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青山工程的重要性
青山工程主要是通过“小开荒”还林,退坡地还林、工程封育、闭坑矿生态治理、生产矿生态治理、公路建设破损山体生态治理、铁路建设破损山体治理和墓地、坟地治理工程八项强有力的措施,对因开发建设活动造成的已破损山体进行植被恢复治理,对未破损山体实施严格保护。
青山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的实践工程,是辽宁省全面振兴的基础,是提升外来投资环境的重要条件,是最基本的民生乃至民心的重要工程,是造福子孙万代,改写辽宁历史的工程,也是我们这代人最基本的责任。这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改善环境,扩大开放,实现辽宁“十二五”生态环境大幅度修复目标的战略举措,是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任务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举措,是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任务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
二、青山工程的现阶段成果
(一)植树造林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今年来,由于坚决贯彻执行青山工程的建设实施,辽宁大规模造林绿化、沿海经济带绿化和辽西北边界体系防护林的体系建造等工程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成果,大片青山得到绿化,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根据继承森林资源的清查报告显示,森林资源的面积蓄积大幅度的增长,有林地的面积由1975年的342.3万公顷,增长到563.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有原来的26.4%,提高到38.2%;活立木蓄积由8172.7万立方米提高到28499.2万立方米,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二)实施的公益林、天然林的补偿使森林生态效益明显提高
从2001年开始,辽宁省实施了中央财政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同时,在辽宁省范围内禁止天然林商业采伐,并由各省级财政投入专项补偿资金,开启了资费天然林保护工程。仅“十一五”期间,中央和省级财政给予公益林和天然林补偿就累计达到12.5亿元,补偿面积达到386.1万公顷。据每年公益林监测数据显示,实施通过公益林及天然林实施保护工程,每年可增加森林蓄积300多万立方米。
(三)林业病害、火灾、执法工作成效显著
篇2
一、层层兴办领导绿化点,建立义务植树基地。把市级领导三结合办绿化点的做法推广到区(市)、乡镇(含街道办事处,下同)。即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军分区(武装部)六大班子领导到山区乡镇、村办绿化示范点,领导分管的部门、部门所属的企事业单位到绿化点建立义务植树基地,划片包干,一定几年不变,同时组织当地农民参加义务植树。
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及城镇居民履行植树义务的形式,主要是以资代劳。以资代劳费按每人每年两个工日,每个工日按20元收缴。按照义务植树属地管理原则,中央、省属企业等驻枣的所有单位及部队的义务植树均按此规定执行。
三、大力开展植纪念树、造纪念林活动。结婚纪念树由民政部门负责组织,生育纪念树由人口计生部门负责组织,
升学纪念树由教育部门负责组织,入团纪念树和青年纪念林由团委负责组织,“三八”妇女林和少年纪念林由妇联负责组织,参军纪念树由军分区(武装部)负责组织,入党纪念树和干部纪念林按照《*市新提拔干部植纪念树实施办法》组织实施。其他各部门、各行业也要积极组织开展栽纪念树、造纪念林活动。
城市居民栽植纪念树用地,由建设部门结合城市绿化负责规划;农村居民栽植纪念树用地,由乡镇结合农村绿化负责规划;部门、行业组织营造纪念林用地,由组织造林的部门、行业向同级绿化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绿化主管部门协调落实,或由部门、行业直接到适宜的乡镇协商落实。
栽植的纪念树和营造的纪念林,所有权归土地所有者,但不得随意采伐,要作为公益林长期保护。栽纪念树、造纪念林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支付一定的造林护林费用。纪念树、纪念林标志由树权林权所有者制作。
四、认真落实部门、单位绿化责任制。各部门、各单位对所属土地负有植树绿化的责任,各级人民政府每年要向所在地的有关部门、单位下达造林绿化通知书,并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完成植树绿化任务。交通、铁路、建设、水利和渔业、航运等部门新建工程的绿化费用,要列入工程预算,实行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五、大力开展城市园林绿化、美化。东城区、西城区的园林绿化,力争在3—5年内达到省级园林城市的目标。市建委负责按照创建省级和国家级园林城市的标准和要求,制定创建活动规划和实施方案。结合新城区建设和省级园林城市创建活动,把《*市城市绿化系统规划》纳入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由市规划局组织完成该规划的编制工作。各区(市)驻地的绿化也要按照省级园林城市标准搞好绿化美化。
严格落实《山东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和《*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城区公共绿地的管理和养护,加大绿化监察执法力度,坚决打击破坏、挤占和随意改变绿地用途等违法行为。
六、全面推进新城区大环境绿化工程。对新城区内的荒山绿化、绿色通道、农田林网、机关驻地绿化、城镇村和河沟渠绿化实施综合治理、整体推进。*高新区和薛城区要按照《*市新城区大环境荒山绿化标准和验收办法》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主要道路两侧可视山头绿化的意见》要求,加快建设进度,提高建设质量。
七、对新城区山林资源实施红线保护。凡是在新城区大环境绿化范围内的生态公益林都要划为保护区,实施永久性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占用、征用。红线保护区由市林业主管部门会同建设、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划定。保护区的规划设计、实地勘察和图表绘制工作要在今年年底完成,报市政府批准后由*高新区、薛城区负责实施。保护区的保护设施建设要于2007年底前完成。日常管护按森林资源保护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
八、古树名木(含稀有珍贵树木,下同)的普查、鉴定、定级、登记、编号、建档工作由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古树名木的挂牌由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统一设计,各区(市)负责制作悬挂。对生长势较差以及濒临死亡的古树名木,由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制定抢救方案,各区(市)负责实施抢救,所需经费由市财政负担。
九、个人所有的古树名木,由个人管护;不是个人所有的古树名木由所在单位指派专人管护。乡镇应当与古树名木日常管护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签订管护责任书。对峄城区冠世榴园内及薛城区张庄村基径20cm以上的石榴树,所在乡镇政府要与承包户签订管护责任合同,严格保护。
十、市、区(市)、乡镇人民政府适当安排一定经费用于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鼓励单位和个人认养古树名木或资助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
十一、制定城乡建设规划,应当保护古树名木及其周围的生长环境和风貌,建设工程涉及古树名木的,建设单位必须提出避让和保护方案。生产和生活设施影响、危害古树名木生长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古树名木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在限期内采取措施,消除危害。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植古树名木。
十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古树名木及其附属设施的义务,对损伤、破坏古树名木的行为有权劝阻、检举和控告。对损伤、破坏古树名木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十三、依法实行林地登记发证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第三条规定,林地是指林业用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过火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区(市)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国家依法实行林地登记发证制度,依法登记林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十四、对林业用地内的采石矿场,按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依法加强开山采石管理的决定》和市政府具体实施方案的要求按时关闭,并在3年内治理恢复,搞好绿化。有关部门要按时撤销或收回本部门发给被关闭采石矿场的有关许可证件。各级林业、国土资源、工商行政管理、公安等部门要及时对采石矿场关闭和植被恢复情况进行检查,对不按期关闭或不能按期恢复植被的,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查处。
