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运营分析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运营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运营分析

篇1

关键词:财务分析;商业综合体;运营作用

一、前言

财务分析对企业的发展存在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商业综合体运营来说,财务分析的作用十分明显,但目前学术界鲜有学者分析财务分析与商业综合体运营的作用问题,存在着理论空白,不利于通过具体举措提高财务分析的质量,因此,需要以商业综合体为研究对象,在明确财务分析在商业综合体运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开展财务分析的措施,如此就能够为商业综合体在现实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填补国内研究的空白。据此,本文分析了相关问题,具备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财务分析的相关内容

想要对整体问题进行分析,就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明确财务分析的相关内容。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对偿债能力的分析方面,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其对自身所欠债务进行偿还的能力较强,就说明企业的发展具备可持续性。负责财务分析的工作人员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不仅仅能够加深对企业财务状况的了解,同时还可以在确定企业偿债能力的基础上对实际情况进行判断,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此外企业偿还能力还能够对其具体的财务状况进行体现,只有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才能够为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财务分析的内容还包括运营能力,企业运营能力主要通过资金周转速率指标进行体现,如果一个企业在资金周转速度方面较快,就说明其对资金的使用效率较高,运营能力自然也就较强。此外,企业的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也会体现在相关数据方面,提升企业的经营情况。通过财务分析能够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确定,从而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进行提升。最后需要提到盈利能力。企业的发展目标就在于盈利,通过财务分析明确企业的盈利能力,能够充分的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以及经营现状,在一段时间范围之内,企业获取的利润越高,越说明企业在经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了解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后就可以以此为基础对方案进行制定,促进企业发展。

三、财务分析在商业综合体运营中的作用分析

(一)能够对商业综合体的财务目标进行实现财务分析在商业综合体运营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具体的说,商业综合体在运营的过程中需要实现财务目标,而财务分析工作的开展则可以较好的帮助商业综合体运营实现财务目标。资金作为商业综合体运营的主要资本要素,始终贯穿在商业综合体运营的过程当中,想要提高经济效益水平就必须要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商业综合体运营的基础在于解决融资问题,避免存在资金短缺的情况,而想要合理的进行融资,就必须要开展财务分析工作,对商业综合体的财务现状进行判断,及时发现商业综合体的潜在价值,对商业综合体沉淀的资金进行利用,激发商业综合体的活力,冲破商业综合体的障碍,提高商业综合体的管理水平,拓宽商业综合体的融资渠道,完善商业综合体运营的过程。

(二)能够明确商业综合体运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在现实情况中对财务分析工作进行开展能够对商业综合体运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明确,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对策。商业综合体运营需要把握具体的方向,实施财务分析可以挖掘商业综合体的潜在价值,同时加强对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视。除此之外,对财务分析工作进行开展也可以更加细致的明确商业综合体的薄弱之处,之后采取具有效果的措施能够预测商业综合体的发展方向,为商业综合体运营提供信息基础,最终达到发展的目标。归结起来,正是因为财务分析能够明确商业综合体运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所以其在商业综合体运营中的价值十分明显。

(三)能对商业综合体的运营状况进行反映结合商业综合体运营的实际情况,开展财务分析能够对其运营状况进行反映,无论是利润表还是相关的资产负债表,这些财务报表都能够反映相关的情况,财务分析人员通过对财务报表进行整合,能够分析目前不利于商业综合体运营的相关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具体措施,除此之外,通过对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商业综合体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为商业综合体管理工作人员提供数据,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形势,促进商业综合体的发展,提升商业综合体的经济效益水平。

四、在商业综合体运营中进一步发挥财务分析作用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对财务分析的重视在商业综合体运营的过程中,想要进一步发挥财务分析的作用,相关的决策者就必须要加强对财务分析的重视。除此之外,财务分析人员也需要结合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为会计信息的具体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企业管理者应从思想层面提高对财务分析的认知,合理掌握财务分析的步骤,督促企业的各个部门加强配合,加强沟通,为财务分析工作水平的提升打下基础。财务工作的人员需要提升自身的素质水平,在业余时间内加强学习,促使商业综合体财务分析水平,相关的管理者也需要对财务分析人员进行培训,让每位财务工作人员都可以掌握财务分析工作的业务程序,提升自身的工作水平,加深对财务分析业务的了解。

(二)对财务分析的方法进行完善对财务分析的方法进行完善同样十分重要,尤其是对于财务工作人员来说,必须要加强学习,加强对财务分析方法的改善力度,从不同的视角提升商业综合体的经济效益。具体的说,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加强分析,结合纵向指标与横向指标,结合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将财务分析方法落到实处。企业的实际发展与商业综合体的运营具备动态化的特征,财务分析工作者也需要结合商业综合体的经营业绩,树立长远的发展眼光,结合资料判断商业综合体的发展状况,促进财务分析工作的合理开展,提升财务分析工作水平。

篇2

关键词:商业地产;运营模式;分析;发展策略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在我国大中城市的发展呈现出了一股股商业地产开发热。就我国的商业地产开发模式来说,其正处于一个发展转型时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相应地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加强重视。特别是随着开发规模的扩大,这样的问题本身也就显得愈加严重,商业地产的运营模式本身也就需要做到理性对待、合理发展。

二、商业地产概述及特点分析

1.商业地产内涵

商业地产指的是房地产中用于进行商业活动的收益类场所。其包括了办公用的写字楼、会议楼以及公寓,也包括了用于开展经营活动的商业场所等等。商业地产往往不会被用来居住与生产。其狭义上的定义指的是:商业活动所需的房地产,其经营范围包括了零售、餐饮、娱乐等等。而从广义上的定义来看,其还可以进行融资、开发等一系列活动,只不过其本身与传统的住宅和生产基地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商业地产的开发运营模式特点分析

将商业地产与传统的地产进行对比分析,商业地产所存在的特点,即为:一是经营活动的开展形式更为多样化,其往往是以租赁的形式为主。商业地产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活动租赁收入,使得商铺所有者得以获得经济利润。因为商铺“只租不售”可以科学地对整个商场进行业态业种配置,并能保证及时进行商业布局调整。这是商业经营发挥集聚效应的首要条件,有利于顺利度过商场培育期。二是商业地产可以为拥有者创造更大的经济利润。其不仅仅是对租金的交纳,还体现在地产本身的建筑成本与售价之间的对比,其会受多样化的因素影响。如:地段的繁华程度、建成后的经营管理、商业企业的品牌商誉都会对租金收入产生影响。三是经营风险的存在,因为商业地产的成本回收周期较长,其可能会在回收的过程中面临着来自于区位环境的因素影响而产生相应地价格波动,导致商业地产的亏损现象出现。例如周边经济环境、交通状况、人流状况、居住人群构成乃至政府的政策等。而且,商业地产的经营一般要经过2-3年的过渡期才能趋于成熟,投资回收期一般也要达到8-10年,这都构成了商业地产的较大的经营风险。四是经营活动的开展形式较为多样。在一个商业地产中的经营模式一般是多种多样的。其可能包括了商品销售、服务行业等等类型。如,餐饮、休闲、金融、娱乐等等。

三、我国商业地产的运作模式分析

在我国,商业地产的运作模式呈现出了系统化的特征。其往往会受到地产开发商、管理者以及资本运营者三个方面的影响。其经营模式可以被分为四个类型,即全部出售、不售不租、纯租及租售结合这四种。

1.全部出售的形式

全部出售这一形式是较为传统的模式。地产开发商通过对房权进行出售来获得经济利润,之后此处房产的商业经营活动便于地产开发商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了。在这个关系模式中,房产开发商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房产套现,继而降低经济压力与经营风险。

2.不售不租模式

开发商通过建造商业地产来进行直接的经营活动,其既不对外出售,也不对外出租。这样的经营模式会让房地产上拥有地产的产权与经营权。同时,商业经营活动的开展更具针对性。但是,如果房地产商本身缺乏经营管理能力,往往会导致巨大的亏损,自主经营未必会让经营活动的开展利润被有效实现。

3.纯租模式

在此类运作模式中,开发商不会选择自主经营,而选择以合同的形式来将商铺对外出租,其出租规模各不相同,并在此基础上来对这些商户进行统一管理,以交纳租金的形式来获得经营利润。为此,房地产商需要做到对市场的不断培养,继而来实现经营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要注重于对品牌的塑造以此来实现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4.租售结合模式

