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5: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2.03.12
一、引言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的社会与经济稳定及其现代化进程。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金融市场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机制,其供求均衡问题一直以来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例如,2011年中央政府的“三农”政策就明确提出,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政策,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健全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的激励机制,推动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内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可以看出,政府针对“三农”问题的金融扶持政策落脚点,突出表现在加大信贷资金供给、增加涉农贷款比重、降低农村贷款利率、丰富小额信贷产品等几个方面。这也反映出目前中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存在问题的实质就是信贷供需失衡,信贷供需是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核心所在。
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针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研究也得到了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的重视。王芳围绕广义的“农村金融”,认为农村金融制度的成败在于能否有效满足微观金融需求,而现代金融需求需要通过政府提高农民收入来培育[1]。朱锋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供给和需求双方受市场发育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制约的同时,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均衡的实现还受诸多非市场因素制约[2]。郭兴平从需求、供给及市场均衡的角度,认为当前农村金融市场融资成本高、金融机构与农户信息不对称和缺乏抵押品,使得供给无法满足需求, 而适当的政府干预和服务模式创新,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和抵押品不足问题[3]。
考虑到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需的实质就是信贷供需,本文结合农村金融市场均衡理论,将研究范围放在正规金融中的信贷供需上,结合国内农村正规金融的信贷需求和供给曲线特点,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交易费用高和制度变迁导致供给参与者减少这两种因素对供求均衡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我国农村信贷供需现状及特点
(一)总体情况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发育的,整个社会物质基础还不丰富,资金严重短缺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而存在。在大多数情况下,金融市场仅仅成了筹集资金的场所,金融工具也仅仅是筹集资金的工具。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农村金融市场,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发育不良,存在较为严重的金融服务供给抑制。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村金融领域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全国农村金融市场;从空间结构来说,农村金融机构城乡布局失衡、区域性布局失衡严重;从具体层面而言,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的绝对数量大幅度减少。
第二,正规金融市场和非正规金融市场并存。农村正规金融市场是政府在改革中依法建立的、以国有银行为主导地位的公开市场,它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建立起来的,并接受法律规范的约束。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是自发形成的民间融资活动,是适应农村经济主体的微观活动及其融资需求所具有的分散化、规模小、周期长、监控难、风险大等特点形成的,难以进入商业化正规金融。
第三,市场从低级向高级逐步推进。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基本上是从东向西推进的,而且是先有自发的非正规金融活动,后有正规的银行信用和国家信用等形式;先有短期的资金市场,后有长期的资金市场;先有单项金融工具,后有多项金融工具,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推进的格局。
第四,资金从贫穷地区流向较发达地区,从乡村流向城镇,从农业流向非农业。由于我国各地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不均衡,农业生产力水平明显低于工商业,农村生产力水平明显低于城市,西部区域生产力水平明显低于东部区域,从而使得资金从贫穷地区流向较发达地区,从乡村流向城镇。
(二)需求主体及其需求曲线
农村金融市场一开始就以服务农村而存在,其需求主体自然就是农村的经济组织,即农户和农村企业。农户作为农村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范围广、规模大,已成为主要的需求主体,但是农户的收入水平却比较低。较低的收入影响农户的资金投人和收益水平,资金借贷已成为农户投资来源的重要手段。农村企业主要包括资源型企业、乡镇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在中国农村生产力普遍不高、产业化程度低下的大环境下,这些农村企业无论是在数量、规模还是覆盖面方面,影响都相对较小。因此,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主体仍以农户为主,农户的需求基本确定了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曲线。
篇2
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不足
现有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表现在: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适应农村金融需求,贷款条件苛刻,贷款品种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贷款额度、期限与农民生产消费实际脱节;农村资金流失严重,信贷投入较少;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通过系统上存、资金拆借等方式将大量资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或非农领域,农村金融抑制问题较突出;农村金融业务品种单一,服务手段严重滞后,农村支付结算环境落后;农业保险产品发展滞后,农业保险规模小、参保少、理赔难问题较突出。
农村金融市场制度约束不到位。农村金融市场是弱质市场,其规模效益低于城市金融,因而盈利能力偏低。在缺乏制度约束的情况下,单纯依[文秘站:]靠市场调节势必形成农村资金外流,导致商业性金融机构退出农村金融市场。
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机制转变不到位。部分农村金融机构思想观念落后,仍然沿袭“等客上门”的传统做法,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危机感和客户至上的理念,缺乏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意识,不能积极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大力加强市场营销、开拓农村金融市场。
农村金融市场政策扶持不到位。农业是弱质产业,投入多、产出少,周期长,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度低,决定了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高、收益低,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和需求难以实现高水平的均衡。因此,在扩大农村金融市场规模必须依赖外部力量的扶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对农村金融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对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风险予以合理补偿。
农村金融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不到位。农村金融服务对象是众多小规模经营的农户和大量的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对象数量多,地域分散,这决定了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目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户和农村企业信用信息还没有纳入征信系统,农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必须花费大量的信息费用搜集农户信息,农村金融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必然阻碍农村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强化农村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制度约束和政策引导。依靠法律强制和政策引导推动建立农村信贷稳定增长机制,依托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紧密结合农村经济的特点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建立金融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制度、规则。同时,充分重视财政在激励需求和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出台财政补贴、担保或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农村。
完善功能,整合力量,充分发挥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杠杆作用。基层人民银行要通过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完善对农村金融的再贷款支持,充分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经济领域。积极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变农村金融现状,增加低息支农再贷款,加大支农投入量,加强对再贷款投向和使用效果的考核,确保农户贷款稳步增加,支农功能稳步增强。
农村金融机构要转换经营机制,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农村金融机构要积极转变经营观念,增强“三农”服务意识,在加强贷款营销、简化贷款手续、提高贷款额度和降低贷款利率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业务,创新授信和抵押担保贷款管理制度,提高贷款效率。大力开展住房信贷、教育信贷等农村消费信贷业务,根据农村经济特点,创新开发新业务、新产品,逐步推广农民工银行卡、商业汇票、理财、投资咨询等业务,改进和创新支付结算渠道,加快电子化建设,更大范围的满足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