十五、依法规范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手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开采矿产资源尽量不占或少占林业用地,确需征占使用的,必须向所在区(市)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用地申请,经审核同意后,按照国家规定标准预交森林植被恢复费,领取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用地单位凭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占用或者征用林业用地未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国土资源部门不得受理建设用地申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得颁发生产经营证书,民用爆炸物品供应单位不得供应爆炸物品,供电部门不得提供生产动力用电。已经征用或占用林业用地,且未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依法赔偿损失,或限期到林业主管部门补办审核手续。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凡是列入各级财政补偿的生态公益林,区(市)人民政府要建立保护标志并向社会公布,原则上不再办理征占用审核审批手续。
十六、建立健全林业综合执法体系,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严肃查处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
十七、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森林防火工作要认真落实行政领导负责制、林区单位领导负责制和护林员责任制。市、区(市)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要配有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区(市)、有山的乡镇、国有林场都要建立专职护林防火队伍。要加强林区森林防火设施建设,重点林区要建立防火物资储备仓库。新的造林工程要将防火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十八、认真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贯彻执行新时期“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基本方针,加快建立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和防治减灾体系。要切实加大林木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力度,林业主管部门要在公益林区设立必要的病虫害监测预报站(点)。强化森林植物检疫,坚决控制重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危害。坚持“谁经营、谁受益、谁防治”的原则,生态公益林病虫害防治由当地政府负责,商品林病虫害防治由所有者负责。
十九、全面实施封山育林。按照《*市人民政府封山令》和《*市封山育林管理规定》,实现封山育林工作的“六有”目标,即有封山育林制度、有封山育林墙网(或界桩)、有封山育林碑、有封山育林标语、有封山育林管理房、有封山育林队伍,抓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定期集中开展专项治理活动。
二十、加快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要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逐步建立起“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落实、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督服务到位”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各区(市)人民政府抓紧对辖区内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确权发证,建立林权档案。对产权明晰、已核权发证的,要维护林权证的法律效力;对权属明确尚未核权发证的要尽快核发;对权属不清或有争议的,要抓紧明晰或调处,切实做到产权明晰,保护所有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二十一、高度重视林业建设的科学决策,充分尊重林业科技人员的意见。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与林业技术推广要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区(市)要建立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库,财政、科技、发改等部门要在资金、项目立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选育、引进新品种产生较大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优先列入科技项目管理。在林业发展资金中要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林业科技普及和推广。
二十二、切实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摸清现有林业科技人才现状,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增强我市林业科技人才实力。建立健全与林业跨越式发展相适应的林业科技推广网络,列支一定资金用于林业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和农民科技带头户、示范户的技术培训。通过科技下乡、技术培训等形式,加大林业科技推广普及力度。鼓励和支持林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咨询、技术参股、领办科技实体、创建林业科技示范园等形式,帮助农民解决林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为农民提供优新品种与技术信息服务。对推广科技成果成绩突出、效益显著的林业科技人员给予重奖。
二十三、继续实行林业发展与保护行政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各级政府对林业工作要全面负责,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林业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是主要责任人,各级林业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是直接责任人。对林业建设的主要指标,实行任期目标管理,政府主要负责人层层签订任期和年度目标责任状。市、区(市)、乡镇人民政府已经签订的行政首长任期绿化目标责任状,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的决定》和《关于加快主要道路两侧可视山头绿化的意见》的有关规定进行严格考核、验收和奖惩。各级人民政府要定期研究林业工作,及时解决林业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每年至少召开1次林业工作会议,对上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兑现奖惩,对当年林业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篇3
关键词:生态建设;依法治林;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永吉县位于吉林省中东部,地处东经125°48’至126°39’15’’,北纬43°48’至43°53’。东、北与吉林市相连,南与桦甸、磐石两市接壤,西与长春市双阳区仅一河之隔。
1、永吉林业现状
全县林业用地113796ha,占总幅员面积的43.2%。其中:国有57476ha,集体56320ha。全县有林地面积98264ha。其中:国有52879ha,集体45385ha。已划定公益林面积47013.3 ha,其中:国家级37080ha,省级9933.3ha。全县林木总蓄积量9322189m3,其中国有5714237m3,集体3607952m3。森林覆被率41.9%。现已查明的野生动植物175科654种,其中可供药用植物122科567种,动物53科87种。林区特有的人参、五味子等中药材产量可观。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分布广泛,品种繁多。省级重点保护动植物达31种。
全县年生产木材5万m3,其中国有3万m3,民营2万m3。近年来林业产业发展迅速,2012年林业产值12亿元。
2、近来林业建设情况
2.1 努力增加资源总量。
自2001年实施“十年绿化美化永吉大地工程”以来,林业建设成效显著。
2.1.1 全县完成迹地更新造林2814.41ha,退耕还林及停耕还林1414.7ha,利用目元贷款造林4500.05ha,营造“三北”防护林1907.83ha。
2.1.2 义务植树526万株,村屯绿化250个,绿化面积1250ha。
2.1.3 停耕还林1414.7ha。
2.2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
2.2.1 全县从事林业产业业户(含个体农户)14650户,从业人员23705人。
2.2.2 重点开发了木材生产、木材加工与制造、特色经济林、林下种植、养殖和矿产业开发利用等六大产业。主要产品有原木、锯材、家具、机制炭、山野菜、食用菌、森林坚果、浆果、林蛙、柞蚕、山黑猪、闪长岩、石灰石、钼等,
3、未来林业发展思路
3.1 以工程建设为载体,促进资源总量增长。
3.1.1 全面实施退耕、停耕还林工程。结合“三年看永吉、林业怎么干”活动,利用3-5年时间完成“林改”清理回来宜林地的停耕还林工作。
3.1.2 认真开展迹地更新工程。采伐迹地不但要及时更新,而且三年保存率要达标,确保更新不欠账。
3.1.3 积极推进第二个“十年绿化美化永吉大地工程”建设。在5年内村屯绿化率达到50%以上,村屯绿化数量达到500个。江河绿化达到300km,乡村路绿化达到500km。
3.2 发挥公益林作用,确保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3.2.1 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强化公益林管护员素质教育,配备先进设备,保障经费,建立奖惩制度,坚持严格考核,定期兑现奖惩。
3.2.2 实施依法治林。积极宣传《森林法》和《吉林省森林资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使之家喻户晓;提高广大群众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进一步完善森林公安、稽查大队、林业站三位一体行政执法体系,严格打击各类毁林犯罪活动。
3.3 科学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业产业。
3.3.1 大力发展第一产业。
3.3.1.1 首先将商品林中低质低产林、中幼龄林、成过熟林和荒山宜林地进行分别规划,加快低质低产林改造,大量营造大径级珍贵树种用材林或红松果林;加强中幼龄林经营管理,通过抚育间伐提高林分质量,增加中间收入;加快成过熟林改造更新,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强化宜林地停耕还林,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大量营造造纸林、大径级用材林或定向培育加工新型能源原料的的特种用材林。
