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产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0: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煤炭产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煤炭产业发展

篇1

【关键词】煤炭企业;非煤产业;快速发展;研究

当前煤炭企业非煤产业点多面广,业务量大,部分企业市场经营意识不强,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不高,“等、靠、要”思想严重,盈利能力弱,发展后劲不足,迫切需要管理转型。

一、煤炭企业非煤产业发展现状

煤炭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由于长期受传统发展观的影响,煤炭企业存在着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煤炭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绝不能再走传统的单纯依赖煤炭粗放式生产的发展模式,必须向现代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二、 煤炭企业非煤产业发展研究

1.促进煤炭企业非煤产业快速发展必须加强经营管理。当前,煤炭非煤产业重经营、轻管理的观念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到企业效益的提高。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引进新型的、先进的管理机制,是目前首先要做的工作之一。(1)大力实施精细化管理。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惟有靠管理的严、细、实,靠精细化的管理。推行精细化管理,实行责任追究制,对工作中出现的每一个错误,及时制定整改措施,落实责任人限期整改。使每个岗位、每项工作都有章可循,形成全方位的闭环考核体系。(2)加强经营决策和项目管理。一个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与经营决策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发展非煤产业上项目时,一定要经过周密、细致的市场考察,进行可行性分析。在项目管理上实行项目法人制,通过完善监督和激励机制,提高管理效率。(3)加强资金、财务、成本、质量和销售管理。煤炭企业非煤产业快速发展必须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加速资金周转。要严把材料的消耗关,制定材料领用消耗程序及审批制度,严格按计划领料,合理用料,降低材料成本。(4)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人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牢固树立人才先行的观念,高度重视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三支队伍的建设,不断探索科学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抓好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5)着重加强干部队伍的管理,不断提高管理者素质。

2.煤炭企业非煤产业快速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企业创新,不断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方面,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对科研成果要给予奖励,通过创新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二是与科研部门、院校挂钩,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通过建立研究所、研究中心、实验室,或采用股份合作的形式,组建产权明晰、权责分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权责对等的产学研合作实体,提高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三是要培育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和创新人才。企业创新的主体是人,从业人员的知识、素质与能力对于企业创新和快速发展是一个极大制约因素。

3.煤炭企业非煤产业快速发展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主导产业,实施规模经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发展,就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抗风险力。目前,非煤产业普遍经营规模不大,效益不高。非煤产业必须将自己融入社会大市场之中,在产业产品发展方面,重视培养拳头产品,发展主导产业,扩大产品市场占有份额,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以主导产业为基础,带动相关产业、产品的发展,形成稳健的规模经济。煤炭企业非煤产业在结构调整和选项上,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在确定主导产业方面,要因势利导,充分发挥煤炭企业的优势。二是在结构调整方面,要坚持“抓大放小”、“扶优限劣”,加快实施集团化经营战略,通过“强强联合”、“以强带弱”、“弱弱联合”等形式,将矿区分散的相关专业厂点组成企业集团,实现优势聚合,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对一些牵扯性大的重点骨干企业和产品,要集中力量予以扶持,使其尽快形成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

篇2

针对以上提出的煤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等情况,根据产业转变、升级的新常态,从产业层面、社会层面以及区域(行政区划)层面提出煤炭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一)煤炭产业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

从产业层面分析,煤炭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一个高关联度和高协调性的产业链,例如:通过转化技术的优化集成和洁净煤技术的利用,达到能源化工的联产效应,不断形成煤炭产业链,最终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目的。本文建议采用如下3种煤炭产业链发展模式:一是以煤电和建材综合开发利用的发展模式。即通过煤矸石、煤炭和煤泥等发电,供建材厂使用,这样可以二次使用由于煤炭开采和洗煤产生的煤矸石和煤泥,另外,还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建材生产,既减少资源浪费,又延伸了产业链,这种模式具有投入少、效益好的特点,是值得积极发展的一种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二是煤气化综合开发利用模式。这种模式一改传统煤炭使用模式,即通过将煤炭气化或液化,使之转化为可燃气体或液体,不断拓宽煤炭产品和种类以及煤炭的适用范围,但是此模式仅适用于煤炭液化和气化技术成熟,产品管道运输完善的煤炭企业。三是煤电焦化综合开发利用模式。煤电焦化模式适宜在矿区发展炼焦和焦油化工产业,此模式是建立在煤电综合开发模式基础上的产业链延伸,对于炼焦煤品种齐全和水资源丰富的大型矿区较为适合。

(二)煤炭产业循环经济的社会发展模式

所谓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4]。从社会层面来看,煤炭经济的循环主要表现在煤炭资源消费过程和消费后物质的再次利用,通过循环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资源开采和使用过程中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对煤炭的消费结构进行全面调整,摒弃传统的以消费原煤为主的煤炭消费方式,因为传统消费方式不仅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在煤炭消费过程中还会带来“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因此,抓好煤炭消费方式的转变对于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意义深远,就目前而言,可以大力推广应用无烟煤的使用和洁净煤的综合利用。一方面,需积极推广无烟煤燃烧的煤炭运用模式,即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在用煤量大的大城市和工业园区进行无烟煤推广应用;另一方面,需积极推广洁净煤运用模式,尤其应在市政基础设施改造的同时,推广洁净煤利用系统,目前这种模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总结,循序渐进地推广应用。

(三)煤炭产业循环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

区域发展模式不同于产业和社会发展模式,它以工业生态学的原理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要求,通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能量集成、物质集成以及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相互补充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以地域的工业园为依托[3]。在我国,煤炭仍占资源消耗的主导地位,要形成上述区域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关联企业发展的模式,即工业园发展以煤炭产业为主,伴随关联产业,通过相关产业的联合发展,达到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二是联合发展模式,即以煤炭企业为核心,联合下游企业、区域农业生产部门、居民生活区等服务对象,形成一个生产、消费和服务的复合体,在此系统内通过各个行业的联合发展,促进煤炭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在我国,某个领域的发展速度,主要取决于政府的重视程度,当然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最为重要,煤炭循环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样也需要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和倾斜。需要建立与煤炭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通过政策倾斜,给予相关煤炭企业一定的技术创新激励。另外,通过激励力度的不断加大正面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同时也可以通过设置指标,对于指标完成极差的企业进行重组或破产处置,从而倒逼企业主动创新。通过加大支持力度不断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构建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零污染为准则的煤炭资源循环发展技术创新体系。

(二)不断进行煤炭资源有偿使用的制度改革

在当下经济转型和产业调整的过程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应该起决定性作用,政府也应该顺应市场机制,在不站错位和使错力的前提下,积极出台明晰资源产权和环境产权的制度,不断建立健全资源和环境价格体系,使资源和环境价格得到真实反映。进一步探索和实行煤炭资源有偿使用机制,进行煤炭资源使用权配置的公开招标,从而从制度上杜绝煤炭资源的浪费,达到煤炭资源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环境污染不断减少的最终目标。

(三)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不断促进煤炭产业的结构升级

从历史经验来看,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以现有产业基础为前提,在相应领域和关键技术方面进行深入发掘,开拓创新。循环经济的建设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撑,相应的技术支撑由一个完整的体系构成。首先,煤炭产业本身发展循环经济所必需的关键技术和共用技术。这些技术的研发需要社会、政府、企业联合起来,加大投入、重点攻关,有些技术国外已经有的,就要积极引进。其次,就是一些支撑技术。包括污染治理技术、综合利用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煤炭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耦合共生技术。这些支撑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所必需的。再次,延伸煤炭产业链,开发煤炭产业新产品的技术。发展煤化工和煤电等延伸产业,通过再循环,运用生态设计,改进煤炭企业的生产工艺,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把废弃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新产品的过程中。最后,还可以建设一些大的煤矿坑口电厂,政府部门负责出台政策支持,企业负责具体运作,社会根据效益进行投资,一改传统产业模式,改传统煤运为清洁能源,把燃煤改为发电,变卖煤为输电。

