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铁联运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27 17:49: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铁联运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26-02
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种运输方式作为现代物流的主要载体,建立联盟,可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应,提高能源、原材料等大宗货物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对提升现代物流水平的要求,有利于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加快发展公铁水联运,有利于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优化运输通道布局和运输结构,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加强水陆口岸功能衔接、实现货物运输无缝衔接,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增强运输保障能力,可较为便利地深入到资源腹地和用户群,扩大区域交流合作,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三者联盟可有效促进节能减排,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对于加快转变运输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徐州市公铁水联盟的一个重要结点,徐州港地理位置优越,资源腹地广,在客户群里声誉较好,利用港口资源、大面积货场可建立航运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公铁水信息化平台、金融、临港仓储加工、工业产业为一体的综合物流园区,利用双向进出港铁路专线、便捷的港口货运通道及港区内装卸、调车线,在满足码头中转功能的基础上实现与公路、铁路的联运,实现物流枢纽的功能。因此,港口物流企业应明晰物流枢纽发展思路,在纵深上打通产业链,与其他两种运输方式形成差异化格局,分工合作,uyR国际铁路运输|中亚铁路运输|俄罗斯铁路运输|国际铁路运输公司|大陆桥物流联盟公共信息平台将传统的港口经营向构建以港口为节点,航运、铁路、公路为连线,以全程物流为抓手的多式联运转变;通过水运、码头中转、铁路、公路的物流链,叠加贸易、服务、金融、物流等,促进港口中转物流与园区综合物流的相互支撑,真正将港口物流向综合性商贸物流推进,uyR国际铁路运输|中亚铁路运输|俄罗斯铁路运输|国际铁路运输公司|大陆桥物流联盟公共信息平台逐步建立起淮海经济区最具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控制力的现代综合物流企业,建成京杭运河现代综合物流枢纽港。
经过总结多年从事港口生产调度的实践和体会,笔者认为加快公铁水联盟建设十分重要,并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快推进:
1、积极推进完善公铁水联运相关标准、制度。
加快公铁水联运标准化建设,统一公铁水联运装卸货物规格、货种限制、装载技术等相关标准和要求,制定公铁水联运数据信息传输、交换的相关标准。建立健全公铁水联运统计和考核制度,完善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推进公铁水联运统一单证、优化流程、责任交接和全程联保制度的建设,与公路、铁路运输物流企业合作,进行周边地区的全范围渗透,创新管理模式,在运输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革、创新,主动拆除历史形成的港口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工作壁垒,主动统一技术标准,共享路港铁联运信息,通过联盟工作运行机制,加强联运基础设施和信息共享系统的建设,有效降低社会物流能耗与成本。
2、加强铁水联运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建设,统筹协调、完善铁水联运通道和网络。
大力推进自动化装卸设备、智能化流程控制、管控一体化等的应用,提高港口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智能化水平,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码头前沿装卸船设备、水平运输车辆、堆场设备等关键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水、铁、公运输方式港口换装作业技术水平。加快推进港口、港内铁路线、汽运通道和货运站场及运输装备等联运设施设备建设,推进“港站一体化”,实现公路、铁路货运站场与港区无缝衔接。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在着力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增强联运信息软件能力和服务水平,坚持合力发展,建立和完善合作机制,完善区域性公铁水联运网络。
3、加强公铁水联运技术的推广和联运信息化建设。
在铁水联运运输、装卸、配送等环节采用先进技术和标准化专用装备。促进电子数据交换(EDI)、供应链管理(SCM)、全程定位跟踪(gps)等先进技术在公铁水联运领域的推广应用,在信息开放、数据交换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充分利用港航、铁路、场站、公路运输物流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建立具有网上受理、实时查询、全程追踪、物流方案制定等功能的公铁水联运信息平台,提供订单、运价、联运货物动态、港口与场站业务等数据查询、业务办理等信息服务,使货主足不出户就能实时查询货物运输信息,按 “一票到底、全程服务”的模式,实现一次托运、一次计费、一份单证、一次保险,缩短运输周期。
4、充分发挥港口区位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优化公铁水联运运输组织,合理设计运输方案,形成公铁水联运一条龙的综合运输服务网络,提高往返重载运输比重,减少货物倒装作业环节,加快货物周转次数,减少车船空载率,提高运输效率。同时为进一步方便客户,通过整合基地资源,积极拓展经营网络,延伸服务范围,扩大联运规模,构建完善的公铁水联运送达服务网络,与公路、铁路合作,提供“公铁水联运门到港”全程物流服务,实行 “一票到达、一站式办理”。
5、积极建立完善港口铁水联运协调机制。
设立推进联运发展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各自职能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切实做好联运工作的落实,同时加强沟通和宣传力度,及时研究新情况,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与上游资源方合作,经火车货物装车后,运输至港口集结,计后装船、运达目的港,或与公路物流企业合作,汽运至终端客户的全程物流服务,提高物流效率、优化服务品质,提升客户满意度。bXr国际铁路运输|中亚铁路运输|俄罗斯铁路运输|国际铁路运输公司|大陆桥物流联盟公共信息平台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营销方式,在稳定大宗货物运输的基础上,主动深入到资源企业与客户调查了解企业运输需求,努力拓展高附加值货源市场,同时也可依托港口专业货运公司、运输船队等实现货物、装卸、运输一条龙的“门到门”服务,为西部内陆地区物资的进出提供更为便捷和优化的运输通道。
综上所述,徐州港作为内河港口,须以市场为导向,坚持统筹、同步发展,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在着力加强公铁水联运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增强联运软件能力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公铁水联运组合效应;坚持合力发展,建立和完善部门合作机制,充分调动港口各有关单位发展公铁水联运的积极性,加强沟通协调,形成齐抓共管、协调发展的良好发展氛围;同时利用港口广泛的货场和岸线资源,设立港口配送中心,最大程度发挥区域辐射能力,建立立体化、现代化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构建集公路港、铁路港、航运港、金融港、信息港“五港一体”的现代综合物流体系,实现公铁水无缝对接,全力打造“智能物流园、智慧供应链”,实现“枢纽港口、物流天下”战略目标。
作者简介:袁夫松(1967-),男,江苏邳州人,本科,经济师。研究方向:管理工程。
篇2
文 郝攀峰
10月4日,国务院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简称《规划》)受到了物流领域的广泛关注,其中,“多式联运”出现11次,“物流园区”出现13次。在多式联运工程中,提出要“加快多式联运设施建设,构建能力匹配的集疏运通道”;在物流园区工程中,同样提出要“推进多式联运设施建设”。可以预见,多式联运型物流园区建设将成为未来我国物流节点建设和政策倾向的高地。
我国物流业发展亟需多式联运型物流园区建设作为支撑
规划和建设物流节点,要先明确物流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定位和作用。首先,物流业应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物流业是生产业,它的价值在制造业、商贸业(包括电商业)的增值过程中得以体现,对其他产业形成支撑作用;当物流业产值占GDP的比例高于5%时,物流业将成为其地区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物流业的定位仍然处在第一阶段,而像一些港口城市、大型商贸城市,物流业已经却成为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物流业要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合理建立物流节点,尤其是建立以多式联运为核心的物流园区是重要的任务之一。
从1998年我国第一个物流园区出现至今,目前物流园区的发展呈现几个特点:一是物流园区发展迅速,但缺乏顶层的规划、建设的框架指导;二是物流地产持续火热,但圈地现象增加,空置率走高;三是园区业态、功能复杂,但真正意义的多式联运节点极少。我国大部分物流园区尚未形成对多式联运的运力整合,普遍缺乏多种运力的转化,多种运输方式不能做到无缝衔接,各园区之间不能协同开发运输产品,使园区成为“物流孤岛”。特别是一些铁路场站没有公路港配套,一些货运枢纽没有专业物流市场配套,一些公路港与铁路站、河港、海港不衔接,大大增加了多式联运网络运营的成本。
在德国境内目前约有35家物流园区,多式联运是德国物流园区最显著的一个功能。他们强调至少有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选址尽量处于公路、铁路、水路运输的交叉点上,以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物流园区多建有完备的吊装、转运等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并且政府还给予铁路吊装等设施一定的财政补贴。由于有多式联运功能,园区和园区之间的跨区域运输就有了组织化、协同化和规模化的基础。显然,德国的物流园区已经成为多式联运网络的节点。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多式联运定义模糊,仅仅停留在宏观的政策框架下;公、铁、水、航、港长期分立体制,多式联运的网络规划和枢纽港站的建设方法尚属空白;我国大部分物流园区以一种运输方式为主,不能实现多式联运的节点转化需求,且基础设施非常缺乏。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产业聚集已经从资源型向资本型和信息型转变,相应的生产指向、交通形态等等也在发生变化,与之对应的物流节点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随着政策、投资和消费向西部和北部倾斜,我国物流节点的广度和密度也在向西部和北部转移。同样,物流市场的需求和竞合也都在发生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多式联运型物流园应运而生。
多式联运型物流园区体现我国综合交通体系的服务能力
对于多式联运型物流园区,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在国家关于物流的相关标准中并没有给予标准说明。
我国的多式联运型物流园区应符合以下几个要求:园区包含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围绕各种运输方式形成的物流作业可以相互独立,但必须协调统一、相互补充;园区主要围绕铁路、水路为骨干运输,其他运输方式为补充,主要形式表现为海铁联运、铁水联运、公铁联运、陆空联运等,涉及转运基地、网络模式、运输组织、信息系统、服务模式和联运提单等六大方面;园区是实现多式联运的重要载体之一;服务货物可以是集装箱,也可以是大宗散货;一般来讲,使用园区综合运输组织方式进行全程运输的货物需占园区吞吐量的50%以上;园区通过多式联运服务以降低综合物流成本,提高运达速度,实现合理运输为目的。
多式联运是系统工程,在水、铁、公、空等多种运输服务方式均已发展成熟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多式联运型物流园区的实质是转运工程,体现区域综合交通的服务能力,并不是只要有两种运输方式交叉就能建设多式联运型物流园区,园区中的运输方式至少有一种等级耍高,处于大通道节点,多式联运才有意义。比如,某内陆城市,在五星级的内河航道和低等级地方铁路交叉点建立多式联运型物流园区,实现不了换装,也没有换装需求,这样的多式联运物流同区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多式联运型物流园区是现代物流园区发展的高级形态,也是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发展绿色物流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物流、转运装备技术标准统一,因此必须从基础设施的网络建设,货运组织的形式创新、信息化手段的跨界应用以及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综合推进。
公铁联运物流园区应是“十三五”期间我国物流园区建设的重点
我国的运输市场需求已从“少品种、大批量、少批次、长周期”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自去年6月铁路实行货运改革以来,“网上受理”和“实货制”受到社会肯定,但“全程物流”的实行方案合理性有待商榷,公铁联运及其基地建设是未来铁路货运市场化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之一。
