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养老;社区;设计
1、背景
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多,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数据显示,全球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和地区已达到72个,2010年全球老年人口已达到6.23亿,全球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12%,世界百岁老人约15.2万。我国从20世纪末就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1世纪30年代将会达到高峰。人口老龄化将成为世纪之困。
1.1中国老龄化社会主要有以下五大特点
1.1.1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大
我国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冠,占世界老龄人口总数的1/5。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
1.1.2高龄化趋势显著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大大延长。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表现出明显的高龄化趋势。
1.1.3“未富先老”
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基本上在5000美元至1万美元,目前平均达到2万美元左右。而我国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尚不足1000美元。
1.1.4“空巢”老人迅速增加
关于老年人居住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四二一”的人口结构(一对夫妇同时赡养4个老人和1个小孩)愈加明显。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空巢老人的比例还将进一步增加。
1.2养老设施现状
我国各城市、镇均配有相应的养老设施,但这些设施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普遍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十几到数百个床位,远远不能缓解养老床位的需求;档次普遍偏低,缺乏高端配套设施,只能满足基本需求;服务水平较低,缺乏专业高素质服务人才,不能满足高端群体的需求;服务项目单一或流于形式,缺乏真正综合性、个性化服务能力;缺乏高品质、高标准,物业、景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服务项目相对齐全、针对中高端的大型养老养生国际型机构。
1.3养老地产的发展
《2013-2017年中国产业地产行业运营模式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9904个,床位314.9万张,年末收养老年人242.6万人。即“十二五”期间,我们的市场缺口需要在现有规模上翻一番,这让养老地产开始逐步成为各方追逐的投资热点。此刻,与“住”紧密相关的老年地产作为“银发产业”中最诱人的一块“大蛋糕”,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资本觊觎争食。
由于受国人自身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老年住宅发展背景有较大的差距,但发达国家老年社区的内部组织及设计等内容值得我们借鉴。
2、案例
养老地产在我国大部分省份还是空白,国内纯粹作为养老地产项目来发展的楼盘屈指可数,做得比较好的有北京东方太阳城、上海亲和源,国外较好的案例是美国的太阳城。
2.1北京东方太阳城
东方太阳城位于顺义潮白河西岸的双青林场内,社区规划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建筑类型有现代独栋、水畔联体别墅、中式四合院以及四层电梯公寓等。项目有七个风格各异的小区,全社区无障碍设计,红外无线安防、水源/地源热泵等高科技智能产品应用于社区各项安全保障与服务设施。
2.2美国太阳城
美国太阳城从1961年开始开发建设,从一开始就规划成为佛罗里达乃至全美最好的老年社区。社区内娱乐设施和医疗保健设施十分齐全。全区共有7个娱乐中心、8个高尔夫训练场、3个乡村俱乐部、2个图书馆、2个保龄球馆、2个湖、30个教堂、19个购物中心。在这里,体现的是一种不孤独、不依赖、不满足温饱型的老年生活。
2.3上海亲和源
亲和源坐落在上海浦东康桥小镇,一期工程占地8.33公顷,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亲和源老年公寓由12幢多层电梯住宅楼组成,楼与楼之间有连廊相接。老年公寓设838套居室,可供1600位左右的老人享受其中。居室建筑面积约五十八到一百一十九平方米不等,室内橱柜床椅、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电话全部开通,冷暖水二十四小时供应。
3、规划设计要点
结合国内外实施案例,借鉴其先进经验,同时与中国国情相融合,提出以下规划设计要点。
3.1住宅选址与场地设计
空间布局体现老年人自立性、健康性、安全性。设备与设施按老年人的人体尺度和心理、生理特点进行设计。体现适用性,兼顾老人与照顾者的使用要求,空间具可改造性。
选择环境质量良好、交通便捷的场地作为规划的先决条件;靠近基本的社区公共设施,同时远离喧闹的文娱场所;尽可能在楼内外为老年人提供各种邻里交流、人际交流的公共交往空间和环境;场地应有足够面积,以满足开展户外活动的要求;居住区内路网设置合理,人车分流,来自主干道的噪音少;处理好合设或邻设的其他设施与住宅之间的关系,既提供公共交往空间,利于老人开展体育活动,又方便生活。
老年人室外休憩场所的设计:庭院的朝向应避开强风和日晒等不良气候因素的影响,注意庭院与室内、外的关系;庭院中步行通道的位置应与设置座椅的休憩区分区,避免干扰;室外座椅和桌子的设置应按照老年人体的特点制作,还要考虑老人们交谈的需要;花坛和种植地应高出地面至少75cm,预防老年行人被绊倒;室外标志地设计应考虑老年人视觉退化的特点,为行人设置的标志应与从时速25km汽车上观看的标志尺寸相同。
3.2配套完善的服务设施
根据养老社区不同的规模,配建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养老设施。健康老年人日常活动半径的设置为450米,以此标准确定服务设施的具置。
3.3建筑设计
3.3.1居室设计
光线充足的亮度:充分获取自然光,注意适当的亮度设计。
开关方便的门:最好采用平开门形式,采用平开门时,选用便于使用的握柄式把手。门的宽度满足轮椅进出,不设门槛,外门净宽不得小于1.1m,内门通行宽度不得小于0.8mm。
3.3.2公用楼梯设计
易识别的台阶面:为避免台阶面产生阴影,应考虑采光与照明的情况,改变台阶的颜色和材质,可便于识别。
踏步的防滑措施:台阶面使用防滑材料,台阶面边沿设置防滑条,要和台阶面保持在同一平面。
楼梯的宽度充足:考虑楼梯可并行通过使用拐杖的老人和搀扶人,宽度约1200mm。
4、结语
养老地产,作为地产界的新兴产业,未来必将面临广阔的发展机遇,作为起步产业,在策划、设计、建设以及后期运营过程中会存在多种问题,但这些问题对于促进该产业的成熟发展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更应该立足实际需求,以老为本,创造全龄化的和谐社区。
参考文献:
[1]罗福周 韩言虎,我国养老地产发展研究,《商业研究》2012(10)
[2]孙秀娟,我国养老地产开发模式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篇2
【关键词】新城居住区;建设规划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各城市的总人口逐年增加,但中心区人口逐年下降,而近、远郊区的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城市扩展迅速。这已成为我国较普遍性的现实情况。
所谓新城居住区,是为解决大城市人口和就业疏解为主要目的而建成的。均位于大城市郊区,环境状况相对于老城区要好,公交系统较完整,具备较完善的公共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并具有居住、就业、购物等综合城市功能的相对独立性的城市社区。
一、形成新城居住区的类型
目前形成的各类新城居住区,一般可归纳为下列几种:
1.1内城改造和用地功能置换所联动形成的新城居住区
在市场经济情况下,原有城市用地方式不能充分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内城区的更新改造就势必引起不同的用地功能置换。其中较为普遍的是城市中心区更新改造和老城厢地区保护和更新。
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下,城市中心区众多商家投资竞争,地价提高,因此在城市新一轮的总体规划中,原来的企业、居住区、非盈利性的公共设施等纷纷外迁至位置较偏的较低地价区位。由此而来,这些外迁设施势必带动一大批相关的产业在其新址周边兴起,从而逐渐形成生活、就业兼备的新城居住区。
另一方面老城厢是历史的见证,往往具有历史保护价值,于是政府往往选择城市地区来安置由老城厢疏散出来的人口和产业,由此而来形成新城居住区。这些新居住区往往能得到政府相应政策的支持,各类公共福利设施配套完善,环境状况相对较好,居民能安居乐业。因此,也能得到开发商的青睐,人气较为旺盛。
1.2城市结构改变生成的组团级或小区级新城居住区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发展从数量到质量的变化与提高,从单一功能到多样化、综合化,再到职能化分工。城市的空间结构与用地结构也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演变,呈现出从单中心变为多中心及复合组团或小区式结构发展。
大城市,尤其是那些在中心区有老城厢的大城市,为了避免或减弱单中心聚焦带来的恶果,在总体规划中都不再局限于单一中心的城市形态,而是向开敞、多中心或组合城市的方向发展。这样一来,城市原有的主中心的辐射仅限于原有主城区的建成区。其他的建成区依自然地形、道路、绿化等分割,或依原有的发展基础,逐渐形成为具有各自中心,并具有多功能的组团级或小区级新城居住区。
1.3城市郊区化蔓延形成的郊区新居住区
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明显地出现了城市郊区化现象。由于城市内部人口和经济活动过度集中,而且地价、房价日益抬升,生活和就业压力就会导致一些低收入居民选择向地价、房价较低的城市边缘区迁移。另一方面,拥有私人交通工具的富豪阶层则看好郊区的良好环境,选择在郊区生活。
同时,开发商们也看好这块市场,纷纷在对外交通干道沿线,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投资开发各类楼盘。这种开发,同时也吸引了商业、办公、服务业等与其相配套,客观上形成了规模不一、风格各异的层次分明的新居住区。这类城市边缘的新居住区可视为城市中心区建设用地的蔓延,与城区没有明显的绿化分割,以普通的多层、高层住宅为多。
