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规划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规划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规划方案

篇1

[关键词]基本情况 规划方案 投资估算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218-01

一、基本情况

西团镇为盐城市级新型农村社区试点镇,大龙村为大丰市级新型农村社区试点村,另外还有北团、众心和黄浦等3个新农村中心村。西团镇区(含大龙区)及北团、众心、黄浦等3个新型农村社区,部分区内地势低洼,水利基础设施滞后,基本无配套动力,防洪排涝阵地相当薄弱。

二、规划方案

(一)西团镇区水利基础设施规划方案

西团镇区(含大龙村)规划范围东至镇东路和鹏程路、南至三十里河和农垦河、西至沿海高速公路、北至北排碱河和一卯酉河,以老斗龙港为界又分为西团镇区和大龙村。

1、西团镇区

西团镇区规划范围为老斗龙港以东、一卯酉河以南、镇东路和鹏程路以西农垦河以北区域,面积约2.2km2。老斗龙港作为外部排水河道,现状内部保留有四排河,可作为汇水河道,从西端排入外河老斗龙港。该区域地势较高,地面高程3.0-3.2,可自流排涝,故不需按圩区规划建设。四排河现状标准为底宽3m,底高程-1.0,边坡1:2,在镇区规划建设过程中,要保证四排河水系畅通,严防堵塞,定期疏浚,条件许可时,其两岸可作景观带治理建设。另外建议建筑物竖向标高3.5以上。

2、大龙村

大龙村规划范围为老斗龙港以西、三十里河以北、沿海高速公路以西、北排碱河以南区域,面积约5.3km2。大龙村地形较为复杂,拟以牛湾河和南二中沟为界分为3块区域规划建设。

(1)牛湾河以东、一卯酉河以南、老斗龙港以西、三十里河以北区域,面积约0.9km2。这块区域地势低洼,拟按圩区规划建设,内部河道南北中心沟现状情况良好,满足汇水流量要求,不需疏浚,河道敞口已建封闭涵洞,只需施筑圩堤,增加排涝动力。

①圩堤工程。增高加固老斗龙港西岸、三十里河北岸、牛湾河东岸河堤3540m,圩堤建设标准为堤顶高程4.0(指圩堤沉降稳定后达到的高程,施工时必须达到4.5,待自然沉降、风吹雨淋、耕翻种植后达4.0。下同。)顶宽4m,边坡1:2,北侧利用通白公路作为圩堤,通白公路路面高程4.0,宽8m。

②固定排涝站工程。一般汛期时使用固定泵站排涝,将南北中心沟北端排涝机口改建为排涝泵站1座,安装苏排Ⅱ泵1台,排涝动力达到2m3/s,使这块圩区排涝模数达到2.22m3/s・km2。

③拓浚南北中心沟。拓宽标准底宽5m,底高程-1.0,边坡1:2,以满足苏排Ⅱ汇水要求。

(2)牛湾河以西,南二中沟以北、沿海高速公路以东、北排碱河以南区域,面积约2.8km2。这块区域地势较低,拟按圩区规划建设。内部河道南三中沟、新龙河和东穿心河予以保留、保护,定期疏浚,确保汇水畅通,与外河相通处新建封闭建筑物,这块区域目前无配套动力,需新增排涝动力。

①圩堤工程。增高加固牛湾河西岸、北排碱河南岸河堤6720m,圩堤建设标准为堤顶高程4.0,顶宽4m,边坡1:2;南侧利用通白公路作为圩堤,通白公路路面高程4.0,宽8m;西侧利用沿海高速公路作为圩堤,沿海高速路面高程6.0左右。

②封闭工程。在南三中沟西端高速公路下和东端接牛湾河处各新建涵洞1座,涵洞孔径1.5m,底板高程-1.0。在新龙河南端接南二中沟处新建封闭闸1座,闸宽2m,底板高程-1.0。在东穿心河南端接三十里河处新建封闭闸1座,闸宽2m,底板高程-1.0。

③固定排涝站工程。在新龙河北端和东穿心河北端各新建排涝泵站1座,新龙河北端泵站安装32寸轴流泵2台,新增排涝动力2.8m3/s,东穿心河北端泵站安装苏排Ⅱ泵2台,新增排涝动力4m3/s,共新增排涝动力6.8m3/s,使排涝模数达到2.43m3/s・km2。

(3)南二中沟以南、沿海高速公路以东、三十里河以西以北区域,面积约1.6km2。排水外河为三十里河,内部汇水河道为南一中沟和新龙河,内部涝水汇入南一中沟后,通过新龙河排入外河三十里河。该区域由于地势较高,地面高程3.0左右,可自流排涝,故不需按圩区规划建设。南一中沟现状底宽3m,底高程-1.0,边坡1:2;新龙河现状底宽4m,底高程-1.0,边坡1:2,在镇区规划建设过程中,要保证这些河道水系畅通,严防堵塞,定期疏浚。另外建议建筑物设计竖向标高3.5以上。

(二)北团新农村中心村社区水利基础设施规划方案

北团新农村中心村社区规划范围南至新中村界址、北至五排河以北340m,总面积349601m2。

规划区内地面高程一般3.0-3.2,该区域由于地势较高,可利用大圩区排涝,不需另建圩中圩。规划区内现有4条南北向小条沟汇水,涝水通过中间东西向的五排河,向西排入生产河,向东排入小洋河。条沟现状底宽1m,底高程1.0,边坡1:1.5;五排河现状底宽3m,底高程-1.0,边坡1:2。在新农村中心村社区规划建设过程中,要保证五排河水系畅通。另外,南北向的条沟至少要保留1条,严防堵塞,定期疏浚,条件许可时,五排河两岸可作景观带治理建设。另外建议建筑物设计竖向标高3.5以上。

(三)众心新农村中心村社区水利基础设施规划方案

众心新农村中心村社区规划范围东至养殖场、南至南界大沟、西至南北中心路、北至二中沟,总面积253479m2。这块区域地势较低,需按小集镇规划圩中圩,提高排涝标准。

(1)圩堤工程。在西穿河东岸、北二中沟南岸、东侧规划区边界处新筑圩堤2150m,圩堤建设标准为堤顶高程4.0,顶宽4m,边坡1:2,南侧圩堤利用南界大沟河堤,现状为堤顶高程3.8,顶宽2.5m,边坡1:2。

(2)封闭工程。在二号沟北端接北二中沟处,新建涵洞1座,涵洞的孔径为1m,底板高程-1.0;一中沟西端已有坝埂,东端在规划区的东边界处新建涵洞1座,涵洞孔径1.5m,底板高程-1.0。

(3)固定排涝站工程。在2号沟南端新建排涝泵站1座,安装20寸轴流泵1台,与大圩区排涝不相矛盾,新增排涝动力0.55m3/s,使排涝模数达到2.17m3/s・km2。

(4)河道工程。规划区内部4条南北向的条沟,自西向北编号为1至4号沟,保留并拓浚2号沟作为内部汇水河道,拓浚标准底宽2m,底高程-1.0,边坡1:2。疏浚北一中沟,疏浚标准底宽3m,底高程-1.0,边坡1:2。

(四)黄浦新农村中心村社区水利基础设施规划方案

黄浦新农村中心村社区规划范围东至农田、南至南四中沟、西至分界河、北至南五中沟,总面积347291m2。这块区域地势较低,需按小集镇规划圩中圩,提高排涝标准。

(1)圩堤工程。在分界河东岸、南五中沟南岸、东侧规划区边界和南四中沟北岸新筑圩堤2890m,圩堤标准为堤顶高程4.0,顶宽4m,边坡1:2。

(2)固定排涝站工程。在中间斗沟西端新建排涝泵站1座,与大圩区排涝不相矛盾,安装20寸轴流泵2台,新增排涝动力1.1m3/s,使排涝模数达到3.17m3/s・km2。

(3)河道工程。拓浚中间东西向的斗沟作为汇水河道,拓浚标准底宽3m,底高程-1.0,边坡1:2。

三、投资估算

1、土方工程

(1)河道疏浚土方。拓浚南北中心沟长1400m,土方约2.1万方;拓浚2号沟长840m,土方约2.6万方;疏浚一中沟长220m,土方约0.5万方;拓浚斗沟长680m,土方约2.5万方,综合单价6元/方,需经费46.2万元。

(2)圩堤土方。施筑圩堤总长约12.44km,土方约11.8万方。综合单价5元/方,需经费59万元。

2、建筑物工程

(1)封闭涵洞。新建孔径为1m涵洞1座,每座需经费8万元,新建孔径为2m涵洞3座,每座需经费15万元,共需经费53万元;新建2m封闭闸2座,每座需经费15万元,共需经费30万元。

篇2

关键词:中学校园;规划重点;设计前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学校园的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国家及教育部门也在不断的加大我国教育的投入,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就要不断改进中学校园的建设,使之与其相对应。目前的许多中学校园都面临着扩建校区的问题,为使中学校园的建设符合现代校园要求,在未进行中学校园改进时,要先行做好校园的规划设计,以确保中学校园的设计能够符合新时代的中学教育。

1现阶段中学校园的规划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我国的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育模式都有所改变,但是,现阶段许多的中学校园建设依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几点:其一,盲目扩大规模,过分攀比,没有注重校园土地的利用;其二,校园的规划设计过于表面化,没有落到实处;其三,对于校园内的区域环境、人文因素考虑不周全;其四,建筑的标准普遍过高,没有考虑到经济的合理利用等等情况。这些情形都对中学校园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2建设中学校园的规划重点

2.1重视指导思想的确立

第一,校园是育人的载体,是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场所。校园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地方,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并且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中学校园的建设要带有积极的、知识性强的风格,让校园成为一个有趣的室外课堂,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打造多样化的教学空间。第二,重视校园环境的感染力。在新阶段的校园建设中,要打破传统建设校园的思维,不能过分的追求规模化,而要追求寓教于景的校园建设。学校是固定的育人场所,在建设中需要有景观元素,这种景观元素不是固定的、单一的,但是一定要有积极向上的意味,并且让人看了能够感觉到朝气,起到带给人们启迪的作用。另外,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统一的设计目标,在立意上要新颖,要切合校内实际,使学生行走在校园中能够从环境中得到启示,进而树立远大的理想。第三,简洁明了。在中学校园的建设中,要凸显出时代的气息,校园环境要以清新、自然、优雅、怡人为佳,与此同时加入现代化的建筑设计语言,以新颖的构思展现出时代的新风格。第四,凸出特色性设计。主要是指在建设过程中有效的利用校园内的地形,进行树木、花朵的种植,让校园看起来有活力,不似以往那么单调、枯燥。第五,景观设计。校园的建设要增加绿色植被的种植,以期减少学生及教师的压力,让人们能够在校园中得到放松;除此之外,绿色植被以及花朵的点缀会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文空间,在表现上要更加注重自然美及意境美,让校园中充满活力。

