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的产生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艺术的产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艺术的产生

篇1

关 键 词:后现代语境 产品设计 精神疾病 艺术化生存

关于后现代的本质如何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后现代主义究竟是停留在对思想层面和思维范式的突破上,还是已经深入到改革现有生活方式和生活制度的现实层面上。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的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指出,随着社会知识化、服务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到后工业化社会,后现代已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和文化标志。

一、后现代语境中的设计

后现代语境,从设计史的角度来讲,指的是人类社会经历了工业革命、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和大众消费之后,进入信息社会之后的所谓后工业社会的历史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信息爆炸引发了社会面貌和人类观念的大动荡和大改变,人类有一种强烈“失去控制”的感觉,因而在思想上和生活上对“秩序”的需要更加急迫,使意在创造秩序的“设计”上升到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与此同时,设计自身也正经历着“质”的变化。在后现代语境中,最根本的改变还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而思维方式的根本改变又表现在,多数传统的“两极对立”,如主观主义与个人主义,物质主义与非物质主义等,眼看着一个个消失。随着这种对立的消失,工具理性以及这种理性依赖的逻辑原则也正在受冷落。但在自动化程度日益增强的后现代,作为“工具理性”之典型表现的设计领域,却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大量设计的是“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这意味着,在后现代语境中,设计产品正在迅速地与艺术产品靠拢,设计过程也正在与艺术创造接近。结果,最终的产品再也不像传统产品那样,摆在我们面前,任由我们去解释,转而成为“形式”的非物质化和“功能”的超级化,逐渐使设计脱离物质层面,向纯精神的东西接近。

更重要的是,许多后现代设计,焦点已不再是一种有形的物质产品,而越来越转移到一套抽象的“关系”,其中最基本的是人与机器的对话关系。在智能产品中,传统产品的“形式”和“功能”在“语言”中合为一体,使产品范围从一种可见的有形东西,延伸到无形的人与机器的语言对话中。语言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活动符号,是一种难以捉摸的,多变的,适应性强的东西。这正是艺术创造和艺术作品特有的性质。设计一旦涉及到这样一种语言活动,其本身也就接近一种艺术活动。智能卫浴(图1),表盘显示的智能触摸界面设计,出于人性化的思考和理解,体现的就是人与机器的对话关系,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经典之作。

从以上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后现代语境中的设计正在向艺术领域靠拢,也同艺术一样,随着不确定的情感,制造一种不确定的和时时变化的东西。

二、城市人的“精神疾病”

在西方后现代思想家看来,后现代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在这一时期,社会文化的主导方面是消费文化。消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商品和体验可以供人们消费、维持、规划与梦想。消费文化改变了原来的商品观念,消费具有了新的内涵和属性。它不再是对真实的物或使用价值的消耗,而是已经变成对宣传和广告符号本身的消费。消费不仅被符号化,以致它们成为消费物的所指。消费社会的主体,也不再是直接面对物的主体,而是由错觉的符号所构成的“幻象”。因为当我们消费商品时,我们以为自我会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判断和选择,其实我们的选择已受广告、电视等媒体的引导和操纵,我们变成实实在在的“客体”。可以说消费统驭了生活世界,消费异化使人的需要畸形发展,在这种异化消费中,人没有真正的自由,人在消费中迷失了自我。

随着消费文化的兴起,各种电视、传媒、广告、摄影等的图像开始泛滥,几乎全面覆盖人们的生活,可以说人们进入了“读图时代”。“读图时代”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已经与原有的对象发生了疏离,它变成了一种失去模本的“拟像”。在这个依凭图像传媒所带来的审美泛化的文化世界里,所有的事物都变成了审美的符号,艺术的形式已经渗透进一切对象之中。“拟像”与大众之间的距离被销蚀,这种无孔不入的“拟像”构筑了人们生活的“超真实”世界。由视觉所带来的审美修饰性,使人对于视像的消费性更加沉迷,并且这种沉迷愈发强烈,愈发受制于视像消费所带来的。然而这种和满足并不具备精神内在的品格,它所呈现的也只是人们最直接的欲望和动机。可以说人们在这种“超真实”的现实世界里,在视觉与幻觉的交织中,失去了方向。

自古以来,人们都有追求美和的主观愿望。启蒙时代以来,开始崇尚理性。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把人类从宗教的“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人们对理性的膜拜使得把美和艺术的东西往往归结为抽象的理性。理性和感性形成二元对立的局面。到了后现代社会,人们开始摒弃了理性与感性的二元对立,出现了向感性倾斜的局面。对感性与美的强调是长期以来对理性压抑的抵抗,在更大程度上弥合了主体追寻美和的愿望和心理。然而在如此的消费社会里,人们在感性的欲望化的追求中,一切审美的品质被感望所淹没。感性异化的加剧,使人们在科技发达,物质进步的同时,也丧失了诗意追求的本真和。

在商品消费大肆其道的氛围中,在“拟像”符号的世界里,在感望的满足下,人们在符号和信息的不断膨胀中缺乏真正的交往,迷失了自我,个体精神世界的根基发生了变化。面对消费主义、功利主义时所负荷的焦虑和感望的无限膨胀,都向我们展示了城市人精神贫瘠的非人化图景。

三、产品设计之“艺术化生存”

产品设计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艺术化的发展趋势。一些设计大师如索特萨斯等人的家具设计,表现出极强的个性化、人性化的色彩,其本质就是设计的艺术化。在后现代语境中,大规模的市场群体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多中心的市场要素,不同阶层、习俗、人群、语言、传统、行为方式的文化群体细分着市场,因此,迫使无限制的大批量生产转向有限规模的生产,无论是手工方式还是机械方式,在这种趋势下,设计师关注着设计的文化和人类学范畴的相关问题,如伦理、道德和艺术价值,而非单纯的商业价值。产品不仅有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其文化的艺术的价值,是以隐喻的符号的方式表现的这种价值。

从设计和产品的生产方式上看,产品设计的艺术化生存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手工艺术的复兴,新手工艺术将成为设计领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手工艺术以无数劳动者的实践为基础,以全民族的文化、艺术意志为蓝本,以物的加工改造为实体,是一种呕心沥血的文化积累。新手工艺术与传统的手工艺术在本质上并无多大差异,而在品类和艺术形式上有新的表现,它从造型、色彩甚至构成方式和陈列上都表现出很强的现代性和现代艺术的形象特征。在后现代语境中,新手工艺术不经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的形态存在于社会生活中,而且作为高技术结构强有力的一个互补机制,平衡者着人的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

二是设计与手工艺品的结合。在高科技的设计和生产中,传统的手工艺与高科技的生产、设计相结合,使得产品设计生态化、人性化、艺术化。大工业生产体系和方式正在向着大批量、智能化、个性化的方向转型,这种转型是为了提供更多、更好、更适用的产品,为了适应人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蕴含着产品设计和生产的一种艺术化趋势。因此,在后现代语境中,机械与电子技术与手工技艺相结合,根据所选的表现形式和表现需要来采用不同的技术和工具。如:Hans Wegner 设计的Y椅(图2),构架采用弯曲木,另外的仅是编织物,自然材质感强烈,体现出人与自然材料的亲和性。归根结底,人们是想寻找一种新的复合关系,连接艺术世界和技术世界的边缘领域,实现双方的融合、共生、对话,以满足人们在“拟像”符号的世界中对更加复杂的品质的寻求。