1.4以一大型项目为中心的特定新城居住区
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大型项目,比如总体规划决定的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工业生产发展项目、大学城等文教发展项目。这些大型项目一般都是城市的重点工程,规划设计、投资建设等各个环节都有较好的保障。由于这些项目占地大、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配套内容多,一般选址在城郊。而且这些项目建成后,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因而以大型项目为中心的特定新城的居住区随之崛起,如科教新城居住区、海港新城居住区、高新技术开发新城居住区等等。
1.5以传统小城镇为基础发展而成的新城居住区
一些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而且位于大城市近距离辐射范围内的传统小城镇,凭借自身优势,吸收来自大城市的人口疏散和产业扩散。同时,也吸纳由农村流向大城市的部分劳动力。这既减缓了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压力,又发展了自己的规模。这些小城镇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后,其城镇的规模、性质、职能等将有新的定位,成为新城居住区。
这一类新城居住区是自发的,但发展基础较扎实,而且能够有效地解决大城市的问题。
二、新居住区建设规划的若干意见
为更好的解决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压力,需要更好的吸引各类人群迁入新居住区,新城居住区的环境状况相对于比老城区要好。并且,应具备方便的交通,完善的居住、购物、娱乐、办公、服务、就业等城市功能。同时,也需要提高居住区规划和建设水平。为此,本人根据实践中看到的和宏观的社会认识的趋势,并研究这些趋势的走向和有关资料,现把各方关注的有关意见归纳如下。
2.1实施城市中心区与郊区新城区联动发展的政策
要实现城市中心区人口向新城居住区疏散的战略目标,宏观上的政策引导与加强控制力度,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
首先对于城市中心区,统筹安排旧城区改造工作。保持特色风貌,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政策原则确定建设容量,控制中心城区住宅供应量。对于部分建设用地,一方面可作为城市环境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的用地及备用地,另一方面也为城市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控制中心城区居住建筑的容积率。一方面改善居住环境,减小中心城区交通、市政设施配套及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减少住宅总量的提供,控制了中心城区居住人口的总量,人口密度将随着旧城改造的推进而逐步减少,将从根本上提高中心区的整体环境质量。
同时,这样也有利于提高中心城区土地价值及房产价值,从而拉大中心城区和郊区新城居住区的土地及房产级差。加之新城区好的规划,好的环境状况,相对便宜的房价,促进新城居住区房地产的吸引力,进而吸引中心区大量人口外迁到新城居住区去。
2.2加强整体规划引导与管理控制力度
新修订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突出了“强制”原则,明确了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对此,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必须贯彻落实。
《办法》明确了城市规划的“定位”,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办法》中又说,编制城市规划,应当考虑人民群众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必须体现百姓的需要,贯彻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精神。
新城居住区,作为多中心的大城市的新区,有着很大的建设用地选择性。在这种情况下,引导总体规划加强管理,应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程序,并以“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论证,保证选址正确。
在新城居住区,作为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需要单独处理,在市域城镇规划之下,其应该独立编制本区的总体规划。即一般在大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后,对其编制分区规划。并应严格按规划引导新城居住区的建设。
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必须按规划引导加强管理控制,避免新城居住区各自盲目开发膨胀,造成混乱的多中心的局面。
2.3各类新城居住区应该做到丰富的绿化
新城居住区,一般独立于主城区,应与主城区要有永久性的绿地分隔。最好是建设中心城区边缘的环城绿化带,这不仅提高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同事避免城市蔓延所带来的弊病,以便吸引更多的人口迁入新城居住区。
城市蔓延居住区的绿化只能与主城区连绵成片,但也应提高新居住区的绿化率,以保持或提升新居住区良好的生态环境。
2.4要有方便的交通规划
在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时,还要分析交通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最能吸引各类人群,迁入新居住区的关键条件是交通情况。而最有效的支撑人口疏解的交通方式为轨道交通,这已为各大城市地铁建设与沿线人口发展的事实所证明。因此,建设新城居住区,也要同步进行轨道交通的建设。我认为只有轨道交通,才能很好地解决城市中心区和新城居住区之间的交通问题。
同时,也应具有居住区自成体系的方便的道路网和快速干道。
2.5提升新居住区生活环境的整体水平
为了更好的吸引中心城区及农村人口落户该新城居住区,要创造高质量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建设。其中,应包括生态环境、生活服务和保障环境、文明的社会环境等等。以满足人们新的、享受生活及更高层次的文化生活的需求。
(1)提高新居住区住宅建设的质量
在住宅群建设中,应考虑各类不同层次群体对住宅建设的不同要求和所需的空间。社会上有叫富豪群体、中产群体、理性者群体、青年玩家群体(又叫博客群体),老年人群体等人群,他们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空间要求。不仅要建设富豪群体所需的别墅区,也应特别注意考虑中低收入人群所需的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必须满足国家要求的90平米以下小户型的建设比例。
居住区环境空间规划的设计中,首先明确其具体内容。是要为各类群体提供、维持什么样的群体生存环境。好的环境空间规划一定是群体食物链成员共生的环境,一个浓缩他们的小世界。可能有学校、电影院、咖啡馆、茶楼、有会所、火锅店、高尔夫、酒店、送水店、休憩娱乐设施……等等。总之,包括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的全部内容。商业超市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设置医院、美术馆、民俗馆、学校,对某些群体来说也是不容忽视的。好的环境状况和设施,对于不同群体的移动和迁入影响极大。
住宅,也要有科学进步的内容,甚至可做到每栋楼房里每个用户可控制他的工作和生产环境(光度、温度、湿度、空气更换等等)。引入宽带联网服务设施,做到电讯通勤,并支持具有弹性工作时间的人在家工作。人口老龄化,需要在家护理的条件等等。
住宅群,要建立智能社区或建设智能住宅。智能住宅将成为开发商的品牌产品,这对于开发商来说也是很有益的招牌,并将吸引更多的人口迁入。
(2)加强新居住区环境景观建设
这里包括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化、自然休闲区域等环境的建设,使得新城居住区的整体自然生态环境大大优于中心城区,增加人口聚集力和吸引力。同时,要加强保护居住区内的风景名胜古迹和其他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
(3)加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这些设施涉及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所以应优先超前考虑这些反映居住区居民日常生活水平的公建配套设施的布局和建设,坚决避免配套设施和社区建设跟不上的现象。居住区软环境的建设对于人口吸引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新居住区特别要考虑,服务于各种年龄段的服务设施。即老年人需要的健康设施和无阻的空间,年轻人需要的文化康乐设施,高素质的儿童活动空间等等。
(4)要注意避免产生拥挤、噪音、大气污染等方面的问题
各小区、组团的布置中,要确定好交通出入口方位,并要有足够的停车场。做好各小区、组团级的绿化。做好隔离或消除噪音、污染源的措施。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老龄化;老龄产业;老龄地产;养老社区;配套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1. 老龄产业发展背景
我国自1981年至1999年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速度仍在加快,呈现高速、高龄等特点。未来老龄消费市场巨大,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14年至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我国将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2. 老龄居住产业发展背景及老年社区设计现状
作为老年人生活的基础及老龄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龄房地产业暨各类老年社区是解决老年人居住、服务需求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解决和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
目前国内针对老年社区规划设计特点和基本原则的研究刚刚起步,老年社区的建设标准也相对缺乏,难以满足开发建设需求,亟需在规划设计层面研究和总结,以指导越来越多的老年社区建设。
3. 老年社区的特点
老年社区相较普通社区的最根本区别在于:老年社区是硬件物理空间充分结合适老化软件服务的综合性、经营性社区。老年社区除了为老年人提供满足其身心特点的居住空间外,还必须为其提供完善、系统的适老化软件服务。