2.2制定规划的原则

首先,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校园的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人类服务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放松心情,使人的身心得到休养,利用校内原本的地形或植被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目的,打造出更加人性化的校园空间。其次,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也就是在建设过程中,对于教学区、宿舍区、教师休息区等等的建设要根据学校的地形来确定,在不影响学校绿化建设的同时,要以学校的整体绿化方案为依据,进行学校的建设。最后,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文化艺术的融合。自古以来,水源是形成环境和文化的重要因素,环境依托水源而得到发展,水源为环境提供了养料。因此,在中学校园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意境的建设,对于人文景观的建设要符合校内的环境。

2.3正确处理校园规划与人文历史间的关系

中学校园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整体教学面貌,同时也是学校治学思想和校园文化的体现。中学校园建设过程中要避免片面性问题的存在,要重视空间设计的合理性,保护历史遗产,给人们带来完整的视觉享受。中学校园的建设要对学校的教学宗旨进行深刻理解,在建设时要注重传承与创新,不断发掘中学校园内的文化元素,让学校的独特的语言同学校的土地空间有机的结合,在尊重原始地形及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设中学校园。

2.4把握校园户外空间尺寸

合适的尺度能够完美的展现出建设造型。中学校园的空间尺度应该与学生和教师的心灵感应相通;人为的空间设计是为更好的服务人类,为了更好的适应师生的日常生活,要结合其所需的精神文化来进行建设。合理的利用围合空间、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来建设出有层次、轴线分明的校园,让校园的文化和校园的建设更加人性化。

3中学校园规划的设计方案

3.1校内空间景观规划设计

中学学校的校内设计要将功能区和教学区进行合理的安排,在整体的建设布局中,可以采取传统四合院式的建筑布局,形成庭院式的校内中心广场,中心广场的设计是整个学校设计的重心。学校的建筑面积相对较大,地势平整,因此,校内得到景观设计应该遵循以下顺序即校园入口广场、教学楼的底部、中心广场等形成层次分明的开放式空间排序。

3.2交通规划设计

中学学校的建筑多采用围合式的建筑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学校师生的学习、运动需求。主要的设计方案如下:第一,在校园建筑的各设计一个主次出口,并且与之配套的需设一个6米宽的环形消防车道路,中间的部分为步行广场;第二,可以加宽校园的主干道,即在主入口处加10米左右的道路直通主建筑,减少校园交通与城市交通的交互影响;第三,在建设中可以将功能区与环路相接,并且环路内部则以步行交通为主,进而达到方便车辆和师生出行的目的。

3.3教学楼的设计规划

对于教学楼来说,可以根据教学楼的主体结构,分层次进行设计,例如:教学楼的主体为5层,其中包括局部2层、一共设置30间教室,二层可以设为多功能报告厅,直接与室外相连,办公区域则设在一、二层的架空区,形成合理的空间分配;教室间可以通过走廊相连,让整个教学区都能够连接起来;实验室则尽量设计在教学楼的两端,方便处理试验中产生的废物垃圾;这种局部庭院的建筑方法,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资源的共享,方便了师生间的交流。

4中学校园建筑的主要趋势

4.1立体化校园

立体化的校园建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校园用地立体化,即在建设过程中对校园的土地利用要更加合理;另外是绿化立体化,即校园内的植被种植要符合地势的走势,种植不同的绿色植物,避免出现审美疲劳的情况。

4.2信息化校园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在校园建设过程中加大信息技术的使用,,并在教学过程中也导入信息技术,例如:远程教育、对媒体教学等方式。

4.3绿色化校园

我国的校园建设都使用的是传统能源,例如:煤、油等等,不仅污染过大还是不可再生能源,使得能源消耗量过大。因此,在今后的校园建设中,要注重新能源的使用,既达到节省能源的目的又能够减轻生态压力。

4.4智能化校园

智能化的校园设备有助于提高工作运行效率。为了响应节约型原则,在校园建设中实现信息与管理的智能化建设,逐步实现自动化办公,这对于提高工作运行十分有利。

5结束语

中学校区规划建设大致上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在学校建设的规模上,学校建设的类别上。学校建设的区域布局有所不同,但是,在中学校区的整体规划上要始终遵守合理布局校区的规律,与此同时,要对中学校区的建设适当加入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并通过设计手法表现出来,以达到相互统一的目的,建设立体化、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为一体的中学校园。

作者:黎雪茵 单位: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

参考文献:

[1]谭魏.浅谈新时代体现绿色人文关怀的学校建筑设计———以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为例谈校园绿色建筑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0).

篇3

关键词 新城区;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12-0236-02

1 新城区市政道路概况

本设计为新城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市政道路景观设计,主要突显每条道路的特性及标识性,充分展示当地自然人文特色。具体规划含义如下:

辽河大街———— 现代之路

清河大街———— 浪漫之路

叫来河大街———— 浪漫之路

青龙山大街———— 历史之路

胜利北路———— 都市之路

建国北路————都市之路

2 种植设计理念

为了更好地突出几条新城区城市主干道的景观主题氛围,因此在植物景观上,根据当地的植物特色,入乡随俗地提炼出植物的种植特色来迎合每条道路的主题,同时也更好地营造出道路景观氛围。下面列举几个实际命名的含义。

辽河大街 —— 线条之美 ——大气、庄严、整齐、季节

清河大街 —— 秋叶之美 ——绚烂、幽静、季节、落叶

叫来河大街—— 冬青之美 ——庄严、活力、冬绿、季节

青龙山大街—— 枝干之美 ——大气、遒劲、庄严、学术

胜利北路 —— 花实之美 ——缤纷、活力、香气、春景

建国北路 —— 夏荫之美 ——大气、整洁、夏景、季节

3 辽河大街

3.1 基础概况

1)周边分布相同的城市资源。

2)道路人行道与绿化带空间尺度接近,尺度较窄。

3)沿路聚集丰富的教育资源,高档住宅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其独特的区位,便捷的交通,良好的生态和高效的政府服务,也是对外展示通辽科技发展的一个窗口。

3.2 设计理念

科技与生活融合,通过简洁线条中的自然风光使道路景观和周围高档住宅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相匹配,和周围化境形成统一整体。

3.3 设计策略

1)强调景观的韵律感和新城区的活力、能量。

2)简洁现代的风格体现辽河大街这个全新的城市的精神面貌和风格。

3)街道公园和小广场提供居民休憩、交流、互动的空间。

3.4 种植设计说明

作为高档次住宅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区的绿化,强调本身线条之美,以整齐、挺拔的大树为主,形成四季鲜明的植物景观,同时希望线条式种植带来现代气息,传递给游人。

4 清河大街

4.1 基础概况

1)两个条道路相邻,周围分布相同的城市资源。

2)两条道路人行道与绿化带空间尺度接近,尺度狭窄。

3)沿路聚集丰富的高档住宅去,高端商业,局部与城市水体相连。

4.2 设计理念

绿色新主张,曲线渗透的绿化手法,改善绿化带与人行道尺度狭窄的不利因素,增加视觉上的通透性,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4.3 设计策略

1)以绿化为主,以道路景观的整体视觉效果为重。

2)道路与绿化交融与渗透。

3)依据周边现状条件,强化区域特征,增加景观可识别性。

4)保持空间尺度性、连续性,使绿化整体统一。

4.4 种植设计说明

作为高档住宅以及商业区周边的绿化,强调其本身的景观档次,以色叶、色杆树类植物为主,形成四季鲜明的植物景观,同时希望色叶带来的视觉冲击可以唤醒人们与生俱来的对自然的那份情怀。

5 叫来河大街

5.1 基础概况

1)两个条道路相邻,周围分布相同的城市资源。

2)两条道路人行道与绿化带空间尺度接近,尺度狭窄。

3)沿路聚集丰富的高档住宅去,高端商业,局部与城市水体相连。

5.2 设计理念

绿色新主张,曲线渗透的绿化手法,改善绿化带与人行道尺度狭窄的不利因素,增加视觉上的通透性,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5.3 设计策略

1)以绿化为主,以道路景观的整体视觉效果为重。

2)道路与绿化交融与渗透。

3)依据周边现状条件,强化区域特征,增加景观可识别性。

4)保持空间尺度性、连续性,使绿化整体统一。

5.4 种植设计说明

作为高档住宅以及商业区周边的绿化,特别是在冬季景观比较少的情况下,在种植上,增加冬季树木,强调冬季的颜色和姿态美。形成四季鲜明的植物景观。同时希望冬季的一抹绿色能带给人们带来活力。

6 青龙山大街

6.1 基础概况

1)贯穿行政区域,科教文化机构等政府职能部门。

2)沿路分布高档住宅区,商业。

6.2 设计理念

庄重的韵律,通过曲线与几何型融合的设计手法,把绿化和市政府行政区域周围庄重气势相结合。

6.3 设计策略

1)曲线路面与几何规矩形式的并置、冲突、融合。

2)几何空间节奏韵律重复演绎。

3)行车和行人不断的感受空间的庄重气势。

6.4 种植设计说明

位于行政、科教文化等政府职能部门周边的青龙山大街在种植设计上,注重学术、庄重、大气氛围的营造,选取姿态虬劲苍劲、挺拔高大的树种,以体现树木的枝干美,形成庄严深邃的林荫大道景观,与历史之路的景观主相呼应。

7 胜利北路

7.1 基础概况

1)毗邻滨水公园。

2)连接新旧城区。

3)沿路聚集丰富的高档住宅区,高端商业,为市民安居乐业的生活街道。

7.2 设计理念

自然生态的现代回归,通过曲线塑造的空间,设计中借鉴自然的语言,使其更自然,达到更时尚目的。

7.3 设计策略

1)设计中借鉴自然的语言,使其更自然,达到更时尚目的。

2)生态的绿化景观表现现代化高新生态区的特质。

3)为周边社区的生活提供自然而怡人公共空间。

7.4 种植设计说明

作为过渡新老城区道路,种植上主要采用开花、香氛植物为主要的特色苗木。使人们通过胜利北路进入新城区时能感受到一种新意,同时因为香氛植物的关系,在嗅觉上也会对新城产生一种与老城不一样的感受,使人映象深刻。