篇3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集中度;准入壁垒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155-02
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这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快慢,决定着这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关系。金融的发展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农村金融不仅承担着服务三农,支持三农发展的责任,更有义务对农户、农村小微企业以及农业进行服务和支持。
一、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现状
农村金融指的是在农村融通货币资金的经济行为,主要包括受由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银监局组成的国家信用体系控制、监督管理并受金融法规制约的金融机构。所谓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中供需双方之间存在的差异化特征,由供给集团与需求集团之间和需求方(消费者或企业)、供给方(企业)之间以及现有的需求者、供给者与潜在供给者、潜在需求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通常包括市场准人壁垒、市场退出壁垒和市场集中度等三个方面。
1.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准入壁垒
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壁垒是指新的金融机构在进入到农村金融市场时所遇到的种种成本和障碍等因素,也就是说不利于市场未来进入者但是有利于现存金融机构的种种有关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法规制约、产品差异化、注册资本制约、规模经济等。市场准入壁垒又可分为政策性壁垒和经济性壁垒。在经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准入壁垒主要是经济性壁垒,但是在经济水平不是很高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准入壁垒主要是政策性壁垒。
因为国家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原因,一方面大型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出现退出村镇的大规模态势,正规大型的金融机构的数量剧减,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市场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国家对农村金融市场出台的进行规范管理的条件和要求,使农村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发展受到种种限制,从而出现农村金融机构很难发展成多元化的综合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总体上表现为,农村金融系统竞争力较弱,根本满足不了农户和小微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无论是小微企业还是农户总是面临着缺资金、难贷到款项的瓶颈。
2.农村金融市场存在退出壁垒
农村金融市场的推出壁垒是指市场发展前景不乐观、业绩不突出的这类企业在退出农村金融市场时所遇到的种种成本和阻碍等因素,也就是说企业要想退出市场,必须付出更大的的成本,使得企业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通常包括行政与法律壁垒、安置所需费用壁垒、沉没形成的成本壁垒等三个方面。
3.农村金融市场存在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产业当中,排位靠前的几家企业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怎样,它是衡量市场结构是否合理的一个界定指标,我们通过这一界定指标来对市场和某一产业发展的变动情况进行了解,比如说某一产业内分布的企业状况、市场垄断状况或者市场竞争状况等等。市场集中度越高,就表明这一企业对市场进行垄断的程度越高,市场占有的份额越多,反之亦然。农村金融市场包括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非正规的金融组织这些主要的金融机构,其结构多为寡占型的金融市场结构。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结构优化程度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农村地区,不仅有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还伴随有很多的商业银行进驻,金融机构分布比较密集,无论是外放资金还是吸纳资金竞争都比较激烈;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农村地区,大的商业银行纷纷撤离,外放农业资金的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一家正规的金融机构,竞争不激烈,垄断性、集中性较强。
二、农村金融的市场结构问题举要
1.农村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国家出资组建的政策性银行,它主要开展像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收购方面的信贷业务,不可能涵盖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就没办法直接提供农村其他经济多样化发展的资金需要。中国农业银行是一家国有的商业银行,为实现追求利润的最终目标,很多业务已经大规模地撤出基层农村,这样就提高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垄断程度,成为高度集中的一枝独秀局面。农村信用合作社这时候如果出现经营管理不得力大面积亏损,政府也会对它进行政策性的倾斜,以稳住农村的金融市场,使其不破产。像农村信用合作社这样的垄断市场没有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它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2.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
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垄断的格局,使得农村金融已经开始放开的利率水平无法兑现,没能形成有效的市场化利率。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绝大多数农村信用合作社反而在涉农放款方面大幅提高利率水平,目的是增强业务盈利能力、降低业务经营带来的风险损失。农业生产的利润本来就很低,农村信用合作社提高的利率水平使农户、农村小微企业的负担加重,让利润很低的农业生产几乎无利润可赚,降低了农户、农村小微企业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虽说社会再三呼吁农村信用合作社要降低涉农方面的贷款利率水平,但成效不大,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
3.农村金融市场的多样化需求难以满足
农村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户、农村小微企业。农村设立金融体系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中国广大农村各种各样金融需求方之需要。特别是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城乡一体化的水平越来越高,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的金融服务要求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一,金融服务要求形式也不一样。比如,像农村信用合作社这样形式单一、服务质量不高的农村金融管理体制,是根本没有办法满足中国广大农村各种各样的金融需求方之需要的。况且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放款方式、内部管控、激励机制和经营管理模式方面创新少,灵活性不高,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的多样化需求难以满足。
三、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对策建议
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决定了农村金融市场呈现出个性化、额度小、分散化的特点。这样就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退出了农村的金融市场。农村金融市场上只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正规的规范的农村金融机构。从而形成中国的农村金融产品不多、金融服务的方式没有多元化、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服务的质量不高的局面。如何来优化提升中国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打造完善的农村金融运行环境
打造完善的农村金融运行环境,首先就要优化农村的信用市场,对信誉低或者没有信誉的客户的失信行为采取一定的惩罚手段和方式,对信誉高的客户的守信行为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奖励,从而构建一个优良的农村金融系统。其次就要建立一个严密的贷款使用规章制度,完善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以帮助他们获取信贷。再次根据农村信贷的特殊性,积极推进农村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确保信贷资金实实在在投放到了中国广大农村的经济发展当中。
2.有效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运行
总的来说,需要制定非常严格的有关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程序和执行标准,组建多层次、高标准的监督管理框架体系,这样的话,农村金融机构就能根据风险程度大小不一样来采取相应的不同处置方式。进一步明确规定市场上现有的国家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期货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定位,引导和鼓励各种各样所有制形式及组织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使农村金融的发展与城市金融的发展相结合。市场化是农村金融下一步发展的趋向,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协调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不断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水平,有效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运行。
3.着力提高农村金融的利率市场化水平
伴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效率和创新也就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就成为中国广大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就需要我们根据具体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大力推行中国广大农村以及边远地区在内外部的经济环境、运作机制、金融体制等方面进行市场化发展,使中国的农村金融系统呈现出既持续发展又健康活力。谋求长远利益可持续,又能保证短期获得利润的最大化,着力提高农村金融的利率市场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崔红,赵伟.关于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思考[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8,(1):47-49.
[2] 彭晖南.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64-65.
