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体系范文

时间:2024-02-27 17:49: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艺术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艺术体系

篇1

匈牙利艺术社会史家阿诺德•豪塞尔认为,每个历史时期各门艺术的发展并不是在同一个水平上,自18世纪以来,文学、绘画和音乐不再保持同一水平,音乐比文学落后得多;甚至同一门类的艺术发展也有不同,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有的是“先进的”,有的则明显“落后的”。对于前者的差异,他归结为公众对艺术的兴趣的差别,更确切地说是“种种潮流之间的种种差别”,造成同一门类艺术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则是来自风格的变化,无论是源于趣味或风格,二者的根本变化皆源自某个社会阶层的兴起。他分析了艺术与社会的复杂关系:“社会是一种土壤,各种不同的文化进程在其中相互密切接触并向前发展。在社会的水平上,它们并不必然地展现出它们相互关系的全部内容或全部财富,但它们的确展现了那些能被最满意地简化为‘公分母’的特征。”豪塞尔提出的“公分母”这个比喻与俄罗斯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所说的“主因”很接近。在雅各布森看来,不同的艺术历史形态具有不同的“主因”(thedominant),在某个时代的整体艺术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一种主导成分。他认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主因”是造型艺术,因此一切艺术都以追求逼真的造型效果为目标;而浪漫主义艺术则把对音乐及其效果的崇拜作为这一时期所有艺术的宗旨;而本世纪的艺术,却把语言提高到了艺术的本体论高度。对于同一门类艺术来说,它的每个时期的主导成分也是发生变化的。他以诗歌为例谈到,诗的发展每个时期的主导因素不同,14世纪,诗的不可分的特征不是音节安排而是押韵;19世纪的现实主义诗,押韵不是必需的手段,相反音节安排成为一种强制性不可分割的成分;现代的自由诗体的必需成分变成了语调统一,语调成为了诗体的主导成分。依据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尤•蒂尼亚诺夫的看法,文学的系统由“中心”和“边缘”两个地带构成,这两个部分在永无止境地移动并更替着。“体裁从中心位移于周边,新的现象则从文学零碎、从它的荒僻和低级之处跃上中心的位置”輥輯訛,即使原来处于各种边缘地带的细小支流,起初不引人注意,但这种边缘的新现象终将不可避免地更替正统的中心,中心则成为周边。毫无疑问,蒂尼亚诺夫提出的这种演变现象在现代艺术体系中是存在的。从启蒙运动到19世纪中叶,现代艺术体系中的艺术门类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变化和更替的特点,处于主导与边缘地位的艺术种类不停发展更换,只不过,“这种更替存在于另一种意义上———主导潮流、主导体裁的更替”輥輰訛。至此,我们将结合现代性语境从两个层面讨论艺术体系与文化主因的关系变化特征:

(一)从模仿到实用

我们知道,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就将艺术与模仿联系在一起作思辨的考察,如德谟克利特将“模仿”看作人类活动的起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分别作出了重要的解释。柏拉图明确提出了艺术与模仿的对应关系,亚里士多德在此基础上修正了关于艺术的模仿方式与效果的论述。模仿论构成了艺术哲学的一大传统,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启蒙运动时期,作为建构现代艺术体系的单一原则而存在。启蒙运动时期从古典的模仿论出发来论证,把“模仿美的自然”作为艺术的首要原则,这个原则不仅实现了对艺术的界定,而且也影响了艺术门类的选定和排序。对比发现,巴托和达朗贝尔所划定的“美的艺术”体系中的五种艺术种类的排序相去甚远。达朗贝尔明确提出五种艺术排序的原因:绘画和雕塑在美的艺术体系位居前列是因为“它在那些艺术尤其是模仿艺术中最接近于事物的再现,也更直接地与感觉对话”,“毫无限制地表达了美的自然的一切”;建筑是有限度地模仿美的自然,更多地模仿自然的对称布置,没有绘画和雕塑那么逼真,所以只能紧随其后;诗歌是根据单词的组合方式所产生的愉悦和谐感来模仿,是通过想象力再现事物,“这更多的是对自然的创造而非对它们的描绘”輥輱訛;支持想象力和感觉的音乐在模仿的秩序中名列最后,因为“它局限于很少的形象”,发展至后来甚至只是一种语言。对于巴托来说,构成美的艺术的“单一原理”就是“模仿美的自然”。巴托虽也强调对自然的模仿,但他认为美的艺术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引起愉悦的情感,更进一步,当人们对客体自然带来的过于统一的愉悦感到厌倦时,他们需要寻找新秩序以唤醒新的思想情感,激起新的趣味,“趣味是艺术的仲裁者”。这意味着,在巴托看来,美的艺术并不是模仿自然的常规状态,更不是追求对自然的最真实再现,而是强调既模仿自然却又打破自然的常规,要与真实自然拉开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唤起新的审美体验。如此看来,模仿自然的逼真程度只是巴托划定美的艺术边界的标准之一,同时还要与时代的趣味相一致。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似乎巴托更具有前瞻性,他的一些看法是与现代主义不谋而合的。至于巴托为何将建筑从美的艺术体系中排除,他开宗明义地说,他是根据艺术的用途划分艺术体系边界的。对于建筑来说,实用性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它的结构和形式使人愉快,所以巴托在一开始就毫不犹豫地将它划给了美的艺术之外的第三种艺术。显而易见,无论是达朗贝尔还是巴托,他们划分艺术体系的门类的基本依据都是来自“模仿自然”的美学观念。事实上,受制于这种观念的不仅仅是他们两位理论家。艺术史家莱辛在《拉奥孔》中明确提出造型艺术与诗的区别之一是,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律令,而真实是诗所追求的目标。由此他将现实中的丑以及不能引起的事物包括人物的激情都排除在造型艺术所能表现的主题之外。认为造型艺术不宜表现丑,但诗却可以表现丑。由此感慨“诗是更为宽广的艺术,它可以达到绘画所永远达不到的那种美”,“生活高出图画多么远,诗人在这里也高出画家多么远”,暗含诗优越于造型艺术的结论。輥輲訛诚如朱光潜先生曾指出的,莱辛的诗与画探讨是从文艺摹仿自然这个基本信条出发的。根据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Greenberg)的分析,模仿原则甚至还影响着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不管文学或艺术如何发展都会呈现强弱势之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形式占据统治地位,主导着其1他艺术的发展。他考察发现,绘画与雕塑为代表的视觉艺术超越其他艺术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高艺术典范。对此,英国文学家艾迪生曾发表过类似的见解:“我们一切感觉里最完美、最愉快的是视觉……我所谓‘想象或幻想的快乐’就指由看见的东西所产生的:或者是我们眼前确有这些东西,或者是凭绘画、雕像或描写等等在我们心灵上唤起了对这些东西的观念。”輥輳訛格林伯格还分析指出,当一门艺术被赋予支配性作用时,它就成为所有艺术的楷模,其他的艺术试图摆脱自己固有的特征去模仿它的效果,它们在努力获得主导艺术效果的过程中被迫否定了自身的性质。因为资产阶级把主要的创造性和活力都转向了文学,在启蒙运动期间,诗歌再次取得主导性地位,雕塑和绘画技巧已达到非常纯熟的程度对其他艺术效果极其敏感,竭尽全力来追求诗歌的效果,音乐虽也屈从于文学的主导但因为技巧和形式相对简略没有充分吸收其他艺术的效果。法国大革命之后,作为一种最纯粹的艺术的音乐取代文学逐渐成为各门艺术追逐的样板。他还特别指出,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存在着绘画和雕塑之争。在这期间有时是雕塑,有时是绘画处于领导地位,但没有哪一个能长期摆脱另一个的影响。关于艺术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现象,事实上诗人波德莱尔就已敏锐发现了:“今天,每一种艺术都表现出侵犯邻居艺术的欲望,画家把音乐的声音变化引入绘画,雕塑家把色彩引入雕塑,文学家把造型手段引入文学……”18世纪后期,巴托用模仿理论来统合各种艺术的企图遭受到德国批评家以及部分历史学家的质疑和批评。我们知道,自康德以来,西方哲学经历了一个转变,即哲学思考的重点从对客体的关注转向了主体的思维和精神。从美学角度来说,掀起了浪漫主义感受的美学狂潮。比厄斯利提出,浪漫主义的最明显的特征是感受和情感享受的一个新的冲动,在浪漫主义的诗的观点中,模仿论被放到了一边或降居从属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表现论。 王尔德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艺术除了表现它自身以外,不表现任何东西。”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艺术体系的出现和发展是与艺术和艺术家的地位不断升华有密切关系的。在古希腊罗马时期,艺术是奴隶和下层劳动人民的手工艺劳作,是被贵族和上层社会所蔑视的劳动技能。这一时期的艺术等同于技艺、技巧。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自由的艺术与贵族关系密切,艺术成为贵族修养不可或缺的部分。“美的艺术”观念出现后,艺术逐渐与艺术家“天才”、“创造性”等特性联系起来。经由浪漫主义的酝酿,19世纪艺术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都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艺术家和他的艺术、艺术家与其他人的关系方面都面临新的问题。艺术告别贵族赞助,进入市场,画家面对的对象不再是资助人而是艺术市场。19世纪下半叶,艺术世界还发生了一场影响非凡的工艺美术运动。虽然这是对工业化反思的运动,但是也对现代艺术体系产生了影响。“工艺美术”的奠基人威廉•莫里斯提出,艺术主要分为两个种类:“美的艺术”和“装饰的艺术”或工艺。由此可见,工艺美术在莫里斯看来已经可以与美的艺术相提并论。受到他的影响,奥地利艺术史家李格尔也开始批判艺术中的精英主义,通过研究装饰图案演变,提出装饰纹样不是模仿实际植物,而是为了装饰的目的本身,装饰与模仿自然根本无关:“总的来说,古代和中世纪的自然主义植物图案,从没有直接地模仿自然。”他还得出这样的结论:“装饰分为三维和两维两种类型,一般认为三维起于模仿,因而早于平面的二维装饰。但当平面装饰出现后,便可以脱离三维的模仿而进行真正的艺术创造了。脱离摹本而画出种种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线条来。只有经过这一步,无穷的写实才有可能。从三维走向二维,就从自然的掣肘中摆脱出来,让形式的修饰和组合有了更多自由。”輥輶訛至此,李格尔不仅解构了统治一切的模仿说,而且艺术的高低贵贱之分也被他解构了———工艺美术与绘画、雕塑、建筑这些艺术具有同等的地位。

