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产业规划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煤炭产业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煤炭产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按照“完善设施、整合资源、提高产能、推进转化”的思路,坚持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以把我区建成包头市重要的清洁能源加工输出基地和现代化大型煤炭深加工产业基地为发展目标。大力发展高效循环利用的煤、电、化产产业链,__区煤炭产业已初具规模:
一是原煤开采现状:现仅有__露天煤矿生产运行,__年产出原煤近150万吨,实现产值3亿元。凯通90万吨、京鹿120万吨露天煤矿,辽宁阜新矿业500万吨井下开采项目正在建设,全部投产后我区煤炭产能将达755万吨/年。
二是煤炭洗选行业发展现状:我区现有投产煤炭洗选行业企业41户,其中:单台设备设计产能60万吨/年以上企业21户。永泉贸易、东顺源煤泥综合利用2个120万吨洗煤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我区煤炭洗选行业产能已达20__多万吨/年。目前正在实施煤炭洗选行业综合整治工作,6月底全部完成。
三是延伸产业发展状况:聚隆焦化、经纬能化现已建成120万吨/年捣固焦生产能力,加之经纬能化二期60万吨/年捣固焦项目年内投产,佳远15万吨煤焦油已具备生产条件。四贡100万吨捣固焦、10万吨焦炉煤气制甲醇、10万吨粗苯加氢精制和15万吨焦油加工项目正在进行基建,阜矿宝源公司煤炭瓦斯综合利用项目正在开展电厂建设前期工作。我区“焦化—化产、煤电”项目发展后劲充足。
(二)煤炭产业发展优势
一是资源配置:我区目前探明剩余煤炭可采储量为7257万吨。采煤企业全部投产后我区煤炭年产能将达755万吨;土右旗境内现有露天煤矿年产原煤在20__万吨以上,特别是与__区交界的5座露天煤矿的煤质结焦性好,可全部达到洗煤要求,加之土右旗大批洗煤企业取缔,而我区毗邻土右旗,且洗煤企业众多,大量原煤将由我区企业实施洗选。从蒙古国进口原煤经巴彦淖尔甘其毛道口岸进口,运输距离大约200公里,精煤洗出量可达到55%以上。我区永泉贸易、联吉晨工贸、鹿凯煤业等企业拥有大批跳汰工艺洗煤设备,正适合对蒙古煤实施洗选。
二是交通保障:近年来,我区积极协调开发商投入了大量资金解决交通道路问题。目前,出入__区的交通要道共计六条线。即原__旧路、包脑线、沙明线、脑包沟至土右旗线、脑包沟至土右旗耳沁窑线以及正在修建的__一级公路,这六条线路直接通往110国道、土右旗和固阳,现运载能力每天达到100多辆,仅为实际运载能力的四分之一。
三是环境评价:__沉陷区、棚户区两次搬迁,已近5万人迁移市区。工业原材料物流园区已列入包头市“十二五”规划之中,正在加紧建设,同时工业园区扩区增容面积达60.4平方公里,__旧区即将形成一个完全独立的工业园区。
四是产品销售:我区焦化项目大约需要洗精煤1000万吨以上,当地及周边地区原煤可在我区实现转化升值,生产焦炭又可为亚新隆顺200万吨稀土合金钢提供原料,延伸“煤-精煤-焦炭-钢铁”产业链条。
(三)发展目标
2014年全区原煤产量达到300万吨,外购原煤达到400万吨,洗精煤达到400万吨,焦炭达到220万吨。2017年原煤产量达到1000万吨,洗精煤达到800万吨,焦炭达到500万吨。
(四)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资源勘探和规划管理,合理利用煤炭资源。积极协调关系,制定激励政策,大力争取国家、自治区、包头市地质勘查基金和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用于我区煤炭资源勘查,同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煤炭资源勘查,增强煤炭资源储量保障能力,确保我区煤炭产业开发接续发展的需要。要综合运用煤炭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手段,加强对煤矿开发建设和煤炭生产的监督管理,规范煤炭资源储量管理,按规定对煤炭回采率进行核查、监管,确保煤炭资源有序开发、合理利用。
二是规范煤炭企业经营行为,强化安全监督管理,实现煤矿安全形势的根本好转。确保区内用煤充足供应。要严格煤炭经营企业资格审查,加大执法力度,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坚决取缔无证非法经营煤炭产品场所,对重点区域开展定期检查、动态巡查,对非法转运站、场保持高压严打态势。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精心组织、科学调运的原则,加强对全区煤炭生产经营市场的调控,合理调配煤炭资源,加强用煤企业与本地供煤企业之间的协调,保障我区境内企业用煤。
三是加强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壮大产业链条。鼓励企业对煤炭产品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进一步延伸以原煤开采、精煤洗选为链首,以机制焦、大型火力发电和规模化矸石砖生产为链身,以煤气综合利用、煤化工、粉煤灰利用为链尾的煤炭产业链,提高煤炭产业综合效益。结合国家产业政策,整合现有煤化工资源,适度发展煤化工项目。
四是以现有洗煤-焦化-炼铁产业链为契机,依托新区煤炭市场,大力发展煤能转化和煤化工等后续产业,加快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促成四贡、经纬能化二期及佳远煤焦油项目尽早投产。要抓好煤炭洗选企业煤源的供应,对煤炭加工企业进行集中管理,建设共用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和环保设施,避免重复投资建设,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大力发展煤液化制油、煤气化制合成氨、甲醇、二甲醚、稀烃等煤化工产品,建设煤电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并积极引导企业开发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制砖等项目,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煤炭产业综合效益。
五是重视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认真做好煤炭企业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的 教育培训。采取联合办学,鼓励职工积极参加在职学习和定期组织监管人员的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知识更新培训等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涉煤行业部门的整体管理水平。
二、洗煤行业现状及治理情况
随着__区煤炭产业链的不断延伸,经调查摸底,截止__年底,我区煤炭洗选企业已达到48户。其中,已建成44户(总产能已达2645万吨,投产41户,属于重介工艺企业18户,跳汰工艺企业22户,既有重介又有跳汰工艺企业4户),在建企业4户。这些煤炭洗选企业存在问题较多:一是多数以贸易公司或矿业公司登记注册,并没有煤炭经营许可证,属于超经营范围企业。二是有立项审批手续23户,其中市级审批8户,区级审批15户。/:请记住我站域名/三是企业规模参差不齐,仅有21户企业单台设备达到60万吨/年以上。四是除少数煤炭洗选企业采用较为先进的技术工艺和配套环保设施外,大部分企业存在着规模小、配套设施不完善、环境污染严重、安全隐患多、精煤回收率低、市场竞争力弱等诸多问题。
为规范我区煤炭洗选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推进煤炭洗选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能源清洁生产和资源利用效率。区政府从__年4月份开始,按照国家、自治区相关《煤炭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以及包头市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炭洗选项目规范发展的通知》(包发改能源字〔20__〕175号)精神,对我区煤炭洗选项目进行清理整顿。并制定了《__区煤炭洗选行业综合治理实施方案》,要求煤炭洗选企业单台洗选设备达到60万吨/年以上,并实施原煤堆场封闭、矸石贮存仓半封闭、厂区地面硬化、厂区周围绿化并补办各类审批手续、补交各项规费。考虑到气候因素对施工的影响,目前,已对18户提交延期申请的洗煤企业下发延期整治通知书。该项工作正在进行。
三、民用型煤生产和使用情况
由于我区沉陷区、棚户区搬迁改造,多数居民已迁入市区,因居民习惯问题,我区境内__露天煤矿生产的原煤又不适合民用,民用型煤以鄂尔多斯精煨煤为主。
四、存在问题
一是原煤开采手续办理周期较长,凯通90万吨、京鹿120万吨露天煤矿及阜新矿业500万吨井下开采项目还未得到正式审批。
二是煤炭洗选行业企业发展参差不齐,区内煤炭洗选行业发展混乱,小型煤炭洗选项目占全区总数近一半,严重扰乱了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是受国内外经济持续不景气影响,区内新上煤炭产业延伸项目建设进度缓慢,如四贡煤化仅完成场平,未能及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佳远煤化项目虽已具备生产条件,但由于产品市场价格过低,未能及时投入生产。
五、下一步工作建议
我区煤炭产业虽初具规模,但离建成包头市重要的清洁能源加工输出基地和现代化大型煤炭深加工产业基地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还请上级部门在以下方面加大对我区的扶持力度:
一是协助新上煤炭开采项目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促使阜矿、凯通、京鹿等原煤开采项目早日投产,为我区发展煤炭产业提供可靠的原煤供应。
篇2
(乌鲁木齐谐正矿山技术咨询有限公司,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通过迈克尔·波特的五因素模型对新疆“十五”规划过渡期后煤炭产业竞争态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未来新疆煤炭产业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煤炭产业内部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和来自煤炭用户的竞争。
关键词:煤炭;竞争;态势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725(20__)10—0003—02
AnalysisofXingjiangCoalIndustryMarketCompetitivePosture
YINDe——sheng
(MineTechnicalAdvisoryCo.Ltd,ofUrumqiHunter,Urumqi830000,China)
Abstract:TheXingjiangcoalindustrymarketcompetitiveposturebythefivefactormodelofdrisanalyed.