篇4
摘 要 有效解决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三农”问题的重要资金来源是金融资金,而竞争型的农村金融市场的作用对于新农村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博弈论的视角,通过构建Hotelling模型,对于农村金融市场中如何引入新型的竞争主体从而促进竞争型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形成方面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 竞争型农村金融市场 主体多元化 Hotelling模型 产品差异
一、引言
所谓的“三农”问题就是,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依然滞后,农业基本上是传统型的小农生产方式,大多数农民仍然没有能够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收入水平很低。导致“三农”问题日益加剧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的农村金融的发展不能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而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竞争型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一个开放的、多元化和多主体竞争型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形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投入保障。它不仅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筹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而且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的功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灵活与优质的服务。本文针对建设竞争型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从博弈论的视角,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
近年来理论界就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率的、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笔者认为农村金融市场目前仍然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竞争主体的多元性问题
要实现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主体的多元性,有多条路径可供选择。但至少在目前,所选择的路径和措施的属性,都应该是需求导向型的,而不是供给导向型的。
(二)竞争价格的市场性问题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有步骤地放松了对利率的直接管制,并首先在农村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但成效并不显著。究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笔者认为至少有二:其一,政府所赋予的农村金融机构自主决定利率水平的权限是建立在垄断基础之上的;其二,农村等量的金融资本并未获得等量的报酬。由上可见,竞争型的农村金融市场,要求竞争型的农村金融价格,而竞争型的农村金融价格,是通过多元性的市场主体相互之间的竞争而形成的。
三、竞争型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
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巨大并且很有潜力的市场,但是,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商业银行网点从农村地区的收缩,加上农村合作基金会等被清理整顿,使得农村金融市场,尤其是县城以下的广大农村区域,只剩下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部门。这样一来,农村合作信用社已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上从事金融活动的绝对垄断者。
国家早已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更好的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政策导向也很明确:打破农信社一家独大的垄断现象。所以农村信用社所构造的垄断并不像某些行业(譬如石油行业、电力行业等)的垄断。剩下的问题就是这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怎样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垄断不仅会导致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损失,还会造成价格的非市场化,当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时,竞争价格的市场性问题会迎刃而解,在此不再另外加以讨论。
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问题,笔者将通过构建Hotelling模型对其加以讨论。
(一) Hotelling模型的基本前提假定
在Hotelling模型中,产品在空间位置上存在差异,不同位置上的消费者关心的是价格与运输成本之和。假定有一长度为1 的线性城市,厂商A和厂商B分别位于城市的两端,消费者均匀分布在[0 ,1]的区间内,分布密度为1。单位运输成本为t(在这里可以代表产品差异)。这样,住在X的消费者若到厂商B 购买产品则运输成本为Xt,到厂商A购买的运输成本为(1 - X) t。
(二)农村金融市场Hotelling模型的构建、推导与基本推论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农村信用社(用A 代替)先入为主,在其他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用B 代替)进入市场时,A 已经占据了很大市场份额,因此在模型中设定B 位于0 位置,而A 位于P 位置,0 < P < 1 。这样一来,位于位置X(0 < X< P)的消费者(指农户等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到B 消费金融服务的运输成本为Xt ,到A 的运输成本为(P - X)t。处于位置[P ,1 ]的消费者都到A 处进行消费。A 先进入市场,占据市场份额。另外, 假定外部性强度(在这里指由于农村信用社较早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所拥有的物理条件和社会公共设施方面的优势)为r ,A 的外部性优势为 。
A 和B的博弈过程为:第一阶段,A 先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获得一定品牌优势θ和外部性优势,然后B 决定是否进入,以及采取什么策略进入市场。第二阶段,如果B 进入,就与A 展开价格(主要是贷款利率)和产品差异化(即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的差异)及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在本模型中,由于t 已经代表了产品差异,模型所讨论的“价格”仅代表贷款利率,下文中一律用“价格”来代替。
1.博弈的第一阶段,A 的现行价格为 ,B 的进入价格为 。对于一个处于位置X (0 < X < P) 的消费者,当时,从农村信用社和新型金融机构消费金融服务是无差异的。
由此解得。
B 的利润函数 利润函数对 求导,令导数为零得B 的反应函数:。
A 的利润函数: ,同理可得A 的反应函数: 。
联立两反应函数得: , 。
推论1:当X ≤0,即 时,所有消费者都选择A 的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不等式右边可以看作一个临界价格,如果B 的进入价格PB 超过了这一临界价格,则B 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就完全没有竞争力。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A 的品牌优势θ越明显,外部性越强,占据的市场份额越大,这个临界价格就会越小,B 就越难进入市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产品差异t 越小,临界价格也就越小,B 也就越难进入市场。从这里的分析可见新型的金融机构B要进入市场,创造一定的产品差异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建立起品牌偏好。
2.博弈的第二阶段,双方都有了一定的品牌优势,为简化分析,假定二者互相抵消,只考虑市场份额和外部性优势。假定此时双方的市场份额分别为 和 ,各自金融覆盖网的外部性强度为r 和β,则外部性优势分别为和 。假定B 位于如图 , A 位于 ,并且。A 、B 的位置图如图所示:
对于位置X 的顾客而言,当 时,从任意金融机构(指农村信用社和新型金融机构两种中的任何一种)消费金融服务是无差异的。则有:
进一步解得B 的反应函数:;对A 进行相似的推导,
同理得A 的反应函数: ,
联立解得: , 。
均衡时B 的市场份额: ,均衡时A 的市场份额: ,两者之差: 。
推论2 :产品差异t 越大,B 与A 的均衡价格差异就越大,市场份额差异ΔX 也越大。在前面的分析中,产品差异t的存在是B 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一个必要条件,所以在竞争的第二阶段,双方均衡价格和市场份额的差异在所难免。双方竞争第二阶段的Hotelling模型中,位于[0 ,a]的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一定会去消费B 的金融产品,而位于[1 - b,1 ]的需求主体一定会去A 那里消费,厂商竞争的是( a ,1 - b)区段内的顾客。笔者认为新型金融机构B在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以后应该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提高顾客对新金融机构的信心和忠诚度, 从而将模型中所列中间部分的顾客争取过来。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在具有先入为主的品牌优势,金融覆盖网外部性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要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市场可以通过金融产品差异化(在农村金融市场中,主要指针对不同用途的金融服务和对农户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的差异)优势,创造竞争条件。农民这个金融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多变、从众行为严重、对新事物好奇心比较强等特点也有利于新型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并和农村信用社展开竞争。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的品牌优势,金融覆盖网的外部性和规模经济,新型金融机构要进入市场还要有相应的策略和国家相应政策的支持。
参考文献:
[1]Meyer,R.L.& Nagarajan,G..Rural Financial Market s inAsia:Policies,Paradigms,and Performan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Diamond,D. W.,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Delegated Monito2ring,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84,51:393-414.
