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商业运营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区商业运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景区商业运营

篇1

电信运营商正在迈入向信息服务转型的关键发展阶段,构建一张“资源可全局调度,能力可全面开放、容量可弹性收缩、架构可灵活调整”的新一代网络成为运营商网络演进发展的重要方向。

“统一、开放、合作”――工信部专家与三大运营商在大会上共同发声,提出SDN/NFV产业下阶段发展的核心要义。

进程:落地有声

国内运营商在SDN/NFV的商用推进和测试方面,在全球范围内都已走在了前列。

中国联通自2015年了基于SDN/NFV和云的新一代网络架构CUBE-Net2.0,在数据中心、IPRAN、OTN、vCPE、vBNG、vEPC、vIMS等领域积极开展SDN/NFV相关试验。去年6月,中国联通完成了全球首个SDN IPRAN商用部署,首次将SDN技术成功应用于IPRAN领域,从而推动SDN商用化进程。

同在去年7月,中国移动推出了下一代网络“NovoNet”,目的就是为了融合NFV/SDN等新技术,构建新一代网络。中国移动还联合产业链企业进行了SPTN SDN创新实践。中国移动研究院网络所所长段晓东表示:“在场景应用方面,中国移动对SDN的引入策略是优先在云计算数据中心、集客PTN网络应用,逐步在IP广域网试点试商用。”

依托SDN/NFV,中国电信提出了“协同编排+网络功能+基础设施”网络重构的构想。以业务驱动优先为原则,中国电信引入SDN/NFV建设了基于虚拟化和通用硬件基础设施的vCPE,实现业务按需加载、自助开通和故障定位等;在网络端,中国电信以边缘渗透的方式,分阶段开展SDN/NFV试点和引入,包括IPRAN、vEPC、vMSE、vIMS等。“通过打造SDN/NFV产业链合作体,中国电信正在加速推动网络升级。”中国电信广州研究院数据通信研究所唐宏表示。

规划:逐步推进

对于未来规划,三大运营商都基本明确,对于SDN/NFV的部署将迈出重要一步,更加脚踏实地,从DC到核心网到数据网逐步推进。

中国联通网络研究院副院长张云勇透露,中国联通2016年将启动SDN/NFV的试点验证,从边缘网络开始向核心网络拓展。

唐宏也介绍,面向2016年,中国电信将以DC为中心,将云应用架构在SDN/NFV的基础网络之上,以提升运营效率和降低成本。

产业:打破封闭

SDN/NFV的引入诸多益处,但发展的问题却随着进程的发展而越来越突出。例如创新的网络技术和传统网络的兼容性问题,新兴的网络理念引入到现网当中的潜在风险,包括引入代价等问题。

但是此次,SDN不同厂商之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性问题被各方提出,运营商难得显示出如此明确的担忧。“如今,SDN没有逐步开放,而是因为厂商提供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而更封闭。”段晓东表示。

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指出,运营商作为最终用户,需要协调整个产业,推动统一标准,促使整个SDN/NFV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篇2

关键词:宗教型景区;上市;文化资本化;

作者简介:余汝艺(1980—),男,山东菏泽人,助教,研究方向为旅游社会学;E-mail:yuruyish@126.com;

1引言

随着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化加速,登陆资本市场成为旅游产业谋取资本支撑的重要途径。上市不仅提供充足的资本,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景区的形象和规范景区管理,从而增强景区的市场号召力。在竞争压力和上市前景双重驱动下,诸多宗教型景区萌生上市冲动,继嵩山少林寺曝出携手港中旅谋求上市话题后,四大佛教名山、法门寺、陕西财神庙也在资本市场上动作频频,不断引发突破社会底线的质疑。宗教题材景区是否适宜上市,引发学术、产业、政府等相关各界热议。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切不可为追求所谓的经济效益,而放弃社会效益。文章以此为切入点,从资本和宗教运行逻辑的不一致性出发,对宗教型景区上市的不可为性进行分析和论证。

2宗教景区上市的内外表征

2.1外部表征——宗教旅游的发展

宗教往往与名山水、良好自然生境为伴,在宗教热、生态热的背景下,宗教景观成为一种重要文化经济资源。截止到2013年,以宗教为核心题材的景区在全国5A级旅游景区中占约20%的比例1。上海龙华寺、杭州灵隐寺、厦门南普陀等传统宗教旅游景区的持续热旺以及近年来无锡灵山、三亚南山等新兴宗教文化主题旅游区的成功开发,一再印证旅游项目“有仙则灵”。以宗教为卖点的景区成为中国景区产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旅游市场竞争日趋加剧的背景下,上市成为提升景区竞争力、加快景区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重要驱动力。作为中国景区产业的中坚力量,普陀山、五台山、青城山、法门寺、少林寺、九华山等宗教型景区经营者或地方主管机构纷纷以“弘扬旅游文化”、“整合旅游资源”为由推动宗教景区上市,而卷入“圈钱”浪潮[1-3],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而综观世界其他国家,从没有将宗教活动场所打包上市的先例[4]。

在旅游产业被定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宏观背景下,具有独特魅力的宗教山水景观成为宗教团体、宗教管理结构、旅游资本、信徒、大众旅游者多方角逐的场域。在这一场域中,宗教团体追求自身发展与市场收益,管理机构追求宗教文化传承与宗教社会价值,信徒追求的是信仰,大众旅游者追求的是文化消费。其中,现代资本凭借其强大的“资源-产品-市场”转换能力和运营能力,在多方角逐中显现出强大控制力和号召力。在逐利本性的驱使下,资本借助产业化模式,将宗教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从而将宗教文化引向其可控并擅长的领域。

2.2深层逻辑——资本的工具理性

物质需要的有限性、资本增值欲望的无限性、技术进步释放的巨大生产力等因素,共同酿造了20世纪前期物质产品的过剩为起因的经济危机,这不断威胁到资本生存。在增值欲望的推动下,资本在人的需求方面进行着不断寻找,最后找到实现资本增值的新生长点,即文化。在此背景下,德国学者霍克海默(Horkheimer)提出“文化工业”概念,即以文化为资源,运用市场化手段和工业化模式,对文化产品进行生产、加工、流通、分配、消费的过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文化需求。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Jameson)面对文化工业化的现实,明确提出,文化基本上变成了商业,商品化已经有能力将大片文化区域殖民化。这些文化区域一直阻挡着普遍的商品化,大部分甚至与商品化的逻辑是敌对的和矛盾的[5]。

通过工业化的流程和资本化运作,资本将文化(包括宗教)纳入到理性逻辑的领地。上市是一个转换性的仪式。宗教景区经过严格审核程序,在运营上趋于符合资本逻辑,经济效益成为衡量宗教文化运营状态的标尺。在旅游资本主导下,按照工业流程,神圣的宗教文化被批量地生产成标准化、制式化的宗教旅游产品,并借助大众传媒塑造并传播大众市场期待的旅游形象。其结果是:宗教体验从终极性关怀、精神性认同坠落为共鸣式的审美体验和当下的愉悦性满足;宗教文化不再是富有创造性的人的生命的对象化。宗教旅行的意图和意义被世俗化了,深层的、精神方面的内容已经失去[6]。通过产业化的路径,资本将文化生产成文化产品而繁荣大众文化市场,但一味追求市场价值的过度商业化也导致文化的人文精神价值的降低,而成为纯粹的资本牟利工具。

在陕西法门寺景区开发和运作过程中,曲江资本打着弘扬宗教文化的旗号,名做文化,暗做地产,资本通过披上宗教文化的外衣而获取资本的最大增值。无锡灵山景区与其说是宗教文化的发扬光大,不如说是旅游资本或旅游产业的成功。灵山胜境定位为佛教文化主题园区,由无锡灵山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来运作,以“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旅游知名品牌、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江苏省企业创新先进单位”作为其发展的“殊荣”,以“世界级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21世纪佛教新圣地、中国最有价值的文化旅游品牌、中国著名文化旅游产业集团”作为发展的目标,以“旅游、文化、出版、地产、投资、酒店、食品、工艺品、餐饮等‘灵山产业链’”作为其炫耀发展成绩的资本。无锡灵山胜境的运作模式、发展导向、产业架构无不昭显:宗教文化被完全编织进资本增值的价值链中,成为不折不扣的资本谋利的工具。

3现代赢利性旅游资本解构宗教神性

3.1宗教的内在根基被动摇

旅游产业是典型的“现代性”产业,马克斯·韦伯(MaxWeber)指出,现时代是一个理智化、理性化和“脱魅”的时代,已没有任何宗教先知立足的余地[7],理性与宗教遵循不同的逻辑。宗教旅游业的发展扩展了宗教在现代性语境下的表述空间,同时现代营利性旅游资本也否定了宗教超自然与神圣信仰的存在的逻辑。过度商业化的旅游开发中,宗教被生产为世俗化、可消费的文化商品,而成为资本谋利的凭借。

3.1.1过度商业化的旅游运作让超自然世俗化

宗教是信奉超自然存在的一套态度、信念和习俗[8],超自然力量的神秘性赋予宗教体验神圣性的特征。在逐利性资本主导的旅游经营中,资本通过“旅游、文化、出版、地产、投资、酒店、食品、工艺品、餐饮”等现代旅游产业链将宗教纳入工具理性控制范畴,宗教成为可感知、可计算的现实性存在,否决了宗教对世俗生活的超越性,也消解了宗教超自然力量的神圣性。正如旅游资本给千年古刹祥福禅寺贴上“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旅游知名品牌”等理性化的标签,圣地被生产为可销售、可营利、可观看、可消费的“灵山胜景”和宗教文化旅游主题产业园,旅游资本强化了宗教文化的表述,但始终贯穿着现代资本之世俗性和工具理性的逻辑,神圣的宗教朝拜场所被生产为商业化的展演空间。

