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线上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1: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线上教学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线上教学计划

篇1

复学后根据学校和学科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好个人本学期学科教学计划工作要点。

一、对任教班级学生网课期间状况分析

分析四年级上下册教材发现内容编排上做到了知识的前后衔接,实现了知识的不断深入学习,更加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提升学生的实际表现力和创造力;此外,本册教材也增加了艺术家及作品欣赏、材质等内容的新学习。

依据罗恩菲德、汤姆林森等人的观点,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开始进入写实倾向的萌芽阶段,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形成,有了自己的见解。他们开始以客观的态度观察现实生活环境并进行探索,他们对儿童画中表现的天真、稚拙并不喜欢,更羡慕比自己大的孩子以及成人的绘画。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通过欣赏或创作多种表现形式的作品的机会,以适应多种发展趋向的学生心理需求。

 

二、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衔接

美术欣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尽快的投入线上课堂教学中来。

三、教学内容及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有22课,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4个领域。用三十二个课时完成,主要强调趣味性美术学习,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设计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技能习得两方面的需要,既顺应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需要,突出情感、学习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又循序渐进地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教学目标

 

课堂上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在学习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美术素养。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难点:利用现有的工具材料,利用拼贴、塑刻、绘画等手法表现造型,学会用美术语言表现对美术作品的简单评述。

 

六、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

1、认真领会课标精神,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2、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术生活方面的作用;

    3 、做好课前各项准备活动;

    4、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

    5、改进作业讲评的方法,采用多元评价、激励性评价。

七、教学进度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及安排

1

5.25

开学第一课

5.26

抗疫防病毒口罩制作

2

6.1

.画家凡.高

6.2

大师画我也画

3

6.8

设计生活标志

6.9

认识中国画

4

6.15

汉字的联想

6.16

.衣架的联想

5

6.22

艳丽的大公鸡

篇2

    一 把握幼儿绘画的特点与规律,制订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绘画发展划分为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与写实期四个阶段,教师必须科学地分析幼儿美术生理、心理等特点与技能发展规律,正确地认识到幼儿在不同时期的美术发展实际水平与能力需要,从而针对他们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制订相适宜的教学计划。这是发掘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创造潜能的有力保障。

    二 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支持幼儿创造性地表达

    幼儿知识经验贫乏,思维没有定式,要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帮助幼儿积累各种关键经验比形式概念更切合幼儿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变教师单向传授知识技能为引导幼儿主动观察、比较,通过亲身感受,互相讨论,将各种新旧知识结合,从而提升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促进他们大胆地乐于表现自己。

    三 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并运用在绘画中

    绘画是孩子从两岁多时就喜欢的活动,他们喜欢拿着笔到处涂涂画画,这也是孩子的涂鸦期,如果教师仅仅用简单的范画和教材指导孩子绘画,无疑会使幼儿的创造力和情感体验受到禁锢和扼杀。我们可通过多种形式来引导幼儿想象力的发挥,并把想象力运用在绘画中:(1)通过给孩子讲故事来启发孩子的想象,让幼儿把故事情节用绘画的形式画出来。(2)让幼儿通过编故事来绘画,从而发展幼儿自己创编故事的能力,并能把自编故事画出来。(3)听着音乐来绘画。幼儿通过对音乐的欣赏,能用线条、颜色或物象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独特的理解。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必须根据幼儿想象力的发展特点,通过事物进行观察了解来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使幼儿的想象力通过各种渠道得以丰富和发展。

    四 让幼儿掌握必要的绘画技能和知识

    在幼儿的绘画教学中,教师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幼儿掌握必要的绘画知识,培养幼儿的绘画技能。

    第一,小班幼儿处于涂鸦后期和象征期的早期,因此在造型上,他们所表现的形象还不能表现物体的基本结构和特征。观察事物时,没有明确的目的,观察的顺序紊乱,往往构图凌乱。从形象的主次关系看,小班幼儿常把物体一个个地罗列在纸上,而且每个物体都是孤立的,画面上的形象之间毫无联系,并且这些形象都分布在纸的边缘,原因就在于他们在绘画时常常边绘画边转动纸张而造成的。

    指导小班幼儿绘画,应先从最基本的线条入手。为使幼儿产生绘画兴趣,教师可给幼儿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利用幼儿喜爱的故事情节感染他们,让他们在老师生动形象、绘声绘色的讲解中得到启示。

    第二,中班幼儿阶段的绘画作品,幼儿不仅表现了自己和事物间感情上的关系,而且还表现出了一种空间的关系,从构图上看,此时的儿童作品中往往不止一两个形象,有时会有更多的形象。他们会把这些形象用排队的方式放在底线上,形成并列式的构图方式。他们绘画中的形象主题并不相关,表现出目的性的差异。对于物体之间的大小关系,他们也不注意,但已经开始把空间关系试图表现出来。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幼儿对于形象的分布及主次关系的处理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

    第三,大班幼儿绘画技能训练把绘画技能学习与创造力两者结合起来,如果只重视技能,而忽略创造力培养,或忽略技能只追求创造,这样的教育观念都是片面的,会使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和阻碍。教师应认识到,绘画技能的学习不能单独进行,应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在重视幼儿绘画创造力的同时,使幼儿学好绘画技能,用心绘画,展现内心的丰富情感和独特的对世界的认识。

    五 正确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

    恰如其分的评价能激发幼儿作画的兴趣和对绘画的创作热情,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要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不能用评价艺术作品的眼光去严格评价幼儿的作品。要面向全体,给每个幼儿机会,使孩子的创造火花都得以展现,获得成功感。

    在讲评过程中,教师最好做一个合格的听众,请幼儿把自己创造作品的思路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这样会在无形之中调动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创作、表现和操作的欲望,使幼儿创造的激情得以释放,为幼儿今后的操作活动中积累更多的经验。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美术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设立了学前教育专业,不仅可以为幼儿园和幼教机构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也能够储备幼儿教育专业人才。在学前教育的众多课程中,美术课程占据较重的分量,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美术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向幼儿传授美术知识。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设置课程目标时需充分考虑幼儿的需求及特点,结合学生自身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授课。此外,教师需采用多种举措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美术修养及基础技能,学生只有打下扎实的美术功底、具备良好的传授能力,才能在将来的幼儿教育教学中更好地进行启蒙教育,让幼儿更好地接受艺术的熏陶,感受世界的美好。然而,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并未充分联系实际,而是按照以往的思路在进行教学,不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幼儿教育的发展。基于此,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法不当美术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然而并非所有学前教育的学生都具备美术基础[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充分考虑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造成具有美术功底的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那些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则无法很好地消化美术课程的专业知识点,影响教学效果。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属于理论+技能课程,然而大班制的授课方法无法有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授课,一方面不利于美术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造成授课效果较差,甚至会引发学生的厌烦心理,降低学习主动性,形成恶性循环。培养方案不灵活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幼儿园教学更加多元化,对幼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许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长时间不予更新,培养目标也不能根据日益变化的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现阶段大多数美术教师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授课时遵循之前的培养方案,重点关注美术技能的传授[2],未充分考虑幼儿的实际需求,无法将美术教学与培养幼儿艺术素养进行融合,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无法真正领会幼儿教育中如何对幼儿进行美术方面的启蒙,不利于培养专业的幼儿教师。教材更新缓慢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媒介之一[3],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往往是几年前编制的教材,教材更新缓慢,无法满足现在飞速发展的幼儿教育。在学前教育的众多课程中,美术方面的教学往往不受重视,这也是导致教材更新缓慢的原因之一。而实际情况表明,目前越来越多的家长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审美观及艺术素养,无形中提高了对幼师美术方面的要求,教材更新缓慢无疑是提高学生美术教学能力的阻碍之一。学生学习的主观性不足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而学前教育专业的许多学生之前并未系统学习过美术课程,即使部分学生有过美术课程学习经历,也仅是高中三年的学习,对美术学科的认识并不深刻。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无法理解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会逐渐对美术学科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此外,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进入学校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学习方面普遍存在懈怠现象,很少有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导致无法较好地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联系不足在美术课程中存在较多专业性很强的内容,比如素描、速写等,这些内容一方面学习难度高,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在幼儿教学中实际用处很小,对幼儿教育帮助不大,无法达到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美术课程的初衷及目的。理论与实践联系不足,导致教学效果较差,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更不利于学生快速地吸收和掌握知识,浪费了教学资源,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改进措施

