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主义范文

时间:2023-04-02 15:2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业主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专业主义

篇1

车子驶稳,我们开始聊天。经过攀谈了解到,他的不耐烦,源于对工作的不喜欢。他说要不是没办法,谁这么大岁数还来干这活儿。聊起来之后才发现,他的职场经历真丰富:当兵回来后,做过射击教练。做过卡车试车员,曾经去过某个山区,给东风卡车测试轮胎,开着车跑山路,看多久会爆胎。还玩过水上飞机,设计的小飞机是当时台湾水平最高的。也和朋友做过多次生意,几起几落。

最后,他拍着方向盘感慨,咳,年轻时不懂事,兴趣广泛,不定性,这个也好,那个也喜欢,最后哪个也没干成。当年一起当射击教练的,如今在做专业教练;一起玩水上飞机的,成了这个领域的专家;一起做生意的,已经建了好几个厂。自己呢,一事无成,就在老家剩下个仓库,里面塞着两架小飞机,时间一长锈成了废铜烂铁。这些年一直晃晃悠悠,现在老父亲快八十了需要人养,自己也五十来岁,老无所依,只能又出来工作。

作为职业规划师,我十分理解他的处境。在生涯发展理论里,舒伯将人的生涯划分为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退出期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核心任务和核心角色,上一个阶段的任务没有完成,角色没有扮演好,必然影响下一阶段的生活。这个司机,在职业生涯角度,探索期太久,始终没有清晰的职业定位,根本没有进入建立期。同样的年龄,别人只要维持自己的工作就好,而他始终没搞定该干什么,没有自己的专业。上一阶段欠的债,下一阶段总要还,剩男剩女的家里比较着急也是这个道理,该结婚的时候不结婚,生涯任务没完成,必将影响下一段生活。

第二个故事有关一个女孩,二十七八岁,做行政。她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工作一段攒点儿钱便辞职,拎起背包去旅行。旅行腻了,再回来找行政类的工作,工作一段再辞职去旅行,自我而潇洒。一次闲聊,职业规划师问她一个问题:三十岁之后,你该怎样生活?她现在还年轻,很容易谋得一份行政的工作。而行政是一份专业性很弱的工作,刚毕业的孩子都能从事,待她过了三十恐怕很难跟粉嫩的小孩儿竞争。即使她竞争得过,行政职位的待遇,或许也满足不了她那时的生活需求。听到职业规划师的问题,她受到触动,开始思考后面的人生。在她的年龄,正是该探索和建立自己专业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完成的不好,必将影响以后的生活。

其实,背包客最佳的状态,是通过旅行建立自己的职业和谋生能力,比如给杂志写专栏,给画报拍照片,组团给其它旅行者作导游。否则,将荒废建立专业能力的时光,把岁月蹉跎在风景里。人的生涯是连续的,这段过于潇洒,下段就得更多付出。

工作,实质是一种交换关系,我们付出专业能力,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支付相应的薪水和待遇。要想过的比较好,我们就得让自己更专业。所以,在企业里做行政的,做助理的,转去HR会更好,因为比较行政和助理,HR是更专业的工作。而打工的,做保安和建筑小工,就不如去做装修,做厨师,因为后者更专业,随着经验的累积,未来钱景更美好。

最后一个故事,有关水浒。梁山好汉的结局,最好的就是神医安道全、玉臂匠金大坚、紫髯伯皇甫端、圣手书生萧让、铁叫子乐和、轰天雷凌振。这几个人最后大都被政府征用了,为嘛儿呢?看病、刻字、养马、写字、唱歌、做火药,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手艺人,都有一技之长。历史如何变迁,专业人士,总能混口饭吃。

篇2

普通人进入媒介内容的艰难历程

我们的专业主义生产,基本上将普通人置之度外。新闻业发展的进程,很长时间都没有将普通人纳入到内容生产的体系,这个局势一直到电子媒介的兴起才有所改变。

为了能够清楚地说明这个判断,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新闻业进展历史。现代意义上的报纸起源于17世纪晚期的德意志地区,此后,英国、北美地区的新闻业后来居上。美国建国初期,报刊充满着政见,它关注的是这些政治家如何分享权力,成就了新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政党报刊充满着说教,最常见的是党同伐异,及至19世纪中上叶,一些有识之士将目光转向了普通大众,为其生产廉价报纸。可是,廉价报纸里并非以普通人为报道对象,正如很多研究指出的,新闻虽然是专业主义标准指导的产品,但是媒介内容却是充满着偏见。“政府官员、男性或有权势者长期在新闻报导中占有优势地位,而一般社会团体或异议分子则经常为新闻媒体漠视与忽略”。(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1999:217)这样看来,普通人不过是媒介营销的对象。报刊需要消费者,否则产品无法销售,更毋庸谈及获利了。为了获利,媒介使出浑身招数,给普通人以充满刺激的商品,这种潮流到后来愈演愈烈,以至于发展到小报化。即便如此,媒介内容还是没有吸纳普通人。

此后,广播的出现,继续了媒介的娱乐化倾向,也没有将普通人作为重要对象纳入到新闻生产中。电视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特点。电视,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增加了媒介对普通人权利意识。民生新闻成为这种内容改变的突破口,此后,邀请普通人加入媒介,就成为电视媒介的重要工作之一。虽然正如特纳所用的“民众化”一词所强调的,“日益明显的‘普通人’通过名人文化、真人电视、自制网页、谈话类广播等方法,把他们自己转变成媒介的内容”(《普通人与媒介:民众化转向》,P3)。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在娱乐和新闻的两个分界逐渐模糊的时候,大多数新闻生产尚未削弱新闻专业主义价值。

