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线上推广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线上推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线上推广

篇1

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促使现阶段对教育个性化的需求愈加旺盛,教育的外延也在逐步放大。得益于国家课程改革、地方教育基础设施和虚拟化校园建设,在线教育被普遍认为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推进,市场投资大规模涌入,在线教育尤其是移动端在线教育加速增长,根据德勤研究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平均每天有2.3个在线教育公司成立。自2013年一季度至2014年一季度,国内外有超过30家在线教育企业获得投资,但是相比投资额动辄过亿美元的美国企业,中国在线教育企业获得投资多集中于天使轮,融资金额也较少。 互联网教育发展的现状

在经历过同样拥有广泛市场需求的购物、旅游、交友等领域与互联网融合后,教育和医疗成为最后两个有着广泛空间且达到一定市场化程度的行业。

教育产业与互联网的结缘早在十几年前便已出现,最初以远程教育、网校和线上推广模式为主。由于其市场巨大、竞争激烈、高度分散等特质,教育行业的线上推广一直备受机构重视,2012年度百度来自教育关键词投放收入超过40亿元人民币, 这种分散又巨大的线上流量来源也成为现阶段大量创业者平台模式的理论依据。

与此同时,教育及名师资源的不均衡带动了弘成、101网校、黄冈网校等线上教育机构的出现,但录制视频的产品体验与中国家庭网络现状令这一模式发展相对缓慢。

2013年4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了《关于实施宽带中国2013专项行动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未来将新增3G基站18万个,新增固定宽带接入互联网用户超过2500万户,实现5000所贫困农村地区中小学宽带接入,启动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 工程。

当下,移动设备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加速了在线教育的发展,高速带宽与4G移动时代极大地提高了直播课程和碎片时间学习的可能性。 *政府机构鼓励探索

教育变革通常需要上升至国家层面。从在线教育领域来看,韩国宣布将在2015年废除纸质教材;日本自1998年起,大学本科毕业要求的124个学分中可以通过“远程教学”取得60个学分;美国总统奥巴马2013年曾表示,希望在未来四年内,有99%的美国学生通过互联网完成教育学习。中国政府也在最近几年不断提升对于民办教育的开放态度并重视应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教育公平及资源共享。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部署,中国正在进行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并通过了《国家开放大学章程》的制定。与此同时,教育部也在积极推进MOOC课程内容建设,并要求985高校均需开始提供该类课程,并给予相应课程制作补贴。

同时,该纲要也进一步明确并提出“教育信息网络化”的概念,进而从政策上支持“教育信息网络化终端”――电子书包的加速发展,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明确将电子书包列入新闻出版产业的“十二五”规划中,随后,教育部率先在上海虹口开设电子书包试点。《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务院关于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的出台,也进一步显示出政府支持信息产业发展的决心,更加增强了互联网教育市场的发展热度。 *大量初创企业涌现

现阶段,涉足国内在线教育的初创企业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幼教、K12(指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阶段的教育)及外语学习。根据德勤研究,在中国最畅销的200余个教育类应用软件中,幼教类应用软件约占60%。

这个数据显示了现今已有许多中国父母将儿童应用软件当做幼教工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加速了幼教应用软件的爆发,也使幼教成为在线教育创业公司分布最多的细分领域。相对幼教, K12领域更为复杂,市场潜力更大,也成为初创企业最渴望争夺的在线教育细分市场。但是,K12领域与强调个人自主学习的外语学习领域不同,它涉及到学生、教师与家长等多个关系方,因此要求产品能完成基于上述三方需求出发的学习闭环;无论哪一方的需求没有被充分考虑或适当满足,都会降低用户黏性。

从产品和服务特性来看,在线教育的初创企业可以分为:工具平台、流量平台、题库、在线外教、在线评测、单词/口语学习、课程表及终端工具等类别,我们根据这个分类将每种类别的典型企业列在其中(如表2所示)。

从主要受众来看,具备较强职业能力提升需求的白领和K12教育下的学生仍然是各方最为关注并试图争抢的主流群体。 *互联网巨头在行动

过去一年,精于谋篇布局的BAT三巨头及奇虎、网龙等互联网公司不约而同涉足教育领域。

篇2

关键词:线上教学;虚拟社群;策略

一、中国线上教学发展状况

1.线上教学市场分析

中国教育一直面临着收益失衡、资源分配不均、素质教育成效不佳等困境。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线上教学打破了这一格局。相比于常规教育模式,在线教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形式更加灵活,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广泛。结合使用移动终端,在线学习具备便携性,有利于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线上教学具有的此类优点对于突破教学桎梏意义重大。

购物、旅游、交友等范畴与互联网交融后,一样具有普遍市场需求的教育成为除医疗之外的最后一个实现了必要程度市场化的行业。教育产业和互联网的链接在10年之前就出现萌芽,首先是实行远程教育、网络学校和在线推广形式。因为其拥有市场需求庞大、同质竞争激烈、行业高度散漫等特点,线上推广模式在教育机构引发了高度重视。同时,教学资源的不均衡驱动了种类繁多的以网校形式为主的线上教学机构的涌现,该模式起初发展相对缓慢,究其原因是中国家庭网络速度较慢以及录制的课程视频用户体验效果不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移动设备的普遍提高,在线教育的发展步伐加快,碎片时间学习和移动直播课程的可能性因4G网络与高速宽带的建设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德勤在分析报告《风口上的教育产业黄金时代,顺势而为》中表示,在2013年,平均每天有2.3个在线教育初创公司在中国市场成立;自2013年一季度开始大约一年时间获得国内外融资之后,2014年此时在线教育市场已逐步形成庞大而稳固的基数;接下来一年时间在2015年中国在线教育产业的整体规模已达1.6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它还会以12.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万亿元的惊人现状。不论是从行业规模大小,还是市场活跃程度,或是从资本积聚力量来看,线上教学市场正处于迅速膨胀阶段。当前,中国线上教学市场主要是K12教育(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高中阶段)、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及职业培训。在这个追求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信息更密集的时代,中国在线教育产业进入“黄金时代”。

2.线上教学用户分析

伴随网络成长的“80后”“90后”群体是线上教学的主要受众,用户以高学历、年轻态为特点。有调查数据显示80%的人们开始愿意尝试并积极参与到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一般以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应用市场等形式为主要学习渠道;其中中小学生使用移动设备参与在线学习比例达60%,更有超过80%家长支持学生线上学习模式。学习者对杰出的线上教学产品追求点在于资源内容的优质性和学习效果的显著性,与此同时教学者积极采取多种形式的趣味教学。但也有研究认为,在线教育对学习者约束力较差,而教学者在此模式下执行力受到监控和评价的制约。

3.在线教育面临的困境

当前线上教学局面表现热潮,创业资本投入热情高涨,但是学生用户的实际使用效果和支付情况其实并不理想,能够盈利者仍凤毛麟角,线上教学规模化作用尚未呈现。在教育行业具有代表性的新东方,最初的推广方法就是采用免费讲座吸引大量学生,再将其中潜在客户转化成付费学员。对于互联网的用户黏性和增值收费特性,线上教学的长期黏性面临重大挑战。如果把购物、出行、交友等视作频繁性需求,那么教育产品的选择就显得相对阶段性,用户使用的持续度将是最大的考验。若是对于考试类教学课程,考试成绩将成为主要衡量标准。线上教学由于缺乏强制性约束力和足够实质性内容保障,教学结果评估更难做到公正合理。

涉足国内在线教育市场的K12领域与其他在线教育课程相比形势更加严峻,虽然利用互联网能够在价格战中取得一定优荩但它涉及教师、学生与家长等多方当事人,处于K12阶段的孩子成长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家庭对于该阶段孩子的教育价格并不十分敏感,其中“教育消费”占到中国的中层阶级家庭收入的七分之一,课外辅导月支出费用2000元以上的家庭占54%,由此显示家长对教学结果要求更高。此外,值得注意的就是中国K12阶段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非常紧迫,在线教育需要跟传统教学“抢夺”学生的最有效时间。教育是一项非常注重成效的服务体系,没有家长可能只是为了节省交通堵塞时间、节约报班收费等非核心因素而忽视学习的成效问题。

二、线上教学与虚拟社群的关系

在“互联网+”的时代,用户与网络的交互性大大增强,用户在参与聊天室 、讨论区、公布栏等过程中,传达了个人情感, 改善了网站社区环境,而因线上聚合而形成的环境即虚拟社群。虚拟社群使虚拟和真实世界互相镶嵌,人类传播的方式正变得越趋向于的社交媒体化、网络化和虚拟化,与传统社区相比不断拓展到线上虚拟社区。知乎、微博、微信、QQ等虚拟社群分享信息成为一种时尚生活方式,虚拟社群正成为一种重要的知识共享平台。

线上教学主要存在四种虚拟社群关系:学员之间的互相学习与心得交流;教师为学员提供环境与传授知识;学员对教师问题提出反馈与改进措施;教师间教学经验与研究分享。这些交流方式有别于传统面对面的互动模式,同时也彰显出其特有的性质。

(1)可扩容性。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人数往往不宜太多,课程展开前提碍于场地、教师等客观条件,使得教学人数有一定的限制,而对于线上教学平台,参加教学活动的人数是没有限制的,网络教学资源是共享的。

(2)高互动性。线上教育可以基于极大的师生人数比例来架构网络支架,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问题经常会被延缓或是搁置,那么最佳状态是问题能及时回复解答,如此循环往来,才能带动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氛围。线上教育正可以满足这种快速高效的互动要求。

(3)传播性。学习社群成员之间由于有着相同的互动习惯,在微博、微信平台各种学习成果或是言论见解,使得资讯传播更快,且这种传播张力非常迅速。

(4)用户黏性。人们以线上方式聚合形成的虚拟社群,会超越阶段性的需求,成员之间互利共惠,在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对社群的忠诚度和信任度,虚拟社群得以维持和长久运转。