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效率及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有必要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应对措施。笔者结合教学体会及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应对措施。改进教学方法,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在美术课程教学中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掌握情况[4],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分组,将美术功底较好的学生分为一组,美术功底薄弱或无美术功底的学生分为一组,然后分别对他们进行授课指导。增加美术功底较好学生学习难度,提高要求与任务量。同时,建立“传帮带”互助小组,鼓励美术功底较好学生在课余时间从专业课方面帮助其他学生,相互督促、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对于美术功底薄弱甚至无美术功底的学生,从美术基础知识开始传授,为学习美术专业技能打好扎实基础,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深层次的内容。积极鼓励基础薄弱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强美术专业知识学习与练习,为将来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实际定期更新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本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直接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向。现在的社会发展迅速,对幼儿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需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美术知识,涉及培养方案中的美术部分,需要充分调研幼儿教学现状,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定期对培养方案进行更新[5],与最前沿的理念及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满足幼儿教育要求的幼儿教师。对美术教材进行定期更新与培养方案一样,美术教材也需要结合幼儿教育的发展进行定期更新。如果教学过程中一直延续使用老版教材,不利于学生吸收新知识与技能,学生不能更好地满足幼师的相关要求与社会需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对教材进行完善与更新。教材丰富完善的过程,不仅有利于教师学习掌握新的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提高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加课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习环节。在备课与制作课件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与进度,增强课件及学习资料的美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课堂关注度。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利用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生活案例,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确保学生学习期间掌握相应的美术专业技能,毕业后适应学前教育教师所具备的专业技能要求,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加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制订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与知名的幼儿园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寻找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提升自己,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师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中加入素质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幼儿教师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给幼儿传授绘画技能,更是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所以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在课堂中加入名人名画欣赏、看画讲故事等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学案例实践

课前:充分准备教学资源、设计教学环节根据美术课程的特点,结合培养方案及教学目的,利用一切教学资源,比如图书馆、网络、学科论文等,制作适用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教学课件,供学生进行相应课程的学习。合理设计两节课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一般提前做好环节计划,如签到、互动答疑、总结、课后作业布置,设计好教学语言和通知任务书。课中:积极组织课堂,争取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进行线上学习一般情况下,提前五分钟进行课堂签到,确保学生能够按时上课。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推送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内容,结合美术学科背景及现实案例,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递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课程的理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美术基础课程属于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特殊课程,在课上应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除了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还需要一定的练习时间。以素描基础课程为例,将教学讲解控制在20分钟左右,个人练习时间为40分钟左右,剩余30分钟进行课堂互动,点评讲解练习作业,便于学生及时改正、提高。课后:合理布置作业,巩固学习内容任何课程的教学都需要课后作业的支撑,以巩固课上学习内容,拓展知识面。一般根据当天课程学习内容合理设计课后作业,美术基础课程作业一般为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动手练习作业较多,课后作业及时进行讲解,这样不仅做到及时有效的监督,也有利于知识的回顾。

4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今后的学前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美术学科的培养,加强对美术教学的重视度,不断优化创新,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幼儿教学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开发其创新思维,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高素质、高水平的幼师教育专业人才,促进幼师教育的良性发展。同时,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也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理论联系实践,提升教学质量,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洋.多元化教学模式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9(4):195-196.

[2]刘杰.浅谈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教育,2018:201,203.

[3]李淑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6(11):78-79.

[4]董贝贝.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探索[J].艺术科技,2018(6):269.

篇4

关键词: 高中美术特长班 培养目标 相关工作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对多类专门人才的需求,也为了拓宽高中生升学就业的渠道,针对我校高一年学生的素质情况和特长爱好,我校决定创办高中美术特长班。我们认真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了我校美术特长班的培养目标:一是为美术高校培养优秀人才;二是为各行业,特别是家乡陶瓷产业培养美术人才。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做好以下相关工作。

一、齐抓共管,确立良好开端

我校的美术特长班招收本校高一年学生,凡是对美术有兴趣的同学都可以进入美术班学习。第一届的美术特长班共有学生86名,大部分学生学习比较差,自觉性不高,据了解有二十多名学生有违纪记录。这样的学生组合的班级具有其特殊和复杂性。其班级管理和教学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学校挑选两名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教育方法和效果好的老师担任班主任。在学校领导的共同参与下我们制定了美术特长班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则》对班级进行管理。在老师的齐抓共管下,艺术班的学生表现良好,画室整洁,物件堆放有序。一个学期以来,没有一个同学迟到和旷课,更没有打架斗殴的不良行为,养成了良好的班风和学习风气,被学校评为“红旗班级”,由此也使整个高一年段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利用地方资源,发展美术教育教学

因为是初次创办美术班,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长的质疑,而一些同学片面地认为美术班的学生都是不会读书的,没什么前途。渺茫与消极的情绪困扰着部分学生。面对这样的处境,我们该怎样做呢?我们想到家乡的陶瓷资源:福建德化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我国三大古瓷都,瓷器以“白如雪、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而蜚声海外,一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近几年来,德化在全国取得了诸多第一:传统瓷雕技艺全国第一,西洋工艺瓷生产出口量全国第一,陶瓷产品出口比例全国第一,等等。同志亲笔题词:“德化名瓷,瓷国明珠。”如今德化瓷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陶瓷造型艺术的不断更新、瓷面装饰风格的变化等都涉及到美术知识的运用。面对家乡无比丰富的教育资源优势,我校高中美术特长教学应该怎么进行?考虑再三,我们决定利用家乡丰富的资源优势,开展美术教育,实现办班的目标。

1.树立榜样,明确学习目的。

我们带领学生参观了艺德工艺实业有限公司,其董事长颜俊卿原是一中的美术教师。他开发的陶瓷样品极富艺术价值,在家乡的陶瓷行业中遥遥领先。董事长谈起了自己的创业过程,鼓励同学们学好美术知识,不怕困难、不畏艰辛,学好本领服务社会。随后参观了飞天陶瓷有限公司,老板是一位美术爱好者,由于文化成绩不好而没有考上美术院校,随后他帮别人画花面,最后干脆自己办起了陶瓷加工厂,发展到今天的规模。许许多多的美术人才为家乡陶瓷产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事例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此次参观学习,学生排除了负面心理,明确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美术的兴趣,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

2.校厂挂钩,提供实践基地。

为了稳定学生学习的兴趣,减轻学习压力,我们在高二上学期,与一些厂家挂钩,分批分次联系了冠福家用陶瓷有限公司、顺美集团等著名的陶瓷公司作为美术实践基地,让学生都有挂靠车间,由专门的师傅指导开展实践活动。在彩绘车间,学生们帮工人手绘一些图形;在设计车间,学生们作为设计师的助手,做改样图稿;在雕塑车间,塑造些粗型,等等。有的同学做得很不错,样品直接投入生产;大部分学生绘画水平得到认可。学生感到自己学有所用,学习也就更来劲了。有的同学就为自己的将来作了打算:“学好本领,将来到陶瓷厂做样品设计师。”“自己当老板。”大多数学生都能以平常心态面对高考,缓解了学习压力。

3.自编教材,学以致用。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学好头像素描和设计,我校开设了头像雕塑课和设计课程。我们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聘请当地企业有名的雕塑师和设计师为雕塑课和设计课的教师为学生讲课。学生学到一定阶段可以进入定点企业进行操作实践。在雕塑课上,师傅耐心地给学生做示范,比如怎样扎头像架、上大泥、塑大形、上五官、深入调整,整个过程讲解清楚,示范到位,传授给学生雕塑技艺。学生在学习时,从既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仿造到创作。学生通过动手塑造头像,增加了对人物头像的空间和结构的了解,从而进一步学好素描头像。在设计课上,教师讲述了陶瓷造型设计的发展简史和设计的理念。学生从最简单的改样开始,根据客户的要求改变造型、功能、图形等。速写画得好的同学可以画一些人物造型,比如基督题材、花仙子等人物系列的工艺品。时常和厂家保持联系,根据老板要求画些设计稿。有的同学的设计稿被采用,厂方也给予一定的奖励,这让学生对美术前景充满信心。

