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03-20 01:5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韩军老师在《背影》一课中的创意解读来源于对这一名篇经典的反复阅读与思考,还原了朱自清当年写作本文的用意,选取了独特新颖的教学角度。正如他在《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背影〉新解码》一文中所说:这是一个“汉语的一个神奇文本”;“刹那主义:被忽视87载的人生观念”;“生命之坚韧:命命勾联 生生不息――被忽略87载的‘祖、孙’”;“生命之脆弱:唇亡齿寒 风烛残年――被忽略87载的‘死亡’”;“生之‘背’,死之‘影’――被忽略87载的‘背’与‘影’”。
这个新颖独特的解读依据上文来判断,是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意的,是依据文本本身按照知人论世传统解读方式完成的。韩军老师分析如下:
接到父亲的信:“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泪流满面,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灵魂受到震撼,“死亡”的讯号推动其提笔写《背影》。此为第一处。
朱父写这封信时,只有56岁,之后还活了20年。还原此前父子之间的矛盾,可以分析出朱父采用的是哀兵之计,主动示好,希望儿子原谅自己当年的过错。此为第二处。
联系到朱自清刹那主义的人生观念:人生短暂,稍纵即逝,人世间一切都是如此。文中朱自清的四次洒泪流露出他“刹那主义”的人生观念。此为第三处。
很显然,韩军老师通过在鉴赏过程中采用知人论世的传统手段带领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为便于整体感知韩军老师的创意风格,现将韩军老师《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篇长文的内容概述如下:
一、《背影》是中国的一个神奇文本
主要论述《背影》影响力巨大。
二、生命之坚韧:命命勾联,生生不息――忽略86载的“祖、孙”
《背影》不仅写了“我”和“父亲”,还写了“祖母”、“朱子”,祖母、朱父亲、朱自清、朱子四个人物串起一根完整的链条,叫“生命”。这条“生命”既坚韧,又脆弱。
这是个“无限传承的生命故事”,《背影》只选取了这个无限传承链条上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环儿”而已。但读者完全可以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一环儿想象全链”。奶奶的背影是已逝的,父亲的背影是将逝的,作者的人生是壮年的,儿子的生命是未来。
三、生命的脆弱:唇亡齿寒、风烛残年――被忽略了86载的“死亡”
《背影》一文三次写到“死亡“,四次洒泪均关乎“死亡”或由“死亡”引发。
父亲形象的风烛残年:这位年迈的父亲,风烛残年,老态龙钟,步履蹒跚,执意地攀爬月台,以衰命给儿子买橘子。
文中四次洒泪体现了朱自清对生命脆弱的感受。
第一次流泪――祖母死了
第二次流泪――父亲老了
第三次流泪――父亲别了
第四次流泪――父亲大去
四、生之“背”,死之“影”――被忽略了86载的“背”和“影”
“背”与“影”两个字值得玩味,隐含着丰富的信息。
五、刹那主义:颓废的唯美――“背影”遮蔽了86载的人生观念
朱自清为祖母去世洒泪,是感叹生命的脆弱;看到父亲老去的“背影”洒泪,是想到父亲匆匆老去,必将“大去”,是在感喟生命无常无恒,遽然飘零,虚幻与短暂!有叹,有哀,有痛,有惜!流露的正是朱自清刹那主义的人生观念。
小结:《背影》的主旨是感叹生命的脆弱、短暂,感叹一切生命终将化成远去的“背影”。
上述庞大的文字信息量足以说明,韩军老师力求依据文本原貌,还原作者生活背景,挖掘文本本身蕴含的生命意识和作者对待生死的态度,用凝练的语句创造性地表达出来,一下子站在了文本解读的新高地。特别是其中关于“背”和“影”的拆字解读更具有创意,将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栩栩如生地移植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利用汉字的会意特点解说了生之“背”、死之“影”的沉重负荷。鉴赏如下:
“背”,谓实在之景,“影”,乃虚幻之景。
说起“背”,首先想到什么?男人。
1.男人的“背”是力量的象征。
2.男人的“背”又是雄性的象征,是女人依恋的对象。
3.儿女对母亲,印象最深的是(前胸),儿女对父亲,印象最深的是肩背(后背)。
4.艺术家,刻画雄性、阳刚的特征,往往突出男人的轮廓分明、有棱有角、肌肉厚实的“背”之影像,对人均造成强烈冲击力。
5.汉语中,形容一个强壮、雄武的男人,莫过于“虎背熊腰”这个成语。
6.“背”的同义词是“负”。
7.“背”让我们想起“别”。
8.“背”又让人想起“背井离乡”这个成语,想起奔波、劳碌。
9.“背”“悲”音近,在本文中似乎义也近。
10.“背”也是“走背字”“背时”之意。
11.“背”有“死去”意,如“慈父见背”,扣住“大去”。
12.“背”也不能不让人想起“背弃”“背信弃义”。
“影”,是美妙而虚幻之景。
……(历数朱自清作品中的“影”略)
1.历览朱自清笔下的“影”,美丽如画,摇曳多姿,妙不可言,动人心魂。
2.“影”,虽美,但消失太快,一闪而过,稍纵即逝。
3.“影”,看得见,却抓不住,如肥皂泡一般。
4.“影”,也是一种意境,对人没有实体威胁,无噪无扰,正是独立自由知识分子的个体心灵安托、安适、伸展之地。
5.所有实在、厚重的“背”,最终都将会变成虚幻、轻飘的“影”。
6.“背的影”是生命的虚幻,“由背到影”,是生命的过程!所有的“背”,厚实也罢,孱弱也罢,最终都必成“影”。
这哪里是玩拆字游戏,分明就是对中国文字这一文化现象的重度解读,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进行一场对中国汉字全方位认知的盛宴。此时此刻,学生感受到的就是一场文化大餐,“背”的12点解读、“影”的6点解读,融汇了文字学、哲学、伦理学、文学、佛学、艺术等诸多学科的知识,使学生感悟到生命来之不易、生命值得珍惜的哲理,完成了一次生命教育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愉悦、享受。
然而,韩军老师并没有完全停留在对文本解读的独特视角和分析指向上,始终牢记这是一节语文课,而非滑入美学课、哲学课、生命教育课的模糊边际。《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语知、语用的学习与训练则贯穿于本节课堂教学的始终。
1.授课开始,生字词的朗读、辨形完全交给了学生,这本就是学生自主完成的预习内容。课堂上重现则是为了强调。
2.关于“朱家人”
在韩老师的循循诱导下,初中生们理清了文中究竟写了朱家几口人,并明确了“朱红”“茶房”不是朱家人。为下文阐述“生命的链条”埋下了伏笔。
3.关于“四世同文”
韩老师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了朱家四口人的伦理关系图,辨析了“四世同堂”“四世同文”的区别,强调了“四条鲜活的生命”。“鲜活”一词富有深意,为下面探讨珍惜生命奠定基础。这里属于深悟人物角色和关系训练。“两个祖辈、两个父亲、三个儿子、两个孙子、四条生命”,是通过训练来深化理解。
4.关于“感悟生死”
进入了本节课揭示主旨、步入阶段,也是韩老师创意解读本课之处。韩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比对“已逝的”、“将逝的”、“壮年的”、“未来的”几个词的区别,目的在于通过比对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思考生命的价值,完成生命教育的熏陶。
5.关于“泪水”细节和“买橘子”细节
这里写了四次流泪的细节和买橘子的细节。韩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定位,咬文嚼字,推敲文字,进行理解人物训练。咀嚼“蹒跚、慢慢、探身、攀、缩、微倾、努力”,悟出小心翼翼、腿短、体胖、年老体衰、老态龙钟、风烛残年之情状。反复咀嚼,反复咂味,体会为人父者之不易。
篇2
论文关键词:课例研究人文价值教育整合
论文摘要:青海人文价值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三期项目之所以试图将“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进行整合,是因为二者不仅在目标上具有契合点,也在过程上具有交叉点。本文不仅简要论述了二者的关系,也对项目实施过程出现的有关“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整合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
有关“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之间关系的探讨,笔者是在参与青海人文价值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项目的过程中逐步得到感悟的,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二者各自的特性,也能够为将二者做到有机整合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下就针对二者之关系谈一些浅薄之见:
一、目标之契合点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课例研究”对于大多数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它是教师用来改进教学的手段,涉及到教师团体一起开发课例,实施课例,检查学生学习结果,分享教学成果,在经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课堂教学。美国全美科学基金会(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研究了六项美国的“课例研究”状况,认为“课例研究”的目标在于:(1)理解“课例研究”实施过程中的支持和挑战,教育者和研究者共同分享信息;(2)调查“课例研究”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3)对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改革和变革方式进行设计;(4)开发视频材料和文本材料,支持美国“课例研究”的实践。那么,人文价值教育的目标又在于何处?在致力于人文价值研究的教育工作者看来,人文价值教育的目标是在品德、学业、为人等各方面发掘教师和学生固有的、内在的人文卓越品质。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师方面:教师师德提升;教师教学专业知识涵养;教师教学专业技能养成;教师教学专业研究能力形成。二是在孩子方面:实现孩子们全方位(心、头、手)的发育,让孩子认识自己,帮助孩子明白自己具有的潜能,培养孩子无私的服务态度。