MichaelPorter’sandthinkthemostimportantfactorsisthecompetitivewhichbetweencoalenterprises,and
Occurbetweencustomerswhousethecoa1.
Keywords:coal;competitive;posture
0引言
新疆煤炭资源丰富,除石河子市和博州外,区内地州市均有不同程度的煤炭资源分布,预澳4储量达1.82—2.19万亿t,占全国预测储量的42%,位居全国首位。在新疆一次能源
消费结构中,煤炭一直占6o%左右,但与全国相比,发展较慢,2OO4年煤炭工业产值仅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9%左右。20__年起新疆煤炭市场价格曾一度恢复性上扬,但这并不是新疆煤炭市场的未来走势。本文就“十五”规划过渡期完成后,新疆煤炭市场的趋势进行预测性分析。
l新疆煤炭产业结构特征
(1)煤矿企业空间分布分散。全疆85个县(市)中76个县(市)办有煤矿,煤炭年产量在30万t以上的有36个县(市),其中9个县(市)煤炭年产量在100万t以上。众多的产量较小的煤炭企业分布在广阔的新疆地域之中。“十五”规划新疆煤炭企业的地区分布结构见表1。
(2)新疆的地域特征制约着煤炭产品的大流通。受运力及运输成本的影响,伊犁地区的煤炭相对饱和但不可能大流通到缺煤的和田地区和喀什地区。
(3)矿井数量以9万a矿井为主,生产能力以9万a矿井和6o万t以上矿井并重。“十五”过渡期后,不含原保留矿井,全疆311处规划矿井中,年生产能力9万t及以下矿井274处,1530万a矿井29处,45万a矿井1处,6o万t以上矿井7处。年生产能力9万t占多数。煤炭企业生产能力分布情况如下:
表1“十五”规划新疆煤炭企业的地区分布结构
1伊犁州45441456
2塔城地区4432912657
3阿勒泰地区2215
4乌鲁木齐市35341336
5昌吉州9689611011
6吐鲁番地区25223273
7哈密地区5545
8巴州171412252
9阿克苏地区332571435
10喀什地区54136
ll和田地区1130
12克州3323
13石河子市
合计31127429173569
表2“十五”规划矿井生产能力分布表
(4)产品差异化程度低,煤炭产品的深加工不够。煤炭产量的45%用于一次性能源消费,煤电转换、煤油转换、煤化工等发展落后。从煤炭行业的技术含量来看,在不同所有制煤矿中,产品加工深度和技术含量差别很大,国有重点煤矿远远高于地方、乡镇和个体煤矿。
2新疆煤炭产业竞争态势分析
2.1现有煤炭企业间过度竞争
迈克尔·波特教授经过大量实证调查后得出结论:在一个相对统一的市场中,如果生产相同产品的前4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集中度)的总和低于40%,则该行业内极可能会出现无序竞争的现象。“十五”过渡期后,不含原保留矿井,新疆共有规划矿井311处,其中30万a及以下规模的矿井个数占全疆煤矿个数的97%以上,煤矿布局分散,产业结构不合理。四大煤炭企业神华新疆能源公司、新疆哈密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艾维尔沟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塔城铁煤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产量之和占新疆煤炭总产量的比例cR4(集中度)为25.1%,最大煤炭公司神华新疆能源公司产量占新疆煤炭总产量的比例CR1为14.35%,虽然较20__年的(CR4)19.4%、(CR1)11.29%有所增加,但产业集中度仍极低,新疆煤炭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处于过渡竞争状态。以新疆最大煤炭企业一神华新疆能源公司为例,20__年其销量326万t,市场占有率为10.96%,平均价格为104元/t,2OO4年销售量为601万t,市场占有率为14.35%,平均价格仅为77.89元/t,企业效益严重下滑,亏损严重。
2.2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产业的进入障碍很低,由于新疆煤炭赋存条件较好,仅需要少量专门的生产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及少量的资金即可见效。同时煤炭生产的技术含量相对不高,技术和工艺要求不高,产品的销售问题不突出。煤炭开采固定资产投资专用性很高,煤炭企业的退出会形成大量的沉淀成本,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退出行为。另外,煤矿多处于偏远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果退出,对当地经济发展不利,因此,当地政府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也不愿意让煤炭企业退出煤炭行业。据目前全国煤炭工业发展趋势,东部地区资源消耗加快,煤炭资源逐步枯竭,有1,3的国有煤矿存在接续问题,到2O2O年东部将有4o%的国有重点煤矿和印%的国有地方煤矿因资源枯竭而关闭。20__年以后我国的煤炭工业将逐步转移到西部,新疆将成为我国能源重要的战略接替区。
2.3和其它替代品能源产业间的竞争
新疆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风能等,由于大量消耗煤炭是造成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优化新疆的能源结构、减少煤炭的直接燃烧势在必行。石油及天然气的增加、电力、风能开发进程的加快对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造成了直接影响,也将进一步降低煤炭在能源生产中消费中的比重。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__年,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分别下降为69.4%和64.1%。
2.4来自煤炭用户的竞争
煤炭竞争的加剧,使煤炭用户具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在价格、质量、供货时间、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对煤炭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煤炭价格出现下滑,另一方面用户大量拖欠煤矿货款,严重影响了煤炭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工作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煤炭产业的最大用户是以电网为单位形成的几大发电公司和地区性热力公司,它们
是大批量的购买者。新疆现有电力发电企业52户,电力发电企业市场集中度高,几大电力发电企业如新疆天山电力股份公司、国电红雁池发电厂、华电红雁池第二发电厂、苇湖梁发电厂等需求量约占发电企业煤炭需求量的40%以上,对电厂而言,煤炭购置费用又占电力成本相当大的比重,新疆煤炭产品基本上属无差别产品,选择余地大,转换成本低,电厂可以掌握充分的煤炭市场信息有选择地进行采购,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而煤炭产业企业多、市场集中度低,电力、热力行业的企业数量少、市场集中度高,煤炭企业在与电力企业、热力企业
的竞价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其结果只能是煤炭产业中的企业互相竞争削价以争取电力产业、热力企业中的定单。以神华新疆能源公司为例,20__年煤炭平均价格为104元/t,20__年平均价格仅为77.89元/t,下降了25.11%。
2.5来自煤炭企业供方的竞争
煤炭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需要大量的钢材、水泥、矿山机电设备、电力等生产资料,而这些生产资料的供应者往往通过提价或降低产品的质量、服务向煤炭产业施加
压力,使煤炭企业因无法使产品的销售价格跟上成本的增长而失去利润。特别是电力等产品,在新疆现行条件下,煤炭产业难以对其价格的上涨施加影响。
3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十五”规划过渡期完成后,在煤炭产业的竞争环境中,最重要的、对煤炭产业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煤炭产业内部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和来自煤炭用
户的竞争。而提高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发展大型煤矿,实施煤炭企业与发电企业的产业组合,是解决新疆煤炭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煤炭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主要以单一的煤炭产业链而发展起来的,这些城市的发展都与煤炭产业紧密相关。煤炭资源型城市没有依据煤炭产业与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的差异,很可能对城市发展造成很大阻碍。循环经济是建立在资源进行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的。而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就会为了将煤炭产业链进行延伸,实现闭合循环发展,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关注的话题,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转型的一种方式。而煤炭资源型城市由于资源的逐渐减少,发展循环经济迫在眉睫。
一、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单一
我国大部门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主要以煤炭产业链为主,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致使煤炭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原材料的支持,对其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在社会经济的废碎发展下,社会对城市产业的要求不再是单一的并以原材料为主的产业结构上。此外,我国许多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日趋枯竭,城市经济发展放缓,产业逐渐衰落,城市综合能力较弱的现象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将城市的作用发挥出来,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造成很大阻碍。
(二)对自然环境的产生较大的压力