新闻专业主义是否受到了伤害

民众化趋势似乎不可扭转,我们最关心的是,专业化的新闻生产还能够继续下去吗?要回答此问题,首先需要回答的是新闻专业主义是否受到了伤害。特纳指出,民众化生产趋势虽然轰轰烈烈,他们讨论的新闻源却是相当集中,仅仅是四大国际媒体。虽然有着公民新闻的补充,但这四大国际媒体,构成了人们获得信息的基本来源和人们意见依赖的基础。就此点而言,专业新闻生产的存在依然必要,并且在消息的指数式增长中显得更为重要,人们需要依赖专业生产的新闻,并依据专业新闻监视社会环境。

单从这一点,我们就足够放心,没有专业化的新闻生产,普通人就无法实践自己对社会环境的监视。但是,有理由担心,长此以往,大多数新闻生产部门就会将新闻采集和报道的预算不断压缩,假以时日,也许就没有新闻可看。所以,我们还需要对这种取向表示谨慎的担忧。由于资本很难在利润获取上抽身而去,普通人进入媒介内容,能够为媒介带来利润,增长了普通人的媒介消费时间。

博客和意见的兴起更多的是基于新闻的意见展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新闻媒介在塑造这个潮流中的作用甚大。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体,在削减财政的情形下,大量地采用所谓“专业人士”的意见作为新闻时间的补充,甚至成为新闻的替代品。

新媒体的使用者也通过民众化的方式,期望被日常生活中的“名人想象”所替代,他们在博客和其他新新媒体上大量生产意见是可以理解的。对于人们的社会位置而言,民众化是否构成了对新闻专业主义的伤害,这要从新闻专业主义的初衷说起。新闻专业主义首先是一个促使媒介机构独立存在的理念,“作为媒介独立的新闻客观性”、“作为意识形态的客观性”,大都反映了这一理念的来源。

当我们平衡、中立报道社会事件的时候,作为社会最大数量的普通人在过去的专业主义中是怎样体现的呢?根本就没有,既往的专业主义将普通人拒于媒介生产之外,通过一些专业人士的想象,成就了媒介作为社会道德代言人及一种文化控制模式(P46)。所以,媒介采访被设计为新闻专业工作者的专属权力,对于广大公众———被设计为“最重要的听者”,将他们想象为在场,传统的专业主义大概是“对公众的想象性建构促使采访中的话语设计建构和定义了公众本身”。倘若以此立场出发,认为民众化构成对新闻专业主义的伤害,这样的专业主义还是有很大改进空间的。

如果坚持认为民众化构成了对新闻专业主义的伤害的话,那我们需要的是更加专业化的专业主义。不仅日常生活人们需要新闻,而且日常生活需要意见,以此监视社会环境。如前所述,公众依赖的新闻来源于四大国际媒体,媒介专业新闻构成现实社会人们生活的基本参照。拉斯韦尔指出,媒介环境监视的功能是“发现影响社区和相关机构重要位置的威胁和机会”,这种功能是博客和其他意见无法代替的,同样也是真人秀等电视节目无法替代的。况且,意见的生产也需要持续的专业主义精神,人们需要依据外在的意见环境,指导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新新媒介的热潮就在说明这一点(莱文森:《新新媒介》,2011:4)。因此,意见的兴起不见得就是坏事。当媒介能够以专业主义精神进行意见的公正报道时,人们也就能够更好地实践媒介环境监视,提升普通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民众化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

在民众化时代,新闻被作为类似于其他商品的产品,成为接受者的消费对象。在这个过程中,媒介将民众纳入到内容生产的领域。今日之微博,稍早时期的电视真人秀和新闻业早期的大众化取向,都是民众参与到新闻生产领域的产物。不过,稍微不同的是,普通人的内容生产大都隐藏在媒介把关人的手中,而今普通人可以通过自己的信息参与,实现自我控制的生产流程。因此,今日之新闻不同于以往之新闻,在纸媒介时代,新闻是关于国家重大事件的报 道,是关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有可能是突发事件的号外。这些事件的共同特征是,它们最主要的是会(有些需要较长的时间)影响信息的接受者,专业化的新闻生产公共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新闻是作为社会机制和文化形式的新闻(P3)。

从美国的报纸可以看出,今天的新闻业呈现出更多的专业特征。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的新闻记者有着较多的自由,他们不再对报刊发行人制定的编辑方针亦步亦趋。专业主义也许不是新闻业发展的最优解决方案,但是,专业主义在美国成为“反政治、派的”(P10)新闻界精神却是不可含糊的。通过这种精神,美国的媒介保持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媒介,当然,也许值得一提的是,它在经济方面获取的利益也是首屈一指的。专业主义精神实际上不会被媒介的民众化转向所伤害,只不过这种专业主义与以往的专业主义之间存在着差别。

普通人进入媒介内容,也是专业主义精神的一部分。普通人,作为媒介的受众,他们有必要欣赏媒介呈现的自我形象。新闻不过是人们感兴趣的事物的传播,新闻也就是人们对这些事物所持有观念的传播。普通人,进入专业新闻生产已有前例,并且在事实上,这种趋势随着Web2.0的出现已经成为可被传统新闻业接受的惯例。德拉吉的博客报道,让传统被专业人士所控制的新闻生产秩序看起来不堪一击。德拉吉的报道让风流事件成为家喻户晓的内容,这种力量似乎与于当年尼克松“水门事件”相提并论。其出现的背景是那样的相似:大部分的媒介都保持沉默,而伍德沃德与伯恩斯坦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辈将此看做重要的事件;克林顿事件由于其身份的敏感性让其他媒介保持了安定,而德拉吉却认为是重要的。在微博中报道的宜黄拆迁,让不少微博博主和粉丝感受到新闻生产的巨大动力。

