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高校毕业生范文
时间:2023-03-29 15:4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届高校毕业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招聘范围
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16年应届毕业生。
二、招聘原则
1.坚持公开、公平、公正;
2.坚持考试和考察相结合,择优录用。
三、招聘职位
2016年我局统计教育培训中心(中国国际统计培训中心)、统计科学研究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中国信息报社、中国统计出版社5家在京直属企事业单位共计划招聘工作人员9名,职位信息及任职条件详见附件1《国家统计局在京直属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2016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职位信息表》(以下简称《职位信息表》),有关招聘单位的职能简介和机构设置可登录stats.gov.cn/zjtj/gjtjj/jgsz/查询。
四、报名条件
1.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思想政治素质好,具备招聘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能够履行招聘岗位规定的义务;
2.工作态度积极,事业心、责任心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有志于投身中国统计事业;
3.身体健康,吃苦耐劳,具备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
4.学习成绩优秀,具备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英语水平,本科学历需要英语四级成绩430分以上,硕士及以上学历需要英语六级成绩430分以上;
5.具备招录职位所要求的相关条件。
五、招聘程序
凡符合条件并有意到我局在京直属企事业单位工作的2016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填写《应届毕业生报名登记表》(见附件2),并于2016年3月13日之前通过电子邮件形式发往应聘单位电子邮箱中(各单位电子邮箱地址详见《职位信息表》)。
根据职位要求和应聘者的具体情况,用人单位对应聘者进行资格审核,择优确定各职位参加专业笔试或面试的人员。2016年3月27日前由相关招聘单位在国家统计局门户网站上笔试或面试公告。考试及考核程序如下:
1.考试(笔试或面试)、体检及考核;
2.根据考试、考核结果,确定拟聘人员;
3.公示招聘结果;
4.签订聘用合同,办理聘用手续。
六、注意事项
1.每个报名人员最多只能报考两个职位;
2.报名人员应对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凡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即取消考试或聘用资格;
3.报名人员参加招聘期间的交通、食宿费用自理。
附件:
1.《国家统计局在京直属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2016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职位信息表》
2.《应届毕业生报名登记表》
国家统计局人事司
2016年2月2日
相关附件
篇2
0 引言
近年来,高等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经调研发现,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社会环境、恋爱、交友、就业、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都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其中,就业压力是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而此种压力在应届毕业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高校应届毕业生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心理冲突逐步凸显,一方面会出现对未知就业形式的恐惧、紧张等心理,另一方面还会出现对自身认知的偏差,进而导致自卑、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问题。
目前,各高校通过增设《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各种方法来积极帮助应届毕业生应对就业压力及相关心理问题,但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普遍性仍然存在,就业压力所造成一系列心理问题连锁反应仍不容忽视。
1 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原因分析
从2015年5月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公布的《2015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2015年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感受平均值为18.39,明显高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感受平均值。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究其原因,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就业难等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压力
2014年的毕业生人数首度突破700万达到727万之多,2015年3月1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称:“今年青年学生的就业人数达到1500万,其中高校毕业生将达74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连续几年的“史上最难就业季”无疑给应届毕业生造成了沉重的压力。在这种就业难的社会压力下,应届毕业生还未踏上找工作的征程,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除此以外,由于毕业生即将脱离学生身份步入社会,择业过程中会出现就业期望与现实反差较大,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等现象,进而造成毕业生出现自卑、迷茫等不良心理问题,甚至对社会环境产生排斥,对自身产生怀疑。
1.2 父母及家庭给予的压力
高校大学生在走进校门之前,多半是承载着家庭的希望。经过粗略计算,大学生要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一般需要花费4万元以上,这笔数目对于农村和一般职工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因此,应届毕业生多半背负着家庭的殷切期望,普遍希望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来回报父母。然而,“就业难”的客观事实使得毕业生找到一份工作已实属不易,而找到一份高收入的满意工作更是十分困难。毕业生在双重压力下经常出现焦虑、恐惧、迷茫等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压力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另外,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在择业时会选择门槛较高的“公务员、事业单位”等职业,不考虑个人实际情况,盲目攀比跟风。这种不良的就业氛围使得很多应届毕业生在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进而错失就业良机。据《2015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就业压力源的4个维度(家庭、学校、用人单位、个人)中,家庭为最主要的就业压力来源。面对家庭成员的殷切期望,毕业生一旦在择业中遭遇挫折,将会出现抑郁、逃避等诸多心理问题。
1.3 初入社会,对未知迷茫的压力
绝大部分大学生是在父母的关怀下长大,生活圈和交际圈一直仅限于学校,并没有直接接触社会。大学生初入社会,很难正确处理好社会关系,同时,应届大学毕业生属于初次就业,面对生活环境和个人角色的突然转变,很多大学生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存在认知偏差,不能正视就业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在择业过程中,遭遇挫折是在所难免的,而很多毕业生抗压能力及心理素质较差,一旦遭遇挫折,就会出现一蹶不振、对自己丧失信心、夸大自身缺点、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会引发一系列其他问题的产生。
1.4 对社会不公现象产生怀疑心理
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不得否认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应届毕业生在就业竞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耳濡目染一些就业不公平现象,此时,毕业生会出现认知偏差,导致消极、自卑、偏激等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对社会及自身会产生怀疑心理。
此外,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如有的职位招聘时标注只要男生,部分女生虽刻苦学习,却苦于就业无门,对自身的奋斗目标产生怀疑。虽然中央明令禁止在招聘中不得歧视非“211”院校学生,但是很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还是秉承“985”、“211”院校优先的原则,造成很多非重点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就业困难,出现自卑、自暴自弃等众多心理问题。
1.5 高校应届毕业生自身原因
当代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较多,实践技能较少,不适应社会基本需求。面对有工作经历要求的招聘企业,应届毕业生多半束手无策。与此同时,很多应届毕业生好高骛远,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对工作条件期望较高,给用人单位留下了不切实际的印象。应届毕业生的择业目标与就业现实存在差距,个人技能与企业技术不匹配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毕业生就业可选单位少、就业困难大,同时引发其他心理问题的出现。
2 心理健康问题对策及建议
2.1 鼓励应届毕业生正确评估自我,积极应对,自我完善
不同的高校毕业生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应鼓励应届毕业生正确的评估自我,既不好高骛远,又不妄自菲薄,正视自我,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在就业过程中遭遇挫折是在所难免的,而首次就业就完全满意也是不现实的。应届毕业生应充分认识到当前就业实际,秉持“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否则,很有可能陷入就业误区,错失就业良机。另外,大学生应在新生入校时期就树立就业意识,做好个人的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建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应届毕业生应针对就业形势,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身的就业目标及就业期望,择业时应考虑个人长远发展,确定长期职业规划,制定个人职业目标。在择业过程中出现问题应及时反思,努力提高自身技能,增强个人社会实践,矫正个人认知偏差,促进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
