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旅策划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文旅策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农村;林业绿化;现状;问题;对策;浙江温岭
中图分类号 S73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184-01
农村绿化是温岭市生态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近年来,温岭市启动实施“百村绿化、千里绿廊、万亩绿地”工程,目的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全市取得了省、市、县3级绿化示范村逾100个,粗步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农村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现通过对全市山村、海边村庄、主干道周边村庄几个不同类型的村庄绿化观察及调查,探讨农村林业绿化现状及发展对策,以为农村绿化建设提供借鉴。
1 农村林业绿化现状
1.1 重建设,轻绿化
农村居民绿化意识薄弱,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破坏、阻遏林业绿化,导致农村普遍缺少系统的公共绿化。此外,农村居民绿化的积极性比较低,房屋附近缺少系统的绿化,缺失乡村特有的生态环境与田园风光[1-2]。
1.2 农村绿化物质基础缺乏
根据农村绿化不同,每村平均需投入3万~15万元,而温岭市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多数村级集体收入少,根本无法拿出资金进行绿化建设,同时农村土地资源紧张、土地价值高,多数涉及到农户的承包地,难以协调。农村缺乏专业的林技人员及相应的科技支撑、科技创新。此外,绿化养护经费匮乏,导致农村绿化成活率低下。
1.3 存在城市化倾向
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村,在生态环境建设上,盲目引进名贵树种;大面积种植草坪,对灌木进行模纹处理或在村内公共空间造假山、修水池等;公共场所地面过度硬化,不切实际地修建亲水木栈道、村庄公园。以上这些建设措施,既没有城市绿化的精致与景致,也丧失了乡村特有的生态绿化环境,破坏了乡土风貌与气息[3]。
2 发展对策
2.1 加强农民的宣传教育
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绿化意识,使农民切实感受到农村绿化带来的利益。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农民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等,使农民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的重任[4]。
2.2 加强领导,重视物资投入,明确职责
农村绿化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必须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建立目标考核,同时村级集体要积极寻找出路,筹集绿化资金、解决涉地农户的租地绿化优惠政策,建设完善的农村绿化体系。基层林业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农村绿化改造提供改造前合理规划、改造中亲自指导、改造后管理整套服务,通过结合各村各自的特点,指导农村完成适合本村生态的林业绿化。加强基层林业站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林业站的基础和保障作用,确保各项工作的认真落实。引导农村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林业生态效益,调动村民积极性,推动农村林业的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促进农村林业产业建设的发展[5-6]。
2.3 突出乡土树种在农村绿化中的应用
一方面,在农村庭院绿化上,多选择种植枇杷、桃、杨梅、桔树、葡萄等温岭乡土果树。这些果树既开花又结果,观赏实用两相宜。庭院围墙以藤本类瓜果蔬菜进行攀藤,形成垂直绿化,构成富有个性的、精致的家园。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山、水、林、田、路总体规划,积极开展围村林业绿化建设,将村中河流沿岸、村中主道、村外荒山田间机耕路旁充分利用起来以开展植树造林,切实保护绿化成果,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结合温岭市村庄分布在沿海、公路、塘堤、平原、山地等特点,分别布置带状沿海农村防护林网、平原网络状农田林网建设、片状山体绿化网[7]。有条件的村庄,可在村口建设以乔木为主体的绿地或林地。在村内,根据村庄的综合布局及地形地貌,以乔木为主体,落叶和常绿树相结合,形成村内绿色骨架体系[8-12]。
3 参考文献
[1] 李翠萍.对新农村建设绿化的思考[J].河北林业科技,2011(1):31.
[2] 吕品.对新农村绿化建设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6):228.
[3] 刘大威.乡村绿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N].中国建设报,2007-10-26(2).
[4] 周生贤.坚持科学发展观 正确处理林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关系[J].绿色中国:理论版,2004(02M):4-7.
[5] 魏殿生.坚持用科学发展观 指导当前的营造林工作[J].中国林业,2005(03B):18-19.
[6] 许咏梅.新农村建设中有关绿化方面的建议与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2(13):100.
[7] 颜福彬,吴敏霞.温岭市农村绿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9):242-243.
[8] 吴维,代钦奎,唐逸平,等.社会主义新农村绿化建设的探讨[J].林业建设,2009(1):56-58.
[9] 朱社红,卢素香,葛庆玉,等.小议乡村绿化[J].现代农业,2012(4):93-94.
[10] 白永祥.提高林业绿化管理的重要性及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3(12):94.
篇2
近年来,云南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壮大,正成为如火如荼进行中的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效助推力。乡村旅游不仅改善了乡村环境,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而且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是云南旅游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亮点。那么,在“旅游+”的命题下,应该如何构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呢?本文给出了明确具体的答案。
在做策划的这十几年时间里,笔者接触过很多亟待发展的乡村,也考察了很多较为成熟的乡村旅游。近来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旅游+”的命题下,如何构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从基层去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从人口上看,中国也是一个农业人口占比巨大的国家,尽管城镇化的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改变着中国,但仍无损中国文化根在农村的事实。
乡村旅游,是中国旅游发展新热点,是最具潜力与活力的旅游板块之一。在刚刚过去不久的国庆小长假旅游期间,乡村旅游也未让人失望,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和中国电信联合实验室测算,2016年国庆长假期间全国出游超过十公里且超过六小时(不含工作等非旅游动机)的游客总计约1.86亿人次 ,其中乡村旅游人次约为1.29亿人次,约占同期旅游人次的69%。
乡村旅游在中国风靡的势头早在二十世纪就已初见端倪,各式各样的农家乐、民宿遍地开花。二十一世纪以来,小布尔乔亚们从城市涌向农村,开启了新一轮“上山下乡”运动,乡村休闲氛围逐渐形成。厌倦了城市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憧憬着“诗和远方”,深入乡村发现新生活,这也是如今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面积日益膨胀、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土地资源被流转、老龄化和空心化等问题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萧条的景象,农村失守,最终走向衰落。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一剂良药,乡村旅游对上述城乡发展衍生的矛盾和问题有极大的正面作用。国家也看到乡村旅游对广大农村的积极作用,不断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推动乡村旅游发展。2016年以来,国家多项政策扶植乡村旅游经济。
2015年“旅游+”概念的提出,给乡村旅游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旅游+”,是多方位、多层次的,“+”的对象、内容、方式都可以不断拓展丰富、多种多样。2016年又出台《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以“旅游+”为引领,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复合型、集约化的多业态农业经济体系,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途径。
乡村旅游在很多人看来就是“农家乐”或者“农家乐+民宿”。但是我认为这样的理解过于片面。笔者对乡村旅游下的定义是这样的:“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观光农业、民俗文化体验、会务、乡愁度假、休闲娱乐、乡村养生养老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不能否认现在已经有一批发展不俗的乡村旅游在领跑,但毕竟凤毛麟角。中国的乡村旅游仍旧存在很多问题,归结原因:一是产业化水平低,二是旅游的概念尚未深入人心。
依托“旅游+”的大机遇,在新的经济形态、新的生活形态、新的社会组织形态、新的先进生产力的带动下,乡村产业融合机制加大,努力挣脱过去的阻力,配合乡村旅游突飞猛进的势头,三产结合、三产互助、三产联动,形成全产业链。
笔者认为比较行之有效的做法是通过“一产做环境,带动二产、服务三产;二产与三产嫁接;三产增加一产、二产附加值”来实现“第一产业+第二a业+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营造乡村旅游大环境。
首要问题是做好第一产业。乡村旅游的基础是农业,农业是乡村旅游最大的景观来源、也是体验式旅游的内容和消费主体。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和饮食习惯,以大地艺术手法种植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的四季花卉或经济作物,改善乡村整体环境风貌的同时,实现精准扶贫。这就是“一产做环境”。
其次是带动第二产业。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必由之路。通过第一产业的规模化种植,带动一系列产业链、经济作物等农副产品以及绿色农作物深加工业的发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辅以当地特色手工艺或其他加工业。这不但有利于促进农业、旅游业、加工业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更有利于带动庞大产业链的发展,同时有效缓解大量农村人口就业问题,解决农村人口外流、老龄化、留守儿童、空心化等问题的同时,打响地方品牌,推进城镇化。
再次是服务三产。第三产业的范围很广泛,剔除农业和工业,几乎都可以囊括到三产的“门下”。旅游也不例外,在“旅游+”的大背景下,“旅游+大健康”“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城乡建设”“旅游+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并举,形成产业联动发展格局。旅游和其他产业联动更加紧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嫁接,开发工业旅游、科普旅游、“寓教于乐”体验游等产品;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拉伸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产业链条,完善和打响盈江旅游商品知名度;再以“农旅融合、工旅融合、服旅融合”三大工程为抓手,撬动各产业融合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形成以旅游为引导的产业升级模式,突出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
通过上述方式,形成“一产、二产为三产服务,三产带动一产、二产跨越式发展”的联动格局,实现“旅游业+农业+加工业”融合发展,构建全景式乡村旅游目的地!
