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取证范文

时间:2023-03-15 23:43: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调查取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调查取证

篇1

申请人:__________律师事务所__________律师

通讯地址或联系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

申请事项:请求许可调查取证

申请理由:作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__________的辩护人,因案情需要,本人拟向被害人(被害人近亲属、被害人提供的证人)__________收集与本案有关的材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37条第2款的规定,特此申请,请予许可。

此致

________________人民法院

________________人民检察院

申请人:

篇2

一、培养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规范的能力

渎职侵权犯罪案件侦查取证就像打仗,只有做到对法律规范胸有成竹,侦查工作的开展才能游刃有余稳操胜券。一方面,侦查人员要加强对法律规范和业务知识学习,熟练掌握侦办渎职侵权犯罪案件所必备的法律规范,在侦查过程中遵循证据收集规则,注意渎职类犯罪案件和侵权类犯罪案件的证据收集和保存方法,杜绝非法取证,避免片面取证。对此,笔者认为,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的侦查人员应当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法律规范和业务知识:首先,加强刑事法学理论的学习,提高犯罪理论、刑罚理论和程序法理论素养,为侦查渎职侵权犯罪案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应当正确理解和熟练掌握刑事实体法律规范。我国刑法第九章规定了渎职罪,正确理解和把握刑法渎职罪中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和量刑情节至关重要;除此之外,还应掌握刑法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案件的具体要求。再次,认真学习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的立案标准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等司法解释的内容,正确立案和开展侦查工作。最后,认真学习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等程序性内容,熟悉开展侦查工作和调查取证的程序规定,保证侦查程序和调查取证工作依法运行。另一方面,提高善于运用法律规范开展侦查工作和调查取证的能力。调查取证不是纸上谈兵,要求侦查人员要有调查取证法律意识、程序意识、责任意识,在调查取证过程中严格依照法律程序进行,对此,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调查取证程序进行了相当严格的规定。相反地,一旦出现程序错误,往往会阻碍侦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培养灵活运用侦查谋略和侦查技巧调查取证的能力

由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中的证人多数与犯罪嫌疑人有着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关系,加之所查对象的特殊性,一般不愿作证,即使作证也往往避重就轻。

或者帮助犯罪嫌疑人逃避责任、把水搅浑,导致侦查人员无法查清犯罪事实。所以,对渎职侵权犯罪案件开展调查取证工作时,侦查人员需要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善于运用谋略和技巧,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收集证据。司法实践中,收集证据的方式方法很多,运用侦查谋略和技巧也因案件不同而需要灵活运用。就调取证人证言而言,对于一般证人采取以诚相待,教育启发,注意选择合适的询问方式,让其讲细节,问清来龙去脉,特别是要把主要的、关键的案情问清,把证据取到位;对于已经与犯罪嫌疑人事先通气的证人,要采取要求其讲细节和复述的方法来辨别真伪,因为事前编造的只能是大概情节,一旦要求证人具体陈述,则可能矛盾百出;对事先编造的案情通过反复讲述可能会暴露出自相矛盾的情节,对此,应要求证人作出合理解释;对于拒绝作证的证人,要根据拒绝原因采取相应的方法:

对于与案件有牵连或与犯罪嫌疑人有交往而拒绝作证的证人,一般采取教育启发、晓以利害的方法,促使证人如实提供证据。可见,在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的调查取证工作中,要求侦查人员视案件情况,采取相应的侦查谋略和技巧,灵活应变,才能获取真实有效的证据。

三、培养客观全面收集证据的能力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在查办渎职侵权犯罪案件,调查取证工作中要依法全面、客观、及时地收集各种证据。坚持客观、公正原则,既要重视获取有罪证据也要重视获取无罪证据,既要获取直接证据也要注意获取间接证据。要把握住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重视证据的证明力,围绕犯罪构成的四要件获取、固定和运用证据,特别要重视证明职责应然要求与实际行为表现,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的因果关系,以及多因一果责任认定的证据。对此,侦查人员需要更新司法理念,既要培养收集有罪证据的能力,又要培养收集无罪证据的能力。因此,培养客观全面及时收集证据的能力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保证案件质量的需要。例如,在一起特大徇私舞弊滥用职权、贪污、挪用公款案件中,立案时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拘留措施,对其住宅和办公室进行搜查,在搜查犯罪嫌疑人办公室时未对无罪证据进行收集扣押,给了犯罪嫌疑人家属伪造更多无罪证据的机会,导致后来耗费很多人力、物力才排除非法证据。

篇3

[关键词]火灾调查;取证困境;解决方式

中图分类号:X92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7-0363-01

火灾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许多危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火灾的诱发因素也随之增多,而我国现在消防工作与消防思维不能够完全解决火灾调查中的问题,也给火灾调查取证带来了困境。因此积极改进这方面工作,做好火灾调查工作,认真分析火灾原因、取证困境等等,为解决火灾调查取证提供方法。

一、火灾调查取证困境分析

(一)火灾调查取证认定依据片面,导致结果不准确

火灾调查取证需要具备完整的证据链,尤其对于电气火灾的原因调查工作更是如此,火灾调查取证工作工程量大、细节繁琐复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时,火灾调查人员为了尽快完成火灾调查任务,一些调查人员就简单地在火灾现场进行巡视,仅凭找到的熔珠就判定火灾的类型为电气火灾,一些火灾调查并没有调查清楚火灾引起的具体故障,还有些工作人员为了减轻调查经费支出,没有对物证进行鉴定,没有办法查清火灾原因时,就随便找一个原因说是电气火灾,这样得出的火灾结果是不科学也是无效的。

