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篇1

摘 要 体育教学是一门科学,它具有本身的规律性、科学性。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各项体育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能够客观地检查和总结教学经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并为体育教师提供科学的体育教学参考依据。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工作计划 编写要点和应用

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设计和编写出一份详略得当的教学工作计划文件,是集体育教师教育思想、智慧、经验、个性、动机和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在新的体育课程理念下,体育工作教学计划的编写应用、改革与创新,将成为一线体育教师关注的研究课题。

-、体育课程体系设置基本思想

体育教学计划的制订首先要从体育课设计理念和思想入手,确立体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思想是制订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前提条件。设计体育课程体系的理念和基本思想如下:

(一)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能力,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通过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体育产生科学的认识,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

(三)加强体育实践教学,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其进行锻炼、健身和娱乐,使其具有走向社会能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健康体魄。

(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把教材要求、练习内容和身心活动和谐统一起来,接受意志考验和情感激励,增强竞争意识。

二、制订和编写体育教学计划文件的性质和要求

传统体育教学计划包括:(1)年度教学工作计划,(2)学期教学工作计划,(3)单元教学计划,(4)课时计划。在安排全年、学期、单元和课时计划(教案)时,教材内容要考虑全面搭配,全身锻炼,如上、下肢和各种素质教材的搭配,主干教材与次要教材的搭配等。制定计划要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选择内容、运动量要照顾到学生实际情况和季节气候,同时还要考虑到动作的难易程度、运动量大小和时间安排等。

(一)年度教学工作计划安排要点及应用

1.首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将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和时数合理分配到两个学期中去,并制定考核项目标准及要求。明确了制订计划的指导思想,分析所选教材的特点及教材之间的纵横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纵的关系:是指每一类教材的每一个动作本身的联系,如:体操教材的前滚翻、后滚翻、鱼跃前滚翻之间的联系。

横的关系:是指一类教材和其它教材之间的联系。如:跑、跳、投、球类、游戏、体操等之间的关系。

2.了解学校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场地器材和气候环境等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等实际状况,是有针对性安排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的要点。

3.制订全年的教学任务和要求,确定两学期各项教材的时数,任务要简单,重点要突出。(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编写要点及应用(教学进度)

教学进度一般按学期制定,但也可以按学期分教学阶段来制定,它是体育教师制订单元教学计划的依据,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1.为保证教学重点,先要安排主要项目和主要教材,再搭配其它项目的教材,要注意教材排列的系统和连贯性,处理好教材之间的先后顺序。教材的排列方式可采用连续、间隔排法,也可两种结合运用。但要考虑诸多因素,如:季节气候、教材难度、负荷量大小等。

2.注意不同性质的教材的搭配、新授课和复习课教材的搭配。一般在基本部分安排两个教材,也可安排三或四个教材,使教材多样化。

3.课的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一般安排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队列、队形练习和基本体操练习等。也可根据体育课任务和发展学生身体需要安排其它内容。

(三)单元教学工作计划的编排要点及应用(单项教学进度)

制定单元教学计划是保证各项主要教材有目的、有步骤、有系统进行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备课的依据,是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单元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单元的大小即是教学过程的长短。它是按照课次顺序,制定出教材每次课的任务、要求和教学手段的一种进度。它能使体育教师在备课时更具有科学性、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编写单元教学工作计划的步骤和方法要点:

1.确定各项教材总的任务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切实可行。

2.根据课的任务和课次,制定出每次课教材的具体任务和要求。

3.确定每次课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及每次课教材主要的组织教法和措施。

4.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校具体情况,定出学生的考核标准和方案。

三、结语

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应用的比较好,能使体育教师教学思路清晰,避免盲目性,能更科学地指导教师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更好地为体育课教学服务,使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篇2

一、班主任工作方面

在坚持教好书的同时,我从未放弃过育好人。从参加工作起,我就严格要求学生,我觉得,做一个班主任也许不难,但要做一个好班主任就很难了。我在班主任工作中,主要做到了两个字: “爱” 和“严”,这使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既改变了一大批后进生,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

1、有一颗爱心,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带着一颗“爱心”去工作,可以让学生觉得你是真心地关心他,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他们犯了什么错误,也就容易接受你的教育,很快地加以改正。这种爱,有对学生思想形成的正确引导,更有对学生生活上实实在在的关心。

2、细心、耐心、诚心这是做好工作的基础。

教育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就需要足够的耐心。在平时的工作中细心观察,发现了学生的错误,坦诚地和他交流,学生是能够接受的。

3、严格要求,措施得力,这是做好工作的保证。

“严是爱,松是害”,在对学生关心爱护的同时,也不忘对他们严格要求。

二、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上,根据学校的工作目标和教材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钻研教材、研究具体教学方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期工作计划,为整个学期的体育教学工作定下目标和方向,保证了整个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学好知识是老师的职责。因此,在教学之前,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教育的动向,开拓教学视野和思维。所以,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

三、 其它工作 

篇3

【关键词】 职校体育 教研工作

学校体育教研工作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在体育新课改的浪潮中,我们提及最多的就是体育教师该如何如何。诚然,体育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执行者,如何开展好体育教学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对体育教研的重视与否,现实中我们职业学校的教研活动开展的效果又如何呢?