三、线上教学内虚拟社群的维持策略

由于线上教学高度自愿和自由的特性,没有任何的实体限制加诸于成员,因此,教学过程中虚拟社群能够成为一个长久互动场域,而不只是一种临时需求性的人群聚集。在线教育的参与者都应积极探寻其维持策略。由美国开创的网络学习平台MOOC中的某些策略值得学习和借鉴。

1. MOOC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形式

在MOOC平台中,学生之间相互学习,自由的网上社区可以为学生答疑解惑。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都可以对 MOOC进行评价,并通过评价排名,筛选出的评价不高的 MOOC会由于需求不足而逐渐消失,另外一种情况就是通过不断改进课程质量而重新立足市场,如此就会出现优胜劣汰的局面。

2.MOOC的教学课程视频理性化

MOOC的课程视频时间设置在1~20分钟,符合心理学上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规律;其教学视频形式多样化,包含出境讲解、手写讲解、实景授课、访谈式等多种教学形式,能更好地带给学习者视觉上的冲击,提高学习兴趣;视频录制过程中加入了授课者的角色,形成了一一对话的情景,使得效果体现出“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学”的特点;教学过程中穿插练习,学习者可以自由掌控学习进度,增强交互性。国际化的MOOC平台点亮了共享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3.以“学堂在线”为代表的虚拟社群维持策略表现

“学堂在线”作为中国的MOOC中优秀平台之一,笔者曾以应试教育中学生的身份亲身体验。它不同于完全免费线上课程,而是首先推出免M公开课来吸引学员,随后推出一系列专业提升班课程,最终仍以收取开班学费方式盈利。这种教学模式除了具备线上教学的基本优点外,通常能与授课教师在课下建立友谊之情,老师在讲完一堂课之后,会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或是微博中布置巩固练习,而这些社交平台上的教师会每日更新教学相关要点,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就有了私下交流的渠道。当学习者参与到“学堂在线”某一个学习课堂中,最后会组建成一个学习交流群,以发红包的形式测探活跃度,此类互动模式在这种通班群中很常见。当然,这种线上教学机构也会在类似于“双11”的购物狂欢节中做出课程促销的活动。总之,这种线上教学机构会顺应潮流、深入学生生活实施各种促销机制,维护用户使用黏性。

4.社群中各成员之间互动关系维持建议

社群互动关系依赖于学习者和教学者双方参与,在大数据共享平台下,学习者应合理利用多媒体设备,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学习规划;教学者应多与相关技术人员沟通设计课程,以最优的展示形式抓住学习者的心理,突出教学重点,实现知识的高效传输。

我国对线上教学的探究尚处于初步阶段,而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是有效整合互联网技术和教学资源,鼓励个性化学习和促成高互动性的在线教育产品及服务,从而达成提高用户黏性的目的。可通过学习国内外优秀在线教育课程的内容与形式,制定适宜的策略,维持和发展虚拟社群的长期活力和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陈琪琳,鲍浩波.中国在线教育发展的历程与现状[J].学园,2014(26).

篇3

[关键词] 互联网;在线教育;平台;现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07. 121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7- 0245- 01

1 引 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教育软件已经逐渐向在线教育转变,也标志着单机版本的教育产品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各大互联网企业的在线教育产品先后集中上线,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传统教育机构也加入到在线教育的阵营中。

2 我国互联网企业的在线教育现状

“百度传课”由百度“度学堂”和“传课网”合并而成。主要通过与教育培训机构联手合作,目的是以K12教育领域为内容中心,搭建面对中小学用户的学习平台。该平台主要有“作业帮”、“状元笔记”等专有模块。该平台结合了百度文库、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等产品群优势,以及百度强大的搜索功能,也势必会在其中发挥相应的优势,但其在教育领域缺乏整体教学体系及充沛的教学内容和资源[1]。

阿里巴巴借助自身电商平台优势,联合多家教育培训机构,搭建了教育产品的在线交易平台和学习平台――“淘宝同学”。该平台的优势在于跟其他在线教育机构的平台进行嵌入对接,丰富了教育资源产品,尤其是在其自身平台通过直播互动和录播视频两种方式进行在线授课,具有强大的灵活性。但其不生产教学资源产品,对产品的质量标准无法有效评价,只能依靠用户数据来进行筛选排序,从而导致教学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

另一平台是“腾讯课堂”。以模拟真实课堂为设计思想,依托腾讯QQ聊天软件强大的即时通讯功能,打破了在线教育平台缺少课堂互动的尴尬局面,带给教师和学生线上即时互动的新体验。大量的在线用户是其发展的主要优势,在QQ群早已被应用到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去的背景下,“腾讯课堂”的发展潜力巨大。腾讯在互联网业务全面涉及的发展中,势必会将其他在线教育平台的优势借鉴到自己未来平台的发展方向中[2]。说到腾讯也就不得不提到微信,随着微信的用户日趋庞大,在微信移动平台上推广教育产品将必然成为其近期发展的一个亮点。虽然目前微信还未与腾讯的学习资源对接,但是在微信的庞大用户群与“腾讯课堂”的大量学习资源之间建立一个桥梁必将一触即发,前不久“微信公开课”的一个链接,就可以看到微信背后数据库的强大,虽然该公开课只是简单介绍了微信的相关知识,但以这种模式学习资源将富有极大的推广力。

“网易公开课”一直在走“高大上”路线,先是将大批的世界名牌大学的MOOC课程整理集中上线(其中有一些是苹果公司“iTunes U”里面免费分享的相同),其后,与国内诸多知名高校合作,采用MOOC的教学模式,搭建了一个MOOC学习平台,并陆续推出国内高校知名专业的课程,供学习者免费学习。由于其公益性和纯粹性的性质,要求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保证,才能一直发展下去[3-4]。而后“网易云课堂”整合了公开课中的内容,结合自身的MOOC平台,对外征集教师和课程资源,形成了在线学习平台。

搜狐则是更着眼于视频播放的发展方向,在“搜狐视频”下的“自媒体”栏目中开辟教育板块。其属于自媒体形式的一部分,由自媒体用户上传经预先审核的视频资源,做出评价后供线上学习。

新浪则是依靠“新浪微博”的平台开展在线教育,由于微博用户群体较大,推广和传播速度相对比较快,但“新浪微博”并不是针对在线教育开发的,所以在使用时并不能完全适应在线教育的需求。

篇4

一、智慧旅游概述

近些年来,在旅游信息化逐渐兴起与智慧城市不断建设升级改造的大背景下,智慧旅游这一命题俨然成为了我国各地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成为了各个旅游企业争相投资开发的主要方向,成为了学者们理论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2009年,美国IBM公司提出的“Smart Planet”(“智慧地球”)战略构想是智慧旅游的起源。在此基础上,随后又发展出Smart City(智慧城市)与Smart Tourism(智慧旅游)等等概念。

目前,由于我国对于“智慧旅游”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所以对于“智慧旅游”的概念也就暂时没有标准、统一的说法。综合搜集得到的文献资料并仔细揣摩各个学者对“智慧旅游”定义的方向及主要内容,笔者对“智慧旅游”的定义为: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形态,智慧旅游以物联网、云计算、高性能信息处理以及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为基础,以产业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为基本特色,以全新有效的行业信息管理、旅游服务管理为保障,以旅游物理资源与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为目标,最终达到游客体验最优化、社会资源共享与利用最大化的终极目标。

“服务”、“管理”、“营销”这三方面是智慧旅游中的“智慧”主要体现。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为营销策略,所以关于另两个方面的内容则不做赘述。通过旅游舆情监控和数据分析,旅游企业可以发现旅游热门现象和旅游者兴奋点,并推出符合旅游者“胃口”的旅游营销主题,从而使得旅游产品和旅游营销策略均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创新。此外,云计算技术与智能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政府、旅游企业从量化的角度去考虑其营销渠道,从而确定营销渠道的有效性。总而言之,发展智慧旅游的益处不言而喻。因此,国家、企业、个人要紧抓这一时代机遇,乘风破浪,为中国旅游发展书写新的辉煌。

二、博物馆与博物馆营销

通过对《中国博物馆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中的相关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中国登记在册的博物馆数量将以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增加。博物馆是展示、宣传、研究、保护人与自然历史文化遗存的重要场所,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博物馆始终为大众服务,使得人们能够在博物馆中学习并娱乐。

博物馆营销是指应用营销学相关理论并结合博物馆组织特点,使得博物馆开发出更加独具特色的博物馆产品,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对博物馆进行运营与管理。不同于一般的企业营销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博物馆营销的首要目标是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不可否认,博物馆营销同时也会带来经济效益,但是其经济效益在于更好地实现发挥社会效益。

现如今,博物馆已经成为了某些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支柱,成为了某些地区的地标性建筑,成为了社会经济再生产的主干力量。因此,良好的博物馆营销对于一个博物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博物馆营销应以“智慧旅游”的全面建设为基础,打造出不同以往的博物馆产品,使得参观者具有更好的参观互动体验。

三、博物馆营销借助于智慧旅游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一)宏观分析

根据营销学理论,企业所处宏观环境的分析主要采用PEST分析法,应用此分析方法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做出市场决策。博物馆借助于智慧旅游发展的必要性宏观分析将从政治(Politics)、经济(Economy)、社会(Society)和技术(Technology)四方面进行。

1.政治分析

为了达到博物馆在智慧旅游背景下良好发展的愿景,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期激励、规范博物馆的良好有序发展。2016年,《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运用创意和科技手段,推动文化资源与现代生产生活相融合……”2015年,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鼓励博物馆、科技馆、旅游景区运用智慧旅游手段”等内容。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为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质的市场环境、网络环境,奠定了博物馆在“?上”文化产业发展的地位。