[3]Gibbons ,R. ,A Primer In Game Theory , Prentice Hall Europe ,aSimon & Schuster company.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米什金,货币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篇5
【关键词】农村 金融 市场
随着农村金融市场规模日益扩大,金融市场主体的对农村金融有了更大的需求,然而涉农金融机构没能全面适应这种变化,及时设计出适应农村金融市场经营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服务滞后现象开始显现主要表现在:
农村流入的主体主要是种植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中小企业。农户自发随意转包或互换经营一般规模较小,多从事传统种植业,流转期限较短,集中度不高,对信贷需求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中小企业从事农业规模化种养殖业,对金融市场信贷需求旺盛,但受多方面因素制约难以获得信贷支持。
一、农村金融市场中的金融支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金融支持力度不足。目前,就全区而言,支持金融市场的涉农金融机构较少,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支持金融市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由于实力较弱,业务拓展能力不强,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担保业务,致使金融支持金融市场力度不足。
(2)涉农贷款与需求不匹配。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中小企业流入开展规模化种养殖业,需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及购买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相对传统农业需要资金量大、期限较长。然而,现有农业贷款期限多为一年,额度较小,难以满足农业规模化经营投资需求。
(3)抵押物残缺障碍难以逾越。从产权权能看,完整产权包括收益权、使用权、转让权等权能,但农村经营权是所有权虚置的产权权能形式。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农村承包权、集体使用权、宅基地等相关权益及其附着物不能设立抵押权,致使金融机构以经营权质押的债权变现障碍难以逾越,堵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中小企业用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路子。
(4)金融创新不足。涉农金融机构信贷创新不够,尚未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信用评定范围,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涉农中小企业多种形式的联保,以及拥有的应收账款、承包经营权、林(果)权、农产品认证品牌等非货币化资产权证抵(质)押等信贷探索实践滞后。
二、支持农村金融市场的政策建议
(1)加强政策扶持,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农村金融产品的服务方式中的创新试点工作是一项政策性较强、并且涉及范围较广、工作量也非常大的一项系统性工程。政府在涉农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创新中承担政策引导、搭建平台和培育产业等一些“杠杆”的作用,我们要加强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提供合理的配套政策支持,以起到一种"桥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一个统一思想,建设起服务型的政府,充分发挥金融、财政、发改委、农业和中小企业等部门间的系统合力,并做到多级和多部门间的联动,做好进行服务农村与服务的改革。
(2)顺应需求,完善政策,支持金融市场。首先,农村信用社要适当的发挥在农村地区服务主力军的一种作用,并不断的完善配套设施,深化对农民工银行卡方面的特色服务;同时,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还要不断的提升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服务水平,并逐步的实现邮政电子汇兑系统的全面覆盖;另外,农业银行还要不断的抓住改善农村服务环境的一种契机,并不断的开发出适合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惠农卡等一些非现金交易工具。城市的地区银行机构还要不断的加强与农村地区银行的合作,并利用农村地区的银行机构自身资源方面的优势,开创互利互惠和合作竞争的一种良好局面,为政府实施的金融市场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3)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分散农业信贷风险。我们要充分的发挥农业保险政策,以分散农业的生产风险,并不断饿提升农业再生产功能,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首先,要加快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政府的财政还应该通过税收减免或者财政贴补的方式来加强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并鼓励与支持商业性质的保险公司介入到农业生产等一些高风险的领域,并建立起多层次的保障体系、多渠道的支持政策以及多主体的农村保险经营体系。
其次,是要大力的开展商业性质的农业保险,政府要通过设立保险基金的制度,给予政策上的优惠措施,并不断的提高保险公司为农村办理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再次,是要不断的加强银保合作力度,积极的拓展适合农村实际情况发展的农业保险领域和产品。并在保险等措施到位的基础之上,探索出“保险加信贷"的一种模式,不断的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并提升对农业信贷方面的投入积极性。
最后,国家还可以通过利率、税收和信贷政策等一些手段,实施农业保险方面的计划并制定出相应的配套措施。例如设立一些巨灾风险基金,通过再保险的方式有效的转移巨灾保险风险。
(4)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增强金融服务。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就是要将金融创新与农村的金融市场结合起来,充分的发挥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中起到的作用,使得金融机构可以在农村的金融市场中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并积极的发挥促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目前,农村的金融服务发展还与农村经济主体之间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进程深化,农村的经济发展对企业的资金需求面也变得更加广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引发了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迅速扩张,农村地区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必须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大力的推动农村的金融创新。
参考文献:
[1]王秀芳.金融生态环境评价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0,(9).
[2]李刚.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综述[J].生产力研究, 2009,(10).
[3]人民银行常州市中心支行调查统计科课题组.转型升级视角下金融支持科技创新问题研究——以江苏常州为例[J].区域经济与金融,2011,(12).
篇6
我国是农业大国,有近60%的人口在农村,但是,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乡镇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收入差距的加大,严重影响到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而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城乡金融发展极不平衡,农村金融抑制现象严重,从而造成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严重滞后。因此,如何加快农村金融发展,就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最为重要的一个焦点。
二、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现状分析
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制度变迁基本遵循了“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模式,在有关农村金融机构的研究中,研究者更多关注制度的供给方,忽略了制度的需求方,造成许多制度供给理论上看来很完美,但在实践中却无法执行。所以本文将从需求方和供给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尝试探索出改善供求不平衡现状的路径。
(一)农村金融需求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金融需求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农村地区外部因素的变化促进了对新的农村金融制度的强烈需求,但是这些需求在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需求主体之间,其总量与结构都存在巨大差异。
1.在贷款规模上,需求量随经济总量上升而扩大
根据全国金融机构的统计,近三年来农业贷款总额仍然呈上升趋势。农村贷款主体中一些农户和农村企业随其生产规模的扩大而资金需求在急剧上升。但农村金融机构却“一刀切”地规定了农户和企业贷款的最高上限,这样使得急需贷款的农户和农企得到的资金数量明显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从地域来看,需求总量和结构在不同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于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总量和结构在不同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往往需要建设及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性金融服务,而中西部农村地区可能更需要生产及生活性融资类的金融服务。
3.从农户需求看,农户借款额度较小且非常分散
家庭经营规模决定了用于家庭生活和生产方面的借款需求规模不会太大。农户借款用途主要分为生活性借款、生产性借款和非正常借款。农户家庭的收入水平在过去的20多年里虽然迅速提高,但农户可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十分有限,农户最大的资产或者说最具有抵押意义的资产是住房。希望采用较少抵押甚至无抵押的贷款方式。
(二)农村金融供给分析
1. 农村金融组织服务功能缺失与错位严重
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制度供给缺乏针对性,造成了各种金融机构的功能残缺问题非常严重。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并农村地区机构,造成金融服务不健全;农村信用社合作制不规范,没有发挥应有的支农作用;邮政储蓄机构只存不贷,造成资金外流严重;非正规金融受到政策歧视,服务功能受到限制。