实现传媒内容生产借重普通人的情境,是受众对传统新闻生产逐渐失去了信仰。信息时代到来以后,受众面对海量信息的狂轰滥炸,显得无所适从。媒介对受众的麻醉功能持续上演,新式新闻首先转变为可被接受的概念。新式新闻的特点是将信息与娱乐结合起来,让名人与观众面对面,删除了作为中间环节的记者,提升了传送的时效性和报道的生动性(赛佛林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2006:9)。新式新闻的出现,大大提升了受众的兴趣,赛佛林等援引卡茨的评论说:“传统新闻,即旧式新闻是乏味的、令人困惑的和低劣的,每次尼尔森调查、每个发行报告、每个季节的财务报告书都表明,文化达尔文主义正在破坏新闻业。”虽然新式新闻未能全面替代旧式新闻,显而易见的是,它冲击了旧式新闻的市场。旧式新闻必须进行改进,令人悲伤的是,旧式新闻仍然我行我素,诸如仪式性的传播占据了新闻的黄金时间。由于传统专业机构的新闻播报几乎墨守成规,大部分民众不需要恭敬地聆听或者收视就能实现信息传播的仪式性接触。已经有不少研究指出,人们经常性地一边聊天,一边看电视,电视成为背景音响。

我们注意到,今日之受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像客观主义理念、制作新闻等基本上被当代媒介接受者所理解,专业新闻机构却对此极为冷漠,这主要表现在专业新闻工作者的形成过程中。我们的大多数新闻学院传授的知识仍旧是几十年前,甚至100年前的知识。这些接受专业理念的准专业学生,对社会现实几乎是超脱的,形成典型的“他们”和“我们”(Allan,NewsCulture,1999:158)。虽然有些机构已经注意到了这种问题的存在,并采取了一些方法加以补救,但从现实看来,大部分保持专业主义精神的媒介如果不是在争取社会权利和监督政府方面做出一些成就的话,它们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在《时代》杂志评选的年度风雨人物中,网民(citizen)已经登陆了。

专业主义的修正与民众化时代新闻的力量

篇3

专业的重要性绝非达到影响个人一生发展的程度。

毋容置疑,大学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选择一个“理想的”或者是“热门的”专业,对个人发展和未来就业会有很大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绝非大到人们之想象,达到最终决定个人一生前途和命运的程度。因为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激增呈几何倍数态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导致新知识之无限性与学校教学时间之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不断突显和加剧。与此同时,伴随产品更新,行业转型的瞬息万变,今天的“热门”专业,很快会因为人才拥挤、过剩而变成“冷门”专业。另外,任何人一生都不再注定只从事一个专业或者一个行业的工作,因此过度迷信专业和专业选择的重要性,尤其将自己所学专业与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直接联系在一起,似乎显得越来越不切合实际。这就是为何国内外许多高校将“打破学科壁垒,淡化专业界限,增强职业适应性”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因为高校管理和改革者们已经认识到:在今天,让学生学习某个专业领域知识,不过是一种手段,而并非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学习、思考;学会以不变应万变。

专业兴趣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加以培养和改变。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兴趣地进入到某个专业领域学习的确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但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叩问自己:我的“兴趣”是一种非理性的感觉,还是一种理性的判断?这样叩问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在许多时候,我们对某个专业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不过人云亦云,随波从众,追赶时髦。一旦真正接触,也许,我们会突然发现,啊!XX专业并非如自己原来想象。原来喜欢的专业也许会变得不那么喜欢,讨厌的专业也许变得不那么讨厌。在现实的大学校园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个学生因为“被迫”和“无奈”而选择了某个专业,但却在学习过程中,因逐渐了解之而产生兴趣,因兴趣渐浓而庆幸自己当初的“被迫”和“无奈”。因此,我们在还没有真正接触某个专业之前,切忌轻易得出“我很喜欢”或“我很讨厌”的结论;切忌轻易否定,切忌带上色“眼镜”,切忌感情用事。相反,我们要学会尝试,学会适应,学会热爱!正如罗丹所说:“世界上并非缺少美丽,而是缺少发现美丽的眼睛。”难道我们对于专业的认识不是这样吗?!

篇4

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主要指客观公正、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公众、新闻自由几个方面。据复旦大学黄旦教授论证,新闻专业主义理念进入中国,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早期的王韬、梁启超的办报活动体现了朴素的新闻专业主义思想,后来的新记《大公报》则是我国实践新闻专业主义的先行者,《大公报》的报人坚持用客观和中立的原则进行新闻报道,形成了“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虽然新闻专业主义并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理念,但从中国早期报人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职业精神和操作规范来看,已经体现出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

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然而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方面,伴随着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到来,新闻日趋娱乐化、商业化,网络迅速崛起,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共生共争。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许多媒体不惜通过夸大事实、追求猎奇来博眼球、博出位,满足受众日渐刁钻的阅读口味,虚假新闻层出不穷,新闻煽情、炒作之风盛行,反转新闻屡屡见诸报端。新闻专业主义缺失现象愈加严重和普遍。

另一方面,近年来,技术的进步使信息传播愈加复杂化、多元化,新闻传统范式早已变形,许多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已经打破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的藩篱,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参与到信息当中来。网络媒体的便捷性使受众直接参与传播的诉求越来越高,参与式新闻、公民新闻、草根新闻崛起。在这些前赴后继的网民中,不乏激进的跟风者,造成舆论僭越。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如何坚守新闻的客观性和中立性,如何在强调新闻自由的同时,尊重公民的隐私权,如何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正确地引导舆论,及时消除大众疑虑,排解大众不满情绪,让媒体真正成为民众意见的集合场,使网络热点事件的报道更加理性、客观、公正,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更好地践行新闻专业主义:

(1)媒体应转变观念,强化自律机制,提高行业专业化水平。自媒体时代,受众需要的是深入挖掘新闻事实,综合分析多方消息,启发受众思考的报道,而不是为了抢时效、争先恐后发出的尚未得到印证的信息。