3.1.2基于资本理性的大众旅游业让理性生存取代感性生命

宗教语境下,人与超自然“神圣”的交互是通过人的感性生命“绵延”[9]来实现的。而大众游客是现代性的成果,现代性的理性通过各种路径渗透到游客感知世界的方式中,实现对人内部自然的支配,人的内在人格成为理性化的产物[10]P115-118,它把人的生存基础从对自然的依赖转变为对人的理性和创造性的依赖。宗教旅游语境下,大众游客取代虔诚信徒成为圣地的“消费者”,他们用科学主义的世界观、理性逻辑训练的眼睛“凝视”神圣的“佛祖”。大众旅游者在欣赏宗教景观时会产生“这是一件重要作品”的感觉,从而强化其观赏活动,宗教朝圣的神圣性、超越性就此消失[10]P136-152。这从根本上否定了宗教的神性,人与神基于“巫术直观”的交互就此中断,转换为在理性驱使下对宗教文化的理性化判断和认知。人与神间的关系的扭转,否决神的存在,也否定了人的生命的神性。

3.1.3宗教“成就”并成为文化工业

宗教旅游语境下,宗教文化和宗教信仰被标准化地机械复制和大批量生产,市场和利润成为宗教文化空间的内在尺度。宗教文化臣服于旅游资本的权威,工具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宗教运营以迎合大众旅游者的娱乐消遣的消费需求、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导致宗教信仰的式微和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文化产品的扩张。批量化和规模化的生产模式将人对超自然灵性的敬畏、崇拜转换成世俗的嬉戏行为。少林寺纳入到嵩山少林景区管委会的管理之下,旅游门票取代善男信女的香花券,成为沟通宗教文化与商业逻辑之间的通道。宗教成为文化工业资源,也随之失去相对于科学的人生关怀,宗教赖以存在的根基被动摇。

3.2宗教的社会功用被瓦解

3.2.1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

宗教信仰,每个民族都有的,“学问(科学)之所研究,只是一部分的问题,而宗教之所欲解决,则是整个人生问题[11]。对于人及其群体,宗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制度[12]。宗教社会学领域的开辟者涂尔干(DurKhneim)和马克斯·韦伯分别从集体意识、经济伦理角度对宗教的社会功用做过透彻分析,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Malinowski)从经验实证角度论证宗教对个体和社会集体的功能和价值。然而,当文化作为一种商品出现在市场时,文化本身的性质和功能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3]。当宗教被开发成供大众游客消费的旅游商品时,也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温情。

3.2.2旅游不是一种宗教朝圣

就旅游与宗教间的关系,纳尔逊·格雷本(NelsonGraburn)曾指出,旅游既是“神圣的旅程”,也是“世俗的礼仪”,并使用了人类学中关于仪式(ritual)的理论来类比现代旅游。麦肯奈尔(MacCanell)也提出“旅游是一种现代朝圣的观点”[14]。

从形式结构角度,旅游与朝圣有某种相似性。旅游吸收了宗教的一些功能,表现出与宗教朝圣间的结构性趋同。人类生存与发展总会遭遇各式问题,现世生活所解答只是其中一部分,此时人类选择诉诸超自然力量,以获得心灵的抚慰和认知的满足;与此对应,人的需要具有无限性的特征,日常生活世界不能全方位满足,旅游作为日常生活的逸出和一种短期生活方式,能弥补日常生活中的缺失,并与日常生活世界一道构筑属人的生存空间。此外,宗教生活中,人类所崇拜的灵界,其实是虚无缥缈的,都是人所想象造作出来的,但在那些创造和相信某一神话的人们眼中却是实实在在的[8];在夏朴雷(Sharpley)看来,旅游者旅游和获得旅游体验的动机就是出于对“真实性”的追求[15],然而在旅游中他们所看到的只不过是一种舞台性的真实,但正是这种建构性的舞台为其营造一个超真实的体验空间。再者,宗教朝圣活动中,信徒怀着虔诚、敬畏之心离开世俗空间,前往神圣领域,重获新生,而后返回到直接生活空间;旅游活动同样表现为对日常世界的离去和复归,并在离去与复归中获得身心焕然(recreation)。

但从本体角度,旅游不等于朝圣。首先是对象物的不同:旅游的目的是去“朝圣”有异于日常生活空间的“世俗”之物,即使在宗教旅游中,游客也是以审美的态度“凝视”宗教景观,而宗教朝圣所表达的是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按照科恩(Cohen)的观点,旅游者体验是经历型的,朝圣者的体验是存在型的[6]。其次,二者核心功能有异:宗教解答是人生终极性问题,旅游世界为游客提供的主要是此在的愉悦性满足,旅游是一种世俗的精神追求[16]。再次,与宗教灵界对应的是世俗世界,与旅游世界对应的是日常生活世界,而不论旅游世界还是日常生活世界在宗教视角中都是“世俗“的。

3.2.3过度商业化让宗教沦为一种大众化文化商品

在利润导向的宗教旅游开发和经营中,宗教体验和信仰被开发为“参加法会、品尝斋席、听大师讲经、看信徒祈福、宗教建筑观赏、宗教绘画学习、宗教音乐鉴赏、宗教诗文欣赏等”程式化的旅游体验。在此,娱乐消遣被作为主要价值加以实现,朝圣者对“远方中心”心怀敬意的拜谒被简化为精神快餐式的消费。为“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南岳衡山集思广益推出的“当一天和尚、出一天家”的宗教旅游主题产品生动展现了宗教旅游经营的功利性,同时宗教旅游市场之后现代式的游戏性、肤浅性的心理结构也表露无遗。旅游文化工业让“宗教文化消费者”短视近利,除了当下的愉悦性满足,看不到真正的人生关怀。过度商业化的宗教旅游产品不再服务于人生终极问题的解答,而同其他商品一样完全屈服于交换的压力,堕落成纯粹的消费品。宗教旅游产品娱乐性消解了“宗教旅游消费者”内在的超越维度,使其失去思想和深度,从而在平面化的文化模式中逃避现实,沉溺于无“意义”的享乐,与此在认同,这样“旅游文化工业”消解了宗教信仰应有的人文价值。

4旅游资本市场上的“中国式风景”

上述旅游资本与宗教间存在的紧张关系,在中西方存在截然的差异:资本发达的西方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宗教资本现象,而中国旅游资本不仅强势介入到宗教的市场化运营中,更是积极推动宗教旅游景区的上市。这种现象反应中西方产业边界的差异,其背后深潜的是中西方商业伦理的不同,而这直接导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

4.1西方资本主义伦理精神与市场边界

从神学角度,基督教、犹太教、印度教等对贷款取息采取排斥的态度,并同经济理性间存在紧张关系,显示宗教对经济理性的拒斥[7]P267-269。在西方宗教伦理中,经济理性被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尽管出于缓和宗教伦理的生活理性化与经济的生活理性化之间的紧张关系,宗教伦理所规范的经济理性活动范围放大,如“新教将取息的禁令缩小范围至仅限于具体的全然自私的场合”[7]P435-438,但企业的经营边界依旧在宗教伦理的监控之下。据马克思·韦伯的阐释,西方的资本主义精神导源于新教伦理[7]P267-269,新教伦理限定了经济理性活动的边界,也给市场化、资本运营设置了阈限。因此,经济理性、工具理性导向的资本在运行中受到价值理性的制衡。无疑,资本对宗教运营的介入受到基于宗教伦理的资本主义精神的约束。

从社会实践角度,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单一的经济理性不足以为人类建设幸福的生存空间。宗教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制度,在政治控制、道德教化、民族精神和社会信仰的培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西方社会肯定宗教的公共价值及在公共生活中的地位[17],为有效地发挥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西方发达国家采取各种政治、教育、立法的手段和措施,以保障宗教的健康发展。在“新自由主义”政治和经济改革肇始的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并没有为削减开支而将公共性领域市场化[18]。西方政府深知经济理性和工具理性导向的泛市场化不是解决公共产品和民生问题的最优路径[19]。因此,宗教旅游的资本化运营也不是宗教、宗教旅游发展的适宜模式。

4.2“泛市场化”与中国旅游资本的狂野不羁

中国背景下,宗教景区谋求上市,资本运营的领域无所受限,源于其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语境。从文化角度,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脊梁。与主导西方文化的宗教相比,儒教欠缺形而上学,几乎没有丝毫宗教根底的痕迹,讲究积极入世和纯粹适应现世的伦理,完全缺乏对收息的禁止,缺乏拒斥任何非功利的判准[7]P267-269。根源于儒家文化的中国企业伦理,其经济理性的边界也少有形而上学的限定。从社会实践角度,中国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对经济理性自身、经济理性与社会整体发展间关系都缺少全面深刻的认知,社会意识形态中出现以效率、效益作为丈量社会系统的唯一标尺的“泛市场化”倾向,结果出现市场边界模糊、资本横冲直撞的现象。殊不知社会是多元运行的,不是只有经济一元,一些领域是不能进行市场化的,这些领域就包括宗教。由此宗教景区“股份制”、“租赁承包”、“分红提成”、宗教题材景区争相上市成为资本市场上一道“独特”的“中国式风景”。

5现代性背景下宗教旅游发展策略选择

5.1宗教发展需要旅游资本和旅游平台

宗教的发展也从来没有离开包括资本在内的世俗力量的护航,基督教的传播、中国历代皇室对宗教的支持、寺庙田产、社会捐赠等给宗教文化的传播插上双翼,但这些社会力量所仰赖的是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而没有介入到宗教自身的运营中。营利性资本主导的旅游产业为宗教提供一种有效的传播方式,并让宗教的普世价值得以更大发挥。但旅游业背后的现代资本则侵入到宗教运营并使得宗教运营偏离其固有逻辑。