8 建国北路改造

8.1 改造依据

作为已经完成施工的路段,其景观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在对现场踏勘后分析得出问题集中在以下几点上:

1)苗木规格太小,种植密度过与稀松。

2)种植缺乏层次,上下木之间缺乏中层苗木过渡。

3)缺少灌木、地被,上木脱脚现象明显。

4)模纹绿化的处理过于生硬,比较突兀。

5)养护力度不够,草坪斑秃,灌木未修剪。

8.2 改造设计原则

1)保持建国北路整体风格的简洁、大气,以密实的背景林结合大草坪空间为主要特征。

2)强化街角游园的设计,在重要街角有停留休息的空间。

3)强化局部中间组团空间营造,加强植物的层次。

4)在街角游园及重要节点,加强地形的塑造。

8.3 设计语言

1)以道路景观的整体视觉效果为重

2)道路与绿化交融与渗透

3)依据周边及现状条件,强化区域特征,增加景观可识别性

4)保持空间尺度性、连续性, 使绿化整体统一

9 结束语

本设计为新城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市政道路景观设计,主要突显每条道路的特性及标识性.充分展示当地自然人文特色。为通辽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生态城市、森林城市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EPON;大型住宅小区;FTTH接入网;规划建设方案

中图分类号:TU24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中国联通在国内通信市场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具有丰富的移动网络运营经验,但在固定宽带有线接入方面基础网络资源匮乏,尤其是最后一公里管线资源方面较其它运营商存在明显的劣势。为缩短竞争差距,建立全业务的竞争优势,一方面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网络资源建设,另一方面要优化有线接入网规划策略,改善现有建设模式,以较低的成本、较快的建设速度以及合理的组网方式满足全业务发展的需求。

一、FTTH关键技术

(一)、PON技术发展

PON(无源光网络)目前已经成为被大家所熟知的光纤接入方式,其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奠定了未来的接入方向。无源光网络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被称为OLT(光线路终端);第二部分被称为ODN(光分配网络);第三部分被称为ONU(光网络单元)。

PON作为光纤入户最普遍的实现方式,被称为宽带接入网的最佳解决方案。PON相对于传统铜缆宽带接入技术而言,最大的提高是在速率以及多业务的支持上,从发展历程上来看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APON(基于异步传输模式无源光网络)、EPON(以太网无源光网络)、GPON(吉比特无源光网络)。

(二)、EPON工作原理

EPON的传输机制采用的是波分复用技术,这种技术是指若干独立信号能在一条公共光通路上传输,即在一根光纤上能同时让两个不同波长信号各自传输信息。EPON正是应用此原理,可以大大节省整个系统中光纤的使用量。上行方向采用TDMA(时分多址)技术,下行方向采用TDM(时分复用)技术,接下来将分别介绍数据流在两个方向上的实现过程。

1、下行方向工作原理

所谓时分复用就是不同时段传输不同信号,达到多路传输的目的。OLT在为ONU传送下行数据时是采用广播的方式,而每个ONU再进行选择性地接收。如图2所示,每个ONU注册成功后都会分配唯一一个LLID(逻辑链路标一记),当ONU接收数据时,通过LL工D过滤来接受属于自己的数据,即数据帧中的LLID是否相同,如不同则会丢弃。

由于下行采用广播方式,这样用户上网安全存在一定隐患,需要通过加密解决数据安全问题。目前EPON系统采用三重搅动加密算法解决此问题,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2、上行方向工作原理

上行数据流采用时分多址技术,原则上在某一时刻只会有一个ONU能够向OLT传送数据,只有这样系统才能正常工作。由OLT统一管理每个ONU传送上行数据的时间,每个UNU分配不同的时隙分配祯,按照特定的顺序依次向上传送数据。如图3所示,当第一个ONU在分给它的第一个时隙中传送数据流,而第二第三个ONU在此时没分配它们的时隙内不会向上传送数据。由于每个ONU的距离不同而造成的一些时延等因素应充分考虑,这就引出了EPON中的测距技术。如果当某一ONU光模块损坏导致不间断发光时,将会引发其它ONU的通信异常。

二、工程总体设计方案

(一)、网络需求和接入架构

本项目实例方案是针对双井局的乐城国际小区共约930个用户进行升速改造,由原铜缆接入方式变更为光纤入户形式,最终具备20M带宽的接入能力。

依据北京联通的改造原则,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第一免费为用户进行改造,用户不需提供任何费用;第二,改造之后的网络要求稳定、并且速率可以达到需求标准。根据此两点,并结合前文所述的设计方案,采用EPON方式实现光纤到户可满足要求。首先成本上相对较低,所有的局端设备的投资、光缆建设、用户端ONU的提供和更换、人工施工成本等是笔不小的费用,EPON的终端ONU、局内的设备、光模块等价格同比都要比GPON更低,可节省不少成本。其次对于老旧小区原先的ADSL接入方式上,用户使用的网络比较稳定。如果采用新技术大面积地改造,出现故障投诉的几率将大大提升,不利于光纤入户的改造效果和口碑,所以选用市场上成熟的EPON技术和设备对后期维护更有利。因此上一章基于EPON的FTTH设计方案可满足北京联通的改造基本原则。由于该小区原是以铜缆方式接入的,所以整个EPON系统需要从头建设。本项目所涉及的新建设备包括局端OLT、ODN网络,需购置入户型ONU设备。QRAS设备、PSTN设备、认证计费平台等均使用现网在用。数据业务采用PPPOE拨号方式通过GRAS接入北京本地工IP网,语音业务通过MSTP方式接入到NGN网。网络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乐城国际小区FTTH网络结构

(二)、OLT节点设置

根据第三章所述的OLT的设置原则,应采用母局内集中设置OLT节点,以便于上联方向与其他上层设备连接减少障碍隐患。由于改造小区与所属端局距离不超过2公里,将OLT安装在局端符合EPON的最大传输距离的标准。

所在机房需要满足通信管线方便进出的标准,统一对管道、光缆进行规划配置。OLT节点的具置需要注意防止出现大面积占用中继光缆纤芯的情况,同时尽量避免出现反向占用主干纤芯,从而导致纤芯方向混乱的情况出现。一般市区内OLT不宜与用户端过远,如距离过远也可考虑将OLT节点下移立在模块局机房。

根据乐成国际G区的用户数量,本工程在双井局新装OLT设备,1架1框,配置2个GE的数据上联模块,8端口EPON接口板满配占用3块,以双井局为中心向下辐射,在解决乐成国际G区用户改造的同时,还可以为上述局界内其他小区和楼宇服务。

(三)、ONU接入节点设置

用户端OUN安装在用户家中,ONU可提供多个以太网口,当用户同时开展多个宽带上网业务时,可分别接入到ONU的多个以太网端口上。该小区己在每个用户家中安装智能箱体,小区先建时就已完成户内综合布线。未来改造装机时可直接将用户端ONU设备安装在智能箱体中,为用户提供数据和语音业务。乐成国际小区共930户,本期工程针对ONU设备分两批采购,首批采购ONU设备500台。ONU型号为中兴F420,具备2个电话接口,可开通两部电话;4个以太网接口,可供多台电脑上网。

三、建设方案

(一)、网管方案

EPON网管系统应支持的三个基本功能为远端故障指示、远端环回、链路监视。OAM功能由OAM协议数据单元在OLT与ONU之间承载,OLT对ONU的远程管理要有一定的扩展性。此工程可将网管服务器设立在北京公司核心技术部门,可分别在多个部门设多个客户端对EPON的安装和维护进行管理。应具备界面简单、操作易上手、有统计分析功能、远程对ONU管理和升级、性能监测、故障定位等特点。并且具备ONU的认证、配置、基本信息上报、VLAN配置下发等功能。

(二)、分光器规划方案

由于端局局所与小区距离较近,中间光缆转接极少,光衰耗较小。下面计算采用1:64的分光器可否满足()NU接收光功率的需求,光纤衰耗值如下表1所示,每公里光纤插入损耗按0.35db、光纤跳纤、尾纤插入损耗按0.3db、法兰盘插入损耗按0.4db计算。局内OLT设备采用中兴C300型号,它的光模块发光光功率一般为+3dbm以上。光纤从光模块在局内连接至OMDF,最终跳接至出局端,中间由两个法兰盘连接。出局光功率测量值一般为++1.5dbm以上。从局端至小区的ODF不到2km,中间没有转接,所以根据每公里损耗及尾纤插入损耗计算,到分光器上联口的光功率值一般大于0dbm。经过1:64的分光器分光后的光功率则为-18dbm,再通过一根光皮线接入到用户家,这样全程算下来足以满足中兴厂家ONU的理论接收光功率的-24dbm的要求。根据对速率带宽的计算,选用1:64的分光器足以为用户提供20M带宽的下载速率。由于采用1:64的分光比比选用1:32的分光比可节省一半的光缆和光模块资源,同时又可满足光功率衰耗及速率的需求,因此综上所述本小区采用一级分光,分光比选用1:64的分光器。

表1光纤损耗表

(三)、数据配置及规划

1、VLAN划分原则

数据业务ULAN的规划需按照北京联通统一的规范执行,如下表2所示。BRAS为了维护的方便,需在不同的虚接口分别配置业务的允许VLAN,并对上网业务VLAN进行终结,同时通过路由配置进行业务的转发工作。前文所述每台OLT的理论接入用户为7200户,在OLT侧共分为6个外层VLAN,每个外层VLAN下共分配1200个内层VLAN,具体VLAN使用范围详见下表。由于每台OLT都会采用QINQ技术打双层标签,根据北京联通整体的组网规划,由于每台汇聚交换机会接入多台OLT,由于每台OLT的外层标签相同,所以到汇聚交换机侧进行VLAN转换加以区分不同的OLT。例如根据表5-2规划OLT侧的外层VLAN为4001,上联到双井7810交换机所对应的业务规划的外层ULAN为413,实际配置过程详见附录所示。

表2VLAN划分原则

(四)、汇聚交换机和BRAS规划配置

OLT上联到二层汇聚设备,在此需实现VLAN转换,对端口模式,QOS策略等进行配置,本工程使用的华为7810交换机做如下配置:创建PON网管VLAN转换规则(全局只需第一台PON设备上线时创建)

下联口:

上联口:

BRAS配置中首先为OLT先分配一个空闲的静态管理IP地址的网管地址10.169.73.5,接下来对上网业务虚接口、网管虚接口分别配置,VLAN的使用规划原则要参照上一小节提到的使用,公网的地址池由于够用不需另行添加。

进入下联虚接口进行业务配置:

综上所述,小区公众用户宽带上网采用PPPOE拨号方式接入,每个接入用户均建立一个唯一的PPP会话,PPPOE将PPP承载到以太网之_「,也就是提供一条逻辑上点到点的链路。用户通过一条终结到BAS的PPP连接来自主地选择后通所提供的多种数据业务。在二层汇聚交换机和BRAS下进行以上数据配置后,用户可进行PPPoE拨号方式接入。例如一个用户拨号上网OLT为其打的内层标签为10、外层为4001,在BRAS上我们可以看到用户上网VLAN为10、转换后外层VLAN为413的账号拨上来,如果该用户使用可视电话业务,通过家庭网关不同端口划分的VLAN原则,可视电话对应的VLAN为2410。

四、结束语

改造前乐城国际小区用户为小区LAN宽带或ADSL,LAN帐号速率最快只有2M,由于共享带宽上网用户较多时稳定性和速率都较差,而且不具备申请可视电话、神眼、以及未来的工PTV的接入条件。FTTH改造工程实施之后,用户速率具备20M及以上接入条件,稳定性提高,具备新业务的开展条件。同时语音也采取割接不改号,虽然上联方式和结构变了,但用户不受任何影响。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集中查验场指标测算交通组织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港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对港区陆域的土地利用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集装箱码头货物流转的对港区查验场地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各大港口均编制了港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但是由于各大港区建设成因的不同,查验模式的不同,其查验场地的设置规模及布置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本文通过对某港区海关集中查验场的规划设计为例,初步探讨港区集中查验场的指标估算,交通流线安排,功能分区等的设计方法。

1、对集中式查验场地的需求,建设的必要性

1.1 项目概况

目前某港区一期码头和查验场已经投入使用,二、三期正在筹建中。同时查验单位拟对该口岸监管区实行“围网封闭式,一进口、一出口”的卡口验放模式,实施封闭式管理,实行集中式货物查验制度。因此,对于远期发展来说,需要一个规划科学合理,集中集约用地,统筹各期查验的现代化、技术含量高、快速高效的集中查验场地。 本案位于二期工程以东,北邻辅建区,南靠远期工程。某港区年吞吐量为1200万TEU,公路年集疏运量为800万TEU

1.2 上层规划分析

1.2.1功能分析

正在建设的某港区集中查验场在某港区主要承担集装箱货物进出口的海关集中查验功能。分别为:办理进出港手续、查验、疏导交通。 查验场的主要查验流程如图:

1.2.2查验流程

货物由货源地出发经由城市道路网三号主干道、下穿道路以及二号主干道进入查验场总闸口,穿过查验场地进入各期码头堆场。被抽查的集装箱由集装箱卡车运送到查验场进行查验,查验合格则直接运送到各期码头堆场最后离港;查验不合格则运送至暂扣仓库或者暂扣箱区等候处理。

1.2.3地块总体交通流向

进闸口:集装箱车辆通过沿江高速公路、港区内二号及三号主干道汇集,经总闸口后分流至各期码头堆场。出闸口:集装箱车辆经总闸口后分流至各城市道路。小型车辆有其专用通道。

地块交通流向分析图

2、查验场设计设计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2.1规模估算

目前集中查验场设计没有具体的规模标准规范,整个场地需要占地多少,没有统一的规定。这就使查验场地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模糊性。规模不足,不能满足使用需求,造成效率过低;或者当前满足使用,随着港区的发展,在设计期内逐渐不满足使用。规模过大,造成宝贵的土地资源的浪费。

2.2交通流线组织

集中查验场位于港区中部,有三条主要通道进去查验场,分别为:2、3号主干道和西乡互通,通过查验场竟如各期码头堆场。主要矛盾点有3个方面:1)总闸口内外两侧的排队等候场地的规模核算;2)查验场内道路占地面积的核算;3)交通冲突点的解决。

3、解决方法:

集中查验场地的规模主要有三大部分构成:道路交通面积,查验场面积,各功能用房用地面积。

3.1道路交通面积

道路交通面积由总闸口占地面积和内部道路组成。单个闸口尺寸已知,内部一条车道的宽度可知,关键在于确定总闸口车道数和内部车道数的测算。

3.1.1总闸口车道数预测

(1)方法一:根据规范公式

根据《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中的公式计算闸口车道数,即

式中:N为闸口车道数;Qh为码头年吞吐量,TEU——根据《深圳港某港区港区集装箱码头水陆域详细规划(修编)》,某港区港区集装箱码头的最终吞吐量将达到 1200 万 TEU。

Kb为水路和铁路集装箱占码头年吞吐量的比例,14.3%;

Kbv为集卡到港不平衡系数——2;

Pd为每条车道的平均通行效率,辆/h——依据规范并综合考虑查验场设施现代化程度的提高,通行效率增高,取较高值40辆/h ;

qc为集卡平均载箱量,TEU/辆——1.2TEU/辆(通过调查,获得目前盐田港集卡车装载率,平均值为1.20;盐田港是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日益成熟的,因此可以认为平均值为1.2的装载率代表相对较高的货运效率);

Tyk为闸口年作业时间,d——360d;

Td为闸口日作业时间,h——24h。

计算取整得总闸口车道数为50个。

(2)方法二:基于闸口通行效率

根据远期闸口总通行量与单个闸口通行能力,推算所需闸口车道数, 计算公式为:

其中

(式中:公路集疏运量为800万TEU;集卡平均装载箱量取1.2;不均匀系数取1.8;)

单个闸口通行能力:根据《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取值为20-40辆标准集装箱车/小时,结合实际调研数据,取30辆/小时。

计算取整得总闸口车道数为47个,考虑到设置少量空箱车通道,总闸口车道数总量为50-52个。

(3)两种方法校核

通过以上两种方法的分析计算,预测总闸口车道数约为50个。考虑到远期不确定因素,本着弹性发展原则,确定总闸口车道数为50-55个。

3.1.2内部车道数预测

其中:

高峰小时车流量=平均小时车流量×高峰小时系数(取1.8)。

平均小时车流量——根据《深圳港大铲湾港区集装箱码头 水陆域详细规划》,查验区集卡交通量折算为标准车流量为3780pcu/h;

单条车道的通行能力:场地内按20~25km/小时设计时速,单条车道理论通行能力为1400标准车/小时,考虑到多车并行所带来的交通影响,通行能力折减系数取0.6,则单条车道平均通行能力为1400 × 0.6=840pcu/h。

计算取整得查验场内部环路车道数8条,考虑抽验车辆进出查验场会形成一定的干扰,以及突发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按10车道控制。

3.2查验场面积

查验场地主要由查验台、待查验车辆停车位、暂扣仓库等,查验台宽度以及暂扣仓库都有业主规定,车辆尺寸可知,因此,规模确定的关键在于查验车位需求量的测算。

式中:码头年吞吐量——1200万TEU;

堆场年作业时间——360d;

查验率——据调查,为2%

车位日周转率——2.5

计算得查验台查验车位需求量为266个,本着弹性原则,设计查验台查验车位260-280个。

4、规划设计

4.1规划构思

本规划采用“U”环+“岛”的模式对各个用地进行布局。

(1)、 “U”环:交通组织环路。在设计范围内总闸口分为西侧进闸口和东侧出闸口两部分,由西侧闸口经 “U”型环路至东侧出闸口,形成一个主要交通环路。 “U”型环路为10车道,既能使过境集装箱卡车能够迅速通过进入各期码头堆场,又有足够的交通空间保证需查验车辆的交通顺畅。

(2)、 “岛”:口岸查验设施功能岛。

功能布局:设立围网,内部分为南北两部分:

南部配套查验平台,现场值班室,查验场业务用房以及封闭式查验场地;

北部配套闸口业务用房,暂扣仓库、暂扣箱区,查验大厅等,满足相关技术设备配置以及人员现场作业要求。

内部交通:小型车辆经专用通道可进入查验场,各期码头集卡通过周边的环线组织交通。

4.2交通流线组织

地块形成环路,按逆时针方向组织所有车辆流线。

各港口进出车辆均通过环路组织。

查验区设3处出入口,1处单向出口,以组织各港口抽检车辆的查验工作。

参考文献

1、《集装箱港区后方陆域规划研究》潘艳荣,邓卫,童韬(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江苏南京210096;2.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重庆400067)

2、《青岛港前湾集装箱港区总体规划探讨》柯红雁,刘丽华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湖北 武汉 430071)

3、《日照港虎山港区规划探讨》孔宪雷 (河海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8)