(2)相关部门应健全新闻法治,推动实名认证制度及诚信记录制度的普及进程,加大自媒体刊发内容的监督和审核机制,最大程度地确保自媒体平台上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3)新闻工作者应常怀敬畏之心,作品要经得住历史的考验。著名报人徐铸成先生曾说:“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著名记者王克勤也曾说过,“记者的写作应该像史学家”。新闻是历史的另一份底稿,新闻工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也应像修史书一样严谨,注意增强新闻报道的史料价值。

(4)进一步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大众对于媒介、媒介的信息以及传媒专业人员的基本特征的认知、判断和运用媒介信息的一种能力。受众应当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主动寻求触媒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甄别信息的能力,学会从不同途径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不偏听偏信。

篇5

【论文摘要】随着新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新闻传播中,新的媒介生态环境日益复杂,作为舶来品的新闻专业主义在理念和实践层面上遇到了多重考验,以新闻专业主义为中心的学术与实践探讨也引发了新闻从业者对新闻理念的思考。本文试图从中西新闻专业主义的定义比较中来分析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从宏观和微观视角来分析新闻从业者在新媒介环境下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坚持和面临的困惑。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产生、定义与分歧

新闻专业主义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的美国①,在美国政党报刊瓦解后,报业媒体越来越关注经济利益,以普利策与赫斯特之间的黄色新闻大战为代表,报刊越来越低俗化、商业化。与此同时,要求新闻公平客观独立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新闻专业主义作为煽情主义与商业主义的中坚力量,在各自的博弈中逐步确立。慢慢的,客观报道的技巧变成了一种信念、标准、一种价值观,也成为一种程式②。上世纪90年代后,新闻专业主义已成为西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

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理想的新闻理念,是新闻从业者在采写新闻报道、传播新闻信息过程中向受众呈现出最贴近新闻事实的职业要求。该理念涉及到媒体社会角色,新闻工作的基本性质,新闻从业者的社会责任和身份认同,新闻实践的行业规范和评判标准等方面的理念。③在坚持媒体及从业者独立自由的前提下要求其对新闻事件做客观公正的报道,服务公众利益,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阿特休尔在《权利的媒介》中说:“新闻专业主义就是指,新闻媒介摆脱外界干涉,摆脱来自政府、广告商甚至公众的干涉;新闻媒介为实现‘公众的知晓权’服务;新闻媒介探求真理,反应真理;新闻媒介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④

在新闻实践操作层面上,新闻专业主义自产生以来就伴随着理念与实践的分裂这一深层矛盾。新闻专业主义自身具有难以摆脱的理论困境:新闻专业主义赋予新闻自由过于宽泛的界定,尤其是对其绝对性和相对性、合理空间和必要界限、主体道德自律和外界必要制约等几组对立的命题都尚未有完善的理论加以科学界定。⑤因为新闻专业主义强调绝对的客观、中立报道,而现实操作层面只能实现相对的客观,新闻从业者在力求客观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掺杂了个人的主观价值判断,甚至是在日积月累的工作中形成的固有的框架设置等都是影响客观报道的因素。无论是在政党控制下的报业还是适应商品社会产生的报业,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限制,新闻媒体不可能实现绝对意义上的自由独立。

二、新媒介环境下媒体传播特征及表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集互联网、电视、手机于一体的全方位、多媒体、互动性传播对传统的媒介生态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极大改变了信息传播格局,在新的媒介环境变迁下,媒体的信息传播表现出新的特征。

在当今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新媒体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打破了传统的单对多传播模式,形成了多对多,单对单的传播模式;由原来的点到面的传播发展为点对点、面对面的传播,在丰富了传播内容的同时扩大了传播的范围。在全国两会报道中,受众见证了微博的力量,它以短小、迅速、及时、广泛、互动传播优势将受众、媒体、两会代表紧密联系起来。这种社会媒体(social media)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更多的新闻线索,利于进行深度报道;新闻当事人、评论家等的观点评论也为传统媒体广泛引用,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但也对新闻专业主义造成了严峻的挑战。传播渠道及信息接收渠道的多样化使受众接触海量化的信息,海量信息的存在增加了信息真实性判断的不确定性,对媒体及从业者坚持新闻专业主义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海量的网络信息加剧了新闻真实性甄别的难度,这是对新闻记者专业素养的考验。在海量的信息中,有价值的信息极易被“埋没”,而虚假信息也极易盛行,对信息真假的甄别加大了对新闻记者专业技能的要求。

三、新闻专业主义遭遇的现实困境及思考

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价值在于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要求媒介及从业者对公众服务并负责,坚持自律与他律,但新闻领域的自律与他律和独立自由本身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客观性是指依据事物的是非曲直如实报道现实;客观化是依据人为的意识形态宣传来对现实进行虚构。⑥因此,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客观,客观报道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报道并非片面地强调绝对的客观,因为这是不可能达到的一种反应事实的状态,而是反映现实的一个过程,我们能追求的只能是相对的客观。新闻专业主义理论的困境直接导致了新闻从业者的实践困境,其标准不是绝对化的要求,而是从事实践的过程中力求达到的相对的标准。

在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中我们了解到,整个大的社会结构是由相对独立自主的小社会构成的,每个小的社会都有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但又受其大的社会结构的制约。“新闻界是一个小的独立的小世界,有着自身的法则,但同时又为它在整个世界所处的位置所限定,受到其他小世界的牵制与推动。说新闻界是独立的,具有自身的法则,那是指人们不可能直接从外部因素去了解新闻界内部发生的一切。”⑦新闻界受到了来自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受众方面、以及来自新闻界内部的制约,这些因素相互抗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新闻人所需面对的复杂的媒介环境。来自政治的压力,对经济的过度依赖,受众的期待,同行业的激烈竞争,使得新闻工作者追求新闻专业主义成为了一种理想,现实的困惑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该理念产生质疑。 转贴于