(四)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需加大宣传

篇3

关键词:煤炭产业;产业发展;新疆;五彩湾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040—03

我国是当今世界少数几个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能源为主的国家,煤炭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到2020年、2030年,我国对煤炭的需求量将分别达到37亿吨、39亿吨。相关资料显示,新疆煤炭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而由于受到各方条件制约目前开采规模尚小,但随着我国其他产煤省份煤炭可采量的减少及我国煤炭资源需求量的增加,新疆将成为国家煤炭资源战略的重要接替区。五彩湾煤矿作为新疆5个资源超1亿吨煤矿之一准东煤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源产业发展自然受到各方人士关注,如何开发好、利用好该地区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本地区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新疆及准东五彩湾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新疆是我国的煤炭储藏大省,是煤炭行业的一块宝地。据《新疆煤炭工业投资分析报告》显示,新疆煤炭资源预测储量为2.19万亿吨,约占全国的40.6%,居全国第一位。截至 2011 年底,探明储量为2 500亿吨,居全国第三位。共有 24个预测资源量超过100 亿吨的煤田,占总量的 98%。其中 5 个煤田预测资源量超过 1 000 亿吨(准东煤田、沙尔湖煤田、伊宁煤田、吐鲁番煤田和大南湖—梧桐窝子煤田),占全区预测资源量的 60%。此外,还有8 个400—1 000 亿吨的煤田和11个 100—400 亿吨的煤田。新疆煤炭资源集中分布在北部区域,占 89.2%(见图1)。

国泰君安关于新疆煤炭行业的研究报告《疆煤如猛虎,2013将出笼》中的数据显示,疆内煤炭主要以高发热量动力煤为主。其中,长焰煤占73%,不粘煤占16%,弱粘煤占8%,焦煤储量则不到1%。在国家列入开发重点的四大煤田中,只有库车—拜城煤田为焦煤基地。由此可见,新疆煤炭储存量丰富,且总体来说品质较高。其中,吐哈煤田和准东煤田是新疆煤炭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两大煤田共占新疆煤炭总储量的66.23%,是新疆最重要的煤炭储藏区。

准东煤田是我国最大的整装煤田,以长焰煤、不粘煤和弱粘煤为主,储量为4 038.76亿吨,占重要矿区煤炭总储量的28.36%,其预测可靠约占48.37%,其各煤层储量及所占比如表1所示。矿区主要由五彩湾、西黑山、大井和将军庙四大矿区组成,其中五彩湾矿区、西黑山矿区、大井矿区总体规划已获得国家批复。现准东地区在建或规划中的煤电和煤化工项目已超过60个,预计投资总额近5 000亿元。今后一段时间,准东地区将实现煤炭年生产能力1.5亿吨、煤电总装机容量1 330万千瓦、煤炭年液化能力2 500万吨,成为新疆最重要的煤电煤化工基地。

表1 新疆准东煤田个煤层储量情况表

准东五彩湾地区是新疆煤炭资源蕴藏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据2006年9月神华集团在五彩湾建矿进行煤炭资源勘探开发表示,在2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探明煤炭储量17亿吨,煤层距离地面仅60米,厚度达60米,煤炭发热量在5 000大卡以上,煤质优良。《新疆准东煤田西部矿区勘查总结报告》一文中指出,对圈定的988.12平方千米勘查面积,已探明可采储量约为117亿吨。五彩湾作为一个新兴的煤炭产业发展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政府也建立了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引导当地煤炭产业的发展。五彩湾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五大基础设施:从小黄山到五彩湾的铁路专用线,从216国道通往五彩湾的46公里公路,输水1亿立方米的饮水工程,220千伏变电站,手机通讯全覆盖。

作为新疆发展煤电煤化工产业的主要基地,2006年以来五彩湾地区吸引了中国神华集团公司、山东新汶矿业集团、山东鲁能集团等20多家国内煤炭资本巨头纷纷抢滩进驻,建设了一大批煤炭、煤电、煤化工项目。如:“十一五”期间,神华集团计划投资84亿元在五彩湾矿区分三期建设总规模为年产5 000万吨的现代化矿井和煤电、煤化工项目。在2011年,总投资172亿元的新疆东方希望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年产80万吨电解铝项目,和总投资136亿元的新疆神火煤电有限公司80万吨/年高精度铝合金项目两大建设项目已完成自治区发改委的备案。

二、准东五彩湾煤炭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五彩湾地区煤炭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也应该看到问题。综合全新疆煤炭企业发展的现状,五彩湾地区属于新兴的煤炭产业地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最传统的煤炭企业生产力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但是,五彩湾地区煤炭产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篇4

关键词:煤炭产业 煤炭运输 物流

1 陕西省煤炭产业运输物流发展现状与趋势

陕西省位处中国腹地,对外的铁路干线主要有陇海线、宁西线、西康线、宝成线、侯西线和神朔线等线路。陇海线西起兰州,冬至连云港,途中与京广、京九、京沪三大铁路干线相接,是陕西省比较重要的运煤通道;宁西线从西安枢纽引出,向东至南京,横贯五省和六条南北干线,分别与焦枝、京广、京九、淮南、合九、京沪线相接;西康线北与陇海线相连,南与襄渝线、阳安线相连;宝成线北接陇海线,南经成都可与成昆线相接;侯西线西接西康线、神朔线、包西线、陇海线,东接侯月线,与新焦、新菏线共同构成了陕西煤炭运往华东和日照港的出省通道;神朔线北接包神线,南连神延线,东贯朔黄线,是我国继大秦铁路之后的第二条西煤东运大通道。

陕西省的公路修建是以西安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方向辐射进行的。在“十二五”交通运输规划中,预计到2015年将全面建成列入国家公路网规划的六条高速公路,使陕西省高速公路突破4000公里,同时还将实现省内公路干线网规划的“一纵、三横、两环”的次骨架系统,二级公路达到3414公里的目标。但是近期陕西省的公路建设主要还是集中在关中地区,陕北的公路建设则较为落后,特别是陕北到关中地区的公路比较少,只有210国道和西包高速,制约了陕北地区能源资源的运输物流。

2 陕西省煤炭产业运输物流存在的问题

2.1 煤炭铁路运力严重不足

陕西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输出省份,运力矛盾已经成为影响煤炭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包西线作为纵贯陕西省中北部的唯一铁路干线,是陕北煤炭南下的重要通道,其设计运能约为2500万吨,煤炭实际运输约为2000万吨,但是由于西延段设计能力仅为1200万吨,目前处于严重超负荷状态;神朔线是神华集团修建的国家I级电气化铁路,在二期扩建后运输能力达8000万吨以上,但是其主要用于神华集团的煤炭外运,无法保证地方企业的煤炭运输。这就使得陕西煤炭的运输缺口极大,一方面造成产煤地区有煤运不出去,煤炭企业相互竞争压价,影响了企业经营利润;而另一方面又造成用煤地区没有足够的煤炭供给,居民的正常生活以及当地经济发展得不到有效保障。

2.2 煤炭公路运输体制不健全

作为铁路运输的补充形式,随着近年来铁路运力的严重不足,公路运输逐步发展起来。但是陕西省的公路建设还不完善,通往煤炭主产区陕北的公路比较少,特别是连接煤矿和运输主干道的公路,其路面状况和通行能力都比较差,不利于煤炭企业的公路物流;其次,陕西煤炭公路运输物流还没有形成一个正规的体系,缺乏有效的监管,无法保障煤炭的公路运输物流质量,容易产生货物到达不及时、货损率比较高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另外,公路运输煤炭的价格机制有待完善。公路运输的费用远远超过铁路运输,且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合理的定价模式,运输费用基本都是与客户之间互相协议达成的,这不利于保障公路运输的正常利益。

2.3 煤炭运输物流的现代化程度不高

陕西的煤炭运输物流在很大程度上还延续着计划经济的物流模式,现代化程度比较低,既不利于运输物流资源的有效配置,也不利于降低运输成本。首先,公路运输资源利用不充分。陕西的公路运输还处于发展阶段,缺乏现代化技术手段的有力支撑,接受信息的能力也比较差,运输物流信息掌握不充分,容易造成空载等现象的发生,严重浪费了运输资源,造成了运输成本的居高不下;其次,公路运输线路规划不合理。陕西的公路运输物流大多脱离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的科学指导,路线选择主要以经验选择为主,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迁回、倒流、过远等不合理运输现象的发生,不仅降低了运输物流效率,还增加了运输成本;另外,单一的煤炭销售方式阻碍了煤炭企业的快速发展。

