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范文
时间:2023-04-02 23:49: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沧州 061000)
1 高校会计核算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011年4月,中央明确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时间表,根据方案,此次改革将明确事业单位功能定位,最终将使部分事业单位完全推向市场,部分事业单位由国家赋予了一定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建立政府新公共财政体系框架,从单纯的“公益性”向“综合性”逐渐改变,其市场性也得到进一步加强。高校作为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将面临社会环境和市场经济环节定位的转变,其社会服务职能将更加凸现出来。高校的市场地位需要更加全面的会计信息来支持其做出财务决策。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会计核算执行的是财政部于1998年制定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是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基础上制定的,会计科目的设置,更多的是考虑政府部门预算管理的需求,对学校的教育经费收支情况进行了重点的反映,却没有考虑到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需求。随着高校教育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投资体制发生深刻变化不少高等学校学费收入、商业银行贷款等非财政拨款资金之和已超过了财政拨款资金如表1所示
高等学校的经费来源、办学理念、后勤管理、校产管理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高校会计制度、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绩效评估与控制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使得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高校管理对其财务信息的需求。高等教育多元化投入体制的逐步建立, 要求高校在财报披露方面,向债权人提供真实反映高等学校财务状况的信息。在资金核算方面讲,既要核算财政拨款的使用效果,又要核算商业银行贷款资金的成效,还要核算学费收入对财政拨款的补充及安排偿还贷款本息的情况。在资源配置的方面要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安排资金及执行预算。在管理考核方面,要核算教学、科研的投入、产出,并对各院系(包括科、所)的绩效进行评价。所以高等学校由过去的主要向政府部门提供信息转变为向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财务信息,财务信息不仅要满足投资者的需要,还要为管理决策服务。《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推出,规避了我国高校现行会计制度下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整个经济事项,导致会计期间的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可比性的制度因素,使高校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对其经济业务进行全面、合理地确认、计量和报告成为可能。
2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亮点
2.1 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基础
《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教财[1996]101号)指出,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度,学费标准根据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确定。学生培养成本,可以为高校制定收费标准提供科学依据。现行制度不反映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损耗的价值,这样测算出的生均培养成本并不准确。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的引入是会计领域的重大理论与实践的突破。新的会计制度里面出现了“累计折旧”会计科目,而“累计折旧”正是权责发生制的重要标志。以此为基础的核算不但能较准确的配比收入支出,而且形成的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高校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和某一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结果。能更好的反映高等学校会计围绕社会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更好的反映并报告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与高等学校职责之间的受托责任
2.2 实现了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的一体化
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高校教学科研经费和基本建投资分别核算和编制报表,学校作为一个法人主体,需同时作为两个会计主体编制两份会计报表,由于高校事业经费和基本建投资分开核算和报告,基本建设应付未付的贷款本息没有体现于高校事业经费账务和报表之中,同时也未计入建设项目的成本。这导致高校对基本建设借款费用管理和监控不严格,财务风险较大。另一方面,在建工程项目价值不在高校事业经费会计报表中反映,只有在办理竣工验收结算手续之后才登记入账,将建设费用转为固定基金。实际工作中,经常因验收、交接的延误造成自建固定资产登记不及时,可能出现已使用多年的固定资产却一直未记录入账的情形。从而导致高校资产账面记录不真实,不利于高校的资产管理和财务监控。这在无形中加大造成高校基本建设与使用脱节。致高校财务信息反映不真实和不完整。基建账与事业账的顺利对接,能有效确保高校会计核算体系的完整性,全面、真实、合理地反映基建项目资金的来龙去脉,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3 规范高校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计量,力保真实完整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使在建工程,基建工程占有的资产价值计入资产负债表,规范固定资产入账,合理系统的计提折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固定资产价值虚增;改变了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成本被一次性列支费用,没有确认为无形资产的弊端; 规范了高校存货的确认计量,明确了取得和发出的核算,有利于期末对存货的盘点,加强了这部分国有资产的管理。明确了文物文化资产的核算等。
3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遗憾探讨
3.1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没有很好的解决高校财务的平衡预算问题
高等院校债务的出现打破了“收付实现制”下的“收支平衡”,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最终没有引入了预算科目,在编报财务报表的同时编报了预算收支表,由于用贷款资金支付形成预算支出,如果当期没有足够的预算收入与其平衡就会使预算收入与预算支出在数量上的不匹配,结果造成高等学校的账面上出现大量的“负结余”。而“负结余”的出现违背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校级预算和所属各级预算必须各自平衡,不得编制赤字”的规定。
3.2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适当引入了权责发生制,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核算中
但是,在收入和费用核算方面仍沿用收付实现制,不能反映在一个会计年度,学校运营的真实收入和成本费用情况。如仍按照收付实现制确认学费收入,作为高校一项重要的主业收入,却不能反映学生的欠费问题,从而少记收入和应收债权,导致财务报表资产和收入的信息失真。同时高校学存在着当年实际支出中包含以前年度支出的问题,从而导致无法真实地反映当年支出预执行情况。
3.3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以是非基建项目资金为标准来确认“在建工程”和“基建工程”
而现实中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高校基本建设资金进行多方面筹集,有财政拨款、高校自筹、银行贷款等。所以具体的建筑工程所使用的资金很难严格区分是非基建项目资金还是基建项目资金。多数工程实体建设既使用基建项目资金又使用高校自筹资金。
3.4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未充分引入谨慎性原则,如未规定资产需要计提减值准备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于教育的日益重视,对高等学校的资金投入逐年加大,高等学校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如果高等学校的资产实质上已经减值,但现行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按账面原值核算。但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会发生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其实际净值与账面原值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3.5 对会计期末由于未决诉讼、未决仲裁或其他原因可能需要支付或赔偿的金额既不确认预计负债,也不予以披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4 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改进意见
(1)促进高校财务报表体系建设。在现有报表体系得基础上引入预算收支表和基建投资表。预算收支表的引入,要求平行设置财务会计科目与预算会计科目,并明确采用平时登记或期末登记的会计处理方法,这样从源头上保持了财务会计核算科目与预算科目的一致性,从而有效杜绝了预算、决算“两张皮”现象。并既能提供绩效评价需要的权责发生制的财务信息,也能提供预算管要的预算收支信息,满足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基建投资表的引入,则有效弥补了现行体制下由于高校基本建设报表与日常教育事业支出报表各自报送,单向汇报,互不干涉所导致的借款资金来源与去向、基本建设等情况无法在财务报表上得以真实反映的不足。两表的引入,使得高校财务报表反映的内容更为全面。有利于高校基建投资与专项资金使用效果的信息披露,有利于加强高校预算执行能力和预算监督的能力。从而综合反映高校财务状况、收入费用以及预算管理等会计信息。
(2)为解决高校财务的平衡预算问题,建议在预算会计科目预算收入下设借款收入明细科目,在预算支出预算科目下设借款支出明细科目,在本期结余预算科目下设本期借款结余明细科目,在累计结余预算科目下设借款累计结余。在取得借款时,借记“本期结余——本期借款结余”贷记“预算收入——借款收入”;在借款使用时,借记“预算支出——借款支出”,贷记“本期结余——本期借款结余”;期末,借记或贷记“本期结余——本期借款结余”,贷记或借记“累计结余——借款累计结余”。
(3)建议在收入费用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提高收入和成本费用的配比性,有助于掌握学校真实的结余情况。如对学生应缴、欠缴学费以及学校按政策减免学费等通过应收科目反映。对非财政的合同收入确认,根据合同规定或项目进度,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确认收入费用作为非义务教育阶段,高校学生的欠费完全属于高校的一项债权,符合高校收入的确认条件,应及时确认收入和应收债权,并根据实际情况计提坏账准备,促使相关部门加强学生欠费的管理和催缴,有效维护教育的公平性和高校的健康发展。在账务处理上,应设置“应
收学费”科目,每学年初学生欠缴学费时借记“应收学费”,贷记“应缴非税收入”;收到学费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收学费”。
(4)建议完善“基建工程”科目,在“基建工程”下设“专项资金”,“自筹资金”两明细科目,在“专项资金”,“自筹资金”两明细科目下按“各工程项目”分别设明细科目,在“各工程项目”明细科目下设“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等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在发生各项工程支出时,区分资金来源及去向分别登记以上各明细科目,在工程完工时将不同资金来源下的工程项目合并入固定资产,如“借:固定资产——甲,贷:基建工程——专项资金——甲项目,贷:基建工程——自筹资金——甲项目”。
(5)会计核算在除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外,适时适度引入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以便使会计确认列报更加真实准确。征求意见稿在对高校各项资产核算时应考虑上述属性,对资产进行期末计价,有减值迹象应予计提减值准备。在固定资产初始计量时,应予考虑不同的取得方式,如以融资租入、长期信用赊购取得固定资产时在确定固定资产的入帐价值是应考虑长期应付款的融资实质。文物文化资产计量应采用公允价值。图书类固定资产后续计量应计提折旧。
篇2
【关键词】 高等学校;会计改革;二维体系;信息生成模式
一、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会计的目标之一是为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客观、有用的会计信息。高等学校会计也不例外,需要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高校管理者办学管理、社会各界了解高等教育培养成本等提供客观、有用的会计信息。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以下简称《制度》)于1998年开始实施,至今已经执行十几年。这十几年间,我国经济、教育等各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现行的《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有关方面对高等学校会计信息的需求,《制度》亟需进行改革。
为改善和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绩效、有效控制财政赤字,许多国家逐渐认识到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性,着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施了一系列适合本国国情的改革措施,不少国家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并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新西兰是较早在政府会计系统全面改革的国家,相继颁布了《公共财政法案》、《财务报告法案》,率先在政府部门分步实行权责发生制,并在政府进行财务报告时采用权责发生制,20世纪90年代已全面构建了基于权责发生制的财务管理与预算系统。
澳大利亚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颁布实施了《财务管理和受托责任法案》,明确要求政府预算、政府会计和政府财务报告的核算基础为权责发生制。
英国于2000 年7 月颁布了《政府资源与会计法案2000》,从而成为政府部门预算与核算全面实行权责发生制的法律依据,自2001年起中央政府预算采用权责发生制。