2.经济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发展迅速,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大众对文化的需求愈发强烈,同时国家经济不断向第三产业转型。由此博物馆作为文化产业的领头羊,应满足大众对文化知识的欲望,符合国家产业转型的要求。2015年,中国全年人均GDP约为8 016美元。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是文化消费大幅度的提升、物质消费比重逐渐变低的阶段。因此,博物馆应该以多渠道传递教育信息,宣传特色文化,为大众建立起优质的文化环境。

3.社会分析

由于社会大形势的不断转变,博物馆也应该利用不同的营销手段、紧抓时代机遇,做到发展自身服务社会。CNNIC第38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中指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占比达92.5%。由此表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手机成为了当之无愧第一移动上网终端。

4.技术分析

在新媒体时代,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和消费习惯都在发生巨大改变。博物馆则应顺势做出营销策略的调整,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得参观者的参观体验最佳化、馆内管理效率最大化、文化产品宣传渠道多元化。

(二)微观分析

网络营销活动的开展对博物馆来说不仅仅是紧跟时代的重要表现,更重要的在于对于博物馆自我发展与创新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在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多和网络技术日趋成熟的基础上,线上传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向其他地方展示着属于这里的魅力。博物馆本身所带有的品牌效应使得人们对其印象深刻,但在时代的发展的过程中,博物馆应该通过大数据分析,确定新的目标群体,找寻更为吸引人们的文化品牌。

大多数的博物馆都会在馆内开设博物馆商店销售文化产品,而网络营销则为博物馆商店销售带来了新的契机。通过线上官网、APP等多途径销售,博物馆的经济利润不断增加。如果增加的这部分经济利润用于博物馆自身建设,这不仅减轻了对国家财政的依赖,更进一步宣传了博物馆与其文化产品。

四、智慧旅游背景下博物馆营销策略分析

(一)产品策略

产品是博物馆营销的核心,博物馆文化产业成功发展的关键在于好的产品策略,也就是所提供的文化产品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借助于互联网+、云计算、数据智能分析技术等,博物馆可以对参观者的需求与期望进行定性测量,从而推出更符合消费者意愿的博物馆产品。博物馆产品越独特,那么其在是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强,就更有可能形成博物馆品牌。而博物馆品牌的形成不仅对博物馆自身有好处,更是对博物馆所在地的旅游、经济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二)价格策略

价格是产品价值的体现。虽然说博物馆以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为核心目标,但是经济利益的因素也在其考量范围中。博物馆营销需要大量的花费,这些花费仅仅靠国家财政拨款与企业捐款是完全不够的。因此,博物馆内相关项目(如讲解员、博物馆商店等)的合理经营便是博物馆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一旦博物馆有了额外的收入,就可以用其引进新技术、招揽新人才,那么对博物馆的发展也是极其好的。

(三)渠道策略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博物馆应当紧抓线上营销模式。首先,目前很多博物馆已经有了属于自己官方网站与微信公众号,但是这些官方网站与微信公众号就只是存在而已,并没有发挥很实际的作用。对于博物馆官方网站来说,其首界面应该充满本博物馆的特色,并及时相关最新信息。对于微信公众号来说,其管理者在开发时不仅仅要注重其在馆内的某些使用功能,如馆内地图、语音讲解等,更要注意其推送文章的质量,使得阅读者乐意去阅读它并将它传播出去。此外,在网购盛行的当代,博物馆商店的建设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馆内了,线上的销售渠道也应该逐渐完善。

(四)推广策略

推广策略的分析与实行对于博物馆品牌战略的实行具有重大意义。理论上来说,推广可分为线上推广与线下推广两个部分。在线下推广活动的同时,博物馆可以使参与推广活动的民众将此次活动经验分享到自己的社交网站中。线上推广活动可主要以移动终端传递的信息数据有关,如微信公众号、微博、博物馆官方网站等。

五、智慧旅游背景下进行博物馆营销的困境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一个博物馆借助于智慧旅游发展的大背景致力于博物馆营销,那么对其发展的确是有帮助的。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如果一个博物馆的展品质量真的是达到了乏善可陈的程度,那么它不管它如何进行营销都是没有用的。博物馆的灵魂在于有品质的、合理陈列的展品。因此,专业化的展品收集、陈列、保护是博物馆得以运营的基础。此外,博物馆还需要配备专业的网络营销人才、数据分析人才等。

篇5

对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华民族需要学习。但是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仅仅只有数百年,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却已经传承了五千年,既然老祖宗把传统文化传承了五千年,那么就一定有他的道理,古人甚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然而今天,中国的传统文化却已经开始出现了断层,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

1、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开始沉迷于网络。在整个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游戏、娱乐等相关信息,自制力较差的孩子们往往容易被这些游戏和娱乐所诱惑,甚至不能自拔。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所讲究的是静心修学,这跟浮躁的互联网时代恰恰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体浮躁的社会风气是造成中国传统文化断层的重要原因所在。

2、这跟中国的教育体制也有着密切的关联。今天中国的语文教育,在很大程度已经抛弃了过去的传统文化,只是时不时地在课本中穿插一些唐诗宋词。就拿80后、90后来说,已经很少有几个人能够背诵出《论语》、《老子》等一类传统经典来,为了应付四六级英语考试,他们在大学时期的相当一部分时间耗在了背诵英语单词上。

3、从整个家庭教育的环境来看,各个家长都已经是跟风似的给孩子报各种班。在他们看来,别的孩子都在学舞台、学钢琴、补习英语、奥数等,可是我们家小孩没学,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落伍了,于是盲目跟风。在他们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孩子们来说已经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因为学校里压根儿也不考。

4、西方以及日韩文化的大量入侵以及各种流行元素的迅速蔓延,这严重挤压了整个国内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似乎比传统的七夕、元旦更有味道,钢琴、吉他等西洋乐器亦比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更为流行,长期如此,传统文化岂能不断层?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成互联网企业历史使命

过去,学习传统文化只能依托于线下的教学和书籍。但是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学习传统文化就能够借助各种互联网平台,而非仅仅只是局限于线下书本和教学。今天大部分用户的时间都放在了电脑上和手机上,那么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传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就成为了互联网企业的历史使命,于是以百度为首的互联网巨头开始借助自身平台的力量助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就拿这次端午节来说,百度搜索首页的logo就换成了具有端午节色彩的新logo,通过借助有着“中国最年轻造龙师”之称的莲羊的手笔,将百度logo换成了极具端午色彩的龙舟。自古以来,龙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和代表,据说为了此次logo能够更形象地传递中国非遗文化,百度甚至不惜花费大量精力,通过屈原故乡秭归文化旅游局找到秭归最古老的龙舟原型——秭归龙舟。事实上,这些年,百度一直在借助其平台的力量助力中国非遗文化的发展。

每逢节日之际,百度搜索都会更换具有中国特色的logo。此前百度在重要节日之时,就曾把搜索logo换成了具备传统文化特色logo,比如中秋节的嫦娥奔月、七夕节的鹊桥相会、春节的《大闹天宫》人物形象等。此外,在2013年,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还牵头成立了“中国民营产业商会”并担任会长,并一直在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方面,百度通过将中国最年强的造龙师与传统的龙舟文化结合在一起,将百度logo换成了极具特色的龙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散发出了全新的光彩。同时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呈现出来,又是另一番景象。甚至让我们在看到百度龙舟logo的时候,不免想起当年屈原的故乡湖北秭归。

另一方面,目前百度搜索拥有超过6亿的网民用户,这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来说,也是极其广泛的,也让更多的用户了解了非遗文化。而百度每天拥有超过50亿次以上的搜索需求,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播更是具备了持续不断的推广。

由此看来,在百度的带领下,中国的非遗文化正在通过互联网的力量逐渐渗透到每一个网民的内心深处。而从百度频频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动作来说,百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较为深刻、独到。尽管对于百度等互联网平台来说,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他们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但是在百度等巨头的推动下,整个国内的互联网+传统文化产业实际上也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大风口。

互联网+传统非遗文化正在多个领域爆发新机遇

目前,传统非遗文化还没有完全走向市场,整个领域实际上还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机会,并且在多个垂直细分领域都还存在创业者的新机会。

一、非遗O2O电商领域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线上线下结合的O2O电商模式还是具有一定的市场空间。目前在国内,已经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商平台在开始运作了。此前百度糯米已经通过其平台推出了非遗有价产品的专题活动,而在去年,国内唯一官方授权的非遗类电商平台e飞蚁也正式上线。

从非遗传承人和企业的角度来看,这类O2O平台通过借助互联网的渠道优势为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企业构建全方位的线上推广,他们只需要通过付出自己的手艺劳动,就能够借助线上平台获取一定的收益,同时也能够借助线上平台弘扬自己的手艺文化。

从电商平台的角度来看,目前国内真正从事这来产品的电商并不多,电商平台很容易能够建立自己的独特差异化优势,并能在天猫、京东称霸下的中国电商市场格局杀出了一条阳光大道来。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随着人文层次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尤其是艺术爱好者喜欢收藏一些具备传统文化价值的产品。但是很多消费者却苦于很难通过线下渠道找到非遗大师们的作品,互联网平台打破了这种信息障碍。

当然,O2O电商平台需要打破的是一个信任问题,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他们很难辨别非遗产品的真假,这就需要电商平台具备足够的权威来确保非遗商品的真实性。

二、非遗旅游领域

目前整个国内的旅游市场,人文景观旅游正在不断受欢迎,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增加。但是如何将这类旅游景点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这还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比如目前百度地图已经开启了非遗城市、非遗博物馆等标注,同时还增加了非遗礼品的索引,能够让消费者通过百度地图找到附近的非遗文化产品。

互联网创业者搭建平台可以通过与非遗文化当地人进行合作,把整个非遗传承人所在的地区建成一个集合餐饮、娱乐为一体化的文化旅游度假地,然后在这个旅游地点,当地人也可以把自己的非遗类艺术品进行出售,形成一个线上线下结合的非遗旅游度假消费中心。