1 职校体育教研工作开展的现状

职校体育工作开展状况不容乐观,这与广大体育教师的生存状况有着本质的联系,在问及体育教研工作的开展情况是,我们许多一线体育老师是这样反映的:

教师一:“教研组的活动取决与学校的重视程度,是真枪实干还是流于形式。我们的教研组只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其实每次活动基本上没有什么主题,就是大伙聚聚,发发牢骚,除非有上级检查或者运动会什么的,才会有讨论!”

教师二:“体育教研组工作的开展确实是一个难题:一是大环境影响,职校体育课好坏不记入总分,学校和学生都不重视;二是体育教师上好课与否,没有评价标准,好差一样领工资;三是玩心大,喝酒、打牌与会朋友。让他们上好课很难,能不缺课,每节课坚持到底就不错了。”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中学体育工作开展的状况的确令人堪忧。

2 职校体育教研工作开展存在问题的探讨

在以上访谈内容中我们发现职校体育教研工作开展状况的确非常糟糕,笔者通过调查和分析,找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2.1 社会历史的问题。中国历来重文轻武,科举制度历来已久,进入新社会,我们同样要面临着应试教育。人们如何判断和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大家最关注的便是这所学校就业率的高低。

2.2 学科自身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学校体育学科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诸多学者从不同价值取向,对学校体育中的众多相关问题进行了颇多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2.3 教师自身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技校规模扩大,青年教师的比例不断增大,其中大部分是从高等师范院校毕业分配而来。这些新上岗的青年教师许多具有懒惰、不好学的特点,有的还有些不良习惯,少有专业知识厚实、工作积极性高、上进心强。即使有,这部分人都在岗位上担负着重要的教学任务,三五年后,他们将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骨干力量,青年人好学上进,但往往急于求成,这很容易使他们的业务素质发展不平衡。

3 职校体育学科组建设及教研工作开展的建议

体育学科组建设与体育教研工作开展难的现象在我国已经是见怪不怪了,但我想这主要是我们思想固化所致,当然也有社会现象与制度不完善所导致的,但要做好也不是不可能,为了学校体育学科组建设与教研工作胜利开展,我认为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充分发挥其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我们理解、认识体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体育教师急需更新观念,迎接时代对我们的考验。

其次,明确体育教师与备课组长的职责。一个学科组的职责,是在校长室教务处领导下,负责本组教学工作的计划、组织,按期完成本学期教学工作任务,组织校本教研活动,并对提高本学科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本学科教育质量负有重要责任,其承担的工作可从以下几点考虑:①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制订本组的计划;组织各备课组制订教学进度计划。②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和有关教育方针、政策,备课。③每学期组织教学观摩,如研究课、观摩课、汇报课,并认真讲评研讨。④认真抓好常规管理。搞好两周一次的组内教研活动,总结、检查、落实阶段工作。每月做好本组教师备课笔记检查,参加教研活动的情况记载。每学期做好本学科教师的继续教育统计。⑤按本组教师实际情况,支持多种形式的业务进修,提高教师业务水平。⑥及时了解本学科各年及的教学进度、教学效果、以及存在问题,向校长或教务主任汇报并向有关教师提出改进的建议《每学期听课十五节》,并督促教师搞好个人工作总结。

第三,采用校长负责制,目的是具体落实,责任到人。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校长的学校体育管理职能作用,形成最优化的学校体育效益,同时也是更好地帮助普通中学校长对学校体育管理职责进一步定位,我认为各级教育局在评估学校时应该把学校的体育工作评估作为一项重点考评对象,形成一套合理的考评机制,将教师福利与业绩挂钩。

参考文献

1 唐俊.新课程背景下学校体育教研制度的建设.辽宁教育

行政学院学报,2007(6)

2 尹干闽.新课程标准下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方向思考.吉林

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3)

篇4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以育人为宗旨,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握新课程的理念,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致力教改,建设具有新区大港中学特色的教育模式。

二、 工作目标任务:

1、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使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基本常识,掌握简单的参加体育锻炼、娱乐的技能和方法,培养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初步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强并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的意识和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培养终身学习习惯,活到老,学到老,每人每天必须保持2小时学习时间。

3、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运动队长年训练计划,并积极贯彻落实到位。

4、认真备课,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 体育组开课表

姓名周次星期节次班级

张体成8三2九(5)

15四3九(6)

邵继忠11一4八(8) 张征兵17三3七(4)

於海燕16三3七(1) 翟庆梅12二6八(2)

15三3八(7)

宣扬14三3七(3)

16三3七(3)

朱月芳13二 3九(7)

18二3九(7)

6、加强听课评课活动,有教师开课时,其他无课教师都应积极主动地走进课堂,从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认真总结,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努力提高教研水平。 8、开展以老带新、传帮带活动。使得年轻教师迅速掌握教育教学技能,能够尽快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

三、 本组的基本情况及重点工作:

(一)本组的基本情况

新区大港中学体育组成员名单

姓名毕业院校出生年月文化程度技术职称训练主攻方向及擅长项目

宣 扬苏州大学1966、11本科中学高级总教练,负责运动队训练的全面工作。主攻方向:投掷、跳跃及运动后的恢复手段

翟庆梅苏州大学1968、3本科中学高级大型运动会入场式及群体运动会的方阵训练。篮球队技术及裁判规则指导

王桂林江苏教育学院1954.5大专中学一级群体运动会的方阵训练,田径裁判

邵继忠江苏教育学院1969.1大专中学一级短跑,田径裁判

张征兵苏州大学1973.3本科

中学一级投掷,中长跑,体育心理及健康。

朱月芳扬州大学1974、3本科

学士学位中学一级教研组组长,长跑及“冬锻三项”