(二)火灾调查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需要实践经验多

火灾调查中涉及到的专业面非常广,既有供电系统、电气线路以及用电设备等,火灾调查人员不仅需要掌握电气用品的工作原理、用电设备经常出现的故障以及电器的维修保养等方面的知识经验也是必须具备的,火灾调查人员在火灾后的痕迹辨认以及提取中也要仔细认真[1]。上述的所有这些都给火灾调查取证工作带来了困难,因为实际火灾调查工作中,多数是年轻人,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火灾调查工作研究中的非常少,不能够担负起调查工作的重任,缺乏相应的高技术,实践经验也是非常缺乏的。

(三)火灾现场勘验难度大,火灾勘验人员要有耐心

火灾现场由于及时地灭火工作,一些熔珠在灭火过程中被破坏与泥水等混合在一起,这些熔珠是非常微小的,非常难以分辨,现在的火灾勘探没有比较先进的勘查手段,只能单纯依靠徒手扒掘、用肉眼查找等等,落后的勘查技术使得火灾原因的寻找更加困难。

(四)火灾总量激增,火灾调查人员及专业警力不足

我国在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但是各种火灾也随之增加,火灾总量激增,火灾事故的原因也是越来越复杂,多种矛盾与纠纷凸显了出来。另外全国各地仍旧存在着不同程度由于外在因素所带来的火灾,火灾总量大,但是我国的火灾专业警力不足,缺少专门的火灾警务人员对其开展调查工作,2012年我国专兼职火灾调查人员总共不足2000人,这样平均到每个县区下来还不足1人,这样的警力无法满足火灾调查工作的科学精密开展,火灾调查人员队伍建设不足,后备支持力量薄弱[2]。

二、火灾调查取证困境的解决方式

(一)对法定火灾调查职责范围进行改革

针对火灾调查取证困境以及问题,我国对其进行了积极地解决,首先是改革法定火灾调查的职责范围,火灾管理部门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依照法律缩简、强化火灾调查范围,政府等相关部门也要科学合理地行使自己的行政职能。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危害公共安全的火灾事故调查,或者是委托其他有关社会组织对其负责调查。公安机构需要依法查处那些故意纵火案件,对于火灾危害涉及某一单位、某个人时,这样的火灾应该交托社区单位或者时基层组织单位开展组织与调查,经过组织与调查之后,将调查记录上报给相关部门。对于社区出现的农村、单户居民住宅火灾来说,火灾危害影响大的话,应该由基层单位组织出面调查处理,火灾当事人需要自行处理损失、规模小的事件,并依法开展备忘工作。

(二)火灾调查中技术与行政执法相分离

火灾事件调查技术的科学性与专业性非常强,不应该过多地受行政方面影响,将技术行为与行政行为分离开来,火灾事故确认书的编写与确认由法医进行鉴定,行政机构不负责这项工作。火灾调查员将火灾起火原因进行分析、认定,然后加盖名章之后,就具备了法律效力,火灾调查员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对于火灾事故查处工作,应该由公安消防机构行政执法人员负责相关的事物,火灾调查员最好不要参与进去,两者的分离为后续相关刑事案件的处理提供了依据与指导。火灾调查员制度的建设也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管理人力资源,根据知识能力与实践经验对其进行分级,将社会人才与非政府机关火灾调查员开展调查工作[3]。

(三)引入自行和解与火灾事故调解机制

火灾可能会带来一些社会矛盾与伤害,为了更好地解决矛盾与问题,有关部门可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解决社会危害小的火灾事故,应该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方法》中“治安调解”或者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交通事故调解”内容等条例,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建立相应的火灾事故调解机制与方法,我们也可以借鉴外国有关的非诉讼纠纷替代解决方法,倡导当事人自行解决、自行和解,如果自行解决与商量不行的话,需要按照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规如《人民调解法》、《工会法》等,让基层政权组织或者是工会参与到调解过程中,将火灾引发的社会矛盾积极地解决,不追究自行和解与调解成功的火灾法律事故。依据《保险法》,那些有保险的单位与个人,应该按照保险规定来约定火灾解决方法,或者是委托双方指定的机构进行火灾问题的解决。

三、结语

火灾调查取证面临困境,应该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进行尝试与改进,积极响应当前政府政策形势,转变政府职能,解决火灾消防部门工作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地改善火灾调查取证问题,为火灾消防建设工作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韩子忠.现行火灾调查制度研究及改革初探[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4,(5):591-594.

篇4

1、照片:显示配偶与第三者亲密关系的各种照片;

2、录音:能够证明配偶与第三者有婚外情的录音,如与配偶谈话中配偶承认与第三者的婚外情关系等;

3、录像:显示配偶与第三者婚外情关系的各种录像;

4、手机短信:配偶与第三者之间的婚外情短信,有时候配偶与自己、第三者与自己还可能通过短信联系,谈到婚外情的问题,这种短信都可保留下来作为证据。

【法律依据】

篇5

论文关键词 辩护律师 调查取证权 控辩平等 诉讼结构

律师在侦查阶段享有调查取证权,实质上是为犯罪嫌疑人获得及时、有效的证据材料。由于我们国家在侦查阶段的超职权主义,在审判阶段又向着当事人主义的改革方向发展,那么必然会造成控辩双方在掌控证据信息方面的严重不对等,从而造成形式上的平等和实质上的不公。本文主要从比较法的角度进行考察,通过分析中美辩护律师在侦查阶段调查取证权的不同,并结合实践中我们国家的律师调查取证权可能存在的问题足,提出完善的建议,以期对我们国家辩护律师的调查取证权的发展和完善有所裨益。