2. 农村金融产品种类单一化与结构失衡状况严重
我国不同地区之间以及不同需求主体之间对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特点是各不相同的,在这种外部环境下,农村金融体系在各个地区整齐划一的制度安排必定不能满足各个地区不同的金融需求。而且,作为需求主体的农户与乡镇企业按照从事的生产领域以及规模大小不同划分,也具有多样性,单一的金融产品种类和结构也无法满足其多样性金融需要。
3.农村金融市场垄断程度过高
在分析金融结构中的金融机构时,戈德史密斯(1969)指出,金融机构的市场集中程度能够反映出金融发展水平,高度垄断的金融市场结构将牺牲竞争的效率。以此考察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可以发现,正是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较为严格,市场准入成本较高,新的竞争主体很难进入,尤其是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受到严重抑制,导致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严重的垄断经营,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从而造成了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4.农业保险等中介组织制度建设缺位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农业保险业务却迅速萎缩,农村地区的保险服务不足问题非常严重。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农业保险的专门法律法规,虽然《保险法》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但该法实际上是一部主要规范和保障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行为的商业保险法,无法规范和保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色彩的农业保险问题。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
(一)改革已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明确其定位
农村信用社要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针对农户生产规模小、抵押担保能力弱的实际,建立和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信贷经营机制,通过农户小额信贷和联户贷款等方式,不断增加对农户的信贷支持力度。建立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二)放松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探索发展新的金融组织
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中,有必要适当放宽农村金融业和农村金融市场的限制,逐步消除农村金融市场的进入壁垒,在可能的范围内允许和扶持其他形式的金融组织发展,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多元化。
(三)鼓励、支持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发展
农村小额信贷业务要由政策主导性向商业可持续性转型,把发展小额信贷作为信用社的业务重点,采取措施逐步扩大无抵押贷款和联保贷款业务,使小额信贷向制度化、机构化和商业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要扩展小额信贷业务的资金来源,就需要提高信用社的吸储能力,建立和完善地区间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流通机制以及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的机制。
(四)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使支农资金得到有效的补充
当前,在我国农村建立股票、债券市场的条件还不成熟,应深入开展票据贴现、项目融资、农机具的金融租赁、信托等真正适合农村的直接融资方式,使“三农”资金从不同渠道得到满足。总之,壮大农村资金实力,降低农村金融风险,强化农村金融基础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是最终实现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重要途径。
(五)建立农村金融风险防范、转移和补偿机制
第一,发展农业保险,建立农村支农贷款保险机制。第二,推出农产品期货、期权等金融支农衍生产品。农产品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的功能,能有效分散和规避各类农业生产风险和农业信贷风险,应该加强宣传和培训,引导农民积极进入。第三,加强农村金融的风险防范。
篇7
【论文摘要】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几年,本文结合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着重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农村金融的相应措施。
从1996 年《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至今,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改革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完善信用社治理结构必须要有竞争的市场,实现有效监管也必须要有竞争的市场,而多元化的农村金融需求同样需要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去满足。因此,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实现金融多元化成为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关键。2005年人民银行主导小额贷款公司试点,2006年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2007年银监会又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扩大到全国,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1 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改革后,目前我国多元化农村金融体制已初步建立,即以合作性金融为基础, 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证券市场和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同时,农村金融组织民营化程度加大,乡村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试点扩大了各类资本合作的参与路径,并促进农村金融竞争机制初步形成,使得财政资金、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和非营利资本角逐农村市场的竞争机制初步建立起来,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市场农信社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局面。随着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农村金融主体呈扩大化趋势,逐步形成了由各级政府、具备国有、集体、外资、港澳台、私人等各种资本背景的企业、农户和其他私人投资者构成的多元化金融主体格局。
2 我国农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
2.1 财政投入不足
根据公共财政理论,对于农村准公共产品的提供,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农村公共产品的基础性、效益的外溢性特征,政府仍然应发挥主导的作用。但据统计资料显示,建国以后至2005年,除个别年份外,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农资金绝对额是增长的,但财政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财政投入不足10%的水平与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极不相称。
2.2 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单一化
虽然经过多年改革,但是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单一化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和农业发展银行构成,而除了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外,其他银行机构很少在农村地区发放贷款,大都把资金转到城市。同时,商业银行在农村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流回城市,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实际上也成为农村资金流出的重要渠道。现实中,实际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只能落在了农村信用社的肩上,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农村信用社过分看重业绩增长,以追求赢利为主要目标,偏离了为社员服务的主要原则,难以达到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目的。
2.3 农村金融产品单调,业务单一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金融业处于无竞争状态,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大多缺乏金融服务意识,经营方式粗放,不注意金融产品的需求创新,满足于坐等顾客上门;农村可选择的金融产品仅有存款、贷款、保险等,且基本上是城市金融产品的简单移植,金融机构没有适时根据农民需求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就是在一些传统业务上,也缺乏创新。
2.4 民间金融组织活跃但缺乏有效监管
正规金融机构缺乏活力,在客观上为各种民间金融活动提供了发展空间, 很多地方民间借贷甚至成为农村资金融通的主要渠道。据调查,民间借贷占整个农村资金市场总量的30%到70%不等,且越是落后的地区民间金融组织越为活跃。虽然民间金融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资金紧张的压力,但是,民间金融活动中存在的不规范、风险高、纠纷多、盲目性大等弊端容易造成社会动荡,很可能会加重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和风险。
3 完善农村金融的措施