要提醒学生,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不仅仅总是要技术精湛,专业素质强的员工,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员工的道德评价。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做到诚实有信,责任心强,公正公平,爱岗敬业;同时在大学时期,应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班级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提早的锻炼自身能力,努力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才能在求职中更胜一筹。
2.2 发挥辅导员在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方面,应定期开展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课程、制作心理健康宣传栏等。另一方面,针对应届毕业生,应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前教导学生如何排解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压力。
辅导员应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努力为在校毕业生营造健康成长、积极向上的良好就业氛围,积极鼓励学生超越自我。同时,要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问题排查,对于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应及时的了解情况,帮助其分析现状,解决问题,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应主动帮助学生申请专业心理资助。
2.3 高校应改善培养机制,加强社会实践
我国的高校人才培养构架现如今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能力”,使得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脱节,无法直接应用于实践。目前,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也逐渐意识到了此类问题的存在,正在调整人才培养构架。如蚌埠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加了小学期实践教学环节,并将每年的暑期实践纳入教学,增设创新学分,提高学生的个人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建议高校在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时全面考察就业市场,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构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让企业提前走进校园,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接触实践。同时,学校应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努力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综合发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序进行。
2.4 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政策落实
近年来,政府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十分关注,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政策:鼓励学生自主就业、鼓励学生去中西部地区就业等。但在政策的落实上,应进一步加强,努力开辟多就业渠道,制定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及体系,建立健全就业服务机构,让各项政策尽快落到实处。同时,针对毕业生就业压力所造成的心理问题,政府应努力帮扶,鼓励各高校建立专门的就业心理咨询,鼓励各高校全方位的服务学生就业,帮扶“双困生”,与应届毕业生共同应对就业问题。
篇3
一、准备招聘
1、成立招聘领导小组,招聘领导小组以人力资源部为主,以相关部门(如具体招聘部门、主管部门等)为辅,以主管副总负责。如果企业规模较小,可根据实情灵活变通。
2、招聘领导小组根据部门设置、发展现状、未来规划、行业状况等,来确定因增设部门、扩大规模、补足欠缺(原来人员不足)所需的招聘职位、招聘人数、薪酬福利等。
3、定出要招聘应届毕业生的基本条件,包括职位要求、职位职责、其他事项等。
4、制定招聘方式和报名方式,招聘方式包括:校园招聘、网上招聘(以应届毕业生求职网站为主)、参加应届毕业生就业交流会,报纸电视广告招聘等,报名方式包括:现场报名投简历、电子邮件报名投简历、信函报名投简历等,企业应本着高效、方便、及时、节俭的原则,制定适合企业的招聘方式和报名方式。
5、制定招聘流程,一般流程是投递简历——简历筛选——通知初试——通知复试——决定录用,具体流程可根据企业的招聘情况作增减或变更。
6、招聘资料准备,招聘资料包括用于招聘的书面资料、网络资料、视频资料,这些资料内容主要包括招聘信息、招聘登记表、企业概况、企业文化等,注意所有资料的内容要保持一致性,绝对不能出现自相矛盾的内容,以免给人虚假宣传的印象,影响招聘的效果。因此要对所有招聘资料进行严格的校对审核,以确保其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
7、制定招聘纪律,招聘领导小组制定出招聘纪律,以保障招聘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约束所有负责招聘人员的形象礼仪、言谈举止,尤其应规定所有负责招聘人员的招聘口径绝对一致,且必须跟所提供资料完全相符。
二、信息
信息的内容包含:企业简介、招聘职位、招聘人数、招聘要求、薪酬福利、职位职责、报名方式、招聘时间、联系方式、招聘地点、招聘流程、乘车路线等,招聘信息尽量准确、完整、简洁。
1、校园招聘 跟选定的招聘院校就业办公室联系,在校内网站、校报、校园电台等招聘信息,同时在大学校园允许的显著位置张贴招聘广告或放置广告牌,企业自身网站也要在第一时间刊登招聘信息(企业网站的招聘信息力求醒目、准确、完整),向欲聘应届毕业生发放招聘资料,向欲聘应届毕业生播放招聘专用视频资料,有条件的企业可在大学内进行招聘前动员宣传,全方位向欲聘应届毕业生展示企业整体状况,以此吸引应届毕业生踊跃报名,以便择优录用。
2、网上招聘 网上招聘相对简单,一般在相关的应届毕业生求职网上直接经过核准的企业招聘信息即可,网上信息不要忘记企业的完整准确的联系方式,包含企业的联系电话、电子邮件、企业网站、企业地址,可能有的招聘网站不允许登载企业的联系方式,像这类招聘网站企业应明智的放弃合作,选择那些允许刊登联系方式的大型招聘网站来合作。
3、应届毕业生就业交流会 企业参与应届毕业生就业交流会时,要提前向组织方提供招聘信息,以便于组织方及时对外。企业一定带足招聘资料,以便到时发给前来咨询应聘的应届毕业生,有条件的话可以在招聘现场播放招聘专用视频资料,以便使应聘的应届毕业生更直观的了解企业。
4、报纸电视广告招聘
对于应届毕业生的招聘,一般不建议使用此法。如果一定要使用报纸电视广告来招聘,那只需在报纸上、电视上登载招聘信息就行了。
三、收集简历
由于受到就业现状不好的影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有一定压力,因此企业更要尊重每一个求职的应届毕业生,更要认真处理每一份应聘简历,绝对不能趾高气扬,比如把应聘简历随便摆放,更不能现场丢弃应届毕业生的应聘简历。不管是招聘现场收集的应聘简历,还是通过电子邮件、信函收集的电子邮件都一视同仁,做到分门别类,认真保存,无一遗漏。尤其通过电子邮件发送邮件的,企业要及时将收到应聘简历打印出来,或将应聘简历转出保存在招聘专用文件里,然后删除已收集的应聘简历,以确保电子邮件随时通畅无阻。记得告知每位递交简历的应届毕业生必须准确登记联系方式,以便及时地通知面试,如果计划周全的话,可以告知参加招聘的应届毕业生初选出结果的大致时间。
四、简历筛选
简历筛选要按企业制定的统一标准和筛选比例,由粗到细,有松到严,仔细审阅每一份应聘简历,为了公正、公平、公开起见,最好有三个以上的招聘人员同时审阅每一份应聘简历,对于多人审阅都通过的应聘简历可直接定为初试人员,对有争议的应聘简历可有审阅人共同讨论然后定夺,做到不错过任何一个选拔人才机会,也不能埋没任何一个人才。如果发现有些应届毕业生确实很优秀,只是本企业暂时没有此类岗位,可以把这类人才转入人才储备库以备后用。
五、通知面试
为了能及时通知到参加初试的应聘人员,根据招聘范围和交通状况等,决定提前通知的时间(外地一般至少提前五天通知为宜),应以电话通知为主,短信、电子邮件通知为辅,特殊情况也可使用特快专递通知,企业网站、校园网站、校报等也可以同时公布初选结果。通知内容必须具体,包括面试时间、面试地点、交通路线、需带物品、面试需要时间(是一天还是多少天)。如果企业有条件,可以到参加面试应届毕业生比较集中的地方进行面试,比如大学校园或就近宾馆等,如此一来可以方便应届毕业生的面试,二来可以体现企业的人性化。
六、组织面试
广义的说,面试应包括面谈和笔试。招聘领导小组负责选定面试场所、面试人员、接待人员,面试场所要布置的简洁、明亮、舒畅,最起码让人感觉比较放松,在企业内面试一般选择会议室或培训室等,面试人员以三人以上为佳,面试人员一般包括企业总经理或副总、人力资源总监、招聘部门的主管等,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委托职业测评机构的人员参与企业的招聘,接待人员必须挑选能代表企业形象的人员,接待人员要有热情、态度好、反应快,接待人员要做好面试人员的登记、面试安排、食宿等的安排,协助招聘人员做好招聘工作。
1、面谈 面谈前要创造轻松愉快的谈话环境,使应聘的应届大学生不必过于紧张,以便发挥出正常水平。对于求职的应届大学生不要责全求备,重点是考察其发展潜力,通过考察其基础知识、专业知识、道德水准、团队意识、协作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反应能力、判断能力、交际能力、职业心态、抗压能力、务实精神、效率观念、责任意识、风险意识等方面,就可以基本判定其发展潜力,当然潜力考察要根据招聘岗位来选择考察的侧重点,没必要面面俱到。虽然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社会经验,但仍可借助招聘面试的STAR原则, 所谓STAR原则,即Situation(背景)、Task(任务)、Action(行动)和Result(结果)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合。比如考察应届毕业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可以这样提问:请你举一个改善与老师或同学关系的例子:详述当时处于什么状态,你想达到什么目的,你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面谈多用开放性的问题来提问,比如:你认为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如何才能更好地就业?这是考察就业者的职业心态,这类问题没有唯一答案,只是通过应聘者的回答来反映其真实情况;不要用“是”或“不是”的问题,比如:你认为同事之间应该互相团结吗?,只要有点头脑我想他会答:是,我认为同事之间应该互相团结,这类问题没有任何意义,根本不能反映应聘者的真实情况。面谈开始要对前来应聘的应届毕业生表示欢迎,提问应有易到难,面谈中要始终保持微笑,要对应聘者的谈话的重点做好笔录,面谈中应聘者如有“卡壳”,面试人员可提醒应聘者好好想想,综合权衡,根据考察的权重,对应聘者进行打分记录,面谈结束要对应聘者表示感谢。现在有些企业采用视频面试,其方法跟正常面谈一样,但要选择好视频面试的时间,面试之前要全面检修电脑和网络状况,排除一切可能的故障,保证视频面试流畅清晰,切忌视频面试中发生网络中断的故障。企业如有条件的话,可对整个面谈过程进行视频音频实录,以便于对应聘者的评估录用。注意面谈中不要对企业过分夸大宣传,也不要随便承诺,一切企业现状为依据做恰如其分地说明。
2、笔试 笔试的内容比较广泛,但多集中在综合知识、专业知识、性格测试、智商测试、情商测试、职业能力测试等方面,笔试的重点在于准备笔试的内容,如果企业在这方面不很专业的话,可委托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来来参与笔试的命题和阅卷。是否要笔试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并不是所有招聘都要笔试的。
七、决定录用
在招聘领导小组直接负责下,根据应聘的应届毕业生的简历、面试成绩、面试视频、笔试成绩等,核实应聘的应届毕业生的相关资料,可以调阅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档案资料、学校推荐资料、调查其同学等,如果调查资料与登记资料出入较大,应以企业的最终决定为准,决定录用一般情况下也要三个以上的招聘人员共同定夺。
决定录用时有几点注意事项:
1、 在德和才的取舍上,以德为重,品德不佳者,尤其那些有不良记录者一律不得录用。
2、 在学历和能力取舍上,以能力为重,不要迷信学历,也不要迷信名牌大学。
3、 在情商和智商取舍上,以情商为重,古今中外不计其数的案例说明情商是成功的重要保证,智商高不一定成功,情商高则很可能成功。基于此,在招聘时其他方面一样者,优先录用家境清贫的、经历坎坷的应届毕业生。