3.3.1.2 不断扩大绿化大苗、平欧大果榛子等种植;林蛙、山黑猪等林下养殖和人参、龙胆草等中药材栽培规模。
3.3.1.3 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各乡镇都要对面积超过5ha的蕨菜、广东菜等山野菜,松茸、榛蘑等食用菌,北五味子、龙胆草等中药材,山葡萄、核桃等森林浆果、坚果采集区进行科学规划,落实人员加强管护,并有计划地进行采集。
3.3.1.4 各乡镇政府和林业部门要积极扶持林业产业专业合作社、协助组建专业协会,建立产业基地,加快科普知识传递和林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3.3.2 重点发展第二产业。
3.3.2.1 提高原木加工利用率,生产高档家具、出口板方材、各类模具等。凭借吉林(中国新加坡)食品区的平台,积极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木材制品,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
3.3.2.2 搞好林副产品综合利用,利用伐区“三剩物”生产清洁机制炭、人造板、食用菌培养原料等。
3.3.2.3 大力开发林蛙油、山野菜等林下经济产品深加工业。生产林蛙油、鹿茸等系列高级保健产品和山野菜食品。
3.3.2.4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大量吸引外埠资金、项目、管理人才和先进生产工艺发展永吉县林业第二产业。
3.3.2.5 各乡镇都要有重点产业项目,并积极扶持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二产健康发展。
3.3.3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3.3.3.1 科学利用北大壶滑雪场、吉林(中国新加坡)食品区和星星哨水库周边森林资源筹建森林公园。并利用雾凇这一奇特自然景观积极开辟森林旅游景点,发展旅游业。
篇4
1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
(1)澜沧县是一森林资源大县,现有林业用地面积57万hm2,其中公益林面积15.7万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9.3%。有原始林及其它天然林面积13万hm2,其中万亩以上连片原始林有6.96万hm2,常绿阔叶林占全县有林面积的6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60%。
(2)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澜沧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西部常绿阔叶林亚区域-高原亚热带南部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境内海拔悬殊较大,地形地貌十分复杂,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繁殖,林地上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种类繁多。全县年平均气温19℃,无霜期300天,年降雨量1700mm,年光照时数2056h,明显的立体气候,湿润的林下环境,为发展多种林业经济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3)具有保护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辖区内的惠民景迈芒景古茶园、南岭野阔原始森林、发展河大叉河原始森林和糯扎渡水电站库区等资源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础,是澜沧县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重要资源。
2具有有力的林业政策保障机制优势
县委、政府把绿色经济产业建设摆在突出的战略地位来推进,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实施了“绿色经济强县”战略,着力抓好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产业发展,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问题。县人大先后制定出台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林业发展条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古茶树保护条例》、《关于保护景迈古茶园的决定》、《关于保护邦崴千年过渡型古茶树王的决定》、《关于保护野生茶树的决定》、《关于保护铁力木树的决定》、《关于保护景迈芒景古茶园的决定》及《关于对野生竹实行隔年采笋的决定》等11个保护森林资源地方性法规及决定。
3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增强
在国家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全县的交通、通信、通电等方面都有力非常大的改善,与外县连接的公路实现了“国家二级”路面,20个乡(镇)和168个村民委员会全面完成了“村村通油路”建设,民用机场和高速公路及通往缅甸的境外公路正在规划建设,预计5年内可建成使用;通信设施实现全覆盖;电力完成并网。这些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和完善,有力地推动着澜沧县绿色经济产业的发展。
二林业经济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林业体制建设不够完善
(1)在发展资金投入、宣传、技术指导服务、林业科技推广应用、资源利用转换等方面与林业发展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2)投入分配有待进一步完善。长期以来,为了解决农村温饱问题,国家不断加大广大山区的资金投入,大量资金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中,对林业的投入相对极少,大量的林地缺少强有力的资金开发,林地的经济效益没有充分显现,广大山区农民群众的经济发展仍然缓慢。
2林业经济市场运行滞后
(1)林业市场狭小单一,林木交易变现微薄,制约了林业市场的发展。林业市场狭小单一,林业企业少,没有林产品精深加工,“大资源、小产业,高消耗、低产出,经营加工粗放”的情况长期存在。
(2)由于林业资源变现能力低,造成广大林权所有者的伐造意识、荒山造林意识、提高林地生产力意识不强,生态保护观念淡薄,许多地方只伐不造或应付式更新造林现象普遍存在。
(3)森林资源评估市场未形成,林地林木流转、盘活缓慢,山区丰富的森林资源难以变现,全社会参与办林业的积极性不高,林业经济得不到充分发展。
三林业经济产业发展中需要解决好的问题及对策
1科学认识,准确把握
确立林业产业发展地位林业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林业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澜沧具有丰富的林地资源储备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林业产业发展奠定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2因地制宜,分类实施
发展特色产业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发展产业基地。
(1)加大林竹材基地建设。以公司造林、大户造林、农户造林、公司+农户造林等多种经营模式营造速生林竹材基地。
(2)稳步推进木本油料林建设。把木本油料产业建成山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经济产业。
(3)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的项目支持,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林下资源,主要以发展草果、砂仁、刺竹、森林药材、藤条(竹)、林下养殖等为主。
3积极争取林业建设项目
提高林业经营能力项目是增加社会投资的载体,是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的基础,是提升林业功能与发展的支撑。没有项目建设就没有林业的发展,要确保林业经济出成效,关键要看如何抓林业项目建设。抓林业项目建设,要学会经营林业,跳出思维定势发展林业,用市场经济观念和企业经营理念经营林业,通过申报项目,争取资金;通过实施项目建设,发展林业。
4培育龙头企业
不断延伸林业产业链在林业产业链延伸的同时,着重考虑资源开发利用率,深入了解市场需求,结合县域资源的可利用情况。以利用率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发展潜力大的林浆、林化、林板、林副产品作为突破口,按照“节能环保”和资源、资产、资金相对集中统一的原则,引进、培育、壮大林业特色企业。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 土地整理;生态文明建设;建议;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339-03
Study on Land Consolida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XU Jie 1 YU Li-ming 2 LI Qin 3
(1 Department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Su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Suzhou Jiangsu 215008; 2 Suzhou Solid Waste Management Center; 3 Suzhou Environment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Abstract Starting with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of land consolid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problems in traditional land consolida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related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Finally,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measures of land reconsolida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Suzhou City.