其实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笔者在很多年以前就曾提出,在过去多个策划中,笔者也曾多次运用这样的方式,带动一个片区的整体发展。
2012年,大理海西片区旅游产品开发策划:昆明艺嘉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曾大面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以花为媒,构建百万亩花海(下关-古城-喜洲-洱源),营造休闲度假氛围,为旅游业发展营造环境,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包装打造一批特色旅游村落;在凤仪工业园区建设花卉深加工基地,研发花卉精油、花卉食品、花卉饮料等附加值产品,做足二产空间,带动工业旅游体验;依托花海营造的优越环境,构建休闲度假为主导的旅游产品体系,带动当地百姓参与旅游经营,打造全景式乡村旅游目的地。
2015年,昭通市旅游产品开发运营策划:合理利用国家扶持休闲农业、家庭农场及集体用地等政策,在乡村旅游区内构建大批庄园(或农场)项目,打造成为云南庄园生活方式典范(超过3000亩的观光农业园可形成景区,获取相应的门票收入);同时引导范围内的村落百姓开展“农业+旅游”,以农家乐、民宿、乡宿及乡土美食、果蔬等实现经济增收。
篇3
芦珊,燕山大学物流工程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产业规划。
摘要:迁安作为河北省26个发展旅游重点县(市)之一,强大经济实力支撑,京津旅游市场需求,为迁安市发展旅游业提供基础,本文着力分析迁安市旅游发展动力,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定性、定量评价的基础上,结合迁安产业现状与市场需求,提出迁安旅游发展策略。
关键词:旅游资源;资源评价;迁安
一、迁安产业发展概况
迁安依托矿产资源开发起步,因铁而起、因钢而兴,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多年稳居河北省三十强之首,财政收入居河北省第一,一座规划科学、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新兴城市正在崛起。截止2011年,迁安市人均GDP已达121400元人民币,环渤海区域的人均GDP也已远超3500美元的标准,迁安市及周边区域旅游消费需求已达到爆发性增长的临界点。面对旅游业发展“井喷”时代的来临,亟待做好区域旅游市场的启动与培育工作。
二、迁安旅游业发展动力分析
1.迁安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力
所谓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就是地域旅游产业基础自身的驱动力,对旅游的发展形成内在的推动力。迁安市自然资源,人文意象构筑整个产业的发展的动力网络。对于整个旅游产业的开展提供可发展性,旅游产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的五方面,地域旅游业开展不仅要能进得去散得开,更要留得住游客,能够有提升当地经济收入的产品。
2.旅游业发展的拉动力
除了旅游业本身的驱动因素,其他的外在的因素构成旅游业发展的拉动力,包括经济、政治、交通等要素,还包括市场需求的拉动力。
(1)经济实力
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GDP达到3500美元是居民消费由实物消费为主转向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重要标尺。截止2011年,迁安市人均GDP已达121400元人民币,环渤海区域的人均GDP也已远超3500美元的标准,迁安市及周边区域旅游消费需求已达到爆发性增长的临界点。
(2)政府政策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期间,“扩内需,调结构,保民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在我国钢铁工业淘汰落后产能,提质增效,延伸产业链的大好形势下,为促进迁安第三产业聚集区加快发展,发展旅游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市场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迁安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与国外的公务联系、商务交流日益增多;加之通用航空机场建设,国外人群访问迁安市将愈加便利。多方面因素使迁安由国际公务旅游起步,发展国际休闲观光游、长城文化游、寻根游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三、迁安旅游业发展策略
(一)提升旅游产业发展定位,加快创建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首先,学习借鉴焦作由“黑色经济”向“绿色产业”嬗变的成功经验,将旅游产业定位于发展转型的重要支撑,紧紧围绕“长城文化、生态休闲、黄帝故都、绿都水城”四大主题,以旅游业的快速崛起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其次,高位规划。围绕打造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中心的战略定位,聘请名师大家创意策划。最后,强化管控。坚持旅游规划“一个蓝图绘到底”,防止“跑马占圈”和荒山承包户在景区私自建设、破坏景区风貌的行为。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恢复。对生态绿道坚持统筹规划、错位发展,确保“金藤结金瓜”,以精品景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以精品龙头项目为重点,推动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
首先,以滦河景观带、三里河沿岸开发为重点,瞄准国内一流标准,打造迁安二日游、三日游精品旅游线路,把滦河滨河景区打造成“京津唐承秦”旅游圈新地标、现代都市休闲游核心区和全市旅游服务基地,营造“湖在城中、城在山中、山在景中、景在绿中、游在其中”的水城景观。其次,发挥迁安市历史文化厚重、文物古迹繁多、红色文化灿烂的优势,把黄帝文化、长城文化打造成迁安吸引外来游客的“金字招牌”,将长城国家公园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遗产旅游胜地;将龙山黄帝文化城、黄台山轩辕阁、佛山公园等景点建成黄帝文化群,打造“古韵迁安”的文化品牌。最后,以绿道串联农业休闲园区和森林景观资源,打造民俗风情、农家体验、果品采摘和森林观光、野外探险产品,加快白羊峪景区、大龙庙景区、徐流口景区、山叶口景区、成山景区建设,打造自然生态的旅游品牌。
(三)以链式发展为目标,推动旅游业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首先,延伸产业链条。以健全完善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为核心,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向餐饮、购物、娱乐、交通、培训等行业延伸拓展,推动旅游业从门票收入向食、住、行等多要素融合的链式经济转化,提升旅游业综合效益。其次,增加旅游商品供给。在提高旅游拉动消费方面,加强旅游特色纪念品设计开发,打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再次,吸引游客留驻。围绕吸引高端游客,突出迁安的城市品牌和文化资源,大力推进黄帝文化、长城文化、造纸文化、诗酒文化资源转化,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围绕吸引假日游客,推出休闲养生、节会观光、民俗体验、特色餐饮等产品,制作实景演艺节目,解决景点“有看头没玩头、有游头没留头”的问题。
(四)以产业融合为方向,推进旅游业与文化休闲产业协同发展
首先,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要以推进文旅结合为突破口,抓住中国动漫集团落户迁安市的契机,加快打造“以旅为根、以文为魂”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其次,推进休闲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社区,用旅游的理念经营现代农业,用休闲的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民发展城郊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发展乡村度假、养身康体、民俗体验等休闲产业,推进特色农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最后,推进工商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结合迁安市特有的酒文化、造纸文化、钢铁文化、矿山文化,注重体验性和知识性,发展工业参观和文化展示项目。
(五)以游客集散中心为龙头,打造迁安旅游行业服务品牌
首先,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强化旅游集散交通建设,形成城市公交与景区之间点线连通、走向顺道、组织有序的旅游交通网络,加快建设迁安航空机场,谋划京秦高铁迁安旅游专列。其次,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制订覆盖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功能及游客权益保障的行业服务标准,打造“不让一个游客在迁安受委屈”的旅游服务品牌。强化旅游部门联动机制,加强与涉旅部门的分工协作,形成一切以游客为中心的旅游服务体系。
(六)以“古韵迁安、绿都水城”为品牌,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首先,确立品牌形象。科学制订旅游营销战略,倾力打造“古韵迁安、绿都水城”,“百里诗绿道、山水画迁安”的休闲度假旅游品牌。其次,强势宣传推介。针对不同的区域和客源市场,全方位加大迁安旅游主题形象宣传力度,叫响不同的旅游品牌。同时,利用中央媒体、报刊的市场影响力,在黄金时段、黄金版面大密度投播旅游广告,策划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主题活动,提高迁安的旅游知名度。(作者单位: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立霞,刘杨.迁安市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燕山大学硕士论文,2014.5:1-48
篇4
近日,《支点》记者从湖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以下简称“湖北省住建厅”)获悉,湖北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城)镇申报工作已经启动,计划今年在全省范围内规划建设20个特色小镇。
这标志着,湖北省的特色小镇建设又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去年10月14日,在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中,湖北省有5个小镇入围,分别是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襄阳市枣阳市吴店镇、荆门市东宝区漳河镇、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和随州市随县长岗镇。
同年年底,湖北省出台了《关于加快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在3-5年时间内,规划建设50个国家及省级特色小镇。
什么样的特色小镇更易申报成功?湖北省的特色小镇发展情况如何?呈现出了哪些特色?