4、 在专业选择上,除非是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岗位,如设备操作、软件设计、广告创意设计等,一般不应该有专业的局限,切勿一味寻求专业对口,曾经有过说法“凡是专业上出成绩的,都是那些非专业的人士”。
5、 决定录用时,必须以企业招聘要求和录用原则为唯一标准,彻底杜绝个人成见和偏好。
八、招聘答谢
录用结束后应及时通知应聘的应届毕业生,要向被录用人员表达祝贺,同时告知报到时间和准备事项。对于没有被录用的应届毕业生,情况允许的话,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告知的方式,委婉说明录用结果,同样对其参加企业的招聘表示感谢,当然最好还能为其提供一些就业指导和帮助(特别注意一定要用诚心来帮助,不是对其没录用的同情和安慰)。
篇4
【关键词】应届毕业生 就业鸿沟 原因 GTW职业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010-03
狭义而言,我国当前职业培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职业技术学校的职业培训、企业内部开展的职业培训以及在职人员在社会培训机构中自主参加的职业培训。针对高校应届毕业生入职前的专业职业培训在我国相当匮乏,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受自身就业能力的限制,逐渐陷入就业难的境地。有学者指出:“就业难的根源不在于大学的不断扩招,而在于企业与毕业生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就业鸿沟’: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正是出现‘就业鸿沟’的重要原因。”本文试图分析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鸿沟产生的原因,用GTW(Graduate to Work)职业培训模式来解决就业鸿沟问题。
一、就业鸿沟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社会宏观经济变化的影响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减缓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为12016亿美元,比2008年的14285亿美元下降约16%,降幅之大为10年所未见。但是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仍在日益加剧,科技仍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在此情况下,我国为快速使经济得到复苏,采取原有的职业结构分化解体,提高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等措施。除此之外,企业为了应对科技的挑战与国际经济的竞争,越来越向高绩效的组织发展。然而,纵观我国应届毕业生的劳动力准备,情况并不令人乐观。近年来,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不满意度逐渐上升。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至今所招的应届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比较满意”的占45.1%,其中“比较满意”在外企和国企表现得比较突出,分别为54.7%和50.5%,但“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之和由去年的4.1%上升到10.6%,说明大学生的工作表现与企业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是导致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此外,分别有32.6%、26.7%和25.8%的国企、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认为,现在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在对待工作态度的问题上,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分歧较大。由此可见,我国紧缺一种综合有效的针对性培训模式,这种培训可以帮助高校应届毕业生走出从毕业到工作这一阶段的混沌期,来解决企业与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鸿沟”问题。
(二)普通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困境
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对当今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是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素质包括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思考能力及合作协调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高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每年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劳动资源的同时,也逐步浮现出诸多潜在的问题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感到就业压力的存在,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困境,即学校教育的封闭性、保守性、单一性。
首先,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的封闭性体现在课本本位学习上。课本本位学习是相对固定教师在教室内向学生传授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或任课老师指定教材上的知识内容。课本本位学习呈现出一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典型现象。普通高校中大部分的教师缺乏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从而导致他们所教授的内容与社会企业实际操作的内容契合点较少,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其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实践的关系,造成学生只能处在一个孤立的封闭性的教室内学习。
其次,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的保守性体现在学生本位学习上。在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培养规划中,只是保守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计划、监督及控制。而较少开设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的职业指导课程,即没有整合学术学习与职业学习,未能加强学术教育中的职业性。这就导致学生没能更早地了解职业世界,也没法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方向作出比较成熟的选择。
最后,普通高等学校学习的单一性体现在课程本位学习上。课程本位学习是指几届同一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接受相同理论课程的一种学习。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知识经济以其令人目不暇接的更新速度冲击着每一个职业。由于人才市场需求与高校所设置的课程结构不符,全日制本科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可能到临近就业就已经落伍于社会境况,这就导致高校应届毕业生难就业、企业难得人的就业鸿沟现象。因此,我国缺乏一个能让应届毕业生与时俱进的信息渠道。
(三)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自我定位
近些年来,一些高校应届毕业生会因其好高骛远的个性而拒绝适合他们的低报酬岗位。逐渐地,他们的劳动力脱离社会生产过程,他们的使用价值不能发挥出应有的高度。专家指出:劳动力资源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其生产能力具有不能储存、不可保留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逐渐消失。当这些毕业生劳动力的效用性减弱后,他们将会愈加地陷入就业鸿沟的困境。这也正是因为我国缺乏高校应届毕业生相应的职前培训,帮助他们跨过从毕业到工作的这一道鸿沟。
二、就业鸿沟的对策——GTW职业培训模式
(一)GTW职业培训模式的含义
GTW(Graduate to Work)是个人从普通高等教育结束到有报酬的就业开始这一时间段,是一个为就业作准备的阶段。GTW职业培训模式是适应于应届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生从毕业到正式被企业录用这一阶段的职前培训模式,或者说是根据企业对就业能力的要求,为求职于这些企业的应届毕业生而调整、制定的一种有效的职前培训模式。
(二)GTW模式的课程内容
1.职业生涯认知课程。GTW职业培训模式根据高校应届毕业生所应聘的职位,帮他们分析、阐释所应聘职位的真实工作世界。职业生涯教育是帮助学生建立和发展正确的自我概念,它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能力、人格、需求、价值观及兴趣等存在的个体差异,认识到工作世界对人的一般要求,不同种类的职业对从事者能力和人格特质的特殊要求,有助于应届毕业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
2.个性化职业培训课程。GTW职业培训模式所设置的个性化职业培训课程符合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职业指导之父帕森斯提出的“人职匹配论”。帕森斯的理论内涵是在清楚认识、了解个人的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条件基础上,将主客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对自己有一定可能性的)相对照、相匹配,最后选择一个职业与个人匹配相当的职业。通过GTW模式的个性化职业培训课程,高校应届毕业生可以更有效、更有方向地达到人职匹配这一最终目标。
例如,GTW职业培训将对每名应届毕业生进行各项测试,以了解学生的工作能力与其所要应聘公司的岗位,继而进行分析、匹配。如果最终测试结果是某应届毕业生在处理业务能力方面如鱼得水,但是在计算机软件操作方面还达不到应聘公司的要求,那么,GTW职业培训课程的执行者应有针对性地对此毕业生进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再如,某高校应届毕业生需应聘某奢侈品牌的营业员岗位或者某大型企业的前台岗位,此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都很好,但是其走路的形态等各方面的外形气质不符合企业的职位要求。针对这一类学生,在GTW职业培训课程中会请资深的舞蹈老师及形体老师指导学生,提升其形象气质。
(三)GTW的教学方法
GTW职业培训模式的课程是根据企业对岗位的需求而制定出个性化培训课程,主要采取共学制和师徒制两种方法。
1.共学制。共学制是一种以按需教学为基础的教育形式。其针对不同企业岗位的需求共性,由专业的教师为求职者开设共需课程。比如英语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我国越来越多的行业领域步入国际领域,对求职者语言素养的要求逐步提高。因此,许多企业都有语言的共性需求,求职者可根据自己的语言水平参加课程,与不同企业的求职者共同学习。
共学制也是一种以分层教学为教学基础的教育形式。分层教学包括两种取向:一是根据学生群体在学习上存在的个别差异,有意识地将其区分成若干类别或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二是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将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难易程度不同的层次,将属于同一水平的知识划归为一个层次。
2.师徒制。师徒制是GTW职业教育模式的一种形式,以杜威提出的“做中学”为核心特点,主张由师傅言传身教地向徒弟传授知识、技术及文化。现场教学是师徒制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现场教学是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或社会生活现场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通过现场观察、调查或实际操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三、对策的图解验证