4、《外高桥现代集装箱港区规划与设计》宋海良,吴澎,邓筱鹏,张志平

篇6

一、一致思维看法,实在加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本年以来,市委、市当局延续召开新型城镇化建立任务会议,听取各县区关于城镇化任务的专题报告请示。近日,市当局又下发告诉,在9月份要对全市中间镇和新型乡村社区规划建立任务进行现场观摩。这些都阐明,市委、市委当局对新型城镇化建立极端注重,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开展决计坚决,加速新型城镇化、建立新型乡村社区的军号曾经吹响。全县各级各部分必然要进步政治灵敏性,一致思维看法,实在加强加速中间镇和新型乡村社区建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加速中间镇和新型乡村社区建立,完全契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力,表现了科学开展观的要求,真正适应了农人群众过上更好生涯的新等待,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起首,这是统筹城乡开展、改善乡村民生的准确选择。近年来,各乡镇、各部分在推进新乡村建立中加大了公共效劳设备建立力度,乡村总面子貌、农人生涯质量获得必然改善。但因为以村为单位涣散投入、部分各自为战,不只成效不敷分明,还形成了资本的糜费。新型乡村社区建立,不是村村搞建立,不是就村建村,而是在更大局限、更高条理上整合城乡资本,推进农人寓居由涣散向集中改变、平房向楼房改变、村庄向社区改变,推进生齿向城镇集中、财产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划运营集中,加速乡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历程。完成这一目的的有用途径,就是加速中间镇和新型乡村社区建立,然后彻底改善农人寓居生涯前提,明显进步乡村公共效劳程度,高程度推进新乡村建立和城乡交融开展。其次,这是破解地盘制约瓶颈、完成集约节省开展的有用路子。当时经济社会开展的一大瓶颈就是地盘制约、空间受限。一方面地盘资本紧缺,耕地红线又必需守住;另一方面很多空心村、闲暇农房宅基地闲置,有的还在进行糜费性建立。处理这一矛盾,最直接、最实际的路子就是加速空心村旧村革新、合村并点建立中间镇和新型乡村社区。经过城乡建立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盘活乡村建立用地存量,可以有用处理工业化、城镇化历程中建立用地需求,走出一条以地生财兴业的新路子。第三,这是增投入、扩内需、保增进的严重时机。扩展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乡村,乡村消费的最大投资是住房建立。跟着收入程度和经济积聚的稳步进步,广阔农人对改善寓居情况、进步生涯质量的愿望越来越急迫。国度和省市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发明了有利前提、供应了有力支撑。据剖析,每年建立1万户乡村住房,就可拉动投资10亿元,然后发生宏大的市场需求,带动相关财产的开展,成为拉动内需的一个微弱引擎。本年5月份,市当局下发了《市2011年城镇化建立开展目的》。提出要积极推进中间镇建立,支撑根底好、财产优的中间镇领先开展成为小城市,支撑15个重点镇加速开展;推进新型乡村社区建立,领先推进财产集聚区、城市新区和中间城市近郊区村庄革新,建立50个乡村新型社区。明白提出把加速建立新型乡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开展、推进新乡村建立的主要抓手。可以说,上级有政策、开展有需求、群众有等待。这些任务迟早要抓,晚抓不如早抓,争先一步事半功倍,损失时机懊悔莫及。人人必然要从推进科学开展、促进社会调和的高度,从对峙以报酬本、践行为民主旨的高度,进一步一致思维、进步看法,抢抓时机、立异政策,加鼎力度、扎实推进中间镇和新型乡村社区建立跃上新台阶。

二、明白目的义务,掌握任务重点

镇要以生态旅行开展为目的,打造特征彰显的温泉休闲名镇。马栏镇要依托财产集聚区,沿S219构成的一条贯穿南北的镇区首要经济综合开展带。张桥乡要建成功用完全、设备齐备、情况美好、市场昌盛的调和宜居城镇。其异乡镇的镇区和新型乡村社区规划建立任务也要依照要求,每一个乡镇都要确定一个新型乡村社区建立试点,高起点规划,高规范建立。在此根底上,本年,全县要启动12个新型乡村社区规划建立试点;2012年,启动24个新型乡村社区规划建立试点;争夺到2015年,建成50个新型乡村社区;争夺到2020年,全县90%以上的村庄根本构成结构合、城乡协调、设备配套、整洁美好、特征光鲜的可继续开展。各乡镇、各单元要做好打耐久战、攻坚战的预备。关于9个观摩点,要发扬“5+2”、“白加黑”、“雨加晴”的作风,明白建立规范和完成时限,执行包保责任制,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推进落实,确保按规范要乞降工夫节点完成攻坚义务,包管在观摩运动中展现出优越的形象。任务中,要重点掌握好以下四个要点:

一要抓紧规划结构。新型乡村社区建立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新一轮地盘应用总体规划、镇村系统规划有机联接,与农田维护、生态修养、根底设备、财产开展等空间结构严密连系,同步规划,一步到位,合理确定中间村的区位、规划和结构,合理确定合村并点社区的村庄搬家时序。依照市当局要求,抓紧工夫完成新型乡村社区建立规划、县域村镇系统规划和具体规划,县城镇化任务指导小组将组织规划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未完成的,要予以传递批判。要对峙高起点、高规范、高质量,把乡村社区一个点一个点地规划好、设计好、建立好,确保本年全县新型社区悉数建成新乡村建立的亮点工程、精品工程。规划编制中要对峙适度超前的准则,在选点结构、户型设计、根底和公共设备配套方面,思索农人的实践需求,合理确定农房建立规范和抗震品级,指导农人建立结构合理、功用完全、平安适用、经济美观的“百年房屋”。规整齐经确定,要严厉执行,实在维护其严厉性,确保新型乡村社区建立的有序进行。3个中间镇和6个新型乡村社区观摩点要抓紧工夫编制完美规划,规划方案悉数上规委会核定,依照工夫节点完成义务。没有新型乡村社区建立观摩义务的乡镇,也要及早经营,每个乡镇都要确定一个经济根底好、群众志愿激烈的村作为新型乡村建立试点,抓紧与规划部分接头,编制新型乡村社区规划,建成新型乡村社区的亮点,构成优越的示范效应,以点带面,推进全县新型乡村社区建立任务扎实展开。

二要严厉建立规范。新型乡村社区建立必需以优化地盘资本装备、强化集约节省用地、进步农人生涯质量为目的。县当局下发的《关于增强新型乡村社区规划建立任务的施行定见》,明白了新型社区建立的规范,这是社区建立的硬杠杠。要在科学规划指点下规划开拓、配套建立,把节地、节能、环保要求贯串建立的全进程。社区房屋要向高层开展,尽量少占地。集中寓居社区要与社区根底设备、效劳中间配套建立,同步推进,一步到位,搞好路途硬化,施行绿化美化,完美供排水管线,有前提的要装备管道供气、集中供热设备,综合装备科教文卫、治安、社保、出产生涯材料超市等便民利民效劳设备。新型乡村社区规划建立应严厉执行“村庄建立规划答应证”准则,对未获得“村庄建立规划答应证”或未依照“村庄建立规划答应证”规则进行建立的,由乡(镇)人民当局责令中止建立,限日矫正,过期不矫正的予以撤除。

三要增强情况整治。当前,我县大局部城镇治理掉队,城镇情况差。乱停乱放、不合法营运、交通梗塞、马路市场、占道运营、乱堆乱放、乱扯乱挂、乱泼乱倒等景象到处可见。以上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全市中间镇和新型乡村社区规划建立观摩任务,有损于花木大县、旅行强县、生态美县、宜居花城的称号。要鼎力展开城镇和新型乡村社区的情况综合整治任务,连系文明城市创立任务,对峙建管偏重、建管联接、以管促建,在对城镇和新型乡村社区进行集中整治的根底上,树立城镇治理长效机制,从基本上改善交通拥堵、占道运营、乱倒渣滓等凸起问题,彻底改动脏、乱、差、堵的情况,营建美好调和的人居情况。把每一个乡镇和新型乡村社区都打形成新型城镇化的样板,每一个观摩点都是展现花都形象的窗口。

四要尊敬群众志愿。农人是新型乡村社区的主体。要对峙群众自愿、按部就班、统筹统筹、积极稳妥的准则,不克不及为了民生惹民怨,确保不激发新的社会矛盾和影响不变的事情。对峙当局统筹、政策指导、市场运作,积极探究新路子,吸引房地产开拓、工程设计、施工和其他企事业单元参加,构成多元化投入建立格式。要把安顿任务放在首要地位,除有非凡要求的村镇拆迁,最好是先安顿后拆迁,以降低本钱,确保群众生涯不因拆迁遭到影响。各乡镇和村根底前提、开展程度分歧,必需分类指点、梯次推进,成熟一批建立一批,不搞一刀切。要凸起重点、先易后难,从物质根底较好、底层班子较强的当地动手,但凡具有前提的,优先启动合村并点建立集中寓居大社区,同步配套建立根底设备和社区效劳中间,一步到位完成乡村变社区;暂不具有前提的,要依照合村并点规划,先启动中间村建立,还把面向各村的效劳资本整合起来,建立功用完全、设备完美的社区效劳中间,为逐渐搬家兼并发明前提;暂未列入示范点的村,也要先从根底任务抓起,搞好情况综合整治和农人必需的配套效劳。

三、增强组织指导,狠抓任务落实

篇7

[关键词]德克萨斯州;林地社区;居住区规划;价值取向

The Esthetic Value Orientation of Modern Community Plan—With the Plan of the Woodlands in Texas as an Example/Qiu Hongfei,Chen Yifeng

[Abstract] The community plan of the Woodlands can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humanities,society,ecology and economic benefits,etc.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topographic charaterisitcs and environmnetal factors of the natural land.It is a successful community plan because it takes the living demand of modern people under the present condition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seeks the direction of planning and design from the time,the society and nature,thus building an excellent environment where people can live and inhabit harmoniously with each other,with the society and with nature.

[Key words] Texas,the woodlands,community plan,value orientation

1、引言

当前在我国居住区建设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引导,各种各样的规划理念、处理手法层出不穷,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然而,在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价值取向的偏差,如不尊重基地原有的场地精神,破坏原有的山地、沼泽、湖泊等丰富的地形、地貌;根据纯形式美的法则建造注重平面构图,审美趣味低俗,与自然、人文毫无关系的景观。人们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到了豪华奢侈的材料上,追求视觉的刺激,甚至纯粹以视觉的“美”与“丑”作为评定景观规划与设计的主要标准。因此,如何准确把握与定位居住区规划的审美价值取向,处理好人与自然、历史、人文、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影响居住区规划的重要因素。西方现代社区规划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其审美价值观已趋于成熟。笔者以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林地社区为例,对居住区规划的审美价值取向进行分析与探索,旨在为国内居住区的规划建设与评价提供参考。

2、项目简介

林地社区(The Woodlands)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美国新建的一系列社区中的代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以北45 km的森林中。该社区占地面积为10 927 km2,是美国第一批总体规划型社区之一。从1964年开始,米切尔能源公司主席、开发商乔治·米切尔用11年的时间,经过300多次的交易,直到1974年才购得如此大规模的土地。该项目由最先将生态学思想引入到景观设计的生态学规划大师伊恩·麦克哈格规划设计。在总体规划设计过程中,规划师对场地的敏感程度是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麦克哈格在社区规划中非常关注当地的景观特征、视野、排水状况及用地规划。

林地社区的总体规划包括7个已经建成的村和1个正在开发的村—格根磨房村(Grogan’s Mill)、科卡恩十字路口村(Cochran’s Cross-ing)、纯正山脊村(Sterling Ridge)、印第安春天村(Indian Springs)、奥尔登桥梁村(Alden Bridge)、黑豹小溪村(Panther Creek)、学院公园村(College Park)和卡尔顿森林村(Carlton Woods),村与村之间由商业及社区服务建筑和广阔的开放绿化空间分隔开来,每个村都有供精力充沛的年轻人选择的各种类型的住宅和郊野公共设施(图1)。