一、中美辩护律师在侦查阶段调查取证权的比较

(一)我国新刑诉法对辩护律师在侦查阶段调查取证权的变化

对于我国辩护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调查取证问题,根据96年刑诉法第37条的规定,在侦查阶段律师不享有调查取证权。从新刑诉法第41条对律师调查取证权的表述来看,与原刑诉法相比并没有任何修改之处。因此,仅从法条的字面意义上来说,辩护律师在侦查阶段仍然是没有调查取证权的。但是,新刑诉法将律师在侦查阶段的地位,从先前的“犯罪嫌疑人的法律咨询者”转变为“辩护人”,那么,律师在侦查阶段既然是辩护人的身份,享有调查取证权是应有之义。另外,新刑诉法新增加一条,即第40条规定,“辩护人收集的有关犯罪嫌疑人不在犯罪现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属于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证据,应当及时告知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从这一法条也可以看出,法律是赋予了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调查取证权的,否则辩护人怎么可能有权利去收集这些证据,并且法律规定告知的对象是公安机或者检察机关,就进一步佐证了是在侦查阶段律师享有的这一权利。因此,从立法和法条逻辑上来看,新刑诉法是赋予了辩护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调查取证权。但需要注意的是,该权利在时实施中仍然受到诸多的限制。

(二)美国辩护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调查取证权

在美国,律师调查取证权是被告人诉讼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律师通过调查案件事实,尽可能的寻找对被追诉人有利的证据材料,以便在庭审中与控方进行有效的抗辩。律师是否积极的为当事人调查取证,甚至是衡量其是否尽职的一个重要标准,这得益于美国的立法赋予了辩护律师较为丰富的调查取证权的保障。首先,辩护律师的侦查技巧不受严格的限制。辩护律师可以拥有与检察机关相类似的侦察技巧,如,询问证人、勘验犯罪现场、进行科学实验等,并且法律规定检察官收集的任何开脱被追诉人罪责的证据材料必须与辩护律师共享。其次,美国的辩护律师除了享有自行调查取证权,还拥有强制取证的权利。当证人由于某些原因不愿意出庭作证时,辩护律师可以申请法院以传票传唤的方式强制证人出庭,否则证人应该承担不利的后果,这主要是考虑控辩双方在收集证据方面的力量悬殊问题。最后,辩护律师可以配有独立的调查员。在公设辩护人事务所一般配有少量的调查者,私人聘用的律师可以雇佣私人侦探。可见,在实行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及侦查双轨制的美国,律师拥有广泛、灵活的调查取证权。这些权利没有诉讼阶段的限制,且在双轨制的侦查模式下,被追诉人及其辩护律师与侦控机关享有同等的诉讼地位。

二、与美国相比我国侦查阶段律师调查取证权存在的不足

从前文论述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和美国对于律师在侦查阶段调查取证权的规定都有一些共同的做法,即都赋予了律师在侦查阶段享有该权利,包括自主调查取证权和申请调查取证权。不同的是,由于诉讼结构以及对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追求的不同,在实行当事人主义的美国更加注重对被追诉人权利的保护,认为被追诉人与控方在掌控证据方面的力量存在明显的不均衡,因此赋予被告人充分的获得律师帮助的权利,同时赋予辩护律师充分的诉讼权利,进而约束控方的诉讼行为。可以说,侦查阶段律师调查取证权的存在,其最大的目的就是为国家行使权力设置障碍,从而保护被追诉人的合法权益不受无辜的侵害。相比之下,我们国家在律师的调查取证权问题上,始终处于一种较为保守的状态,立法上不能过多的给予辩护律师在这方面的权利以及保障,虽然新刑诉法肯定了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调查取证权,但同时仍然保留了此前立法上的诸多限制,使得该项权利显得微不足道。

其一,律师自行调查取证时所需的手续仍然受到严格的限制。相较于《律师法》规定的律师仅凭借律师执业证书和律师事务所证明就可以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调查与承办案件相关的事物,新法并未将其纳入其中,仍然对其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如向被害人或是被害人提供的证人调查取证时,除需要经过本人同意外,还需要通过检察院和法院的双重许可。这无疑是为律师进行调查取证设置了障碍,不利于对被追诉人权利的保护。

其二,辩护律师虽然在侦查阶段可以向检察院或是法院申请调查取证,但并没有规定申请遭到拒绝后的救济途径。在实践中,“对于辩护律师的申请检察院出于诉讼利益的考虑,很少会同意;而法院对于是否收集、调取证据享有完全的决定权,辩护律师的权利无法有效制约法官的裁判权,这就使得辩护律师在调查取证遇到障碍时,在很多情况下无法获得有效救济。”《最高院的司法解释》第53条第2款增加了对于律师的申请,人民法院应当在5日内作出决定,这样的规定相较于以前提高了诉讼效率,不再造成时间上的拖延,但是很遗憾并没有规定在申请遭到拒绝后该如何救济。无救济则无权利,立法虽赋予辩护律师申请调查取证权,实则因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而使该权利成为虚设。

其三,辩护律师调查取证的风险大以及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制约,律师调查取证不被老百姓接受。我国《刑法》第306条规定了辩护人、人的伪证罪,由于该法条规定的某些词语过于模糊或笼统,如威胁、引诱等词,这种立法上的随意性使得辩护律师因刑事辩护而锒铛入狱的情形时有发生,使得律师不敢积极、主动的去调查取证。由于我们国家并没有规定律师可以强制取证,基于趋利避害的心理,人们一般不会很好的配合律师的调查取证。再者,由于我国律师本身的社会地位并不是很高,人们对司法公权力机关的信任远远超过了对他们的信任。