我国的铁路场站正迎来新一轮建设高峰,在新的场站选址和建设中,如伺纳入多式联运大网络,如何综合考虑国际供应链的竞争需要,如何融入社会大物流的“生态圈”,需要科学方法的引导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多式联运型物流园区理念或为比较合理的解释之一。
在传统的铁路场站的迁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个矛盾的现象。随着铁路货场迁出市域,场站硬件能力大幅提升,但货源出现明显下降,原有货源流失率达15%~30%,这是与建设改造的初衷相违背的。分析其原因,是新站位置距市区较远,增加了公略短驳集货的运距,直接成本上升,相比公路价格失去竞争优势。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其本质的问题是铁路货场没有按着物流市场的规律明确市场定位,建设初期在物流设施选址、供应链分析、功能构成、服务内容以及环境配套等方面的基本分析论证缺失,导致迁建后破坏了原来货场几十年形成的生态圈。而存迁建的过程中又没有把原有的生态圈加以分析、加工、再整理,纳入统一的规划建设。
公铁联运型物流园区探索“集约化+产业化+专业化”的综合物流模式,对于传统铁路货运生态圈系统给予规范、整合、提升,设计“铁路物流中心+公路货运市场+专业物流市场”相结合的模式,三者之间并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既相对独立又有协同联动。公路与铁路形成联运,既为专业市场提供物流服务,又能利用专业市场的集聚效应形成货源,从而形成“1+1+1>3”的效果。如可规划区域面积较大,可以采用“铁路核心作业区+综合物流服务区+商贸交易区或者工业平台”的模式。
在公铁联运物流园区中,公路港对铁路核心作业区的关键作用:一是起到集疏运车辆停泊管理和甩挂运输的作用;二是解决了公路信息服务问题;三是起到集聚货源的作用;四足可以共同提供公铁联运的干线运输产品。同样,专业物流市场或商贸交易市场的聚集,也是将铁路和公路赖以生存的“货源”向其作业区聚集,尽可能在一个区域内打造“产一贸一商一通一流”链条,改变目前专业贸易市场的供应链方式,才能保证其市场的可持续性和盈利能力,对减低全社会供应链服务成本起到示范作用。
通过提高公铁联运物流园区内外部交通组织的科学化水平,实现了运输方式之间无缝衔接,提高了物流集散能力和对外服务的辐射能力,以及货物多式联运转运效率。而且,公铁联运物流园区重点围绕物流平台研发物流产品,改变过去铁路货场投资回收期较长的投资缺陷和收益模式,在提供传统物流服务的同时,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和便捷商务服务等。
篇3
关键词:应急物资;出救点;多目标;公铁联运
Abstract: Railway emergencies happen repeatedly with the booms,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railway. Once these events happen, a great harm will be brought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This paper analyses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railway emergency supplies at first. Then a multi-objective and multi-material model based on the fewest number of retrieval depots and the lowest cost of emergency supplies offered by retrieval depots is proposed and the algorithm is designed, which lay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setting up multi-material model of united transportation of railways and highways.
Keyword: emergency supplies; retrieval depots; multi-object; united transportation of railways and highways
中图分类号: F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当发生铁路行车事故后,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和社会影响,尽快恢复铁路交通运输生产秩序,必须及时准确地从物资储备点调运充足的应急救援物资开展应急救援工作。这样,就对铁路事故应急救援物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度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行车事故级别较低、影响较小时,通常事发地点需要的应急救援物资量也较小,此时,只需要调运事发地点就近的出救点的应急救援物资即可满足应急救援需求。但是,当行车事故级别很高、影响很深时,通常事发地点就近的出救点的应急救援物资无论从物资种类还是物资数量上都无法满足应急救援需求,这时,就需要调运其他出救点(离事发地点较远或者更远的)的应急救援物资。那么,铁路行车事故应急救援物资调运的关键是:在满足应急限制期限或者应急开始时间最早的条件下,如何合理地选择铁路应急物资出救点,准确地确定每个出救点提供的应急救援物资量并恰当地确定应急救援物资的调运方式,使得铁路应急救援物资调运的费用最小。
二、铁路行车事故应急救援物资调运分析
在铁路应急救援物资调运的过程中,事发地点对应急物资种类的需求通常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研究铁路突发行车事故应急救援多种类物资调运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于多种应急救援资源应急调运问题的研究,通过查阅到的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多种应急救援资源单目标(应急救援开始时间最早)问题的研究;另一类是多种应急救援资源多目标(应急救援开始时间最早和出救点数量最少)问题的研究。
多种应急救援资源单目标问题的求解,先求出各种应急救援资源对应的出救方案和方案对应的应急救援开始时间,将时间从小到大排列,取最大值作为整体最优方案的应急救援开始时间,整体最优方案就是以矩正的形式把各种应急救援资源对应的出救方案表示出来。
三、公铁联运多物资多目标调运模型及算法
在实际的铁路应急救援物资调运工作中,事发地点对应急救援物资的需求是有轻重缓急的。有些迫切需求的应急救援物资需要第一时间运抵现场,另一些则可以稍后运抵现场。
因此,铁路行车事故应急救援物资调运过程中应考虑应急救援物资的重要性程度。重要性高的应急救援物资先参与救援,较高的则次之。同时,铁路行车事故应急救援物资调运过程中还应考虑出救点数目这一目标,使得出救点数目最少。最后,根据分析,并在考虑公路、铁路两种运输方式的费用基础之上,选择运费最小的方案作为最优调运方案。
1.模型假设
(1)各种类应急救援物资均属于一次性消耗系统。
(2)每一个出救点的救援物资运输能力均能满足该出救点所储存的各类应急救援物资 的储备量。
(3)在应急救援限制期条件下,参与铁路行车事故应急救援物资调运的各个出救点所提供的各类应急救援物资均能按时到达事发地点。
2.模型建立
设为个铁路应急救援物资调运出救点,为铁路行车事故事发地点,出救点可向事发地点提供种应急救援物资,为事发地点对应急救援物资的需求(向)量,表示对第种应急救援物资的需求量,,出救点的第种应急救援物资的储备量为,,并且满足,对于任何一个出救点,,且不全为0。
采用铁路运输铁路应急救援物资时,各出救点到事发点的运输时间为,,单位应急救援物资的运输费用为,;采用公路运输应急救援物资时,各出救点到事发点的运输时间为,,单位应急救援物资的运输费用为,令出救点到事发点的出救时间为,取两种运输方式中时间较短的一种,则。令出救点到事发点的单位应急救援物资运输费用为,取两种运输方式中运费较少的一种,则。不失一般性,假设。设出救点的第种应急救援物资运到事发地点的时间为。引入0,1变量和,当出救点的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采用铁路运输时,令,根据模型的假设,此时,反之亦然。
考虑到铁路应急救援物资的重要性程度,我们引入应急限制期限这一概念。例如,对于应急救援物资而言,它的重要性程度越高,则对应它的应急限制期限越短。
设物资的应急限制期为,不失一般性,假定。
要求在满足事发地点对各类应急救援物资需求的条件下,满足各类应急救援物资的应急限制期限条件下,确定一个最优的物资调运方案,即确定参与应急救援物资调运的各个出救点,各个出救点提供各类的应急救援物资所采用的调运方式,并且该方案的特点是:出救点数目尽可能少,总运费最低。
显然,当时,该多物资多目标调运问题变成单物资多目标调运问题。
采用矩阵形式,任一出救方案表示为:
(3.1)
篇4
关键词:海铁联运;对策;评价;C述
中图分类号:U29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the belt and road”strategy, the sea-rail 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 has entered an important period. As an advanced mode of transportation, sea-rail 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which involves a wide range of departments and procedures, and more and more demands are raised on sea-rail 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status of sea-rail 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 and summarize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countermeasure and evaluation of sea-rail 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
Key words: sea-rail 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 countermeasure; evaluation; review
0 引 言
海铁联运是一种以实现货物的整体运输最优化为目标的联运组织形式,只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就能完成,具有快速、安全、运能大、成本低等突出优势,已成为当今国际上多式联运的重要模式,发展海铁联运,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2013年以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铁路货运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通关”建设的实施,我国海铁联运业务发展步伐已经加快。但一直以来,我国海铁联运在发展中存在铁路运能紧张、信息集成度低、协调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急需一定的理论支持。
综合来看,国内外对海铁联运研究主要可以分为海铁联运发展的对策研究和评价研究两大块内容,其中对策研究主要包括海铁联运决策、海铁联运网络优化,以及运营组织等方面;在海铁联运评价研究方面,主要是针对海铁联运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以及运输组织效率等方面的研究。
1 海铁联运发展对策研究
1.1 海铁联运决策建议研究
海铁联运的决策建议研究中,主要是通过分析海铁联运的发展情况,找到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综合各类决策研究的文献可以看出,专家学者提出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组织运营机制、信息化、政府扶持等方面。从研究范围来看,文献研究可以分为对全国的海铁联运整体运营提出对策建议和针对某个港口城市的海铁联运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一是从国内海铁联运发展整体上给出的决策建议。赵严等[1]指出我国己具备了有利于海铁联运发展的经济环境和运输市场条件,提出了“一港一线多城市”发展模式和“一港多区域”发展模式;汤震宇[2]在分析我国海铁联运枢纽现状的基础上,分别从宏观管理、建设模式、信息运作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海铁联运枢纽发展的措施建议;张剑秋[3]将我国海铁联运发展滞后的原因归纳为四点:(1)铁路运力紧张,(2)陆港信息不共享,(3)协调环节难度较大,(4)技术标准不统一,并对此提出了相关建议;尹一白等[4]分析了国内集装箱海铁联运目前的发展规模和发展特征,并从基础设施、政策和运营机制、信息技术以及市场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快我国海铁联运发展的相关对策;王杨[5]通过对欧盟地区若干国家典型企业开展集装箱海铁联运业务经济组织模式的考察和分析,提出了我国加快海铁联运发展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是针对各城市海铁联运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该类文献提出的建议相对来说可操作性比较强,而研究的港口多集中在国内大港,如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大连港等港口。吴星星[6]分析总结了国内外海铁联运发展现状和经验,以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为例,提出了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推动海铁联运发展的建议;秦磊[7]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宁波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海铁联运在港口竞争中的优势、劣势,以及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刘桂苹[8]对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挖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应的建议;苏德勤等[9]分析了大连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发展现状,并对海铁联运的发展情况进行了预测;王军[10]总结了青岛港海铁联运的发展现状,分析了青岛港在“一带一路”实施中的战略机遇,并提出要强强联合,合力开启海铁联运发展新篇章,提出了五点具体的对策建议;陶学宗[11]等从基础设施、班列开行、运量发展、扶持政策四个方面针对南昌集装箱海铁联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南昌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相关对策建议。