房地产商通过对部分的房产进行销售与租赁来获得经济利润,以此来削弱自身带有的资金压力。这一运作模式显得更为灵活,其可以很好地借用于社会资源来最大化地拉升自身的商业经营范围,实现商品效益与品牌效益的最大化。同时,这样的经营模式往往可以让高层的经营管理活动在具备主体性的前提下,显得更为独立。

四、我国商业地产的运营策略探究

在我国针对于商业地产的运营模式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来对相关策略内容优化设计,以此来最大化地发挥出策略的价值。

1.注重于对商业地产的城市景观设计

商业地产的开发作为城市的景观组成部分,其应当具备一定的美观性。这不仅仅是对建筑功能的要求,也是对建筑色彩、外形的要求。例如,商场、写字楼以及酒店等商业地产的外观设计就应当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色彩,以此来更好地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在我国,因城市发展缺乏专门的管理条例与控制举措,商业地产的开发也就需要从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来更好地做到优化设计。

2.撬动内需以此来实现综合性商业地产的开发

目前,商业地产项目的发展呈现出综合化发展的特征,这即是对国人生活方式的表现,其本身也是商业活动得以顺利开展起来的前提保障性要素之一。此类综合性的商业地产会具备在三个层次的综合,即商业形态的综合化运用。其包括了商业、娱乐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我要是融合。既有着商业活动的动态,也有着休闲娱乐的静态。不同规模的商业地产可以有选择地与其他功能设施相混合,这对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有内容不是简单地拼凑而是有机的组合。在功能分区、动静分区、交通流线等方面做到明确有效、各得其所,形成完整的生活链,以发挥最佳的综合效益。

3.商业建筑对本土建筑风格的追求

建筑的形式与风格特征会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造成一定影响。民族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往往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本土风俗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是世界各国建筑文化的共同发展目标。历史文脉在商业地产项目中的传承也当仁不让,况且这也是其长久生命力的保证。

4.通过旧城改造促使城市老商业街区的复兴

中国有很多历史文化名城、古城,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遭到严重的破坏。旧城老商业街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没落,作为宝贵的历史建筑和民俗文化遗产亟需复兴原有活力,它是打造独特城市名片的重要举措,这也给商业地产开发提供了可资利用的基本素材。其核心指导思想是保护性开发,这种有限度的开发不仅不会降低开发带来的商业价值,而且可以带动旅游资源的挖掘。

五、结语

总的来说,商业地产的开发作为房地产发展的开展形式之一,其本身较普通的开发活动之间存在着差异化的地方。为此,其需要更加注重于对出现问题的解决,以此来实现商业地产开发工作的更好发展。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商业地产开发模式的分析来对我国新时期发展环境下的商业地产发展模式重新认识,认为只有选择“只租不售”的模式,才能更好地解决目前而言我国商业房地产经营活动中所出现了的一系列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建文.浅析商业地产运营模式[J].环渤海经济t望,2013,(8):46-47.

[2]张蒙蒙.基于服务型建造的建筑企业商业地产开发运营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金营运;贷款投放比率;二级存款准备率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国有的专业银行逐步的转变成为了商业银行,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商业银行以最大化的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遵循价值运行规律,优胜劣汰,自负盈亏。上个世纪末期,央行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金额的限制,开始全面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制度,为商业银行真正的融入到市场经济体系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改革,加强了国有商业银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同时也为其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

一、当前商业银行资金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间较晚,发展不够成熟,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的转型无疑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譬如说对资金运营机制的掌控难以符合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要求,一些商业银行思维僵化,忽视经营效益,盲目的增加贷款投放比率等等,我们需要认清现状,理清发展思路,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从而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式。笔者认为,当前商业银行在资金营运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资金营运机制僵化死板。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加快了国有银行商业化的进程,再加上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社会发展对于商业银行的资金运营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金调控的手段是检验资金运营是否合理的重要方式,而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资金调控手段的设立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充分体察市场现状之后,通过调控手段,推动全行的资金进行合理的流动。从目前来看,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资金调控手段包括系统内借款、定期存款、二级存款准备率、系统内资金往来利率等集中形式,这些调控手段大多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银行调控手段,行政色彩浓烈,也并没有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来办事,因此,并不能满足商业化进程中的运营机制调控要求。(2)忽视经济效益,片面提高贷款投放。毋庸置疑的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营的商业银行应该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首要目的,但是,在当下的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影响深远,大多数商业银行忽视效益,不计成本的扩宽资金来源渠道,片面的提高贷款投放,追求经济效益也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并未切实的对资金的合理流动进行任何实际性操作,也正是由于这种效益观念的极度淡薄,商业银行的资金运营依然停留在加大筹资力度,完成贷款任务等低层次的操作上,并未从全局角度考虑,进行较高层次的资金操作。(3)资金运用方式单一。由于大部分的商业银行普遍重视资金筹措过程,加上国家的大力支持,因此,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显得非常的宽泛,除了日常的存款之外,还有债券回购、央行再贷款等渠道,与资金筹措广泛的渠道相比较,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形式就显的非常的单调,无一例外的都是以贷款为主,并未开发其他的运作形式,而正是由于银行对效益的忽视,作为主要资产运作方式的贷款业务运作结构也非常的不合理,短期资金被长期占用,而长期资金在短期之内又无法收回,银行陷入了利益荒的尴尬境地。事实上,资金筹集的广泛与资金运用的紧张普遍的存在于每一个商业银行的日常运作活动中,这种反差直接导致商业银行变现能力和运作效益普遍低下,从根本上阻碍了其长远发展。(4)各分行运营差异较大。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大多数商业银行发展态势迅猛,辐射范围广泛,而分支机构也非常之多,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情况和人们财务管理观念的差异性,各个分支机构在外部环境和经营水平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从资金筹措和资金运用的角度来划分,主要存在三种状况:第一类是存差行,资金筹措渠道和运用渠道都非常宽泛,运营效益好;第二类是筹措渠道和运用渠道相对紧张但却较为平衡的分行;第三类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借差行,资金长期处于短缺状态,而资金运用状况也极不理想。应该如何协调好这三类银行的关系,最大可能的协调好各分支机构的运营状况,成为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又一重大问题。

二、商业银行资金运营管理对策研究

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一些西方商业银行也开始在我国扎根,和国有商业银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态势下,商业银行必须认清现状,整合优势资源,重视运营效益,针对在以往运营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与措施,为以后的平稳顺利发展做好铺垫。(1)重视经营效益,提高资金的营运水平。想要全面提高资金的营运水平,必须转变思想,加强对经济效益的重视程度。任何形式的资金调控手段都必须以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为主导。在这个方向的指导下,加强资金运营管理的方式主要包括两个:一是要降低资金筹集的成本;二是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降低资金筹集成本的手段比较多样化,由于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宽泛,因此需要认真对这些渠道的资金筹集成本进行估算、对比,选择最具性价比的渠道,然后最大化的挖掘其资金筹集的潜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首先商业银行要突破以往主要依靠贷款来进行创收的方式,找寻一些效益好而相对来说风险较低的投资项目,从根本上解决大量内部资金闲置的问题,降低利润损失率。最后,商业银行应该根据用户的喜好,灵活的开发各种各样的的金融产品,以此来吸引受众。(2)认真分析资金运营情况,做好资金预测。由于商业银行平均资产流量较大,日常资金运营状况复杂,因此,有必要对资金的运营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切实的掌握资金筹措、使用环节中的各种问题,准确的预测资金走向,从而提高资金的运营水平。具体做法要遵循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的原则对各个资金的运作形态进行分析与掌控,进一步将资金营运的指标进行细化,在细化的过程中,应该及时的发现影响资金正常流动的重要因素,对其产生的原因和运作规律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并登记在案,为以后处理同类问题提供信息协助。除此之外,由于商业银行市场竞争激烈,资金运营分析的负责人员还应该对全行业的运营状况进行准确的监控和预测,同时也要做到精准的把握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够真正的把握资金营运的相关信息,提高资金预测的准确率。(3)加快转型脚步,探索新型的资金运营方式。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商业银行都加快了转型的速度,依照这种情势,应该致力于探索新型的资金运营方式,使商业银行的发展更具有前瞻性。首先,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结合自身运营状况,建立严格规范的内部责任机制,加强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同时根据发展的新业务,制定符合实际的相关管理方法。其次,要重视业务创新,积极地引入市场机制。各大商业银行均在不断地对自身的金融产品进行推陈出新,所以,应该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良性的市场机制,规避以往凭借主观意识运营的缺陷,让资金的营运过程更忠实于市场价值规律,资金的交易运营要秉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并进行适当的调整与补充。最后,资金运营管理应该有的放矢,不能一刀切。由于商业银行的各个分支机构运营的状况并不统一,有的运营状况良好,有的很差,所以在进行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从实际情况出发,对经营状况不同的分支机构应该实行不同的运营政策,确保各个分支银行都能处于一个良性的发展状态。

