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实验的收获与体会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小实验的收获与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小实验的收获与体会

篇1

【作者简介】潘香君,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小学(江苏常州,213161)课程中心副主任,一级教师,常州市骨干教师。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曾精辟地指出:数学既像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又像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瑞士数学家欧拉更直接地点出:数学不但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和中学教育中,数学实验引起了广大教学研究者和教师的积极关注,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小学数学实验的意蕴与价值

1.实验,让儿童从看客向创客转变。

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课堂教学都是教师的演示居多,儿童扮演看客,看似节省时间效率高,实则儿童没有亲身经历数学学习过程,很难提升他们的核心能力。数学实验可以满足儿童的个别化学习需要,让每个儿童全程参与到研究活动中,呈现自己的观点,经历规律与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让儿童从问题的看客变成新知探索的创客。

2.实验,让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

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曾说:“要获得科学的认识,某些直观的想象和判断力是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单凭逻辑是不够的。”数学家在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中,非逻辑思维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实验,可以让儿童通过动手做、动脑思、动口说,使数学直觉、猜想、类比、顿悟等一系列非逻辑思维自然生成。

3.实验,让儿童的经历和经验相长。

数学实验的出现使数学学习的形式与数学教学的手段发生了很大改变。儿童可以真切地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必要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无论是通过何种手段进行数学实验,都强调实践、操作和探究行为,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重视合作交流与情感体验。

二、小学数学实验的本质与内涵

1.数学实验的直观性与多元性。

数学实验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通过直观地演示教具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研究“一个饼的四分之三和三个饼的四分之一的关系”时,学生通常会制作四个圆当作四个饼,把其中一个饼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三份,即。把另外三个饼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即。接着把这个重新拼一拼,学生会发现它就是一个饼的四分之三,得出结论:一个饼的四分之三和三个饼的四分之一是相等的。复杂的知识在学生的操作演示中得以理解、深化、吸收。

2.数学实验的操作性与探究性。

在数学学习中,操作是学生动手、动脑探索知识、寻找知识之间联系的有效方法。数学实验是为了探索数学规律、构建数学概念或解决数学问题,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基于特定的物质条件,通过操作进行的一种探索、研究活动。数学实验在特定的物质条件下需要借助数学操作开展活动,数学操作是达成数学实验的一种手段。

3.数学实验的抽象性与模型性。

学生如何开展数学实验探索“一个饼的四分之三和三个饼的四分之一的关系”呢?首先是大胆猜测:它们会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会结合已有经验进行猜测,然后有目的地展开验证过程,通过观察、交流得出结论,最后回顾反思实验过程,畅谈体会与收获。这样,学生经历了完整的猜想、验证、得出结论、回顾反思的实验过程,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与技能,更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感悟了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验,是在数学思想和数学教学理论指导下,让小学生借助一定的物质仪器或技术手段,通过对实验素材进行“数学化”的操作来学(理解)数学、用(解释)数学或做(建构)数学的一类数学学习活动。

三、小学数学实验的结构要素

数学实验的设计应关注数学知识的掌握,更应关注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贯穿实验活动始终,使教学生动形象。因此,数学实验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鲜明的实验目标。

实验目标如同教学目标,是指实验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得到的结果,是实验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每一个实验课例都应具有鲜明的实验目标,如在设计苏教版三上《制作轴对称图形》这一实验活动时,应先明确实验目标:通过制作轴对称图形,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点。鲜明的实验目标是实验的核心,决定着实验的成败。因此,在设计实验活动时,一定要读透教材,依据教材制定合理的目标。

2.合理的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如同教学过程,是指实验活动的展开过程,实验过程设计得合理、有序,将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更好地理解数学。苏教版五上《平行四边形的转化》一课的实验设计包括三个环节:一是提问思考,通过想一想、说一说、比一比,掌握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二是操作发现,通过拼一拼、算一算、议一议等实验活动,发现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是回顾反思,通过反思实验过程,进一步总结实验活动的收获与体会。每一个环节都有清晰的过程以及要达成的目标,促使学生有理有据地开展实验。

3.规范的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是进行探究的过程,规范的实验操作是正确、快速地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的保障。教学苏教版五上“动手做”――《图形的分割》,学生通过两次对折寻找正方形或长方形的中心点时,必须明确对折后两部分要完全重合,才能精确地找到两次对折的交点(图形的中心点)。

4.数学化的实验分析。

规范地完成实验后,学生需要具备数学化的实验分析能力,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实验过程,用数学的语言分析实验过程。教学苏教版二上“动手做”――《图形的拼组》,学生用8个小正方形一次又一次拼成长方形后,在组内交流实验过程。有的学生理清思路后能有序交流:第一次拼成1排,每排8个;第二次拼成2排,每排4个……这个学生显然能抓住实验的核心进行分析表述。而有的学生在分析实验过程时描述无关紧要的话语,如:我是一个一个拼的,先拼在最上面……数学化的分析要善于观察,抓住重点特征进行表述。

5.科学的实验结论。

有了数学化的实验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教学《图形的拼组》,学生经历了用8个(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的过程并进行了数学化的实验分析后,提问: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聚焦于得出的一串数据进行思考,他们会说:这些数据是有序排列的;两个数相乘都等于8(12);总个数不变,每排个数、排数在变化。最后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每排个数×排数=总个数。

四、小学数学实验的实践模式

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小学数学实验是涵养思维的“能量场”。那么,小学数学实验有着怎样的实践模式呢?