3 陕西省煤炭产业运输物流发展建议

3.1 健全企业组织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首先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陕西煤炭企业应立足实际,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明确企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人之间的权责边界,合理安排组织结构中的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避免出现重复管理或管理漏洞等现象。其次,设置合理的煤炭企业组织结构;建议陕西煤炭企业转变传统的垂直化组织设置,逐渐过渡为高效、节约型的扁平组织结构。最后,提高陕西煤炭企业的市场化意识;煤炭企业应在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努力转变自身角色,增强企业的市场服务意识及服务质量,遵循以销售决定生产的思想,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煤炭生产计划,努力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

3.2 保护煤炭资源,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陕西煤炭产业运输物流快速发展,需要以节约煤炭资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通过并购、收购中小型煤矿来整合陕西省煤炭资源,集中建设大型的现代化煤炭生产矿井,在开采过程中采用成熟的资源开采工艺和技术,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对能源的掠夺式开采,提高资源回采率,增加资源利用效率,还可以促进煤炭行业健康发展,建立起煤炭工业生产规模化、设备现代化、经营市场化、管理信息化的新型企业格局。同时,提升煤炭企业科技含量,延伸煤炭产业链,发展新型煤化工产品增强资源利用效率。

3.3 进一步规范煤炭价格市场,组建陕西煤炭行业协会

建议充分使用市场的调控能力,取消煤炭价格“双轨制”,保护国有大型煤炭生产企业的经营利润;同时成立陕西煤炭行业自律协会,从维护国家利益的大局出发指导煤炭企业及相关行业的生产运行。合理划分煤炭销售市场,通过经济手段调节各企业的市场范围,即中小型煤炭生产企业销售市场主要限定在民用消费上,大型煤炭生产企业主要用于满足各地电煤需求,以此达到稳定煤炭市场价格,遏制中间环节过多、乱收费情况严重的现象。

3.4 积极争取政府的有力支持,为优化改革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首先,企业的发展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但是又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建议陕西省政府在政策上引导煤炭产业发展思路,调整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煤炭资源配置效率。其次,煤炭企业要实现现代化,煤炭行业要发展必须依靠大量的资金支持,建议省政府进一步为煤炭产业拓宽融资渠道,实现融资多元化,充分解决煤炭企业设备更新缓慢、技术落后等问题。最后,建议政府着重扶持企业的科技水平,借鉴国内外先进煤炭企业的发展经验,为陕西煤炭企业引进适应本省省情的高新技术与发展模式,科学、高效地利用煤炭资源。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山西;煤炭产业;营销策略

1山西煤炭产业SWOT分析

1.1优势分析

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煤炭面积占地6.5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40%,煤炭产量占全国的1/4。全省118个县区中,94个县区含有煤炭资源,有煤炭企业的县区有91个。山西在地理位置上邻近内蒙古、河北、河南和陕西四个省区,又与北京、天津和东北等重工业中心不远,输煤和输电都比较方便,交通优势显著,有利于营销渠道的构建。山西距离东部沿海地区较近,是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供应商。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把山西列为国家未来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区域优势明显。

1.2劣势分析

山西煤炭企技术水平和管理方面都比较落后。山西省的煤炭企业主要加工初级煤炭产品,开采方式落后,缺乏引进和开发先进技术的资金,技术发展滞后,导致了山西煤炭企业转变产业结构困难。山西省煤炭企业管理松散,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浪费现象都比较严重。另外,由于我国关于煤炭产业方面的法制不够健全和完善,山西出现了煤炭资源滥采的现象。

1.3机会分析

(1)伴随着全球经济大发展,消费者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尤其是对煤炭的需求。同时,新型能源作为煤炭能源的替代品,产业起步时间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规模较小,对煤炭产业的冲击不是很大。这就为山西省煤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2)国家为煤炭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很多大型煤炭企业为了提高煤炭的使用效率,通过建立坑口电站,通过焦化方式处理原煤,不断增加煤炭的附加值,促进煤炭企业向高级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1.4威胁分析

(1)消费者对煤炭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收稿日期:2017-07-11作者简介:高翔云(1984-),女,山西朔州市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随着煤炭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许多煤炭企业越来越关注煤炭产品的质量,同时,煤炭企业的品牌力和经济利润也与产品质量息息相关,因此煤炭企业会不惜增加生产成本来研发和生产高质量的煤炭产品。(2)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山西省煤炭行业发展受阻。国家鼓励通过兼并和重组,扩大煤企的生产规模,使煤炭和发电进行一体化经营,使煤企市场竞争力更加强大。同时,煤炭产能过剩,对山西省的中小型煤炭企业提出了考验。

2山西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策略研究

2.1建立高素质的营销精英团队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今的煤炭市场营销环境对营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西煤炭企业在聘用人员时要严把质量关,争取甄选出一批既懂得煤炭生产技术,又懂得煤炭企业经营和管理,同时具有团队意识的营销人才。通过精英团队提高山西煤炭企业技术水平、营销能力和管理能力。通过对煤炭市场竞争和相关领域行情的深入了解,不断研究煤企的产品特征和市场经济规律,满足不同类型客户对煤炭产品和价格方面的需求,从而给煤炭企业带来利润。

2.2通过创新带动山西煤炭产业发展

2.2.1经营理念的创新山西煤炭企业应该及时创新经营理念,采取改革措施来提高煤炭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煤炭企业要从粗放型生产营销模式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由生产销售低质量煤炭转向生产环保煤和高附加值煤,由劳动力密集型煤炭企业转向资源节约型和高技术人才型煤炭企业,由生产型煤炭企业转向生产服务型煤炭企业。2.2.2市场营销策略的创新(1)产品策略。当前,煤炭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卖方市场竞争激烈,买方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高。山西省面对进口煤的冲击和煤炭价格低迷的情况,要提高煤炭生产技术,提高选煤、洗煤的技术水平,对煤炭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生产出无烟煤、精品煤,不断提高煤炭的品质,从源头开始净化,降低煤炭带来的环境污染。(2)价格策略。煤炭企业应该通过消费者需求、区域情况和运输方式的不同进行差异化定价。对煤炭后期3个月内的市场价格进行预估,将煤炭市场的后期预估价作为后期定价的参考依据。对于购买煤炭量大的客户,采取折扣定价策略。另外,煤炭价格也应根据市场行情灵活调整。(3)渠道策略。要充分利用山西交通运输优势,优化煤炭营销渠道的构建。对于煤炭企业而言,直接分销是最便捷和快速的方法,因此很多煤炭企业都采用这种短渠道营销模式,但在煤价低迷的情况下,山西煤炭企业要有所创新,把握间接分销的方式来获取利润。(4)促销策略。山西煤炭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大广告宣传力度,把握住煤炭需求量大的市场环境,把山西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煤炭产品推向全球市场,不断提升山西煤炭的品牌力,如对一些大型活动和比赛进行广告赞助,同时,通过公共关系策略进行促销,如在遭遇一些重大自然灾害,重要疾病时捐款,献身公益事业等。

2.3发展山西煤炭企业的网络营销模式

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煤炭电商平台的出现,降低了煤炭企业的产品成本,优化了促销手段,拓宽了煤炭企业的营销渠道,提升了煤炭的销量,降低了交易成本,解决了煤炭这种大宗货物交易难的问题。当煤炭企业在银行融资难时,电商平台的融资方案可作为一种低成本和更为简捷的选择。现阶段,全国已经出现了80多家的煤炭电商平台,煤炭企业已经把电商平台作为其转型的一种方式。为煤炭市场的交易提供了更便捷和高效的交易方式,更是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山西煤炭企业应把握国家政策支持煤炭产业发展的宏观大环境,发展和优化自身的网络营销模式。

3结束语

山西省煤炭产业要想取得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精准把握市场规律,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环保型产品,提升服务水平。完善营销管理制度,健全市场营销机制,创新营销策略,发展网络营销新模式,提高山西煤炭企业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张江平.产业链视角下山西煤炭产业升级研究[J].经济研究,2013,(2):18-23.

[2]韩学良.山西煤炭产业调整的策略研究[D].山西大学,2011.