对高校人才的知识储备与岗位的需求缺乏契合点的情况,GTW职业培训模式提供了一种具有可行性的解决途径。GTW职业培训模式可使应届毕业生在高校所学到的知识和企业之间有一个契合点,为双方提供一个通道,使高校人才能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对此,笔者用“SPAECAT”来论证GTW职业教育培训模式解决应届本科生就业鸿沟的有效性。如图所示:
S(0号球student):某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
P(1号球position):某企业的一个职位
A(2号球atmosphere):毕业生融入企业工作氛围度
E(3号球efficiemcy):毕业生工作效率
C(4号球customer):毕业生寻求客户能力
A(5号球achievement):企业的最终绩效目标
T(球杆):GTW职业培训模式
图中每一个袋口代表着某贸易公司总体规划中对任职者在工作期间的期望指标,并且当球入袋后说明相应指标完成;虚线球代表实线球的运动路径。GTW职业培训模式的这根球杆将适当的力作用在0号球上,使某毕业生往贸易公司业务部的一个职位需求方向发展,当0号球与1号球撞击时,说明此毕业生与此职位匹配。匹配后,1号球逐步滚入左中袋,即任职毕业生完全达到了此公司业务部的用人指标。当此毕业生完全适合这一职位的时候,说明毕业生在工作期间因其价值观与同事有一定的类同性,而能在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中工作;拥有良好的工作氛围,能提高任职者的工作效率;工作效率提高后,其所拥有的客户也将越来越多;不言而喻,任职者最终将能顺利地达到企业所定制的工作绩效目标。当2、3、4、5号球逐一入袋,表明任职的应届毕业生逐一完成公司总体规划中所希望实现的期望指标。经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校应届毕业生不仅能就职于适合自己的岗位,而且在后期的发展中既能有益于个人,同时也能造福于其就职单位的发展。因此,GTW职业培训模式能全面有效地解决“就业鸿沟”问题,使高校应届毕业生能真正地跨越就业这条鸿沟。
总之,GTW职业培训可以弥补前文所提到的大学专业与社会职业之间的鸿沟,有效缓解因人才市场需求与高校课程结构之间的差距而造成的就职难和招工难的现象。同时给予应聘者正确的指引,解决社会、人才、企业之间的博弈问题,实现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人力资本效用最大化以及企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丽玲,吴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基于对管理类和经济类大学毕业生的调查[J].教育研究,2010(3)
[2]范泽瑛,谢超.关于2006就业力问题及其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8)
[3]周晓虹.试论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兼论促进就业的对策措施[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3)
[4]大学生就业更严峻,企业不满意度上升[EB/OL].
[7]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5
20xx年非上海生源应届生落户标准一、引进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紧缺急需的非上海生源毕业生,是加强人才强市,培养和集聚各类人才的重要措施,对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不断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市各有关部门、各高校和用人单位要从保持和增强上海人才优势出发,认真做好非上海生源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为吸引优秀人才进沪就业营造良好环境。
充分发挥居住证和户籍吸引非上海生源毕业生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管理和服务,强化以积分制为主体的居住证制度的主渠道作用。优先满足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紧缺急需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落户需求。
二、为了保障非上海生源毕业生在沪就业创业的合法权益,各用人单位应按照《20xx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上海市居住证〉和居住证积分办法》(附件1)和《20xx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办本市户籍办法》(附件2)的要求,及时为本单位录用的非上海生源毕业生办理进沪就业的相关手续。用人单位在与高校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时,不得在协议中规定毕业生如未能办妥落户手续则与其解除就业协议等相关内容。
三、严格规范非上海生源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的管理,用人单位须作为非上海生源毕业生进沪就业落户及居住证积分申请的主体,不得委托任何中介机构或其他单位、个人申报。中介机构派遣人员不属于非上海生源毕业生进沪就业申办本市户籍的范围。
四、相关主管委办局、在沪央企、市属单位、部分区县等申请材料受理经办的机构(以下简称受理经办机构),要认真审核下属(辖)用人单位提交的申请材料,并在5月10日前提交《受理经办机构基本情况及下属(辖)用人单位登记表》。
五、相关主管委办局、总部在沪央企、区县、市级及以上开发园区要结合20xx年度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20xx年5月20日前,向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教委,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办公室)推荐引进非上海生源毕业生重点用人单位(以正式公文报送),并填写《20xx年引进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推荐重点用人单位情况登记表》(附件4)。联席会议办公室将根据20xx年度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实际需求予以研究认定。对于20xx、20xx、20xx年重点用人单位退工率较高的,20xx年将不再认定为重点用人单位。
六、各高校要认真做好20xx年非上海生源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相关政策和具体手续办理方式的宣传和解释工作,引导毕业生到本市重点用人单位、重点领域就业,并认真为其做好相关申报材料的鉴证工作。各高等学校应该加强管理,严格审核毕业生的有关材料,确保毕业生材料的真实性。市学生事务中心审核发现弄虚作假的,应取消毕业生落户申请资格,并向市教委报告。市教委将向有关学校通报情况并督促学校依照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申请人和用人单位应当书面承诺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严禁弄虚作假,一旦发现弄虚作假,视情节轻重,暂停直至取消其申请资格,并将失信信息记入诚信记录。对已骗取的本市常住户口、居住证予以注销。对构成犯罪的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申请《上海市居住证》和居住证积分办法一、领取《高等学校毕业生进沪就业通知单》
(一)上海高校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依据申领条件到所在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统一办理领取《高等学校毕业生进沪就业通知单》(以下简称《通知单》)手续。
外地高校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依据申领条件到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办理领取《通知单》手续。
(二)《通知单》的第一联用于毕业生去用人单位报到,第二联用于办理《居住证》积分对应材料。同时,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为上海高校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出具去外省市落户所需的《就业报到证》。
(三)领取《通知单》受理截止时间为20xx年12月31日。
二、申领《上海市居住证》
(一)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其实际居住地的街道办事处、镇(乡)人民政府设置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申领《居住证》。
(二)申办材料
申请办理《居住证》的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应当提供以下基本材料:
1.《上海市居住证》申请表;
2.居民身份证等有效身份证明;
3.拟在本市居住6个月以上的住所证明:
居住在自购住房的,提供相应的房地产权证复印件(验原件)。
居住在租赁住房的,提供由房屋管理部门出具的房屋租赁合同登记备案证明复印件(验原件)。
居住在单位集体宿舍的,提供单位出具的集体宿舍证明。
居住在亲戚朋友家的,提供居(村)委出具的寄宿证明。
4.期限为6个月以上劳动(聘用)合同复印件(验原件)以及参加本市职工社会保险满6个月的证明。
三、申请居住证积分
(一)已持有居住证的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申请积分的,可通过互联网登录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上模拟估分。达到标准分值的,向用人单位提出申请,委托用人单位向注册地区(县)人才服务中心申请积分。
(二)持证人和受委托的用人单位须提交的积分申请基本材料包括:
1.持证人有效期内的《居住证》;
2.《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申请表》;
3.劳动(聘用)合同;
4.承诺无违反国家和本市计划生育政策的材料;
5.承诺无违法犯罪记录的材料;
6.单位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社团法人或民办非企业法人证书等)及组织机构代码证书(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书)和磁卡。
除上述积分申请基本材料外,持证人还应提供《居住证》积分指标项目对应的材料。《高等学校毕业生进沪就业通知单》可作为应届毕业生积分指标的对应材料。
篇6
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国家要对应届高校毕业生实行预征制。高校毕业生如果应征入伍,每人最多可获2.4万元国家补偿,用于补偿相应学费或代偿助学贷款。
入伍相当于免费上大学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解放军总参谋部和公安部等部门为了吸引高校大学生应征入伍,采取了“空前力度”的优惠政策。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应征入伍相当于免费上大学。
今年我国有611万高校毕业生,截至目前,来自人社部的数据显示,只有45%高校毕业生有了就业签约。
二等功可推荐免试读研
高校毕业生服义务兵役期间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安排到技术岗位等方面优先。具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以上学历、取得相应学位、表现优秀、符合总政治部有关规定的可以直接选拔为军官。
另外,退役后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荣立二等功及以上的,退役后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参加预征不影响就业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说,国家要对应届高校毕业生实行预征制,在5月和6月进行,参加预征的高校毕业生不影响就业。即参加预征的毕业生经过体检、政审被确定为预征对象后,仍可选择就业。
该负责人还解释,对于离校时户籍已迁回原籍、但未能入伍的高校毕业生预征对象,如落实了新的就业单位,可根据有关规定,向原就读学校申请办理就业改派手续。
■相关新闻
人社部要求高校制定毕业生就业月度安排