1.非连续的片段式“小实验”。

片段式实验是指穿插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课中或课尾开展的,与主题内容有关的,通过师生演示与操作,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实验。从实验规模来讲,可以理解为“小实验”。

(1)在实验中分析归纳,培育聚合思维

教学苏教版三下《算“24点”》,整节课围绕一个问题:你能用下面扑克牌上的数算出24吗?第一个层次是“任意三张牌算24点”,引导学生观察三张牌上的数计算出24;第二个层次是“任意四张牌算24点”,引导学生归纳计算24的方法;最后安排“比一比”,激发学生巩固运用方法。学生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探索计算24点的小技巧,更是锻炼学生的聚合思维。

(2)在实验中观察分类,培育发散思维

在教学苏教版一下《图形的观察与思考》时,其中有一个环节――出示图1,问学生:一共有几个图形?你能用算式表示吗?学生在观察、思考后,会呈现多种不同分类计算的资源:按颜色、按形状、按顺序排列……开放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的重难点以实验的方式直观呈现,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理解数学知识。

2.完整的主题性“大实验”。

完整的主题性实验是指围绕一个数学主题组织的专项实验,从实验规模上来讲,可以理解为“大实验”。主题性实验需要制定实验计划,分组开展实验,讨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或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再进行交流与反思,最后形成完整的实验报告,其基本模式如图2所示。

(1)整体设计实验,积累活动经验

实验设计是数学实验的核心,可以使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感悟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为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搭建合适的平台。教学苏教版四下《多边形的内角和》,先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逐渐上升到学习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然后出示:十五边形的内角和指的是什么?是多少度?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要从简单问题入手探索规律,逐步过渡到解决复杂问题。学生在一步步实验过程中,又经历了观察、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最终掌握了多边形的内角和的计算方法。

(2)优化实验过程,渗透数学思想

在教学苏教版一下《图形的观察与思考》时,学生用4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拼成不同的图形(如图3)后,教师追问:仔细观察这些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学生会发现:这些图形的形状变了,大小不变。从而初步感悟“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3)注重实验反思,提升表征能力

数学实验的反思过程,包括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的过程,谈一谈有什么体会与收获。学生在反思、交流的过程中,对知识或活动内容的理解会更丰富、更全面,思维也会实现质的飞跃。同时,这一过程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如书面符号、图形(表)、文字等表达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提升他们的数学表征能力。例如:学完《算“24点”》后,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文字表征,总结经验。

小小的数学实验带给学生无限的探究乐趣,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将课堂交流延展到课外日记,学生的学科核心能力将得到发展。

3.应用性的平台“虚拟实验”。

篇2

一、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用显微镜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造成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病人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形成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

二、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学生的第一次实验课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一次的实验课不管好坏都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对学生今后能否养成一个良好的实验习惯至关重要。所以,每年初一新生上第一次实验课前,我都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首先,我给学生指出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实验会让他们获得许多感性认识和科学实验的方法,会为他们提供探索生物奥秘的金钥匙,从而使学生明确上实验课的目的,并激发其探究精神。然后,我带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参观,使学生体会到国家、学校、教师们为了同学们的学习,花费了许多精力,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学校、尊敬教师、爱护公物的思想品德,并让学生学习相应的实验室规则,对学生说:“你们进入了实验室,就是小科学家了,科学家是怎样做实验的呢?”学生的眼前就会浮现出身穿白大褂,严肃认真、忙碌而又有序地进行科学实验的科学家的身影。这时,教师进一步明确提出学生进出实验室及进行实验时的文明举止要求:进出实验室时,一定要轻声慢行,在实验室内不允许大声喧哗和打闹;做实验时一定要实事求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实验,并经过分析讨论再得出结论。这样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生物科学素养和生物科学研究能力,而且为今后实验课的规范与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教师要备好教材。在进行每一节实验课前,教师应首先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明确实验的目的、内容、重点、难点,设计好板书和教案,精心设计和安排好实验课的具体步骤,准备好实验用的仪器、药品、实验教材,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另外,准备好实验课所需要的挂图、标本、幻灯片等辅助教具。在学生上实验课前,教师至少要操作一遍实验全过程,对于在实验过程中哪些地方容易出现错误,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的各种实验现象要有预见性,并帮助学生正确分析。