篇6

一、转变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一)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

目前,我国煤炭产业中,煤炭资源利用以直接燃烧的粗加工和传统煤化工为主,能源转化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环境污染较大。转变煤化工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加快煤炭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装备体系,为后石油时代做好战略技术储备,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需要;推进绿色采矿,适度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的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将单纯煤转变为提供油气等高效能源,是应对国外油气资源控制和平抑国际油气价格的重要反制措施。

(二)是优化国家生产力布局的客观要求

我国的经济中心在东部,能源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资源加工逆向分布、流动,造成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大规模跨地区转移,给交通运输形成了巨大压力,增加了经济运行成本,同时,也使得我国煤电运输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转变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煤炭深加工,提高煤炭资源就地转化水平,可以有效推动能源资源类项目向能源富集地区转移,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

(三)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重大举措

转变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推进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可以显著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效益。首先,能够实现大幅度深加工增值。初步估算,煤制甲醇可增值约4倍,煤制油可增值8—12倍。其次,可以提高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效益。目前,我国已查明的铝土资源储量不足30亿吨,按目前开采规模,保障年限不足20年。如果将我国高铝煤田产生的高铝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可弥补铝土矿资源总储量的不足。同时,其副产品活性硅酸钙用于造纸行业可替代碳酸钙,可减少纸浆,极大降低造纸成本。再次,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和减少能源损失。就地加工将直接降低运输成本。

(四)是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

对于我国长期依赖煤炭资源的产业结构,积累了诸多矛盾和问题,要全面推进产业多元和升级,受到发展基础、区域特点等多因素制约,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因此,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模式则是资源型国家转型的有效途径。煤炭深加工产业将多种单项技术进行耦合、集成,可以实现煤炭的多级利用、多联产,与钢铁、有色金属、稀土、盐碱化工、多晶硅等特色产业融合,构建资源能源资金技术密集、高技术、高节能环保、高附加值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促进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可以带动资源型地区相关产业的就业乘数效应,实现富民强国。

二、转变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方面

(一)发展煤矿绿色开采技术

针对我国对煤炭资源的粗暴式开采,2003年钱鸣高院士提出了“绿色开采”的理念,为煤炭行业开采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绿色开采理念是在科学采矿三原则(安全、环保和经济)的指导下提出的,强调在现有采煤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发展与创新采矿科学技术,从广义资源的角度上认识和对待煤、瓦斯和税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其基本出发点是防止或尽可能减轻开采煤炭对环境和其他资源的不良影响,以期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绿色开采的主要技术是基于关键层理论[2]。关键层理论认为,把保证覆岩关键层不破断失稳作为建筑物下采煤设计的基本要求,为了保证建筑物下采煤的经济效益,又可确保建筑物不受损害,关键在于能依据覆岩结构与关键层特征来确定合理的减沉开采技术和参数,掌握离层与破断特征参数,是注浆减沉技术应用、钻孔布置与注浆工艺设计的基础[3]。目前,绿色采矿技术主要有煤与瓦斯共采技术、超高水充填技术、煤炭地下气化等绿色开采技术。煤矿绿色开采是我国煤矿发展的必然方向,是和谐矿区建设的重要指导,主要技术的发展将为煤炭开采中实现安全高效、经济环保提供重要保障,可见从技术上以关键层理论为基础,推进绿色开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发展多联产,完善煤炭资源循环利用

多联产是指将各种不同煤化工技术优化结合使用,发挥各个技术的优势和多联产后的技术整体优势,从而获得多种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和洁净的二次能源的煤化工技术[4]。随着技术的发展,多联产可以实现煤炭资源价值的多方面利用和煤化工项目的资源优化配置。

1.对高铝煤炭资源进行循环再利用。将用于发电后产生的粉煤灰中的氧化铝进行开发利用,是极具开发价值的非铝土矿资源。目前,我国一些大型煤炭企业已经采用多种方法提取氧化铝,成效明显,如大唐公司的预脱硅—石灰石烧结法、神华集团酸法中试生产线、华电集团的硫酸氨法等,都为大规模开发利用高铝粉煤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发改委也下发了《关于加强高铝粉煤灰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统筹配置资源、定向供应、集中燃烧,以及煤电粉煤灰提取氧化铝、铝后加工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尚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投资规模大,生产成本高,因此,国家应该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将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等产品列入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目录,给予税收减免政策及资金扶持。

2.煤矸石、煤泥等资源的循环利用。在煤炭生产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低热值的煤矸石和煤泥,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加快低热值煤发电装置建设,是提高煤矸石和煤泥利用率、减少土地占用和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国家应该推出支持煤矸石和煤泥等低热值煤电开发的的相关倾斜政策,核准建设一批煤矸石和煤泥发电项目。开发利用高铝粉煤灰、煤矸石、煤泥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仅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还可以缓解我国铝土矿等资源短缺的矛盾。

(三)推进煤炭深加工示范基地,发展煤炭产业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它在将经济活动纳入一般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还要遵循生态规律,力求在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建立一种协调、和谐的关系,也成为生态经济[5],是先进煤化工技术的商业化示范。它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趋势,是人们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构建煤炭产业循环经济,促使煤炭行业逐步走上速度与效益并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需要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而同时又能做到减少资源消耗,并削减废弃物的产生量。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四者的协调和统一。首先,应该加快煤炭深加工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完善煤电基地项目建设,将国家规划的具备条件建设的大型煤化工项目基地建设有限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统筹,为其提供支持。这样,既有利于扩大煤化工深加工规模,实现效率效益双赢,同时又利于产、学、研相结合,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产业技术,更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拉动区域性经济的发展。其次,应该完善循环经济技术支持体系。政府应建立相应的平台,牵线搭桥,将掌握技术的科研部门与需要技术的煤化工企业联系起来。可以采取企业提供科研经费、实验场地、研究所提供技术的模式,使社会的技术潜力真正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此外,还可以参考国内外先进的成功经验,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与煤化工产品市场需求,整合优化配置地区资源,鼓励煤矿企业和国家煤化工项目实现联营。这样,可以发展集约化产业,加大煤炭深加工和转化力度。

(四)发展生态经济,加大矿区环境整治

煤炭资源开发由于地下采掘,容易引起地面塌陷、水土流失、沙漠化、采煤废水排放以及煤矸石露天堆放污染等环境问题。我国煤炭开采目前主要采用的冒落法等管理采空区顶板,易造成地面沉降和陷落,因而引发村镇、铁路、桥梁和地面管线设施的破坏。因此,矿区的环境整治至关重要,当前的重点不仅要对使用中的矿井进行整治,从源头上减少环境的污染,而且要做好匪气矿井的无污染处理和再利用工作,对恢复的土地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三、转变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政策完善

(一)差别化的节能减排政策

煤炭深加工产业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相对较高,支持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给予差别化的节能减排政策。一是给予差别化的能量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国家在分配能源消耗总量指标时,应重点考虑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等因素,对于一些以能源重化工产业结构为主的欠发达地区,在指标安排上给予适当倾斜。二是合理确定能源输出地的能耗和排放指标。目前,我国在统计时往往将能源外送地区外送能源产生的能耗和排放都计入当地指标中,而未计入能源使用地区,容易加剧两极分化,建议合理分配能源输出地和使用地能耗和排放指标。三是扣除原料煤和洁净能源消耗。目前,我国除煤制油项目将原料煤口除外,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等煤化工企业的原料煤消耗均纳入能源消耗统计范围,这部分消耗实质上是一种物理形态的转化,并没有增加能源消耗,应当从能源消耗总量中扣减,另外,风电、太阳能发电等用量也应该单独统计并从改区域能量总量考核指标中扣减。

(二)完善煤炭资源领域收费基金政策

据不完全统计,每开采1万吨煤炭塌陷农田0.2公顷,每开采1吨煤排放2吨污水。由于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导致能源输出地区支柱产业单一粗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利用水平偏低、城乡居民收入较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能源输出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2006年,国家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在全省范围内开征了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建议国家在其他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展煤炭资源税改革试点,把煤炭价格调节基金调整为煤炭产业转型可持续发展基金,按不同的煤种品质收取费用,主要用于保障和改革民生、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和解决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等问题。

篇7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煤炭产业 产业结构优化

一、科学发展观与山西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

(一)国家政策对山西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的导向作用

国务院决定于2004年至2006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节约能源、原材料、水和土地等资源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这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的重大举措。

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产量居全国第一,煤炭产业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长期大规模、超强度的开采,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得生态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社会效益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认识到优化山西煤炭产业结构的紧迫性,努力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尽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直接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二)煤炭产业结构优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

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度很高,这种状况使得山西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首先是经济结构单一,就业结构单一,一旦面临煤炭资源枯竭的局面,经济将不可避免地遭受严重的打击;其次是煤炭产业发展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地区污染严重,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第三是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科教文卫发展滞后,直接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因此,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尽快优化山西煤炭产业结构,改善城市软、硬件环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到实处。