8月底毕业生就业力争80%
据新华社电记者11日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获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要求,6、7、8三个月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到8月底,力争使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介绍,下半年,要以提高政策实效为重点,推进更加积极就业政策的落实,以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为重点,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推进统筹就业。
尹蔚民说,各地要尽快明确负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机构和人员,切实担负起牵头的责任,目标责任落实到人。要制定月度工作安排。有针对性开展就业服务。做好毕业生离校前后政策和措施的衔接。同时以提高就业能力为重点,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基础工作。
篇7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会考虑就业城市的选择。经济发达城市的吸引力往往更大。但是,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意义重大。努力构建和引导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把高校人才输入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关系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了解目前高校毕业生留在县级城市就业的情况,了解当地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了解吸引、制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原因等方面的情况,我们开展了以“高校毕业生服务县级市企业发展调查研究”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旨在优化高校毕业生到县级城市就业的路径。
二、调研过程
(一)调研对象及地点的选择:
1、调研对象――企业,所在地:山东省高密市
本着方便性原则,本次调研走访的企业位于高密市,此次调研是针对县级市企业的需求,高密市完全符合。调研团在调研期间共实地走访了高密市十余家企业。
2、调研对象――高校大学生,山东省内各大高校学生
我们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9份,有效回收率80%。受调查的500名大学生中,男生300人,占60%,女生200人,占40%;专科学生205人,占41%,本科学生295人,占59%;理工科学生385人,占77%,文史类学生115人,占23%。应届毕业生315人,占63%,非毕业生185人,占37%。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实地调研,走访高密市企业的方式。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提纲、与企业负责人、已毕业留高密市工作的毕业生、高校大学生座谈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了解各方对“高校毕业生服务县级企业”等相关问题的看法。
三、调研数据分析
(一)省内高校大学生访谈
在对大学生访谈过程中,着重了解大学生就业方向选择、就业时看中的因素等问题。根据访谈数据分析结果发现:
1.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单位58%的为国家单位,5%的为民营单位,11%的为外资企业,10%的为合资企业,11%为自主创业,5%对此表示无所谓。
2.对“基层或艰苦岗位的工作”,24%的人表示愿意去往工作,60%的人表示可以考虑,16%的人不愿意去。
3.对“企业的地理位置”选择上,33%的人倾向于回家乡所在地就业,47%的人倾向于省内的沿海城市如青岛烟台等地,选择留在县级城市的比例只占到13%,7%的人选择此外的其他城市。
4.对于选择留在县级城市的学生,在询问原因时,部分学生表示家乡所在地就在该县级城市;也有部分学生表示如果县级城市企业工资福利待遇较高或者利于个人发展前途,可以作为就业时跳板。
5.对“选择就业单位时首先考虑的因素”问题中,36%大学生求职时看重个人前途,10%看重企业知名度,15%选择企业发展前景,30%看重工资福利待遇,9%选择其他。
(二)企业人事资源部负责人访谈
与企业人事资源部负责人访谈,整理发现:
1、调研所有企业均表示,目前企业每年用工需求量大,企业发展急需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的高素质人才。尽管经常参加、组织高校招聘会,但用工缺口仍很大。
2、为吸引人才,县级城市的大部分企业都有相关政策,比如大学生工资待遇较高;各种补贴力度大;非本地职工提供单身职工宿舍或者享受购房优惠政策;享受在职培训;晋升空间大等等。
3、目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存在盲目选择,期望过高,对工作挑肥拣瘦等现象,不愿从基层岗位做起;部分大学生华而不实,大学理论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实践操作能力有时不如中专技校学生;有些毕业生急功近利,因不愿在基层岗位上从事一线工作,跳槽现象较为频繁。
4、企业需要即具备专业能力,同时又有一线岗位工作经验的人才,但应届毕业生一线经验匮乏。大部分企业愿意花费培训费用、时间,培养所需专业人才,但往往以毕业生跳槽而失败告终。正如一家企业负责人说“在一线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调往管理层岗位的机会非常多,但是往往他们等不及就跳槽了,为此我们浪费了较大的培训费用,我们也很无奈”。
5、与知识储备量相比,企业更看重应聘学生的学习态度,而非专业能力。大多数企业认为目前大学生最有待提高的依次是是责任心、实践能力、职业行为习惯、心理素质、社会交际能力和身体素质。
四、调研结论
高校毕业生服务县级市企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主要集中反映在企业有较大的用人缺口。
(一)县级市企业迫于无奈地选择――每年选择应届大学生的比例不多
一方面,县级市企业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意愿强烈,实施的吸引措施形式多样;另一方面,企业吸引来、留得住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仍然匮乏。企业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留住难”的问题。企业虽知要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大学生,但每年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比例仍较低,主要是投入大量成本吸引来高校毕业生,而由此创造的价值远远低于企业期望值。具体讲,高校毕业生虽知识能力较一线工人更加系统化、专业化,但经验不足和实践动手能力差是最大问题。与此同时,部分高校毕业生好高骛远,不愿选择一线岗位或者从事时间不长就选择了放弃。正是由于这对矛盾,使得企业做出无奈选择。
篇8
上海市应届生落户打分细则:非上海生源应届生进沪落户标准分72分通知7大要点
一、引进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紧缺急需的非上海生源毕业生,是加强人才强市,培养和集聚各类人才的重要措施,对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不断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市各有关部门、各高校和用人单位要从保持和增强上海人才优势出发,认真做好非上海生源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为吸引优秀人才进沪就业营造良好环境。
充分发挥居住证和户籍吸引非上海生源毕业生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管理和服务,强化以积分制为主体的居住证制度的主渠道作用。优先满足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紧缺急需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落户需求。
二、为了保障非上海生源毕业生在沪就业创业的合法权益,各用人单位应按照《20xx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上海市居住证〉和居住证积分办法》(附件1)和《20xx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办本市户籍办法》(附件2)的要求,及时为本单位录用的非上海生源毕业生办理进沪就业的相关手续。用人单位在与高校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时,不得在协议中规定毕业生如未能办妥落户手续则与其解除就业协议等相关内容。
三、严格规范非上海生源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的管理,用人单位须作为非上海生源毕业生进沪就业落户及居住证积分申请的主体,不得委托任何中介机构或其他单位、个人申报。中介机构派遣人员不属于非上海生源毕业生进沪就业申办本市户籍的范围。
四、相关主管委办局、在沪央企、市属单位、部分区县等申请材料受理经办的机构(以下简称受理经办机构),要认真审核下属(辖)用人单位提交的申请材料,并在5月10日前提交《受理经办机构基本情况及下属(辖)用人单位登记表》。
五、相关主管委办局、总部在沪央企、区县、市级及以上开发园区要结合20xx年度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20xx年5月20日前,向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教委,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办公室)推荐引进非上海生源毕业生重点用人单位(以正式公文报送),并填写《20xx年引进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推荐重点用人单位情况登记表》(附件4)。联席会议办公室将根据20xx年度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实际需求予以研究认定。对于20xx、20xx、20xx年重点用人单位退工率较高的,20xx年将不再认定为重点用人单位。
六、各高校要认真做好20xx年非上海生源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相关政策和具体手续办理方式的宣传和解释工作,引导毕业生到本市重点用人单位、重点领域就业,并认真为其做好相关申报材料的鉴证工作。各高等学校应该加强管理,严格审核毕业生的有关材料,确保毕业生材料的真实性。市学生事务中心审核发现弄虚作假的,应取消毕业生落户申请资格,并向市教委报告。市教委将向有关学校通报情况并督促学校依照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申请人和用人单位应当书面承诺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严禁弄虚作假,一旦发现弄虚作假,视情节轻重,暂停直至取消其申请资格,并将失信信息记入诚信记录。对已骗取的本市常住户口、居住证予以注销。对构成犯罪的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上海市居住证》和居住证积分各受理点要根据《20xx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上海市居住证〉和居住证积分办法》,切实做好受理及相关服务工作。
申请《上海市居住证》和居住证积分办法
一、领取《高等学校毕业生进沪就业通知单》
(一)上海高校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依据申领条件到所在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统一办理领取《高等学校毕业生进沪就业通知单》(以下简称《通知单》)手续。
外地高校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依据申领条件到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办理领取《通知单》手续。
(二)《通知单》的第一联用于毕业生去用人单位报到,第二联用于办理《居住证》积分对应材料。同时,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为上海高校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出具去外省市落户所需的《就业报到证》。