因此,老年社区需建设更多的居家、社区乃至机构型老年服务设施,会存在大量的后期管理与服务运营工作。由此可见,养老社区在居民入住后,将面临更加复杂、繁重的服务经营压力。
社区除了传统认知上的无障碍、适老化和设施设备的植入外,更重要的是将物理空间与软件服务充分结合,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及管理服务人员的运营需求。因此,养老社区的重点在于服务,养老社区规划设计的重点在于服务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
4. 老年社区配套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原则
1) 老年人需求及社区服务的分类:
老年社区中配套服务设施的业态和产品类型定位应围绕老年人的实际生活需求及服务进行。
老年人独特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决定社区所提供服务的门类,配套服务设施应满足服务的空间需要。
2) 老年社区配套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原则
a) 向心化原则
老年社区中,配套设施是支撑社区内外老年人各类所需服务的物理载体。应保障对社区内老年人有较均衡的服务半径,使其能较快捷地到达并享受各类养老服务。同时使服务运营人员能够有效、快速地到达老年人家中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因此,社区配套设施应在总体规划布局中相对居中布置。
向心化的布局形式能够缩短老年人到服务核心的路径,在身体机能允许的情况下获取所需服务。同时能够有效降低服务运营者的服务半径,提升服务效率,进而提升服务品质。
b) 多核化原则
配套服务设施所面临的主要服务对象不尽相同,如健康医疗配套主要服务于身体机能明显下降或需要护理的介助、介护型老年人,而日常生活服务、情感及育乐型配套等主要服务于活跃健康型老年人,甚至社区内部非老年人。
因此,配套服务设施的经营业态、服务对象、服务团队、运营模式均不尽相同。根据其自身特点将服务核心多点布局,有针对性地对配套周边人群提供服务,则能够有效提升服务效率和品质。
c) 网络化原则
服务应满足社区内老年人“随时、随地、随意”地获取所需服务。配套设施以等级划分并合理布局,有利于获得较短的服务路径、较快的服务效率及有针对性的服务功能。多级配套形成的网络化布局,可避免集中化服务配套设施造成的路径长、效率低等弊端。
d) 庭园化原则
大型配套综合体有利于集约功能、降低建造成本和时间。但老年人的方向辨识感逐步退化,大型建筑空间复杂,不利于老年人寻求所需服务空间。
同时,老年人在利用配套空间的行为上与年轻人有本质区别,可能将生活中绝大部分时间消磨在各类配套服务设施中。
此外,社区后期运营中,如何让老年人充分利用和享受配套设施并在产生更多的消费,形成社区长期稳定的经济回报,也是老年社区区别于普通社区盈利模式的重点。
因此,配套服务设施的首先应与用地内外可利用的景观资源充分结合,将服务载体纳入到景观环境中,形成园林化的服务空间,提升服务空间品质。
各单体以院落形式布局,有利于将进行同类活动的老年人聚集起来,提升社区及本配套设施的人气和活力。院落形成的半私密空间,有利于避免各类不同活动之间的相互干扰并限定服务范围,提升服务品质和效益。
e) 聚落化原则
老年人的活动一般具备明显的初始目的性和临时转换特征。即需要某种服务的时候比较明确地前往服务空间,中途可能在不同服务空间转换。
社区配套服务设施应根据服务业态种类相对集中地布局,方便老年人辨识和记忆、明确方向,较快地到达初始服务需求空间。同时提供方便的建筑内外交通联系路径,供老年人方便地进行服务转换,保证可达性和舒适性。
f) 分置化原则
配套服务设施根据等级差别,在服务半径、对象及方式上有明显差异性。
一级配套服务半径较大,往往内外服务兼顾且服务人数量多;二级配套服务半径适中,主要服务于社区内部人群;三级配套服务半径最小,主要服务组团内部人群,服务强度最小。因此,在规划布局中必须注重这些差异性。
一级配套设施应布局在社区与城市的交界面上,方便内外兼顾服务,发挥配套的最大效益。同时,使如医疗护理等设施中的人群不会与社区内部其他人叉,造成不良影响。这些设施中的老年人出现意外情况,也能相对快速便利地转介到社区外部,并最小限度影响社区。
二级配套设施应布局在各生活组团群相对核心的位置,便于健康独立生活老年人充分利用和享受设施空间及服务。
三级配套设施应布局在各组团核心或组团出入口,以最小服务半径和最便捷的服务支持组团内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g) 配套服务设施的复用性原则
老年社区中存在的大量自持性、经营性配套设施是对老年人物质及精神生活的有力支撑。但也使社区建设者和投资人要付出相对于普通社区规模更大、运营难度更高、服务更密集的建设、运维成本。
篇4
我国各个地区的城市经济基础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发生,这时人们的需求已经不仅满足于温饱问题,越来越多的人们将需求提升到了生态发展,和谐共存的层面,这样一来,城市的生态绿色发展就成为了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也颁布了生态小区的发展意见,在未来生态城市居住区应是在空气、水质、土地等自然资源都能达到一定的绿色环保标准,这也是城市向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2城市居住区绿化规划的现状
近年来,城市的发展伴随着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地污染的情况一路前行,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些污染情况,显然是与国家发展生态经济的目标背道而驰,同时也违背了人们追求舒适、健康、绿色生活的意志。比如,前几年北京地区在秋季经常性的形成大面积沙尘暴,这与北京周边山区的植被贫瘠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再比如在2013年左右,京津冀等地区出现的雾霾天气,虽然绿化不是罪魁祸首,但引出了一些城市绿化规划方面的问题,这些实例有力地证明了我国在城市绿化规划方面还有许多功课要做。具体到居住区的问题上,问题则更加明显,首先我国城市居住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以集中性的区域性的高、矮类建筑楼层为居住区;第二,以大面积不同人口密集区为居住区;第三,先规划社区领地,再考虑环境因素。由于以上的社区规划方式,就直接导致了以下几个弊端,首先,由于建筑楼层越来越高,楼宇密度愈来愈大,所以该区域使用空调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从而形成的局部性的大气破坏是短时间内无法改善的;其次因为人口密度巨大,所有形成的生活垃圾就需要集中性的整体销毁,这其中产生的环境污染,也是无法估量的,最后开发商在选择用地时,优先考虑在交通发达区域进行规划,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为了规划而规划,不能统筹考虑生态建设与人口分布的特定条件,从而进入了无法摆脱人口稠密的死循环。
3城市居住区绿化规划的意义
我国的国土面积有960万km2,但大部分地区都是地形较为复杂的多山地区,尤其像四川,云南等地更是山水连绵不绝,比如位于保山城西部的兰城街道森林区域,辖区总面积39.39km2,辖7个社区107居民小组。林地总面积1805hm2,森林覆盖率47%。在如此多山的地区进行居民社区绿化全面建设显然是不现实的,虽然大面积的山林区包围着城市,但这些山林俨然成为了城市环境污染的天然屏障,在空气被污染的情况下,城市面山的植被可以有效阻隔风沙及污染空气的进入,同时能够有效过滤掉城市内部的空气杂质,在面临泥石流,滑坡等地质自然灾害时,山林也可以有效起到保护城市的作用,并且山林作为生命繁衍的重要栖息地,动植物的出现也可以对该地区的生态平衡起到应有的作用,除此之外,城市山林在城市的美化及市民的休闲度假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1年5月国家建设部颁布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及技术导则》中,提出资源和能源的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环境保护,材料的回收利用,减少废弃物等内容成为指导居住区建设的重要原则。这项原则中提到的生态住宅小区中的内容,恰好是城市居住区绿化规划所发展的方向,所以城市居住区绿化规划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4城市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原则
首先,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早已是中国发展的基本政策之一,在城市居住区绿化工作中运用这一原则的目的,就是在绿化规划中将整体区域的长久、有效发展作为重要考量因素,以建立区域性长效发展机制;其次,应满足建立有效生态功能的原则,这一原则就是为了更好地维持城市与周围环境的生态平衡,使人类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统一发展,减少空气污染情况,是这一原则的根本目的;再次,应满足经济适用的规划原则,这一原则即是通过绿化规划,使植被规划面积可以满足人们对于自然之美的偏好需求,同时还能兼顾到城市经济投入的正常比例,让城市保证正常的经济发展态势;最后,还应满足科学绿化规划的原则,在绿化工作中不能盲目选择植被品质与绿化规模,应当因地制宜地针对当地土壤、气候、水源等综合因素方面进行植被选择,最大程度地运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最少限度地改动土方,这样不仅能保持原始自然的和谐之美,而且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政府支出。综上所述,城市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原则还是应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向前发展。
5城市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方法
由于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地形特征,每个城市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方案其实并不一致,但在多年的工作经验中还是可以提取出一些关键性设计方法的。
5.1明确绿化的目的与核心思想
绿化之前应针对绿化区域的空气、土质、水源气候条件等方面做好调研工作,然后集结各方面的专家就当地的人文环境与经济状况特点进行探讨与分析,总结出该地区所适用的主要植被种类、绿化面积,但要注意的是所讨论的内容应当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为核心思想,然后通过集体学习的方式,贯穿这一主旨,使每个绿化工作人员都能认识到这一核心思想。
5.2科学选择绿化区域并进行预整处理
