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物流规划范文
时间:2024-02-27 17:5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通物流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now, at present our country has initially formed a relatively perfect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system,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and the city has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But in today's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ogistics on the urban industrial system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between transportation and logistics industry influence and importance, put forward some advice on planning and design.
Key words: traffic; Logistics;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物流的“流”与工业交通运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交通规划仍然是物流整体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若要使物流能够更好的为城市及地方服务,就必须先行开展物流的交通规划,处理好内部的交通系统与外部周边地区的交通衔接关系,使其与现有的地方交通系统网络融为一体。因此,研究工业交通物流系统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十分紧迫的。
工业交通系统的完善对现代物流发展的影响
根据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是这样描述运输的——“用专用的运输设备将物品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其中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 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作”。而运输与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经及信息处理共同构成物流系统,可以说,交通运输是物流系统的重要功能要素和子系统。在现代物流中,物流的目的是在符合社会、经济合理性的前提下,采取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完成物资从供应者到需求者之间的空间转移。在这个过程中,交通是实现物流空间转移目的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的水平,将对物流发展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
(一)扩大物流规模,带动物流产业增长。
交通系统的不断完善;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水平提高,将对物流发展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例如具有一定规模的高速公路网络,通过其辐射和吸引作用,可以形成更具活力的物流产业和更大的配送服务范围,使物流产业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我国交通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将为物流业的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
(二)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优化物流网点配置。
交通系统的完善与整体水平的提高,可加速社会物资循环,从而促进国民经济运转需要的物流网点的合理配置。传统的物资企业大多需要配置大面积的仓库,而高水平的区域交通系统,使散置在各地的仓库能迅速连接起来,经过科学规划和重组,建立现代物流系统,物流服务半径和货物集散空间会有所扩大,服务水平也将大大提高。
(三)促进物流活动合理化,整合物流系统功能。
建立高水平的区域交通系统,可以充分发挥该区域物流活动的优势。在交通系统建设中,把交通网络规模扩展与提高技术等级、发展快速通道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交通结构调整,加快向现代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促进物流系统功能整合。
现代物流的发展对工业交通系统的要求
这里的交通系统主要指城市货运交通系统,城市货运交通系统是城市物流活动的重要支持,是城市经济、社会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城市物流按流向分类
基于物流与交通系统关系研究的需要,对城市物流按物流流向进行划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1)过境物流。过境物流与城市所在地域内的位置及城市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一般是城市生产水平越高,则过境物流量越少;城市生产水平越低,则过境物流量越大,中小城市的过境物流量甚至大于市内物流量。为此,服务于过境物流的交通网络应布置在城市,避免对市区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2)出入市物流。出入市物流与城市对外辐射的能力有密切关系,一是中心城市与市辖范围内各县城之间的联系,二是市际间乃至国际间的联系。各种等级的城市在其经济区域内都有承上启下的功能。中心城市的职能越强,其出入市场流量就越大,规划建设好区域交通网对发挥中心城市的物流辐射作用十分重要。
(3)市内物流。市内物流是和城市自身生产、生活和基本建设有关的物流。不同性质、规模的城市其上述的数值也不相同。一般中小城市过境物流量大,而大城市是出入市及市内物流量大。因此,在进行交通规划时,应视具体情况而有所侧重。
(二)物流对城市交通的要求
(1)物流对交通运输方式的要求。
城市货运交通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城市物流量的大小,符合节约用地、方便用户、保护环境的要求,并应结合城市自然地理和环境特征,合理选择公路、铁路、水运和管道等运输方式。在组织货运时,应根据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以经济、便捷、灵活、安全为原则,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选择有效的联合运输方式,使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尽可能实现门到门的直达运输,减少因中途多次转运而造成的货损与时滞。
在物流过程中,提高运输的质量与速度,将创造出新的附加产值,产生出新的经济效益。货运交通方式的选择旨在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服务质量与效率,利用联合运输,节省物流费用。对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及管道运输等方式应在充分发挥其优势的基础上,采用平衡点分析法进行合理的选择,根据某种运输方式的固定投资加上其运输费用的总费用加以比较,选取最有效、经济的运输方式。
物流对交通方式选择的具体要求有:
(1)企业运量大于5万吨每年的大宗散装货物运输,宜采用铁路或水运方式。
(2)运输线路固定的气体、液化燃料和液化化工制品,运量大于50万吨每年时,宜采用管道运输方式。
(3)当城市对外货物运输距离小于 200公里时,宜采用公路运输方式。
(4)大、中城市货运车辆的车型比例应结合货物特征,经过比较选择确定。大、中、小车型的比例,大城市可采用1:2:2~1:5: 6;中、小城市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物流对城市道路系统的要求。
城市道路应能满足城市物流的要求,以及特殊运输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并与物流流向流量相结合。城市货运道路是城市货物运输的重要通道,应满足城市自身的大型设备、产品以及抗灾物资的运输要求。其道路标准、桥梁荷载等级、净空界限等均应予以特殊考虑。城市对外货运交通的出人口数,应根据城市土地使用、出入市物流流向和流量而定,一般不少于3个,并与对外公路网联系起来。若出人口数量太小,会使流量过分集中,使城乡结合部的道路不堪负担。
物流对城市道路系统的具体要求包括:
(1)城市道路上高峰小时物流量大于600辆标准货车,或每天物流量大于5000辆标准货车时,应设置货运专用车道。
(2)货运专用车道,应满足特大货物运输的要求。
(3)城市的重要货源点与集散点之间应有便捷的货运道路。
(4)大型工业区的货运道路,不宜少于两条。
(5)当昼夜过境物流量大于5000辆标准货车时,应在市区边缘设置过境货运专用车道。
(6)城市道路与港口、铁路、空港等统一规划,要充分考虑交通枢纽地带的物流集散对城市主干路交通的影响。
(3)物流对交通基础设施的要求。
从目前国内外的具体实践总结分析,物流基础设施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提供公共功能为主兼具个的综合设施,如运输枢纽、各类场站等;二是主要为适应特定区域领域的现代物流集中管理和组织需要建设的专向服务设施,如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从现代物流服务组织的基础需要考虑,物流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是共生一体的。
物流基础设施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两者都是建立在满足需要、提升效率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之上的,因此两者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综合规划、全局考虑,协同运作,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组合优势。在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实际操作中,在规划建设专项服务设施的同时,应从物流运作的核心环节——运输、仓储角度,综合考虑利用国家运输网络系统中规划与建设的各种运输场站、仓储设施等,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使相关设施的发展规划建设符合物流发展的需求。
交通系统与物流系统的关系
现代化交通系统是现代物流系统的可靠技术保障。通常,交通枢纽是物流网点的布局可选地,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对交通系统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上所述,可将交通系统与物流系统的关系总结如下:
(1)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交通系统的改进提出了要求。随着经济发展和物流系统的建设,区域物流量与城市物流量均会不断增大,区域货物运输量与城市货物运输量也会相应增大,因而要求改善或重新进行交通系统规划,以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2)现代物流系统的建立要以现代化交通系统为依托。只有区域与城市的交通系统实现现代化,区域与城市的物流系统才能最终实现现代化。
(3)交通系统的完善要有利于促进物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区域与城市交通系统的完善要充分考虑现代物流的需要,有利于发展多式联运和综合物流,实现敏捷供应链管理,从而促进现代物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毫无疑问,现代物流系统与交通运输的有效融合是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对于物流系统来说,集疏运能力是实现其货物快速集散功能的重要保证,而作为货物运输的基础设施——道路交通,便成为物流系统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其作为物流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了物流本身的集疏运能力,还将对地区的航空货运及周边现有路网产生影响,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必定会影响整个物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从咏.《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1).
[2]陈立军.关于准东地区交通物流规划初探[J].科技向导,2010(7).