5.2宗教自身逻辑是宗教和宗教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

“上市”是资本的游戏场,这里是充满工具理性场域,宗教景区要上市并获取资本的认可,必然要遵守资本市场以利润、效率为中心的逻辑,资本市场不相信超自然力量。而宗教存在的依据是超自然力量的崇拜、敬畏和信仰,是建立在感性认知基础上的不可证的超真实。资本与宗教在存在逻辑上是不兼容的,上市违背了宗教内在逻辑,宗教可以接受产业资本的护航,但不能上市而偏离其根本的存在逻辑。在营利性资本主导的旅游产业模式中,宗教成为一种产业资源,按照资本理性的指示来生产、营销。由此,宗教从“天堂”坠落到“世俗人间”,失去对世俗现实的超然性,成为大众旅游者凝视的“文本”、旅游资本眼中可创造利润的资源。宗教景观通过上市的过渡性仪式,彻底沦为资本的附庸,失去存在根基而被卷入资本的洪流。

5.3限定市场边界是宗教旅游发展的肯定性路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本身也是有边界的,“泛市场化”之不可行及其带来的问题早已为人们深刻体认[19]。从社会整体发展出发,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商业伦理、限定市场边界,是中国产业资本和中国社会整体健康发展的肯定性选择。与此同理,宗教与资本属于不同的社会范畴,遵循不同的发展逻辑。中国宗教旅游、宗教健康发展的路径是在宗教与营利性产业资本间设置一道防护网,限定资本的活动范围,禁绝营利性产业资本介入和主导宗教、宗教旅游的发展,拒绝信仰的过度商业化,让宗教与商业各自回归本源,也让宗教旅游景观真正成为人们追求寄托、净化心灵的清净之所。

宗教组织的生计、宗教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提供都要仰赖资本资源。宗教旅游与市场资本的分离,需要有新的因素填补资本退出留下的空缺。宗教、以宗教为载体的旅游呈现出准公共产品[20]的性质,政府难以承担而又不能完全市场化,以公益事业或公益性活动为目的非营利性组织成为企业资本退出宗教旅游后的有效替代。非营利组织具有的追求社会公益目标、不以营利为目的、运营的自治性等特征,能保证宗教为载体的旅游在运营中的独立性、可靠地经济资源支撑、旅游产品和服务提供供给中的灵活机动性,使其成为作为准公共物品的宗教旅游产品和服务提供的有效模式,有效弥补单纯政府、市场的不足。

篇3

【关键词】移动电子商务、旅游营销、营销创新

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它具有季节性、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异地性等特点 ,因而也就决定了旅游产品生产与旅游消费需求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传统的旅游电子商务无法解决游客在旅游区域、在旅行途中临时产生的一些需求:如订餐、租车、购票、订房、更改旅游路线等。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电子商务凭借其能随时随地提供个性化服务能力的优势 ,成为当前电子商务领域的热点。相对于传统电子商务 ,移动电子商务增加了移动性和终端的多样性 ,允许用户访问移动网络覆盖范围内任何地方的服务 ,并以其特有的移动支付和基于位置的服务大大扩展了传统电子商务的服务范畴。移动电子商务能随着移动的游客 ,提供无处不在的个性化、实时的贴心服务 ,解决以上诸多问题。移动电子商务在旅游中的广泛应用 ,催生了旅游移动电子商务。旅游移动电子商务是指旅游服务产品消费者利用移动终端设备 ,通过无线有线相结合的网络 ,采用某种支付手段来完成和移动旅游提供者的交易活动。移动应用服务器基于数据连接池技术通过中间件与应用服务器交换数据 ,手机或 PDA 等移动设备可选择 WAP 或 GPRS 等无线接入方式 ,获取基于位置的服务、移动信息服务和移动支付服务等。

一、移动电子商务在旅游中的应用的三大模式

移动电子商务技术种类繁多,投资的规模和资金数量也相差极大,将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到旅游中 ,各旅游企业还要结合自身的规模和经济实力来决定现有的电子商务运用水平和深度。现阶段 ,旅游移动电子商务系统构建模式主要有:基于移动运营商的旅游移动电子商务模式 ,基于 PDA 的旅游移动电子商务模式和基于短信平台的旅游移动电子商务模式。

(一) 基于移动运营商的旅游移动电子商务模式

中国移动、联通等移动运营商具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和技术基础 ,有覆盖面广的网络分布 ,能对移动电子商务活动提供较好的安全保障和成熟的认证支付体系 ,已经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客服系统 ,有完整的客户资料管理 ,最适宜于移动电子商务的开展。从2000 年开始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就相继启动了“移动梦网”、“联通在线”等计划,积极参与移动电子商务竞争、争夺移动电子商务市场。大型旅游企业可以利用自身专业经验和内容优势 ,向移动运营商申请成为服务提供商 ,成为移动运营商的合作伙伴 ,建立基于移动运营商的移动旅游电子商务平台 ,开展旅游移动服务。在这种模式的旅游移动电子商务中 ,移动运营商的主要工作在于移动网络建设和维护 ,为移动信息的发送提供信息传输载体。而旅游企业利用其丰富的专业经验 ,对各个景区、企业提供的信息素材进行全面的加工 ,完成信息整合的功能。

(二) 基于手机APP的旅游移动电子商务模式

旅游景区是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对旅游者的来访起着一种激发和吸引作用。游客来到旅游景区 ,目的是从对其周围环境的认识和欣赏中得到满足和身心的放松。但是 ,旅游过程中的经历 ,使得不同游客对同一景观的感受可能截然相反。获得满足的游客 ,会对景区有好的评价 ,同时影响其周围的人群对该景区产生向往。相反 ,感到未获得满足感的游客也会把他的失望或不满转移给他周围的人 ,影响该基于手机APP的旅游移动电子商务是指通过手机旅游方面的APP事先通过无线或有线下载景区旅游信息 ,游客在景区游玩过程中随时通过 手机运行相关APP软件获取所需信息;并且在无线网络覆盖的范围内 ,快捷地享受相关旅游服务。如旅游提供商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及音视频手段 ,把景区详细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自然景观分布、特色旅游商品等相关旅游信息实时传送给游客 ,并基于移动导航服务系统 ,满足游客个性化服务需求 , 增强旅游效果 , 树立良好的景区形象。同时 ,提供查找旅游线路、订餐、租车、订房等扩展增值服务。

二、移动电子商务在旅游中的服务创新优势

在传统旅游电子商务方式下 ,只能为旅游者提供信息内容和交易等售前服务 ,而旅途中及旅游后缺乏相应的服务支持。而旅游移动电子商务能提供全程 24 小时的创新服务 ,贯穿旅游全程。:

在旅游前 ,旅游电子商务可以为旅游者搜索、计划和预订旅程的每一部分提供详尽的信息和交易服务。旅游者也可以在行前计划阶段对他所感兴趣的目的地信息做标注 ,在途中就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查询内容。另外旅游企业也可以通过桌面互联网接入设备捕捉和整合某一个性化线路所需的旅行内容 ,并将这些信息同步传递给旅游者的移动设备中 ,扩展旅游商和旅游信息供应商对整个旅游行程的影响。

当旅游者拖着疲倦的身体返回时 ,旅游移动服务能让游客重温旅游中的美景 , 放松心情 , 减轻疲劳。另外 ,在旅游结束后 ,旅游移动服务能及时进行客户满意度调查 ,同时表达关切、友好之情 ,打消旅客由于各种原因在旅途中产生的疑虑。另外 ,通过对不满意的客户进行一定的补偿服务 ,重新得到这部分客户的认可。

三、小结

旅游移动电子商务刚刚处在起步阶段 ,整个行业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产业链。随着移动商务平台的不断发展和推广 ,移动技术在旅游行业的应用在旅游市场上也被很快地接受 ,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旅游移动商务的提供者要更多地注重旅游者的需求,解决制约旅游服务方面的瓶颈 ,更多地关注移动技术所特有的及时性和移动性 ,最大限度地和传统服务结合 ,不断地丰富基于移动的旅游服务内容 ,促进旅游移动电子商务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元斌 ,王娟. 旅游服务的体验营销研究[J ]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5 , (9) : 69 - 73.

[2]刘亚军. 移动电子商务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J ] . 商业经济 ,2004 , (1) : 78 - 80.