Key words land consolidation;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suggestions ;measures
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1]。十更明确提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2]。而土地整理是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关系的重新规划与调整,其本质特征是调整人与地的关系,科学合理的土地整理能具体体现合理开发利用国土、促进土地资源保护的目的[2-4]。目前对土地整理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成果,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成果更多,这些研究对土地整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分别做了全面的论述,但土地整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研究还很少。十提出的国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是今后一个时期土地整理工作的方向。对人类而言,土地既具有经济价值和功能,又具有生态作用和功能,十要求土地整理工作更加注重土地生态建设,将数量、质量、生态一体的理念引入土地整理,生态化是土地整理的发展趋势[2,5]。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土地整理探析对合理开发利用国土、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解决我国土地利用问题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土地整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内涵
1.1 土地整理
从世界发展历史来看,西欧国家德国最先出现了“土地整理”的概念,其被记载在巴伐利亚州的法律中。从我国历史发展来看,土地整理制度最先出现在西周时期,当时的井田制度就是土地整理的雏形。而正式提出土地整理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土地整理在我国已经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6]。
土地整理的目的是科学合理利用土地,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依据是土地规划或者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土地利用的方式是综合治理和调整改造。总之进行土地利用是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最终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7]。在实际生产中对土地整理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的土地整理仅仅是指利用多种手段,对农村地区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使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增加,同时提高土地的质量,增加农业生产的收入,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而广义的土地整理的内容则包括了土地垦复和土地开发[8]。土地垦复是指经过规划和设计,利用科学合理的措施,使已经遭到破坏的土地重新被利用;土地开发则是指对未利用地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和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较高的土地的过程[9]。
1.2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10]。对于生态文明基本内涵的理解,学者们从文明的组成要素和进程2个维度给出了见解(图1)[11]。从文明的组成要素来看,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对应;从文明的进程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12]。生态文明要求在利用现有资源获得利益的基础上,不改变原有的文明状态,在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资源,不影响子孙后代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五位一体、相辅相成。生态文明建设须贯穿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1]。
1.3 土地整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
土地整理和生态文明有密切的联系。生态文明是土地整理的根本目的。在我国,土地整理的目标和理念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土地整理工作已经逐渐由注重整理后土地的数量向注重整理后土地的质量变化。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引入了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理念[4,13]。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和当前土地整理工作的目标和理念是一致的,生态文明是土地整理的新要求,土地整理要求生态文明的指导[9],以生态文明作为土地整理的新目标,发展生态型土地整理,有利于促进土地整理与生态系统、生态景观的和谐统一,以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4]。另一方面,土地整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土地整理采用机械、工程、生态等方面的措施,通过改变过去的粗放型、浪费型的土地利用方式,来增加产出,减少农药、化肥等的投入,最终实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目的[4]。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的土地整理已经整体性地表现出服务于生态建设的特征,例如在德国,土地整理的原则首先是保护生态环境和景观,其中包括了土地利用和村庄景观保护[2,4]。我国的土地整理工作起步较晚,对生态建设的重视还不够,而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在系统总结过去10多年土地整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更加尊重自然,以可持续土地整理为抓手,可以促进耕地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严守1.2亿hm2耕地红线,并能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
2 传统土地整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规划设计层面
在以往土地规划的过程中,通过采取田块合并、田面平整等措施,着眼与增加耕地面积尤其是刻意追求耕地的连片成方效果,对改变生活条件和生态格局的考虑较少[15]。这种土地整理的方式能够增加耕地的面积,但是也改变了整理和规划区原有的地貌形态和天然植被状况,改变了地表水流和局部小气候状况,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破坏了原有的生物多样性,导致被整理区生物种群趋于单调,使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化而变得不稳定,甚至不可逆,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环境风险日益增加[14-16]。
2.2 工程技术层面
土地整理工作在工程技术层面过分重视人机通行方便和能灌能排,缺乏对整理区水土保育重构技术、景观生态再造技术的考虑[4]。为了通行的方便,将原有的沟渠截弯取直,水利与结构的设计也都以水流的顺畅和提高输水排水功能为主要目的,用水时,快来快去,不用水时,渠干沟枯,断绝了河水涵养万物的功能,断绝了野生动植物的生机[4,17]。农田水利设施和交通设施追求混凝土和高品位的设计,田间的道路、沟渠大量铺筑水泥,既没有石料经济,增加了投资,又降低了景观的多样性,改变了被整理区内部的生境,也使得区域内土地生态系统结构趋于简化,不利于系统功能的稳定与提高,不利于农田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影响了生态保护[4,14-17]。施工工艺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极少考虑生态环境保护,施工中推土机船坚炮利,机械化填埋造成土壤板结,使土壤团粒结构变差,机械化平整破坏了发育近千年的耕作层,使有机质含量减少,易发生结构退化[15,18]。
3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土地整理建议
3.1 加强土地整理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景观主要体现于土地生态系统中,可以认为每一块土地就是一个景观单元[16]。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善土地整理项目区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的状况,土地整理中不能仅仅立足于短期的单纯的地块合并、调整改造,必须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融入景观生态设计思想,将景观生态规划理念和设计方法引入到土地整理中,提高项目区的景观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战略层面上落实好土地整理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途径[4,14,19]。把生态、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重视自然界已有自然生态系统,最大限度的利用原生地貌、使用乡土植被,仿效自然原型进行规划设计[20-21]。
3.2 推进土地整理的生态景观技术应用
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推广应用生态景观技术。在不同的地区,根据土地现状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的使用不同的生态景观技术,在增加土地利用面积的同时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4,7,22]。例如,在进行农田整理的过程中,要进行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田间、地头、沟边的土地,营造良好的生态景观,在美化环境的同时打造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村庄整理实践中,要从实际出发,多采用当地的乡土和特色树种进行美化和绿化,彰显地域和文化特色的同时吸引观光客。
3.3 建立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在进行土地整理的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的手段,不但能够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环境,还能够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而土地整理活动对生态环境会产生各种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对生态平衡产生作用[23]。鉴于土地利用改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土地整理中需要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加强生态效益的评价[20]。在构建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时,要把包括土地整理规划、项目选定、项目准备、项目评估、项目谈判、项目实施以及项目回顾(总结)整个流程都纳入评价体系中。根据不同层次,可以构筑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评价、土地整理规划评价和土地整理项目评价3个层次的评价体系[24]。通过建立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公众参与机制,更好地提升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可接受性。横向上,建立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的多元参与机制,可以扩大公众参与的广度;纵向上,让公众全程参与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能够提升公众参与的深度[25]。
3.4 建立土地整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是指以促进生态平衡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依据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以及外部性、公共物品等理论,综合运用法律、行政以及市场等各种手段,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有利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资源节约、加强生态的恢复与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中重要的政策手段[26-27]。土地整理生态补偿制度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的战略任务,应加大对土地整理生态补偿的科研攻关投入[29]。
4 苏州土地整理的生态文明建设措施
苏州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紧缺,用地矛盾十分突出,这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30]。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苏州一直是一个积极实践、努力创新的典型地区[31]。苏州的土地整理工作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展开:一是坚持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和生物的“四生”功能定位,确立 “四个百万亩”的农业产业布局规划[31-32]。加大土地整理力度,落实百万亩优质水稻、百万亩特色水产、百万亩高效园艺、百万亩生态林地[33]。围绕“四个百万亩”,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维护耕地生态功能。二是在无国家级和省级湿地专门立法的情况下,出台《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加大湿地保护、开发和管理力度[34]。苏州湿地资源丰富,其中永久性水稻田占很大的比例,《条例》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将永久性水稻田纳入湿地保护的范围,加强了对稻田生态价值的认识和保护[35]。三是出台《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在江苏全省率先探索试行生态补偿机制[36],及时将《意见》进行补充和完善并上升为地方性法规《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以基本农田、水源地、生态湿地和生态公益林为重点,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保护生态环境而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的区域进行经济补偿,形成了有利于保护农田、水域、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和农业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32-33]。
5 结语
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景观格局、生态经济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巨大的系统工程,无论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还是从实际需求看,土地整理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是大势所趋。土地整理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和系统观念,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到土地整理工作中。土地整理在对土地进行整合、规划、垦复、利用的基础上,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重生态效益,要建立稳定的生态环境,改善土地整理地区的生态景观,最终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6 参考文献
[1] 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35(1):2-13.