三、对我国辩护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调查取证权的思考

辩护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调查取证权实质上就是为犯罪嫌疑人获得更及时、更有利的证据,但是基于控辩双方在掌控证据方面的力量悬殊甚远,对于只是拥有“权利”的律师个体而言,永远无法与拥有公权力的国家控诉机关相抗衡。而我们国家目前的刑事诉讼模式是侦查阶段的超职权主义和审判阶段的当事人主义的混合模式,这种诉讼模式导致在审判阶段控辩双方形式上的平等和实质上的不公,因为,控辩双方的平等对抗需要在建立在侦查阶段双方获取证据的机会的平等的基础上,而我们国家的现实是在侦查阶段辩护律师根本无法去调查取证甚至是因为有些制度的存在使得律师根本不敢去调查取证。这样的话,在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也就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因此,赋予侦查阶段辩护律师调查取证的权利,是确保以权利制约权力,实现控辩双方的实质平等的重要保障。

但是,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侦查阶段赋予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不仅仅是一项权利的增加那么简单,它涉及到诉讼构造、辩护制度、侦查模式等一系列刑事诉讼框架和制度层面的内容。因此,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不是律师调查取证权本身的改革,即赋予辩护律师完全自由的调查取证权亦或是有限的调查取证权,关键是要确立相关的配套制度以保障律师能够在侦查阶段通过国家机关或者外界予以认可的力量获取证据材料。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一方面,赋予辩护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证据保全请求权以及律师申请调取证据遭到拒绝后的补救措施。对于申请证据保全的请求权需向法院提出,并且对该程序的具体实施需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于律师申请调查取证受到检察机关或者法院的驳回,申请人可以向其上级机关复议,如果上级机关认为下级检察机关或者人民法院不同意调查取证申请的决定是错误的,上级机关有权进行调查取证。

篇6

第三章 调查取证  

18.证据包括哪些类型及对证据有何要求?   (1)证据种类

   执法部门办理执法案件的证据包括:(1)书证;(2)物证;(3)视听资料;(4)电子数据;(5)证人证言;(6)当事人的陈述;(7)鉴定意见;(8)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二)证据特性

   证据应当具有合法性、真实性、关联性。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19.执法部门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收集证据?     执法人员应当合法、及时、客观、全面地收集证据材料,依法履行保密义务,不得收集与案件无关的材料,不得将证据用于法定职责以外的其他用途。

执法部门可以通过下列方式收集证据: 

(1)询问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其他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听取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的陈述、申辩; 

(2)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取证据; 

(3)通过技术系统、设备收集、固定证据; 

(4)委托有资质的机构对与违法行为有关的问题进行鉴定; 

(5)对案件相关的现场或者涉及的物品进行勘验、检查; 

(6)依法收集证据的其他方式。

20.收集、调取书证应当遵守哪些规定?

(1)收集书证原件。收集原件确有困难的,可以收集与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制件、影印件或者节录本;

(2)收集书证复制件、影印件或者节录本的,标明“经核对与原件一致”,注明出具日期、证据来源,并由被调查对象或者证据提供人签名或者盖章; 

(3)收集图纸、专业技术资料等书证的,应当附说明材料,明确证明对象; 

(4)收集评估报告的,应当附有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有效证件或者资质证明的复印件; 

(5)取得书证原件的节录本的,应当保持文件内容的完整性,注明出处和节录地点、日期,并有节录人的签名; 

(6)公安、税务、市场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作为证据的,证明材料上应当加盖出具部门的印章并注明日期; 

(7)被调查对象或者证据提供者拒绝在证据复制件、各式笔录及其他需要其确认的证据材料上签名或者盖章的,可以邀请有关基层组织、被调查对象所在单位、公证机构、法律服务机构或者公安机关代表到场见证,说明情况,在相关证据材料上记明拒绝确认事由和日期,由执法人员、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

21.收集、调取物证应当遵守哪些规定?

(1)收集原物。收集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收集与原物核对无误的复制件或者证明该物证的照片、录像等其他证据; 

(2)原物为数量较多的种类物的,收集其中的一部分,也可以采用拍照、取样、摘要汇编等方式收集。拍照取证的,应当对物证的现场方位、全貌以及重点部位特征等进行拍照或者录像;抽样取证的,应当通知当事人到场,当事人拒不到场或者暂时难以确定当事人的,可以由在场的无利害关系人见证; 

(3)收集物证,应当载明获取该物证的时间、原物存放地点、发现地点、发现过程以及该物证的主要特征,并对现场尽可能以照片、视频等方式予以同步记录; 

(4)物证不能入卷的,应当采取妥善保管措施,并拍摄该物证的照片或者录像存入案卷。

22.收集视听资料应当遵守哪些规定?

(1)收集有关资料的原始载体,并由证据提供人在原始载体或者说明文件上签名或者盖章确认; 

(2)收集原始载体确有困难的,可以收集复制件。收集复制件的,应当由证据提供人出具由其签名或者盖章的说明文件,注明复制件与原始载体内容一致;

(3)原件、复制件均应当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地点、制作人和证明对象等; 

(4)复制视听资料的形式包括采用存储磁盘、存储光盘进行复制保存、对屏幕显示内容进行打印固定、对所载内容进行书面摘录与描述等。条件允许时,应当优先以书面形式对视听资料内容进行固定,由证据提供人注明“经核对与原件一致”,并签名或者盖章确认; 

(5)视听资料的存储介质无法入卷的,可以转录入存储光盘存入案卷,并标明光盘序号、证据原始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地点、制作人,及转录的制作人、制作时间、制作地点等。证据存储介质需要退还证据提供人的,应当要求证据提供人对转录的复制件进行确认。

23.收集电子数据应当遵守哪些规定?   (1)收集电子数据的原始存储介质。收集电子数据原始存储介质确有困难的,可以收集电子数据复制件,但应当附有不能或者难以提取原始存储介质的原因、复制过程以及原始存储介质存放地点或者电子数据网络地址的说明,并由复制件制作人和原始存储介质持有人签名或者盖章,或者以公证等其他有效形式证明电子数据与原始存储介质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2)收集电子数据应当记载取证的参与人员、技术方法、步骤和过程,记录收集对象的事项名称、内容、规格、类别以及时间、地点等,或者将收集电子数据的过程拍照或者录像; 

(3)收集的电子数据应当使用光盘或者其他数字存储介质备份;   (4)收集通过技术手段恢复或者破解的与案件有关的光盘或者其他数字存储介质,电子设备中被删除、隐藏或者加密的电子数据,应当附有恢复或者破解对象、过程、方法和结果的专业说明。

24.收集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应当遵守哪些规定?