入围者的启示:擦亮“千古帝乡”名片
从枣阳火车站向南出发,一路上景观带绿意盎然,宽阔的双向六车道畅通无阻。驾车不过十多分钟,便进入了入围首批中国特色小镇的吴店镇。镇区入口处,“千古帝乡”四个大字赫然悬挂在列。
吴店镇党委书记张少卿告诉《支点》记者,吴店镇之所以能入围首批国家级特色小镇,正是因为擦亮了“千古帝乡”这张名片。
去年8月,在接到住建部启动申报第一批国家级特色小镇的通知后,张少卿等人便着手梳理吴店镇的特色。
思来想去,张少卿认为,“千古帝乡”或许是个突破口。
这是因为,堑暾蚴侵泄历史上“十大明君”之一――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光武帝)故里、“光武中兴”的发祥地,同时也是九连墩战国古墓群、郭家庙曾国楚墓群所在地,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建制史的历史文化古镇,素有“古帝乡”之称。
不仅如此,在申报特色小镇之前,吴店镇就有以刘秀为元素建立的白水寺和无量台2个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
镇区往南行驶约五分钟,便是白水寺风景区。白水寺原名白水禅林,刘秀初期起兵时曾避难于此。从入口处的365个石阶沿路而上,依次有光武帝祠、光武大殿、大雄宝殿、娘娘殿、白水井等多处古建筑物,记载了刘秀在舂陵(吴店镇)起兵以及称帝后治世的故事。
从镇区往北行驶十多分钟,便是无量台风景区。无量台始建于东汉,是后人为纪念刘秀功德而建,这里也是刘秀当年起兵时的点将台和祭天台。2010年,吴店镇投资开发重建无量台风景区,恢复建设了无量台、关公殿、光武殿、祖师殿、观音殿、财神殿等18处建筑景点,记载了以刘秀为代表的东汉儒家文化。
“刘秀是吴店镇独一无二的优势,而且以刘秀品牌为舵手,以帝乡文化为抓手,以名胜古迹建设为推手,我们在文化旅游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何不试试呢?”张少卿说,“决定申报后,我们就继续走擦亮 ‘千古帝乡’名片这条路。”
让张少卿没有想到的是,当年10月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中,吴店镇竟入围了。
“我们能入围,一方面是找到了吴店镇的特色,也就是以‘千古帝乡’的名义来打造文化旅游。”张少卿重申道,“另一方面是我们已经有了基础,不是为了申报而申报,不是凭空去做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
数据体现了成效。2016年,吴店镇以白水寺风景区、无量台风景区为旅游核心载体,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益3亿多元。
不过,张少卿坦言,“千古帝乡”这张名片还有待进一步擦亮。比如,以刘秀为元素的文化创意产业还要推进;九连墩战国古墓群和郭家庙曾国楚墓群景点建设还在开发中……
“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张少卿说,“绝不是仅仅入围国家级特色小镇就够了。”
申报者的应对:玩转“桃花古驿”经济
阳春三月,有片地方一眼望去,连绵数十里桃花盛开,宛若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场景。
这片桃林位于孝感市孝南区杨店镇。它是杨店镇与武汉卓尔文旅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尔文旅”)联合打造的特色小镇――卓尔小镇・桃花驿的组成部分之一。
卓尔文旅旗下卓尔发展(孝感)有限公司策划总监任启方告诉《支点》记者,卓尔小镇・桃花驿已积极开展湖北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城)镇申报工作。
“早在2013年,我们就启动了这个项目,占地面积3万多亩。特色小镇正式提出以后,我们的思路更清晰了。”任启方说,“主要以桃花古驿文化、孝文化为载体,将卓尔小镇・桃花驿打造成以休闲度假为主的国际亲养农旅小镇。”
之所以选择这个定位,与杨店镇以万亩桃花古驿闻名不无关系。杨店镇古名斗山铺,建于唐代。桃树栽培也于此开始,形成十里桃林盛景,并以驿站蜚声荆楚。《孝感县志・斗山驿馆》记载:“通往南北之咽喉,军队换防、外交使节往来,以及粮草运输飞马舟车皆无宁日。”因此,斗山铺得名桃花驿。
如今的杨店镇,是中国四大早蜜桃基地之一,整个镇内绵延着约2万亩桃林,而且品种繁多,有天仙红、满天红、南国红、七仙红等20余种桃树。
此外,杨店镇隶属的孝感市――是我国唯一一个以“孝”命名的地级城市,有“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孟宗哭竹生笋”等孝文化故事,孝文化历史深厚。
“驿站留下来的就是住宿文化,孝文化传承下来则讲究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亲子教育和健康养老是具体表现。”任启方解释说,“我们将把卓尔小镇・桃花驿做成人们休闲度假的一个好去处。”
卓尔小镇・桃花驿确实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就在刚刚过去不久的“桃花节”上,有近十万人来这里游玩。
《支点》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有一望无际的桃林可供观赏,附近的亲养农乐园正在施工建设,今年6月游客便可体验植树、种菜、摘果、野炊,玩沙滩车和卡丁车等亲养项目。围绕卓尔小镇・桃花驿、长9.7公里的循环道路两旁,还有品茶、书法、钓鱼等不同主题的各类庄园。
“未来,卓尔小镇・桃花驿将是一个集赏花旅游、亲子教育、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特色小镇。”任启方说,“争取3-5年内,成为国家级特色小镇。”
两百相争“特色”:因地制宜就好
无论是已经入围国家级特色小镇的吴店镇,还是正在积极申报湖北省级特色小镇的卓尔小镇・桃花驿,均是湖北省建设特色小镇的一个缩影。
湖北省住建厅村镇处副处长刘铁军告诉《支点》记者,湖北省各个县市建设特色小镇的热情极高,目前已有近200个项目申报省级特色小镇。
“目前已初步选定60多个项目作为特色小镇的创建单位,准备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和考核后,从里面最终选定20个项目作为第一批湖北省级特色小镇。”刘铁军说,“如果一些项目达不到考核标准,还有可能从考虑名单中剔除。”
毫无疑问,湖北省的特色小镇建设将迎来一场严格的“淘汰赛”。
特色小镇究竟有无特色,则成了这一大赛能否取胜的一个重要标准。
反观已经入围国家级特色小镇的吴店镇,是以“千古帝乡”为名片,打造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正在积极申报省级特色小镇的卓尔小镇・桃花驿,是以“桃花古驿”玩转休闲度假特色小镇。
尽管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特色,却不难发现从本质上来说,他们都在打“文旅牌”。
刘铁军向《支点》记者透露,近200个申报名单中,有100多个项目以旅游建设为主。
何以出现这样的情况?