三是机械产品趋向人性化、诗意化的设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为产品设计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人性化的设计和诗意化的产品生产都将成为现实。就产品的生产而言,手工产品的手工艺品质、使得产品天生具有了人性,是“生态的产品”,大机器产品经过人性化、诗意化的设计,同样能创造出人性化的产品来。诗意化的和人性化的实际上就是艺术化的设计。如:卡尔洛·莫里洛设计的书桌(图3),采用玻璃台面,体现现代科技的特点,而原木和积层木的结构体现出自然材质的美,使该设计具有更多的艺术化特性。要实现这种艺术化的设计,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设计师如何从人性化的、生态的角度去从事设计,将产品设计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满足人们对复杂品质的需求,以此重塑人类的价值维度,构筑人的精神家园。

产品设计的终极指向是艺术化生存,这是一种高品质生活的概念。产品不仅仅是满足功能需求的工具,更是增加生活乐趣的载体。产品设计的本质是来自于产品内在的品质是否满足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情感方式的需求。要使产品具有吸引力,设计师必须对生活方式展开研究,将行为、观念和器物本身互相整合,真正实现了文化之间的积极互动。

四、总结

当今,设计与艺术已在进一步交融,对话,互为汲取。设计产品逐渐从有形的物质产品转化成人与机器的对话关系,并且日益向着艺术化方向发展,其本质和内涵体现着对人的关怀。然而,随着消费主义盛行,图像传媒的发展和全面审美的泛化,人们过分追求感官的享受和欲望的满足,丧失了精神的深度,以致于主体性和自我意识开始丧失,精神被放逐,价值感逐渐缺失。面对大众主体出现的普遍的精神危机,产品设计要实现艺术化生存,必须从根源上进行思索,把行为、观念和器物本身互相整合,将“设计为人”的深刻内涵揭示出来,实现文化之间的积极互动。因此,在后现代语境中,实现产品设计的艺术化生存,才能为解决城市人的“精神疾病”在学术上建构使产品设计走向艺术化发展的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stephen.R.C.hicks.Explaining Postmodernism.scholargy publishing,2004

[2] [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高铦等译,北京:新华出版,1997

[3] [法]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 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5] 李砚祖.造物之美——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篇2

关键词:现代艺术;当代艺术;多重背景系统

丹托讲述的艺术的终结之后的问题时至今日,在当下的艺术的语境中。已然被证明不存在这种观点的忧虑,艺术本体、艺术史、现代艺术的终结伴随着当代艺术的活跃也找到了现代艺术的新的出路。详细的说对于艺术家而言,就是今天我们所定义的艺术仍跳脱不出杜尚博伊斯提出的概念与命题。所以,今天艺术家们所做的工作就是不断为语言的边界开疆拓土,将艺术语言不断地细化深化。随着语境的不断变动,问题将不断出现,即迎来了艺术家个人问题意识的产生,随之而来的则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意识的出现。新的问题意识与方法意识的出现的过程,也是将艺术家从事物与艺术的外部引向问题的核心的过程。如此看来杜尚、博伊斯的贡献在于突破了现代主义的边界问题。通常我们对现代主义的认识,是语言已经饱和了的事实,“已经没有新的玩法了”,这也是让许多当代艺术工作者感到绝望的一件事。但是,语言真的饱和了吗?就连毕加索听到杜尚去世的消息后,喃喃地说:‘他做得不对。’……杜尚……是把艺术拉向‘毁灭’……”。但是,杜尚和博伊斯这两个看似破坏了现代主义艺术边界的人,却实则扩充了艺术语言的边界,正是这两个人以“反艺术”的观念架起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脊梁。让我们重新审视艺术,并重新追问艺术对于自己是什么。是将艺术形式的过于本质的追求而引向对人和社会文化的强烈关注。再进一步说艺术是什么?这么看我觉得艺术其实就是流动的具有艺术性的生活。

对于艺术家而言在我们介入文化生活,遭遇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让作品获得普世性价值,这种过程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诠释当下语境中的艺术,即对于艺术家而言工作方法的后台开始走向前台的过程也可已被认为是艺术,在当代艺术中,语言的交互融合体现着格式塔法则,即整体的意义远远大于局部之和的意义。当今的艺术工作者所做的工作已不能被简单的归为哪一类的艺术领域,他们的工作实际上是建立自己的一整套话语体系,传统的艺术分支已不能再框定和限制他们的思维和工作了。这是一套可以在自己领域不断深化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和延续性。这么看来艺术为什么不是一种个人的发展中的文化史呢?在我看来现代艺术的之后,随着艺术的跨学科的介入,各种哲学体系背景下的对艺术的作用,甚至是艺术本体与多视角多维度的解构后的重建都在标注着当代艺术的属性,这就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断进行自身消解,然后再次建立的过程,所以当代艺术的边界广义上不断被模糊化同时狭义上又具体化,这就导致当代艺术越来越像是一个人类社会活动、认知、连接世界与自身的偶然现象。这样来看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在跨过现代艺术的当代艺术的范围下来看艺术的边界就是每个人个体的边界,每个人的审美判断。我认为,另一方面艺术的定义不一定要以严肃和低俗来分隔,当代艺术或者说以后发展的艺术中艺术的概念被定义在各种背景系统、多角度结构之中的交叉点。它们同样也存在于认知以外的灰色地带。随着信息的爆炸,信息技术的革命,全球化等等当下的发展中,艺术被解读产生新的意义已然成为新的母题,不再是以非艺术反对艺术或是低俗艺术反对严肃艺术的仍然过于本体化为主的思维逻辑。当代艺术的特点就是以强大的包容能力消解二元对抗元素,裹挟着或被裹挟着资本的力量左右着艺术的格局和建立新的艺术的语法规则。这是不容忽视的,艺术家开始艺术在各个领域的背后系统的深层的推进和边界的再次扩张。那么背景系统和多角度的介入艺术的合法性在那里?背景系统、多角度本身具有多重符码和身份的寄主。当代艺术的问题意识的产生与知识背景系统、多角度的方法意识有着天然的联系,问题意识的产生和方法意识的出现本身就是在知识系统、多角度结构之中寻求可以挖掘的新的交叉点。换言之,在不同学科里遇到相同的问题,或是在现有的知识系统遇到新的问题,怎样解决这种不断复杂化的问题,就产生出相应的多背景多角度的解答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新的知识被生产,原有的知识系统的背景再次分离、整合变成多元的知识系统。当代艺术的作品价值的判定正逐步在向各自的知识背景,甚至是多种的知识背景的再次利用和多重视角的转向而发生着转向。学术、形而上的深层推进和审美性批判的逐步回归成为当代艺术的主要内核,我们可以看到皮埃尔.于热的关系美学在资本力量的介入,具有欧洲传统美学的审美性的再次利用,把关系美学形而上的资本的参与使得作品更具有介入社会的能力的意义重新向前推进,在关系美学的形而下的呈现上对于欧洲传统美学掺杂着异质文化的混合视角产生出新的视觉经验。我们还可以看到何程瑶的在微博上进行贩卖自己的2000个小时的作品,在一瞬间消解了严肃艺术和低俗艺术的界限,知识背景的混乱的不同个体同时在完成了这一个学术问题,比之艾未未的通过媒体的利用,显得更加有效。当代艺术家不断遇到新的问题,无论艺术内部、外部。具有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已成为一个当代艺术家的必然的素养,在我们怎样无法跳脱出杜尚的概念之时,艺术家开始在各自的知识系统背景里转换角度,以推进学术、作品深度的命题才是重中之重。杜尚曾说:“要建立自己的美术史。”在丹托的判断下,美术史的终结也许正是个人美术史的崛起,而当代艺术是连接个人美术史的通道。

参考文献:

[1]阿瑟.丹托(美).艺术的终结.

[2]尼古拉斯.伯瑞奥德(法).关系美学.