煤炭资源型城市在煤炭行业运行中,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以及消耗大量的资源,这对自然与生态环境都造成极大地破坏。由于我国煤炭行业开采无节制,地表塌陷的状况时有发生;我国在对煤炭进行开采和加工过程中都会消耗大量的煤炭,造成自然资源逐渐减少;此外,在进行煤矿开采时,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在煤炭资源型城市进行不断煤矿开采后,矿区地表发生的变化比较明显,在没有煤矿的支持下,很容易出现地表塌陷、地质结构发生变化等状况,对矿区周围的生态循环系统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在开采、加工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以及废气等,都给资源环境打来很大的压力。长此以往,没有进行合理的开采资源、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必然会使我国的自然资源逐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以及生态被严重破坏等问题的出现。
(三)产业分布不合理、基础设施落后
从我国一些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历程来看,城市的出现是以矿区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而我国许多资源型城市,由于一些特殊原因,使得城市产业分布过于分散,没有经过进行具体的规划。很多资源型城市的功能非常单一,城市土地利用不合理,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无法适用于产业的发展要求。这些基础设施只满足于生产,从而使整个城市的综合能力比较薄弱。
(四)资源利用不充分
我国煤炭资源的回收状态主要表现出大型的国有煤矿对煤矿资源的回收率比较高,小型煤矿对煤炭资源回收率比较低。这就造成了我国许多煤炭资源在开采与加工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而我国对原煤的洗选比较低,大多数原煤没有充分加工就被直接使用,也造成了可煤炭资源的浪费,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与污染物。此外,我国许多加工用到的燃煤发电机组的利用率也比较低等,都表现出我国对煤炭资源的利用非常不充分。
二、循环经济下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建议
(一)以循环经济的理念,规划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战略
循环经济作为世界范围所提倡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消耗以及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的煤炭资源来说是尤为重要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应讲城市发展建设生态型煤炭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放到煤炭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的发展战略中。煤炭资源兴城市的生态环境比较薄弱,在我国提倡发展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形势下,抓住发展机遇,发展现代化高效生态建设项目,以此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持续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趋于合理,避免单一的煤炭产业所带来的风险。制定高标准的生态保护规划方向,将建设生态城市与发展城市循环经济作为最终的目标进行规划,逐渐构建出适用于城市讯环境发展的经济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服务体系、激励约束体系等机制。可以通过系统工程的想法,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彻到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规划中,贯彻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并在实际的经济发展中进行实施。
(二)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循环经济
煤炭企业的发展逐渐从低科技含量转变为高科技含量,从粗放转变为集约,从高资源浪费转变为资源节约。只有实现这些转变,煤炭企业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企业的转型以及资源的优化利用。煤炭企业依据循环经济的理念,将企业建立在减量循环再利用的基础之上,实现对煤炭资源的全过程的控制与优化管理。对开采与加工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开发研究,依据现代先进的技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资源的清洁生产与充分利用。
(三)建设生态型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主要以生态环境恢复、防治工业污染为主,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将落后与污染严重的开采与加工生产工艺进行淘汰,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更新,将煤炭开采废弃物、废气对环境污染的防治作为工作的重心。
(四)提升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
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直接影响着煤炭资源城市经济的发展,所以做好煤炭资源城市的资源综合开发与回收利用率是非常重要的。统筹规划煤炭资源开发,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加强对内谈开采的管理,健全资源开发原则,改善煤炭开采技术,实现对煤炭资源的保护性开采。煤炭企业还可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煤炭产业的优化升级,提升其回收率以及开发利用。同时,还要注重对其产生的废渣、废气的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袁宝伦.浅谈煤炭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J].财经界(学术版),2016,(02):47-48.
篇4
今年4~6月,环保组织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人员多次深入我国西部调研,发现原本干旱缺水的西部地区,未来不仅将可能载不动如此大规模迅猛西进的煤炭开发产业,还极可能引发当地一系列更深刻的水危机。科研人员通过保守测算后警示:眼下西部煤炭大开局应该重归理性,以水定产,尽快依据西部五省区实际水资源状况做出产业战略调整。新一轮雄心勃勃的西部煤炭大开发,会否成为压垮脆弱西部生态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张普普通通的中国煤炭产量统计柱状图,几乎让所有看到它的人感到扎眼。
8月中旬,北京朝阳区一写字楼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携同中科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相关研究人员一道公布了他们历时一年多的调研成果——《噬水之煤》。
“从我国能源结构看,中国当之无愧是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国,也同时是第一大煤炭消费国,煤炭消费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高达70%,远高出全世界平均利用水平的30%”,绿色和平的孙庆伟博士笑称: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就是站在这些煤电轮子上行进的。
中国煤炭产量柱状图也清楚显示:从1990年以来,全国煤炭产量基本上一路高歌猛进,2010年的年产量已达到32亿吨,比十年前增长了近3倍。
新一轮西部煤电大开发
“但这还不是最让人担忧的事”,真正促成孙博士和他的同事前往中国西部调查的,是今年3月以来国家接连出台的一系列煤炭开发规划,让西部能源发展的思路已趋清晰。
全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为了满足全国能源增长的需求,计划“十二五”期间,将建设山西、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东部地区、西南地区和新疆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而煤电,无疑是这些能源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
今年3月,国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与《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则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期间,全国将重点建设晋东、晋中、晋北、陕北、黄陇、宁东、神东、蒙东、新疆、冀中、鲁西、河南、两淮、云贵在内的14个大型煤炭开采基地。这14个大型煤炭基地如果按所属区域细化,则相当于包括上下游产业链的16个煤电一体化基地。“十二五”期间,这些煤电基地仅火电装机总规模一项,就预计将超过6亿千瓦。
“这是一份相当宏伟的能源建设规划,按这样的建设进度,到2015年,我国煤炭年产量将达到39亿吨,非常可观”,孙博士仔细研究了相关国家规划,发现“十二五”规划中计划新增的大型煤炭基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陕西、甘肃、山西等西部五省区,相反传统产煤区山东、山西的煤炭增量倒越来越少。2011年,原本作为国家储备煤炭基地的新疆,在这一年正式加盟煤炭大开发俱乐部,成为继“十一五”规划中已开工建设的全国13个煤炭基地之后的第14名成员。同样是这一年,内蒙古煤炭产量超过新疆,成为全国产煤第一大户。“照现在的发展态势,到2020年,新疆又会反超内蒙古,夺回全国产煤第一的招牌。”孙预估。
“然而,这每一个巨无霸式的煤炭基地,都需要以巨量清洁水源作支撑,无论上游的煤炭开采产业、还是中游的煤炭火力发电以及下游的煤化工产业,无不例外”,曾长期与煤炭研究打交道的宋献方研究员介绍,在到中科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工作之前,他曾经在煤炭部一个下属院校工作,据他了解,当初河南焦作出产一吨优质煤,需要用掉60吨水。“如果开采数十亿吨,用水量可以想象”。
