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的价值范文

时间:2024-02-26 17:55: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共享的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共享的价值

篇1

【关键词】战略转型;财务共享服务;中国电信;案例

一、中国电信的战略转型需要财务管理实施财务共享服务

中国通信产业发展迅速,但中国电信作为传统的通信运营商却发展缓慢,传统话音业务日益萎缩、市场份额和业务收入方面增长缓慢,只有实施战略转型才是唯一出路。2005年,中国电信王晓初总经理提出了由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战略转型策略,通过实施固网智能化改造、智能光网络、宽带及IPTV应用、号码百事、通商务领航模式等措施,使宽带接入、话音增值以及综合信息应用正在成为中国电信转型的三大拉动力,实现了以转型业务促进收入增长,以转型业务保存量、以转型业务抢占未来制高点的目标,战略转型经初见成效。2009年1月,中国电信获得CDMA2000第三代移动通信牌照,实现了通信业务的全业务运营,更加快了从传统基础固网运营商转变为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在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竞争时代,中国电信提出在前几年转型的基础上,推进适应移动互联网时展要求的综合竞争能力的第二次战略转型。要实现二次转型,推进组织架构由固网分散经营向全业务集约运营转变成为必然,精细化管理的集约运营模式要求在财务管理方面实现财务体系、资源配置的优化,实施财务转型,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就成为必然选择。

二、财务共享服务在中国电信战略转型的作用和价值

共享服务中心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90 年代开始推广,21世纪初加快了推广步伐。Bryan Bergeron在《共享服务精要》一书中给出了共享服务的定义:共享服务是一种将一部分现有的经营职能集中到一个新的半自主的业务单元的合作战略,这个业务单元就像在公开市场展开竞争的企业一样,设有专门的管理结构,目的是提高效率、创造价值、节约成本以及提高对内部客户的服务质量。该业务单元就叫共享服务中心。财务服务共享是共享服务最主要的内容之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inance Shared Services Center,以下简称FSSC)作为一种集中式的财务管理模式,适用于规模大、分支机构多、经营相对单一,业务规则流程可以标准化,总部对财务集中、风险管理要求较高的企业。中国电信历经多年的发展,公司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和海外、组织结构庞大复杂,业务流程冗长、人员不断增长,财务运营成本不断增加。实行财务共享服务可以将重复性高并且可标准化、流程化的业务集中到一个新的组织机构(FSSC)中予以统一规范处理,达到提高效率、创造价值、节约成本以及提高对内部客户服务质量的目的。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不但可以提升企业财务的综合价值,更会推动企业的转型进程。

篇2

关键词: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企业财务

一、公允价值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1.金融资产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按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是,无论是已实现的投资收益(金融资产已出售部分),还是未实现的投资收益(期末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都会影响当期利润。若当期股票或债券价格上升,公司当期利润就会增加;若当期股票或债券价格下降,公司当期利润就会减少。相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而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意图不甚明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利润“蓄水池”,这些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将来被处置时,有可能释放出利润。从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来看,净利润成倍增长的公司不少。在这些上市公司中,部分公司业绩的增长来自于业务的提升,但是也有一些公司业绩的增长来自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用。

2.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新准则规定:1.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2.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其中,对于投资者投入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与存货的计量一样,企业管理当局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价值进行计量。投资收益科目主要是用来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和处置收益,以及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的收益。而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投资收益大幅度飙升。

3.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新准则第10条和第11条规定,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这一属性的采用对房地产企业特别是地产类上市公司的影响是深远的。短期内,会对企业的账面利润产生重大影响,从长远来看,还会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投资决策。在房地产业相对景气的市场环境里,投资性房地产都是以历史成本计价,所以一般情况下,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都高于成本价。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数倍溢价将在年末的财务报表中得到确认,资产剧增,巨大的利润也将显现出来,这将可能极大地改变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导致地产上市公司,尤其是拥有投资性地产的上市公司的利润在短期内发生剧烈变化。

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新准则对满足一定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与历史成本法相比,公允价值的引入一方面还原了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另一方面确认了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损益。虽然这种损益只是历史成本法下被掩盖的潜在损益的释放与体现,但是由此所带来的利润的巨大波动将不可避免。当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时,非货币易将增加企业的利润,对当期资产结构、所得税费用、净利润及净资产均会产生很大影响。

5.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重大影响。按照新准则规定,对于债务人而言,在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情况下,债务重组所产生的收益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另一部分是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两者均计入损益。新准则改变了旧准则一刀切的规定,将原来因债权人让步导致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偿还负债获得的收益全部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计入当期损益,且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这将增加债务人的利润,并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会极大地提升其每股收益水平。

6.企业合并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针对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分别采取“权益法”和“购买法”两种会计处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视同一个企业购买另外一个企业的交易,按照购买法进行核算,按照公允价值确认所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大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企业应于每个会计期末,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计算确定其减值金额。对商誉测试的减值部分,应计入当期损益。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小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为负商誉。在对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复核后,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合并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相关费用,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会计期末,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时,按照测试确认的金额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减少留存收益。对于负商誉,重新评估后,在损益中确认,同时增加留存收益。

除上述方面之外,公允价值还在很多业务中被作为计量标准。

二、金融危机下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思考

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蔓延扩大,时至今日,这一危机已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许多曾被推崇的国外监管制度、技术和产品创新都受到了质疑,其中也包括被作为防范金融风险利器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该准则是否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加剧因素以及是否应当对其进行修改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计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储蓄和房屋贷款危机而引入的。新会计准则中对于金融产品的计量,基本属于公允价值第一级次的范畴。公允价值的第一级次,是指用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报价来估计公允价值,并且不作任何调整。这一级次的估计被认为是可靠性最高,最为优先选择的公允价值取值。因此,我们可以选择最活跃市场的价格作为公允价值。最活跃市场是指在该市场上,这种资产或者负债数量最大,交易最活跃。

尽管公允价值计量存在一定的操作上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是扎实存在的,不论金融危机有多严重,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信息公允透明,正是维护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权。公允价值计量诞生于美国证监会指出历史成本对防范金融风险无济于事的危难之际,这本身就说明,公允价值天生具备防范金融风险的性能。所以面对物价变动的现实、衍生金融工具的冲击、知识经济、历史成本等一系列冲击,引入会计公允价值是有必要的。公允价值计量解决了许多历史成本计量无法解决的问题,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此外,在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商誉的确认和摊销、企业并购重组、关联方交易以及非货币交易等诸多会计事项中必然会使用到公允价值。

全球经济国际化浪潮兴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繁荣,大量金融工具的出现,公允价值的运用不仅是会计走向国际化的必然要求,而且也符合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环境,其推广势在必行。因此,关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在认定这一目标后,不要因为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挫折而轻易放弃。因为公允价值计量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过多年论证的科学方法,至于在计量方法的选择上可以考虑当时的具体环境,选择一种最能客观、公正、可靠反映资产或负债价格的方法,但公允价值计量这一目标不应改变。

三、完善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

1.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准则框架。我们需要加强我国公允价值理论研究,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并在此基础上,制订逻辑一致的(非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在目前的准则体系下,公允价值计量还很难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2.加强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当前,应尽快修改完善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公平、开放、自由、诚信的交易规则体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使违法行为的预期成本远远高于所获收益从而警示会计造假者,并形成威慑。

3.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环境。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环境并不完善,因此交易价格可能难以达到公允,并有可能成为利润操纵的手段。因此,应当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扩大外汇市场和黄金等贵金属市场,建立充分竞争的生产要素交易市场,特别是产权交易、市场金融工具交易和发达的专业评估市场。同时,要引入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

4.规范资产评估流程,加强资产评估队伍建设。资产评估是公允价值确认的重要途径之一,公允价值的完善离不开资产评估的发展。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中,资产评估的流程尚不规范,资产评估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方面应强化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管,另一方面应当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积极提倡、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同时,应加强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注册资产评估师的素质。只有加强资产评估队伍建设,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资产评估的公允性,从而为公允价值的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5.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在新旧准则交替之际,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投入,转变会计人员的计量观念,培养具有公允价值观念、懂得理论与实务的会计人员;另一方面,公允价值应用中大量不确定因素的使用,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会计人员的守法意识和道德教育,从主观上消除利润操纵的动机,是杜绝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

参考文献:

[1]姚茜.对公允价值的再思考.山东商业会计.2007,(2).

[2]毕茜,彭珏.金融资产未实现损益的确认与计量[J].财会月刊,2008,(18).

[2]吴可夫.论公允价值会计的过渡性[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05).

[3]陈玉媛.美国次贷危机涉及公认会计原则及其应对措施.财会通讯.2008.10.

篇3

关键词:供配电工程项目管理;财务制度

中图分类号: TM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加强供配电建设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

1、强化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制度

工程项目财务管理体制现在普遍推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为核心的现代财务管理模式,这为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固定资产投资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建筑市场秩序依然存在一些混乱的状况,如基本建设法定程序不到位,存在先建后批行为;招标中有失公平、公正,存在串标行为;财务管理活动中存在合同管理失控,资金使用不规范,存在截留、挤占、挪用、套取建设工程项目资金等现象。为解决上述问题,工程项目财务管理要在如下各方面继续强化,杜绝财务管理中的漏洞。

2、强化建设单位负责人内部控制意识

从近几年发生在基本建设领域的经济案例中不难看出,问题的发生往往与建设单位负责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究其原因主要是建设单位没有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建设单位有内部控制制度,但往往是单位负责人带头不执行,破坏既定的内部控制程序,导致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或只对下不对上;单位负责人控制的随意性和超越内部控制,甚至相互串通进行所谓的“内部人控制”,不依据工程项目概算或随意超概算施工时有发生。针对上述问题,当务之急是强化单位负责人内部会计控制意识,不仅使单位负责人有职有责,更要尽职尽责。首先,是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工程项目》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其次,是通过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化“一支笔”控制为“多支笔”控制,促使单位负责人自觉履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权利和义务。最后,是通过外部监督,主管部门和审计机关的检查监督,来强化工程项目管理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3、强化会计控制于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

充分发挥工程项目财务管理职能。会计控制应着重从项目决策控制、勘察设计与概预算控制、招投标与合同控制、施工过程控制、竣工验收与决算控制等五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

3.1 项目决策控制

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应当对项目建议书中财务分析和预测结论的可靠性发表具体的书面意见,对可行性研究的过程及其结论的正确性和方法恰当性方面进行审查,并取得书面意见;参与项目决策的全过程,会签相关决策决议。