1.2 海铁联运运营组织
海铁联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环节较多,运营组织也比较复杂,对海铁联运运营组织的研究范围也较广。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与海铁联运相配套的无水港、通道等的建设运营方面的研究。无水港是指在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报关、报检、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有利于港口扩张内陆经济腹地和增加货源。Violet Rosa[12]认为,要发展港口多式联运,必须在内陆地区建设功能齐全的无水港,在无水港和内陆站点配合的模式下才能顺利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王凤山等[13]以宁波舟山港为例,分析了发展无水港的必然性及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宁波舟山依托海F联运发展无水港的建议;徐琳等[14]介绍了福建省港口的发展现状和无水港发展规划,提出了福建省建设无水港的必要性的相关建议;徐行方等[15] 分析了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通道运能现状,计算了相关通道通过能力利用率,并根据未来集装箱量预测值,计算了可能开行的集装箱班列数。
二是海铁联运集装箱的运输组织(如运作流程、港口调度、路港衔接等)方面的研究。Jansen等[16]设计了港口集装箱的运作流程,并根据所定计划对港口集装箱进行了模拟,其成果己在日常集装箱的调度计划中得到了应用和推广;叶国庆[17]对海铁联运港站间集装箱运输组织的一体化进行了研究;程家兴[18]针对海铁联运进口集装箱在港衔接过程的可靠性展开研究,总结了影响衔接可靠性的多方面因素,并借助EOQ模型理论对班列开行方案进行了经济型分析;张述能[19]在分析港站集装箱海铁联运工作组织的基础上,结合其目标,阐述了港站集装箱海铁联运工作组织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同时从路港直通角度出发,对港站海铁联运路港衔接作业组织进行了优化,最后总结了港站集装箱进出口业务流程及单证流转程序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ESIA流程优化方法和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对港站集装箱运输组织流程模式进行创新设计。
三是海铁联运涉及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机制研究。王斌斌[20]指出海铁联运涉及铁路、船公司、海关、检验检疫、船代、货代等部门和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效率不高,信息不能有效运转,是海铁联运顺畅运营的瓶颈所在;丁伟[21]指出海铁联运协调管理机制构建要从决策机制、沟通机制和合作机制上着手;方琪根[22]在分析国内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铁路货运组织效率和海铁衔接协调两个角度出发,剖析了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铁路集装箱运输网络建设、铁路集装箱班列运输组织优化及海铁联运系统建设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我国铁水联运的发展建议;汪涛[23]指出目前我国海铁联运协调管理不够完善,机制不够健全,运输模式不适应等管理问题急需解决,提出海铁联运企业结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并研究了海铁联运系统的结盟构建流程,提出了基于多Agent的企业结盟运作模式。
四是海铁联运信息平台建设研究。韩佳睿[24]对比了建设海铁联运信息平台各种技术方法的优劣,并指出了适宜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铁联运信息平台建设中的业务需求和信息需求;陈霜霜等[25]分析了国际强港战略背景下的海铁联运信息化发展现状,找出了宁波海铁联运信息化建设问题与不足,并给出了促进海铁联运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李大勇[26]指出,集装箱码头的信息化程度决定了海铁联运的信息化程度,针对集装箱码头面临的诸多问题,依次给出了码头运作流程中的多个信息化发展方向;史洪涛等[27]指出落后的信支撑系统是海铁联运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分析了海铁联运信息化发展存在的基础薄弱、信息数据融合度差等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韩佳睿[24]对比分析了海铁联运信息平台建设可用的技术方案,详细分析了铁路信息化和港口信息化的特点,基于Web Service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建立了海铁联运信息平台的业务、数据交互需求体系以及架构体系。
1.3 海铁联运网络优化
优化问题是交通运输及港口集疏运系统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郭文帅等[28-31]等都对交通运输中的优化问题进行了综述,海铁联运的研究也自然离不开优化问题。海铁联运优化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了两大方面:
一是海铁联运运输线路的优化,主要是指以海铁联运运输成本最小为目标,以线路运距、运量等为决策变量,对海铁联运的线路进行的优化。Fan等[32]采用线性规划理论,以集装箱海铁联运的船舶尺寸、挂靠航线、港口与内陆运输通道和铁路线路运距、数量、始发终到站等为决策变量,以海铁联运总成本(或运输距离、运输时间等)最小为目标函数,对美国进口集装箱海铁联运作业模式实施了优化;何静等[33]对上海洋山港集装箱的合理分担率进行了定性分析,并重新计算界定了集装箱海铁联运的经济运距;魏众等[34]针对多式联运运输网络中的运输时间问题,构建了多式联运下的基于时间变量的最短路径模型;刘涛等[35]通过运用费用计算公式对环渤海地区集装箱的四种运输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公海联运、海铁联运)进行了运输费用的计算,得到了相应的经济性量化分析结果,为东北和山东地区的集装箱运输方式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宓为建等[36]考虑了火车计划中的配载约束及火车容量限制,在火车满载前提下以总运输距离最短为目标,对海铁联运火车作业陪在问题进行了优化分析。
二是海铁联运运作方面的优化,如海铁联运集装箱堆场操作的优化、海铁联运换装作业的优化、海铁联运班列开行方案的优化等。Bostel等[37]认为货物在堆场只需进行有目的的移动,要减少不必要的移动,否则就是浪费资源、增加成本、降低效率,并为此构建了海铁联运堆场的作业优化模型,并给出了模型的优化算法;孙国卿[38]针对海铁联运的换装效率和运输成本与其他联运方式进行比较分析,综合阐述了海铁联运的应用范围和优势所在,并在一定假设的条件下,提出了提高海铁联运换装环节效率的解决方案;张琦[39]研究了内陆中转型铁路枢纽集装箱运输系统海铁联合运输组织的特点和优化问题,从确定铁路物流中心吸引范围及港口去向、确定集装箱海铁联运列车组织形式及开行方案,以及确定集装箱海铁联运列车衔接时间等三个递进层次,以系统最优的原则建立了相关数学模型,并设计了求解算法;王斌斌[20]采用Petri网进行建模,以流程优化、缩短流程时间为主线,对海铁联运的业务流程进行仿真,从流程本身和保税港区政策等角度提出了海铁联运流程优化的思路和方案。
2 海铁联运评价研究
目前对海铁联运发展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少,其中最典型的为汪辉[40]对南京港海铁联运发展评价指标的建立。汪辉结合国外港口海铁联运发展的经验,设计了南京港海铁联运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含运量适应性、联运衔接度、服务水平和机制协调性4个二级指标以及平均每周发车次数、铁路运力保障率、换装方便性、铁路运输市场化程度等17个三级指标,并基于证据理论构建了评价模型,采用专家调查法得到了指标的相关数据,得到了南京港海铁联运发展评价结果,最后给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相比其他研究,该研究较全面地评价了海铁联运的发展水平,但其指标数据仅依靠专家打分法获取,主观性较大。在海铁联运的其他评价研究中,基本上是通过比较分析或者建立指标体系的方法对海铁联运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运输组织等进行研究。
2.1 经济效益评价
在经济效益研究层面上,主要集中在与其他运输方式对比的基础上,通过运输费用计算分析的视角,从而落实到经济运距的问题,以确定集装箱海铁联运的经济效益优势。Pattic Nierat[41]以运输成本最小为目标,通过计算比较公路运输与铁路运输的运输成本,得出其各自的市场适用范围,并对其影响因素做了进一步说明;Yevdokimov[42]在探讨了多式联运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基础之上,还分析了其在改善环境、减轻道路拥挤等间接经济效益;Milan Janic[43]提出了欧盟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全成本的计算模型,并运用此模型对多式联运在货物运输中的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刘美伦[44]构建了适合中铁集装箱海铁联运的效益评价体系模型,并通过该模型解决了物联网技术带来的优势与利益,并构建了基于物联网的中铁集装箱海铁联运效益评价体系;吕红霞[45]首先运用德菲尔法确定了港口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提出了港口站运营管理绩效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最后结合连云港港口站调研结果,对连云港港口站进行了综合评价。
2.2 环保效益评价
在环保效益研究层面上,主要通过计算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来指出集装箱海铁联运的环保效益优势。Hamed Mahmudi等[46]对比了公路与铁路运输过程中的综合能源消耗,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海铁联运的合理运距;黄菲茜等[47]分别计算了公路与铁路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说明了海铁联运的低碳经济效益;孙人杰[48]结合公路运输与铁路运输碳排放的对比,得出了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碳减排直接经济效益的计算公式,并指出了其巨大的社会效益;范燕[49]通过对比宁波港海公联运、海铁联运、水水联运之间的能源消耗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得出了海铁联运的环保效益。
2.3 运营组织评价
如前所述,海铁联运运营组织的研究范围广泛,对其的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对海铁联运的生产管理方面。陈冰洋[50]采用理论分析与算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海铁联运港站生产管理问题进行了评价研究,其从港站生产安全管理、港站生产组织管理、协同生产管理、港站生产人员管理和港站生产服务管理五个方面构建了22个反映海铁联运港站生产管理情况的指标对海铁联运港站生产管理进行评价,并以连云港为例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
二是对海铁联运运输网络的评价。刘勇[51]以海铁联运网络中的运输线路和作业节点为载体,以海铁联运铁路集装箱班列运输方案为研究对象,针对海铁衔接与换装作业时的能力协调问题,在时空资源配置视角下,对集装箱海铁联运能力协调的内涵及机理进行了研究,并从疏运组织综合效益角度建立了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对疏运组织优化结果进行评价;王芙蓉等[52]以运输成本、端点可变成本、运输时间、船货在港停留时间、办理的便捷性、线路通畅程度、货物损失程度七个因素为评价指标,建立了煤炭运输路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内蒙古东胜―江苏南京的煤炭运输路径三种方案的优劣;吴仙丹[53]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建立了海铁联运网络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信息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度法融合得到了各风险指标的权重值,并通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模型及评价方法对山西煤炭海铁联运网络进行了风险评价。
三是对海铁联运企业及企业间的作业流程、合作模式等的评价。汪涛[23]研究了基于多Agent的海F联运结盟企业优选流程,提出了包括29个指标的优选评价指标体系和基于组合方法的优选模型,同时,还总结了结盟企业间的利润分配模式,建立了投入和风险因素指标体系;边可等[54]针对现有海铁联运作业流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利用物联网技术优化了海铁联运作业流程,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与有无对比法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应用物联网技术前后海铁联运的作业流程。
3 总 结
海铁联运作为一种先进的运输方式,可以促进物流行业降本增效,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是实现货物运输无缝衔接的重要手段,对港口企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快速发展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和评价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海铁联运涉及面比较广、环节比较多,同时相关数据的获取难度较大,导致目前对海铁联运相关的评价研究,尤其进行总体评价的研究较少。随着海铁联运发展越来越成熟,企业对其生产管理、运输组织以及总体运营效率等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这些方面的决策和评价方法也将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赵严,何世伟,黎浩东. 水铁联运发展模式及其运输组织研究[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10(6):23-26.