二、山西煤炭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山西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它是在国家实施优先发展工业战略的强力推动下,依靠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矿产资源逐步形成的。建国以来山西一直肩负着支援我国经济建设的重任,国家每年从山西平价调出大量的煤炭、电力、焦炭、化工原料等产品。山西煤炭产业发展的特殊历程一方面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也为今日山西经济的发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山西煤炭产业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资源的利用方式粗放,浪费严重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但煤炭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对资源的利用方式比较粗放。煤炭开采和洗选加工过程中,每年排放大量的瓦斯气、粉煤灰和煤矸石,焦炼工业资源浪费严重,煤焦油、粗苯等化工产品回收率很低。大量与煤炭相伴生、共生的其它矿产资源也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据估算,山西每开采1吨煤,就要消耗与煤伴生、共生的各种矿产资源8吨,这些与煤相共生、伴生的铝矾土、硫铁矿、高岭土、耐火粘土等矿产资源几乎都被白白浪费掉了。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初级化特征明显

山西煤炭产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煤炭开采业发达,煤炭加工业滞后;产品初级加工较发达,深加工、精加工较欠缺,产业链条短;产品品种单一,产业发展过于依赖初级产品;煤炭加工转化率低,投入产出率低,产业自我积累能力低下,经济效益不佳。具体表现为:筛选、洗选、炼焦、发电在山西煤炭加工转化的整体数量中占有绝对比重,深度加工产品比重极低。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清洁能源产品和技术,如工业型煤、干法洗煤、水煤浆、煤焦油深加工、煤层气开发等基本上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烟气除尘脱硫净化、煤基合成汽油等煤炭开发利用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则处于空白状态。

(三)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外部不良经济状况日益突出

山西省20多年的能源基地建设,大规模开采煤炭,造成矿区土地塌陷,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污染触目惊心,并因此引发了许多自然灾害。据测算,山西省每挖1吨煤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损失约为61元,保守估算,1978~2004年全省产原煤70亿吨,生态环境损失约5000亿元左右。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造成外部不良经济状况日益突出,进而使得山西煤炭产业的后续发展能力不足,山西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能力受到极大削弱。

(四)安全保障程度差,生产事故频发

近两年来煤炭产品的市场需求旺盛,煤炭价格一路上扬。一些非法煤矿及中小煤矿为了牟取暴利而在达不到安全生产标准的情况下,无视政府监管,拒不停产整顿或者停而不整,继续违规生产。这些煤矿普遍存在瓦斯突出、冲击地压、水害威胁等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并且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煤矿安全生产连着千家万户,也与地方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密切相关。长期以来,山西省煤炭产业由于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安全欠账严重,生产集中度低,中小煤矿安全设备落后以及安全管理技术人才缺乏等原因,造成煤炭企业生产事故频发,煤矿事故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要充分认识到全省煤炭行业安全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确保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

三、山西煤炭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煤炭资源丰富

山西煤炭资源的探明储量达260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三分之一,煤炭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煤炭的调出量占全国交易市场的三分之二,而且煤炭的品种齐全,品质优良,炼焦用煤占全国57%,无烟煤占全国43%。煤气已经探明的储量达10万亿立方米以上,占全国已探明产量的三分之一多。山西每年炼焦炭所排放的焦炉煤气大约有100多亿立方米,煤焦化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这些优越的自然赋存条件为新时期山西煤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煤炭作为基础能源的地位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也在急剧增加。但是我国能源资源的现状是:煤炭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水力、核能开发的投资力度难以满足。从这些因素看,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不会降低,煤炭产业将保持旺盛的发展趋势。从这种能源需求状况来看,山西的煤炭资源优势十分突出,要充分发挥山西的煤炭资源优势,煤炭产业的结构优化就成为必然。

(三)煤炭市场旺销

由于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的相对缺乏,煤炭成为我国的基础能源,在一次能源构成中占70%左右。据有关专家预测,未来几年,煤炭需求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同时,由于国际石油供应趋紧,油价一路攀升,国内石油消费受到抑制,一些生产单位开始考虑更多的采用石油替代品,煤电、煤炭液化产品消费增加。另外由于安全生产原因对大量小煤矿的关停并转,也使得煤炭的市场供应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煤炭市场将保持旺销态势,这为煤炭产业进行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

四、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山西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是实现地区经济的必然选择。山西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有较好的重工业基础,具有大规模发展煤炭工业的有利条件。山西不可能离开煤炭资源优势谈发展,而在于如何把握好山西煤炭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克服煤炭产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实现煤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在目前特定的煤炭生态环境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山西煤炭产业结构,实行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途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煤炭产业资源利用率

山西要实现煤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必须摒弃以“资源―――产品―――废物”为特点的单向式直线过程的发展模式,而要代之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反馈式循环过程的发展模式,以尽可能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循环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它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发展煤炭及其相关产品的综合利用,是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山西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工程。具体来讲,一是要充分利用好与煤共生伴生矿产。大力开展煤共生伴生矿产资源利用,是缓解环境压力、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的有效途径,是国家能源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二是要充分利用好煤炭在开采、加工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渣,对废气废渣进行处理和再利用,是发展煤炭工业循环经济的关键。

(二)延伸煤炭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据有关学者研究,如果将煤炭作为燃料所产生的价值视为1,制成焦炭可增值50%,提取煤焦油可增值10倍,加工成塑料能增值90倍,合成涂料增值375倍,制成药品增值750倍,而用来制造合成纤维,可增值1500倍。而且,产业链延伸可使煤炭产业结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优化升级,由生产初级产品向生产深加工产品的方向发展,由采掘业占优势向资源深加工业占优势的方向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占优势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方向发展,促使煤炭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为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山西省要把煤炭产业的结构优化转换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以科技为先导,在有效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煤、焦等资源的深加工,着力培养和发展煤化工、煤电一体、煤机合成油,煤成气和焦炉煤气的开发利用,促进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实行煤电、煤气等上下游产业联营;在发展煤、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的煤炭产业发展战略指导下,真正使山西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三)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是资源的载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结构十分紧张,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和模式,不仅有损于人的生活质量,而且有悖于于科学发展观。因此,我们要努力建立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体系,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形成资源消耗少、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废弃物排放少的生产体系,使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控制在生态环境可自我更新的范围之内。

(四)以人为本,狠抓煤炭产业安全生产

人是最宝贵的资源。没有人的安全,就没有社会的和谐,人的生命安全是社会和谐最基本的要求和条件。和谐需要稳定,稳定需要安全。煤矿矿工生命的安全是煤炭产业发展的基础,是煤炭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煤矿的安全,就没有煤矿矿工生命的安全,就谈不上以人为本,也就谈不上煤炭工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更谈不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近年来,煤炭产业的安全生产问题突出,山西省作为煤炭大省,在保障煤矿安全生产方面的任务更加重大。要彻底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就必须按照标本兼治的原则,构建煤矿安全保障体系,从国家、地方、企业三个层面落实煤矿监管职责;还要完善中央、地方和企业共同增加煤矿安全投入的机制,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地方财政专项列支配套资金并同步到位,企业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三要加强煤炭专业人才培养,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职工培训、定向培养和继续教育,全面提高煤矿职工素质,确保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王智杰. 对山西朔州煤炭工业发展思路探析[J]. 煤炭企业管理,2005.(1).

[2]张新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推进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J]. 生产力研究2005.(6).

[3]于尚仁.构建煤炭资源节约标准的社会环境[J].大众标准化, 2005.(9).

[4]史海英,聂锐.江苏省煤炭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发展论坛, 2005,(3).

[5] 张莲莲.山西洁净煤技术开发利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J]. 中国能源, 2003.(6).