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不但排除了课程单一的枯燥无味,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提高了学生具体操作能力。由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原理可以得出:学生学习知识同某种能引起学生愉快情绪的活动相结合,就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产生努力学习的动力。

我们利用家乡的有利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稳定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三、抓好美术专业和文化科学习

在专业教学上,引入竞争机制,考试名列前茅的学生进入“超前组”,中等的进入“提高组”,基础不好的停留在“基础组”。对“超前组”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基础组”和“提高组”,针对他们存在的问题一一讲解,直到问题解决。我们还把“超强组”和“基础组”安排在同一个画室学习,让“超强组”的每个同学挂钩一个“基础组”的同学,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专业老师在教学中一般采用的是讲解、示范、逐一辅导、集中讲评等方法。另外,定期举办画展,制定奖励方案,激发学生竞争意识,促进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意识。

在文化课教学上,文化课老师根据美术班学生基础差、知识点薄弱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做到“低起点,分阶段,逐步提高”。对于基础很差的同学,在开始可以要求他们做到上课认真听讲,再要求他们按时完成作业,接着成绩向及格奋斗,最后提高要求。当以较好的成绩全班通过了会考科目,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我能行,我一定会成功的!”

为了防止学生放松文化课学习,我们还规定:凡是月考分数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要利用专业课时间找文化课老师补习,直到达到老师的要求。这样促使学生不得不学好文化课,近年来学生的文化课普遍得到提高。首届美术班本科文化线上线率是99%。

篇5

1967年美国人戈尔德马克(P.Goldmark)在一份商品开发计划报告书中率先提出了 “新媒体”(NewMedia)一词,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E・Rostow)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又多处使用新媒体一词,由此,“新媒体”一词在美国社会上流行并扩展到了全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对新媒体下过定义,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媒体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与延伸,虽然学术界至今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即受众)提供视频、音频、远程教育等交互式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式。

美育是一种全面教育它波及教育的各个领域,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先提出审美是人达到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的先决条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便显得尤为重要。

博物馆三大职能中的教育职能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以外的重要成员,新媒体环境下通过何种方式将大学美育与博物馆教育相结合,如何拓展大学美育的学习空间,使大学生、学校美育、博物馆资源三者之间积极合作,笔者在文中将两者结合的模式划分为馆内和馆外两大方向分别论述,望能对此课题相关的研究者们有所借鉴。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美育与博物馆教育合作的馆内建设模式

在我国以往最常见的博物馆与学校美育的合作模式,就是学校组织到博物馆进行参观教学,但是由于带队教师及馆内人员之间缺乏互动,这样的集体参观往往起不到大的教学效果,对此由博物馆入手笔者建议有三种方式可改善或加强两者之间的合作模式。

1.线上、线下教师培训,馆内设立美育的“第二课堂”

参考西方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合作模式对各高校专业教师开展培训,在如今多媒体环境下可加入网络培训课程,如美国许多博物馆(国家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在网站设置学校教育专门栏目提供服务,包括各项教学资源介绍、参观活动单、教案、线上学习游戏、教学媒体等,有的还开设了网上在线课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资料信息等在线互动服务,这样通过网络课程让更多的师生不必到馆就能享用其丰富的资源,教师在培训后也可将博物馆的理念与内容在课堂中传播,提高学生对博物馆的认识。

此外可加强馆员与高校教师的联系,设立专门部门线上、线下共同备课、讨论互动,逐渐将博物馆发展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博物馆教学的最大优势――收藏品,艺术类、文史类等专业找到相应的博物馆分点实物教学,通过新媒体视、听、触等感官的刺激,学生更易理解课程内容。

同时博物馆在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资源提供、教学设备使用、教学辅助人员安排、教学活动组织等各个方面尽可能提供周到的服务,最终达到博物馆教学与在校教学一样便利的效果。

2.组织相关专业大学生馆内实习

目前我国的博物馆类型涵盖了艺术、自然、历史、地理、生物、科技等诸多方面,国内的高等院校对各专业的划分亦十分详细,大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对新媒体的运用接受快、效果好,如能与博物馆长期合作帮助大学生找到对口的博物馆实习,利用新数字媒体设备为参观者提供讲解、宣传、这个过程中不仅是将优秀文化传播给他人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审美能力、个人素养提升的过程。如中文、历史等专业学生适宜文史类博物馆,艺术、广告类大学生适合为美术馆和艺术博物馆提供专业的知识讲解,旅游专业学生适宜为观众提供咨询、宣传服务;外语类学生对不同外宾的讲解条件得天独厚。博物馆招募大学生志愿者,为他们提供专业讲解培训,提升他们的社会实践技能,不但有利于发挥其专业优势,也为博物馆的社会美育工作提供了最好的帮助。

3.新媒体设备的运用及新媒体专业学生的实践

新媒体具有开放、互动、即时性等优点,博物馆中的不同展品采用适合的新媒体形式展出呈现出与传统展示不同的形态,从而为传统展示艺术创造新的可能性。

例如通过 3D 虚拟成像技术替代实物的展示很大程度上节省了空间、减少了材料、储存、物质成本和人力成本,也增加了参观者的人机互动(如南京博物院的数字馆的青花瓷瓶烧制环节)

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的运用,该技术通过将图片、3D模型、文字、视频、动画等信息和真实世界中的物体实时叠加在一起营造体验空间,使参观过程变成集教育、信息、娱乐、体验为一体的观感体验,如上海自然博物馆通过WiFi定位,用自博AR客户端扫描场景融合增强现实、交互体验等新媒体技术开发的资源,向公众提供实时智能导览和教育服务。观众可以在展览现场通过app进行实时学习,与专家进行在线交流讨论,设定主题参观路线,根据任务寻找感兴趣的化石标本,离开博物馆后也可通过博物馆网站查询游览记录。此外,传感技术、投影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也是博物馆现代化过程中向广大观众传播科学、历史、文化知识,进行道德和审美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

现代化的博物馆是新媒体专业学生理想的学习实践基地,馆内新媒体设备的运用充分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也提供了广播新闻学、新媒体摄影、网络媒体等专业的学生上好的实习机会,由于新媒体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特征,所以对于新媒体的设计过程、使用过程、维护过程也是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考验。高校若协同博物馆将产、学、研三者有机结合,无疑会得到学校与展馆共赢的局面。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美育与博物馆教育合作的馆外建设模式

1.博物馆在高校设置“特殊课堂系列”

校授课模式是由博物馆专业人员带着与相关课程资源到学校服务师生,例如生物、植物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馆员带来的珍稀物种复制品、原件、相关新媒体设备等了解“特殊课堂系列”的教学计划和内容。课后通过公众号、微博关注等手段建小组讨论群、完成课题实践作业,这样的学习和许多高校目前提倡的自主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的理念相符。

2.虚拟博物馆的建设增加大学美育的受众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开始运用网络技术,将本馆的展览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官网、手机端APP、微信公众号等,这些都是与观众进行互动实现人性化服务的现代科技手段、观者通过博物馆的APP导览系统,可以看到馆藏精品、文化产品、教育园地、游戏参与、地图导览等,在官网可以及时阅读馆刊杂志、听取讲座、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提前预约展览、参加博物馆活动等等,可以说在自主性以及展示手法的多元性等方面确实突破了实体博物馆的局限。

大学生对新的数字化产品的接受、适应能力强,也愿意新的教学方式参与到传统课堂及课后教育中去,综合性大学若能通过虚拟博物馆课堂的建设,及时线上讲解授课、实时反馈落实到每个同学,通过数字技术统计参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形成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美育和博物馆教育合作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利用新媒体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形式,教育部门如能在法规政策、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将博物馆内、外开展教学活动纳入高校教育体系,真正实现博物馆教育与高校教学的有效衔接,成为大学课堂的必要补充,必将为营造学习型社会提供更好的条件。