篇3

【关键词】艺术精神;意识形态;转向

中图分类号:J0-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78-03

西方艺术史在本质上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为社会而艺术阶段。这时段的艺术属于功能艺术,其本质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功能或者帮助社会秩序的建立。因此,该时期的艺术品都是功能优先,服务社会,然后才是审美;二、为宗教而艺术阶段。这时段的艺术、艺术品都是为了宗教而服务,宣传教义、维护宗教统治;三、为艺术而艺术。这时段的艺术本质是审美、表达情感,为了纯粹的艺术而艺术;四、为人生而艺术。这时段的艺术是为了追寻我们如何获得幸福而艺术的。随着历史的推进,艺术精神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道德的变化而变化,逐渐从物质精神转向为精神的精神。

一、功能艺术的艺术精神

西方艺术精神的发展和演变总是永不停息的。在不同的时期,随着人们对自然、宇宙的逐渐认识,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逐渐发展,人们对艺术精神的追求也在不断地改变。从最初以求生存为目的,而产生的一种原初的艺术意识形态开始,其艺术精神就已经萌生了。艺术精神的变化一直是依附于历史变化之上的,经济、文化的进步同样会在相应时代的艺术思想上得到体现,并衍生出相应时期的意识形态,同时也体现了相应历史时期的艺术精神。物质生活的变革必然会有与之相匹配的思想精神的变革。原始人为了生存,希望征服一头野牛,在付诸行动之前,他们一般是通过在石壁上描摹野牛的形态来得到精神安慰的。原始狩猎人的这种把野牛的模样栩栩如生地在石壁上描绘下来的事件,已经是在对原始艺术的发生和艺术精神的产生做出了贡献,这也是他们自以为最成功的表达手段。但是,一开始,原始人绝对没有想到自己应该用何种风格、思想和精神来指导自己去描绘野牛的形状。因此,原始艺术的产生,是由物质状态决定的,一开始的艺术形态的发生总是以功能为主要目的的,他们的审美标准也是适用的。所以,我们不能指责原始人没有思想内涵,也不能贬斥他们技术粗糙。

当艺术的意识形态在人们的生产劳动中产生后,就渐渐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去了。从西方艺术史的演变过程来看,艺术精神的转向是在颠覆与传承中不断向前发展的。中世纪是对古希腊、古罗马的颠覆,文艺复兴是则是对古希腊、古罗马的传承和对中世纪的颠覆,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等等一直都是在颠覆与传承中向前发展的。但是这些不同时期的艺术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都是以功能为目的的艺术,他们的内容或者本质都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其艺术精神都反映了一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如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是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在此过程中,他们的意识形态中有了神的概念,他们都以受到神的庇护为最高宗旨。所以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往往以神和英雄为主要对象,其精神也具备了神的意识。到了中世纪,受基督教的统治,西方的艺术作品都是以宗教人物和宗教故事为主的,其艺术精神反映了基督教统治者的思想。而文艺复兴则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巴洛克、洛可可时期表现了皇家统治者的意识。直到浪漫主义的出现,艺术才逐渐找到了自我,实现了从功能性向表现性的转变。

二、表现性艺术的艺术精神

浪漫主义产生后,其艺术作品都以表现情感为主要目的,但是他们的表现手法依然以模仿自然为主要手段;印象派时代,画家在思想观念上还是没有真正的突破性变革。他们的画面依然尊重画家的眼睛,把眼睛的所见所感真实客观地记录下来,并没有渗透进多少主观理念。印象派其实是对古典传统的延续,而到了后印象派才真正开始在艺术精神上叛离了古典传统。后印象主义者高更曾如此评价:“印象派是眼皮底下的东西,不是心灵深处的神秘的东西。”“他们只注意眼睛,忽视思想的神秘核心,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科学的论证。”“今天的印象派画家们坐在一条摇摇晃晃、百疮千孔的船上,这种十分浅薄的艺术,完全是纯物质的东西,其中毫无思想。”[1]

黑格尔(1770-1831)曾论述,“绘画内容的核心是艺术家的心灵”。他还说,“绘画固然通过外在事物的形式把内在的东西变成可关照的,它所表现的真正内容却是发生情感的主体性……我们也看到一些有名的画家往往选用人类的外在环境,例如山、谷、草地、溪流、树木、船、海、云、天、建筑物等作为绘画的题材,而且卓有成效。但是在这类艺术作品中,形成内容的核心毕竟不是这些题材本身,而是艺术家主体方面的构思和创作加工所灌注的生气和灵魂,是反映在作品里的艺术家的心灵。正因为这个缘故,题材在绘画中才显得无足轻重,而开始突出地显现为主要因素的是题材所体现的主体性……”[2]黑格尔的这段话在一定程度上反驳了“镜子说”,即模仿说,或者说他把“镜子说”的意义作了一个跨时代的延伸。黑格尔强调了主观精神在作品中的重要性,也谈到了主观精神的体现是必须通过描绘外在形象来实现的。黑格尔的艺术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的艺术精神已经从模仿自然性精神转向了表现情感性精神。

当然,艺术精神的转变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及宗教等原因,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传统艺术审美习惯的厌倦,以及各种新思潮、新观念的出现,艺术精神开始和社会历史的演变相互交错,相互衬映。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人,而人具有社会性,所以艺术创作有着天然的社会性质,始终不可能脱离时代而产生。特定的时代有着特定的艺术现象,艺术现象也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征。古埃及因崇敬“神”和“来世”而出现了严格的“规范”和“秩序”的艺术,所以,古代埃及艺术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和社会宗教性质,是埃及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拜占庭艺术的产生则源自于中世纪对基督教的吹捧与迷恋;洛可可正是顺应了宫廷贵族们追求奢华、享乐的需要而盛极一时的;大革命的风暴时期,大卫的艺术恰好适应了资产阶级革命家们的精神需要。马克思说:“在罗马的古典严肃的传统中,资产阶级的斗士找到了理想与艺术的形式。”西方艺术精神的转变与社会历史的转变有着直接的关系。

以上这些艺术都是以“写实”为准则的,当写实达到尽善尽美之后,西方艺术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改道,放弃写实,着手变形写意,甚至进入抽象,用“有意味的形式”来表现这个“意义”,而我们把这变化了的艺术称之为西方现代艺术。即西方艺术真正步入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进入了“精英艺术时代”。

西方艺术自塞尚后就完全进入了“有意味的形式”的艺术时代,其审美标准不再是“像”。弗莱、贝尔等艺术理论家提出了形式主义理论,格林伯格提出了“形式主义”的艺术评判标准,凡是不符合他们的标准的艺术都不是艺术。在此时期,艺术完全由艺术家自身主导,艺术家在其艺术作品中可以尽情地表达情感,反映自身观念,用完全非具象的元素来表达画面,如抽象主义,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至上主义等。也就是在此时期,艺术不再是大众的艺术,而是少数艺术家的艺术,是少数精英阶层的艺术。他们反映的是少部分艺术精英阶层的意识,是他们的精神体验。

三、观念艺术的艺术精神

现代艺术的诞生让渴望自由的少数艺术家们欢呼雀跃,但是由于种种规则的限制,现代艺术无法满足大部分艺术家们追求自由的愿望,所以,新的变革很快就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如果说现代主义是艺术精神从功能到表现的一次转变,那么后现代主义则是对这次转变的又一个全新的升华。后现代艺术是对现代艺术的突破,是对现代艺术的冲突,艺术家们绞尽脑汁,希望找到新的艺术形式来反驳现代艺术的标准,他们认为“艺术是大众的,无别于生活的”、“摒弃个性和自我,抛弃技巧的复杂性、多样性”等等。总之,后现代流派的目的是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