(二)从整合到分立

如果说在早期现代主义文化中,艺术哲学和美学理论家们力图寻找一条适用于所有艺术的共同特性的话,在19世纪中期之后,这些理论尝试受到了质疑。有学者认为这种美学尝试实际上是在掩盖一种事实,即美的艺术的根本体系只不过是一种假设,它的大多数理论都是从特定的艺术,尤其是诗歌中抽绎出来的,或多或少不适用于其他艺术。在1958年发表的《传统美学是否基于一个错误?》一文中,肯尼克认为,传统美学和艺术哲学的第一个错误,就在于人们试图为所有不同的艺术寻求一种共同的特性。美的艺术的传统体系开始显现出土崩瓦解的迹象。这一转变与这一阶段文化转向自律特性是密不可分的。查尔斯•泰勒曾这样说道:“卢梭是大量当代文化和自我探索的哲学起点,也是使自主的自由成为德性的关键这一信条的起点。他是现代文化转向更深刻的内在深度性和激进自律的出发点。”輥輷訛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期,启蒙现代性及其工具理性越来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社会的分化进一步加剧。“现代社会的特征不再是统一的意识形态,而是一个由诸多自主的‘领域’和彼此竞争的价值所构成的网络。现代世界的这种‘去中心化’意味着每个领域及其活动都是依据它的内在价值来评判的(比如,艺术作品必须依据来自美学领域而非经济或政治领域的标准来评判)。”輦輮訛随着分化的出现,艺术慢慢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领域,艺术的合理性证明不再需要到宗教甚至伦理学中去寻找根据,审美价值成为判断艺术品的合法化根据,现代艺术逐渐获得了自身的合法性。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发展催生了新的艺术形态如摄影和电影,也给艺术带来空前的挑战。现代主义艺术家面临探索各门艺术的存在方式和根据的问题,亦即极力探索一门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独特的本体论特征。格林伯格认为现代主义要恢复艺术的自主存在,它首先要证明审美经验来自艺术自身,而不是艺术之外,所以,现代主义艺术通过自我批判回到各门艺术本身:“每门艺术都为了自身的缘故而进行了这样的证明,这类证明表现表明的东西不仅在一般艺术中是独特的不可化约的,甚至在每一门特殊的艺术中也同样如此。每门艺术都不得不通过自己特有的东西来确定非它莫属的效果。显然,这样做就缩小了该艺术的涵盖范围,但它同时也更安全地占据了这一领域。”輦輯訛格林伯格将这一过程称为艺术追求纯粹性的过程,也是向绘画本体复归的过程。关于艺术追求纯粹性,新维也纳学派理论家汉斯•泽德迈尔也有着独特的分析。他认为,绘画、雕塑、建筑、园艺和装饰在古典艺术中是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而存在,在艺术追求自主进程中,各种不同的艺术开始相互分离走向独立,都力图把自己完整的纯粹性展现出来。所谓纯粹性,“也就是一种艺术形式独一无二的特征,它是把其他艺术要素排除之后所得到的结果”。他认为,现代主义艺术正是通过这种自觉的分离———排除性,使得艺术独特性突显出来:园林艺术,为了实现它自身的“纯粹”形式,它将所有与建筑和雕塑相关的元素都排除了……在建筑中也呈现出一种倾向,即将一切与人有关的元素、一切与雕塑和绘画有关的元素都排除出去,而这些元素在巴洛克风格中是彼此融合的。最后,建筑将色彩以及不同风格的柱子(它们是构成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基本元素)也排除在外,如此一来,这种艺术骄傲地宣称了自身的独立……雕塑从其自身排除了一切与绘画有关的元素,然后退回到它自己的领地之内……如今的雕塑抵制着绘画和雕饰的元素,单纯由线条勾勒而成、形式朴素简洁、严谨……在三维、线条以及色彩的元素被排除之后,紧随着这一趋势的还有其它的倾向,它们弱化甚至消解了建筑的元素。輦輰訛简言之,进入现代主义阶段,现代艺术体系已告别各个门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转向关心每一门艺术自身的独特性,各门艺术自分自立,互相划清界限在各自的领域安全地运行着。随着艺术门类相互区分的发展,艺术种类的总体风格特征成为艺术家关注的对象。

二、艺术体系与艺术世界

篇2

关键词:景观艺术设计;现代艺术;设计语言;设计材料;设计空间观念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02-01

现代艺术与景观艺术设计虽然处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实际上两者却是属于同一个层面上的行为。现代景观艺术设计从工艺美术运动开始,就与现代艺术之间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渗透和关联,现代艺术对景观艺术设计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不但给景观艺术设计带来了设计语言上的诸多启发,还能够有效的拓展和深化景观艺术设计的创作思想。鉴于此,本文就针对现代艺术背景下的景观艺术设计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索与分析,希望对我国景观艺术设计能够有所启发或借鉴。

一、现代艺术背景下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语言更加多样化

现代艺术背景下,景观艺术设计受现代艺术语言的启发,设计语言也更加的多样化,这一点受现代绘画的影响最为明显。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由于现代绘画中的线条、块面以及色彩等等很容易转化为景观设计中的构成要素,因此,在现代主义发展的初期,其就对景观艺术设计的发展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作用,而其影响也最为突出,这一点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得以窥见。

首先,景观艺术设计中的平面布局理念深受现代艺术的影响。点、线、面是景观艺术设计中平面的基本构成元素。点、线、面之间的科学结合,是一个优秀的景观艺术设计作品必备的条件之一。而在景观艺术设计中,很多点、线、面的结合方式都曾受到过现代艺术的影响。例如:在美国设计师斯蒂里所设计的玛瑙科吉庄园中的平台花园,就受现代艺术的启发,采用了规则曲线的排列方式。见图1。

其次,在景观艺术设计中,很多现代绘画中的抽象形态均被直接转化运用到了景观艺术设计作品之中,从而使得景观艺术设计的表现语言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例如:立体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的诸多形式语言就已经在景观艺术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锯齿线、肾形以及阿米巴曲线等等均已经在景观艺术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对于景观艺术设计表现语言的丰富化产生了积极的促进意义。

最后,景观艺术设计受现代绘画艺术色彩表现方面的影响也非常深远。自从现代艺术在绘画的色彩表现方面得到了长远的发展,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之后,很多设计师就讨论过色彩的象征意义、构成原理、构成方法、构成技巧等问题,而且这些内容也对景观艺术设计中的色彩组织及应用思想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例如:杜斯伯格,就曾经在设计德拉赫特的住宅时,吸取了现代绘画艺术色彩表现方面的理念,将种植池设计成为了黑色,而且又在黑色的种植池中设计种植了红色、黄色、蓝色以及白色的花卉植物,使得整个设计作品看起来的印象就如同一幅风格派的绘画。由此可见,现代绘画艺术对景观艺术设计的深远影响。

二、现代艺术背景下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材料更加丰富

现代艺术背景下,景观艺术设计材料的丰富化和多样化,实际上早有所表现。例如:早在1938年,唐纳德就曾在其著作《现代景观中的园林》中,提出过,景观设计师在景观设计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方面应该主动的向现代雕塑家学习,通过学习其对于雕塑材料、质感以及体积等的理解,来丰富现代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材料。

而实际上,景观艺术设计与雕塑之间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在传统的设计过程中,雕塑往往是作为景观艺术设计中的一个元素或者是某种装饰物而存在的,即使在现代艺术设计中,雕塑与景观艺术设计的这种关系仍然是非常常见的,但是却很少存在雕塑元素对景观艺术设计产生影响的情况。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与雕塑自身的元素相较来说比较不容易转化为景观艺术设计中的元素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是自从现代雕塑的某些派别开始发展之后,其对于景观艺术设计的影响就开始得到了凸显。例如:自从现代雕塑开始研究和利用各种新技术新材料之后,其就对景观艺术设计产生了相应的影响。例如:唐纳德就曾经从现代雕塑新技术新材料中吸取经验,在《现代住宅的现代》艺术中,提出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可以合理的使用一些新材料,如:玻璃、混凝土以及乃侵蚀的胶合板等等,而且在其后来的设计中也这一想法也同样有所体现。