3.新媒体设备的运用及新媒体专业学生的实践

新媒体具有开放、互动、即时性等优点,博物馆中的不同展品采用适合的新媒体形式展出呈现出与传统展示不同的形态,从而为传统展示艺术创造新的可能性。

例如通过 3D 虚拟成像技术替代实物的展示很大程度上节省了空间、减少了材料、储存、物质成本和人力成本,也增加了参观者的人机互动(如南京博物院的数字馆的青花瓷瓶烧制环节)

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的运用,该技术通过将图片、3D模型、文字、视频、动画等信息和真实世界中的物体实时叠加在一起营造体验空间,使参观过程变成集教育、信息、娱乐、体验为一体的观感体验,如上海自然博物馆通过WiFi定位,用自博AR客户端扫描场景融合增强现实、交互体验等新媒体技术开发的资源,向公众提供实时智能导览和教育服务。观众可以在展览现场通过app进行实时学习,与专家进行在线交流讨论,设定主题参观路线,根据任务寻找感兴趣的化石标本,离开博物馆后也可通过博物馆网站查询游览记录。此外,传感技术、投影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也是博物馆现代化过程中向广大观众传播科学、历史、文化知识,进行道德和审美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

现代化的博物馆是新媒体专业学生理想的学习实践基地,馆内新媒体设备的运用充分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也提供了广播新闻学、新媒体摄影、网络媒体等专业的学生上好的实习机会,由于新媒体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特征,所以对于新媒体的设计过程、使用过程、维护过程也是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考验。高校若协同博物馆将产、学、研三者有机结合,无疑会得到学校与展馆共赢的局面。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美育与博物馆教育合作的馆外建设模式

1.博物馆在高校设置“特殊课堂系列”

校授课模式是由博物馆专业人员带着与相关课程资源到学校服务师生,例如生物、植物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馆员带来的珍稀物种复制品、原件、相关新媒体设备等了解“特殊课堂系列”的教学计划和内容。课后通过公众号、微博关注等手段建小组讨论群、完成课题实践作业,这样的学习和许多高校目前提倡的自主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的理念相符。

2.虚拟博物馆的建设增加大学美育的受众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开始运用网络技术,将本馆的展览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官网、手机端APP、微信公众号等,这些都是与观众进行互动实现人性化服务的现代科技手段、观者通过博物馆的APP导览系统,可以看到馆藏精品、文化产品、教育园地、游戏参与、地图导览等,在官网可以及时阅读馆刊杂志、听取讲座、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提前预约展览、参加博物馆活动等等,可以说在自主性以及展示手法的多元性等方面确实突破了实体博物馆的局限。

大学生对新的数字化产品的接受、适应能力强,也愿意新的教学方式参与到传统课堂及课后教育中去,综合性大学若能通过虚拟博物馆课堂的建设,及时线上讲解授课、实时反馈落实到每个同学,通过数字技术统计参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形成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美育和博物馆教育合作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利用新媒体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形式,教育部门如能在法规政策、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将博物馆内、外开展教学活动纳入高校教育体系,真正实现博物馆教育与高校教学的有效衔接,成为大学课堂的必要补充,必将为营造学习型社会提供更好的条件。

篇6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975名参加过高考的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66.0%)是受访者在填报志愿时考虑最多的因素,然后是学校所在的城市(64.3%)。在填报志愿时,59.9%的受访者被如何选择学校、专业和城市的问题困扰,59.6%的受访者坦言填报志愿时不了解专业的具体含义和学习内容。

受访者中,00后占10.1%,90后占34.9%,80后占41.3%,70后占10.2%,60后占2.7%。

专业发展前景是受访者填报志愿时考虑最多的因素

李航(化名)是河北省的考生,他的省内排名刚好和心仪的学校去年的录取排位一致。“由于我的成绩刚好卡在分数线上,所以填报志愿时主要考虑了学校,没有考虑专业的问题,只能服从调剂。志愿表上前几个学校都是我想去的,此外也写了兜底的学校”。

虽然李航觉得自己第一志愿专业被调剂的可能性比较大,但他在志愿填报时还是尽可能考虑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我想学人文方面的专业,正好这所学校今年大类招生,有人文科学实验班,一年之后可以再细分专业,包括历史、国学、哲学等,我都挺喜欢的”。

浙江某高校大三学生施薇(化名)说,自己当初报志愿时主要考虑了城市。“我也考虑过北上广这些大城市,但更想毕业后在二线城市发展。我觉得杭州的环境不错,初中暑假父母曾带我去杭州玩,我就喜欢上这个城市了”。

朱婷(化名)是河北沧州的艺术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她更多地考虑了城市,“城市对一个人的发展很重要,我还是倾向于去一线城市,感觉这些城市文化氛围更好,更能开阔眼界”。

在北京某外企工作的刘静,前段时间正给侄女参谋高考志愿。她觉得专业的就业情况、发展前景是报志愿时格外需要认真考虑的。“我学的是英语专业,现在做外贸相关的工作,也算对口。英语专业在我上学时还算热门,现在就不一样了,英语好的人越来越多”。

调查显示,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66.0%)是受访者在填报志愿时考虑最多的因素,然后是学校所在的城市(64.3%)、学校综合排名(58.2%)和自身兴趣特长(45.7%)等。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丁延庆认为,高考填报志愿的第一步是定位。也就是看考生今年的高考成绩大致能上什么学校,然后才是地域、专业这方面的选择问题。“当然也可以从将来学什么专业来选择学校,但这都离不开自我定位”。

调查中,68.6%的受访者表示报志愿时主要是自己拿主意,23.1%的受访者是父母给拿主意,5.2%的受访者是老师给拿主意。进一步交互分析发现,79.0%的00后在报志愿时是自己拿主意,比例,然后依次是90后(73.6%)、80后(66.0%)、70后(56.4%)和60后(51.9%)。

李航打算以后在喜欢的专业上深造、读研读博,做个教师。“我尤其喜欢历史,虽然起初家人反对我学这个,但我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

北京某高校计算机专业大二学生刘冉(化名)表示,她填报志愿时,父母推荐了一些学校,在专业选择上主要是她自己的想法。“父母曾经担心,我作为女孩子,以后从事这方面工作太累,但我对此有兴趣,以后也可以以此为基础涉足其他相关领域”。

朱婷报志愿时主要是自己决定的,同时参考了老师的建议。“老师经验毕竟更丰富,尤其是像我们美术特长生报专业,问专业老师更有用”。

丁延庆表示,高考填报志愿是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一环,需要更多地考虑兴趣、特长以及未来规划,同时还要广泛搜集信息、储备知识。而家长在这方面的能力不一定比考生强。

59.9%受访者报志愿时被如何选学校、专业和城市的问题困扰

在给侄女参谋高考志愿的过程中,刘静觉得困难在于不太了解专业具体的教学计划、未来的就业方向。“我侄女想去的学校有个国际金融与市场专业,不知道这个专业和金融学、国际经济贸易之类的有什么区别,就业前景如何。如果能有一些毕业生就业情况的介绍,可能对考生填报志愿帮助更大”。

调查显示,在填报志愿时,59.9%受访者被如何选择学校、专业和城市的问题困扰,59.6%的受访者不了解专业的具体含义和学习内容。

李航的父亲是高中老师,在帮他报志愿时做了很多案头工作,“我爸将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排名、专业信息等搜集整理到一起,还了解了今年的录取政策”。

“我在填报志愿时主要参考了专业报考指南,辅以网络信息。”朱婷觉得,现在网络上查询到的志愿信息非常庞杂,但不够系统全面。

调查显示,在填报志愿时,受访者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志愿填报指南和手册(68.4%)、高校的官方网站咨询(65.2%)和高校的招生宣讲(47.1%)等。

篇7

本人在十多年的素描教学实践中,从以下三个阶段来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观察方法和结构概念,了解素描的多种表现手法,重塑对素描的全面认识。

第一阶段:应该把几何体或静物作为素描的最基本的训练内容

1.应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观察方法及造型能力,表现形式的功能,着重讲解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从理论入手,不要只重视技能训练。使学生明确这样一个道理:素描所作的不仅是如何表现形体,而重要的是怎样观察和认识形体。