“产煤的地方少水,水多的地方少煤,这两种资源天生布局非常矛盾”,“比如北方水资源只有全国的19%,煤炭产量却占全国80%,开采量更占到90%。”宋献方坦称,正是由于知道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恰好与水资源分布呈相逆状态,面对即将上马的新一轮西部煤电大开发,他才感到特别不踏实。
西部三年后需增水1/4条黄河
“如果实际测算一下西部水资源,究竟能不能支撑得住煤炭基地发展,应该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算术题”,一年多前,宋献方和他的研究团队,开始着手解这一道看似简单却复杂的能源布局应用题。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相当繁琐的。“就以水资源储量数据来看,各地都有自然地理方面的统计数据,但在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计算中,还会扣除部分重叠的水资源储量,扣除多少,因各个省份、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同,也会有所不同。”一位参与了该项目的研究人员称,对能够找到的西部五省区水资源数据,他们几乎一个都没有放过。
“而大型煤炭基地的格局,又主要包括三部分,煤炭开采、火力发电和下游煤化工产业”,近几年,相关省区陆续公布了一些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规划,研究人员从这些规划中,细心挑出其所披露的煤炭产量、火电装机规模以及化工生产产值等数值,再与国家相关部委规定、或各省市自定的煤炭、火电行业用水定额、水耗率等相合。这样,一个统一的煤炭基地耗水量计算模型就成立了。
“比如国家规定单机容量125MW及以上新建或扩建凝汽式电厂全厂发电水耗率指标,为0.13-0.20立方米/千瓦·时,那么我们实际测算时,就会取值最保守、耗水量最大的0.20立方米/千瓦·时来算。”研究人员介绍,经测算,到2015年时,全国火电产业总需水量约为58.84亿立方米,2020年则为73.16亿立方米。煤炭开采的需水量也依此推演。
篇5
一、建立公平稳定的利益共享机制
(一)建立利益共享的企业制度
虽然煤炭资源属于国有,但是地表土地及其附着物属于农村集体和个人所有,开采国有资源必须剥离地表上的农村集体土地,开发煤炭资源常常需要永久性征用农村集体土地,拆迁居民房屋,切断当地居民传统的社会生活文化链,地方政府和集体承担着资源开发造成的外部性所增加的社会成本,地方政府、农村集体和居民是利益悠关方。因此,应探索将这些社会成本经过科学折算成一定比例的股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规范的股份制公司(开采企业),打破中央企业和合作企业垄断资源开发经营权的局面,促进资源开发企业产权的多元化以及公司管理结构的规范化;而且还可将各方利益统一于股份制企业中,避免或减少资源在非共享状态下开发中出现的各种弊端,从制度上保障了资源所在地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均能参与资源的开发与经营,调动其参与资源合作开发的积极性,实现利益共享。并且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开发企业由于支出资源和环境补偿所面临的资金压力,能够形成资源所在地居民获得长久增长的补偿。
(二)完善产业关联配套机制
西部地区能源产业以资源开发为主,工业产出以资源型初级产品居多,煤炭生产企业大多以原煤输出,精深加工能力弱,技术含量低,煤炭就地转化和深加工量少,产业链短,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2005年,西部地区煤炭年生产能力仅占全国的37%。2005年,发电量仅占全国的24%,表明西部地区煤炭资源优势并没有没有更多地转变为火电优势,大量的资源难以发挥经济优势。今后,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应与煤炭外运和水资源等条件相衔接,与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按照政府引导和企业自愿的原则,鼓励煤电一体化发展,加快大型坑口电站建设,缓解煤炭运输压力。同时以就地利用为原则,建设一批节能高效的工业项目,使煤炭资源转化成其他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向外输出,并由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探讨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与地方分工协作机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资源就地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支持地方下游和辅助产业的配套发展。从中央企业增加地方留用煤炭用于资源就地深加工,地方也应积极调整发展思路,不支持不鼓励新建扩建与中央企业产品雷同企业的,而且主动对接中央企业,错位发展煤化工等深加工,形成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建立利益共享的价格形成机制
现有煤炭成本是不完全成本,完全成本应该把煤炭价格前期的勘探费用、资源递缩的补偿、安全成本、环境损失等等都通过煤价体现出来,反映资源成本、煤矿转产发展成本和全额环境治理费等。目前,我国电力市场改革不完全,电力企业很难通过内部消化成本来解决,市场自发的“煤电联动”无法出现,只能求助于带有行政性质的“煤电联动”来协调解决。因此,目前用行政办法采取煤电联动过渡是权宜之计,电煤纠纷的最终解决还取决于电力改革的进展情况,通过电价市场化来最终形成市场化的“煤电联动”来化解。此外,煤电价格之争除了电煤供求矛盾外,还有来自运输瓶颈制约、煤炭资源品质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的原因。因此,目前的电煤供应紧张问题除了出台“煤电价格联动”措施外,还需综合治理和进一步进行电力市场化改革,立足于市场来解决电煤价格与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冲突,采取无形和有形的两只手有机结合的调控办法,缩小直至取消“计划煤”,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建立煤电联动机制,形成供求平衡和合理的比价关系。
(四)建立利益共享的税费分配制度
为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使地方政府支持煤炭企业发展有了稳定的资金来源,中央与地方在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等领域应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将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入大部分留给地方。为了资源省区真正发挥资源优势,并应建立按照资源储量征收资源税的机制,提高征收标准。研究开征生态税、超额收益税,权利金等,推动增值税转型,在企业所得税分成方面充分考虑地方利益。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
(一)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资源的开发势必造成资源所在地的资源枯竭以及生态的失衡,建立利益补偿制度是区域经济合作协调发展的必然。利益补偿主体包括资源补偿和生态补偿两大方面。利益补偿原则是“谁利用谁补偿,谁受益(或者谁损害)谁付费”,即损害者付费,受益者补偿,保护者受益。利益补偿主要方式:一是财政转移支付,二是由国家或地区对资源输出地直接投资,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三是建立资源、生态补偿费。因此,国家应加大用于煤炭开采地区生态环境补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当地人均收入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大土地塌陷、复垦、地下水和水土流失等方面的治理力度,建立矿山地质环境预留保障金,要求煤炭生产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间,按煤矿占有的地质储量提取吨煤一定数额预留保障金,专项用于煤矿开采后出现的生态治理和地质灾害赔偿。参照山西省的做法,开征能源基地可持续发展基金。提高和增加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税率、税种,提高资源税征收标准,规范各种补偿费用,使煤炭定价充分体现资源和生态环境成本。
(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
对于因煤炭开采造成失地的农民,开采企业要在给予补偿的基础上,提高塌陷区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标准,使搬迁新村的农民生活条件要略高于未搬迁村庄的生活条件,并能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给予土地补偿费的基础上,探索以土地参股、安置失地农民、设立最低生活保障基金等多元化补偿办法。尽快启动农村养老保险,采取政府补一点、通过提高土地占用补偿标准筹一点的办法,考虑增加“三险一保”,地方政府要给予在居住、就业、基本低保,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基本保障。应当把失地农民转为城镇居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按照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煤炭企业要负责复垦,如不能复垦的土
地,应从吨煤中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交给政府,由政府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实现“以土地换社保”。给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扶持安置力度,在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倾斜,让失地的青壮年劳力,得到有针对性的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完善失地农民的补偿机制。
(三)产业接替发展机制