3、方案介绍及评析

3.1尊重场地特征

休斯顿的郊野地区是大面积的草原,地势平坦,有微小的起伏,基地上覆盖着大面积的浓密的松树林和橡树林。伊恩·麦克哈格规划组的成员认为,规划应该与该地区的原有地形特征和森林环境相结合,因为无论是从景观视觉角度还是从生态角度来说,森林环境对平坦的草原地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自然景观价值和人文价值,规划的目的应该是尽量减少人的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在森林中营造现代居住空间,以解决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中高收入阶层在追求郊野生活过程中所引发的郊野生态问题与环境问题(图2)。

3.1.1保持以林地景观为特色的社区环境

社区规划中将1/4的土地作为森林保留地带、公园、高尔夫球场及其他类型的开放空间,并且鼓励居民沿着排水道和主要公路在所有居民区内保护和恢复当地的植被系统(图3);保持林地社区以森林景观为特色的场地精神,在密林中营造人类现代聚居环境,实现规划初期就定下来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规划目标。这一做法使规划能够成功营造出完全不同于其他社区的独特的生活空间。

3.1.2道路网络顺应自然地形

道路设计避开了人工硬质地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将主干道设置在远离泄水区的脊线上,使主干道附近和交叉路口的开发密度最高,敏感地带的开发密度有所降低。因此,开发密度高的地带主要在土壤渗透性差的区域。社区内的街道被设计成与场地斜坡垂直的步道,以留出大面积的原生态的渗透性土壤。总体规划结构中没有运用几何线形,如轴线、环路或者其他对称结构,而是基于场地的自然肌理,形成契合自然的道路网络体系。

3.2尊重人类生活与居住行为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的中高收入家庭开始追求郊区社区的行为反映了人类对优美自然环境的向往。然而,社区作为人类聚居生活的一种载体,除了要具有优美的户外环境之外,还需要有一个复杂的、能辅助人们生活的网络系统,以满足人们对教育、休闲、娱乐、工作、消费的需求。林地社区的投资者米切尔在麦克哈格的总体规划的框架上,精心设置了一个复杂的社区的各个组分—各种类型的住宅(包括独户住宅、联排住宅、住房、公寓、短期合租房等)、娱乐设施、文化设施、休闲场所、零售店、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

3.2.1合理布置消费娱乐设施

在社区的框架内,每一个村都有一系列的消费娱乐设施,居民步行或者开车都可以很快到达。整个林地社区的市镇中心设在场地的东部区域。规划将市镇中心定位为能够提供零售、餐饮、娱乐和社区活动的多功能中心(图4)。一条平直的大道贯穿整个市镇中心,成为社区连接其他几个未来城镇的主通道。

3.2.2在社区内解决居民就业问题

米切尔认为,一个适合居住的社区应该能够为居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米切尔在社区内确立了一系列商业区域,希望通过合理的商业布局,使社区的家庭数量与工作岗位的比例在近期达到1:1,远期达到1:5。林地社区市镇中心项目占地167 km2(图5,图6),将成为可容纳四万名工作人员的商业空间,这样,林地社区的家庭数量与工作岗位的比例将达到1:1。米切尔相信,社区高品位的环境质量与吸引人的生活方式可以形成对高层次人才的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并留住这些人才,形成高品位的人文居住社区。最近对林地社区的调查显示,25岁以上的人群中获得学士学位及其以上学历的人占总人口的55.7%,获得硕士学位及其以上学历的人占总人口的18.8%,失业人口仅占2.7%。这表明米切尔的规划理想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3.2.3营造以家庭为中心的融洽的邻里氛围

林地社区规划对一些新近开发的邻里,作了更为人性化的考虑,更多地关注以家庭为中心的生活,社区内采用以步行为主的交通方式,建筑沿着蜿蜒曲折、被植物覆盖的尽端式小路两旁布置,以增强邻里归属感。规划通过对社区内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促进邻里间的交往,增进邻里间的感情。此外,社区开发商通过市场调查,还专门为大龄单身群体设计了社区。

3.3尊重社区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麦克哈格在林地社区规划中较早地引入了生态规划的思想,在总体规划型社区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整个规划充分考虑了场地的所有生物因素,重点是保证动植物的生存与繁殖,维持自然原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规划在初期就定下了7个目标:将对地表及次地表的水文生态的破坏减至最小,保护好场地原有的森林系统,建立一个自然的排水系统,保护场地的植被层,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活动走廊,将社区的开发成本降至最低。

在林地社区后来二十多年的建设过程中,这些目标的制定对保护林地自然生态系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3.1减少人类开发活动对地下水位的影响

麦克哈格认为,通常的人类开发方式会减少基地内地下水的补充,加大地表水的流失程度,导致城市地下水位的下降,引发河流下游的洪灾。麦克哈格主张利用环境覆盖制约因素系统地确定最合适的土地开发原则。建筑物的保护层能够对地下水位进行最大限度的补充,保护渗透性土壤,维持地下水位,减少水土流失,防止淤积与冲刷,保护自然植被与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3.3.2采用天然排水系统,减少地表水的流失

格根磨房村的第一阶段的开发规划,抛弃了过去常采取的用井栏、雨水道、水泥管道、地下通道将雨水直接排入河流的做法,而主要利用天然的排水系统(如长有植被的洼地、沟渠、堤坎)收集雨水。这种天然排水系统被广泛地运用到社区的建筑环境、公共活动场所和娱乐场所中。

3.3.3尽量保持原生态的自然结构

基于场地的特殊性,林地社区规划的一个构想就是保持原生态的自然结构,降低社区建成后的人工维护成本。因此,投资者在居民入住之前,鼓励居民保留院中的落叶层,建议其不要自行修建较大的草地。

4、林地社区规划中的审美价值取向

4.1追求规划与地域环境的和谐

完全顺应自然、不加任何干涉的设计是没有的。但是,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形成了共识:设计,特别是大尺度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自然过程进行管理,设计应该遵循自然,将创作作为自然演进的一个部分,保持区域的自然特征。在林地社区规划中,道路、建筑等所有的人工构筑设施,都是与该地区以森林为主要特征的场地要素相结合来考虑的,强化了场地的地形特征,保护了原有场地的自然景观与乡村景观,将自然引入现代社区的规划中,形成了富于场地精神的特色居住空间,达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

4.2追求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协调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家庭,离不开社区中的家庭生活,离不开与之相应的住区景观环境。社区的规划建设是人类生活空间的重要载体,是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因此,社区规划的基本目标应该是营造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社区生活环境。而规划是否适合人的尺度,是否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成为了人性化社区规划的关键。

林地社区的规划者在建造社区的过程中,希望通过设置大面积的林地保留地带、公园、高尔夫球场及其他类型的开放空间,形成幽静而舒适的特色户外空间,鼓励居民走出建筑;在室外休闲、散步、娱乐、购物过程中促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社区内形成一种无形的归属感与邻里融洽感。社区同时为居民提供了足够的工作岗位和消费设施,使居民可以愉快地生活、工作和交流。

4.3追求规划与经济利益的协调

在美国开发的众多总体型社区的规划中,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因没有处理好场地投资开发与经济承受能力之间的协调关系而破产。这就要求社区规划者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大量的市场信息,能够在专业知识、经济利益及大众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点。林地社区的总体规划通过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减少排水设施的建设,为投资者节约了数百万美元的投资,在景观视觉、生态效应与投资收益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在规划先期建设过程中,减小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等到有一定销售收入之后,再进行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了销售收入大于先期投资。由于林地社区建成后清理落叶层将会增加成本,规划者认为可以保留落叶层,形成动物天然栖息地。

5、结语

对于国内居住区建设中出现的一些审美偏差,许多学者就如何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作了一些探索与反思。实际上,许多规划设计师仍然寄希望于通过自己的作品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来解决这些问题。然而,林地社区规划给了我们一些新的启示。其实,我们不应该局限于仅从历史中寻找答案,而应该回归到对时代、现实的理解与尊重上。林地社区规划更多地关注自然大地的地形特征及环境因素,以当代人在当代条件下对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从时代、社会与自然中寻找规划与设计的方向,营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与融洽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一个成功的现代社区规划。我们相信,居住区规划不是追逐流行与时尚、豪华与奢侈的意识的产物,一个以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为指导、朴素而和谐的居住区规划才能够经受住历史的考验。

[参考文献]

[1]美国城市土地利用学会著,杨旭华,等译.世界优秀社区规划[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6).

篇8

很多社会学者都先后提出过农村社区的概念,虽然定义各有不同,但是大都包含了农村社区的基本特征:

1)人口密度低、人口同质性强、聚居规模较小。

2)经济结构单一、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方式。

3)社区成员之间关系密切,血缘关系浓厚。

4)农村社区是多种功能聚集的地域空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也越来越热烈,新型农村社区是目前较为广泛的建设方法。在我国现有的研究中,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城乡统筹、合理布局村镇规划的基础上,以中心村为主体,一般由2个~4个行政村通过迁并、整合、组建而成的,具有一定同质人口规模且具有较完善公共设施的农村复合单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行以来,在全国多地进行了试点建设,山东、武汉等地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探索,现有“城镇开发建设带动”模式、“产城联动”模式、“中心村建设”模式等多种建设模式。这些模式都是从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入手,通过村庄资源整合,农民迁移聚居、公共设施布局、产业格局优化来促进农村生产发展,进而缩小城乡差距。

2“村落社区”建设模式的提出

2.1“村落社区”概念与建设意义

“村落社区”模式的提出是针对于单个行政村而言的,是一种近似新型农村建设中“一村一社区”而又不完全相同的模式,是在行政村规划用地范围内,通过确定村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制定村庄的发展目标,对村庄进行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以此来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提升农村整体环境,缩小城市乡村差距,做到“自下而上”的城乡一体化建设。适用村庄应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一定地理位置优势,离上一层级行政单位或中心村等距离较近,交通条件不闭塞。

2)农民民居布置相对集中,或村民主要居住区域与村庄主要产业地块分界清楚。

3)村落应具有一定的特色,可以发展除农业以外的特色产业。“村落社区”的提出,可以指导行政村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计划,既对村庄旧的布局进行改造,也对村庄发展路径进行更新;既引入新的居住模式,享受城市化的现代生活服务,又保留现有村庄特色,传承特色民俗文化。