三、结语

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状况与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密切相关,而当下,受各种内部外部因素影响,商业银行的运营状况并不乐观,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譬如忽视经济效益、资金使用方式单调,各分支机构运营状况差异显著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良性运营,因此,商业银行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思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重视经济效益,认真做好资金运营分析,并结合实际,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资金运营管理方式,为保障商业银行的良性运营做好铺垫。

参 考 文 献

[1]张纯,刘华红,梁岩.对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营运的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11(9)

篇4

关键词:全业务;融合;RACI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23-0081-02

2008年国家将电信业重组,将原来6家运营商合并成现有的3家,移动、电信、联通均拿到了全业务牌照,改变了以往单个业务发展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全业务运营对各家运营商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是以一个地级市为参考模板提出全业务管理新思路。

1 总体规划

基于RACI模型的全业务航母编队:集中精力发展专线这一基础通信业务作为航母;大力拓展以专线为基础的呼叫中心、视频监控、综合V网业务,作为航母的舰载机,攻击竞争对手;推广农信通、校信通、一网通等作为驱逐舰,进攻农村、校园、聚类市场;建立商机收集系统作为巡洋舰,收集重点用户的信息化需求以及竞争对手信息;建立潜在用户管理系统作为潜艇,伺机策反用户;建立工维、品管协同机制,作为补给舰,优化流程,提升支撑力度。总体规划图如图2所示。

2 具体方案

2.1 全业务管理新模式――基于RACI模型的全业务航

母编队

RACI是项目管理学中相对直观的模型,用以明确组织运作或变更过程中的各个角色及其相关责任。

注:RACI的4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①谁负责(R=Responsible),即负责执行任务的角色。

②谁批准(A=Accountable),即对任务负全责的角色,一项任务只能存在一个决策方。

③咨询谁(C=Consulted),拥有完成任务所需的信息或能力的人员。

④通知谁(I=Informed),及时被通知结果的人员。

2.2 RACI的原理及应用实施方法

①辨识流程,找出全业务九大活动:商机收集、投资规划、营销策划、勘察呈批、签约建设、验收收费、合同履约、投诉保障、效益评估,记录在RACI表的上方。

②辨识活动中的六种角色:决策者、首席客户经理、行业经理、客户经理、项目经理、客服经理,记录在RACI表的左侧。

③针角色分配活动中的职责(R、A、C、I),每一个活动至少需要一个“R”角色。

④解决缺口问题,如果某个流程找不到“R”角色,就任命一人担任“R”角色。

全业务RACI模型见表1。

2.2.1 R(负责)――创建全业务绩效考核体系

原理:没有R:必须至少有一个人负责;多个R:太多负责的人通常意味着没有人负责。

应用:根据集团客户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与竞争对手相比,集团专线类业务存在着四大弱项,导致用户满意度低,客户经理积极性不高,全业务难以规模发展。现状分析如图3所示。

建立全业务绩效考核体系:针对商务洽谈、施工验收、投诉保障三大流程,实现专人负责,明确职责,建立相应的奖励和惩罚的制度。提升竞争能力,实现大力发展。

2.2.2 A(审核)――创建全业务评估体系,效益、质量两手抓

原理:不只一个A:只能授予一个人批准的权利;没有A:每个活动分配一个A。

应用:全业务发展两难问题:①全业务管线资源不到位,导致接入周期长,因此实现预覆盖,但是后期覆盖与集团接入匹配率低,已接入用户0话务、低话务占比高,导致效益低下。②为了提升成本效益比,实现精准营销,却导致呈批、施工周期长,用户流失。

解决措施:①投资规划环节:由预覆盖向按需覆盖转变,需求不明,用户分散的地方不同意覆盖;聚类市场、AB类客户异网高价值客户同意覆盖。②审批环节:接入成本1万以下部门会签,1~5万呈批,5万以上的上投资决策会;紧急项目走绿色通道,随时召开投资决策会。③验收环节:用户、客户经理、项目经理、施工、维护五方验收;客户经理根据用户意见反馈,对施工规范、满意度打分签字。④合同履约环节:呈批最低消费(月租)与合同签约一致;系统中最低消费(月租)与呈批一致,并且及时开通。

2.2.3 C(顾问)――创建1+1+N组织架构模式

原理:没有C:谁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做?

应用:全业务竞争时代,竞争对手运营多年形成完整的产品、支撑、服务流程,成熟的团队,我公司面临严重的短板,客户经理能力缺乏,无法满足用户的信息化需求,因此针对营销策划、施工验收环节配备专家,竞聘上岗,提升支撑能力。

全区集团客户部配备产品经理,成立技术业务支撑中心,配备项目经理,实现1+1+N全业务服务模式:全区10个营销单元配备1个产品经理、1个项目经理为多个客户经理服务。

产品经理:帮助用户厘清信息化需求,提供全业务信息化解决方案;进行营销策划,为客户经理提供组合营销方案。

项目经理:向用户、客户经理提供技术支撑,解决故障,对代维进行管理。

2.2.4 I(通报)――创建协同运营机制,进行全程满意度考核

原理:多个I:我要告诉谁啊?要做成什么样呢?没有I:为什么我都不知道?

①流程梳理

部门协同:集团业务拓展、工维产品生产、品管质量控制、客服处理投诉、综合物料采购、财务效益评估、铁通号码管理。

第三方协同:厂商技术支撑、SA业务发展、设计院成本勘察、施工队伍工程建设、代维巡检和故障处理。

②流程穿越

专线商务谈判平均时长25 d,勘察平均时长2.2 d,审批平均时长4.5 d,盖章签约3.1 d,施工平均时长13.6 d,验收平均时长1.5 d,整个流程合计50 d左右,瓶颈为商务洽谈和工程施工。

③协同运营

制定九大流程服务规范,发文组织学习,并严格执行。

月底召开次月工作布置会,月初对上月工作成果进行运营分析,修正工作方法,提升运营能力。每周召开部门协调会,并形成会议纪要通告。不定期举办客户经理演讲比赛、行业信息化推介会、流程穿越交流会。开发潜在用户管理、施工进度管理系统,将流程固化,分配权限,实时查看。

3 结 语

全业务闭环管理如图4所示。在大型作战中,航母与航母会组合形成双航母,作战半径可扩大到达2 000 km。基于RACI模型的全业务闭环管理模型,明确九大流程、六类角色及其相关责任,以管理提升效益,此模型为客户经理提供全方位、多角度、大纵深的支撑,增加了客户经理商务洽谈的成功率;其次该模型借力品质管理部,建立业务部门与支撑部门的双向考核机制,实现业务部门和支撑部门的紧密协作,提升产品质量和客户服务水平;另外该模型基于行业特点,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与语音、专线、标准化产品结合,创新行业应用,并捆绑销售、交叉补贴,从而实现用户规模化、稳定拓展全业务竞争中,新兴业务与传统业务融合发展,规模化拓展,抢占先机。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 企业价值 业绩评价

随着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步伐的加快,如何准确有效的评价商业银行经营业绩已成为目前商业银行业内人士不断进行研讨的重要课题。

一、商业银行的经济增加值基本理念

商业银行的经济增加值定义为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机会成本。这里,税后净营业利润是指经过调整之后的税后利润;资本成本是指企业所有者权益的机会成本,即股东拿这些资金投到其它企业或项目上可获得的收益,用公式表示:资本成本=股东所要求的投资回报率×所有者权益。对于经济增加值的概念,国外比较著名的评价股东价值的公式是:“股东价值=公司价值-债务=公司现金流入-现金流出-资本加权平均成本-债务”。

和以往的评价方法不同,商业银行的经济增加值明确扣除所有资本的机会成本,提出股东权益的回报要求。由于经济增加值是在扣减股东资本成本后测算出的经济利润,因此商业银行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业绩评价能保障经营者利益和股东利益挂钩,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个人价值最大化的有机统一。

二、商业银行对经济增加值方法的具体运用

1、经济增加值的标准计量公式及调整项

如前所述,经济增加值定义为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是经过调整之后的税后利润。通过调整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准确反映企业当年盈利情况,并反映企业盈利和成长能力。对于不同企业来说,调整事项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性质、未来发展决策规划、重要性原则及实际操作能力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2、商业银行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业绩评价体系构成