篇2
摘 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多采用宽口径的专业设置。在此背景下,课程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课程特点,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对“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化梳理,将教学过程划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三个模块,并对每个模块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通过改革,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关键词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 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在研究型、应用型、技术型等不同高校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工业工程等专业均有开设,多作为专业主干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城市物流系统规划、物流园区规划、物流网络规划、配送中心设施规划、仓储与配送系统规划等知识,能够对实际物流系统进行规划设计。由于各类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学生毕业之后的去向也千差万别,因此针对学校类型与专业特色进行课程内容的梳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应用型本科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现状分析
1.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多具有“宽口径”特色,如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就涵盖了道路工程、交通规划、物流工程等诸多方向。口径过宽易造成学生学习广而不精,实践能力不强,具体到本专业物流方向,共设置有物流工程学、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工程四门专业课,其对规划、设计、管理等知识都有涉及,基本上能做到层层递进,但几门课之间仍有内容的重复交叠,同时自身的体系却不甚完善。
2.本院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现状剖析
(1)自身知识体系杂乱。目前,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存在杂乱拼盘现象。通过对市面上数十种本课程教材的调查,我们发现各教材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内容上均存在着较大差别,基本上都是自成一体,而且不管是针对研究型本科的教材,还是针对应用型本科的教材,其内容都是千差万别。此现象导致各校学生同学一门课,学到的知识却大相径庭。
(2)与其他课程存在重复。本专业物流方向虽然仅仅设置了四门专业课程,但相互之间的内容却存在不少重复。如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中设施选址部分与供应链管理课程有重复,物流信息系统规划部分则与物流信息工程课程有重复。其重复内容往往导致学生学习时产生懈怠,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梳理的过程中,应在保证课程体系相对完整的条件下有所侧重。
(3)未体现专业特色。本院交通运输专业与物流管理专业均开设有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但交通运输专业具有工科特色,目标是培养规划、设计类人才,而物流管理专业则更注重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因此,具体到课程设置上,内容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而实际情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照搬教材内容,而目前市面上的教材多针对管理专业特色编写,因此导致学生在就业和考研时,存在学过的知识用不上,需要的知识没学到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本专业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精选,尽可能使课堂知识与学生的就业、考研需求接轨。
(4)技能应用特色不明显。本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时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但学院现有的课程设置除了48课时的理论学习之外,仅仅辅以2周的课程设计,且课程设计内容与实践严重脱节,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效果一般。
二、应用型本科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体系的设置
(1)课程体系及内容设置。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的比例较高,但仍有部分学生继续学习深造,需要接触到社会物流规划层面的问题。为照顾到这两方面的需求,课程设置必须做到既全面又精专,因此,课程体系的优化非常重要。在进行教学内容梳理时,为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物流系统规划的思路,广泛了解现代物流系统规划的内容与设计方法,并为今后的就业和学习做好足够的知识储备,我们将课程内容以“基础理论—社会物流规划—企业物流规划”作为一条线索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知识层面。这样物流系统规划中的问题由“宏观”到“微观”,由“社会物流”到“企业物流”,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形成全新的课程体系,具体见表1。
(2)教学模块设置。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理论教学之外,还应通过一定的实践练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思想,除一般的知识讲授外,还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
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并完善教学内容,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基本形成了教学、实验、课程设计三大专业模块(其中教学模块48学时,实验模块16学时,课程设计模块2周)。教学模块以教师的课堂讲解为主,穿插以案例讨论及学生的案例分析汇报;实验模块以仿真软件的操作为主,选取有代表性的物流系统进行仿真设计;课程设计模块选取实际物流规划项目进行设计,并穿插1~2天的企业实地参观学习。通过三大模块的学习,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和实践性强的内容进行了反复练习,而且课程设计和仿真实验两个实践环节的设置能够明显地加强理论学习的效果,使学生能够掌握并应用相应概念、模型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三、应用型本科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教学方法的探索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物流规划问题的能力,它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根据不同内容、不同环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总体上侧重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兴趣的教学方法。
1.理论环节尝试研讨教学,增强互动性
理论教学环节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为重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课堂为中心、教师讲授为主的接受性教学,学生对课堂内容往往提不起兴趣。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选取部分内容尝试研讨教学,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去做探索性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1)案例教学联系实践情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项目案例,案例应典型、真实,具有一定启发性和趣味性,并与教学内容相关,最终做到每一个规划主题都有实际项目案例与之对应。实行研讨式教学的内容在授课时先导入案例,师生通过对案例的学习讨论总结出具体的知识要点。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从真实的规划项目中获得经验和知识,并且通过对案例的讨论与分析,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面对实际问题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2)“换位”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做“学期汇报”。具体实施措施为:将全班学生分为每组4~6人的学习小组,各组选出组长一名,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研究专题。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围绕所选专题自行搜集资料并讨论学习。在学期结束前组织小组成果汇报,小组全体成员上台讲解,接受其他小组提问,并由教师点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每位同学的汇报表现计入平时成绩,小组成果在学期考核中占一定比例。
2.实践环节采用项目教学,注重团队合作
(1)课程设计题目体现真实性。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该环节采用“项目教学法”,由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的规划项目或由学生自己寻找感兴趣的课题,项目应具有一定综合性,能够将该门课程及相关课程的知识点融入其中。同时,用于课程设计的项目应尽可能选取真实的项目,既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又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2)课程设计过程体现分工合作。课程设计环节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由4~5人组成一个组,小组拿到题目后首先对项目进行分解,一个大的项目分解为若干个主要部分,每位学生独立承担其中一部分,对自己的成果负责,同时由项目组长负责整个项目的一致性,进行项目资料的汇总,文本的整合。
四、小结
笔者在对“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今后的实际需求,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其目的是为了增强课程的系统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晓佳,兰培真,刘旺盛.《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改革的探讨[J].物流科技,2009(11).
[2]兰培真,刘旺盛,刘晓佳.研究性教学法在物流规划教学中的应用[J].集美大学学报,2010(11).
[3]贡文伟,姚冠新.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
篇3
关键词:梧州市 物流园区 规划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trade logistics zhongheng wuzhou city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era of electronic commerce logistics industry development features,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development and enterprise needs wuzhou city, gripping the logistics city function constitute, elaborated the modern logistics park planning the basic ideas and methods.