(三)领取《通知单》受理截止时间为20xx年12月31日。
二、申领《上海市居住证》
(一)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其实际居住地的街道办事处、镇(乡)人民政府设置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申领《居住证》。
(二)申办材料
申请办理《居住证》的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应当提供以下基本材料:
1.《上海市居住证》申请表;
2.居民身份证等有效身份证明;
3.拟在本市居住6个月以上的住所证明:
居住在自购住房的,提供相应的房地产权证复印件(验原件)。
居住在租赁住房的,提供由房屋管理部门出具的房屋租赁合同登记备案证明复印件(验原件)。
居住在单位集体宿舍的,提供单位出具的集体宿舍证明。
居住在亲戚朋友家的,提供居(村)委出具的寄宿证明。
4.期限为6个月以上劳动(聘用)合同复印件(验原件)以及参加本市职工社会保险满6个月的证明。
三、申请居住证积分
(一)已持有居住证的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申请积分的,可通过互联网登录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上模拟估分。达到标准分值的,向用人单位提出申请,委托用人单位向注册地区(县)人才服务中心申请积分。
(二)持证人和受委托的用人单位须提交的积分申请基本材料包括:
1.持证人有效期内的《居住证》;
2.《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申请表》;
3.劳动(聘用)合同;
4.承诺无违反国家和本市计划生育政策的材料;
5.承诺无违法犯罪记录的材料;
6.单位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社团法人或民办非企业法人证书等)及组织机构代码证书(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书)和磁卡。
除上述积分申请基本材料外,持证人还应提供《居住证》积分指标项目对应的材料。《高等学校毕业生进沪就业通知单》可作为应届毕业生积分指标的对应材料。
四、其他
不符合本办法申领条件的,可至本市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按规定办理居住登记或以其他条件申请《上海市居住证》。
上海市应届生落户打分细则:进沪就业申办本市户籍办法一、申办条件
用人单位是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直接落户的申办主体。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办本市户籍的,须同时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用人单位应具备的条件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注册登记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以及符合本市产业发展方向、注册资金达到人民币100万元(含)以上且在受理截止日前一年(20xx年5月31日前)注册登记(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办的企业除外)、信誉良好的各类直接录用应届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
不符合上述条件的用人单位,如确需引进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原则上须在20xx年5月10日前由其主管政府部门、所在区县政府或园区主管机构的人力资源工作部门,以正式公文形式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予以受理。
凡用人单位20xx年办理直接落户后毕业生已全部与其解除劳动(聘用)关系的,对该用人单位20xx年提出的落户申请不予受理。
(二)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已与第(一)款规定的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直接录用协议);
2.品行端正,身心健康,无违法违纪记录和行为;
3.应取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
(三)以下情况不属于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办本市户籍的范围。
1.中介机构派遣人员;
2.培养方式为委托、定向或在职培养的毕业生;
在职培养毕业生指在校期间有用人单位为其在上海市缴纳社会保险的毕业生(本人担任法定代表人的企业除外)。
二、申请材料
申请办理本市户籍的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须由用人单位递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填写完整并签字加盖公章的《20xx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办理户籍申请表》(含申请材料清单);申请表须在上海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网(以下简称就业创业服务网)的用人单位管理服务平台上填报后下载打印(申请材料清单将根据网上填报内容自动生成,须一并打印提交)。
(二)填写完整并加盖公章的《20xx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个人信息表》(含学习成绩评定和学校推荐意见;表中所涉及学习成绩等级以相应绩点进行评定,学科(专业)代码与学科(专业)名称必须按照教育部相关学科(专业)目录填写,自设专业须填写上级学科名称和代码;表格可在就业创业服务网上下载)。
(三)由学校(或研究生培养单位)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盖章的毕业生推荐表。
(四)填写完整并加盖公章的就业协议书(协议书如含有毕业生未能办妥落户手续将解除就业协议内容的,不予受理)。
(五)由学校(或研究生培养单位)教务部门盖章的成绩单(按学期分列)。
(六)由学校(或研究生培养单位)教务部门或就业工作部门盖章的外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复印件。
1.外语水平证书一般应在毕业生毕业学校或培养单位考点取得。所学专业属体育学类(一级学科)和艺术学门类的毕业生可免于提交。
2.计算机等级考试应由省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举办。文科(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门类)专业本科毕业生须提供一级及以上证书,理工科(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专业学生须提供二级及以上证书。毕业研究生及艺术学门类、体育学类、数学类、电子信息科学类、电气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可免于提交。
(七)由学校(或研究生培养单位)就业工作部门盖章的毕业生在其最高学历学习阶段所获奖项证书的复印件(验原件),包括以下:
1.校级以上(含校级)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受理截止日前尚未领到有关证书的,须提供发证机构出具的相关证明,并在20xx年6月30日前提交学校毕业生就业部门盖章的证书复印件(验原件)。
2.国际性、全国性竞赛(含: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等,以上奖项含地方赛区,不含专项竞赛)获奖证书。
(八)用人单位的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验原件)。非法人企业须另提供以下材料(已连续3年获准受理落户申请的,只需提交下述第4项材料):
1.上级法人的营业执照复印件(且注册资金一般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
2.20xx年上级法人的自主招聘授权书原件(当年有效);
3.上年度在职员工在沪社保缴纳通知书复印件(用人单位加盖公章);
4.上年度在沪缴纳营业税或增值税税单复印件(用人单位加盖公章)。
(九)毕业生在本人最高学历学习期间获得发明专利证书,须提交专利证书复印件(验原件,专利登记簿副本不受理),并须提供经学校(或研究生培养单位)就业工作部门在本校网站上公示无异议、由带教导师签名的书面证明材料原件(公示证明样表可在就业创业服务网上下载),落户申请人应为该专利首次申请时的发明人,不包含该专利首次申请后变更的发明人。
(十)在本市出资创办企业(不含股份转让、后期补注入资金的创业企业)并担任法定代表人的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应与其创办的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在受理截止日前提出落户申请,并须提交以下材料:(其中1、2、5项须在提交落户申请材料时提交,3、4、6项可在20xx年12月20日前补交)。
1.公司非零注册验资证明,公司注册成立时间应于20xx年5月31日前;
2.由毕业学校就业工作部门盖章的《创业情况报告》及20xx年毕业生自主创业情况申报表(可在就业创业服务网下载);
3. 20xx年度内连续3个月所创办企业为员工(包括毕业生本人)缴纳社保单据复印件(验原件),如毕业生本人因户籍原因无法缴纳社保的,须提供其本人未在沪缴纳社保的证明;
4. 20xx年度内连续3个月所创办企业缴纳增值税(营业税)或企业所得税税单复印件(验原件)及经营往来发票复印件(验原件);
5.所创办企业营业场所情况的相关材料:
如属自购房,须提交自购房产权证复印件(验原件);
如属租房,须提交租赁房屋产权证和租房合同复印件(验原件);
6.所创办企业营业场所缴纳的公用事业费单据复印件(验原件),包括水电、通信、物业账单等。
(十一)其他材料:
1.毕业生父母因 支边支内户口由上海市迁出的,须提供:
⑴由父母当年迁出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因支边支内户籍迁出上海的证明;
⑵父母双方或一方支边支内工作经历证明;
⑶由公证部门出具的亲属关系证明。
2.毕业生父母双方户口已迁入上海市的,须提供:
⑴父母双方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验原件);
⑵由公证部门出具的亲属关系证明。
3.毕业生已婚且配偶户口为上海市常住户口的,须提供以下相关材料之一:
⑴毕业生为博士毕业生的,须提供:结婚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验原件)。
⑵毕业生为硕士毕业生的,其户籍在沪配偶为博士学历的,须提供:结婚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学历证书及学位证书复印件(验原件)、《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复印件(验原件)(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及《学位认证报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出具)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验原件)。
⑶毕业生为硕士毕业生的,其户籍在沪配偶为硕士学历(或中级职称)的,须提供以下材料之一:
--结婚满3年的,须提供:结婚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学历证书及学位证书复印件(验原件)、《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复印件(验原件)(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及《学位认证报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出具)复印件(验原件),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和聘任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验原件)。
--结婚不满3年的,须提供:结婚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学历证书及学位证书复印件(验原件)、《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复印件(验原件)(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及《学位认证报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出具)复印件(验原件),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和聘任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被聘任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或获得硕士学位后户籍进沪满3年,验原件)。