政治领域对新闻界的控制体现在多方面,即便是在提倡独立自由媒介环境的西方国家,官方也是通过各种渠道控制影响媒体。西方国家主要是通过发言人制度、新闻检查制度等控制消息来源或者控制舆论引导。我国的新闻管理体制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该体制是为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而做出的调整。事业单位的性质使得政府可以统一媒体舆论导向,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采取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是应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做出的适应性调整,它折射出了政治及资本对媒体的控制。

资本对媒体的控制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在以媒体是社会第四权力自居的西方社会,近几十年来,市场导向新闻学(market-driven journalism)正在盛行。市场导向新闻学是指新闻机构的市场取向,建基于找出或者制造出一种消费者的渴求,而新闻传媒的任务是独一无二地满足传媒消费者的需要,新闻最终成为彻头彻尾的商品。⑧在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各大媒体为占领市场份额,迎合受众的需求,新闻越来越低俗化、娱乐化、庸俗化。策划新闻事件大行其道,越来越背离新闻专业主义的宗旨。资本的渗入还体现在广告的介入,广告是媒体尤其是报刊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无形中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越来越多的软广告见诸于媒体,足见资本对新闻界的控制。

在新闻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媒体组织内部严格的操作流程及受众的阅读期待构成了影响新闻采写客观中立的隐形因素。新闻产品的正常生产得益于媒介组织内部严密的采写、编辑、发行流程,媒体机构内部的等级体系划分使得新闻记者各司其职。记者不可能采写不在视线范围以内的事件,也不会采写超越自己领域的事件,这是媒体组织内部对新闻从业者的束缚。另外,在争夺眼球效益的竞争中,为应对同类媒体的竞争,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已发生改变,最大限度的迎合受众使新闻媒体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庸俗化、低俗化、虚假化,这与新闻从业者应坚持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背道而驰,从业者在面对大的社会环境时,也只能适应性地妥协,这便是新闻专业主义很难走出的困境。

对于新闻人应坚持的专业主义的困惑与探讨伴随着它的产生而存在,它有其产生的社会地域文化背景。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与实践需结合我国不同的环境背景而加以本土化。需在考虑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前提下考虑不同媒体的定位、不同受众的需求,而非绝对的新闻专业主义教条化。新闻专业主义追求的客观中立并非绝对的客观中立,绝对的客观是做不到的,新闻人应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尽最大努力还原客观事实,做到相对的客观,这是秉持专业主义的新闻人应具备的品质。■

参考文献

①塔奇曼 著,麻争旗、刘笑盈、徐扬译:《做新闻》[M].华夏出版社,P7

②吴飞,《新闻专业主义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393

③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J].《新闻学研究》(台湾),2002(71)

④⑥J·赫伯特·阿特休尔 著,黄煜、裘志康 译:《权利的媒介》[M].华夏出版社,P282、148

⑤吴飞,《新闻专业主义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398

篇6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物流业作为重要的生产服务业作用凸显,受到政府和产业界的重视。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追求的目标。在上海锋馥输送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安顺先生看来,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企业对自动化物流设备的需求将大幅增加。

刘安顺先生从1977年开始跨人工厂自动化领域,数十年来一直专注于各类输送分拣设备的研发制造,目前他领导的锋馥公司分在台湾、马来西亚和上海建立了工厂。他说:“中国自动化物流设备的市场潜力巨大,我们将努力为客户提供低价、优质的输送分拣产品,降低客户的物流系统建设投资。”

专注于生产制造

在位于上海奉贤区的办公室里,刘安顺先生介绍了20多年来企业的发展历程。

1984年,刘安顺凭借自己在输送机行业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创立了台湾技映企业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公司开始生产各种工厂自动化设备,包括输送机、升降机、喷涂设备、自动仓储与自动分拣系统等,产品种类和销量随着业务成长及台湾电子产业海外扩展的脚步而增加。

为了接近东南亚客户,提高快速反应能力,1989年刘安顺在马来西亚设立了新的制作工厂――和乐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服务于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地的客户。近年来,其产品更销往欧洲、中东及南美洲等地。

上世纪末,中国大陆经济迅速腾飞,吸引了大量台湾制造企业纷纷将工厂转移到大陆。刘安顺先生也顺应这一潮流,多次来到大陆考察,并于2000年成立了上海锋馥输送机械有限公司,作为大陆的制造基地,产品以供应国内市场为主,和马来西亚为辅。上海工厂的设立,扩大了集团的业务规模,降低了集团内同类产品的成本。自2006年起,上海工厂的产品开始回销台湾以及马来西亚,受到海外客户的肯定,目前已销往日本、瑞士、瑞典等地。

20多年来,刘安顺始终将企业的核心业务定位于生产制造,不断研发、改进产品,力求精益求精,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锋馥的各个工厂都执行严格的制造流程和品质控制标准,并且为了提升订单响应速度,一直在做产品标准化方面的工作,除了降低制造成本,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所以接到订单后,锋馥一般45天就能交货。

谈到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刘安顺颇为自信。他说:“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努力,公司的产品生产实现了标准化、合理化、国际化。我们始终追求质量第一、客户至上、技术先进,以交货快、服务好、价格低为目标,致力于成为值得信赖的物流设备专家,我们的产品获得了客户的好评。”

重视技术研发

技术人员出身的刘安顺非常清楚技术创新是企业长盛不衰的生命力。他对产品研发非常重视,除了自己潜心琢磨,还在公司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他多次带领技术骨干参观日本东京物流展,了解行业发展方向和技术发展趋势,每次都有很多收获。

概括来说,锋馥的技术研发工作主要分为两方面:

一是注重新产品开发,不断丰富产品线。

例如,1989年刘安顺在东京物流展上第一次看到了滑块式分拣机,当时台湾还没有这类设备。他认为随着台湾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企业对物流效率的重视程度将不断提高,分拣系统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于是,他立即决定投入资金研发滑块式分拣机。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试验,他终于成功开发出了自己的分拣机。但遗憾的是,由于台湾市场比较小,所以该产品间世后并没有马上推广开。