篇4

由于古建筑旅游可以带来比较高的利益,一些旅游部门人员一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过度开发古建筑旅游资源,为个人和企业谋取利益。他们在古建筑的周围新建大量的商业化设施,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购物等服务,这些设施严重破坏了古建筑的原始风格和整体协调性,同时也在破坏着古建筑周围环境,使得古建筑保护的商业化气息越来越重,破坏古建筑的原有价值。这种只顾利益的旅游开发已使古建筑失去原有历史价值,只剩下商业价值。

2相关法律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快,很多有关的法律制度建设跟不上其节奏,比较落后。目前我国还没有颁布有关古建筑保的专门法规,这就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和利益团体通过以开发古建筑旅游资源获取利益为出发点,不合理的开发。缺少相关法律也使得古建筑保护管理的职责划分不明确,一些管理部门就是利用这一点,各个管理结构相互干扰、勾结,严重阻碍了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开展。

3古建筑保护宣传不到位,游客的保护意识薄弱

古建筑保护管理部门没有做好古建筑保护的宣传和教育,一些管理部门在短暂利益的诱惑下,拆除大量古建筑来促进城市建设,使得古建筑的数量在不断地减少。我国人民的素质普遍比较低,部分游客本身对古建筑保护的意识就比较薄弱,加上古建筑保护宣传工作没有做到位,游客在旅游时就会给古建筑和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加速了古建筑被破坏的速度。

4古建筑保护与旅游发展不协调性

由于古建筑旅游资源的承载能力有限,在一些黄金假期,出游的旅客数量也越来越多,根本就无法满足游客的出现需求,加大了古建筑景区的压力。景区内部的一些基础设施不配套,游客流量加大就会破坏古建筑。部分景区只是一味的开发古建筑旅游资源获取利益,不会定期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和维护,在客流量高峰期限制参观的人数,忽略了对古建筑的保护。

5缺乏专业人才和资金投入

篇5

关键词:智慧旅游;温泉景区;应用;策略

一、智慧旅游概述

在智慧地球背景下,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引擎,以及民生改善的有效途径,智慧旅游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目前,智慧旅游建设政策环境日益优化,智慧技术趋于成熟,市场需求空前旺盛。

智慧旅游就其内涵来说,即是利用目前现有的大数据、物联网、GIS、VR、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结合旅游产业的具体要求,通过满足游客体验需求和提升企业经营能力,促进环境、文化、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整体价值最大化,并带来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可持续。

二、温泉度假类景区的经营风险分析

温泉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已经被人们接受。我国的温泉旅游是从上世纪九十年开始迎来了发展时期,但是一流的资源、二流的开发、三流的服务在一些温泉旅游区的建设中也频频显现。[1]笔者经过梳理发现,国内温泉度假类景区在日常经营中容易出现下列问题:

(一)景区营销问题

据预测,目前国内有20%的温泉旅游区不是没有一支专业的营销队伍,就是没有专业对路的营销模式,从而造成市场营销不能引领其他业务,客源开发乏力,经营管理手段陈旧落后。

(二)核心产品质量问题

温泉景区的核心产品是温泉水。由于缺乏正确地认识温泉和市场的引导,加之部分无良商家的温泉产品以次充好、弄虚作假,一时间市场上便有了“假温泉”和“人工温泉”等传言,造成了大部分顾客分不清温泉真假、不了解温泉的功用的现实,进而造成顾客只能贪图便宜以减少损失的消费观念。

(三)游客安全问题

温泉景区由于存在大面积水域,地面也容易湿滑,加之老人、儿童客户较多,各地温泉景区经常出现人员伤亡事故,给客户和景区管理方造成令人遗憾的损失。

(四)文化融入问题

有人如是说,中国温泉的模样都一样,室内+室外、大池+小池、温泉+中药、水疗+鱼疗,海浪+儿童乐园。如何做到温泉度假景区的产品创新,特色文化的融入可谓是点睛之笔。温泉旅游文化内涵的开发与建设应该把温泉地的历史、民俗和禅、道、法、儒等文化要素融合进去,成为产品文化的灵魂;然后将温泉旅游文化的灵魂“有形化”和“可视化”,文化的灵魂附着在一些有形的产品上,增强对旅游者的感官刺激;最后加强温泉旅游文化形象的设计和传播,培育鲜活形象,扩大知名度。[2]

三、温泉度假类景区基于智慧旅游系统的风险应对策略

(一)采用基于智能闸机系统的电子票务管理系统解决景区票务及票务销售渠道问题

电子票务管理系统是采用云技术的平台化管理软件,前端可采用目前流行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在游客将微信与公众号绑定之后,可以通过微信购买电子门票;智能闸机可以通过读取游客身份证或扫描微信下发二维码实现检票入场功能。在积累了大量的游客实名制以及微信信息之后,可以形成温泉景区的游客大数据,进而通过后续升级大数据分析模块而达到提升景区营销精准度的效果,为将来景区的营销及发展策略提供更为合理的决策依据。同时电子票务管理系统也可以打通线上票务渠道,实现景区票务销售线上线下多渠道布置。

(二)采用多种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泉水参数解决核心产品质量控制问题

通过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水质测定仪等多种传感器,将温泉水的参数以无线形式实时上传至管理系统,再由户外大屏、微信客户端等载体呈现出来,可以增强游客对温泉景区核心产品品质的认可度。同时设立预警机制,一旦某些参数出现超标情况时,便于景区管理者能第一时间查明原因、解决问题。

(三)采用RFID技术实现游客管理功能解决安全预防问题

利用电子票务系统可以同时实现对进出景区游客的客流进行实时监控,对进入景区游客进行实名验证,对在景区内的游客还可以进行实名制清点和人员热力图分布显示。游客管理系统在功能上要增加对游客的智能化引流服务模块,提升景区未来的服务智能化水平;增加危险区域警示告知功能,做好不安全因素的提前防护工作;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增加人员定位功能,可以在第一时间定位危险发生位置,方便救护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减少危险损害。

(四)采用二维码技术实现智能导览解决文化融入问题

为了多角度增强景区文化特色给游客留下的印象,可以结合景区的不同汤池a品实现扫二维码进行汤池功能导览、故事讲解;可以增加智能汤池推荐的游客个性化服务功能模块;可以利用户外灯光、音响以不同感官刺激营造温泉场地有文化特色的泡汤氛围。

四、结语

随着智慧旅游的普及应用,温泉作为一个专业针对性较强的旅游行业,相信有越来越多的温泉度假类景区会抓住市场契机,引入智慧旅游系统,提升运营管理体系的效率,实现创新型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这一巨大的蛋糕,正在令在线旅游市场成为继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网络游戏之后最炙手可热的行业。电商、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领域巨头的跨行业产业链延伸正引发在线旅游企业各大阵营的战争,而幕后资本推手也加剧了在线旅游供应链的全产业资源整合。

在线旅游网站正面临一次激烈的竞争,行业洗牌将不可避免。

模式之战

近日,从去年就开始的“去携大战”(去哪儿网与携程网)持续升级,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对簿公堂。然而,这并非是一次简单的名誉维护战,事实上,去哪儿网与携程之间的矛盾恰恰折射了在线旅游网站之间模式对立。

一直以来,携程扮演着渠道商的角色,它像一架桥梁,一边连接着全国千百万的会员客户,一边连接着中国数千家宾馆酒店和所有航空公司,通过其庞大而优质的会员群体向酒店和航空公司索取更低的折扣,以获取中间的佣金。而去哪儿与携程有着本质的不同,去哪儿是中国最大的旅途搜索比价网站,它扮演的角色类似旅游市场的百度或google。去哪儿网本身不售卖任何产品,而是通过搜索技术,对网上的机票、酒店、旅游线路等信息进行整合,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旅游产品即时的查询和比价服务,其盈利来源于点击付费和品牌广告展示付费。

2010年,中国在线预订市场中,携程占据51.6%的市场份额。然而,随着互联网、移动创新技术与旅游行业的结合,中国在线旅游平台已从原来单一投资主体分化出多个阵营。从主体上说,横向开放的平台有腾讯、新浪、百度等,纵向平台集中了艺龙、去哪儿等旅游垂直网站。12580、同程、芒果等传统旅游企业也组成了一个在线旅游网站阵营,而京东、天猫等电商也纷纷向这一领域渗透。从模式上说,团购、垂直搜索、门票预订、线路直销等模式不断涌现,携程一统天下的局面成为历史。尤其是2011年在线旅游行业发生的密集并购事件,对行业格局产生巨大影响。2011年5月,腾讯向艺龙投资约8400万美元,占股16%,成艺龙第二大股东。同年6月,百度以3.06亿美元入股去哪儿,成为去哪儿第一大机构股东。在资本运作助力之下,去哪儿后来居上,成为携程的强势对手。

对于“去携之战”,双方虽各执一词,但背后其实是两种模式的对立,即佣金模式的携程与非佣金模式的去哪儿对酒店供应商资源的争夺。前种模式收取一定比例的房费作为佣金,后者则依靠收取点击费和广告合作费生存。“两种模式虽有侧重,但相比其他酒店分销商,携程的成本高出同行40%,而去哪儿的点击转化率较高,分流了携程的供应商。”

门票+酒店新模式

“去携之战”之下,面对国内主流的两种在线旅游网站模式,很多旅游网站不知何去何从,而驴妈妈首席营销官王小松认为他们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种。

王小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在线旅游市场有四种模式。第一种,是以携程和艺龙为代表的,传统的机票+酒店预订的模式,实际上是传统旅游模式的网络化运营,其盈利模式主要来自佣金和服务增值;第二种是以去哪儿为代表的,垂直搜索类旅游网站,为消费者整合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提供比价,以广告为主要赢利方式;第三种是途牛、悠哉等,类似传统实体旅行社的网上超市,是旅游线路的分销平台;第四种,就是以驴妈妈为代表的,推出打折门票+特色酒店的新模式,通过解决景区门票这一游客出行行为中极为敏感的环节的电子分销问题,来实现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完整服务链产品供给模式。

在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驴妈妈网站上产生的预订金额比去年增长了4倍左右,爆发式增长的订单并没有让王小松感到特别意外。“自助游领域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他告诉记者。

艾瑞调研数据显示,中国旅游人群构成中,散客增长迅速。从之前80℅是团队游,20℅是散客,到现在7℅是商务旅行,21℅是旅行社的团队,70℅是散客。而国内排名领先的在线旅游网站,包括携程、艺龙在内,主要针对商务旅行人群,它充其量只能算解决了“旅行”的问题,没能解决“旅游”的问题。随着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和生活压力的增大,旅游逐渐从奢侈品转变为日常消费品,散客市场的规模将越来越大,成为一片未开发的蓝海。