3.准备好实验器材,尽可能满足学生实验的要求,对于一些容易采集和培养的材料应充分发动学生自主获取,比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因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造成材料不足,还能使学生更快地获得关于生物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等方面的感性认识。

4.学生实验前做好预习,了解实验的目的、实验的原理、实验的基本步骤,以及实验应注意的事项。认真构思好学生实验观察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细致,多问几个“为什么”,激发学生思考。

三、实验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是主导者,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学生实验时,要不断巡视每组的实验情况,以一个平等的参与者的姿态给学生以指导,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要及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帮助,使每个组的实验都能顺利地进行下去。有的实验有时要等一段时间才能看到实验现象。如唾液淀粉酶的实验、光合作用实验中绿叶的脱色等,这时教师要安排观察或讨论的内容,不要让学生闲等,否则课堂秩序容易混乱。另外,教师还要对操作准确、观察认真、纪律良好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对于纪律不好的学生,要小声提醒,帮助他们及时改正。教师可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收获、情感体验等给以客观公正的评价,记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或期末考核中,让学生从实验过程体会、收获科学实验的快乐。这样,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中。

篇3

一、“操作”而无效

案例: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沉下去,浮上来”的活动片段:1 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小鱼在水里游上游下,点出课题:物体在水里能沉下去,也能浮上来。2 教师把棉花、橡皮泥、钥匙、饮料瓶等物体放入水中,请幼儿观察:哪些物体在水里会沉下去,哪些物体会浮上来?3 请小朋友把这些材料轻轻地放进水槽里,看它们的浮沉情况,并做好记录。

分析:其中的第三步虽然是幼儿操作,但只是对教师演示实验的简单重复,不能算作是“有效”操作,并不能起到培养幼儿探究能力的作用。其实,教学活动应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引导提升的作用。使幼儿通过操作对已有经验进行拓展。这样才能锻炼幼儿的能力,使其“主体作用”不断增强。本活动过程的第三步若能换成另外一组材料让幼儿操作,然后引导他们概括出“什么情况下物体会沉下去”、“什么情况下物体会浮上来”,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二、“观察”而无获

案例:在“马路上的车”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到马路上实地观察各种车辆。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哪些车呀?幼儿A:我看到了自行车。幼儿B:我看到了公共汽车。幼儿C:我看到了小轿车……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马路上有那么多车辆。我们今天的收获可真大呀!

分析:上面的观察过程中,幼儿并没有实现对原有生活经验的有效扩充,收获不大。教师若能引导幼儿思考“这些车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车身、车灯、车轮)则可帮助幼儿逐步学会概括思考:若让孩子们讨论一下车辆的不同用途,可帮助他们学会比较思考。

三、“回答”而无用

案例:“我们的大树朋友”的活动导入部分。师:今天,小朋友们都很乖,“是不是呀?”幼:“是。”师:那老师带你们去认识一些新朋友,“好不好呀?”

幼:“好。”师:你们平时都很喜欢大树,“对不对呀?”幼:“对。”

分析:这种提问冗长而低效,有的幼儿根本没有看老师,就机械地做着应答,这种“回答”难以启发幼儿的思考。在活动中,教师总是不断向幼儿“言说”,但对幼儿“倾听”不够。幼儿回答错了,不及时加以纠正;幼儿回答不完整,不进行有效补充:幼儿回答有创意,不积极鼓励赞扬等。另外,很少有从幼儿主动发问开始的生成式活动过程。也就是说,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引导和控制的,幼儿的主体性成了教师控制下的主体性。这种单向性的活动过程安排,使教学中很少考虑到幼儿,使知识对幼儿的意义走向消解,也割裂了幼儿与知识的情感联系。

四、“思考”而无果

篇4

一、中学生化学实验中存在的不良心理

1.畏惧心理:部分学生由于害怕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单独做实验觉得不好意思;还有一部分学生受实验要求的约束,害怕操作不当而造成损失;更有一部分学生担心实验时会出现意外情况,如加热时玻璃瓶爆炸、强酸强碱的强腐蚀性等。上述因素都会使学生有心理负担,从而造成精神紧张,要么不敢动手实验,要么在实验中丢三落四。

2.惰性心理:在学生实验中,由于仪器数量和场地的限制,总是采取分组实验的方式进行。一个实验小组少则3~4人,多则6~7人,这就给那些懒惰的学生提供了机会。在实验时他们总是静静地坐在实验桌旁默默地玩,自己不愿意动手,待别人实验结束后,抄袭几个数据就算了。这类学生往往缺乏自理和自律能力,依赖性很强。