从二者各自的目标来看,它们都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方面是教师,二者都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发展等方面有所关注,另一方面是学生,二者都有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目的。但是,相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出,人文价值教育的目标更为全面,也更为理想,二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互补。可以说,就目前我们的教育现实来说,人文价值教育可能仍然是一种崇高的理想,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它遥不可及,我们应当相信它带给我们的积极意义并为之不断努力,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当成一种信仰,虽然我们现在所做的事很琐碎,也许可以说是很微不足道,但是我们应当坚信,这种力量经过慢慢的凝聚,一定会绽放出它应有的光彩。
二、过程之交叉点
“课例研究”要求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参与,它的基本过程包括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行为研究、教学计划、上课、课堂效果的评价(包括同行观察),修改课例。那么,“课例研究”的核心部分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上课”,因为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制定还是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都依托于课堂中的具体教学,离开了“上课”,目标和计划无法付诸于实践,效果如何更是无从评价。同样,人文价值教育的实施也离不开课堂中的具体教学过程,根据国际人文价值教育项目已有的经验来看,尽管人文价值教育的实施还可以在课外团体活动及家校活动中进行,但“课堂”依然是其实施的主要场所。那么,“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就自然地有了交叉点,相比传统的教学过程,课例研究能够为人文价值教育的实施提供更为有利的场所和机会,能够提高人文价值教育的有效性,人文价值教育的实施对课例研究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简单地来说,我们可以认为,课例研究和人文价值教育实施的场合并不冲突,都主要是在课堂的具体教学过程中进行,我们青海人文价值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项目目前就是要试图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二者进行有机的整合,并在课例研究和人文价值教育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三、问题与反思
青海人文价值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项目进入第三期,开始将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进行相互整合和渗透,为了更好地设计教学,使学生们真正受益,我们的研究团队与一线教师一起进行了课例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来自香港大学及华南师大各位专家的指导,但效果依然不够理想,主要出现的问题有:教学设计表面精细,就课例研究本身来说做得很好,但与我们研究的真正目的有所不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依然对教育真正的目的有所忽视,即:依然过于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忽略了其他(这里主要指人文价值教育的渗透);尽管有些教师对人文价值教育的相关理念进行了渗透,但由于依然没有找到一些自然渗透的方法而显得过于牵强。总的来说,就在把握课例研究和人文价值教育关系的过程中顾此失彼的现象非常普遍。
那么,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下一步该怎么做,经过与一线教师的共同探讨之后,我们认为,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指导与理解之间出现了偏差,由于课例研究在国内的运用主要是要解决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问题,因而教师们也就将目光自然地放在了这些方面,至于人文价值教育的渗透则成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附加策略,有关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之间的关系,许多教师在理解上都显得含糊不清,此外,人文价值教育的理念是要在自然情境中渗透的,有的教师却简单地将人文价值教育理解为我们平常所说的德育(即“道德品质的教育”),我们应该强调的是,德育还不能完全包括精神世界的全部,人文价值教育涵盖了德育,但也超越了德育,人文价值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已有项目的大量数据证明,人文价值教育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的,我们应该相信人文价值教育的积极意义,而且,作为教师,应当具备真正的教育意识,我们不能把教育的目的只放在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提高上,我们要明白,教育的真正目的绝不仅仅在于培养一个人的学术性,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也绝对不容忽视。有关下一步怎么做,笔者认为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认清教育的真正目的和终极意义
我国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较好地折射出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即: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也要教给学生学习的具体过程和方法,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的身心能够得到健康发展。当前,有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教育目的的丰富性,但在如何将其付诸实践上则缺乏应有的经验,我们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也发现,许多教师能够意识到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相互整合的积极意义,但在具体的整合过程中则出现了顾此失彼的现象,这就说明,教师们还没有很好地理解教育的真正目的和终极意义,惟“知识”和“技能”至上的教育理念还比较普遍或没有得到较大的改观,因此,鼓励教师进一步认清教育的真正目的和终极意义就显得很有必要。
(二)把握好“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之间的平衡点
在“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相互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较好地把握二者之间的平衡点,笔者认为,所谓的平衡点,即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二者的各自的优势,不仅让课例研究能够不断改进教学,而且让人文价值能够为课堂教学增添应有的生命力。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教师都不能较好地把握这一平衡点,要么课例研究进行的很好,忽略了人文价值教育的渗透,要么人文价值教育渗透的不错,但影响了课例研究的顺利开展,因此,如何把握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就成为教师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对此,教师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改进:
1、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且要确保能够将其落到实处;
2、教学过程中要在相关知识点中适时地渗透人文价值教育,尤其要把握好渗透的时间和方法,避免影响正常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要尽可能体现出人文价值教育的渗透带给课堂教学的活力;
3、教学效果的检验必须与原有的教学目标相切合,尤其不能忽略与人文价值教育相关的教学目标的检验,尽管人文价值教育的效果不是一时就可以体现出来,但在教学效果的检验中不断加以强调必然能够逐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三)力求“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整合的自然性
将“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进行整合是一种新的尝试,因此,问题的不断出现也属正常,在这些问题中,“整合的自然性”也应该得到足够的关注。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们已经意识到了二者整合的意义,但如何将其自然地加以渗透却显得勉为其难。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有二:
1、许多教师在对人文价值教育的理解上视野还不够开阔,主要体现为将人文价值教育局限于道德教育上,事实上,人文价值教育涵盖了德育,也超越了德育。由于将人文价值教育局限于道德教育,就限制了教师对其它与人文价值教育相关的教学资源的挖掘,如果教学内容中与道德教育相关的内容较少,教师们就更容易将本来不适于进行整合的知识点进行生硬的整合,让人觉得十分牵强;
2、许多教师认为,整合主要体现为自身教学行为的变化,即只要自己能够理解相关整合的意义就可以了,其实,整合不仅仅是教师行为的变化,也包括学生行为的变化,如果教师的教学不能得到学生应有的回应,那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对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理解能力,只有这样,整合才能体现其应有的意义,教师也才能够不断挖掘出更好地教学资源。
总的来说,有关“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关系的探讨还处于较为感性的层面,对二者的“整合”也是一种新的尝试,但在亲身参与青海人文价值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项目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这种新的尝试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非常有意义的,希望在接下来的实践中,这种新的尝试能够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并与广大教育工作者一起分享!