(1)询问当事人、证人,制作《询问笔录》或者由当事人、证人自行书写材料证明案件事实; 

(2)询问应当个别进行,询问时可以全程录音、录像,并保持录音、录像资料的完整性; 

(3)《询问笔录》应当客观、如实地记录询问过程和询问内容,对询问人提出的问题被询问人不回答或者拒绝回答的,应当注明; 

(4)《询问笔录》应当交被询问人核对,对阅读有困难的,应当向其宣读。记录有误或者遗漏的,应当允许被询问人更正或者补充,并要求其在修改处签名或者盖章; 

(5)被询问人确认执法人员制作的笔录无误的,应当在《询问笔录》上逐页签名或者盖章。被询问人确认自行书写的笔录无误的,应当在结尾处签名或者盖章。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执法人员应当在《询问笔录》中注明。

25.勘验、抽样、鉴定应当遵守哪些规定?

(一)对与案件事实有关的物品或者场所实施勘验的,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制作《勘验笔录》; 

2)实施勘验,应当有当事人或者第三人在场。如当事人不在场且没有第三人的,执法人员应当在《勘验笔录》中注明; 

3)勘验应当限于与案件事实相关的物品和场所; 

4)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音像记录。

(二)抽样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执法人员抽样取证时,应当制作《抽样取证凭证》,对样品加贴封条,开具物品清单,由执法人员和当事人在封条和相关记录上签名或者盖章。 

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国家有关规定对抽样机构或者方式有规定的,执法部门应当委托相关机构或者按规定方式抽取样品。

(三)鉴定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为查明案情,需要对案件中专门事项进行鉴定的,执法部门应当委托具有法定鉴定资格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没有法定鉴定机构的,可以委托其他具备鉴定条件的机构进行鉴定。

26.哪些情形下可以适用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措施?

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执法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对与涉嫌违法行为有关的证据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措施。

27.如何进行证据先行登记保存?

(1)先行登记保存有关证据,应当当场清点,制作《证据登记保存清单》,由当事人和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当场交当事人一份。 

(2)先行登记保存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损坏、销毁或者转移证据。      (3)对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执法部门应当于先行登记保存之日起七日内采取以下措施,逾期未作出处理决定的,先行登记保存措施自动解除。

      1)及时采取记录、复制、拍照、录像等证据保全措施,不再需要采取登记保存措施的,及时解除登记保存措施,并作出《解除证据登记保存决定书》; 

2)需要鉴定的,及时送交有关部门鉴定; 

3)违法事实成立,应当依法予以没收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没收违法物品; 

4)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查封、扣押的,决定查封、扣押。

28.如何对证据进行审查?     执法部门应当对收集到的证据逐一审查,进行全面、客观和公正地分析判断,审查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关联性,判断证据有无证明力以及证明力的大小。   (1)审查证据的合法性,应当审查下列事项:      1)调查取证的执法人员是否具有相应的执法资格; 

2)证据的取得方式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3)证据是否符合法定形式;     4)是否有影响证据效力的其他违法情形。   (2)审查证据的真实性,应当审查下列事项: 

1)证据形成的原因; 

2)发现证据时的客观环境;      3)证据是否为原件、原物,复制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是否相符; 

4)提供证据的人或者证人与当事人是否具有利害关系; 

5)影响证据真实性的其他因素。 

单个证据的部分内容不真实的,不真实部分不得采信。  (3)审查证据的关联性,应当审查下列事项: 

1)证据的证明对象是否与案件事实有内在联系,以及关联程度; 

2)证据证明的事实对案件主要情节和案件性质的影响程度; 

3)证据之间是否互相印证,形成证据链。

29.如何对证据进行认定?  (1)当事人对违法事实无异议,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足以认定案件事实的,视听资料、电子数据可以替代询问笔录、现场笔录,必要时,对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关键内容和相应时间段等作文字说明。   (2)下列证据材料不能作为定案依据:

      1)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 

2)被进行技术处理而无法辨明真伪的证据材料; 

篇7

    被告为一家生产轮胎的企业,原告为被告加工配件,双方口头协商确定加工费,原告将加工物送至被告仓库后,由被告的质检员、保管员出具入库单,每月底被告依据自己的记帐情况告知原告其应付加工费的数额,原告据此开出增值税发票交给被告,被告将发票挂帐,后分期给付加工费。在1998年12月至2000年8月双方业务关系存续期间,原告称共向被告开出12张发票,金额为59万元,被告付款49万元,尚欠10万元。原告在索款未果的情况下诉至法院要求被告支付剩余加工费,并提供了增值税发票的记帐联和被告付款后原告向其开出收据的记帐联。

    分析:

    本案从双方交易习惯看,只要被告收到原告的增值税发票,就意味着被告应付给原告发票上所记载数额的款项,被告对这一点也予认可,但对于被告是否收到原告的增值税发票,原告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原告主张只要调查被告的帐目即可查明这一事实,并据此申请法院调取被告的帐册。由此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原告的申请是否属法院调查取证的范围。