美国联邦政府通过联邦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公告形式规范其会计准则,其中明确规定联邦政府的支出确认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国际公共部门会计文告手册》,制定了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编制财务报表的国际公立会计准则,要求“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的权责发生制下的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相趋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出台的《2001年政府财政统计手册》,规定政府财政统计的信息必须采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基础。
包括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在内的超过半数的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在政府会计中也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引入了权责发生制,许多发展
(五)净资产信息不实
由于高等学校的上述资产、负债信息不实,收入、支出信息不实,导致高等学校的净资产不实,不能客观反映高等学校的财务状况。
(六)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与基本建设会计核算无法纳入统一的核算系统
随着我国财政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基本建设支出已经不再作为政府的支出功能分类,而是将其列入部门预算,作为某一功能的一项经济分类。例如,教育部门的基本建设支出,作为政府教育功能的资本性支出反映;外交部门的基本建设支出,作为政府外交功能的资本性支出反映。
但是,由于高等学校会计核算的基础为收付实现制,而基本建设会计的核算基础为权责发生制,两者的记账基础不一致,导致无法形成统一的会计核算系统。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会计仍然单独设账、独立核算。高校会计将拨付的基本建设款进行费用化处理,在办理工程竣工决算时确认固定资产;而基本建设会计则将实际发生支出进行资本化处理,在办理工程竣工决算之前作为资产跨年度累计反映。
上述会计处理结果,使得高等学校在基本建设工程竣工决算之前发生的支出冲减了净资产,但无法确认为资产,导致资产和净资产虚减。
(七)学生培养成本信息不实
由于现行《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无法准确核算学生培养成本,无法为确定学费标准提供客观依据。目前,许多高等学校测算了本学校的学生培养成本,但采用的均是统计计算方法,缺乏连续性,在成本计算对象、成本会计期间、成本分配标准等诸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使培养成本的数据存在一定偏差。
(八)会计制度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不衔接
现行《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应按照一定标准提取学生奖贷基金等专用基金,列为当期支出。这种做法一是不符合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二是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存在矛盾。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求支出要有预算,而计提的专用基金不能列为预算支出;高等学校在实际发生专用基金支出的期间,不再确认支出,但不列入当期预算,则无法从国库支取现金。上述做法,导致高等学校的预算与决算口径不一致,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难以顺利实施。
(九)难以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
高等学校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收入、支出信息,只能反映实际的收入、支出,以及支出的进度等信息,但是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责任,没有与业务活动发生权责关系,无法客观反映高等学校的办学绩效和财务绩效。
三、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
为了解决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中,主要是引入权责发生制,提供高等学校进行相关决策所需的财务状况和业务成果的会计信息,同时还要满足现行财政管理的要求。为此,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二维体系
财务会计体系主要满足高等学校自身管理的要求,引入权责发生制。高等学校日常会计核算以财务会计体系为基础,以提供高等学校从事业务活动所需的会计信息为主要目标,客观反映高等学校的财务状况和业务成果。
预算会计体系主要满足国家宏观财政管理的要求,仍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以提供政府预算收支所需的会计信息为主要目标,客观反映财政资金的收支状况。
高等学校日常会计核算中,应以财务会计体系为基础,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无形资产分期摊销,编制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现金流量表等;预算会计体系只反映预算收入、支出,可以单独设置会计科目,自求平衡,按照财政管理的要求编制收入支出表。
财务会计体系和预算会计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高等学校经济活动的性质、过程,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二)建立成本管理和绩效考评辅助系统
由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引入权责发生制,为学生培养成本的核算和绩效考评提供了基础,因此,应建立成本管理辅助系统,利用财务会计系统提供的信息,通过一定的分配方法,计算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培养成本,为制定学费标准和财政拨款编制提供可靠的依据。此外,还应构建高等学校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分析高等学校的资金使用效益和投入产出效益,使高等学校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功效。
四、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改革中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一)财务会计体系的构建
财务会计体系应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调整,增设部分会计科目和改变部分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
1.资产类会计科目的调整
(1)“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科目。在财务会计体系中,高等学校购置固定资产不再确认支出,而是进行资本化处理。在固定资产使用期间计提折旧,确认为当期费用。高等学校购置固定资产时,应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按期计提折旧时,应按照固定资产的用途进行分配,借记“教学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其他费用”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需要说明的是,按照《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的规定,高等学校处置固定资产的收入应上缴财政,因此高等学校在计算折旧额时,不应预计净残值。此外,高等学校可能存在有收藏价值的资产,如古籍善本等,该类资产应单独确认为文物文化资产,不计提折旧。
(2)“无形资产”和“累计摊销”科目。在财务会计体系中,高等学校取得的无形资产,不论用于事业活动还是经营活动,均不再确认支出,而是进行资本化处理。在无形资产使用期间计提折旧,确认为当期费用。高等学校取得无形资产时,应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按期摊销时,应按照无形资产的用途进行分配,借记“教学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其他费用”等科目,贷记“累计摊销”科目。
(3)“在建工程”科目。在财务会计体系中,高等学校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不再确认为支出,而是进行资本化处理,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在工程完工后,转为固定资产,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满足财政基本建设拨款管理的要求,也可以单独设置“基建工程”科目,将基本建设拨款形成的支出单独归集,以便编制基本建设相关报表。
2.净资产类会计科目的调整
在财务会计体系中,不再设置“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等科目,而是设置“长期性净资产”、“限定性净资产”和“非限定性净资产”科目。
(1)“长期性净资产”科目核算的内容。“长期性净资产”科目期末余额反映高等学校期末以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形态反映的净资产。高等学校期末如果不存在购建长期资产借入的资金,则长期资产的账面价值全部反映为长期性净资产;如果存在购建长期资产借入的资金(主要为基本建设借款和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付款),则长期资产的账面价值扣除借入资金后的余额反映为长期性净资产。高等学校期末确认的长期性净资产如果大于期初确认的长期性净资产,说明本期的长期资产(扣除相应借款)增加,应根据其差额调整增加长期性净资产,借记“财务结余”科目,贷记“长期性净资产”科目;期末确认的长期性净资产如果小于期初确认的长期性净资产,说明本期的长期资产(扣除相应借款)减少,应根据其差额调整减少长期性净资产,借记“长期性净资产”科目,贷记“财务结余”科目。
(2)“限定性净资产”科目核算的内容。“限定性净资产”科目期末余额反映高等学校期末具有限定性用途的净资产,包括财政拨款结转资金、财政拨款结余资金和非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等。期末,首先应将本期发生的财政拨款和具有特定用途的收入相应的支出,转入“财务结余”科目,借记相关收入科目,贷记“财务结余”科目;同时借记“财务结余”科目,贷记相关费用科目。然后,将其差额转入“限定性净资产”科目,根据收入大于支出的差额,借记“财务结余”科目,贷记“限定性净资产”科目;根据收入小于支出的差额,借记“限定性净资产”科目,贷记“财务结余”科目。
需要说明的是,高等学校以限定性资金取得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在财务会计体系中未确认费用,表现为限定性资金结余,但货币资金已经支付,其结余不能再用于限定性用途。为此,应将这部分结余转为长期性净资产。
(3)“非限定性净资产”科目核算的内容。“非限定性净资产”科目期末余额反映高等学校期末不具有限定性用途的净资产,大体上相当于改革前事业基金中的一般基金,可以根据高等学校的需要安排支出。期末,首先应将本期发生的非限定性用途收入相应的支出,转入“财务结余”科目,借记相关收入科目,贷记“财务结余”科目;同时借记“财务结余”科目,贷记相关费用科目。然后,将其差额转入“非限定性净资产”科目,根据收入大于支出的差额,借记“财务结余”科目,贷记“非限定性净资产”科目;根据收入小于支出的差额,借记“非限定性净资产”科目,贷记“财务结余”科目。
需要说明的是,高等学校以非限定性资金取得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在财务会计体系中未确认费用,表现为非限定性资金结余,但货币资金已经支付,其结余不能再用于安排支出。为此,应将这部分结余转为长期性净资产。
3.收入类科目的调整
收入类科目的设置与改革前基本相同。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循序渐进的原则,收入的确认不宜做大的调整。为了便于提供预算会计信息,财政性资金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的确认仍宜采用收付实现制,在实际收到时确认为财政补助收入。
收入确认应进行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1)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进行后续计量。按照高等学校产业体制改革的精神,高等学校大多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且高等学校只能对资产管理公司投资。高等学校应在年末根据资产管理公司的净收益和持股比例确认投资收益,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贷记“其他收入——投资收益”科目;在收到现金股利时,作为投资返还处理,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
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年报的报出时间比高等学校决算报表的报出时间要晚,在这种情况下,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资产管理公司的年度快报确认投资收益,待资产管理公司的年报正式报出时,对其差额在次年进行调整。如果高等学校资产管理公司的规模较小或损益较少,按照重要性原则,高等学校的长期股权投资也可以采用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
(2)长期债权投资分期确认投资收益。按照高等学校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财政性资金不得进行对外投资;非财政性资金也只能购买国债。高等学校购买的国债,大多按照国债面值购入,不存在溢折价,因此,可以分期按照国债面值和票面利率确认投资收益,借记“长期债权投资”科目,贷记“其他收入——投资收益”科目。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高等学校溢价或折价取得国债且溢价或折价的金额较大,则应采用直线法或实际利率法在确认投资收益时对溢折价进行摊销,调整利息收入,以便客观地反映高等学校的业务成果,合理评价高等学校的财务绩效。
4.费用类科目的调整
为了客观地反映高等学校各项支出的用途,高等学校应设置“教学费用”、“科研费用”、“学生事务费用”、“管理费用”、“离退休费用”、“后勤费用”、“财务费用”、“其他费用”等科目。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提供预算会计体系所需资料,应在上述总账科目下按照政府收支分类中的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设置二级科目。此外,为了便于反映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还应在上述总账科目下设置“资产折耗”二级科目。
(二)预算会计体系的构建
预算会计体系应按照财政管理的现行规定进行设置。由于高等学校的日常会计核算以财务会计体系为基础,预算会计体系下不需要设置完整的会计账簿,只需要按照收付实现制反映高等学校的收入和支出。为此,高等学校预算会计体系只需要设置“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累计净结余”四个总账科目。
1.“预算收入”科目核算的内容。“预算收入”科目反映高等学校按照收付实现制确认的全部收入。为了简化预算会计报表的编制工作,预算收入的确认口径应尽量与财务会计体系收入确认的口径保持一致。
前已说明,财务会计体系中,财政性资金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的确认采用收付实现制,因此与预算会计体系中财政性资金收入的确认原则一致,不存在差异。
财务会计体系和预算会计体系收入确认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为非财政性资金收入的确认,包括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的确认、长期债权投资收益的确认等。
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和长期债权投资收益在高等学校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小,且为非财政性资金,按照重要性原则,预算会计体系的收入可以按照财务会计体系的收入直接确认,不再进行调整。
高等学校确认的预算收入,应借记“预算结余”科目,贷记“预算收入”科目。
2.“预算支出”科目核算的内容。“预算支出”科目反映高等学校按照收付实现制确认的全部支出。
