际形象。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文件,178个国家对可持续发展作出国家承诺,使“可持续发展”为世界多数国家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中国逐步得到认可,成为环境立法的基本理念。

3.《辽宁省自然保护区办法》的立法内容。理顺管理体制:设立专门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其性质与自然保护区级别相匹配,依法明确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是各级政府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的派出机构,负责自然保护区及区内资源、景观、生态系统的管理,经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授权,享有行政执法的权力。以避免管理机构之间缺少分工合作、各自为政的现象。明确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条件、设立程序、批准程序、变更和撤销程序。

改革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多样化,拓宽公众参与的途径。在人员构成上,除主管部门派出人员外,向社会公开招聘选拔具有专业人才,参照公务员管理;自然保护区的职工,可以在当地社区居民中招聘,并签订劳动合同,既强化队伍,又缓和与当地的矛盾,提高管理效率。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于因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因保护对象等的侵害而使其利益遭受损失的居民,应由国家补偿,国家制定补偿标准,补偿的形式不限于经济补偿,也可以安排就业、发放生活补助金等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国家投入,实现资金保障。明确土地边界、土地权属和资源利用。

制定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计划:明确规划和计划的时间、程序和内容等,规划每5年制定一次,计划第1年制定一次,并使规划和计划的内容付诸实施,使其管理和建设具有科学性和可预见性,避免将“抢救式”保护作为常态。

建立考评制度和评估指标体系:根据规划和计划,建立考评制度和评估指标体系,分期考评,公示考评结果,奖惩分明。

实现权责统一:在明确自然保护区各方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的同时,完善法律责任体系,提高地方立法的质量,实现权责一致,除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外,还要对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擅自变更保护区范围、调整功能区划等行为,有相应的法律责任规定。

参考文献:

[1]相关的地方立法资料,来源于辽宁省人大官方网站.

[2]马燕.我国自然保护区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环境保护,2006,(21):42-47.

篇5

关键词:长输油气管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管道事故;石油天然气输送

长输管道是石油天然气运输的主要方式。石油天然气对于我国经济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地使用石油天然气能源,可以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目前,我国很多长输管道正面临着使用年限长久、线路出现老化等问题,极易发生管道安全事故,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因此加强对长输油气管道的安全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我国长输油气管道工程建设中的安全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油气储运行业呈现快速的趋势,同时也是世界上能源需求大国。经济建设离不开能源,人们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能源。为了满足对能源的需求,国家和地方都在积极开展长输管道的建设工作。长输油气管道工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并且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长输管道的安全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样背景下,对于长输油气管道的建设和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

2 我国长输油气管道工程建设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长输油气管道的腐蚀问题

长输油气管道一旦被腐蚀会直接影响到使用寿命,也会加大事故发生的概率,给生态环境造成威胁。我国东北输油管道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是20年寿命的沥青防腐,早已超出了使用年限,长输管道防腐层老化问题严重,从而加大了东北管道管网的安全隐患。与其他工程项目不同,长输管道在施工过程中会穿过公路、河流、铁路甚至是地势复杂的地方,其中在河流中施工安全隐患问题最为严重,挖沙取土会造成河道滚动、河床下降等问题,一旦防护不当会直接危害管段,尽管在施工中会采取打桩的方式将可能的地方做加固,但是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这些管桩逐渐在河床之上,影响到管道的安全运行,势必会造成腐蚀穿孔、漏油的问题发生,后果不堪设想。针对长输管道存在的腐蚀问题,相关部门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将损失降到最小。

2.2 不法分子偷窃天然气,影响长输管道的正常运行

在我国很多地方都存在不法分子偷窃天然气行为,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这就给不法分子的偷窃行为带来了机会,开孔盗气会直接影响到长输油气管道的正常运行。在我国鲁豫平原中原油田中,这种开孔盗气的行为屡见不鲜,加之监管力度不强,当地的农民素质水平不高,利用塑料薄膜从开孔地方盗取天然气,从而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

2.3 第三方施工的非法占压带来的安全隐患

长输油气管道工程建设在申请获批以后,需要根据政府的建设规划进行长输油气管道的设计和施工,从而可以避免不同工程项目之间产生冲突。第三方施工主要会带来以下安全隐患:工程之间的安全距离小、由于第三方施工导致长输管道被损伤、在长输管道两侧违章搭建或是挖沙取土等,这些都会给长输管道带来安全隐患,影响正常运行。