三、现代艺术背景下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空间观念更加深化

现代艺术背景下,景观艺术设计空间观念的深化,主要是受到的是现代建筑的思想的影响。现代建筑的思想作为现代艺术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对景观艺术设计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1929年,由密斯设计的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的建筑,其在设计中所采用的空间处理方式,就不但是建筑史上里程碑式的标志,同样也对众多的景观设计师的设计行为和设计作品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如:景观设计师埃克博以及景观设计师克雷,就均在后来的设计中运用过类似的空间模式,很明显是受到了密斯所设计的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建筑中空间处理方式的影响。由此可知,作为追求空间多样性和空间丰富性的现代建筑艺术,对现代景观设计中空间设计思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不容置疑的。

而概括来说,因现代建筑思想的影响而带给景观艺术设计的变化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代建筑语言开始逐渐的转化到景观设计之中,并得以良好的呈现。现代建筑语言开始逐渐的转化到景观艺术设计的现象在现代艺术和现代景观艺术设计中非常常见。如:新艺术运动时期的建筑师贝伦斯,就曾经利用建筑的语言来设计园林的风格。他曾经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利用各种各样的园墙、花架以及各种形状的种植池等等来进行空间的组织,而这一点很明显的就是借鉴了现代建筑语言的方式。

其次,景观艺术设计受到了现代建筑延伸空间的启发,认为是建筑延伸空间的一部分。在新艺术运动中,很多景观设计师和建筑师都认为园林或是景观实际上与建筑之间是联系在一起的,而很多设计师也将这种理念切实的落实到了景观艺术设计作品之中。例如:建筑师杜斯伯格,在设计花园的过程中,就曾经运用过这种理念。他在进行花园设计时,根据室内和外部门窗的颜色:原色、蓝色窗;红色们、黄色的墙,在花园中的几何种植池中合理的设计种植了郁金香、罂粟以及矢车菊等植物,从而使得花园呈现出于建筑风格一致的色彩,显示了其景观艺术设计是现代建筑延伸空间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刘芊.基于现代艺术的园林景观雕塑的反叛[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2]王茂林,沈守云.大地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再认识[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篇3

关键词:现代艺术;管理;原则;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188-01

一、关于艺术管理的分析

对艺术管理进行分析是对现代艺术管理进行探索的前提。一般而言,艺术管理就是艺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为实现文化艺术传播的目的而对管理对象实行的有计划的管理活动。

艺术管理者包括政府、行业机构、企事业机构,艺术管理手段包括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艺术管理对象包括艺术机构、艺术家群体、艺术商品、艺术信息、艺术金融、时间等。

艺术管理所面对的是艺术品的创作、销售和被观众欣赏、消费的环节,这些环节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有别于一般产品的生产营销环节。

因此,艺术管理的关键是管理者如何把一个很好的艺术品给观众。它不是一般管理问题,管理者首先需要对艺术品创作、生产传播有一个基本判断力。相关专业学者认为艺术管理与工商管理最大的不同在于管理里面的非营利部分,艺术品、艺术家的创作等等这些艺术管理环节中的关键部分是无法计算价值的,所以,管理最重要是对艺术价值的判断。艺术管理的重点是如何掌控艺术家、作品和观众的关系。对于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方向而言,要重点培养管理者对艺术的认识、和谐三者关系。

这就要求艺术管理者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妥善地处理好现代与艺术,艺术与管理的辩证统一关系,并要在传统管理思维的基础上,注重艺术管理中的艺术因素和现代因素,使艺术管理更加符合艺术实践的需要,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使艺术管理能更好地促进艺术事业的发展。

二、现代艺术管理要充分考虑评判标准与艺术审美的不确定性

艺术作品有别于人们生产与生活过程中使用的产品,一般产品的好坏可以由质量标准进行衡量,并做出选择。而艺术作品与一般的产品不同。当然,可以判断的是,国家级别艺术团体的演员其总体表演水平要高于地方艺术团体的水平。但是,如果同是差不多级别的演员、书法家、艺术家,他们的表演和作品,其水平的高低往往是不易评判的,评价的标准也很难确定。由此,需要我们研究的就是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这种差异性的存在,这对于加强艺术管理,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是十分有益的。笔者认为,在评判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原因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艺术审美选择的情感因素。一般情况下,我们选择购买某商品,主要是考虑质量和性价比两个因素,即使是因为审美观而选择,那也是由于商品自身的品牌质量或板式相对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是一但有其他的商品,在质量或板式上超过这种商品,那么购客也会进行重新的选择。也就是说,一般商品的选择并不是依据情感因素进行的。而对于艺术作品而言,却与其完全不同,当人们对艺术家的作品表示喜爱的时候,他们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是一种在感情上的认可,而且常常会达到失去理智、甚至疯狂的程度,也就会只要是喜欢的作品就会认为是艺术品,这里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情感的因素。着眼这一因素,我们在艺术管理的过程中,就应该充分考虑如何塑造艺术家的形象、如何让艺术家走进观众的心灵、如何拉近明星艺术家与观众的距离,这也是艺术管理中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

三、现代艺术管理要充分考虑地域性、民族性、宗教性

代艺术管理要充分考虑地域性、民族性、宗教性,这也是艺术管理的一大特性。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社会和生活,浓缩于社会和生活。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意识形态又存在差异,这些因素均会对艺术作品产生影响。因此,艺术创作在结合地域、民族、宗教而有所区别,否则会对艺术作品产生不良的影响。当我们创作了一部为某个国家和地区现有意识形态和所不能接受的作品,那么,这样的艺术创作不仅不会产生相应的效益,甚至会受到禁演的待遇。

而一种人们喜爱的艺术作品,则应该夹杂着民族特点、区域特点,如:东北的二人转,在形式上虽然简单,但是依然会受到东北地区观众的喜爱和欢迎。

再比如:西方的歌剧一般情况下很难获得中国大部分人群的喜爱。从上述论述中可以说明,在开展艺术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和重视地域性、民族性和宗教性,并要充分运用好这些特性,使我们的艺术作品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让社会所接受。

四、现代艺术管理必须重视艺术消费者的参与性和艺术创作过程的互动性

这是艺术管理不同于一般管理的又一个重要特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在艺术欣赏和消费中,人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地去接受现成的作品,而是希望能够参与到整个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来。这就使得艺术作品的生产、创作过程和作品的呈现、销售过程出现了时空上的交叉和重叠。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不再是两个过程,而往往变成了同一的过程。艺术作品的欣赏者、消费者同时也成了作品的创作者。艺术都是各自追随者的形成过程,粉丝群产生的过程。观众群体参与了这一过程这很重要的。现在许多晚会,都采取观众参与的形式,也是缘于这个道理。这就对我们艺术管理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设计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如何最大限度地吸收观众的参与,来促使艺术管理效益的提高。

综上所述,现代艺术管理需要我们在理论上求创新,在实践中求升华,在生活中求突破,在完善中求跨越。

篇4

一、保障财政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这种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多元化逐步成为统计目标的发展趋势。其变化主要体现在不单纯依靠数据的统计对当前情况进行掌握,而是更加注重对数据的分析,对经济发展状况的解读和预判能力也有所提升。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使统计信息的信息化程度得以提高。另外,统计数据具备更强的综合性。结合计算机技术理清数据之间的关系,为决策人员提供参考,使其能够掌握信息变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之下,市场交流更为频繁,通常将分析问题、规避风险等环节同步进行,这就无形中压缩了决定周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信息真实性的作用则更为突出。提升财政统计数据质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势在必行。

二、当前财政统计数据失真的原因

(一)指标值和指标原意相违背

财政统计数据的来源较多,经济数据统计核算难度较大。在新兴经济实体发展的过程之中,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产品流通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生产经营活动更注重市场的发展实际,包含生产、研发等多个环节,且跨越第一、二、三产业。统计目标的界限上不明确,因此现阶段实行的相关政策中的指标和经济实体的发展现状不相符合,容易发生统计数据信息的重复录入或者遗漏,进而使统计数据指标和原有意愿相违背。

(二)数据统计信息的不够全面

近年来,群体大、规模小的企业所占比例逐渐增高。如仅依靠常规报表作为财政统计的主要方法,很难客观反映出经济实体的发展状况。新兴经济实体属于相对稳定的为产业,但其商业模式的演变较为迅速,这也给数据的掌握和更新带来了更大的难度,特别是对于网络交易来说,其具备群体大,规模下的特点,并且交易的隐密性较强。由于部分商家并未进行相关登记,无法在名录库系统中进行查询。统计部门无法完全覆盖,使得不能全面覆盖所有调查对象,进而会对数据统计信息的全面性产生影响。

(三)财政数据统计技术方法相对落后

目前,数据处理信息化逐步在各级统计部门之间实现。但就微小经济实体而言,其群体规模相对较大,但其财政数据统计方法大多仍以手工报表为主,无法和统计数据信息化趋势相适应,也无法满足新时代下对财政数据统计的要求。对于居民消费,固定资产等方面的数据统计工作来说,技术的限制会对数据分析造成影响。数据信息来源涵盖基层单位的各个方面,如果统计口径以及方法之间相互独立,也不利于对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四)各部门之间协作效果不佳

当前经济社会之中,创新意识逐步增强,创业理念深入人心,在微小企业之中,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但作为现阶段实行的统计报表制度之中,仍以中小企业抽样调差为主,对整体性有所影响,很难对单位和经济运行状态进行客观的反映。另外,统计对象与指标等因素在应用时标准不一,从而造成产业链、服务形态等的描述存在欠缺,进而影响到数据的整体性。在这种条件下,财政统计数据真实性有所降低,直接影响到统计数据的应用价值。