从旅游的角度来,这是一种特色的差异化旅游。非遗文化的旅游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一个是它的审美价值,很多工艺品、表演艺术以及民族服饰,都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一个是它的历史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历史悠久,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是以前时代流传下来的历史财富;还有一个则是它的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文化,具有原生态的文化基因。

不过目前国内很多非遗文化旅游却被滥用了,大量民间传统文化器物和艺术品没有对其进行精心设计而被随意地改成旅游商品,这严重扭曲了该艺术品的本意。与此同时,许多表演艺术不是真正的传承人在表演,甚至有的表演还加了某些不健康的内容,从而丧失了祖先传续的原始韵味和文化底蕴,变成了平淡的商业表演。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纠正这个被盲目开发的旅游市场,能够让非遗文化旅游释放更大的市场价值。

三、非遗电影产业

其实,对于非遗电影来说,这既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同时也是对于传统非遗文化的一个极好传播,通过电影,能够借助影像记录文化风俗、记录更为丰富的信息。

目前,在国内的电影市场,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都已经涌入到了电影行业。从电影的制作、发行、电影票销售一直到电影衍生品,巨头们都在开始一步一步渗透和布局。那么,对于他们来说,如何将电影与非遗文化相结合起来,这里面必然会产生新的市场机会。

四、非遗线下活动

通过借助线上平台作为导流,可以举办各种线下的非遗展览,比如美食节、服装节、非遗产品展览等。对于平台来说,在为非遗继承人和非遗企业提供线下展示的同时,平台也获得了一定的收益,同时还可以收取前来参观用户的门票。

对于用户来说,他们通过参加这种线下非遗活动,能够更深入了解到中国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能够通过线下活动认识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非遗文化社交甚至也可以由此开启。

同时对非遗文化的继承人和企业来说,通过这种线下活动也能够更好地推广和宣传自己的非遗文化作品,让更多的用户了解自己的非遗文化。

五、非遗线上知识平台

目前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等产品都已经推出了与非遗文化相关的知识问答、数字博物馆等,对于大多数想要学习和了解非遗文化的用户来说,线上平台同样还存在相当的市场机会。

篇6

(四川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课程教改中存在的不足,遵循能力成长规律,课程改革模式应体现系统性、全面性和整体性。系统性课程教改对提升教师团队整体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规划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最终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系统性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120-03

高职教育在深入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素质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整体办学水平明显提高,为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应用型人才基础。然而,在改革发展的背后,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单元和最终环节的课程教学改革,一定程度上还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特别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模式、教师的改革意识和能力没有紧跟高职教育发展的步伐,严重影响了改革成效。因此,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是当前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特别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高职课程教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具有特色、富有创新的高职课程教改可谓硕果累累。基于工作过程和学习领域性课程的开发,推行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学科体系的教学,通过“做中学”和行动导向的理实一体化学习,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不过,在教改成绩斐然的背后,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教改过于侧重于独立课程的改革 目前,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一般首先落实在每门课程上。从单一课程教改的角度来评价,许多改革是成功的。但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系统化工程,学生的成长是持续教育的结果,缺少相关课程的有力支持,独立的课程改革成效就会打折。

教改推行不彻底,教学效果良莠不齐 课程教学改革首先重点放在核心专业课程的改革,而对于理论性、学科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大多仍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这种枯燥、被动的学习造成了学生对专业的迷惑,甚至带来厌学情绪。

教改成果难以推广,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由于教学管理无法全程监管教师的教学过程,往往有些好的教改成果很难在同行中应用推广,造成了优质教学资源的浪费。

高职课程教改中存在的片面性、局限性和表面性,严重影响了改革的成效。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仍存在教师抱怨学生质量太差,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下降的状况。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全面提升教与学双方的素质与能力,将高职教育推向全面质量提升的新阶段,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应该积极寻求改革的突破口,在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不断开拓创新。

系统性课程教改的依据和原则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各高职院校牢牢抓住了课程建设与教改这个核心,进行全面性的课程教学改革,希望从根本上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全面性的课程改革并非简单地要求每门课程都改革,每位教师都参与。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改革的方向和遵循改革的原则。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不是一般的操作工,也不是基础性研究工作者,而应是既能动手、又能动脑。这类人才的培养应该突出职业性特征。著名学者德莱福斯研究指出:人的职业成长是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艰巨的能力发展过程的经验积累,必须经历从“初学者至实践专家”的5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知识形态。这表明,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因此,在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时,也应该遵守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课程教改的特征

课程教学改革要全面、整体、系统地推进,而不是单打独斗。系统性课程教改应呈现教改主体的整体性、教改内容的系统性和教改环节的全面性三个特征。

高职课程教改要想真正有所突破,首先要有一个认识统一、能力相当、认真负责的教师团队的共同参与,即体现教改主体的整体性。教研室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执行载体,教研活动是研究、探讨以及有效解决教学问题的主体平台。因此,课程教学改革的主体应该是教研室,教改活动是教师团队集体智慧的碰撞、能力的汇集,教师团队必须通力合作、共同努力,而不是只由少部分教师完成。其次,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系统化工程,为保证前后知识的延续性、连贯性以及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实现课程间的准确对接与顺利过渡,课程教学改革要系统地设计各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改革要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过程、从教学管理到教学评价、从理论教学到实践环节、从教室到工厂、从教师到学生,涉及方方面面,充分运用团队的力量,全面系统地整体推进。只有全部课程和内容都进行改革、全体教师都参与课程改革并通过教改测评,充分体现教改内容的系统性和教改环节的全面性,才能全面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系统性课程教改的实施

系统性课程教改实施的关键是准确地分析课程体系中知识与能力的延续和递进关系,设计出能串联各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纽带,以“能力目标、项目载体、任务导向、学生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全面推进各课程的改革。系统性课程教改工作要重点突出以下四个方面。

构建以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教育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高职教育首先要建立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按岗位——能力——课程而设计的高职课程体系一般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专业课程重点在于“会”,专业核心课程强调“精”,专业拓展课程突出“懂”。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联系呈树状结构,有多条主干线和支线。主干线上的课程紧紧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各课程的知识与能力显递进关系;而支线上各课程的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相互关联性。系统性课程教改的创新点就在于实现主干线上相关联课程教改的整体和系统设计。因此,构建以核心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且准确分析课程体系中主干线上的课程结构是系统性课程教改的关键。

源于工作岗位,设计出能串联主干线上各课程整体设计的重要纽带 以“能力目标、学生主体”为指导思想的课程教改,应该是基于任务驱动和项目引导的。那么,各课程整体设计的重要纽带应该是综合性工作任务。综合性工作任务具备承载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的特性,又可以分解成多项工作子任务,各工作子任务作为单项工作任务引用至各课程,各课程的教学则围绕工作子任务的开展而设计。这样,基于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课程教改不仅带动了相关课程的整体改革,而且遵循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系统性原则。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针对每一届学生,选择两至三个机电液一体化小型系统(如液压夹具、机电传动系统、机械手、自控传送系统等)的设计与加工为综合性工作任务。将这些综合性工作任务从子系统(机械系统、液压系统、电气系统、控制系统等)的设计、工艺、加工与制作到整机系统的装配和调试等环节分解为多个工作子任务,这样,便可实现课程体系中多条主干线上相关课程的联合设计。工作子任务的成果和工作过程是评价学生单课学习能力的依据。学习结束后,学生将几年系统学习和实践所完成的一系列成果,以及积累的经验和收获进行系统和全面的整理,作为毕业设计。这样的毕业设计能客观和真实地反映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

积极推行多样化和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 综合工作任务带动了主干线上各课程实施基于工作任务的改革,使得即使是行业入门的专业基础课也能通过简单基础性的工作子任务驱动式教学,彻底打破学科授课模式,使学生更好地感悟知识的实用性价值。同时,任务驱动式教学组织形式更有利于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重点提倡研究性学习方式。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带着一个完整的综合性工作任务去学习、思考,在教师引导、自我探究、同学合作、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意识。

建立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学习评价 评价是标准,更是导向;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培养目标的细则和行为规范的风向标,它有助于教学过程的监控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高职生处于个体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阶段,有能力对自我及同伴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这种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反过来又促进个体自我意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教学,教与学双方都应是评价的主体。同时,评价要能发挥导向作用,必须具备激励性、过程性和发展性。在制定评价要素时,除重点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外,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发展、成长和进步;重视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态度、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能力;强调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实践能力,使得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系统性课程教改的意义

系统性课程教改的最终目的是巩固高职发展的成果,优化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推进教师团队的整体建设,最终实现培养目标。其意义具体体现在教与学两个方面。

教师队伍建设 (1)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系统性课程教改能真正调动教师团队的力量与智慧,为同一个奋斗目标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教研室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教研活动,大力推广优质课程教改成果,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沟通与研讨的平台,使教师的水平整体提升。(2)形成良好的自我监督机制。由于系列工作子任务的关联性,使得学生在每个环节中的学习成果都将作为公开作品呈现给每位教师,作品不仅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能力,同时也能展示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交叉评阅,在教师团队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工作关系,以及相互检查、相互监督的自我监督机制,这种机制对教师而言既是压力又是动力,能有效促进教师的自觉发展。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持续发展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遵循个性化、系统性、实践性以及协作性四条基本原则。开放的、不确定的系列工作任务鼓励并提倡学生自主思考、个性发展;综合性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系统的工作规划能力、勇于探索与实践的能力。学生从刚开始的模仿到后来进行自主优化和创新,正是这个不断完善和超越的成长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意识,更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团队学习方式更贴近真实的工作环境,学习小组就好像工作岗位中的班组,学生自主管理,有竞争、有合作,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在长期的团队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学会如何学习,也培养了合作共事的团队工作能力。

系统性课程改革是高职教改阶段性成果的延伸与拓展,对巩固、完善和深化教学改革有着积极意义,它是高职示范建设重点完成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全文.高职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邓亚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评价探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1).

[4]徐德香,陈丽能.基于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职人才培养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2(10).