[2] 汤震宇. 集装箱海铁联运枢纽现状与发展策略[J]. 集装箱化,2009,20(2):6-11.
[3] 张剑秋. 煤炭水陆联运中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J]. 综合运输,1995(1):32-33.
[4] 尹一白,周丽娟. 我国集装箱海铁联运面临的发展问题与解决方案[J]. 航海,2016(4):76-78.
[5] 王杨. 欧盟国家集装箱海铁联运经济组织模式及其启示[J]. 综合运输,2012(11):82-87.
[6] 吴星星.“一带一路”政策下我国海铁联运的发展对策研究――以宁波港海铁联运为例[J]. 航海,2016(1):63-68.
[7] 秦磊. 基于SWOT分析的宁波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策略[J]. 港口经济,2016(5):25-28.
[8] 刘桂苹. 浅析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现状及对策分析[J]. 劳动保障世界,2016(26):54-56.
[9] 苏德勤,屈玉斌. 大连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现状及发展展望[J]. 中国港口,2005(12):28.
[10] 王军. 青岛港海铁联运发展机遇与举措[J]. 港口经济,2015(11):48-50.
[11] 陶学宗,吴琴. 南昌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现状及对策[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16,38(10):22-25.
[12] Violet Rosa. White Paper Auto-id center Fud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microelectronics[J]. RFID in China, 2003(10):176-203.
[13] 王凤山,冀春贤. 依托海铁联运发展无水港的探析――以宁波港为例[J]. 时代经贸,2011(33):150-151.
[14] 徐琳,陈宁,杨阳. 福建省无水港及海铁联运通道规划研究[J]. 交通企业管理,2010,25(10):40-42.
[15] 徐行方,刘诣安. 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通道运能适应性分析[C] // 全国交通运输领域青年学术会议,2007.
[16] Jansen B, Swinkels P, Teeuwen G, et al. Operational planning of a large-scale 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 system[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4,56(1):41-53.
[17] 叶国庆. 海铁联运港站间集装箱运输组织一体化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18] 程家兴. 基于动态集装箱班列开行方案的海铁联运衔接可靠性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19] 张述能. 铁水联运港站集装箱运输组织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0] 王斌斌. 洋山保税港区海铁联运流程优化研究[D]. 上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1] 丁伟. 物流联合运输协调管理机制研究――以广西西江流域水铁联运为例[J]. 贵州社会科学,2011(6):97-101.
[22] 方琪根. 铁路与港口集装箱联运组织模式与方法研究[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6,16(2):31-36.
[23] 汪涛. 集装箱海铁联运企业结盟对策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4] 韩佳睿. 铁水联运信息平台分析与设计[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5] 陈霜霜,贾春梅. 基于国际强港战略背景的海铁联运信息化建设探析[J]. 宁波经济,2013(10):11-13.
[26] 李大勇. 海铁联运口集装箱码头的现状和信息化方向[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15):112.
[27] 史洪涛. 集装箱铁水联运信息化问题及对策建议[J]. 中国港口,2012(7):41-42.
[28] 郭文帅,荣朝和. 综合交通运输研究综述[J]. 经济问题探索,2013(10):170-176.
[29] 毕国通. 车辆路径问题及其优化算法研究综述[J]. 物流科技,2016,39(6):95-97.
[30] 刘云忠,宣慧玉. 车辆路径问题的模型及算法研究综述[J]. 管理工程学报,2005,19(1):124-130.
[31] 高攀. 港口集疏运系统优化研究综述[J]. 卷宗,2015(8):443.
[32] Fan L, Wilson WW, Tolliver D. Optimal Network Flows for Containerized Imports to the United State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 2010,46(5):735-749.
[33] 何静,孙有望,刘小卉,等. 我港口海铁联运经济运距及合理分担率研究――上海洋山港海铁联运实例研究的启示[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6):67-68.
[34] 魏众,申金升,黄爱玲,等. 多式联运的最短时间路径―运输费用模型研究[J]. 中国工程科学,2006,8(8):61-64.
[35] 刘涛,王际逊,陈丽芬,等. 环渤海地区集装箱多式联运的经济性研究[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08,30(1):4-6.
[36] 宓为建,秦祝张晓华,等. 海铁联运集装箱装火车作业配载问题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3):113-116.
[37] Bostel N, Dejax P. Models and algorithms for container allocation problems on trains in a rapid transshipment shunting yard[J]. Transportation Science, 1998,32(4):370-379.
[38] 孙国卿. 海铁联运运量预测与效益研究[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9] 张琦. 内陆中转型铁路枢纽集装箱海铁联合运输组织理论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0] 汪辉. 南京港物流水铁联运发展评价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1] Pattic Nierat. Market Area of Rail-truck Terminal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1997,31(2):109-127.
[42] Yevdokimov, Y. V. Measuring economic benefits of 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J]. Transportation Law Journal, 2000,27(3):439-452.
[43] Milan Janic. Modelling the full costs of an intermodal and road freight transport network[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2006,121:33-34.
[44] 刘美伦. 基于物联网的中铁集装箱海铁联运效益评价体系的研究[D]. 大连:大连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5] 吕红霞,陈冰洋,柏斌,等. 铁水联运港口站运营管理绩效评价研究[J]. 物流技术, 2013,32(23):107-109.
[46] Hamed Mahmudi, Peter C. Flynn. Rail & Truck Transport of Biomass[J]. 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2006,3(1):88-103.
[47] 黄菲茜,林玉山. 基于低碳经济的集装箱海铁联运效益分析[J]. 物流经济,2011,33(5):45-50.
[48] 孙人杰. 基于低碳经济的集装箱海铁联运效益研究[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9] 范燕. 基于低碳经济的宁波港海铁联运效益分析[J]. 市场周刊,2015(4):33-34.
[50] 陈冰洋. 铁水联运港站生产管理评价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51] 刘勇. 集装箱铁水联运中的铁路疏运组织优化模型和方法[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52] 王芙蓉,黄凯,王凯. 基于模糊哟畏治龇煤炭运输路径优化研究[J]. 铁道经济研究,2016(4):43-47.
篇5
【关键词】 物流;多式联运;节点连通;技术方案
一、国内的现代物流发展环境
1、回顾“十二五”
近年来,发改委结合地方政府齐力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使交通运输行业加速进入构建交通运输体系的上升期。经过不断探索与实施,国内在铁路、公路、内河运输和沿海港口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加强推广先进装备技术应用,推进货物多式联运发展进程,构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在基础网络的建设中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为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好坚实的基础。“十二五”期间大力开展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逐步完善国内物流运输网,打造物流大国,物流强国形象。
2、展望“十三五”
交通运输部深入贯彻落实《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将建设物流大通道提上日程,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解决在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物流基础设备网络衔接不畅、运输大通道建设滞后等问题。积极引导各部门推动多式联运全面发展,明确我国多式联运发展形式,切实提升综合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欧美现代物流的发展启示
1、发展历程
依靠自然条件和铁路公司的机制优势,欧美在多式联运领域积累较为丰富经验。以美国为例,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政府对铁路进行地方改编整顿,使得铁路从投资到管理有了革命性改变,在70年代末取消限制规定,转变铁路经营性质,为多式联运发展打下基础。19世纪80年代期间,随着多式联运逐渐出现雏形,美国州际商务委员会继续放宽限制,将其打造成高度市场化以公铁联运为主体的多方联运体系,并发展出沿用至今的驼背运输方式,同期制定出多式联运合同,限定各方的责任区间。19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海运强势进驻多式联运体系,整体提升了服务质量,使得线路更灵活、更快捷。多式联运逐步形成新生代运输网,在此环境下孕育出许多相关公司机构。在市场的推动下,美国多式联运市场在90年代出现并购潮,形成了几个大型组织为中坚力量的局面。
2、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纵观欧美多式联运发展历程,结合国内发展进程,我国经济发展步伐加快,逐渐增大对外贸易需求,但现阶段各种集装箱运输方式发展不均衡,迫切需要完善集疏运体系,联通产业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增进枢纽港集疏运能力,明确主枢纽港定位,解决场站解体、编组等非装卸作业时间问题,发挥多式联运时效性优势。国内枢纽港应起到示范作用,着手解决集装箱场站布局不合理问题,在完成水路运输吞吐量大目标同时,兼顾与支线集装箱港口协调配合,构建合理通道完成与其他运输的衔接,带动周边集装箱中心货物办理量。从基层结构出发针对多式联运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以满足当下客户对时效性需求。
三、多式联运应用技术
1、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物流业高速发展,多式联运逐渐向多元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贸易网络日趋复杂,传统管理方式效率偏低,不能满足当下托运人对时效性的要求。早在上世纪90年代EDI系统便应用于国内部分航运企业,但其运作模式封闭,发展速度较缓慢,同时我国铁路采用的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ransportation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TMIS)与世界通行的国际集装箱运输单证系统及EDI报文传输尚未统一,还未形成与各方(包括港口、船公司、海关、检验检疫)联网的统一信息网络,不能实施数据共享,货主无法掌握集装箱实时动态信息,依然不能提高运输效率,导致非生产等待时间较长,影响多式联运产业链的流通性。国内信息在系统间难以做到交互沟通,表现在多式联运中运输方式变更环节,是造成货物堵塞,浪费堆场资源,降低运输效率的重要原因。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平台能联通港口、海关、检验检疫、集装箱场站、公司、货主航运供公司等各方,这是突破多式联运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步骤。
2、货物中转模块
多式联运中转环节是整个运输过程中的关键,多式联运不能与现有运输设施进行融合,主要问题常常出现在中转环节上。国内在传统单一运输方式有坚实基础,运输通道基础设施固定,是传统贸易习惯的产物,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贸易需求。联通水路和铁路运输通道需要结合我国运输发展现状,合理布局港口场站,不仅应考虑到地域经济的发展与货量的分布,更应该充分考虑多式联运的功能需求,政府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优化港口场站线路,加强港口码头铁路支线、以及港口腹地与海铁联运衔接配套的集装箱中心站、集装箱办理站的建设。
多式联运生产过程需要标准化运载工具的支撑,当下公路铁路均向水路看齐,实现20英尺标准集装箱载运,并改进技术水平,降低运输难度,提升单位集装箱装载量。在技术层面实现全程运输对货物要求的标准化,与此同时,对场站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美国孟菲斯市率先建设由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营运的无人中转节点,建设半径为两英里自动化的中转模块,依靠中转效率高的优势,吸引多家公司进驻建设仓库,比如HINOMOTO本野汽车、BoschSkil博世、FamilyDollar连锁超市等。
3、中转设备
在提高集装箱的周转效率上,中转设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常使用跨运车、集装箱叉车、集装箱正面吊运机等设备使集装箱码头装卸效率有效提高,加速集装箱周转,缩短在港停留时间。然而这仅适用于节点间运输距离较短的情况,如果存在节点间距离较长的现象,则大部分中转设备不能满足经济性和时效性。因此,集装箱牵引车-底盘车、短驳(港内)铁路和集装箱卡车成为首选。在港口吞吐量创新高的同时,为满足港口的集散需求,中转设备还需具有单位时间运输量大的特点。
此外,双层集装箱运输和驼背运输是大陆桥运输高效经济的运输方式,在欧美多式联运中发展迅速,有效提高了单位运输量,降低了运输成本,是当下枢纽港间货物流通的主流运输方式。国内铁路运输受空间影响尚不能全面开展这两种运输方式,但结合地方运输环境可进行先行先试,因地制宜扩大多式联运节点间连通性,加强节点间运输多样性,增强集散通道的鲁棒性。
四、国内多式联运发展建议
国内多式联运产业适逢发展新机遇,以交通运输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开展的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为发展契机,结合地方发展瓶颈,以构建大通道为目的,解决自身发展过程中结构衔接不畅的问题,从实际出发,切实强化多式联运基础设施连通性。从信息系统出发,构建多式联运一体化平台,联通多方运输信息系统,提供实时有效的数据为承运人服务,避免信息阻塞影响运输效率。有效整合节点间中转设施,可参考先进发展国家经验,发展以科技为支撑的高新多式联运中转模块,增强结构间联通能力,为大通道建设铺设道路。试点试用铁路双层集装箱运载技术和驼背运输技术,助力节点间通道建设,增强节点集疏运能力,力求铁路运输与水路运输优势互补,联通铁路集装箱办理站和港口场站,满足多式联运的运输需求。从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中积累经验,提高供应链效率,整体提升多式联运在国内运输服务业的竞争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楠楠.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启动.2015.