3.1 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要进一步推动政策性金融机构拓展支农金融业务,针对“三农”的特点, 在进行农村金融体系设计时,必须加大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性金融投入, 应建立以农业政策性金融为主线, 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和农村特点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同时,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作用,商业性金融是金融体系的主要力量,能够围绕农村经济和生活的发展,及时提供相应的服务供给, 满足农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这也成为政府支农手段多元化的重要政策选择。另外,我国还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使其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农村信用社是农村现有正规金融的主体,所以必须坚持农信社“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的终极定位,只有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 才有能力支持广大农户发展经济, 带来农村经济的繁荣。
3.2 完善准入、退出制度
垄断不利于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必须要完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建立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要在综合评估各地农村金融市场容量、条件以及当地风俗的基础上,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坚持产权关系清晰、组织形式多样化原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贷款子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构建真正的农村金融竞争主体。同时,要抓紧健全市场退出机制,这也是强化外部约束、保障农村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不断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条件。
3.3 规范引导民间金融
尽管民间金融组织不够规范而且存在许多弊端,但对于现阶段我国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村资金需求的情况下,民间金融活动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承认和正确对待民间金融,鼓励其合法发展,使其成为农村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要通过正确的形式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而非简单、粗暴地取缔民间金融组织及其活动,以达到让其填补目前国家在农村金融方面的空白,推动现阶段农村农业正常发展,保证我国农村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梓舟. 从农村金融需求的视角看农村金融的改革[J]. 南方农业,2008(1)。
[2] 马君实. 完善农村金融支持战略的几点思考[J]. 中国金融, 2008 (1)。
篇8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农村消费信贷;农村金融市场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2-0075-03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扩大国内消费已成为我国走出金融危机、成功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的共识。消费信贷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却忽视广大农村地区的需求。农村消费信贷亟须有一个快速开展和提升的内在要求。为分析农村消费信贷难以开展起来的原因,我们通过对驻马店市及所辖九个县区域农村金融机构的农村消费信贷业务的调查,揭示农村消费信贷的现状及制约和影响其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的因素,为下一步农村金融机构有效开展这一新的信贷业务提供有益的对策和建议。
一、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总量变动情况
(一)各类贷款快速增加
驻马店市农村金融机构近年来以支持服务“三农”为经营目标,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各项贷款、涉农贷款和农户贷款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2006年该市涉农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50665万元,比上年增长64.03%,2007年、2008年由于农业银行剥离大量呆账,因此从账面数字反映贷款增速有所下降。但实际贷款投放仍有所增加。2009年6月底,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538704万元,比2008年未增长22.23%。
(二)涉农贷款投放稳定增长
在农村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中,涉农贷款增加幅度最大。2006年涉农贷款余额1105193万元,比上年增加140706万元,增长14.59%。2009年6月底达到1322506万元,2005-2009年以年均14%的增速增长。
(三)农户贷款投人持续增加
在涉农贷款中,农户贷款增长比较迅速。2005年农户贷款余额656793万元,至2009年每年均以近10亿元的幅度增长,达到年均18%的速度增长。
(四)农户生产性贷款增长迅猛
农户贷款分为生产性贷款与消费性贷款。其中,生产性贷款增长尤为迅猛。2007年农户生产性贷款余额为798734万元,比上年增加108335万元;2009年6月底农户生产性贷款余额为1163644万元,比上年增加213201万元,2005-2009年平均每年增长11.69亿元。
(五)农户消费性贷款总量小、增速徘徊不前
2005年驻马店市农户消费性贷款余额为46020万元,平均每个县区为4000万元,相对于全市740万人的农村人口和184.43万户的农村家庭来说,全市平均每个农村家庭只有250元的消费贷款,消费性贷款总量偏小,并且发展缓慢,2006年增长6735万元,2008年出现了负增长827万元。
二、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结构对比情况
(一)贷款机构结构差异较大,农村信用社成为支农主力金融机构
农村各项贷款在金融机构间差异较大,其中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信贷市场份额最大的机构,其涉农贷款、农户贷款、农户生产性贷款和农户消费性贷款余额均远远大于其他几家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总量之和。尤其是2008年央行票据兑付成功以后,同时也受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家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导向作用,农村信用社信贷规模出现了急骤攀升,其信贷总量达到其他几家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总量的200%甚至300%。
(二)贷款种类结构呈“三高一低”格局
驻马店市各类贷款结构中,涉农贷款、农户贷款和农户生产性贷款三类贷款2005-2009年平均年占比较高,分别为84.2%、63.25%和58.69%,而农户消费性贷款占比较低,为4.57%,2006年最低的时候只有2.98%,与其他几类贷款相比悬殊,贷款种类结构呈现出典型的“三高一低”格局(见图1)。
(三)农户贷款投向重生产、轻消费
在农户贷款中,生产性用途贷款2005-2009年间占比均在90%以上,消费性贷款一直维持在7%左右的低水平,况且并无显著的时间序列变化,生产性贷款大约是消费性贷款的12-13倍(见图2)。
农户消费性信贷的用途主要集中在教育、医疗和住房装修方面。住房装修贷款占消费性贷款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其次是教育消费,近年来有迅速上升的趋势,有些年份甚至达到2倍的增长速度,医疗消费信贷也有比较显著的提升。教育、医疗和住房体现为居民的生存型消费支出,娱乐文化保健类等享受型消费并未进入金融信贷的支持范围内(见图3)。
三、农村消费信贷的制约因素
(一)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性使金融机构缺乏创新的动力
当前的农村金融市场依然表现出较强的垄断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网点的退出,农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经营重心的转移,邮政储蓄银行信贷业务的初步启动,使得农村金融市场一度成为农村信用社“一支独大”的局面,这在2002-2008年期间表现得尤其突出。根据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以HHI为标准的市场结构分类,驻马店市农村金融市场1994-2008年的HHI值均大于3000,属于高度占Ⅰ型,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业务市场份额一度达到60.8%,市场垄断性极为严重。产业组织理论表明,垄断性与组织业务创新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垄断性越高,组织的创新动力越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性使金融机构缺乏创新的动力,缺乏开拓消费信贷业务的积极性。
(二)卖方农村金融市场使金融机构缺少竞争的压力
由于垄断性金融市场的存在,农村金融产品表现为突出的卖方市场。一端是数量众多的农村居民的庞大信贷需求,一端是一支独大的农村信用社有限的信贷资源供给,供不应求成为农村信贷市场的突出特征和真实写照。托关系、吃回扣、请客送礼成为农村居民获取稀缺信贷资源必不可缺的路径。卖方农村金融市场自然使农村金融机构缺少业务竞争的压力,坐门等客的庞大利润使其赚得盆满钵溢。
(三)农村信贷的生产挤占消费
金融机构对农村发放的信贷主要局限于生产性贷款,对消费性贷款重视不够。据统计,2005-2009年驻马店市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农户贷款中生产性贷款占比高达93%以上,消费性贷款不到7%。2009年9月份,驻马店市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1097321万元,消费性贷款仅占84168万元。农户小额信贷只是一种生产性信贷,规定只能用于农户发展生产。而在农村,生产和消费是不能严格分开的。有些生产资料同时又是生活资料,有些生活资料同时也是生产资料。如农用车,既可用于生产,也可方便生活;住房既可以居住,也可以兼作小生产作坊。
(四)农村金融机构消费信贷政策缺失
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消费信贷产品匮乏,提供消费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少之又少。没有一家农村金融机构设立专门的消费信贷产品政策。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少量消费贷款也是按照一般贷款的管理规定去开展业务的,与专门的消费信贷分期还款、信贷期限的长期性、信贷支持大宗耐用消费品的做法相去甚远,没有体现出消费信贷区别普通贷款的一些自身特点,信贷支持消费的目的作用没有较好地发挥出来。