张少卿表示,不光是湖北省,中西部很多地区,乃至江浙一带不发达的地方,都存在这样的情况。
“这些地方缺乏产业支撑,只有旅游资源,且能做出差异化。”他说,“就算想做别的也做不了。”
在任启方看来,选择以旅游为切入口,还在于旅游能带动人气。当将旅游做出一定成效后,可以顺势而为带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他举例说,农业观光采摘能带动当地以桃为代表的农业发展。工业方面,还能延伸桃产品产业链,开发出桃酒、桃花饼、桃胶等产品,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做出特色。
这样的想法也体现在吴店镇打造特色小镇的思路上:以蔬菜、茶叶、花卉为代表的农业观光游已经启动;以葡萄、草莓等为代表的休闲食品也在加速开发中……
尽管如此,这并非意味着湖北省的特色小镇建设,就没有以其他产业为招牌的特色小镇。
同样是入围第一批国家级特色小镇,被称为“飞行小镇”的荆门市东宝区漳河镇,从上世纪60年代起,逐步建成了中国最大的特种飞行器设计、生产和试飞基地,并拥有能够满足波音737以下通用机型起降需求的漳河通用机场。
近年来,荆门更是加大力度建设飞行器和通用航空器研发制造基地,吸引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等11家航空企业落户。目前已形成航空研发制造、航空运营和服务,以及通航培训和航空旅游四大板块,通用航空全产业链初具雏形。
还有更多正在积极建设的――以茶产业为主体的卓尔小镇・羊楼洞,以汽车工业为主体的十堰市丹江口市六里坪镇,以知识产权创业孵化链为主体的武汉岱家山知识产权特色小镇……
“以旅游为主体的特色小镇也好,以工业为主体的特色小镇也好,能与当地资源相匹配就是最好的建设路径。”中国地质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教授邓宏兵对《支点》记者说,“特色小的类型原本就应该多种多样,建设也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建设仍在路上:政企合作共赢
眼下,对特色小镇的建设者来说,资金是需要攻克的一个难题。
以吴店镇为例,不论是继续深度开发刘秀品牌,还是开发其他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需要的资金都不是小数目。
更何况,特色小镇的建设还涉及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建设,投资大且周期长。
“政府财力有限,建设特色小镇需要社会资本参与进来。”张少卿说,“大家达成的共识是政府起搭平台和引导作用,为企业做好建设中的各项服务。投资主体则以企业为主,发挥市场作用。”
在这样的思路下,吴店镇已与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就深挖刘秀品牌等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与国家开发银行湖北省分行就基础设施建设达成20亿元的初步融资协议。
卓尔小镇・桃花驿也采取了类似做法,杨店镇采取和卓尔文旅合作共赢的方式,吸引后者计划投资50亿元。
不过,刘铁军也向《支点》记者坦言,并非所有的特色小镇建设者都找到了投资。因此,他目前的主要工作之一便是架起特色小镇与社会资本的沟通桥梁。
在这样的背景下,5月19日,湖北省住建厅邀请国家开发银行湖北省分行、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等十几家金融机构,以及联投集团、鄂旅投等几十家大型企业,做了一场政银企对接会。
篇5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区委区政府不断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坚持用全域理念谋划和推进各项工作,稳中求进,创新突破,全面展开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形成“旅游一业突破,引领多业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和新格局。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成立以区主要领导牵头的全域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推进各项工作,出台《昌江区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将全域旅游工作任务层层分解,由县级领导挂点具体部门负责,举全区之力全面发展昌江全域旅游。与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江山多娇规划院洽谈编制全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事宜,下一步将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报告提交常委会讨论。
(二)产业深度融合特色凸显
一是“旅游+农业”。依托我区特有的农业资源和自然禀赋,不断促进农业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实现观光采摘和乡村旅游收入,不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对月亮湖周边环境进行了提升改造,打造了“稻香花厨”休闲农业品牌,建设了张五常收藏艺术陈列馆,扶持了优秀乡村旅游点--百荷园,创造就业机会吸收当地村民上岗就业,乡村旅游已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二是“旅游+城区景区化”。坚持以双修提升双创、以双创促进双修的原则,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推进为抓手,秉承服务中心、赢得民心的“两心”理念。对城市进行景区化打造,做好森林公园、昌南湖·西河湾、陶瓷文创区山体修复;盘龙山庄支路、兴华路等十几条背街小巷和区医疗服务中心、沿江西路城区街道提升改造正在实施中。
三是“旅游+生态”。以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契机,积极策应昌江百里风光带,修复旸府滩古码头、荷塘生态旅游度假区等旅游景区生态保护和环境提升,放大区内生态资源优势,形成了一批集休闲、赏景、度假、娱乐为一体山水生态游和休闲户外游目的地。
四是“旅游+工业”。以陶瓷文化创意园、航空小镇建设为平台,打造并推广陶瓷创意研修体验游、现代陶瓷工业游以及航空工业游。宁封窑主体工程将完成,陶瓷文化创意园区正开工建设,“航空小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正在进行管网铺设。
通过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全域旅游产品和业态不断创新升级,逐步呈现游客和资本双重追逐的良好趋势。
(三)配套服务不断提升
拓宽了月亮湖环湖公路;全面提升荷塘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区域内公共服务水平。自2015年国家旅游局发动“旅游厕所革命”以来,昌江区就充分利用中央、省市资金,我区同时也给予了一定的配套资金,按照“数量充足、卫生文明、实用免费、有效管理”的要求,截至目前已新建旅游厕所8座,改建10座。
(四)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辖区内古窑景区已是景德镇景区标杆,2016年成功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景区,“世博江西馆”已开工建设;宁封窑主体工程将完成,陶瓷文化创意园区正开工建设,“航空小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积极推动荷塘生态景区创建A级景区,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目标,营造优美宜居的旅游环境。
(五)旅游营销扎实开展
充分利用各种招商平台主动出击,开展各种招商活动,积极参加区政府、市旅发委开展的招商活动、旅游推介会等。中国国旅在美设立办事处、古窑景区随省旅发委赴境外进行旅游推介等。除了走出去更要引进来,紧盯省旅游集团等一批有实力的知名企业,积极洽谈开发荷塘小镇与月亮小镇事宜,保持与投资企业的密切联系,力促项目落地。
(六)旅游市场秩序持续向好
联合市旅发委开展常态、联合执法行动,重点做好春节、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和敏感时段旅游市场监管;认真做好旅游投诉案件的受(处)理和旅游纠纷的调解工作,开通旅游投诉受理电话,结案率、满意率均为100%;狠抓旅游安全,强化安全意识,完善应急救援体系,联合区安监、消防支队等部门在敏感时期多次下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涉旅企业进行安全生产大排查、安全知识宣传,截止目前未发生一起重大涉旅安全事故。
二、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乡村旅游规模小,缺乏龙头项目。旅游对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全区尚未形成叫得响的龙头旅游项目和旅游品牌,旅游产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例如,冷水尖等景区建设长时间停留在表面修缮阶段,没有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旅游与文化结合得还不紧。丽阳古窑址周边环境虽已整治,但其 “双品牌”(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第七批全国文保单位)效应尚未得到有效挖掘和发挥。
(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项目开发建设难度大。通往景区景点的道路普遍狭窄,饮食、住宿、购物、环卫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还没有及时跟上。旅游景区资源开发难度大,郭璞峰休闲旅游度假区在城区规划外且总体规划是省林业厅组织评审通过的,我区缺乏规划职能,经多次与市规划局协商,成立昌江区规划分局才能办相关手续。
(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旅游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专业的旅游执法人员、管理人员、项目策划人员、宣传营销人员奇缺,这些都与加快发展我区旅游业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要做好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区内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各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大力实施“旅游+”战略。利用古窑、中国陶瓷博物馆、宁封窑、张五常收藏艺术陈列馆等平台,加大丽阳古窑遗址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第七批全国文保单位“双品牌”宣传力度,完善软硬件服务设施,加快“三河购·淘宝村”、石岭淘宝村建设,形成集陶瓷文化体验、观光、研学、销售于一体的“旅游+陶瓷”板块。积极策应昌江百里风光带建设,做好森林公园、郭璞峰、冷水尖、旸府滩、月亮湖、荷塘生态旅游度假区等旅游景区生态保护和环境提升,形成集休闲、赏景、度假、娱乐为一体的“旅游+生态”板块。
(二)要打响宣传品牌。以“魅力昌江”作为全区旅游品牌和形象口号进行对外宣传。拍摄一部全景式体现昌江区旅游风光的宣传短片,在机场、高铁站等人流密集场所以及互联网、微信等媒体集中投放宣传。制作昌江区旅游画册,结合陶瓷元素和生态元素,以形象生动的漫画和实景图展现昌江旖旎风光。抓住景德镇创建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机遇,把握省运会今年在景德镇举办的契机,利用瓷博会国际交流平台,承办好“景德镇与‘一带一路’文化节点城市建设”高峰论坛,主办好海昏人物系列陶瓷文化创意、荷花节等活动,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
(三)要提升景点质量。以古窑等5A级景区为标杆,着力提升全区景区和景点的建设服务水平。大力挖掘冷水尖佛教文化和郭璞峰道教文化资源,保护古道、古树、古字、古寺、古墓等历史古迹,发挥郭璞、樊梨花等历史名人效应,讲好丽阳古窑遗址、旸府滩唐樟宋樟、三闾庙清街及古码头的岁月故事。在昌江河沿岸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花园、果园、茶园,复原再造一批人文景观,完善中心城区以及鲇鱼山游轮停靠码头设施,规划建设餐饮娱乐服务中心,开发水上游乐项目,精心打造稻香花厨、枫林村、张五常收藏艺术陈列馆、月亮湖骑行公路“三点一线”,集农业休闲、徽派古韵、健身运动、艺术鉴赏为一体的农村精品线路,满足游客亲近山水、休闲度假的需求。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荷塘精神为主题,以革命烈士纪念塔、古碉堡、红色记忆馆、廉政桥等为核心,丰富百荷园、森林穿越、杨湾漂流等旅游项目,发展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相得益彰的荷塘旅游。让中外游客在景德镇博大精深的陶瓷历史文化和昌江区的山水自然风光中流连忘返。