Keywords: wuzhou city logistics park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物流园区的建设初衷是为了让城市的职能分工更为清晰,将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物资集散和流转配送聚集到较为合理的区域,如靠近交通便利的城市间交通主干道、多种交通方式的接驳点,并就城市的核心制造或服务产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综合分析,建设出一个为社会物资流通服务的大型基地,从而减少由于不合理的物资流动而造成的交通混乱、物流效率低下等城市问题。
在当今的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业更多的趋向信息化、高科技化与智能化及追求更多的附加价值。附加价值关键体现在整个物流园区功能的混合性和多元化,即已不单单局限于传统单一的仓储、配送功能,更多的是在满足基本物流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商务办公、物流地产、会展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使得整个物流园区的开发如虎添翼,从而获取更大的效益。
1 项目背景
梧州市位于广西的东部,东邻广东、背靠大西南,是广西及西部地区水陆空通往粤、港、澳最近的“东通道”。随着洛湛铁路、南梧高速公路、梧州至广州高速公路、桂梧高速公路全线通车,梧州市在多区域经济合作的新环境中,将同时拥有以珠三角为核心的泛珠三角区域及以“海上东盟”为核心的泛北部湾区域交汇点的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在此发展背景下,梧州市政府提出加快打造区域性加工制造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努力将梧州建设成为区域性枢纽城市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而本项目的建设,将有利于梧州市形成医药物流进出口贸易中心。
2 基地概况
本项目位于梧州市中心城区的西部,由广西梧州中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物流城占地133.33公顷(合2000亩),共分为六个地块。场地东面为梧州火车站及商业金融办公区,西面为规划仓储物流区。站前路穿越其中,交通非常便捷,距离商业金融行政中心、梧州火车站、西江码头、梧州高铁站、赤水港、长洲岛机场这些大型的城市基础设施最远的为10公里,最近的仅仅2公里,桂梧高速公路在其东北3公里处预留有互通式立交。
场地位于丘陵地区,地形起伏较大,已平整的2、3、4、6号地块高程约45米,周边规划道路高程在30~48米之间。现状以荒地为主,无开发建设,有利于集中成片开发。
3 规划目标
规划结合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将物流城打造成梧州市实现“富民强梧”及“商贸兴市”的新名片,形成在广西乃至全国具有示范意义,集现代物流、高端商务办公、会展、特色商住及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物流城。
4 功能构成
物流城紧扣e时代的物流业发展趋势,形成仓储物流、商业物流、精品会展物流、商住、商业金融五大功能。其中:
仓储物流:主要以原材料及半成品的储存、转运、配送、包装分装为主,面向专业客户;
商业物流:以成品、商品的展示、交易为主,主要以步行街形式结合商业购物展开,面向大众;
精品会展物流:主要结合商品推介及旅游产业展开;
商住:主要为配套的住宅组团,沿街底层设置小区商业设施。
商业金融:主要布置中恒集团总部及一些服务机构,由高级写字楼、银行、保险和五星级酒店等组成,用于商务、金融洽谈、信息咨询、商品交易和商务、旅游接待等等。
5 规划思路
5.1 依路拓展的发展策略
5.1.1以站前路为物流城发展轴,形成“一路一心两片五区”的规划结构。
站前路沟通梧州主城区和苍梧,通达火车站、港口、高速公路出入口,有利于物流城货流、人流快速、高效的进出。
规划依托站前路便利的交通,布置物流主体功能片和商贸服务配套功能片。物流功能片包含物流城的仓储物流区和商业物流区,商贸服务配套功能片包含商住区、商业金融区和精品会展物流区。
两片依托站前路沿道路两侧布置,有利于货流与人流的组织,减少不同功能区之间交通的交叉干扰,而且地块的用地规模也与各功能区要求的规模相吻合。
5.1.2以步行系统组织功能区
规划平行站前路新建两条步行道路,把两大片区各个功能区串连成一个整体,并构建一个人车分流的交通环境。
物流城中生活、工作的市民通过步行系统安全、舒适的到达物流城的各个地方,鼓励居民步行或自行车环保出行。步行系统与逸泉公园有便捷的通道,方便物流城居民享受休闲、优美的环境。
为了有效沟通站前路两侧步行系统,规划每隔500米设置一处地下通道。
5.1.3完善的交通组织确保物流城的运作
做好内外交通的衔接——物流城与外部城市交通的衔接主要通过站前路来实现。通过站前路往北可直接通达洛湛铁路站场及南北高速公路出入口,往南则通过新龙路和西江大桥连接苍梧城区、赤水港、高铁站等,往东通过外环路和新兴二路可沟通市级商业金融行政中心和河东区。
实现客货分流——通过规划布局,使客货运交通分别集中在东西两片,避免两种不同交通的相互干扰。仓储物流区交通以货运交通为主,布置大面积的停车用地,方便货车的停放及货物装卸。商业物流区通过用地内的环路在外侧组织交通,客货交通分时段“错峰”进出。
保障站前路交通顺畅——物流区主要出入口设在站前路上,其它各区机动车出入口尽量设在城市次干路上,站前路上的出入口皆为人行出入口,同时站前路交通控制为通过辅道右进右出,保证物流城内客货运交通的出入不干扰站前路的城市交通。
5.2 打造锋尚街区
5.2.1绿城水都的创新区
规划抓住逸泉河做足水的文章,在做大逸泉河水体的基础上,把水体景观通过绿廊、绿网引入到城市生活场景中,形成绿环水绕的人居环境,同时把逸泉公园打造成梧州市的新景点,按4A级标准建设,通过景区的建设带动物流城的开发,既提升物流城的品位、完善物流城的服务设施,也体现了梧州打造绿城水都的城市精神。
5.2.2 e建筑的示范区
篇4
【关键词】城市物流园区交通影响分析方法探讨
一、前言
作为城市物流园区建设的一项重要方面,其交通影响分析在近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城市物流园区交通影响分析效果,从而有利于城市物流园区的建设。本文从概述相关内容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二、概述
物流园区作为综合型的建设项目,其建设将吸引相应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由此所诱发的新增交通需求会使物流园区周边地区的交通设施乃至整个路网的服务水平下降,而且物流园区开发建设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所以进行物流园区交通影响分析很有必要。
通过评价城市物流园区建成投入使用后产生、吸引交通量,对周边交通环境产生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分析未来交通使用状况及服务水平,提出合理的工程及管理对策,从而减小新建城市物流园区所带来的负面交通影响,缓解新建项目产生的交通量对周边路网的交通压力,以保证该地区未来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转。
在进行交通影响分析时,需考虑项目建设与交通设施建设、管理措施实施的有机结合。项目的研究区域应根据项目开发对周边区域的交通影响程度,将周边区域及更大范围作为一个整体对土地使用情况与城市交通的关系进行统一分析。同时,判断交通需求和供给能力是否平衡。
三、物流园区交通影响分析的主要内容
1、拟建物流园区交通影响的分析基础
这一部分主要包括物流园区属性、区位分析及物流园区交通影响分析研究范围的界定。其中研究范围的确定是进行交通影响分析的第一步。研究范围的确定直接影响交通需求预测的精确性,从而影响到未来路网交通运行状况预测的准确性。因此,科学、合理地确定研究范围方法尤为重要。
2、物流园区交通量需求预测
物流园区主要是货物的集散中心,产生和吸引的居民出行交通量较少,所以,在交通量预测中,主要以货物运输所产生的交通量的预测为主。本文采用传统的“四阶段”预测方法进行项目未来交通量的预测,即以交通产生、交通方式划分、交通分布及交通分配四个步骤完成预测过程,并通过Transtar等专业交通规划软件实现。
3、物流园区背景交通量预测
关于物流园区的背景交通量,主要是物流园区建成后,由于物流园区以外的建设项目所造成的路网上新增的交通量。本文根据现状路网交通量,采用弹性系数法模型,推算未来路网上各路段的交通量。
四、影响物流园区交通影响分析的因素
1、物流园区的属性和区位
分析城市物流园区的属性和区位,具体要分析其功能定位、交通区位条件、主要的路网及城市中远期规划对上述因素的影响。物流园区的属性主要决定其绝对交通量产生的特点和变化趋势、规模;而区位条件分析主要决定其吸引交通量的规模和特征。枢纽型物流园区、城市配送型物流园区和区域型物流园区从交通量的产生条件来说差异很大。因而,需要区分各种不同类型的物流园区,明确其交通产生特点。
2、物流园区交通需求量
绝对交通量是城市物流园区内部条件所生成的交通量,与物流园区项目自身的属性密切相关,在区位条件一定的前提下,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物流园区,绝对交通量不同。城市物流园区产生的绝对交通量主要是内部进驻的各物流服务企业和工商企业的运输车辆。
吸引交通量是物流园区项目外部条件所生成的交通量。通常物流园区的可达性越好,其产生的交通吸引就越多;聚集经济程度越高,其额外吸引的交通量越多。对物流园区来说,吸引交通量主要由园区内企业职员的上下班集散及相关公务出行生成、周边区域社会闲散资源的吸引(配载车量、中介等)、物流需求客户的吸引等组成。吸引的交通方式主要为公交、出租车等公共交通,还有部分货车、小轿车等。
3、物流园区停车需求量
根据物流园区规划用地的功能属性,园区的停车需求可大致分为以下两类:为物流园区内部服务的配建停车场和为外来客货运车辆服务的停车场。配建停车场的规模主要根据不同用地的内部配建停车场的设置要求,参考相应的建筑配建要求进行确定。对于外来客货运车辆服务的停车需求,又可将其分解为两部分:客车停车需求与货车停车需求。根据物流园区的规模与业务量预测产生的客车与货车需求量,进而为客车停车场与货车停车场的设计提供依据。
4、园区周边道路交通状况
分析物流园区周边道路交通状况主要分析道路的性质、交通流量、线形及其他设计参数。如果物流园区与城市快速路、主干路衔接,由于道路承担的交通流量本来就很大,所以不能直接与快速路交叉衔接,而需要修建匝道,通过辅路将车流引导上路,以免对周边的主要干道造成严重的交通干扰。因此具体的交通设计方案要根据具体的道路交通状况来设计。
五、对城市物流园区规划设计中交通影响的分析
1、分析交通影响的范围
要对城市物流园区进行交通影响范围的分析,对物流园区项目的交通设置建设进行考虑,并结合物流园区的交通管理措施。要分析城市物流园区的开发会对周围多大范围区域造成交通方面的影响,此外,在分析中要把物流园区周边的区域,以及周边区域的扩展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虑,分析整体的土地使用情况会对城市的交通状况带来怎样的影响。
城市物流园区的交通影响区域的划分主要依据物流园区项目周围的城市路网布局以及项目本身的规模。在对城市物流园区的交通影响程度进行评价时,要着重考虑物流园区项目周边的供需平衡关系。城市物流园区项目启动后必然会影响周边的道路交通,而以交通影响的特性为依据,影响的范围越大,则影响的程度越小,随着距离的增加,受到项目的交通影响也会逐渐递减。
2、对交通量进行分析和预测
分析一个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程度,就要对项目的交通量进行分析和预测,作为交通影响程度定量的依据。要对城市路网会受到城市物流园区建成之后所吸引的交通量的影响进行合理的预测。此外,要调查城市物流园区周边的道路交通情况,以及物流园区的用地特征。
3、交通影响评价
将交通影响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作为根据,将土地开发利用的情况作为参考,并且对交通工程的理论和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然后对项目完成之后的交通需求进行分析,同时还要认真评价分析公共交通系统以及停车供需关系;通过对交通预测分析结论的研究,针对各类交通设施以及项目对周边交通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评价和检验既有的道路交通规划方案。
4、交通组织
将项目的功能布局以及建筑规模作为根据,并且与该区域规划路网条件作为根据,要充分的估计到将会发生的交通问题,并且对现代交通工程规划设计理论进行充分的利用,最终将科学的交通组织方案和改善建议提出来,保证投入使用后的项目具备完善的内部交通和外部交通。
六、结束语
通过对城市物流园区交通影响分析方法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该项工作的开展有赖于对多方面技术优势因素的利用,有关人员应该从城市物流园区的客观实际出发,利用客观有利条件,研究制定最为优化的交通影响分析方案。
参考文献:
[1] 王炜,徐吉谦,等.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J].东南大学学报.2011(10)97-98.