[2] 眭凌.发展我国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对策建议.2011.
[3] 戴婷.欧美集装箱多式联运经验对中国联运发展的启示.2015.
篇6
【摘要】积极主动融入“ 一带一路”战略,是烟台当前的时代命题和重大机遇。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烟台需要从功能定位转型与路径创新上积极探索,打造港口经济圈,推动产业集群及组织转型升级,转变对外开放合作方式,大力发展跨境合作,加快体制机制突破创新。
【关键词】“一带一路” 烟台 发展定位
一、“一带一路”战略下烟台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造就了烟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源远流长的合作。一是地理优势。烟台位于环太平洋经济圈和东北亚经济圈交汇处,是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结合点。向西,通过青荣城际、蓝烟铁路、高速公路等,可以连接我国西部地区及中亚5国等。向北,通过规划启动中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中韩铁路轮渡等,可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通道―――新亚欧大陆桥相联。2016年底,横跨山东半岛北部的德龙烟铁路预计全线通车。烟台港口的芝罘湾港区、龙口港区、西港区、蓬莱港区、莱州港区将实现“五港贯通”的铁路运输格局。向东,直接出洋可与海上丝绸之路相通,直接面向东亚及环太平洋地区。烟台港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港口开展贸易往来,是建设“一带一路”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二是与沿线多国具有投资和贸易往来。烟台与64个沿线国家均有贸易往来,进出口额84.1亿美元,约占全市外贸总额的16%。至2015年共有35个沿线国家在我市投资,累计设立外资项目662个,实际使用外资16.6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5.4%和6.7%。2016年1-8月,全市新备案境外投资企业(机构)5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154181万美元,增160.8%,实际投资额97151万美元,增长111%,其中首次对外投资企业32家、中方协议投资额48631万美元;一带一路沿线投资项目9个,中方投资额23390万美元,增298.9%。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60518万美元,增长32.2%,完成营业额59590万美元,增长0.4%;外派劳务3860人,增长34.5%,期末在外人数9224人,增长8.6%。
二、应对国家战略转变的烟台功能定位
(1)“一带一路”的跨国公共服务。利用烟台服务业的优势,扩大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服务出口和服务业领域的合作,力争建成“一带一路”旅游服务、创新服务、计算机服务、人员培训服务的跨国公共服务中心,推动烟台有优势的服务业“走出去”。
(2)“一带一路”的跨界大数据服务。烟台未来可以利用 “互联网+”的跨界概念,建成“一带一路”全方位的跨界大数据服务平台。宏观上,把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客货流量、市场容量、治安状况、企I投资等都纳入大数据中,为政府决策和企业投资提供咨询和服务; 微观上,还可把沿线国家的精英人才、利益集团、宗教部落以及极端主义分子的整体状况与发展动态纳入数据库中。
(3)“一带一路”跨区域高端研发和高科技产品聚集的科创中心。通过加强跨国高新技术创新体系和社会化科技服务系统建设,全面提升烟台在“一带一路”沿线的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供给能力。一是利用好烟台众多国际企业研发部和高端科研院所优势,构建“一带一路”跨区域创新体系。二是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成果产业转化和产品转化服务体系,为“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建设提供高端技术和产品支撑。
(4)“一带一路”跨区域海陆空立体联运的交通枢纽中心。要利用好区域铁路、港口、机场等硬件资源丰富的优势,发挥好“一带一路”最重要门户集散、联运的核心枢纽作用。一是在海上交通方面,利用好东南亚及中东友好港的优势,增加烟台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跨城市的港口网络布局,发挥“一带一路”跨城市港口枢纽功能。二是在陆上运输方面,利用四通八达的公路、普铁和高铁线路,加强境内城市合作,形成跨区域的海铁联运、水铁联运、空铁联运、公铁联运的海陆空交通路线。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烟台的实现路径
(1)接轨国际,着力打造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堡垒。“看着世界地图做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将是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新常态。同时,从服务国家战略出发,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必须要有中国的本土跨国企业密切跟进,加快“走出去”步伐,更好地承接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溢出效应和成果。
(2)做强枢纽,着力提升海陆空联动能级,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升级版。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实施方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了烟台作为沿海节点城市之一,烟台要抓住这次宝贵机遇,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海陆空”并进,全面提升烟台枢纽能级。重点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升级版建设,推进航运服务业转型升级,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发展环境,为促进各类航运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作用,联动完善提升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轨道交通、高速铁路路网体系和站场功能。
(3)加快推进实施产能合作项目。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打造外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加强与东莞、深圳、厦门、福州、泉州、广州、湛江等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的联系,合作搭建外资企业转移承接平台和创新发展平台,积极承接当地外资企业的转移。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吸引沿线国家来烟投资。鼓励我市外贸企业积极参加“中国-亚欧博览会”、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国际机械博览会等平台,开拓国外市场。加快对外投资和产能合作。引导和鼓励新材料、特钢、电子信息、食品、生物医药、纺织轻工、机械装备、建材、建筑等行业开展境外投资和国际产能合作。推动通信电子、无缝钢管、电器仪表、石油机械等行业走出去,通过对外投资合作和工程承包拓展产业和贸易发展空间,推进钢铁、化工、有色金属等优势富余产能有力有序地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带动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器机械等相关装备制造业走出去。
参考文献:
[1] 潘悦.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走势[J].求是,2014,(11).
[1] 韩彦婷.“一带一路”战略中内蒙古的发展定位与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
[2] 吴向鹏.宁波应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功能定位和路径创新[J].港口经济,2015.
[3]刘乃全,李鲁, 刘学华.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定位和路径探析[J].区域经济研究,2015.
篇7
公路治超新规定标准20xx最新版解析
1.
统一车型标准成为治超契机
交通运输部公路局路网管理处处长陶汉祥介绍,此次公路超载超限治理新规有七大举措,分别是修订国标GB1589对于货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的标准;修订《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使之与国标GB1589统一标准;开展源头治超;实施路警联合执法;完善信用治超;开展跨省大件运输并联许可;推进治超大数据应用。
新规对于超限运输的认定标准进行了修改、优化了超限运输许可流程、规范超限许可收费、明确了货运源头管理措施、规范治超路面执法行为。陶汉祥认为,从源头上统一标准车型,这是新规不同于以往的亮点。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货运与物流管理处处长战榆林介绍,根据《车辆运输车治理工作方案》,将严把高速公路入口,自9月21日起,严禁双排车辆运输车进入高速公路,同时做好劝返分流保障措施。到20xx年7月,禁止不合规车辆运输车上高速公路。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物流所研究员谭小平表示,此次新规出台,充分考虑了道路运输市场的现状,同时对照国际标准,对车型标准化进行统一规定,成为公路治理超载超限的重要契机。
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我国现有治超站点或设施共计2181处,主要分布在国省干线公路,以固定治超站为主,流动治超站、计重收费站为主要辅助方式。
一位货车司机表示,许多地方实际装载高度超过4.8米都不罚款,有的地方超过4.5米就罚款。多年来各部门对超载超限的执法口径不一,让司机无所适从。希望有统一的执法标准、文明执法。
2.
单车运价涨300-450元
战榆林说,新规实施后能保障公路货运市场的总体运能。根据测算,市场需新增车辆运输车约2万辆,我国牵引车、半挂车年产能均在20万辆以上,可以弥补运力的缺口。从现在起到20xx年,逐步禁止双排车、超规单排车上高速公路。统一标准车型有个过渡期,可以减少对市场的冲击和影响。此外,治理后处罚减少、可白天上路通行,运输效率也将大幅提高。
据测算,违规车辆整改为标准车型后,单辆车运输价格将上涨300元至450元。车辆运输车治理引起的运价上涨,是驱除劣币必然经历的阵痛。战榆林说。
运能会下降吗?成本上涨如何化解?
截至20xx年底,我国现有货运车辆1500多万辆,其中个体户占90%。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调查显示,在大型物流企业中,26%的自有车辆存在非标准化问题。
新规出台后,一些不合规车辆面临淘汰,公路货运市场是否会出现运能下降?规范统一车辆标准,会不会引发运输成本上涨?