篇8

1.低碳经济下山西煤炭产业的现状

在传统的工业社会中,经济是一种线性经济,且是按照“资源→产品→废物→污染物排放”的方式单向流动。它把经济和环境系统地人为割裂,以GDP 为导向,以市场驱动为主导,主要考虑人的征服能力和对自然的开发能力,将自然视为“取料场”和“垃圾场”,经济的数量型增长是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的。

1.1山西煤炭资源及利用现状

1.1.1煤炭产业是山西的支柱性产业。山西省是资源大省,煤炭产量占全国的25%以上,焦炭产量约占全国的40%,出口占世界贸易量近50%。山西经济严重依赖煤炭和以煤炭为基础的焦碳、冶金、电力产业,这些产业所提供的增加值占全省总量的85%以上。[2]这种过度依赖煤炭产业的经济结构,受煤炭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很大,严重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此外,由于煤炭生产盈利的能力快,利润高,因而导致生产要素过度集中在煤炭行业,使其他产业的振兴和调整缺乏必要的动力和基础。

1.1.2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目前,全省煤炭资源回收率约为43%,大部分乡镇煤矿开采方式落后,资源回收率在15%左右,这就意味着每采1吨煤就要浪费5吨以上的资源,按山西中小煤矿年产3.5亿吨计算,每年要破坏和浪费约20亿吨宝贵资源。

1.2山西煤炭产业结构现状。产业集中度偏低是制约山西地方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从理论上讲,一国煤炭产业整体产能中,前4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应达到40%,前8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应达到60%,这样的格局才有可能形成健康的产业。放眼世界,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印度等国,前4家煤企产能分别占据该国的46%、50%、60%、90%左右。目前我国煤炭行业前4家的市场占有率只有20%,前8家也不过仅占28%。

2.山西煤炭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低碳选择

2.1山西煤炭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众所周知,煤炭资源是非再生性资源,这就决定了煤炭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任何一个地区,无论煤炭资源储量有多丰富,只要不断进行开采,资源枯竭的那一天总会到来,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从世界范围来看,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形成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非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的产物。现在,人类已从非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教训中,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和人类选择其的客观必然性。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各国政府整体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2低碳经济是山西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低碳能源和化石能源的洁净、高效利用。对于目前的山西省来说,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成为一个长期的、紧迫的战略导向。

3.山西煤炭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

3.1山西煤炭资源优势。山西煤炭资源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山西省的煤炭主要有肥煤、气煤、瘦煤、焦煤、无烟煤、长焰煤、弱粘结煤、贫煤、褐、煤这9大煤炭品种。山西煤炭总体上属于易选煤,中等易选煤占2/3 以上,难选煤占1/3 以下山西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山西省也是我国重点建设的能源化工基地。

3.2山西发展低碳经济的设备优势。虽然对山西省而言,无碳产业和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非常低,但却有丰富的低碳能源的供应经验和具备相当规模的供应基础设施体系,开展以煤为主的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是未来研究的主导方向。

4.山西煤炭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分析

4.1山西煤炭产业内部管理不完善。山西煤炭行业的生产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控机制和考核机制,不能切实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截止2009年底山西进行资源重组以来,随着各大煤炭企业扩张速度的加快,各企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员短缺,所以在管理人员的选拔方面要求也一再降低,这也是造成一些新成立的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的原因之一。

4.2山西煤炭产业的技术制约。山西省内的几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尚不具备专业的低碳技术研究能力,这就严重影响了低碳生产在煤炭行业的实现速度。作为山西煤炭支柱的几大煤业集团,虽然都拥有各自的培训系统,但是其能力仅能维持一些简单的、初级的技能上的培训,在一些设备的更新上也往往多是靠以往的经验而为之,缺乏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持,因而大大降低了其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

5.山西煤炭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山西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快煤炭产业的转型,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符合山西省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促进经济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5.1提高资源的深加工度 推进煤炭延伸产业发展。资源是上天赋予山西的优质秉赋,我们要倍加珍惜自己的资源,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打好“资源为王”这张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粗放、高耗、单一线性发展向集约、低碳、高效、多元循环发展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利用大企业集团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围绕煤炭及关联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资源跟着高端产业走,把煤化工打造成山西新兴支柱产业,实现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10]

5.2合理进行煤炭资源整合 完善山西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从生态环境管理的角度看,资源整合是构筑煤炭开发环境管理“事前防范、过程控制、事后处置”三大生态环境保护防线的有力支撑,也是治理和保护全省矿区生态环境、再造“蓝天碧水”的有力保障。[11]其次,煤炭资源整合不仅能提升煤炭产业抗风险的能力,也能提高煤炭产业的安全生产能力,有效改善煤矿安全的保障程度。

5.3加强政府政策扶持 引导和监督

虽然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但是由于短期经济利益、接受程度、行为惯性、支持系统等诸多因素影响,实现低碳经济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山西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可行性政策,大力支持企业加大低碳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

结论

篇9

[关键词] 美国 版权产业 发展战略 启示

历史进入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科技成果潮水般涌现,在此背景下,版权产业(也称创意产业)因其具有创造性特征,备受世界各国重视,正成为崛起中的朝阳产业,其具有的巨大产业影响力正在释放出来。目前,美国版权产业全球规模最大最发达最具活力。这与美国长期以来执行独特的版权产业发展战略有关。

一、美国版权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1.长期以来重视国内版权保护

版权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它源自创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是支撑整个版权产业发展的核心。保护版权,维护创作者权益,能激发民族创造潜能,能多出新的创造发明和创新作品,版权产业发展因此才有根基。版权立法是保护版权的最有效手段。

早在1787年的美国宪法中就含有版权条款。1790年美国第一部版权法诞生,此后,美国根据其经济社会技术发展水平,适时修订版权法,不断提高其版权保护的总体水平。如版权保护范围,从最初的仅限于书籍、地图、海图、期刊,1909年扩大到所有作品;1978年扩大到所有通过智力劳动所创作出的、具有独创性的作品;20世纪90年代,为顺应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发展的要求,美国进一步将版权的保护范围扩大到数字作品、网络作品。又如版权保护的期限,从最初的作品发表之日起14年,如果14年后作者尚在世,可延长14年;到1831年的作品发表之日起28年,再延长14年;到1909年的作品发表之日起28年,再延长期28年;到1976年的如果作者是自然人,版权期限延长至作者死后50年;如果作者是匿名者、假名者,或者是雇佣他人创作者,无法确定单个自然人,版权期限是发表之日起75年或创作后100年。再到1998年,美国再次把版权期限延长至作者死后70年。版权期限的每次延长,不仅对此后的作品有效,而且对原有的、即将到期的作品都有效。再如版权侵权的刑事处罚,在1897年首次被引入美国版权法,规定对音乐戏剧类版权作品的恶意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版权侵权,可对侵权人处以轻罪;1909年版权法将处以轻罪的范围扩大到不仅包括所有类型的版权作品,而且包括版权所包含的所有专有权;1976年版权法加大了对版权侵权的刑事处罚力度;20世纪80年代,重罪刑事处罚首次引入美国版权法;20世纪90年代,美国扩大版权侵权的重罪范围,降低重罪门槛。

日臻完善的版权法,长期的版权保护传统,铸就了当今美国这样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即版权是别人的一种私有财产,就如同别人果园里伸手可摘的苹果,别人瓜田里弯腰可取的西瓜,即使其主人远在天边,侵占也是一件可耻的事情。这为美国版权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和社会环境。

2.对欧洲国家在美国的版权保护采取长期的“忽视”政策

在美国出版业发展水平低于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时,美国拒绝给欧洲国家的版权提供保护,这使得美国直到20世纪初,还是个盗版王国,大量欧洲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在美国被肆意盗印。当年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圣诞颂歌》在英国每本售价2.5美元,在美国因盗版仅卖6美分。以致愤怒的狄更斯曾在1842年亲赴美国,强烈要求美国政府采取国际版权保护措施,但未能如愿。这不是因为美国缺乏版权保护意识,而是因为那样做,不符合美国自身经济利益。

在国际版权多边保护领域,1886年的《伯尔尼公约》对版权保护的规定比较具体、详细、严密。该公约要求各成员国在保护版权方面必须遵循自动保护、国民待遇、保护独立等原则。公约规定版权保护的主体仅限于作者,对文学作品版权的有效期限不得少于作者有生之年及其死后50年,对版权的保护具有追溯力即新成员国要对其他各成员国先前的作品统统给予保护。该公约对版权的保护水平远高于当时美国的版权法和其他公约。美国作为《伯尔尼公约》的重要起草国,鉴于当时美国经济社会技术发展水平不如欧洲,出版业的发展远不如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为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就断然拒绝了欧洲国家促其参加《伯尔尼公约》的正当要求。直到1989年正式加入《伯尔尼公约》,美国游离在国际主流版权制度之外长达100多年之久。在加入《伯尔尼公约》之前,美国一方面利用“同时出版”的办法使美国作品在《伯尔尼公约》缔约国内享有版权。即根据《伯尔尼公约》规定,在非缔约国和缔约国同时(例如在30天内)出版的作品,就被看作是在缔约国首次出版的作品而予以保护。另一方面,通过签订双边协定或区域性版权公约来维护美国的出版商利益,如1889年美国同其他美洲国家缔结的《美洲国家间版权公约》(简称《泛美公约》)就是如此。该公约注重国内版权保护,且版权保护水平低,尤其是规定作品必须具备一定的形式才能取得保护,这样就使大量欧洲作品在美国及其他美洲国家市场无法获得版权保护,因而成为被疯狂盗版的对象。