篇5
关键词:区域物流规划理论规划方法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合作越来越成为普遍的经济现象,物流活动也日益频繁。因此,如何减少物流距离、缩短物流时间、降低物流费用、协调区域物流节点关系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于2006年3月正式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现代物流的发展纳入到国家总体规划纲要之中。当前,我国各地物流园区规划如火如荼,但是,由于物流规划尚属探索阶段以及各地政府不考虑区域总体协调发展的要求,各自为政,盲目进行物流中心、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的建设,重复建设,导致许多物流园区徒有其名而未发挥其经济功能或无法招商引资运营物流项目。本文从区域物流规划理论及步骤入手,以期对确定物流园区规划的相关定位和具体内容有所参考。
区域物流规划的理论基础
区域物流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知识。冯耕中认为,区域物流规划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整个物流体系建设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它以国家、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指导,以区域物流系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资源、交通条件等为依据,考虑区域物流系统发展的潜力和优势,在掌握交通运输、仓储等物质要素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区域物流系统的发展方向、规模和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统一安排交通运输、仓储等设施,使之各得其所,协调发展。从冯耕中的区域物流规划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物流规划就是在现代物流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协同理论、系统理论等学科理论指导下,分析区域物流发展现状、预测物流需求、确定发展思路、建设物流运输设施网络、运作设施网络建设及物流信息网络建设和制定物流发展政策措施体系建设等内容。
(一)现代物流理论
现代物流理论是区域物流规划的最基本理论基础,是区域物流规划中功能定位的理论基础,决定了区域物流如何进行功能设置。根据我国实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2001)定义,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基本功能有机结合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现代物流强调从供应、生产、销售、消费等全过程最佳组合,强调应该把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功能之间的衔接,实现物流整体最优,强调应坚持效率、成本、服务与效益的均衡。现代物流理论决定区域物流规划必须把物流七大功能要素有机结合以满足区域内物流客户价值最大化,必须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把物流功能、物流设施设备、人才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物流大系统。同时它要求区域物流规划必须从追求单个企业降低成本、注重局部活动的最优化到追求综合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是基于区域非均衡理论而产生,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区域物流规模效应的形成可以提高分工程度、降低管理成本、减少分摊广告费和非生产性支出的份额,使边际成本降低,从而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内部的节约。物流经济活动在某一区域内的集聚往往使一些厂商可以不花成本或少花成本获得某些产品和劳务,从而获得整体收益的增加。同时增长极理论认为,先进物流活动开展,可以此为增长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从而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因此,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应注重“资源增长极”、“产业增长极”和“城市增长极”的相互有机结合,避免重复建设;物流园区的建设,应注重增长极的诱发效应、极化效应、渗透效应和扩散效应;对重点物流园区的建设,应注重“增长极核效应”。
(三)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于1971年提出。他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也包括通常的社会现象,如不同单位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部门间关系的协调、企业间相互竞争的作用,以及系统中的相互干扰和制约等。协同理论主要包括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该理论认为区域物流协同效应(即整体性)是由区域物流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协同作用决定的,协同得好,系统的整体就好。它要求在区域物流规划中消除物流系统内部相互掣肘、离散、冲突或摩擦的因素,减少整个系统内耗使各子系统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让整个系统处于有序状态。协同理论认为序参量是区域物流发展的主导因素,只要在规划过程中审时度势,创造条件,通过控制系统外部参量和加强内部协同,强化和凸现我们所期望的序参量,就能使物流系统有序、稳定地运行。
(四)系统论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统一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基本特征。物流系统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目标众多的大系统,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存在着时空上及资源利用方面的联系,也存在总的目标、总的费用以及总的运行结果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实现物流系统总体目标。因此在区域物流规划中必须做好物流的线路结构规划、节点结构的规划、产品流程网络规划、物流信息网络的规划,必须做好不同层次物流系统体系规划,构建多层次多元网络体系的物流系统,使区域物流发挥其整体最优效果。
区域物流规划的步骤
区域物流规划就是本着服务本区域经济的目的,在综合本区域和外部环境基础上,确定本区域物流发展定位、功能定位、物流设施的总体布局、规模及服务水平、政策措施规划等方面的定位问题。本文认为区域物流规划应该按如图1所示的路线进行规划。
(一)区域物流发展定位
首先,发展定位应主要解决本区域内有无必要进行物流建设、建立怎样类型的物流园区及如何经营等问题。区域物流规划首先解决在本区域内有无必要规划物流建设问题,它决定了该区域未来物流发展方向以及物流经营效率的高低等。规划者必须充分考虑国家政策、总体经济环境、本区域经济状况、现有物流技术、本区域人口规模、临近区域的物流布局、本区域现有物流规模及技术水平、本区域物流需求规模等因素分析,比较本区域与临近区域的物流优劣势,本着成本与收益分析原则,决定本区域内是否有必要进行物流建设。
其次,考虑在该区域内应该建立怎样类型的物流园区。区域经济环境的不同要求建设与之相应的物流园区。如果考虑物流服务地域及本区域及属于位置,可以把本区域物流园区建设规划为国际性物流园区、全国性物流园区、区域性物流园区或城市物流园区。如果仅考虑其所服务的对象,可以建立为生产企业服务的物流园区、为商业零售业服务的物流园区或面向全社会的社会型物流园区。如果考虑物流园区应具有的功能,可以建立仓储型物流园区或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包括港口物流园区、路口岸物流园区及为区域物流企业服务的物流园区——综合物流园区)。区域物流园区类型的确定影响着物流功能规划及布局规划。
最后,发展定位还要解决区域物流经营类型问题,即解决区域物流运作模式问题。物流园区的运营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规划、交通、土地、工商、物价、税务等多个政府部门,其投资庞大、投资回收期相对比较长,因此有效运营可以使区域物流产生效益及快速回收投资。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经营模式是日本的物流团地和德国的货运中心。日本物流团地模式主要是政府先规划过物流用地,将基地内的地块分别以生地的价格出售给不同类型的物流协会,这些协会再以股份制的形式在其内部会员中招募资金,用来购买土地、建造物流设施和经营,政府不参与物流园区的日常管理。德国货运中心模式主要为政府规划物流用地,由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建设物流中心,把场地出租给物流企业,入住的物流企业自主经营、照章纳税,依据自身经营需要建设相应的库房、堆场、车间,配备相关的机械设备和辅助设施,即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共与私人共同参与)模式。我国区域物流经营模式可以借鉴日本及德国模式。
(二)区域物流功能定位
规划是指在一个确定的目标下选择的解决手段,还包括目标的选定,即政策的拟定等。区域物流功能定位就是在满足本区域内物流客户一定满意度前提下确定物流运输网络规划、物流运作设施规划、信息网络规划及政策措施体系建设等内容。
1.用地规划。区域物流的服务功能特性决定了它大都布局在城市边缘、交通条件好、用地充足的地方。运输和仓储是物流的核心,物流活动必须依赖各种运输方式及仓储条件所具有的安全性、高效性、便利和低成本等特点,组成有效的物流环境系统,及时准确、低成本地将商品送达客户。因此区域物流网络节点的选址应尽可能选择交通枢纽中心地带,使节点与运输网络相适应,同时还要考虑节点的经济合理性,比如地价区位、劳动力条件、消费群体分布、商品流向及流量、服务水平要求等。同时应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可能物流量大小、物流园内各个功能区的活动关系、作业空间关系等,按适度超前原则规划好物流园区用地规模。需要提出的是,用地规划还应考虑规划的区域物流类型,如服务于产品生产的物流中心,用地规划应考虑成本最小,不仅考虑运输成本,还要考虑对于生产有着重要作用的其它因素,比如原材料地的分布、劳动力条件等;服务于商业的物流中心应考虑给定服务水平(主要是指一定的服务时间)物流中心可覆盖的客户数量最大化;货物中转型的物流中心应考虑用地规划以运输费用最小化为原则。
2.物流运输网络规划。由于区域内可以形成由公路、铁路、航空、海运、管道和由不同运输方式组合而成的联运方式的货物分担模式,并由此产生与之相应的物流网络分配模式,因此需要构建满足一定客户满意度下的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和不同级别运输系统构成多层次的、多元的物流运输网络体系,保证港口、机场、公路、铁路、内河等不同交通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实现全程物流运输的无缝衔接。区域物流运输网络规划主要指对区域内的机场、港口、国道、省道、高速路、区域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实现物流通道畅通无阻。