3.情绪化心理: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能够主动参与,偶尔兴趣还很高,但表现得不够持久。当实验遇到困难,需要细心思考、精心操作时,心里就很烦,不愿意继续下去了。当实验中有错误,一旦受到老师批评后,表现得很沮丧,先前的热情一下子就没了,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兴趣再也“鼓”不起来了。这类学生在心理上害怕挫折,面对困难缺乏信心和勇气,常知难而退或半途而废。

4.傲慢心理:这类学生自私、孤傲、嫉妒心强,时刻把自己摆在第一位,很少替别人考虑,也很少和别的同学交往。在老师做示范时,不认真观察、不懂装懂,甚至嘲笑那些认真的学生。在实验时喜欢表现自己,但又不能虚心向别人学习,总觉得老师讲的自己都懂。对其他学生的正确提示不放在心上。由于对实验的细节、重点、具体操作要求把握不准,容易导致实验失败。

5.盲目心理:这类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很高,对各种事物均感兴趣,但自制力差,做事草率,只讲表面,不求甚解。进入实验室后他们往往第一个动手,不做任何准备就急于实验,这样急于求成往往导致实验失败。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来的这些不良心理正是造成实验失败的关键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心理上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

二、对策

1.榜样激励法:在讲示范时,可以让心理较好、成绩突出的学生做演示,使其他学生受到启示,积极地去效仿和协作。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的方法。协作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为现代教育所提倡,这对于学生在科学上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2.活动参与法:对那些有畏惧心理的学生,教师要多让他们参与各项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帮助他们设计一套从简单到复杂的系列实验,让他们逐个慢慢地操作,并让他们互相交流,谈谈感想、体会和收获。使他们明白,只有亲自参与,全身心地投入,才会有最真切的体验,才会有收获。

3.条件调控法:所谓条件调控法,就是按照老师对实验程序的设计,在学生出现某些缺点或优点时,老师要及时调控。对学生实施一定的奖励或惩罚,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心理品质的好坏对学生的实验信心和效率、道德品质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要在实验教学中努力寻求新方法,探索新途径,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学校的植物园里有几块菜地,我们植物小组经常去进行田问管理。四季豆田里的一种奇特现象引发了我的好奇心:怎么四季豆的茎都是沿着右螺旋方向绕在竹竿上呢?我好想知道是为什么!

研究目的与假设

研究目的是了解磁场对右螺旋植物有没有影响,影响有多大。我假设磁力对右螺旋缠绕植物有影响,并且磁力越大影响越大。

研究内容

观察右螺旋植物是否受磁场的影响。

观察单块磁铁的磁力对缠绕植物两螺旋间距的影响。

观察按一定方式排列的多块磁铁对右螺旋缠绕植物缠绕习性的影响。实验内容与设备

实验分为3个环节:①观察、探究自然生长的7种右螺旋植物,包括打碗花、菜豆、牵牛花、刀豆、羊角角、野大薯和大薯。观察这7种右螺旋缠绕植物在磁力作用下的右螺旋特性变化。②探究单块磁铁的磁力对四季豆的两螺旋间距及螺旋方向的影响。③探究多块纵向排列的磁铁组合对四季豆两螺旋间距、螺旋方向的影响。

我使用的磁感应强度测量仪为WT—3A型毫特斯拉计。测得实验所用强磁铁的磁感应强度为269mT。测量探头距离磁铁1cm时,测得磁感应强度值为119mT——这个距离就是我们在实验装置中磁铁与植物螺旋茎之间的实际距离。

结果与分析

磁力对7种自然生长的右螺旋缠绕植物的干扰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磁力对这7种右螺旋植物的右螺旋习性都有明显的影响:受磁力干扰影响,菜豆和牵牛花的缠绕茎放弃右旋(图1),可以看出茎的变化痕迹;打碗花在磁力干扰下,放弃右螺旋并向着磁铁方向生长(图2);大薯在磁力干扰下,右螺旋路径有明显的改变痕迹(图3)。

单块磁铁的磁力对四季豆的螺旋间距及螺旋方向的影响。

实验选择的右螺旋缠绕植物为四季豆,将它们分别种在30个一样大小、有肥料的花盆里,每盆1株;其中24盆为实验组,6盆为空白对照组。实验组24盆中随机以每3盆为1小组,共分为8组。磁铁分别放在植株的东西南北4个方向。另外6株健康植株,插1根竹竿让其自然缠绕生长,作为空白对照组。图4中,左为实验组,右为空白对照组。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四季豆茎都出现了暂时停止右旋、竖直向上的生长现象:竖直生长距离平均约15cm,超过了这段距离以后又开始了右旋,即在单块磁铁影响下,四季豆茎螺旋间距平均为15cm。而对照组的螺旋间距只有8cm。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单块磁铁对四季豆茎的螺旋间距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多块竖向排列的磁铁组合对四季豆茎螺旋间距及螺旋方向的影响。