结合之前的讨论结果,在经过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进行绿化区域的确定方案,同时根据该区域所需要种植的主要植物情况进行土地的预整处理,包括除草、除石、翻土等,其目的是为了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地条件,保水保墒以促进幼树生长发育,但需要注意的是预整土地时应尽量保证面山的原始风貌特征,不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
5.3进行多树种混交林开发
在对绿化区域进行规划时,要保证该区域的种植品种多样化,形成混合型森林形态,这样的混交林的优势就在于可以保证绿化区域减少水土流失,增强防风蔽沙及抗逆能力,而且会更加贴近原始森林风貌,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同时具有非常理想的自然风景观光性。
5.4建立幼苗保护保障机制
在没有成型的绿化区域内,不乏多树种的树木幼苗,这些幼苗还无法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这时就需要建立起长效的保证树木幼苗顺利成长的环境,森林防火、禁止砍伐树木、防虫防害等措施都应当积极的执行,这样才能使经过培育后的森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5加强后续管理建立和谐的生态居住区
在绿化区域形成以后,还应当继续加强绿化区域管理工作,为当地居民普及森林防火、防灾意识,使其深刻意识到森林对于城市居住区的实际作用,让生态居住区真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6总结
篇5
【关键词】规划设计;现状;理念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成功的居住区规划应以人为本,在充分理解和尊重现代居住理念的基础上,努力开发现代居住文明的内涵,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的新型社区。
1 居住区规划的基本要求
居住区规划是以居民的居住、工作、休息、文化教育、生活服务、交通等方面为要求的综合性的建设规划。居住区规划设计一般应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1 使用要求。满足居住区居民的使用要求,为居民创造一个生活舒适便利的居住生活环境。居住区各项用地布局要合理,要有完善的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有道路及公共绿地。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口组成和不同收入居民家庭的需求,居住区内要选择适合当地特点、设计合理、造型多样、舒适美观的住宅类型;为方便小区居民生活,规划中要合理确定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规模及其分布方式,做到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齐全,设备先进,布点适当,与住宅联系方便;为适应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规划中应合理确定小区道路走向及道路断面形式,步行与车行互不干扰,并且还应根据居住区居民的需求,合理确定停车场地的指标及布局;此外,规划还应合理组织小区居民室外休息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以创造宜人的居住生活环境。
1.2 卫生要求。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满足居民对卫生方面的要求,即为居民创造有良好的日照,通风条件,无空气污染、水污染及噪声污染的生活环境。居住区内要有规划设计完善的给水和雨水、污水排放设施,有燃气及集中供热系统,保证居住区内空气新鲜,水质清洁,无有害气体及烟尘污染;小区内住宅布局要保持合理的间距及走向,以利于获得充足的日照和良好的通风或防风条件,并能有效地防止噪声污染;此外,居住区规划中要有较大面积的公共绿地,以达到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减少污染,防止噪声等要求。
1.3 安全要求。居住区规划应满足居民对安全方面的要求,对居民日常居住的安全以及防止火灾、地震、人防等方面有较周密的考虑,创造安全的小区居住环境。居住区规划住宅院落空间布局时,要把居民对安全的需求予以考虑,以合理的住宅院落空间布局为居民提供充分了解和相互熟悉的机会,并且便于居民对邻里之间进出的陌生人进行观察与视线跟踪,使居民共同担负管理和监视环境的责任,有效地提高居住区的安全程度。此外,居住区规划还要能够适应那些可能引起灾害发生的特殊和非常情况,如火灾、地震、空袭等。因此,必须对各种可能产生的灾害进行分析,并按有关规定,对建筑的防水、防震构造、安全间距、安全疏散通道与场地、人防地下构筑物等做必要的安排,使规划有利于防止灾害的发生或减少其危害程度。
1.4 经济要求。居住区的规划与建设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相适应,在满足居民使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建设造价并节约城市用地。为了满足居住区规划和建设的经济要求,要善于运用各种规划布局生活,为居住区修建的经济性创造条件。
1.5 美观要求。居住区规划要满足居民对居住环境美观的要求。实践证明,位于高质量的优美居住区环境中的住宅往往更吸引购房者的关注。因而居住区应结合地形地势特点及小区城市环境,创造富于特色的城市景观。小区规划中除了要求设计者注重住宅与公共建筑单体的设计,更应充分考虑建筑群体空间的组合,建筑群体与周围环境的结合,各类绿化的配置设计以及小区外观色彩的和谐统一,从而塑造优美的住宅小区整体形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广大居民在解决了住房问题之后对居住区环境美观的要求将愈加强烈。所以,在满足居民这种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居住区规划是十分有必要的。
2 居住区规划的现状
就目前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现状来看,主要问题有两点:第一,多数设计师习惯盲目地模仿甚至抄袭国外的成功案例而不顾所规划地块的实际情况,对于这一点,应加强对现实情况的重视程度,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融入更多的建筑师自己的观点,设计成原创作品,这对于我们很重要。第二,多数居住区过于近似,缺乏个性,缺乏城市或设计师气质的体现,缺乏鲜明的叙事主题。这样的现状就造成了城市性格的模糊不清,甚至会影响整个城市的发展进程,在中国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在众多的二三线城市比较突出。有鉴于此,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创新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3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求的新理念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性化思想的深入人心,基于西方物质功能主义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已明显滞后于建设实践的发展,在现阶段的使用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如设施不完善、居住区内部环境单调乏味、私车增长迅速、停车位数量不够、公共交通系统不发达、每个居住区内部建筑形式单调等等。在吸收别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改进和调整我们现有的规划理念与方法,成为新世纪发展的迫切要求。新时期的小区规划理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发展:
3.1 从物质规划走向社区规划
对于小区环境而言,社区主体间的交往是社区建设发展的核心内容。根据主体间交往理论认为,交往是由个体的人结合成社会的必由之路,并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其主要体现在:第一,居住空间社会结构与环境相一致;第二,提供各级私密性的环境(如私密的、半私密的、半公共的及公共的空间),并且各级之间应有平缓的过渡;第三,造成适当的各级领域感,从而形成居民的认同感,而其中的关键因素是为社区居民提供交往的机会。
因此,在小区规划设计中,不应再“就空间论空间”地想当然,因为单纯物质环境的数量增加或美化不可能解决居民生活意义与价值的问题;而应从人性化角度出发,重视人的生活活动规律和公共空间环境的塑造,培养居民社区认同感、社区归属感及社区意识,实现社区的整合与发展。
3.2 从关注住宅单体功能设计到建立和完善社区公共空间系统
在中国传统城市中,各类城市公共空间由于被统治阶级视为对集权统治的一种威胁,其建设而被限制,甚至取缔。在当代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社区公共空间或者被视为奢华、气派的大型主题广场,或者被认为是设施先进、管理严格的社区会所、康乐中心等,这些所谓的“社区公共空间”或者因超人的尺度和缺乏人性化的功能设计拒人以千里之外,或者因其高额的收费和严格的管理手段使之成为只对少数“精英人士”开放的场所,而非大众性、共享性的场所,它不仅没有促进社区内不同居民间的交往与社区整合,反而加剧了社会隔阂。因此,在现代城市居住区建设中,住宅单体功能的先进与完备已不是衡量社区环境质量的唯一标准,社区公共空间系统的发达与完善正成为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与重要标准。这也是人性化的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营造区别于现代功能主义规划理论的传统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的重要表现。
篇6
关键词:快速城市化地区;低碳理念;社区;规划
引言
快速城市化地区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区域,其发展往往带有开拓性、实验性和示范性[1]。该地区土地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敏感,面对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和迅速扩张的城市空间,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为了避免出现建设与生态对立的城市发展局面,生态的低碳理念开始进入规划师们的视野,如何将低碳理念真正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去成为了当前的首要问题。
1快速城市化地区的界定
1.1快速城市地区
对于快速城市化地区的界定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指标和方法体系。依据相关研究,可从城市化主题相关的统计资料遴选重要指标对快速城市地区进行界定[2]。