三、提升财政数据统计质量的措施

(一)提升财政统计数据的分析和预判能力

各统计部门和单位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需要加强联系的同时更好的接轨与时代特色,积极对财政数据统计工作进行调整,综合对数据信息进行利用,并做好数据信息的开发工作,提升数据信息的丰富性,更好地为决策的制定服?眨?并未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也能方便社会公众的咨询,充分发挥财政统计数据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另外,还需要对传统媒体进行利用,结合信息技术的优势,使统计信息能够涵盖城市商业,客观反映结构现状。

(二)促进财政数据统计技术方法的优化

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财政统计工作之中,提升财政统计的技术水平和效率。将统计行业门类进行疏理整合,使统计信息的争对性更强,使统计数据指标值与指标原意更为符合。将财政数据统计工作的内容,要求等进行定量,这样可以避免重复录入信息,确保数据信息的完整。同时,还需做好调研动作,积极优化调查制度和报表制度,更好地适应财政数据统计的变化和需要。

(三)注重财政数据统计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优势,将单位名录库进行信息共享,通过平台的建立,可对各部门之间责任,信息共享渠道,内容进行划分。同时,财政管理部门还需做好部门协调,确保财政数据统计工作顺利开展。针对新兴产业和行业来说,主管部门对其的认识往往更为深入,对其业态更为了解。通过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也能使信息更为全面。

篇5

【关键词】人才培养;殡葬;课程体系

一、引言

我国殡葬职业教育工作总的来说起步较晚。1995年9月民政部济南民政学校殡葬管理专业和11月份长沙民政学校,现代殡仪服务与管理专业首批学生入学,标志着中国正规化、专业化、系统化的殡葬管理专业教育的诞生,使我国殡葬职业教育实现了零的突破。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把“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首次列入国家专业目录,成为社会事务服务类专业领域的新兴专业门类之一。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整体思路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这样的人,培养人才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等问题是高职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研究的重大问题[1]。高职教育的核心是“以就业为导向,市场需求为目标”[2],殡仪专业为殡仪行业和殡葬企业培养技能型人。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的课程构建思路,即:以行业标准为中心,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依据行业标准,确定了面向职业岗位人才培养的目标

殡仪专业依据行业标准,面向殡葬服务员、遗体火化师、遗体收殓工、遗体防腐师、遗体整容师五个职业岗位,培养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心理健康,具有“视逝如亲”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的目标如表1所示。

表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紧密联系行业,创建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利用本专业与行业紧密联系协作的关系,收集行业企业最权威和最通行的技术标准或职业标准,把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3]

(1)内化融入行业标准,构建以职业岗位全面对应的课程体系

根据殡仪行业的岗位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一方面深度内化行业标准,设计教学情境,整合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大力开发网络资源,搭建互动平台,展示行业风采,将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行业标准、职业岗位紧密联系在一起。

(2)贯彻执行行业标准,建立全程育人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方面以行业标准为导向,创建了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以行业标准为准绳,有针对性地组织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

(3)量化细化行业标准,形成行业全面参与的教学评价机制

对于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1)按行业标准进行教学评价;2)行业人士参与评价过程;3)企业用人以评价结果为准。

(三)根据岗位任务,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殡仪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始终紧密围绕专业论证、工作岗位、职责要求、工作过程、岗位变化、行业发展以及学生可持续性能力的发展等方面而展开。具体的职业岗位任务分析及任职要求分析如表2所示。

总之,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我们殡仪专业只有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以行业标准为中心去培养学生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高职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彭维吉,刘云彤,彭奇娟.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篇6

引言

在我国手绘艺术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在人类的远古时期,人们就学会用手绘的方式来记录事情,而发展至今,手绘更多的是一种表现艺术,由于手绘艺术表达上简洁直接,所以人们越来越多的将其作为一种艺术的创作模式。并且手绘艺术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人性化的特质,将其很好的运用到室内装潢设计的墙体设计中去,可以很好的突出室内设计的个性化以及整个室内空间的艺术性。在当前的现代室内装潢设计行业中,墙体手绘艺术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设计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大大满足了人们对于室内装潢的个性化艺术追求。

现代室内装潢设计的整体趋势和装修风格

对于现代都市生活来说,室内的装修设计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的一座沟通桥梁,而这座桥梁就是设计。人们通过室内的装潢设计艺术来改善自身的居住环境,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培养生活中的审美情趣。而室内的装潢设计也主要是以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居住环境为宗旨,通过一系列的装潢艺术来不断提升室内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美观度,丰富人们的日常感官。而随着室内装潢的设计手法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对于过去一成不变的装潢设计已经产生厌倦,尤其是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更喜欢个性化的设计。在对居住环境进行装饰的过程中也希望将自己的一些设计想法也融入进去,而整体的室内设计也不断向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这也为墙体手绘艺术的出现提供了机遇。在家居生活中,墙面装饰对于整个的室内环境的营造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对于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彩绘形式主要分为三类,一个是模板墙面彩绘,一个是贴纸墙面彩绘,还有就是纯手工的墙面彩绘形式。对于前两者来说,都是按照一定的模板按部就班的修饰墙面,而对于手工墙面彩绘来讲主要是通过设计者对这个室内空间的风格把握来就势设计的,并通过一定的绘画技巧来巧妙的掩盖室内结构上的不足,在对其空间进行美化的同时也使得墙面的设计风格与家居整体风格相互呼应,其绘画风格不会受到空间结构的影响而有所限制。

手绘艺术相对于其他设计艺术的优势

1.个性化的艺术形式

手绘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绘画艺术,也属于一种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而将绘画艺术应用在人们室内的居住和工作环境中,绘画艺术的设计者就应该充分考虑居住者的居住需求之后再结合一定的个性化设计,进而设计出各式各样的墙体画面,尽可能地去满足居住者的审美需求。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将空间布局、结构因素以及色彩搭配考虑进去,让整体的墙体手绘艺术和整个的装潢风格搭配的更加协调。

2.没有毒害,环保健康

由于现代装潢材料中存在着很多对人们身体有害的物质,加上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人们不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更加注重环保,这也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在室内的墙体设计中,虽然有刷漆、贴墙纸、加装饰品等多种方式,但这些装修材料中或多或少都会释放一些有毒气体,甲烷含量居首,同时又是对人体伤害最大的。所以人们在对居住环境或是办公环境的装修材料的要求上也越来越严格。而墙体的手绘艺术采用的主要是丙烯颜料,对于人体并不会产生化学危害,这也是其一经推出就广受欢迎的原因。

3.场景适应力强

在对墙体的装潢过程中,如果采用其他的刷漆或是贴墙纸的方式,要充分考虑其覆盖面积,以及各个画面的搭配比例。但是对于手绘艺术来说,它既可以对大面积的墙体进行修饰,又可以灵活的针对一些细小的拐角处进行点缀。并且手绘艺术可以很好的改善过去墙体装潢中的单一现象,对于室内场景的适应性也非常的强。不论是针对什么样的墙面,也不管是针对室内布局和装修风格,手绘设计师们都可以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画面,并且在经过手绘艺术的加工之后,墙体也不再会出现重复和拼接的现象,对于墙体的整体美观都有着很好的修饰作用。

4.个性化强,形式多样

手绘艺术家在对要装修的墙面进行绘画的时候,大多都是在结合整体的设计氛围以及空间布局,再结合居住者的大致需求,在脑海中就浮现了要绘出的场景。在绘画的过程中也是结合自己的灵感,所以每一个手绘的艺术墙面其实也就是手绘艺术家的一幅作品。对于每个作品来说,其中的内容都会包含其绘画者的艺术感悟和性格特点,所以对于这些手绘墙面来说,也是独一无二的,即使画家在另一个墙面上做出同样的画,可以说是同一个系列,但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

5.耐水耐磨、保存时间长

在对墙体进行装修的时候,对墙面的装修材料挑选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墙纸就非常不防水,当然并不是说它本身的材质,而是其粘贴在墙面上之后,如果墙体比较潮湿,就容易脱落,其保质时间不长。但是对于手绘材料中采用的丙烯颜料,其耐水性能非常的好,同时还具备一定的耐磨性,在人们居住的过程中,不会出现脱落、褪色或是腐蚀的现象。所以墙体手绘艺术相对于其它的修饰材料其使用寿命长,整体性价比也比较高。

手绘艺术在墙面设计中的作用分析

由于手绘艺术其本身具备环保、艺术性等特点,并且其设计风格不受拘束,适应性强,所以在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喜爱,在室内的装潢设计中也受到了广泛的推崇。而手绘艺术在室内装饰方面的起步还是比较晚,其兴起主要是由于新时期下人们对于个性化的追求越来越热爱,加上人们对于新鲜事物的热爱也远大于传统工艺。所以手绘艺术受到广泛欢迎是大势所趋,它在室内设计艺术中的快速发展也大大缓解了传统的绘画市场的竞争。在过去,人们虽然没有把手绘艺术运用到墙面的装修上去,但在许多艺术家的家里,我们都可以看到在墙壁上会悬挂着许多绘画作品,一是方便艺术家们的闲暇欣赏,而是对于室内居住环境氛围的一种渲染。就算不是绘画艺术者的家中,人们也喜欢在空旷的墙壁上挂上一些装饰品,比较常见的有电视墙和照片墙等。而这些都是墙体手绘艺术的前身,对于手绘艺术的快速发展来说,对整个的室内装潢设计水平也是一种新的提高。