西部地区多数煤矿城市产业过于单一,许多煤城面临资源枯竭,接替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单纯依赖煤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城市,产业、产品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单一。研究建立煤炭产业积累、煤矿衰老期转产发展资金制度,筹集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接续或替代产业。对于资源未枯竭的煤炭城市来说,必须在煤炭企业进人稳定生产期、利润处于高峰的情况下,对每吨煤炭按一定比例提取部分资金,进人成本,作为经济转型资金,专款专用。对于资源未枯竭的煤炭城市来说,必须在煤炭企业进入稳定生产期、利润处于高峰的情况下,对每吨煤炭按一定比例提取部分资金,进入成本,作为经济转型资金,专款专用。
三、相关政策措施建议
(一)加大有关珐律的立珐和执法力度
抓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完善配套法规,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煤炭法规体系。尽快修订煤炭产业政策,完善办矿审核制度,严格准入标准。制定严格的煤炭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标准,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推动煤炭产业升级。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密切关注电煤价格动态,加强对电煤价格的监督检查。尤其要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对小煤矿价格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不执行最高限价、哄抬价格、价格垄断等价格违法行为,要依照《价格法》、《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等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并对典型案件予以公开曝光。
(二)加强规划指导和实施管理
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及煤电合理开发要依法科学合理划定煤炭资源国家规划矿区和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严格按国家规划有序开发。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划定。煤炭开发规划和资源管理工作要相互衔接,紧密配合。编制煤炭生产开发规划、矿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征求同级资源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作为批准规划的重要依据。资源主管部门在编制煤炭资源勘查规划、矿业权设置方案时,必须征求同级规划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作为批准煤炭资源勘查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重要依据。产煤地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落实煤炭行业管理职能部门,并充实和加强煤炭管理力量,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煤炭资源和生产开发管理。
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及煤电合理开发要高度重视电网建设,加强和优化电网规划。保持电源与电网、输电与配电的协调同步发展。加强区域网架、跨区输电线路和西电东送输电通道的建设,继续推进西电东送、南北互济,努力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
(三)积极发挥协会等中介机构的作用
应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沟通、协商等中介组织作用。协调好煤炭、电力、运输等行业之间以及与其他相关行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取得各方利益的均衡,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煤炭、电力、运输等行业协会要密切与政府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打破行业垄断,推进业务融通,开展调研工作,向政府反馈工程建设行业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反映煤炭、电力、运输等行业在各个不同发展时期遇到的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代表行业向政府寻求政策支持,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积极参与煤炭、电力、运输等行业立法,提供法律咨询,维护广大会员企业合法权益。
篇6
一、全区煤炭工业基本情况
(一)煤炭资源丰富。截至目前,全区煤炭预测远景储量12250亿吨,居全国第2位;累计探明储量8080亿吨,居全国首位。区内十二个盟市均有煤炭赋存,东部地区主要赋存于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通辽市霍林河,其中:呼伦贝尔市1400亿吨、锡林郭勒盟1250亿吨、通辽市霍林河121亿吨,均以褐煤为主;西部地区主要赋存于鄂尔多斯市、乌海市、阿拉善盟,其中:鄂尔多斯市5106亿吨,以长焰煤、不粘煤为主,乌海市34亿吨、以焦煤为主,阿拉善盟19亿吨、以无烟煤为主。
(二)煤炭产量增长较快。全区煤矿现有生产能力8.92亿吨,2012年生产原煤10.62亿吨,其中东部3.39亿吨、西部7.23亿吨,占全国产煤量29%,居全国第一位。比2005年净增加8.2亿吨,年均增长25%。煤炭外运量6.55亿吨,占全国跨省煤炭净调出量的40%以上。已经建成东胜、准格尔2个亿吨级矿区和胜利、白音华等5个5000万吨级矿区。
全区共有煤炭生产企业365户,生产煤矿563座,其中中央企业所属煤矿60座,产能3.48亿吨;外省企业所属煤矿60座,产能0.85亿吨;地方民营企业所属煤矿443座,产能4.59亿吨。
(三)煤矿项目储备充足。全区已规划煤炭矿区60个,资源储量4200亿吨,批复矿区35个,资源储量2710亿吨(不含勘查区),上报国家待批矿区14个(不含3个修编),资源储量1919亿吨(不含勘查区),二者合计建设规模16亿吨,另有11个矿区正在编制总体规划。
国家煤炭“十二五”给我区安排的新建煤矿规模2.68亿吨,总产能12亿吨。截至2012年底,全区在建煤矿项目68个,规模3.99亿吨。其中:核准煤矿项目32个、规模1.89亿吨,未核准煤矿项目36个、规模2.1亿吨。国家同意我区开展前期工作未开工建设的煤矿项目共17个,产能1.28亿吨。我区上报国家能源局申请开展前期工作的煤矿项目共17项,生产能力8500万吨。
(四)产业集中度较高。通过大力实施整顿关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建成千万吨级以上现代化煤矿17座,生产能力2.76亿吨,占总生产能力30%,120万吨以上煤矿产能占总产能的70%,30万吨以下矿井全部退出市场,煤矿平均生产能力达到150万吨。形成亿吨级企业1户,5000万吨级企业3户,千万吨级以上企业15户、总生产能力5.42亿吨,占煤炭企业户数和产能的4.1%和60%。
(五)煤矿生产面貌改观。2005年以来,自治区加大煤炭行业结构调整力度,以煤炭资源整合、改进采煤方法、提高煤矿资源回收率、推行机械化采煤为手段,持续关闭整顿小煤矿,全区煤矿由1387座减少到563座。所有煤矿全部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工艺,生产能力、资源回收率和安全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对新建煤矿提高准入门槛,全部为120万吨以上大型现代化煤矿。目前,全区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矿井资源回采率达到60%以上,露天矿资源回采率达到90%以上;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031。采煤工艺、自动化控制、安全生产均居行业领先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煤炭产量严重供过于求,违规建设、生产较为严重。2012年国家下达我区煤炭生产计划9.2亿吨,2013年9.6亿吨,而我区2012年实际产量已达到10.6亿吨,其中全区违规建设产能规模近2亿吨,违规产量1亿多吨。受产量过剩和需求不足双重影响,煤炭价格自2012年5月份开始下跌,西部动力煤比上一年同期平均下降100元/吨左右,东部下降50元/吨左右。产量供大于求矛盾突出,不利于煤炭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煤炭资源配置政策、矿业权管理仍需完善。在资源配置上,由于约束机制不健全,企业承诺的转化项目兑现率低。目前政府为78个转化项目配置煤炭资源约600亿吨,其中已建成投产的转化项目仅36个,正在建设的转化项目32个,还有10个尚未开工建设,转化项目兑现率不足50%。
目前设置矿权1017个,总储量约4500亿吨;其中采矿权592个,资源量680亿吨;探矿权425个,资源量3820亿吨。在探矿权中,政府(自治区、盟市、旗县)掌握293个,资源量2580亿吨,企业(央企、国企、民企)掌握132个,资源量1240亿吨。到“十二五”末期规划煤炭产能12亿吨,按煤矿设计规范和60年服务年限测算需要的储量约2000亿吨以内。企业掌握矿权总储量1850亿吨,加上采矿权680亿吨,企业掌握矿权总储量2530亿吨,远超过设计规范规定的产能需求量。
(三)煤炭就地转化率和清洁生产比例低。我区煤炭就地转化主要是电力和煤化工行业,2012年电力和煤化工消耗2.7亿吨,就地转化率仅为25%。全区建成投产的洗选煤厂178处,设计洗选能力5.26亿吨,原煤洗选量3.44亿吨,洗选率仅32%。
(四)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全区累计煤矸石堆存量5亿吨,每年新增煤矸石约7000万吨,煤矸石利用率只有15%,大量煤矸石堆弃自燃占用了土地,造成大气和土壤污染;全区焦炭产量2569万吨,产生煤焦油100万吨,焦油加工率为40%;焦炉煤气46亿立方米,利用率为30%以下,低于全国15个百分点;准格尔矿区年产高铝煤炭1亿吨左右,周边就地发电用煤4000万吨,产生高铝粉煤灰800万吨,高铝粉煤灰中的氧化铝基本没有提取。
(五)矿区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矿区煤炭开采过程中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沉降、植被受损、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据中科院地理所关于煤炭开采对环境破坏的测算,每开采1吨煤炭要破坏2.54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008年底环境保护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采煤沉陷区面积达到8420平方千米,我区采煤沉陷区面积330平方千米,占全国的3.9%。