(1)城市化水平:快速城市化地区的现状城市化应该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大致在30%~60%。
(2)城市化水平年增长率:年均增长率处于1%~3%,在城市化水平处于较高阶段时期,依然能够保持高速增长。
(3)GDP增长率:快速的经济发展才能支撑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建设。快速城市化地区的GDP增长速度应该保持在年均10%以上,人均GDP增长速度在10%左右。
2低碳理念与低碳社区
2.1低碳理念
“低碳”,狭义上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而从广义理解,它已衍生为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言经济理念,涉及到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4]。
2.2低碳社区
“低碳社区”是社区在低碳理念下的新定义,是指在社区内除了将所有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降到最低外,甚至通过生态绿化等措施,达到碳零排放的目标。全球各地已出现了不少低碳社区,典型的有英国的贝丁顿、德国的弗邦社区和中国的长辛店低碳社区。
3低碳社区规划实践―常宁低碳社区规划
3.1常宁新城概况
西安长安常宁新城是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安区位按照“一城多心”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在原常宁组团基础上成立的综合性开发区。常宁组团规划面积17.3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13.39平方公里,公园绿地越3.99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定位为现代山水田园新城,是西安城乡统筹展示区和传统文化展示区。
3.2常宁低碳社区实践
3.2.1规划设计
(1)优化空间形态,合理控制能耗
规划从周边环境入手,结合总体规划空间布局,从组织基地的空间形态、建筑布局角度出发,优化了此次规划的空间布局,并细化用地性质,便于规划实施。
(2)合理建筑布局,完善日照环境
在建筑布局方面,首先满足建筑日照的要求,然后尽量采用紧凑错列的布局方式,以较少建筑散热总面积,建筑多以联排式布局,增大建筑触阳面。
(3)完善空间布局,倡导绿色交通
规划根据低碳基本布局尺度来划分合理的街坊空间,形成社区基本道路网络骨架,并创造绿色走廊来营造适宜不经的社区空间。最后,引入TND模式(传统邻里开发模式),落实公共配套设施的分布,形成以步行优先的5分钟邻里社区。
3.2.2生态技术
(1)绿色建筑
常宁低碳社区在建筑技术上除了使用低能耗的建筑材料外,主要以新风微循环技术为主,在节能的前提下,以有效的通风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提高舒适度。
(2)绿色交通
提倡以绿色交通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与土地利用紧密结合,提升公共交通和慢通的出行比例。具体表现为绿色能源公交、立体停车等。
(3)绿色市政
方案主要使用LID(低冲击开发)市政设施,包括:都市自然排水系统、雨水花园、生态滞留草沟、可渗透路面等。并且,社区内垃圾一律采用分类处理机制,形成社区材料循环使用机制。
3.2.3规划实施
具体的低碳指标体系见下表。
表2 常宁社区低碳技术指标体系表
4结语
快速城市化地区是我过城市建设活动开展的主要区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环境问题的不断凸显,生态低碳意识已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并接受。低碳社区模式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践行先驱,必将受到各方面的政策支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典型低碳社区的研究,总结出了比较适合快速城市化地区进行低碳社区建设的规划策略,指导低碳社区科学有序的进行,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吴新纪,张伟,胡海波等.快速城市化地区县级城市总体规划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2005(12).
[2]陈至辰.快速城市化地区干线公路交通改善方案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篇7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住宅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社区
中图分类号: G812.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国民整体健康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继续延长。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老年住区规划及老年住宅设计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老年住区及老年住宅现状
我国老年住宅的模式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种:二代居老年住宅;护理和医疗型老年住宅或机构;老年住区(公寓或别墅等)。
1.1二代居老年住宅是我国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可分为合居和邻居二种。合居即为子女与老人同居在一套住宅内,有共同的出入口。邻居即为子女与老人分别居住在各自住宅内,两套住宅临近,或为一栋楼或同为一个住宅小区。按照我国目前实行的住宅建设标准,住宅小区内宜建设一定比例的无障碍住房,实施下来,真正建设的数量不多。由此可见,二代居老年住宅大部分为普通住宅,存在着较大缺陷。具体有:
·公共走廊宽度未达到1.2m即轮椅与一行人的通行宽度,入户门口净空未预留轮椅回旋空间。
·门厅面积不足,不能满足轮椅回旋空间所需面积。鞋柜旁未设座椅,给老人换鞋带来不便。
·厨房面积不足,不能满足轮椅回旋所需空间。操作台面不连续,使老人制作饮食时需要来回移动,非常不便。厨房远离餐桌,使老人在拿物品时行动十分不便,容易跌倒或产生烫伤。
·卫生间面积不足,不能满足轮椅移动所需空间,或提供未来改造扩大的可能。卫生间远离卧室,老人容易起夜,晚间使用非常不便。
·卧室面积不足,不能满足轮椅回旋所需空间。卧室内通行宽度无法满足900~850mm的轮椅通过宽度。
·套内平开门开启侧墙面未预留400mm净空或未改为推拉门,使使用轮椅的老人开门不便。
·在一些节点空间处,如入户门口、走道尽头、多房间门交汇处未预留轮椅回旋空间,使使用轮椅的老人行动十分不便。
·必要空间未预留设置扶手的位置,如卫生间。
·未预留充足的储存空间。
·不能满足不同老人不同的作息时间要求,未分床或分卧室安排老人就寝。
·无南向卧室,使长期卧床老人无法接受阳光照射,影响健康。
·设计布局不够灵活,不能在未来为老人不同的身体需求做相应改造。
1.2护理和医疗型老年住宅或机构,多为自理能力较差的老人服务,老人需要护理要求的比例较高,医疗设施和护理人员的配置要求较高。仅能适应一部分老年人使用。
1.3老人住区是老年人的一种集合住宅,它适合活动能力较强,生活完全能自理的老人,群居的生活有利于老人间的联系和交往,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
目前,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比较成熟,在我国也逐渐出现一些老年社区,如上海康桥亲和源-老年公寓。上海亲和源-老年公寓:项目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康桥镇,投资近6亿元,社区占地面积8.4公顷,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绿化率51%,容积率1.2,土地年限为50年;装修为宜老式精装全配。亲和源老年公寓由12幢多层电梯住宅楼组成,共设838套居室,可供1600位左右的老人居住,全部采用无障碍化设计,以老年公寓、健康会所、老年护理院、公共服务大楼、配餐中心、景观花园等完备的设施。
老年社区作为一种住宅市场细分的产物,已经逐渐进入了开发商的视野,保利、首创、万科、绿地、华润等大型开发商纷纷进军养老地产,风头一时无二。
老年住区规划及老年住宅设计探讨
2.1总平面布置
老年社区应位于交通方便、基础设施完善、临近医疗设施的地段。大型、特大型老年社区应独立建设并配套相应设施。老年人居住用房应布置在采光通风好的地段,应保证主要居室有良好的朝向和日照。道路系统应简洁通畅,具有明确的方向感和可识别性,人车分行。道路应设明显的交通标志及夜间照明设施,在台阶处宜设置双向照明并设扶手。道路、停车场及建筑出入口要考虑救护车通行及停靠,并进行无障碍设计。应为老年人提供一定规模的绿地及休闲场地,场地布局宜动静分区,供老年人散步和休憩的场地设置健身器材、花架、座椅、阅报栏等设施,并避免烈日暴晒和寒风侵袭。
2.2建筑设计
功能性要求
老年人由于行动迟缓,因此在居住空间的设计方面要充分考虑老年人步行和使用轮椅的空间。要合理布置室内每一件家具设备,其尺寸要方便老人使用。要适当减少家具的数量,最大限度的减小老年人房间的面积,从而降低老年人行动的能耗。一些具有连带功能的房间,如厨房与餐厅、卧室与卫生间,应当尽量靠近,以方便老人使用。并且要给护理人员或家人留有护理空间。
安全性要求
老年人住宅设计要从老人的安全、舒适、方便的角度出发。老年人由于生理老化,腿、脚等肢体动作变得不灵活,从户型平面设计上来说,一方面房间之间距离应尽量缩小,以减少老年人移动距离,另一方面各个房间应当具有一定的“回游性”—即两种途径到达,以保证老人在房间内突遇意外时看护人员能够及时到达给予救助。在厕所和浴室应设置必要的辅助设施,门最好是推拉式。
·洗澡时卫生间内应该有方便老人坐下的地方,或可以放置小凳子的空间。
·卫生间内的坐便器相邻墙面、贴墙浴盆的墙面以及入盆一侧墙面均应预留扶手位置。
·卫生间内如有暖气,其位置需要精心设计,做好防护,且不能影响通行,如放在门后、墙壁上等较为隐蔽、安全的地方,防止老人被烫伤或碰伤。
·扫帚、拖把等清洁用具需要设置专门的挂置空间,做到分门别类、洁污分开。
手纸盒的位置应便于老人在如厕时拿取,一般距离地面750mm,距离恭桶前方250mm。手纸也要有充足的预备空间,且应保证手纸在储存的过程中不会受潮。
·因为老人平时喜欢用脸盆,需要从龙头接水,所以洗手池的形状及龙头高度应便于放置脸盆。
·洗浴最好能分离出一个单独的场所,而且空间不必过大,以便在冬季使热气集中,保证温度恒定及便于干湿分离。另外,洗浴空间尺度应方便老人动作的伸展,并预留护理人员的操作空间,及扶手等的位置。
·卫生间的门应向外开或可从外部解锁打开,防止老人在卫生间内倒下后挡住门,外部人员无法进入救护。
·卫生间与卧室的分隔墙以轻质隔墙为宜,以易于改造以增大和缩小空间。
e起居室
·老人一天中呆在起居室的时间最长,除去睡觉几乎都在起居室内度过。老人需要晒太阳,并且不喜欢空调,所以保证起居室内的自然采光与通风非常重要。起居室内窗的采光面积要大,开启扇应保证一定的数量和面积,且布置位置应使气流均匀。
·老年住宅起居室使用而积不宜小于14平方米,矩形居室的短边净尺度不宜小于3.0m.