这也就是驴妈妈创立的初衷,为散客解决出游的问题。

中国旅游市场与国外市场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国外景区门票价格相对便宜,而中国景区门票相对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几乎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外的比例是1%,而国内则高达5%。旅行社可以从景区拿到门票折扣,而散客却没有任何折扣。“在国外,有80%的散客通过在线方式预订经典门票,而在国内,这一比例只有10%。”王小松向记者介绍道。

驴妈妈并不向景区收取费用,其主要营收是景区门票分销差价。驴妈妈计划建成一个庞大的景区营销平台,吸引景区在上面做精准营销推广。“中国很多景区由于体制等原因,营销方式相对落后,很多景区根本没有网络营销的意识”,王小松说,“我们会免费为一些景区进行信息化改造,通过一段时间的营销尝试,让景区真正尝到在线营销的甜头,通过口碑和示范效应,可以推而广之”。

然而,看似简单的商业模式真正运营起来在各环节都有很多障碍需要突破,从景区方面来说,并不是所有供应商都乐于接受这种新兴的电子商务模式,而与驴妈妈同属景域国际旅游集团的奇创旅游在为景区及旅游局提供旅游规划咨询服务时,所积累的大量人脉、经验和资源,在商务沟通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也是驴妈妈的商务团队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和上千家供应商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原因。而如今与驴妈妈建立合作关系的景区已达6000多家。此外,网上卖票所涉及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实时信息对接系统、订购与支付系统等等都需要长期的规划和运营。

比如像武当山、峨眉山、张家界等一些客源丰富的景区,在成为驴妈妈会员后,每年只需付一定数额的会员费,驴妈妈就会为景区提供系列电子商务支持服务,景区的后台系统就交由其自行管理。景区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各种门票、餐饮、住宿等各种信息,游客则可在这个平台订制个性化服务。

未来,变局依旧

中国旅游正进入转型期,产业融合进一步加速,在线旅游行业要成为旅游市场的主体,就必须创造与之相适应的经营模式及运作方式。

艾瑞咨询分析师王亭亭表示,旅游是较为刚性的需求,市场空间巨大。与传统的商业相比,在线旅游网站正处于蓬勃发展期间,现有的企业数量并未达到饱和状态,相互间的良性竞争,将促使在线旅游行业更好发展。

篇7

关键词:旅游综合体开发;旅游房地产;开发模式。

abstract:a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the travel structure from a single economic mode tothe diversity gathered,comprehensive of trav-el mode,produced by tourism resources and land based,dominating by tourism leisure function,combinedwith large travel leisure projects,high quali-ty service facilities,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tourism of real estate and so on,as werl as assemble of land-use patterns and industrialcluster model.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and concludes the basis of massive development examples,defined tourism complex development which realestated new complexes development mode of concept,analyzed the features of the model,put forward development phase mode and application mode,and on this basis concluded development strategic measures.

key words:tourism complex development;tourism real estate;development mode。

纵观当今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正在由“观光时代”转向“休闲娱乐时代”和“旅游产业时代”。与观光旅游相适应的旅游地产产品形态“住宅+景区”的简单形式已不能满足现代休闲、度假市场的需求。传统的旅游消费、旅游景区、旅游地产面临着转型升级。即旅游消费模式从单一观光旅游到综合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景区发展模式从单一开发到综合开发发展,地产开发模式从传统住宅到综合休闲地产发展。顺应这一趋势,“旅游综合体”这一集合式开发模式及产业聚集模式应运而生,它必然是推动旅游产业、旅游消费、地产业再次升级的主力引擎。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许多以主题公园为主体的,融旅游、地产、娱乐、商业文化为一体的大型旅游综合体项目,本文基于这些项目开发实例的考察和分析,提炼出一种休闲旅游房地产全新开发升级模式———旅游综合体开发模式(tourism complexdevelopment,t-c-d),即“旅游+房地产”的综合体开发模式,实现地产开发与综合旅游休闲发展的完美融合,为旅游休闲地产的创新开发带来巨大空间。

1 t-c-d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1.1 概念阐述。

“旅游综合体”是我国学者首创的词汇,国外几乎没有直接的相关研究文献,目前国内多是间接从实战的角度对旅游综合体项目进行分析,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其概念也缺乏明确的定义,主要研究见表1。

 

结合前人的研究及国内外大型旅游综合体项目自身的特点,对本文t-c-d模式作如下界定:t-c-d或旅游综合体开发是指在相当大的地域范围内,基于一定的旅游资源与土地基础,以旅游休闲功能为主导,以大型旅游休闲项目和休闲地产为核心,以房产收益为支撑、以高品质功能齐全的服务内容为根本进行土地综合开发而形成的综合服务品质较高的泛旅游产业休闲聚集区,是休闲度假时代旅游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1.2 t-c-d模式的表现特征。

t-c-d模式适应了世界休闲产业发展的潮流,作为一种休闲地产开发全新的生产力形态,是切合我国实际的必然选择。通过观察t-c-d综合体项目的表现特征,有以下表现趋势:①综合性突出,休闲产品多样。综合性是t-c-d模式的第一表现特征,主要包括:一是土地开发的综合性。t-c-d模式以泛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为基础,实质是旅游休闲导向型的土地综合开发、打造的结果[7]。二是产业发展的综合性。t-c-d模式从单一的资源打造形成泛旅游产业,融合综合旅游项目、地产、会展、商业、创意文化、现代服务等产业,通过综合开发,进行多功能、多业态的集聚;三是功能的综合性,产业发展的综合性决定其功能配置的综合性,可一站式满足游客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体验等的需求。四是项目开发的综合性。

旅游综合体本身是一个大项目,它包括三类主体项目,即核心吸引类项目、利润类型项目、配套延伸类项目,主要子项目有景区、饭店、社区、游乐场、高尔夫球场、休闲娱乐街区、购物中心及配套设施等。这些项目之间联系紧密,各类项目种类及配置比例对整个旅游综合体的运营有极大的影响。五是效益的综合性。t-c-d模式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不但追求经济效益,而且追求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追求全方位的综合性效益。此外,t-c-d在同一个区域中将观光、休闲、度假、娱乐、购物、地产等多种产品混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泛旅游休闲产品”。

②以旅游休闲功能为主导,休闲地产产品为核心。随着中国旅游发展正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t-c-d模式的主导功能必然是旅游休闲,同时融合观光、游乐、运动、会议等多种旅游功能,构成所谓的“综合旅游休闲”。当然,在实际开发中主要是以一项或几项功能为主,再配合其他辅助功能共同发展。同时,在泛旅游产业构架下,综合旅游休闲产品主要以休闲地产产品为核心,这里的休闲地产产品既包括休闲度假地产(如酒店、餐饮)、休闲商业地产(如商业零售、商务办公)、休闲住宅地产(如公寓、别墅)三大核心类别,也包括其他特色地产、创意地产和私人地产等,这是t-c-d产品开发的核心。③多元混合性突出,服务品质高。旅游者动机的多元性和旅游资源的复合性使旅游休闲产品开发组合多样,功能具有多样性和复合性,居住、餐饮、购物、娱乐、休闲、度假、运动、体验、会展各功能之间联系密切,互为补充,同时相关产业集聚、混合发展,这些特点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多元混合的需求,它们推动旅游开发从单一产品时代走向综合体时代。作为旅游开发的升级模式,旅游综合体拥有超越一般景区的较高品质的服务,推动区域旅游从景区时代走向旅游目的地时代,具有良好的智力运营模式,充分体现混合性、全局性、长期性、品质性。④政府参与主导,资金依赖性强。大量案例证明,t-c-d模式的开发成本和经营成本都很高,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运作,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同时,t-c-d模式的开发体量巨大、范围广泛,需要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投资商无法在短时间内从宏观上把握方向。因此,t-c-d的开发除了需要资金的支持外,离不开政府参与主导。从目前t-c-d开发的实例来看,地方政府的政策倾注、资金投入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2 t-c-d休闲地产创新开发模式。

2.1 理论模式。

成功的土地开发利用将大幅度地提升土地价值与品牌价值,创造可持续的现金流。旅游资源一般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只有配备综合功能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打造有机旅游综合体,才能引来人流,留住人流,从而扩大其消费,将生地变成熟地和旺地,促进旅游产业、地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8]。

从地产开发的角度来说,旅游综合体为大地产开发特别是旅游休闲地产开发提供了一种创新模式[9](图1)。

辅助引导模式:任何可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有形或无形要素均是t-c-d模式开发可依托的核心资源,t-c-d面向现代休闲市场需求,重新、创新、补充开发整合这些核心旅游资源,创造一个或者多个独特的核心吸引物,这些核心吸引物可以是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可以是打造的特色景区,也可以是一些核心旅游休闲项目,如主题公园、主题博物馆、温泉中心、高尔夫中心、特色酒店等,它们是打造核心吸引力中心的基石。通过它们的打造,在原始土地上进行大环境建设,使其景观化、生态化、环境化,将原始土地变成环境土地,产生环境效益,这是t-c-d模式开发的前期工作,也是旅游地产开发的辅助依托。

主体支撑模式:一定规模的核心吸引物形成核心吸引力中心,它是吸引人流、提升土地人气的关键,主要目的就是为整个开发地带来客源,形成最初的消费者。但要留住人,构建一个休闲目的地就需要创造更多的综合休闲产品来满足客流的休闲消费需求,主要包括主题酒店群、特色商街、主题游乐项目、综合运动项目等。它们实际上是各种休闲业态的聚集,形成了休闲聚集中心。这是t-c-d开发模式的关键和主体功能部分,也是旅游地产开发的主要依托。核心吸引力中心和休闲聚集中心的成功开发将极大地提升土地人气和价值,把环境土地打造成人气土地,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辅助延伸模式:主体功能部分的开发提升了土地的人气及品牌价值,也能创造可持续的现金流,但要真正扩大其消费,提升土地的价值,获得土地开发上的巨大回报,就必须创造延伸发展中心,包括泛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及地产业的发展,其中地产业的发展是整个延伸发展中心的核心,也是土地开发利润的主要来源,提升了土地的价值,将人气土地变成增值土地,产生环境、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