参考文献
篇3
音乐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通过音乐活动让孩子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音乐中快乐的成长呢?有人说:音乐是不需要教的,若要教音乐,还不如玩音乐。选择适合孩子的音乐,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孩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让音乐伴随孩子共同成长。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回顾以往的音乐教学发现: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只是知识的传声筒,追求的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上课是基本活动,呈现是一种“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做,幼儿看”现状,是与当前不断发展变化的幼儿教育理念相冲突的。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如何让孩子轻松、积极玩音乐呢?我想到了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组成音乐的核心要素之一,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近段时间经常会下雨,而下雨的情境刚好又是是每个孩子都熟悉和亲身经历过的,在此基础上我选择了 “下雨了”这首简单、富有生活化的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内容。采取将音乐和图画有机结合的形式,让音乐变得更形象,让幼儿通过视觉和听觉去感受声音不仅能听见,还能看见,激发孩子对音乐的想象力。同时,让孩子借助音乐在听一听、说一说、动一动、看一看、玩一玩的游戏中感受音乐的四拍子节奏和节奏的变化特点,让幼儿积极的投入其中,让节奏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发展,又回归于生活,更加激发幼儿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在日常生活中,音乐总是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曾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可见音乐在我们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节奏则是一切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人将它比作是音乐的骨骼,支撑着整个旋律的流淌。对于孩子而言,节奏也是其最早感知到的音乐元素——鲜明的节奏总是可以让还未学会走步的宝宝兴奋地手舞足蹈。于是我就组织孩子们开展以“下雨了”为主题的资料大搜索行动,调动家长也参与其中,一起收集、整理、交流和讨论有关下雨全程的声音、节奏的资料,让他们去聆听这些天然的节奏,让他们用自己的耳朵在自然和生活的各种音响中去体验节奏,为集体教学活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课例分析:
音乐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应该尽量减少对幼儿统一的约束和要求,充分发散幼儿思维,体现活动的灵活性。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局限,决定了对幼儿的教育不能是一种灌输式或强迫训练式的教育,那么如何让幼儿玩音乐,在音乐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音乐中快乐的成长呢?
一、以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张雪门先生认为,教育应该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展开。节奏来源于生活,换而言之,生活中的一切事物运动都是有节奏的,它们有强有弱,有快有慢,有长有短......我通过一段表现下雨情景的音乐,引导幼儿展开联想,运用语言、动作、表情大胆地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孩子们有的双手抱头,有的用手当做雨伞,有的骑着自行车、有的慢慢地跑、有的快快地跑,有的捂着耳朵……正是因为有了生活经验的铺垫,孩子们的表现才会这么丰富和精彩,从他们的表现中也体现了他们对音乐节奏的高度敏感。
借助幼儿高涨的情绪,我及时的将音乐“下雨了”传入他们耳中,由于这个音乐的节奏更加鲜明,很快就吸引了孩子们,当音乐播放第二遍时,就有孩子随着音乐节奏做出了相应的动作,充分说明了孩子们对声音和节奏的想象能力是我们不可低估的。
二、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幼儿玩音乐的关键
教学有没有成效,不一定是指教师是否认真负责,而是要看孩子的学习是否有收获,他们在活动中有没有学到什么、获得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孩子没有收获或对学习不感兴趣,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观察幼儿、研究幼儿才能了解幼儿的真正兴趣与需要,把握幼儿的已有经验与水平。
篇4
一、课例与点评
1.课题引入
演示小实验:音乐贺卡供电的对比研究。
生成问题:为什么电源能持续供电而电容器不能?
学生讨论交流:
①动力学角度:如何维持路端持续电压?
②功与能角度:能量如何转化?电源内部的能量转化是靠什么力做功实现?如图1。
师生互动(核心问题):为什么电源能把来到负极的正电荷搬回到正极去?
动画类比模拟:三毛循环运球,如图2。
学生猜想:电源内部,将已经在静电力作用下到达负极的正电荷搬回到正极去的动力来源?
教师记录有意义的讨论结果。诸如,该动力一定不是静电力……
点评:在学生观察、感受和讨论的基础上很好地生成了一个与课堂教学主要目标同质性的核心话题。这样的对话绝非仅仅是作为一个知识的接纳者参与课堂,而是一种主动响应自己的观察和思考。采用文化名人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形象搬运篮球和搬运电荷类比的动画模拟,能有效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非静电力的存在。
2.概念教学
(1)“非静电力”概念生成及其来源探究
观察:化学电池内部结构(以干电池为例)。
实验演示:原电池工作原理,如图3。
引导思考:化学电池“非静电力”的来源。电源内部的能量转化是靠什么力做功实现?
学生思维活动:“非静电力”概念生成(结合原电池实验结论)。
学生结论:化学电池中,非静电力就是化学作用;将正电荷重新搬回正极做功,同时实现了化学能向电势能的转化。(辅助小实验:手摇发电机、太阳能小风扇等)
类推结论:如发电机中,非静电力就是电磁作用,使机械能转化为电势能等。
探究活动阶段小结:从能量转化角度看,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非静电力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点评:观察和实验的目的是强化学生对“非静电力”做功的实际体悟,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对“非静电力”概念的认知需求,促进了学生的有效探究与反思,也渗透了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2)“电动势”概念生成
交流话题:你认识的生活中的电源有哪些?
学生纷纷列举诸如电子表中的纽扣电池、电动玩具中的干电池、电瓶车中的蓄电池、人造卫星上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手机上的锂电池……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配合多媒体图片展示。
学生活动:手机电池铭牌参数观察(图4),讨论、交流、猜测其含义。
通过对不同电池铭牌参数的观察、讨论,感性地了解了电池有一些重要参数,如标称电压、电池容量等……
教师适时展示:秦山核电站发电机组图片。
讨论话题:干电池与核电站发电机组的供电差异。
学生结论:电源的能量转化本领不同。
为了证明不同电源的这种本领差异,需要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电动势(描述电源能量转化本领的物理量)。
学生猜想讨论:①为什么把这个物理量叫做电动势?初中时有过电源电压的说法,有什么区别?②电源电动势大小取决于什么?③这个物理量该如何定义?
师生互动:“势”的文化背景简析(图5)。
问题1:生活中有哪些包含“势”的词语?你觉得什么是势?
交流小结:“势”是一种相对而言的潜在的力量、趋向、能力或本领。“电动势”就是描述电源通过非静电力移动电荷(做功),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本领大小的物理量!
问题2:电动势大小如何比较?如何定义合适?
生生交流:(记录有意义的讨论与思考)
①电源既然是能量转换装置,能量的转化需要通过所做的功——非静电力做功的情况来衡量比较合适。
②同一电源,非静电力移送电荷越多,非静电力做功越多,转化出来的电能越多。
③不同电源,非静电力特性有差异,即使移送相同多的电荷,做功也不同,转化能量的多少就有差异……
师生归纳、提升:
①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把单位正电荷在电源内部从负极移送到正极非静电力所做的功。既然电场提供静电力,电场中A、B两点间电势差是采用比值定义法来定义的,那么,电源提供非静电力,我们可以类比归纳得出电动势的定义式:。
②电动势单位:伏特(与电势、电势差同)。
③电动势由电源自身非静电力的特性决定(与体积、外电路无关,举例:1号~7号干电池,体积不同,但电动势都为1.5V。电动势取决于电池自身内部正负极材料及电解液的化学性质)。
点评:对手机锂电池铭牌上的参数和信息解读,渗透环保、节能、和谐等社会主题。在电动势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着力体现“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科学思想;物理知识与一般的文化知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把物理概念整合到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把“电动势”概念联结在“势”的一般含义这个稳定的生长点上,克服电动势概念的抽象性,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学生经历科学过程,实现对概念的深刻感悟。
问题3:怎样理解电动势定义式中三个物理量的关系?