·起居室轴线宽度以3.6m为宜,这样保证使用轮椅的老人可以更为自由的活动。即要合理有效的摆放电视柜等家具,同时尽量使得居住者在就餐和坐在沙发上休息时都可以看电视而无视线遮挡。
f卧室
·老人卧室使用面积不宜小于10平方米。卧室轴线尺寸以3.5~ 3.7x4.7m为宜,保证轮椅使用者的通行宽度。
·卧室门内外部需预留1.5×1.5m的轮椅回旋净空。
·床边缘距外墙内墙面保持0. 9m宽度。
·卧室中的床可放置在靠近窗户的地方,白天可以接受阳光照射,但要防止冷风吹到床头。
·床头应该放置较高的家具,便于老人从床上站立时撑扶,最好有较宽的桌面与足够的抽屉,便于放置水杯、电话、照片、药品等物品
·冰箱不应放置在卧室之内,以免噪音影响睡眠。
篇8
河畔花园小区位于本溪市溪湖区元宝山下,太子河畔,小区地段西低东高,北低南高,地形最大高差38m左右。小区占地面积为8.68公倾,总建筑面积为127226.02m2。其中公建建筑面积25508.24m2,住宅建筑面积101717.78m2。整个小区建筑物根据使用功能及性质分为三个部分,即住宅、住宅网点、公共服务设施。沿溪湖路与滨河路有7栋住宅,其一、二层连接成为商业网点,沿主入口路两侧有3栋住宅,其底层连接成为商业网点,剩下23栋为六层加阁楼住宅,在最高点建有高标准养老院,正对主入口中心游园两侧建有会馆和幼儿园,并利用挡土墙建有地下车库、自行车棚、公厕、泵房等公共服务设施。
二、总平面设计
创造一个舒适、优美、安全、文明的居住环境,建成一个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精心设计,以人为本,注重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体现时代气息和地方风貌的最新颖的观景小区,是河畔花园小区规划的指导思想。
1.规划布局
(1)道路网规划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小区在区域中的地位以及居住人流出行方向,从地形特点出发,选择溪湖路作为小区主要出入口,靠近滨河路和东面新建路作为小区的次要通道,堪称交通方便。基于小区的特殊地形,小区干道坡度都控制在8%以下,顺应地势,环山的二条曲线主干道,自然流畅,方便了住户,满足了消防交通,形成了封闭、统一、功能齐全完善的物业管理小区。
(2)竖向设计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是小区规划设计的首要工作。由于地形复杂,设计采取“随坡就势”、“随高就低”,以主入口广场,中心游园为中心,充分利用地形,以少动或不动土方,合理安排楼房位置,使之有较好视野朝向的建筑布局,开敞流动的空间感和通透的景观面,形成错落有致的山地建筑。利用挡土墙、护坡整理不同台地使之同建筑布局相辅相成,使竖向设计恰到好处。并且利用挡土墙高差安排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空间环境相应高低错落,丰富有致。
2.环境设计
河畔花园的环境设计是小区规划的重要环节,创造环境,回归自然与小区规划结构相匹配。
(1)进入小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对主入口的中心广场上,在周围草坪衬托下,一个代表小区标志的雕塑巍然屹立,入口道路两旁植有排列整齐的灌木,使整个入口通透,视野开阔,人们在广场拾阶而上,由环行路围合自然形成一个错台式的中心游园,与中心广场形成隔而不断的两个空间层次,增加了空间趣味,在中心游园东端即元宝山下设计了自然流畅的戏水池,以亲合姿态吸引居民。结合绿树花草、凉厅、花架、石凳创造了一个集休息、散步、交流为一体的幽雅环境,这是与大自然接触的场所。
(2)小区阁楼的上人屋面,居民栽花种草,夏日纳凉,消遣,也改善了竖向景观,丰富了空间环境。
(3)小区的组团绿地,配置适当的面砖铺地设小品、花坛、方桌、园凳,方便了居民游憩活动。围墙、栏杆的艺术造型和丰富的色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美化了居民的生活。
(4)小区内除硬化路面、广场外,还发展挡墙垂直绿化,处处栽植如茵绿草,形成后可户户开窗见绿,家家出门有茵,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将取得不是公园胜是公园的绿化效果。
三、建筑设计
在小区单体设计中,为保证每户均有良好的日照、采光、通风等条件,住宅均为单元式。
1.单体设计
(1)商品房设计由于不同家庭有不同的成员构成和居住习惯,又由于居住者的经济条件,生活水平而呈现不同的层次,所以商品房应根据不同的标准来进行设计。临街7栋及小区南面11栋住宅为一梯二户,户型有二室二厅、三室二厅、四室二厅,都是明厅、明厨、南北通风,建筑面积在80~140m2,其中3栋垂直滨河路住宅为跃层式,通过户内楼梯组成不同标高,不同功能要求的空间,采用现代时尚的大起居室,小卧室的布局,增添了住宅本身的空间感和居住气氛。
(2)回迁住宅根据拆迁政策,回迁住宅原则上按被拆除房屋居住面积安置。回迁住宅标准为一室一厅、二室一厅、三室一厅三种户型,每户设有独立的卫生间、厨房及一个服务阳台。
(3)公建设计根据规划要求,沿街布置商业网点,利用挡土墙设有地下车库、自行车棚、公厕、泵房等。
2.结构形式
小区内的商品房均采用框架结构,大空间可灵活自由分隔。回迁住宅部分采用框架结构,部分采用砖混结构,无棱角,美观实用。
3.造型艺术
小区内建筑形式活泼多样,给人以多姿多彩的建筑形象。全部采用坡屋顶、上人屋面建筑与区内绿草树木相映成趣,调配出生机盎然的环境色彩。小区内建筑选用同一种大面积基调色,整个外墙面通过构造线条调整视觉比例,将其分为三个层次,一层墙面为灰色外墙涂料,2~5层墙面为浅米黄色外墙涂料,顶层及阁楼墙面为白色外墙涂料,屋面临城市道路一侧为蓝色坡屋顶,小区内为砖红色坡屋顶,淡蓝色玻璃黄色塑钢窗框是布置形式中的统一,而立面造型不同,窗楣阳台等细部处理不同,是布置形式中的变化,布置形式的多而不乱,统一中有变化,使整个小区相得益彰,建筑群与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和谐融入。
4.节能措施
篇9
关键词千岛湖坪山;规划;建筑;交通;景观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0-0064-02
1设计概况
1.1 项目背景分析
本项目位于浙江省千岛湖境内的淳安县,该县山青水秀,地理位置处于杭州市西南部,地处北纬29°11′-30°02′,东经118°21′-119°20′;东与建德、桐庐两县接壤,南界衢州常山,西南与开化毗连,西与安徽省休宁、歙县相邻,北接临安;总面积4427Km2,是我省土地面积最大的县。
在2011年淳安县“十二五”计划工作中,县政府提出“奋战五年,蝶变淳安”,使青溪新城建设加快了步伐,青溪新城规划面积38km2,开发建设面积11km2,规划人口为8.6万人。同时也把千岛湖镇东大门青溪新城的杭千高速公路出口路段“十字街口”的业态改造作为县政府工作其中的一个重点。本项目地块就位于该中心地段的东侧。为提升淳安这一旅游城市的形象,建设好城市的门户东大门,体现现代都市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悉,杭州市已经把淳安县作为“美丽杭州”建设实验区,立足县域景区化、县域生态化,加强生态保护、发展生态经济,大力发展以旅游休闲经济为主的服务经济,使千岛湖成为杭州的“美丽后花园”人间的居住天堂。与此同时,随着千黄高速的立项建设,也将会为本项目地段的开发建设带来极大的交通便利,使得该地段开发的居住区成为淳安人民以及外地京城人民的选房首选之一。
1.2 地块现状分析
坪山D-01-01地块位于千岛湖青溪新城高速公路出口路段的东侧,地块西面为进贤大道(杭千高速出口路段)及已建的部分商业楼,北面为睦州大道,南面为天鹅山路(新城支路),东面为永通电缆公司厂区。地块占地面积为35052.5,东西向总长183m,南北向进深216m。该地块现为永通电缆公司的办公及生活区。
据现场调研和考察,该地块现状地形比较平缓,交通条件便利,南面天鹅山路路面黄海高程为112.68M~112.95M,北面睦州大道路面黄海高程为112.61M~112.82M,地块内场地标高基本为113.1M~113.5M。
1.3 设计依据分析
在项目的整个设计和运行过程中,需要参照非常多的设计依据,该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也不例外,在项目之初,设计方就参照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建筑设计、建筑管理技术规定等相关专业技术规定及专项设计要求,同时,在开展设计时,也严格的参照了规划设计条件并严格的遵守地块的建筑控制红线图。在此基础上,在与甲方协调的过程中,也认真地听取了政府以及投资方得意见和建议,力求全面认真地协调好整个项目的设计进程,为本地人民谋得最大的效益。
2 项目规划设计遵循的原则