篇7

1月22日,中国电信与国内唯一一家美国上市金融财经类互联网公司金融界,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签署了紧密合作协议。“(双方的合作)是中国电信在互联网金融服务领域迈出的第一步。”中国电信互联网及增值业务部副总监叶利生表示。

作为中国电信战略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信在互联网领域已经形成了清晰的思路:开放自身的渠道、消费者数据及支付等优势资源,进军微笑曲线右端。

内容渠道实现互补

依据合作协议,中国电信与金融界将在专业财经资讯和个性化金融信息服务领域展开全面合作。

首先,中国电信的互联网增值业务平台“互联星空”将推出“金融界-互联星空-财经频道”。“频道的具体内容建设和维护由我们负责,该频道将为中国电信近4000万家庭宽带用户、数以亿计的个人用户,定制若干款我们提供的个人金融理财信息服务产品及投资理财服务方案。”金融界CEO赵志伟向记者介绍说。

其次,中国电信将在遍布全国的1万多家电信营业厅展示、推广、受理,该财经频道提供的个人金融理财信息服务产品及投资理财服务方案。叶利生告诉《通信产业报》记者:“目前,该频道提供的系列金融服务供所有用户免费使用,但将来一旦收费环境成熟或将进行收费。同时,我们还将在即将于近日重点推广的‘我的e家’客户端中打包相关软件应用。”

此外,据叶利生介绍,中国电信与金融界合作的个人金融服务还将与中国电信的固网支付产品相结合。

互联网的新机遇

中国电信多个高层在不同场合强调,发展多种模式的互联网增值业务是中国电信转型的重要手段。叶利生也不例外。而在叶利生看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传统产业、市场结合越来越紧密,固网运营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为了抓住这样的发展机遇,中国电信借助能够与传统市场结合的优势企业,共同建设互联网内容与应用。与金融界合作前,互联星空已与新传体育、星美、新浪等多家企业达成体育、娱乐、视频等多个频道的内容共建合作。

为了能够吸引合作伙伴,中国电信则主要提供了三种优势资源:第一,渠道。中国电信目前拥有1万多家营业厅,几万家乡镇点,以及庞大的电子渠道。第二,支付手段。中国电信下一步准备在全国推广固网支付,在小额支付公共事业费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为互联网电子交易提供支付手段。第三,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服务。在互联网上,中国电信可以利用获取的用户消费习惯,给合作伙伴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互联星空:定位社区门户

大力发展互联网应用已经被中国电信确定为未来的发展重点,根据中国电信2008年工作会上透露的思路,中国电信的整体思路是,推动互联星空向社区化门户发展,发展全网集中的互联网广告、体育、影视、财经、数字音乐等产品与应用,充实互联星空的内容,做大互联网媒体价值。

目前,互联星空的内容可细分为三大块,即:包含电影、电视剧、音乐、游戏、综艺、体育、直播、免费、交友、旅游、播客、NBA等内容的娱乐版块;包含资讯、数字报、杂志、IT、财经、汽车、教育、生活、房产、商城、社区、网址等内容的信息版块;包含114搜索、下载、星空充值、安全专区、身份信息、中国气象、服务导航等服务的工具版块。如果再为该网站主频道加上一个“新闻”频道的话,它就俨然是一个“五脏俱全”的综合化社区门户网站。

进军微笑曲线两端

相对于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基础网络的宽带运营商却很难从中获取收益,运营商因此提出宽带分级服务的思路,以避免沦为单纯的“管道”。而中国电信则通过进军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微笑曲线右端,来解决这一问题。

由台湾著名企业家施振荣提出的“微笑曲线”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现象: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设计和销售两端,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企业应通过品牌、行销渠道、运筹能力提升工艺、制造、规模的附加价值,也就是要通过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渗透来创造更多的价值。

而在中国电信与合作伙伴就互联网的合作中,中国电信主要承担渠道与服务功能,“这占到互联网商业价值的30%”,叶利生说。

叶利生表示,面对互联网业务发展带来的机会,中国电信当前要做好两方面的事情。第一,对外借助社会上最优秀的公司合作,把其加入到我们的平台;第二,与传统市场相结合,深度挖掘门户、新闻、电子商务等传统优势网络市场未来的合作空间。

链接互联星空转型门户的努力

2003

2003年7月,与星美传媒正式签约,并在次月,推出了星美乐园。借此获取了大批影视节目数字版权。

2004

2004年,互联星空不仅开始在内容整合、针对性营销以及SP资质提升上努力,还在营销模式上推广“应用+接入”的模式,试图通过捆绑销售,在促进宽带放号的同时,也推动互联星空业务的增长。

2005

2005年,为加速增值业务产业链的完善,中国电信以“互联星空”为载体推出了规模空前的“宽带改变生活•互联星空游――我要V声速”大型营销活动。通过各类线上线下活动和系列庆典,中国电信在希望吸引用户使用宽带、小灵通增值、固话语音增值业务及其他综合信息服务的同时,也想吸引更多的优秀SP加盟。

2006

2006年9月,中国电信采用微软的搜索引擎技术,在互联星空上推出了“114”搜索服务,其实质同样是出售流量以获取收益。

2007

篇8

关键词:在线教学;家具设计;教学模式;策略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从传统互联网空间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继而再到云计算平台,短短数年间就使我们的知识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创造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生活和新的工作方式。在高等教育领域,其中的一个代表性事件就是2012年出现的大规模网络在线公开课程,使得教与学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的限制,知识获取渠道更加灵活与多样。作为工业设计学科重要的一个分支方向,家具设计专业的教学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利用在线课程教学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今后家具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1-2]。

1在线教学发展概述

1.1在线教学发展概况

从广义上说,在线教学是一种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行为,她使得教师和学生可以“丢弃讲台和桌椅”的束缚,从而通过网络这一虚拟的空间建立各种的形式和内容的教学平台进行网络授课和学习[3-4]。在线教学不仅得益于计算机和互联网在技术层面的充分保障,也依赖于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网上学习型论坛及各类在线教学培训平台而构建的理想的虚拟学习环境。在上世纪90年代,各种语言类网校、技能培训网站以其灵活、多元和广众的特点成为当时在校学生和广大互联网使用者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成为了传统线下课堂教育的有力补充,可以看作是在线教学发展的雏形和早期形式[5]。进入新世纪,基于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为代表的各类在线教学资源和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Udacity、Coursera、edx等知名的MOOC平台在全世界广泛地推广和应用,在线课程和用户数量呈现井喷式的快速增长,形成了一股在线学习的热潮。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今天,各类在线教学模式和平台在强大的商业资本夹持下,如雨后春笋般以各种形式冒了出来,将知识通过网络传遍世界,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地方都能通过网络学习到优质的在线教学资源。尤其是在当下移动互联网爆发的时代,在线教育逐渐开始摆脱固定的PC限制,在手机app移动终端和人们的碎片化时间中将长尾效应发挥到极致。综合来看,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在线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一是突破时空的限制,使得知识获取方式更为便捷和灵活;二是可实现碎片化学习,尤其是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全天候学习成为可能;三是内容更加多元,丰富的教学内容提供者和平台支持让我们可以获得更加优质的学习资源。

1.2基于MOOC基础的在线教学模式及发展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这一概念最早于2008年由DaveCormier和BryanAlexander第1次提出。2012年以来,以Coursera等为代表的几家国际在线教学平台顺势推出并迅速发展了这一教学模式。从字面上看,MOOC的主要特点是大规模、在线和开放。大规模:相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到教室面积的限制,即便是大课,也只能容纳几百个学生听讲,而MOOC课程则不需要担心物理空间的限制;在线:MOOC课程大部分的知识学习是在互联网上完成,不受时间的限制;开放:MOOC课程一旦上线,受众即面向全世界互联网用户[6]。随着对MOOC模式研究与应用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MOOC其实并不适合所有学生,尤其是部分突出应用技术学习的高等职业学校脱离了自身办学的实际情况,盲目跟风推行在线教学,完全舍弃相对较为成熟的课程教学形式,一方面教师疲于应付各种在线教案的撰写,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另一方面学生在短时间内也很难适应,教学满意度等均不理想。因此,人们意识到,在线教育需要回归到课堂教学中并与之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最佳教学效果。因此,基于翻转课堂、微课等形式的混合教学模式逐渐开始盛行,如欧美的一些高校已经超越MOOC,在此基础之上,以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SPOC)的模式开展线上课程学习与线下面对面的教学相结合。SPOC是教师将课程的相关学习素材通过网络平台,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在线下进行自主学习,并在真实的课堂中讲解、考查和答疑,并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对网络资源进行及时调整和完善。不难看出,其实SPOC是MOOC的一种衍生版本,但相比较而言,SPOC有着更强的针对性,从SPOC的“小规模”和“私有”两个重要特性就可以看出,SPOC在使用对象上呈现出小众化和靶向性的特点。可以说,SPOC利用了MOOC资源辅助传统校园课堂教学,实现了实体课堂与在线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一种典型的混合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更符合高等职业学校应用型教学的实际需要,也是今后在线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7-9]。

2家具设计专业特点及适用在线教学的可行性

从家具设计的专业属性而言,其专业教学遵循一般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框架,但也有其特殊之处。家具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层面的设计师,为其将来的职业生涯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科学的逻辑思维和相应的职业技能。通过一系列的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清家具设计的实质,通过科学的设计方法和程序的学习设计,从而加速从准设计师到专业设计从业人员的转化[10]。从家具设计的专业特点来看,该专业具有多科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涉及艺术、技术、工程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该专业的教学方式所培养的学生其真正的设计能力是非常薄弱的,毕业生根本无法满足家具企业的需要,基本上就业后都需要在企业一线进行较长时间的“磨合”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生产要求。产生以上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在设计上似乎“完美无缺”,从若干的专业基础课程,到一系列的独立专业课程,甚至还有专业特色课程,看似做到了“面面俱到”,但线下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使这种培养方案存在的一定的先天缺陷,它将原本需要综合与协调处理的复杂的设计问题人为地割裂开来,散点式的简单知识讲解互相孤立,课堂授课又无法将不同课程有机的串联起来,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完成的知识链,这是目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大弊端所在,势必使高校培养的“准设计师”们需要花费更多的培训和适应时间才能够变成独当一面的真正的一线设计师,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人工成本,降低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效能,显然是双方都不希望看到的。因此,如何让线上和线下教学有机的结合和互通是未来家具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高校家具设计专业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