3.2勘察设计与概预算控制

会计机构或会计人员应根据工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对施工图预算进行审核。审查内容包括:工程量的准确性、定额套用的正确性、费用计取和汇总的合理性。

3.3招投标与合同控制

会计机构或会计人员应参与工程招投标过程;参与工程合同相关条款的起草,对合同价款的付款方式、进度款付款时间和比例,付款金额等发表意。

3.4施工过程控制

会计机构或会计人员应参与施工全过程,对关键点实施重点控制,包括:施工合同的执行、付款程序、施工款项的拨付、工程进度、投资、施工费用的管理等内容。

3.5工程验收与决算控制

会计机构或会计人员应及时开展各项清理工作,审核各施工单位提交的竣工决算书,及时编制竣工决算初稿,报请决算审计;参与分析概算、预算执行情况及差异分析;对投入使用的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4、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

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是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内部会计控制的核心。实行有效控制的最佳方法是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特点,找准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控制点。确定关键控制点要紧紧围绕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的五个中心环节,向周围依业务流程扩展。在确定关键控制点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4.1建设单位的各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要确保办理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4.2确保每项经济业务都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授权批准程序。

4.3定岗时要考虑业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考虑人事利害关系等因素。

4.4重视内部会计控制的检查与评价,不断完善项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在工程项目财务管理中占据特殊地位,基本建设单位要根据投资规模的大小和工期长短,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或配备相关专业内部审计员,直接向建设单位负责人报告工作。传统的内部审计侧重于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和效益性,今后,内部审计也要将内部会计控制的运行成效作为重要内容,应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再监督负有重要责任。同时,要积极地实行内外审计并举的检查评价方法,聘请社会中介机构或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监督以及自觉接受政府财政部门的督查,从而有效地保证整个建设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健康运行,不断完善,实现内部会计控制目标。

4.5工程项目财务管理人员要与时俱进,积极适应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时代要求。工程项目财务管理人员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主动参与工程项目的内部会计控制,对过程积极干预、渗透和有效控制,适应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时代要求。工程项目财务管理人员要提高政治素质,恪守职业道德;要加强后续教育,扩充知识结构,努力掌握概预算编制知识、工程项目建设程序、经济领域法律法规、计算机管理信息应用技术等。把建账、设置会计科目、记账、成本核算等各个程序和工程内部会计控制具体规范要求相结合,使内部会计控制有形化,提高控制效果。

二、供配电建设工程项目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解决方案

作者认为供配电建设工程项目财务信息化深层次发展的主要障碍不是资金和技术,而是相关信息资源开发不足,缺乏一套完整的发展规划和开发计划。财务系统软件和其他物流系统之间缺乏联系。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只局限于财务部门使用,与市场开发、项目管理、生产计划、物资等信息系统之间衔接不够紧密,财务信息的作用无法得以充分发挥。因此,以现有的公司财务软件平台开发工程项目管理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1、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实现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高度集中

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和所属各单位的关系是总公司与分公司的关系,各单位是集团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这种体制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决定了集团公司是战略决策中心,基层单位财务核算是集团公司财务的延伸和有机组成部分,二者是—个整体,强调整体指挥的统一和畅通。因此,这就要求集团公司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实现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从单一会计主体的分布式管理模式发展到以集团公司为主体的集中管理和控制模式,并进一步延伸到下游企业。加快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系统的建设,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集团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逐步实现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决策、控制、核算的高度集中,以实现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的目标。

2、建立内外约束机制,防范工程项目财务信息失真

工程项目财务信息的真实与有效,对电力建设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和决算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规范企业信息失真的核心是完善信息质量管理机制,即利用建立起来的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完善集团公司各部门信息采集制度,严格公司市场开发、项目管理、生产计划、物资等部门的基本工作程序,严格工程项目会计核算账务处理的基本程序,健全财产物资、财务收支制度。同时应加强集团公司财务监督机制,即集团公司通过建立起来的系统实时对各分公司、子公司的工程项目财务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必要的评价,作为控制拨付工程项目资金的重要依据,从而来约束下属公司的会计行为,增加会计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公开性。工程项目财务信息系统的建立为提供真实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畅通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实现集中式的工程项目财务信息管理

财务信息系统不仅要实现内部各模块的充分集成,同时应加强与其他系统的衔接与联系,即实现财务流与物流的无缝集成。将企业各项经营业务的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适时转化为财务信息。通过信息系统,财务预算能够及时、动态地做出调整,并转化为业务信息,对工程项目实施进度有效的控制。

4、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系统的功能从事后的核算,发展到实现全面管理、控制、评价和优化

当前会计模式是事后记录,被动的核算型财务管理模式,使财务信息呈滞后性,财务会计的功能仅限于反映已经存在的客观情况,在管理控制和决策支持方面的功能相对较弱。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系统的目标是实现事前有预算,事中有核算,事后有结算的全面管理,完整地配置、计量、记录工程项目所有与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资源和业务活动,并进行详尽的核算、统计、分析、考核,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增值流、工作流的统一管理,达到优化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目标。

5、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系统应以财务资金的活动为核心,贯穿整个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企业资源的配置和控制的依据和目的,是以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要素(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和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为依据和目的。而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系统是企业节约投资、控制好投资效率的关键保证,是企业财务管理架构中核心的部分之一。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应从财务部门本身的管理业务发展到企业所有与工程项目相关的业务。企业的工程项目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当包括所有与企业工程项目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过程。

三、结束语

电力建设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在实施中,影响项目的顺利开展与竣工有很多方面,尤其是项目的财务管理与信息化,只有着重把握好这一关,才能更好的开展项目建设。

参考文献

[1]黄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发展与实践.北京:电力财务会计,2007.5:15~19

[2]易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电力建设总监理工程师培训教材.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144~156

篇4

[关键调]公允价值;历史成本;估计误差波动性;混合计量波动性;固有波动性

从信息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的会计数据向现有及潜在的投资者提供了更为决策有用的信息,改变了投资者的预期,进而影响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市场估信与市场定价。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大量运用,在提升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基础上,造成了财务报表的波动,这种波动主要是估计误差波动、混合计量波动和固有波动。而其经济后果有利有弊,这要求我们在认识这种影响的情况下寻求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概述

公允价值(Fair Value)已经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计量属性。世界各国经济体越来越多的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按着公允价值确认、计量和(或)披露公司某些经济事项的公允价值信息。据王伟(2010)统计,截至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现有的41个国际会计准则(IAS)中有23个涉及公允价值的运用,约占准则总数的56%。我国于1998年至2001年初次尝试包括债务重组在内的5项(旧)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但由于不具备活跃市场条件,导致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的案例频繁发生,财政部最终于2001年对包括债务重组在内的3项(旧)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极力回避了公允价值的运用。伴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指数的提升,为了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财政部于2006年了新的会计准则,在新会计准则的38项具体准则中,有17项准则明确要求运用公允价值计量。

二、上市公司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大量运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估计误差波动性影响

估计误差波动性源自公允价值计量需要大量的估计和判断,这是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技术方法所决定的。FASB在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中将公允价值计量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直接采用市场报价;其次是采用类似市场报价;最后是采用估值模型计算确定。一般来说,现实经济交易中第一层次的应用比例并不大,第二层次及第三层次计量技术在公允价值计量中运用得比较广泛。但第二层次及第三层次计量都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公允价值计量将涉及较多的主观估计,主观估计成分的增大必然导致财务报表估计误差的增大。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表的混合计量波动性影响

混合计量波动性源自现行会计准则要求对一些资产和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对其他资产和负债则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虽然新会计准则大量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是历史成本作为会计事项计量基本属性地位依然没有改变。在不是所有会计事项都能准确获取其公允价值的情况下,采取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混合计量模式是一个次优的选择。但是这种次优的选择,必然会造成财务报表提供的是一个掺杂历史成本信息与公允价值信息的混合信息,从而加大了财务报表的波动性,最终也降低了财务报表信息在估值模型中的有用性。

(三)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表的固有波动性影响

固有波动性源自内外部经营环境对报告主体业务活动产生的影响,新准则在引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后,原先一些表外项目进入了表内,这些表外项目的价值大小不但受金融资产标的本身价值影响,还取决于金融资产标的背后的企业基本面及宏观经济状况及经济政策。若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企业所持有资产的价值将反映这些内外部经营环境过去、现在以至将来的预期影响,这将加大财务报表利润的波动性。

三、上市公司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表影响的应对策略

公允价值计量将加大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以上的波动性,但这种波动性影响的经济后果不一。固有波动影响属于真实的经济波动,财务报表应予以客观反映。估计误差波动影响及混合计量波动影响是属于上市公司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利影响。应该给出应对策略进行规避。

(一)估计误差波动影响的应对

对于估计误差波动的不利影响,准则制定机构需要做的是及时提供专业的计量指引。因此,准则制定机构应该加大公允价值计量技术的研究力度,在做到更能准确地计量交易事项的公允价值时,还需要使公允价值计量技术更能为使用者所理解和操作。同时,准则制定机构需要随时跟踪现实经济环境的变化。在当今金融工具日新月异的时代,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应该能够及时给出可操作的估值技术,从而降低使用者对于新的交易事项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时的茫然。

(二)混合计量波动影响的应对

对于混合计量波动的不利影响,准则制定机构应该寻求扩大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从而尽可能降低财务报表的波动。虽然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能会降低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但是相比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能够为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准则制定者应该尝试在更多领域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并进行必要的监管,从而逐步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范围。随着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的增大及历史成本计量的逐步退出,混合计量波动的影响也将随之消失。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J].上海会计,2001(1)

篇5

关键词: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财务影响

引言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颁布时,理论界普遍认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将大大增加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的净资产,从而导致增大利润操纵空间,影响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的股价,增加账面收益等等。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上市公司中的应用和影响是否会像理论界预计的那样,真的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带来契机,真的会改变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等等,这些问题对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王蕾,于鹏,杨双和邱建龙(2008)指出,企业是否选择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不是单纯的考虑利润或者资本总额的增长,而是充分考虑公司发展平稳性、政策运用效果等多方面因素;王磊(2009)阐述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有关规定和影响,以及企业是否会优先选择公允价值计量的困境问题;Harris 与 Muller III ( 2000) 分析了英国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估值的可靠性;James Cataldo 和 Morris Mcinnes (2009)比较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异同,分析了两种计量模式的优缺点。

由国内的研究现状不难发现,公允价值计量房地产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有支持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也有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房地产将波动企业的财务指标,影响稳定性等等;国外的研究结合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主要讨论集中在企业选择公允价值计量的动机和成本,以及公允价值模式提供的信息对投资者的决策有用程度上。