对此,不少企业存在一定疑虑。一些重点企业反映,目前长途干线市场中大量存在17.5米非标低平板车,主要是由于市场准入不严,原来主要保障大件运输的车辆进入普通货运领域,凭借较大的容积水平,已成为干线运输的主力车型。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贺登才说,随着新规的实施,大量非标车辆面临退出市场压力。由于非标车辆拥有者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司机,抗风险能力较弱,一刀切地禁止该类车辆进入市场存在较大的执行难度。
新规共提出了18条措施,针对之前业界反映较多的问题给予了政策回应。如,新规提出了建设道路运输行业的诚信体系,以建立治超工作的长效机制;同时,《新规也强调源头治超,对货车生产改装、销售企业及产品将进行集中清理,并将对此开展三次多部门联合专项行动。
3.
不超不挣钱怪圈怎么破?
治超是老话题,治一阵子好一阵子,稍不注意就反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魏际刚说,治理超限要抓源头,超限不能只罚司机,要罚装货的货站或者公司。必须给货车司机一个合理的出路,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超载超限。
魏际刚说,当前公路货运市场粗放式发展,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对于个体运输户来说,生存的手段就是拉货,以超负荷服务来打拼市场。要想取得货源,只能被迫超载超限以及提供24小时服务,造成道路交通安全隐患。
魏际刚认为,公路货运市场的经营模式必须要改变,逐步从传统的生存模式向集约化、网络化提升,确实要倒逼其转型。政府在监管的同时可以给司机引导和以旧换新的补贴政策,提升其自身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据测算,由于水路、铁路运输能力不足,大量货运长途运输都压到公路运输上,我国400公里以上的物流运输有80%以上都在公路物流,只有不足20%在水路和铁路。
谭小平说,公路治理超载超限从20xx年起集中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根上的问题没有解决。发展合理的多式联运机制,可以解决公路超限超载的市场需求问题。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赵国清说,要整治非法违规车辆生产源头。他介绍,目前货车整车进行非法改装的较少,多数是半挂车企业改装。由于主车、半挂车都是独立目录、独立上牌,很多人就买一个合规的主车,再配一个不符合标准的半挂车。
赵国清说,对于货车来说,主要有生产、上牌、运输三个环节。要对生产厂家申报的产品进行监管,对上牌进行复核,只要控制住前两个环节,基本就控制了超载超限。
4.
中小物流企业或将利润承压
值得注意的是,在关于车辆超限超载的国家标准GB1589-20xx《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执行十多年之后,新的《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1589-20xx)于20xx年7月26日正式。此前出现的部门间执法标准不统一、以罚代管、选择性执法等问题或将消减。
统一的国家标准落地之后,更加重要的是各地方政府层面的依规执行。
对此,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认为,旧的标准执行多年之后,地方政府都形成了各自的特殊情况和利益,在新标准的执行过程中或仍将延续旧习,但这需要有一条底线,即保证市场的各参与企业有公平的竞争环境。
陶汉祥认为,由于我国经济下行,货运需求走缓,货量不足,公路运输行业运力过剩导致企业压低价格,恶性竞争,新的治理意见将使得物流运输价格回归正常水平。
这或意味着物流价格将会上涨?
戴定一认为,治限治超对各个物流企业带来的影响不一。长期来看,淘汰落后、不规范的运力,将保护有技术水平、规范的物流企业,有利于其利润率提升。但中小物流企业将面临或被淘汰,或转型升级的局面,即通过规范的、标准的、技术的力量来填补之前超限超载获得的利润。而如果不加入一个网络体系或协作体,其转型也很难成功。
戴定一介绍,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的平均毛利率在10%以下,刨去各项费用,则处于亏损、盈亏平衡、盈利状态的物流企业约各占1/3。而物流企业目前还面临营改增带来的最大负担,尽管业界在呼吁通过路桥费的抵扣等办法来解决,但暂未获得政策回应。
据要求匿名的专家介绍,《意见》的出台或将让物流运输企业的利润率继续承压,这也将倒逼物流企业从人工成本、车辆自重、运输效率等方面进行变革。
5.
铁路水路运输或迎机会
《车辆运输车治理工作方案》提出,通过对车辆登记注册环节与道路运输证配发环节实施严格的准入把关,以及从源头杜绝对新增车辆运输车的非法改装,来控制超限运输车辆的增量。同时,通过督促运输企业将超限车型淘汰或改造恢复为标准车型,以及督促乘用车生产企业落实合规的运载合同,达到超限运输车辆的存量消化。
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显示,在目前的车辆运输车市场中,非法改装并超限的双排车约占整体运力的80%,单排车约占20%,非法改装车的装载量一般约为国家标准车型装载量的3-4倍。此次治理方案将带来约2万辆新增车辆运输车。
20xx年,全国汽车物流企业约有300家,共有车辆运输车约3万-4万辆。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王学平介绍,实际运营中的车辆运输车约有90%以上都对外廓尺寸进行了加长、加宽,导致整车外廓尺寸、通道圆、转弯直径、外摆值等安全参数超过了GB5189-20xx的标准规定。也就是说,现有车辆运输车中约2.7万-3.6万辆需进行整改。
战榆林预测,在双排回归单排,以及单排整改为标准车型后,乘用车的运输价格将分别上涨300元和450元左右,占乘用车平均售价的1%左右。
这些成本最终或将由汽车生产厂、运输企业和消费者三方共同承担。前述匿名专家表示。
据悉,为了尽量降低新规对汽车装备及运输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交通运输部已提前一年多时间对行业进行了宣讲工作,以便乘用车生产厂商提前做好汽车生产计划的调整。
倘若公路上的整车运输价格因此受影响,或会给铁路和水路的车辆运输市场带来机会。
据交通运输部数据,20xx年我国完成乘用车运输量达2400万辆次,公路运输占乘用车长途运输量比例超过80%。而铁路和水路运输量分别为190万辆和140万辆,两者相加占比不到20%,这与美国或者欧盟50%-60%的比例相差较大。
篇8
【摘要】针对综合运输网络中干线运输和末端配送的分离问题,本文将两者综合考虑,统一用双层规划模型表达。上层规划优化物流总成本,下层规划考虑客户配送成本最小化。采用遗传算法求解该双层模型,实例计算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求解方法的高效性。
【关键词】综合运输;网络优化;车辆路径问题;双层规划;遗传算法
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飞速发展,多种运输方式被集成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综合运输体系不断完善,多式联合运输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国际物流及运输业发展的趋势。在整个物流环节中,从货品出发的源头开始,干线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线路的优化以及末端配送的方案都是联合运输中的主要内容。在干线运输环节,公路、铁路、水运等运输方式都已发挥了重要作用,综合交通体系在国内和国际多个层次已经逐渐形成。
在干线运输环节的优化问题,包括两个方面,运输方式的选择和运输路径的优化,而两个问题又是相互影响的,因此本文合并为多种运输方式的联合运输优化问题。在这一方面已经有所研究。已有的文献大多是以运输时间长度、运输成本费用或者服务水平中的一个或多个作为研究目标进行最小化求解,建立联合运输路径的选择与优化的模型。魏际刚等对多式联运中系统协调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布局、结构、信息等5个方面的问题。刘舰等建立了基于综合运输成本最小和运输风险最小的多目标综合优化模型,孙华灿等建立了一个含路径合理性约束的联合运输路径优化模型。
在配送环节,一般定义为车辆问题(Vehicle Routing Problem,简称VRP)。蒋忠中等并采用模糊数表示车辆行驶时间和顾客服务时间的不确定性,建立了VRP的模糊规划模型;贺国先在满足车辆满载约束的同时充分考虑货物的运到期限,继而建立配送方案模型。求解配送路径优化问题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旅行商法、动态规划法、节约法、扫描法以及蚁群算法、遗传算法和禁忌搜索等人工智能方法。
作为一个整体的物流过程,运输和配送都是不可缺少的,而且两者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上述文献中大多数只考虑了其中某个环节,问题设定有一定的缺陷性。基于此本文将干线运输的综合运输方式优化选择和车辆路径问题综合考虑,建立一个统一的模型研究该问题,将运输费用、中转费用、运输时间、配送费用等作为总成本联合优化。同时考虑到问题的复杂性,本文引入双层规划问题求解该模型,在优化物流成本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用户配送选择问题。
1.综合运输问题
物流过程中综合运输方式完成一次运输任务的过程中,可包括任何两种方式之间的转换,即公-铁、公-水、水-铁、水-公、铁-水、铁-公。由于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相对独立,运输方式的转换仅发生在枢纽点,不是任意位置。
一般来讲,物流过程都是以公路运输开始,以公路运输结束。但根据物流业务的不同,两头的公路运输过程可能有所差异,可能是直送,也可能是配送。为不失一般性,本文假定开头的一段公路运输过程,是直送,结尾的一段公路运输,是配送过程。配送过程的优化,就是VRP问题,直送过程,会涉及到运输方式和路径的选择,同中间环节的铁路运输、水路运输一起,构成联合运输的优化问题。
2.综合运输网络优化模型
综合运输虽然理论上从起点到终点中途可以多次变换运输方式,但在实际中,这样处理不但会大大加大运输成本,降低经济效益,而且考虑到物理设施建设的有限性,实际运作也不具有可行性,因此,根据当前运输领域运作实际,我们假定直接连接起点和终点都是公路运输方式,后续可根据需要变换方式和路径,并且整个物流过程中,变换运输方式最多2次,否则视为不合理路径。根据上述描述,可构建联合运输网络图如图1所示。但需要注意的是,终点位置并不是唯一的,终点位置会直接影响到配送总费用,终点位置的确定也就是设施选址问题。配送过程从图1终点出发,配送到附近的多个网点,完成整个物流过程。
2.1 综合运输优化模型
图3构建了一个无向图G=(V,E),V表示网络中的所有物流中转或起止节点;E表示边集,包括不同方式的运输线路和运输方式之间的转换连接。起点出发都统一用公路运输。模型假设在两个节点之间货物不可分割,即2个节点间只能选择一种运输方式,每个节点有资格和能力进行转变运输方式的操作,会花费时间和经济成本,但不考虑仓储费用。
联合运输环节建立模型如下:
目标函数由运输费用、变换运输方式费用(简称换装费用)构成。式(1)中表示从节点i到i+1之间,运输方式为k时的运输费用;,1表示选择该k种运输方式,0表示不选k种运输方式;表示在节点i由k到l的换装费用,,1表示节点i选择由k到l,0表示节点i不选择由k到l。式(2)表示2个节点之间只能选择一种运输方式,式(3)表示在某一个节点处,至多发生一次转换,式(4)表示如果在节点i运输方式由k转换为l,则从节点i-1到城市i,运输方式为k,从节点i到节点i+1,运输方式采用l。
2.2 车辆路径问题
车辆路径问题是指在客户需求位置已知的情况下,确定车辆在各个客户间的行程路线,使得运输路线最短或运输成本最低。配送中心配送的车辆调度及路线安排问题可描述为:在配送中心位置、客户点位置和道路等已知的情况下,对m辆车,n个客户点,确定车辆分配(每辆车负责的客户点)及每辆车的行车路线,使成本最小。
其中J为服务网点的集合,K为配送车辆的集合,QK是车辆的最大容量,Cij是从i到j的配送费用,dj网点j的需求量,Ujk是顾客被访问的顺序号,N是网点总数量,,若车辆k从顾客i行驶到j则为1,否则为0。式(6)为目标函数,以总的配送费用最小为目的。式(7)为每个顾客只能被服务一次的约束条件。式(8)为防止同一个地点之间巡回的约束条件。式(9)是车辆容量限制约束条件。式(10)是保证巡回路为封闭回路的约束条件,即车辆从物流中心出发,最后一定要再回到物流中心。
3.双层规划模型
双层规划模型是多层规划的特例,由上层模型(U)和下层模型(L)组成。上层决策者通过设置的值影响下层决策者,因此限制了下层决策者的可行约束集,上层决策者通过下层决策者的目标函数与下层决策者相互作用。下层决策变量y是上层决策变量的函数,即y=y(x),这个函数被称为反应函数。
篇9
[关键词] 第四方物流平台;双边市场;第三方物流组织;货主方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0- 0039- 03
0 引 言
自1998年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提出“第四方物流”的概念以来,在短短的15年时间里,第四方物流以迅猛的态势在物流产业内发展起来。一些国际大型物流企业成功由第三方物流向第四方物流的角色转换,在国际物流产业中占据主要的市场份额。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一些大型物流企业也开始了物流业务的整合运作,向第四方物流运作模式发展,并在与国内同行竞争的同时,建立了与国际第四方物流企业的竞争合作关系。