3在线教学模式应用于家具设计专业的策略

3.1始终以学生需求为中心

目前开设家具设计专业的既有本科层次的高校,也有高职高专等应用技术型院校,生源既有艺术生,也有毫无艺术基础的工科生,专业设置的多层次、院校分布和学生背景的多样化使得家具设计专业的在线教学必须坚持始终以需求为导向,通过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以满足多样化的课程教学需要;此外,应根据原有的文理科背景、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将来的就业需要设置多样的在线教学和学习模式,从而真正使在线教学建成专业教育的共享体系。

3.2坚持共享和开放的理念

在线教学应始终秉承“开放共享”的理念,相关高校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也有义务把优秀的课程资源上线,扩大共享的辐射范围。目前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虽然也有一部分诸如《中外家具发展史》等基础课程以精品课程的形式走出校园,开始在网络上推广,但大部分家具设计类课程还是仅仅限于个别高校中,通过口口相传的“口碑效应”获得小部分学生的认可,极少在在线教育平台上看到家具设计方面的课程资源。因此,今后有关高校应该加强在线教育课程的推广,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在线网络平台,让优质的教学资源从学校推广到校外更多的受众群体[11]。

3.3强调规范和标准化建设

目前,在线教学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也由于缺乏相关标准,以及该模式本身“开放包容”的先天特性,使得现有的课程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在管理和评价上均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对于课程进行个性化开发的效果亦不甚理想。对于家具设计专业的教师而言,尤其要按照教学目标定位,依据课程教学体系,从横向(艺术造型课程、结构设计课程、工艺课程等)和纵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训课程等)的不同维度研究不同类型课程的建设标准、资源加工与技术标准,从而找出规律,形成典型的在线课程设计样式。

3.4健全课程建设保障机制

在线课程资源建设不仅需要教师开发课程方面的热情,更需要高校在资金、版权、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充分保障。在经费保障方面,高校应该在相应的高教和教改领域增加资助和预算,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在技术支持方面,高校应该配合教师建立独立运作的通用技术平台、在技术上保障在线课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在激励机制上,应在项目申报、课程开发等多方面给予倾斜[12]。

4结语

篇9

IOS 、Android or Window Phone?

目前,对开发者而言,IOS是最赚钱的平台,盈利性约是Android平台的三到四倍。无论从应用数量还是盈利来说,苹果的应用商店App store都位居榜首。

移动分析公司Flurry对IOS和Android排名前列的应用IAP销售数据及DAU情况分析发现, IOS应用每创收1美元时,Android应用只能实现0.24美元。

而针对近5万款应用的开发者调查报告显示,今年选择Android的开发者比例为37%,比上一季度下降了10个百分点,而选择IOS平台的开发者比例仍超过70%。

但如同Linux之于Window,Android也有IOS无可比拟的优势,就是开放性,这吸引了大批的开发者并推动市场份额的不断膨胀。Android巨大的市场份额对开发者来说具有巨大吸引力,只要内容过硬就能获得用户数量。此外,Android平台在国内拥有极为广泛的第三方应用商店以及移动广告平台服务商支持,只要开发者的应用积累足够多的用户群体,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就不必担心收入来源。

在目前Android与IOS几乎平分秋色的背景下,Window Phone是否能将格局变成三分天下,或者后来居上独领,目前多种声音仍然各执一词。联拓互动创始人兼总裁孙元俊认为未来将出现三分天下的格局。最新的数据显示,IOS市场目前的应用数量是70-80万,而Android市场应用为50-60万,而Window Phone系统已经达到了20万。不容忽视的是, Window Phone目前的增长幅度是三个平台中最快的。随着Window Phone手机厂商的发力,和消费者对Window Phone手机的逐步认可,这个平台也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加入。据统计,WP7的开发者在2011年收入总额达到了6.1321万美元,这一数据超过很多其他平台职业开发者的年均收入。

与之相反,飞拓无限华东区销售总经理杨瑾却并不看好Window Phone系统。她认为,目前移动领域是一个多角色参与的产业链,一个系统在市场上的地位不仅取决它本身,还有硬件厂商,软件开发者,分销渠道,运营商等多方面的作用力。目前Android的火爆是因为它的开放性,但这也带来诸如管理混乱的问题;IOS相对门槛较高,很强势,在市场上以用户质量取胜;如果几大主流手机厂商主流型号仍然采用Android系统,那么Window Phone虽然具有多平台统一的优势,也未必能撼动Android的地位。

免费or 收费?

对于开发者来说,目前应用产品的盈利模式单一一直是困扰他们的主要问题。免费模式加内置广告成为我国目前最主流的APP盈利模式。面向大众的基础服务免费,面向特定群体的特色服务收费是否会是主宰未来的APP市场主流模式?

“免费基础服务加增值服务和广告盈利是互联网时代企业成功的不二法宝,”北邮3G学院CEO、全国3G职业教育联盟理事长范金鹏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市场的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一法则。”

如果一款新的应用不能进入市场,获得足够多的用户积累,就无法掌握诸如用户比例、用户习惯、用户体验等一系列的数据信息。这势必影响下一步的用户分析、市场开拓及产品完善。这就是免费能够产生的最大价值。

然而,虽然免费日渐成为主流,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应用都要遵循此法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应用的性质。孙元俊在接受《广告主》采访时表示,对于一些游戏类、平台类、社交类应用,需要积累巨大用户量的APP自然要选择免费的模式来积累用户,因为它并不想依靠这一款应用来赚钱,或者至少不需要依赖下载来赚钱;对于一些办公类,特殊功能类等其他偏垂直、用户群少但需求刚性的软件来说,收费模式或许更加适合。因为,不管你收不收费,用户可能都需要它,收费模式下无广告的用户体验能更好巩固用户忠诚度。

如何打造一款成功的APP

目前开发者由于人员和资源限制,且缺乏相关知识,精力更多专注于产品本身,忽视了对产品的营销、推广。然而,由于用户资源有限,对大多数的开发者来说,依靠广告盈利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纵观各种IN-APP的广告,大部分都是应用的交叉推广,鲜有品牌广告的身影。这种在广告位上推广应用的方式,通常被称为house AD,或者垃圾广告。而国内用户又没有付费下载的习惯,加之支付手段滞后,收费应用的推广就更加困难。

APP想要盈利,推广渠道非常重要,新意互动副总经理张一为《广告主》记者列出了三种常规的推广渠道:第一,下载渠道的推广。这是一般APP都会使用的推广渠道,当然,作为一个品牌APP,与一些“用户产品”,如热门游戏、实用工具等相比,不会那么依赖下载渠道的推广。第二,广告推广。通过广告渠道推广品牌APP也是常用的方法,因为品牌广告本身就承载着用户互动的功能,互动当然也包括下载品牌的APP。第三,线下渠道的推广。现在越来越多的品牌通过一些线下活动,甚至门店去推广APP,从线下到线上使用的介质就是二维码。目前二维码的使用发展很快,是目前品牌O2O(Online to Offline)最成熟的解决方案。

孙元俊对《广告主》说,现在市场上推广渠道很多,但比较混乱。IOS情况稍好,而就Android而言,大大小小的推广平台近百家,山寨市场比较多,手段也比较混乱, 甚至使用ROM推广和静默推广等流氓推广手段。孙元俊认为,无论是广告主通过APP进行营销还是开发者为自己的APP做营销,最直接的途径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广告网络,然而,这也是广告主和开发者最头疼的。在中国大陆地区目前有80多个广告网络,各家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很多时候,广告主在各种包装精致的概念中,根本不知道如何选择。孙元俊提醒广告主和开发者,不要一味关注价格,要学会去考察广告平台的价值。很多宣称自己具有高广告日库存和填充率的广告网络,或许数字并不是那么可信。除此之外,孙元俊也向记者透露,由于自身属性的原因,导致一些巨型单一APP媒体在点击很高的前提下转化率就相对较低,反而是一些垂直类的APP媒体群具有更好的宣传效果。

一款好的产品是盈利的前提条件,国内开发者普遍存在着对产品数量更为重视的现象,但产品质量较差,然而,没有良好的体验,用户便不会买账。一款成功的应用必须要有独特的功能或设计;优秀的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保持长期的用户粘性。营销推广只是产品成功的必要条件,好的产品质量还是成功的根本。

张一为记者介绍了打造流行的APP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第一,产品力。APP本身是一个产品,自身好不好玩、耐不耐玩、能不能跟朋友一起玩,直接关系到APP能否流行起来。陈杰告诉《广告主》,“首先icon要有亮点,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软件,吸引用户视线停留,并点击浏览详细信息。iTunes的截图和介绍也是宣传产品的好时机,然后用精致的画面吸引住用户,能做到这一点的话,代表你已经迈出了成功第一步。”第二,巧妙推广。APP的推广渠道很多,做到高效、巧妙才能更好地将APP推到用户的手机终端。第三,奖励你的用户。用户下载品牌的APP,是一种对品牌喜爱甚至是忠诚的表现,这种行为值得奖励,他们也是进一步传播APP的重要渠道。

从实际操作上,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做好市场调查。开发者在有了一个不错的idea后,不要一心专注于开发,首先要做好市场调查,包括确定目标用户,消费习惯调查,竞争对手分析,市场趋势预测等。

二是确定盈利模式。不同的应用会面对不同的用户,要明确目标用户的付费意愿,以此来确定自己的商业模式,付费下载,免费+广告,还是基础服务免费+后续增值服务收费的模式。