常玉春扬州大学1973、6本科中学一级短跑及跳跃,篮球队

於海燕南京体院1974、7大专中学一级教研组副组长,年轻运动员的选拔及长跑

刘岳松江苏教院1967、1大专中学一级主攻方向:“冬锻三项”

张体成扬州大学1980.5本科

学士学位中学二级体育保健、篮球裁判及训练

四、 教科研安排

每周举行一次集体备课,一次科研活动,具体时间为每周一上午第一节和每周四上午第一节课。初一备课组组长:於海燕 初二备课组组长:翟庆梅 初三备课组组长:邵继忠

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案例的研究,撰写教学论文。

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市级课题《多种力量训练方法对初中学生爆发力提高的实验研究》的攻关工作。迎接11月份市课题组的检查。

篇5

一、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

1,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有调查显示:不太喜欢和不喜欢课外体育活动的同学分别只占19.89%和1.59%,反映出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但35.88%的学生锻炼没有规律,27.65%的学生在周末和节假日锻炼,只有18.82%的学生有固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2,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高职院校多数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升格建立的,经过几年的高校扩招,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生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的问题。运动场地的缺少是直接影响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因素。

同时,高职院校正大力推行"2E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已不再局限于校园,导致课外群体活动体系松散,也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早操、课外活动锻炼情况没有纳入体育课成绩评估体系。课外体育呈现个人、自发、分散的无序状态,课外体育的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

二、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保障

现在的大学生,一般能恰当选择锻炼的时间和运动的形式;同时他们也渴望得到指导、帮助和提高。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走出教室、寝室参加体育锻炼,而且合理安排锻炼时间以期达到最佳效果,应对其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

1,加强组织领导,是组织好课外体育活动的关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健全学校体育管理机构,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在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中,为了便于管理,学生处应在各院(系)建立课外体育活动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体育教学部门根据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业特长,让他们下到最基层,对运动队、体育社团进行直接的面对面辅导。做到学生锻炼有组织、有计划,奋斗有目标,遇到难题有人帮,教师辅导有对象,克服过去学生锻炼自由化,教师只出现在操场上的做法。

2,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制度的约束力和导向作用,是激发学生自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

首先,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管理范畴。为使课内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课外体育活动所具有的诸如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推行素质教育服务,应采用考勤、考核等手段,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出勤率和质量以学分或体育课成绩按一定比例纳入制度化的教学管理范畴,以强化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意识。

其次,建立健全群众性体育社团管理制度。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意向,营造和谐、民主、融洽和愉快的活动环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活动形式,即体育社团(或运动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运动技能、运动素质、体育与专项特长等自愿选择各体育社团。通过建立健全社团制度,约束社团成员参加活动的时间、练习内容和考核办法。

3,加大场地建设,改善课外体育活动的条件。加强学校体育场馆建设力度,尽快使学校体育场馆严重不足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以基本满足学生对体育场所的需求,为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和兴趣。

三、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可采用的组织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校级的大型竞赛活动,系级的友谊赛、邀请赛,也可以是体育社团内部学生自发的活动等。

1,竞赛性的课外体育活动。首先,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几项全校性的体育比赛,并作为固定赛事定期举办。这样的体育竞赛要列入全校的教学工作计划,事先要将体育竞赛工作计划公布出去,让各单位提前做好参加比赛的准备工作,以保证比赛的竞技水平逐年提高,达到以赛促练的目的。

其次,系级教学单位应经常性地开展系与系、年级与年级、班与班之间的邀请赛、对抗赛。邀请体育教师在技术上给予指导,学校管理部门要在场地、器材上给予支持,组织上给予帮助。

第三,各项目运动队的训练、交流。通过有组织的引导,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组织多项业余训练代表队。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个人喜欢的项目,主动参加,这样才能使学生自愿走出教室参加各项活动,从而达到自觉锻炼,增强体质的目的。

2,体育社团或单项协会。根据学生爱好广泛的特点,按学生的兴趣特长,成立体育文化社团。帮助他们建章立制,并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训练辅导。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去,让他们在参加比赛和组织比赛的过程中,展示其才华,锻炼其能力。

篇6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工作能力

业务能力是培养体育教师感染力的基础。一个称职的体育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能力、教育能力,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训练工作和裁判工作的能力等。同时还应具备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干部,了解学生具体情况等一系列工作能力。

体育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熟练地编写各种教学工作计划文件,备好每一堂课,特别是第一堂新开课,对以后的教学影响很大。

在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把课上的既生动又活泼,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感到有兴趣,有吸引力,又能学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实际技术、技能,使学生自觉地参加上课和体育锻炼,认识到上课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育老师上课一定要做好示范动作,正确、完整优美的示范会给学生一种良好的心理,使学生觉得这个体育老师有本领、了不起,从内心上佩服体育老师,很愿意跟随体育教师学习动作。同时增强学生做好、学好动作的信心和勇气,对你产生一种崇拜心理。只有这样,体育教师对学生才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在此同时,体育教师还应深入学生当中去,了解学生行为、学习、思想情况,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及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和看法,使体育教师能及时地纠正和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教学业务工作水平,使学生认为体育教师有水平,教的好,这对培养体育教师的感染力是一个重要因素。