一、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影响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影响与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息息相关,近年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升高,尤其突出在大中型城市,虽然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出台,但主要是针对住宅,写字楼的市场价格仍然持续升高,只是幅度放缓,这也势必对投资性房地产的估价产生重要的影响。以我国主要大中型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为例,2007年到2012年期间,写字楼平均价格指数从500点涨到1100点,涨幅非常大。

在这样的房地产市场环境下,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是否也受到相同的影响,也将是本文关注的重点之一。针对研究的主要问题,笔者选取了25个上市公司作为观察样本,基本涵盖了全部在深沪两市上市的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司,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津滨发展、中航地产等),航空运输业(海南航空等),银行业(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等)、其他行业(白云山A等),2010年和2011年新增的变更企业均为两家,但是由于变更至今的时间间隔较短,不便于时间序列上的观察,因此本文只选取了在2007年至2009年进行变更的25家上市公司作为观察样本。

(一)对利润波动的影响

通过统计上市公司年报资产负债表中的“投资性房地产”项目和利润表中的“本年净利润”一项,新旧会计准则差异调节表,追溯调整以及报表附注中的相关项目,整理得到图1,其中公允价值变动对净利润的影响=报表附注中投资性房地产当年公允价值的变动额/本年净利润*100%(图中为25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值),对比系列为2007年我国主要城市写字楼和办公楼的房价走势(投资性房地产集中的省市),借助此项指标直观的衡量变更后投资性房地产造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利润的影响程度。从图1中可以发现,虽然投资性房地产造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利润的影响也在近五年呈现上升趋势,但是每年的变化趋势和幅度并与房地产市场不完全一致,这也说明了目前我国的投资性房地产估价体系存在问题,不能充分反映市场价格,这也是公允价值计量的一大隐患。除此之外,笔者计算了变更当年公允价值变动对净利润的影响,发现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会给企业带来可观的账面价值,尤其在变更当年,例如2009年海南航空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净增将近6亿,是当年净利润的1.78倍,金宇东城当年的投资性房地产造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是净利润的8.55倍,2011年胜利股份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是净利润的3.5倍,但这些企业的公允价值在变更之后对利润的影响趋于正常水平,不会再产生太大影响。

(二)对所有者权益的影响

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的后续计量对上市公司的另一个影响,主要体现在转换初始时所有者权益产生的重大变化。笔者剔除2008年金融危机时变更会计政策的企业,选取14家上市公司对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后续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情况进行分析,主要关注两个数据:可采用投资性房地产按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所导致的所有者权益变动额和转换时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表1中所有者权益影响率就是以上两个数据的比值,利用该指标来反映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时,在转换时点每百元房地产多产生的所有者权益变动额,衡量其对所有者权益的影响程度。表1列示所有者权益影响率大的4家公司。

从表1中可以看出,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对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实现了所有者权益的可观增加。在影响的程度上也非常可观,中航地产达到43.66%,白云山A达到58.79%。所以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房地产时,如果房价持续攀升,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大幅实现上市的公司的资本结构改变,使得上市公司融资能力上升。公允价值后续计量对资本结构的有利影响可能使得资本结构较差的上市公司出于融资目的变更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方式。在新会计准则推出的伊始,2007年的零售行业为例,拥有投资性房地产超过1亿元的上市公司共有17家,其投资性房地产总额将近69亿元,而零售行业持有商业地产是其经营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很容易产生转换计量模式的动力,观察ST筑信、ST百花虽然转化了计量模式,但是对其财务影响并不深,零售业里以昆百大A的影响最为显著,2008年6月6日改变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之后,追溯调整2007年及2008年账面价值,使得未分配利润一项净增3.17亿元,一举改变了连续3年未分配利润为负值的尴尬局面,使公司的财务状况得到明显好转,有效降低了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达到融资的理想状态。

(三)对再融资与股权激励考核的影响

在上市公司进行会计变更时,会将这方面的因素纳入决策的考虑范围。上市公司会尽可能的使自己享受房地产升值带来的财务指标优化,笔者选取25家上市公司变更前后的会计指标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来说明此问题。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对每股收益的影响并没有像预期中的那么高,25家上市公司变更前后的平均每股收益增长率为-13.72%,很多公司甚至还出现了负值,例如新华锦(-621.43%),海南航空(-122.5%)以及泛海建设(-78.54%)。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净资产的波动比较大,和预期的一样,大部分公司会选择房价上涨的时期进行变更,使得大部分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都有所上升,每股未分配利润也有所提高,25家上市公司平均的净资产增长率为99.11%,但如果上市公司的净利润的增长不能达到净资产的增幅,净资产收益率也会呈下降趋势,例如中航地产的净资产收益率从13.44%下降到12.66%。所以可见公允价值对于净资产收益率这类指标影响变化根本难以预期和控制,很难成为变更会计政策决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动因。

(四)对税收成本的影响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对上市公司的税负也会产生不小的影响。以海南航空为例,在2009年的会计政策变更公告中披露,琼海酒店和圣元中心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分别增加54.1万元和75.1万元,然而在成本模式计量下投资性房地产需要按期摊销或者计提折旧,在账面上的利润虽然可能减少,但是成功的达到了抵免税费的目的。在公允价值计量时,除了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正常的折旧或摊销外,还要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基础调整账面价值,这会使上市公司丧失了税前扣除效应,并且向海南航空披露的一样,在房产价格上升的情况下,追溯增加上市公司的递延所得税负债,虽然数额较小,但依然成为许多上市公司考虑的因素之一。

二、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在实务中的改进设想

本文在对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公允价值理论探讨以及上市公司数据整理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公允价值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应用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根据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在我国的应用仍处在初级阶段,在转换时点对上市公司的账面价值产生快速的影响,但是在长期应用中并未对上市公司产生本质性的财务影响,并且投资性房地产的估价技术也处于初级阶段,未能及时、如实反应市场价格,其公允程度有待提高。应加强房地产的估值技术,监管部门应该对投资性房地产的估值准确性提供相应的帮助和监管。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大部分情况下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比性,又能满足企业对财务指标的需求,能改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和利润分配能力。但是事实上,计入当期损益的公允价值变动,是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在投资性房地产未被处置前,这些收益或者损失只在账面上显示,并没有产生现金流量。虽然变更能为上市公司带来短期的良好财务指标,但是在变更后长期来看对上市公司并没有本质影响,只是从利于公司融资和分配利润角度,可以避免企业资金状况的短期恶化,如果企业想保持长期良好的财务效果,仅仅靠变更会计政策是行不通的。

(三)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虽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面临很多困难,但是其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功不可没,值得广泛推进,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层面应加强准则规范程度和立法监控,完善公允价值评估理论和应用;其次,上市公司层面,应适时选择计量模式,不能盲目使用或者出于利润操控的目的不合规则地使用公允价值;最后,在公众层面,对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要保持理性态度,注意合理投资和分析公司现状,不能把投资风险完全归咎与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样才能促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的顺利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J. Richard Dietrich, Mary S. Harris, Karl A. Muller III. The reliability of investment property fair value estimates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1,125-158.

[2]James Cataldo, Morris McInnes. The Role of Fair Value and Transaction Based Accounting Measures in Providing Information on Firm Value[J].会计研究,2009(07).

[3]王蕾,于鹏.杨双,邱建龙.从2007年年报谈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的选择[J].国际商务会计,2008(8).

篇6

【关键词】 公允价值;财务竞争力;上市公司

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基础,成为会计准则中一大新的亮点,许多学者围绕公允价值的运用及存在的缺陷及对公司财务的影响展开研究,但基于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的研究还尚少。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的影响,希望对上市公司提高财务竞争力提供参考意见。

一、财务竞争的涵义及内容

朱晓(2007)认为“财务竞争力是指一种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公司理财专有的、优异的、扎根于企业财务能力体系中的、有利于实现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整合性能力,是企业各项财务能力高效整合后作用于企业财务可控资源的竞争力,包括财务生存力、财务发展力和财务潜力等层次”。杨轶、陈媛(2008)认为“财务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保持企业财务甚至整个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不可或缺的企业能力,财务竞争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竞争力的强弱”。虽然他们给出的定义不同,但是他们都认为财务竞争力是用来衡量一个企业财务状况好坏和优劣程度,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的是第一种定义。

一般来说,衡量公司财务生存力的主要是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衡量公司财务发展力的主要是营运能力和现金获取能力;衡量公司财务潜力的主要有成长能力和人力资本能力。这三个方面是财务竞争力在不同角度下的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财务生存力是企业财务成果和财务安全的外在表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保证;财务发展力是对财务资源及现金流的管理能力,是企业在生存基础上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财务潜力是企业财务能力的内在转化,是企业未来发展壮大的积累,然而三者又不是泾渭分明、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统一于企业的财务活动中。

二、财务综合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构建

本文将选取资产报酬率、净资产盈利率、每股收益、净利润增长率来反映公司的财务生存力;选取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正则化后的负债比率来反映公司的偿债能力;选取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总资产现金回收率来反映公司的营运能力;选取销售现金比率和每股经营现金流量来反映公司的现金获取能力;选取总资产增长率和资本增长率来反映公司的成长能力。

本文按照抽样的方法从1 584家上市公司中选取41家具有代表性的公司为对象,以2006年、2007年、2008年三年公开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在财务综合竞争力的评价中采用数理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法,其基本步骤如下:

(一)对样本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用求倒数的方法将逆指标进行处理,然后再将所有的原始数据用SPSS 14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变量间在数量级和量纲上的不同。

(二)对原始变量进行KMO检验

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是:必须通过计算原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来判断原始量数据是否合适做因子分析。KMO检验用于探索变量间的偏相关性。KMO取值应在0―1之间。当KMO值小于0.5时,一般就不适合做因子分析。将数据输入SPSS14进行分析检验时得到KMO为0.583大于0.5,说明适合做因子分析。

(三)运用SPSS 14进行方差分析来确定公共因子个数

分别求出相关矩阵、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方差贡献率、累积方差贡献率、成分矩阵、旋转后因子成分矩阵等,以特征值大于1取公共因子的个数。表1显示,在提取5个公共因子时特征值大于1 ,前5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1.573%,由此可以认为前5个主成分包含了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因此提取前5个主成分作为公共因子F1、F2、F3、F4、F5来解释上市公司的财务竞争力。

(四)求前5个公共因子的载荷矩阵

在实际分析时,为了让公共因子变量的含义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往往对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极大法旋转,使得每个公共因子上的最高载荷变量的数目最少。