我在实验中设置了并列的多块磁铁,以便观察四季豆茎还能不能越过磁力作用区,继续它的右旋习性,见图5。结果发现,四季豆的茎不能越过磁力作用区,它会一直向上生长,最后在重力作用下出现弯折。

结论与体会

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7种实验的右螺旋植物都受到磁力的影响;在单块磁铁磁力的作用下,四季豆茎的螺旋间距明显扩大;在多块磁铁连续磁场的作用下,四季豆的右螺旋无法继续,改为竖直向上生长。

收获与体会

篇6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由照着做、试着做到自己设置自己做,这不仅仅是学习方式上的改变,更是能突出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进行演示实验时,我把演示实验改变为教师与学生合作,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让每位学生都有演示和展示自己的机会,真正意义上来锻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学生对实验比较重视而且很感兴趣,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做演示实验时要进行有目的的指导,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来解决,引导学生概括得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一次优质课大赛中,我讲《物质变化》就选择了三个实验来创设情境:汽油的挥发、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镁带燃烧。我把这些实验变成小魔术:无影有踪、清水变“牛奶”、光芒四射。师生共同配合做魔术,学生来展示。在展示中我提出问题:“同学们谁能描述出这些变化?”通过学生思考分析概括来决问题。

2.在进行学生分组实验时,采取多种形式,把分组实验变成小组实验竞赛。增强学生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对那些不太重视学习实验的学生来说,就会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为小组增光。实验结束后要求每组学生通过表达概述得失,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来培养学生能力,可以积极的调动学生来体验创造过程。

3.在实验教学中通过一些实验游戏、兴趣小组活动,以及充分的利用第二课堂增进实验教学,并且还要重视家庭实验。让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家庭小实验,由于学生家庭条件不同,可以进行分期规定学生把成果拿来共享,一学期最少一次,老师检查展示评价和鼓励。记得有一次做“捉迷藏”实验游戏,用酚酞溶液在滤纸上画不同的数字,让学生分别放在呈有浓氨水和盐酸的烧杯上变来变去。这样不但有趣味性而且有科学性。通过新课改的实验教学,学生能主动的去创造获得更有价值的知识,更有创意的装置、教具、实验设置等,这些学生的创新火花是最值得肯定、赞扬、鼓励的。在动手动脑中体会知识和整合知识,从而自己解决问题。这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这样学生才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在创造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不断提高。用学生的话说:“很有成就感,越学越有劲。”

二、化学实验教学,可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效率

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课程目标对于实验能力技能提出了明确要求,化学科学知识与化学科学实验的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实验教学中学生自己做实验,要求学生对知识迁移和应用的能力会更高,这就要求教师应给学生提供相关信息,创设情境,通过实验学生能获得更多知识与能力,学生就会把这些好的科学的思维方式、知识态度、能力带到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当然学生有差异性,有的学生能力差有时达不到理想效果,但毕竟学生都进行了科学创造,学生是有收获的,他们都去体验创造的过程。平时,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还要经常对实验教学进行整理,做好随时记录,多写心得体会,注意把学生好的创新成果、思想火花进行整理、积累,可装订成册,作为今后的教学资源使用,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效率。

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老师要做好指导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做出示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设置良好的创新氛围。应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做出假设,进行探究活动方案设计及实施。实验教学创新重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教师教会学生如何自己做实验,掌握方法。

在实验教学中,发现学生通过预习知道了该怎样做,大部分学生只是为了把实验照着做出来,照葫芦画瓢,这样何来创新?我就提出一些有价值有研究性的问题,扩充实验,让学生来思考设计,并动手实验,让学生学会取舍,这样他们的思维不仅仅局限在学知识的范围会更深入,通过长期的锻炼养成良好的思维创新习惯,学生就会具备科学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兴趣就会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学生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更增强学生学习追求知识的欲望。在一次探究实验中,探究氢氧化钠、硫酸、氯化钠溶解在水中吸热还是放热?这是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要求学生去设置合理的实验方案。我先进行提示为学生做示范,启发学生设置要注意哪些问题,然后鼓励学生思考画出装置图进行展示,让学生讨论评出优秀设置。学生们的收获很大。

四、注重提高化学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篇7

科学课上实验一直都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的内容,但是也是老师最头疼的环节,处理得不到位,很容易造成课堂秩序混乱,而且就算马马虎虎上下来,但是如果没有把重心把握好,很容易造成学生只记住了实验现象,而忽略了实验的本质。我在上实验课的过程中发现实验其实是科学课最重要的环节,那么怎么样讲好实验,用好实验,让学生能既觉得科学课有意思,又能学到科W知识?下面结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章《磁铁》第二节《磁铁有磁性》这一节的实验设计浅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实验的本质是借助实验现象讲解科学知识