2.4 由于自然灾害导致的长输管道被破坏

在长输油气管道施工过程中会穿过自然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会严重破坏长输管道,威胁到管道的安全,严重情况会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破坏生态环境。因此,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施工地段存在的隐患,设计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确保在每一地段长输油气管道的正常运行。

2.5 在设计、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安全隐患

在长输油气管道设计阶段中,如果出现设计失误有可能造成长输管道压力偏低,或是在施工过程中材料使用不当以及施工质量达不到标准,会影响到焊接质量和防腐层。这些问题会给长输管道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在长输管道运行过程中,如果操作人员操作不当或操作失误极有可能破坏长输管道的正常运行。

2.6 天然气供应和管网建设问题

目前,我国长输油气管道尚未构建完整的网络,在很多城市中的居民和工业用户都是通过单一的气源和长输管道提供的天然气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无法共享管网的资源。未来的十年后,我国天然气将会出现供需缺口,为了满足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从国外引进天然气管网将成为我国天然气发展的必然趋势。

3 解决我国长输油气管道工程建设中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措施

3.1 长输管道的腐蚀防护

最初我国针对长输管道的防腐主要采用沥青防腐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双层溶解环氧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沥青防腐技术。在长输管道的防腐层上应该选择绝缘性能好、耐腐蚀性好、透气性强的材料。同时在长输管道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土壤条件和环境选择适宜的防腐层材料。比如,在山地铺设管道时,就应该使用三层聚乙烯防腐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

3.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保护长输管道意识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出台了《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也起到了对长输管道的保护作用,但是偷窃的行为仍然存在。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长输管道的保护意识,让人们正确认识对长输管道保护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偷窃问题的出现。同时,国家应该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地方政府也要颁布并监督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有利于确保长输油气管道的安全运行。3.3 加强宣传相关律法规,严惩非法占用管道的行为加强对《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的宣传力度,对于违规占用管道的行为进行必要的惩罚,同时长输油气管道安全管理人员要熟悉《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的各项内容,定期开展长输油气管道保护的宣传活动,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长输油气管道的保护意识,从根本上解决违规占用管道的行为,为长输油气管道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3.4 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强化内部安全保卫工作

为了保障长输油气管道的安全运行,管理部门需要定期开展专项活动,不断完善油气区的环境。针对各种自然灾害给长输管道带来的安全隐患,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应急预案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可以将政府预案和管道企业预案结合起来,提高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加大监控自然灾害的力度,设置预警标识等。

3.5 实施对油气管道设计、施工和运营全过程的安全管理

在长输管道工程建设的设计阶段中,需要全面考虑施工场地的地质环境对长输管道的安全影响,通过安全评价可以确保长输管道工程的顺利进行以及长输管道的安全运营。在施工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建立科学的工程项目监理制度和QHSE管理体系。对施工所需的材料,比如钢管等,必须进行必要的审查,确保钢管的质量符合标准。在长输管道运行过程中,应该加强完整性管理的宣传力度,为长输管道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在运行过程中,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安全管理制度和相关技术操作规范。

3.6 优化资源配置,引进国外能源

将长输管道充分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同时,针对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的问题,应该积极引进国外的天然气资源,维持国内和国外市场的供求平衡。

4 结语

目前,我国很多长输管道仍然处于建设中,为了满足经济建设和人们生活对于能源需求的与日俱增,必须加快长输油气管道的建设,而安全管理是长输油气管道建设和运营的重点工作内容。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相关部门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严格落到实处,加大长输管道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从根本上实现对长输管道的安全管理,也是对人们生命安全和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同样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建设起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姚伟,李红利.中国油气长输管道建设及存在的安全隐患[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4,33(9).

[2]梁仁聪,李爱华,刘建国,等.油气长输管道安全建设与管理探讨[J].安全、健康和环境,2013,13(9).