财务会计体系和预算会计体系支出确认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为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的支出确认方面。财务会计体系中,购建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发生的支出,不确认为费用;而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确认为费用。预算会计体系中,购建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发生的支出,确认为支出;而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则不再确认为支出。
高等学校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应在实际支付租赁费时确认预算支出。
需要说明的是,高等学校购置固定资产等预留的维修保证金,在财务会计体系中确认为负债;但由于款项尚未支付,在预算会计体系中,不应确认为预算支出。一般来说,这部分维修保证金的数额不大,为了减少财务会计体系与预算会计体系的差异,预算会计体系中可以确认为预算支出。
高等学校取得无形资产,按照现行制度的规定,用于事业活动的无形资产价值一次摊销,用于经营活动的无形资产价值分期摊销。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后,应统一会计政策,可以实行与购置固定资产一致的会计处理方法,将取得无形资产发生的支出,在预算会计体系中,确认为预算支出。
高等学校确认的预算支出,应借记“预算支出”科目,贷记“预算结余”科目。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编制预算会计报表,还应在上述“预算收入”、“预算支出”总账科目下,按照政府收支分类中的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设置二级科目。
3.“预算结余”科目核算的内容。“预算结余”科目在预算会计体系中,属于平衡性科目,反映高等学校预算收入与预算支出的差额,其经济性质表现为高等学校未来可以使用的资金。
4.“累计净结余”科目核算的内容。“累计净结余”科目反映高等学校累计资金结余的数额。年末,高等学校应将“预算收入”与“预算支出”科目的余额转入“累计净结余”科目,借记“预算收入科目,贷记“累计净结余”科目;同时,借记“累计净结余”科目,贷记“预算支出”科目。结转后,“预算收入”科目和“预算支出”科目应无余额;“累计净结余”科目的贷方余额应等于“预算结余”科目的借方余额。
五、财务会计体系和预算会计体系的会计信息生成模式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后,高等学校需要提供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双重会计信息。为了能够满足不同管理者的需求,又不增加高等学校会计人员的工作量,高等学校的财务会计信息和预算会计信息的生成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模式。
(一)双轨制信息生成模式
双轨制信息生成模式是指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均需要按照财务会计体系和预算会计体系进行双重会计处理。例如,购置固定资产,按照财务会计体系的规定,应予以资本化,进行相应会计处理;按照预算会计体系的规定,应予以费用化,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这种会计信息生成模式,根据同一原始凭证,按照不同的要求分别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生成不同的会计账簿信息,能够清晰地反映业务活动的内容,分别为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和预算会计报表提供可靠的依据。
但是,这种信息生成模式的工作量较大,在人工进行会计处理时容易出现差错。为此,这种信息生成模式需要借助计算机信息系统,在进行财务会计处理的同时,自动生成预算会计信息。在这种模式下,高等学校需要配备较强的计算机管理人员,根据新发生的经济业务随时进行后台设置,保证会计处理的顺利进行。
(二)单轨制信息生成模式
单轨制信息生成模式是指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只按照财务会计体系进行单一会计处理,同时在财务会计体系的收入、费用以及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科目下,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的要求设置二级科目。财务会计报表根据账簿记录编制;预算会计报表根据财务会计账簿记录分析编制。例如,购置固定资产,按照财务会计体系的规定,予以资本化。在编制财务会计报表时,将其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为固定资产,不确认支出;在编制预算会计报表时,根据固定资产的增加额,将其在收入支出表中列示为支出。
这种会计信息生成模式,能够简化会计日常核算的工作量,但是,由于预算会计报表是根据财务会计体系的账簿记录分析编制的,不能直接提供预算会计报表的原始依据。为此,采用这种信息生成模式,必须提供财务会计报表收入、支出与预算会计报表收入、支出的差异调节表,具体列示两者之间差异的内容,以保证预算会计报表的正确性。
(三)混合制信息生成模式
混合制信息生成模式是指财务会计体系与预算会计体系会计处理相同的业务采用单轨制方法,即按照财务会计体系的规定进行日常会计核算,月末汇总后结转至预算会计体系下的账簿体系;财务会计体系与预算会计体系会计处理不同的业务采用双轨制方法,分别按照财务会计体系的规定和预算会计体系的规定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月末,根据汇总结转的和单独确认的预算会计账簿体系编制预算会计报表。
这种会计信息生成模式,由于财务会计体系与预算会计体系确认收入、支出的差异较小,会计日常核算的工作量增加有限,且能够直接提供预算会计报表的原始依据,对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要求相对较低,便于进行操作,能够保证预算会计报表的正确性。
六、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应用举例
(一)高等学校日常会计处理
为了便于广大高等学校会计工作人员了解高等学校会计改革的主要内容,下面以双轨制和混合制为例说明高等学校会计改革的具体操作。为了简化举例,假定该高等学校期初余额为0,各项收支均通过银行存款转账收付;财务会计系统的各项收入统称为“收入”,费用分为“资产折耗”和“费用”(包括除资产折耗以外的其他各项费用),发生的 注1:混合制下,财务会计体系确认的费用性支出汇总结转为预算支出。固定资产清理净损失80万元作为费用性支出,已经汇总结转至预算支出。但是,固定资产购置支出已经确认为预算支出,因此清理净损失80万元不应再确认为预算支出,需要将其从预算支出中冲销。
注2:财务会计体系确认收入13 800万元。其中,财政补助收入10 000万元,科研事业收入1 800万元,捐赠收入2 000万元;混合制下汇总结转预算收入。
注3:财务会计体系确认费用性支出8 18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支出6 000万元,科研支出500万元,捐赠资金支出1 600万元,固定资产清理净损失80万元;混合制下汇总结转预算支出。
注4:双轨制下预算收入为13 800万元(10 000+1 800+2 000);预算支出为11 610万元(6 000+3 000+500+210+1 600+200+100);预算结余为2190万元(13 800 -11 610)。其中,财政拨款结余为1 000万元(10 000 -6 000-3 000),科研事业收入结余为1 090万元(1 800-500-210),捐赠收入结余为100万元(2 000-1 600-100-200)。
注5:混合制下预算收入为13 800万元;预算支出为11 610万元(3 000+210+100+200-80+8 180);预算结余为2 190万元(13 800-11 610)。其中,财政拨款结余为1 000万元(10 000-6 000-3 000),科研事业收入结余为1 090万元 (1 800-500-210),捐赠收入结余为100万元(2 000-1600-100-200)。
注6:本例中期末固定资产原值3 610万元(3 000+210 +500-100),累计折旧450万元(300+70+100-20),在建工程200万元,长期借款200万元,长期应付款400万元(500-100),期末长期性净资产为2 760万元(3 610-450 +200-200-400)。期初长期性净资产为0,本期长期性净资产增加2 760万元。
本例中限定性净资产包括财政拨款结余和科研事业收入结余。由于长期性净资产单独反映,因此限定性净资产应扣除使用财政拨款和科研事业收入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支出(如果存在以长期借款和长期应付款购置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则应扣减相应负债)。期末财政拨款结余1 000万元(收入10 000-费用性支出6 000 -购置固定资产3 000),科研事业收入结余1 090万元(收入1 800-费用性支出500-购置固定资产210),期末限定性净资产为2 090万元(1 000+1 090)。期初限定性净资产为0,本期限定性净资产增加2 090万元。
本例中非限定性净资产为捐赠收入结余。由于长期性净资产单独反映,因此非限定性净资产应扣除使用捐赠收入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支出(如果存在以长期借款和长期应付款购置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则应扣减相应负债)。期末捐赠收入结余300万元[收入2 000-费用性支出1 600-(购置固定资产500-长期应付款400) -(在建工程支出200-长期借款200)],期末非限定性净资产为300万元。期初限定性净资产为0,本期非限定性净资产增加300万元。
(二)高等学校二维体系会计报表的编制(现金流量表略)
根据高等学校的账簿记录,编制相关会计报表,如表2、表3所示(附后)。
说明:预算会计报表的各项收入、支出,在双轨制和混合制下,可以根据财务会计体系的账簿记录填列;单轨制下,可以根据财务会计体系的账簿记录分析填列,也可以根据财务会计体系账簿的数据生成预算会计体系账簿后填列。本例中,预算会计体系的预算收入与财务会计体系的收入相同,可以直接填列;预算支出中的费用性支出可以根据财务会计体系的费用扣除固定资产清理净损失后填列,资本性支出3 310万元可以根据“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科目的借方发生额 3 910万元(3 000+210+500+200)扣除“长期应付款”科目期末、期初余额的差额400万元(500-100)填列。
相关业务和会计处理如表1。
(三)高等学校二维体系会计报表数据的核对
为了保证高等学校会计报表编制的正确性,应将财务会计体系收入费用表的收入、费用合计数分别与预算会计体系收入支出表的收入、支出合计数进行核对。二维体系下收入、支出的对应关系可以表述如下:
财务会计体系收入=预算会计体系收入
财务会计体系费用+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增加额-长期应付款增加额=预算会计体系支出
本例中:
财务会计体系收入13 800万元=预算会计体系收入13 800万元
财务会计体系费用8 650万元+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净值增加额3160万元(期末数3 160-期初数0)+在建工程增加额200万元(期末数200-期初数0)-长期应付款增加额400万元(期末数400-期初数0)=预算会计体系支出11 610万元
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中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中,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关于校办产业人员工资返还问题
目前,高等学校校办产业大多为独立法人,但部分职员仍为高等学校事业编制,高等学校向其发放基本工资,但由校办产业返还。按照现行《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发放这部分职工工资时,计入相关支出,收到的返还工资直接计入事业基金。这部分职工的工作与高等学校的业务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将发放的工资计入支出,导致支出虚增,不能客观反映高等学校的办学成本,但是如果高等学校不发放这部分职工工资,也不需要校办产业进行工资返还,又与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不符。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后,建议取消高等学校发放这部分职工工资再由校办产业返还的做法,便于客观反映高等学校的办学成本。同时,与主管单位进行沟通,将这部分职工和在校职工的事业编制进行分别管理,待这部分职工退休或调回高等学校时,再纳入离退休职工或在校职工的事业编制进行管理。
(二)高等学校收取的科研管理费问题
目前,高等学校与其他单位之间存在大量的科研合作项目,这样做可以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科研优势,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高等学校的各院系及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会占用学校的一部分经济资源,为此,高等学校一般要在各院系及教师取得的科研经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按照现行《制度》的规定,高等学校提取的管理费确认为科研支出,同时计入事业基金。这部分科研管理费在提取时并未发生实际支出,上述做法也将导致支出虚增,不能客观反映高等学校的办学成本。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后,建议将提取的科研管理费冲减高等学校的管理费用。这是因为,高等学校计提的科研管理费是对高等学校资源耗费的补偿,冲减管理费用后,能够使高等学校的费用总额保持不变,只是资金的用途有所调整,能够客观反映高等学校的办学成本。
(三)关于学校伙食收入、支出的列报问题
目前,高等学校的伙食收入、支出核算大体有以下三种模式:
1.作为独立法人进行独立核算。这种模式下,高等学校的伙食收支不纳入高等学校的收入、支出,能够客观反映高等学校的办学成本和收入状况,便于合理评价高等学校的办学绩效。
2.作为非独立法人独立核算。这种模式下,高等学校在编制汇总会计报表时,往往将其差额进行列报,即伙食收支结余视为列为收入,伙食收支亏损列为支出。这种模式将伙食收支的差额视为高等学校的收支,不会扩大高等学校的收支,也能够客观反映高等学校的办学成本和收入状况,便于合理评价高等学校的办学绩效,但是,高等学校的食堂作为非独立核算单位,属于高等学校的组成部分,伙食收支未纳入高等学校的收支,不符合会计核算完整反映的原则。
3.作为非独立法人非独立核算。这种模式下,高等学校的伙食收支虽然能够全部反映为高等学校的收支,但是由于这部分收支与高等学校的业务活动没有直接关系,且伙食收支的数额较大,导致高等学校的收支虚增,不能够客观反映高等学校的办学成本和收入状况,不便于合理评价高等学校的办学绩效。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后,建议具备后勤社会化条件的高等学校采用第一种模式;如果高等学校不具备后勤社会化的条件,则适宜采用第二种模式。
篇3
一、会计核算科目体系的重构
根据《新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设置2014年初新账会计科目,将2013年12月31日的会计科目余额表各科目余额分别编制转账会计分录,余额过入新设会计科目的期初余额。主要从四要素科目的转换进行重构。
(一)资产类新旧会计科目转换会计分录