2.2 应用模式。

综观我国成功的t-c-d开发实例,依据核心资源、功能、主题和开发目的的不同来划分,一般形成“x+旅游综合体”的开发模式(x指核心资源、产品、功能或开发目的)。在实际情况中这些分类相互交叉融合[10],主要形成四大类别,即“生态休闲旅游综合体”开发、“休闲商业旅游综合体”开发、“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开发、“娱乐度假旅游综合体”开发(表2)。

“生态休闲旅游综合体”开发模式:该模式是基于开发地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环境重造、生态恢复的低强度开发模式。它拓展了传统旅游区内单一的观光功能,开发同时配备相关的休闲项目、休闲社区互动发展,为游客提供生态观光、生态休闲、生态居住的机会。该模式往往先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质量,营造具有影响力、冲击力的旅游景观景区,靠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吸引人流物流,促使附近地产升值。从旅游起步,旅游改善环境,环境带动地产,地产促进其全面发展,是旅游与地产相互结合的典型。

“休闲商业旅游综合体”开发模式:休闲商业旅游综合体是都市综合体与旅游休闲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商业地产项目,主要是以综合商业为主要功能,其他娱乐、休闲作为辅助功能。

它其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游客基础,客源层次多样,辐射范围广泛,对人流量吸引力较大。该模式对商业性设施的全面性要求高,包括酒店、餐饮、交通、商业街,涉及会展、娱乐等设施以及城市游憩商业区中的接待设施等。该模式一般依托城市副中心或旧城改造进行开发,收益较高,土地增值快,市场趋向性强,临近规划区的目标市场是首先被考虑的地区。其难点在于文化的活化、休闲业态的市场化、商业地产的盈利化。

“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开发模式:该模式以区域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气等为核心吸引物,进行深度开发。围绕一种或几种文化主题以有形的物质载体(建筑形式、再生场景、旅游活动等)创意性地表达、展示出来[11],塑造一个具有特色文化个性的t-c-d品牌和地区。该模式能激活一个地区无形的文化魅力,对文化的修复、保护和延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适用于具有特色文化资源的地区或兼具较强经济实力和号召力且艺术文化基础深厚的地区开发。该模式各种旅游项目和活动都是在特定文化主题背景下通过创意手段进行演绎的,形成独特的文化体验,产品的专属性较强,因此对后续旅游地产的开发构成一定的制约,要求建筑实体要符合整体文化的风格才有利于t-c-d地区综合体形象的塑造。

“娱乐度假旅游综合体”开发模式:该模式基于市场规模大小投入巨资,专注于大型游乐项目的开发,以娱乐设施作为主要吸引物,加上与之配套的酒店、餐饮、休闲地产等多元化的活动内容,吸引多种消费人群。该模式的开发对传统旅游资源依附性很低,不受特定资源、文化或者不同类型游乐项目的束缚,但对环境、配套设施和服务有较高的要求,开发具有高投资、高风险、高收益和成片占用土地的特点,需要庞大的客流量来维持正常营运和收回成本,要求在宏观选址上必须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微观上则选择用地限制较小、地价便宜的城市边缘地区[12]。该模式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可以带动会议会展、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多种产业发展,有助于泛旅游产业的形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土地开发的巨大回报。

3 t-c-d模式开发的战略措施。

3.1 综合打造为指向,定位突破为先导。

t-c-d开发模式本着“复合型资源、综合性利用”的理念,以休闲旅游为导向进行土地综合开发、产业综合发展、功能综合配置、目标综合打造,效益综合实现,这是t-c-d开发的第一要领。一个成功的t-c-d开发,已经超越了单个旅游项目的层面而走向旅游聚集区,整个旅游聚集区的打造应聚集以某项功能为主导的多种旅游功能,一站式满足游客全方位的旅游体验需求,最终形成一种泛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构架,包括商业、娱乐、会展、创意等[13]。目前旅游综合体迅速发展,多元化、特色化、主题化的定位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其赢得多元化市场竞争的关键,主要从区域功能、开发主题、文化挖掘、市场需求、游客行为特征的角度进行特色化定位。

3.2 功能构架为核心,房产收益为支撑。

大量案例表明,t-c-d的开发是一个有序的推进过程,其中核心吸引力中心、休闲聚集中心和延伸发展中心的营建是核心,它们是整个t-c-d的主体功能构架。要充分研究其主要作用、互动模式和内在联系,抓住功能构架这一核心,同时对整个区域的旅游资源、产品、市场深入研究与创新,才独具吸引力。t-c-d开发的各功能构架的收益水平和回收速度是不同的。核心吸引力中心和休闲聚集中心投资高、更新快、风险大而且回收慢,因此,开发商需要充分考虑整个t-c-d地区的资金平衡,需要在延伸中心发展地产业,从中得到更多的、更快的收益,地产业无形中就成了t-c-d开发与收益的支柱,这里的地产业是一种“泛地产”、复合型地产,不局限以房子为核心,房子可能是主体,也可能是附属的配套设施,它要求营造的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的空间,而是一个更好的组合空间、服务空间、综合空间[14]。

3.3 专业团队为基础,操作运营为保障。

t-c-d开发模式错综复杂,开发无论是规划、策划还是运营机制都需要高水平、高专业的团队来支持。在开发建设中,要整体定位、整体规划、整体设计,并在以后运营中,要整体经营、整体管理,将开发模式与运营模式统一起来,无论是前期的定位、设计、空间考虑,以及经济指标的制定还是后期的运营管理,都需要专业的团队和科学的统筹安排。一个成功的t-c-d开发方案要选择特色化、创新化的高水准的运营模式,对t-c-d运营的要求非常高,无论是独立开发还是统筹开发,都要体现全局性、长期性、品质性,同时要根据不同的功能部分引进最为专业的合作伙伴,共同来管理运营t-c-d地区的项目,才能够为目标市场提供周到的综合服务。

4 结语。

随着我国休闲旅游时代来临,旅游消费模式、景区发展模式、地产开发模式、产业转型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旅游产业升级的需要,由此产生了t-c-d模式,它是旅游开发的最终形态,是休闲度假时代旅游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复合形象的体现方式。本文基于t-c-d实际案例的观察和分析,尝试性地对这一全新模式从概念、表现特征、理论模式、应用模式到开发战略措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己取得一定的成果,但t-c-d开发模式是一个摆在理论界的全新课题,目前这个研究领域基本上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只有盲目的实践,更缺少相应的管理措施,因此,研究的后续工作就是进一步对t-c-d项目进行考察,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来支撑指导相关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平文艺。创建“西部旅游综合体”的理论思考[n].经理日报,2004-10-25.

[2]赵弘中。打造高品质的湖滨南山路国际旅游综合体[j].杭州通讯(下半月),2009,(4)∶5-16.

[3]王文君。旅游综合体发展模式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15-16.

[4]王国平。加快推进“1+6”工程全力打造南宋御街国际旅游综合[j].杭州通讯(下半月),2009,(6)∶5-7.

[5]毛润泽。旅游综合体:概念、类型与模式[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2010.

[6]陈雯婷,金权杰,程澄。基于城市化背景下的旅游综合体研究[j].现代城市,2011,(2)∶27-28.

[7]吴必虎,徐小波。旅游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told):一种旅游—房地产模式[j].旅游学刊,2010,25(8)∶34-38.

[8]祝晔,黄震方。旅游景区房地产开发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676-5677.

[9]朱怡婷。干旱区hopsca旅游地产开发模式研究———以乌鲁木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d].新疆:新疆大学,2009,(4)∶65-66.

[10]罗红宝,林峰。让“旅游综合体”成为旅游综合改革创新的战略抓手[n].中国旅游报,2010-12-17(11)。

[11]吴悦芳,徐红罡。大理古城旅游房地产的发展及社会文化影响研究[j].人文地理,2010,(4)∶67-71.

[12]林立民。休闲度假旅游地产市场的消费趋势与开发策略[j].中国高新技企业,2009,(17)∶90-91.