学生对话讨论:
生1:电动势E与电量q成反比,与非静电力做的功成正比。
生2:我觉得,三个物理量的讨论,必须先确定其中一个物理量不变时,才能讨论另外两个物理量的关系,如相同时,E与电量q成反比。(生1表示赞同)
生3:好像不对,那个电场强度E的定义式为,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本身性质的物理量,与检验电荷q以及检验电荷的受力F没有本质联系。电源的电动势E也是反映电源自身特性的物理量,应该与非静电力做功和移送电量没有本质的联系。
这时,大多数的学生赞同生3的观点。教师点评,师生共同回顾比值定义的物理量的共同特征……
点评: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心灵之酶”。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想,生动地议,大胆地说,完整地展示自己的思考(哪怕是错误的),从中获得真实的认识和体验,课堂气氛才能活泼、生动、真切,学生的学习动力才能持续而有效。
二、思考与启示
1.对话的艺术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言语和非言语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眼神、微笑,甚至言语中的停顿,把对学生的肯定、赞赏、满意等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的教学容易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对话是通过语言形式所进行的交流,是互动的一种主要形式。
(1)创设情境引发话题
展开对话交流,必须源于某个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应围绕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创设情境,引发话题,好的话题是促进对话、互动向深度发展的动力,能引起课堂讨论,实现思维的相互启发、碰撞,并进一步生成新的观点或新的问题讨论。当然,话题的展开绝不仅仅是师生或生生之间的问答。本案例中,创设的电容和电源给音乐卡供电研究的对比实验情境(图6),生成了源于生活与观察的核心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对话。只要学生开始关注和沉思,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猜想,哪怕他找不到或暂时找不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他也会在精神上充实和成长起来,自觉投入物理学习的热情会逐步高涨起来。
(2)珍视对话中产生的错误
我们知道,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环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反映出他们真实的认识、思维过程,是课堂教学对话深入展开的有效切入点。一场基于对电动势定义式理解的对话,学生们经历了从肤浅到深刻、从错误走向正确的反思过程。作为教师,了解学生想要什么这是最根本的。有个性的对话才真实。追求真实,必定会出现许多错误,我们正是要在对话中发现错误,将错误变成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持续学习动力。
篇5
关键词 软磁铁 模型 遗传变异 概念辨析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无论在科学研究还是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模型和模型方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部颁布的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将获得生物学模型的基本知识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并在内容标准或活动建议部分做了具体的规定。模型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以简化和直观的形式来显示复杂事物或过程的手段。
人教版生物必修1教材对模型的定义是:“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教材中所说的三种模型即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模型,既包括静态的结构模型,又包括动态的过程模型。本文简述笔者在生物教学中,利用软磁铁作为材料构建物理模型突破遗传变异中的概念教学中相关难点的一些做法。
1 软磁铁作为构建物理模型材料的优点
软磁贴质地较柔软,主要成分为软质橡胶,类似厚纸片,是一种背面带磁铁的材料,其表面可用记号笔标写,擦洗修改方便;软磁贴可视化效果好,色彩多样,且尺寸可任选或自行裁剪,方便构建各种平面物理模型;软磁铁模型使用简便,目前教室内的黑板多以铁为材质,可以吸附在黑板上;软磁铁模型便于操作,根据教学活动需要在软磁铁模型上面用记号笔书写一些必要文字,或者粘贴在黑板上时,用粉笔辅助文字说明。这种模型最大的优点是生动形象,既能静态说明也能动态展示,克服了多媒体演示转瞬即逝的缺点,教师亲手演示模型给学生看,在教学中取得的效果非常明显。
2 利用软磁铁制作基因、染色体等素材、零件的基本步骤
制作者可以直接在软磁铁上画出基因、染色体的模式图,然后用剪刀等工具裁剪;也可以将要演示的结构或过程画在大白纸上,然后蒙在软磁铁上,照着模子剪下来即可。如果模型结构比较简单,就可直接用水笔在软磁贴上画好,沿着画好的轮廓剪好即可。如果模型比较复杂,手工绘画不容易,就可从网上下载或在画图工具中制好模板或模型图片,按一定比例把模型图片打印出来,再把打印图片用固体胶黏贴到软磁贴上,最后沿图片轮廓剪好。关于模型的尺寸大小,要以教室内最后一排学生看清楚为宜。
建立模型的一般程序:
(1) 掌握原理:本文中所要解决的是基因、DNA、染色体及三种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知识点中的一些难点辨析,所以构建模型前应理顺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和如何用模型突破难点。
(2) 明确类型:本文中明确所构建的模型属于物理类型,以图片、图画、拼接转移等操作进行表达。
(3) 构建草图(框架):选择适当的图形、文字、符号在草稿纸上勾勒出草图,搭建框架。构建时只需要考虑普遍存在的情况即可,一般不考虑极少数情况或特例。
(4) 修饰完善:对照原理查验所构建的草图(框架),确保其科学性,修饰完善模型;然后进一步结合软磁铁材料构建出正式的模型,力求规范、简洁、直观、有美感。
(5) 补充:对一些模型要添加必要的文字说明、示例、图注等,使模型更科学、更清楚、更规范。
在实际建模过程中各种生物模型的建构过程有一定的差别。模型制作原则是实现模型原型高度的相似相近,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制作模型而制作,而是让学生通过制作模型,再现难以直接观察的微观或宏观的生命结构或过程,使原型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理解。
3 利用模型演示突破部分“遗传和变异”易混淆的概念
本文相关的软磁贴模型构建如图1~图6所示:
3.1 认识基因的本质,辨别等位基因的本质区别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基因的本质及等位基因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通过直接讲授或多媒体的瞬间演示难以使学生清晰掌握。
基因就是“一段能通过它所编码的蛋白质来说话的DNA”,它可以再分成几个单字,每个单字称作字区(domain)。目前认为基因即具有遗传效应的DN段。可以通过图1所示的软磁铁模型演示。
基因A与a是一对等位基因,它们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生物的一对相对性状,其最根本的区别是两者的碱基序列不同。以上概念辨析可以通过图2所示的软磁铁模型演示。
3.2 区别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
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就叫做基因突变。而DNA分子上绝大多数片段都不是基因。所以,DNA上大部分碱基不属于基因的碱基,DNA上碱基变化,不一定就是基因上的碱基变化。此概念辨析可以用图3所示的软磁铁模型演示。
如果基因中发生部分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使基因的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就叫基因突变。例如: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的3个碱基对缺失而引起该基因内部发生变化,这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在“碱基水平”上发生的变异;如果碱基对的缺失在以基因为单位的基础上变化,而不是基因内部,例如:某一染色体上有100个基因,由于基因片段缺失,还剩90个基因,少了10个基因,此时就叫染色体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大量碱基对的缺失导致整个基因缺失,这已经属于“染色体结构水平”上的变异。可以在图3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丢失若干碱基对的软磁铁模型演示。
3.3 辨别基因重组的两种类型
基因重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可以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以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这叫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另一种是发生在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这叫做四分体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学生对这样的两种类型往往混淆不清。此相关概念的辨析可以通过图4、图5所示的软磁铁模型演示。
此外,这个模型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辨别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并指出孟德尔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的基因指的是后一种类型。
3.4 辨别基因重组中四分体交叉互换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的一种类型,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间;而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是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两种情况发生的对象不同。
教师在讲解别要强调片段转移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还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此相关概念的辨析可以通过图5、图6所示的软磁铁模型演示。
4 利用软磁铁构建物理模型辅助课堂教学的感悟
笔者利用软磁铁构建物理模型进行生物教学时,有如下的思考:首先,软磁铁作为构建模型的材料只要准备充分,便一劳永逸,永久性的重复使用,且此模型可组装性强,在多个教学板块均可使用,例如文中所提到的一些模型在讲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基因工程等新授课内容以及进行高三综合复习时均可用;其次,软磁铁构建模型与教学难点相链接,有利于进行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联系,使用策略简单,便于让学生参与。当然,模型在使用时不能流于形式,在模型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明白其不是“玩具”,形成正确使用模型教具的态度,掌握使用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在情感上认同“物理模型”建构思想。
参考文献:
[1] 宋正海.利用软磁贴制作生物学模型[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5(1):70.