紧跟市场趋势,持续不断创新,使锋馥的产品线曰渐丰富。目前,锋馥已可以提供各种生产自动化设备,仅分拣机就有滑块式分拣机、滚轮式皮带分拣机、推杆式滚筒分拣机等,输送设备的类型就更加齐全了,涵盖各类水平输送机、垂直升降机等。

二是持续提高产品性能,

在不断推出新产品的同时,锋馥还非常重视产品质量与能的改进提高。从1991年研发出第一代输送机后,一系列的产品优化工作从未间断,接连推出了第二代、第三代产品……至今已经是第六代了。为了开发新一代产品。每次改进设计,光模具就要修改四五次,从产品运行速度、稳定性、外观等方面加以完善。“在订单的驱动下,我们不断进行产品性能的提升,让产品运行更稳定,客户使用更安心。目前,公司生产的物流设备从技术上讲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倾心研发20年,对每一次技术创新,刘安顺都记忆犹新,对取得的一点一滴进步颇为感慨。

可喜的是,持续的技术进步为锋馥的产品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也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据悉,台湾田尾花卉中心使用的锋馥输送机已长达12年时间,至今仍运行平稳,在每年保养时仅需更一些零部件和链条即可。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锋馥参加了上海CeMAT物流展,展示了公司投入1000万台币研发的新型滑块式分拣机。该产品在外观、速度、噪音、可靠性等方面都较以往机型有了很大改进,获得了业界的好评。之后,锋馥接到了来自天和双力和九州通新疆配送中心的两个订单,其中一台已经交货,另一台正在工厂进行调试。

重视中国市场

刘安顺十几年前就开始考察大陆市场,1997年锋馥的产品首次销往大陆,1998年在东莞设立了办事处,2000年建立上海锋馥输送机械有限公司,2006年又成立了上海和进物流机械有限公司。如今锋馥已在大陆扎下根来,刘安顺和家人也迁居大陆。

目前,锋馥在大陆共有员工150人,其中设计、机械、电气工程师40人,主要业务包括:各种自动化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安装;制造工厂所需的输送机、涂装设备、升降机的生产;自动仓储系统输送机的开发、生产。上海工厂占地1万平方米,其中厂房面积6000平方米,近年来由于业务规模的扩大已不能满足需要。今年3月,为了将产品组装和制造工厂分开来,以避免粉尘等污染影响产品质量,并有更充裕的空间来完成大型系统设备的组装,锋馥在旧厂区附近租用了新的厂房。

篇7

校内实践新范式专业主导专业链主导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运行依然停留在以单一专业主导的水平,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除了要满足教学的需要以外,还要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构建校内实践基地与相关企业合作组合新模式。要实现这一新模式,转变校内实践的基本范式变得日益重要。

一、传统“单一专业主导”范式的形成及其存在问题

1.传统“单一专业主导”范式的形成

高职院校建立之初,由于没有现成的制度规定,学生校内实践主要借鉴发达国家及国内学生实习的经验,按照本专业狭义的体系设置校内实践基地,它主要体现在从单个专业本身,即从专业培养目标所阐明的实践技能的培养,主要在岗位与课程的结合、仿真模拟等形式体现。

2.传统“单一专业主导”范式存在的问题

(1)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存在着专业技能素质和全面职业素质的矛盾。一方面,没有专业技能素质不可能做好某一岗位的业务工作;另一方面,没有学生全面的职业素质又不可能胜任某一岗位的各方面工作。专业技术技能是全面素质的显著特征和质的表现,二者相互依存,共同促进、不可偏废。

(2)在实训的安排上,存在着集中实训教学与分散实训教学的矛盾。分散实训虽然能与实训平台保持合理的组合,却又给实训师资、实训组织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也给班级教学与管理带来了严重的混乱。

(3)在实训教学的功能上,存在着实训学习功能与经营管理功能的矛盾。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活动犹如工科学生的实验活动,有一个让学生熟悉、适应、参与的过程,自然存在时间、机械设备和资源的开支与损耗过程,学生设计制造出某种成功的产品是其实践过程的结果,而不是实训的唯一目的。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经营管理实践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这种效益可以作为评定检测学生的依据之一,但不能作为其唯一的依据,因为挫折和失败对实训者来说同样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只是收获成果形式不同罢了而已。

(4)在实训教学的方式上,存在着课堂模拟实训与社会实战之间的矛盾。通过一定的情景设计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能收到不是实战胜似实战的效果。用真实的案例进行模拟实训得到了世界教育界的充分认可与肯定,特别是在工商管理人员的培训方面更加广泛地使用。

二、专业链主导范式运作的理论基础

“专业链”,指学校的专业设置是以“链条式”组成有机整体的一种专业设置模式。专业链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必须必须依托优势转业和特色专业形成专业链和专业链平台,以此对接地方(区域)经济产业链;第二层次,是在相关专业群内部形成链条。科学打造专业链,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可以为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的人才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

对于专业链的研究和实施,国内高校并不是很多。目前只有少数职业院校有所探讨,主要存在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提出以专业链、学科链对接产业链实现学生就业无缝对接,学校专业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并适当进行调整。第二种类型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宁波奉化职中为主。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建设科学专业链,服务信息产业链,宁波奉化职中形成了“服装设计、服装财会、服装外贸、服装工艺和服装模特”链条式的专业格局。这两所学校主要探索专业群内部形成链条。

三、专业链主导范式的构建

1.以温州名购网为平台,形成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的专业链

早在2009年上半年,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温州市政府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温州名品购物中心”目标的号召,在温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温州市信息化管理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温州名购网”,中文版网址为。经过近2年的运营,市场反映良好。

2.以学生技能竞赛为核心,推进专业核心技能向外延伸

从2008年开始,我院多次组织各教研室教师调研讨论,在不断变革的经济体系中如何提高经贸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决定在学生中以各类技能竞赛为核心开展提升综合素质。在提升综合素质的过程中既体现专业核心技能的增量变化,又体现专业群内所需要的专业核心外延技能的增量变化。