⑷毕业生为硕士毕业生的,其户籍在沪配偶为本科学历且结婚满5年的,须提供:结婚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学历证书及学位证书复印件(验原件)、《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复印件(验原件)(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及《学位认证报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出具)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验原件)。
⑸毕业生为本科或专科毕业生的,户籍在沪配偶为博士学历的,须提供:结婚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学历证书及学位证书复印件(验原件)、《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复印件(验原件)(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及《学位认证报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出具)复印件(验原件),其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验原件)。
⑹毕业生为本科或专科毕业生的,户籍在沪配偶为硕士学历(或中级职称)的须提供以下材料之一:
--结婚满3年的,须提供:结婚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学历证书及学位证书复印件(验原件)、《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复印件(验原件)(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及《学位认证报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出具)复印件(验原件),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和聘任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验原件)。
--结婚不满3年的,须提供:结婚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学历证书及学位证书复印件(验原件)、《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复印件(验原件)(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及《学位认证报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出具)复印件(验原件),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和聘任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被聘任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或获得硕士学位后户籍进沪满3年,验原件)。
⑺毕业生为本科或专科毕业生的,户籍在沪配偶为本科学历且结婚满5年的,须提供:结婚证书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学历证书及学位证书复印件(验原件)、《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复印件(验原件)(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及《学位认证报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出具)复印件(验原件),其配偶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复印件(验原件)。
除上述材料以外,如用人单位认为确有必要,可提交其他相关材料或有关说明。
三、申报流程
(一)受理经办机构所属(辖)用人单位按以下流程申报:
1.各受理经办机构须在20xx年5月10日前向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提交《受理经办机构基本情况及下属(辖)用人单位登记表》(附件3)。
2.各受理经办机构所属(辖)用人单位登录就业创业服务网的用人单位管理服务平台,在网上填报相关申请信息,核对无误后网上提交给相应受理经办机构。
3.各受理经办机构所属(辖)用人单位须备齐单位和毕业生的相关书面材料,由人事工作专员带好单位介绍信、营业执照原件及经办人身份证及复印件至相应受理经办机构进行现场申报。
4.各受理经办机构确认相关网上填报信息和纸质材料一致,审核通过后,在网上提交相关申请信息并预约时间,到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递交纸质材料。
(二)其他用人单位按以下流程申报
如用人单位无相对应受理经办机构,可登录就业创业服务网上的用人单位管理服务平台,在网上填报相关申请信息,核对无误后网上提交给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按照预约时间携相关纸质材料到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进行现场申报。
四、受理期限
20xx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落户申请的集中受理时间为即日起至20xx年5月31日。
五、审核依据
依据《20xx年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评分办法》(在就业创业服务网另行公布),对用人单位提交的申请材料予以评定。
【20xx年进沪落户标准分为72分】
六、受理单位、联系方式及结果查询
详见就业创业服务网,咨询电话:64829191。
篇9
然而,家乡重庆的状况同样不容乐观。在人才市场内转了一天,投了20多份简历,却没有一家单位要求面试。望着市场内攒动的人头,她两眼茫然。
困惑的并非李思琪一个人。有一副对联很形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生生不息;上一届、这一届、下一届,届届失业。”虽然这说得绝对了些,但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一组数据表明:在2007年毕业的495万大学毕业生中,还有100万人没有就业;2008年毕业的560万大学生中,还有150万人没有就业;而今年,全国有611万应届大学毕业生,重庆今年毕业的大学生有近13万人,加上往届遗留的,有20万左右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
尽管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但市委、市政府在年初提出目标,今年要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为完成这一任务,我市有关部门打出一套力度空前的“组合拳”――以10项含金量极高的新举措,帮助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毕业生,政府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政府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对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优先录取。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服务期满并考核合格的,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高职高专学生可免试入读成人本科。
――高校科研单位按职工数5%临时聘用高校毕业生。从今年开始连续3年,各普通高校和科研单位要按本单位职工总数的5%左右聘用本校或本单位培养的毕业生参与助研、助管、助教等工作。全市普通高校和科研单位每年可接受毕业生3000人左右。对接收高校毕业生的单位,由市财政给予一定补贴。
――国有大中型企业招聘1.3万名毕业生。从今年开始,国有大中型企业将根据实际向政府提供未来3年的人才招录计划,今年我市国有大中型企业招聘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将是去年的两倍,达到1.3万人。
――建立大学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鼓励自主创业。目前我市在小额担保贷款基金中,设立1亿元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工商、税务等部门还将制订完善相关优惠政策,帮助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各区县将充分利用工业园区、产业基地等优势,为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提供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区县设立专门的创业园区,吸引大学生进入园区办企业,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支持、税费减免、创业指导培训等“一条龙”服务。
――大学毕业生可获免费定向培训。我市将重点在电子、软件、化工、汽配等行业对高校毕业生实行定向培训。经过3―6个月的培训后,毕业生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实现定向就业,由市财政适当补助培训经费。今年预计完成6500名毕业生定向培训任务。
――新建200家见习实习基地。目前我市已建立市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实习基地20家,区县级基地53家,已接收高校毕业生2000余人。今年全市将建成市级高校毕业生见习实习基地100家,区县级100家,使每年接收高校毕业生的规模达到5000人以上。政府也将提高对高校毕业生见习实习基地的补贴标准,由原来每人每月150元提高到300元。
――向就业特别困难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援助。相关部门将着力帮助解决2000名以上家庭经济困难和“零就业”家庭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
――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招录大学毕业生提供财政补贴。我市将对一次性接受应届高校毕业生10名以上,稳定就业一年以上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一次性财政补贴。
――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对应征入伍的高校毕业生实行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具有高职高专学历毕业生退役后免试入读成人本科,或经过一定考核,可进入普通本科学习。
篇10
为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根据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企业和基层就业
1.为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和基层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清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和限制,为到企业和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在落户、人事、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权益保障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健全完善各级人力资源配置市场集体户,对应届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和基层或自主创业的,其就业单位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可将户口落到当地人力资源配置市场集体户。凡聘用高校毕业生的企业单位,必须与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兑现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