[2] 唐丽,赵蕾.推进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土地整治[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3(6):12-13.
[3] 付标,祝桂兰,贺传阅,等.土地整理的环境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72-173,217.
[4] 郧文聚,宇振荣.生态文明:土地整治的新目标[J].中国土地,2011(9):20-21.
[5] 郑宏刚,余杨,余建新.生态型土地整理模式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9(6):189-192.
[6] 王军,严慎纯,白中科,等.土地整理的景观格局与生态效应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9):87-94.
[7] 罗明,王军.中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2001,20(2):97-103.
[8] 李汉敏,陈常优.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30(2):13-16.
[9] 宋慧瑾,高建华.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土地整理初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5):21-22.
[10] 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与现实,2005(4):4-5.
[11] 杨培峰,易劲.“生态”理解三境界[J].规划师,2013,29(1):5-10.
[12] 周以侠.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23(11):102-105.
[13] 王军,李正,白中科,等.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S1):340-345.
[14] 苏少青,林碧珊,曾晓舵.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J].生态环境,2006,15(4):881-884.
[15] 鲍海君,吴宇哲,胡昱东.环境伦理型农地整理规划设计与运作模式探讨[J].经济地理,2003,23(3):346-350.
[16] 林奇胜,刘红萍,张安录.我国农地整理中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J].生态经济,2003(10):169-171.
[17] 黄烈佳.当前我国农地整理有关问题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1):77-79.
[18] 高丽敏,鲍海君.农地整理中的环境伦理观[J].生态经济,2002(12):12-15.
[19] 张慧,付梅臣.土地整理项目中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6(2):270-274.
[20] 魏秀菊,胡振琪,何蔓.土地整理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宏观管理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S1):127-130.
[21] 王军.土地整治呼唤景观生态建设[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6):15-19.
[22] 喻光明,魏雅丽,鲁迪,等.区域土地整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补偿[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4):46-49.
[23] 范金梅,王磊,陈原,等.关于中国农地整理中预测性环境影响评价问题[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10):74-77.
[24] 艾东,朱道林,赫晓霞.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初探[J].生态环境,2007,16(1):257-263.
[25] 王兴振,杨子生.我国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研究综述[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2):38-41.
[26] 胡新建.论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确立[J].特区经济,2013(2):80-81.
[27] 靳乐山,魏同洋.生态补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J].探索,2013(3):137-141.
[28] 张陈蕊,董旭娟.土地整理中的生态补偿问题探析[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3(2):39-42.
[29] 曲晨晓,孟庆香,田华文,等.可持续土地整理中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1):2921-2923.
[30] 乔伟峰,孙在宏,邵繁荣,等.高度城市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演化与驱动因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5):557-564.
[31] 胡晓红.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城乡一体化的路径选择[J].开发研究,2012(3):155-157.
[32] 李湛.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宏观经济管理,2011(1):68-69.
[33] 朱建强,俞晡庚,黄秋月.探索健全苏州生态补偿机制[J].中国财政,2010(6):79-80.
[34] 兰家丽.对《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的评析及完善建议[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36-40.
篇6
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创建美好家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紧迫而现实的问题。
根据市委的部署和市人大常委会20__年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专题调研组,历时三个月,先后赴市环保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林业局、农业局、畜牧兽医水产局、水利局、发改局、经贸局、工业园区等有关部门和__镇、__镇、__镇、__镇、__乡、__乡、__镇等乡镇开展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和困难,剖析原因,寻求对策。
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在开展生态市创建、经济结构调整、__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森林资源培育、城乡环境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进一步推进了我市的生态工贸城市建设。
根据我们的调研,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在水环境质量、产业结构和布局、养殖业污染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力资源开发、阔叶林保护、环境基础设施、生态思想认识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困难和问题比较突出。
从过境断面监测结果看,__江(__段)受外县(区)上游外来污染影响严重,如新罗区的养殖业污染;大田县谢洋乡仕福村铅锌选矿厂废水直排我市__镇长塔村河道,造成严重污染。城区内菁城、桂林城区污水管网尚未完善,部分生活污水仍直接排放于__江,__江干流水质不容乐观;受乡镇农村生活污水影响,支流水质富营养化指标高;洛阳溪依旧受到大深矿区选矿废水、矿区水土流失影响,存在超标现象。
从产业结构方面看,目前我市在产业结构上以能源建材、资源型企业为主,深加工、高科技方面工业企业较少,资源型占60%。商贸、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不合理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改善;从城市空间布局看,规划区域功能布局不合理,城区周边围绕着工业企业,特别几个大的高耗能企业,加上目前无集中供热系统,严重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特别是东坑口以化工产业为主的工业园区、振鸿水泥、__电厂距离城市中心较近,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防护距离不符合要求,群众反映强烈;从企业生产装备方面看,我市工业企业大部份是高耗能、资源型、传统型企业,高科技、附加值高的企业少,如电厂(2×30万千瓦)、红狮水泥、振鸿水泥、大深矿区、挂山矿区等均为资源型能耗企业;从单个企业方面来看,部分企业中存在占地大、投入少、土地空置闲置、使用率低、土地投资强度小,企业投产滞后,创造效益不明显,贡献不足等问题。
养殖业规划所列的禁养区、禁建区、适度养殖区范围内仍存在养殖或环保设施建设没有跟上;部分养殖户环保意识不够强,“谁污染,谁治理”原则落实不够到位,治污染资金投入不足,治污染设备不够完善;投入关闭拆除的补助资金不够(猪舍关闭每平方米补助30元,改为仓库或其它用途的每平方米奖励30元),由于猪舍建筑成本较高,补助60元养殖户不给予拆除,猪舍只关闭没拆除,容易导致复养;散养户点多面广,由于其规模小、投入少,大多建在房前屋后、采取家庭作坊方式,污染治理设施不配套,废水不能做到达标排放;按照省、龙岩市要求,在20__年底前完成80%的规模化养殖场治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点多面广、治理工作存在较大难度。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主要体现在一是超标准、超范围使用农药、化肥、农膜,随意丢弃有农药残留的袋、瓶等的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给地表水、地下水、农产品质量和土壤带来严重影响;二是水土流失、土地退化问题显著。2010年__市水土流失面积28.875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6.47%,其中茶园果园过度开发、工程建设、采矿区,特别是非法稀土开采引起的水土流失和污染尤为严重。由于农用地重用轻养及水土流失,地力普遍下降。三是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未全面有效建立,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在路边、河塘或低洼地,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而且造成河道淤积,污染水体,使得农村河网水质普遍较差。
水电站分布在全市大大小小河流上,把河流截成阶梯式水库,河流湖库化加剧,因利益驱使,不少水电站企业没有严格执行最小流量规定,河流自净