3.物流运作设施规划。物流作业需要一定的设施设备为载体进行运作,因此需要对物流服务场所进行有效规划。物流运作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利用物流要素,优化配置物流资源,形成与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相协调、与物流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物流运作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即在一定区域内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专业批发市场物流服务设施等作业场所进行有效规划,使之形成以大型区域物流园区、枢纽物流中心为神经中枢,城市配送中心为末端神经节点,彼此有机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多元的物流运作设施网络体系。
4.信息网络规划。信息是区域物流系统中各组织相互协同的手段,往往对区域物流的运作发挥着引导和优化作用,从而获得最大的竞争优势。信息流的本质在于对物流需求、库存、运输、风险防范、合作关系、顾客等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及分析,并在区域成员间进行共享。物流信息网络建设就是构筑统一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建设良好的物流市场信息交换环境,构成区域信息共享体制,高效协调处理和利用各种物流信息,实现现代物流的目标。
5.政策措施体系建设。区域物流发展离不开地方政策扶持,区域物流发展政策措施体系是区域物流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政府应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强物流政策的宏观指导,制定物流发展促进政策措施、物流活动规制政策措施,出台综合性政策措施、交通运输政策措施和物流相关专项政策措施,发挥资源配置职能引导物流产业发展,扶持重点物流企业,为现代物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推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三)物流园区规划布局
物流园区布局应与其内的物流量、园区功能定位、功能构成及交通组织等要素相互协调。一般而言,基本功能齐全的物流园区的最小用地规模为7公顷,配送型的物流园区用地相对较小,而货运型物流园区用地规模较大。国外进行物流园区规划往往按照每10000吨/天作业量的占地规划为30-100公顷进行计算用地量,因此对园区各功能区的规划可参照相关经验值进行推算,如流通加工区的面积一般占物流园区的10%-17%,配送中心的作业面积按0.15-0.2吨/m2、仓储中心的作业面积按0.7-1.2吨/m2进行折算。现代物流园区不是单一物流功能的场所,而是诸多功能的聚合地,园区由此可划为交通运输、仓储、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物流服务小区域,因此基本现实与未来发展需要相一致,合理确定物流园区的功能并由此决定园区布局。
此外,还应该根据外部的交通途径以确定各功能区的布局。物流园区的交通途径主要解决货物流通及内部交通问题。在规划时,应该考虑外部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交通途径决定园区内的仓储、流通加工、配送等功能区的布局,使之与外部运输系统相互衔接,并以最小成本实现运作。
(四)物流园区的建设及评估
合理规划后需要对物流园区进行开发建设,包括建设时序安排、开发项目筹划及开发建设。但是在开发建设及物流园区投入运作过程中,都应基于戴明的PDCA模式、依照费用效益分析法或环境评价结合的分析方法等对物流园区规划方案进行评价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冯耕中.现代物流规划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健.区域物流规划理论框架及实践[J].学术问题研究,2008(1)
篇6
[关键词]商贸物流园区 规划 选址 布局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349-01
现代化商贸物流园区规划的意义一般而言,我国多数地区都有兴建一些市场、形成一定规模,但这种发展还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阶段,规划布局滞后,小而全、大而全的重复建设较多,产业关联度不高等,亟需提档升级。
一、商贸物流园区规划的主要表现
(一)商贸物流园区规划对于当地商贸物流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意义重大,科学规划商贸物流园区能够提高物流服务效率科学规划商贸物流园区有利于发挥物流设施的集聚效应,在满足规模化物流需求的同时,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有利于促进多式联运发展,发挥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整体效能;有利于促进社会物流的有效组织和有序管理,优化布局和运作模式,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为其他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必要支撑。
(二)科学规划商贸物流园区能够推进节能减排和改善环境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物流业亟需加快节能减排步伐,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科学规划商贸物流园区,有利于优化仓储、配送、转运等物流设施的空间布局,促进物流资源优势互补、共享共用,减少设施闲置,降低能耗;有利于提升物流服务的组织化水平,优化运输线路,降低车辆空驶率,缓解交通干线的通行压力和城市交通拥堵,减少排放,改善环境。
(三)科学规划商贸物流园区能够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原则、国际性城市、区域经济中心城市、花周式园林城市的目标定位都要求在规划建设中末雨绸缪,尽量满足环境发展要求。商贸物流园区在国外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出于城市环境方面的考虑。因此,通过园区规划建设,减少线路、货站、货场、相关设施在城市内的占地,避免对城市景观的破坏,并将分散的物流企业、商贸市场和仓储设施等集中起来,促进商贸物流基地废弃物的集中处理,降低对城市环境的破坏或影响。
二、商贸物流园区规划的重要性
现代化商贸物流园区规划原则总的来说现代化商贸物流园区规划原则就是要按照建设区域现代商贸物流中心这一总体目标,积极推进地区和城市商网规划编制工作,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与城市人口及产业分布、消费需求、道路交通相协调、与城市未来发展和建设相适应,充分考虑当地和区外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可能,合理确定城市商业网点的数量、规模、档次和业态,制定出结构合理、特色突出、层次清晰、功能完善的城市商业网点体系,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与无序竞争,促进城市经济协调发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科学选址商贸物流园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商贸物流园区的规划和设置应首先符合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布局,符合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符合货物尤其是危险品城市管理的长远效果,符合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进行科学选址。
(二)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有效进行资源整合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是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大而全、小而全”的影响很深,各种物流资源大量闲置和浪费。鉴于此,在规划建设商贸物流园区中,要树立全新的观念,采取新的运行机制,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政府引导的方法,探索一条物流资源社会化和物流资源优化整合的路子,实现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健康过渡和最佳衔接。原有的运输场、站以及大型停车场、集贸市场等,往往都具有交通便捷、传统物流资源较多的优点。对新建商贸物流园区,应把对过去的运输场站和仓储中心作为首先的选址对象,达到提升传统物流,整合物流资源,提升行业竞争力的最佳效果。
三、现代化商贸物流园区规划策略
(一)科学选址商贸物流园区的选址,是指在一个若干供应点及若干需求点的经济区域内选一个地址设置商贸物流园区的规划过程。为了使商贸物流园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商贸物流园区规划选址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经济合理性、环境合理性、利用现有仓储设施、与地区及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结构合理性等原则。例如安顺属于国家区域规划重点发展的黔中产业带,并具备一定的支柱产业,是未来接纳发达地区产业专业的重要区域。因此,安顺进行豪德国际商贸物流城项目的开发是正确的,豪德国际商贸物流城规划选址过程科学,最终选择位于安顺北部,北临安普高速,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
(二)协调统一的内部空间格局现代化商贸物流园区规划应当本着“开发集约、布局集中、专业集群、功能提升、的原则,构建协调统一的空间格局,促进服务与配套建设的有效集中和高效利用。例如安顺豪德国际商贸物流城项目整体规划形成“四块三区两轴一个中心”的结构。利用两条垂直交错的中轴路以及园区内环路,分别连接了园区内外,把园区分为四个区块,布置三个功能区。总体布局上,划分为市场主体区域,生产配套区域、生活配套区域三个主要功能板块。其中作为生活性配套的住宅小区位于场地东北角;作为生产性配套的物流仓储布置沿场地北面一线,为主的的生产性配套区,综合商业大卖场、步行街、办公楼以及酒店分别沿着绘画市政路分布在南面和北面;作为市场主体的底商主要分布在园区中部。根据用地的平面尺度布置东西、南北两大主要轴线,交汇处形成商业广场,另外以网络式内部道路与二大轴线链接,沿路整齐排布标准商业单体,同时在场地中心地域、株洲尽端及住、次入口按照合理尺度设置大小开放性广场、使得整个道路空间系统顺畅明了,有利于人流、车流既消防车通行。
结束语:综上所述,商贸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性,它不但能够促进物流业乃至地区经济整体发展,还能够强有力的影响商贸物流园区整体建设发展。因此,日后商贸物流园区规划工作我们必须加强并做到最好。
参考文献:
篇7
一、发展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往往带来物流量的巨大增长,物流业的发展具有对经济发展先行的优势。因此,抓好交通运输和物流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支点的作用,是事半功倍的好事。对此,各地都有一些成功的实例。