四、开展农村消费信贷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消费信贷的机构供给体系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正在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时期,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应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策略。一是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建立竞争有序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一方面重新整合现有金融机构体系,明确各自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职责分工,尽可能地促进正规金融组织在农村金融业务上的合作;另一方面,积极放开市场准入,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尝试建立多种所有制形式、不同治理结构的金融市场主体。同时,鼓励大型金融机构与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开展农村消费信贷合作,将自身的资金优势、专业人才优势、管理经验优势与农村信用社网点广布、环境熟悉的优势结合起来。二是规范农村金融市场行为,提升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积极推进农村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合理引导农村资金流向。三是构建公平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外部环境。建立明晰且多元化的产权制度,健全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财政支持农村金融政策机制等。
(二)建立农村消费信贷的经营理念和业务机制
农村金融机构应该提高对消费信贷的认识,建立开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的经营理念和业务机制。我们在调查走访中,与各农村金融机构座谈,发现一是没有任何一家机构开展专门性的消费信贷业务,既无这方面的信贷政策,又无这方面的专门的信贷产品。同时,他们均表示,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重点是生产性项目,对于消费性支出,由于没有特定的还款来源,又缺乏相应的抵押担保物,因此,一般不予支持,近期内也没有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的安排和打算。可见,农村金融机构在消费信贷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方面自身还存在着很大的制约和不足。对此,各农村金融机构应首先组织工作人员系统学习消费信贷的相关知识和操作经验,提高业务人员的认识水平和操作能力。其次是各金融机构要尽快设立经营消费信贷的专门业务机构,根据农村消费信贷业务的特点制定专门的营销策略和服务内容、扩展消费客户群体等,尽快地使农村消费信贷业务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提供适合农村需求的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
相关金融机构要根据农民的现实需要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供灵活的消费信贷服务,开发适合农村、农民的消费信贷品种。一是大型农机具和农用汽车消费贷款。主要满足部分富裕农民和有能力从事大型农机具作业的农民,大型农机具贷款要和财政对农民购买农机具补贴结合起来。可以采取抵押和担保方式,也可以采取融资租赁方式,贷款期限以3-7年为宜,利率给予优惠。二是农户建房购房贷款农村居民住房类信贷应该重点支持农村居民转化为城市居民的住房信贷需求。同时,对于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建房的信贷需求也要给予充分的考虑。在贷款方式上可采用抵押和担保方式,贷款金额不超过建房和购房的50%为宜,期限为5-10年,利率实行优惠。三是小额家电贷款。适用于一般农民家庭,并和家电下乡财政补贴结合起来,期限为1-2年,实行农户联保方式,亦可采用商家分期付款方式。金融机构应该与国家的这项政策结合起来,以更好更有效地推动农村消费升级。
篇9
【关键词】农村金融 现状 改善 对策
一、引言
“三农”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状态和现代化建设,农村金融作为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支柱,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中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金融市场竞争激烈,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正规的和非正规的金融机构,互相争夺农村金融市场。为适应新时期农村金融发展的要求,要积极创新体制、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业保险服务水平、完善信贷机制以及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等来改善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的不良现状,发挥农村金融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当前农村金融现状
(一)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
农村经济基础和资金明显薄弱于城市,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的长远发展。首先是四大国有银行的网点逐渐从农村市场撤离,农村金融网点出现断层,缺乏完善的金融服务机构;其次金融产品不如城市,且农村资金外流。农村金融服务与城市差距逐渐拉大,农村贷款融资渠道减少,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的信贷能力和贷款服务水平不高,只有少部分资金用于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村金融稳定性较差
由于农村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加剧了农村金融的风险和不稳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制度和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导致非正式金融机构,即民间借贷的出现。这种二元金融体系造成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秩序性和规范性,虽然民间借贷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但是它的隐蔽性较好但风险很高,对它的监管还不到位,这也导致了农村金融的不稳定性。
(三)边缘化及资金缺口增大
目前,很多国有大型银行已经逐渐淡农村金融市场,但是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不断扩大的资金需求导致很多农村信用社经营困难,而农业发展银行或邮政储蓄银行这些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则缺少新型产品且服务能力有限,它们的农业贷款率正在下降,而且资金正在流向城市,这些都导致了农村金融的边缘化。日益增加的农村金融需求导致资金缺口不断增加。
(四)农村金融信贷支持力度不够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出现持续发展态势,种养殖业发展迅速、运输业、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产品出口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们对金融服务及信贷产品的需求正在提高。但是,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品种齐全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对农村小额贷款的开发和监管力度不够。而且贷款比较难,因为担保能力不足,但农村地区缺乏有实力的担保人、抵押物,而且贷款手续很多审批时间也很长。而且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的积极性并不高,因为农户的贷款额度很小、期限短但风险大,银行并不能获得可观的效益,而且还要进行一定的金融服务,这些都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提不起兴趣。
三、改善当前农村金融现状的几点对策
(一)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对农村地区的主要金融机构进行体制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首先,加快农村信用社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及其产权改革,并加强对农信社的政策性支持和资金支持;其次是对中国农业银行进行战略转移,支持乡镇企业、龙头企业、涉农企业的发展,并处理好与农信社的市场交叉问题;再次,农业发展银行要保持其政策性金融优势,健全政策性金融体系,建立政府主导下的民间借贷参与的金融服务体系;最后,邮政储蓄银行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设置专门的金融服务部门,整合农村金融资源面向农民和企业开展“三农”服务。所有这些金融机构都要积极完善消费信贷和小额贷款业务或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的相关业务,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
(二)规范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只是农村非正式金融的一个代表,对这些组织要积极规范并整合,促进其合法化和正规化,同时加大对民间借贷的整治力度,为其搭建合法运行平台。另一方面就是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并建立弹性的监管机制和加强司法监管力度。积极建立存款保险和担保补偿制度,对农村地下金融组织更是要加强法律监管,以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为农村金融提供后备力量并维护农村金融的稳定。
(三)大力发展合作金融
新形势下的农村金融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增加、产品及服务需求也不断增加,根据农村地区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发展合作金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恢复农村合作社的本质,建立互利互助的合作性的资金融通机构;规范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包括农户、集镇、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而且重点放在种养殖业贷款业务上;对已经形成的农村合作金融进行监管和规范,它可以促进现有金融机构积极进行调整和改革。
(四)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协调、监督和应急处理机制
合理的协调、监督和应急处理机制可以保障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主要内容是:①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结合金融生态环境、产业政策和信用环境来检测农村金融的运行状况;②监督民间借贷的数量、价格、信用评价等并进行引导和规范;③当地政府要发挥金融协调、监督和应急处置的作用。
在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农村金融的作用功不可没,但是在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农村金融出现后劲不足的现象。而且,在农村信贷需求及金融服务需求增加的今天农村金融已经满足不了农村市场的需求了。针对这些现状要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民间借贷、开展合作金融以及提高其信贷能力等方面着手进行改善,以稳定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基于日本模式的启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6(12).