1.现金:借记“库存现金”科目,贷记“现金”科目。2.银行存款: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一般年度末余额为0,直接启用。3.其他对外投资:余额分析,期限不超过一年含(一年)。借记“短期投资”科目,贷记“其他对外投资”科目;其余借记“长期借款”科目,贷记“其他对外投资”科目。4.对校办产业投资:借记“长期投资”科目,贷记“对校办产业投资”科目。5.财政应返还额度:借记“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或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科目,贷记“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未统一规定)———财政直接支付(或财政授权支付)”科目。6.应收票据:借记“应收票据”科目,贷记“应收票据”科目。7.应收及暂付款余额分析:属于应收账款的借记“应收账款”科目;属于预付账款的,借记“预付账款”科目;其余的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应收及暂付款”科目(合计)。8.借出款: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借出款”科目。9.材料:借记“存货”科目,贷记“材料”科目。10.固定资产余额分析:(1)未达到新标准未出库的,借记“存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同时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2)未达到新标准已出库的,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原账)。(3)符合新标准的,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同时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11.累计折旧:(1)按截止2013年12月31日已使用年限、尚可使用年限补提转入固定资产的折旧。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2)2014年1月1日开始按月计提。12.在建工程新设科目:为2014年1月1日基建账并入大账年初数启用,并账程序和方法不在此反映。13.无形资产: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科目,同时借记“事业基金———一般事业基金”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14.累计摊销新账启用即2014年1月1日开始按月摊销。15.待处置资产损益新账启用即2014年1月1日开始使用。
(二)负债类新旧会计科目转换会计分录
1.借入款项余额分析:(1)金融机构借入:期限1年内含1年的借记“短期借款”科目,贷记“借入款项”科目;期限1年以上的借记“长期借款”科目,贷记“借入款项”科目。(2)从非金融机构借入:期限1年内含1年的借记“其他应付款”科目,贷记“借入款项”科目;期限1年以上的借记“长期应付款”科目,贷记“借入款项”科目。2.应交税费:借记“应交税费”科目,贷记“应缴税费”科目。3.应缴国库款。新账启用即2014年1月1日开始使用。4.应缴财政专户款:借记“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贷记“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5.应付工资(离退休费)、应付地方(部门)津贴补贴、应付其他个人收入:(1)三科目余额,借记“应付工资(离退休费)、应付地方(部门)津贴补贴、应付其他个人收入”科目(原制度三科目代码未统一规定),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2)其中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余额:借记“应付工资”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6.应付及暂存款余额分析:(1)属新制度规定应付账款的,借记“应付及暂存款”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科目。(2)属新制度规定预收账款的,借记“应付及暂存款”科目,贷记“预收账款”科目。(3)属于新制度规定长期应付款的,借记“应付及暂存款”科目,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4)应付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余额:借记“应付及暂存款”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5)剩余部分:借记“应付及暂存款”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7.应付票据:借记“应付票据”科目,贷记“应付票据”科目。8.代管款项:借记“代管款项”科目,贷记“代管款项”科目。
(三)净资产类新旧会计科目转换会计分录
1.事业基金———一般基金。事业基金———一般基金明细科目余额(扣除已转入新账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后)的余额分析:(1)属新制度财政补助基本支出结转的余额,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贷记“财政补助结转———基本支出结转”科目;(2)属新制度财政补助项目支出结余的,借记“事业基金———一般事业基金”科目,贷记“财政补助结余”科目;(3)剩余额: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2.事业基金———投资基金:(1)短期投资对应的基金余额: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2)长期投资对应的基金余额: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科目。3.固定基金。原账固定基金余额扣除转为存货的固定资产对应的固定基金数和冲销的固定基金数额后的余额: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基金”科目。4.专用基金明细账分析:(1)原账修购基金余额,借记“专用基金”科目,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2)原账职工福利基金,借记“专用基金”科目,贷记“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科目;(3)学生奖贷、勤工助学基金,借记“专用基金———学生奖贷基金、勤工助学基金”科目,贷记“专用基金———学生奖助基金”科目;(4)其他专用基金,借记“专用基金———其他专用基金”科目,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5.事业结余。原账无余额,直接启用新科目。6.经营结余。原账中有借方余额:借记“经营结余”科目,贷记“经营结余”科目。7.结余分配:原账无余额。
(四)收入类新旧会计科目转换会计分录
1.教育经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其他经费拨款。对教育、科研、其他三类拨款进行余额分析:(1)属同级财政补助项目支出结转的余额,借记“教育经费拨款或科研经费拨款、其他经费拨款”科目,贷记“财政补助结转”科目;(2)属同级财政补助项目支出结余的余额,借记“教育经费拨款(或科研经费、其他经费)”科目,贷记“财政补助结余”科目;(3)属非同级财政补助结转的余额,借记“教育经费拨款(或科研经费、其他经费)”科目,贷记“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4)剩余额:借记“教育经费拨款(或科研经费、其他经费拨款)”科目,贷记“事业基金”科目。2.教育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对教育、科研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进行余额分析。(1)属非财政补助结转的余额借记“教育事业收入(或科研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科目,贷记“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2)剩余额借记“教育事业收入(或科研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科目,贷记“事业基金”科目。3.附属单位缴款。对附属单位补助余额,停止使用此科目。4.拨出经费。结转自筹基建无余额,停止使用此科目。5.其余收入类科目无余额按新制度科目及编码直接启用。
(五)支出类会计科目按新制度科目及编码直接启用
二、会计核算流程的重构
《新制度》的六大变化,带来了财务部门组织机构和内部分工的变化,财务在不增加人员的情况下进行内部资源的整合。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公务卡结算,使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复杂化,单独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嵌入”在原会计核算基础之上,使高校资金在“企业网银”和“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两条渠道上并行运转,构成现行高校会计核算运行机制。新旧会计核算流程变化如上页图1、图2所示。
三、会计报表体系的重构
篇4
关键词:高校会计制度;革新;缺陷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280-02
近几年来,各个经济院校的会计专业往往是大多数人向往的专业,这当然是市场的引导的后果,在当今社会各类经济都得到自由的发展,各种经济实体的形式也层出不穷。各种的企业、公司、个人企业等都越来越需要会计方面的专业人才。为什么会计从业人员在社会上这么大受欢迎呢?这要归功于会计制度的无可比拟的优点。第一,中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已经适应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当然社会一直在发展,现行的会计制度也不可能一直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地发展中国的会计制度,使它能够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以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二,是中国的会计专业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已经逐渐地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会计体系。第三,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同世界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为了使中国的经济制度既满足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同时又能够满足中国在世界这个经济体中的会计核算的要求。中国的会计制度很大程度上已经与国际进行了接轨,使得中国会计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一、《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实施的必要性
1.中国高校会计核算的现状
中国的会计制度有很多的特点符合时展的要求。那么,高校也应该把中国的会计制度运用到学校的财务系统中。高校也像其他的独立经济团体一样,有着自己的财务核算的部门,同样,也应该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对高校的会计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使得会计制度更加的阳光化和透明化。
早在五年前中国财政部就开始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进行进一步地补充和完善。到了2013年,了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再一次地对会计的科目进行了详细的确认和规定,以及对高校的财务报表的编制工作进一步地规范化。各高校相对独立的财务能够在财务报表中更好地体现出来,更加地完整,以及拥有可比性。
2.《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优越性
《高等学校的会计制度》的优越性主要是通过中国高校的现行会计制度与中国规定的高校会计制度的现行标准进行比较体现出来的。首先从整体上来说,中国现在推行的《高等学校的会计制度》比中国高校现行的会计制度更加地合理,如果《高等学校的会计制度》能够在中国的各个高校顺利的实行,那么中国高校的会计制度将要掀开新的新的篇章。
具体地说《高等学校的会计制度》的优越性很多,如上面提到的在会计核算的收付确定的方法上,中国高校传统的会计制度使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这样不能够真实地反映高等学校的财务状况。比如,在时间的问题上,如果高校使用传统的收付实现制那么在记录日常的收付工作时,往往容易不合理地记录高校财务的相关费用,同时这种不真实性还体现在各个高校在对成本的记录上,市场价格的波动使得各个高校的会计部门在确定成本时,往往有随意性,不能够合理地记录各个高校的成本。
优势还体现在,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各个高校的支出的记录更加地细化和具体化,这样很容易地看出各个高校的支出的比重以及结构,同时使高校的支出更加地清晰和合理。另外进一步地对会计的科目进行了合理的细化,对日常的账务的处理问题更加地合理和细致。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使得各个高校的财务系统更加地完善,同时财务报表的体系和结构更加地合理,增加了财务报表的可操作性和使用性。
二、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相关研究
1.高等学校会计新制度现存的问题
中国现在推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确也存在一些问题,因为社会是一直在变化和发展的。市场是时时刻刻发生变化的,每一个商品的价格也因为时间的不同而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使用全责实现制,可以很好地解决和避免这个问题的发生。为了使中国各个高校的会计核算制度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与社会会计制度能够保持同步,中国颁布了相关的一些准则和法规,来督促和监督各高校的会计核算制度能够更加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各个高校的会计制度也不可能一直都符合社会的发展,虽然中国实行的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一些中国高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但是中国现在实行的高校会计制度还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比如中国各个高校的会计制度的使用仍然不能够很好的统一,这会导致中国高校会计核算口径的不同,而难以比较和测量,比较混乱。另外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会计的相关科目的设置仍然不够完善。虽然已经对资产类和负债类的科目进行了比较合理的丰富和发展,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而已,我们需要在现在的基础上对会计科目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来弥补它存在的缺陷。
2.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相关研究
如何使高等学校的会计制度进一步的发展,是每个高校应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下面从几点建议是针对中国高校会计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的:第一个比较重要而且急迫的任务是统一各个高校的会计核算制度的口径,这样使得各个高校之间的财务更加地具有可比性,而且对一个高校来说,不仅有横向的可比性,而且还具有纵向的可比性。第二就是对各个高校的会计核算的科目进行科目的增设,使得会计科目更加地详细和完整,使得各个高校在查找相关的记录是更加的详细和清晰。
对于高等学校的会计制度的革新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问题会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地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要求,相应地做出调整。
三、总结
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当代各所高校的会计制度的一些改革措施,使得高校的会计制度得到很大程度的补充和改善,进一步优化了中国高校会计系统的结构和体系。高校的财务报表更加的透明化和阳光化,为以后中国高校的会计制度能够健康的发展提供了保证。我们接下来应该做的是保证把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真正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斌.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视角下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2]靳燕,郭景峥.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探析[J].会计之友,2012,(32).