    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称(若干规定))第17条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当事人及其诉讼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一)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并须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档案材料;(——)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材料;(三)当事人及其诉讼人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材料。结合本案事实,原告的请求显然不属于前两种情况,对是否属第 (三)种情况,一种意见认为,对于是否调取对方当事入帐目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应具体案件具体分析。如果当事人自己未提供任何证据,只要求法院调取对方帐目时不应予以准许。而对于当事人提供了一些证据,但根据这些证据无法充分认定案件事实,只要调查对方帐目记载情况,就有可能查明案件事实的情况下,可依当事人申请调取对方当事人的帐目。理由:(一)对方帐目属于>证据规则)规定的“当事人及其诉讼人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材料”的范畴。(二)调取对方帐目有利于查清案件事实,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裁判。 (三)法院依申请调取证据,只要当事人申请,且木违反法律法规,法院就应当调取。

    笔者认为,对该案涉及问题的处理关系到对>若干规定)第17条第 (三)项规定的理解与适用。该款是一个弹性条款,在适用时应考虑以下条件:一是当事人申请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显然不属于>若干规定)第17条规定中第(一)(二)种情形的。二是当事人申请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所处环境对于当事人及其诉讼人的证据收集能力而言收集确有困难的。三是当事人申请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应仅指存在于双方当事人以外的第三方的证据材料。根据>民诉法)确定的“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及《若干规定)有关举证责任的规定,被告无须为原告提供证据。况且>若干规定)对于存在于对方当事人处的证据已另行做了规定,>若干规定)第75条规定:“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持有证据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入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四是当事人对于其申请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必须提供相应的线索。根据最高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第3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及其诉讼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并已提出调取证据的申请和该证据线索的”,法院可以调查收集。证据线索包括证据的内容、能证明的事实、证据的位置、由谁掌控等情况。五是当事人申请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应当与案件的待证事实有关,甚至是对案件事实的认定产生非此即彼的重大影响的证据。当事人依据>若干规定)第17条第(三)项的规定申请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需得满足以上条件,法官方予准许。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本案中原告主张其已将增值税发票交付给了被告,完全属于原告的正常举证责任,法院不应依职权调取被告的财务帐册为原告收集证据。

篇8

一、总体评价

近年来,我区始终重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按照亲民、高效、科技、和谐的城管工作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着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在22个方面做到了全市率先,连续十一年在全市城市管理综合考评中排名第一,城市管理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先后有数以百计、遍布全国的考察团来学习取经,优美的城市环境不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而且大大提升了新区人民的幸福指数。

(一)、城市卫生更加洁净。区环卫处坚持二十四小时保洁,每天选择车辆相对较少的凌晨对主次干道及人行道进行清洗,确保路现本色,干净整洁;城区26座公厕按照五星级标准进行管理,在武广西站设置了全市第一座移动公厕;率先在亲亲家园和联谊新村两个小区试行垃圾直运,简化清运环节,减少二次污染,城区生活垃圾做到日清日洁,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区域环境更加洁净。

(二)、城管执法更加人性。城管执法不是城管慈善,也非城管统战;有执法就会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往往会产生矛盾和意见。尽管如此,城管大队在强化监管的同时,既重视方式方法,更注重人文关怀。一是通过评比促进监管,坚持每月开展门前三包示范门店评比,依靠评比培养商家的自律意识,已评选示范店62家;二是疏堵结合畅通秩序,积极倡导讲文明、讲卫生、讲秩序的同时,开展乱扔吐、乱停放等六乱整治;三是换位审视强化整治,对于早夜市卫生、渣土散落,先进行教育,再责令清扫,对屡教不改者严厉处置。

(四)、绿化装点更加美丽。积极打造绿化景观升级版,建成了全省首个绿化垃圾处理站,实现变废为宝;协调市投入近1000万元对长江路、黄河路、天台路等区域主干道进行了增花增色;对主次干道道路绿化进行艺术造型修剪,形成了季季有花色、街街有特色;定期清洗绿化带并做好了抗旱保苗和苗木补栽工作,提高了绿化养护水平;持续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近两年共种植香樟、广玉兰等3000多株,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市民护绿意识不断增强,城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0%。

(五)、物业管理更加贴心。物业办在辖区范围内积极宣传《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加强对物业管理公司的协调指导,减少和缓解物业管理与小区居民的矛盾,为和谐社会出力;加大协调的力度,近年来先后完成了区机关小区、西苑小区等1500余户的水、电改造,助其与市场化、规范化接轨。

(六)、数字监管更加有力。始终坚持依靠数字技术及时、全面掌控区域城市管理状况,全面推进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通过31个全球眼对城区市容环卫情况进行全方位动态监控,做到了信息采集全天候,网格管理全覆盖,指挥监督全时段。

二、主要问题

面对专项工作评议,区政府分管领导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一班人,认为这是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职权的重要形式,不是故意找茬,也不是吹毛求疵,更不是人为制造对立面,真正把这种监督当成了支持,理解为呵护,感同于关心,主动征询意见反馈,认真对待各类建议,做到了边评议边整改。评议中归纳其主要问题是:

(一)、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在彰显代表主体作用,走访代表团时,有代表在充分肯定城管执法工作的同时,也反映个别城管队员因为反复接待学习考察,屡次劝说进店经营,对违章经营者有时方法较为简单或出现情绪化现象;在充分尊重民意的随机调查时,部分受访对象对个别路段市政维护的围栏久围不修,对相关设施、设备与新区发展不匹配表示不可理解;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测评谈话时,有服务对象对环卫处要求小区物业代收卫生费颇有微词;在组织部分基层单位进行座谈时,有单位反映监督指挥中心设置的初衷与实际操作层面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情况。