3.以校企联合培养为抓手,实现专业群内顶岗与就业无缝对接

一方面,对于企业不需求,暂停或取消合作;对于开明企业主有需求的,且能够按照导师制提供学生顶岗的,大力扶持,给予优惠条件如协助企业做好人力资源储备。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到相关行业协会了解行业会员企业的近期动态,重点开拓有联合培养学生经验的企业作为作对象,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学校及学生三方共赢。

4.以学生自主创业为补充,推进专业间核心技能互补与优化

面对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的态势,我院主动抓住这一机遇,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创业的良好环境。2009年开始,每年邀请淘宝网专家到学院为学生提高理论讲解,学生受益匪浅。

四、结论

高职院校可以借鉴专业链思想,以某一重点专业为核心,整合重点专业上游职业技能到下游职业技能的链条,形成循环回路,依此带动辐射整个专业群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在开放的状态下,学生整合各种资源,按专业链技能要求参与、完成各项任务,通过真实项目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迁移能力、职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等。

参考文献:

[1]“专业链”:奉化职业中心服装专业设置新格局.奉化教育网,2007-9-6.

[2]彭元.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职教链对接产业链.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8-10-8.

篇8

1、 仔细研读任务书,毕业论文必须满足任务书的要求。尤其要注意任务书中的第三部分“毕业设计(论文)应完成的工作”。

2、 仔细阅读《广东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手册》的格式规范部分。

3、 毕业论文的层次结构应使用:

1 1.1 1.1.1 1、(1)

章节条款项

注意:视情况,有些层次可以跳过不用。

4、注意书写上的问题:

(1)有无错别字。

(2)标点符号要在“中文全角”状态下输入。

(3)论文中不恰当的空格(直接从网上down下来的?)。

5、格式上的问题:

(1)章、节、条的行距,需要严格按照《广东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手册》的要求进行设定。

(2)图是论文的辅助说明方式,所有的图都要有编号,在论文正文的相应位置要出现相应的图号,例如:如图“1.1所示”, “……如图XX所示“,或“……见图XX”。 图的编号和题目应位于图的下方。

(3)所有公式都要使用公式编辑器编写,所有公式要有编号,并且在文字中应有“……如公式XX所示。”或“……见公式XX”。

(4)所有表格要编号,表格的编号和题目应位于表格的上方,在论文中应有“……如表XX所示”,或“……见表XX”。

(5)字体、字号应符合要求。关于字体:数字、英文字母、英文单词、物理单位应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标点符号应使用宋体。关于字号:应严格按照“广东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手册”的要求进行设定。

(6)封面上的日期只要写到“月”,如“2011年6月”。

6、排版方面:

严格按照《广东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手册》的要求进行排版。尤其要

注意每一章要位于新的一页,如第一章为1-15页,那么第二章应从第16页开始(即使第15页还有空白行。)。

7、参考文献的引用:

所有参考文献在正文中用上标“[1],[2]??”标出,所有从别的资料上引用的数据必须标出相应的参考文献(包括在网站上找到的资料)。

8、毕业论文第一章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论文结构及研究内容

9、毕业论文最后一章应写成此形式:(以最后一章为第6章为例)

6 结论与展望

6.1论文的研究成果

6.2论文的创新点

6.3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0、毕业论文的创新点不必太多,有1~2个创新点即可。

11、外文翻译:

(1)英文翻译的格式,可以参考abstract的要求完成。要有封面。

(2)如果英文原文有目录,则在中文译文的封面后加目录。

(3)如果英文原文没有目录,则在中文译文和英文原文之前各加一空白页,分别写上译文和原文的题目及出处。

篇9

一、一体化办学促进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准确性

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拉动作用,行业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大量的人才需求,从而拉动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二是指导作用,行业企业发展中不断涌现和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装备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行业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出培养什么样人的要求,而职业学校的任务是按照行业提出的要求和制定的人才规格、职业标准等,通过教学过程,培养适应行业发展、满足企业要求的人才。目前由于校企合作基本停留在欠佳层次上,行业指导严重缺位,行业企业的作用远没有发挥,导致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目标不清晰。

学校设置一个专业,首先应该明确开设的动机(调研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的规格(形成办学定位)、育人的软硬件条件(具备必要的培养能力)以及专业发展未来的展望(规划目标)。我校承办企业大学,首先通过学校领导和教师在企业大学任职,在行政组织上把学校和中国南车集团及各子公司人力资源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校企深层次合作起到组织保障。其次学校全程参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先后参与完成了“全员核心胜任力模型”“职位管理手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通道管理指导手册”“人才发展继任计划管理手册”“招聘管理指导手册”“领导力模型”的开发,从而对企业岗位族、岗位能力、职业通道等有了全面了解和把握,为我校专业设置与调整、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障。近两年来我校根据企业的需求相继调整和新开三个专业,无论从招生还是就业情况来看,都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认同。

二、促进专业课程建设有效性

课程是专业的细胞,课程体系决定了专业的基本架构。当前,职业学校都在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的课程建设,思路相互借鉴,内容抄来抄去,行业企业参与很少,有改变但没有根本性变化。一体化办学后我们才发现自己与企业的差距有多大!首先是企业培训课程开发的方法(五步法)和流程(项目驱动)科学可行,如图1所示。其次是课程体系架构科学合理。按照“岗位轴”,每类岗位从高到低建立各种能力模型,叫做“四类三层”:四类是指工程技术类、技能类、管理类、职业素养类,三层是指入门、提升、发展三个层级。入门层级课程包括通用知识、工具方法、基本技能等,提升层级课程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发展层级课程包括新知识、新技术、创新和发展能力等,然后配置相应的培训课程资源库,全部由企业主导开发完成,并逐步建立E-Learning网络学习平台供员工学习。我校借鉴这种开发模式,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尝试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并引进企业课程,效果较好。