(六)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不够健全。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征地、拆迁、移民、生态补偿等操作性的政策法规不完善,政府、企业、当地群众共享资源开发成果的利益分享机制不配套。矿区当地农牧民与企业之间利益冲突、社会矛盾呈上升趋势。
三、“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及举措
主要目标有:
(一)煤炭生产。生产能力达到12亿吨,煤炭产量控制在12亿吨以内。新建成投产3.08亿吨,结转“十一五”产能1.43亿吨。其中1000万吨(含)以上煤矿28座、规模4.22亿吨,500-1000万吨煤矿40座、规模2.5亿吨,其产量占总产量的56%。增加洁净煤产量,原煤洗选率达到60%以上。
(二)完成企业兼并重组。由现在有365户煤炭企业减少到80-100户。形成2户亿吨级、5-6户5000万吨级、20户千万吨级企业。
(三)技术进步。全部煤矿实现机械化开采,其中:大型煤矿机械化程度达到100%,中型煤矿达到90%以上。平均单井规模150万吨以上,井工矿回采率达到70%以上。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03以内。
(四)综合利用。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产能达到200万吨/年。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产量达到2.5亿立方米,利用量0.8亿立方米。煤矸石、洗中煤、煤泥发电装机达到2000万千瓦,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焦油、焦炉煤气利用率100%。
(五)环境保护。积极开展煤炭绿色开采与生态矿山建设试点示范工作,高标准建设5-6个绿色生态矿区;矿井水达标排放率达到100%,利用率达到90%以上。井工矿塌陷区和露天矿剥离区的土地复垦整治率、植被恢复率均达到100%。煤矿企业主要污染物全部达标排放。煤田重点火区全部完成灭火任务。
主要举措有:
(一)严格控制产能产量过快增长,维护煤炭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探索落实国家下达的煤炭生产计划控制机制,严格按煤矿核定的产能能力生产,建立超能力生产、违规生产的约束机制。使核定产能能力与产量大体一致,遏制煤价下行。严格控制煤矿建设规模,严格建设程序,新建煤矿项目没有自治区政府为转化项目配置煤炭资源文件,一律不予申报开展前期工作;没有转化项目投产情况、自治区经信委对转化量的确认手续和剩余资源处置协议书,一律不予申报核准;继续深化“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坚决关停违法违规的建设项目、生产煤矿,禁止以煤田灭火、水土保持、灾害治理等名义变相采煤,维护煤炭市场平稳运行。
(二)用好煤炭资源配置政策,承接产业转移,壮大特色产业。对已配置煤炭资源的78个转化项目进行专项清理核查,推动转化项目的实施,同时要维护政府作为资源所有者的权益。转化项目已开工建设或投产,但建设规模未达到配置量的剩余部分,项目未建且不继续建设的,所配置的煤炭资源由政府依照规定和协议委托国资公司代持政府权益或重新配置给新上的转化项目,撬动和扩大转化项目的投资,健全煤炭资源配置的约束机制。
通过煤炭拍卖所得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型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项目,带动产业多元发展;完善承接产业转移、培育特色产业的配煤政策,制定产业转移准入标准和布局规划,对符合产业转移准入标准和布局要求的铝及有色深加工、陶瓷、汽车零部件等非资源型产业项目及多晶硅、光伏制造、生物制药、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园区为单位打捆计算投资总额,配置煤炭资源,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壮大新型产业。
(三)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深入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促进煤炭集中集约开发,全区煤炭企业数量减少到80-100户,重组后的煤炭企业生产规模要达到120万吨以上,确保2013年完成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
继续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矿业权整合,严格控制矿业权投放,对于尚未开发的煤田,科学编制矿区总体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合理划分矿区和井田范围,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新建井工矿规模120万吨以上,新建露天矿规模300万吨以上。东部褐煤区除特殊赋存条件外,井工矿规模不低于300万吨/年,露天矿规模不低于500万吨/年。对已设置矿业权的尚未开发的矿区,鼓励优势企业整合分散的矿业权,提高资源勘查开发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引导具有资金、技术、管理优势的大型煤炭企业与上下游产业、中央与地方煤炭企业、国有与民营煤炭企业整合重组,形成10个左右煤电用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煤炭产量占总量70%以上。
(四)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和洁净煤生产比重。积极争取国家对煤炭深加工规划和“煤电用”一体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批复,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围绕推进鄂尔多斯、呼伦贝尔、锡林郭勒三大煤电基地的矿区开发,形成7条“煤—电—用”产业链,构建多元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大型企业配套的煤矿建设,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以此带动能源基地发展方式的转变。
继续加强煤炭洗选能力建设,提高洗选企业准入标准。推进现有洗(选)煤厂升级改造,加强煤炭质量监管,提高动力煤洗选比例,原煤入洗能力达到6亿吨。
(五)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煤矸石、煤泥综合利用,新上电源项目优先安排矸石、煤泥电厂,鼓励矸石、煤泥电厂与大用户重组、联合直供电,或建设异地自备电厂,力争新增矸石电厂1000万千瓦,总装机达1700万千瓦以上;扩大煤矸石生产建筑材料、保温材料的规模,增加煤矸石井下充填、复垦和筑路利用量,力争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保护性开发准格尔矿区富铝煤炭资源,控制新增产能,推行定点燃烧,加快大唐、神华、中铝、蒙西等企业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示范项目建设,在大路工业园区建设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多联产基地,力争到“十二五”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产能达到200万吨,为形成煤—电—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电解铝—铝后加工循环经济基地奠定基础。实施“十二五”煤焦化产业规划,坚持焦煤、无烟煤全部就地转化原则,严格控制焦煤、无烟煤等稀缺煤种产能,重点建设“乌海—乌斯太—棋盘井”新型煤焦化基地,构建焦炭循环经济产业链,煤焦油、焦炉煤气利用率达到100%。加快煤层气资源勘查,推进煤层气地下抽采、瓦斯发电和液化及综合利用。
(六)加快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现代化煤炭物流体系。探索建立煤炭开发中土地复垦、生态重建、环境治理、综合利用等强制性标准和刚性保障措施。新建矿区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坚持“边开采、边复垦”,确保新建矿井达到绿色矿山的标准;加大沉陷区、废弃矿区的治理,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采煤沉陷区治理任务。
认真落实我区煤炭物流“十二五”规划,围绕矿区铁路建设,重点建设铁路现代化、环保型煤炭物流场站园区,逐步实现在矿区内配煤、集运,逐步取缔沿干线公路小型、露天洗选厂,构建煤炭现代物流体系。
(七)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充分发挥神华、大唐、中科国家级实验室等科研院所技术攻关作用,在开采领域重点研究和实验薄煤层、特厚煤层开采、废弃房柱回收技术和地下气化技术;在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领域重点推进“自治区煤炭深加工实验示范规划”和“粉煤灰提取氧化铝规划”中确立的重点领域和技术,加快产业化试验项目的投产,推广成熟的技术,利用煤炭开发、深加工的大项目带动技术创新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力争使我区在煤炭开发和利用中新技术研发运用保持领先水平,制造业形成一定规模。
篇7
国家能源局煤炭司权威人士日前透露,煤炭“十二五”规划或将在本月内正式。据该人士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将有所下降,但其能源主体地位不会发生改变,为了保障能源供给,“十二五”末煤炭供应需达到42亿吨,其中国内煤炭供应40.5亿吨,净进口1.5亿吨。
按照国家能源总量控制的要求,以最低需求量作为煤炭需求控制要求,2015年全国煤炭导向性需求量对应的原煤数量为39亿吨;如果考虑到经济增长可能超出预期,以高方案的需求量作为控制要求,对应的原煤供应数量为42亿吨,其中国内煤炭供应为40.5亿吨,净进口煤炭1.5亿吨。
“十二五”期间我国还将继续推进煤炭产业兼并重组,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煤电运一体化经营;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提升小煤矿办矿水平,新建煤矿以大型现代化煤矿为主,优先建设露天煤矿、特大型矿井和煤电一体化项目,继续淘汰落后产能,推行上大压小、产能置换。
九部门联合印发《全国基础测绘“十二五”规划》