(二)、相关标准希望统一。在天元区,无论是城管队员,还是环卫工人均出现了区聘、街道聘各自为政的现象,其劳动待遇也不尽相同,即便是街道和街道之间也有所差异。这既不利于队伍的相对稳定,也不利于当事人内心和谐的构建。特别是环卫工作,我们不能简单的同河东三区比,因为我们的清扫面积接近河东三区之和,环卫工人的劳动量大大超过河东三区环卫工人的劳动量,我们有必要、也有实力适当调高区域环卫工人的工资水平,让他们和我们一起分享新区发展的成果。

(三)、创建力量亟需整合。走访中,有代表提出强化村镇农贸市场整治的建议,可农贸市场的整治,不是城管一家能做好的事情,关联工商、商务、卫生、疾控等部门的协同,涉及马路市场的还需要公安交警、公路交通等部门参与。我们举这个例子,就是深感区域创文、创卫、创环模等工作,不仅需要市直驻区单位的支持,也需要市中心医院等辖区企事业单位的配合,更需要湖南工业大学这种高等学府的响应,只有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只有各单位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做好自己的事,创建工作的合力才能最大程度的彰显,创建工作的实效才能事半功倍、点石成金。

三、整改建议

对于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征集到的意见建议,评议调查组及时向区政府分管领导及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反馈。为做好今后的工作,评议组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宣传可以确立导向,教育可以促进养成。一是要加大对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让人们知晓法律的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也让人们懂得法律的威严,劝诫他人守法,形成壹加壹大于贰的效果。二是要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润物细无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思想教育,不仅可以感化当事人,而且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更有利于促进人们良好的日常养成,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篇9

论文关键词 社区矫正 法律监督 调查报告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根据2009年“两院两部”的《意见》,明确了社区矫正适用的对象主要包括被人民法院判处管制、被人民法院宣告缓刑、被人民法院、公安机关或监狱管理机关批准暂予监外执行、被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假释以及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五种罪犯豍。最新的颁布的《刑法修正案(八)》明确了对管制、缓刑以及假释的罪犯实行社区矫正。这也是我国法律首次提及社区矫正。

一、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

1.户籍人口纳入社区矫正的人数。截至2011年4月25日,某区(不含Y新区)户籍人口共纳入社区矫正对象为38人,其中男性37人,女性1人。其中所纳入的社矫人员当中,某区政府所在街道人数最多为九人。到目前为止,有一名矫正对象发生再犯罪事件,除两个街道无接收社区矫正对象外,其余街道均接受了矫正对象。

2.社区矫正对象服刑类别。纳入社区矫正对象的服刑人员类别共有四种,其中缓刑21人、假释9人、剥夺政治权利6人、暂予监外执行(保外就医)2人。

3.社区矫正对象所触犯的刑法罪名。社区矫正对象所触犯的刑法罪名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大类罪名当中,分别为贪污受贿类(受贿、行贿)、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类(涉毒案件、涉赌案件)、侵犯公民人身权类(故意伤害)、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类(走私、非法经营)以及侵犯公民财产权类(抢劫、诈骗)。特别是贪污犯罪等职务犯罪类占了总数的34%。

二、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矫正人员脱管、漏管现象严重

2010年1月份至2011年4月,某区院接收到本地、外地法院以及监狱寄达的户籍人口适用社区矫正法律文书为60份,应纳入社区矫正对象的户籍人数为60人。而通过社区矫正办统计数据来看,这段时间实际纳入社区矫正的人数只有10人。这说明还有50人没有纳入社区矫正对象,脱管或者漏管的比例高达80%,值得引起重视。各街道中出现脱管、漏管人数最多人数为Z街道,达15人之多。最少的街道为分别各一人。

(二)出入境管理宽松,社区矫正人员轻易出境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服刑人员是不能出境(包括前往港澳特别行政区)。深圳市四部门制定的《深圳市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中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公安机关依法对司法行政机关通报的社区矫正对象实行出入境管控”。我们在走访有关街道的时候,发现每个街道都不同程度存在社区矫正人员可以出境,例如某区某街道共接纳社区矫正人员5人,五人均持有《内地居民前往港澳通行证》,五名矫正对象最近一年以来均有出入境记录,最严重者罗某某,自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前往香港次数达15次之多,而且最长还在香港逗留3天之久。由于社区矫正人员仍处于刑罚执行阶段,如在境外又触犯当地法律,后果不堪设想,甚者更有损我国司法权威,必须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三)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缺乏有效衔接

现阶段,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实行的是“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司法所具体实施,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豎这其中涉及的工作主体有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矫正办)、公安机关、监狱等等。虽然社区矫正工作的牵头部门是司法行政部门,由于每个部门都只负责自身职责的工作,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协调机制,就单凭四部门印发的《深圳市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整个社区矫正工作难于正常运作。上述所出现的脱管、漏管现象很大程度是由于各部门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

(四)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缺乏,管理力量不足

作为社区矫正对象的执行主体,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明显缺乏,通常是一个社区只有一个民警(而且是兼职的形式),而作为社区矫正管理的社区矫正办也同样面临着管理力量不足的局面。以某区某街道为例,街道社区矫正机构一般隶属于街道的司法所,一般由一个公务员和一个政府购买服务的社工负责一个街道的社区矫正管理工作。在人员缺乏的情形下,街道一级的矫正办能做的就是应付上级的考核和检查,对于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和管理以及考核奖惩难以很好完成。

三、解决某区社区矫正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法院等有关部门应及时向社区矫正部门寄发判决书

法院应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在作出缓刑判决前,应委托被告人或罪犯户籍地的区级社区矫正机构进行庭前调查,了解被告人的实际住址和社会关系,如不满足适用缓刑条件,应及时收监执行,目前据了解,某区法院尚未出现过一起对被判处缓刑的被告人进行庭前调查。同时,法院在做出缓刑判决后以及减刑和假释裁定,应及时将判决书等有关法律文书寄往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办和公安部门,让街道社区矫正办和公安机关能及时掌握缓刑服刑人员的有关信息,避免出现脱管、漏管现象。