目前商业银行部门业绩评价和资源配置的主体在一级分行以下的层级,由于业绩评价的主体主要在基层行,考虑到不同经济增加值业绩评价对象具有不同特点,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利益各方积极性,使最掌握信息和直接承担经营责任的经营主体具有适当资源配置权力,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业绩评价也需要适当的调整,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在统一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业绩评价的基础上,需进行一些调整,主要表现为:一是在提供分行经济增加值总量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将经济增加值拆分为存款、贷款、中间业务、风险控制、成本控制等方面的效益贡献,便于各层分支行进行横向评价;二是赋予分行细化完善经济增加值业绩评价办法的权力。

三、经济增加值作为商业银行的业绩评价在经营管理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目前经济增加值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经营业绩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通过有效的激励约束考核,越来越被重多商业重视,广泛加以运用。虽然经济增加值在商业银行之间推行时间不长,但已经显示出明显的积极的指导作用。

1、经济增加值作为商业银行的业绩评价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明确而直观的经营目标和激励,促进了业务发展和效益提高。

2、经济增加值作为商业银行的业绩评价促使商业银行加大闲置资本性占用的压缩力度,减少机会成本。

3、经济增加值作为业绩评价促使商业银行主动调整资金来源结构。

4、经济增加值作为业绩评价促使商业银行努力增收节支。

5、经济增加值作为商业银行的业绩评价促使业务部门财务意识提高,如主动要求完善部门绩效考核办法,各级经营主体积极参与或制定适合自身业务发展的包括财务资源在内的各项资源分解方案,并密切关注上级单位各项资源分配分解结果等。

四、经济增加值业绩评价在实际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看到,尽管经济增加值业绩评价方法产生了积极有利的效果,但还存在激励约束力度不足、基础性工作或数据难以抽取以及人为等主客观因素的问题。

1、如商业银行内控风险评价体系不尽完善,还难以各类金融业务当前和未来的预期风险预测,使得这些业务的未来风险损失有可能未反映在当年的经济增加值中。

2、随着商业银行未来混业经营发展,从多创新和衍生的金融产品,完全按现行的增加值业绩评价难以准确评价。

3、对于一些基层商业银行经营机构,经济增加值业绩评价还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篇6

两年前,因为一则微信要被运营商收费的谣言,运营商们躺着中枪的遭受了社会广泛的口诛笔伐,而如今通信专家的言论再一次让运营商被架到火上烤。实际上,运营商根本就不可能对OTT企业进行额外收费,与情于理都不可能。

互联网强势,而运营商实际上是弱势群体,根本没有收钱的权威

国家正在实施互联网+战略,互联网企业都被当成了香饽饽,以前就在媒体话语权上比运营商强过数倍,而现在更是有政府撑腰而有恃无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运营商胆敢将原来不收费的项目变成收费的,等于是不识时务,也几乎是引火烧身的自杀。

运营商已经被“勒令”降低流量资费,这在事实上只是对互联网公司的利好,普通网民得到的实惠实际上会逐渐被稀释。我们已经看到,在运营商的网速不断提高和流量费用逐渐降低之后,很多手机上的APP的体量在逐渐增大,内容设计更加多媒体化,而增加的部分主要是用来变现的各种广告内容,这些流量耗费会让运营商降价带来的流量红利大大降低,而互联网公司的变现能力却会增强。

从以上角度看,运营商的流量费用降低实质是一次商业利益从运营商向互联网行业的一次转移而已,这一点就可以充分理解为何丁三石等会告御状,显然他们并不代表老百姓的利益。而告御状的成功更体现了政府的心态与支持。如此情况下,运营商哪里有什么底气向互联网OTT企业开口要钱。

有人说,法国电信就曾经让谷歌屈服而额外付出一笔过路费,可这样的情况却不可能发生在中国。因为中国政府并非法国政府,中国的互联网力量之强大也远非法国可比。如果运营商真的与互联网公司达成这样的分享,等于是形成了“运营商—互联网公司—消费者”食物链,运营商就彻底被从最终用户面前推开,那几乎就是运营商的末日,以后就等着从互联网公司那里分一些残羹冷炙好了,估计还要求爷爷、告奶奶的央求才能拿到。

运营商不仅无法用向OTT收费养活自己,也无法通过后向收费存活

退一万步讲,如果运营商真的有权力和能力向互联网公司收费,也不可能将最终用户的流量费用彻底免费。

运营商如果只向互联网公司收费,那么这些互联网公司的收入即使全交给运营商也无法弥补运营商的收入损失。如今,中国三家基础运营商的年收入要超过万亿,其中的主要部分已经逐渐变成流量收益,而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总收入无论如何都无法补上这个大窟窿,更不要说这些互联网企业中能够盈利的更是极少。

当然,有人会认为,如果运营商不向最终用户收费,大家的使用会更加任性,而互联网公司的收益会大幅度上升。我们可以预见,假如真的流量免费,互联网公司会是受益者,收入提高是必然,可流量的大幅提升并不会成为真实,因为网络拥堵甚至会大大影响互联网公司业务使用,大多数视频也无法再观看,多数的网购会经常打不开页面,而像搜索、看新闻、交友聊天等更是几乎不会因为现在这点微薄的网费的减免而无意义的耗费,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为,在国内,很多人的手机上网除了在游戏或视频应用的时候因网速和网费而有所限制之外,大多数情况下已经实现了为所欲为,免费并不会大幅提升用户使用程度。

此外,运营商向互联网公司收费也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并非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支付的起,特别是处在创业阶段的小公司及关注特定领域的小而美的企业,一旦收费就举步维艰甚至倒闭,这更是与发展互联网企业的初衷背道而驰。

运营商这几年也探索了很多互联网公司付费的方式,比如中国移动的流量统付、中国联通与微信的一些合作等等,一些互联网公司与运营商达成协议,只要是使用本公司的业务产生的流量,这些费用就不用客户来付而是企业统一来进行优惠后的费用承担。但是,这样的模式也没有发展起来,相反,这样的模式还会对创业公司和中小互联网企业不公平,甚至成为扼杀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刽子手。一旦运营商与各大型的互联网巨头都达成合作,势必遭受社会的大面积反弹,舆论压力和监管风险后果都会十分可怕。

开车付费天经地义,载重高低只是付费多少的依据

其实,如果我们非要把高速公司看作是运营商,那高速公司收费对象其实是汽车,也就是说,汽车就相当于是我们每个上网的人,行驶在高速上的汽车才是高速公司的客户。高速公司的流量经营也是面对其最终消费者的。微信也不是公交公司,也不可能像公交公司一样将旗下的公交车一起团付给高速公司费用,因为虽然我们都在用微信,但我们却不是腾讯公司的财产,更没有成为腾讯微信一家互联网应用的独占客户。至于是汽车里面的人,只是我们发送到微信里的一条一条消息而已,与收费不收费没有关系,有关系的只是收费的多少,拉三十吨货的当然比空车要收费高,四十五座的大巴车自然比五座小轿车要收费高。

篇7

关键词:自贸区;航运金融;促进

一、 引言

2013年9月27日,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其中明确指出:“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提升我国在国际航运领域的服务能级,积极探索国际船舶管理、航运金融以及国际航运经纪等航运相关产业,并加快发展航运金融领域的运价指数衍生品交易业务”。方案中明确指出了要积极发展航运服务业中的航运金融业,并且强调以运价指数衍生品交易业务为突破口。方案的出台,将极大的刺激航运金融产业的发展,对于发展前景看好,但进展并不顺利的航运金融产业是极大的利好。航运金融金融相关部门,一定要利用好此次良机,出台相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真正把上海乃至全国的航运金融产业做大、做强。

方案中关于航运金融给出的只是指导性框架,具体内容还需要相关部门实施,下面本文将具体分析自贸区将如何促进上海航运金融产业的发展,以及应该具体如何实施。

二、 上海自贸区的本质及其内涵

自由贸易区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概念,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般认为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是指两个及以上的国家或者地区,通过签订一系列的自由贸易协定的方式,互相取消绝大部分货物或者是服务的关税及其配额等非关税壁垒,取消绝大多数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鼓励开放投资,从而促进商品、服务、资本、技术以及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这是国际上通用的自贸区的一般广义概念,而上海的自贸区是指狭义的自贸区概念,即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划出一定的特殊区域,进入该区域内的货物就进口关税及其他税种而言,属于在关境以外,并免于海关监管。和国内各类保税区不同的是,自由贸易区的最大特色是“境内关外”的特殊海关监管制度,即“一线(自贸区与国境线)放开,二线(自贸区与非自贸区)管住”。