篇10

事实上,不光是近两个月,这几年的全球防晒市场都多少透露出升温的迹象。美国著名研究机构Datamonitor的一项市场研究结果显示,全球防晒产品市场体量在2013年就已经达到了87亿美元(约合534亿人民币)。

而由于欧美防晒市场起步较早,发展成熟,整体份额较大。相比之下,中国防晒产品始终只占到化妆品市场很小的一块份额。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内防晒市场总量也在逐步提升,其主要推动因素,除了消费者防晒需求的增长,也与本土化妆品品牌在防晒领域的发力息息相关。如美肤宝、丸美、珀莱雅、温碧泉、伊贝诗、韩束、韩后、柏氏、格兰玛弗兰等本土品牌或本土企业引进品牌,都或早或晚对防晒领域有过涉猎,并推出过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防晒产品。

那么,国内防晒市场到底处于一种怎样的现状?未来的趋势又将如何?或许,从其发展脉络当中,我们能找到一定的化妆品市场规律。

中国防晒,第一阶段的后知后觉

中国化妆品界开始重点开发防晒护肤品市场,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而此前,自1954年日本资生堂推出第一款防晒产品开始,国际上已经在这一领域“耕耘”了四十来年。

1973年,第一个标识防紫外线效果指标的提案由美国FDA提出,自此,防晒指数SPF开始被普遍使用。而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直被视为预防阳光灼伤的药品的防晒品,才被美国FDA分类为保护皮肤不受阳光侵害的化妆品类。这段时间,由于倩碧又推出了防晒与护肤效果相结合的“Deage”SPF8,防晒品最终慢慢被消费者看作护肤品的一个种类。

国内防晒化妆品市场真正得以成长,则与1996年小护士率先大规模传播护肤品防晒概念不无关系,随后,丁家宜、雅倩、佳雪等当时风行的国产品牌也陆续推出防晒产品。加上进入中国市场的资生堂、玉兰油等国际名牌当时也较为注重防晒领域,从而激起了国内防晒市场的一波小。

到了2000年以后,国际品牌对中国防晒化妆品市场开始大举进攻,如兰蔻、倩碧、雅诗兰黛等推出SPF高达40的防晒产品,甚至在2006年还出现了SPF指数达最高值50的防晒品。

这段时间,如果将之称作国内防晒市场发展第一阶段的话,那么该阶段占据主流的,无疑是外资品牌的防晒品。尽管据某权威机构的相关数据显示,丁家宜、雅倩和佳雪等国产品牌在当时的全国防晒品品牌排名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但整体来讲,国产防晒品毕竟势单力薄,依然存在很多先天的不足。

“过去,本土品牌在技术上不是特别有优势,国内有防晒产品的主要是丁家宜等走大众护肤路线的品牌,价格稍低,而单价较高的国际品牌才是防晒市场的主力。”十长生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肖荣粲如此表示。

而仙迪集团深圳市伊贝诗化妆品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阳猛,则从渠道发展角度解释了当时的状况。他指出,10年以前,商超是主流渠道,化妆品店并不注重品类的推广,因而才使得外资品牌的防晒产品占据主导。丁家宜、小护士等在防晒品类上的优势,就是在那时树立起来的。当然,他也表示,彼时国人防晒意识的薄弱,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几时“不怕晒”?国内防晒市场崛起有因

那么,本土品牌防晒品类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是什么时候?

从诸多国产品牌最早推出防晒产品的时间便不难分析,又一波热潮兴起于2010年前后。美肤宝的美白隔离防晒系列、丸美金沙海蓝防晒、伊贝诗三合一防晒霜、韩后的云防晒系列等,皆为那段时间的重推产品。

直至2015年的数年间,国产品牌在防晒领域的探究似乎没有间断过,珀莱雅、柏氏、温碧泉、韩束等皆有防晒产品推出。就连专做进口品牌的广州澳希亚实业有限公司引进的格兰玛弗兰,也拥有安娜亚马逊防晒霜SPF30+这样的明星单品。

从势单力薄到“群雄并起”,国内防晒市场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到底基于什么原因?

其一,毋庸置疑,自然是消费意识的改变。

一方面,市场教育影响了消费意识。据丸美所做的一项研究称,从专业的角度来说,皮肤老化的终极原因是uv,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接受了这样的认知教育,她们从不防晒到防晒,从夏季防晒到全年防晒,从户外防晒到全环境防晒,“这样巨大的观念转变,推动了防晒市场的成长”。

另一方面,生活习惯影响了消费意识。丸美市场企划部总经理曾令椿认为,除了教育,国内消费者旅行和户外活动的愈加频繁,也是防晒增长明显的重要原因。

第三方面,防晒技术的进步与提升也能影响消费意识。珀莱雅相关负责人表示,技术的成熟能够优化本土防晒产品品质,让消费者在产品安全性方面有了保障,原先是谨慎使用,现在能放心使用,使用的可能性提升,需求自然也随之提升。

还有一个几乎所有品牌都能达成共识的原因,即环境因素。臭氧层空洞、大气污染、雾霾等环境问题,对皮肤都有或多或少的危害,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个人防护意识的觉醒,而作为皮肤护理的关键板块,防晒自然也得到重视。

其二,正如阳猛所言,也有渠道发展的因素。2007年、2008年,逐步成长起来的CS渠道已呈上升态势,而此前占据主流的商超渠道开始下滑,丁家宜、小护士等品牌式微。CS渠道渐渐注重品类的培养与推广,使得本土品牌得到了成长的机会。

肖荣粲也进一步指出,这两年本土品牌防晒品类稍有冒头,与韩后、韩束、美肤宝等品牌进入Cs渠道之外的KA渠道,走多渠道发展之路不无关系。显然,品类要想壮大,渠道这一土壤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当然,在肖荣桑看来,防晒市场整体变化其实并不明显,属于持续性增长。过去占主导的是低价防晒产品,体验不好,当防晒技术经历了两到三代的更新,由于一些老品牌没有及时升级,便给了国内一些后起品牌切入防晒市场的机会。尽管如此,国内防晒品类也只是在绝对量上有所增长,占比变化不大。

凭啥“晒不怕”?本土品牌怎样打好防晒战

不过,即便防晒市场份额有限,关注防晒领域的品牌还是越来越多,这使得该细分品类市场处于“僧多粥少”的状态。如何抢占有限的防晒市场份额,成为本土化妆品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综合来说,以下几种方式最为常见:

一、从SPF值(防晒指数)入手。

对于防晒产品而言,SPF值的标注至关重要,属于硬标准。尽管国际上SPF值在50、50+的防晒产品比比皆是,但由于国内法规的限制,国内防晒品SPF值最高只能标注在30+。因而,本土品牌防晒品SPF值大多低于这一数值。

山西她雅(控股)集团化妆品营销公司总经理杨安华指出,目前国内防晒指数在20 - 30的防晒产品居多,是主流。而从部分河南、河北、东北、贵州零售市场获取的信息显示,消费者更青睐于中度防晒,所倾向的防晒指数多集中在25 - 30的范围。

即便是澳洲原装进口品格兰玛弗兰,在进入中国市场后,也在SPF值上对中国的消费者做了妥协。众所周知,澳洲由于特殊的纬度和地理环境,日照时间长,居民户外活动也多,更容易受紫外线侵害,每年均有超过几千人被确诊患有皮肤癌,因而在防护上要求更高,其防晒产品也追求高倍防晒。

而面向中国消费者,格兰玛弗兰从最初的高倍防晒、防水防汗,以及剂型等去做了为期十年的研究,通过不断改良和升级产品配方体系来满足中国市场消费者对防晒品“高指数油腻”的误区,其推出的安娜亚马逊防晒霜SPF30+、安娜亚马逊防晒乳SPF30(防水型)、艾米亚马逊身体防晒霜SPF30+,以及艾米亚马逊身体防晒喷雾SPF30,皆从SPF值上顺应了中国市场的需求。

一方面遵从法规限制,另一方面遵从消费者喜好,本土品牌在SPF值上所做的自我限定,显然是基于这两方面因素。

二、从技术上入手。

很多品牌为了形成市场区隔,凸显产品特色,会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推出一些具有差异化的防晒产品。如最早于2004年就曾推出过防晒产品的珀莱雅,由于具备“深海护肤”的长期积淀,对海洋护肤的研究颇深,发现了应对高辐射环境而自身具有防晒功效的天然海洋植物,从而推出以“海洋防晒”为独特定位、以“防晒水屏障”为差异化区分的海洋防晒系列。

同样的如丸美,在抗老化方面很有研究,而防晒实际上又是抗老化的基础,所以,防晒是其产品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全国第一支带特证批文的眼部专用防晒乳,便是丸美抗衰老技术的产物。

三、从功效宣称入手。

防晒品的功效宣称主要有隔离、美白、保湿、修护等,而每一个功效宣称,都有消费者具备相应的防晒护肤需求。因而,很多品牌都会针对自己所面向的市场和消费者推出一些功效宣称更明确、指向性更强的产品。

美肤宝美白隔离防晒霜,从名字上即可获取最直接的功能信息;珀莱雅海洋凝皙无瑕修颜霜SPF30+/PA+++,显然以修护为主,海洋水漾透白防晒露SPF28/PA++,则明显专注于补水与美白;而伊贝诗通过对防晒市场的调研,发现消费者美白、隔离、防晒需求占最大比例,因而将于今年推出新品美白隔离防晒霜SPF30;另外一些防晒产品系列,如温碧泉0动系列、柏氏防晒乳防晒霜(SPF28)等,大多都具有美白、保湿等功效宣称。

显然,防晒品的功能性越来越丰富,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防晒隔离了。但是否功能越多,就越有市场呢?业内的看法并不一致,肖荣粲就认为,修护、美白等功能意义不大,相比而言,防晒指数更为重要,因而韩后201 1年通过产品线升级后推出的云防晒系列,便聚焦于隔离功能。