在确定了公共因子个数后,通过最大方差旋转可以得到5个公共因子旋转的因子旋转矩阵,通过分析各个指标在因子上的载荷大小,对因子进行命名,旋转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五)计算各公共因子的得分

因子变量确定后,就可以计算每一样本的m个公共因子得分,因为误差的存在,各因子得分计算须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本文采用的是回归法。

由表2旋转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第一个公共因子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资产报酬率、净资产盈利率、每股收益、净利润增长率在第一个主因子上的载荷分别达到了0.961、0.891、0.831、0.864;第二个公共因子反映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其中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正则化后的负债比率在该因子上的载荷分别达到0.832、0.969、0.932;第三个公共因子反映上市公司营运能力,其中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总资产现金回收率在该主因子上的载荷较大,分别为0.719、0.864、0.568、0.684;第四个公共因子反映上市公司的现金获取能力,其中销售现金比率和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在该主因子上的载荷分别达到了0.961、0.829;第五个公共因子反映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其中总资产增长率和资本增长率在该因子的载荷较大,达到了0.917、0.765。

根据公共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以构建5个公共因子得分函数,再由各个因子方差贡献率之和的比重为权数加权求得综合因子得分函数。

5个因子得分函数为:

F1=0.305x1+0.283x2+0.247x3+0.300x4+0.015x5-0.027x6

-0.020x7+0.058x8-0.052x9-0.102x10+0x11-0.067x12-0.019x13

-0.119x14-0.001x15

F2=-0.002x1+0.006x2-0.031x3-0.009x4+0.326x5+0.398x6

+0.373x7+0.022x8+0.055x9+0.042x10-0.019x11+0.016x12+0.023x13+0.039x14-0.003x15

F3=-0.029x1-0.019x2+0.053x3-0.056x4+0.031x5+0.063x6

+0024x7+0.304x8+0.426x9+0.390x10+0.251x11-0.132x12+0.018x13+0.028x14-0.128x15

F4=-0.001x1-0.049x2-0.086x3+0.004x4-0.107x5+0.042x6

+0.069x7-0.022x8-0.092x9-0.257x10+0.086x11+0.542x12+0.410x13+0.081x14+0.126x15

F5=-0.086x1-0.062x2-0.013x3-0.158x4+0.026x5+0.062x6

+0x7-0.078x8+0.033x9+0.309x10-0.062x11+0.079x12+0.104x13

+0.590x14+0.429x15

其中F1代表盈利能力因子, F2代表偿债能力因子, F3代表营运能力因子, F4代表现金获取能力因子, F5 代表成长能力因子。

(六)计算综合评价指标F

F综=w1F1+ w2F2+ … +wMFM, 本文对测评因子的权重是用其对应的特征值占总提取特征值的比重来设定。

F综=0.332F1+ 0.267F2+0.202F3+0.106F4+0.093F5

由各因子得分函数和综合因子得分函数,可以将41家上市公司2006年、2007年、2008年财务竞争力综合指标计算出来(如表4)。

三、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的影响实证研究

根据财务竞争力的内容从财务生存力、财务发展力、财务潜力三个方面共15个指标进行分析。财务竞争力的指标主要包括资产报酬率(x1)、资产盈利率(x2)、每股收益(x3)、净利润增长率(x4)、流动比率(x5)、速动比率(x6)、负债比率(x7)。财务发展力的指标主要包括资产周转率(x8)、存货周转率(x9)、应收账款周转率(x10)、总资产现金回收率(x11)、销售现金比率(x12)、每股经营现金流量(x13)。财务潜力主要包括总资产增长率(x14)和资本增长率(x15)。

本文应用数理统计中的单因子方差分析中的F检验来证明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的影响。其基本原理是当F>F1-n(p―1,n―p)时,拒绝假设H0,即认为该因素对试验指标有影响;若F

将2006年12月31日、2007年12月31日、2008年12月31日3年的财务数据输入SPSS13.0进行分析,F 综合竞争力=0.223

0.133、0.671、0.289,财务发展力的几个主要指标资产周转率(x8)、存货周转率(x9)、应收账款周转率(x10)、总资产现金回收率(x11)、销售现金比率(x12)、每股经营现金流量(x13)的F 检验的值分别为0.094、0.032、0.283、0.172、

1.267、0.460,财务潜力的两个指标的F检验值为1.723、5.230。由于F1-n(p―1,n―p)=3.07,通过比较则可以发现每股收益的F 检验值31.351和资本增长率的F 检验值5.230大于3.07,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新会计准则引入后对公司财务竞争力的影响不大,实现了新旧会计准则的平稳过渡。但是对于每股收益和资本增长率两个指标的F检验值比较大,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四、结论

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的影响不大,因此企业要提高公司的财务竞争力,应从公司财务竞争力的内在因素着手,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资产现金获取能力、公司成长能力。由因子分析法征值的大小可以得出各种能力在财务综合竞争力的作用。首先要关注公司的盈利能力,想方设法提高公司的利润获取能力;其次就是要重视偿债能力,因为偿债能力的高低也会间接影响公司的盈利状况;再次是公司的营运能力,现金的获取能力,这是公司发展的重要指标;最后就是成长能力。公司在提高公司财务综合竞争力中要分清轻重缓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上市公司的财务综合竞争能力,最终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朱晓.上市公司财务竞争力研究与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7):17-19.

[2] 杨轶,陈媛.基于现金流量的企业财务竞争力DEA评价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8(8):46-48.

篇7

关键词:共同会计价值观 全球财务报告 美国公认会计原则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体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建立全球统一的财务报告体系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作为拥有全球最大资本市场的美国,自然在建立全球统一财务报告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财务报告体系是否能从根本上在全球统一,全球共同会计价值观对其的导向是关键所在。在此过程中,美国的会计教育和学术研究必将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2007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就“是否可以允许非美国公司根据IFRs编制财务报表,而无需按照美国GAAPP调整净收入和权益的账面价值”向公众征求意见,这让美国资本市场大为吃惊。更出人意料的是。它还就“美国公司是否可以按照IFRS编制财务报表”向公众征求意见。接着,sEc分别于2007年7月2日和8日,了“关于非美国公司(财务报表)的提议”(SEC2007a)及“关于美国公司(财务报表)的提议”(SEC2007b)。11月15日,SEC决定取消“要求非美国公司调整根据IFRs编制的财务报表”的规定(sEC2007e)。SEC的这些行动标志着全球财务报告已进入全新的阶段。此外,美国还积极参与了许多其他活动:(1)IAsB及其前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创立;(2)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IASB的全面趋同行动;(3)强化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的地位;(4)参与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国际审计准则的制定。早在SEC于2005年的“路线图”中,就已针对取消“2009年之前要求采用IFRS编制财务报表的非美国公司调整报表”的规定,提出了应采取的系列步骤(Nicolaisen,2005)。因此,SEC近期针对非美国公司展开的行动并不完全出乎意料,取消对非美国公司的调整要求后,取消对美国公司的调整要求是自然的事。因为,如果根据IFRS编制的财务报表能够保护美国投资者对非美国公司的投资,那么就也能保护对美国公司的投资。我们为什么需要全球财务报告?一般认为,全球财务报告能够为投资者及其他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相关的信息,从而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本文将首先阐述全球财务报告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关系,包括介绍IASB的使命、IASB为完成使命所采取的措施、IASB在全球财务报告方面的进展现状以及IASBNFASB的关系及双方在趋同方面所做的努力;紧接着讨论了美国会计教育界应如何应对全球财务报告,包括关于全球财务报告的教育内容、对财务报告概念普遍存在的很多误解,最后明确应从全球化的角度开展全球财务报告教学,以培养学生适应全球化工作的能力;最后讨论了与全球财务报告相关的研究课题,如会计理论研究为准则制定提供指导的途径及其原因,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技术议程以及财务报告全球化有关的研究课题。

二、全球财务报告准则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

IASB的使命是制定一套能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的高质量的垒球会计准则:“一套”意味着全球仅制定一套会计准则,全球所有公司都必须遵循;“高质量”?说明不是制定一套低质量的准则;“全球”意味着世界范围内的公司都接受并运用该准则,全球会计准则是实现全球统一财务报告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一套统一的准则,在全球范围内的实现财务报告一致将是无稽之谈;但准则并不是全球财务报告的充分条件,因为准则的应用效果还取决于诸如执行力、立法和审计等财务报告体制的其他方面,而这些方面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全球共同会计价值观的导向。因此,IAsB要推动准则在全球的一致运用,最根本的是要确立全球共同的会计价值观。目前,在现实操作层面,IASB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采用和趋同。就采用而言,有一百多个国家允许或要求部分或者全部公司采用IFRS,如欧盟、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都要求所有公开上市的公司或者部分非上市公司采用IFRS;还有一些国家已经公布了拟采用的计划,如加拿大要求其上市公司从2011年1月1日采用IFRS。在趋同方面,IASB与有趋同意愿的国家密切合作,以使双方准则最终一致。美国、日本和中国是趋同的典型。目前,在趋同方面,FASB与IASB的合作最为积极。首先,双方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相似;其次,有人将IFRS视为“原则导向”,而将GAAP视为“规则导向”,但是,“原则导向”与“规则导向”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一般而言,FASB比IASB提供更为详尽的会计原则应用指南。但是IFRs和GAAP都既包括原则也包括规则,只是对原则或规则的侧重不同而已(schipper2003)。在所有的重大技术项目上,IASB和FASB都紧密合作。2002年,双方共同“诺沃克协议”(NorwalkAgreement),同意寻求有关财务报告问题的共同解决方案。虽然该协议没有涉及太多细节,但是这是双方建立趋同关系的第一步,此后,双方的关系不断发展、巩固。目前,FASB~ilIASB就议程中的大多数都展开了合作,相关人员同时为IASB和FAsB工作,双方用同样的报告在相同的时间内分析相关问题。双方在趋同方面所做的努力的最终目标是使其颁布的准则一致,因为他们认为,即使解决方案在技术方面达成一致,而未能在准则中使用相同的术语,使用准则的人仍会认为其中存在差异。IFRS3(修订稿)和SFAS第141号(R)(IASB2007;FASB2007)是IASB和FASB共同颁布的第一个准则,除由于遗留问题产生的少量差异外,其他的文字表述都完全相同。