美国的以上做法,严重侵害了当时科技和文化领先的欧洲国家的正当利益,但无疑给美国当时的版权产业争取到了有利的发展空间。

3.从主动融入国际主流版权保护体系走向谋求版权保护的全球霸权

二战后,美国的科技和文化事业蒸蒸日上,美国的出版业迅猛发展,向海外输出的作品日益增多,为维护美国的海外版权利益,美国开始重视版权保护与国际接轨问题,于是着手协调《泛美公约》与《伯尔尼公约》之间的关系。在美国的推动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面组织起草了《世界版权公约》,1952年获得通过。1955年美国加入了《世界版权公约》。但该公约对版权的保护期限短,版权保护对象除作者外还包括作者的雇主、委托作品的委托人和电影的制片人等,规定作品获得版权的最低手续要求,允许成员国立法规定更多手续,不保护作者的精神权利,保护没有追溯效力即新成员国对其参加公约之前其他各成员国的作品不予保护。显然,《世界版权公约》对版权的保护水平远低于《伯尔尼公约》,具有美国版权保护向国际主流版权保护体系过渡的性质。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科技等发展水平全面领先,美国同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因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差异,造成包括版权和邻接权在内的知识产权争端日益频繁,这迫使美国一方面在1987年依照《伯尔尼公约》对其版权法进行修订,并于1989年正式加入《伯尔尼公约》,实现了美国版权法与国际主流版权保护体系的对接;另一方面利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之机,强烈要求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列入谈判的议程。在美国的威逼利诱下,最终于1994年4月15日签订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该协议吸纳了《伯尔尼公约》、《罗马公约》和《华盛顿条约》的内容,对计算机软件、数据库和其他材料的集合体等版权的保护做出具体规定,协议有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条款和执法条款,不允许成员对协议条款作保留。TRIPS协议为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确立了新的标准,提供的版权保护标准总体上高于伯尔尼公约,因此将全球版权保护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该条约不仅适用WTO的所有成员(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而且适用所有希望加入WTO的潜在新成员,即任何想加入WTO的国家或地区,都必须加强国内版权制度建设,提供不低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最低标准的版权保护水平。可见,TRIPS协议的通过和生效顺应了美国版权产业海外扩张的需要,扩大了美国版权保护的范围,强化了美国保护海外版权的能力,提升了美国版权产业的国际竞争力。TRIPS协议签署后,美国并没有满足于该协议提供的版权保护水平,相反,还通过推动修订TRIPS协议、通过签订贸易和投资框架协议、双边投资协定、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贸易协定等措施,来加大美国海外版权保护力度,提高美国海外版权的保护水平。此外,为顺应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美国主导和推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1996年通过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条约》,目的在于确保美国版权产业能在21世纪继续繁荣发展。

4.对版权产业的系统化研究是美国版权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准确判断版权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由美国出版商协会、商业软件联盟、美国录制业协会、美国电影协会、美国电影发行协会等七个版权组织构成的国际知识产权联盟(IIPA),从1990年开始由经济学家公司完成的美国版权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到2009年已经了12个版权产业研究报告。在研究报告中,依据美国版权法对版权的财产属性的认定,对美国版权产业界定为:凡参与版权销售(版权的商业性许可与转让)活动的产业或直接从版权销售活动中取得收入的产业或机构皆列入版权产业。但在前9个报告中,界定版权产业的依据是美国标准产业分类(SIC)系统,但从2004年开始,为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分类接轨、便于各国间版权产业比较,美国使用国际标准工业分类(ISIC)方法来决定何种产业被纳入IIPA的报告,新的统计口径扩大了版权产业的范围,但仍采用由美国劳工统计局和美国联邦审计署提供的北美工业分工系统(NAICS)数据。美国版权产业分成四类,即核心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边缘版权产业和版权关联产业。其中,核心版权产业是指以创造享有版权的作品作为其主要产品的产业,如影视产业、录音产业、音乐出版业、图书与报刊出版业、软件产业等;部分版权产业是指产品仅有部分属于享有版权的材料,较典型的是纺织品、玩具制造、建筑等;边缘版权产业是指面向商店和消费者发行版权物品,如为发行版权产品的运输服务,以及批发商和零售商等;版权关联产业是指所生产和发行的产品完全或主要是与版权物品配合使用的产业,如计算机,收音机、电视机等的制造和销售。至于版权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前10个研究报告中,主要衡量指标有:版权产业的新增产值、版权产业的就业岗位、版权产业的海外销售和出口收入等。从2006年报告开始,加入版权产业的雇员薪酬和版权产业对美国经济实际增长的贡献两项指标。

IIPA的美国版权产业发展系列研究报告,展示了1977年以来美国版权产业发展的历程及其对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对美国版权产业的内涵与外延、及其构成的成功界定,以及对版权产业的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美国版权产业的理论研究日趋成熟,这对美国版权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同时,也给美国国会修订版权法、给美国政府制定版权产业政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5.着力发展核心版权产业是美国版权产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随着美国版权产业的崛起,核心版权产业成为美国整个版权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但盗版,尤其是数字时代的在线盗版给美国核心版权产业发展提出巨大而严峻的挑战。为保护核心版权产业发展,美国版权利益集团尤其是版权产业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动美国国会不断修订版权法,逐步提高对核心版权产业的保护水平。在保护计算机软件版权方面,1980年修订的版权法,将计算机软件纳入版权保护范围;还先后通过了1990年计算机软件出租修正案、1992年版权重罪法案、1999年防止数字化侵权及强化版权赔偿法案。在保护电影和音像版权方面,1982年通过盗版和假冒修正案,加重对电影和音像版权侵权的刑事处罚;1988年修订的版权法加强了对唱片出租管理;1992年通过国家电影保护法案及1992年家庭录音法案;1995年通过录音制品数字化表演权利法案;1998年通过音乐作品许可制度下的合理使用法案;2005年通过家庭电影法案。在卫星电视产业版权保护方面,美国先后通过1988年卫星家庭收视法案、1994年卫星家庭收视法案、1999年卫星家庭收视改进法案和2004年卫星家庭收视延期和再授权法案。在美国政府的高度保护下,美国核心版权产业发展取得骄人成绩。

二、美国版权产业发展战略实施效果分析

1.版权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日益突出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经济结构实现了从以农业、重工业为主到以优先发展信息业和服务业为主的战略性转变,版权产业在美国经济中的重要性开始逐步显现,并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其增长速度远快于同期GDP增长速度。从1977年到2001年,美国全部版权产业年均增长率为6.39%,其中核心版权产业年均增长率为7.01%,而在此期间,美国的GDP年均增长率仅为3.20%。其中1997-1998年,全部版权产业增长率为13.34%,其中核心版权产业增长率高达15.26%,而同期的美国GDP增长率为4.29%。从2002年到2005年,全部版权产业年均增长率为7.66%,其中核心版权产业年均增长率为7.31%,而同期美国GDP增长率为3.48%。2006-2007年,全部版权产业增长率为7.91%,其中核心版权产业增长率为7.26%,而同期美国GDP增长率仅为2.03%。

版权产业的产值占美国GDP的份额已举足轻重。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全部版权产业的新增产值还是核心版权产业的新增产值,都是呈逐年递增的变化趋势。1997年全部版权产业新增产值达10646亿美元,占当年美国GDP的12.82%,其中核心版权产业新增产值4703亿美元,占当年美国GDP的5.66%。从2001年到2007年,全部版权产业新增产值从2001年的12069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7455.8亿美元,尽管其占GDP的比重呈略有下降趋势,但仍各年份保持在11%以上。其中核心版权产业新增产值从2001年的5950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9205.8亿美元,其占GDP比重的变化趋势,基本是上升的,由2001年的5.89%,上升到2007年6.44%。