事实上,从部分区域市场的反馈来看,不同地区消费者所能接受的防晒产品的功效宣称也有所差异。据苏州韩后商娇美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峰介绍,在苏州地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是在防晒基础上具有BB霜隔离功能的轻薄型防晒品。山西她雅杨安华则表示,由于山西空气不好,居民皮肤偏黑,具有美白功能的防晒产品更受欢迎。

不仅如此,即便是同一区域,消费者的护肤倾向也可能出现极大不同。福州长乐属于闽北,漳州南靖属于闽南,直线距离并不算远,但据长乐粉饰清妆化妆品连锁总经理董文透露,更好卖的是高防晒倍数、带有美白功能的防晒品,修复类的需求较少,而南靖日发化妆品连锁总经理石基城则指出,南靖地区对防晒品有美白需求的消费者并不多,他们第一看防晒指数,第二看能否修护。

可见,消费者对功效宣称的接受极为复杂,品牌在推出防晒产品时,一定要深入研究各地区的防晒需求,不能盲目铺货,而是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相应防晒产品的布局。

四、从推广上入手。

1.推广时间逐渐提前。

而今,备品牌重推防晒品类的时期已大大前移,由以往多在春夏之交转为从3月份开始布局。更早的如丸美,2014年底就完成了所有防晒产品的预定单,今年1月份即开始大量铺货,3月份时,全渠道的铺货便已结束。

而对于多数品牌来讲,防晒品推广时间段主要还是集中于3-9月。如伊贝诗的全国防晒活动便是从3月中旬到5月;格兰玛弗兰每年4月份开始都会在北半球进行“低卡防晒环保行”大型主题推广,一直持续到6月份;珀莱雅的推广时间点,则定在4-9月;从柏氏、韩后、韩束等各大品牌在防晒品推广上的动向来看,3月份也都开始了宣传工作。

渠道的推广时间,除了配合品牌的推广计划外,也要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做些调整。南方3月份回暖,推广活动早一些,北方4月份回暖,推广活动便晚一些。以不同区域的连锁店为例:福建南靖日发防晒品第一波销售活动是3月20日开始,贵州遵义娇傲日化活动高峰期是4、5月份,而河南洛阳色彩则是5-7月为活动高峰期,吉林长风甚至在8、9月份也依然会出现高峰期。

2.以明星单品来撬动市场。

尽管很多品牌推出的防晒产品线品项很丰富,但依然有些品牌会选择打造一些明星单品来撬动市场。比较典型的如环亚集团的冠军产品美肤宝美白隔离防晒霜。又如珀莱雅于2013年推出的“珀莱雅海洋凝皙无瑕修颜霜”,是其聚焦面部专业防晒的明星单品,连续多年占据珀莱雅护肤品销售量榜前列。

2015年,更多的品牌陆续推出防晒单品,使得即将迎来旺季的国内防晒市场更加热闹。如温碧泉沿袭0动防晒理念,刚刚上市的透清莹防晒乳SPF30PA++,丸美3月份推出的周迅“敢晒小铁伞”系列等,以各自的差异化定位,成为品牌进行市场争夺的利器。

显然,相比林林总总的全系列产品,明星单品颇具差异性的形象与定位,更能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以其为先锋切入市场,自然更为省力。

3.线下、线上多渠道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为把握好旺季的销售节点,备品牌防晒产品在线下渠道的推广与布局可谓不遗余力。

据悉,柏氏防晒品已全面进驻全国沃尔玛400多家卖场,陈列面也设在卖场最佳位置,力度之大可见一斑;伊贝诗防晒品的终端动销,包括买赠、抽奖等与消费者的互动活动,会在全国1000家门店进行,一直从3月中旬延续至5月;丸美除了提前完成渠道铺货之外,还会开展一系列线上传播及线下推广,防晒小铁伞,女神的战衣防晒节等,都是丸美线下推广的重要武器;而格兰玛弗兰主要是通过线下专柜大量派发环保盒及产品体验装,并在全国的公交线,重点城市的地铁线以及网络、微信等媒体做宣传配合……

此外,对于线上尤其是新兴的微商渠道的介入,品牌也在逐步进行尝试。韩后线下的防晒产品主要是云防晒系列,在CS渠道有4个SKU,面对微商渠道,还专门推出一个防晒产品太阳蛋(保温防晒露),包装小巧,方便携带,价格也更亲民。而韩束新近推出的夏日海漾晒美丽礼盒,则采取韩束微商独家开售的形式开启其线上推广的第一步。依然“怕不晒”?防晒市场现状与趋势

眼见备品牌对防晒产品的推广如火如荼,那么,防晒品类市场现状到底怎样呢?

从各市场的调查来看,以防晒切入的美肤宝是目前专营店渠道出货量最大的品牌。环亚集团董事长胡兴国曾表示,2015年美肤宝的防晒霜预计能够卖700万支。也许是受到美肤宝在防晒市场成绩的影响,环亚集团又推出了主打防晒品类的品牌――太阳花,计划多品牌布局防晒市场。

从区域上来说,根据备品牌的反馈,西南、华南、华中、华北防晒市场相对表现较好。如珀莱雅表现最好的是华中地区,伊贝诗表现最好的区域是西南、华北,而格兰玛弗兰表现最好的是西南、华南。

至于防晒品类在化妆品市场总量中的占比,则正如前面所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就品牌来看,防晒品类占所有产品的回款比重约在l0%左右,伊贝诗目前即是这个水平。而据肖荣粲透露,韩后防晒产品一年回款过亿元,旺季时占比也可达l0%。相比之下,格兰玛弗兰由于专注于身体护理品类,防晒产品业绩占比要高一些,能占当季回款的30%以上。

就渠道来看,防晒产品的表现也良莠不齐。如河南洛阳色彩的防晒产品2014年旺季可占护肤品类的30% - 40%,河北华洋美妆、贵州遵义娇傲日化、吉林长风等知名区域连锁的防晒产品2014年旺季销量可达整体店销的15% - 20%。但全国仍有不少门店的这一数值低于l0%。

当然,防晒品类整体占比不高有其客观原因。尽管防晒产品是刚需品类,但由于消费者消费意识并未完全觉醒,对防晒品整体消费量造成了不小的限制,想要从占比上接近护肤、彩妆等大品类,自然较为困难。

而为了提升防晒品占比,一些品牌在政策上慢慢向防晒品倾斜。据苏州娇美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峰介绍,苏州地区CS渠道面临的现状是,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单独制定防晒品的任务与指标,因而专营店库存压力较大,需要品牌方给到动销与快速周转的办法。以韩后为例,年前订货会现场确定防晒政策的门店不足20%,但3月初出台预售和活动方案后,短短十几天,政策确定率已达到80%以上,而且政策金额也有所扩大,部分小店都订了5万元的防晒品。

除了厂家给予的压力,商对防晒品类也愈发重视,孙峰表示,自己所品牌的防晒品是逐年大幅增长的,整个上半年的活动全部会围绕防晒来做,并计划包销专卖店所订政策60%的销售。其中韩后防晒产品的业绩占比达春季回款的40%。

厂家单独制定防晒品任务的现象,在其他部分区域也同样存在。山西她雅总经理杨安华就指出,厂家对当地商下达的防晒品占比要达到8%或lO%。然而,山西防晒品全年销量只能占到备品牌的5%-8%,要完成任务比较困难。杨安华所的莱姿、伊贝诗、春纪、蓝秀、vov等品牌的防晒产品皆有2~3个单品,销售占比也只在8%左右。

可以说,目前国内防晒市场的发展整体上是不均衡的,要想实现增长,既要品牌方、商、零售商三方协作,也要充分考虑各地的客观情况。

显然,本土防晒产品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既反映在技术上,也反映在消费意识上,还反映在渠道上。而说到这一细分品类的未来,根据其发展现状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分析,或许会有以下一些趋势:

一、技术层面的提升。

l.防晒老渐成防护重点。孙峰指出,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防晒品是UVB型,但实际上肌肤接触到的紫外线95%以上却是UVA,能深入真皮层伤害肌肤,造成光致老化。因而,仅仅阻挡UVB是远远不够的,阻挡UVA对肌肤的伤害更为关键,由此可以预测,防晒老将会是未来防晒产品研发非常重要的一块。

2.大分子技术的运用。德之馨大中华区销售与市场总监梅鹤祥认为,尽管国内防晒技术在逐渐成熟,但与国外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大分子技术使用得较少。事实上,大分子技术可使防晒品不容易透皮吸收而停留在皮肤表面,可有效抵抗UVA和UVB。对于目前越来越注重UVA和UVB的国内化妆品品牌而言,运用大分子技术自然也可能成为趋势。

3.产品体验升级。以前的防晒产品偏油性,较厚重,使用体验不太好.未来,轻薄、不油腻的防晒产品必定是主流。事实上,珀莱雅、韩后、伊贝诗、格兰玛弗兰等诸多品牌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目前所主打的防晒新品在体验上基本都以轻薄通透的肤感为主。

4.高防晒指数产品增多。珀莱雅相关人员表示,尽管目前国内防晒品指数相对偏低,但随着中国女性对高倍防护的需求不断增加,品牌所推出的高倍数防晒品自然也会越来越多。

二、剂型更方便。以前使用防晒产品主要是涂抹,而今为了方便,喷雾、水剂等剂型陆续产生,未来,剂型显然还会朝更为便捷的方式转换。

三、由户外防晒到全环境防晒,由夏季防晒到全年防晒。由于人们活动范围日益广泛,对肌肤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防晒观念会在空间及时间上做更多延伸,不光是户外,城市防晒、日常防晒也将逐渐被重视。韩后推出城市防晒产品,丸美“敢晒小铁伞”系列划分了“城市防晒”、“周全防晒”、“远行防晒”3个主题、3种功能选择,便是这一趋势的最好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