1.山东实施“环渤海湾陆海联运甩挂运输联盟”计划为地方经济服务,其模式为“甩挂+水运+新能源车辆:节能减排实现三重叠加效应”。从2000年开始,经过长达4年的调研,形成了从山东上船,到辽宁下船,由辽宁的车头负责送达目的地的物流新模式。后来又发现,很多车并不是直接到辽宁的,还有到东北其他地区的,因此又开始考虑跟更多的省份开展合作,最终形成了今天7省(区、市)联盟的框架。“最初,我们提出叫‘环渤海湾陆海联运甩挂运输联盟’,强调的是陆海联运,主要想通过渤海湾这样一个黄金通道,使大家更多地利用水运,减少运输成本,减少碳排放,提高运输效率,进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高洪涛分析,如果华东到华南地区都能够采用水运,会大幅度降低碳排放。“如果这个事情做好了,将是中国最大的节能减排项目”。高洪涛预测,华东和东北之间如果采取“陆海联运+甩挂运输”,一年减少的碳排放量可以百万吨计算,甚至上亿吨。
2.湖北省荆门市实施“中国农谷”。借鉴“硅谷”、“光谷”的概念,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以“三化同步”为原则,泛农发展为方向,科技为支撑,机制创新为核心的农业试验示范区,其中交通运输规划被赋予了先行的地位。按照一级公路的标准,启动了武荆高速公路至屈家岭连接线(“农谷大道”)的建设工作,2012年3月底已全面完成土方工程和垫层施工。同时,正在抓紧组建荆门市中国农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按市镇村三级站场框架搭建物流实体网,以农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手段搭建信息网。实现“中国农谷”先行区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与全省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无缝对接,为“中国农谷”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发展交通运输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各地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以下对其不足的突出表现进行论述。
二、当前交通运输物流的现状和与区域经济发展缺乏对接的问题
1.对交通运输物流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少决策者对交通运输物流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缺乏统一统筹的规划,物流公司处于分散自发状态或由企业自办物流,缺乏第三方物流公司。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涉及工商、交通运输、铁路等方方面面,缺乏组织、信息及运行能力的具体指导。缺乏对物流市场的有效监管,存在伪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2.物流业的现代管理水平较低。(1)物流企业以传统仓储、运输业务为主,且处于散、小、多、弱的状况,集约化、规模化程度很低。(2)物流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专业化、网络化程度低,无法为客户提供包括物流设计、包装等一揽子的物流解决方案。(3)部分乡镇公路、干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物流车辆等技术装备落后,作业主要采用人工搬运装卸,机械化程度低。(4)信息化程度低,缺少运用电子信息科技手段,如条形码技术、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等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商品包装、标识以及各种物流设备和电子数据没有能够实现标准化,无法实现现代物流业追求的所谓各个环节之间的“无缝连接”。物流专业人才匮乏,尤其缺乏既懂物流理念,又有实践经验,既有物流技术专长,又可从事物流管理,既具备现代经济头脑,又善于开拓进取的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提高交通运输物流业管理的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提高物流业管理水平,打造区域物流中心。深化交通运输企业改革。以经营集约化、规模化为目标,积极引导交通运输企业,发展新的经营模式,走经营集约化、管理组织化、发展规模化、运输专业化的道路,彻底扭转经营主体多、小、弱、散的局面。重点抓好交通运输企业改制工作,把企业改制同结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把工作的着力点切实转到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力求在结构完善、产业升级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以下是山东省的实例: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出台《关于促进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交通运输物流发展的目标任务: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打造一批引领山东省全省物流业集聚发展的运输枢纽站场(物流园区)和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交通运输物流企业品牌;搭建起干线运输网、城市配送网和农村物流网,三网融合,覆盖山东省全省的交通运输物流服务网络;构筑起功能完善、流程顺畅、使用便捷、运作高效的山东省全省交通运输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形成机构健全、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体系。同时,鼓励货运场站加快向现代综合物流园区转型,依托主要港口打造区域物流中心,加快发展内陆无水港,建立国际陆海联运物流通道,完善交通运输物流通道网络,加大高速公路、国省道、农村公路的建设和改造力度,继续完善集疏港公路和机场路的建设,统筹内河港口、航道、船闸的建设,重点实施京杭运河、黄河以南段的建设和改造升级、小清河复航工程及其它重要支线航道的建设。加快传统交通运输企业优化升级的步伐,支持、鼓励传统货运企业和现代化交通运输企业做大做强。
同时,进一步完善以“县级分拨中心、乡镇物流站场、农村物流网点”为特色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建立起数据共享、互联互通的农村交通运输物流信息网络,积极推进交通运输与邮政的合作,鼓励有实力的交通运输物流企业发展班车物流和货运公交,开展鲜活农产品的直达运输,重视农产品冷链物流以及农村日用品、农资物流中先进物流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工作。
2.加强涉农交通运输物流管理水平,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2.1加强涉农交通运输物流管理水平的一些实例。各地交通运输和物流发展部门在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物流,实现城乡对接,加快农副产品、农资、生活用品流通。以下是湖北省的一些实例:
(1)2011年初,湖北省丹江口市武当万里运输公司凉水河交通运输物流综合服务站、恩施州建始永昌物流货运有限公司红岩农村物流配送站先后正式挂牌成立,为全省建立更多的农村物流综合服务站点做出了示范。
(2)2011年7月,总投资1300多万元,集农村客运、货物集散、仓储服务、农副产品交易、综合信息以及连接货运中心与村级服务站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湖北省长阳资丘镇山区农村交通运输物流综合服务站正式投入运行。该站按照统筹规划,集中投资,避免重复建设的思路进行建设,充分发挥了交通运输部门县级货运中心及乡镇综合服务站、邮政部门邮政所及村级三农服务站、商贸部门万村千户农家网店、供销部门乡镇供销社及村级综合服务社的优势,“四点合一”,进一步探索了整合资源推动农村物流发展之路。
(3)2012年3月,襄阳市首家农村综合物流服务站南漳县东巩农村综合物流服务站投入运行,该服务站位于东巩镇星文路邮政营业厅,拥有近100平方米的专用仓储用房和200平方米的仓储配送场地,为东巩及周边乡镇近20万人和相关企业提供集客货运输、农产品运输、小件快运、农资配送、物流信息等为一体的综合物流服务。
2.2加强涉农交通运输物流管理水平措施。对于涉农物流应重点发展一是提高乡村公路的等级,县乡公路老旧油路比重大,农村公路实现了村村通油路,但建设标准较低,还未实现村村互联互通,因此需要加以改造提高。二是提高物流的装备水平,因为涉农物流的装备水平往往低于城市物流的装备水平。对于涉农物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四个坚持”,为发展农村交通运输物流提供坚强保障。即坚持政府主导,把部门行为上升到政府行为,把发展农村物流作为当地党委、政府为民办的实事来推动;坚持规划先行,聘请高校物流专家对农村物流发展规划进行科学编制,确定各阶段发展目标;坚持科学定位,按照“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的原则,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把握好发展重心;坚持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采取试点引路、分类推进的方法实现农村交通运输物流可持续发展。
篇8
综合运输体系规模显现
湖北省交通运输部门立通职能,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优势,积极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促进现代物流发展。
织密路网。据了解,截至2012年底,湖北省公路里程超过21万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达3340公里,内河通航里程8988公里,开通国际国内航线188条。全省正在形成以京珠、沪蓉高速等国道为构架的“四纵四横一环”公路网,以京广、京九、武合铁路等为依托的“三纵二横”铁路网,以长江、汉江港口等为主要节点的内河航运网,以武汉、宜昌、襄阳等机场为支撑的“1+3”航空运输网。
“一港双园”联动发展。物流园区是当前交通运输部门物流工作的核心和运输市场整合的基础,特别是财政通资金支持的园区,其发展模式是关系到建设成败的重要前提。为此,湖北围绕构建综合运输体系,依托重点港区,形成了港口开发、临港产业园和物流园一体化发展的“一港双园”联动发展模式。 该模式将港口布局与综合运输通道相互衔接,在项目建设上将路网衔接、园区配套作为项目建设的前提,密切港口建设与物流园区、产业园区、公路、铁路等建设的配合,优先建设港区公路、铁路集疏运条件具备和后方与工业园、物流园、货运站场联为一体的港口项目。按照这种模式,区港联动,拓展港口功能,延伸航运服务产业链,进一步吸引了大批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进鄂投资,50多个与工业园区、物流园区配套的港口项目日渐成型。
多式联运为湖北物流再提速。连点成线,结线成网,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只有无缝衔接,才能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据介绍,为降低物流成本,湖北省交通部门大力推进多式联运,每年投资20亿元物流项目,为货运提速。江海直达目前有长江公司、泛亚公司、浦海公司共投入9艘船舶开展武汉至洋山直航,每周进出口舱位供给量4200TEU。