[2] 赵艳.基于模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D].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3.
篇6
[关键词] 过程教育;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教学方法;教学分析
引言
过程教育旨在满足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关注数学结果形成、应用的过程和获得数学结果(或解决问题)之后反思过程的育人活动. 基于过程教育的浙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6.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2课时)”的教学怎样操作?笔者在多次螺旋式教学探索与反思的基础上,将形成的教学经验在象山县全员教研活动中进行了再实践,课后获得了观课教师的广泛好评,现把它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教学实录
环节1:经历提出问题的过程――明确研究的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反比例函数y=(k≠0)图象的特征与性质,请大家合作填写表1中的空格.
(待学生完成任务)
师:像研究一次函数的性质一样,怎样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来刻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与性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揭示课题)
环节2: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用点的坐标来刻画图象的特征与性质
.
生4:关于直线y=x或y=-x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师:你的猜想完全正确,但这个关系比较复杂,待高中阶段再来探讨. 谁来说说④的内容?
生5:自变量x可取不等于零的任意实数.
师:不错. 谁来说说⑤的内容?
生6:函数值y可取不等于零的任意实数.
师:不错. 谁来说说⑥的内容?
师(追问):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12:我也是借助图象并结合已知条件来判断的.
师:好的. “性质法”与“图象法”是比较函数值大小关系的常用方法.
师: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是怎样得到的?
生13:将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与性质翻译成点坐标的变化规律.
师:好的. 这个“形”到“数”的思想以后会经常用到.
环节3:参与尝试性质应用的活动――合作解答有代表性的问题
师:现在我们一起用获得的知识来解答下题.
从杭州到余姚的火车行驶里程为120 km,假设火车匀速行驶,记火车行驶的时间为t h,速度为v km/h,且速度限定为不超过160 km/h.
(1)求v关于t的函数表达式和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2)画出所求函数的图象.
(3)从杭州开出一列火车,在40 min内(包括40 min)到达余姚可能吗?50 min内(包括50 min)呢?如有可能,此时对火车的行驶速度有什么要求?
师:这个问题涉及哪些量?哪些量是常量?哪些量是变量?
生14:……
师:好的,v关于t的函数表达式是什么?
师(追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20:我用反比例函数性质的方法,因为图象法虽直观,但作图得到的数据可能不准确.
师:有道理. 能利用图1求v的取值范围吗?
生21:用图象法也能求函数值的取值范围,但要确保作图的准确性.
师:好的. “性质法”和“图象法”是求变量取值范围的常用方法,但两种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我们在解题时要结合具体问题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
(接下来,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并在学生完成任务后进行交互反馈与评价)
环节4:参与回顾与思考的活动――合作进行反思与总结
首先,教师出示下列“问题清单”,并要求学生围绕“问题清单”进行回顾与思考.
(1)本节课研究了哪些内容?我们是怎样研究的?
(2)反比例函数有哪些性质?
(3)比较反比例函数值的大小有哪些方法?
(4)怎样确定具有实际情境的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其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同时教师边倾听、边评价.
第三,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并给出图2所示的框图.
篇7
1.1护理人员的问题
1.1.1护理质量的问题产科工作繁琐、周转率极高、产妇与新生儿均需观察与护理,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病人来住院的时间、人数、病情都难以预料,这给工作人员产生一定的压力,特别是晚夜班的护理人员一人当班时更为紧张。
1.1.2未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如三查八对制度及无菌操作制度。未能及时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不能及时发现产妇及新生儿的异常情况。
1.1.3专业知识缺乏及实际操作能力差如产妇及家属提问不能正确作出回答及解释,静脉穿刺操作不能一次成功。判断能力差、有异常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如遇急、危重患者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抢救。
1.1.4护理沟通技术欠缺①说话语气生硬、面无表情、缺乏耐心、敷衍了事,使产妇及家属认为护理人员缺乏医德,服务态度差,无同情心。②各项护理操作前未作解释,暴露性操作前未作任何遮掩工作,使产妇认为工作人员不尊重他人隐私权。⑧沟通缺乏技巧,不能把握有利时机,讲话不注意分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1.2护理文书质量不过关
1.2.1护理记录不及时、缺项、漏项、书写时存在乱涂、乱刮、乱画现象。
1.2.2护理文书记录不真实、不整洁、内容公式化。
1.2.3急、危、重症患者记录不及时、不准确、不客观、重点不突出,与医生在医疗文件书写时内容不一致。
1.2.4医学法律法规意识淡薄、无自我保护意识。
1.3管理者工作的强制化,对护理人员工作缺乏赞同与认可
在我国,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着重医轻护、护理人员社会地位低,劳动强度与收入相对不平衡。
1.4医护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
1.4.1医护人员向病人及家属交待的病情与解释不一致,导致患者及陪扩人员的不信任。
1.4.2由于医生与护士技术上的差别以及询问病史地点、时间不同,导致医疗文件书写内容刁二一致。
1.5产妇及家属的原因
1.5.1家属对医疗护理与医疗环境期望太高,对产妇及新生√L发生的一些问题(包括生理现象)过于紧张。
1.5.2个别家属及产妇素质较差,缺少社会道德,不尊重医护人员,甚至乱骂、污辱护理人员。
1.5.3语言、年龄、文化程度及家庭背景的不同,使护理纠纷埋下隐患。
2防范措施
2.1提高护理质量
2.1.1病人多工作繁忙时实行弹性制排班,适当增添班次,使护理人员做到忙而不乱、急而不燥。推广实行整体护理模式,把握有利沟通时机,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2.1.2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加强三查八对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制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2.1.3严格护理文书书写制度,遵照《湖南省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实施,做到举证有据,保护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
2.1.4提高业务水平,积极参加院内院外组织的各项学习,邀请权威专家、教授讲授专科知识,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管理方案。每年选派技术职称高、有责任心、上进心的优秀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对新调入、刚分配的工作人员实行岗前培训,实行优化考核制度。
2.2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组织全院护士学习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护理文件书写的规范化要求,使每个护士从根本上认识到护理文书的书写是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的有利证据,也是保护自我的根本措施。
2.3管理者实行“人性化”管理,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重视护理工作,关心护士,对优秀事迹及优秀个人加以适当奖励,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对有可能发生纠纷的病人有预见性,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尽可能满足其需求,以尽可能化解医疗纠纷的隐患。
2.4加强医护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以工作为前提,顾全大局,相互谅解,相互配合。
总结护患纠纷不仅影响了护患关系的和谐,也给护理工作人员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和工作上的不愉快:对医院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护理纠纷的及时预防与解决有助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率,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发展: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杨维光.导致产科医疗纠纷的因素与防范措施.当代护士学术版,2005.7.