而对于不同的室内环境而言,对于不同的墙体,设计者们会采用不同的手绘艺术来对其进行设计,所以说所要进行装潢的墙体对于手绘的种类具有一定的影响。比如说对于人们居住的客厅来说,在对客厅的墙体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师们一般会采用比较高端大气的手绘图案,进而给人一种开阔大气的感觉,给人心情愉悦之感。而对于居住的卧室的墙体设计,就会选择比较温馨舒适的绘画图案,让人们感受卧室的浪漫,给人们带来休息放松的感觉。而对于厨房或是餐厅墙体设计的时候,就会采用一些亲近自然的图案,比如说花草或是水果、蔬菜等等,让人们在就餐的时候感受自然带来的愉悦,可以增加其劳动的乐趣和就餐的食欲。包括房间走廊,设计者们就可以根据居住者的喜好来设计一些比较个性抽象的图画,给人一种独特而又新颖的感觉,然人们享受在这些墙体绘画之中。

一般墙体手绘艺术家也是从最初的纸上绘画艺术发展而来的,尤其是一些超现代的艺术家们,他们在对墙体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往往都会加入很多自己的个性化因素。在对于画作的视觉冲击上也不断追求洒脱和自由。但是室内的装潢设计的宗旨是为居住者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所以墙体手绘设计师们在对墙体图案进行构思的过程中应该要充分了解居住者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在对整体的装修风格进行把握的同时,也要将室内结构的线条以及框架综合考虑,通过合理的处理来将室内的设计更完美的展现出来。

手绘艺术的表现形式

对于艺术设计师而言,在设计的过程中都会在纸上手绘出其构思的草图,而这种设计构思和设计师们的思考以及居住者的要求都是密不可分的。而在一个方案还没有成形之前,设计者们的设计构思也还都是模糊的,这时候设计师们就只能根据设计的目标来不断确定其设计的意向,通过手绘草图的形式将其构思表现出来。在还没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的时候就可以将预设的几个方案给居住者参考,让其选择最中意的,或是在设计稿的基础上提出他自己的见解,看需要在哪个地方加以修饰,非常的方便。

墙体手绘艺术在现代室内装潢设计中的应用

对于手绘艺术来说,追其溯源是来自国外的街头涂鸦艺术,从彰显个性的乱涂乱画,到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的细致描摹,其发展历程也经历了很多,从最初人们的好奇到现在的广泛被运用,充满智慧和个性的手绘艺术也不断在彰显着它的魅力。最初这些墙体手绘艺术是出现在一些追求个性的时尚人士的家里,最开始他们并不会是有计划有构思的去对墙体进行修饰,艺术家们只是跟随自己的心境和灵感,用画笔来对墙体进行修饰。即使是最简陋的墙面和最粗糙的画笔,在极具创造力的艺术家手中也会变得抽象而赋有含义。这也就是墙体手绘艺术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它既可以张扬个性又可以展现异域风情,对于人们的居住环境美化做出重要贡献。所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墙体手绘艺术也是其时代的产物,在追求个性的年代的大势所趋。它代表着新时期的人们对于室内装潢美的追求。而个性化的设计风格也是人们追求特色的人文风格体现。设计者需要根据居住者的喜好,来构思整体的装饰风格。而手绘墙体的独特意义也正在于其创作毫无规律可言,就像艺术家在设计一幅画作一样让人发现美、创造美。

而在对墙体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既可以选择最初始状态的毛坯墙,也可以选择刷过漆的墙体,或是瓷砖、玻璃、墙体等等。在进行绘画之前应该保证墙体的平整度以及干湿度,对于一些细微之处需要进行修饰的话,需要等绘画的墙体全干之后再进行。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手绘过程中应该要对室内装饰合理布局,在充分了解居住者对于色彩图画的喜好以及对图画的设计的满意度之后再对墙体进行轮廓勾勒,在勾勒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其线条的粗细,在彻底晾干之后再进行颜色的填充。在整个的墙绘完成之后,也需要对其加强保护,防止其在没有彻底干燥的情况下遭到破坏,在后期也应该注重其保养,尽可能的将其艺术效果保持的更持久。

结语

篇7

1.1 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使档案的使用更加方便快捷,工作效率效益显著提高

档案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实时化和自动化,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一是档案资料的生成、归档、分类、审核、统计等工作节省大量人力,实现了网上的实时传输,同时实现网上催要、归类、统计等功能;二是传统档案的查询需要回忆生成时间,资料分类,然后先查询目录,再到库房查询原始文件。而有了档案管理软件的支持,可通过模糊字、分类别、条件组合等多种方式进行检索,快捷准确;三是传统借阅需要人工审批,人工记录,人工打印誊写,而信息化可以网上逐级审批,远程查阅,网上催缴,而且所有操作都会在系统内留痕,便于工作倒查和分析统计。

1.2 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极大减少了人员的手动劳动,档案管理质量明显提高

信息化手段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明显的益处就是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的投入和浪费。一是使管理人员可以从原来枯燥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档案的科学管理、规范存取和档案作用的充分发挥,使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二是有了信息化网络的应用和管理软件的有力支撑,使原来分散、不完成的档案被科学的连成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使档案的整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起到有效支撑作用,能更好的为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资料和数据依据。有效地为科研资料的查询检索提供帮助,省时省力,便于引用。

1.3 电子化形式的采用克服了纸质档案的诸多弊端,利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

档案资料的特殊性和档案管理相关规定要求其必须保持真实性、长期性和保密性,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有效保证了这一要求的实现。一是在做好安全防护和数据备份后,电子档案完全解决了原始纸质档案因手工装订和保存时间长久而出现的破损、丢失、霉变、残缺等问题,信息完整性得到有效保证;二是电子档案一般都以图片格式进行保存、查阅和交换,原始纸质资料与查借阅者物理隔离,有效杜绝了档案的人为涂改,保证档案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三是通过专用软件管理的电子文件便于按照分类进行逐级授权管理,非授权人员无法查阅其他资料,有效保证了档案资料的保密性。

2 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使信息交换受到制约

当前缺乏全国统一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包括硬件建设、平台开发和电子资料格式标准,出现了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比硬件设备投入高低多少的误区。没有电子档案格式的统一标准和统一的应用管理平台,便无法实现交换共享和相互兼容,失去建设意义。

2.2 管理人员素质制约了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步伐

部分领导对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在认识上存在差距,档案工作人员配备边缘化;甚至部分档案管理人员自身对此存在抵触情绪,年龄大的习惯于传统操作,对于现代技术应用存在畏惧心理,而年轻人由于不安心于档案管理工作而又缺乏深入探索和创新精神。

2.3 软件开发应用各自为政使信息共享受到影响

档案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不仅停留在保存和管理的信息化,更重要的实现信息交换的网络化,而这一功能的实现光有网络不行,必须有统一的管理软件作为支撑,没有统一的平台和一致的软件,信息无法实现统一的管理和交换,信息化是不全面的,短腿的。

2.4 硬件配备程度和标准不统一影响了建设进程

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和建设时间表,很多地方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上都是各自为政,领导重视的,经济上宽松的投入的就多些,甚至单纯追求高配置、上档次;反之就少投入或者干脆不投入,存在单机管理而无网络和软件支持的问题,效率效益无法提高。

3 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建议

3.1 以规范的管理制度保障信息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在《档案法》等相关法规指导下,还应该建立行业间、甚至全省乃至全国的关于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专门法规,对于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标准、档案管理工作各环节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指标、安全保障办法等等细节做出明确规定,并明确监督管理机制和检查考核办法,从机制体制、技术层面等多角度对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做出明确部署,以此避免重复投入,标准不一,各自为政的现象发生。

3.2 以建设复合型的档案管理队伍保障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有效应用

任何工作都需要有人落实,任何设备都需要有人去使用,档案管理工作要实现信息化,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决定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创造条件让德才兼备,能安心档案工作的高素质人才从事专职档案管理工作。要加大培养和培训力度,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从业能力,鼓励他们要主动适应发展变化,主动学习与钻研业务,保证能用会用的前提下,不断探索新的管理办法,不断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3 以统一的管理软件为平台保证档案信息标准的统一和交换的顺畅

档案管理电子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证档案信息的有效应用,体现在应用的及时、准确、快捷、真实。实现档案归档、检索、查阅、统计分析、信息传递高效顺畅的前提是必须保证电子档案内容和形式的标准具有一致性和相容性,需要统一的管理软件提供平台把所有档案信息进行有效链接,在此基础上,不同权限的用户才能够按照需要实现网上归档、登记、审批、查询和传递,并且过程在系统全程留痕,以备信息倒查和使用情况检查,因此软件平台的开发至关重要。

篇8

[关键词]现代物流;煤矿;一体化;运输系统

[DOI]10.13939/ki.zgsc.2015.07.037

1 煤矿物料运输系统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矿井原有运输系统是各个区队的二级库从供应科一级库提取五天内区队所需物料,二级库管理员负责每天井下所需物料的装车、入井。

原有物料运输系统主要存在以下管理弊端:

(1)运输系统复杂且运输路线长,运输效率低。各单位自己领料、装车、下井,无统一管理机构,无法及时定位矿车所处位置,用车单位有时要每个车场、每辆矿车逐一核对,效率极低;粉笔信息易被涂改,造成运输纠纷或矿车长期占用车场,不能正常周转,影响运输效率。

(2)专职下料员较多,人力资源浪费,劳动效率低。各单位下料员少则配一名,多则数名,主要服务于自己区队,矿井无法有效整合人力资源,造成劳力浪费。

(3)由于物资供应的周期性,各单位担心自己所需材料矿井无法及时供应,各自为政,到供应科超量领取物资,矿井规定最多存放五天使用的物资,个别单位领取十天甚至数月的物资,造成一方面自身物资积压,长期存放会锈蚀变质,另一方面其他单位急需而无法及时供应,无法有效整合矿井物流资源。

2 “一体化”物料运输送系统应用研究

2.1 “一体化”物料运输系统的内涵

针对交接单、矿车票等传统物料配送模式存在的种种不足,矿井借鉴现代物流理念,通过建立专门的物料配送队伍和相关配套措施,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全矿物料和矿车资源统一配置,提高矿车周转率,降低运营成本,减人提效,更好服务生产一线,从而满足矿井安全生产需要。

2.2 “一体化”物料运输系统的应用

矿井成立了专门的攻关小组,由矿长、书记任组长,副矿长任副组长,相关区队、科室任组员,下设物料配送创新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企管科。利用研讨会、现场会、现场模拟、定点试验等多种形式,宣传发动,对物料配送各个环节及井下九个车场、九个工作面逐头逐面分析,对物料装、运、卸管理流程进行优化,提炼出“一体化”物料运输系统,并针对以前物料配送中无统一管理机构的现象,成立了专门的配送中心,全面负责矿井各项物料的分拣、装卸和配送工作。

2.2.1 再造流程

矿井以往的物料配送流程如下:区队有自己专门的下料员,负责每天所需物料的开单、审批、领取、装车;下料员提前一天将料单交给运输队,运输队负责物料下井;物料到达指定地点后,各车场把勾工在矿车单上登记,并通知用车单位接车;用车单位收到通知后,来到车场根据车上字迹找车、倒车,将矿车运至工作面卸车;最后空车归还给附近车场。

矿井针对原流程进行了优化再造,提炼出“一体化”物料运输系统,包括三个主要流程:入井物料配送、升井物料配送、周转物料配送,其中周转物料配送包括周转物料调入使用单位配送,周转物料调入物料周转站配送,物料周转站出库物料配送。

2.2.2 明确物料范围

矿井根据物料特点,明确物料装卸范围,理清各单位管理责任。

配送中心独立装卸的物料:

装:U型钢棚梁、腿,工字钢、道轨、各种型号管子,木柿、木靴、钎川、川杆、道板、劈子、长材料、背寨、竹笆、水泥、沙、石子等喷浆料,连接卡缆、连接板、锚网、钢梯、塑编网、砖、机电设备、工具(含风动工具)、电缆、钢丝绳、H架、油脂、抽放管、钻杆、液压单体柱、风门、加工自制物品等;

卸:U型钢棚梁、腿,工字钢、道轨;各区队升井的废劈子、废道板、废钢网、废钢丝绳短节、废胶带短接、废液压管、废竹笆、废塑编网、管子、机电设备、工具、电缆、钢丝绳、H架、液压单体柱、风门以及各车场提升上来的垃圾、矸石。

配送中心与区队共同装卸的物料:支架、综采运输机部件、采煤机部件、综掘机部件、多级泵、40kW以上的电机以及其他长、宽、高超过(1500mm×800mm×500mm)的物件。

2.2.3 分步实施

初步试行阶段。为54辆卡子车安装定位卡,实现了长材(木材、U型钢、工字钢、轻轨、管子等)的集中配送;井下物料超市投用,小型工具、其他材料由超市集中发放。

全面推进阶段。将337辆矿车全部装上了定位卡,实现了喷浆料(水泥、石子、沙)、木制品(木靴、川杆、道板、劈子、背寨、竹笆)、小支护材料(卡缆、锚网、塑编网、锚杆、锚固剂)的集中配送。

2.2.4 配套措施

为保证“一体化”物料运输系统的顺利实施,矿井采取了一系列配送措施,具体如下:

(1)进一步完善了矿井运输市场运行体系,依据用车单位当月完成的工程量,按照材料定额和装车定额测算矿车服务费作为用车单位的收入;以矿车管理系统自动统计矿车费用作为用车单位的支出,配送中心的收入。按照收入减支出核算各单位运输费结余,节超部分按照50%兑现。

(2)针对装车不满、运力浪费的现象,矿井科学测定了装车定额,为运输费考核提供依据,提升运输安全管理水平,矿井对物料捆绑、装车、固定等做了明确规定。

(3)为提高矿车运转效率,服务好生产一线,矿井对各单位用车时间做了明确规定。

(4)针对运输队矿车供应不及时的现象,矿井引入了理赔概念;针对区队接车、还车不及时的现象,矿井引入了延时费概念。

(5)针对以前物料配送中矿车无法准确定位、信息量大、手工不易统计的现象,矿井与重庆煤科院、矿大微星结合开发了矿车管理信息系统,将定位卡固定在矿车上,实现了网上查询、实时监控,严格考核,结算准确,管理规范。

3 运行效果

通过近一年的运行,“一体化”物料配送模式对矿井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1)优化了运转流程,提高了运输效率。矿车周转率从年初的0.67辆/天提高到1辆/天以上,到12月更是达到了1.31辆/天,提高了95.5%;矿车供应数从年初的5200辆提高到8000辆以上,到12月更是达到了8798辆,提高了69%。

(2)精简人员,优化流程,提高工效,降低运输成本。通过组建配送中心,使从事相关业务的人员从28人减至19人,员工效率提高了1/3,在保证物料正常配送的前提下,一年减少人工成本37.8万元;另外,精简人员、优化流程、提高工效,运输队职工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项目实施前人均工资水平3325元/月,实施后人均工资水平3894元/月,增加569元/月,提高17.1%。

参考文献:

[1] 申纲领.现代物流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李柏祥.我国大型物流企业的发展方向[J].物流技术,2000(6).

[3] 高更君,黄卫.现代物流中心的货物配送问题[J].南京:东南大学学报,2001(11):31-6.

[4] 汤希峰,余静.煤炭物流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J].物流技术,2004(10):16-18.

[5] 崔广彬.一体化物流网络布局中的定位―运输路线安排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篇9

关键词 现代职教体系;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应用本科;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7-0015-06

江苏省是中国经济社会最为发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祥地,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江苏省全方位启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探索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教育衔接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江苏着重围绕“专科与本科学历学制衔接”,初步探索了高职延伸模式(体系内部“专升本”)、联合培养模式(普职之间“专升本”)、分段培养模式(跨类之间“专升本”)以及自考一体化模式(自考分段“专本科”)等,但限于“学校制度”和“招生政策”等种种因素和条件制约,在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和“类型”的整体拓展和转型提升上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不能适应社会对技术应用本科人才的需要,不能适应广大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的强烈需求,不能适应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迫切要求。为使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持续“领跑全国”,当务之急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教育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聚焦”在能否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率先探索创设技术应用本科教育制度上。

一、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一)高教适龄人群趋减

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江苏省高考生源正在逐年下降,2009年为54万人,2010年为52.7万人,2011年为49.97万人,2012年为47.4万人。其中,全省2011年高中阶段在校生221.16万人,比2010年减少16.54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28.70万人,比2010年减少6.96万人;高中毕业生46.61万人,比2010年减少2.03万人。另外,2000年出生的人口不到1990年出生人口的一半,这批人口将于2015~2018年间初、高中毕业。生源减少既为江苏省高等教育调整结构、内涵发展、提高质量提供了有利契机,也对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源荒”压力,甚至一些办学较长、具有特色的高职院校也开始出现“生存”危机。

(二)结构体系不尽合理

2011年江苏省共有独立设置高职院校80所,占全省126所普通高校的63%;高职在校生超过76万人,占全省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166万的46%;高职院校数和高职在校生数居全国第一。尽管高职教育占据“半壁江山”,但是布局结构亟待调整:一方面,高等教育结构“残缺不全”,虽有普通高等教育(学士、硕士、博士)和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两大类型,但高职本科及以上层次教育缺失;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体系“链条断裂”,虽有中、高等职业教育,事实上高职是到专科为止的“终结教育”,这种结构性矛盾成为影响江苏省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最大“瓶颈”和“症结”。

(三)现行政策矮化高职

众所周知,江苏省在普通高校全国统一考试的招生计划安排上,对“本三”批次(含独立学院25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民办二级学院15所、民办本科院校2所)实行倾斜,这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带有过渡期特征的政策。适逢高等教育“大扩招”且又值高中毕业生“高峰期”,高等教育资源短缺,为充分鼓励本科院校发挥潜力、扩大招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使独立学院、民办二级学院发展。虽然在短期内一定程度上初步缓解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要和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供求矛盾,同时也为普通本科院校筹集了大量建设资金,但是也“畸化”了江苏省高等教育,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和新的政策歧视。相反,高等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在总体上仍然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致使多年来高职院校的填报率、录取率、报到率都不高。为突破“重围”,2011年江苏省首先在26所高职院校(其中公办3所)试水的“注册招生”,其实这是一把“双刃剑”,考生“双向选择”后,虽比传统录取率有所提高,但由于高职教育放宽了生源质量,降低了入学“门槛”,削弱了“高等性”,陷入了“政府重视、社会轻视、家长歧视、学生鄙视”的怪圈,导致高职吸引力不足、发展内驱力不强、社会认可度不高。