能力变弱,水库大坝蓄水本身易造成水土流失,再加上有的电站清库不彻底或根本不清库就蓄水发电,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有的在施工过程中,弃土、弃渣乱倒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道路施工时有的直接把弃土往河里倒,堵塞河道,河水中悬浮物明显增加,河水变浑,导致水库库面漂浮物很多,水葫芦疯长。我市一些群众受利益驱动盗伐、滥伐阔叶树甚至生态公益林中的阔叶树来加工木屑作为种植食用菌原料,严重破坏了我市的森林资源,特别是北片新桥、__、__、__等乡镇形势尤为严峻。同时,毁林开山,毁林营造茶园、滥挖树头等的现象屡禁不止,每年破坏的阔叶林相当可观。而阔叶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过度砍伐阔叶林,已给我市生态环境造成明显破坏,我市境内新桥溪和__溪水量已逐年减少,就是很明显的例证。另外,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生态林保护、管理和建设。
全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低,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尚未完善,污水收集率低,大部分的乡镇未建成污水处理厂,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表水体,影响地表水水质的改善;未形成规范的危险工业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系统,乡镇垃圾收集处理率普遍较低,处理设施简陋,未能达到无害化填埋要求,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不同程度地使土壤、地下水受到二次污染;城区环卫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城区脏、乱、差还没有根本改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水平还比较低,绿地管养不到位。
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保护生态环境尚未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在经济建设中由于考核考评机制不够合理,存在重量不重质,环保工作仍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局部地区形成先破坏、后建设,先污染、后治理的现实;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长期偏低,生态建设措施难以真正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和体制不够健全,人员、设备、经费不足,执法监督能力不足、监测技术与手段较为落后,部门、地区之间的统一协调有待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生态理念有待提高。
围绕“打造闽西对接闽南的桥头堡、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海峡西岸经济区宜居宜业的生态工贸城市”目标,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策保障、公众参与的生态市建设机制为手段,实施生态保护、恢复和重建工程,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弘扬生态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力争全市80%的乡镇达到国家级生态镇指标要求,实现创建国家生态县(市)目标,把__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位居全省前列的宜居宜业生态工贸城市。
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重大事项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重大事项决定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要充分听取人大代表的意见和建议,把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重大事项以人大决议、决定的形式确定下来,充分体现全市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确保实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建设重大决策实行公众听证制度,对重要规划、政策以及重大项目实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加大决策的透明度,提高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程度,形成政府、专家与社会团体、公众相互配合的民主决策机制,科学有效地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在市域进行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区域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等重大决策时,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进行环境战略评价。实施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编制区域环境保护规划,依法对各类建设项目进行环评预审。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治本之策,一严格产业准入。要制定产业发展导向,设置鼓励、限制和禁止建设的产业目录,限制发展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工艺技术落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较高,不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产业和项目,凡列入禁止发展的产业和项目,不得办理新建、扩建的相关手续,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明令一定期限内淘汰、关闭、停产的发展产业和项目,政府主管部门依法检查、督促其按相应规定执行。二优化工业结构。要充分利用__市区位优势,促进轻纺、机械电子、冶金矿产、农林产品加工和建材化工等主导工业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循环利用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能源和物质的利用效率,目前,要着力推进水泥产业的深加工发展,水泥企业不能只生产熟料等初级产品,而是要在生产水泥成品的基础上,向下游的制造水泥枕木、预制板等方向拓展。同时,加快推广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应用,提高支柱产业的发展质量,优先发展环保产业,支撑主导产业生产生态链的形成。三调整产业布局。要强化各类工业区块的功能整合,明确各区块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优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目前,应抓紧推进东坑口化工小区“优二进三”,做好规划搬迁工作,并在搬迁中促进整个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做大做强;按照产业集聚模式,明确各片区主导产业,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增强产业的关联度,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应重点督促金大鑫钢铁企业下游高附加值产业的落地,打造百亿产业园;对物流、商贸和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要站在未来和整体的高度加以考虑,宁缺勿滥,以构建大物流为目标,通过现代物流基地建设,构筑物流信息平台,做强闽西南现代物流业。
促进工业企业逐步向园区集中,统一规划排污等环保设施,发展特色园区,实行排污集中控制和处理,以保证治理设施共享和污染物集中治理。针对我市规划区砖瓦行业较多,尽快制订我市淘汰落后产能计划。推行工业园区集中供热,拆除小锅炉,配套相关优惠政策。要通过强化技术改造,推进清洁生产,延伸工业产业链等途径,促进工业经济的循环体系建设。尽快启动红狮水泥两条生产线烟气脱硝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同时加强建设项目投产后的环境管理,确保增产不增污,通过清洁生产,发展节能、降耗、节水、节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循环型经济。
一要加强水源地水污染源治理,实行严格分级管理,保护水源。严格按照饮用水源保护条例,禁止在保护范围内开展影响水源保护的一切活动,禁止新建工业企业项目,加强上游污染源治理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饮用水安全应急管理机制。二要完善__江流域监管机制,坚持流域统筹、疏堵结合,建立分区控制、联动治理、上下游联合交叉执法、全面控源的污染防控体系,要加强执法监管和监测监控,探索完善分段管理、分段负责制,将各项整治任务和整治责任落到实处,构建流域上下游水质水量综合监管系统,加快流域交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加强涉水重点排污单位在线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加强跨区、跨部门水质信息沟通,构建上下游的水环境综合预警预报系统,加强突发性污染事故的水量水质综合调度,提高水污染风险预警能力和防控水平。当前,特别是加强对湖库甲藻监测工作,建立有效应急处置措施,防止藻类异常大量繁殖现象的发生。三要强化水生态保护,提升重点区位的森林、湿地
生态功能,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加快污染严重河流水环境治理,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落实水电站库区垃圾清理责任制,严格执行水电站最小下泄流量在线监控制度,关闭并拆除部分严重影响流域生态修复功能的小型水电站,提升流域自然净化功能。几年来的养殖污染治理实践证明,以离河流远近来划分禁养区、限养区,简单地把养猪场往山上搬,并不能解决养猪污染问题,反而会使污染往支流、山涧甚至水源地蔓延。要根据区域环境容量、流域水质现状、山林植被吸纳能力来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合理规划布局生猪养殖场。积极推进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采取封闭型生态养殖产业链,目前要重点推广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干清粪减排措施,扶持发展以猪粪为原料的有机肥厂,要鼓励试行“养治分离”的养殖污染治理模式,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要组织养猪户成立养猪合作社或养猪协会,由养猪协会征收养猪污染集中治理费,委托有机肥厂或专业化的公司集中收集和处理猪粪尿。要禁养与治理并举,奖励与处罚并用,对在禁养区、禁建区违规新建的养猪场要坚决予以;对没有环保设施的违规养殖户和超标排放的养猪场要依法征收排污费,并限期整改,整改不达标的要依法关闭。对治污措施落实好和推广生态养殖模式的规模化养猪场,政府要给予一定资金奖励,以政策引导农户走生态养殖的发展模式。