体育教师在认真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在升学高考、运动训练、竞赛、达标、课外活动上出成绩。平时在训练学校运动队,带好报考体校学生的同时可,严格要求,认真指导,把自己现有的本领,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手段教给学生,把以前在大学里所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比赛和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把群众性体育活动搞得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卓有成效,使学生在心理上接受老师,这样对培养体育教师感染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加强体育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工具。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若能讲究语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使学生在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讲课同时,对体育课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技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体育教师的讲解要做到“精讲多练”,就更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语言技能,对于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再通过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就能更充分调动学生上好体育课的积极性。因此,体育教师的教学语言水平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体育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力求简练、突出重点、具体化。应努力把复杂的抽象的专业名词翻译成口语,为广大学生普遍理解、普遍接受,成为教学中学生能够所共同能够接受的教学信息。注意培养教学语言能力和不断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将对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加强语言能力培养,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应是我们体育教师不断进取的方向。

三、体育教师的应变能力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除了教师本课程必备的业务知识以外,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出色的临场发挥和应变能力。而体育课作为一门注重动作技术教学的课程,在教学过程对体育教师的应变能力要求则显得更为重要。

篇7

摘 要 通过分析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提出学生体质健康测评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将体质健康测评与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方法相结合,体育测试达标与体育教学相结合,提高大学生身体综合素质。

关键词 高校体育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体育教学

一、 前言

现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尤其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目前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每年监测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掌握其健康状况从而制定相应的国家教育和体育制度相关信息资料。学校体育是体育事业和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通过对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呈现其教育成果。青少年是一个国家未来的主人翁,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好坏关系到国家民族素质,国民体质乃至国民生活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标准之一。

二、 高校学生体育与健康水平现状

笔者通过翻阅文献从198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查情况看我国青少年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标准提高了不少,原来大多是“豆芽型”,身材、个子矮小等也都得到了改善,2011年与2010年相比,大学生男、女身高均增长0.5cm、0.32cm,体重也分别增加了2.13kg、1.15kg,其中城市男女学生的身高、体重值均高于农村学生,这可能是受到生活条件、营养水平等因素所导致差异。

大学生虽然身高体重等均有增长趋势,但是身体素质却下降很多,从2007年开始,我国大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等连续几年呈下降现象,肺活量下降尤其明显,2010年与2007年相比男女大学生平均肺活量均下降188ml、154ml。近年来肥胖问题和近视问题也逐渐引人关注。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内容和评价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也发生了变化。虽然高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多年,但现有的体质测试缺乏健康监测的科学管理,测试效果未达到良好效果,不能真实反映大学生实际身体素质水平,大学生缺少主动参与健身活动的积极性。

三、 学生体质健康测评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

学生体质健康测评的实施目的在于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其从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方面全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评价体系。对于高校体育教育理念也有着促进作用,引导体育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增强大学生健康理念,提高健康意识,并使他们掌握增进健康的理论知识和锻炼方法。

(一) 构建一体化教学模式

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终身体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体育素养,这是立足于现代教育思想,促进高校体育科学化发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根据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制定体质测试,全面、科学评价学生体质,特别是个体评价标准,如身高体重标准,肺活量体重指数等,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指数看出自己的身体体质不足之处,让每个学生可以根据适合体质健康标准锻炼身体,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学生在寻找到一套属于自己的体质达标锻炼方式后会激发他们锻炼身体的兴趣。《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符合高校学生心理需求,有利于将原先的运动技术为主的体育教育转向为身体素质锻炼的健身教育转变,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体育课与课外活动一体化的新教学模式,实现高效体育、社会体育和终身体育接轨。

(二) 为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之前版本相比较增加了身高、体重、肺活量、座位体前屈、台阶试验、握力等身体机能和身体形态测试,在评价指标上充分考虑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学生体质健康受到的关注由素质方面转向健康方面。《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测试项目运动技能评价指标少,多以身体技能和身体形态为主,难度与以往相比有所降低,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进行体育锻炼,目的在于达到健康标准,避免了原先的体育教学教什么练什么考什么,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总目标,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全面发展。

(三) 制定奖励机制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具有较为完善的奖励机制,对早操、课外体育锻炼出勤率超过98%或是参加校运会、体育比赛获奖学生,各项体育活动组织学生均可奖励5分,学生体测成绩达到良好才可参评三好生、奖学金。这无形中就会促进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的奖励机会坚持锻炼。《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重视发挥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行为。

四、体质健康标准融入体育课程的途径

(一)体质健康标准与教学大纲相结合

当前,高校对于体育教学大纲的选择大都遵循三个原则:健身性、实效性、科学性。体育教学的主要手段为身体练习,健康知识是载体,通过体育教学和科学锻炼,增强高校学生身体素质。通过体育课程教育使大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通过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应科学健身,体育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确立两种以上的身体锻炼体育项目,并逐步形成其体育优势。通过督促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练习,让学生达到最基本的运动能力。通过考核、测评管理手段,促进学生坚持健身锻炼、比赛活动,形成锻炼习惯。