2.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构图和比例的重要性,教会学生怎样把所描绘的物体合理的安排在画面上。构图过大使人看上去产生饱胀的感觉,同时也影响空间的表达;过小缺乏视觉冲击,使画面显得空间乏力,如果偏离中心,又会使画面失去平衡感。合理的构图应大小适中,层次分明,有疏有密,富有空间感和空间的美感,给深入进行打下好的基础。优秀的素描作品首先是构图合理。

3.应该解决明暗和空间问题,引导学生在构图合理、比例正确的基础上,不要机械地看到什么画什么,注意抓住物体的突出部位和大的形体转折部位,从整体出发由远到近,从实到虚,把握主与次,强化层次变化。教学中应侧重讲解明暗形成的原理,不要对光线过分依赖,应从理解的角度出发。解决空间问题的方法,是应该有正确的取舍,教师应告诉学生,画面主要的和次要的,把离视线近的地方“拉”出来,使其突出,把次要的物体减弱形体和色调,以此来提高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提高画画整体空间感,这样就能产生虚实相间的画面效果。

4.调整大的关系。也就是深入阶段。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应反复提醒学生,一定要把握物体远近的虚实对比关系。主体与陪衬物表现上的强弱关系,以及物体前后左右色调的深与浅的对比关系,除此之外,还应对不同物体的塑造用线上体会轻与重、刚与柔、放与收、方与圆、快与慢、粗旷与细腻等,用以表达不同物体的质感。

第二阶段:应把石膏头像作为从静物素描向头像过渡的必修课程

石膏头像体现着人的生理结构,是雕塑家们的艺术杰作,是头像的真实再现,而且有着和静物相同之处,都是静止不动的,同时单纯的固有色有利于认识头部的生理结构。在这一阶段中可分为两个训练步骤:切面像和圆面像。

所谓切面像:就是把圆面像复杂的形体结构进行概括、简化、归纳成如刀切一般见角见棱的几何形状而组成的形体,但又不失原来形象的基本特征和面部表情。进行切面像的练习,是通过切面像的观察和分析,更好地了解圆面像上不太明了的特点和转折变化,起到概括、简化和用直线起形的能力。

认真观察石膏切面像的形体特点,在画面上确定出大置即构图,找出上下左右的突出点用大直线切出基本形,五官比例和明暗交界线的转折,掌握用线的深浅,表达形体的塑造,线条从不肯定到肯定,体现出空间光影关系和形体的深度。涂调子应从明暗交界面入手,用概括的方法,把暗部、反光及投影一起画,先分出明暗两大调子,不要一块一块地拼凑。要有秩序地对各局部形体结构,明暗关系、空间等各种关系和关键性细节作深入的刻画。按照这样先概括主体调子,后刻画局部细节的方法步骤进行,形体就能塑造出来。

在切面石膏像训练的基础上,可以继续进行圆面石膏像的写生练习,这一阶段的重点要解决解剖方面的基本知识(如头部的骨骼和肌骨的名称、体积等关系)。熟悉这些知识就能在画头像时,把握不同的人物特征。在画石膏头像时,有的学生不能从整体出发,而从外轮廊上下功夫,然后去填涂里面的东西,往往是画完了以后才发现造型关系不准确,透视关系不正确,比例也相差很多,局部关系和整体关系不和谐等问题。因此应强调比例和透视,在比较物体或人的比例时应考虑到透视现象的存在。在画石膏像时,应要求学生不要急于去描绘物象,而应是树立起一个整体观念,在确定了构图的基础上去寻找一个大概的结构比例关系,明确石膏像是由体积组成的,也是由这些结构组成了物体的表面关系,这就是轮廓。如果确认一条线是否准确时,应采用多条线的及辅助线来帮助确定它的正确性,这条线与另一条线的比例关系,另一条线与这条线的倾斜关系,它们之间的水平关系及垂直关系,也就是说把眼光放开观察,不要画哪里盯哪里,这样就能克服片面,孤立,死抠细节和轮廓的不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三阶段,素描真人像是素描课高层次的训练内容,特别是人物头像在美术高考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是重要的基础课程

要画好一幅人像素描作品,必须从内部结构和外部形象上,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要对学生着重讲解头部的结构和解剖,并强调其重要性。同时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许多同学对头部结构理解不够,只片面追求技法和表象感觉,造成画面人物空间肤浅,结构不明确,这主要是骨骼的转折骨点的位置不清楚,结构不够精影响了体积的塑造,所以在作画之前应先分析、理解头部骨骼及肌肉的结构。

2.除了基本形要求准确以外,还必须注重人物的神态气质,许多学生在画人物素描时,形成一种缺少激情的作画习惯,手下的人物千人一面,表情没有什么变化,缺少人物个性的气质特征,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欣赏和临摹名师的作品,使学生明白肌肉的运动决定人的神态,而神态是人物内心喜怒哀乐的外在的体现,有了神似,人便有了灵魂,才会给人真实的感觉。

篇8

一、宏观方面:社会转型的冲击

1.社会流动需求

社会流动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某一种社会地位转移到另一种社会地位的现象。社会学家根据社会流动的方向将社会流动分为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垂直流动是指一个人从下层地位和职业向上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或者从上层地位和职业向下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水平流动是指一个人在同一社会职业阶层内的横向流动。[1] 自古以来,接受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向上层地位和职业流动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社会流动呈现出相对平稳的态势,向上流动越来越难,社会成员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垂直流动的目的很难。很多家长意识到通过教育来实现孩子的向上流动较为便捷且可行。为了实现自己孩子的垂直向上流动,家长只好从小学起就把孩子送进辅导班。

2.就业形势逼迫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社会用人单位招聘录用新人唯学历是举,原因在于学历能够证明一部分大学生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录用单位在节省大量人力和财力的情况下判断新人能力。还有的用人单位明确指出,只招985或者211学校的毕业生。社会给学校划分等级的同时,也把毕业生无形地分为了三六九等。名牌大学学校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了让孩子在步入社会之初能够进入一个理想的工作环境,把孩子送入名牌大学成为许多家长的夙愿。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各行各业对招聘新进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努力学习,拼命考上大学,希望将来能够找份理想的工作。可惜,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很多大学毕业生不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大学毕业生对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深有感触。在文凭社会里,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只有具备重点大学学历的毕业生才能获得好职位、高薪水。因此,家长更加注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为了孩子能够考入重点初高中、考取名牌大学,不惜重金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

3.经济利益驱动

当前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2010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1年《经济蓝皮书》指出,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经济总量上升迅速,但是人均生活水平并没有随之改善。房屋、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价格都在飞速上涨,而教师的工资涨幅远远没有跟上物价上涨步伐。教师的一切开支都要依赖自己微薄的工资。在知识经济时代,某些教师为了摆脱经济压力,不得不暂时放低师德要求,用自己的知识来换取金钱。另外,由于社会上就业形势严峻,许多滞留在社会上的师范类毕业生难于就业,开办辅导班成为他们谋生的手段。

政府三令五申不准在职教师有偿家教或者开办辅导班,并且规定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与师德挂钩,很多地区对教师有偿家教和开办辅导班实现一票否决制。但是有些教师仍然利用假期开办辅导班以赚取报酬,在校教师的身份为其开设校外辅导班提供了便利,学生家长们也愿意把孩子送到老师那里辅导。此外,很多商家注意到教育辅导的市场,他们在学校周围、小区附近、交通便利的地点投资办起各式各样的辅导班。由于商家的参与,让辅导市场充满了竞争,对辅导班的宣传更加迷惑和诱人,比如“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送来一个娃娃,还你一个人才”。放眼望去,大大小小的辅导班在学校周围随处可见,这些辅导班的举办目的无疑是追逐经济利益。

二、中观方面:学校资源的限制

1.教育资源不均衡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时代诉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拥有“两重”的学校发展传统:政府的优势教育资源一般集中在重点学校,而学校的优势资源都集中在重点班级。为让孩子成为重点学校里重点班级的一员,学校围墙之外家长间的争夺战从来没有消停过。

目前,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分布十分不均衡。大多数农村教育资源贫乏,很多农村家长把孩子送到城市重点中小学。而这些重点中小学数量有限,教室本就拥挤,又要接纳这些借读生,原来只能容纳60名学生的班级被迫扩充人数,导致班级人数较多。在这样的班级进行教学,教师很难做到优差“兼顾”。学习成绩好、善于表现的学生自然容易得到老师的关注,相反,那些学习成绩差、接受能力慢的学生则容易被忽视。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教师授课的速度往往取决于班级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这使得一部分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牺牲品。因此,校外辅导班成为校内学生学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落后,所以选择课外辅导,成绩好的孩子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永远在班级中处于领先地位,也将自己的孩子送至辅导班。