(二)司法部门应定期将社区矫正人员名单报送出入境部门

调查中我们发现区级出入境管理部门无权对不准出境人员进行数据录入,数据录入的权限归市公安出入境管理处负责。区级司法机关应每月将社矫人员名单报送到市级司法机关,然后由市司法局统一报送到市出入境管理部门,从而有效杜绝社矫人员出境问题。

(三)定期召开公、检、法、司、监等职能部门协调会

由于社区矫正工作所涉及的职能部门较多,如果各职能部门只是生硬的按照《细则》上的条文执行,缺乏一个整体的有效协调工作模式,则工作中会出现很多问题,不利于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更不利于法律监督部门进行有效的法律监督。因此,应该每年召开一次社区矫正工作协调会议,把平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拿出来讨论,该协调的协调,该处理的处理。以保证此项工作制度能够在日后得到更好的落实。同时,应把社区矫正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大对社区矫正经费的投入,确保人、财、物到位。

(四)政府应加大对社区矫正经费的投入

目前,法院对于部分主观恶性不大,悔罪态度较好的轻微刑事案件被告人倾向于适用非监禁刑(缓刑)。2010年,某区院公诉部门共提起公诉案件5174宗7821人,其中提起公诉的户籍案件约为39宗54人豏。对户籍人口如果符合适用缓刑的条件都可以判处缓刑,换言之,2010年法院判处缓刑而应纳入社区矫正的人数约为50人。按照目前每个街道一个公务员一个社工的管理模式,难以有效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日常的管理和教育。政府应加大力度购买社工服务,应按照一名社工对应两名社区矫正人员的模式,同时,应定期举行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培训课程,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四、现阶段基层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如何进行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现行法律上并没有明确规定

在2009年“两院两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中提及了“人民检察院要加强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的法律监督,发现有违法情况时应及时提出纠正意见或者检察建议,保证刑罚的正确执行。”现阶段,我国并没有制定《社区矫正行为法》,对社区矫正法律监督这一空白,我们能否能把社区矫正当作监外执行来实行法律监督呢?但纵观我国当前的法律法规,就监外执行检察的相关规定就过于原则、笼统,在日常的监督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监督的效果不太理想豐。

(二)社区矫正工作主体较多,法律监督难度大

上文已阐述过,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到的职能主体有法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矫正办)、监狱等。如果要对他们每一个主体在其职责范围内进行有效监督,督促其做好其本职工作,这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过去,检察机关的监外执行法律监督主要是倾向于对监外执行罪犯的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现阶段,由于社区矫正办承担了大部分社区矫正的工作,要对其每一个环节实行有效的法律监督,这一块法律监督工作对检察院来说,由于无法可寻,是一块从来没涉及过的真空区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五、如何完善某区社区矫正法律监督

(一)尝试整合检察院内部人员,增加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力量

可以学习增城市人民检察院在开展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模式,如整合全院检察人员的力量,把全院的中层副职以上领导都任命为社区矫正检察官,每月固定到挂点街道进行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一方面改变了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人手缺乏的情况,增加了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人员力量;另一方面也很好的体现了检察机关深入基层工作的形象,密切了检群之间的关系,有效的推行“三项重点工作”。

(二)逐步建立专属于检察机关的社区矫正对象台帐

对于被法院判处缓刑的本地户籍人员以及街道社区矫正办上报的社区矫正对象人员每月核对一次。重点核查两个单位上报的对象人员名单是否一致,并将上述两份报表汇总成一份包括矫正对象个人的基本信息、接受矫正教育情况以及特定事由有无事前备案等情况的台帐。确保矫正对象不会脱离监管以及了解到矫正对象最新的行踪,做好交付执行环节法律监督。

(三)不定期对各街道社区矫正办进行明察暗访

不定期到各街道社区矫正办进行明查,重点检查是否建立社区矫正对象台帐以及矫正对象措施的落实和矫正的教育效果,加强与街道一级社区矫正办的联系与沟通。在明查的同时,要做好暗访工作,对于台帐上登记的矫正对象要实行暗访,主要走访矫正对象住所并与其谈话,了解矫正对象的最新思想动态和矫正对象是否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有无出现脱离监管现象,对于部分严管对象要定时与其谈话,了解其是否按要求进行矫正,提升法律监督的实效以及确保法律监督落到实处,切实做好执行变更环节以及执行终止环节的法律监督。

篇10

社区党委(总支、支部):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 党(工)委

(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在社区生活中的现实表现,严把党员“入口关”,我党(工)委拟对居住在你辖区内同志的相关情况征求意见。

1.是否参加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此项仅预备党员填写)

A 积极参加 B 偶尔参加 C 不参加 D 不了解

其他

2.是否按时缴纳物业(卫生、暖气)费?

A 按时交 B 不能按时交 C不交 D 不了解

其他

3.是否存在不文明行车停车行为?

A 存在 B 不存在 C 不了解 其他

4.是否存在不文明养犬行为?

A 存在 B 不存在 C 不了解 其他

5.是否存在侵占公共绿地情况?

A 存在 B 不存在 C 不了解 其他

6.是否存在乱堆乱放情况?

A 存在 B 不存在 C 不了解 其他

7.是否存在私搭乱建情况?

A 存在 B 不存在 C 不了解 其他

8.是否存在家庭不和睦情况?

A 存在 B 不存在 C 不了解 其他

9.是否存在邻里不和谐情况?

A 存在 B 不存在 C 不了解 其他

10.是否存在其他不良行为?(如有,请在横线上注明)

A 存在 B 不存在 C 不了解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