(二)体质健康标准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质健康标准的对象是学生,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如增加球类运动、田径投掷项目等教学内容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选测的如篮球运球、排球垫球、投沙包等相结合,增强锻炼效果,丰富教学内容。体质健康标准与体育课标准有机结合。“达标”的测试结果和综合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结合,使体育课教学和体质健康测评活动既能结合又各有侧重。现在高校里学生很多一部分长跑成绩不合格,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学生心肺系统机能,引导学生科学有氧耐力锻炼,现在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家庭、教师的管束,容易沉迷于网络中,追求享乐,在运动上也选择舒适、休闲的运动练习,意志品质薄弱,这也是大学生耐力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校应该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体质进行监测跟踪、反馈。

(三)体质健康标准与教学方法相结合

高校体育教学对体育教师要求教学要有计划、有步骤,不能盲目的追求体育成绩不顾及学生身体特点,把体育课上成测试课、训练课,应该注重教学内容多样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引导学生及时做好参加《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准备。制定周详的体育工作计划,把教学和达标测试紧密连接。体育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设计课时计划应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特点。

五、结论与建议

(一)体质健康标准的推广与实施有助于大学生设定自己的锻炼目标,它让大学生关注自身体质,提高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

(二)将体质健康测试与课堂教学相融合,通过课堂教学让大学生明确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意义、标准、程序,使学生系统掌握体质健康标准的理论知识。

(三)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测试的成绩合理规划教学工作,完善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体系,建立准确、及时反馈机制,在体育教学课堂中安排耐力身体素质练习,提高学生耐力素质,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综合等级。

(四)增加学校体育设施投入,场地器材不足是目前制约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之一,只有领导重视、部门齐心才能大力改善学校体育硬件设施,为学生“终身体育”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学生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2] 黄群玲.学生健康标准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比较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9).

[3] 李宜南,万平,赫忠慧.北京大学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结果分析[J].体育科学.2005(2).

篇8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本文从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及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入手,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出体育教学必须全面落实项目化课程管理,找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实施良好的心理和品质教育,让体育教学充分发挥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关键词心理健康SCL-90UPI恐怖焦虑强迫项目化课程

体育教学作为实施身心教育的一门学科,在“健康第一”体育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学校体育的现状和发展,体育教学应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本人根据近来年对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并结合实践教学情况,提出体育教学实行项目化课程管理,找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和情操,并能调节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当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不少学生因生活不规律、就业压力大或恋爱等问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精神状况不佳。经查阅资料,近年来广州市10所大学调查结果显示,26%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患重型精神病而自杀的有9人,占因病死亡的53%,因精神病休学占休学人的37.9%,因患精神病退学占退学人数的64.4%。调查结果中显示,很多同学已经受到了心理健康的困扰。根据2010年10月我校10级2960名新生心理普查结果显示:偏重症状人数较多是恐怖和焦虑、强迫症状因素在新生占比例较高,偏重症状人数较多前三个因子偏重症状最高的是恐怖症状有410人,占13.9%、焦虑症状有325人,占11%、强迫症状有130人,占4.4%。UPI测试结果显示:有明显心理问题第一类,女生占23.1%,男生占17%,农村生源学生占21%,城市生源学生占16%。了解这个群体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其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本研究采用教育部统一研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高校体育教学更好地实施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实验组: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2960名学生进行实验比较,2010年10月新生入学参加心理普查人数为2960人,对照组:2011年11月再次以该批学生为心理普查对象,实际参加普查的学生共2950人,参查率达99.7%。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学术书刊、文献资料等。

2.问卷调查法:调查采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和UPI,UPI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卫生、人格健康调查表,通过筛选,可将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被筛选有心理问题学生,第二类为应引起关注学生,第三类为心理健康学生。

3.实验法:2010年10月对新生进行体育课和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调查以及心理测试,取SCL-90项测试及UPI测试结果,一年后即2011年11月再次进行测试比较。

4.数理统计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体育课和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分析

从表1、2可知:学生在大一时对体育课感兴趣的比例非常低,男生为35%,女生为22%;对体育课不敢兴趣的男生占16%,女生占33.5%;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男生占10%,女生占35%;每周参加锻炼3-4次的男生占25%,女生占16.4%。这些数据说明学生对上体育课和锻炼身体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或者说高中阶段的体育课存在严重的问题。大二的调查结果表明:相对大一学生的调查情况,对体育课感兴趣的男生从35%上升到86%,女生从22%上升到82.5%,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比例男生从16%下降到3.5%,女生从33.5%下降到5%;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男生从10%下降到5%,女生从35%下降到8.6%;每周参加锻炼3-4次的男生从25%上升到48%,女生从16.4%上升到44%;这些数据说明学生对上体育课和锻炼身体的认识起到了质和量的变化,也说明了大学体育课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SCL-90项测试人数比例较高的前三个因子及UPI测试性别频次分布和城乡频次分布比较分析