上海的自贸区是富有中国特色的自贸区,与西方国家的自贸区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1)从本质上看,上海的自贸区实行的仍是“境内关内”政策,而国际通行的自贸区则实行“境内关外”政策,也就是放开一线(国境线),管住二线(与非自由贸易园区的连接线),在区内免除海关通常监管等等。

(2)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是全面开放的,不存在金融方面的障碍,而上海自贸区存在着“资本项目未开放、利率未市场化”等等问题,而且市场经济体系也不发达,因此我国上海建立的自贸区需要突破的政策问题比较多。

(3)上海的自贸区是离岸市场和在案市场共存。有人可能认为二者矛盾,其实不然,这就象我国对香港的“一国两制”的制度体系是一样的。离岸市场是与中国隔离的另外一套市场体系,允许境外机构参与;在岸市场是在中国金融、法律、行政制度下的金融市场体系,全国各地机构都能够参与。

三、 对上海自贸区的进一步理解

从根本上讲,上海自贸区的本质是借鉴全球市场制度,创建融入全球的跨境服务业市场。它是中国服务业市场开放和建设的一个战略步骤。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自由贸易”所引发的一般货物贸易及转口贸易的增加只是表象,更深层次应该体现在金融领域的的政策突破,包括资本项目开放、人民币可兑换和利率市场化等。但这些政策突破要稳步进行,要有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根据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要充分考虑到中小企业的利益,实施金融创新,形成一个在金融体系支撑下的自贸区发展模式。

从未来的发展看,是自贸区要从前端的“产业金融”向后端的“商务金融”延伸和转型。打造航运金融、租赁金融、仓储金融乃至物流金融等创新金融业务,促进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快速发展。

四、 上海航运金融业存在问题分析

航运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其发展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依赖度很高,同时航运业的金融需求也对金融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对于承担超过 90%的国际贸易运输量的航运业,其需求庞大、日益复杂的国际化金融业务创新成为金融行业创新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上海的航运金融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受到政策制度的制约较多,而且缺乏相关的税收扶持力度 航运金融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国际金融环境,需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的有力支撑,但目前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进展缓慢,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策突破。缺少国际金融中心的支持,是上海航运金融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上海在船舶融资成本、船舶租赁项目财政税收政策及交易透明度等方面,与伦敦、纽约等地区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这些方面成为影响我国发展航运金融业务的限制性制约因素。

(2)航运服务产业链不完善,导致船舶融资发展滞后。目前,国内很多银行都成立了航运金融业务部门,并且开展了一些船舶融资业务,但我国的航运企业还主要以传统的贷款为主,真正意义上的船舶融资业务很少。船舶融资具有很高的专业性,涉及的环节较多,如船舶检验、船舶登记、船价评估、以及法律、会计等多个环节。目前我国的航运服务产业链主要集中在货运、船舶等附加值较低的环节,

在船价评估、法律以及会计等高端环节非常薄弱,致使船舶融资行业发展非常不顺利。另外,由于我国外汇管制的原因,国际性航运企业在全球资金配置和回笼过程中途经中国时存在一定限制,企业只能设立离岸账户的方法解决。这不仅增加交易成本,而且与立足本土、为客户提供具有全球化视野的清算服务的期望是相背离的。

(3)航运保险险种少,相关保险机构国际性程度不高。航运保险属于专业性较强且高端的保险种类,进入门槛相对较高,一直是国内保险业的短板,也是我国航运金融产业急需加强的领域。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在航运险领域实力比较强,它们往往拥有遍布世界主要港口的理赔、保险检验、追偿网络以及全球性的航运保险产品,这是从事国际航运保险的必备的关键因素。国内保险业,包括上海的保险业还缺少统一的航运保险信息综合平台;缺少相关专业的高端人才,大部分保险公司还主要承保一些市场准入门槛较低的短期货运险种,基本没有保险公司有能力开展远洋货运保险。另外,由于航运保险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国际知名度不高、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落后、风险定价能力不足、保险条款各方面未能与国际接轨、不能提供较为全面的保险服务等缺陷,在与实力强大的国外保险机构竞争时,往往流失了很多航运保险业务。

(4)高端运价衍生服务尚处在初级阶段。近几年,航运业价格波动非常频繁,运价指数衍生品是规避运价风险的主要工具,是与航运业发展高度匹配风险控制手段。航运金融衍生品市场是航运金融领域的高端业态,是航运金融领域向纵深发展的必经阶段,但由于我国在航运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起步很晚,只是在这两年才有一定的进展,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产品品种偏少,产品设计方面的科学性也存在争议,而且缺少国际性的航运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纵观国际上航运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航运金融衍生品未来在中国必然会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5)航运金融相关人才极度短缺。航运金融属于航运业和金融业的交叉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作为航运金融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同时需要掌握物流、金融、会计、法律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国内金融业和航运业,包括大型商业银行和大型航运企业涉足航运金融业务领域时间很短,几乎不超过5年,因此普遍缺乏懂既金融又懂航运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在航运金融专业人才的积累上方面,我国与国外银行、航运企业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上海高级国际航运学院院长余思勤教授(笔者)日前在接受东方卫视记者的采访中也指出:“目前,航运金融是我国航运业的短板,软实力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最主要的是缺乏航运金融方面的人才”。

(6)航运金融领域的国际结算便捷度偏低。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一直以来对外汇管制相对严格,近几年有所放宽,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限制很多。目前,我国在资本项目方面还没有实现自由兑换,外资跨境资金流动受到较大的限制,境内外汇资金划转也同样受到很大的限制,致使资金的流动和划转都要加上很多的人为审核环节,致使我国在航运金融的国际结算方面的效率非常低下。人民币结算方面,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相对较好,但各商业银行电子结算系统重复建设严重且水平不高,基本不具备专门针对航运企业的特色系统或相关模块。整体上看,航运金融领域的结算便捷度较低。

五、 上海自贸区对航运金融业的促进作用分析

自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称“上海自贸区”)获批以来,人们对自贸区内的各项改革寄予厚望。上海自贸区改革主要任务是投资和贸易的便利化,而这些,需要金融领域改革的支持,因此自贸区建设中,必然引起一系列金融领域的改革。另外,自贸区建设必然会推动新的航运政策的出台,从而提升我国国际航运服务的能级。自贸区若能推行与国际水准持平的航运标准,那么相应也将带动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国际航运金融接轨。具体来说,自贸区建设,将对航运金融行业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促进作用:

(1)航运金融业将直接受益于上海自贸区带来的贸易提升。航运金融业的发展,需要以金融业和航运业的快速发展为基础,很难想象,一个国家的金融业和航运业都不发达,而航运金融业却非常发达。因此,航运金融业是以航运业和金融业的发展为依托。自贸区建设,必然将加大我国的国际贸易量,包括转口贸易,贸易量的增加,必然会引起对航运需求的增加,从而也会导致对航运金融需求的增加。金融改革将是自贸区最大亮点,会引起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汇兑,金融业对外开放、产品创新等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将非常有利于航运金融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2)自贸区建设,将为我国航运保险业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上海自贸区内不断发展完善,航运保险未来发展环境优越。上海保险监管部门充分地利用了上海成立自贸区的大好时机,迅速采取行动。为配合上海航运保险适应上海自贸区发展的需要,上海保监局成立了保险创新业务监管领导小组。该小组全面负责对航运保险和自由贸易试验区保险的监管工作,旨在探索保险创新业务监管的思路、制度和方法,更好地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保险从业机构也正在加大产品创新的力度,以适应自贸区所带来的对航运保险需求的需要。

(3)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为航运金融衍生品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已经出台,其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发挥洋山深水港、外高桥港、浦东空港国际枢纽港的联动作用,探索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航运发展制度和运作模式;创造条件,加快发展航运运价指数衍生品交易业务”。上海航运交易所,应自贸区政策要求,于近期推出了南北线煤炭运力衍生品运价合同,这是全球第一个运力交割型航运金融衍生品。通过实物交割,该衍生品更贴近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这是上海航运交易所的大胆创新。公司还计划在明年(2014年)推出基于国际干散货的衍生品,也将对现有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衍生品进行改造升级。可见,上海航运交易所利用上海成立自贸区的时机,不断推出新产品。

另外,如果在自贸区内能够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话,会有吸引国外的成熟交易者参与我国的运价衍生品交易,这将改变我国衍生品交易中没有国外投资者参与的窘境,使我国航运运价衍生品的投资者队伍更加合理。