篇6

关键词:非工程措施;防洪抗旱;内涵;作用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尤其是水灾、旱灾更为频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各地已对防洪抗旱的工程措施运用自如,发挥了显著的效益。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随之增多,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将更为频繁,强度也明显上升,单靠工程措施来应对已明显不足。与此同时,非工程措施作为防洪抗旱的综合措施之一,越来越受重视。该文现以非工程措施的内涵入手,简析非工程措施在防洪抗旱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非工程措施的内涵

非工程措施是指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以及直接运用防洪工程以外的其他手段来减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损失的措施。非工程措施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并可为防洪抗旱工程充分发挥效益提供保证的特点,因而可在防洪抗旱工作中广泛应用[1]。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防洪工程管理,坚决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碍,以确保行蓄洪的能力;二是建立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三是完善水法律、法规的制定,大力宣传,并认真贯彻执行;四是制定和完善防洪抗旱预案;五是建立洪水干旱预报警报系统;六是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

2非工程措施的作用

(1)加强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是认真做好防洪抗旱准备工作的重要前提。防患于未然是防洪抗旱重要的先决条件,要求在水旱等自然灾害来临之前,认真做好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这既是防洪抗旱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2]。因此,各地有关部门应在汛后制订计划,依照闸站养护手册对水工程进行维护、保养;地方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在国家防总的统一部署下,逐级开展汛前检查,实行防汛责任制,制订详细的检查方案,对水工程进行逐一排查,对查出的隐患和问题及时处理;同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江河湖泊的管理,坚决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碍,制止盲目围垦湖泊、河道、滩地的违法行为,以确保行蓄洪的能力。淮河流域各级防汛抗旱办公室通过加强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的管理,落实防汛责任制,及时清除安全隐患,切实做好抢险队伍和物资的落实,为夺取2003、2007年防洪抗旱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全面提升防洪抗旱管理能力。我国水旱灾害频繁,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单靠工程措施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面向未来防洪抗旱减灾事业的发展,水利部提出了防洪抗旱的“两个转变”,即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的转变。“两个转变”的推进将全面提高我国的抗灾水平和能力,而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建立正是促进、推动“两个转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自1998年淮河流域大水后,我国加大了对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的投入力度,其指挥系统涉及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和31个省(市、区),以更好地为当地防洪抗旱工作服务。以淮河防总为例,在国家防总、水利部的正确领导下,淮河防总于2003年成立,健全了以淮河流域为单位的防汛统一指挥体系。2007年7月下旬,淮河中下游水位居高不下,堤防、水坝等水工程长时间受高水位的浸泡,防汛压力明显增大。淮河防总通过防洪抗旱指挥系统,快速采集和传输雨水情、灾情等信息,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预报、分析,同时通过会商系统、远程视频监视系统、程控交换系统,与水利部、淮河流域各省、市、区的防汛抗旱指挥部进行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制定防洪抗旱调度方案,迅速、准确下达指令,为防洪指挥提供了先进、可靠的决策支持,大大提高了防汛调度的及时性、科学性,从而成功抗御了2007年的洪水。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促进依法行政。法律、法规贯穿于防洪抗旱全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与其他法律和政策充分匹配的政策法规体系,为防洪抗旱提供了全面的政策与法律支撑。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水法》《防洪法》为核心,以《防汛条例》《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河道管理条例》等相配套的防洪抗旱法律法规体系,各流域管理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颁布并实施了大批防洪抗旱配套法规。安徽省先后修订完善了《安徽省抗旱条例》《安徽省水文管理办法》《安徽省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等法规、规章,并严格防洪抗旱执法程序。随着防洪抗旱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防洪政策法规建设已不能满足防洪抗旱的要求,应着力健全法律法规,加快《抗旱条例》《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蓄滞洪区管理条例》的制订,把防汛抗旱立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法律的制订需要公众的认知,因此要加强法制宣传工作,提高法律透明度与认知力。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中,各地通过举办体育竞赛、组织普法问卷调查和法律知识竞赛、发送普法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来扩大宣传影响,强化宣传效果,提高广大民众学法、懂法、用法和守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依法行政,从而有效维护了水工程和防洪抗旱的安全。

(4)制定和完善防洪抗旱预案,提高洪水灾害的反应与处置能力。近年来,在国务院、国家防总的大力推动和指导下,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大力加强防洪抗旱应急预案的建设,由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构成的预案体系逐步健全,为规范应急管理打下很好的基础。防洪抗旱预案本身就是在总结地区洪涝干旱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防洪抗旱目标和调度原则,在分析现有水源和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的基础上,制定不同干旱条件下的防洪抗旱对策和措施[3]。淮委根据国家防总批复的《淮河洪水调度方案》,积极推动淮域各地继续加强防洪预案的修改完善和动态管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工程变化情况,修订完善了《蓄涝洪区运用预案》等相关预案,极大提高了洪水灾害的反应与处置能力。