篇8

(一)沟域经济与沟域旅游

2008年,北京市第二次山区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沟域经济“概念,它是指以山区自然沟域为地理单元,以沟域范围内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资源和农业产业为基础,通过对沟域内部的环境资源、景观、产业等元素的统一规划,形成集旅游观光、生态涵养、历史文化、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科普教育等内容于一体的产业经济带。

沟域旅游是在沟域经济背景下逐年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业态,它将沟域内的自然、人文和产业资源转化为休闲旅游产品,使山区农民逐渐从单纯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开始从事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民俗旅游接待、创意文化产业经营等工作,使农民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更使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大幅提升。

(二)北京沟域旅游现状

近年来,北京市在京郊七个区县进行沟域旅游的探索和实践,打造了多条独具魅力的特色沟域旅游带,并逐步发展出五种适合沟域旅游的发展模式,包括文化创意先导模式、特色产业主导模式、龙头景区带动模式、自然风光旅游模式和民俗文化展示模式。

二、差异化

(一)差异化竞争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在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一书中指出,差异化竞争是将产品或公司提供的服务差异化,树立起一些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实现差异化竞争可以有许多方式:设计名牌形象、技术上的独特、性能特点、顾客服务、商业网络及其它方面的独特性,最理想的情况是公司在几个方面都有其差异化特点。差异化竞争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以差异化产品打开市场,以差异化营销推进市场,以差异化服务占领市场,通过三者之间的互动,最终塑造个性化即差异化品牌。

(二)差异化竞争与旅游品牌发展

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对旅游品牌的发展至关重要,实现差异化竞争应以旅游资源为基础,通过研究旅游消费市场,制定科学合理的差异化竞争策略,避免产品同质化,塑造旅游品牌。

1.旅游消费市场背景研究

基于消费者需求与影响因素的多性样,旅游消费市场的驱动力也日趋复杂。消费者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受教育程度、消费能力等对旅游经历的丰富性、体验的深度和行程的灵活性都有了更高要求,旅游消费市场正从观光型走向休闲度假型,从参团游览向自助游发展,消费市场的驱动力从传统的观光动机、文化体验动机转向生态参与、健身疗养、荒野探险、探新求异甚至构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

2.制定差异化竞争策略

旅游产品差异化对于整个旅游市场具有显著的品牌效应,旅游开发应策划先行,以当地旅游消费市场为基础,深度挖掘自身及周边的自然、人文和产业资源,从土地经营、管理运营、商业业态开发和市场运营四方面制定差异化开发策略,全方位策划旅游产品形象,建立旅游品牌。

3.避免旅游产品同质化

由于旅游产品在资源地域上的联系和本身的不可专利性,模仿成功旅游产品成为旅游规划的常态。相近地域资源、文化资源上的联系必然使旅游底基具有相似性,从而衍生出同质化的产品。面对同一种“旅游原材料“的产品,消费者往往无从选择,进而带来残酷的价格博弈战,使旅游产业陷入到恶性循环之中。

随着社会分工协作的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业的专业化表现不断凸显。旅游产品的异质性也应向细分化、精细化发展,例如通过专业的细分市场,推出包括高端农家乐、都市农业体验、有机农庄等乡村旅游方式,以精细化发展促进农业品牌附加值的提高。

三、基于“差异化竞争“策略的沟域旅游发展模式探索

(一)北京市房山区大峪沟概况

大峪沟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沟域内村庄总面积1033.9公顷,距北京市中心约69公里。在旅游区位方面,大峪沟东邻云居寺风景区,西接十渡风景区,南侧遥望仙栖洞沟域,北临张坊古镇,处于成熟旅游产品的重重包围之中;在旅游资源方面,大峪沟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匮乏,沟内河道干涸且无特色地址奇观,人文遗迹仅有一处规模较小的摩崖石刻;在产业资源方面,大峪沟盛产磨盘柿,有中国磨盘柿第一村的美誉,全村一半以上劳动力从事磨盘柿相关生产。

分析可知,大峪沟整体旅游资源较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缺乏唯一性和垄断性。村内产业结构单一,对磨盘柿生产依赖度高,一旦市场形势

或自然条件变化,将会给大峪沟带来较大影响,因此,探索合适的产业发展模式是大峪沟沟域旅游策划的突破点。

(二)差异化竞争思路

1.开发定位差异

通过对大峪沟旅游区位分析可知,周边20公里范围内存在三个沟域旅游景区和一座古镇,均开发较早并形成相当规模,其中以西侧的十渡景区为龙头,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大峪沟南侧省道周张路是由北京市区自驾去往十渡景区的必经之路,距离十渡景区仅需半小时车程,十渡景区的巨大影响力为大峪沟的开发带来了潜在客源基础。大沟域沟北侧的国家AAA级景区仙栖洞沟域和东侧的国家AAAA级景区云居寺均具备丰富的地文景观资源、水域风光资源和人文历史遗迹,临近的张坊古镇古代遗迹集中,业态兴旺。

通过对周边旅游景区的整体分析可知,大峪沟在旅游基底方面与上述景区相比没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对其旅游开发的定位应使用“错位竞争“的差异化竞争思路,巧妙结合周边旅游市场现状,依托周边景区优势将自身劣势消解并最终转化为开发优势。因此,建议将大峪沟沟域旅游的开发定位为房山区区域内的综合旅游服务区,功能上承接与补充周边成熟旅游产品,不以传统旅游资源与周边景区正面竞争,而以高品质的旅游服务综合体吸引周边景区客源,打造独具特色的大峪沟旅游服务品牌。

2.旅游产品差异

对大峪沟的旅游产品采用“产品差异化“思路进行定位,区别于周边景区的热闹与喧嚣,以“闹中取静“为宗旨,即喧闹之中独取宁静,为消费者打造一座凝神净气、修身养性的静之绿谷。建议打破单一、传统的旅游景区餐饮、住宿等功能,而将旅游服务产业作为主打旅游产品,以“生态、和谐、养生“为理念,以高端休闲体验为核心,依托自然沟域综合发展有机农庄、林境养生、沟域拓展、红酒庄园、主题风情院落等一系列服务类产业。同时结合特色农产品磨盘柿,延长生产加工产业链,发展如柿子酒、柿子醋等深加工产品,提高核心农产品的差异化和市场竞争力。

在品牌策划方面,依据“理念差异化“思路定位“休闲新领地,四美大峪沟“品牌,以“休闲游“区别于周边景区的山水游、村庄游,突显旅游服务功能;以“新“体现大峪沟旅游服务综合体的独一无二;以“四美“展现大峪沟旅游的四大特色,包括品牌化经营的服务美,“柿“外“桃“源的味道美,沟域体验的游玩美和景观与生态融合的山色美。

3.经营差异

不同于传统村庄旅游规划的政府主导模式,大峪沟的旅游开发建议建立“村企结合,村民自治“的良性组织体系。在管理运营层面,政府应积极引导招商引资,促进村庄与企业集体开发,在企业化运营模式下鼓励村民自治,只有让村民切实感受到旅游建设的实用性和主动经营的好处,才能有效推动旅游服务区的自发性滚动发展。在村庄架构层面,应将生产、生活、生态纳入一个整体的结构与框架,使游客的都市农耕体验与村民生产融为一体,使特色农产品研发、服务商业会务、服务养生疗养等活动成为村民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同时所有的生产、生活活动均以生态涵养为出发点,以沟养山,以山富民,打造规模化、精品化的服务业和沟域生态游。在村庄风貌方面,随着高端旅游服务的打造,沟域内设施水平、景观质量会有较大提升,但村庄风貌应仍深植于乡村风土,景观建设必须融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使沟域的主人及其最终归属始终是村民,只有保持“乡土性“的村庄景观才能获得持久的活力与吸引力。

四、结语

篇9

在这初冬的季节,我们迎来了国家旅游局景区评定专家组来*验收4A级景区创建工作,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国家旅游局两位专家莅临*检查指导表示热烈欢迎。

*市以培育壮大支柱产业为重点,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了以奇瑞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海螺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和以美的为代表的电子电器等三大支柱产业。在大力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吴国在此建都设邑,鸠兹邑为正史*最早的城池,兴于汉唐,盛于明清,吴楚文脉,商贸传统。1876年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商埠,与*、*、*并称为全国四大米市。称雄中国300余年的徽商就是以*为前沿阵地,走向全国各地。境内的“人字洞”、大工山古铜冶遗址、繁昌窑均为国宝单位,既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更为*旅游发展增添底蕴与内涵。

*城市山水环抱,风光宜人,人文景观荟萃,古迹众多,以滨江山水园林文化旅游城市而著名。水、空气质量常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8.56平方米。市区中山路步行街,是全国十大商业步行街之一,长江大桥气势恢宏,奥林匹克公园构建雄伟;鸠兹广场现代时尚,是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会展城市30强、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优秀节庆城市、倾国倾城-----中国最值得向世界推介的20个城市之一,*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城市影响逐步扩大。

*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全市拥有国家A级景区点18处,其中4A级3处,3A级6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一处,省农家乐旅游示范点10处,特别是方特欢乐世界的成功运营,改善了*旅游产品结构,大大提升了*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方特未来世界”项目的续建,将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大提升。

为提升*旅游景区建设水平,市委、市政府从年初就要求方特欢乐世界、丫山花海石林和鸠兹风景区争创国家4A级景区,并纳入年度考核。为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推进,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创建国家4A级景区工作领导组,具体研究和解决创建工作的问题,相关县区及景区均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分解了任务,区分了责任,组织开展了申报、自查与整改完善工作。在创建过程中省旅游局有关领导和专家多次来*进行具体指导,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天,国家旅游局的专家亲临*将对三个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进行全面验收,实行具体指导,这必将有力促进我市旅游景区的建设与发展。我们真诚希望各位专家多提宝贵意见,多予指导。

篇10

[关键词] 3D虚拟旅游;PE投资;可行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F590.7 [文献标识码] B

十召开以后,中央为未来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生态文明”上升至国家高度,“低碳环保”成为施政重点,经济发展仍需要依托内销,第三产业将进一步发展完善。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支柱行业,是市场上一块大蛋糕,当今风云变幻的背景下,怎么去挖掘这块大蛋糕呢?这需要看到社会的发展趋势,互联网全面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大数据、移动终端、电子商务、新媒体不绝于耳,将互联网与旅游相结合,就是分配这块蛋糕的途径之一。早在20世纪就有了虚拟旅游的概念,现在的互联网技术让线上旅游成为可能,此时虚拟旅游应运而生。

一、何为虚拟旅游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在Jaron Lanier提出的“Virtual Reality”概念的基础上,Williams and Hobson提出虚拟现实技术必然会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旅游业将步入一个新的信息时代,即虚拟旅游时代。

3D虚拟旅游(Virtual Tourism)的概念正因此而来,国内目前关于虚拟旅游的研究时间较短,发展还不成熟,大家对于虚拟旅游的定义还未形成共识。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其概念范围的界定、基本理念等越来越清晰。其中于萍(2008)年提出虚拟旅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虚拟旅游指任何以非身临其境的方式获得旅游景点相关知识和信息的过程,狭义虚拟旅游则缘于虚拟现实,指以包括虚拟现实在内的多种可视化方式,形成逼真的虚拟现实景区,让使用者获得感性、理性等多种有关旅游景点知识和信息的过程。

总结来说,虚拟旅游是区别真实旅游的,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让操作者在虚拟的三维立体环境中,体验千里之外真实或超现实风景的一种新型旅游体验方式。

二、3D虚拟旅游的技术基础

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电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逐步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类开辟了另一维超现实的空间——cyberspace即虚拟空间。经济高速发展使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精神生活有更高的要求,此时网络和旅游契合大众的精神诉求,逐步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两个元素。而3D虚拟旅游正好结合了网络和旅游,两者是如何实现结合的呢?