(4)利用上海成立自贸区的契机,不断健全金融服务方式和手段,提高航运金融业结算便捷度。为了提高航运金融结算的便利性,利用自贸区内很可能放开外汇管制的时机,积极筹建大型航运公司的中国资金管理中心和业务结算中心。在人民币结算方面,建议国内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利用自贸区的便利条件,积极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并尽力结合航运企业的行业结算特点,提高结算便捷程度。

某国际航运巨头集团提出将在近期和国内某商业银行共同开发建设统一的运费清算中心,用以作为我国航运业通用的一个结算平台,清算船公司及其公司之间的资金和票据,加快结算的便捷度。目前我国国内的航运企业还没有这方面的动作,为此建议,国内商业银行和大型航运企业,也应该抓住上海成立自贸区的有利时机,实现强强联手,在航运金融结算方面实现较大的突破。

(5)大力培育航运金融相关专业人才,充分做好人才储备。国内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该尽快着手建立有关航运金融人才的相关制度,形成相对完善的航运金融人才的引进机制和培养机制,既要为形成人才流动提供便利,而且更要注重航运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上海相关部门应该利用自贸区成立的机会,出台相关政策,为真正掌握航运金融的人才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和政策,吸引国际人才参与到我国的航运金融建设中来。另外,还要加大本土培养力度,政府部门要出去措施,联合研究机构,进行联合培养。上海海事大学利用上海成立自贸区的时机,成立“中国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该研究院将在与自贸区供应链相关的航运、物流、金融、法律等领域开展研究咨询、政产学研合作、境外合作、高端教育培训、情报等工作。相关政府部门,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真正培养出大量的航运金融专业人才。

另外,我国在发展航运金融产业过程中,不能将关注点仅仅放在大型的航运企业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方面,不同层次的航运企业对航运金融服务的需求程度不同、依赖程度也不一样。在航运金融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所提供的航运金融服务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别。当前,我国的航运金融业刚刚起步,其所能够提供的服务能力相对层次偏低,这正好与我国小型的航运企业的需求相对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国内的中小航运企业对于航运金融市场的依赖度要比大型航运企业的要高得多,尤其是融资方面。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也要将中小航运企业作为其主要的服务对象,这与我国航运金融市场发展阶段相对应,这是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这就要求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切不可好高骛远,忽略对小型航运企业的服务供给。

总之,随着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上海自贸区内的货物将实现自由贸易、金融也将自由流通,必然导致进出口服务贸易会更加活跃。而货物和服务自由贸易活跃度的提高,必将推动航运金融产业的发展。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对航运金融的影响也不会仅仅停留在自贸区内的相关企业,它将带动整个航运金融产业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http://

2. 冯伟.上海自贸区给港口带来什么.中国交通报,2013-09-03.

3. 高连奎.上海自贸区面临三大投资机会.企业家日版,2013-10-28.

4. 航运保险:柳暗之后便是花明航运交易公报 2012-05-28.

5. 金鑫.我国航运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生产力研究,2013,(4).

6. 童志康.银行业如何加快航运金融业务发展.上海金融报,2013-05-17.

7. 查贵勇,高峰.上海发展航运金融的SWOT及其路径分析.国际商务研究,2010,(6).

基金项目:上海海事大学校级基金项目(项目号:20120122)。

篇8

【关键词】机械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企业绩效

一、引言

营运资本又称为营运资金,是维持企业日常经营周转所需持有的资金,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莱瑞·吉特曼和查尔斯·马克斯维两位美国学者对美国一千家大型按企业财务经理的调查表明,财务经理在营运资金的管理上所花费的时间几乎占了三分之一,这足以说明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营运资金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公司的流动资产总额,较强的流动性使该部分资金成为公司日常经营活动的剂和基础。狭义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通常用来表示公司短期偿债能力。

二、文献回顾

1.国外营运资金管理文献回顾。国外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1)在内容上,从单独流动资产管理到整体营运资金管理。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单个营运资金项目(主要是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在20世纪70年代后,逐步扩展到了整体的营运资金管理,如Keith V· Smith(1979)首次探讨了整体营运资金规划与控制的内容。(2)在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上,从流动资产周转率扩展到了营运资金周转期。西方国家早期营运资金管理评价方法用的是流动资产周转率进行评价,主要衡量企业各项流动资产的周转效率。这类指标主要有: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这些指标只能从单个方面反映流动资产管理状况,而忽视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应用时经常会产生相互矛盾的现象。为了避免矛盾出现,Richard V·D和E·J Laughlin(1980)提出了采用现金周期指标,用以反映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状况的全貌,他们将现金周期定义为:现金周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3)在营运资金管理方法上,从单纯的数学方法上转变以供应链优化和管理为重心。在财务管理教科书上常见的营运资金管理方法有:组合理论法、数学规划法、成本平衡法、概率模型法和约束条件发等,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营运资金管理方法以明显转向以供应链的优化和管理为重心。

2.国内营运资金管理文献回顾。我国对营运资金管理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晚,营运资金作为一个独立的财务概念是在1993年我国实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制度后引入的,自此国内营运资金研究才正式开始。1995年毛付根在“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一文中指出:应从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相互关系着手,将流动资金的存量配置与其相应资金来源联系起来,从总体上进行观察和研究如何据此制定合理的营运资金政策。王竹泉等人在“分销渠道控制: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一文指出“将跨地区经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转移到渠道控制上”的新理念,并提出要将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与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研究结合起来。

三、研究假设

1.应变量的选取。本文采用权益报酬率(ROE)作为应变量,权益报酬率=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从公司财务角度看,权益报酬率是反应企业盈利能力的最主要指标,该指标包含了企业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是综合性最强的财务比率,直接反应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与股东目标价值相一致,能反应公司的绩效水平。

2.研究假设。(1)流动资产(X1)比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流动资产比是指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即流动资产比=平均流动资产/平均总资产。一般情况下,流动资产要比非流动资产的盈利能力弱,企业留有过多的流动资产会影响企业总资产的盈利能力。所以提出第一个假设:a:流动资产比与企业绩效之间成负相关关系。(2)流动负债(X2)比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流动负债比=平均流动负债/平均总负债,通常流动负债中占比最大的项目是短期借款和应付账款,短期借款虽然在融资成本上低于长期借款,但是过高的短期借款会降低当年的现金流量,还使公司面临较高的短期偿债风险;如果企业较多的使用推迟应付账款方式进行短期融资,就会降低企业的信用,不利于企业后期融资。上述两种原因都会降低企业的绩效。所以我们提出第二个假设:b:流动负债比与企业绩效之间成正相关关系。(3)流动比率(X3)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流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即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虽然流动比率越大可以减轻企业短期偿债风险,但是这也会导致企业绩效降低,因为流动比率越大,说明流动资产就越多,流动资产的获利能力相对于非流动资产而言较弱。所以我们提出第三个假设:c:流动比率与企业绩效成负相关关系。(4)流动资产周转率(X4)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流动资产周转期=营业收入/平均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周转率越高,其周转速度就越快,公司就更容易地偿还期债务和购买更多的材料,以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据此我们提出第四个假设:d:流动资产周转率与企业绩效成正相关关系。(5)现金周期(X5)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现金周期是衡量营运资本管理效率的综合指标,它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现金周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现金周转期越短,资金的利用效率就越高,从而就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据此我们提出第五个假设:e:现金周期与企业绩效成负相关关系。(6)公司规模(X6)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经研究表明,公司规模可以影响组织的结构和决策,进而影响企业绩效。此外企业规模的大小是一个企业实力和信誉的象征,规模越大,则融资相对就容易,而且在融资过程中成本也相对较低,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本文把公司规模作为一个控制变量,并用总资产的对数来代替公司规模变量。(7)净资产增长率(X7)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净资产增长率反映企业成长的速度,从侧面也反映企业的经营绩效。净资产增长越快,表明企业前景越好。本文把净资产增长率作为一个控制变量纳入模型中。(8)资产负债率(X8)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资产负债率越高则企业的负债越多,应付利息就越高,产生税盾就越多,就越能提高企业的价值,所以资产负债率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本文也把资产负债率作为一个控制变量纳入模型中。

四、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本文选取在沪、深两地机械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总样本数据为144个,为了实证研究的准确性,在样本的选取过程中剔除了ST、PT的企业和数据不齐全的企业,最终选择108个样本数据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企业2009年度披露的财务报告数据。本文使用的软件有EXCEL和EViews,其中EXCEL是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EViews是用来完成实证分析。