(5)加大洪水干旱预警预报系统,为防御水旱灾害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局部暴雨、超强台风和极端高温干旱等事件呈现多发、并发的趋势。极端灾害性天气的频繁发生,对提高预警预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淮委在每年水旱灾发生之前,着力抓好预警预报,特别是加强对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的监测:一是针对防洪排涝标准偏低的城市,加强对短历时、大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并注重提高基层预报水平,增强预报时效;二是加强汛情监测预报,提高预报准确率,延长预见期,全面满足防洪调度指挥决策的要求;三是建立水文报旱制度,综合降雨、江河来水等相关信息,确定与旱情相关水文特征值,这些措施的运用,为战胜2007年淮河流域洪水提供了技术支撑。

(6)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与反应迅速的抢险队伍,是取得防汛抗旱胜利的前提条件。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的建设是完成抢险救灾任务、实现安全度汛抗旱的基础。建立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可以克服防洪抗旱经费加拨过程缓慢和被挪用等弊端,满足“一旦需要,随时调用”的工作要求,也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主动防洪抗旱措施[4]。

国家向来重视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建设,并加大防洪抗旱物资器材的投入,同时把防洪抗旱经费列入同级预算,按照分级筹措、分级储备、分级管理的原则,储好、管好、用好防洪抗旱物资,提高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以确保防洪抗旱的最后胜利。

做好物资储备的同时,也要加强抢险队伍建设。全国各地市大都成立了县、乡、村三级防洪抗旱抢险队,逐人登记,加强培训,认真学习防洪抗旱抢险知识,提高全民防洪抗旱抢险能力,并根据各自情况开展防洪抗旱抢险演习,提高抢险队伍应急抢先水平,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正是防洪抗旱物资储备的完善及抢险队伍的保障,成功缓解了2001年淮河旱情以及2007年流域性大洪水。

3参考文献

[1]赵清,高洪涛.非工程防洪措施浅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9,8(28):61-62.

[2]周美冬.非工程措施在山区县防汛调度中的应用[J].江西水利科技,2009,35(3):206-208.

篇7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水行政执法暨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全省市县水利局长会议和全国水政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过去一年来水行政执法和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经验,深入分析水行政执法面临的新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措施,全面提升我省水行政执法和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能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继往开来,团结奋进,全省水行政执法和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工作成绩显著

*6年是我省水利事业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大局,积极调整治水思路,统筹水安全、水资源和水环境综合治理,统筹城乡水利共同发展,统筹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协调推进,努力提升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部署我厅的各项重点工作任务:防汛防旱取得新胜利;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水利建设取得新突破;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新成效;水利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水利改革取得新成果。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凝聚了全省水利行业广大职工的艰苦努力。

与其它水利工作一样,*6年,全省水行政执法和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工作也取得长足进步,思路清晰,措施扎实,成效显著。