科学毕竟是一门学科,它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学习方法。由于它学科的特殊性,实验操作是其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对于老师来说,一节课最重要的是教学内容。40分钟内要完成很多环节,所以在实验操作中要选择那些实验现象明显、实验器材少、易于操作的实验去让学生动手。学习的重心仍然是科学知识的讲解,动手实验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磁铁有磁性》这节课的实验内容较多,三个实验看似很独立,但是有着必然的联系,第一个实验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主要是想让学生理解磁铁能吸引铁质物体,最终归纳出磁性的定义,这个实验室是本节课教学重点磁性定义的推导,所以必须让学生动手操作。由于实验器材易于准备,主要是一些非金属材质的物品、铁质物品、其他金属物品。这里我采用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便于携带的、能够贴合实验本身的材料,如铁钥匙、铜钥匙、牛皮筋、钥匙环、回形针、大螺钉、大头针、小铁钉、白纸、塑料薄膜、木片、玻璃弹珠、易拉罐。实验时间上把握适中,在实验后让多位学生来回答探究的第一个问题――磁铁能吸引什么,当学生汇报完后,我会引导他们去思考“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和不能被吸引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得出结论:能被吸引的物体都是铁材料制成的,不能被吸引的都不是铁材料制成的。从而推出: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

二、实验过程中要加入一些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方式的讲解

科学课上的时间很有限,但是对于一个科学老师来说怎么抓住孩子课下的时间很关键。那怎么样培养孩子的实验兴趣呢?我在这节课的第二个实验中加入一些实验原理的讲述,下列物体中,哪些是铁材料做的?这节课我加入的是怎样进行科学研究?通过这些讲述,学生认识到其实科学研究不是科学家的事,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很普通的事。告诉他们方法,希望能获得一些学生自己对科学的认识。果然在上完课的后几天,我收到了班上好几位同学自己设计的实验。其实教育的本质不光是告诉其知识、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能激起其学习的热情!

三、科学实验设计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在实验教学中,如果孩子很感兴趣,不妨试着让孩子自由发挥,看看有没有意外的收获,在这节课的第三个实验“磁铁能隔着物体吸引铁吗”中,我在设计当初就加入了开放环节,在第一个小实验完后,提问:看看周围的物体中还有什么可以做间隔物?结果我们班的孩子就发现桌子面可以、人手也可以,甚至是水中也可以!这就说明孩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作为老师一定要合理有效地引导他们,为了能更加有效地突出对磁铁的磁性的理解,我又额外加入了一个实验利用纸张来研究磁铁间隔物的厚度。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磁铁吸引铁是有距离限制的。我大胆采用了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的环节,但是效果不是很好,但是我觉得:实验过程比实验结果更重要!

篇8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小车的运动》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一切都在运动中”单元的第4课,让学生在学习了《运动的方式》的基础上,对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展开具体的探究活动,需要课时为一课时。教材中,以学生喜爱的小车为话题,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对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过程提出问题:小车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假设,采用“控制变量”方法来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是很感兴趣的,每次上科学课,他们都是非常高兴的,因为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而且上课经常会有一些视频、动画等,他们很喜欢。虽然他们对一些事物有了前概念,但有的是错误的,有的是正确的,必须让他们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收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收集证据。

能够通过测量收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意识到科学方法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相关结论。

教学难点:能够使用“控制变量法”搜集证据;知道什么是“变量”、怎样“控制变量”。

五、板书设计:

小车的运动

与拉力有关。拉力大,小车运动得快;拉力小,小车运动的慢。

与小车的重量有关。与路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

1、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2、资源准备:课件PPT、实验记录单、小车、绳子、钩码、秒表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家有车吗?有车的请举手。在生活中,我们已经离不开车了。 这一节我们来研究车的问题——小车的运动,(幻灯片)

汽车在奔跑中有时快、有时慢,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帮老师想一想

师问:那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板书:小车的运动)

师:有了问题,大家来发表一下各自的意见吧。

生1:可能与路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生2:可能与小车的重量有关,可能小车越重,运动的速度越慢。

生3:可能与风向有关,如果顶风的话,小车运动就慢,如果是顺风,小车运动就快。

生4:可能与拉力有关,拉力大小车就行驶得快。

生5:可能小车的外型有关,流线型的车子可能滑出去的距离比较远。

生6:可能与车轮的多少有关,车轮越少运动的速度就越快。

生7:可能与车轮和小车的摩擦力有关,摩擦力大了小车速度就慢。

(在学生假设的过程中板书:与风向有关、与路面的好坏有关、与载重有关、与外型有关、与拉力的大小有关、与车轮的多少有关等各种假设。)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假设,老师真的很佩服你们!这些条件都有可能对小车运动的快慢产生影响。如果想知道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需要干什么?

生1:动手进行实验。

生2:用实验来证明。

生3:用事实说话。

师:如果这些假设都要我们现在全部证明的话,可能时间来不及,怎么办?