篇6
关键词 乡村旅游;旅游景观;发展现状;优化策略;江苏南京
中图分类号 F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286-01
2014年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中的“资源环境约束”“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以及“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特征预示着我国城乡发展也迎来转型变革的新契机[1-2]。乡村景观是指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它受制于自然环境条件、人类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3]。随着生态旅游、乡村休闲游的兴起,人们对乡村旅游体验需求迫切增强,从而催生了乡村旅游景观研究的新发展。
1 乡村旅游景观研究动态
1.1 国外研究综述
捷克、德国等是开展乡村景观研究较早的国家。在北美洲,以Forman为代表的一些生态学家近年来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空间理论的景观规划原则和景观空间设计模式,特别强调了乡村景观中生态价值和文化背景的融合。捷克景观学家 RuziCka和MikloS在研究区域规划、开发和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优化设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景观规划理论和方法体系(LANDEP)。近年来,乡村旅游景观更多地和休闲农业、体验类农事项目结合,从而成为了系统化的项目综合体。
1.2 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有关于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郑辽吉认为乡村旅游景观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休闲、购物、度假,并参与新型农业技术实践的一种旅游生态系统。陈威认为目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乡村景观向现代乡村景观的转变过程中,人地矛盾突出,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相较于传统的景观设计,乡村旅游景观更加侧重于从旅游资源、旅游生态环境、旅游项目和产品、旅游体验等多角度关注乡村景观可持续性发展。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以农村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为基础,以农家旅游设施为条件,以满足城镇旅游者的休闲度假需求为目的,以农村田园景观和民风民俗文化景观为内容的一种新型旅游系统[3]。因此,其发展也必然受到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
2 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现状
2.1 发展优势
2.1.1 乡村基础设施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主要是旅游交通的提质升级,近年来南京主要乡村所在地开展了干线公路与景区之间的连接线建设工程,并且大部分乡村旅游点已经将统一的外部旅游交通标识覆盖全区县主要公路道口。
2.1.2 乡村旅游景观品牌逐步建立。以农业体验、原乡美食为主要内容的乡村休闲游产品经过多年的打造,已成为南京乡村游的重要产品和亮丽名片,“傅家边草莓”“横溪西瓜”等乡村游产品在南京周边已有一定知名度。并且成功举办“梅花节”“草莓节”等旅游节庆活动,乡村景观旅游品牌逐步建立。
2.1.3 旅游景观体验类型多样。南京乡村旅游逐渐摆脱单一的农业发展形式,目前乡村区域正全力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聚区,这个集聚区集现代农业产业园、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园和现代服务业为一体。同时,结合旅游景区的发展,融入民俗文化、节庆活动、高科技元素等元素,丰富乡村旅游内容和旅游业态。
2.2 存在的问题
2.2.1 旅游景观体验形式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南京的乡村旅游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原有的景区或者农产品种植点,景区周边效益良好,离景区稍远则差些,且主要以餐饮或住宿接待型为主,对本地传统的农业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1-5],使得景观体验主要停留在传统项目(观光、采摘、垂钓等)上,缺乏特色和精品,产品结构不丰富。
2.2.2 乡村旅游点分散,整合度较低。总体来说,南京乡村旅游地景观斑块分布较分散,区域特色和主题不突出,集聚效应较差[1]。目前主要形成了方山乡村旅游聚居区、白马乡村旅游聚居区等,其他旅游集聚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
2.2.3 缺乏开发资金投入,整体发展乏力。缺乏乡村旅游资金投入,大大制约了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观的开发利用。加之当地农民作为乡村旅游景观开发的主体并没有太多资金投入,导致乡村旅游景观整体发展呈现出乏力状态。
2.2.4 景观品牌形象模糊。南京乡村旅游景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形象较模糊,目前尚未形成特有的品牌效应[1],导致客源市场缺乏稳定性。
2.2.5 部分村落基础设施建设欠缺,旅游配套设施不足。南京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处在较低的发展阶段,由于政策不完善、缺乏资金投入等,使得部分乡村旅游配套的公共设施较简陋,住宿餐饮接待设施条件差,水电供应不稳定,旅游接待设施稍落后[1-4]。
3 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发展策略
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充分发挥乡村景观资源的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培育和拓宽农村产业链,发展农村生态循环经济,为建设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5]。
3.1 景观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
以休闲农业景观建设为抓手,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共赢。把南京村落旅游景观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以农促旅、以旅富农、农旅互动,乡村景观设计及建设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和水平,促进南京现代农业生产、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实现,创造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村落周边农业旅游景区景点,吸引城市的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向乡村的转移,促进农村整体景观面貌改变。鼓励和扶持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增加就业,促进农民自身素质和创业能力不断提升。
把南京村落景观打造与城乡一体化结合起来。一方面要依托城市的资金和市场;另一方面通过旅游景观建设,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亲近山水、寄情田园、放松心态的场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环境,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3.2 精心运作南京乡村旅游景观特色品牌
着力塑造品牌,一是通过各种方式展示和传递乡村景观品牌的相关信息,深化印象;二是策划构思新颖、深含韵味、富于美感、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形象,提升旅游地的形象和知名度;三是注意对品牌的保护和延伸,形成互相促进、相互支撑的品牌体系,大力推广品牌;四是创新营销手段,大力发展形象营销、口号营销、网络营销、联合营销、名人营销、情感营销等,提高景观价值营销的效果。
3.3 “政府+企业+社区”联动,引导乡村社区参与景观建设
开发乡村旅游景观应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区参与的发展机制,政府、企业和乡村社区分工清晰,各司其职,定位准确,合作共赢。首先应强化决策层的社区参与意识。加强对乡村重点旅游目的地政府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培训宣传,提高他们对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的重视,并使其意识到社区居民的参与性对于当地景观综合品质提升以及旅游地生态环境维持的重大价值;其次发挥当地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完备的参与机制。在社区参与旅游景观建设的运行机制中,社区是核心,一切机制的构建都围绕社区的利益展开。因此,在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发展过程中,应强化旅游目的地所在区县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完善的社区参与机制;最后应提高社区居民的景观建设参与能力。政府可委托规划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或地方旅游规划院校等对社区成员进行乡村旅游景观建设运营方面的专业培训,使具有社区参与愿望的居民能掌握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实用技术[1],加强其参与乡村景观管理的有效性。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社区居民参与本地区旅游景观开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乡村休闲农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6]。
4 结语
农业是乡村区别于城市最基本的要素。发展乡村旅游不能脱离农业生产,但又不能仅限于生产,还要为休闲观光提供优质的景观[6]。对于乡村来说,通过农业旅游有助于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7]。
5 参考文献
[1] 黄山区乡村旅游规划[EB/OL].[2016-07-30].http:///link?url=x4nF2vFTSbKmYmoeJdGoSNIxMA0P8K6gV1zQqZo4RiRqPR-CHydXEh6lEsgN9mmsFTjPolqQrhA_k2xgQKbAEYQwPxeN2bU51W3-dgiAFRzLq.
[2] 陈玉珠,王雪,杨家宝.“新常态”下看宜居乡村的发展与建设[C]//贵阳: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5.
[3] 叶洁楠,谷海涛.南京石塘竹海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J].林业科技开发,2011,25(1):126-130.
[4] 张岩.基于城乡统筹的农业休闲式旅游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4(12):22-23.
[5] 王利炯,沈浚.乡村景观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联动研究[J].南方农业,2009(1):88-90.