2.教师观念陈旧

教师队伍中很多人的陈旧观念没有更新,认为“严师出高徒”。他们从来没有给过学生人性化的关怀,常常无视学生的人格尊严、肆无忌惮地对学生进行指责,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而没有学习好课程。所以学生不得不参加课外辅导,以补回课堂上失去的知识。

目前,学习成绩通常是评价中小学生的唯一标准。很多时候老师喜欢拿成绩好的同学和成绩差的同学比较,老师在批评成绩差的学生时会说:“你看,某某同学成绩那么好,还在报辅导班学习,你就不能多学习点儿!”此外,家长在和教师交流如何提高孩子学习成绩时,教师往往会建议家长带孩子上辅导班,认为单凭学校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补比不补强,多补比少补强”已成为家长的共识。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认为,场域的特性之一就是集体成员之间的竞争性。在这种社会舆论引导下,家长听到老师这样的引导之后,为了让孩子在班级这个场域里面取得竞争的优势地位,主动送自己的孩子去辅导班也是人之常情。

3.考试制度不完善

考试长期以来都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发挥过不同的作用。当社会出现了强制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脑体分工之后,为了从人群中选拔出管理人员等脑力劳动者,人类发明了考试。它基于社会需要而产生,其社会根源在于脑体分工。[2]然而如今的考试制度(如高考制度)却在逐渐偏离这一轨道。摆脱唯分数是举的人才选拔制度,逐步建立完善的高考选拔制度,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进入国家重点大学学习的高考选拔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我国不健全的考试制度的弊端。考试一直是我国选拔人才的最重要手段,考试分数的高低代表了学生的学习好坏、能力大小,也决定着学生的升学,考试成绩依然是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3]义务教育阶段,大部分考试不是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而是为了考试而考试,有些模拟测试题目常常超出学生本阶段学习的范围。这就促使很多学生选择课外辅导班,有的学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进入课外辅导班;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应该笨鸟先飞,进入课外辅导班提前学习高年级知识。由此可见,现行考试制度促进了课外辅导班迅猛发展。

三、微观方面:学生家长的依赖

1.家长过度偏爱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孩子的教育不仅是社会、学校的事情,家庭在孩子教育和成长中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

我国传统儿童经典读本《三字经》有云:“养不教,父之过。”孩子教育成功与否,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且影响深远。有的家长把自己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使家长偏重孩子的智力教育,往往不考虑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条件没条件都要送孩子进辅导班,只要是考试考的科目一律补,期待以此确保孩子考高分、上大学。家长的这种家庭教育观念是辅导市场火爆的直接推动力。

2.家长过于繁忙

在城市中,学生家长存在两类庞大的群体,即上班族和商人。上班族中普通工人一般时间比较规律,但是他们没有寒暑假,一般在假期会送孩子去辅导班。在上班族中,处于领导或者教师身份的家长,一般会让自己的孩子学习艺术方面的特长,他们一般也会选择政府举办的少年宫之类的辅导场所。一些经商的家长,他们每天起早贪黑忙于自己生意,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更不用说给孩子辅导功课了,他们更愿意出点钱把孩子送进课外辅导班,孩子在辅导班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学习,自己便可以放心地料理生意。

3.家长文化贫乏

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主要是教育的产物。很多家长自知自己没有接受过很高的教育,没有多少文化,希望孩子不要再重复自己的老路。在知识经济时代,家长普遍认为,谁受的教育多,谁掌握的知识资源就多,谁就更有可能具有更大的力量在社会等级体系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在目前的义务教育阶段,许多中小学在放假期间各科都布置了大量的寒暑假作业,这些作业不但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也给许多家长带来了很大压力。受文化程度限制,对于学生不懂不会的问题,许多家长也束手无策。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假期作业,将学生送入辅导班无疑是许多家长的无奈之举。

课外辅导热是一种现实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敢问辅导班来之缘由?需求决定供给,辅导班的繁荣得益于社会、学校制造的各种各样的教育需求和家长的追捧。如何给过热的课外辅导降低温度?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谈到等级制的时候指出,驳斥等级制并不能给我们指出一条出路。必须得到改造的是那些使得这一等级制得以存在的条件,不管它们是现实中的条件,还是思维中的条件。[4]按照布迪厄的理论,要给辅导班降温,必须消除辅导班迅猛发展的外在条件,即实现教育公平,完善高考招生制度,提高教师待遇,扭转用人单位唯学历是举的局面,转变家长盲目追风、攀比的心理,最终走向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社会流动[EB/OL].baike.省略/view/183609.htm.

[2]杨为学.中国考试通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3]于静.中小学学生“校外补课热”的社会学分析[J].消费导刊,2009(18).

篇9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天津市有关规定制定我校春季高职自主招生章程。

第二条 本章程是学校向社会公布有关招生政策、规定及相关信息的主要方式,是学校开展招生咨询和录取工作的主要依据。第三条 本章程经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办公会审查通过,并报上级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法律和招生政策审核。

第四条 学校概况

一、学校名称: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二、办学类型:公办全日制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

三、办学层次:本科、高职

四、学校代码:12105

五、学校地址:天津海河教育园区雅深路2号

第五条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在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整合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图书馆教育资源,建立的本科层次普通高校,是全国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学校以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秉承崇实、求精、致良知的校训和海纳百川、敬业乐群的中德精神,已逐步形成了以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为引擎国际合作、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为三大支柱的事业发展格局。学校坐落于环境优美的天津海河教育园区,现建有航空航天、先进装备制造、自动化、新能源与新材料、汽车技术服务、信息通信、经贸管理、应用语言、文化创意艺术、社会服务与管理十大专业组群。学校一贯崇尚技术技能,鼓励和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实战的生态系统,创业及就业率已连续五年达到98%以上,是天津市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工作示范校。学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有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特困补助等政策,形成了奖、贷、勤、补、助、帮、减七位一体的学生奖助体系。除设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市政府奖学金外,每年拨付120万元经费用于学校奖学金,覆盖面达到30%以上。学校吸引社会、企业和个人捐资设立社会奖助学金,已设立博世力士乐奖学金、泰达大火箭奖学金和奖教金、西子奥迪斯奖学金和园丁奖、天一建设集团奖学金等14项,每年奖励金额达到74.5万元。

第二章 招生机构

第六条我校设普通高职招生委员会,全面负责学校的招生工作,制定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决定有关招生工作的重大事宜。

第七条 我校招生委员会设普通高职招生办公室,是组织和实施招生工作的常设机构,负责招生的日常工作。我校成立招生监察工作领导小组,纪检监察室负责监督招生工作全过程,具体实施对学校招生录取的监督工作,维护广大考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确保招生工作公平、公正。

第三章 招生计划及收费标准

第八条 学校根据发展规划、办学条件、专业特点、生源状况和社会需求制定了2017年面向天津市春季高职自主招生计划,并向社会公布。具体分专业计划详见《2017年天津市春季高职自主招生计划》,或登录天津招考资讯网()和我院网站()。

第九条 报考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空中乘务专业的考生在填报提前批次志愿前,需要体检、面试,咨询详情请登录()或咨询空乘办公室(022-58513510/58513520)。

第十条 根据国家规定,学校按照天津市核定的收费标准对学生收费。其中物流管理、连锁经营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会计电算化、人力资源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费5000元/年,艺术类专业8000元/年,空中乘务专业8000元/年,机械制造类(中外合作办学)数控技术专业15000元/年,其余专业学费均为5500元/年;住宿费为1000元/年。

(一)自主招生报考条件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具有本市户口或居住证持有人随迁子女,且参加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考生,可到高考报名所在区县招生办公室(以下称区县招办)或居住证所在区县招办,申请报考自主招生。考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身体健康状况检查等工作按照普通高考的相关要求进行。