[3]邵淑宁.关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修订)(征求意见稿)》相关问题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3,(32).[责任编辑 陈鹤]
篇5
【关键词】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固定资产 核算
2013年12月30日财政部印发并于201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了会计核算方面的内容,而且还结合现代高校的财务、资产以及成本和预算管理需求,对收支分类以及口径进行了优化调整,使会计科目名称以及固定资产核算内容更加的明确。
一、高校会计制度修订前后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变化
原制度的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固定资产通过“固定资产”、“固定基金”两个科目进行核算,用“固定资产”账户反映高校固定资产原值,用“固定基金”反映高校固定资产资金来源。在原制度下,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其损耗价值无法得到真实的反映,而且其账面金额不能反映高校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高校现行的新制度中,取消了固定基金这一科目,新增了在建工程、累计折旧以及待处置资产损溢和非流动资产基金。对高校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并通过“累计折旧”进行核算,可以准确反映折旧额;同时,“待处置资产损溢”能够准确反映高校处置固定资产及其固定资产清理净损情况;“在建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高校基建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支出;“非流动资产基金”,反映的是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所占的资金。
新制度中,还增设了“待处置财产损溢”这一科目,主要反映高校无偿调出、出售以及捐赠和毁损的固定资产。在高校固定资产处置过程中,应当以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为基础,严格按照已经计提折旧额来冲减“累计折旧”科目,将待处置的账面净值转入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之中。在出售、捐出固定资产过程中,转销待处置资产损溢对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金额。在新制度下,处置核算固定资产时,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固定资产处置过程以及处置之后的净损益或者净损失。
二、新会计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的核算方面的意义和影响
在本次高校会计制度改革过程中,关于固定资产方面所提出的措施比较多,而且调整力度也比较大,这对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一)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了高校的固定资产存量
本次会计制度改革时,对固定资产单位价值类别、标准进行了重新界定,还要求基建账需定期入“大账”,不仅有利于高校的固定资产核算,而且以此可以全面反映出高校资产总量;同时,还要求采用权责发生制,并以此作为核算基础计提折旧,以准确反映出高校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应计损耗,为固定资产保值、增值提供评价依据;还可以促使高校及时报废过期固定资产,为新固定资产的购置提供参考依据。新会计制度有利于高校固定资产核算意,可以有效避免盲目扩大投资规模,对于盘活高校资产存量以及提高资金循环效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制度下,高校为适应新制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要求,需按照新制度的要求统一培训清查小组人员,对其现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的清查:以部门为单位,全面清查各类资产,将明细清单整理出来;对固定资产已使用、尚可使用的年限进行划分,以便于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的计提。同时,还要对无形资产进行科学划分,并按月摊销无形资产。在此过程中,高校上至学校领导、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下至普通教职工,均对新制度下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纠正了传统的重购置、轻管理的思想观念。
(三)有利于资产管理模式的创新和管理制度的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原先的财务与资产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新制度的要求,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规范资产管理,高校需加强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结合高校实际情况,使规章制度更有针对性,从而形成了涵盖资产购置、领用以及入库和清查流程在内的制度架构,对于促进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有利于资产管理模式的创新与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三、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如何做好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新会计制度下的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过程中,应当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清查固定资产,做到心中有数
新制度对高等学校应当制定切合实际的固定资产目录以及分类方法和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并以此作为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新制度下,高校应当全面清查固定资产,对自己的家底能够全面了解和把握;建议由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以及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建成清查小组,根据新会计制度要求统一思想,然后对固定资产全面清查和盘点;同时,还要通过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基础数据库的方式,来有效满足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要求。
(二)新旧会计制度中关于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的有效对接
根据新制度的要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实施类别化管理,并且界定固定资产管理核算以及折旧范围,对基础数据等信息进行全面收集;同时,还要完善明细账,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提供依据。新制度执行过程中,高校应当严格按照新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性补提折旧处理;在全面清查固定资产的基础上,根据资产管理部门所提供的固定资产采购日期、原值以及当前的状态等信息,确定固定资产的实际应用年限以及可继续使用的年限,并且按照新制度中的年限平均法编制折旧明细表,依次来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
(三)通过有效落实新制度来提高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管控水平
实践中,应当以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为切入点,高校各部门先将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理顺,以此来加强对高校固定资产的有效管控。在此过程中,应当加大固定资产自采购、利用到最后处置、报废整个过程的动态化管控,通过健全和有效落实新制度,来提高高校固定资产核算水平。高校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之间应当加强协作,根据新制度规范和要求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并及时与资产管理部门做好对账工作,以此来充分发挥会计核算的重要作用。
(四)加大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
从国内高校的固定资产规模来看,一般都在1亿元以上,多则可达几十亿元。面对如此庞大的规模,要想摸清家底,对固定资产进行长期计提折旧,必须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因此,随着新制度的逐渐实施,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速度也要及时跟上,通过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可以有效节省手工计提折旧的成本,对于降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难度,效果也非常显著。同时,还要实现与高校财务软件系统的成功对接,以确保能够满足资产管理需求,使资产、财务管理部门能够实现同步,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高校账账不符的重大难题。
结语
总而言之,新制度从预算、收支、结转、负债以及资产和成本费用等方面,对原制度进行了补充和修订,并且增设了固定资产折旧、处置以及租借和收入方面的管理规定,特别是固定资产折旧,成为现代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中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应当从清查固定资产、做好新旧制度衔接以及加大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等方面进行努力,以适应和充分发挥新制度的要求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卢小萍,池雪.对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制度的有关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4(09).
[2]周春尧.新高校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J].辽宁经济,2015(04).
[3]杨惠.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变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05).
[4]冯浩,刘平.改进和完善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的建议[J].教育财会研究,2012(02).
篇6
一、旧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缺陷
(一)旧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核算规定无法满足会计信息要求 旧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核算规定过于笼统、简单,各高校固定资产核算差异较大,无法满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首先,旧制度未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标准和分类作出统一界定,导致各高校在进行固定资产核算时依据不明确,难以把握核算标准,固定资产核算差异较大,各高校间固定资产核算数据相互可比性不强,会计信息质量达不到要求;其次,旧制度对高校以经营租赁租入的固定资产如何核算没有说明,导致高校无规可依,无章可循,有的高校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而有的高校不作为固定资产核算,难以准确评价高校的固定资产情况;再次,旧制度对固定资产具体账务处理没有详细说明,不便于高校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统一规范化;另外,旧制度在规定核算固定资产时,没有设置“在建工程”等相应科目,无法体现高校固定资产的构建、安装等形成过程,不利于对固定资产的动态和序时管理。
(二)旧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无法反映高校固定资产真实价值和生均培养成本 首先,按旧制度规定,高校固定资产只按历史成本核算其账面价值,不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和现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资产的使用损耗,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净值和现值差额逐渐扩大,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已严重背离其现值,加上高校固定资产种类、名目和数量较多,常常出现管理不到位,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沟通不畅,一些本已完全丧失使用价值或早已不存在的固定资产仍保留在学校财务账面上,导致固定资产账、物不相符,不能真实反映高校实际拥有固定资产价值,不利于高校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其次,高校在完成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必然会产生固定资产的耗费和磨损,发生相应的办学成本费用支出。但是,按旧制度规定,高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因此,在计算高校办学成本,尤其是计算生均办学成本时,无法全面完整归集办学中发生的费用。导致长期以来高校开展成本核算困难重重,高校办学成本,尤其是生均培养成本长期处于高校自己说不清、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弄不明的糊涂状态。
(三)旧制度使用修购基金替代固定资产折旧,不符合配比原则 按照旧制度规定,高校在使用专用基金购建固定资产时,应借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或借记相关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但是按旧制度规定,高校的修购基金不是按固定资产原值提取,而是按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的,收入的多少与固定资产原值、损耗并不存在配比关系,导致修购基金的计提与固定资产原值、损耗同样没有直接关联关系。所以修购基金的提取数额不能从本质上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修购基金的提取与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是脱节的,不存在相互配比关系,不符合配比原则要求,因此,修购基金不应替代固定资产折旧。
(四)固定资产财物两套核算信息系统各自孤立,账、物不符 长期以来,高校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实行价值账和实物账分离、分账核算的方式方法。固定资产价值账由学校财务部门管理核算,实物账则由学校资产管理部门管理核算。但是,由于受整体办学资源所限,尤其是占我国高等学校主要群体的地方高校,对信息化办公体系建设方面的投入普遍不足,基于全校性的信息化云平台仍然不健全、不完善。固定资产财和物两套管理核算系统没能有效整合对接,各自孤立,存在核算信息不对称,管理中常常出现数据处理不及时,勾稽困难,造成高校固定资产价值账和实物账长期无法核对相符,家底不清。
二、新制度固定资产核算创新之处
(一)新制度明确了固定资产的定义、标准和分类 为了便于高校准确核算其固定资产,确保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和相互可比性,提高高校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信息质量,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标准和分类进行了明确。新制度明确规定,高校固定资产是指高校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高校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即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
(二)新制度要求高校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新制度规定了高校应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并对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便于高校有序开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核算。新制度规定,高校应对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家具、用具、装具六大类固定资产按新制度规定,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而对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档案;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则不需要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三)新制度规范了高校固定资产相关会计核算 新制度对高校办学过程中经常涉及且容易出现争议的固定资产核算业务作了列举详细规定,规范高校相应会计核算,实操性较强。如:(1)对实际业务活动中如何核算应用软件,新制度明确规定,如果应用软件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当将该软件价值包括在所属硬件价值中,一并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如果其不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当将该软件作为无形资产核算;(2)以经营租赁租入的固定资产,不作为固定资产核算;(3)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应当先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4)对高校购建房屋及构筑物时涉及的土地使用权部分也进行了规定,解决了高校在实际核算时把握不准何种情况下土地使用权部分作固定资产核算,何种情况下又该作无形资产核算的现实问题。
(四)新制度引入固定资产“虚提折旧”理念,更加切合高校实际办学情况 新制度规定,高校应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计提折旧,下月开始不计提折旧。按照实际计提折旧的金额,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折旧金额不记入相关支出科目和成本费用科目,既能满足高校成本核算的实际需要,又能体现高校单位本质属性,折旧方法有别于企业计提折旧的核算实质,是对通常意义上的折旧方法的一种补充和创新。