美国CAAP和IFRs要实现趋同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一是双方需要保留其现有的准则,由于许多旧准则不完全一致,保留“遗留”准则就会导致更多的差异,而不是趋同。二是双方面临不同的政治压力,这些压力有时相互抵消,而有时彼此强化。三是各自工作主次有别。在某一特定时刻,一方认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另一方并不这样认为,如此,如果一方解决了该问题,而另一方没有,就会影响趋同。例如,FASB在IASB之前了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SFASl57号准则(FASB2006),但两套准则中关于如何确定公允价值就存在差异。四是准则形式不同,尤其是指南的详细程度不同。FASB的准则采用规则导向,而IASB的准则采用原则导向,应用时更多地依赖职业判断。这些挑战使得一些业界人士认为,要想实现全球采用一套会计准则的目标、效果最好的方法是美国全面采用IFRS,而非趋同。然而,即使美国采用了IFRS,要想使相同的会计准则得到等效运用,还必须在共同会计价值观的导向下才能实现a

三、全球财务报告对美国会计教育的挑战

学生是会计行业的未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会计教育也应面向全球。这就意味着会计教育界需要改变现行关于全球财务报告的

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国际财务报告课程通常侧重讲述各国在会计观念和财务报告方面的差异,这些内容能加深对学生会计发展过程的理解。但如前所述,已有100多个国家允许或者要求部分或者所有的公司采用IFRS。在这种背景下,现行的财务报告课程的内容已落后于时代。此外,在全球财务报告的教学中,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理解财务报告背后的概念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概念进行职业判断。同时,帮助他们逐步确立全球共同的会计价值观,以使他们将来能适应全球眭的会计工作。为此,在全球财务报告课程的内容和方法上,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重大改革:

(一)概念剖析以及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编报并理解财务报告的基础,故财务报告的讲授应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人手。虽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会发生变化,但其变化频率要比准则低得多。因此,如果学生能够理解概念框架,学生掌握的知识就更有生命力。在现行的IFRS和美国GAAP中,都既包括原则性的规定,也包括规则性的规定,但是二者的功能不同:原则性的规定用于解释如何运用框架概念来解决具体问题。而规则性的规定通过解释让公司理解应该如何满足原则,是对原则的补充,并使其可操作,因此,规则不仅反映了概念和原则,还结合实际情况,提供了具体的处理方法。如果学生理解这一点,就不会对“即使在相同的概念希口原则指导下,不同国家(地区)的准则仍然不同”感到诧异了。反之,如果会计教学只关注规则,学生将无法理解这一点,并且他们的知识也会在短期内过时。以IFRS3和SFASl41(R)中规定的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为例,在一起企业合并中,需要确定一方为并购方,即取得被并购方的控制权的公司,该原则性的规定源自概念框架中“公司的财务状况表应该反映其控制的经济资源以及对这些资源的所有权”的理念。如果两家企业合并,拥有控制权的一方需确认因并购而获得的资产或承担的负债,而规则性的规定则进一步详细说明如何确定一家公司是否拥有另一家公司的控制权。根据IFRS3,会计主体根据国际会计准则(IAS)第27号中的控制权标准判断是否有控制权;SFASl41(R)也采用同样标准,即如果一家公司拥有另一家公司50%以上的投票权,就认为它就拥有另一个公司的控制权。在概念层面,IFRS和美国GAAP基本没有差异;而在原则层面,仍有一些差异,如资产价值重估。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规则层面,如金融工具的计量,尤其是与套期保值、利息资本化和减值有关的计量问题。学生应该了解这些差异,惟有如此,才能理解当前与金融工具有关的问题。但随着CAAP要么与IFRS趋同,要么美国公司采用IFRS,这些差异很可能在短期内消除。会计教育工作者应该确保学生理解财务报告背后的基本理论,包括微观和宏观经济学、财务学、信息经济学、激励的作用和效应、理性预期理论、组合定价理论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指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用以经济决策的信息”(IASB2001,12段)。显而易见,掌握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是理解财务报告的基础t这些基本理论明确了资本供给者需要哪些信息以及财务报告信息对他们决策的影响。随着会计准则制定者在准则中更全面运用概念框架,掌握这些理论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应该明白财务报告的主要职责是向外部资本供给者提供信息,而不仅仅是记账那么简单。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习估价理论以及如何审计对资产和负债的估值,因为目前财务报表中的许多数据都是现值的某种形式的估计值,如金融工具、并购获得的资产或承担的负债、减值的资产以及一些非金融负债。尽管公允价值是否应该作为某些特定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基础仍存在众多争议(后文将详述),但IASB和FASB还是将公允价值视为一种重要的计量属性,这是因为IASB和FASB均认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满足概念框架所要求的财务报告目标及信息质量特征。因此,如果财务报告课程不把估值概念和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将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关于信息质量特征,Barth(2007)曾指出,公允价值具有相关性,能够如实反映资产和负债的价值,有预测价值,具有及时性、中立性和可比性。公允价值具有相关性是因为其反映了与经济资源和义务相关的现实状况,而这是财务报表使用者做决策的基础;公允价值能够如实反映资产和负债的状况:是因为其反映了风险,并对预期现金流入、流出进行了合理估计;公允价值具有预测价值,是因为其有助于预测未来现金流,而现金流是投资者在评估权益时所感兴趣的问题;公允价值信息2-N以具有及时性,是因为其及时地反映了经济环境所发生的变化;公允价值之所以中立在于其无偏性;公允价值之所以具有可比性,是因为其取决于计量时的资产和负责的特征,而不是资产取得时或承担负债时的特征;因为公允价值在每个时期都反映了同一类型信息,也增强了一致性(可比性的一个方面)。在共同会计价值观导向下的全球统一财务报告体系中,教育学生如何进行专业判断是会计教育的重点之一。必须使学生明白,虽然财务报表表中的数字具有精确性,但是这些数字是无数专业判断后的结果。学生通常对许多情况下都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感到惊讶,随着“原则导向”准则的广泛应用,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情况会越来越多;即使通常看来明确的规则,在实际运用中也需要职业判断。掌握概念框架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财务报告中的职业判断,因为他们将清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准则的“结论”部分解释了准则制定者是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应用概念框架、如何权衡不同解决方案的利弊以及最终如何形成准则的,所以它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判断。另外,会计主体披露的会计政策及对资产和负债有重大影响的风险,会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职业判断。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同时,必须注重会计价值观的教育,否则,学生在今后的实务工作中进行职业判断时将缺乏正确的导向,势必造成不良影响,如会计舞弊等。此外,还应教育学生具有全球化视角的会计价值观,这也是推动全球统一财务报告体系的必经之路。

(二)消除普遍存在的误解 在与会计准则制定者、会计教育工作者及其他业界人士的沟通中,我们发现,人们对IASB和FASB的概念框架中的一些会计概念存在诸多误解。同时,因为许多会计师,包括教育工作者都忽略了财务报告在过去二、三十年的发展,从而加深了这些误解。由于会计课程设置更加具体化,且侧重于交易的处理,这导致有些教育工作者似乎已经游离出了会计理论。教育工作者应该将框架中的概念作为会计理论中的重点内容来研读和讲解,但是,目前,许多会计教育工作者花在这个上面的时间和精力是远远不够的,反而使得学生不得不从准则条款中反向推导相关概念,造成了本末倒置。本文认为,目前大众对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在以下九大方面存在误解:第一,不存在“配比原则”。配比本身不是目的,也不是资产或负债确认或计量的依据。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指出,配比是指对同一交易或者其他业务直接和共同产生的收入和费用同时或者共同确认(FASB 1985,14段,IASB2001,95段)。如果会计准则要求会计信息满足质量特征和概念框架中的其他标准,配比就是应用准则的一个结果。但是,概念框架中的配比概念不允许在财务状况

报表中确认那些不满足资产或负债定义的项目(IASB200l,95段),这样,对不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支出,就不能确认为递延费用,对不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损失的现金流入,也不能确认为递延收益。第二,财务报表中很少有数据按历史成本计量。资产和负债最初通常是按交易确定的价值,即历史成本计量。但是,随着其他一些计量方式在财务报表中的广泛运用,按照历史成本计量的通常只有现金以及通过现金交易的土地,而所有其他数据实质上都反映了自交易日以来的时间、事件或者环境的变化。短期资产或负债的金额。如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如果没有减值,都是按历史成本计量的,但是,一旦公司确认了存货的减值,或者计提了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就不再是历史成本了。同样,公司也会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或者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并在减值时进行重估或者抵消,摊销长期负债的溢价或者折价。因此,事实上,经过减值、摊销、重估或者其他方式重新计量的数据都不是历史成本。因此,将计量之争归结为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之争是完全是一种误解。第三,谨慎性不是会计信息的一个质量特征。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指出,会计信息应该是不偏不倚的,因为这是可靠性和中立性必须具备的特征(1ASB200I,31段和36段)。概念框架将谨慎性解释为“在存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下,进行估计判断时的小心程度,以避免高估资产或收入或者低估负债或费用”,其强调谨慎性并不意味着可以故意低估资产或收入,或者高估负债和费用。但是,如果会计处理不保持应有的谨慎性,财务报表将失去中立性和可靠性。第四,可靠性不是精确性或者可验征性。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认为,当信息不存在重大错误或者偏见,能够被使用者所依赖,如实反映了它想表达的或者合理预期可表达的财务状况表的内容时,信息就是可靠的(1ASB2001,第31段)。据此,可靠性主要指如实反映,而不是精确性,一个精确的数据不一定是现实经济现象的真实情况。由于普遍存在的误解,在IASB和FASB共同修改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双方用如实反映取代了可靠性这一术语(见IASB2006a,BC2,26-BC228段)。第五,财务状况表比收益表变得更加重要。其原因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是以资产为中心展开的,并且收入和费用也是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进行定义的。重点关注财务状况表中的资产和负债,并不是因为资产和负债比收入和费用重要,而是因为会计准则制定者还不能在不参照资产和负债的情况下,形成一个在概念上连贯且可操作的方式来定义和计量收入与费用、利润与损失。第六,财务报告的目标不是向根据公司信息进行决策的所有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明确指出,外部资本供给者是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1ASB2001,第6段),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利益相关者认为财务报告不重要,他们也需要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相关决策。但是,IASB和FASB共同修改的概念框架的讨论稿明确指出,这些利益集团不是财务报告的主要需求者,他们认为财务报告的主要需求者应是那些不能从公司获得所需信息的外部资本供给者,包括潜在的和现有的债权人(IASB2006a,OBll段)。第七,“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不一定比“原则导向”的准则严格。有人认为原则导向下的会计准则缺乏严格的规则,会给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另一些人则认为原则比准确的规则更难传播,规则更经得起交易结果的检验(如Breedenl994,FASB2002,Nelson'2002),“原则导向”的准则能产生更高质量的会计数据(Webster和Thomton2004)。准则到底是“原则导向”还是“规则导向”?这只是―个程度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界限。第八,“规则导向”下的会计准则不一定能增强可比性。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讨论稿认为,可比性是能够使使用者辨认两种经济现象的异同的信息质量特征(IASB2006,QC35段),换言之,可比性意味着相同的经济业务会得到相同的会计信息,不同经济业务得出的会计信息不同。讨论稿指出,可比性已经和一致性混淆到一起了(也可参见Zeff2007)。同时还认为,过分强调一致性会使不同的经济业务得到相同的会计结果(IASB2006a),这不是可比性。此外,规则并不能考虑到所有情况,通常会有例外,这也会降低可比性。第九,其他综合收益(OCI)确认的不完整性。虽然大多数与价值变化相关的项目都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确认,但是并不是所有项目都在OCI中确认。例如,所有的衍生工具,无论它们是否是套期保值的一部分,最初都是按照公允价值确认的。同样地,即使收入和费用的其他项目很可能受相同经济现象的影响而导致价值增值,但该增值也没有被确认。