艺术发展至此,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陷入了“虚无”的境地,在思想上似乎又折回到了其从生活中剥离出来的以前的年代,他们的主张和作品模糊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现代主义追求表现自我,而后现代主义却有意识地避免表现自我,他们最终进入了一个可悲的状态:失去了理想、动摇了对艺术的信念。他们的艺术主张为他们打开了无数条道路,以致于找不到一条真正的道路。就像一条湍急的河流突然涌进大海,河水变得平静而无方向。

在西方艺术史的演变中,后现代主义艺术只是一个过渡期。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艺术又一次改道了,往一个全新的方向去了。这个全新的方向不是关于要写实或者要抽象,而是关于要艺术还是要生活的选择,即艺术要大众化、平民化,要“人人皆是艺术家”,要“为人生而艺术”。这样的艺术在西方艺术史上被称之为“当代艺术”。当代艺术的缘起是对现代艺术的颠覆,是对现代艺术的反对,是“反艺术”。现代艺术所形成的一系列准则在当代艺术这里被彻底颠覆了,甚至连表现形式都被改变了,其所采用的呈现的形式只是用来展现艺术品。但是,有一样东西被传承了,那就是“精神”――现代艺术的精神。现代艺术是通过形式的变化来表达艺术家的内心情感的,这种精神是隐藏在形式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是艺术家内心的渴望、心灵的感召。但是,这种精神是与形式相冲突的。艺术家的精神是无形的,是空寂的,是无限的,但是现在艺术的形式标准却是有形的,是束缚的,是有限的。通过这种矛盾的冲突,现代艺术展现给观众,其形式的精炼化造就了精英艺术,但是却束缚了艺术家的心灵,限制了艺术品的受众。当代艺术就是在这种矛盾激化到爆发的阶段产生的,它使艺术的心灵得以解放,艺术品直接呈现艺术的精神,直接走进大众生活,模糊了艺术与非艺术的概念,使艺术可以承载艺术家的心理,追寻自我,寻找幸福生活,实现理想人生,彻底“为人生而艺术”。从这一点上来看,当代艺术是对现代艺术的传承。

在全球化的时代,受东西方文化的交叉影响,中国的当代艺术动荡不安。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国当代艺术的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当代艺术是“拿来主义”,还是“民族融合”?中国的当代艺术正面临着时代的挑战,面临着文化的侵蚀,面临着“失语”的危机。

四、小结

西方艺术精神的转向历经了千万年,从模仿客观世界发展到表现观念,艺术已经远离其产生时候的意识形态了。原始人用衣物来保暖遮羞,而到现代人这里则发展到了装饰、审美等更高层次的作用。原始人不会想到,他们生产的赖以生存的东西是所谓的艺术,而且在千万年后被职业化了,会受到如此的重视,甚至被视为谋生的手段。然而无论艺术精神如何变化,其形式和功用如何变革,它的精神内核和本质都在不断地被艺术工作者们所追问和研究。高更曾如此评价原始艺术:“原始的艺术从精神出来,利用着自然。所谓精致化了的艺术是从感官的诸感觉出来,服务于自然。因此我们堕入‘自然主义’的错误――我们只有一条合理性的道路:回到原始……我是一个孩子和一个野人……艺术家丧失了他们的野性,因为他们不再有本能了。原始自然的画家具有朴素性、暗示性的僧侣主义,笨拙不灵活的天真精神,他是通过单纯化,通过许多印象的概括来造型、服从于一个总观念。高贵的和单纯的!太大的用笔灵巧只能损伤想象力丰富的作品,因为它强调着那素材的东西……。”[3]高更对艺术本质的追寻,也是我们现当代对艺术精神追寻的一个指引。面对当代艺术,其精神实质到底为何,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寻。

参考文献:

[1]赫谢尔・B.奇普.塞尚凡高高更书信选[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4.72.

[2]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28-229.

[3]宗白华.宗白华美学文学译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230.

篇4

一、我国民间装饰艺术的发展历程

民间装饰艺术是农业社会的传统和“重道轻器”的观念下相结合产生的。我国的传统民间装饰艺术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它不仅仅只是代表着一门艺术,它的存在和经济、文化以及民生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对民间装饰艺术的追求是代表着人们对当时朴素、单纯的一种怀念,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依靠。在我国民间装饰艺术中,瓷器、玉雕和丝绸等都有所应用,并且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民间装饰艺术发展的历程中也曾经出现过很多的争议。最早的争议出现在先秦时代,墨子以节俭为由反对装饰,而儒家则认为装饰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且很好的和儒家思想中的仁进行很好的结合,从而形成了礼,也就是我们后来通常所说的“六艺”。而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装饰艺术,对一些重要的物质的实用的事物忽视,这就造成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相对缓慢的结果。后来在时期,我国民间装饰技术有了新的发展,一些新的技术开始利用到民间装饰艺术中。民间装饰艺术不单单是一种艺术,民间装饰艺术的变化与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当前社会的许多东西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因此,在当前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要使得民间装饰艺术能够顺利的传承发展。

二、现代美术时尚观念对民间装饰艺术的影响

现代美术的时尚观念和我国传统的民间装饰艺术的思想产生了冲突,对传统民间装饰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影响,以前非常流行的木质年画等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变的非常暗淡,很少有人去购买这些东西来进行装饰。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社会的发展速度过快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随着我们社会中的高科技不断增加,我们必须创造出高情感容量的环境进行平衡,这样才能使得社会变的更加和谐。而民间传统装饰艺术对当前社会的平衡起着非常好的效果。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民间装饰艺术会带有更多的情感进入到社会中,民间装饰艺术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民间装饰艺术的传承而言,艺人对于装饰艺术的传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是艺术传承的执行者,他们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而目前社会的快速发展使民间装饰艺术艺人流失严重,这对民间装饰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三、民间装饰艺术目前的发展状况

篇5

关键词:美术欣赏;现代艺术;抽象;感受

现代主义艺术起源于19世纪中后期,由于工业革命的冲击从而产生与千年时间完全不同的艺术。它们在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上都竭力标新立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任何一种艺术理论和艺术形式在刚刚诞生的时候都具有一种向前的动力,当然这样的环境下所产生的艺术品也是良莠不齐,只有经过时间的过滤和历史的筛选,这些艺术才会逐渐变得具有价值,优秀的艺术才能在历史中永存,而当今的现代艺术作品或是说很多艺术现象正是大量未被过滤和筛选的艺术作品的集合。

一、小学高年级美术欣赏课中开设现代艺术内容的必要性

由于时代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与资源的途径变得多样,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现代艺术作品,不能否认现代艺术中会有积极进步的,势必会被历史所记录的优秀作品,但也不能忽视那些经不起历史考验的作品。学生由于年龄、心理发展等原因无法对现代艺术的好坏进行区分,只能被动地全盘接受。种种因素都使得在美术欣赏课中开设现代艺术的内容成为必然。只有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才能够真正感受到现代艺术的魅力,感受到真正优秀的美术作品所带来的对人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二、小学高年级美术欣赏实践中的现代艺术课程的实施现状

在小学低年级的美术课中,学生在《画感觉》等课程中已经初步接触过抽象画,但是这些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无意感知。学校在高年级开设美术欣赏校本课程,这给了学生一个直接接触现代艺术的机会。我们对各个班级的学生做了一个初步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表示对现代感兴趣、希望多了解一些相关内容的学生占了绝大多数,表示不理解但感兴趣的占大约70%,而表示很不理解并且反感,不希望接受这样的内容的学生则只有20%左右。可见,现代艺术走进课堂是符合学生的愿望与其现有理解能力的,学生希望通过对现代艺术的接触与了解来拓宽自己的眼界。