(五)新制度规定高校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净残值 高校固定资产的应折旧金额为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预计净残值。结合高校固定资产的特殊性,以及高校在教育、科研活动中对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要求,高校固定资产一般净残值较低,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预计净残值,只需按固定资产原账面价值计提折旧即可。
三、新旧制度衔接与转换
为方便高校尽快完成新旧制度转换,更好地按新制度要求进行固定资产核算,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对比分析新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范要求,结合高校当前实际经济业务需要,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做好新旧制度衔接,进行固定资产核算。
(一)各级部门高度重视,提供资源保障 新旧制度的转换涉及会计核算政策的变更,是一项政策性强、专业性要求高的技术工作,要准确进行固定资产核算,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会计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应高度重视,为顺利开展此项工作提供相应人员和物质保障。首先,在人员配备、办公设备增添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其次,及时组织高校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确保高校财务人员尽快熟悉撑握新制度中关于固定资产核算的有关规定;再次,高校财务人员应主动学习,通过各种渠道积极领会新制度规范,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把握固定资产核算流程和方法。
(二)全面开展清产核资,为固定资产核算作好准备 施行新制度后,由于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提高,高校原来按旧制度规定纳入固定资产核算的部分固定资产将因价值达不到标准,转为存货或低值易耗品,不再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因此,为了在新制度下按月准确进行固定资产核算,并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高校应以2013年12月31日为节点,开展全校性的清产核资,查清固定资产明细,在此基础上对原账中“固定资产”明细科目进行分析,按新标准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处理,重新确定并编制2013年末固定明细目录,以此作为2014年起用新账的固定资产年初数。具体核算办法是:(1)对达不到新制度固定资产确认标准且未领用出库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转入新账中“存货”科目,并将原账中相应的“固定基金”科目余额转入新账中“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2)对达不到新制度固定资产确认标准且已领用出库的,应当按相应余额在原账中,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同时做好相关实物资产的登记管理工作;(3)对符合新制度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转入新账中的“固定资产”科目。
(三)完善会计信息化办公体系,构建固定资产信息化网络核算平台 为破解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中的信息孤岛,加强固定资产核算中的财和物实时沟通核算,高校财务部门的财务核算系统的固定资产核算模块要与资产管理部门的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对接,确保能够实时进行业务沟通,实现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实时对账,加强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
(四)结合高校实际,确定统一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根据新制度规定,高校一般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但没有明确各类别固定资产具体折旧年限,不方便高校实际操作。根据目前高校固定资产核算实际情况,结合教育行业事业发展特点,高校一般适宜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因此,折旧年限成为准确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关键因素,参照现行其他相关制度规定,建议主管部门参考表1,尽快制定出台高校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规范,统一高校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保障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信息质量。
注:(1)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折旧年限,(2)固定资产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年折旧额÷12。
四、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会计核算实例
(一)现有固定资产补提折旧
[例1]某高校现有A教学楼一栋,原值1200万元,可使用年限为50年,截至2013年12月31日已交付使用10年零2个月。则高校施行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应对该项固定资产进行如下核算和账务处理:
(1)2014年1月1日按新制度补提折旧的核算及账务处理。
计算需补提折旧金额:
年折旧金额=1200÷50=24(万元)
需补提折旧金额=年折旧金额÷12×122=244(万元)
编制会计分录,进行账务处理: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2440000
贷:累计折旧――A教学楼 2440000
(2)按新制度核算后每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及账务处理。
每月应提折旧金额=1200÷(50×12)=2(万元)
编制会计分录,进行账务处理: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20000
贷:累计折旧――A教学楼 20000
(二)新增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例2]某高校2014年2月新增专用设备B一台,按照新制度规定确定的固定资产成本200000元,设备可使用年限为10年。则高校应对该项固定资产进行如下核算和账务处理:
(1)根据制度规定从2014年3月起开始计提折旧。
每月应提折旧额=200000÷120=1666.67(元)
(2)编制会计分录,进行账务处理。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1666.67
贷:累计折旧――B设备 1666.67
(三)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例3]某高校因开展教学业务需要,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租入通用设备C一台,双方确定的租赁价款加上相关税费以及设备交付使用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确定该项固定资产的成本为12万元,租赁期限为2年,设备尚可使用3年。则高校在计提该项固定资产折旧时,应区分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核算方法:
(1)能够合理确定租赁期届满时将会取得租入固定资产所有权, 应当在租入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内计提折旧。
每月应提折旧额=120000÷36=3333.33(元)
编制会计分录,进行账务处理: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3333.33
贷:累计折旧――C设备 3333.33
(2)无法合理确定租赁期届满时能够取得租入固定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赁期与租入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中较短的期间内计提折旧。
每月应提折旧额=120000÷24=5000(元)
编制会计分录,进行账务处理: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5000
贷:累计折旧――C设备 5000
(四)发生后续支出而增加固定资产成本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例4]某高校现有D教学楼一栋,成本价值2400万元,原计该教学楼可使用50年,2008年12月31日交付使用,2014年2月因需要完成了对该教学楼的功能提升改造,增加了固定资产成本200万元。改造后该教学楼使用年限可延长3年。
(1)重新确定该项固定资产成本:
该固定资产现成本=原成本-累计折旧+新增成本= 24000000-24000000÷(50×12)×62+2000000=23520000(元)
(2)重新确定的折旧年限和重新计算折旧额:
折旧年限=(50-5 +3)×12=574(月)
每月应提折旧额=23520000÷574=40975.61(元)
(3)编制会计分录,进行账务处理: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40975.61
贷:累计折旧――D教学楼 40975.61
篇7
关键词:高等学校 财务会计制度 改革
我国高等院校正历经着时展的变迁,由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逐步过渡到市场化运作模式,在这样的改革发展背景下,高等院校不得不面对与普通企业同样的“市场竞争机制”。因此,许多高等院校在适应市场改革的转变,开始大刀阔斧地规划内部管理模式,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将经营管理意识投入到高等院校日常的运营管理中来。与此同时,传统的高等院校财务会计核算制度体系已经无法适应高校的全面的发展建设,财务所呈现的高校运营的价值体现已经与实际的价值总量严重背离,从财务账务中已经无法获得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至此,我国高等学校的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将是其内部管理改革发展中最主要的内容,对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将势在必行。
一、高等学校的财务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
财务会计制度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性标志,而高等学校的财务会计制度也一同鉴证了我国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发展的历程。高等学校作为我国的事业单位,在财务会计制度形成之初,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期间跨度为:1949年-198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高等学校在院校发展上又经历了一次新的发展变化阶段,在财务会计制度执行上又有了新的变化,重新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进行操作执行(执行期间跨度为:1989年-1997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地深入,不同行业的财务制度的执行规定又做出了进一步的修正与调整,特别是对于高等学校的财务制度的制定又引入了许多贴近高等院校实际管理机制的财务法规条例。从这一年开始,高等院校的财务制度执行的是《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修定)》(执行期间跨度为:1998年-2013年)。进入21世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与国际业务交流逐渐频繁,市场经济发展更加活跃,适应我国特色经济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在这一阶段得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高等院校这样一个基础教育领域,也在近些年改革创新发展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态,从传统的国家全面统收统支的管理模式到真正开放的市场经济调控模式,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高等院校的整体校建体制必改革都必须有别于以往的财务管理制度与之相配伍的财务管理执行规范。至此,从2009年开始有关部门就对高等院校的财务制度修正草案进行研究,最终废止原有的财务制度法规,采用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执行期间跨度为:2013年-至今)。
二、传统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的全新发展势态,使高等学校的财务会计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历经了许多的变化与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显现出高校财务管理上存在的诸多弊端,也为未来高等学校的财务会计制度发展提供了许多借鉴。
(一)高等学校的会计报表信息反映与披露不够全面
财务会计报表的目的是通过财务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数据,能够真正反映出高等学校一段期间或某个时点的财务状况,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最有利的财务分析数据。然而,一些高等学校的财务工作不细致,甚至没有对过去一段期间存在的财务问题进行披露,使查阅者无法通过财务报表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理解。高等学校对于编制现金流量表的重要性也比较淡漠。因此,无法通过现金流量表独有的资金流量分析指标,对一段期间的资金流入与资金流出进行展现,也就无法获悉企业一定运营期间的现金流向的动向财务信息。
(二)高等学校的财务账套管理存在多支、分散现象
在传统高等学校的财务制度执行及管理上,已经适应及习惯延续事业单位标准的财务制度管理规定。因此,对企业财务核算管理上造成与现实情况不相符的现象。比如:高等学校的财务账套习惯于将日常的运营收支作为一个账套体现;高等学校的基础性建设的账务情况在另一个账套中体现,使财务体现的会计主体在无形中被分割成两个,而在账套的财务处理及管理上又存在了两个分支,不仅不利于财务核算的统一管理,而且使会计信息不能够被全面、集中地反映出来。
(三)高等学校的会计科目在选择上无法切合实际应用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的日益高效地发展,无论从内部管理体制上,还是专业学科的设置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在投资合作主体上,传统单一的投资引入渠道发生了扩展性的变化。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高等学校财务核算中运用的一些会计科目已经无法适应高校新的业务发展的情况指标。比如:高等学校的财务核算中没有“在建工程”这一科目,那么,投资人及高层决策人等在审阅财务报表或财务分类账时,就不能准确地掌握工程投入或扩建过程的价值体现情况,也就无法得到更加有利于调整分析的财务数据。
(四)高等学校在会计核算时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在会计核算方法上与企业的会计核算原则存在一些差异,致使会计信息质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高等学校在“固定资产”核算上,不采用计提折旧的办法,而采用的是按照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这样将无法真实地反映出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也就不能及时获得资产变现或报废的真实价值;无形资产也没有按照要求进行价值摊销等等。
(五)高等学校没有按照会计假设前提进行账务处理
高等学校没有进行严格的成本核算,也就无法与收入相配比,也就丧失了会计最基本的假设前提,就是收入与支出相配比的原则,成本是院校实现经济利益价值最大化的基本条件,因此,对成本进行完整准确的核算,不仅使院校能够清楚毛利率的行业范围,而且更清楚开源节流的有效办法。
三、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研究
财务会计制度如何能够适应高等学校在市场中的竞争发展,是未来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发展不断探寻的方向。
(一)完善会计报表报送质量,加强信息披露的真实全面性
随着高等学校合作领域及对象的多元化,财务会计报表的数据包含范围也更加广泛,为满足不同报表审阅主体的需求,会计报表报送的数据分析及呈现层面上,主题及重点应更加鲜明;会计报表的信息披露应更加全面、细致,对潜在的财务风险也应进行分析说明,以便查阅者理解。
(二)高等学校的财务会计制度执行应与财务会计制度接轨
高等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势必与企业化管理模式不可分开,因此,适时地向企业优秀的管理资源学习靠拢,将是高等学校和协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财务会计制度上,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财务核算标准,已经逐渐与企业会计制度规范拉近了差距,高等学校在财务核算管理上,也应转变职能思想,多参考企业财务系统管理的方法,使高校的财务核算更加科学、高效。
(三)现代化信息技术应广泛应用于高等学校的财务会计制度执行中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已经普遍运用于会计实践发展中,高校的财务会计制度的具体执行手段,可以更多地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通过专业的财务软件及互联网下的财务数据共享与控制等信息资源的共享与监控,使财务会计信息可析度更强。
(四)建立高等学校的财务会计制度体系
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在现代社会业态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所以,高等学校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也涵盖了内部财务制度体系发展的重要管理内容,没有完善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就不能充分体现出高校发展转变过程中的价值成果,也就不能及时作出准确的调整。因此,高校未来的竞争发展不仅立足于业务职能的发展创新,而且更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财务会计制度体系的有力支撑。
四、结束语
面对着高等学校全新的教育体制改革发展体系,以其新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在高等学校未来的办学精神层面,必将朝着更优质的教学质量环境发展前行。在这一时代进程中,高校的财务会计制度的建立与未来发展,将为高等学校深化机制改革、创新教育理念的发展之路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安宁.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
[2]曹勇.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
[3]刘蓉.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财会研究,2005(7).