(一)以案件查处为重点,动真碰硬,维护了水法律法规的尊严,树立了良好的水行政执法形象。

去年,全省水行政执法队伍认真履行职责,依法行政,严格执法,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创新执法手段,以大案要案的查处为突破口,严厉打击各类水事违法行为,维护了良好的水事秩序。尤其是通过对上海市交警总队擅自建设涉水工程案、淮河干流泗洪段非法圈圩案、盐城科菲特生化技术有限公司非法取水案、宁常高速公路建设非法取土案、阜宁化工开发区非法排污案、太仓五期围滩工程拖欠长江河道砂石资源费案等一大批典型案件的查处,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苏州市顶住各种压力,严肃查处的太湖度假区侵占太湖滩地水面建设新天地公园案,被水利部列为挂号案件,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扬州市在省厅的支持下,对邗江区中铁宝桥工程项目违法采砂吹填案进行了严肃查处,不仅对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还对责任人进行处理,在周边地区产生很大反响。淮河入海水道管理处会同盐城、淮安两市认真做好淮河入海水道清障工作,为淮河入海水道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宿迁、无锡等市在严格查处水事案件的同时,巧借相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力量,教育与处罚相结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据统计,去年全省共查处各类水事案件2642起,拆除违建211737平方米、违章圈圩1267亩、违章种植3002亩、鱼网鱼簖1214张,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以预防为主,打防结合,执法管理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按照预防为主、防查并重的执法理念,各地狠抓执法巡查制度落实,细化巡查方案,明确巡查要求,落实巡查责任。连云港、省属江都等支队,实行巡查分级管理、区域包干、责任到人。常州、无锡、苏州、省属太湖支队建立了太湖地区“两河一湖”定期执法巡查制度。省属三河闸支队严格落实巡查责任,实行巡查范围内违章建设一票否决。淮安市加大执法巡查保障,从办公经费中拨出20余万元,补助各县区大队执法巡查。南京市继续稳定财政支出渠道,并扩大财政支持力度,去年将巡查经费增加到100万元。由于各地执法巡查到位,较好地消除了执法盲区,增强了主动性,减小了难度,提高了效能。去年全省查处的水事案件,90%来自执法巡查,前移了执法关口。

(三)以一系列主题活动为载体,层层推进,水政监察队伍执法能力显著提高。

围绕执法能力建设,全省连续开展了水行政执法技能竞赛、文明执法暨商业贿赂专项整治、水行政执法骨干业务培训、水行政处罚案卷评查、执法能手评选等活动,全省水政监察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去年,总队出台了水政监察规章制度,加强指导监督。并统一了常用水行政执法文书样式,规范执法程序,加强对执法过程控制。继南京、太仓等地建成执法基地后,全省长江采砂管理执法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已经形成,省及镇江、泰州、南通、扬州等地的执法基地建设正在推进之中,规划中的35个执法基地建成后,必将全面提升我省水行政执法及长江采砂管理能力。

(四)以机构改革为契机,理顺关系,完善机制,水政监察机构建设取得新突破。

各地抓住贯彻落实公务员法的有利时机,积极与编制、人事部门联系,明确职能,落实编制。去年11月,扬州市支队独立运行,并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今年初,南京市支队也实现了独立运行。全省独立运行的支队增加到10个。

(五)以改革为动力,积极探索,水行政综合执法取得新进展。

全省综合执法改革初见成效,坚持一支队伍对外,统一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规费征收权,在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新的执法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淮安市继续实行行政处罚与行政征收的有机统一,取得了良好成效。常州、无锡等市在内部职能调整时,明确由支队负责市区河道统一管理、统一审批,以“三统一”为主要标志的综合执法格局初步形成。

(六)以打击非法采砂船只为重点,严抓严管,长江河道非法采砂活动处于可控状态。

沿江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非法采砂活动规律,加大巡查力度,对重点水域采取明查暗访和驻点蹲守相结合,增加夜间、风雨天气和节假日巡查航次。同时,适时组织集中打击,去年共组织了4次全省性集中打击行动。各地也根据本地非法采砂活动的实际,对重点水域开展集中整治,有效防止反弹。在打击非法采砂活动中,各地注意充分发挥联合执法机制作用。南通市将4个县(市)水政监察大队与长航公安4个派出所对接,使联合执法机制运转更加灵活高效。苏州市不仅与长航公安联合执法,还与当地公安、海事、新闻等部门协作,提高了联合执法功效。针对长江采砂管理工作重要性、复杂性、敏感性、危险性、长期性的特点,我省对非法采砂活动采取“露头就打、小乱大治”的策略。去年12月,长江宁镇扬水域非法采砂有回潮迹象,省厅迅速反应,召集有关各市召开紧急会议,采取在主流媒体禁采通告、开展集中整治等一系列措施,对非法采砂活动苗头进行严厉打击。沿江8市尤其是南京、镇江、扬州3市严格按照省厅要求,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驱逐非法采砂船只,拆除非法吹填设备,仅用不到10天时间,就有效遏制住一度有所抬头的非法采砂势头。同时,我省继续加强对采砂船只的管理。认真落实大型采砂船只过境通行制度,加强了对船只的动态管理。