《全国基础测绘“十二五”规划》出台。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基础测绘工作将大力加快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完善丰富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提高基础测绘水平,全面构建数字中国、实景中国、智能中国地理空间框架,为建设功能齐全、应用广泛的测绘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强力支撑,努力实现测绘信息化和建设测绘强国目标。
《规划》明确了基础测绘“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包括:大力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加速推进测绘基准体系现代化;丰富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加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着力转变基础测绘公共服务方式;大力加强基础测绘设施和装备建设;加快测绘科技创新和标准化建设。
文/吴晶晶
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规划
篇8
1.1传统的煤炭能源利用的技术遇到了困难低碳经济的实质主要是指能源的高效利用。煤炭行业的转型主要是指实现低碳经济,并且要不断提高煤炭能源的利用率。目前,我国煤炭能源的利用主要是粗放式的,这主要是由于煤炭能源的利用技术比较落后,从而造成了煤炭资源的浪费,最终造成了环境污染。在煤炭产业转型的过程中,突破煤炭能源的利用技术是一个重大的难题。
1.2研发投入不足,影响了煤炭行业的转型在煤炭行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研发投入的不足,最终影响了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第一,在研发和推广低碳技术存在不足。由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科技手段来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然而在煤炭产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研发低碳技术研发投入的资金以及人力的不足,从而使得研发低碳技术的进步比较缓慢。第二,在研发新型能源过程中存在不足,为了能够推动煤炭产业的转型,这就要求积极发展新兴能源产业。目前,在新型能源研发过程中存在不足,主要是指在研发风能、太阳能等能源研发过程中存在不足,最终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煤炭产业的顺利转型。
1.3煤炭产业的沉淀成本过高,使得转型资金匮乏从低碳经济的角度来看,煤炭产业的沉淀成本比较高,从而使得煤炭产业生产要素的专用性比较强。煤炭产业要想转型,这就要使得煤炭行业中的生产要求的用途要发生改变,从而促使煤炭行业的转型。
1.4煤炭产业体制改革停滞不前,影响了煤炭产业的转型在煤炭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会受到体制环境的影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由于国家的政策不能够与经济发展的市场化以及多样化保持一致,最终制约了煤炭产业的转型。另一方面,产权结构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煤炭产业的转型。在煤炭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政府的所有权保持不变,最终使得产业机构分配不合理,给煤炭产业转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5缺乏煤炭产业转型的科技人才从煤炭行业的现状来看,结构性的人才的较为缺乏。一些矿区虽然拥有专业的技术人才,但是大多数人才主要从事煤炭采掘、维修以及机械加工等工作,这就使得懂经营以及懂管理的人才比较少。除此之外,由于我国的煤炭企业大多数分布在偏远的地区以及欠发达的地区,最终严重制约了矿区产业的转型。
2、低碳经济下煤炭行业转型的对策
2.1不断加强对煤炭资源利用的技术研究,不断提高煤炭的利用率煤炭产业转型为了能够与低碳经济的口号保持一致,从而能够实现节能减排,最终能够很好促进煤炭产业的转型。在煤炭产业转型的过程中,要加强研究传统煤炭资源的利用技术,最终提高煤炭的利用率。比如:要聘请专门的技术人员,并且要提供优厚的待遇,从而可以延长煤炭的产业链,使得煤炭资源的使用率得到提高。
2.2不断加强对低碳技术以及新能源的研发以及推广力度在煤炭产业转型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研发力度。第一,政府以及相关的部门要加大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从而不断推进低碳经济技术的设立、研发以及推广。随着时代经济的不断发展,这就要不断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并且要制定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煤炭产业转型的规划,通过不断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以及推广的投入,从而使得煤炭产业转型得以顺利进行。第二,要加强对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等新兴能源的技术研发推广力度,并且要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清洁资源,从而为煤炭产业转型奠定良好的基础。
2.3不断拓宽煤炭产业的融资渠道,为煤炭转型筹集资金目前,在煤炭行业转型的过程中,沉淀成本严重阻碍了煤炭行业的转型。为了能够很好解决这一问题,这就要求煤炭企业要充分利用煤炭产业的沉淀成本,并且要鼓励煤炭企业要不断进行创新,从而使得煤炭产业的生产要素的沉淀成本能够变废为宝。除此之外,还要充分考虑拓宽融资渠道的方式,在煤炭产业转型的过程中要不断筹集资金,从而能够促进煤炭行业转型的顺利进行。
2.4加快煤炭产业的体制改革,不断优化产权结构目前,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工作由于缺乏长远的规划,从而使得产业转型的工作出现了较大的困难。为了能够很好的推动煤炭行业的转型,第一,煤炭企业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促使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要促使煤炭企业顺应时代的潮流,并且要积极发展股份制经济,通过控股、参股以及资产重组的方式,从而能够实现产权主体的多元化,最终为煤炭产业的转型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2.5不断引进高端人才,对现有人才实施相关的技能培训在煤炭产业转型的过程中,要注重人才的引进。煤炭企业通过不断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从而能够推动煤炭产业的转型。为了防止煤炭企业中的高端人才外流,这就要鼓励煤炭产业要给与高端人才较高的待遇。
3、结束语
篇9
关键词:西淝河 复航 资源开发
西淝河是淮河主要支流之一,下段茨淮新河至入淮河口地处利辛、凤台两县境内,沿河矿产资源丰富,矿藏有煤、磷矿石、紫砂页岩、石灰石等,其中煤炭储量较多,为淮南煤炭基地中心,已探明煤炭储量约100亿吨,淮南矿业集团、国投新集集团主要矿区均位于西淝河周边,具有发展内河航运的潜力。同时围绕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产业布局和招商引资带来的产业转移,为航运开发提供了运量支撑。随着腹地经济及西淝河沿线的煤炭产业的发展,亟需开发建设西淝河航道,打造西淝河沿岸煤矿―短途陆路―西淝河水路―淮河水路―江淮运河―长江―长三角的淮南煤炭水运“黄金通道”。西淝河与淮河、江淮运河、京杭运河连线运输可达长三角地区,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对促进腹地经济发展、煤炭开发和运输,以及对淮河水系航道网建设、减轻铁路公路运输压力、完善区域综合运输系统都将起着重要作用。
航道现状
原西淝河受黄河泛滥影响较大,河床淤高,排泄不畅,两岸沟洫大部分被淤成平地,洪水期内水不能宣泄,加上淮河水位高,产生倒灌,内涝成灾。1951年以后,治淮委员会对西淝河进行治理,将上游清水河来水由油洛河引入涡河,对主干进行了拓宽浚深和裁弯取直,并在入淮河口和西淝河中游阚疃附近分别兴建节制闸一座,控制西淝河流域面积的60%。由于西淝河两岸滞洪区被围垦,河槽库容愈来愈小,为了加大排洪能力,1976年在入淮河口老闸北侧约300米处,又建一座泄流量为300秒立方米的新节制闸,并另开引河入淮河。节制闸均未配套建设过船设施,致使原可通航船舶的西淝河航道中断。
西淝河在经过水利治理后,河道条件大有改善,但茨淮新河、西淝河、淮河之间均未兴建过船设施,故船只只能分段通航,且最大通航船舶仅为100吨级。近年来,公路运输发展较快,水运又有闸坝阻航,不如陆运方便,物资都弃水走陆,西淝河阚疃以下的水运,已基本停顿。
西淝河复航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顺应煤炭产业沿河布局,促进煤炭产业快速发展
淮南市煤炭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已发展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火电基地和安徽省最大的煤化工基地,煤炭产业主要分布在北部的潘集区和西部凤台县西淝河两岸。随着《中原经济区规划》的颁布及合(肥)淮(南)同城化步伐加快,淮南市经济呈“跨越式”发展态势。
西淝河腹地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淮南矿业集团的张谢矿区和国投新集集团的新集矿区均分布于此,腹地共拥有张集矿、刘庄矿、新集矿、顾桥矿、谢桥矿等14个已建成投产及在建的煤矿,大部分煤矿沿西淝河两岸分布,煤炭产业沿河布局趋势较为明显。西淝河周边煤矿分布见表1。
表1 西淝河周边主要煤矿储量、产量一览表
各已建、在建矿井设计生产能力7130万吨,2014年腹地仅凤台县煤炭产量达到3250万吨,考虑到颍上县境内的谢桥矿及刘庄矿,西淝河腹地煤炭总产量已经超过4000万吨,规划2020年年产量7845万吨。《安徽省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限制高强度开采,因此未来煤炭总产量将很难达到规划年产量,据此预计腹地2030年、2040年煤炭产量将维持在7000万吨左右。