四、全球财务报告研究展望

会计学术研究对准则制定有指导意义吗?这是大家长期以来争执的焦点。有些学者认为没有意义,因为会计准则是公共物品,准则制定者只有站在监管者的角度才会权衡社会的整体福利,所以,任何单一的学术研究不足以明确某一具体准则应该是怎样的;而有些学者认为学术研究对准则制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为学术界的研究能为准则制定者提供理论支撑,从而使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具有可操作性。本文研究经验表明,学术研究对准则制定是有指导意义的。IASB的工作人员面临着许多问题,他们通常求助于学术界,希望学者们能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虽然TASB的工作人员并非专业的研究人员,但他们能够理解相关问题以及学术界的研究结论。具体而言,学术研究对准则制定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学术研究能将财务报告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乃至经济学理论联系起来,为准则制定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第二,学术研究能帮助准则制定者明确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第三,学术界人士不是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利益团体,所以他们能始终站在中立的角度研究问题。

(一)技术议程中的议题学术研究对准则制定提供指导的途径之―是研究与IASB的技术议程相关的问题,尤其是收入的确认和计量、财务报表列报、租赁、公允价值、保险合同、企业合并、非金融负债、负债和权益、概念框架等,这些问题也是FASB的技术议程中的问题,所以美国的学术界对这些问题并不陌生。但是准则制定者和学者考虑问题的出发点通常不一样,准则制定者从议程本身思考问题,而学术界更多的关注跨领域的问题,如公允价值是否能作为计量基础、相关性和如实反映的相对重要性、不确定性和风险如何确定并处理、确认和披露的相关事宜、管理层的动机和判断如何影响会计数据、如何区分负债和权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有哪些信息需求、准则制定的成本和效益等。首先,公允价值是否能作为计量基础,这不仅涉及到收入、租赁、保险合同、非金融负债、负债和权益等具体准则,还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密切相关。会计准则制定者最为关心的可能是我们能得到如实反映的公允价值吗?或者至少我们能通过现行的计量方式得到尽可能如实反映的数据吗?虽然IAsB和FASB都认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满足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所描述的财务报告的目标和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但他们不确定我们是否在所有情况下都能得到公允价值。如果得不到,是在什么情况下得不到?原因是什么?如果能得到,

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所有的资产和负债吗?有人认为,经营性资产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金融性资产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个观点正确吗?为什么?这个观点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标准有什么关系?随着公允价值的逐步运用,会引发新的问题――投资者需要关于公允价值的什么信息?SFASl57号(FASB2006)要求扩大关于公允价值的披露范围,这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吗?其次,公允价值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如有人认为公允价值量适用于披露,但不适用于确认,有道理吗?为什么?也有人认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增加收益的波动性,是这样吗?如果是,是什么使收益的波动性增加了?是公司基本面的变动还是会计人员操纵的结果?还有人担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给管理层提供更多操纵数据的机会,是这样吗?如果大多数的资产和负债都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那利润和损失代表什么?这种情况下的利润和损失能与财务报告的其他信息―起作为投资者决策的基础吗?再次,收入何时确认以及如何计量?IAsB和FAsB目前都在研究收入计量模型。他们所提出的模型都是以资产负债法为基础的,这与概念框架是―致的。IASB和FASB的模型的共同点在于都没有附加标准,差异在于它们关于公司对客户义务的计量方式不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另―个采用分摊顾客所得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基于市场参与视角,在合约发生时即确认收入;采用分摊法计量是基于合同执行视角,只有在合同明确指出存在可交付的款项时才能确认收入。第四,IASB和FASB共同关心的问题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应是怎样的?应该将资产和负债分为长期和短期的吗?应该将财务报表中的所有项目都划分为经营性、投资性和融资性项目吗?如果应该这样,如何定义这些类别?采用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提供了更多的有用信息吗?财务报表各种项目的分类标准是什么?投资者希望得到关于确认的金额的什么信息?第五,IAsB和FAsB都在考虑采用资产负债法处理由于租赁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什么样的权利和义务应该被确认,何时确认?每一项权利和义务都应单独确认吗?有的权利和义务能合并当作一项资产和负债处理吗?不同国家不同形式的租赁会影响处理方式吗?需要解决的另―个重点问题是如何计是权利和义务。租赁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能像其他资产和负债一样处理吗?能用其他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方式计量这些权利和义务吗?如房屋、厂房、设备的使用权能与自己拥有的房屋、厂房、设备采用相同的计量方式吗?如上所述,公允价值是―个跨领域的问题,它与租赁也有关。如保险合约中―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计量负债,是采用公允价值、现值还是其他计量方式?为什么?最后,由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IASB和FASB制定会计准则的基础,所以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例如,概念框架指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外部资本供给者提供有用的信息,这是最恰当的财务报告目标吗?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也会给财务报表的其他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吗?投资者如何使用财务报表的信息?财务报表应包括哪些信息?这些信息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会计信息应该具备哪些特征才能达到财务报告的目标?修改后的概念框槊将相关性和如实反映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合适吗?如何定义财务报表的要素?计量这些要素时,应采用什么样的记账单位?如何处理不确定性?选择计量基础的标准是什么?

(二)财务报告的垒球化会计学术研究对全球财务报告提供指导的另―途径是研究与全球化本身相关的问题,如不同国家会计的差异比较、全球化给资本市场带来的影响、根据不同会计准则得到的会计数据的质量比较、除了准则以外其他可能对会计信息造成影响的因素分析。(1)国别差异分析。不同国家会计的差异比较一直是国际会计的研究重点,如不同国家对同一交易会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哪个国家的处理方式能提供更好的信息?什么样的信息是更好的信息?各国的制度、法律等环境有什么影响?其影响效应如何在财务报告中体现出来?通过研究国际会计差异,能使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关全球财务报告的问题。首先,这类研究为全球性的问题提供了国际化的视角。如各国关于应采用历史成本还是公允价值计量的争论一直都很激烈,但各国的争论重点和视角是不完全一样的。其次,有些研究置于国际环境才具备研究基础。如如果你对资产重估感兴趣,并想做实证研究,就必须从允许资产重估的国家获取数据;如果你对后进先出发计量存货感兴趣,可能就只能从美国获取相关数据,因为后进先出法在其他国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第三,通过这些研究能加深我们对不同制度环境下某一问题的理解,如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国家的养老金计划学习有关养老金的会计处理。第四,这类研究能够指出全球会计准则制定者在制定全球会计准则时需要考虑各国不同的特征,准则制定者一般会将经济学作为全球的平衡器。国际会计研究给了我们许多启示,例如,研究发现,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为所有交易都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虽然很多人认为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善和质量最高的财务报告,但它也不是完美的,其他国家对某些情况的处理可能更好。(2)根据不同准则得到的会计质量比较。比较根据不同国家(地区)会计准则生成的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国际会计研究的另一重点。Alfowl等(1993)、Lang(2002)、Leuz等(2003)比较了美国公司根据美国GAAP年口其他国家的公司根据其自己国内的准则得出的会计信息质量,发现美国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更高。Barth Landsman,和Williams(下称BulW,2007)研究发现,根据美国GAAP进行处理的美国公司得到的会计信息比根据IFRS行处理的非美国公司得到的会计信息质量更高。就交叉上市的公司根据国内会计准则编报的20-F而言,BLLW发现非美国公司根据ⅢRS和根据美国GAAP得到的会计信息质量没有显著不同。关于会计信息质量比较,还有大量研究空间和机会。如采用不同的衡量财务报告质量的方法、检验更近年代的会计质量的差异,因为2005年才开始广泛运用IFRS,对根据IFRS编报的财务报告的质量可能受转换或者学习效应的影响。此外,在现有研究的样本期间内,又有更多的国家采用了IFRS或者在近几年内将采用球RS。为此,今后的研究可以将样本扩大到这些国家的公司,以提高检验力度,增强结论的普遍性。(3)全球资本市场效应。不少实证研究都发现,更高质量的披露和更透明的财务报表能降低资本成本(Botosan,1997;Botosan和Plumlee,2002;Barth等2003;Barth、Konchitchki和Indsman,2007)。如euz和Verrecchia(2000)研究发现,采用IAS或者美国GAAP的公司比采用德国会计准则的公司的买卖差价低,股票换手率高。Banh等(2008)用盈余管理、及时的损失确认以及价值相关性等维度衡量会计质量,发现根据IAs得到的会计数据质量比根据非美国的其他国内会计准则得到的会计数据质量高。Ashbaugh和Pincus(2001)发现分析师对采用IAs的公司的盈利预测错误比采用非美国的国内会计准则的错误低,这也是其会计质量更高的体现。(4)