三、促进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化

篇10

参考借鉴新竹转型思路,创新理念,从注重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推动苏北工业快速转型

上世纪70年代初,全球经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粮食危机、石油危机相继爆发,在此国际经济变化背景下,台湾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二高二低二大”的调整原则,即选择技术密集度高、附加值高、能源密集度低、污染低、关联度大、市场潜力大为特征的产业作为自己新的一轮经济转型的重点产业,并建立新竹科学园区,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让科技带动产业升级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广泛吸引海外特别是美国IT人才回归创业。经过30多年的经营,园区已从开始建立时的几家企业发展到近500家企业,并有100多家公司上市,形成了半导体业、计算机业、光电业、通讯业、精密机械产业与生物技术产业六大产业基地,目前世界上大约80%的电脑主板、70%的图形芯片、70%的笔记本电脑、65%的微芯片、95%的扫描仪都出自新竹科学工业园。这使新竹科学工业园成为世界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和制造中心,成为亚洲硅谷。

在江苏前两轮的乡镇企业经济、开放型经济中,苏北地区紧追苏中苏南方阵,特别是近几年,追赶速度明显加快,苏北地区已经连续六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工业化、信息化水平都有很大的提升。但总量仍然偏小,差距仍然很大。在新一轮创新型经济转型中,苏北如何跨越发展,缩短与苏中苏南的距离?

苏北各县区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完全可以和苏南苏中等经济发达地区一样,同时享受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成功经验,运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以自主创新科技创新为中心环节,全面推进转型升级工程和科技创新工程,实行差别化发展,各展所长,齐头并进,实现弯道超越,整体提升。

在实施江苏省“十二五”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程中和苏南苏中处于同一个起跑线开展平等竞争,并且还享受省委省政府今年8号文件中有关加快苏北发展的多项优惠政策,这就让苏北地区可以瞄准科技前沿和市场需求,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和集成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形成技术领先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彻底改变多年以来追赶型的落后状况,实现与苏中苏南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参考借鉴新竹发展模式,创新路径,由劳动和资金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变,推动苏北工业产业集聚

新竹科学工业园成立之前,台湾经济走过了一条由农业到工业,由轻工业到重化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到资金密集型的道路,当时台湾以其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先期发展了轻工、纺织和家用电器等轻型工业,其后则推行以“化纤-塑料-石化”及“金属制品-机械-钢铁”两大系列产业为主的重化工业,使台湾在国际经济上争得一席之地,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但进入80年代后,经济发展条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台湾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寻找少用能源、少用原料、少用劳动力的高科技产业成为台湾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选择。吸引海外人才回岛发展,着手加速产业由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换,集中发展电子、资讯等六大高科技产业,从此推动了台湾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台湾建立新竹科学工业园,是在全球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的形势下及时调整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并不是自己已有优势的领域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并一直在不断发展壮大。相比之下,苏北各县区在经历了前两轮乡镇工业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发展阶段的积累,已经形成了很好的经济规模和发展基础,在第三轮创新型经济发展阶段,也必须在发展路径上有更大的创新,才能不断缩小与苏中苏南的差距,整体提升苏北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园区建设方面,要像新竹科学工业园那样,从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向功能完善配套转变,形成具有相对完善的适合高素质人才生活和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空间和基础设施。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一开始就高标准设计和建设。他们大胆吸收了美国“硅谷”的优点,把知识与商业相结合,形成研究为商业服务、商业为研究奠基的良性循环。园区积极为厂商提供优厚的税赋措施和规划完整的用地,从政策上促进园区建设。

在招商引资方面,也要像新竹科学工业园区那样大力招引培养人才带动园区的发展,从目前普遍流行的招商引资向招商引智即招大产业招人才转变。新竹科学工业园在建立之初,把重点放在如何吸引更多的在美国硅谷工作生活的高级人才回台创业上,规定好产业发展方向,建设好配套设施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大批在美高级人才纷纷回台创业。苏北地区要转到专业招商、以商招商、产业招商的层次上来,转到招引各类高级人才、创业人才来带动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共识上来,转到以技术密集型企业和知识密集型企业为主的良性发展轨道上来。

参考借鉴新竹服务理念,创新制度,良性比拼,绿色赶超,推动苏北形成内生动力

新竹科学工业同从建立之初到发展壮大的各个阶段,园区的主管部门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了政策引导发展和市场自主配置资源两种发展模式相结合的良性互动互促体制,建立高效率运作的风险投资机制,建设良好的居住环境、便利的交通、完善的配套设施等基础设施,培育广泛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平台等,但他们逐渐由主管部门主管转向企业自主管理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创新制度,良性竞争,把苏北地区从拼土地成本、拼税收优惠中解脱出来。苏北地区在前两轮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争先恐后的发展氛围,各地在城市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改善投资者的生产生活条件。还制定多种优惠措施,吸引投资者,比较集中的就是地价优惠、税收优惠,降低土地价格甚至是零地价(地方帮投资商代交土地款),在尽可能多的时间内让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比较流行的是税收“五免五减半”(即前五年全免,后五年减半,就是企业这月底上交税收,政府下月初就以奖励形式前五年全额后五年半额返还给企业),政府所得大部分都是数字上的成绩。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投资商也是货比三家,到多个县区去考察比较后才决定在哪投资。在这种情况下,老板到哪都是最受欢迎的人,各地恶性竞争,互相降低条件,压低自己的价格,你家“三免两减半”,我就“五免五减半”,千方百计把投资商拉到自己的地方。有些投资者为多赚利润,目前已经出现了五年税收全免到期后不想再继续后五年的减半交税,五年全免期一到就以种种理由重新注册投资或改到其他地方投资,继续享受全免待遇。政府得到的是一大串空的数字税收、表面上的风光和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再这样下去,实现新一轮的经济转型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