篇10
【关键词】农村金融;监管混乱;完善;最佳路径
一、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概述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在优化货币资源配置、服务“三农”建设,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彰显了其重要的作用。为保证金融核心作用的有效发挥和高效运转,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法律监管体系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我国的金融制度设计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和行政干预的色彩,造成了“金融抑制”。当前的改革也只是在机制上作了局部调整,并未对制度体系和核心内容进行深入变革,致使形式上的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人们所共识的“制度供给危机”。农村金融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呈现出同样的状况。正确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不仅是防范金融组织风险、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的保证,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当前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障碍和缺陷
由于强硬的干预政策导致金融机构具有城市导向型的倾向,金融融资的各种形式的障碍不利于金融市场,特别是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系统性、体制性和功能性的缺陷。这些障碍都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性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大多数障碍都与金融合同约定许诺的特点有关。例如,银行会向客户贷款,而客户就要保证在一定期限内归还借款并支付利息。正是因为金融合同这种许诺约定的特点和时间因素,金融中介和它们的客户就都需要足够的信息来判断交易的风险,需要一个稳定的经济和政治环境以不断延长合同的期限,并且能够对预期的风险自主定价以及当合同条款无法履行时能够采取补救措施。但实际上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不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会对金融市场的运行产生不良影响,负面的外部冲击会使情况更加恶化;部门政策政府的价格控制,贸易政策和公共投资倾向都会通过金融中介对资源配置造成扭曲;金融市场的限制金融市场缺乏弹性,信息不完全以及在某些情况下金融交易的社会障碍都不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法律和监管的缺失会形成金融风险的漏洞的增多等等。
三、构建农村金融法律监管体系的必要性
金融监管是经济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保障金融体系运行安全和效率,依法维护金融市场公开、公平、有序竞争,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被保险人合法权益为目标。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在于金融市场存在着诸如垄断、外部性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现象,作为政府提供的一种纠正市场失灵的金融制度安排,金融监管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稳定性。金融监管有两大目标可供选择:金融稳定与金融效率。虽然,现代金融监管越来越注重两者的融合与均衡,但是在某一时期,监管当局必然要考虑是以稳定金融体系为重心,还是以鼓励金融机构竞争以提高金融体系的活力为重心。中国的金融法制建设起步较晚,制度不健全、法律规范的缺位,可以说是形成中国金融市场风险隐患的更为主要的原因。但金融市场的有效运作则必须以秩序为前提。因此,要实现中国金融市场建设应以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监管为最终目标,必须规范金融市场主体行为,建立金融市场秩序,协调金融关系、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手段,而这些只有在金融法制健全和完善的前提下才能进行。
四、建立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几点建议
1、完善对金融机构的预防性监管
建立以央行为主的法律监管制度要完善对金融机构的预防性监管。1)应加强对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监管。2)提高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主要可通过发行金融债券、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等多种途径筹集金融机构的资本金。3)加强对金融机构清偿能力监管。清偿能力监管的核心问题是资本的流动性问题,其关键是对不同负债的对比。如果银行负债之间不保持一定的比例,那么就可能因资本流动不足而发挤兑风潮。4)尽快建立事后保护性监管制度为避免金融机构因经营失败而给社会造成多种负面效应,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及金融体系的安全。
2、制定并完善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近年来,我国陆续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和《外汇管理法》等法律,为金融监管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但是,上述法律不能涵盖金融业的全部,且因规定比较原则在金融监管实践中难以具体操作。因此,我国应尽快制定《期货交易法》、《金融监管法》、等法律,为对金融业实施全面、有效的监管提供完整的法律体系。[1]由于各种农村金融组织法律立法层次过低、农村金融组织法律不完备是我国当前农村金融组织立法形式上的突出问题。因此,提高立法层次、完备各种农村金融组织法律应当成为农村金融组织立法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只有加快相关的立法工作,才能在统一的法律框架下允许多种组织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活动,进行有效的竞争,并依照相应的管制法有针对性的控制金融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的正常、健康、有序发展。[2]健全金融监管法规,严格监管制度。当前,首要的任务是抓紧修改和完善包括《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担保法》和《证券法》等已有的金融法规,并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然后是及时出台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监管法规和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退出规则,按国际资本充足率框架,制定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框架;特别是借鉴国外经验和国际通行的监管规则,根据金融电子化和信息化业务迅捷发展的要求,事先进行规范性监管程序设计,及时出台金融法律规范,尽快重塑我国公正、公开、公平的金融司法秩序,促进其规范、良性运转。
3、优化监管制度,推进金融创新。我国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作用表现
1)金融监管制度的制定要有前瞻性。金融监管政策措施要适应金融业未来发展和变化趋势口为了防止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当局在制定金融机构稳定性指标和有关措施时,要考虑未来金融市场创新、金融机构资产的变化等。此外,建立金融监管的预警系统,加强对金融体系社会性的监测,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2)以鼓励积极金融创新、抑制消极金融创新为原则。金融监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即鼓励积极金融创新,同时减少其消极的一面,即抑制消极金融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除弊取利,利用金融监管使金融创新真正成为推动金融改革深人的生力军。3)监管模式上,应内外部监管相结合。对金融业的日常监管主要由行业协会等组来进行的监管属内部监管;金融监管主体的监管属外部监管;金融创新具有复杂性及危机隐蔽性强特点。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创新的弊端的反应往往较迟钝,而金融行业协会则反应灵敏,因此对金融创新的有效监管需要更多地依赖于内部监管,适时调整金融监管以适应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成为金融监管的迫切任务。
参考文献
[1]李祖坤.浅议我国金融行业法律监管制度[J].商场现代化,2009,1.
- 上一篇:简述商业银行资本的功能
- 下一篇: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