篇8
摘要:新课改注重课堂互动,其中师生语言互动是课堂互动的重要载体之一。文章以全国第八届物理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东北师大附属中学某老师的“静摩擦力”的教学为研究对象,运用弗兰德斯语言互动分析方法和课堂观察分析方法,将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对课堂教学实践开展研究探索,揭示课堂教学语言的实际情景与效果。
关键词 :师生语言;弗兰德斯语言分析;课堂观察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8-0095-03
基多项目:本文系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科研项目与基础教育课程中心资助“基于课堂视频案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课题编号:jcjy201007)的阶段性成果。
一、研究目的
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而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最基本途径之一。课堂教学是在课堂情境下,以教师和学生为对话主体,以言语作为主要交流方式,以人的自由自觉发展为终极取向的教育活动。师生语言行为作为课堂最主要的教学行为之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言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师生的语言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反应知识的效率。把课堂观察到的质性描述与量化研究结合起来,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语言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揭示出课堂的动力、气氛以及学生的参与程度,是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文以全国物理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某老师的“静摩擦力”教学为研究对象,本堂课是优质示范课,该教师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喜爱和专家评委好评。
2.研究方法。弗兰德斯语言互动分析法是一种通过语言互动过程的研究和分析,深入了解师生课堂语言互动过程和行为的定量研究方法,是课堂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该研究方法从教师、学生和静止三个方面把课堂教学的师生语言分为10个互动类别,每个类别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如表1所示。记录时间间隔为每三秒钟记录一次,也就是观察者每三秒钟记录一次师生互动类别,速度尽量保持稳定,以便实现对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精确、定量化的分析与统计。
三、研究结果分析与反思
1.通过师生语言互动系统分析课堂结构特点。师生语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师生教学语言的整体分析与研究,可深入了解师生互动情况与教学特点,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研究的客观性。
据表2统计数据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
(1)TT(教师话语百分比)为71.91%,常模为68%,略高于常模;TTR(教师反应比率)常模为42%和TQR(教师发问比率)常模为26%,研究中所测数据都明显高于常模;PIR(学生自发比率)常模为34%,测量值低于常模。说明在课堂上教师的讲话时间占据较大比例,本节课例以教师语言为主。
(2)PT(学生话语百分比)为19.85%,基本上与常模20%接近;SC(安静或混乱百分比)为8.24%,常模为11%或12%,课堂沉寂的比率有所降低,其原因是学生之间有意义的课堂交流与合作和一些师生间肢体动作的表达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眼神交流是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出来的,这种有意义的非师生语言互动的行为也是教学中有必要存在的一部分;CCR(内容十字区比率)为71.54%,明显高于55%的常模,该数据愈高,表明本节课师生的语言互动主要以教材内容的发问及讲授为重心。
(3)SSR(稳定状态区比率)和PSSR(学生稳定状态区比率)都明显低于常模,则可知在本节授课中师生之间的交谈时间都十分短暂。
综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基本上符合新课改要求,但是相比开放性的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课堂还有差距,与新课改目标要求还有距离。
2.通过师生语言互动系统分析课堂中的学习气氛。语言互动矩阵图中的1~3行和1~3列相交区域被称为积极整合区,在这个区域里出现的记录次数越高,则说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越融洽;矩阵图中7~8行和6~7列相交区域称为缺陷区域,在这个区域中记录频次越高,说明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和谐,在课堂中应引起重视,并避免这一现象发生。
由统计表2可以看出,教师在积极整合区的记录次数是10次,占课堂行为记录总数的3.75%,在缺陷区域出现的频次为4,占课堂行为总次数的1.49%。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教学互动良好,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谐,师生关系融洽。
3.通过师生语言互动系统分析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根据个人的教学观念、教学环境、教授对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会形成一种稳定的教学风格。由于每个人的教育背景不同,文化的汲取体验不同,喜好不同,因此,教学风格是独一无二的。教师语言是直接体现教师教学风格的一种方式。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把教师语言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类,这是就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态度而言的。
根据表2数据分析,教师间接与直接的影响比率为104.26%,大于常模100%;TTR89(教师实时反应比率:当学生停止说话,教师立即称赞或统整学生观念和感觉的话语时间,占教师立即以与教学无直接相关的话语响应学生的话语时间的比率)数据愈高,表示教师愈能立即以间接教学风格来响应学生的话语,常模为60%。其值为85.71%,远远高于常模;TQR89(教师实时发问比率)为74.07%,常模为44%。以上数据说明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间接影响占主要地位,这种间接的影响体现在教师对学生进行发问,引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等方面。下面以教学片段A为例,做进一步分析。
教学片段A:
师:现在我们已经明确了什么是静摩擦力,下面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语气平缓),请你在你的身边尝试去寻找并体验一下静摩擦力,大家试试。(停留几秒,巡视教室),好,这位同学你来说一下,好吗?(商量语气)找到了吗?
生1:找到了。
师:好,请你说一下。
生1:我用手推桌子,可桌子没动。
师:桌子和哪?(追问)
生1:和地产生了静摩擦力。
师:很好(鼓励),大家刚才都体验了一下静摩擦力,下面请同学们尝试根据刚才的体验去分析一下要产生静摩擦力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停留几秒)谁想好了,说一下?
生2:(举手)两个物体首先要相互接触。
师:(重复学生话语)对,很好。
生2:然后要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师:为什么讲趋势?(追问)
生2:因为它没动。
师:(重复学生话语)所以叫趋势,很好!还需要什么条件吗?(追问)
生2:还有……(思考中)
教师多用启发式教学语言,对学生在课堂表现进行鼓励和赞赏,课堂中多用“大家试试”“很好”“好吗”等话语,这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教学中运用语言反馈,从呈现的片段可知教师组织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进行自主的实验探究(如寻找身边的静摩擦力小实验),参与交流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描述。教师善于运用启发性的教学用语,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激发学生思维,通过教师的间接影响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得以顺利进行。
4.通过师生语言互动系统分析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根据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矩阵所测数据可知,学生话语百分比(PT)为19.85%,虽与常模20%接近,但是学生自发的比率(PTR)为22.64%,相比常模34%,该数值下降的比例较大。这说明虽然学生的言语行为在总的言语行为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与常模持平,但是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仍旧不强,这是当今我国物理课堂教学的症结之一。
5.通过质性描述分析本课例的不足之处。本课例中提问与回答之间的等候时间过短,停顿的时间就一两秒,甚至没有,笔者选择以下教学片段B感知本课例的教学特征:
教学片段B:
师(12~39秒):有一天我开车带全家去商场,路上儿子问我一问题:“爸爸,你能推动汽车吗?”(视频演示该场景),我用力了,但是没推动。问题:汽车和地面产生了什么力?
生(39~40秒):摩擦力。
师(40~58秒):很好(鼓励),继续看视频,儿子和爸爸一起推还是没推动,问题:这个时候汽车和地面间的摩擦力变没变?
生(58~59秒):变了(齐声回答)。
师(59~60秒):变大变小?(追问)
生(60~61秒):变大(齐声)。
师(61~70秒):很好(鼓励),继续看视频,进商场乘坐商场的自动扶梯,问题:“我”动没动?
生(70~74秒):动了(齐声)。
师(74~75秒):相对扶梯动没动?(追问)
生(75~76秒):没有(齐声)。
师(76~82秒):很好(鼓励),“我”相对扶梯静止,“我”和扶梯之间有没有摩擦力?
生(82~84秒):没有(齐声)。
师(84~91秒):(质疑,面带微笑)没有?想一想,我乘坐扶梯从一楼到二楼,我和扶梯间有没有摩擦力?
生(91~98秒):有/没有……(学生沉默或讨论)
师(98~99秒):声音大一点,有没有?(鼓励)
生(99秒):有。
师(99~100秒):很好(语气坚定)。
教学片段呈现的场景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教师所提问题的效度如何,学生能否接受,所有提问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虽然有部分学生能够回答出来,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知识盲区,导致跟不上节奏。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无论学生思考的结果如何,都要让他参与到学习中来,使之体会课堂主人的角色,否则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小结
弗兰德斯语言互动研究方法是课堂实证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有助于提高课堂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但也存在不足,如难以反映教学媒体、实验探究等非口语的教学行为。本研究在运用此方法时,还运用课堂观察方法记录教学事件、行为、对话等,把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试图客观、全面地分析与研究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提供客观证据和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邱微,张捷.课堂教学师生言语行为的实证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5):133-138.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姚昊苏.基于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的高师地理课堂教学评价[J].中国地质教育,2012,(2):112-116.