生1: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或者是几个假设进行研究。

师:我们就来看看同学们都对哪些假设比较感兴趣,同时又要能够便于我们今天在课堂上进行研究的问题?你们小组愿意研究哪一个因素可以先商量一下,然后把你们的意见告诉我!

学生汇报并选择:可能与拉力大小有关这个因素进行研究。

(二)、依据假设,进行分析

师:现在我们有了需要研究的问题,要证明你们的假设,请你们小组内根据记录单,设计实验,等会交流,汇报。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帮助。

师:你认为可以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

生:进行汇报,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完善。教师适时用幻灯片展示说明。

生1:实验必须要多做几次,一次实验可能还不能说明问题。

生2:在实验的过程中分工要明确。谁记录,谁测量、谁实验。

生3:我觉得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快慢的时候,要有一个标准,所用的时间和运动距离的长短才算是小车运动的快慢。

师:你的意见非常好,你们觉得在实验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生:定好起点和终点。

生1:小车运动的距离不能超过终点。

生2:小车运动的时候不能用力去推,应该让它自由运动。

生3:计时要从小车从起点运动开始,到达终点时停止。

生4:我们获得多个数据时,要取中间值或平均值。

师:真不错,大家都同意吗?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希望大家在实验中能引起重视,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并完成实验记录单,请同学们打开桌面上的实验器材,现在我们就开始做实验吧!

(三)、合作探究,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完成各自实验记录单。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

师:大家的实验完成的如何了?哪位同学来汇报一下?

生1:我们的研究的内容是: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有关。在实验中改变的是小车的拉力,也就是钩码的数量,保持不变的是小车的载重量与运动的距离。在实验中我们取的是它们的平均数,得到的数据是:第一次放1个钩码(

)秒、第二次放2个钩码(

)秒、第三次放3个钩码( )秒。我们的结论是:小车的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请两个小组上台汇报。

师:你们有什么要补充的?

师:在实验的过程中可能数据会有一定的差错,但重点是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去进行研究,出现差错并没有什么,只要多做几次实验,找到错误的原因就行了。

师:那我们来看,今天我们刚开始的预测经过实验验证都是正确的,真厉害,但是能不能说所有预测都是对的啊?是的,还是要通过实验等方法验证。

(四)、教师总结,进行评价

师:在这节课中同学们探究的积极性非常高,研究的成果也非常好!可是在课前我们还有几个假设没有验证,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课后拓展)在课上你有哪些好收获呢?

篇9

自然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自然科学中的每一个概念、规律的发现和确立都依赖于实验,新课标强调科学探究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方面的训练,无疑是提高自然科学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学科学教学大纲中安排了相当数量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不难发现,这些实验存在某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实验教育思想理念落后。把实验作为传授科学知识和训练实验技能的工具,演示实验数量较多,作业侧重理论计算,轻视实验数据的处理。

2.课本中每个实验的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都讲得十分清楚,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即可。这样的实验只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不够的,很难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目前课本中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要懂了书上的定律,一般都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实验。这种安排违反了教育应该走在学生智力发展前面的原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不利的。

针对以上不足,我们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使实验教学为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在实验内容的改革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条措施。

1.增加实验尤其是学生实验的数量。不论是在课堂演示实验,还是在学生实验或小实验等方面,平均增加60%的实验。其中有一部分新实验,并把一部分演示实验改做学生实验。

2.重视实验误差讨论。科学实验离不开测量,测量是实验科学最本质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结果准确的实验就是成功的实验,反之就是不成功的实验。在培养优秀学生的过程中,应该让他们掌握一些必要的实验误差的基本知识。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求学生尽量消除实验的系统误差;在选择实验器材时考虑它的精确程度;在处理实验数据时,采用尽量科学的方法。

3.加强重要实验方法的教学。实验领域中有一些重要的方法,比如减小实验系统误差的方法、减小实验偶然误差的方法、实验探究规律的方法、迂回测量的方法等。这些方法不是在个别实验中,而是在许多实验中都有应用,因此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一定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这些方法。必要时,我们甚至根据实验方法安排实验内容,集中安排几个某种方法体现比较典型的实验,这样便于学生深刻领会和熟练掌握某一种实验方法。

在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在课堂上创设一些实验问题让学生研究。如我在讲功率一节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题目:要求测定一个人骑自行车由静止到启动的过程中,人做的功除了增加人和车的动能之外,还要克服空气阻力和地面的摩擦力,其中哪些因素是主要的,哪些因素是次要的?学生根据自己骑自行车的经验,认为空气阻力很明显,不能忽略,而地面和车轮之间的滚动摩擦一般比较小,可以忽略。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测量人克服空气阻力做的功?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顶风骑车时,骑得越快风的阻力越大,因此可以设风的阻力和车的速度成正比。车的速度怎样测?风的阻力和车速成正比的比例因数是多少?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出现,被大家一个接一个地解决,终于找到了一个大家都比较满意的实验方案。接着全班同学兴高采烈地到操场上做实验,最后回到教室里,师生一起处理实验数据,作出图像,得出实验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实验题目是由老师提供的外,实验方案和解决问题的途径都是由学生讨论研究出来的,因此他们觉得很有意思,收获很大。