(二)报名时间及方式采取考生自主网上报名、现场确认信息的方式。

1、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须在1月11日至1月15日,登录招考资讯网(),或从该网站下载考务通手机APP(仅限安卓手机)进入天津市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报名系统,按照提示录入个人报名信息,核对无误后提交。

2、已进行网上报名的考生,须在1月18日至1月19日,持本人身份证件及复印件(同等学力报考者还须持人事档案所在单位开具的证明),到区县招办规定的地点现场确认报名信息。考生须按要求认真核对本人报名信息,无误后签字确认。

3、考生现场确认报名信息时,须交验相关证件证明,按规定交纳报名考务费(报名费每生30元,考务费每生30元),因本人原因不能参加考试的,不退报名考务费。

(三)考试形式及时间安排

1、考试科目。2017年自主招生全市统一考试科目为综合能力考试,主要考查考生的时事政治知识、言语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体现招生院校的选拔培养要求。

2、考试形式。综合能力考试的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长120分钟,考试成绩总分200分。

3、考试组织。综合能力考试由全市统一命题、区县招办组织实施、计算机网上评卷,考生须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答题,在试卷上或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时间。综合能力考试的时间3月26日上午8:00-10:00。

综合能力考试主要考查考生的基本素质,是考生知识和能力的日常积累,考生无需专门复习备考。对于组织专业考试或面试的招生专业,由招生院校自主确定考查内容、考试形式及考试时间,并通过招生章程向社会公布。招生院校要参照普通高考有关规定,严格组织实施专业考试或面试,确保公平公正、安全规范。

第四章 录取规则

第十一条 学校招生录取工作遵循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程序的原则;执行教育部和天津市招生委员会制定的录取政策、以及本章程公布的有关规定;以考生填报的志愿和考试成绩(艺术类专业考生须有本市联考合格成绩)为主要录取依据,德智体美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录取过程中,自觉接受天津市招生委员会、纪检监察部门、考生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十二条 录取时将依据考生填报的院校志愿,按照考生的考试成绩分专业录取。即先按考生填报的院校志愿,从高分到低分顺序排队录取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只有当考生所在同批次最低控制线上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人数少于我校招生计划数量时,才录取第二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并依此类推。

第十三条 专业录取以分数优先的原则进行:即先按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顺序排队,并从高分到低分依次按照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顺序录取。

第十四条 按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在教育部统一领导下由各省级招生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的管理体制,对政策加分考生的录取,按照市里规范和减少高考加分项目的实施方案政策执行。

第十五条 艺术(美术)类考生录取规则。根据天津市招生委员会要求,考生必须参加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组织的专业联考,并且成绩合格,在此基础上按考生考试成绩由高到低录取。如有调整,以天津市招生委员会艺术类专业录取原则为准。

第十六条 依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我校在新生入学后三个月内对考生身体健康状况按照国家招生规定进行复查。复查合格者予以注册,取得学籍;对不符合标准的,由学校区别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

第十七条 按照规定学校在接到天津市招办核准备案的录取考生名单后以特快专递的方式寄发录取通知书。已被春季高职自主招生院校录取的考生,如符合秋季普通高考报名条件且报名参加考试,限报秋季普通高考本科二批及以上批次的志愿。如考生被秋季普通高考和春季高职自主招生同时录取,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电子学籍注册时,只保留其秋季普通高考录取资格,春季高职自主招生的录取资格将予注销。

第五章 后续管理

第十八条 新生入学注册后,依据《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管理条例》、《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籍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按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培养。

第十九条 我校设有学生受益面达30%以上的奖(助)学金,并设有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岗位。

第二十条 学生完成规定学业,经审查达到毕业标准的颁发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毕业证书。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本章程仅适用于2017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春季高职自主招生工作。

第二十二条 整个招生宣传、咨询、录取工作,统一由我校招生委员会按照本章程和学校相关规定具体组织实施。郑重声明:在招生咨询过程中招生咨询人员的个人意见、建议仅作为考生填报志愿的参考,不属学校录取承诺;考生和家长也不得以任何形式要求招生咨询人员作任何不符合招生规定的承诺,同时我校不委托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进行招生录取活动。对考生及家长因受招生中介机构或个人欺骗而造成的伤害,我校概不负责。

第二十三条 咨询联系方式

电话:022 28776655、28776099

传真:022-28776655

网址:

篇10

——以实验中学为例

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要求教育教学要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启了智能时代教育新征程。中小学校迫切需要深入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师生教育信息化素养,落实教育现代化发展[1]。本文以榆林实验中学为例,阐述了“十三五”以来中小学校师生教育信息化素养提升的探索和实践。

“十三五”以来,榆林实验中学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逐步开启智慧校园建设,不断提升师生教育信息化素养,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质量内涵提升[2],充分发挥了市教育局直属学校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信息素养是使用信息工具作为主要工作手段时,解答问题的技术及技能。随着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信息化建设程度的加深,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专业化素养[3]。教育领域已经进入信息化2.0时代,这对教师与学生有了全新的工作标准及相关专业能力的要求。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学会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教学手段,进而使教学工作形成特色,使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一、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是市教育局直属的省级标准化高中,是陕西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全市唯一的机器人研究示范基地。近年来,学校荣获陕西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科研兴校明星学校、榆林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榆林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等称号。

学校校有46个教学班(高中28个,初中18个),在校学生2112人。教职工235名,其中专任教师208人,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学校现有多媒体会议室1个,通用技术教室1个,计算机网络教室4个,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6个,美术教室1个,音乐舞蹈教室2个,录播教室3个。建有500兆校园网,全体教职工配有笔记本电脑,学生用机324台,全校46个教学班都安装最先进的希沃电子白板电教系统设备。

二、信息素养调查现状与结果分析

为了解榆林实验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更好地为提升中小学校教师信息素养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榆林实验中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涵盖了中小教师信息素养中应当具备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四个方面。

(一)调查背景

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截至2018年9月,全国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已达94%,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91%。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领域结合各自需求,在扩大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问题的应用典型,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处在转段升级的起步阶段,并提出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4];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上,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5];在2022年前,补齐中西部教育发展短板,加快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逐步改善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6]。

(二)调查工具

为了使本次调查行之有效、简单和可操作性强,从量的方面获得榆林实验中学的教育信息化数据,本研究采取了结构化的调查问卷来获取相应信息。在此之后,对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录播教室进行抽样巡查。这种方法比较简便易行,有利于广泛收集各种情况和资料。评价从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能力等四个维度进行。

(三)样本选取

本研究样本来源于两部分,教师部分与学生部分。需要考虑样本个体基本属性特征的覆盖面,如教师年龄、教龄、性别、任教学科、学历层次,学生的年级、班级、性别等,分别发放问卷200份与500份,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填写问卷,问卷回收有效率接近93%,以此来保证本研究调查科学严谨性。

(四)数据分析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信息问题的敏感程度,是对信息的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调查数据显示85%的教师能够使用电脑进行备课,并认为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提高自身教学技能;75%的学生能够在遇到问题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存在45%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一般重要。以上数据可表明:大部分师生已经意识到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少有教师与学生运用信息化手段了解信息化教学趋势和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对信息的敏感度比较弱,信息化教学意识不强,没有形成一种自觉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的习惯。

2.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在获取、使用、生成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要求。教师在接触各种各样信息时,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有用的、有正确影响的信息,进行加工、合成,以生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学生的信息,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判断、评价、选择信息。调查数据显示,接近50%的教师在日常使用电脑过程中,没有定时清理与备份重要文件的习惯,同时在日常教学中会间接的使用别人的教学资源;35%学生也同样存在直接使用别人作品的习惯,并且他们对黑客这个身份没有正确的认识。可表明:大多数教师能够正确地评价网络上的信息,不在网络上传播不良信息,正确地向学生传授网络信息,但对网络上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安全性重视程度还不够。受自身信息素养水平较低的影响,教师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还需要加强。