从表3、4、5普查结果显示:偏重症状人数较多是恐怖、焦虑和强迫症状因子在大一新生中占人数较多,偏重症状人数较多前三个因子分占13.9%、11%、4.4%。UPI测试结果显示:有明显心理问题第一类,女生占23.1%,男生占17%,农村生源学生占21%,城市生源学生占16%。说明新生中偏重症状前三个因子人数占比例相当严重,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女生比男生高出6.1个百分点,且农村生源学生高于城市生源学生,高出5个百分点,可见新生心理康健问题相当严重,且男女生比例及农村与城市生源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从SCL-90项测试结果表中数据表明:大二学生偏重症状人数比例较高的因子依然是恐怖、焦虑、强迫症状,偏重症状最高的是恐怖症状占2.38%,相对大一的13.9%下降了11.52%,焦虑症状占2.22%,相对大一的11%下降了8.78%,强迫症状占0.88%相对大一的4.4%下降了3.52%。从UPI测试结果表中数据表明:第一类为有明显心理问题的仍然是女生占14.17%,相对大一的23.1%下降了8.93%,男生占7.55%,相对大一的17%下降了9.45%,农村生源学生占16.33%,相对大一的21%下降了4.67%,城市生源学生占5.45%,相对大一的16%下降了10.55%。这些数据说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得到较好的改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相对新生入学时减少了很多,但是,从SCL-90项测试、UPI测试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少因子占分仍然高于全国常模,偏重症状较高的依为恐怖、焦虑、强迫症状,这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着重注意的问题,作为教育管理者必须对症下药找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从以上结果分析表明:对体育课感兴趣的学生,能每周3-4次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发生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偏重症状和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大幅减少。从大二SCL-90项测试、UPI测试结果显示,学生的心理状态最严重的恐怖、焦虑、强迫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有心理问题的男生和女生人所占人数比例以及城市生源与农村生涯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比例也大有下降,说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改善和促进作用,也说明学生经过一年时间的大学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后,对身心健康教育的认识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不断改革和创新的推动下,利用一切条件,特别是注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师们积极发动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这不仅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更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学如果能够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科学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会收到更大的效益。

广东省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从2009年开始就实行了体育课程改革,目前,全院正在全面推进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体育教学更加注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有许多需要不断改进和落实的问题。

篇9

关键词: 河南省 学校体育 课外体育活动 发展现状 对策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课外体育不像体育教学课程那样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自发性和随意性,属于潜在教育课程,它对于学生的信念、价值、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目前我省学校课外活动普遍存在重视不够,疏于管理,内容陈旧,封闭自守的现象,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着新形势下学校体育功能的发挥和发展,充分发挥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和功能,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激发锻炼热情,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课外活动的内涵

1.1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以外所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既包括学生在校内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的体育活动,又包括学生自发参与的一切校内外体育活动。它对于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1]。

1.2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当今,增强体质,发展个性,培养能力,促进身心健康是学校体育的最终目标,这是新时期学校体育教育的最终努力方向。然而,就最终目标的本质而言,它只是在抽象的基础上概念化了的一种理论归纳,必须加以具体化后才能有实际操作价值。增强体质、发展个性、促进身心健康是一个长期的个性塑造过程,它需要持久地努力和不间断地锻炼才能够保持和提高。课外体育活动为学生形成这种持续性和不间断性提供了可能。学校体育教学由于受到学时、运动项目、运动方式等的限制,很难满足学生兴趣和个性化的需求,而课外体育活动则弥补了体育课的不足。这似乎证明了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自然延伸和体育教学的第二课堂。但是,课外体育活动相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它又能自成体系,显示出相对的独立性。所以,课外体育活动并不是体育课教学的简单延续,也并非纯粹是体育教学的第二课堂,而是对体育课内涵的补充和外延的升华。它不在乎学生身体素质的好坏,运动技能的高低,而是使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获得对体育运动深刻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自身良好的体育意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可见,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具有广泛的延续性和终身性[2]。同时,课外体育活动又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1.2.1课外体育活动能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人的生长发展虽然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但与青少年时期正确地进行体育锻炼也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可以使身体的结构和机能都得到正常的发展,从而防止甚至矫正身体的畸形发展。更加重要的是: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还能够增强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总之,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不但能够提高运动分析器的工作能力,从而使机体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且能够全面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健康水平。

1.2.2课外体育活动能促进青少年优良个性的形成

课外体育活动是一种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付出相当多的体力、精力和时间的艰苦活动,有时还有一定的危险性,没有不怕困难和无所畏惧等优良的个性品质,是很难完成的。因此,学生经常参加各种课外体育活动,对于培养他们具有坚忍顽强的意志,勇敢果断的精神,灵敏机智的品质,以及热爱集体、团结协作的品德,等等,都具有直接的效能。许多研究指出,课外体育活动可以使人的个性在短时间内得到表现和发展。如在严密组织的集体性对抗项目中,学生能培养勇敢进取、互相合作的道德品质;在完成艰难甚至惊险的肌肉技术动作时,学生能锻炼吃苦耐劳、顽强果断等心理品质;在种种激烈、紧张的训练和比赛中,学生能学会调动自身潜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意志,克服消极心理现象的方法。所有这些,对于学生优良个性的形成,都具有积极意义。

1.2.3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状况,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健康较为关注,继而产生了终身体育的思想。为适应终身体育思想,全面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我国正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要使每个人都有终身体育思想,并终身参与体育锻炼,课外体育活动可以说大有作为。其一,学生时代,是个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通过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个体方面可以获得基本的健身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这些都有利于激发个体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为个体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二,课外体育活动中充满竞争和乐趣,通过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个体不仅身体得到发展,而且能体会成功的喜悦,心情舒畅,促进身体健康。其三,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个体掌握某项或多项体育技能,为日后终身开展锻炼提供活动方式和手段[3]。