2.鼓励企业积极接收高校毕业生。企业吸纳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对当年吸纳毕业生达到新增就业岗位20%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财政优先安排贷款贴息资金。当年新招用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超过100人以上的企业达15%)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可按规定享受最高为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困难企业接收高校毕业生开展在岗培训所需资金不足的,可从就业专项资金中按最高不超过500元燉人的标准给予补贴。企业引进高学历的硕士、博士毕业生,按照我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有关规定执行。
3.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农业科研推广项目的单位要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或推广,其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补助按规定从项目经费中列支。高校毕业生参与项目研究期间,其户口、档案可存放在项目单位所在地或入学前家庭所在地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聘用期满,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续聘或到其它岗位就业,就业后工龄与参与项目研究期间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社会保险缴费连续计算。
4.大力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社会工作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公益性岗位补贴按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执行;社会保险补贴以我市上年地方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基数,按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的缴费比例(含个人缴费部分)执行。
5.实施大学生服务基层项目。一是继续实施“三支一扶”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二是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和要求,探索启动“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三是实施“全科医师培训计划”,用3到5年时间,为每个乡镇卫生院招聘5-6名医学类本科毕业生。四是启动“高校毕业生服务社区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在基层服务期满后留在当地就业,今后乡镇事业单位(包括乡镇中小学、卫生院)相对应的自然减员空岗全部用于招聘服务期满的毕业生。县、区直事业单位招聘人员时,应拿出不低于10%的职位,专门用于招聘在本县区服务期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时也要进一步扩大招考录用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员比例。
二、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6.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激励机制。登记失业的毕业生自主创业时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5万元以下的小额担保贷款,两人及以上团队创业的可放宽到20万元。其中,从事微利项目的,由同级财政据实全额贴息(展期不贴息)。自主创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经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可由相关部门确定的担保机构提供担保,并由确定的经办银行办理。经办银行和担保机构要降低担保条件或取消反担保,简化手续,及时发放。
7.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体系。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各类科技孵化器和科技园区,要积极争取建设大学生科技创业基地。到2010年,重点扶持和培育2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园或孵化基地,每个县区至少建立1个市级创业园或孵化基地。鼓励和支持高校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创建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高校毕业生在*经济开发区、*港经济开发区以及各市属创业园从事科技创业的,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项目的科技含量、经济与社会效益、市场前景等,择优选择资助对象,确定资助等级,给予不低于2万元的无偿项目资助。对到黄河三角洲青年创业基地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基地可采取参股的形式支持企业发展,也可以以贴息、担保等形式提供融资支持。
8.放宽市场准入,落实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可不受出资限制,出资1元即可申报。放宽企业名称登记条件,放宽企业出资管理,放宽经营场所权属证明、营业执照期限限制。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首次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免除前置审批的各项费用。实行个体经营试营业制度。
9.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实施创业导师行动计划,选聘一批熟悉企业管理和市场运作的企业家或专家学者,组成创业导师团队,开展“一对一”的创业咨询和跟踪指导服务。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且在培训合格6个月内实现创业的,按每人1000元标准给予职业培训补贴;经创业培训成功创业,并与招用的已登记失业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创业人员,从就业专项资金中按每个岗位500元的标准进行一次性岗位开发补贴。
三、全力帮助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
10.建立完善的特困生就业保障机制。实施特困生就业登记制度,生源所在县区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要对未就业的特困生进行逐户逐人登记,实施重点帮助,向持有就业服务卡的特困生,提供不少于2次的推荐机会。对省外院校*生源的特困生,按每人5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各级机关、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免收特困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对离校后未就业的我市生源特困生,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提供就业服务,并组织就业见习和职业技能培训。民政部门要按照有关政策和规定,给予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对以灵活就业形式实现就业、办理了就业登记并参加社会保险的特困生,从再就业资金中,按规定的缴费比例给予60%的社会保险补贴。
11.各级政府开发的各类公益性岗位,优先用于解决特困生就业。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和共青团组织实施的“三支一扶”计划、“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等,要优先招募特困生。凡通过“双向选择”方式招聘毕业生的国有企业,要拿出一定数量的岗位专门用于招聘特困生。接收应届毕业生10人以上,未接收特困生的,由市或县区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按照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原则实行首次就业安置。
12.鼓励用人单位吸纳特困生就业。企业招聘未就业特困生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劳动合同存续期限内,以上年我市地方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基数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补助,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成功介绍已进行失业登记的特困生就业、且用人单位与特困生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人才中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按每人120元的标准对职业介绍机构进行补贴。
四、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
13.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建设,市及各县区都要设立专门的工作机构,配备专门的人员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高校要加强协作,大力开展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系列活动。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类面向高校毕业生的招聘活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免费入场,新闻媒体免费就业招聘信息,同级财政部门按每场3-5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招聘活动安全保障,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就业环境和降低就业成本。
14.进一步规范完善毕业生就业实践基地管理。市、县区要选择一批社会责任感强、管理规范的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践基地。从2009年起,组织未就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参加为期一年的就业实践。实践期间,按照我市最低工资标准由实践基地提供基本生活补贴,同级财政以奖励方式给予实践基地不低于25%的补贴。补贴资金先由实践基地垫付,待毕业生实践期满后,实践基地填写有关申请材料,报毕业生就业主管部审核后划拨。
15.健全高校毕业生失业登记制度。毕业半年以上仍未就业并有就业要求的*籍高校毕业生,可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县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办理失业登记,属于特困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应在《失业证》上予以注明。高校毕业生凭证在全市范围内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和相应的就业扶持政策。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交换和协查制度。
16.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培训。实施毕业证书和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努力使相关专业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资格证书。高校毕业生初次申请初级技能鉴定实行免费,并按人均160元的标准对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进行补贴。
五、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