2.1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能让人们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一个环境温馨舒适的居住区是保证人们良好的学习生活状态的基础,很多学者曾指出“人对社会的依赖最直接的表现为对社区的依赖”。所以,对于本小区的规划设计,我们首先强调了以人为本设计原则,在规划过程中,注重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协调,并在此基础上,注重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的营造。本着“功能性和审美性”相协调的设计理念,在落实功能布局和空间设计的同时,突出步行、服务、活动、绿地等配套设施建设。力求为居住者打造一个舒适的家园。
2.2内外兼修,,打造优质家园
考虑到该地块位于“十字街口改造”的东南侧节点,设计需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设计先需。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就需要设计师从整体区域的设计风格出发,充分考虑本项目与其它三个地块之间的联系,使得小区的建设风格,环境设计与整体空间和谐共处,相互呼应。同时,为彰显项目品味和特色,在设计过程中,还需本着“内外兼修,”的设计理念,在统一中体现个性,如,可通过现代、简约的建筑设计风格来彰显小区的时代特征和品质。
2.3 户型设计均好、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一个好的楼盘,对于客户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区域良好,环境宜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实在的指标,就是户型设计。因此,在对于该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住户的生活习惯和需求,在设计过程中,提供多种户型、多种面积不同组合的户型设计,并尽量做到明厨明卫,营造良好的居住区内部空间。
2.4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
现行社会,我们非常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在规划过程中,我们在强调居住环境与生态景观相协调的同时,也在设计之初就努力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比如设计时可以考虑减少土石方工程量,节约造价,并将建筑与景观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景观环境对于居住区整体空间形态的影响,营造自然整体的小区形象和富有特色的高品质小区环境,同时注重建筑节能设计,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说整个项目的规划都贯穿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希望就此能为当地人民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栖居环境。
3 项目规划设计分析
3.1 总体布局
设计过程中,我们首先考虑整体性,在小区用地功能结构布局时充分考虑居住区的围合特性,规划运用“住宅庭院组团中心区”的居住模式体现传统居民亲密的邻里关系,以营造生活区的归属感,打造一种“同看一片蓝天”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期望。
根据本地块的用地特点,由南北向两个入口的广场设计为居住区的中心形成两个合围的组团,组团各自设计两个独立的地下车库,在入口处设计地下车库入口及人行入口,以达到人车分流的目的,同时通过抬起场地标高以达到降低地下车库的土方工程量,节约造价。
在交通设计方面,整个小区南北两个入口由“S”形的小区主道路连接,贯穿整个小区,其余道路采用铺装地面连接,提高小区品质。
沿北侧睦州大道及西侧进贤大道布置3层及2层的商铺,在南侧天鹅山路布置2层的商铺,形成浓厚的商业氛围,在十字街口上部设计为小户型的住宅,其余由10幢点式高层住宅组成,以南北向两个广场为中心形成合围布置。使幢住宅具有良好的景观和通透的空间。建筑高度自南向北由低到高布置,形成错落变化的天际变化空间。
3.2 公共服务及其他配套设施规划
一个品质良好的居住区,除了整体设计协调大气,还需要有良好的广告服务和其他配套设施的辅助。故在本小区的设计过程中,我们也较为全面的考虑了居住者的各项服务需求,在整体规划中,在北向主入口东侧布置了社区服务中心及物管用房,社区活动中心以方便居民生活;在北侧入口处设置了大型的绿化广场,可供居民进行室外活动及健身,南侧入口广场设计了晨练平台,为居民提供举办其它室外活动的空间。考虑到人们的体育娱乐需要,设计时还在在两个组团间的东侧布置了篮球场,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提高居民的精神生活品质。
3.3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一个好的小区,离不开交通系统设计的均好性,在设计之初,本着“交通简洁大气,内部交通曲径通幽”的设计原则进行规划。
根据本小区所处位置特点,规划小区在北侧睦州大道设置小区主入口,在南侧天鹅山路设置小区次入口。区内道路由6m宽的主路及4m宽的次路贯穿联通,在绿化及景观空间布置丰富的人行休闲步道,以便居民行走及休闲。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在南北两个入口处均设置地下车库入口,以达到人车分流的目的,并在小区内部也布置少量的室外停车位,在小区内部设置了两个地下车库的次入口,以方便居民的行车。
3.4 景观绿地系统设计
常言道园林设计讲究“曲径通幽”、“步移景异”,其实这些对于居住区的设计也同样受用,一个高品质的住区空间,最吸引人眼球的亮点之一就是住区的环境及景观设计。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根据用地分析和建筑组团分区,将整个地块分为公共景观区域,宅间景观区域,屋顶绿化景观区域和景观节点等四个景观空间。同时,为丰富视线,将小区中间6#楼底层架空,形成南北景观轴线贯穿其中,从而形成较好的视觉景观效果。在功能上,对应不同景观区域的特点及人流活动需求,分别确定功能与用途,并配合相应的景观绿化,达到功能性和审美性相协调的设计目标。于此同时,为满足整个小区居民户外游憩、娱乐休闲要求,将主要的游乐设施与活动内容置于小区公共景观区域与沿景观主游览线路附近,以方便住户的集散与户外活动。
在小区的景观系统中,宅间绿化也是环境设计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本小区的宅间景观区域主要以植物造景为主,点缀性的设置满足日常健身、交流、休憩、儿童游戏等小品设施,注重对微地形处理与场所特性及标识性的营造。可以说,这些细部景观的营造能够更好的完善小区的整体环境,为小区整体品质的提升增添了非常大的附加值。
该小区作为集现代,大气于一身的居住区,在景观设计时还考虑了局部的屋顶绿化景观设计。在屋顶绿化区域,景观设计主要以硬质景观为主,辅以景致绿化,适当点缀小品与休闲设施。这些竖向景观节点的设置,为小区的景观增添了空间情趣,也在横向上对其它平面类景观形成必要的补充。
4 建筑设计分析
4.1 建筑立面设计
本小区的建筑主要考虑高层住宅为主,在设计过程中,希望将建筑与整体环境相协调,同时,也努力考虑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建筑中。其中,高层住宅的屋顶拟采用平屋顶形式,通过阳台、空调室外机装饰格栅、屋顶局部构架处理,使得建筑立面丰富细腻,提高小区的品味。十字街口转角的11#楼小户型高层住宅立面采用现代的简约建筑风格,体现强烈的商业大楼气息,采用玻璃及金属材质装饰。沿街二层及三层商铺采用骑楼的建筑风格,采用干挂石材装饰,体现建筑的尊贵。建筑外立面色彩均采用浅灰色调及浅褐色调,以达到与远山的山色相协调,与整体环境相统一的设计目标。
4.2 建筑平面设计
高层住宅基本为15~17跃层,户型由建筑面积80、90m2、110m2、130m2几种套型组成。户型设计中做到明厅、明卧、明厕、明厨,户内动静分区,厨房油烟隔断,路线流程通畅。小户型住宅为一室一厅一厨一卫,面积为60~80。沿街商铺底层均为单间的商铺形式,单间面积由60~150,层高5m,二层三层采用分为几个独立的单元,面积为1000左右。可以说这种多户型,多选择的设计可以最大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也能通过这样全面的户型结构以吸引购买者的眼球。
5 结论
本文的一些理念和想法是基于实体项目的运作而产生的,在整个项目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同步尝试了将建筑、景观、环境相结合考虑进行设计。从前期的项目考察到后期的规划设计,每一步都严格的遵守了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希望通过项目系统的运作,能营造出适宜栖居的良好住区空间。由于经验和能力还有不足,很多问题考虑不周,还有待进一步的学习探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设计原则;设计优化