[4]林钢.高 [h: 0px" />
[5]杨云标,杨昆元.关于我国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7,(4):102-106.
篇8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发展,其内部使用的会计核算方法相对于先前有了较大的变化。文中从全面的实施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入手,分析了当前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指出了在进行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中,教育培养成本核算应为其主要方向,并制定了完善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高等院校;财务会计;会计制度;制度改革;教育培养;成本核算
引言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办学方式、办学理念及办学环境相对于先前有了较大的变化,这在很多方面导致当前执行的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在很多方面已经不能满足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工作的需求。因此,全面的实现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分析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实际意义。
一、全面实施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方向已经从先前的金英型教育转变到大众化教育方面,导致非常突出的供应与需求矛盾。同时,随着高等院校后勤工作的社会化管理、高等院校校园的不断扩建等类似情况的不断出现,传统的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在很多方面已经与当前形势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再加上高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各种经费的消耗不断增加,全面的实现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已经成为了高等学校全面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当前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方面的问题
首先先前的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中所罗列的相关内容与政府的收入与支出项目不太相同。例如,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中所规定的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等方面与政府内所规定的收入与支出分类存在较大的差异。其次,先前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和高等院校财务风险分析客观需求存在较大的不适应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随着高等院校的大众型教育,部分高校为了更好的获取发展资金,采用了很多不合理的社会性融资方式,导致自身“债台高筑”,不仅导致了高等院校无法正常发展,同时也提升财务工作的风险。
(二)微观方面的问题
首先,先前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中存在很多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其内实行的收付实现制不能将整个高校的负债与资产如实的反应出来。其次,在进行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的核算时,仅仅对其原有的价值进行核算,没有提及其折旧,从而导致高校内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与账面的价值存在较大的出入。第三,先前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中不能准确的反应出年终事业结余。虽然其对年度预算进行了安排,但是由于不能支付资金结余,从而降低转入到对应的“事业结余”账户中,这样得到的结余数目是不够准确的。第四,先前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基础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多数情况下,其不能如实的将高等院校内实际的资产情况反映出来。第五,先前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在基建方面存在的问题,因为高校内基础建设所用的核算方法存在的差异,导致高校内基础建设方面的核算仍旧独立与高校会计核算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高校内部形成的财务报表,不能全面有效的将高校的负债、资产情况全部的反应出来,从而导致高等院校负债不够真实,高等学校基础建设项目成本核算不够准确。
三、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及策略
(一)教育培养成本核算为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的主要方向
1.全面的核算高等院校教育培养成本的必要性
政府可以通过高等院校的教育培养成本,实现对高等院校的宏观调控,对高等院校制定的学费标准进行针对性优化。同时全面的增强高等院校的教育培养成本的核算,能够提升高等院校教育工作的透明度,充分的保障家长的知情权利。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内现行的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并没有将教育培养成本核算纳入其中,导致很多高校在进行教育培养成本的核算时多数均采用估算的方式,降低了数据的准确率,因此,在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中全面的增强教育培养成本的核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全面的实施教育培养成本核算为我国高等院校会计制度改革的目标之一
自从我国全面的实行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以来,明确的提出了在进行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时,应将教育培养资产价值真实的反应出来,确立出合理的教育成本。可见在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中全面的实施教育培养成本的核算为我国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目标之一。
(二)完善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相关策略
1.对各种费用的支出进行正确的界限划分
首先应当对各种费用的支持进行正确的界限划分,确立出何为教育培养成本,何为非教育培养成本。凡是和高校教育活动相关的成本均应当纳入到教育培养成本中,而与教育工作无关的成本花销应当计入到教育无关成本中,例如,高校附属院校的财政支出、高校办理企业的支出等均属于非教育支出。其次,对高校的收益性指出与资本性指出进行正确的划分,这同时也是高等学校财务会计计算工作的基本性原则。第三,对各种产品的界限进行正确的划分,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高校各种产品定额的具体执行效果。同时在进行具体的划分过程中,若是由于某个产品的单独收益而产生的消耗,应当降低计入到该产品的实际成本中,若是某两个产品或者多个产品为共同收益的,则应根据的实际的消耗情况,按照比例将其分配到相应的产品中。
2.按照成本对象将费用进行转换与细化
我国高等院校在资金消耗的过程中,表现出较为突出的“间接费用消耗较大、直接费用消耗较小”的情况,同时其内部的间接费用的分配难度是非常的大,这对我国高校院校的教育培养成本核算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因此,应按照具体的成本对象将费用进行详细的转换与细化,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3.增强高等院校物资计量与盘存工作
我国高等院校内所含的实物资料往往有固定资产与一般材料两大类,因此,为增强高等院校教育培养成本核算工作的效果,全面的增强高等院校物资计量与盘存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在具体的实施中,对于实物资料的收发,均应当通过全面的计量与验收,同时也应当做好定期的盘点工作。另外,在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制定出完善的购置计划,固定资产的购入、发出等环节应当有清楚的记录。从而全面的增强高等院校内物资计算的准确性。
四、结束语
除上述措施之外,高等院校还应当对自身当前的资产进行全面的核算,准确的摸清自身的家底,明确成本核算对象、核算期、核算原则,为进一步的开展完善的高等院校教育培养成本核算工作提供出全面的数据支持,便于高等院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有效开展。
作者:孙琪 单位: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尉清平.高校会计制度改革拉开序幕———学习《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思考[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06:111-112.
[2]姜彤彤,武德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探析———兼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J].财务与金融,2010,05:56-60.
[3]田建中,高惠凤,魏春波.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浅析———兼议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实施[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85-89.
[4]王耀忠.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改革影响及完善建议———基于《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修订稿)》[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5-9.
篇9
【关键词】 高等学校会计 制度问题 对策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建国初期,财政部根据政务院颁发的《预算决算暂行条例》制定和颁发了《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和《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1950年12月1日政务院了《关于决算制度、预算审核、投资的施工计划和货币管理的决定》,这就是我国高校最初遵循的会计制度。1954年、1958年、1965年、1982年,财政部根据国家政治及宏观经济形式的变化,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分别进行了局部修订。直到1988年12月,国家教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专门制定并颁发了我国第一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但该制度由于历史局限性,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我国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1998年1月1日开始试行,它对于促进高校改革与发展,规范高校会计核算,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等发挥了重大作用。由于近年来高校会计工作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高校的办学体制和管理方式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使得现行高校会计中的某些理论和方法已不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我国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前提和会计核算基础,以及具体核算过程存在许多特殊的地方。这一方面与高等学校特殊的运行方式和特点相适应,但也同时存在一些问题急待解决。
1、高等学校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的局限性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高等学校作为政府教育部门的附属机构,所需经费由财政全额拨付,执行高等教育的职能,被视为一种单纯的公共福利事业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即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收入和支出的依据,只核算收入和支出,不进行收支配比,也不核算成本。这种核算方式在计划经济时代严格控制高等学校的收入和支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符合政府管理的需要。然而随着公共财政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政府管理权力下放,高等学校也逐渐转变成为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高校经济活动复杂化,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信用、协议、票据方面的权利与责任,这种权利与责任不是以实时的资金交付为核算依据,而是以权利和责任在未来是否会有经济利益流入和流出为标准的,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已经无法满足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需要,其局限性日益突出,无法满足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需要,不利于真实反映高校的债务,也不能真实反映高校的预算外收入。因此,单纯的收付实现制下的收入和支出的概念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对所需要的深层次的会计信息反映比较模糊,相关性较差,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高等学校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既不能满足资产管理的需要,也无法真实反映当期的收入和支出,财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信息是残缺不全的,不能全面反映当期收入,不利于统筹安排各项教学和科研活动;不能全面真实反映各项债务,则会掩盖财务风险。严重制约了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2、不能反映高等学校这一会计主体的整体经济活动
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内部实际上有两个会计主体,一个核算教学科研经费,一个核算基本建设投资。这使得任何一个会计主体都只是反映高校经济活动的一个方面,不能反映会计主体的整体经济活动,高等学校事业经费会计报表不反映基本建设经济业务运营的会计信息,不包括基本建设数据,违背了会计制度要求反映会计主体的整体经济活动这一基本前提。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和投资体制的不断改革,高等学校的基建投资增加很快,各高校新校区的建设资金,其中很大部分是银行贷款。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基本建设资金与学校财务分开核算,对学校财务的全局掌控和风险防范产生更多不利影响。首先,可能造成建造与使用的脱节,正在建造的项目价值由于不在学校财务反映,只有到办理竣工验收结算手续后方可登记固定资产,将项目建设费用同时转为固定基金。在实际工作中,因验收、交接等原因,经常发生基建形成的固定资产登记不及时,有的已经开始使用,但学校财务账上没有固定资产的记录,甚至好多年不入账的情况,也使高校的固定资产账目不真实。而新校区建设的金额特别巨大,如果核算结账不及时,对学校资产的影响是巨大的,造成严重资产不实。这种不真实是由于制度的原因所造成的。另外,增加了核算成本,加大了工作量。由于分开核算的原因,在机构设置和岗位配置上增加了人员成本和管理成本。同时,自筹基建资金等形成学校财务和基建账户之间往来账目也增加了核算成本,加大了工作量。
3、不能真实反映高校的经济状况
根据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同时,由于未采取一定的方法反映固定资产价值减少的数额,编出的资产负债表是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完好程度和实有价值。这使得高校固定资产虚假,财务状况不真实。在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核算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从购置到报废状态时,固定基金账面仍保持原值,虚增了净资产。净资产反映国家对院校所拥有的权益数额,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可见固定基金是净资产中的一部分。由于固定资产在使用中发生磨损或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其价值逐渐减少,院校净资产应该也不断减少。现行的核算方式无法准确权衡高等学校的净资产。另外,在外购固定资产的核算中,虽然购置固定资产实质上是资产存在形态的改变,并未引起资产的减少,但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的核算方法却是借记有关支出类科目,虚增了费用支出,减少了事业结余,影响了结余分配,使会计信息失实。
在费用成本归集中,缺乏统一性。如发生的设备购置支出既可在“专用基金―修购基金”中核算,也可在“事业支出―设备购置”等科目列支;发生的福利费支出既可在“专用基金―福利基金”中核算,也可在“事业支出―职工探亲费/奖金”等科目列支。这样就造成同一教育成本的归集变得多样化,影响费用的统计和支出的预算管理。
4、不能准确反映高等教育的培养成本