(四)技术本科呼之不出

试办技术应用本科是建设“高教强省”应有的“率先之举”,如果不尽快推出“升本”政策,就容易延误改革发展的大好时机,丧失既有的竞争优势,甚至影响到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着力从制度体系和政策法规层面突破高职教育仅限于专科层次的限制,实现向技术应用本科及以上层次的“合理延伸”和“有机衔接”,在整个国民教育系统内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平行的“双线制”;而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应该“横向等值”、“纵向贯通”、“多向转换”,进一步破解高等职业教育“边缘化”的难题;还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办一流大学的决心来办一流高职院校,与传统学术形态决裂,创造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制度。

二、江苏省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选择

篇10

回顾整个改革开放30年的艺术学,是以当前的中国教育体制中的学科体系所规定的艺术结构为基本视点去进行的。或者说,这里的艺术学一词的具体内容,是被当前的学科体系所定义的。因此,要运用这一词汇之前,先要知道其具体的界定。当前的艺术学结构是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和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艺术学而形成的。

在本科目录里,学科门类工学(08)里的机械类(0803)中有“工业设计”(080303),其注曰:“可授工学或文学学士学位”,与艺术类中的“艺术设计”略同。总而言之,本科目录对研究生目录有进一步的扩展,但基本上还是按照研究生目录中的八个二级学科来结构的(本科目录中的斜体归为扩展)。因此,可以把研究生目录的八个二级学科作为中国艺术学由学科体系而形成的结构。

中国艺术学在高校中形成这样一个学科设置,是学理体系、现实条件、文化关系等多方面合力的结果。在学理体系上,艺术学应有怎样一个结构,是由自己的内在逻辑决定的。比如在西方的主流学术中,这一内在逻辑体现为艺术门类,首先是六大类,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戏剧、文学,20世纪以来,电影作为第七艺术,电视(以电视剧为主)作为第八艺术。由于自现代性以来,西方文化是世界的主流文化,从而世界学术也是按照西方文化的内在逻辑来理解艺术学的结构的。艺术的共性,是在这对门类的综合中产生出来的。当然还包括一些小一些的艺术门类,如舞蹈、书法、摄影、工艺等。这里的“小”一是指在学术体系上的地位(如工艺1),一是指的非世界主流的本土文化中的门类(如书法)。总之,艺术学的学理逻辑是形成具体的艺术学结构的基础。现实条件和文化关联可以放到一起来讲。在教育体制中,艺术学的设置,除了以艺术学的学理逻辑为基础之外,还要考虑到[1]社会对现实的操作性需要(数量规模),[2]各艺术门类与其它学科的实质联结,这样文学因其庞大的规模和与其物质载体语言的紧密相连而可以构成一单独的学科:语言文学学科(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的一级学科和外国语言文学的一级学科),建筑因其与庞大的学科技术相连而形成工学门类中的建筑学一级学科2,并由其最可定量分析的技术性成为学科分类中目录归属。这样中国高校的艺术学,在以学位分类、院系设置中呈现出来的学科体系,就是排除了文学和建筑之后的其它艺术门类的总合。

在艺术学的结构中,有几点需要说明。一是设计艺术学。由于中国社会一方面在改革开放中的自身发展,城市、商店、屋室、产品的日益精致化而产生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另一方面不断地与世界的主潮产生互动,西方的设计学科和思想理念不断涌入中国,于是,以前的工艺美术学其内涵和外延都向外扩展,而形成了设计艺术学。因其来源的多元性,设计艺术学,虽然以一级学科艺术学为核心。但却散布在各个学科群之中,以研究生目录为例,它散布在工学类,建筑学中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工学类“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中的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二级学科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二级学科,工学类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面的“飞行器设计”二级学科,农学类,林学一级学科下面的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二级学科。这也是如在“本科专业目录”里,既有艺术类里的“艺术设计”,又有机械类里的“工业设计”。这些都呈现了设计艺术学由旧出新,范围扩张着,与文化的其它方面有多种关联,并还正在进行着新变的一门新型学科。在本科目录里叫“艺术设计学”,在研究生目录里则叫“艺术设计学”。可见,就是在这一学科的命名词中,应该强调“艺术”还是强调“设计”,尚还不能完全肯定。这一学科名称,我国是借自日本学人对西方的翻译而来,20世纪初以来叫“图案”,20世纪50年代确定为“工艺美术”,现在直接与西文对接,叫设计艺术。要说明的第二点,是阵营庞大且本为艺术之一的绘画没有成为二级学科,而是与雕塑、书法一道成为美术学这一二级学科,而相对小得多的舞蹈学却成为二级学科。这与建国初期教育改制中形成的历史有关,又与艺术学各门类的具体特点相连。在当年的专科艺术院校中,设了七类,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工艺美院、戏剧学院、戏曲学院、电影学院、广播学院,而舞蹈由于具有独特性要专设,又由于其小,设置为舞蹈学校,即1954年成立的北京舞蹈学校,改革开放的1978年,这所舞蹈学校升为学院,这样正好是八个类型,把戏剧与戏曲合为一类,共七类。这一现实基础以及以在这一基础上的演化,形成后来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基本结构。绘画、雕塑在西方古典艺术学中虽各为一大门类,书法在中国传统艺术学中虽为一大门类,但在现实中都被归在美术学院里,而舞蹈却单独是一类学院,舞蹈本因具有自己独特的舞台艺术特征而不易被归划到它类,在这一现实中,不单设二级学科对它发展不利。为什么书法不设二级学科呢?全国文联中都有一个与美术家协会和舞蹈家协会并列的书法家协会,但书法从来都没有一个学院,而且书法一直都安置在美术学院,在里面书法无论就规模还是地位都不如绘画大,绘画尚不是一个二级学科,书法就更谈不上了。

理解了艺术学在教育体制中以如是的一种方式形成之后,可以知道学科体系是一种管理方式,它一方面要以学理为基础,但又要考虑到实际的方方面面需要,是从教育需要和教育管理的角度出发而形成的。在目前的学科体系中,文学和建筑被区分在艺术学之外,这与建立在学理逻辑上的学术体系是不相符的,如何弥补这一学理上的缺陷呢?这就是由理论艺术学(即二级学科艺术学)中的艺术概论来补上的。自1978年以来,艺术概论型的著作和教材出了约50本,绝大部分书中,都把文学和建筑放了进去。也只有被放进去,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艺术概论才是完整的。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艺术学的学理完整性一方面被学科体系所分裂,另一方面又在连结艺术各门类的基本理论的教科书《艺术概论》中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来。正是在基于学理的学术体系和基于教育的学科体系之间的二重关系中,我们把由学科体系而来的中国高校的艺术学称为中国型的艺术学。

2,艺术学的内蕴

我国的艺术学内部,有着学科地位、文化功能、艺术体系三个方面差异。

在我们的艺术学体系中,各二级学科的分量和地位是不一样的。由共和国前期而来的各艺术院校的分布基本上可显出其学科的地位:与音乐学相连的专科型音乐学院有9所: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广州)、沈阳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与美术学相连的美术学院各有8所:中央美院、天津美院、中国美院(前浙江美院)、四川美院、湖北美院、西安美院、鲁迅美院(在沈阳)、广州美院;而戏剧戏曲学相关的专科学院只有3所,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与广播电视学、电影学、艺术设计学、舞蹈学相关的学院各只有1所,中央工艺美院(1998年并入清华大学,改名清华美院)、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改为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虽然随着改革开放艺术类学院起了很大的变化,各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大学纷纷开办各类艺术院,各师范大学为增养师资而设的艺术学院也向研究型转向……但是历史传统积累下来的力量而形成的各学科的重要性还是从很多方面显示出来,这一学科布局基本上构成是大艺术家和大学问家的分布。具有历史传统的老艺术院校的分布和数量基本上是与该领域名家的分布和数量成正比的。而名家的数量与这一门学科在文化当中的地位相关联。这构成了这一学科在文化中的地位,同时也决定着这一学科在学科体系中的等级。从艺术学以序号体现出现的学科排序上可以透出一些学科地位的信息,在思考为何有如此的排序中,可以理解学科的序位和地位由多方面因素所决定。二级学科艺术学是从学理角度对艺术学各科进行总体把握,因此位列第一;音乐学老院校数最多,排在第二;美术学老院校数仅少一所排在第三;设计艺术学老院校虽少但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显示其上升的势头,在全国高校专业设置的数量和招生人数上已经最大,因此居第四,戏剧戏曲学以其三所院校而居第五,电影的影响具有全球性而电影的学术水平明显地高于广播电视的水平,因此电影第六而广播电视第七,舞蹈相对来说范围最小,因此第八。在这一已成的学科体系中,各二级学科的地位和分量是不同的,在同一个二级学科里,各三级学科的地位也是不同的,如美术里,中国画与油画与现代画,其地位在不断地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如在音乐里,古典乐与流行乐,前者高位而后者低位。艺术学科体系中这一已成的地位不同,具有历史承传、自身演化、现实境遇等多方面的原因,而这一不同既是在不断演化中形成,又还在继续演化。各二级学科地位差异以及改革开放30年来的演进出现的浮动变化,是观察中国型艺术学一个不应忽略的视点。