(七)以强化现场监管为手段,依法管理,工程性采砂规范有序。

去年,我省批准太仓港六期围滩等9个项目吹填采砂。对这些项目,各监管单位严格按照“四定四防五审查”要求,加强现场监管。省砂管局及时派员到重点项目采砂现场进行督查指导。太仓市在落实太仓港六期围滩吹填项目中,严格监管措施,落实监管责任,实行远程24小时不间断监控,使该项目施工秩序井然。

(八)以促进水利行业发展为目标,依法收费,规费征收取得好成绩。

去年,在有关地方的配合下,省厅对太仓、张家港、南通、南京等地吹填造地项目的长江河道砂石资源费及部分重点工程的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进行直接征收。泰州市对水行政规费的征收实行阳光收费,对拒交单位和个人,通过法律程序,申请法院强制补缴,征收率90%以上,上缴率100%。江都管理处在管理范围有限、人手偏少的情况下,去年征收规费187万元。淮安市进一步完善规费征管机制,投资60余万元,为用水户安装智能水表,提高征收科技含量,全年共征收水资源费1500万元、水利工程水费1550万元,成效显著。据检查,各单位全部做到了罚缴分离,没有发生一起违法违规事件。

(九)以服务城市水务和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水行政执法工作摸索了新路子。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地各单位注意及时将执法网络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强化基层水行政执法网络建设。苏州、南京等地切实加强农村水行政执法和农村河塘清淤后的长效管理,及时调整基层执法网络,加大执法力度。徐州市睢宁县做大做强基层执法网络,加大投入,使水政监察中队工作有场所、人员有编制、执法有保障,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随着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深入,水利进城后的水行政执法工作也受到了各地的普遍关注。

总之,*6年,全省水行政执法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此,我代表厅党组表示祝贺和慰问。同时,对长期关心支持水行政执法工作的各级领导、厅机关各处室,各有关单位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在*6年工作中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是:一些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行政执法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还不足,重视程度不高;一些地方水政执法队伍职能不明确,体制不健全,队伍性质、运行方式、人员编制没理顺,装备和经费等不能满足水行政执法工作的需要;一些水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不强,存在不敢执法、不愿执法、不会执法现象。这些需要我们在新一年的工作中认真加以改进。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贯彻资源水利的发展新思路

在今年全省市县水利局长会议上,吕厅长代表厅党组全面阐述了我省新时期资源水利的发展新思路。资源水利的新思路,更加强调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更加强调??的和谐,进而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一治水新思路,是对全省多年来治水经验的总结,是新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顺应了党和国家治水思路的转变,对当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全省各项水利工作具有非常强的指导作用。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执法实践。

(一)要把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作为全省水行政执法的核心工作来抓。

我省地处江淮下游,水资源丰富。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科学配置、优化调度固然非常重要,但节约和保护更加重要。虽然从总体上看,我省水资源总量较多,但过境水多本地水少、春夏季多秋冬季少、南方地区多北方地区少的客观现状仍然决定了我省在某些时段、某些地区还存在着干旱缺水的问题。同时,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水质型缺水日益严重。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已成为当前全省水利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资源的价值在于能被利用。但是,在一些地区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染,已造成有水皆脏、有河皆污的局面。水不再是可被利用的资源,甚至已成为影响当地人民生命健康的“毒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一些企业不按规定滥设排污口,不按规定用水、排水肯定是重要原因之一。破坏是最大的浪费。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排污口的管理是水法赋予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但是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全省在这个方面执法力度明显不大。在这里,我要着重提醒一下,作为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作为各级水行政执法人员,在我们任职期间,没有尽到有效保护的责任,我们将有愧于自己手中的权力,有愧于党和人民对我们的信任,更有愧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今年,省厅立案查处了灌云县顺云酒厂违法擅自新建排污口案,这个案件是省厅立案查处的第一案。该案的查处,体现出省厅加大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力度的决心。希望各地、各单位也认真做好有关工作。

水资源保护从范围上讲还包括河床、滩地、岸线和水工程等内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工程管理单位,要根据职责,认真研究保护方案,落实保护责任,切实担负起河湖代言人的庄严责任。

(二)要把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涉水建设项目监察作为水行政执法的关键环节来抓。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规划、建设、管理环环相扣。其中建设是关键环节,没有建设规划不会变为现实;没有建设管理将是一句空话。就水行政执法工作而言,抓建设项目的监察更是重中之重,可以说是水行政执法工作中的一个纲,纲举则目张。