2.描述性统计。表1是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个别企业的流动资产比特别大,高达0.9。这说明企业营运资本采用的是稳健性融资政策,采用这一融资政策,企业的资产收益率通常比较小。个别企业保留较高的流动比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高达44,这说明企业没有充分发挥流动负债的作用,或者是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存货较多。还有的企业现金周期很高,达到400多天。

3.实证分析。本文分别用净资产收益率(Y)作为公司绩效衡量标准。选取的被解释变量有:流动资产比、流动负债比、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比率、现金周期、总资产对数、净资产增长率、资产负债率。并建立模型:Y=α+β1χ1+β2χ2 +β3χ3+β4χ4+β5χ5+β6χ6+β7χ7+β8χ8+μ,其中βt是变量系数,t=1、2/、3、4、5、6、7、8,μ是方程残差。

表2 实证分析结果

R-squared=0.307338,Durbin-Watson stat=1.582098。

从表2我们可以得出回归方程:Y=0.1625-0.0904χ1+

0.2289 χ2-5.94Eχ3+0.0478χ4-3.96Eχ5+0.0090 χ6+0.0003 χ7+0.1300χ8+μ。从方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流动资产比和净资产收益率显著成负相关关系,即降低流动资产可以提高企业绩效,即企业实行激进式融资可以提高企业绩效,但风险比较大。流动负债比与企业绩效显著成正相关关系,这和假设正好相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机械企业一般是大型国家控股企业,知名度、声誉比较高,管理制度完善。过多的短期负债或应付账款不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危险。而企业正好利用短期借款利息的抵税好处来获得更多的节税以提高企业绩效。流动比率与企业绩效成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这可能是样本比较少,数据不够充分导致的。流动资产周转率与企业绩效成显著正相关关系,提高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现金周期与企业绩效成显著负相关关系,现金周期越短越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控制变量公司规模、净值产增长率、资产负债率对企业的经营绩效都有显著的正向效应。拟合度为0.31,这说明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可以用营运资本来解释。

五、对机械上市企业的几点建议

1.提高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从表2可以看出流动资产周转率的平均值只有1.14,因此企业需要降低流动资产以提高流动资产周转率,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2.缩短现金周期。机械上市企业的现金周期的平均值为82天,这说明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为82天。现金周期越长越需要营运资本,越多的营运资本对企业经营绩效有负面效果。所以企业需要缩短现金周期,缩短现金周期的途径有:在不影响企业声誉的情况下延长应付账款周转期或者缩短存货周转期,尽量实行零存货管理和应收账款周转期。

3.提高资产负债率。从表2中可以看出,机械板块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的平均值是0.42,这和国外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相比是较低的,美国机械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平均在60%左右。所以企业需要提高资产负债率以充分发挥负债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袁光才,陈菊等.电力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08(9)

[2]刘运国,黄瑞庆等.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证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3)

篇9

本文认为商业地产运营是个系统工程,并从商业地产运营的构成分析入手,结合成功案例和具体实践,从系统角度对商业地产运营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商业运营商占商业地产运营主导地位的新型商业地产运营模式。

商业地产运营构成研究

商业地产运营环节构成

本文认为,商业地产运营环节应主要由地产开发、商业运营和资本运营等三块构成。在商业地产整体运营中,商业是核心和本质,项目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其商业运营的成败;地产开发是基础和表现,没有主要包括拿地和建设的地产开发,附着其上的商业运营则失去了必要的基础和载体;资本运营是线索和目的,商业地产运营的各环节都由资本运营实现耦合,并且任何商业项目都是以良性的资本运营为最终目的。

商业地产运营主体构成

根据运营环节构成,相应的运营主体应包括地产开发商、商业运营商和资本运营商。在商业地产实际运营中,可能出现主体重合的现象,比较常见的是地产开发商同时承当了资本运营商的角色,并且承当了部分商业运营商的工作,这是我国现阶段商业地产运营的一个显著特点。

商业地产运营中的常用模式

地产开发商占主导地位

所谓地产开发商占主导地位是指地产开发商除完成地产开发外,还参与项目选址、商业运营商的选择,并主导整个运营过程的资本运营。

从功能来讲,地产开发是商业地产运营的基础和表现。地产开发是个阶段,而商业地产运营是个长期,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考虑,地产开发商并不适合整体运营的主导地位。但地产开发商具有资金雄厚、土地储备丰富、拿地、建设和销售流程熟悉的优势,并且由于商业地产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被认为首先是地产开发,然后才是商业经营。地产开发商占商业地产运营的主导地位,具有先天优势。

万达模式是地产开发商占主导地位类型的代表,其创新性和优势在于:地产商充分发挥自身领域优势,通过模块化的标准开发可大大降低项目建设成本;通过耦合大型商业,实现了商业地产运营的内在逻辑流程;在资本运营上,也不仅仅局限于住宅的短期销售模式,而是以地产为载体(分零销售、整体销售、整体上市等)实现资本运营。

但万达商业地产模式有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关注,它们分别是:

商业地产运营中的地产开发具有地产项目本身的周期长、投资大的特点,以地产耦合商业,地产占主动对其在整个项目中的利益博弈并无益处,商业运营商可能的变更对地产运营商影响巨大。除通过地产的载体、租金的形式外,资本运营未与商业运营实现耦合。商业运营与地产开发商通过契约方式的耦合,在实现商业的持续经营上(尤其是在商业低迷阶段时)存在一定隐患。

万达商业地产模式要求作为项目主体的地产开发商同时拥有商业经营、资本运营方面丰富的能力。

商业运营商占主导地位

所谓商业运营商占主导地位是指商业运营商除完成商业运营外,还参与地产开发(主要是商业选址、商业设计和商业规划),并主导整个运营过程的资本运营。

商业地产运营的核心是商业运营,无论是地产开发、资产运营,最终的盈利都需要商业运营来体现。商业运营商承担商业地产运营的主导地位有以下优势:商业运营商主导项目选址和前期规划,为后期商业运营的成功提供良好基础;商业运营更具稳定性和持续性;资产运营可与商业运营耦合,而不仅仅以地产为载体,可拓宽商业地产资产运营渠道和手段。

下文以颐高商业地产模式为例,分析商业运营商占主导地位的具体情况。

颐高是一家以专业数码连锁业务为基础,IT蓝色房产、IT网络资讯为核心业务,融合IT相关产业于一体的全国性大型IT集团公司。其商业地产具体运营模式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地产耦合:颐高早期采用租赁、品牌输出等形式实现商业扩展;近年逐渐采取购置、联合开发等形式进入商业地产运营的前端,直接与地产开发商在资产上进行耦合,占据商业地产运营的主导地位。表现在:参与并主导商业物业的选址;用资产的形式与开发商形成强耦合;在项目之初即与开发商建立完善的开发商退出机制,获得项目建成后的资产处置权。

资本运营:颐高通过购置、联合开发等形式获得房屋的产权处置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兼顾商业经营和物业资产的资本运营模式。

总结颐高资本运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资产介入商业地产开发,建立完善开发商退出机制,完成开发商的资本周期(投入并获得合理回报);通过物业资产的部分销售、物业抵押、经营型贷款或引入信托投资等形式,平衡前期资产投入;部分物业长期持有,通过持续经营获得持续的商业收益,物业增值,满足投资人、信托基金的投资回报。

颐高商业地产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商业运营商占据商业地产运营主导地位的商业地产运营模式。该商业地产运营模式的创新点在于:

充分发挥了商业运营商在商业领域的专业性,通过资产的强耦合关系实现商业运营在整体项目运营的主导地位,进而实现商业地产运营以商业运营为核心;充分发挥了地产开发商在地产开发领域的专业性;完善的退出机制,保障地产开发商利益的同时,强化商业运营对项目的主导作用;除传统商业地产资产运营模式外,还可实现以商业经营为载体的资产运营,使商业地产的运营更具有持续性;颐高商业模式事实上是实现了以商业为核心,以资本为杠杆的商业地产运营。

颐高商业地产模式对商业运营商提出了新的要求,除商业运营的领域能力外,还需要具备利用资本杠杆把控项目整体运营的能力。

比较分析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所有制;运营绩效

Abstract:In China,because of different ownership structures,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and joint-stock commercial banks may have diversities in operate.This paper will analyze firstly the ownership structures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and then set index to the competitiveness,economic effection,social effection of a bank which will be finally used to assess and to compare the operating effection between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and joint-stock commercial banks.