一要严格矿山开发建设准入条件,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依法审批备案,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加强检查巡查,共同指导矿山企业实施“边开采、边治理”,督促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责任义务。二要按照“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实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确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范围和复垦指标,由采矿权人负责保护和治理;对无法落实业主的废弃矿山,根据属地原则,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整治。三要进一步强化矿山环境综合整治,突出解决矿业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坚决取缔关闭不符合最小开采规模规定的矿点,依法查处非法采矿,严禁在禁采区内新建矿山、矿点,当前要重点打击稀土的非法开采活动。
一要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监督和执法力度,完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积极落实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和森林资源多元投入机制。二要全面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加快生态公益林基地建设,停止炼山造林、停止毁林造茶园、停止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及大面积单一竹林。三要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落实防治措施,加快林种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阔叶林,严格控制以消耗阔叶林木材为主的食用菌生产规模,从源头上抓好严控落实,加大对锯台、滥砍乱伐和非法运输木材锯屑的打击力度,同时,要做好食用菌种植户的转产工作,鼓励其开展竹业、烟叶、金银花、熏衣草、蔬菜等种植,建议提高烟农生产补助,烟叶税返回烟农鼓励发展,增加收入。四要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措施,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可采取逆向倒查机制,依法打击乱砍滥伐林木,蚂蚁搬家式偷盗林木、滥挖树头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严格控制林木采伐,大力提高林木蓄积量,恢复和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实现林业和林产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五要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模式,提高并多方筹集生态公益林管护资金。
以人为本,坚持“适居性”、“特色性”的原则,遵循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趋势,根据__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统筹协调推进,把居住环境的改善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创建优美的人居环境。以建设生态型江滨园林城市为目标,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加强城市绿地管养,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加强城市坡道路交通、停车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积极改造完善城市水厂建设和供水管网,提高城市供水安全;加强城市雨污水管网建设,完善城市排污管网,实现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同时加快建设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提升城市污水的收集率和处理率;加强道路扬尘和机动车尾气与餐饮废气的治理,建立健全空气质量日报制度;加强对娱乐场所、建筑施工、车辆等的噪声污染管理;加快完善垃圾池(场),垃圾中转站、果皮箱、垃圾运输车、公厕等环卫基础设施,加强城市环境卫生清扫保洁管理,打造专治优美人居环境。
一要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从治理农村“脏、乱、差”入手,扎实推进以垃圾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家园清洁行动”,全面清理公路沿线、沟道两侧、村道里弄的垃圾,加快完善村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健全农村垃圾清扫保洁、清运和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要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搞好“五改”(改圈、改厕、改厨、改水、改路),要通过建立一批沼气示范村,以点带面,带动农村沼气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净化美化村庄环境,同时,建议有偿回收农药使用完后的残留袋、瓶,以防止二次污染。二要做好生态移民工作,对生活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高山区、深山区,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贫困群众,以及配合生态建设重大工程项目需要移民的群众,要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的引导农民下山,通过科学规划引导山区农民向中心村、中心镇和城市集聚。三要积极调整农村能源结构,逐步推广以电代薪,增加电力、液化气、优质煤的供应以减少对薪柴的信赖,鼓励使用太阳能、沼气、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提高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
一要开展好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生态文化建设的核心领域是生态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我市应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生态知识和环保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重点和优先群体包括决策者群体、生态环境工作者群体和学生群体等。二要借助现有的教育途径,广泛深入地普及生态知识,通过报刊、电视、广播、政府互联网、宣传标语和墙报等多种形式,进行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征集一些形象生动易于记忆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语与广告语。三要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推行城镇生活垃圾的定点分类堆放、组织资源回收利用活动、义务植树造林活动、环保义务劳动和志愿者行动、设立公众举报电话、奖励举报人员、建立环保问题公众听证会制度等公众参与活动,培育公众的生态意识和保护生态的行为规范,激励公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同时推进企业文化的转型与创新,树立企业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形象。
篇7
关键词 林业;新农村建设;作用;对策;甘孜州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央提出最终把全国农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赋予了甘孜州林业更加丰富的内涵,为甘孜州建设新农村提供了绝好机遇。林业作为甘孜州生态建设的主体,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林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牧民的增收、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牧区的和谐稳定,事关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近几年,随着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实施,甘孜州林业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转变,迎来了发展速度最快、投资最多、变化最大的时期。林业重点工程稳步推进,不仅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而且带动了农民增收。实践证明,兴农富民,潜力在林。林业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在甘孜州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1大力实施林业工程,推进生态建设
1.1农民参与天保工程,拓展增收渠道
天保工程的实施给甘孜州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据统计,截止2006年,国家累计投入天保工程的资金已达15.37亿元,给全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推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实施天保工程中,在完成工程任务的同时,全州围绕新农村建设多渠道鼓励农民参与天保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创建绿色家园,形成了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协调配合的工程领导指挥和管理格局,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1.1.1强化依法治林,保护好天然林资源。甘孜州森林面积达548.87万公顷,坚持依法治林,加强森林和林地管理,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犯罪活动是保护森林资源的有效措施。在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天然林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在森林管护中,实行州与县、县与乡、乡与村组层层签订责任书,将下达的森林管护面积具体落实到农户,积极发动当地农民自觉参与森林管护工作,使森林得到有效保护。随着森林资源的增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程度明显减轻,水源涵养能力增强,各种自然灾害明显减少。
1.1.2因地制宜,重点治理。加强实施“四沿”绿化战略,即沿江河两旁、沿道路两旁、沿城镇周围、沿旅游环线的绿化,积极调动工程实施区的农牧民参与工程建设,在加快国土绿化的同时,拓宽了农户的增收渠道。实施天保工程区农牧民每年从林业中获得人均收入达432元,为农牧民脱贫致富拓宽了门路,使收入水平大大提高。