2.2“村落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村落社区”的构建主要包括村庄规划、文化传承和村务管理三方面主要内容。村庄规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宏观的规划是将单一行政村落放到镇域范围内,承接村镇总体规划,对行政村所辖范围的土地、资源、产业和基础设施等进行合理的规划。主要包括对村庄的现状条件分析、村庄类型确定、村庄规模及发展定位,并对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做出合理的评价和预测,制定农民增收措施以及预期的农村社会生活发展水平。微观的规划是针对村庄内部用地而言的,主要内容有确定村落各项建设用地规划范围,包括居住用地、生产建筑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同时具体规划村庄内部的道路、绿化景观、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环卫工程和综合防灾等基础设施的规模、位置和走向。“村落社区”的微观建设的用地布局内容主要是针对相应模式下的居住组团、旅游组团、工业产业组团、农业组团进行合理布置规划,并针对居住组团深入规划,通过设置居住小区来构建农村社区中的邻里网络。文化传承的建设内容,主要涉及规划学和社会学两方面:

1)在规划学指导下对村庄的历史文化遗存建筑进行保护和更新,确定周围空间的协调规划;并对村庄民居建筑、公共活动空间和景观节点进行合理建设,突出村庄特色。

2)在社会学的指导下,制定文化传承路径。

村务管理的建设内容,从规划学、社会学和管理学三方面入手将村落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村落社区”型农村:

1)应在规划建设内容中充分反映农民意愿,从而保障规划实施“落地”;

2)建设和谐的村内邻里组织,保护村落内生自组织的有序发展。

2.3“村落社区”模式分类

根据对村落社区的定义,村落社区的构建模式首先应在“土地集约、布局合理、产业兼业、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原则统领进行探讨。其次在深入了解村落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农村特色,合理定位、确定村落发展方向。最后结合上一层级的发展理念和村庄发展的优势与不足,确定可持续的规划建设模式。村落社区模式的构建是一种动态的规划方法,可以根据村落社区规划布局分为居住社区、产业社区和农业社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根据不同社区成分和构成方式,可以对村落社区的模式进行多层次的分类。

1)根据产业类型分类。根据农村自身的现状情况以及特色产业,将村落社区分为特色农业主导型、特色旅游带动型、工业企业支撑型和特色资源带动型四类。

2)“点—线—面”布局分类。村落社区规划和城市社区规划相同,在构成模式上都遵循“点—线—面”的构成理论。村落社区规划的“点”分别为居住组团、工业组团、旅游组团和农业组团,“线”为村落空间发展轴线,“面”为合理规划的村落空间布局。根据村落现状的布局格式和地形特点,“村落社区”模式可以分类如下:a.职能分区布局模式。对于职能分区相对较为复杂,构成元素较为复杂,有不止一项经济产业的村落。村落各组团按照一定的有序空间进行组合,强调村庄土地分区协调,各组团用地有机结合。b.带状布局模式。当村庄一侧地形较为特殊,靠山或沿河的时候,此时村庄通常为沿山脚河流走向呈带状分布。在都建村落社区的时候,建设要结合现有村庄格局进行带状布局。c.街巷式布局模式。我国东北村庄最主要的一般特色就是院落与街巷(也称胡同),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过程中,东北特色显著的街巷布局模式也是最广泛采取的一种模式,适用范围最广。d.围合式布局模式。围合式布局强调村民居住组团和公共空间的重要性,通常作为中心组团,其他可能存在的组团散布在中心组团周围。一般来说适用于新开发的村落,现状基础较差,农村特色不突出,是由规划者的意识进行指导的村庄建设,实用性较小,一般用于村庄重建的意向表达。

2.4“村落社区”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

农村建设受资源因素、建筑因素、社会因素、人文因素、制度因素的多方面影响,综合考虑村庄实际和各项影响因素,“村落社区”的构建主要包括村庄规划、文化传承和村务管理三方面主要内容。村庄规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宏观的规划是村域规划,将单一行政村落放到镇域范围内,承接乡镇总体规划和近期发展规划,对行政村所辖范围的土地、资源、产业和基础设施等进行合理的规划。主要包括对村庄的现状条件分析、村庄类型确定、村庄规模及发展定位,并对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做出合理的评价和预测,制定农民增收措施以及预期的农村社会生活发展水平。微观的规划是针对村庄内部用地而言的,主要内容有确定村落各项建设用地规划范围,包括居住用地、生产建筑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同时具体规划村庄内部的道路、绿化景观、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环卫工程和综合防灾等基础设施的规模、位置和走向。“村落社区”的微观建设的用地布局内容主要是针对相应模式下的居住组团、旅游组团、工业产业组团,农业组团进行合理布置规划,并针对居住组团深入规划,通过设置居住小区来构建农村社区中的邻里网络。“村落社区”建设中的文化传承和村务管理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文化传承的建设内容,涉及规划学和社会学两方面:

1)在规划学指导下对村庄的历史文化遗存建筑进行保护和更新,确定周围空间的协调规划;并对村庄民居建筑、公共活动空间和景观节点进行合理建设,突出村庄特色。

2)在社会学的指导下,在村落相关政府部门领导下开展村落特色民俗文化宣扬工作,制定文化传承路径。村务管理的建设内容,涉及规划学、社会学和管理学三方面,为了将村落建设成为资源集约、特色鲜明的“村落社区”型农村:a.应在规划建设内容中充分反映农民意愿,从而保障规划实施“落地”;b.建设和谐的村内邻里组织,保护村落内生自组织的有序发展。

3“村落社区”构建路径

3.1主体分析

主体分析是指在“村落社区”构建之初,要确定农村规划建设的行为主体,本文认为农村规划的主体有三方面,分别是农村村民、政府机构和规划人员,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建“村落社区”建设主体。“村落社区”建设的基本主体是农村及其村民,因此村落规划建设的推进应该尊重村庄个体的内源规律、充分考虑农民群体的意愿,发掘村民内在对于村庄社区构建的积极性,构建以人为本的社区规划。为了充分把握社区居民的日常需求,可以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村民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把握其需求规律,进行模式选择和规划调整;同时,在规划前期进行充分的调研,在规划的过程中开展广泛的公众参与,减少个体行为的不利因素,构建“自下而上”的规划氛围,最终形成以人的基本活动特征和需求为出发点的规划思路。政府机构在村庄规划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承载引导的作用,引导村庄进行良性发展,引导村民表达理性诉求、引导规划人员设计合理方案。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在村庄建设的过程中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一层面的规划指导、政策规章,引领农村基础建设的主导方向。规划人员是“村落社区”建设的主要工作者,要将专业的规划知识运用到社区创建中,但又不脱离农村实际、符合农民需求。规划人员在进行“村落社区”构建的过程中,要做到“调研先行、综合认知”,了解背景政策、村庄情况和农民需求,并进行综合评价,为接下来进行的村庄建设具体规划步骤做好项目导航。

3.2规划步骤

“村落社区”的规划步骤符合一般村庄建设的流程,并在基础规划的层次上增强对于村落社区居住组团的建设。总得来说其规划步骤是对农村内部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进行研究,提出问题解决方案,选择最适宜村庄发展的社区模式。并在具体环节操作的过程中注重社区空间内部的层次性,提升村庄建设的可识别性,杜绝“千村一面”现象的出现,构建和谐宜居的村落社区。

1)确定模式。规划村落社区,首先要对研究村落进行调研,正所谓“三分规划、七分调研”。通过调研对村庄的现状进行分析,摸清村庄的主要经济构成,从而确定村庄的类型、发展规模和经济定位。进而要通过现状进行总结和深入挖掘,明确农村发展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内外部影响因素,确定解决相关问题的关键点、核心与目标,同时要结合村庄的文化脉络和自然属性,重视村庄特色传统,从而来确定适宜的“村落社区”模式。

2)规划设计。在因地制宜确定社区模式后,进行村庄具体相关内容的规划设计。首先要进行村庄平面布局,各组团的选址、规模、功能布局和空间布局既要方便村民生活,也要卫生、安全、合理,综合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在空间方面要将与居住功能相配套的各种生活服务设施相对集中地布置在农村社区中心位置,以构建起有利于基础设施的服务网络。其次要根据市政工程相关规划规范,结合人口预测用量,合理布置村庄各项工程管线。

3)居住组团构建。对村落社区中的居住组团进行重点规划,结合现状进行农村居民区布点的空间重构,建设村落邻里网络,包括微观上的农户用地规模、用地类型、居民点的集中布局,以及中观和宏观上的对农村居民点数量及布局的重组。本文研究的村落社区居住组团,下设居住小区,每个小区由30户农户组成———邻里网络因子,每个小区按照农村习俗,继承现状居民点的构建模式;组团中要设置组团中心———邻里网络中心,中心配备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现以人为本的生活聚集理念,延续村庄中良好的地缘关系,保护村民的仁同意识和归属感,形成和谐的农村居住邻里关系。

4)文化传承。在村庄具体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村特有民俗的文化传承。在具体的规划操作过程中,表现为对农村色建筑的保留修建、公共空间的打造、展示空间和门户空间的建设以及景观节点的文化渗透。在不破坏资源的前提下,对于“村落社区”的建设应采取更新与传承相交织的方式,延续文脉、保护特色。

3.3后续推进

“村落社区”规划建设的后续推进工作,是指规划设计后,在村落建设实施的过程中和村落社区模式建成后所涉及的相关工作。本研究认为村落社区建设的后续工作可以从行动规划和村务管理两方面进行。行动规划是指规划的建设过程是逐步推进的,而非大刀阔斧的进行。具体工作步骤如表2所示。分层级的将规划落实,更易于村民接受生活环境的改变,提升村民对于村落社区建设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进而提升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社区关系融合度;同时可以增强政府、村民、规划人员三者之间的沟通,使村落的规划更落于实际。村落社区模式下的村务管理工作,是空间—社会理论的一种递进,即通过居住小区的构建,每30户农户推举一位村民为意见代表,参与到村落规划或管理的相关事务讨论中来,并设置临时性村务研讨会,建设项目结束研讨会便自行取消。研究认为这种“以事论事”的村务管理方式能充分调动村民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村落社区式邻里网络。

4结语

篇9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阶段,这一现状使得社会需求结构整体发生改变,相应的居住住宅区的规划也应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因此,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变化以及目前养老模式的利弊,规划出适合老年人各方面需求的住宅区,就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模式;住宅规划;社区规划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趋势

人口老龄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导致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长;二是指人口结构重心向老年人方向偏移,整个社会趋于老龄化。国际上,如果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就可以认为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我国老年人的数量急剧增长,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195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为0.4亿,2000年末达到了1.3亿,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近1.8亿,按照目前的情况推测,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增至4.5亿(如图1所示)。可见,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因此,深入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变化,规划出适合老年人居住的社区,妥善安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1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未来发展趋势