篇7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乡村旅游是乡村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横跨一二三产业、兼容生产生活生态、融通工农城乡的新产业新业态。自主旅游时代,通过乡村旅游+,可以更好的满足游客追求特色化、品质化的要求。根据自治区文旅厅及剧院的工作安排,2020年8月4日—5日,剧院党办主任董海珍、杂技团副团长吴群组成调研小组,先后考察了五原县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内蒙古抗战纪念园2个4A级景区。通过现场参观、实地考察、座谈研讨等形式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景区基本情况
(一)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突破传统休闲农庄的打造手法,围绕“农耕”文化,运用创意手法,着力打造了农耕文化体验街、农耕文化博物馆、二十四节气广场、绿色长廊、民俗活动互动区、农业大地景观、移民文化村、河套民俗文化村、黄河文化园、宇鑫温泉水世界、葵博园等农耕文化旅游景观等休闲项目,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休闲与观光、浪漫与体验的深度结合。
存在的问题:一是景区、景点均属于公益性质,全部免收门票,无收入来源,景区运行靠财政支撑,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二是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作为4A景区,餐饮、住宿、娱乐、体验等设施还不健全,没有建立起吃、住、行、游、娱、购的产业链。三是景区基础设施破坏严重,维护费用逐年增加。四是景区没有上级项目和资金支持,加之地方财政紧张,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难以保障。五、景区内缺少表演艺术的支撑,活力不足。
(二)内蒙古抗战纪念园
发展红色旅游,是旅游与文化、教育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是增强党与人民群众思想沟通的纽带,更是推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促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
多年来,五原县县委县政府在红色旅游项目规划过程中,关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注重多产融合发展,在红色旅游目的地打造和景区开发运营等方面逐见成效,促进了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
内蒙古抗战纪念园是4A景区,五原县委县政府在以烈士陵园为中心,以红色旅游为龙头,以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在4A景区基础之上做出提升。结合展馆、牌楼、纪念碑、烈士名录墙、墓冢、展厅、骑马石雕、广场和地道等设施,打造军事文化体验、地道观光休闲运动、民俗、文化体验、农耕休闲体验等多个元素体验区。将总体定位为以乡村资源为本底,以抗战文化为特色,集红色研学、自然观光、民俗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红色参观游览与乡村风情旅游区。
存在的问题:一是运行经费不足。现园区每年运行费用需200万元,因设备老化运行费逐年递增,县财政困难,所以运转难度大。二是纪念馆内没有声光电设备,缺少展陈物品。抗战纪念馆在2017年建馆后,自建馆以来此项多媒体工程至今未做到全部设计和施工,展陈物品稀少、品种单一。三是内蒙古抗战纪念馆二楼与地道急需布展。由于资金紧缺,纪念馆二楼需装修并布展。四是烈士陵园区需维修。由于受地翘运动、盐碱渗透等影响,目前现状总体陈旧,急需进行维修改造。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
调研组认为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以农耕文化为基础,以蒙古族文化为亮点,打造河套农耕文化体验区,构建满足可吃、可玩、可观、可乐的一站式旅游服务功能;二是针对观光休闲型大众游客,创新游憩方式,打造具备户外运动、民俗观光、康体健身、绿色休闲四项基本功能的体验区;三是以河套民俗文化村为核心,打造河套商业休闲带。
其次乡村旅游与第二产业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的深加工。农产品的深加工解决的是客户的需求。曾有旅游专家讲过关于“后备箱”的故事:我看一个地方的乡村旅游发展的好不好、生态农业做的成不成功,标准就是看游客的车的后备箱是不是装满了当地的土特产。用什么东西来装满他的后备箱呢?应季的农产品只能满足一时,别的时间怎么办呢?要满足游客旅游中“购”的需求,必须要有一些深加工的东西,把农产品变成礼品,通过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农村的传统手工业,如特色民俗产品、面人、竹筐、豆腐、榨油、酿造酱油等等,可以通过体验让游客参与制作,也可以做好卖给游客,既能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又能促进农民增收。
随着低碳概念的深入人心和乡村旅游本身所蕴含的生态诉求,生态建筑、新能源建筑在休闲农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分量。在农村进行建筑改造,既要保存乡土特色,又要具备现代化设施与功能。有相当多的市民愿意为更加舒适的休闲度假环境支付更多的费用。民宿、农家院在满足游客最基本的安全、卫生需求的基础上,提升硬件设施,需要景区在满足其更高层次的需求方面多下工夫。
篇8
(1)有利于增创农业农村新经济增长点.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副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有利于带动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装修业、建筑业和文化产业等的发展,促进传统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以旅促农”、“以旅助农”.
(2)有利于社会财富转向助推农村发展.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助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农民就地就业加快脱贫致富.
有利于进一步满足和扩大城镇居民在农村地区的消费,加快信息、资金和技术等社会资源向农村的流动,使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的同时,通过提供旅游服务增加收益,为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和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4)有助于促进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目前,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日益兴旺发达,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具有本土化、特色化的休闲农业更是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前景广阔,必将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为旅游业自身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进而支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有利于乡村特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农业的旅游观光和文化传承等功能,进一步解放农村干部群众思想,促进乡村本土化、特色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2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态环境良好.山地、丘陵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条件良好;同时,梅州市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等众多城市名片,以文化生态为特色的旅游产业方兴未艾,成为该市实现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
2.1资源条件简析
2.1.1农业旅游资源
近年来,梅州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已取得丰硕成果.水果、茶叶、油茶、南药、优质稻、蔬菜、烤烟、畜牧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以“梅州金柚”、“平远慈橙”和“嘉应茗茶”为代表的金柚、脐橙和茶叶声名远扬,不仅成为有人喜爱的梅州文化生态旅游拳头农特产品和旅游商品,还打进了欧盟和东南亚等国际市场;近年来,梅州绿色农业发展迅速,全市建有5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雁南飞、雁鸣湖等农业旅游景点更是名闻全国,以乡村体验、果蔬采摘和农家乐等为主的现代休闲农业成为梅州农业产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文化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2.1.2人文旅游资源
梅州是世界上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聚居地,全市97%以上的都是客家人,其语言、饮食、居住、风俗、节日、礼仪、教育等方面都较完整地保存了客家文化的特征,享有“世界客都”美誉,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足球之乡”.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梅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梅州与外界沟通较少,但物镜天成却也因此保存了较多的客家古村落和古民居;还有,客家人诗礼传家、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更使客家地区英才辈出,可以说每个村落都有引以为荣的历史人物或杰出代表,名人故迹遍布山村,人物故事生动活现,为开发现代休闲农业和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难得而雄厚的资源本底支撑.
2.1.3旅游客源市场
梅州的国内旅游市场以珠三角地区和韩三角地区为主,这些地区城镇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活节奏较快、工作压力较大,到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休闲度假放松身心的需求较大;梅州的入境旅游市场以港、澳、台地区为主,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也是客家人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在文化习俗与人脉人际方面都与梅州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为梅州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同时,现今大部分的城市小孩都为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优越,接触大自然少、动手能力较差,发展休闲农业可为他们提供良好的锻炼平台,也将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
2.1.4内外交通条件
梅州对外交通日益方便快捷,正在逐步形成高速、铁路、航空等全方位的立体交通网络,梅州作为粤闽赣边交通枢纽的地位日渐突显.梅揭高速和天汕高速梅州段贯穿梅州南北,连接福建与潮汕地区;梅河高速、梅龙高速连通梅州东西,使梅州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梅惠高铁、梅州至厦深高铁连接线,鹰梅、浦梅铁路及汕潮揭城际轻轨丰顺延长线的前期工作已经展开,杭广铁路梅州段(梅州-杭州)、梅瑞(梅州-瑞金)高速铁路已通过可行性研究;梅县机场已开通梅州至香港、广州、珠海、深圳、台湾等地航班.市内交通也日趋完善,基本实现了市区到各县(市、区)县城的一小时交通圈.
2.2发展模式探索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梅州就大力发展以“三高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全市建有规模以上园地或基地10000多个.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全市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推动,全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已形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点.
2.2.1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目前梅州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农业观光休闲、乡村文化体验和生态休闲度假等类型.农业观光休闲是指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农产品生产加工、农产品采摘、渔场垂钓、畜牧狩猎等农业旅游资源发展的观光休闲旅游项目;乡村文化体验是指利用乡村田园风光、客家民俗文化、客家名人资源等发展的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生态休闲度假是指利用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的休闲度假旅游。
2.2.2存在问题
梅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存在开发层次较低、开发深度不够等问题,无论是农业观光休闲还是民俗文化体验,都还停留在较低的观光层次上,特色不够鲜明、景点雷同严重、科技含量不高,特别是对客家文化的挖掘与展示还相当不够,缺乏高层次的文化体验产品,未从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梅州旅游客源流向的特点谋划发展布局,有待改进提升.
3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与对策
3.1理论问题研究
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关注和解决好规划发展原则、发展空间布局等基础理论问题.
3.1.1规划发展原则
(1)以农为本原则.
“三农”是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资源所在,在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中要以农为本,把农业发展、农民受益、农村进步作为出发点,根据梅州市各县的资源特色寻求差异化发展.
(2)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代人利益,更要考虑子孙后代利益.梅州休闲农业的规划发展,应进行可行性的科学分析研究,应注意环境资源保护,注重客家民俗文化资源挖掘,达到开发保护并行目的.
(3)创新发展原则.
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现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参与主体利益冲突明显、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其之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在创新,要在规划发展实践中注重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发展机制和模式.