2.河南省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现状

2.1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实效不强。

一些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校中小学生健康及体质状况令人担忧,说明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方面存在着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实效不强的状况。其中最典型的是,我国城乡学生的耐力水平呈普遍下降趋势。“耐力素质水平的提高或下降往往意味着人体健康水平和体质状况提高或下降”。各项研究在研究学生耐力水平下降的原因时都明确指出:学生缺乏体育锻炼。有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按要求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中小学只占总数的68%。其中,既能坚持开展早操、课间操和眼保健操,又能开展课外体育锻炼和班级体育活动,并对课外体育锻炼和班级体育活动有明确要求的学校仅占约50%[4]。这种现状说明,学校体育工作中,只重体育课,而轻课外体育锻炼;课外体育锻炼中,只重早操、课间操,而轻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锻炼和班级体育活动。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不够是措施不力、实效不强的主要原因,由于措施不力、实效不强,因此学生缺乏体育锻炼。

2.2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安排与设置,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点。一般来说,城市中小学比农村中小学好,高等院校比普通中小学好。但是普遍存在内容陈旧化、形式单一化的问题。有的学校办了几十年,课外体育活动内容总是整齐划一、场面看似宏大的早操、课间操和参与人数十分有限的篮球运动,而且早操、课间操中学生基本上是被动参与,他们在学校的规定和考核的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何淑娟等人通过对全国68所普通高校16768名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太少,每校平均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仅占学生总数的15.4%[5]。这提醒我们,在学生课外活动内容的筛选和组织形式的创新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果我们无视学生主体需求,故步自封,墨守成规,不思改革和创新,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

2.3缺乏引导,疏于管理。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与规范有效的管理是分不开的。目前,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主要由体育组具体部署实施,局限于那些规定了的和有计划的课外体育活动,如早操、课间操和运动会等。很多学校在这些常规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中表现出太大的随意性,甚至流于形式,使得这些活动的教育实效大打折扣,而那些不在学校规划之列,占据绝大部分时间,并且参与面广,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意识的课外体育活动几乎没有管理、引导可言,老师不插手,管理不沾边,学生的自主活动处于一种极度的盲目开发状态。不少学生由于受运动技能水平的限制,认为技不如人,或受场地器材所限,干脆放弃了这些自主性很强而且是他们十分喜爱的课外体育活动,而能坚持这种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由于缺乏基本的管理和科学的指导,其活动也始终处于一种无序、低效状态。

2.4多重因素,限制发展。

尽管我国的教育方针把体育摆在重要的地位,但是体育的重要性始终未能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中的“读书做官”等社会等级观念、价值观念、伦理观念是形成“重智轻体”现象的直接原因,它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是造成学校教育中偏重智育、忽视体育现象的社会根源[6]。另外,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最直接组织者和指导者,一般来说,体育教师的组织工作能力较强,他们工作热情高,学校领导支持,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就一定能够做好。但是目前大多数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是很高。一方面,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重视不够,体育教师的工作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同工不同酬等因素对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体育教师的工作责任性不强,缺乏一定的奉献精神,工作不主动,不愿花较多的精力和时间组织课外体育活动,造成体育活动的组织缺乏活力。

3.河南省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对策

3.1明确目的性。

有人认为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的自由活动,由学生自己完成,学校只要提供场地和器材就足够了。其实,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它必须贯彻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个性特点。组织每一项活动都应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的、要求和计划,避免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防止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随意性,避免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的“放手”行为。

3.2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让他们把活动作为自己的事,做活动的主人。如果活动的进行完全由老师发号施令,就会使学生陷入被动,妨碍学生独立自主性的发挥。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参加讨论,决定活动计划和步骤,研究解决活动中的各种问题,注意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3.3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课外体育活动感兴趣,他们才会高高兴兴地参与到活动中。因此,课外体育活动应该丰富多彩。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们所喜欢的体育项目多组织一些竞赛,激发学生们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学生们能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找到一项自己所喜欢的体育项目,能够喜欢体育活动,能够自觉地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养成热爱体育锻炼的习惯。

3.4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开展课外活动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地、各校的有利条件,开展有特色的活动。例如:城市学校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的体育场馆、广场等场所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农村学校则可以利用自然环境,如乡间公路、高山、河流、坪地等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有些设备条件比较好,师资力量比较强的学校可以开展各种专项体育活动,如篮球、足球、排球、武术、游泳、健美操等,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形成各自的特色。

3.5加强组织领导。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手段[7]。因此,学校领导要切实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领导,把课外体育活动列入学校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由校长或教导主任分管,教务处具体组织和指导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使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庆永,张丽君.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3,26,(3):233-234.

[2]龙亚军.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其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4,26,(3):125-126.

[3]冯炳.浅谈课外体育活动[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4,21,(3):102-105.

[4]曲宗湖,扬方轩.课外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45-48.

[5]何淑娟.大学体育现状与需要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7,14,(1):23-25.