在第四方物流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学者也展开了对第四方物流的理论研究。通过对近几年相关学者对第四方物流研究结果的梳理,可以看出目前理论界对第四方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①第四方物流的定义、特征及功能;②第四方物流的运作模式;③第四方物流的产生以及与第三方物流的绩效比较;④也有一些学者对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进行了分析。
通过上面的阐述,可以看出目前第四方物流理论方面的研究大都集中于第四方物流概念运作以及企业平台运作层面,而对第四方物流企业组织建立之后竞争力如何提升以及在相关产业内的竞合策略则较为缺乏研究。本文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研究结论,对第四方物流平台的竞合行为进行分析,借以对中国第四方物流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1 双边市场理论概述
1.1 双边市场的界定及主要类型
国内外的众多学者虽然对双边市场概念的描述存在差异,但大都已经达成了共识。双边市场组织不同于传统企业组织而独有的特征如下:存在双边用户及平台三方参与主体,平台为双边用户提供互补性的产品,双边用户间存在间接网络外部性,平台竞争力的关键不仅仅是价格水平更重要的是价格结构来决定。
关于双边市场的类型,理论界普遍接受的是Evans(2003)的分类方法,主要分为市场创造、受众创造、需求协调3种类型。市场创造型双边市场一般通过中介平台为双边用户提供交易信息和匹配服务,一般市场集中度较低;受众创造型双边市场主要是通过吸引观众、读者和网民等来拓展广告业务的传媒平台;需求协调型双边市场通过平台的整合匹配等专业技术来满足双边用户非对称的互补性需求,比如银行卡组织、操作系统平台等。
1.2 双边市场竞争策略研究现状
双边市场的竞合行为可以通过因定价传导机制、一体化行为引致的对双边用户规模的影响来分析。
1.2.1 均衡定价策略
在Armstrong、Rochet and Tirole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了解到双边市场组织一般对双边用户采用非对称定价结构。在均衡状态下,平台价格总水平P=P1+P2不变(P1为一方用户价格,P2为另一方用户价格)。平台为了吸引足够的双边用户到平台中来,一般对具有较弱交叉网络外部性的一方制定较高的价格,而对具有较强交叉网络外部性的一方制定较低的价格,甚至负价格即补贴。由此平台对双边用户的定价结构呈现出一定的非对称性。胥莉、陈宏民、潘小军(2009)研究结论表明具有初始规模优势并且品牌价值评价高的双边市场通过设定更加倾斜的价格结构来削弱竞争对手。
1.2.2 一体化行为下定价策略
在企业采取一体化等竞争的情况下,平台的价格水平及价格结构均可能发生变化,进而平台双方的用户规模发生变化。董维刚(2011)基于单归属假设分析了产业间平台合作对固有收益的影响,得出结论:双边市场平台企业具有较强的跨产业合作的倾向并因此而获利,这与王小芳、纪汉霖(2011)的研究结论不谋而合。王小芳、纪汉霖(2011)通过引入互补品与平台之间的互补效应参数,基于用户部分多归属条件对双边市场平台组织的纵向一体化策略进行了分析,结论表明:当互补品与平台互补程度较低,平台纵向一体化策略有利可图;否则当互补品与平台互补程度较高时,平台缺乏纵向一体化的激励。
1.2.3 基于网络外部性的定价策略
双边市场的网络外部性分为组间间接网络外部性和组内网络外部性。网络外部性对平台的定价结构起到较大的影响作用。Bolt等人的研究结论表明双边用户的需求价格弹性可以通过间接网络外部性对平台定价结构会起到较大影响作用。另外Armstrong、Cailaud以及Doganoglu等许多学者在对双边市场定价策略的研究中均运用了间接网络外部性。除此之外,Belleflamme和Byugjoon等人对双边市场平台卖方组内网络外部性对平台定价策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程贵孙(2010)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双边用户的组内网络外部性对平台定价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平台竞争的获利水平以及定价结构受双边用户组内网络外部性的影响均较大。
2 第四方物流双边市场的要素分析
2.1 第四方物流平台的双边市场特征
第四方物流最初由埃森哲咨询公司提出,大部分学者也一直沿用其所作的定义“是一个供应链集成商,一个调配和管理组织自身的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与技术,来提供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的供应链集成商”。一般认为专门为社会提供某一部分物流职能的专业物流组织称为第三方物流,笔者认为能够整合具有互补职能的不同第三方物流业务从而提供增值服务的组织即可称为第四方物流。
对第四方物流竞争策略的深入研究较少,目前以双边市场视角所作的研究仅有2篇。首先关于第四方物流平台的双边市场特征,戴勇(2010)研究结论表明物流平台为双边用户提供相互依赖性的服务,同时双边用户之间存在交叉网络外部性。另外刘卫华(2011)对不同模式的第四方物流平台的定价策略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2.1.1 相互依赖性的服务
由于物流产业内的诸多子产业组织在职能层面以及地理覆盖层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因此在第四方物流平台的第三方物流职能供应方,承担不同职能的以及处于不同地域的企业组织之间存在较强的依赖性。
另外由于物流是从生产制造、商贸企业组织中由于专业化分工而分离出来的服务性职能,因此在第四方物流的双边用户之间也存在较强的依赖性,第三方物流组织依赖生产制造、商贸企业的需求而生存,同时生产制造、商贸企业依赖第三方物流组织而保持生产销售的连续供应。
2.1.2 间接网络外部性与组内网络外部性
正是由于第四方物流双边用户所独有的上述依赖性的服务使得第三方物流职能供应商与货主方之间产生正的组内网络外部性和组间间接网络外部性。正的组内网络外部性是指一边用户数量的增加不仅不会加剧竞争程度,反而会带动更多的同边用户加入到平台中来。间接网络外部性指货主方的数量会影响到第三方物流职能供应商是否加入到平台中来,而同时也受第三方物流职能供应方数量的影响。
2.1.3 固有收益与平台效用
第四方物流平台竞争的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到平台中来,并可以制定有竞争力的价格水平和结构。而双边用户所关注的是平台能为其带来的固有收益的变化以及整合效用。第四方物流平台的固有收益是指货主方可以通过平台搜索到所需要的物流服务,而第三方物流方可以通过平台出售物流服务。对于双边用户来说,是否加入第四方物流平台,其所预计的固有收益不会有太大变化。但平台可以通过物流职能的延伸,比如物流金融、担保等技术来增加双边用户的固有收益水平。除此之外,双边用户更看重的是平台能为其带来的整合效用。货主方通过“一揽子”交易模式来降低对不同职能、不同地域的第三方物流交易的总成本,第三方物流方同样通过“一揽子”交易模式提高配装效率、降低空载空置率。
下面采用Hotelling模型,借鉴Armstrong研究理论,本文构建第四方物流的双边市场分析框架。
2.2 第四方物流平台的参与主体
双边市场的参与主体包括平台及双边用户。由于第四方物流平台参与主体具有不同于银行卡、媒体等平台组织的复杂性,这里有必要对第四方物流平台的参与主体进行说明。
2.2.1 平台组织
第四方物流由于发展的基础不同,存在多种形式,主要包括协同运作型、方案集成型、行业创新型和动态联盟型4种。分属不同形式的第四方物流组织的产业结构、行为、绩效存在很大差异。比如锦程物流网、青岛物流网、中国物流信息网、中国物流网、中国物通网等协同运作型的第四方物流信息中介平台属于市场创造型双边市场,由于进入壁垒较低导致市场集中度不高,竞争较为激烈,平台经济绩效较低。而一些由规模较大的第三方物流发展而来的第四方物流企业组织则基于智力资本和关系资本、对原有客户的拓展和整合服务的深化创新,以及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和在地理上具有一定规模覆盖的物流网点,一般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在市场格局上呈现垄断特征,属于具有网络特征的需求协调型双边市场,扮演方案集成商的角色。比如在国际上整合能力较强的俄罗斯过境运输总公司(SOJUZTRANSIT)担当西伯利亚大陆桥的总经营人,在运距、气温均不如中国境内的新欧亚大陆桥的情况下,仍在亚欧大陆多式联运产业内处于垄断地位。另外中国的宝供物流、传化物流等企业组织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也处于垄断地位。
2.2.2 第三方物流职能模块供应方
物流服务包括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管理七大职能。每一职能模块均在不同程度上发展成为物流产业内的子产业。除此之外,物流产业内还衍生出一些辅助职能的子产业,比如物流设备工具生产、咨询培训等企业组织。为了便于研究,本文把由这些子产业一并归为物流服务职能供给方——第三方物流方。
在七大物流模块子产业中,运输子产业的功用和发展是独占鳌头的,发展势头较好的第四方物流企业组织以及排名靠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组织大都由运输公司发展而来并以运输业务为基础职能。并且在中国铁路运输一直处于垄断地位,这为第四方物流对运输职能的整合增加了较高的交易成本。
2.2.3 货主方
第四方物流平台的货主方多为生产制造企业或商贸企业①。这些企业组织一般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同时对物流的需求具有一种连贯、敏捷、持续的特征,因此呈现出在一段时期内与一两家第四方物流建立联盟的趋势。比如宝洁、雀巢、飞利浦等企业纷纷与宝供物流结成战略联盟。
3 第四方物流竞合策略
3.1 对第三方物流的整合策略
根据王小芳、纪汉霖(2011)在其研究中所采用的互补程度系数一说,第四方物流双边市场与一些物流服务职能的关系也呈现出由于各个物流职能之间互补程度高,采取分而治之,平台通过信息技术、物流管理技术对众多第三方物流企业组织进行整合匹配。因此在物流产业内,即便市场制造型的第四方物流企业处于垄断地位,也不会把提供运输、仓储等各种职能的第三方物流组织兼并过来。比如物流产业内的运输子产业、仓储子产业、包装子产业、信息管理子产业等,由于互补性较高,需要相互依存,第四方物流双边市场组织一般采取平台匹配或市场化下包的方式对这些子产业进行资源配置,在此过程中,第三方物流子产业业务分配量的大小取决于其市场势力。
第四方物流通过平台整合技术实现了双边用户在传统市场中所没有的平台整合效用,进而吸引双边用户到平台中来。
3.2 与其他产业间的融合策略
对于产品互补程度不高的其他产业,第四方物流可以采取业务或技术层面的融合策略。融合的手段可以采取技术购买、相互投资等一体化模式。
目前一些第四方物流平台组织为了可持续发展,开展了跨产业竞争合作业务,纷纷与物流产业外的生产制造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建立联盟。2010年5月阿里巴巴与UPS结成战略联盟;2011年12月顺丰等快递公司甚至通过与7-11等连锁超市建立联盟的模式发展终端网点;另有一些第四方物流组织融合了金融、媒体传播等技术对平台服务内容进行延伸。
综合来看,基于产品和技术的关联性不强,产业间平台业务与技术的融合类似于业务的创新,能增强平台双边用户的固有收益。
4 第四方物流发展的促进措施
第四方物流平台组织需要通过双边用户的规模扩大来提升间接网络外部性。但在双边市场建立之初,由于双边规模有限,平台定价水平较高,无法吸引到足够多的用户。比如中国的海铁联运由于成本高于海公联运,因此发展较为缓慢。而在国际上铁路运输要比公路运输便宜20%~30%。因此相关协调部门需要通过制度建设来打破“鸡生蛋”的问题,促进第四方物流平台的发展。
(1)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方式对类似于多式联运等有益于提升物流产业整合效率、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第四方物流平台的发展进行引导。
(2)政府可以通过立法对一些处于垄断地位的第三方物流组织进行规制,为第四方物流双边用户的拓展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环境。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自20世纪80年,针对多式联运业务平台的发展,美国先后出台了包括《协议费率法》、《斯泰格斯铁路法》、《交错运输法案》以及《多式界面联运有效性法案》等一系列法律制度,用以确保美国多式联运平台得以迅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广华.赢在供应链——第四方物流[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董维刚,许玉海,孙佳.产业间平台合作下的双边定价机制研究——基于对固有收益影响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7):65-75.
[3]杨益华,赵梦华.国内外第四方物流理论述评[J].经济研究导刊,2010(24):152-153.