3D虚拟旅游主要是因为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三维可视化、虚拟现实、3D互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人们不但可以利用计算机去处理图形、图象、视频、声音、动画等,而且能将三维实体、三维环境等以虚拟现实的形式表现出来,产生交互式的三维动画、动态仿真。目前根据这个原理,出现了大量的虚拟现实系统相,如虚拟城市、虚拟交通、虚拟学校、虚拟银行、虚拟商务等。同时也出现很多虚拟技术提供商、3D技术提供商。3D虚拟旅游在实景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础上,可以联合SNS社交(互动、社区、交流)和游戏等功能,使之具有在线交易、拟真商业活动、形象展示和体验营销等功能,增加其商业价值。

另外,目前网络技术正向多业务、高性能、大容量的方向发展,IP业务呈爆炸式增长态势,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超高速因特网将成为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重点。第二代融合数据、语音和影像的多元Internet网络即将取代第一代Internet单一数据网络,采用密集波分多路复用技术(DWDM)的光通信网络技术将极大降低网络传输成本,向用户提供无限带宽,实现多媒体实时通信成为可能。新世纪网络的发达使3D虚拟旅游成为可能。加上三维技术在大量的网络游戏和电影制作中的应用已趋成熟,如此3D虚拟旅游项目的实施更为可行。

刚不久的Google眼镜令人惊叹,一副眼镜也能实现信息流发送与接收、视频聊天、拍照摄影、音乐播放、Google搜索、地图指路、位置签到等等功能,而苹果公司推出的苹果手表,能进行短信沟通、视频电话、App软件运用等,这些目前尚未普及的新产品,引发了我们对3D虚拟旅游的无限遐想,也许将来只要戴一副眼镜,下载一个3D虚拟旅游的App,就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畅游全世界,甚至与全球的人零距离沟通。

三、3D虚拟旅游的市场前景分析

3D虚拟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究竟是否会被消费者接受,笔者深入各个阶层,通过走访和线上调查,访问了大量在校大学生、刚入职或开始创业的青年人、办公室白领或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者,他们主要是35岁以下的青年群体,对新鲜事物较易理解接受,也是本次调研的主要对象。

汇总分析问卷和线上反馈发现,只有11%的人对3D虚拟旅游比较了解,60%的人只是了解一点,而29%的人表示完全没听过。当问起是否愿意在网上体验3D虚拟旅游时,仅有17%的说不愿意,有31%的人明确表示愿意尝试,还有52%的人要看情况。而当游完某个景点后,若有遗憾,42%的人表示愿意再去该景区弥补,但52%的人愿意体验3D虚拟旅游、56%的人愿意通过观看该景区的3D视频来弥补遗憾。从中可知,目前对3D虚拟旅游在社会中的普及率还不高,但人们心里对它还是比较认可接受的,并且大多数人愿意去体验虚拟旅游。

综合以上统计分析,3D虚拟旅游的市场需求是巨大的。从个人出发,足不出户,饱览群山,这对喜欢旅游但时间不允许的工作一族或经济条件不允许的人,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赏景观人,博闻强识,遍览人间景色,这是非常美好人们非常愿意参与的事情,但因为时间、空间、经济等原因限制,多数人难以完成旅游计划。而3D虚拟旅游正好可以帮助这群人实现愿望,人们在3D虚拟旅游所打造的虚拟立体环境直接进行旅游体验,不必大费周章费时费力费钱去到实地,同时虚拟效果可以假乱真或身临其境,甚至比真实还更吸引人,另外虚拟旅游还可以设计出过去的场景,让喜欢怀旧的人回到过去,而这是现实旅游无法做到的。基于目前3D虚拟旅游在我国仍为新鲜名词,不为大多数人知晓,同时经济发展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积累的闲置资金越来越多,但也越来越追求生活质量,并且呈现对高质量生活的诉求向旅游体验方面倾斜,此背景催生了3D虚拟旅游,让3D虚拟旅游有了巨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空间。

对企业而言,3D虚拟旅游的兴起,也是宣传营销的创新之地,企业可以在3D虚拟场景或虚拟旅游社区内,宣传自己的产品或品牌,也可以在虚拟社区组织网上漫游体验或网上互动,帮助企业提高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低成本的扩大品牌辐射范围。

就行业角度来看,我国一直在努力推动发展第三产业,而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一个新兴领域,在国内外发展的势头十分强劲。据福瑞斯调查表明,去年底全球旅游网上交易共达130亿美元,而且其增长速度高于IT行业。同时,因为旅游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和旅游资源负荷过重问题日益凸显,此时融合旅游和软件开发的虚拟旅游项目,正好可以分解现实旅游压力,而且发展此项目契合国家发展需要,同时紧随时代步伐,3D虚拟旅游将在未来几年将得到迅猛发展。

更有甚者,3D虚拟旅游通过B2B、B2C、OTO等模式与互联网和物联网的结合建立联系,实现与现实的完美对接,做到超现实的体验,今后除旅游之外的日常生活,都将迎来3D时代!

四、3D虚拟旅游的商业模式

3D虚拟旅游及其相关行业中存在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旅游景区营销。虚拟旅游景观,对当地的景区进行有形展示,给旅游者提供一个获取旅游信息的平台,另外给旅游风景区一个宣传平台,当然不知名的景区的需求更大。这种商业模式中,虚拟旅游网站向景区收取大量的广告费用,而这也是目前虚拟旅游网站的主要利润点。二是商业广告。虚拟旅游网站也同其他商业网站一样,当知名度较高或注册人数和流量够大时,就可以与除旅游景区之外的其他相关企业接洽,将其商业广告内置,以获取广告收入。三是类网络游戏收入。虚拟旅游可与网络游戏相结合,在游戏环节中通过出售电子货币、虚拟物品等方式来盈利。四是虚拟社区盈利。虚拟旅游网站可衍生打造成以旅游、交友为主题的虚拟社区,社区功能有旅游如真实景区线上体验、虚拟景区线上体验,娱乐如赛车、唱歌、游泳等功能,交友如聊天、寻找沙发、寻找旅伴等功能,可以收取会员费、维护费等。五是旅游收入比例分成。虚拟旅游网站通过旅游信息查询与旅行线路规划的功能,一方面可以帮助旅游者设计和实施旅游计划,另一方面可以向景区、酒店、旅行社、航空公司、汽车租赁公司等旅游企业推荐顾客,从而与这些旅游企业对旅游收入进行比例分成而获得收益。六是入场费。虚拟旅游网站可以向长期参与者定期收取会费,并开发出某些只针对会员的高级服务,比如用户将虚拟财富兑换为现实货币的时候,可设定只有会员才能享受这项服务等。

3D虚拟旅游融合了互联网、电子商务,其盈利模式与目前电子商务联系紧密,诸如现在较为成为游戏、社交在线社区。

五、PE投资与3D虚拟旅游公司的联系

3D虚拟旅游行业属于互联网高科技行业,也是新兴的朝阳信息产业,风险大回报高。而投资于非上市股权的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简称PE),投资期限长、金额大,偏好风险大潜在收益高的行业,两者正好互为需求,较为匹配,容易达成合作。PE有效进入后,在资金上给予公司极大支持,同时也帮助公司完善结构管理,为公司提供系统化增值服务。如分众传媒等户外媒体项目在获得PE投资后迅速成长,蒙牛引入外资PE后快速扩张。虚拟旅游公司可借助PE机构所擅长的管理、协调和资源整合能力,帮助公司快速发展和实现标准化、正规化,两者相辅相成,实现双赢。

虚拟旅游公司可在创业前期做出商业计划,然后寻找合适的PE投资资本,融到创业资金后,开始筹建公司,组建运营团队,开发自己的核心业务。核心业务稳定后,开始拓展其他相关业务和市场,同时进行第二轮融资,提高公司竞争力,调整公司战略,设计产业结构,形成集团化企业,最后借壳上市或者买壳上市,实现公司的股权化运作,保证原始PE投资的股本退出,后面维持公司业务,稳定市场。

六、小结

以上研究分析表明,普通消费者对虚拟旅游的认知度不高,但经过介绍后,消费者比较认可而愿意尝试的心理需求较高,可见3D虚拟旅游对旅游者有实际的需求,潜在庞大的消费群体,商业前景需求巨大,同时虚拟旅游有较清晰而且可行的盈利模式,技术上也有支撑,PE的有效介入可以促使该市场成熟,加速起发展,同时也让投资方尝到虚拟旅游的大蛋糕。

[参 考 文 献]

[1]徐素宁.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旅游中的应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3):92-94

[2]王璐.赛博空间技术及其在虚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前景初探[J].湖北大学学报,2003(3):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