篇10

学校占地13000多平方米,700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宏伟壮观。楼内设有30个教室,学校装备了标准的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现代化的电教室、微机室、语音室,标准化的多功能展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乐室、活动室和大小会议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建立了宽带校园信息网络和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并开设了宁江区第六中学网站,堪称市内一流标准。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传统美德教育”优秀学校、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省劳动实践建设先进单位、省“五四”红旗团委、省体育工作达标学校、省传统项目学校、市级标准化学校、市精神文明先进学校、市德育特色学校,市卫生标兵单位、市“两优一推”总评先进单位、市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市自制教具先进单位、市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良木择地而竞荣

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德育。学生不仅要有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德育为先,坚持德育为先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的关键。以德育人,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更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我们办学特色之一。是我们始终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落实国家关于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寓德育于校园文化之中,常规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一是加强了德育工作的过程管理。德育工作计划、目标管理方案切实可行,定期总结各项德育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二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年初确定的德育目标,任课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中,主动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结合点,研究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在课堂上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发展个性,培养能力,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运用合理方法,充分体现出“严谨善教、育才培德”的教育思想,适时做好学科德育渗透。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充分利用充分利用板报、画廊、广播等宣传工具,渲染校园文化,配合学校的各阶段工作重点,充分利用宣传工具进行宣传,举办如 “交通安全”、“ 卫生防疫” “生命科学”、“反对迷信”“拒绝”等专题展览。四是巩固了标准化家长学校创建。及时召开了家长座谈会、班主任座谈 会、家长委员会等工作会议,各项会议有记录,有总结。五是加强德育常规工作的建设和检查。通过落实《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加强对校园、班级文化建设。六是利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和入学、毕业、入团特殊日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七是组织教师参与了各项活动。学校要求教师全程参与、全程指导、全程把控德育系列活动,促使德育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名花适土而繁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良好的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关键,较高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基础。

打铁需要自身硬,校长带头参加各级培训,校领导参加了在北京、长春、南京等地的骨干校长研修班,不断提高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带领班子成员和教师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爱岗敬业。

学校始终把建设一支政治思想合格、师德优良、结构合理、业务过硬、师德高尚、开拓进取、敬业爱岗、与时俱进的优秀教师群体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坚持走“科研兴校”的道路。经过努力,几年来,教师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有46人次;省级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有125人次;市级刊物上发表文章的56人次;区级刊物上发表文章的130人次。另外,获得国家级优秀论文有30人次,获得省级优秀论文的有50人次;市级优秀论文的有80人次;区级优秀论文50人次。

走进名校,走进名师课堂,向名师学习。自宁江六中与清华大学附中2000年6月结为手拉手联谊校以来,学校教师到清华附中考察学习66人次,并且,还派出教师到全国其他名校学习考察,如东北师大附中、吉林省实验中学和吉大附中等学校,使教师们亲身感受到那里厚重的文化底蕴,感受到了那殷实的师风和学风,感受到了前沿的教育教学思想,感受到了真正的素质教育。

坚持每周组织政治,法律法规,师德典型等方面的学习,不断师思想,提高认识,不断增强教师政治素质,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自觉性。强化师德教育,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力度。

校本培训工作扎实有效。建立了教师教学业务档案,从教学过程和效果两个方面真实地评价教师工作。认真落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程方案。学校按照年初计划,组织了教师集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以时事政治、教育政策法规、国家、省、市级的师德典型事迹,并及时召开师德演讲会。

学校坚持每年开展“教学百花奖”系列竞赛活动。专任教师、中青年教师都参与了此次活动。通过教案制作,课堂教学,理论测试和论文撰写等形式评选出了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通过活动,锻炼了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了普遍提高。

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项评比竞赛活动。在省、市、区名师以及骨干教师课堂教学综合能力评比活动中,我校教师王凤、刘艳丽、杨淑芬、王树华、潘宏宇、黄焱华、于亚秋等教师屡次获奖。

接天莲叶无穷碧

教学管理规范。学校制定了可行性教学工作计划、教学目标管理方案、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等,突出了教育的重点,及时布置落实各项工作,按时总结,打造高效课堂工作扎实有效。校长及业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完成了听、评课节数,能针对性地给以指导,分学期及时召开听课报告会。全面细致做好常规工作的监督和检查。认真开展基础教育质量年活动,认真组织期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工作。做好了常规工作的检查,每月进行岗位对照检查,每学期检查四次,检查结果与课时津贴、年终考评挂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

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和辅导,抓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校长及业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完成了听、评课节数,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业务指导,并及时召开了全体专任教师参加的听课报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引导创新,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质量突出。学校成立了课堂教学评价领导小组,依据《中小学课堂评价标准》进行有效实施。加强非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各项工作,各项指标达到了上级要求。几年来,全区的一二年级学生的质量抽检中,我校成绩名列前茅。毕业班质量检测成绩优秀。我校学生中考成绩位居全区前列。

映日荷花别样红

学校重视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学校认真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中,不能挤占体育课,体育老师上课必须有教案,有计划的进行教学,学校领导经常检查体育教学情况,听取学生意见,保证体育课教学质量,保证学生体质,保证学生室外活动时间每天至少一小时,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意识。学校重视对学生特长的发现和培养,采取多种形式,使我校学生都能至少两项技能和特长。每学期都开展一些有代表性的活动:如跳绳比赛,韵律操“青春的旋律”比赛等。培养了集体意识和竞争合作意识,提高了间操的质量,促进了体育工作的发展。在特长生培养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和区各项体育竞赛活动连年获奖。主动抓好校体联办工作。2010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我校为“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