二、 老年人的行为变化特征分析

1. 生理机能方面的变化。

老年人由于机体的老化,思维敏捷度会逐渐降低,主要表现为行动迟缓,做事力不从心,严重的需要借助拐杖、扶手或者轮椅保持平衡;语言表达障碍,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完整、流利地表达给对方;自身协调性降低,容易磕碰或者跌倒等。以上这些生理上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对以后老年人的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

2.心理感知方面的变化。

人的心理活动是外界刺激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大脑的结果,没有感知觉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心理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可见,感知觉是比较初级的心理活动,却也是高级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老年人的心理变化也是从感知觉的渐变开始的。老年人到五六十岁之后,听觉、视觉、嗅觉以及味觉等感觉系统就开始衰退,感知能力下降,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的敏锐度减弱,从而影响了其对周围环境中信息的接收,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失落、孤独、疑虑、抑郁、恐惧等消极的情绪和情感。

3.行为特征的变化。

老年人退休后,生活的时间分配会有很大的改变,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大增加,不再受到与工作相关的各种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活动的区域本应更大。但是,从老年人自身的角度分析,他们一方面渴望与外界有更多的交流,一方面又碍于自身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限制,不敢与人交流,因此,大多数时间他们都选择在住宅内或者社区公共活动区域度过。可见,良好的社区环境是老年人安享晚年的重要前提条件。

4.社会角色的变化。

退休给老年人带来的工作角色的丧失是一项极大地改变,许多老年人在刚退休时有很强烈的不适应感,这主要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由于其公众角色发生了变化,即退居至社会公共活动的“二线”地位,一瞬间丧失了原来几十年形成了的工作生活习惯以及倾注于原来那个角色的全部感情,因此许多老年人常常会感到生活单调乏味,内心空虚,茫茫然不知所措。其二是由于其家庭角色的变化,退休后的老人缺失了经济来源,在家中地位骤降,从原来的“决策者”变成“依赖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年人自我价值感的丧失。

三、老年居住区规划的探讨

1.老年人居住现状的分析。

(1)家庭养老――家庭化模式。

家庭养老是我国自古以来就形成的传统养老模式。中国人“养儿防老”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对老年人来说,生活在自己原本的家庭会比较自由,不会有陌生环境的排斥感。另一方面,家庭养老在经济上也比较划算,不需要任何社会硬件设施。因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家庭养老占据了国内养老模式的主流地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养老模式的历史局限性就显现出来,特别是随着“421”家庭的增多,青年人家庭养老负担不断加重,家庭养老的弊端日益明显化。因此,家庭养老必将逐渐向社会型养老模式过渡。

(2)机构养老――社会化模式。

机构养老,即老年人自身或者家庭交纳一定的费用,由专门的养老机构(比如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将老人集中起来,由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服务人员对老人进行全方面的照顾。与家庭养老相比,机构养老更为专业化、系统化,并且能够避免家庭养老中存在的种种缺陷,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机构养老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首先是费用过高,中低收入水平的家庭负担不起,普及性不强;其次,养老机构属于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跟不上老龄化的步伐,造成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屡见不鲜。因此,机构养老也不能成为养老模式的最佳选择。

(3)社区居家养老――双赢模式。

不同于以上两种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是兼顾家庭与社会的养老模式,即在老年人不出社区的前提下,由社区的相关服务人员为其提供相关的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一方面体现了居家养老的中不改变老人生活环境、不割裂老人社会网络的优势,另一方面又兼具社会养老中的在不影响子女正常生活节奏前提下,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系统化服务。显然,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相结合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年龄偏大、行动不便老人的需求,并且不改变老人的生活现状,使其在自己家中就可以享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正因为如此,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渐渐受到更多老年人的青睐,成为最适合目前人口加速老龄化阶段的养老模式。

2.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则。

可见,建立系统性强、功能完善、服务面广的养老体系已经成为社区规划的重中之重。因此,为了确保老年人对自己的所去之处,都能够按照自身意愿毫无障碍的出入,老年居住区规划应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可及性。

可及性,即包括可感知性、可到达性以及可操作性三方面的含义,是老年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最基本原则。因此,在设计中应保证老年人可以到达尽可能多的地方和建筑物,并在没有辅助设施的前提可以无障碍的接近、出入和通过。

(2)安全性。

老年居住区的服务主体是老年人,安全性是设计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功能性元素。由于自身年龄、生理、疾病等方面的原因,老年人行动不便,对环境的感知力较低,对外界刺激的灵敏度不高,容易发生危险。因此,需要再规划设计中予以弥补,保证老年人的安全。

(3)安定性。

也即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力求保持老年人所熟悉的环境,在不破坏老年人空间归属感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避免使老年人产生对外界陌生环境的恐惧感与不适应感,保证老年人有一个安定的生活圈。

3.老年居住区的具体规划设计。

(1)内部环境(住宅)的规划设计。

① 内部空间结构设计。

对于多代人合居的大户型,为了保证老年人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可以采取“分而不离”的小套居模式,即将原来的大套型分为两个或者三个小套型,保留公共部分(比如厨房、阳台、大客厅等),使老人与子女之间既保留生活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又便于相互之间的感情交流与日常生活的照料。

② 楼层布局。

首先,老年人行动不便,楼层宜选择中低层,以方便老年人进出。另一方面,对于不跟子女住在一起的老年人,为了便于子女对他们日常起居的照料,两代人的住所适宜采取“上下型”、“邻居型”、“对门型”布局。

③ 细节设计。

细节设计,也即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特征出发,着眼于细部,确保老年人住宅的可及性、安全性以及安定性。比如出入口平台、台阶踏步选用坚固、耐磨、防滑的材料,以防使用过程中由于地面凹凸不平等变化造成人身事故;老年人行走的通道两侧需要设置扶手和护墙板,以帮助各类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安全通过;内部装修应采用明亮和谐的色调,以弥补老年人视觉的减弱等。

(2)外部环境(社区)的规划设计。

① 外部交往空间设计。

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目前在社区内一般布置以下两类外部交往空间:

动态开放式:也即老年人进行健身、娱乐、交流等休闲活动的空间,按照其所在位置以及服务范围又可以分为组团级、小区级以及居住区级三个等级,充分满足不同规模、不同的人口密度区域老年人户外活动的需求。

静态私密式:也即老年人寻求安静、零干扰的空间。目前主要有两种布置形式:首先是利用社区内的绿地、住宅出入口等空间,以周围的树木为遮挡物,并配备凉亭、阅报栏、桌椅等基础设施,共同组成一个安静、舒适、私密的小空间,供老年人休息、晒太阳、遛鸟等等。另一种布置形式是利用人工或者天然的景观,加上富有时代特色的雕塑等特色建筑,充分体现了地域与时代的紧密结合,以此营造出一种兼具时代感与回归感的休憩空间。

②交通环境。

随着我国近几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国交通的发展,致使交通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在老年社区规划中,交通问题也逐渐成为重中之重。具体而言,应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公共交通环境的设计:这里的公共交通主要是指公交,就目前情况而言,公交状况对老年人仍有许多不便之处,在规划时应注意汽车台阶的高度要适宜,公交站点的布置应尽量在老年人居住区附近等等。

步行环境设计:老年人行动不便,活动范围有限,因此就决定了他们出行大多以步行方式为主。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要避免漫长的路线,通过色彩对比、文字图案标示等手法强化空间的秩序感,以防老年人因方向感不强而迷路;路面应尽量平坦,避免较大的坡度,并且做相应的防滑处理;道路两旁设置长椅、扶手等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休息的场所。

③公共服务设施环境。

目前,老年人服务设施的建设尚未纳入城市规划中,这就造成社区老年人设施不完善、数量分布不均、质量较低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为了保证老年人有一个老有所养的生活空间,在具体的社区规划中,一方面应完善供养设施、医疗保健设施、娱乐设施以及教育设施四项硬件服务设施,与此同时,规划部门也应及时调整社区公建的配套指标,尽早使老年服务设施在城市规划中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街道管理部门的核心力量,动员社区成员积极参与公共服务设施的构建与维护中去,确保公共服务设施的后期持续使用。

④绿化设计。

从某个层面而言,社区也是一个内向型的生态系统,社区内的空气、水、植被、土壤等都是构成整个生态系统的元素。因此,为了维持整个社区生态系统的平衡,必须加强社区内的绿化设计。在具体的规划中,居住中心应保证不少于15%的集中绿地,住宅与绿地应交差布置,特别是老年社区规划中,绿化设计就显得更为重要,

四、结语

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阶段,我们应及早着手,探索出与之相适应的老年人人居环境规划方案,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参考文献:

[1]胡志鹏,胡惠琴.基于“新城市主义”理念的居住区适老性规划设计的思考[J].中国住宅设施.2010,(9):38-42.

[2]李梁.浅析老年人生理机能与居住环境设计[J].山西建筑.2003,29(1):12

[3]姜德珍.老年人社会角色的变化与调试[J].保健医学杂志.2002,4(3):189-190.

[4]龚静怡.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养老模式[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4):72-74.

[5]徐涵.无障碍的老年人人居环境的实现[J].规划师.2001.17(4):91-93.

[6]李志民,宋岭.无障碍建筑环境设计[M].2001.01.

篇10

引导专家进社区。建立上级医院医师到社区坐诊制度,在每个社区至少安排集团医院3名医师进行日常门诊,承担社区门诊、参与社区查房、指导病历书写、开展儿童保健、协同上门服务、组织健康教育,专科医生定期开设专家门诊,帮助社区医生处理疑难杂症、教学查房,受到社区好评。

引导技术进社区。根据社区群众疾病谱和实际就医需求,指导社区规划建设慢性病特色专科,目前,集团各社区已分别建成了糖尿病、高血压、肾病、中医药等慢病特色专科。利用医院护理品牌优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进社区,在七里甸社区建立“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点”,加强社区内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优化护理服务、和谐护患关系,为病人提供安全、专业、主动和连续的优质护理。

引导资源进社区。一方面,集团对社区建设加大资金投入,3年共投入500万元,推进社区的标准化建设,为社区配备数字摄片机、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子胃镜等医疗设备,提高社区诊断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集团临检中心、影像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物资采购中心、专家会诊中心的作用,促进医院与社区业务合作,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社区运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