高等教育培养成本准确权衡,不仅有利于高校内部管理的深入,而且有利于政府对各层次高校的管理和监督。然而,我国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形成还不完善。在对高等教育成本概念的界定、教育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以及成本项目的设计与会计科目的设置以及成本所包括的范围等方面,未能形成统一的、规范性的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制度。当前的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制度所反应的支出是学校的总支出,而不是培养学生的成本费用耗费。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不能向信息需求各方提供教育成本的个体信息。
三、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对策分析
面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引入权责发生制,弥补收付实现制的不足
与高等学校现行收付实现制相对应的是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为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权责发生制要求各会计分期经济利益与所消耗的经济资源进行配比,不仅仅关注现金的实际收付,更注重交易和事项的实质发生,如对固定资产折旧的提取,能反映其价值转移过程和潜能耗费的全貌。高校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逐步转换,可以合理规定高校活动成本范围、成本项目、成本计算方法和费用支出分配办法,以便真实、可靠、准确、完整地核算高校活动的资源耗费情况,正确考核培养一名学生实际所耗费的资金量,建立人力资源成本与人才培养成本报表。对固定资产成本以及日常开支成本进行核算,并对成本核算进行事前预算、事中监控、事后审核。为高校发展计划、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成本费用信息资料。将支出与收入配比,进行必要的成本核算和效益分析,寻求降低教育成本的最佳途径,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它既可有效规避高校的潜在性财务风险,适应高校综合预算、零基预算的新的预算管理模式,也是高校正确测算生均成本,制定收费标准,准确核算业务收支与收支结余的需要。同时也是如实反映高校资产负债,促进高校发展的需要。增强高校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从而使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增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首先,固定资产应该计提折旧购置固定资产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同时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比照企业会计,开设“累计折旧”账户,核算固定资产折旧额,当期计提的折旧计入期间费用,同时减少“固定基金”。在资产负债表上,分别反映固定资产的原始成本,已提折旧额和账面净值。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清楚地反映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而且也不会造成净资产的高估。另外,增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高校因出售、报废或损毁等原因转入清理的固定资产价值及在清理过程中发生清理费用和清理收入等。及时地综合反映固定资产清理中的收入、支出以及清理后的净损益,固定资产减少所形成的盈亏,计入“其他收入”或“其他支出”。
3、建立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制度
实行学生培养成本核算,可以为高校制定收费标准,国家、社会补偿教育投资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日益多元化,学生培养成本的核算也成了一种必然趋势。核算学生培养成本,必须划分成本核算范围。并不是高校所有的支出都可以列入学生培养成本,只有与培养学生有关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才能列入。因此,应该把教育部规定的高校事业支出的现有一级科目,统一更改为“学生培养直接费用”“学生培养间接费用”、“科研费用”、“离退休费用”和“其他费用”五个一级科目。每个一级科目下,根据现行的一般预算支出科目设置明细科目。推动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的准确核算。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校;利益相关者;会计制度;改革方向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165-02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1999年以来,高等学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办学规模迅速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性越来越高,资金筹措渠道向多元化发展,学校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等利益相关者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高等学校面临的会计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利益相关者对高校会计信息的需求日益强烈,对高校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由于存在自身的缺陷,已不能满足使用者对决策的需求,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1高校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伴随着企业理论及公司治理研究提出来的。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SRI)首次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概念。随后的弗里曼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将其定义为“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人”(弗里曼和吉尔波特 1987)。
高校作为非盈利组织虽然与企业的治理内容存在着本质区别,但治理的实质都是打破单一权力控制,实现管理和权力控制的多元化并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文章认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治理模式将逐步从教授治校、政府集权治理,转变为高校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因此,高校也是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按照弗里曼和吉尔波特的定义,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管理者、教师、科研人员、学生以及与高校有往来关系的政府部门、银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校办产业、个人等都是高校的利益相关者。
关于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在企业中已可以明确分为两类。王竹泉认为:企业的本质实质上是一种集体选择。可以按是否能够参与企业的集体选择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关者或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利益相关者,另一类是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并且两者是动态调整的。参照上述分类标准,文章将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管理者、教师、科研人员、学生作为内部利益相关者,他们的利益是与高校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将与高校有往来关系的政府部门、银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作为外部利益相关者,他们虽然不能直接对高校产生集体选择,但高校的活动会对其利益产生影响。
2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必要性
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一条指出:“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至此高校单纯政府投资模式被打破,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性的提高,高校的办学模式、投资内容、筹资渠道、各利益相关者都在发生着较大的改变。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会计的目标就是满足使用者需求,那么高校会计活动就是要反映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经济利益关系并为其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当前会计制度下,会计信息披露不对称,一方面,外部利益相关者对高校会计信息了解的期望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高校提供的信息含量仍然受到限制,高校会计信息仅成为内部利益相关者决策的依据,缺乏外部监督。由于高校会计环境的变化,使得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1998年颁布执行)已不能适应高校相关利益者对高质量会计信息①的需求,业界对其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3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的缺陷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指出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SFAC No 2),相关性由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及时性组成,可靠性由可验证性、中立性和真实性组成。由于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的缺陷,造成了高校会计信息质量不能满足相关利益者决策的需要,下面就其缺陷展开论述。
3.1 会计目标单一,不能满足高校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的最终产物,也是会计信息的主要载体,体现着会计目标的要求。《高校会计制度》中有关高校会计报表的表述是“高等学校会计报表是反映高等学校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书而文件,是财政部门和上级单位了解情况、掌握政策、指导高等学校预算执行工作的重要资料,也是编制下年度高等学校财务收支计划的基础”。从中可以看出现行制度下高校会计目标主要是满足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管理者需求的,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考虑不够。例如:政府需要了解专项资金投入绩效,银行需要了解贷款用途和学校偿还能力,合作单位需要了解合作项目运营情况,捐赠者需要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等。因此,需要丰富会计目标内涵。
3.2 基于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导致高校会计信息失真以收付实现制核算的收入,仅反映当年已经收到的学生学费、住宿费,而高校普遍存在学生欠费情况,未交的应收收入却没有得到反映,造成了高校收入、资产状况不真实。以收付实现制核算的负债,对已经发生且可以可靠计量的部分负债内容如:基建拖欠的工程款,延期支付的采购设备款等并没有按照谨慎原则予以核实或披露。另外,在收付实现制下不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发生的资本性支出如设备购置费、贷款利息、结转自筹基建等未按照收益期间进行分配,只是以实际付款时间一次性计入本期支出,这样就会造成收入与成本的不匹配,高校的教育成本信息无法准确得出。上述表现导致了高校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大大折扣。阻碍了利益相关者对相关会计信息的使用和决策。例如:教育主管部门关心的教育成本问题,高校管理者关心的收入完成度问题、财务风险问题,以及银行关心的高校收支状况,资产负债状况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反映。
3.3 基本建设投资未纳入高校会计核算,无法真实反映高校资产负债状况我国高校基本建设投资核算是按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核算的,并未执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而需要独立核算,单独报告。这样就造成了高校财务报表将不反映基本建设业务,如果不将基建会计中核算的基建完工项目及时入账,就会造成高校资产信息账实不符。另外,基建贷款本金及利息的核算也是反映于两者之间。因此,基建会计与高校会计核算相分离,使得无论基建会计报表或高校事业经费会计报表都不能独立提供完整的资产负债状况。
3.4 高校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未对外实行公开披露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会计报表体系是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及收支情况说明书组成。报表披露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对财政资金预算收支情况的反映,仅体现高校收支情况等历史信息,而对于利益相关者最关心的高校现金流量、教育成本、资金使用效益以及财务分析、评价、预测信息缺乏披露。另外,我国高校会计报表仅向教育主管部门及校内报告,未对外公开披露,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造成了高校会计信息只被少数人掌握,会计信息披露不对称,侵占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会计信息使用权益。
4高校会计制度改革方向
4.1 高校会计目标的确立应以决策有用观为基础在决策有用观下,高校会计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文章这里指的信息使用者就是高校利益相关者。因此,要满足高校利益相关者治理需求,就必须对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做出改革,丰富会计目标内涵。
4.2 引入权责发生制的理念权责发生制按收入和费用权责的实际发生时间来记账,并不考虑是否已收到或支付款项。它能够真实的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准确地确认和计量会计期间内所实现的收入与所发生的费用成本。随着市场经济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会计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逐步转变将是会计制度的改革方向。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美国高校就实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我国高校借鉴其做法应是完全可行的,在已公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这一重大改变已得以体现。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可以有效提高高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具体来讲,权责发生制核算可以真实反映高校的资产负债情况,对收入、费用、成本可以准确确认与计量,配比性能保证高校学生教育成本核算的正确性,有利于满足高校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决策的需求。
4.3 将基建会计并入高校财务会计核算,形成一个会计主体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已明确规定,基建会计将纳入“大帐”统一核算。这一举措体现了高校作为从事经济活动会计主体,其会计核算应完整反映包括教学、科研、日常管理、基建等所有经济活动。作为高校业务的重要内容的高校基建会计,只有并入高校会计一同核算才能完整反映高校基建业务形成的资产、负债。这样有利于基建项目投资人及贷款银行对基建资金的监督,并有助于高校管理者防范由基建贷款形成的财务风险。
4.4 完善财务报告体系,扩大披露范围,实现公开披露应在高校现有财务报告体系基础上增加现金流量表,可以使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得到全面反映,帮助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管理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分析和预测高校的现金支付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另外,根据使用者需要提供教育成本表、专项资金使用表等信息不断完善其报告体系。扩大披露范围就是在披露财务信息的基础上,增加表外信息披露,主要包括报表附注和补充的一些非财务信息。例如:学校基本状况、主要投资人、债权人信息,管理层信息、发展规划方案、重大事项、生源情况、学科建设情况、外部合作项目、捐赠事项等信息。同时,还应建立公开信息披露制度。
注释:①关于会计信息的质量的评价王竹泉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提出了信息披露外部性概念,并定义其为由于会计信息披露主体对会计信息的不当披露所导致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偏离其原本应得经济利益的差异.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应使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性趋向于零.
参考文献:
[1]王竹泉.相关利益者会计[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