3.1.2发展空间布局
根据梅州现代休闲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客源市场的特点,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围绕近城镇郊区型、沿交通干线型和临景区景点型等主要的开发经营模式,重点选择在梅州市区和各县(市、区)城郊及交通主干道和主要景区周围(点)布局相关项目.
(1)近城镇郊区型.
即环绕梅州市城郊、县郊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形成环城市(镇)郊区休闲农业旅游带.这些地方具有交通方便、接近城市消费群体的特点,应重点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种植养殖、农业园艺、农业观赏和农事体验,形成融“吃农味、住农舍、赏乡野、干农活、购农产品”为一体的环城休闲游憩带.在发展类型上可重点发展农业公园、农园采摘、生态科技观光、渔场垂钓等.可将梅县区南口侨乡村、程江镇、西阳镇、城东镇、梅江区城北镇发展为市郊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平远县可依托脐橙、油茶、南药、优质稻等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县郊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蕉岭县可依托底蕴深厚的客家民俗文化,重点发展民俗文化休闲;大埔县可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客家民俗文化,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民俗文化与休闲度假村;丰顺县可依托丰富的乡村温泉资源,发展融温泉与农业休闲于一体的度假村;五华县可依托热矿泥特色休闲资源与有机农业资源,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与休闲度假村;兴宁市可依托合水水库、丰富的客家精神与名人文化资源,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
(2)沿交通干线型.
即在主要客源地进入梅州的主要交通干道旁规划布局休闲农业旅游点.五华县、兴宁市可充分利用靠近G25长深高速的优势,丰顺县可充分利用靠近G78汕昆高速的优势,依托自身的温泉与客家民俗文化特色资源,在邻近交通主干道附近发展融温泉保健养生与客家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村;梅县区松口镇可充分利用靠近S223的优势,依托自身客家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民俗文化休闲旅游.
(3)临景区景点型.
即在主要核心景区周边规划布局休闲农业旅游点,依托景区集聚效应获得发展机遇.可围绕阴那山旅游产业园、五华县热矿泥康体产业园、丰顺县乡村温泉产业园、五指山风景名胜旅游产业园四大核心进行规划布局,发展近景区型休闲农业旅游.
3.2特色线路策划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不仅需要重视休闲农业点自身的开发建设与经营,还需要注重解决好休闲农业点的“点”、“线”、“面”结合问题,形成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线.根据梅州市休闲农业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全市现有交通网络及其未来一段时间的规划发展,可重点规划建设5条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线路.
(1)东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S333和梅大高速为轴线,发展主要以大埔县为主的东部休闲农业旅游专线,包括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坪山梯田旅游区、甜竹生态旅游区,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客家民俗文化村、三河坝景区,以休闲农业为主题的西岩山茶乡旅游度假村等;同时,可借势大埔“南国牡丹”广东汉剧发源地、广东汉乐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之乡和鲤鱼灯舞,五鬼弄金狮、花环龙等浓郁客家风情,发展以客家民俗文化村为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休闲旅游.
(2)东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S223为轴线,包括梅县区雁洋镇、松口镇,发展东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依托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的国家5A级旅游度假村雁南飞茶田景区、国家4A级旅游度假村雁鸣湖旅游度假村;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桥溪村;以红色旅游和客家民俗文化为依托的国家4A级景区纪念园,发展以农业观光休闲、民俗文化休闲、休闲度假村为一体的综合型休闲农业与特色乡村旅游地.
(3)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G205、G206为轴线,辐射蕉岭县和平远县,发展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蕉岭是中国长寿之乡,拥有广东省自然保护区长潭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丘逢甲故居、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谢晋元将军故居,古代客家民居石寨土楼等;平远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广东脐橙之乡,拥有国家3A级旅游区五子石生态旅游产业园、南台卧佛山文化旅游产业园等.可依托长潭旅游区、五子石生态旅游产业园,重点发展以中医药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休闲.
(4)西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G205、G25为轴线,辐射兴宁市和五华县,发展西部休闲农业线.兴宁市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神光山、合水水库风景区、金明湖温泉度假村、广东省古村落罗岗等;五华拥有汤湖热矿泥山庄、七目嶂风景区、益塘风景区、球王李惠堂故居等,可依托热矿泥康体产业园重点发展以温泉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和农业观光休闲.
(5)南部线.
以S12、G78为轴线,发展以丰顺县为主的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丰顺温泉资源丰富,拥有广东最多的温泉,此外还有龙鲸河漂流、龙归飞瀑、铜鼓峰、八乡山、黄花村等,可依托丰富的乡村温泉资源发展以温泉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和农业观光休闲.
3.3发展对策建议
(1)做好论证、科学规划.
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立足地方特色资源,科学分析判断,提取特色、浓缩精华,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糅进客家文化.不仅要让具有农业工程咨询与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论证设计,在建设前期更要邀请民俗文化、农业科技、生态环保、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专家充分论证,对其观光功能进行科学设置.
(2)加强指导、政策扶持.
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离不开主体培育和市场参与,建议进一步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休闲农业的信贷投入,特别是农行、农村信用联社等要加大面向农户和中小旅游企业的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规模,为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与信用服务;同时,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出台政策、制定标准,引导和支持交通、住宿、饮食等休闲农业服务项目发展,使游客来得通畅、住得舒服、吃的尽兴、玩得愉快,促进休闲农业的长远发展.
(3)提高档次、提升服务.
针对梅州现在大部分休闲农业开发项目单一的现状实际,建议以满足不同旅游者需求为目标,努力提升产品档次和品牌形象,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教育农民特别是休闲农业的开发经营者提高其综合素质、审美能力和增强服务意识,要尽快建设一支与现代旅游服务业相适应、能满足广大游客需求的休闲农业从业人员队伍,提高经营管理服务质量,推动现代休闲农业的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
(4)加强宣传、广招客源.
要指导休闲农业经营单位和个人搞好策划包装,特别是要加强与旅行社的紧密合作,积极引导和扶持休闲农业点与主要客源地的旅行服务企业广泛开展信息交流与区域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加快实现休闲农业发展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5)维护生态、持续发展.