Key Words:commercial bank,ownership structure,operating effection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12-0050-04

根据中国银监会的划分标准,中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两大类。其中,国有商业银行指的是国家独资或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指非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因为不同的所有制结构,导致银行的经营目标、运营机制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如国有商业银行有时会更多地承担宏观调控的职能,而这种职能的实现,常常和普通商业银行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悖,最终这种股权所有结构方面的差别会影响到其运营绩效。本文试图通过实证比较研究股权结构不同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

一、中国商业银行的所有制结构分析

根据中国银监会的划分标准,中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两大类。这两类银行的主要区别在于所有制结构不相同,而且伴随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进程,这一区别表现为商业银行股东性质的差异。以10家商业银行的股权数据为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见图1。

图1显示,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绝大部分由国家即国务院通过下属的汇金公司及财政部控制,没有或仅有少量的无限售条件的股权,性质上属于国有范畴。例如,工商银行70.7%的股份由国家控制,无限售条件的股份仅占4.2%。另一方面,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权虽然部分由国有企业掌握,会受到政府的间接影响,但由于有大部分无限售条件的股权,并且股权分布较分散,因此其所有制结构已接近于私有化。比如,招商银行有67.37%的无限售条件股,32.63%的股份由十多家国有企业控制,国家持股为零。

所有制结构的不同使得两类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采取不同的方法:国有商业银行的决策更多的表现出国家的意志,会根据政策的需要调整经营策略;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则依照董事会的决策行动,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其结果必然表现为不同的运营绩效。在这里,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是指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全部结果,包括银行规模的扩大、盈利能力的提高和银行对社会的贡献力(简称社会效益)。通过对运营绩效设置指标并进行评估,我们就可以清楚地比较国有制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二、中国商业银行运营绩效的实证比较

笔者认为,可以将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分解为竞争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部分进行评价。已有学者对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进行过分析,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对商业银行整体运营绩效的评价研究,而且对社会效益的研究目前也只处于定性分析的阶段。本文将从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形成对运营绩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评估两类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比较国有制与股份制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

(一)运营效益的指标体系

本文从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考察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具体来说,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是指银行在金融市场角逐中所体现出的综合能力,是银行运营的基础;经济效益是指商业银行自身财富的增长,是银行经营活动产生的内部效益;社会效益则是指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为社会持续发展所作的贡献。同时,我们有理由相信:银行的竞争力越强,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越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效率与公平并重。

在这样的前提下,本文认为可以将运营绩效、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个变量的关系概括为:运营绩效= 竞争力×(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这是用来评估商业银行运营绩效的总公式,以下分别设置三方面的计量指标:

1. 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对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评价可以从资产、设施等资源条件入手。这里选择的指标包括:(1)资产规模。资产规模是银行的资本总额与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率,即资本总额/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是用来考察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数据。资产规模越大,银行的实力和信誉才越有保证。银行间经常发生的收购、重组案例就是商业银行为提升其资产规模进而提高竞争力的鲜明例证。(2)机构分布水平。机构分布水平是银行的分支机构数与中国县级行政区数的比率,即分支机构数/县级行政区数。分支机构的分布情况关系到商业银行开展业务的难易程度,机构分布广泛可以成为银行经营的一个有利条件,这一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储蓄率高的国家来说显得更为重要。(3)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是保证商业银行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一般都有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制,目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保证银行可以化解和吸收一定量的风险。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资本充足率目标标准比率为8%。

由此建立的衡量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公式为:竞争力=(资产规模+ 机构分布水平 + 资本充足率)/3

2. 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对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评价主要是从银行经营的利润方面考虑。这方面的指标比较容易获得,这里只选取两个,以避免重复:(1)资本金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是利润总额占资本总额的百分比,是反映投资者投入企业资本金的获利能力的指标。资本金利润率越高,说明银行使用资本创造的利润越多,资本的利用效率越高。(2)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又称股东权益收益率,是净利润与所有者权益的比率。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银行运用自由资本效率的指标,其值越高,说明给股东带来的收益越大。这里采用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以衡量银行在固定时点的效率。

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计算公式就是:经济效益=(资本金利润率 + 净资产收益率)/2

3. 商业银行的社会效益。要衡量商业银行的社会效益,可以从银行对社会的经济贡献、创造就业的能力和员工的福利水平三个方面设立指标:(1)人均缴税水平。人均缴税水平是银行上缴的所得税额与银行员工人数的比率,用来衡量银行中的劳动者对社会做出经济贡献的能力。银行的人均缴税水平越高,劳动者在该银行中为社会做出的经济贡献就越大。(2)就业水平。就业水平是银行的员工人数与分支机构数的比率,用来衡量银行为社会创造就业的能力。就业水平越高,银行的发展所提供的就业机会越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越强。(3)平均福利水平。平均福利水平是银行对员工的支付总额与员工人数的比率。平均福利水平用来衡量银行中的劳动者获得的平均收益,其值越高,说明劳动者的劳动获得的回报越大,银行对员工的关注程度越高。三项指标的平均数就是商业银行的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人均缴税水平+ 就业水平 + 平均福利水平)/3

(二)运营绩效的实证比较分析

建立了指标体系,下一步就是要对两类商业银行实际的运营绩效进行比较,评价采取不同所有制结构所造成的结果。

1. 原始数据。本文采用中国10家商业银行2003至2008年6年的年度报告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国有商业银行4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6家: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由于数据较多,以下仅列出对数据进行算术平均后的结果,见表1。

为防止银行在特殊年份出现极端值而影响最终比较结果的公平,可以对各银行6年的平均指标进行比较。利用前面设计好的计算公式对表1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各商业银行2003至2008年6年间竞争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运营绩效的平均水平,结果见表2。

下面分别对体系中各项指标的结果进行分析。

2. 竞争力分析。将表2中银行竞争力的数据做成柱状图的形式,见图2。

观察图2可以发现:以6年数据平均值计算,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明显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国有商业银行中,竞争力最弱的农业银行指标水平为8.63,比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最强的招商银行4.20的水平高出一倍多。国有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主要是由于国家作为最大的股东在资本规模和机构设置方面给予的有力支持。

3. 经济效益分析。将表2中经济效益列的数据做成图形进行比较,见图3①。通过观察图表可以发现:除建设银行外,国有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均低于股份制银行的水平②;国有银行经济效益的平均水平为6.32,小于股份制银行8.62的平均水平;在4大国有银行中,国家持股比例最小的建设银行超过了股份制银行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注意到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于2005年和2004年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可以通过分别计算两家银行6年的经济效益指数,以判断股份制改革对银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见表3及图4。

通过观察图表可以发现,与股份制改革的完成时间相对应,工商银行的经济效益在2004至2005年间有大幅度提升,中国银行的经济效益则在2003至2004年间产生了飞跃。

4. 社会效益分析。将表2中银行社会效益的指标做成柱状图,结果见图5。

图5显示,6年间股份制商业银行比国有商业银行创造了更大的社会效益,在对社会的经济贡献方面、创造就业的能力方面和员工福利水平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具有明显优势。

5. 运营绩效分析。最后,将表2中银行运营绩效的指标做成柱状图,结果见图6。图6显示了对中国商业银行运营绩效评估的最终结果:根据6年的表现判断,除农业银行外,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均明显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银行运营绩效的平均水平为177,高于股份制银行109的平均水平。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设计指标并对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实证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在竞争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资金实力与机构规模均大大超越股份制银行的水平;第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总体水平高于国有商业银行,这表明在中国目前的商业银行体系中,股份制对银行自身的发展起到了更有力的作用;第三,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带来了银行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同样表明了股份制对银行经济效益提高产生了推动作用;第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社会效益明显高于国有商业银行,在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方面比国有银行发挥了更大作用。换句话说,股份制银行比国有制银行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更大。第五,国有商业银行运营绩效的总体水平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主要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竞争力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了更强的规模经济。

综合以上的分析和结论,本文认为: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暗中迎合了全球范围内银行间强强联合的趋势,既保存了国有银行改革前的竞争优势,又使股份制结构发挥了提升经济效益的作用。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应当继续推行并且不断深化,在保存规模优势的前提下,促进股东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最大限度的吸纳社会资金。另一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当通过收购与重组不断扩大自身的规模,提高竞争力,这样才能使股份制结构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势得到更有效地发挥。

注:

①光大银行由于改革重组导致数据异常。

②剔除光大银行后的平均水平。

参考文献:

[1]巩云华.外资银行进入对转轨国家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中东欧五国的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