三、如何欣赏现代艺术

现代艺术是一场视觉的革命,最初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照相机的普及,艺术家开始强调主观情感的色彩和平面带装饰趣味的画面形式,打破了相对狭窄的“传统”艺术,在不同方面启迪了现代艺术的发展。

对于抽象主义作品学生会产生“看不懂”“这画的、做的是什么啊,这也能称为艺术?”这样的疑问。这样的作品标志着一种从创作意识到欣赏方式的变革,学生不能从课本中找到对眼前作品的权威的解释,甚至教师也许也无法给予完全准确的答案,学生将会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逐渐改变他们所惯有的欣赏方式,尝试着去主动思考和探究作品的含义与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情感体验,他们会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最终形成自己对作品的独特认识和理解。

四、现代艺术走进课堂的一系列探索活动

绘画是现代艺术形成最初的表现形式,我们以《二十世纪现代绘画》作为美术欣赏中现代艺术的一个切入点来探索现代艺术课程。本节课利用图片、音乐以及视频片段给学生从视觉、听觉等方面来感受现代艺术,了解现代绘画,形成基本的现代美术素养。

首先从不同的两组作品风格的比较中感受现代绘画与传统绘画的不同,这里我们教授给学生学习美术的一个基本方法:比较法。现代艺术流派众多,专业的艺术家要细数下来也不一定能够说全,对于只需要对现代艺术有最基本认识的学生我们就简单地概括现代艺术的流派为两大流派:(1)抽象主义;(2)梦幻和非理性。借助大师的作品对这两大流派做简单的介绍,让学生的心中有最基本的概念。

学习这类作品:(1)从画面内容感受作品:(2)美术作品,特别是现代艺术作品与音乐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再从音乐的角度来感受抽象艺术作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画家的创作心理,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引导学生去“画音乐”,将鉴赏与体验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也做一回抽象画家。学生对这样的环节会表现出比较浓厚的热情。与《百老汇的爵士乐》相似的美术作品还有很多,尤其是康定斯基的作品,可以让学生鉴赏更多的作品,更多地体味画家的这种情感表现。

小学生对于艺术的感受还有一个很大的方面取决于自己的绘画体验,欣赏、感受大师的作品并用大师的表现手法来作画,用这样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对于现代艺术的感知、理解,学生作业效果显著。

现代社会,没有经过时间与历史考验的现代艺术作品已经被各类新闻媒体和信息网络带到了广大公众面前,成为人们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与现象。学生处于这样的艺术环境中,他们已经有了这样那样的感受并且产生了这样那样的疑惑,与其让学生蒙眼不见或是全盘接收,不如让其主动地进入现代艺术的世界,由教师引导他们去主动探究、思考。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初步证明了将现代艺术引入课堂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符合时代特点和需求的,优秀的现代艺术能够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它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有利工具,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1]易英.西方美术鉴赏语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2.

篇6

所谓传统审美理念,其表达的不仅是个人的主观感受,更多的是对整个社会的审美实践,其深刻地表达着特定时代所提出的理性要求。在众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了审美理念。中国的传统审美思想丰富多彩。寓物而明心,多强调“写意”,情景交融。不仅局限在简单的描摹客观事物,更不是随意拼合的主观意识,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将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高度融合,体现中国传统审美的统一和谐,从而达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统一。当然,该传统审美也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重要的精华,是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灵魂。此外,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还强调了“传神”和“天人合一”。传神,是艺术中传达美的一种方式,是指艺术作品应对物象最具审美价值的特点进行描绘,通过概括、提炼和再造,表现出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充分表达物象的神态、气韵,所以“传神”又称“形神兼备”。天人合一,是从战国末期到西汉时期发展的一种传统审美思想。先后将儒家和道家思想综合起来,逐步形成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主张。该主张深远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和艺术创作的未来。对于明式家具而言,无论选材、设计还是装饰等诸多方面均有考究,无不体现天工与人工的完美结合。

2对传统审美的质疑

随着社会不断的演变进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日星月异的变化使人们开始怀疑旧的事物,质疑传统的审美。审美思想具有相对性,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怀疑,作为一种本能反映,是体现思想活跃的。同时,这种活跃的思想并不只是否定力量。相反的,它可能有着极大的引领性,从而常常是人类认识进步的有力先驱。正如这样一句名言,“接收新的就必须重新估价、重新组织旧的,因而科学发现和发明本质上通常都是革命的。所以他们确实要求思想活跃、思想开放,这是发散式思想家的特点,而且确实也只限于这些人。”

3现代艺术氛围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的欧洲,在人们物质生产领域得到空前发展的同时,思想领域也得到了空前的活跃。这样的历史背景为现代艺术的萌芽及其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也为艺术的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时期表现出艺术发展的一片繁荣,艺术家们高涨的创作热情,轮番上阵的艺术流派和各类新颖的艺术形式都充斥着人们的思想和眼球。这种变化影响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和观念,同时也影响着宗教与艺术。其中,印象派最具代表性,它对传统法则的质疑则是后来产生现代艺术的起因。而后,后印象派反传统、反印象派的追求,是新艺术的开始。艺术家们将关注点转入内在的精神世界,选择新的视角去创造内心所感受的新事物。这一新艺术的出现标志着传统审美和现代艺术在逐步由相互冲突变为相互融合。随着西方现代艺术向中国的引入,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同时对中国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中国艺术界对许多艺术的概念性和主观性问题有了分歧和争论,但在一定意义上也有了新的认识。现代艺术家们通过创作来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类作品强调艺术家自身的价值,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同时也为后世创造不少值得借鉴的艺术表现方法和大胆的创新性材料。

4中国现代艺术的现状思考

目前,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中,市场和商业化的诱惑太大,导致一部分平庸艺术家利用所谓的流行艺术语言来进行大量的复制和抄袭,这种复制对于现代艺术的发展没有任何意义。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应有的市场和利润,使得有人打着与国际接轨的幌子,追求着表面的形式感来取得效应。在现代艺术的大环境下,艺术家的创意是潜伏在现代艺术中的内在动力。然而,现代艺术家的创作源于艺术家本身所处的文化大环境,在文化信息的影响下感知环境所反应出的能力。对于中国现代艺术,可能以全球化的资源作基础,以传统文化内涵转换的艺术创作会成为新的契机。

5现代艺术和传统审美的冲突

西风东借、洋为中用,很多人就是借此发挥,赢得了相应的市场和利益,导致由此传统审美与现代艺术间发生了正面冲突,并且气氛越来越烈。中国传统审美理论强调“意”,也看重艺术家的“德”,艺术水准相当的创作,艺术家的“德”会提升相应的艺术价值,因此,艺术家的“德”不仅影响着创作的艺术价值,也影响着大众审美理论。在中国现代艺术氛围里,艺术家的名气会成为人们审美、品评的一个重要标准。艺术家名气的由来有两类,一是通过市场的炒作和相关机构的宣传得来的,二是通过艺术家自身在艺术长河里的修养和锤炼造就的。后者相比前者来说是属凤毛麟角,在当今这个社会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商品市场社会,“好饭不怕晚”已不再流行。由此使得一些缺乏市场包装宣传的有才之人被埋没,一直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艺术是需要创造力、需要新鲜感的,若现代艺术一味地缺乏新鲜事物则使得艺术氛围变得单薄无力。市场的宣传在迎合社会和大众的需求,可也正是这样一味地迎合使现代艺术失去了传统审美的韵味,也是造成现代艺术和传统审美理论冲突的重要原因。现代艺术和传统审美经历冲突和纷争后,在社会大环境的条件相互刺激、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6总结