2.在实验的教学类型上增加探索性实验、定性实验、兴趣性实验、课外实验等。我校有一批进口科学仪器,性能比较好,涉及的实验内容比较广。这批仪器的说明书是英文的,我指定一名学生准备某一个实验,要求他先翻译好说明书,准备好器材,然后带领其他同学做实验。这个主讲的学生还要准备好一些讨论题,实验后供同学讨论。学生对这样的实验非常感兴趣。此类实验虽然有时和考试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这种带有研究性的实验对优秀学生很有好处。

篇10

小时候扎着羊角辫的她,爱蹦爱跳,活跃在学校的众多活动和比赛中,因此很多人都记住了这个其貌不扬,但是特别开朗的小女孩。她五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南下打工,甚至过年也难得回来一次,但是乖巧懂事的她早就学会了帮爷爷奶奶做家务活,还要照顾年幼的妹妹,学习上也自觉,从不让年迈的爷爷奶奶操心。在她童年的记忆里,广州与浏阳两地来回的火车上装满了她对父母的思念。孤单的童年记忆,让她在磨砺中逐渐成长。

有年冬天特别的冷,地上积着厚厚的雪,奶奶带她去乡下走亲戚,在小道上,看见了半山腰上的一树梅花,在冰天雪地里盛开如火,生机勃勃。那时她还并不知道是梅花,仰头看着树枝上绽放的红蕊,在一片洁白里,坚强地昂着头。奶奶告诉她,那是梅花,从此她心里便生发了对梅花深深的喜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就是她童年时代最喜欢的名言警句。

何思明从小就对实验研究特别感兴趣,她热衷于学校的科学兴趣小组组织的各种小实验。与老师和同学一起进行的“螽斯食性研究”让她收获颇多,这项研究源于一次课外实践活动。当时,老师组织同学们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和小动物,她忽然发现了一种比蛐蛐体形稍大一些的虫子,出于好奇,她和同学一起捕捉了两只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这虫子是“螽斯”,对于这个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名词,她非常感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展开了对螽斯食性的研究,放学之后,兴趣小组的同学都聚在一起做实验、交流观察体会,把饲养螽斯的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制作了螽斯标本。在研究过程中,和老师同学一起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何思明和同学一起做出的实验成果被选送到了浏阳市参加比赛,并荣获湖南省第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奖。

她说生活中处处有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并且保持一颗乐于求索的心。发现了问题还得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如果漠视生活中的点滴,就很难获得有价值的发现。比如路过一个草坪,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有的草长得十分茂盛,有的草却长得弱不禁风。再调查深究,便会知道这些草的种类和所属的科目。面对疑惑要及时记录下来,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多次观察和实验,她得知长得特别茂盛的草是由于其根部有根瘤菌所致,这也是大多数豆科植物在贫瘠的土壤里能生长得不错的原因。调查清楚了原因,她就联想到了实验的价值,实验中的草比较茂盛,显然不适合做绿化草地,但是可以用来改善贫瘠地区的土壤,也可以考虑用做饲料。通过深入研究,她获得的经验和知识也越来越丰富。发现问题,并用心去解决问题,这便是她在实验过程中获得的最大乐趣。

她关心的不仅仅只有草和虫,对于社会中的现象,何思明也乐于去调查研究。暑假里,她带领小组的同学对身边的问题展开了调查。去年夏天格外炎热,他们去浏阳市气象局做采访调查,搜集了大量气象资料,向市民发放调查问卷,走访居民等等。她认真地统计了调查数据,分析采访资料,写出了调查报告――《炎炎夏日,原因何在?》,通过这个调查报告,向公民呼吁保护环境,提倡低碳环保生活。在调查过程中,她也体会到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关心社会问题,即使作为一名中学生,也肩负着一份社会责任。

科学观察培养了她持之以恒的信念和不轻易放弃的习惯,这让她更善于学习。死读课本的学习是行不通的,要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在问题中成长。她的生活在动手实验和细心观察中也更加充实,也在一次次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中不断丰富。钻研让她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创新让她更加肯定自己的价值。面对人生,就如同在解决一个问题,在做一个实验,没有得到最后的成果报告,她就不会轻易放弃和退缩。

据何思明的任课老师介绍,课堂上的她思维十分活跃,勇于积极发言,课后的她善于钻研。尽管高中学习比较紧张,但她还是积极地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虽然课外很少有休息时间,但她依旧在忙碌的生活中体会到了快乐,在充实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为了不耽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