篇9
【关键词】住院病例;临床分析;心脑血管病 糖尿病防治
作者单位:450003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检验科
为进一步了解当前内科住院病例分析其特点,为住院管理和诊治对象指明方向,自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们对住进我院内科2562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统计内容包括病种、年龄分组,其检验内容包括血脂血糖、肝功、肾功,现将其结果分析报告于后。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患者均为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住进我院的内科患者,患者空腹12 h后晨6~7时抽血。
1.2 检测方法 总胆固醇检测采用胆固醇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三酰甘油采用酶比色法,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采用直接一步法,血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谷丙、谷草、碱磷、r-谷氨酰胺均采用速率法,每天都用伯乐定值血清做室内质控,指标重复性好,结果稳定。
1.3 测定仪器及试剂 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浙江奥的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试剂。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部分用SPSS分析软件分析。
2 检验结果与分析
2.1 在所收住2562例患者中,以脑梗死患者居首位(655例,占25.57%),其次为冠心病、脑囊虫病及糖尿病(详见表1),其他疾病包括:上消化道出血,胃肠炎,慢阻肺,肝硬化,心功能不全,支气管哮喘,上呼吸道感染,风湿性心脏病,乳腺癌,窦性心动过速,贫血,房室传导阻滞,胆囊结石,乙型肝炎,膀胱炎,房颤,肝癌等30多种疾病。
表1
2562例患者病种病种统计分析(例,%)
病种男性女性合计人数
脑梗死324(49.47)331(50.53)655(25.57)
冠心病191(42.54)258(57.46)449(17.53)
脑囊虫病144(79.56)37(20.44)181(7.05)
糖尿病65(45.45)78(54.55)143(5.58)
肺炎63(54.31)53(45.69)116(4.53)
脑动脉供血不足5(39.47)69(60.53)114(4.45)
慢性支气管炎57(53.77)49(46.23)106(4.14)
高血压45(56.25)35(43.75)80(3.12)
其他355(49.44)363(50.56)718(28.02)
2.2 收治患者中,年龄最小为5岁,最大为98岁,以中老年患者为主,年龄组为31岁以上,共2466例,占96.25%,尤其51岁以上患者最多,共2053例,占80.13%(详见表2)。
表2
2562例年龄性别分析(例,%)
年龄分组(岁)男女合计
10以下3(0.12)3(100)
11~2012(54.55)10(45.45)22(0.86)
21~3036(50.70)35(49.30)71(2.77)
31~4093(64.14)52(35.86)145(5.66)
41~50178(66.42)90(33.58)268(10.46)
51~60282(57.79)206(42.21)488(19.05)
61~70218(45.13)265(54.87)483(18.85)
71~80276(40.77)401(59.23)677(26.42)
81以上191(47.16)214(52.84)405(15.81)
合计1289(50.31)1273(49.69)2562
2.3 不同年龄病种分布不同,年龄也大,病种越多(详见表3)。
表3
不同年龄病种分布情况(例)
年龄组(岁)脑梗死冠心病脑囊虫病糖尿病肺炎脑动脉供血不足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
10以下3
11~2017422
21~3011123421
31~40109389745
41~50332455231019312
51~601207736351330914
61~7015889263111242218
71~8023214642828283421
81以上10010310417369
2.4 临床检验结果 在2562例患者中,检验项目包括血脂、血糖、肾功检验2541例,男性1277例,女性1264例;肝功检验2562例,男性1289例,女性1273例。详见表4。
表4
2562例不同性别血脂血糖、肝功、肾功检验结果(例,%)
项目水平性别
男女
TC(mmol/L)合适水平≤5.171013(79.33)865(60.43)
边缘水平5.18-6.00155(12.14)232(18.36)
危险水平≥6.01109(8.53)167(13.21)
TG(mmol/L)合适水平≤2.301140(89.27)1110(87.82)
边缘水平2.30-3.0063(4.93)82(6.49)
危险水平≥3.0174(5.80)72(5.69)
HDL-ch(mmol/L)合适水平≥0.82 1192(93.34)1194 (94.46)
边缘水平0.61-0.8165(5.09)52(4.11)
危险水平≤0.6020(1.57)18(1.43)
LDL-ch(mmol/L)合适水平≤3.131140(89.27)1060(83.86)
边缘水平3.14-4.00101(7.91)152(12.03)
危险水平≥4.0136(2.82)52(4.11)
GLU(mmol/L)适水平≤6.10797(62.41)757(59.89)
边缘水平6.11-7.00173(13.55)186(14.72)
危险水平≥7.01307(24.04)321(25.39)
ALT(U/L)合适水平≤401018(78.98)1114(87.51)
升高>41271(21.02)159(12.49)
AST(U/L)合适水平≤401104(85.65)1137(89.32)
升高>41185(14.35)136(10.68)
ALP(U/L)合适水平≤1501258(97.60)1237(97.17)
升高>15131(2.40)36(2.83)
r-GGT(U/L)合适水平≤581023(79.36)1135(89.16)
升高>59266(20.64)138(10.84)
BUN(mmol/L)合适水平≤8.201153(90.29)1170(92.56)
升高>8.21124(9.71)94(7.44)
CR(umol/L)合适水平≤1231224(95.85)1228(97.15)
升高>12453(4.15)36(2.85)
UA(umol/L)合适水平≤4201152(90.21)1184(93.67)
升高>421125(9.79)80(6.33)
表5
检验项目超出合适水平不同性别分析(例,%)
检测项目超出合适水平(例)男女
TC663(26.09)264(39.82)399(60.18)
TG291(11.45)137(47.08)154(52.92)
HDL-ch155(6.10)85(54.84)70(45.16)
LDL-ch341(13.42)137(40.18)204(59.82)
GLU987(38.84)480(48.63)507(51.37)
ALT430(16.78)271(63.02)159(36.98)
AST321(12.53)185(57.63)136(42.37)
ALP67(2.62)31(46.27)36(53.73)
r-GGT404(15.77)266(65.84)138(34.16)
BUN218(8.58)124(54.39)94(45.61)
CR89(3.50)53(59.55)36(40.45)
UA205(8.07)125(60.98)80(39.02)
3 讨论与分析
笔者共统计一年来内科住院患者2562例,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当前医院内住院的患者一多半为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表明当前人民生活水平的程度“富贵病”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是危害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主要病种。所患疾病当中以中老年患者居多,本组31岁以上者2466例,占96.25%,尤以51岁以上患者最多,有2053例,占80.13%(从表1,表3可以看出)。从表2上的一些数据,经过χ.2检验,同一年龄段不同性别相比较,30岁以下,80岁以上,男女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1~40岁、41~50岁、71~80岁男女间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0);51~60岁、61~70岁男女间有统计学意义(P
就检验结果分析来看,血脂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当前许多资料表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跟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死亡率及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呈负相关[1]。血脂分析不仅对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已应用于许多临床相关疾病,如糖尿病、肾脏疾病及绝经期后妇女内分泌改变的研究[2]。资料显示血清胆固醇升高的年龄越早,发生冠心病的机会也越大[3]。
血糖超出合适水平者达到987例,占38.84%,这说明糖尿病上升趋势非常明显,可见糖尿病也是危害群众身心健康的主要病种,群众对糖尿病知识缺乏是个重要问题,而且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独立致病因素,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并发症。我国糖尿病、血脂异常人群占有较大比例,而血脂异常又是糖尿病患者病情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随着病情、病程的进展和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肾损害,肾功能异常呈上升比例,从表5可以看出。另外,糖尿病的代谢紊乱促进动脉硬化,血液粘稠性增加,这也大大增加了脑梗死的发病率。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常见因素,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动脉硬化患病率增高,脑梗死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疾病当中,脑梗死占绝大多数,由于其基本病因系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所以与脂质代谢异常密切相关。另有资料显示,高血压也成为脑梗死的诱因,高血压时易发生脑梗死[4]。从表1显示,我院收治患者当中,脑梗死已处于首位。所以,对已发现高血糖、高血脂症人群要积极治疗,对血糖、血脂处于边缘水平的人群应密切相关,大力加强防治。
从表5可以看出,肝功转氨酶异常比例也较高,对超出合适水平的男性女性患者分析,检验结果所占比例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究其原因较为复杂,除因慢性肝病外,酗酒、药物和环境因素均可造成肝功能损害,其真正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慢性支气管炎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至于统计中有181例脑囊虫病,是因为本院原是河南脑囊虫病治疗中心,对该病诊治有30余年的经验,国内该病患者仍多来本院诊治之故。
由以上分析所得,脑梗死、冠心病、糖尿病、脑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这些目前在大众所患主要疾病之间息息相关,且占据了内科住院患者的主要病种,这证明要降低心脑血管及糖尿病的发病率,普及健康教育,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是个重要问题。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更加富裕,应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去诊治疾病,维护健康。
参 考 文 献
[1] 潘文干.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9.