篇7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教授指出:“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随着艺术的发展和科学的迅猛进步,艺术与科学联袂上演着一出出效果佳质量好的艺术大戏,魅力着辉煌着吸引着痴迷的艺术家们。奥运会徽的设计,奥运场馆的设计就是艺术与科学的智慧结晶,3DSMAX的开发与研制,给艺术家提供了展示设计理念的艺术与科学的艺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大显身手,巨作连连,美不胜收。

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它与艺术在本质上有许多一致之处,同时在发展中也有一定的区别。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传播手段,并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和美学观念的变化。艺术也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科学与艺术一样也是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之一。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有着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规律还没有科学的认识,因而产生了神话,以此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而别的艺术也随之得到了繁荣。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科学出现了融合与和谐,达・芬奇等人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现代科学的发展对艺术发生了有力的冲击,包括艺术观念、艺术对象、艺术手段、艺术作品及艺术家等方面都遇到了挑战,并且逐渐发生了嬗变,科学与艺术呈现出既分裂,又并存,且互补的复杂局面。其实在高度发展的现代科学,虽然给艺术带来了某些消极的影响,但它对艺术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它对艺术活动各方面的冲击,也并非对艺术的扼杀,而是从另外角度推进了艺术的发展。比如潜意识的追求从再现到表现的转化,某些科技手段的利用,高科技手段的出现,都丰富了艺术表现的对象、空间、媒介、技巧,使艺术得以拓宽和发展。事实上科学的发展和艺术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对立的,而是并行不悖。摄影艺术的出现得益于光学的进步,电影电视的相继诞生更仰赖于光学、力学、化学、电子技术等多学科的力量,特别是由于电视成为大众化的传播媒介,迫使电影艺术也不得不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绘画艺术已大量吸收了摄影的某些效果和手段;电子琴已成为乐器大家族的重要成员;电子科学也促进影响了传统乐器的改造;电子、激光等综合科技手段的运用,使戏剧舞台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总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传统的艺术形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有的甚至将渐趋走向没落和衰亡,新的艺术形式也将不断出现和兴起,从而取代旧的艺术样式。人们的审美意识、观念也随之而变化,就连艺术家的价值、地位及创作手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正是科学对艺术的推动,使艺术能够适应现代人类的审美需求。

3DSMAX的诞生,取代了手绘,在效率和效果上都得到了改观,令人感叹。你想到的它也想到了,你没想到的它也替你想到了,这就是科学的魅力所在。

随着当代科学的迅猛发展,各个科学领域的成就还将对人们的艺术观念及艺术活动发生更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艺术的科学化。一是指对艺术活动及艺术本体的研究和管理将大量采取现代科学的成果,使艺术始终处于更新的科学观念及技术的指导推动之下。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学科的渗入,已经使艺术研究有了更多科学的和自觉的因素,今后的艺术活动和艺术研究将会更多地接受现代科学的输入,势必引起人们对艺术观念及艺术形态更快、更新的变异;二是指体现在艺术美感形式表现科学哲理的主题,如相对论、有限与无限、层次性、对称性,空间的性质与结构……这在当代艺术中已见端倪。

第二,科学的艺术化。主要体现在作为科技的实体,一切的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的实体,都要在不违背科学规律的前提下按着美的规律进行设计和造型,这既是科学与艺术的和谐与互补,也是人们审美意识和艺术观念的增强及普及,它意味着人类的生活及生存环境能够将更趋向于自由、美好与理想的境界。

篇8

(一)现代艺术的起源现代艺术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期,是在工业革命带动下产生的一种社会思潮运动。工业革命变革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重新塑造了艺术家的思想理念,进而间接影响了绘画、雕刻、设计等艺术形式的表达模式,这些艺术形式突破了传统,逐步走向发展和创新,朝着真实、独树一帜、良好功能性发展,由此现代艺术产生了,平面设计艺术也走向了发展新阶段。

(二)现代艺术的时代特征

1.艺术风格的改变及创新现代艺术推动了绘画形式、绘画手法等的变化,以往机械的写实性方法正在逐渐被淡化和抛弃,发展并创新了全新的艺术形式,倾向于对艺术本质的探究。此时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当属绘画艺术风格的变化,伴随着信息科技时代的到来,现代艺术的发展更具时代性、创新性、前卫性。

2.强调形式与功能的协调一致功能性、实效性与形式美是现代艺术最显著的特点,在当时工业机械化形势下,这种风格最早体现在建筑、室内设计以及家居设计等方面,所体现出的是一种综合性艺术风格,那就是功能性与实用性的完美融合,随后这一风格形式延伸到了壁纸、壁毯、招贴、印刷等领域的平面设计,其中体现出了审美观念与实用功能的有效统一,在诠释一种平衡美、协调美。

3.体现出多学科相融合的特点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经济获得飞速进步,此时的科技、经济、文化等都获得了全新的发展,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素材,也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灵感,此时东西方世界交流交往频繁,各学科相互融合交流,此时的艺术也受到了各学科的影响,获得了创新性发展。现代艺术表现出全方位、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体现出了强大的艺术力与生命力。

二、现代艺术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一)新艺术运动产生的影响新艺术运动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在工业革命历史背景下,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艺术家们也在寻找一种全新的设计形式和而语言,他们更加倾向于引用全新的与装饰性语言来创新艺术表达方式,在新艺术运动下,各行业设计都得到了全新发展,其中平面招贴这类艺术也获得了一定程度普及。

1.刺激平面装饰图形的流行莫里斯作为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平面设计变革产生了非常深刻、深远的影响,引入了装饰性图形,为平面设计艺术注入了新鲜活力了,使图形和颜色成为平面设计的主题表达。莫里斯注重设计装饰性与功能性的并举,他放弃了那些毫无功能意义的装饰纹样,抛弃了为了装饰而设计的思想理念,而是引入简单、明晰的图形,再附上唯美的色彩来呈现设计的主题思想,具有显著的自然化风格。这些设计风格主要表现在他所设计的纺织品、家居、壁纸、壁毯等方面,莫里斯在设计风格上独树一帜的地方体现在:善于引入抽象的图形来诠释一种主题。

2.促进了插画艺术的复兴现代艺术有效促进了插画艺术的发展,这其中最显著的代表人物莫过于插画家比亚兹莱,比亚兹莱在书籍插画、装饰绘画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艺术设计成果重点体现在曲线的装饰性运用。例如:在《莎乐美》作品中,为了能够突出作品的思想主旨,他善用简单、流畅的曲线,相得益彰的黑白板块却又富有装帧意义与情趣意义的手法来表达思想主旨,风格总体上简单明晰,又极具表现力,同一时代的插画、装饰画等都深受这一设计风格的影响,总体上支持并促进了平面设计艺术的发展。

3.个性独特的招贴形式呈现出来新艺术时代的另一位知名艺术家劳特雷克也极大地推动了平面设计艺术的发展,最典型的就是有效促进了那个时代个性招贴艺术的发展,劳特雷克的招贴作品具有其个性化特征,例如:造型十分夸张、极不平衡、不对称的结构、闪亮鲜明的颜色、明快的手法等等,这些都展示出他个性化、独特的招贴艺术理解与诠释。

(二)包豪斯运动带来的影响包豪斯运动为现代平面艺术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基础,这一运动经过短暂的绽放却留下了“功能与美”这一思想理念,无疑深入地影响了现代艺术,从而对平面设计风格带来影响。