通过加强建设项目的监察,可以发现各类水资源规划的执行情况。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先后制订了《*省近期防洪规划》、《*省湖泊保护规划》等,这些规划都是我们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的基本依据。但规划权威不高、执行不力的问题长期困扰着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规划得不到执行,党和政府的治水思路就落不到实处。这种不正常现象,必须尽快改变。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大执法和处罚的力度,以建设项目为重点加强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使行为人不敢为、不愿为。

通过强化建设项目的监察,还可以为今后的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简单地分析可以发现,工程管理难,其实主要难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有相当一批少批多建、边批边建、未批先建、不批乱建的违法违规工程项目存在,且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困难越拖越大,问题越拖越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管理秩序。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还是要加大执法力度。其次要进一步理顺系统内部执法与管理之间的关系,执法部门要提前介入,从审批开始共同把关。这项制度,苏州、扬州执行得很好,在行业内部形成了合力。目前还未做到的地方要学习借鉴。

(三)要以保障良好的水资源管理秩序为目标努力提高执法效能。

水资源的多功能性和双重性,决定了水资源管理的复杂性。一是管理对象复杂,涉及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千家万户;二是管理范围广泛,涵盖全省城市乡村;三是管理手段多样,行政、法律、经济、科技手段都要应用;四是管理职能交叉,任何一个部门都只能或多或少地从某个方面行使管理权。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如何牵头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任务非常艰巨。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水利部门习惯于靠投资拉动发展,靠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社会管理能力较弱、基础较差,这就更增加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难度。

全省湖泊保护规划批准后,就规划的执行问题我与部分相关单位的负责同志进行了一次座谈,大家普遍感到对湖泊的管理难度很大,任务艰巨。其实,不仅是湖泊管理,其它水资源管理工作也一样,要管理必须要有手段,只有切实加强水行政执法工作才能保证水资源管理步入良性轨道。

管理强调的是秩序。要营造良好的水事秩序,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水法规的宣传教育。要大力宣传水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全社会的水危机意识。要大力弘扬正义,建立健全有奖举报制度,鼓励广大群众自觉与水事违法行为作斗争。要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寓教育于处罚之中,重在教育。要善于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注意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营造良好的氛围。

要营造良好的水事秩序,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敢于执法,善于执法。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管理水资源已成为必然趋势。既要敢于执法,更要善于执法。当前,全省水行政执法工作呈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违法行为规模变大,政府干预程度变强,甚至出现了一些政府单位投资的违法工程。仅仅依靠执法队伍查处难度很大。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负责同志,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大力支持,要主动帮助化解矛盾。水利系统内部层级之间要加强联系,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要营造良好的水事秩序,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勇担重任。水行政主管部门是负责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这既是权利,更是责任,不可推卸不能转让。*2年《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颁布施行后,水利部门接管了长江采砂管理工作,开始确实遇到很多困难,但是通过沿江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广大采砂管理执法人员的不懈努力,情况迅速扭转,目前,长江*段采砂管理走在全流域前列。这个例子很值得我们深思。由此及彼,在即将开展的湖泊管理和保护以及其他水资源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学习这种敢于承担、敢于负责的精神。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四)要把维护人水和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水行政执法的根本任务来抓。

和谐的本义是协调,但它更强调一种人本主义思想。历史上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更多的是水对人的伤害。但近二三十年,由于过度开发利用和破坏,人对水的伤害已越来越明显。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中水的问题呈增多趋势,人和水之间的矛盾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与水质、水环境不断恶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不断增加的社会用水量需求与有限的水资源总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大;三是越来越严重的污水排放与有限的河湖纳污能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大;四是规模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的开发建设项目与日益减少的河湖水土资源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大。因此,新时期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应该是,在防止水对人伤害的同时,更加关注人对水的伤害,做到人和水协调发展,使有限的水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在应对挑战中抢抓机遇,在创新实践中破解难题,努力促进人与水的和谐发展是新时期全省水利工作的中心任务。为此,几年来我省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一是在城市结合防洪工程建设引入了环境水利的理念,一大批资源水利工程建成。一些已实行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城市,更是做了大量的工作,提高水质量,改善水环境,防治水污染。二是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去年开始省委、省政府规划部署了农村河塘整治工程,并列入了农村新五件实事内容。这是一项民心工程,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三是在河湖保护方面,出台了《*省湖泊保护条例》,省厅编制的《湖泊保护规划》也已经省政府批准即将付诸实施。同时,在防汛防旱、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水土保持等方面也采取了很多举措,取得很好成效。