据武汉铁路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铁路实行政企分开后,由交通运输部统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政策和规划,有利于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根据不同的运输方式,实现合理布局,提高综合运输效率、效能。湖北着力推进铁水联运,努力实现长江、汉水“黄金水道”与铁路的无缝衔接。目前,湖北境内公有铁水联运的铁路或铁路专用线有9条,形成了武汉新港林四房港区、宜昌枝城港区、襄阳余家湖港区和荆州港江陵港区“一主三辅”的分布格局。据统计,2012年,管内主要港口里通过铁路运输的货运量近1000万吨,占港口吞吐量的5%。
铁水联运、公水联运的成功运行,助推武汉新港远航。2012年,武汉新港集装箱年吞吐量刷新至76.48万标箱,同比增长7.11%,继续位居中部第一。武汉至上海洋山江海直达,正逐步成为长江中上游通江达海优质航线;武汉至乌拉巴托国际集装箱班列成功开行,货运时间从过去的18天缩短到10天;“汉新欧”铁路专线横跨亚欧六国,直插欧洲“心脏”捷克,比以往海运出口提速1倍。
近年来,湖北省快递服务快速发展,2012年,快递业务量突破亿件大关(1.16亿件),连续七年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快递服务网络已通达国内县级以上城市和港澳台地区,连通世界大部分国家。今年4月2日,湖北省交通运输厅与湖北省邮政管理局在武汉座谈调研全省快递业发展之策,商定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依托湖北及武汉综合运输体系优势,抢抓电子商贸物流发展机遇,重点理清湖北快递业发展战略和定位,明确发展思路及支持政策,力争把湖北武汉建成中国的“孟菲斯”。
多式联运为湖北、为武汉增添吸金砝码,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将总部设在武汉。TNT中国区总部、德邦物流华中区总部、国家邮政局华中区域物流集散中心、顺丰快递全国陆运集散中心等一批国际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和项目落户武汉。截至2012年8月,武汉市在建或洽谈签约、投资额5亿元以上的重大物流项目有60个,投资规模达666.5亿元。
存在的问题和压力
当前湖北交通运输部门物流工作面临着三大压力:
物流成本“高”。我国全社会物流成本中,运输费用占53%,道路运输费用又占全部运输费用的60%。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在发展现代物流方面,交通运输行业,尤其是道路运输潜力巨大,同时压力也巨大。
运输车辆盈利“低”。据统计,载重货车交通事故中有60%以上是由于超限超载运输引起。但是,超限超载运输为什么屡禁不止?根本原因在于运输车辆盈利能力差。
运输市场“散”。据悉,我国道路货运经营业户有近600万户,个体业户超过88%,缺乏有效组织,技术落后,服务质量不高。货车平均实载率只有60%左右,而发达国家达80~95%。
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企业引进培养等方面吸引力不够。
“物流业,特别是运输业,其发展的溢出负效益,已经不是市场和经营者自身、单个地区和城市所能解决的,应上升到国家和省级层面,出台一系列的措施,加以引导化解。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引导运输企业转型发展,如何发挥大型企业的龙头作用,整合运输市场,尽快改变延续几十年的粗放经营模式,已经刻不容缓。”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尤习贵厅长在座谈会上提出。
努力构建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物流基地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湖北省现代物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召开了全省交通物流工作推进会,并成立交通物流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思路,突出规划、引导、服务三项职能,发挥湖北发展物流的区位优势和管理体制优势,加快把湖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
加强规划部署。加紧组织编制全省交通物流基地布局方案,组织主要大中城市开展交通物流基地布局方案编制工作,开展《湖北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办法》前期调研工作。
加强市场监管。探索物流企业诚信评价机制和方法,发挥物流协会作用。
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交通物流基地布局,重点推进若干家临空、临港、临铁的大型交通物流园区示范工程建设。力争建成襄阳光彩汽车产业物流园、宜昌三峡物流园等2个公路货运枢纽项目,重点推进建设武汉集装箱转运中心、三峡茅坪货运(物流)配送中心等10个物流园区或配送中心。
加强龙头示范。进一步发挥和提升武汉作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功能,与商务、供销、邮政等部门加强对接,探索建立深度合作机制,将武汉建成全国物流产业示范区。
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加强同国际国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加紧培育具有示范效应的省级交通物流示范企业(园区)。
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以物流信息服务需求为导向,探索构建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道路货物甩挂运输信息平台。
篇9
关键词:配送中心、影响因素、选址方法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物流的地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配送中心是供应商和客户的桥梁纽带,在物流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是物流系统规划环节中重要的一部分,选址的好坏将影响长远的经济效益。物流配送中心选址不但直接关系到物流配送中心自身的服务水平和运营成本,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物流系统的合理化,同时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属于物流系统的长期规划,一旦位置选择不当,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和损失是不能采用管理等方法来补救的。
一、配送中心网点的四种典型分布
配送中心的分布,对配送中心的经济活动有很大的影响。配送中心一旦建成,就需要利用各种管理和技术手段,以最低的成本向用户配送。但是配送中心的分布现状,如果难以和用户进行有效的衔接,配送中心的活动便会受到很大的抑制。
1、 辐射型分布: 配送中心位于许多用户的一个居中位置,货物从该中心向各方向的用户运送,形成辐射状。
2、 吸收型分布:配送中心位于许多货主的某一居中位置,货物从各个产地向此配送中心运送,形成吸收。
3、 聚集型分布:聚集型分布类似吸收型分布,但处于中心位置的不是配送中心,而是一个生产密集的经济区域,四周分散的是配送中心而不是货主或用户。
4、 扇形分布:货物从配送中心向一个方向运送的单向辐射。
二、配送中心选址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配送中心选址时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客户的分布、供应商的分布、交通的条件、土地的条件、自然的条件、行政的条件等几种,以下针对这几种要点加以说明:
1、客户的分布
配送中心选址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所服务客户的分布,对于零售商型配送中心,其主要客户是超市和零售店,这些客户大部分是分布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或大城市,配送中心为了提高服务水准及降低配送成本,配送中心多建在城市边缘接近客户分布的地区。
2、供应商的分布
另外配送中心的选址应该考虑的因素是供应商的分布地区。因为物流的商品全部是由供应商所供应的,如果物流愈接近供应商,则其商品的安全库存可以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但是因为国内一般进货的输送成本是由供应商负担的,因此有时不重视此因素。
3、交通条件
交通的条件是影响物流的配送成本及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交通运输的不便将直接影响车辆配送的进行。因此必须考虑对外交通的运输通路,以及未来交通与邻近地区的发展状况等因素。地址宜紧临重要的运输线路,以方便配送运输作业的进行。考核交通方便程度的条件有:高速公路、国道、铁路、快速道路、港口、交通限制规定等几种。一般配送中心应尽量选择在交通方便之高速公路、国道及快速道路附近的地方,如果以铁路及轮船来当运输工具,则要考虑靠近火车编组站、港口等。
4、土地条件
土地与地形的限制,对于土地的使用,必须符合相关法规及城市规划的限制,尽量选在物流园区或经济开发区。
5、自然条件
在物流用地的评估当中,自然条件也是必须考虑的,事先了解当地自然环境有助于降低建设的风险。例如在自然环境中有湿度、盐分、降雨量、台风、地震、河川等几种自然现象,有的地方靠近山边湿度比较高,有的地方湿度比较低,有的地方靠近海边盐分比较高,这些都会影响商品的储存品质,尤其是服饰产品或3C产品等对湿度及盐分都非常敏感。另外降雨量、台风、地震及河川等自然灾害,对于配送中心的影响也非常大,必须特别留意并且避免被侵害。
6、 人力资源条件
在仓储配送作业中,最主要的资源需求为人力资源。由于一般物流作业仍属于劳力密集的作业型态,在配送中心内部必须要有足够的作业人力,因此在决定
配送中心位置时必须考虑劳工的来源、技术水准、工作习惯、工资水准等因素。
7、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条件也是物流选址评估的重点之一,尤其是物流用地取得困难的现在,如果有政府政策的支持,则更有助于物流业者的发展。
三、配送中心选址的方法
1、定性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是根据影响选址的因素和选址原则,依靠专家或管理人员丰富的经验、知识及其综合分析能力,确定配送中心的具体选址。常用的方法有优缺点比较法、德尔菲法。定性方法的优点是注重历史经验,简单易行。缺点是容易犯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并且当可选地点较多时,不易做出理想的决策,导致决策的可靠性不高。
2、定量分析法
定量的方法主要包括因素评分法、重心法、数学规划法、仿真法等。定量方法选址的优点是可以求出比较准确可信的解。
1)因素评分法
因素评分法在常用的选址方法中也许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因为它以简单易懂的模式将各种不同因素综合起来,在允许的范围内给出一个分值;然后,将每一地点各因素的得分相加或加权相加,求出总分后加以比较;最后,以得分最高的备选地点为最终的方案。因素评分法简单易用,但其最大的缺点是没有将每个因素所关联的成本因素考虑在内。
2)重心法
重心模型法是求解选址问题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可解决连续区域直线距离的单点选址问题。重心法是将配送系统的资源点与需求点看成是分布在某一平面范围内的物体系统,各资源点与需求点的物流量可分别看成是物体的重量,物体系统的重心将作为配送中心的最佳位置。
3)数学规划法