在我们的艺术学中,各二级学科在自身的演进和与文化的互动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在中国逐渐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电影和美术具有最高的国际化程度。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获奖以及由获奖赢得的符号促进了大片进入国际市场,美术通过现代性的象征进入国际对话,通过价格的高涨而体现了中国的崛起。在这一意义上,电影和美术对于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和中国的世界的艺术形象,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广播电视学具有最大的主流性和日常性。自电视机在中国普及以来,电视剧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日益高涨,由于电视是嵌在生活中的,因此反映日常生活和民风情感的故事占据着电视荧屏;由于电视受众最为广大,因此主旋律的故事得到最大的弘扬。可以说,电视剧在反映主流思想和反映日常意识方面是最为突出的。如果说,其它艺术门类都更加突出自己的精英元素或高雅元素或先锋元素的话,那么,电视剧最强调自己的现实特征。在这一意义上,广播电视在体现主流意识形态和呈现大众心态,发挥了最大的作用。

音乐从文化功能上讲,在中国分为两极,一是高雅的西方交响乐和中国古典乐,一是市俗的流行音乐。前者成为了音乐学的主要内容,后者则广泛地参与社会的日常心态之中,并与其它艺术和文化形式有极大的互动。从文化的中坚来说,前者更重要,从社会的影响来说,后者更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化的具大变化都与流行音乐有关,而且往往形成重大的文化/艺术事件,如邓丽君歌曲的流行、崔健摇滚的火爆、红太阳歌曲的风靡、周杰伦成时尚、超女的巨大影响。在这一意义上,音乐一方面在保证艺术的高雅性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另方面在表现大众的情感心声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戏剧戏曲在电影电视的巨大扩张中由大众欢迎变成只受小众喜爱。但其特有的现场性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又会永远存在。戏剧戏曲如何寻找自己的定位和发挥文化的功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电子文化扩巨大张以来,一直是戏剧戏曲学人和整个社会在为之思考和探索着的问题。如果说,音乐以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两种形式分别担负起了把高雅性和日常性的不同功能,那么,戏剧中最引社会关注的先锋戏却力图把高雅性与日常性结合起来,而戏曲中最引人注意的京剧和昆曲却努力要承担作为文化象征的任务。

舞蹈在文化中的地位和功能基本上是稳定的。

在艺术学结构中,最饶有趣味的是设计艺术学。设计学由相对狭隘的工艺美术一方面扩展为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另一方面扩展为工业设计、商业设计、装帧设计、室内设计等与广大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有紧密联系的领域,特别是后一方面其理念与传统的艺术概念既有逻辑的联系,又有巨大的不同。因此,把设计艺术放到艺术体系里来,给作为理论的艺术学(二级学科)出了难题,理论艺术学不但要把从学科体系分割出现的文学和建筑放到一起思考,而且还要思考设计艺术带出的与现代生产和现代消费紧密相关的生产美学、消费美学、生活美学,并从包括设计艺术学在内的各门艺术中总结出共同的艺术本质和规律,这是设计艺术学对艺术理论的挑战。

这里,要指出的是各门艺术在社会和文化中的功能是不同的:电影和美术突出了国际性,广播电视彰显着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审美趣味,音乐呈现为高雅性和通俗性,戏剧在结合先锋和大众,设计艺术则全面走向一种具有现代趣味的社会生活。各门艺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不同的社会功能和发挥的不同文化作用,是考察艺术学在改革开放30年演进中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在中国型的艺术学中,包含着着三大艺术体系:一是以中国传统艺术为基础的中国艺术体系,二是以西方古典艺术为基础的体系,三是以西方现代艺术为基础的体系。在中国艺术体系里又可以分为古典艺术和民间艺术,如在音乐学里有中国古典音乐和中国民间音乐,在舞蹈学里有中国古典舞和民间舞。在西方古典艺术中包括西方古典艺术和苏俄艺术,苏俄本把自己看成是在西方古典基础上的最高发展,我们以前学苏,可以说是学的包含着巨大西方古典艺术内容在内的苏俄艺术,改革开放后,仍然坚持着这一艺术体系,只是苏俄艺术的元素渐少,而对西方古典艺术的强调渐多。

改革开放后初期曾把西方现代派艺术认作是现代化的象征。因此,改革开放的前十年,基本就是一个引进西方现代艺术,并将之成为中国艺术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现代艺术努力冲锋,激昂高扬,而其它艺术体系,特别是中国传统艺术遭到批判和否定,20世纪90年代,当西方现代艺术终成正果以后,三个体系处于多元共生,各显其长,相互辉映的关系之中,新世纪以来,民族主义上升,文化自觉高涨,虽然多元共生仍为主流,但宏扬传统艺术的话语有所高扬。

改革开放的历程,一方面是引进西方现代艺术体系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这三大体系凭借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与整个文化的互动中获得,发挥自己的文化功能和形成自己的学科地位,并汇合成中国型艺术体系的新格局的历史。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从1978到2008的这30年,就是三大艺术体系在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整体中一道共进的30年,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3,艺术学的特点

中国型艺术学经过一系列的演进,先是在实际上,后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学科话语中(以1997年《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为规范),形成这样的一个理论七个艺术门类的体系。这样一个体系显示出中国型艺术学有怎样的历史演进?而这一体系的凝结又体现了怎样的具体某些特点?这些特点对中国型艺术学的进一步发展又有怎样的影响呢?这里且只从包含了过去和未来于其中的已成体系的显著的特点讲。

七个艺术门类,折射出了中国艺术学的历史,这就是前面讲的20世纪50年代共和国前期教育体制改革中形成的专科艺术院校的历史。这一历史成为中国艺术学在改革开放进行转变的出发基点。这个基点的第一点,是单科性突出。由于中国艺术学的基础是建立在单科院校上,而不是放在综合性大学的,因此突出的是一种专业技术,而不是一种文化高度,正是因此,中国艺术学的专门人才,虽然在艺术上和技术上都人才辈出,但总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普遍地低于被设置在综合性大学里的文学的水准甚多(附带说一下,建筑学由于被放到单纯的理工科院校里,其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同样低于文学的水准甚多。)虽然现在的综合性大学几乎都办了艺术学院,但其磨炼积淀的历史太短,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提高。艺术与文学之间的差异,可以从这一点上看出来,十几年来在艺术学具有学术水平的领军人物,基本上其本科训练都是来自中文系。当然,中国艺术学的单科突出并没有妨碍艺术学人在艺术上的紧跟时代,在与时俱进上显出自己的艺术天才,然而却对其把自己的天才作一与时代相适应的观念提升上却功亏一篑。正是在改革开放30年中国艺术学由单科性转向综合性的转型中,艺术学在理论上得到了极大的飞跃。这个基点的第二点,就是艺术与文学和建筑的分离。这一艺术内部的分离,一方面会给艺术理论的整合带来一定的影响,并在一定的意义引起整个文化中用语的含混。但另一方面,正如前面所说,艺术理论以其自身学理逻辑的推动下,又会而且已经在艺术概论的层面将其整合起来。这个基点的第三点,是中国艺术学从一种苏联模式走出,走了多远,走向何方,都可以以此作为一个指标来进行对照。

在七个艺术门类中,也显出了中国艺术学的进步,其一,例如前面讲到了从工艺美术到设计艺术学的变化,这里回应着整个世界和中国的这一领域的巨大变化;其二,也是前面提到过的,舞蹈学校提升为舞蹈学院,这里领先于后来在教育中各类学校的名分和档次的大提升;其三,还有前面提及过的,在院校名称上,从广播学院到传媒学院的变化,在学科名称上,体现为广播电视艺术学,这也在电子时代的一个与时俱进的变革。其三,戏剧戏曲学中对戏曲的强调,表明了在学科体系中一直都存在的中国传统艺术、西方古典艺术、西方现代艺术三大体系并存互动的中国艺术学的特色。

理论艺术学进入显示了中国型艺术学的特点,具体地体现在艺术概论(也有的叫艺术学概论)上。艺术概论不但把艺术学的七个门类统一了起来,也把学科体系以外的文学和建筑统一了起来,还把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统一了起来。中国的艺术概论,就其来源来说,来自苏俄的艺术理论,但又与苏俄不同,特别是突出了中国艺术在整个艺术体系中的分量和作用,这样,艺术概论如何一步步从苏俄模式中走出,不断地参照西方艺术理论,在中国艺术的现实语境中,努力发展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正是中国艺术学的一个特点。

从理论艺术学和七门艺术的互动中,可以看到中国型艺术学的一种世界眼光。1978年开始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一道进行的中国艺术学,本就是在变革自身和走向世界的过程走过来的。中国艺术学30年,第一,是不断地引进西方现代艺术体系,并完成了现代艺术体系在中国学院中的正规位置的30年;第二,是不断地通过西方现代艺术的比较而重新认识西方古典传统艺术的30年;第三,是不断重新审视自身艺术传统(包括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代艺术传统和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现代艺术传统)的30年。正是在这三种艺术体系的互动、碰撞、对话的张力之中,中国型艺术学有了一种其它任何一个文化都没有而因中国独特的千年历史和独特的现代性历程而产生出来的独特的世界胸怀。

注释

[1] 工艺美术在西文中的名称之一,就是minor art(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