[2] 熊辉,李惠明.围绝经期及绝经期妇女体重指数与血压血脂水平的相关性分析.江西医学院学报,2005,(1):73-75.
篇10
【关键词】护理细节护理纠纷防范
在医疗工作中,护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医院发生的医疗纠纷中常出现在护理工作某个细环节问题上,因此要真正理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理念转向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护理。儿科护理人员面对的是一种特殊群体性工作,患儿是情感表露坦率,对自身疾病不会表达,年龄不一,性格不一;家属文化程度不一,经济条件不一,道德修养不一,随着人民的需求越来越高,给儿科护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儿科护士必须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涵养,以严肃、认真、谨慎、耐心的态度为患儿、为家属做好每个护理细节工作,满足其心理需求,减少护患纠纷。
1儿科护理细节影响的纠纷
1.1人员配备和环境影响
护理队伍配备不足,是目前护理一大问题,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影响护理质量,尤其是儿科护理工作,随着季节性的发病率增多,工作量大。医院无限制地加床不加人,严重导致护士缺编,由于人力不足所致的超负荷劳动,致使基础护理不到位,更不用谈做好细节工作,有时某个细节工作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护患关系。影响护理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而引起的纠纷。
1.2护士的言行举止对家属的影响
护士的言行举止对患儿及家属很有影响力。患儿及家属刚到医院,本来对医院就产生陌生感和恐惧感,对患儿的病情焦急,望医护人员尽快给予治疗,护士常处于患儿哭闹的嘈杂环境中,除要付出较大的体力外,还要承担沉重的心理压力,造成身心疲惫,此时护理人员用冷漠的表情,生硬的态度,以及不恰当的语气对待患儿家属,患儿家属就对你评价为态度恶劣,不可信任的护士。使家属对医护人员产生极坏的影响,从此纠纷就出现了。
1.3心理素质差,基本技能不熟练
儿科的护理工作对象是一种特殊群体性工作,他们之中都是独生子女多,一个患儿住院就有1-4人陪护,患儿身体娇嫩,又处于无知无助,适应能力弱,见到穿白大衣的医务人员就哭闹不愿接受各种治疗,加之家人的宠爱,心痛小孩痛苦,同时对护理人员期望值过高,对护士的技术操作无信赖感,造成挑剔、否定拒绝的态度,为将患儿痛苦降低到最低限度,要求护士操作一针见血、一次到位。此时,无形中造成护士精神高度紧张,加上护士心理素质差,技术操作不够熟练,操作时未达到家人的期望,给小孩带来痛苦与恐惧而引起纠纷。
2忽略某个护理细节工作
做好护理某个细节工作是体现护理人员的工作作风,是防范医疗护患纠纷的环节之一,细节工作是比责任心更细致的一层工作,也是对病人关心照顾周到一种体现,是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在护理工作不要忽略某件小事,如患者入院时,由于其特殊性,家人大包小包的拿来,护理人员给予帮忙,也会令其感激。细节也是体现一个人的作风优劣和职业道德、修养和行为。忽略了他家人就产生一种不信赖,不安全,不满意的表现,从此纠纷就出现了。
例如:
2.1人员编制问题
由于人员编制不足,加上工作琐碎,工作量大,从病儿进到住院部住院至护理人员完成对患儿的各项操作治疗,需要一连串的手续及需一定的时间,患儿入院后未得到及时的治疗而产生焦虑,引起争执。或因输液过程中,输液针口肿,拔针后未及时给予重穿刺输液和接液体不及时,有的患儿只有一个人陪护,在各种生活问题上无法照应,护理人员无法关心、帮助、照顾到位而引起的纠纷。
2.2护患沟通问题
儿科工作是一种特殊性工作,而对儿科护理人员的要求越趋严格,心理素质差,操作不熟练,在进行儿科静脉穿刺,特别是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在操作前未与家长做好细节解释工作,一旦穿刺不成功,家人就对你产生不满意、不信赖,以为你把他的患儿作练习、作试验而引起纠纷。在无菌操作方面不注意某个细环节的消毒,家人产生质疑而引起纠纷。输液点滴速度根据小儿年龄大小、体重、病种、病情而调节点滴速度,由于护理人员未交带好速度快慢理由及注意事项。家人不理解而引起纠纷。输完点滴后拔针,因小儿特殊,粘贴的固定胶布较多,而且有部分粘贴在头发上,护理人员匆匆忙忙的拔针,不注意某个细节动作,引起小孩的疼痛哭闹,家长的不理解引起家人反感而产生纠纷等等。
2.3患儿家属问题
由于家属对医护人员期望值过高,缺乏医学知识,对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效果难以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易造成挑剔,有的经济条件好的,认为出了钱给医院,就要求护理人员由他摆布,不听从解释,不理解医护工作,影响各项工作及沟通的工作进行。
3纠纷对医院、对护患双方的影响
一旦发生护患纠纷,不仅影响了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也增加了医院经济负担,损害了医院合法的经济效益,挫伤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了医院和医护人员在社会上的声誉,同时处理和调节医疗纠纷相当棘手、而且具有难度大、技术性强,环节多,工作量大,不论何种原因,何种类型引起的最终采取的方式以解决的纠纷,均会对社会、对护患双方造成很大的影响。
4防范
4.1合理配备护理人员
壮大护理队伍,增加护理人员编制,加强临床一线护士的配备,特别是儿科护理人员的配备,合理调配人员,合理排班,改变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从而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促进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做好、做细,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4.2加强护士业务素质提高
过硬的技术是架起患儿及家长对护理人员理解与信任的桥梁。在儿科护理人员没有过硬高超的护理技术,是通过平日锻炼培养的结果,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总结经验,特别是年轻护士,要虚心学习,虚心请教,年轻护士向高年资护士学习,有过硬的本领,才赢得病儿及家属的称赞和信任,才能提高病人满意度,降低投诉率,减少护患纠纷发生。
4.3恰当语言沟通与细节观察
在沟通交流中护理人员态度和蔼、热情、关心、同情心,应用恰当的语言,注意语言上的某个细节谈话,对患儿语言温柔,清晰易懂。赞美,称呼尽量用小名和昵称。对家属语言规范礼貌,多用解释性语言,对家属提出的疑问,给予合理的解答,同时提供微笑服务如高雅脱俗的言谈,诚挚温馨的笑容,亲切谦逊的态度,融洽护患关系,并观察家人的细节表现如何,是高兴、焦虑、抑郁等。对此细微观察做出判断,根据情况予以安慰。并用手轻轻抚摸患儿的额头,握握小手,当家人照顾不便时给予帮助解决。取得其配合和认可,杜绝护患纠纷。超级秘书网
4.4具有良好形象
护士个人形象代表着医院的整体形象,也代表着护理队伍群体形象,护理人员除着装得体、仪表端庄、举止文明大方得体给患儿家属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外,还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取得家属的宽容、谅解信任,所以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是衡量护理工作、护理质量好坏的一个尺杆,护理细节之处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护理人员更要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做好护理细节工作,任劳任怨。俗话讲:细微之处见精神,细微之处见作风,细微之处树形象。细节工作决定护理人员服务工作作风,质量水平和效率。
4.5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