篇9
局对照下达的工作任务,按照《2011年政府工作要点》府发﹝2011﹞1号)及政府督查室《关于报送〈2011年政府工作要点〉完成情况的通知》府督﹝2011﹞1号)要求。对各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
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各项中心工作,2011年。以环境创优和招大引强为着力点,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子昂故里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大力提升乡村旅游水平,着力壮大旅游产业,取得了较好成效。1-6月,全县接待游客1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9亿元,占全年任务的55%
一)二期工程建设用地报批及招商引资等工作有序推进;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成功申报为省级自然遗产,市级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一是中华侏罗纪探秘旅游区1-6月完成投资10140万元。遗址馆外装饰、提灌站建设等工程全面完工。正加快推进申创国家级自然遗产相关工作。二是子昂故里文化旅游区1-6月完成投资9400万元。景区修复工程三个标段建设有序推进,游客中心、停车场、百尺桥翻新等工程已完成90%左右;软件提升工程及各项宣传营销活动同步实施,景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为创建4A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三是特色集镇项目1-6月完成投资1600万元。完成了花园街两侧步行道路的踩块的铺装、路灯的安装、个别路段出入口硬化处理等工程;东风渠整治及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方案已形成,待评审完成后将着手实施。四是景区1-6月完成投资7990万元。国际城项目投资商前期300万元拆迁安置资金到位;亲水公园二期建设场平完成,土建工程启动。五是沱牌诗酒名企名镇1-6月完成投资8350万元。完成了集镇风貌试点造型,基本完成了地下排污管道改造、管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了柳湖电站建设和沱牌技改项目。
二)先后在山景区、风景区、子昂故里文化旅游区举办了第十三届节、第五届“之春”踏青节、第三届清见品果节及“三月三”庙会。通过节会平台,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以节兴旅”办好县“2011年乡村旅游节”自3月开始。充分展示了全县优秀的乡村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入,大大提高旅游的品位及经济、社会效应。二是以创建活动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村、省级星级农家乐创建工作,现已通过市级初检。
三)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财团参与我县的旅游综合开发,招大引强工作取得突破。组建专门的招商队伍。为旅游项目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一是与中华侏罗纪(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投资框架协议,该公司将投资30亿元开发建设中华侏罗纪公园;二是与愿望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框架协议,该公司将在子昂故里文化旅游区投资50亿元规划建设东方影视中心、西部饮食城、五星级酒店等文化旅游项目;三是与弘泰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县致远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投资国际城框架协议,该项目总投资30亿,主要建设五星级大酒店、会展中心、老年社区、高尔夫练习场、汽摩俱乐部等项目。
四)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4A景区创建工作有序开展。为确保今年8月底前子昂故里文化旅游区成功创建为4A级景区。抽调了工作人员,组成软件资料筹备组,形成了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先后召开了专家辅导会、创建工作动员大会暨培训会,制定了创建工作方案,分阶段细化了目标任务,各项工作正有序开展。
五)完善应急救援机制,切实强化旅游行业监管。一是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确保全县无重大涉旅安全事故发生。二是继续积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进景区”和“廉政文化进景区”活动,全面净化景区环境,提升景区整体形象。三是宣传、贯彻《省旅游条例》和《旅行社条例》切实增强从业人员素质,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四是充分挖掘特色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包装推广特色旅游商品,大力推进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
二、存在问题
旅游产品开发而及包装品位偏低、影响力不足,一是县面临着国内旅游发展的严峻挑战和旅游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客源分流的激烈竞争;二是全县的旅游业仍存在着产业体系不够完善。旅游企业小、弱、散,核心竞争力不强,旅游购物市场发展滞后,缺乏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和文化纪念品等问题;三是旅游专业人才缺乏,行业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和要求。切实抓好招大引强,一是加快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中华侏罗纪探秘旅游区、子昂故里文化旅游区、休闲度假区、沱牌诗酒名企名镇等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做好项目的策划、包装、推荐、对接工作。做好现有招商企业的跟踪和项目的落地建设。
完善旅游要素,二是加快品牌建设。对现有A级旅游景区实施全面整改。为游客创造方便、安全、舒适的旅游条件。全面推进子昂故里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力争8月底前完成省检。积极策划各类旅游主题活动,充分利用节会
加大对旅游项目、产品的宣传推介,和网络媒体等平台。塑造旅游品牌。深入推进“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村”创建及星级农家乐评定工作,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篇10
面对乡村凋敝的现实,当下正有一批批艺术家、建筑设计师、文化创客走进乡村,希望在保留乡村原貌、提升基础设施水平的基础上,以文化艺术的熏陶让村庄重新焕发活力。深入四川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与文化主管部门、艺术家、村民等共同探讨文艺介入乡村建设的合理路径。
顺应历史传统,擦亮遗产价值,通过艺术家的眼睛和头脑发现文化遗产的价值、开阔村民的发展思路。
开一个工作室、做几个艺术展、搞几次文艺活动、种植大规模人工花田、把乡村的老房子统统隔离起来建立博物馆……如今在中国的乡村,文化人士、艺术从业者回归乡村的案例不可谓不多,然而,文艺工作者的活动究竟有多少能够与当地村民真正产生关系?
事实上,以在全国乡村迅速兴起的民居改造行动为例,一些艺术家在村里租下房屋开办工作室,并希望用艺术创作影响村民,甚至出现了一些艺术家将自己的理念强加给村民的现象――但普通农民怎么会理解拆掉白炽灯而看萤火虫的浪漫?
“比如,像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初始模式,以及国内一些文艺介入乡村的实践,都主要是艺术从业者针对农村的环境和资源做一些艺术活动,刷墙、搞展览、拍照片,不仅跟当地的文化历史传承没有太大关系,而且与改变农民的生活实际和精神状态也实在有一定距离。”为了不与这些实践落入一样的尴尬境地,蒲江县明月村项目组负责人、被新村民昵称为“奇村长”的陈奇陷入了思考,“村里的历史文化有哪些特点?现在村民的生活有哪些困难?他们对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愿望?如何以文艺的介入延续历史传统、解决实际困难、满足村民期待,是我们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
通过文艺重塑乡村,必须顺应当地的历史、人和自然的需求,既不让艺术家自娱自乐,也不能肆意损害乡村的本来面貌。蒲江县文体旅局局长李辉表示,要顺应明月村的历史传统和资源禀赋,自然而然地将文艺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为此,“每个入驻项目的策划、规划、推广和管理都有严格的标准。”
邛窑是成都平原上的一个古代窑址群,始烧于南朝、衰于宋代,断烧于元代,时间跨度800多年。明月村与邛崃交界,盛产高岭土,百年老窑“明月窑”的窑火始终不息,直到2008年才因地震损毁严重而停产,被当地人称作“活着的邛窑”。
明月窑不就是明月村的历史、资源和文脉吗?不就凝聚着村民的广泛认同吗?随着2012年明月窑的故事被新村民发现,各路陶瓷界专家和文化学者把目光纷纷投向这里,有文创公司与当地文物保护部门一同把这口老窑保护下来,并建立了明月窑陶艺手工体验区、文创产品开发和展览区等多个功能区。
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李清被明月村吸引,于2015年正式建设起“蜀山窑陶瓷艺术博物馆”。李清在这里研究老窑历史、做当地的陶土分析和试验、研发“明月杯”等文创产品,还开展起免费的陶艺教学,成了名副其实的“新村民”。
和李清一样,一批批陶瓷界、书画界的老师、文创人士等100余人,以及多个专业的乡村建设社会组织也纷纷来到明月村,“远远的阳光房”草木染工坊、明月书馆、明月轩篆刻艺术博物馆等茁壮生长,各类培训和讲座也次第开展起来。悉心建设之后,明月村以悠久的历史、浓厚的艺术氛围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村庄。
“名气有了、人气足了,财气自然就来了,不用强求。”明月村党支部书记高光坤说,村民或出租闲置院落,或成为文创项目员工,或自营餐饮、住宿、传统手工艺等项目,都获得了不错的收入。“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244元,而在2009年之前,明月村还是个贫困村。”
“村民谁不希望变自己熟悉的历史文化为资源?谁不渴望在自己的泥土上就业创业、致富奔小康?”高光坤讲出了他的道理,“文艺进乡村,是通过艺术家的眼睛发现了我们忽视的遗产的价值,也通过艺术家的头脑开阔了村民的发展思路,为农村发展蓄积了深厚的力量。”
播撒文艺火种,激发文化自信。给乡村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生命力,让村民重拾对乡土文化的自信。
行走在明月村,与高光坤一样,村民说话都“文绉绉的”,最让人惊讶的就是一个个“村二代”。
“我画画的风格是模仿丰子恺先生,我的老师是新村民寒山,他告诉我画画时心要安静、神要宁,如果想别的事情,每笔都会是错的。”“我给家里的露台取名为‘金色的天空’,因为我常常在这里看夕阳,阳光就把树的轮廓染成了金色、把我的天空镀上了金色。”……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谁会想到这是一个11岁的乡村小女孩的一席话?
小女孩名叫杨卓蕾。在与艺术的亲密接触中,明月村里“村二代”的言谈举止、思想性格让村外来客惊叹不已――“蕾蕾他们的未来肯定将是另一番模样。”游客无不感慨。
在文艺介入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艺术家的一己之力既是有限的,也是不可持续的,一定要增强乡村的造血能力。这样,即便艺术家走了,当地人的文化艺术氛围也会延续,这才能说文艺给了乡村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生命力。
但是,我国许多地方并没有做出深刻理解,常常是艺术在一边,而村民在另一边,艺术并未在多大意义上影响当地人。一旦艺术家出走,农村还是那个农村,农民依旧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这方面,北京的宋庄做出了突破:艺术家和农民生活在一起,经常接触、互动,从而发挥艺术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让我们十分欣慰的是,明月村的新老村民保持着积极互动。”陈奇说,“明月村最可贵的就是新老村民共建共享,资本在这里不能任性,村子也不是生意场。在新村民入驻之初,我们就和他们‘约法三章’:新村民常驻;工作室常态化开放;公益培训定期开展,给原住民带来福利。”
对于李清而言,在陶艺之乡教当地人做陶瓷是再恰当不过的事,如今,李清已经对招收的第一批村民学员进行了14期系统培训,学员们都已经烧出了许多作品。
依托农家书屋“明月书馆”,新村民系统开展起免费的书法、绘画、文创、生态农业等培训。
2012年返乡的大学生江维,在培训中深化了对“农德、农道、农技”的理解,“化肥和农药带来的是眼前的效率和收益,却断了子孙粮。自然而然、有所为有所不为应该成为我们的遵守。”江维以此坚定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并通过电子商务拓展销售渠道,“我希望带动更多老乡,以绿色、生态带来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
“文艺介入乡村建设,最重要的就是激发村民对自己文化的自信――除了手艺,还有古朴的民居、清新的空气、健康的食物……”李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