1.1.3促进产业结构大调整。天保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全州产业结构大调整,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为全州旅游业的发展拓宽了空间,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提升了形象,提高了甘孜州的知名度,扩大了影响,推动了全州经济恢复增长,使全州经济发展步入了多产业并举的良性发展轨道。
1.2推进退耕还林工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自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甘孜州按照“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方针,结合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因地制宜,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1.2.1确定退耕还林重点地区。在保留基本口粮地的前提下,优先安排自然条件差、单产低、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实施退耕。
1.2.2积极探索生态治理模式。坚持统筹安排、生态优先、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合理布局,分类指导,积极试点,探索出了符合本州实际的“树上山、粮下川”、“以移促退”、“多树种混交造林”等多种生态治理模式,取得了较好治理效果。
1.2.3以移促退,改善人居环境。为改善我州贫困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退耕还林和生态移民、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措施,对生态位置重要、环境状况脆弱和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的特困户,有计划地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和移民扶贫搬迁工程,提供移民搬迁建房用材,保障移民搬迁建房,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1.2.4实施新农村庭院绿化及绿色长廊建设。全州完成绿化植树120万株和40km绿色长廊建设任务,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美化了家园。
据统计,退耕还林工程实施8a来,全州累计完成退耕还林5.35万公顷,配套荒山造林2.06万公顷,完成公益林建设8.66万公顷。中央、省、州投资我州退耕还林工程各类建设资金13.1亿元,共兑现给退耕农户补助粮食总量32.85万吨,兑现补助现金和粮改现资金共4.50亿元,发放价值5 430万元的苗木。全州60多万退耕农民受益,退耕户人均得到补助粮食545kg,得到补助现金和粮改现资金745.8元。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恢复了生态植被,治理了水土流失,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从根本上改善了农牧民的生产、生存条件,改善了人居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区粮食总产量基本稳定,农民的人均收入较退耕前提高360多元,解决了部分农牧民口粮不足的问题,对农牧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积极发展特色林果业,助农增收
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甘孜州林业部门狠抓特色林果发展,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促进林果业的大发展。
2.1保障组织领导
州、县成立特色经济林发展领导小组,各级林业部门主要领导亲自抓,发改、扶贫、水利、财政、林业、农业等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开展特色经济林发展工作。
2.2实行目标管理,全面考核工作绩效
为加强特色经济林发展管理,将发展林果任务纳入目标管理,并对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激发农户发展林果的热情。
2.3多渠道筹集资金,共谋发展
齐心协力,全面配合,项目资金通过州、县政府财政支持一部分,林业部门自筹一部分,项目区农民投工投劳一部分的办法进行筹措;同时积极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林业部门为农户提供苗木和技术服务,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2.4科学编制规划,确保农民受益
组织精干专业技术人员对林果栽植进行科学规划,同时将栽植任务落实到乡、村、组,落实到山头地块和农户。通过科学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创新管理体制,完善政策措施,编制了重点发展核桃、花椒栽植任务的“十一五”林业发展规划。林果发展实行点、线、面结合的方式,鼓励规模经营。“点”即可以在房前屋后,田坎地边零星发展;“线”就是沿河谷、沿道路、沿山脚发展连成线;“面”就是成片的集中栽植发展;通过点、线最终成面,形成规模。按照谁投资、谁栽植、谁受益的原则,落实林地所有权,放活林地使用权,允许依法合理流转,保证农户收益不减。
2.5培育优势种苗,保证种苗供给
通过筛选、认证优树选择、引进品种品质鉴定和适度引种国内外品种,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种植效益;种苗培育方面,注重走当地嫁接苗、优质实生苗一起上的路子,使农民用上优质壮苗。
2.6注重标准化生产,启动名牌战略
质量和品牌是特色林果业产品的生命,是效益的源泉。全州林果业发展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大力推广特色林果业标准化生产和经营,全力打造甘孜州特色林果业名牌产品。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通过举行博览会、展销会和观光节等活动,招揽客商,有力地推动行业进步,提高了甘孜州特色林果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提高了特色林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为我州特色林果业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州九龙县已成功申报为“中国花椒之乡”。在引进推广林木良种基础上,全州已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基地9处,打造地方特色名牌产品20多个。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据统计和测算,2006年,全州林果面积达到2.475万公顷,总产量4.227万吨,总产值达1.45亿元,新发展核桃3 933.3hm2,花椒1 933.3hm2。项目建成后,其销售收入已经成为我州部分县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项目区农民年收入分别增加548元和974元,加快了我州农村经济增长速度,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3抓好科技兴林,实施林业科技进村入户
强化科技兴林,用现代科技改造林业是提高甘孜州林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现代林业的关键措施。
3.1以帮扶联系为纽带,助推新农村建设
我州林业部门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确定帮扶项目和帮扶措施,把“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抓好农民的林果栽植技术培训并提供苗木,从项目、政策、法律、信息等方面给予农民指导,以帮扶联系为纽带,使农民掌握农村林果栽培实用技术,帮助其脱贫致富。
3.2大力培养新型农牧民
农牧民是发展现代林业的主体和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围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我州切实加强农牧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用培养新型农牧民发展林业,努力把农牧民培养成为有一定市场意识、有一定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经营者。
3.3加大科技创新能力
针对林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切实加强林业实用先进技术的研究、引进和示范推广,重点抓好林木良种的引进和改良嫁接,不断提高林业科技含量和生产水平。
4以作风整顿为契机,推进林业产业发展
按照“勤政、务实、廉洁、高效”的要求,我州各级林业部门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用现展理念引领林业,以作风整顿建设为契机,不断推进林业产业建设发展。
4.1抓好行业的作风整顿建设
按照州委、州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切实开展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着力解决干部作风飘浮、工作不实,学风不正、学风不浓、状态不佳、不思进取、宗旨意识淡薄、漠视群众利益、贪图享乐、铺张浪费的问题。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恪尽职守、开拓创新、亲民为民的优良作风,增强实干兴业、实干富民的意识和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工作实、作风硬的林业队伍。
4.2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增加林农收入
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甘孜州林业部门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与“生态立位、产业强位”的思路整合起来,以改革为动力,突破体制障碍,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十一五”期间,在稳步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培育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大力实施林业惠民行动,拓展农牧民增收渠道。
4.3转变工作作风
针对行业宏观调控力弱、工作落实不到位、执行力不强等薄弱环节,州县林业部门以作风整顿建设为契机,着力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发扬“实说、实在、实干”的林业人精神,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切实增强执行力,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和督促检查,以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作风,扎实推进林业产业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