数学规划算法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混合整数规划和动态规划、网络规划算法等。在近年来的研究中,规划论中常常引入了不确定性的概念,由此进一步产生了模糊规划、随机规划、模糊随机规划、随机模糊规划等等。不确定性规划主要是在规划中的C(价值向量)、A(资源消耗向量)、b(资源约束向量)和决策变量中引入不确定性,从而使得不确定规划更加贴近于实际情况,得到广泛地实际应用。
4)仿真法
仿真是利用计算机来运行仿真模型,模拟时间系统的运行状态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并通过对仿真运行过程的观察和统计,得到被仿真系统的仿真输出参数和基本特征,以此来估计和推断实际系统的真实参数和真实性能。国内外已经不少文献将仿真的方法运用于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或是一般的设施选址的研究,研究结果相对解析方法更接近于实际的情况。?
四、 结论
物流配送中心的位置在整个物流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属于物流管理战略层的问题。从趋势发展来看,物流配送中心不仅执行一般的物流职能,而且越来越多地要执行指挥调度、处理信息等职能,是整个物流网络的关键所在,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因此,物流配送中心的合理选址是企业发展的战略决策问题。
参考文献:
[1]殷延海,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
篇10
随着城市化经济的发展,城市物流越来越重要,城市物流活动的顺畅与否会影响到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进而对周边区域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分析了沈阳市城市物流的发展现状,同时指出沈阳市城市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沈阳城市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沈阳;物流;城市物流
中图分类号:
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056-01
1 引言
城市物流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是指物品在城市内的实体流动、城市与外部区域的货物集散等活动。城市物流系统是物流过程中相互联系的组织与设施的集合,是进行城市货物运输、短途配送等一切物流活动的载体,一个更高效、更系统和更经济的物流系统,对进一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费用,强化城市在区域物流中的作用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物流业务、物流资源以及各类物流组织都将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规模向城市聚集,从而使城市物流的规模与密度很快膨胀壮大起来。因此,一个城市的物流发展水平对所在城市的生产消费、生活消费和经济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和制约作用。
2 沈阳城市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沈阳地处辽宁中部城市群、环渤海湾和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沈阳市城市经济实现了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在2011年生产总值为5914.9亿元、2012年生产总值为6700亿元基础上,全市生产总值持续增长,2013年实现7158.6亿元。同时沈阳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铁路、公路、航空运输枢纽和金融、商贸中心,也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2013年沈阳市实现货物周转总量227.7467亿吨公里,商品货运总量16707.9万吨,其中,公路运量16174万吨,铁路运量529.5万吨,民航运量4.4万吨。加之现代化的宽带通讯设施,高密度的信息网络,繁荣的市场体系等,为沈阳市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提供了基本条件。沈阳市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不但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产业优势,还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沈阳市城市快速发展,带动了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同时,也对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沈阳市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专项物流,提升全市物流服务水平”,规划中还制定了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力争超过GDP的年均增长速度;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下降到17%以下等目标。由此看出,通过合理配置城市物流资源、完善物流系统、提升物流水平,实现核心城市功能优化,服务辽宁产业集群建设,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之经济振兴。
城市物流业的发展是带动城市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为东北产业集群的核心城市,沈阳市物流业的发展可以实现区域主导产业的成本的减少、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运行质量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具有重要意义。
3 沈阳市物流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沈阳城市经济也在持续高速增长,对城市物流的服务水平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我国重生产轻流通,重商流轻物流之大环境下,沈阳城市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显然的不协调状况,影响着城市经济以及整个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具体表现在:
(1)宏观制约因素较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沈阳城市的物流基础设施管理“条块分割”较严重,加之物流行业涉及面广泛,商委、经委、交委、发改委、邮政等部门都从其自身的管辖角度去探讨并发展物流,现行的物流相关政策法规相互之间协调性较差,导致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等现象存在,影响了城市物流的合理化、效率化等。
(2)物流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程度低,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缓慢。目前,大部分企业的物流活动仍由自己来完成。沈阳市现有的物流企业大部分是近几年由运输企业发展而来的,规模小、功能不齐全。个别发展较好的沈阳顶通、沈阳德邦、辽宁联合物流等公司,它们的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等与现代物流业的标准相差很多。
(3)沈阳市的交通路网和运输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相对来说比较陈旧、落后,运输能力水平不能很好地适应货运量的增长,因此影响物流效率。城市运输工具缺少统一组织管理体制,不合理运输现象易引起交通混乱,从而引发车辆拥挤、货物滞留并还加重了空气污染、噪音、能源浪费等社会公害。
4 沈阳城市物流发展的对策措施
依据沈阳城市物流活动实践,依托中心城市带动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之机理,提出沈阳市城市物流业发展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1)加强宏观管理,改善物流发展环境。沈阳市政府应积极营造有利于城市物流发展的大环境,并加强宏观调控管理。《沈阳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提出了城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方案、公路网规划方案以及综合交通发展规划配套政策,秉承“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基本原则,进而搞好基础设施布局硬件建设,同时深入发展物流政策之软件工程。因而,更好地实现沈阳市五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联合及协调发展,实现沈阳市域内经济建设、产业布局等与运输系统的融合问题。
(2)力求发展第三方物流。目前沈阳市专营于运输、仓储及货运的企业很多,但多数是私营性质的企业,其规模不大,档次不高。因此,要提高沈阳市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水平,首先政府应加强引导,制定各种优惠的政策引进内资和外资到沈阳市设立现代化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通过专业化水平的物流服务运作,推动沈阳市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其次,沈阳市应该对现有物流企业进行改造及重组,提升其管理水平,整合其物流资源,帮助企业之间构建有效的分工协作及战略联盟关系,实现物流发展的真谛。
(3)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多元化筹集资金,实现推进沈阳市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与革新,尤其应将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地和大型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与革新的重点对象。并应在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的层面上,对城市物流系统内现有物流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和重新配置,减少并避免各部门各自为政、投资分散和重复建设等现象的出现。
5 结语
沈阳市的物流发展还在起步阶段,发展现代物流任重而道远。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东北振兴新方案等战略给沈阳市的经济发展带来非常好的机遇。着力发展沈阳城市物流,促进沈阳城市经济的发展,进而带动并促进辽宁省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鸣.城市物流的发展方向[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3.
[2]崔丽,何明珂.低碳时代的城市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
[3]胡云超.城市物流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