1.战争化题材内容生活在战争时代,对应的平面设计也受到影响,体现出独特的风格,例如:依托于一定历史背景的德国表现主义、俄国构成主义等等,平面设计艺术家经历了不断创作,包括:宣传广告画、描绘漫画等等,对于线条的把握和运用也显得更为娴熟、灵活和自然,所设计作品的内容多反映战争主题,甚至一些与政治相关的招贴广告也散发着艺术气息,一时间招贴竟然成为了战争招募兵员的宣传性手段。

2.更加强调功能主义包豪斯运动起初对建筑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后来又推广到平面设计方面,典型的影响则体现在招贴设计方面。那个时代的招贴画、装饰画等渗透出商业意识,这正符合包豪斯运动的思想主旨,也就是注重现实功能性与形式装饰性的有机融合,实际的招贴设计也体现出了功能主义与构成主义特色风格,此时的平面设计风格体现为:线条简单、流畅,运用无饰线字体、垂直线条等等。

三、总结

篇9

【关键词】绘画艺术;现代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188-01

一、绘画艺术的起源

绘画艺术体现了优秀的人类文明,并在历史长河中受到了岁月的冲刷,一直到现在,绘画艺术依旧充分展现着人类优秀的文化。绘画艺术的起源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一是表现说。表现说认为艺术的起源是人类情感的交流和表现需求,表达人类情感既是艺术最基本的作用,也是艺术产生的最根本原因。英国19世纪革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是最先提出表现说的人,他主张艺术的情感性,随后列夫托尔斯泰提出艺术在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观察着人类内心精神世界最深处的秘密。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则认为艺术最根本的存在原因就是为了满足人的情感表现,整个的完成过程主要在心理进行。二是游戏说。游戏说认为艺术的起源主要来自于人类内心对游戏的冲动,是没有特地目的和功利性的自由的游戏活动。三是模仿说。模仿说认为人类天生就具有的本性就是模仿,而艺术正是来源自人类对大自然的模仿。柏拉图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认为模仿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主要来源,但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在艺术中进行模仿不仅仅是对事物外形模仿,更是一种创造,主张艺术就是创造的观点。

二、绘画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一)绘画艺术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服装设计是艺术与当代科学技术相融合的关键点,其中涉及不同学科的众多要素。服装设计的设计说属于一种方案或是设想的构建及确立,包含造型、意向、意图等众多的要素。在进行现代服装设计的过程中,应先根据设计对象的具体特征进行创作和构思,再画出具体的效果图,进而按照所画的效果图进行实际的设计过程。将绘画艺术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有助于提高现代服装设计的价值和实用性,扩展现代服装设计的创作源泉,进而使服装设计的功能性更好地贴合服装设计的艺术要求,在满足人们的服装审美需求的同时,提高服装的实用性。

(二)绘画艺术在现代工业设计中的应用。现代工业设计主要是根据各种要素的影响对产品的外形进行研究和设计,处理工业产品的构造、材料和功能,进而形成具有具体意向的创作思维。虽然我国各个时期的绘画技术以及审美观念有所差别,但绘画技术的发展趋势还是以具体意向为主,塑造意向也是我国绘画的基本诉求。所以,将绘画技术应用到现代工业设计中能够塑造出绘画中的“意向之美”并穿插在现代工业设计中,促使原产品的设计目的产生相应的变化,进而由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向具有欣赏价值的产品转变,由纯艺术服务向纯食用艺术转变。

(三)绘画艺术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视觉传达设计是以某种目的为设计导向,再通过对可视的艺术形式的运用,向被传达的对象传递某些特定的艺术信息,而对其这个产生作用和影响的传递过程就是视觉传达的过程。视觉传达是借助相应的视觉媒介向观众传达有特定信息的表达行为,例如印刷的平面设计。但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中较为注重整合视觉应用和视觉元素,我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将绘画艺术应用到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有助于展现视觉传达设计中蕴含的浓厚且古朴的现代特征,并充分体现出显著地民族特色。

(四)绘画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强调丰富的内涵,除了设计艺术品美化环境外,还包含景观艺术、偶发艺术、地景艺术等等。环境的重要组成元素主要是人们所看所听的现实场景,例如人工塑造的雕塑和建筑物以及自然界不同事物存在的不同形式等等。与此同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行为也在不同程度上与环境产生关系,例如个人运动和购物的形态、个人的娱乐休闲方式、个人的穿着打扮等等,这都可以成为影响环境构成的因素,进而形成人们所希望的生存环境,满足人们心理和生理的高物质需求,这也是现代环境艺术的真实目的。而将绘画艺术应用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能够深度融合传统的绘画艺术与现代环境艺术,进而使传统的绘画艺术在现代的环境艺术中更好地继承和展现。同时也促使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向具有民族特点和区域性的全新文化设计转变,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情感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姝宏.东巴文字和绘画的视觉元素及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3,(05),72-75

[2]吴志军.东巴视觉艺术符号的特征分析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2008,(28):119-121

[3]曹红心,王健.绘画艺术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3,(25):33-35.

篇10

摘要:我们在传统皮影艺术的调研中深切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科学的创新和发展。随着数字化技术在社会生活生产各个领域中的应用,皮影的角色造型、表演方式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变化来适应时代的需要。简而言之,就是将民间元素现代化,现代元素民间化的一个过程。

关键词:皮影;动漫;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艺术

1背景

皮影之源,据考证始于1500余年前的陕西长安。是一种融合了绘画、雕刻、影象、表演及唱白为一体的特殊艺术形式,陕西皮影作为中国皮影艺术的一个代表,是我们陕西地区也是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有1000多年历史的传统艺术,陕西皮影不仅历史悠久、造型完美、风格独特,而且刻工精细、剧目繁多、唱腔丰富,在全国首屈一指。历史上,这里曾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民风、民俗十分浓郁,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民间美术历时数百年,保存了许多完整、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素有“民间美术之乡”的美称[1]。早在清朝初年,这里便成为我国西部皮影艺术的中心,到晚清进入鼎盛时期。 在陕西,皮影戏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无论是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庙会敬神,还是乔迁新居、小孩满月、老人做寿,都要演上几天皮影戏。曾经皮影戏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

2皮影艺术的现状

传统皮影艺术到了今天,由于文化的多元,价值的多元,娱乐方式的多元,使皮影戏逐渐被淡漠。对于皮影没落的原因之一,一位长年拍摄皮影艺术作品的记者如是说,“皮影戏最初在农村无论嫁娶寿丧、节庆丰收,都会请戏班子搭台唱影热闹一番,但是随着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比如年轻人的婚礼,更喜欢卡拉ok等更为时尚的方式,也因为皮影戏比较严肃,所以现在只有老人的丧事才会愿意选择皮影戏,其他活动选择皮影戏的人就越来越少了[2]”。群众基础的萎缩在深层次上是皮影功能存在的弱化甚至消亡造成的,目前传统皮影处在一种后功能期,即传统皮影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逐渐在消亡。

3皮影艺术的保护

面对传统皮影艺术的没落,各级政府做出一系列措施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陕西华县是中国皮影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活化石”,2006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皮影艺术的保护,华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和补助政策:从2006年起对“德艺双馨”皮影戏老艺人发放补助;建立皮影文化产业一条龙等等。产品从单一的皮影工艺品向多样化迈进,形成挂历、桌历、皮影戏光碟、磁带、画册、扑克、口杯、工艺地毯、书签等系列六十多个品种;目前正在进一步着手研制开发皮影航空纪念品、仿古皮影、皮影刺绣服装、宾馆装饰品、儿童皮影游艺产品、皮影个性化邮票等系列新产品,寻找新的途径和市场。的确,社会对皮影艺术的利用是充分的,是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但我们在调查后发现,市场规律在传统皮影的保护和利用中发挥了作用,产生了较好的效益,这种效益吸纳了许多的皮影艺人投向了皮影利用的领域,也指导着更多的青年从业者的选择。但这样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艺人和青年投向了经济效益好的皮影保护的副产领域,而传统皮影这个母体由于市场导向的作用,在各个方面尤其是艺人和传承人方面被不断地抽空[2]。在保护环节中,最重要的是人,最首要的是艺人,艺术要靠人来承载,没有了人,什么也没有。我们中国很多民间文化是口头传承,即他们的传承方式、资料、音响都是辅助的。对于艺人,首先是保护好现存的艺人。其次,更重要的是培养下一代艺人,因为,只有传承下去的民间艺术才具有生命力。

华县政府如此重视皮影艺术,但皮影艺术的未来并非就能良性发展下去。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华县皮影目前仍面临老艺人不断减少、年轻一代后继乏人的困境。那么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呢?