除了准则以外的其他影响财务报告质量的因素。即使很多国家同时都采用了1FRS,但由于受到各自文化和历史的影响,其会计信息质量不完全―样。因此,即使制定了全球会计准则,我们可能也无法达到全球财务报告的一致。为此,如能建立全球共同的会计价值观,在其导向下,全球财务报告将距其目标更近。研究还发现,财务报告质量除了受到准则因素影响外,还受到经理层、投资者和审计师的动机等因素的影响(Bau等,2003)。此外,公司治理在财务报告质量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Ashb跏曲和Wanqeld,2003)。研究还发现,会计准则并不能涉及到所有的实务并且通常落后于实务(Ball,2000;Bau等,2003)。如果某些国家缺乏相应的基础设施j全球会计准则可能荆E最优选择(Ecch目和He由,2003)。通过分析性的研究发现,在类似的基本环境下,会计准则会形成不同的均衡状态(Nagar和Petacchi,2005)。但小的制度变化可能使这个均衡状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结论不禁使我们要问,为什么会呈不同的均衡状态,是否有希望达成一致的均衡状态?(5)未来研究的问题。关于财务报告全球化,还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诸如:为什么不是所有的国家和公司都采用全球会计准则?如果全球财务报告能产生净收益,为什么有的国家不采用全球会计准则?是因为改变会计体制的转换成本太高还是因为政治压力使得某些国家不能放弃制定国内会计准则?制定出全球通用的会计准则可能吗?很显然,IASB认为是可能的,并且一直在试图这样做。但还没有一个人证明可以这样做。全球制定一套会计财务报告准则是最优的吗?还有一些未知因素使得全球会计准则不是最优的吗?如全球会计准则不能反映公司在某些情况下的经济状况吗?如果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IASB和FASB--g~承受着政治压力,这些压力包括各界对政府的游说、政府凌驾于准则之上等。如商业体对IAS39号金融工具御4在欧州引发的争议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报道,以至于在欧洲委员会最终的准则中删除了相关段落。紧接着,欧州委员会又恢复了这几段,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没有恢复关于套期保值会计的内容。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娄员会(AustraliaAccountingStandardsBoard,AASB)删除了IFRS中的一些可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它认为,在财务报告准则中提供太多选择会降低可比性。但是,最近,AASB指出,采用IASB制定的1FRS,从而保证世界范围内的可比性,这比保证澳大利亚国内的可比性更为重要。因此,AASB又恢复了之前它删除的内容。与这些议题相关的尚未解决的问题包括:政治在会计准则制定中扮演着什么角色?政治压力是什么?来自不同国家的政治压力是相互抵消还是彼此增强?准则制定过程中的政治压力的存在使准则质量更高还是更低?换言之,政治压力是提供了―个健康的压力,还是降低了结果的质量?

一些研究发现,构成财务务报告全球化的阻力在很大程度上是财务报告的系统性问题,而不是会计准则本身。但是,现有研究很少述及如何排除这些阻力。值得研究的问题包括:哪些机构对财务报告起着关键作用?前面的研究所发现的阻碍因素是由于这些国家和公司在采用国际准则时的转换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还是系统性问题?我们如何实现在全球范围内一致运用和执行会计准则?需要证券监管部门采取更多的监管措施吗?会计事务所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什么角色?我们需要依靠公司的自愿行为吗?什么样的机构和激励措施有助于确保全球财务报告的一致性?信息环境――如分析师、新闻媒体、评级机构、市场微观结构和债权人等扮演着什么角色?更加及时的报告、更高质量的披露、更多的监管、更严格的审计管制、更强的执行力度或者世界范围内采用一致的证券监管方法会有什么样的效应?我们能预测这些效应吗?毫无疑问,财务报告的全球化是有成本的――变革通常需要付出代价。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全球财务报告提供的安全港湾更少了,线条清晰的规则也更少了,因此,相关人员需要更强的专业判断能力,以处理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而要提高会计师的专业判断能力,并使其在全球范围内被一致运用到实务中,建立全球共同的会计价值观是必经之路。虽然很难确定财务报告全球化的收益,但许多人还是坚持认为其收益是超过成本的。如财务报告全球化可能的收益包括全球财务报告准则能降低公司的资本成本吗?全球财务报告准则有利于资本配置和跨国贸易吗?全球财务报告能减少不同国家的投资偏见吗?全球财务报告准则的质量更高吗?有人认为,全球财务报告不仅能增强资本的流动,而且还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学习了全球财务报告语言的学生将能在世界范围内使用这个语言,有证明表明全球财务报告带来的这些收益吗?

篇8

1、要求对交易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以及应收款项按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

2、要求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提取金融资产减值准备,并且金融资产减值准备一经提取,即不得转回。

3、要求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并且将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和损失计入当前损益。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上市商业银行财务报表主要项目中的运用。

我国会计准则主要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了规范。我国2006年2月的企业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了分类。其中,金融资产分为四类:其一,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其二,持有至到期投资;其三,贷款和应收款项;其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第一类金融资产可进一步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上述第一、四类金融资产是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金融负债分为两类:其一,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其二,其他金融负债。其中,第一类金融负债可进一步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且该类金融负债是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权益。

三.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报表的正面影响。

长期以来,会计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以配比原则作为收益计量的主要方法。它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具有客观性、真实性与可验证性等优点,曾经很好的服务于过去的工业时代,但却远不能适应信息和知识时代的要求。历史成本所反映的价格只是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上的,而不能反映企业在持有资产期间因为经营环境变化而引发的企业持有资产的价值变化。公允价值计量是根据当前的市场状况对资产和负债的真实经济价值进行计量,从而能及时反映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变化,并能在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中得以体现。公允价值计量能更加真实公允地揭示我国上市银行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风险管理信息,有利于增加市场约束和透明度,并能及早地发现和处理银行危机。衍生金融工具按照公允价值纳人表内核算,这也使得我国上市银行所从事的高风险金融投资能及时地反映在其财务报表中,使得我国银行监管机构可以更直接地获取相关信息,为其更好地履行其监管职责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使市场投资者可以更直接地了解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的情况,增强了上市银行财务报告的透明度。

四.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报表的负面影响。

1、混合计量造成银行收益及其资本的波动。

在银行业中,对交易项目和银行项目管理时,通常会采用交易账户来对其银行账户中的利率风险进行套期保值,而在实务中部分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部分金融工具仍采用历史成本(摊余成本),因此,这种混合公允价值模式的不对称性会引起银行收益及其资本的不必要人为波动,而波动性的增加会向资本市场传递额外风险的信号,因而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进而提高银行的资金成本。

2、公允价值的运用影响了银行的信贷规模。

贷款是银行的职能之一,公允价值要求对资产和负债在期末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因此导致的收益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没有反映出银行在

长期资金提供上可能带来的收益。3、过多的主观估计影响信息的可靠性。公允价值是建立在市场发育良好的环境下,当缺少相应市场信息

时,对银行业务的公允价值计量包含了过多的主观估计,这些主观估计损害了公允价值的客观性,使其相对于现行混合会计计量模式的优越性无法得以体现,使公允价值变成仅仅是概念上的优越。

4、对银行会计核算方式带来极大的挑战。公允价值的应用给银行会计核算带来许多新的问题:一是入账价值

的确认问题。二是会计核算方式。5、过多的主观估计变成调节利润的又一工具。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下,只要对估价程序作些许改动就可能对计量结

果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公允价值本身应根据市场的因素来进行交易价格和资产价值的,市场因素本来是客观的,但由于市场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极有可能让银行业利用市场的这种不确定性而随意进行主观判断,将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又一工具。

五.启示与对策。

上述分析表明,公允价值计量所涉及的重要概念以及许多实际重大问题还没有得以完全解决,并且它的实施确实会对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和冲击。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何有效地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新问题,是银行业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解决办法:

篇9

关键词:财务共享 大数据 风险控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组织效率,国外一些规模较大的跨国企业集团逐步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目前,我国中兴通讯、中国网通、中国电信、国家电网等公司也已引入这种模式,还有许多大中型企业正在研究探索向这种模式转变。虽然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但在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过程中仍需注意一些问题。

一、对“财务共享”的理解

1991年财政部的《会计改革纲要》中,提出了建立“数出一门,资料共享”的会计信息中心改革构想,这是我国在财务方面最早提出的类似“财务共享”的概念。2013 年12 月财政部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中指出:“分公司、子公司数量多、分布广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应当探索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会计工作的集中,逐步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这是我国最近提出的“财务共享”概念。

比较这两个概念可以看出,我国政府部门对财务共享的理解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早期的财务共享概念更多的是在描述如何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的会计核算模式,属于财务会计的范畴。随着信息技术及经营管理模式的变化,当前的财务共享概念已演化为将分散在各子公司或机构中的共同的、重复的、标准化的财务业务逐步集中到一个组织中,将会计核算模式由分散型转变为集中型,并以此为基础,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目标,利用现代化的分析技术提高财务数据的使用效率,提供持续深入的价值链业务支持,实现财务管理从核算型向价值创造型转变的一种模式。与早期概念相比,现在的财务共享更强调相同或类似财务资源的整合、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财务工作效率,更强调数据产生信息,分析信息支持决策、创造价值。在财务共享中,信息技术是手段,财务核算是基础,为用户创造价值是最终的目的。

二、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注意的问题

(一)树立大数据思维,营造全员财务共享文化。当前,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大数据已经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源泉,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正在开启。这将会带来诸多的思维变革,一是分析方法由随机抽取样本分析转为全体数据分析,二是更关注数据反映出来的趋势,允许少量数据出现偏离,三是数据信息不仅反映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还包括所有的相关关系。在这种思维变革下,企业的管理者和所有员工首先必须意识到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及售后等各经营环节的各种经营活动都可量化、数据化。企业对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再利用和重新整合,便可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支持经营决策,这个过程就是数据创造价值的过程。作为一个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正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大数据的生产、加工和应用的机构。企业所有员工的每个行为产生的数据通过信息终端(比如移动终端)传至信息系统,业务财务对数据进行整理汇总、确认、计量并分析,管理财务负责大数据信息的应用,公允、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因此,企业要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需要全体员工树立大数据的思维,认识到数据创造价值的重要性,以及一切经营活动均可数据化的可能性。同时,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即财务共享是企业大数据创造价值的载体,所有的经营活动均会产生与财务相关的数据,所有的经营活动均是财务共享潜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能将财务共享真正融入企业,那么为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的业务流程再造也就仅仅是简单的业务流程的重新组合,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过程也就仅仅是一个新机构的建立过程,实现不了财务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所构建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也就有可能是失败的。

(二)加强风险管控,切实提高财务共享服务的安全性。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是对财务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作为企业的风险管理人员,应及时识别变革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通过有效的措施控制风险。变革过程中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财务管理由分散式向集中式转变后的信息风险。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会减少业务人员与财务人员面对面的沟通。财务人员在能够及时获得信息的同时,因所获得的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信息,信息的深度将会有所降低。如不能设置相关信息控制活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可能更加严重。比如,制造单位的现场不再有财务人员,财务人员只能通过生产业务的人员间接了解生产过程的价值链,存货的出入库现场管理、生产流程的现场管理等有可能会失去监督与控制;实施网络报销时,财务人员看到的是单据的电子影像,无法像实物一样随意翻阅,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所获得的信息也会减少。