3.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信息理论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信息理论包括信息的基本概念、信息处理的方法与原则、信息的社会文化特征等。有了对信息本身的认知,就能更好的辨别信息,获取、利用信息。调查数据显示65%的教师只知道1到3个课件制作平台资源,对不同种类的软件功能还不能准确定位;85%的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是由哪部分组成,并能分清输入设备与输出设备。随着各校不断重视信息化建设,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一部分教师开始使用信息化硬件设备,但普及率以及熟练程度还有待提高。大部分教师使用的软件仅用于通信、备课、处理文档等信息化应用的初级阶段,信息化水平较低,不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网络知识检索知识,获取教学资源,不会使用相应软件对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或再加工,不能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教学服务,教学质量不能得到根本提高。

4.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运用信息知识、技术和工具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包括信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与管理、信息技术及其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信息处理过程的设计等能力。调查数据显示:55%的教师能够独立的使用网络进行课件制作,并对office办公类软件有熟悉的操作;58%的学生能够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学习成果。说明大部分中职教师只能使用WORD、PPT以及通信软件等简单的信息化手段为教学服务,而运用更先进的信息手段对课件再加工、对资源再丰富、对课程再整合的能力还需要再提高。通过以上的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在思想上认识到信息化对教育教学以及网络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安全等的重要作用,但实际工作中受各种信息知识匮乏、信息能力较差的影响,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仍然有心而力不足,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五)存在问题分析

1.管理层信息化意识不强,信息化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学校尚有部分管理干部还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没有认识到校园信息化在未来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校园信息化必将会给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带来巨大的变革。

2.推进学校信息化管理和应用的配套制度仍需完善

需要学校领导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从顶层设计,再造流程,从高层推动,以信息化促进管理规范化、应用现代化,要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付诸实践,而不是仅停在口号上。

3.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应用系统和教学资源建设不足

学校基础条件还比较薄弱,各方面建设经费仍然紧张,信息化建设只能靠积极争取项目解决,信息化建设和运维缺乏固定的年度经费投入,应用系统和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常因资金问题得不到落实。

4.传统师生关系制约信息素养的提升

在传统教育模式及教育理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一直难以转变,灌输式教学让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存在显著不同,这影响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学生与教师难以建立平等的关系,就很难让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进而影响着信息素养的提升。教师由于与学生缺少沟通交流,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要求,也不能及时获取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进而就影响教学计划的制定,影响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三、有效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的策略

结合以上的调查分析及存在问题,榆林实验中学以“全员参与、分类评价、全面提升”为指导思想,构建成立一个组织、搭建两种环境、出台三项激励、采取四大措施、组织五类大赛、制定多重评价六个维度的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我校师生的信息素养。

(一)成立一个组织,提高信息化意识

学校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关于推进陕西智慧教育建设的实施意见》、《陕西省“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等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对学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组织领导,把加强信息化教师队伍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该小组包含学校校长、分管校长、电教中心成员、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以及市、区电教专家。该小组除了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推动智慧校园建设,还通过信息化课堂展示、专家讲座等方式,让学校教师自觉意识到信息化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时刻感受到自己对信息的需求,能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把握对教育工作有价值的信息,具有把这些有效信息整合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的强烈意识。

(二)搭建两种环境,夯实信息化基础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学校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工作,没有一定的基础设施,教师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主要从两个方面将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一是硬环境,为了保证学校教师能正常使用信息化设备,学校先后投入大量资金,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为每个教室添置了投影机、实物投影仪、希沃电子白板、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添置了高配置的录播教室;二是软环境,加强网络学习平台和数字化信息资源平台两大信息化平台建设。网络学习平台包括网上教学和教学辅导、网上自学、网上师生交流、网上作业、网上测试以及质量评估等多种服务在内的综合教学服务支持系统,能为学生提供实时和非实时的教学辅导服务。数字化信息资源平台主要包括教师自制PPT课件、网络课程、主干专业虚拟仿真实训软件、名师名课视频、主干课程的教学素材库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这些软硬件的充分准备为教师信息化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出台三项激励,调动信息化积极性

为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应专门出台《教师多媒体设备使用奖励办法》《信息化大赛奖励办法》,每学期均对在信息化应用、信息化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另外每学期的绩效考核方案中也专门有信息化应用的加分项,从物质、精神两方面激励教师,大大调动了其在信息化应用方面的积极性。

(四)采取四大措施,提升信息化能力

1.强化校本培训与提高培训相结合

对于基本信息技能的培训面向全体教师,如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的使用以及PPT课件基本制作等,将较高信息技能的培训面向有一定操作技能的教师,如PPT课件的高级应用以及格式化工厂等,实行差别化培训。

2.全面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

对全体教师不仅进行基本信息技能的培训,如邀请相关专家对学校信息技术骨干进行技术与意识方面的培训,组织青年骨干教师开展网页制作培训、Flash电脑动画制作、Photoshop图像处理基本操作培训。

在此过程中,培训者与学员之间都可以及时把握教学情况,收集、整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把问题通过网络或者知情者直接反馈到培训中来,再经由培训者组织研讨活动,把问题引向深入,扩展认识。另外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如为了参加省市微课大赛,组织CamtasiaStudio录屏软件培训,为了参加信息化大赛,邀请其他学校在国家、省信息化大赛中得过大奖的老师对全体教师进行经验分享。

3.校内培训与外出培训相结合

采用请进来的方式对全体教师在校内培训,送出去的方式将部分有潜力的教师送到有关学校及其他部门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让其操作技能、信息化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当然外出培训的教师回来还要面向全体教师进行校内培训。

4.教师自我研修

要使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技能、教学水平、教学成果能有突破性的发展,并不是一两次培训就能做到的,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长期的学习与实践,把学习作为工作的一部分。通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我学习、实践应用等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五)组织五类大赛,激发信息化活力

学校每学年第一学期组织分专业的课件大赛,第二学期组织各文化课、专业课的同构化教学设计大赛,也积极参加省市信息化大赛、微课大赛、多媒体软件比赛等等。充分利用各类大赛平台,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教师的教学改革,以赛促教,以赛促信息化水平提高,激发学校信息化活力。

(六)制定多重评价,落实信息化管理

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以及《陕西省国家教育考试信息化达标率评价标准》等文件为指导,制定了符合我校实际的《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将评价标准分成了初级要求、中级要求、高级要求。通过制定不同标准信息化评价体系,让所有教师都能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通过自学、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已的信息化水平,提升信息素养。当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信息化能力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信息素养的评价体系也要进行动态调整。

四、下一步工作举措

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提升教育信息化素养。戴尔公司董事长迈克尔·戴尔论断:“其实PC和网络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PC和网络只是工具而已,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更多、更及时的信息。”显然,利用信息是目的,信息技术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要进行信息化教育仅仅掌握信息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习有关信息科学知识,重视信息开发利用。

(一)主要任务及举措

1.构建健全的信息素养培养体系

学校应该针对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特点与需求,构建健全的信息素养培养体系。首先,学校应该对内部教师组织相应的培训工作,根据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合理地调整培训内容,将信息素养培训工作加入到教师的在职培训考核工作之中,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水平。在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时,应该对教学效果、应用研究等方面做出完整记录分析,把这些工作作为考核的一部分,这样可以有效地督促师生对互联网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应该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水平制定相应标准,将信息素养水平加入到标准之中,并设立相应的规范要求。学校应该加强与信息素养培训机构的合作,根据院校实力,建立一个集培训、考核、认证于一体的培训系统,这样才能为信息素养的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2.研究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方法

学校与教师应该重点研究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方法,加强对互联网技术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工作的核心。要充分地认识到教育信息化不是通过软件实现的,也不是通过硬件实现的,而是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在传统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注重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将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教育工作者应该将教学与科研充分地加以融合,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促进信息素养的研究发展,进而创建出具有更好教学效果的示范性课程,通过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配合,构建出一套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模式。

3.营造培养信息素养的良好环境

在学校教育中,学科较多,教学内容及教学优势也有所不同。教师应该增强同行之间的交流,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而达到提升信息素养的目的。学校应该加强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建设,建立起一套功能完善,具备交流功能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这样就为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4.转变传统师生关系模式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影响下,网络教学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理念如果不能加以改变,就难以满足当代教育工作的要求。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理念的转变,在教学中将学生作为主体,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配合性。教师在设计网络课程内容时,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对相关信息的引入。例如:所学专业的行业标准及对员工的具体要求,正确的思想观念的渗透等;通过在网络课程中加入这些元素,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同时,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让教师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去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预期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