4传统皮影艺术的现代传承方式

任何传统艺术,作为人类特殊的精神创造,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有自己的基因、要素和生命链,在这里蕴含着生命的全面意义。因此,确实要维系和增强一种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必须探询它的基因谱系和生命之根,找到它的灵魂和脉搏,从而从源头上准确认识,精心保护[3]。传承“皮影”艺术,首先要保护那些在时光中逐渐佝偻的老艺人。有了他们在,皮影才是鲜活而生动的,有了他

在,我们才能感受到皮影所带来的深沉与厚重,才能感受到皮影这珍贵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深处的根脉所在。因此应加大老艺人对新艺人的艺术传承力度,政府应制定更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证新艺人的工作价值。但是用制度措施来促进艺术的传承,始终是治标不治本,任何一种艺术如果没有吸引观众的价值,那么它必将走向衰落。

我们在传统皮影艺术的调研中也深切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科学的创新和发展。在调查中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其实也喜欢皮影,但不看,因为他们只能看到皮影的形式、音乐,看不懂内容。更有甚者有的老年人看了一辈子戏,也没有看懂一出戏。因此一种艺术要想长青下去,必须要有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式、新内容。传统艺术需要保护,同时又要对传统艺术进行改良。其实传统皮影从汉代产生至今,已经经过了多次的改良,近代最大的一次改良就是随着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而诞生的京剧的影响,京剧脸谱融入到了皮影头茬的样式,使得皮影角色中也产生了“生、旦、净、丑”之分[1]。

时至今日,随着数字化技术在社会生活生产各个领域中的应用,皮影的角色造型、表演方式也必将产生相应的变化来适应时代的需要。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将民间元素现代化,现代元素民间化的过程[4]。例如:与数字技术联姻,选择性的保留一些皮影艺术的特征,比如影人身上的原有的镂空花纹,表现在平面化的数字动画作品中的时候可以转化成纹饰。皮影的原材料是牛羊皮或驴皮,而在与数字化技术结合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机我们可以模拟出布纹、布料的质感,但是为了保持传统文化的韵味同时丰富画面语言,可以对皮影的显著特性予以保留而对其他的配件或布景进行技术上的改进,比如让旗帜或植物在风中飘扬的更生动[1]。

下面以皮影与现代数字动画结合为例来说明:

皮影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动画,将现代数字动画与皮影结合起来,现代动漫与传统皮影艺术的结合不仅能够提高中国动漫的文化底蕴,还可以起到弘扬传统艺术的作用,更将传统艺术中无形的东西通过动漫让更多的人去理解。现代动漫从传统皮影艺术借鉴造型元素,不是简单的直接嫁接传统皮影造型,而是提取皮影中的造型精华元素,结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进行再创造。以求达到传统民族元素与现代动漫艺术的较好结合。

对现代动画从传统皮影人物造型中吸取设计元素,尝试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借鉴创新:(1)面部造型。面部是整个皮影人物造型的关键和重点,在皮影人物造型中有这样一句口诀“眼眉平,属忠诚。圆眼睛,性必凶。线线眼,性情柔。豹子眼,性情暴。”[5]在现代动画造型创作中,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典型造型特点。(2)头饰。在皮影戏中,头饰主要有发型、帽、冠、盔、巾等。不同的人物,其头饰不尽相同,主要用于区别不同人物官阶和身份。在我们的动画造型设计中,对头饰这样的细节设计有些单调雷同,通常整部片子下来,人物的头饰是没有任何变化的。在这一方面,现代动画人物造型有所欠缺。(3)服饰。任何一位人物形象的塑造,都需要搭配与之相符的最能突显人物气质的服装,而这一点在皮影戏中表现的尤为突出。(4)人物造型比例。皮影的人物比例一般为头长的四倍或五倍,与正常的人物比例1∶8相比,其造型夸张头部、面部重要部分,使其人物性格突出。依照皮影的比例变形法则,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发掘出更多的造型比例,1∶3、1∶2甚至是2∶1、3∶1。在不脱离现实的基础之上,对我们需要重点突出的部分,进行适当的艺术夸张。(5)人物造型形制。皮影的人物造型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这有助于表现人物特征,但是略显呆板,缺乏生动活泼的画面效果。在现代动画中,对同一个人物可以设计出多维造型,除了侧面可以有正面的,背面的等等。在人物造型形制方面,现代动画人物造型可以大胆的改进传统的皮影人物侧身形象。

5结语

对传统皮影艺术真正的“保护”不应该仅停留在博物馆里、在画册里、在光盘里、在录音里、在文字里,更深意义的保护应该是让传统的民间文化、民间艺术形式在现代的生存环境中找寻到自己恰当的位置,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也就是我们要关注传统皮影艺术的现代价值体现方式。

对于传统艺术的现代价值体现方式,除了采取有效措施对皮影实施抢救和保护外,更应该给传统艺术一个载体,使之与现代艺术能结合起来。在发展现代艺术的同

时,也传承保护了传统艺术。陕西剪纸艺术大师贾四贵认为传统民间艺术的当代价值必须和现代的故事、表达方式结合起来。例如用年轻人喜欢的动画片方式展现古朴的剪纸、皮影艺术是个创新,而且故事的内容也要贴近现代百姓生活,有时代气息。他说:“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原生态文化,是发自心灵之花,是第一手创造,要把历史和现实的原生态结合起来,把远古的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起来。”

既然传统艺术是一种生命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在与自然、社会、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发生变异。这种变异,有正负两个方向:负向为畸变,正向便是创新。它是生命自身在面对新的生存环境时,自我实行的一种调节与变革。这种积极刨新,促使保护对象得以应时而变,推陈出新,生生不息。

综上所述,这正是传统皮影艺术的再设计,其目的不是在于完全摒弃传统艺术,而是用这种“再设计”之后的作品来起到宣传的效果。在树立起民族文化的品牌之后,让人们更多的回来关注传统皮影艺术,其实质是一种用技术养文化、用文化承载技术,这一过程中满足当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3]。最终,达到文化传承、技术推广、人民需求、民族品牌互惠互利的效果,产生多赢的局面。陕西作为一个文化大省,有太多值得我们挖掘的珍贵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文化,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政府行为,它需要全社会的力量。而在目前国内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有机的结合文化产业中的各方面优势,整合资源,在保护祖先文化遗产的同时创造出新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8992.

[2] 马东平.行动与反思——对环县道情皮影保护利用的现状、问题及趋势的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7(02):174183,207.

[3] 曹国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构建[n].中国文化报,20060211(003).

[4] 黄宸翰,冯东.浅析皮影艺术元素对民族动画品牌塑造的影响[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40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