二是财务管理由分散式向集中式转变过程中的战略风险。分散管理模式下,每个独立经营单位的财务管理团队与独立核算单位的利益是一致的,会在独立经营单位与集团总部或集团内部其他单位的利益博弈过程中提供利于自己的财务信息。但在集中管理模式下,独立经营单位的价格、成本等关键核心信息将被共享,集团利益角度下,各独立单位的利益将被重新划分,这将会给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带来较大的阻力。

三是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会面临较大的组织管理风险。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会打破原来的财务管理架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分离,财务管理职能将独立出来,组织架构及各级财务职能也将重新建立和划分。另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工作模式将改为工厂流水线的工作模式,这会导致共享中心内部存在组织架构划分。能够协调好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划分及两个职能部门内部的职能划分、建立健全监控和评价机制对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上述三个方面的风险,需要管理层综合考虑,逐步有序地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尽量降低相关风险。

(三)进一步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更好地开展财务共享活动。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需要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进行分离。原来从事会计核算的大部分财务人员,一部分仍将从事会计核算,一部分需要转型从事管理会计。

对于从事会计核算的财务人员,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原来一个单位的某一经营业务,而是要面对集团内部所有单位相同业务的会计核算,这需要这部分财务人员全面了解集团内部的管理架构、组织架构及各单位的经营情况,才能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及时将业务数据转化成管理信息,将在研发、供应、 生产和营销等环节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发挥财务管控职能,支持业务决策。

对于从事管理会计的财务人员,因为需要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为各部门、各业务单元提供专业的财务支持,要求相对更高。一是要尽可能掌握全面的知识。管理会计已经突破了原来的财务领域,管理会计人员需要了解集团内部各单位的经营业务,要有更加专业的财务会计知识和丰富的会计实务经验。除此之外,还要懂得战略规划,对财务管理及其他知识深入研究,精通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和资本运作等,具备战略眼光、决策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综合素质。二是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随着财务与业务的融合,管理会计人员需要利用专业知识推动业务决策的科学化,提供能够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信息。这需要管理会计人员和业务人员及客户进行良好的沟通,深入了解企业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及售后等各业务价值链的业务流程。

这两类财务人员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相互之间的业务沟通,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成本的增加,提高财务共享活动的效率。

(四)分步实施,逐步建立统一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大型集团公司的各分支机构或子公司如果具有相同或类似的经营业务,那么就会有较多的重复的财务处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也就能够较快地构建并实现财务共享。但对于一些生产较复杂,纵向价值链较长的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企业集团,并非所有的业务都能立刻实现财务共享。以生产制造及销售汽车的企业为例,一般来讲,该类企业集团的财务核算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价值链通常包括汽车技术研发、总成及零部件生产制造、整车组装、销售(含售后服务)和金融支持及服务等环节,业务异常复杂,核算层级非常多。二是生产汽车或总成零部件的工艺复杂、工序多,这就使得汽车制造的成本核算非常复杂,包括直接材料、燃动力、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的归集及分配,也包括多次在产品、产成品的成本结转及分配。三是销售环节的重复性财务工作多。对于这样的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应当视具体情况分阶段进行。首先,将所有资金业务,包括费用报销、对外采购支付资金、获得收入收取资金等进行财务共享,建立资金业务的共享服务中心,既可以建立财务部下的资金业务核算中心,也可以通过设立财务公司并对相关业务实现流程再造。其次,将生产制造类似总成及零部件的成本核算业务建立一个共享服务中心,整车环节建立一个共享服务中心。第三步,对生产制造环节的财务管理业务进行梳理,合并总成零部件和整车环节两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第四步,建立整个集团的统一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另外,对于税务管理,如果涉及国家较多,不同的国家税收政策不同,这就需要相同部分共享,不同部分就要慎重考虑。S

参考文献:

[1]郭万莉.大数据时代财务人员定位与转型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5,(10).

[2]程平,万家盛.大数据时代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云平台的构建及其应用[J].商业会计,2015,(15).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策略

毋庸置疑,目前我国互联网环境已经逐渐成熟,大数据和互联网已经对各行各业各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也包括财务领域。“十三五”规划已经将“互联网+”作为我国发展战略之一,且政府报告中多次提出互联网分享经济将会是我国未来的主要经济发展方式。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逐渐推动着财务领域由传统化转变为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电算化。传统财务运营成本高、运算效率低,这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战略实施和战略决策;而现代财务模式运算速度快、运算准确性高,这将会大大提升集团企业的财务效率。但是随着互联网环境动态性与竞争性的剧烈增加,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共享服务中心平台架构,提出建设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策略。

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意义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近几年互联网环境逐渐成熟的一种产物,它实质上是将不同地点或国家的财务流程进行再造和重组的一种手段。它的战略目标是集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它的核心是创造财务价值,它的基础是财务流程的化,它的目的是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意义主要体现于三方面:一是降低运营风险和成本,共享服务中心可以帮助财务人员快速的处理各企业同质性业务,规避个别企业暗箱操作财务的风险,同时业务集中处理减少了集团企业的固定设备、人力成本等投入;二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有益于提升工作效率,它主要是通过整合财务流程实现实时生成财务信息的一种手段,这大大缩短了财务处理周期,且互联网信息分享速度加快了财务信息处理速度,最终导致了财务共享服务的资源整合效率提升;三是共享服务中心有益于价值创造和战略实现,财务工作的服务化、流程化和标准化促进了集团企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此外财务流程的简化和财务工作的集中化使得一些财务人员可以在财务分析等工作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因此它将会大大益于集团企业的价值创造和战略实现。

二、互联网时代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平台架构分析

(一)互联网时代构建共享服务中心平台架构的影响因素

目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已经对各行各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对财务领域而言,传统财务在短时间内已经不能满足获取数据的及时性、容量性,这也促进了财务领域必须使用云计算等对财务工作进行重组。根据以往文献,共享服务中心平台架构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是云平台,传统的会计人员往往关注的是底层的计算环境,但是云计算促进财务人员已经不将精力投入到底层的计算环境,而是将精力投入到应用层的功能模块;二是大数据,传统的数据处理主要是手动收入,但是大数据改变了这种财务模式,在大数据环境下可以通过虚拟环境进行数据收集,其中数据的存储和提取均通过云实现,而且云数据库和云服务器为财务数据提供了安全保障。

(二)互联网时代构建共享服务中心平台架构

互联网时代共享服务中心平台架构可以分为客户端和云端两部分,其中客户端主要包括应用层和接入层,财务人员可以通过接入设备进行身份认证,然后进入应用层,调用集团财务信息完成财务共享服务,同时可以保存财务信息资源;云端主要包括网络服务层、数据管理层、应用支撑层和应用层,其中网络服务层主要提供功能实现,数据管理层主要由决策数据、业务数据、基础数据和元数据构成,提供财务共享的数据存储,应用支撑层主要提供共享服务的技术支撑,应用层主要提供财务共享服务的功能模块。

互联网时代构建共享服务中心主要先通过集团、分子公司终端的身份识别和权限鉴别,从这里分为两条路径,一是纵向传输给财务数据获取模块,经过图像扫描、条码识别和USB协议,然后将财务数据传输给安全传输模块,经过前端服务器到达原始数据、财务各组,最后传输给共享中心;二是横向传输给财务数据安全传输模块,然后传输给前端服务器,然后经过SaaS、PaaS和IaaS到达财务数据挖掘模块和财务数据存储模块,最终到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总之,无论横向传输还是纵向传输,平台架构搭建均是对数据安全和数据筛选的重要保障。

三、互联网背景下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策略

(一)强化顶层设计和平台建设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对传统财务模式的改革,它涉及到对财务职责及财务岗位的重要调整,大部分财务人员可能已经不再主要关注财务底层,而是关注财务顶层设计,开始设计企业的战略目标等,因此互联网背景下共享服务中心要求集团企业财务做好战略部署,下属成员企业要积极参与财务共享中心的顶层设计,严格按照中心计划进度完成。此外,互联网背景下财务共享需要建立强大的数据平台作为支撑,例如缓存处理、分布式、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平台,通过平台实现经济业务与财务核算转化流程的梳理,并通过平台与资产系统、人力系统及其它系统进行快速的信息交换,同时在缓存处理、分布式、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平台搭建时要使业务数据自动生成财务信息,减少人工录入信息偏差。

(二)关注数据安全和数据价值

在互联网环境下,数据安全和数据价值是集团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首要任务。首先是数据安全,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云平台的可信度,它主要包括财务数据安全存储、沙箱隔离保护、财务数据安全传输、用户身份鉴别和授权。在财务数据安全存储方面,按照TCG2014年颁布的TPM2.0数据库规范,这部分要加重数据恢复、数据备份和数据加密等方面,并可以采用数据云数据CDMI接口规范集团企业财务数据挖掘方式和传输方式;在沙箱隔离保护方面,沙箱保护主要是用不同的应用程序应用在不同的服务器上,保证数据程序的安全系数;财务数据安全传输主要是以SSL协议为衔接各企业的前端服务器的接入口,防范在传输过程中被伪造、篡改和截获;用户身份鉴别和授权是通过密钥技术进行平台认证以限制人员权限。以上四方面是确保数据安全的必要措施,集团企业要实时改进自身财务数据安全技术。其次是数据价值,数据实现云计算和互联网技术的前提是数据的价值性,数据仓库就是数据价值的过滤器,它将数据分为不同的模块,然后运用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模式进行重组,筛选潜在的价值财务信息,做出正确决策。此外,与财务共享服务相匹配的绩效考核方式也是必要的措施之一,笔者建议平衡积分卡工具的使用,即从学习与创新、内部流程、顾客、财务四方面进行绩效考评。因此,保障数据安全、数据价值性及与之相匹配的考核制度是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当下必须要完成的。

四、结语

云计算和互联网环境的日益成熟,各行各业均受其影响,其中财务领域也不例外。现代财务模式主要采用的是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这种模式弥补了传统财务模式的成本高等弊端,但是如果要解决及时性问题,仍然需要依赖于互联网等技术平台。本文基于互联网下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现状,主要介绍了平台架构和策略研究两方面,其中平台架构是基于云计算下的财务流程梳理,策略研究是基于互联网下的数据安全和战略实现。但是限于时间与篇幅,本文并不能更详细的解释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其他关注点,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海庆.电力集团公司财务共享中心建设框架构想[J].商,2015(41):174-174.

[2]吕赛鹃.基于云计算的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研究[J].管理观察,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