版权产业对美国实际GDP增长的贡献率日益重要。从表2 可以看出,从2003年到2007年,全部版权产业对美国GDP的贡献率一路走高,从2003年的28.49%上升到2007年的43.06%。核心版权产业对美国实际GDP增长贡献率虽在2004-2005年、2005-2006年有所下降,但2006-2007年比上个年度上升了近10%,达到22.74%。

2.版权产业已成为美国吸纳大量就业人口的重要部门

1977年,美国全部版权产业就业人数就已经达到304万人,占当年美国就业人口总数的3.30%,其中核心版权产业的就业人数为148.4万人,占全部版权产业就业人数的48.8%,占当年美国就业人口总数的1.61%。到1997年,全部版权产业就业人数上升到1128.29万人,占当年美国就业人口总数的8.71%,其中核心版权产业就业人数为513.36万人,占全部版权产业就业人数的45.50%,占当年美国就业人口总数的3.96%。再到2007年,全部版权产业就业人数达1171.06万人,占当年美国就业人数总额的8.51%,其中核心版权产业就业人数为557.79万人,占全部版权产业就业人数的47.63%,占美国就业人口总数的4.05%。从1977-2001年,美国全部版权产业就业年均增长率4.10%,其中核心版权产业就业年均增长率达4.93%,而除版权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总体就业年均增长率仅为1.50%。2002年,美国版权产业就业人数1147.6万人,这个数字接近健康医疗与社会工作行业的1534.7万人、零售业的1502.5万人、制造业的1454.3万人、以及休闲度假、酒店与公寓行业的1198.6万人。目前,美国版权产业就业人数远超过美国的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钢铁、制药和纺织服装等主要产业部门的就业人数,成为美国最具潜力的重要就业部门。究其原因,这与美国版权行业的高收入有关。据统计,2003年至2007年的五年中,美国全部版权产业雇员的年均薪酬是美国私营部门雇员的年均薪酬的1.21倍以上;其中核心版权产业雇员的年均薪酬是美国私营部门雇员的年均薪酬的1.34倍,如2007年美国全部版权产业雇员的平均薪酬是66498.80美元,其中核心版权产业雇员的平均薪酬为73554.00美元,而当年美国私营部门雇员的平均薪酬为54947.00美元。

3.版权产业已成为美国出口的生力军

在美国的版权产业中,仅录音和录影制品、动画片和电视片、计算机软件以及报刊书籍四大类版权产品的对外销售和出口额,1991年为361.9亿美元,到2002年就增加到892.6亿美元。从1991年到2002年间, 这四大类版权产品的对外销售和出口额年均增长率达到9.45%。从2003年到2007年,上述四类版权产品的对外销售和出口额,从2003年的952.3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256.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仍维持在7.1%。目前,美国电影占全球85%的份额;美国公司生产的音乐唱片占世界音乐唱片消费总量的60%;美国传媒业控制着世界电视节目的75%和广播节目的生产与制作的66%;美国软件销售额约占全球软件销售额的2/3,几乎垄断了全球的操作系统及数据库市场。

三、启示与借鉴

1.重视版权保护,营造中国版权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版权是版权产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因此说,保护版权对版权产业发展尤为重要。为了促使中国版权产业(即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不仅要重视国内的版权保护立法与修改,而且要重视对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对美国版权保护中秉持的内外有别的原则的研究,以资借鉴。从美国的版权保护战略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美国重视提升本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扩大本国的版权利益;同时注意实现国内的版权保护与社会公众利益间的平衡,即对内执行创新先于保护,竞争优于垄断的版权保护政策。但在国际上,美国以强调版权保护制度的同一性为由,要求别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执行严重超越其发展阶段的版权保护准则,公然无视国际公共权益,无视各国自身利益。因此,在与美国的版权保护斗争中,我们不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始终坚持适时适度的版权保护原则,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此外,美国成熟的市场体制,完善的版权交易制度、交易方式和交易程序,使版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能够像其他有形资产一样,通过市场交易顺利实现其价值。这也是美国版权产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这一点值得我们研究学习,从而在市场培育、经济结构调整转型、产业规模发展、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配置等方面,经过若干年努力,为中国版权产业的发展壮大构建完善的市场环境。

2.重视相关机构设置,为版权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在美国政府机构中,设置有版权办公室、美国贸易代表署、商务部国际贸易局和科技局、版权税审查庭、海关等相关的行政部门;还成立直属政府部门的工作小组,加强版权的监督与保护,如克林顿政府的“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顾问委员会”、“信息政策委员会”等。这些机构的设置,对美国版权利益的维护和版权产业的发展,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转型,尤其是向创新大国迈进,中国也将迎来版权产业(即创意产业)大发展时期。为适应这种变化,更主要的是为维护版权所有人的合法利益,维护中国在版权领域的国家利益,更好地促进中国版权产业的健康发展,适时设置版权保护的相关机构,是十分必要的。

3.重视参与国际版权保护规则制定,切实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国际版权保护规则的制定是维护国家版权利益的制高点。现行的国际版权保护规则主要是在欧美国家主持下制定的,其要求的版权保护水平与欧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是相适应的,但却大大超越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因此,它所维护的更主要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利益,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版权保护规则前被要求“一视同仁”,实为其正当的国家权益被践踏被剥夺。目前,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日等国家正从资本主义走向知本主义,强大的知识产权实力和优势,共同的战略利益,促使它们谋求合作,通过实施国家版权战略、区域版权战略,最终实现其全球版权战略,联合主导全球版权规则制定。为避免遭到发达国家的战略合围,被进一步边缘化和低端化,中国应联合“金砖四国”的其他成员或“新钻11国”成员,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知识产权大会上用同一声音表达,要求修改现行各项世界知识产权公约,实现世界版权保护的实质性平等和国际公平,维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正当权益;在未来新的版权规则制定中,用集体力量和智慧来捍卫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现实的或潜在的版权保护战略利益。

参考文献:

[1][3]Stephen E. Siwek.Copyright Industries in the U.S. Economy:The 2002 Report,IIPA,April 2002.省略/pdf/2002_siwek_full.pdf

篇10

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45%,已累计探明煤炭储量256.9亿吨,占全省已探明煤炭资源量的45%以上。是贵州省主要的优质无烟煤产地,是全国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中规模居第五位的云贵基地重要组成部分,是江南唯一的大型煤炭基地和最大的无烟煤产地。

自1988年6月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正式批准成立,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毕节试验区煤炭工业快速、稳步、健康发展,迅速成为全区的主要支柱产业。

――煤炭产量和税费大幅增长,煤炭工业已成为地区支柱产业

特别是2001年以来,全区煤炭产量和税费年均分别增长500万吨以上和1亿元以上, 2007年煤炭产量2786.03万吨,煤炭税费98652.2万元。其间2006年达最高峰,煤炭产量2903.18万吨,煤炭税费102000万元,煤炭税费收入占全区财政总收入的22.79%。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持续下降

2001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高达31.8,2005年为8.7,首次降到10以下,到2006年进一步下降为8.44,其中合法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为6.13。2007年全区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降至5.99,6年中减少了25.81,其中合法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至5.56。

――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煤矿办矿水平不断提高

1995年底,全区共有在册小煤矿5000多个,非法采挖普遍。通过关井压产,到2000年底,全区有小煤矿940个,单井能力平均不到1万吨/年,管理粗放,不具备安全条件。通过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煤矿等工作,全区持证小煤矿能力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区正全面开展煤炭资源整合,整合后地方中小煤矿为555个,设计生产能力8637万吨,煤矿安全基础改善,采掘机械化、管理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

――地质勘探、开发规划成效明显

2000年以来该区实施的主要煤勘项目29个,勘查面积1395.9km2,勘查资源量81.79亿吨,钻探工程量250900m,累计投入煤勘资金约2亿元。其中有10个项目地勘工作已结束进行矿井建设。

围绕“西电东送”电源点建设,全区及毕节、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六个县市完成总体规划的编制,且通过省或国家相关部门审批。根据已批准的规划,仅上述六个县(市)煤炭生产能力就将达到8580万吨/年。同时编制上报了《云贵煤炭基地规划(毕节地区部分)实施意见》和《毕节地区“十一五”煤炭开发规划》。

――以大矿为主的煤矿建设稳步推进

全区规划大中型煤矿32个,设计生产能力5505万吨/年,其中已经建成投产的4个,在建的10个,已落实业主尚未进入建井阶段的7个,未确定业主的1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