0.前言
对住宅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是进一步研究城市的发展、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关键环节,做好住宅规划管理对于城市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因此我们只有从基础建设与规划方案完善做起,才能真正促进住宅小区功能的完备实现,并促进构建出具有地方特色、科技含量高、设计理念人性化、功能完善的新时期住宅小区。
1.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1.1住宅建设要时刻体现以人为本
因为住宅使用者主体是人,而且住宅建设要创造出即方便又舒适的生活环境,并且要有自己的个性,而且这些个性和所展示的才华,要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
1.2住宅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地球资源是有限的并且很多都是不可再生资源。一定要大力宣传经济与资源的节能型消费。住宅在建设时,也要本着节能、节地、节材料的原则,建设成能源可持续再利用的住宅体系。
1.3住宅建设要格外注重环境保护并且还要充分反映出科技的进步
环境是保障我们身心健康的重要部分,创造优美的室内和室外环境是我们明智的选择。这个世纪,是高科技的社会,智能化设施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要建立智能化住宅通讯和智能化综合管理系统,使住宅与高科技信息化社会相协调。
1.4住宅建设应站在当今住宅产业化现代化的角度
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住宅综合评价体系和符合住宅产业化的建筑体系是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1.5安全原则
安全是居住小区的最基本要求和保障,小区作为城市人们生活休息的港湾,对于安全的保障要做到位,科学合理的设计安全设施。注重小区整体的安全性能,防盗窃、防火防电等生活隐患的安全措施的设置,从而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达到居住小区设计安全、环保、美观的生活环境有机统一。
1.6经济美观原则
现代化的居住小区设计要遵循经济原则,人们居住小区的环境设计要充分考虑能源节约因素,舒适的生活环境不在于奢华的外景,在兼顾美观装饰的基础上,发展和使用节能设备,使居住小区设计体现环保节能的理念。居住小区设计中要遵循美观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理念,先要给人以美的享受,一方面装饰美化居住小区环境,营造美观的居住小区设计装饰,渲染居住小区艺术环境,增加视觉空间层次。另一方面在规划设计上不能只追求标新立异和布局结构的变化多端,结果造成小区风格和周围环境不协调,没有融入到周围。
2.住宅小区规划应注重环境效益
任何一个居住小区建成投入使用后,便形成了一个“小社会”它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环境,同时还是一个社会环境。所以,在规划居住小区时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完善结合,为了丰富居住小区空间的外部轮廊,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应将高、中、低层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不只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从布置手法上,为丰富居住小区的外部轮廊,高层住宅布置在小区中央部位,低层住宅布置在外边部位。这样可避免形成封闭的空间或形成与外部空间隔绝的局面,能够和周围形成统一的整体。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对小区中条形住宅,采用行列式布置为主,分散布置点式住宅为辅的布局手法。各住宅之间由绿地、低层公共建筑隔开,使居住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绿地相连,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在规划中密切结合绿化布置,住宅绿地根据配置的花草树木相互区别,各具特色,使居民从室内及外部都能看到绿地,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3.小区生态环境规划设计优化
3.1加强小区景观规划设计
小区景观设计,大多存在文化构成形式方面的缺陷,例如过于重视功能,而忽视人们精神生活的多元性,还有空间结构单调,小区环境凝聚力不足等问题。
故景观设计不仅是物质景观的设计,更应注重景观精神功能的挖掘,注重整体性与融合性,形成中心围合、空间交融的景观形态。在核心位置设置景观步道以增强小区空间景观的层次感;在住宅的规划设计中,为了避免建筑形象的单调和围合空间的压抑感,将部分住宅组群做了分段处理和微小的错落变化,以加强整体的节奏感和空间的变化,形成良好的空间感受,并与绿化相融合,确保景观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赋予其鲜明的地域特征,创造归属感强的社区。
3.2注重服务系统的完善
在住宅小区规划中,我们要重视服务系统的完善,它是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保证,也是小区稳定发展的基础。在服务设施设置上,首先要想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需求,有些商业服务设在过往人流必需经过的的地方,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与居民购买。部分交通工具和垃圾的处理也是小区规划的重要问题,对于有些自行车和摩托车要集中到一起进行摆放。以前在处理垃圾的时候,垃圾道附设于住宅的楼梯平台处,严重的影响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在住宅小区规划中,我们要把垃圾道建立在住宅生活服务阳台处,这样还不会对居民的居住环境造成影响,同时也降低了对公共场所的感染。
3.3加强小区绿化设计
加强小区绿化,巧妙布置绿地。居住环境的绿化目前已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它不仅能改善居住环境,而且还能调节小气候,使居民得到较多的新鲜空气,在小区内结合地形条件,利用废地设置集中绿地,同时巧妙地与商业服务建筑、托幼建筑配合,起到分隔居住组团的作用。
3.4住宅小区的环境设计
住宅是小区的主体,环境是小区的基础。高品位住宅小区必须是居住环境好、生态环境优、景观环境美的住宅。能够表现它的文化性、舒适性、祥和性,能够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安全要求、健康需求。
3.5强化建筑的构景作用
现代小区设计应强调“全面景观”设计,即小区中的任何构成元素,都是景观体系中的构景元素,确保建筑设计、规划设计、景观设计“三位一体”,不能只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小区中由于建筑量大面广,更应强化建筑的构景作用,随着小区建筑物结构的变化,其外立面也发生了很多变化,过去单调呆板的外立面正被变化丰富的外墙面替代。要想使整个小区的景观和谐统一,建筑设计风格与景观设计风格应作为整体来考虑。 建筑与景观融合,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是人居的最高境界。这说明仅有优美的绿化环境是不够的、还需要别致的建筑,只有将优美的自然景观、建筑物与良好的人文氛围融于一体,才能营造出理想的生活小区。
4.小区规划设计中要引入智能化建设
住宅小区的智能化建设势在必行,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普及发展,智能化建筑已经引入到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智能化的内容主要是:将小区的管理中心为总指挥部,由总指挥部派专们的工作人员对个户居民的水表和电表以及煤气表进行集抄,另外还包括小区网络的建立,三防的建立,信息的综合服务,小区的大屏幕电子广告等内容。
- 上一篇:医药营销市场环境分析
- 下一篇:中班美术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