篇10
关键词:绿色物流铁路运输可持续发展对策
交通运输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从根本上推动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给人类居住环境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环境的破坏程度日益加剧,各个发达国家也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不同程度上采取多种环境保护的措施,使得城市面貌得到了一些改善,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物流活动消耗着城市的能源,涉及到城市中的各行各业,物流领域的运转为城市发展带来了较多的负面影响,造成了极大地资源浪费。因此,在铁路运输领域中,要坚持绿色环保、可持续化的发展原则,实现经济健康的物流运输系统,进一步发挥绿色物流的优势作用。
一、绿色物流的概述及特点
绿色物流是基于社会发展现状出现的理论,主要借助先进科学的物流技术手段,贯穿于整个物流运输活动流程中,包括规划、运输、仓储以及加工配送等,最大限度的减少物流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从根本上净化物流运输活动的环境,确保整个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使用。下面,针对绿色物流的特点予以分析:具有以下两个明显特点。
(一)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须要将保护环境、避免污染的理念作为利用资源的前提和条件,并采取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和手段,以此来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自然资源的损害和消耗,产生不必要的环境污染,因此,物流活动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物流与环境之间形成相互平衡相互制约的发展关系,实现物流行业与环境资源的和谐友好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可持续发展能够确保社会的稳步前进,而铁路运输作为我国重要的运输工具,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在发展绿色物流中,占有极为核心的优势和意义。
(二)生态经济学
针对物流活动而言,主要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而绿色物流主要以生态经济学为基础,将经济学和生态学作为绿色物流的理论依据,对物流行为以及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生态的平衡以及市场经济的合理性,进一步实现生态环境与物流活动的有机统一。
二、铁路运输在绿色物流中所具备的优势特征
(一)铁路运输中的生态优势
第一,在环境保护方面。无论哪一种运输方式,在推动经济向前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和危害。由于交通工具在使用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废气,还会产生大量的噪音污染,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铁路运输的废气排放量最少。第二,在节约资源方面。由于我国国情较为特殊,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而公路运输所占土地面积为公路运输的10%,可见,铁路运输能够实现我国资源的有效节约。此外,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直线上升,主要以煤炭、石油为主。在铁路运输方面,能源使用量仅为交通行业总能耗的六分之一,但实现了总运输量一半以上的工作。
(二)铁路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铁路运输在我国交通运输领域有着关键地位,与各行各业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主要包括绿色运输及资源集约化,其特征主要以节能降耗为主,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合理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由于我国国情较为特殊,人均能源拥有量低于世界水平,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资源的季度匮乏,铁路运输在这方面占据优势。因此,铁路运输能够有效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铁路运输中加速发展绿色物流势在必行。
三、发展绿色物流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外在因素
在发展绿色物流过程中,由于国外现代物流企业发展速度较快,国内物流企业需要积极应对外国物流运输对我国运输方式的冲击,这是发展绿色物流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外在因素。绿色物流理论起源于国外,在国外被广泛接受和推广。基于国际运输条约,国外运输企业能够在我国进行相关物流活动,包括铁路集装箱、快运以及多式联运等,可见,在未来交通运输行业中,综合性发展优势日益凸显。因此,在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要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铁路运输行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提高铁路运输市场份额,实现绿色物流的蓬勃发展。
(二)内在因素
我国能源比例在世界发展中处于劣势,石油能源的生产在国际上排名第五,但石油消费在国际上排名第二,对石油能源的依存度占到能源利用的一半以上。可见,在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实现绿色物流高速发展。在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客运高速和货运重载在铁路运输中有着重要地位,由于能源资源的匮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电气化铁路的建设,逐步取代内燃铁路运输的实现,发展高速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已经成为铁路绿色运输的重要保证。
四、关于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探讨
通过对绿色物流的认识和了解,基于其发展特点,提出了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相关对策,具体分析如下:
(一)充分发挥铁路运输中短途的优势功效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内交通拥堵现象令人堪忧,燃油成本不断上升,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出行成本,此外,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对整个城市环境造成了极大地污染;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导致了大气变暖,形成温室效应。因此,在城市交通规划中,要坚持绿色物流的发展理念,设计公交化的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以此来实现能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市居民的出行成本,进一步发挥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短途功效。
(二)积极开发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模式
利用集约资源发展方式,实现集装箱运输,与铁路、海洋、河流及公路等多种运输途径之间,进行集装箱多式联运,为城市企业提供一系列的物流服务,坚持高质量和高效率的物流运输理念,从根本上实现一体化的服务。此外,还要充分整合多种运输资源,减少铁路运输空载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实现运输成本的降低。具体来说,利用公铁两用和双层集装箱运输这两类运输方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铁路运输的时效性,在激烈的运输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集装箱多式联运过程中,充分利用好EDI和GPS技术,对物流全程予以跟踪,从根本上实现了货物运输的安全性。
(三)基于绿色物流理念规划铁路运输发展
作为政府来说,在制定有关城市物流活动的规划中,逐步融入绿色物流理念,从而更好的发展铁路运输。政府部门要积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借鉴绿色物流规划的成功经验,结合城市发展的基本情况,明确绿色物流发展思路,完善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整合城市资源配置,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铁路运输物流中心,对整个城市的物流活动进行统筹。此外,还要最大限度的减轻社会环境的压力和负荷,建立健全城市铁路运输管理体系,将运输资源科学合理的统一调配,实现更加高效便捷的物流环境。
(四)建立健全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法律体系
在物流运输的发展中,政府部门需要城市物流的污染源头进行及时的管理和控制,建立健全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法律体系,实现对物流行业的科学管理。就我国城市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城市建设中针对环境污染的政策法规较多,而物流方面的标准和规范还未广泛涉及。因此,政府部门要结合城市具体的发展情况,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法律体系,以此作为整个绿色物流行业运行的标准和规范。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物流行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比较低,绿色物流理念的引入,为铁路运输业的运行成本费用带来了巨大压力。作为地方政府,要对绿色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资金支持,并制定专门的政策对新兴行业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以法律制度作为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政策保障,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加大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扶持力度
在我国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要积极转变发展观念,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绿色物流技术,并结合城市自身的发展现状,选择最佳的运输方案。此外,政府要通过政策对绿色物流发展予以最大限度的支持,通过税收减免、政策补贴等方式,对绿色物流的理念进行广泛推广和应用,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对绿色物流予以改进和优化,为我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强有力的技术基础,从根本上实现城市繁荣发展。
结语
为了使城市交通运输业更好的发展,政府部门需要对绿色物流理念予以充分重视,实现社会经济的高速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绿色物流建设中,要充分发挥铁路运输的优势作用,对城市物流活动予以统一规划,明确绿色物流的发展目标将绿色物流理念贯穿于整个城市物流活动之中,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水平,进一步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践。
参考文献
[1]李向强,郑晓辉.中国物流业的绿色发展研究——以铁路物流为例[J].中国商贸,2013(02).
[2]郭强,段长江.铁路物流绿色发展模式[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