水行政执法必须紧紧围绕全省水利中心工作,服务好大局。要把维护人水和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水行政执法的根本任务来抓。根据资源水利的发展新思路,我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全省水行政执法工作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要加大城市水行政执法力度。由于与城市水务相配套的水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加之部分地区城市水行政执法经验还不足,一些地区城市水务执法明显感到措施不力,需要我们加强研究。二是要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执法服务。很多地方对农村疏浚后的河道如何做到长效管理,保证效益的全面发挥还缺乏思考。江阴、昆山两市通过聘请农村水政监督协管员,帮助巡查、保洁,将水行政执法覆盖到农村河道,是一种有益尝试,值得大家借鉴。三是要围绕《湖泊保护规划》的实施加大湖泊执法力度。

三、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努力做好*7年水行政执法和长江采砂管理工作

*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我们要认真贯彻全国水政工作会议和全省市县水利局长会议精神,围绕水利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实际,把资源水利发展新思路的基本要求贯穿到整个水行政执法工作中,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水。

(一)突出规范管理,全面加强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保障有力的??持依法治水、依法管水、有效履行职责的必要和基础条件。虽然过去我省水政监察队伍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有自己的特色。但总体上看,我们这支队伍离上级要求,离高质量地履行水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能,离当前日益复杂繁重的水行政执法及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工作实际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作为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贯穿于水行政执法和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工作全过程。要紧密联系队伍的思想建设和执法工作实际,着力解决队伍的政治立场、群众观点、思想方法、执法理念、创新意识等问题,不断提高全省水政监察人员的思想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和加强各级水政监察队伍和广大水行政执法人员的作风建设,发扬求真务实、执法为民、公平正义的工作作风,自觉规范执法行为,确保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要进一步加大对水政监察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要结合机构调整,规范队伍编制体制及运行机制。要将水行政执法网络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要落实水行政执法相关保障,舍得投入,加强硬件建设,沿江各市要大力推进执法基地建设。

(二)突出案件查处,不断提高执法效能。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立法是基础,执法是关键。各地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要重点加大对擅自取水、违规设置入河排污口、非法采砂、非法圈围河湖水面湿地和非法占用堤防岸线资源、破坏水利工程设施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总队既要适时对下指导,督办、交办重点案件,更要加大直接查处重大典型水事案件力度,切实维护我省良好水事秩序,树立水行政执法权威。各地要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强化执法责任,规范执法行为,要着重抓好省厅制订的12项水政监察制度的落实。要加强对农村水行政执法机制的研究,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农村河塘清淤工程实施后,如何加强农村河道长效管理,避免“今疏明堵、今清明污”拿出有效措施。要按照水利部要求,积极推进行业综合法,探索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和行政收费三权统一综合执法的路子,坚持一支队伍对外,进一步提高执法效能。要加强水行政执法基础资料的调查收集工作。省厅准备在今年启动全省较大河道水行政执法基础数据的调查工作,建立我省水行政执法基础数据库。

(三)突出科学有序,规范长江采砂管理。

*7年,我省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随着试点采区开禁,禁采任务十分艰巨。有关各地要围绕“以防为主,抓巡查;控制源头,抓陆治;打击违法,抓查处;锁定目标,抓长效”的总体要求,突出科学有序,强化规范管理。一是要以健全行政首长负责制为重点,积极会同纪检监察部门,落实好长江河道采砂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二是要抓紧完成我省长江干流河道采砂规划修编工作。三是要继续加强禁采管理,始终对非法采砂活动保持严打高压态势,防止回潮。四是要进一步规范工程性采砂现场监管,研究新情况,拿出新办法,强化监管手段,严格监管措施,确保工程性采砂规范有序。五是要认真组织经营性采砂试点,为今后其他采区开禁积累经验。六是要加大投入,强力推进长江采砂管理执法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我省采砂管理能力和水平。

同志们,做好*7年度水行政执法和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确立治水新理念,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努力开创全省水行政执法工作新局面,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