根据淮南市和凤台县近年来煤炭水运出口量与煤炭产量的统计分析,显示2012-2014年淮南市煤炭水运出口量约占淮南煤炭产量的7%以上,凤台县煤炭水运出口量占煤炭产量的8%以上。近年来凤台港区煤炭产量正朝着4000万吨产能挺近,煤炭水运出口量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煤炭水运出口量所占的比例也稳步提升,2012年煤炭水运量占煤炭总产量的比例为5.37%,而到2014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8%以上。根据相关规划未来凤台县将有序拆除淮河沿线煤炭码头,西淝河复航后,将能够有效承接淮河煤炭码头货物运输功能的转移。西淝河沿线的煤炭资源可直接从西淝河下水,而无需经公路倒运至淮河下水,运输成本将大大降低,同时能够有效避免重复装卸、并大大降低对境内公路的损坏以及对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水运低成本、绿色环保的的优势将日益凸显,水运量也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水路运输所占的比例也将稳步增长。预计2030年煤炭水路运输出口量所占的比例将由现有的8%提升至12%,2040年这一比例将提升至14%。即2030年、2040年腹地生产的煤炭水运量将分别达到840万吨、980万吨。
根据运量预测,西淝河复航后必将充分发挥水运优势,方便腹地煤炭及其制品外运,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西淝河复航工程是顺应煤炭产业沿河布局,促进产业煤炭产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2、优化综合交通运输布局,促进其健康发展
西淝河两岸煤矿分布较多,沿线煤炭资源除铁路运输外,一部分直接经公路短途运输至周边地区,另一部分经公路倒运至淮河码头下水。但目前腹地集疏运公路等级普遍较低,货运承受能力有限,大量的煤炭经公路运输必然给现有的公路运输带来巨大的交通压力,影响到运输效率;同时由于长期承担超负荷运输,现有的公路出现了大规模的路面损毁,制约了腹地交通运输的发展。凤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发展战略明确指出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发展煤炭的水运、铁路运输等低碳运输方式,在淮河与西淝河交汇处建设船闸和大型运输码头,促进煤炭外运,缓解公路运输压力。
西淝河复航工程实施后煤炭资源可直接经由西淝河下水,避免公路运输环节,大大缓解公路运输压力,减小对公路路面的破坏,改善了区域综合交通运输布局,促进其健康发展。
3、贯彻实施水运发展规划,顺应水运发展新形势
1998年,交通部、水利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以交水发[1998]659号文批准西淝河济河口~入淮河口31公里航道评定等级为Ⅲ级。《中原经济区规划 (2012―2020年)》明确提出适时推进西淝河等地方支流航道建设。《安徽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中将西淝河航道规划安徽省一般航道之一,自潘谢铁路桥至入淮河河口27.5km规划为III级航道;《安徽省水运“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分别对西淝河茨淮新河至潘谢铁路桥段44.8km、潘谢铁路桥至河口27.5km按照V级、III级航道标准进行整治,配套建设300t、1000t级船闸各一座。因此,西淝河复航工程是符合航道定级标准和相关航道规划及水运规划的。
引江济淮工程(江淮运河)已获得国务院批准,实施在即,江淮运河的上游入淮河口位于东淝河口处,西淝河距此仅有9.5公里,通过江淮运河到达长江中下游比京杭运河距离缩短了约400公里。西淝河复航后,不仅为江淮运河准备了起点港和充足货源,也为江淮运河沟通皖北地区、联通茨淮新河构筑了水运通道,形成南北以江淮运河为骨干,东西以淮河为骨干可航运300-1000吨级驳船队的水运网。
因此实施西淝河复航工程建设是贯彻实施水运发展规划,顺应水运发展新形势的迫切需要。
结语
西淝河复航后向北沟通茨淮新河,向南沟通淮河,使整个谢桥矿区、新集矿区成为四通八达的水运网地带,并成为全国水运网络的组成部分,必将吸引河南省和皖北广大地区的煤炭、农副产品调出,以及腹地内矿建材料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调入。随着腹地内经济的快速发展, 煤炭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出口, 矿建材料的内需等, 运量急剧增加,西淝河复航就更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西淝河复航工程对于解决腹地内物资运输、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航道网有着重要意义,对缓解泛长三角地区电煤紧张,加速沿河经济带经济快速发展,改变区域经济格局必将其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伴随着煤炭企业大集团战略的敲定,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也要在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的指挥棒下,寻找与之相适应的发展策略和建设模式。
大集团战略的发展特点
在产业上,以煤为主,相关延伸,多元发展;在管控上,加强战略规划,实施人、资、财、物垂直管理;在运营上,以安全生产为本,提高营销水平,横向贯通产业链。
1 产业发展:以煤为主,相关延伸,多元发展
煤炭企业加大整合力度,通过兼并重组、资源整合,提升竞争优势,促进煤炭企业形成以煤为基础,煤电、煤化、煤港路等多元化发展的企业集团,实现从以煤为主向循环经济链的发展。神华集团的煤电路港航一体化模式就是一个例子。同时,煤炭企业是资源消耗型企业,随着煤炭资源的减少,企业竞争加剧,为保持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许多煤炭企业正在尝试与高新技术产业如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等的联合,拓宽煤炭企业的发展空间,为煤炭企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替代产业。
2 集团管控:实施人、资、财、物垂直管理
煤炭企业实施企业重组、资源整合后,集团下辖多家地理位置分散、业务特点各异的分子公司。因此,几家大型煤炭集团企业都相继加大了集约化管理的力度,研究确定集团整体的发展战略规划和各业务板块的发展规划,在财务、资本运作、企业资产、人力资源等几大领域实施了从上到下的垂直管控。
煤炭企业正在制定各业务板块和职能部门的生产经营指标,加强对下属企业的目标管理;进行集团全面预算管理,提高企业成本控制力度;加速优势资源整合,对企业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优化配置,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时针对集团企业法人主体多、地理位置分散、股权结构各异、管理难度大的问题,集团总部加大了组织管理力度,压缩管理层次,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战略性的人才发展规划,建立高效的人才队伍。
3 业务运营:安全为本,横向贯通产业链
安全生产成为煤炭企业的生存基础。不少煤矿企业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煤矿管控体系和安全生产监控体系。
与此同时,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供求关系的变化,要求煤炭企业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并进行快速的分析和预测,同时提高营销管理水平,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大多数煤炭企业的生产和运销之间信息脱节,产运销的调度信息滞后,应对市场供需变化能力不足,煤炭企业正在努力寻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运作程序,打通产运销环节,根据市场需求和运输条件,合理调度各煤矿资源,最大程度地满足市场需求。
大集团战略导向下的信息化策略
要实现横向互通,首先需要全面梳理集团数据资源,统一制定企业信息编码标准,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统一的信息集成平台。
在大集团战略导向下,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信息资源整合为基础实现信息横纵交互
大型煤炭企业下辖众多的分子公司,每家公司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一,不同程度地引进了信息系统支持业务运行和管理。然而,这些企业在整合以后,各部门之间、下属单位和集团之间的信息不共享,直接阻碍了集团对下属单位的管控;同时,跨企业、跨部门之间也形成了信息交流的壁垒。
要实现集团对下属企业的集约化管理和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横向互通,首先需要全面梳理集团数据资源,统一制定企业信息编码标准,包括物资编码、设备台账、营销编码、财务编码、人力资源编码、综合计划编码等,集团上下统一“语言”,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统一的信息集成平台。基于该平台建设的新系统将严格遵循企业信息资源标准,与已建业务系统之间,通过建立企业信息门户实现界面集成,通过构建数据仓库实现数据集成,支持跨单位跨部门的业务运作。
纵向上,集团各单位的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和预算将通过电子报表的形式上报、审批和下发;会计核算、资金收支管理、预算拨付将统一由集团管理,实现企业一套账、一个管理机构,分级控制。企业各单位各层次的人员招聘、绩效考核、工资核算必须通过集团人力资源部审核批准。各级部门和单位的物资采购需求由集团总部根据采购计划和预算审批,统一招标采购。
横向上,设备从购置入账到领用、出库、安装、维修直至报废,都有一个唯一的台账,能够被设备管理、资产管理、物资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所识别,设备变动信息能够直接反映到各关联系统中;物资采购付款、工程付款信息将与预算管理和资金管理实现互联;各单位生产经营指标完成情况将及时反馈到全面预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系统中,实现对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考核;煤炭生产、运输和营销三大环节之间的信息渠道被打通,利用调度模型,对各煤矿生产计划、储备计划、汽车发运次序和线路进行及时调度,最大化配置资源,节省成本。
此外,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数据资源体系,引导企业从定性管理逐步过渡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化管理。
2 以应用系统建设为核心支持集中管控和专业应用
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对电力和石油企业起步较晚,信息化建设过程缺乏统一的规划,已有系统的应用功能滞后,信息化对业务支持力度尚显薄弱。目前,应用系统的整体规划和建设是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