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经济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4-02-26 17:5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近年经济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近年经济发展趋势

篇1

从金融体系人手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主要有三种思路:一是研究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二是研究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三是研究整个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金融中介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方面开创性的工作是从金融功能的角度人手,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最优化方法研究金融中介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King等从77个国家1960-1989年的数据中进行采样,并且系统地控制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选取人均实际GDP增长率、物质资本积累率、国内总投资与GDP的比率、经济效率增进即物质资本的使用或配置效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选取Depth指标(其等于M2/GDP)用于衡量金融中介的规模,选取Bank指标(其等于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除以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与中央银行国内资产之和)用于衡量一国商业银行相对于中央银行的规模,选取Private指标(其等于商业银行对私营企业的贷款除以国内信贷总量减去银行间贷款之差)和Privy指标(其等于商业银行对私营企业的贷款除以GDP)两个指标用于衡量商业银行对私营企业的贷款。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结果表明金融中介的测度指标和经济增长的测度指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尝试地考察了1960年的金融深化程度是否能够用来预测此后30年的经济增长率差异,运用工具变量法估计,结果表明。初期的金融深化率确实可以作为预测此后30年经济增长水平的有效预测因子。因此,该研究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解释和预测能力(1993)。

Beck等运用工具变量法研究其因果关系,首先将法律起源指标作为工具变量,以去除金融中介体发展中的外生性因素,然后对71个国家1960-1995年间的纯横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同时使用差分动态面板估计量和系统动态面板估计量去校正纯横截面估计量所引致的误差。在此基础上,用广义矩方法对71个国家1961-1995年间的以5年为单位进行分段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工具变量法的结果表明,金融中介发展的外因与长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很强的关系,金融发展在经济学意义上对经济增长有较大的影响。

Benhabib运用面板数据,分析了金融中介机构发展指数与经济增长、投资和总产出增长因素之间的关系。发现金融机构的发展与总产出增长因素、人力与物质资本投入的累积因素有很强的相关性,而且不同的金融机构发展指数与不同的经济增长因素有关(Benhabib等,2001)。短期中银行信贷是金融危机和经济停滞的重要指标(Loayza等,2006)。

(二)股票市场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1993年,Atie和Jovanovic研究了1980-1985年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40个国家股票市场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与股票市场发展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股票上升的时期同时也是经济增长率提高的时期(Atie等,1993)。

由于Atie和Jovanovic提出的衡量股票市场的指标单一,其他学者采用多指标研究,提出了六个较为全面的指标,在这基础上提出四个总体指标,运用这些指标并以44个发展中工业化国家1986-1993年的数据进行横截面跨部门分析得出:一般说来,在人均实际GDP较高的国家,股票市场发展程度也较高(Demirga Kunt,1996)。

对于股票市场发展和长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许多学者也做了相关的研究。莱文和泽沃斯(1996)使用41个国家1976-1993年的数据,把整个样本期以1985年为界划分为两个子时期,得出在股票市场总体发展和长期经济增长之间有很强的相关关系的结论。莱文(1996)细化了选取的指标,采用GDP增长、资本形成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采用股票市场规模、成交量、交易率、国际一体化水平和股票市场波动率等6个指标来衡量股票市场的发展水平,用47个样本国1976-1993年的数据回归分析后,发现股票市场成长与现在及未来的经济增长、资本形成及生产率提高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股票市场不只是反映经济增长的变化,而且股权交易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分配、资本的形成和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整个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些学者致力于从整个金融体系角度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莱文和泽沃斯(1998)在King和Levine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反映股票市场发展状况的指标对金融功能从不同侧面给予研究。实证结果表明,银行指标和股票市场指标都与同期经济增长率、资本积累率以及生产率增长率有着显著正相关关系,是经济增长率、资本积累率以及生产率增长率很好的预测指标。

虽然Levine和Zervos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具有代表性,但遗憾的是这个研究并没有为我们指明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之间因果关系的方向,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法发展下,有学者使用时间序列数据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法检验巴西1980-1997年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首先通过Dicky-Fuller检验来判断经济增长率和金融发展指标这两个时间序列是否平稳,以避免出现由非平稳变量带来的伪回归,紧接着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判断影响关系及其方向,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互为因果关系(Akerlof,1993)。

以上研究所选用的金融发展指标无法刻画出各国金融体系的差异,因而无法解释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在一些国家具有因果关系,而在另一些国家却不具有因果关系或者回归结果不显著的现象。于是,有学者把金融体系划分为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在金融部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金融部门不发达时,银行主导型所起的作用要大于市场主导型所起的作用;而在金融部门相对发达时,市场主导型所起的作用则要大于银行主导型(Ta-desse,2002)。另外,有学者使用VAR模型实证研究了两种金融体系的经济绩效,结果发现一方面股市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远远小于银行部门发展的效应(Arestis等,2001)。这些研究正好解释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某些国家显著,而在另一些国家却不显著的结论。

以上研究中,不管是对横截面数据还是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因遗漏了一些变量而产生的偏误,以及应用联立方程组去描述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可能存在的联立性偏误。新近的研究成果采用了面板数据和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研究,这些方法能更好的控制不同时期其他影响因素,可以提高数据的差异,较精确地证明因果关系。较著名的研究是通过对40个国家1975-1998的数据进行面板回归,用广义矩方法消除差分统计量潜在的估计

有偏问题,同时为了从长期的角度来考察股票市场、银行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将时间按每五年划分为一个阶段后再取平均数,实证的结果表明,股票市场发展和银行发展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股票市场的规模与经济增长率之间不存在紧密的联系(Beck等,2004)。这表明并不是公司上市本身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而是经济个体能否在市场上交易以及能否带来高生产率的生产技术所有权,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还有学者采用一个差分面板估计量去消除由尚未观察到的国家特定因素所引起的偏误。并力图消除由联立性偏误所引致潜在的参数的非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分析技术对47个国家1980-1995年间的年度数据所进行的计量分析表明,银行和股票市场的发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经济增长(Rousseau等,2000)。

从前面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金融中介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股票市场的发展也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从金融中介与股票市场结合的角度看金融中介与股票市场都能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金融中介的促进效应大于股票市场的促进效应,同时,如果股票市场波动较大不利于经济的增长,这也暗含股票市场如果发展好的话即波动不大的话将会对经济产生促进作用。

二、西方学者从样本国家选取角度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本文第一部分从金融体系角度综述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在实证研究中,样本的选取对实证结果存在影响,在此研究中,不同国家金融发展状况不同,可能对经济增长影响不同,因此,有必要从样本国家选取角度进一步分析。

(一)对发达国家跨国数据的实证研究

关于发达国家跨国数据的分析,有的学者使用单位根检验、VAR模型中的Johansen协整检验和弱外生性检验考察了德国、美国和韩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样本为1979年第四季度-1991年第四季度,德国和美国检验结果相似即股市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而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是互相促进的。韩国的金融发展用金融抑制指标来测度,样本为1956-1994年,检验结果显示韩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金融抑制指标是弱外生变量,这表明韩国的金融自由化进程促进了经济增长(Arestis等,1997)。

有的学者选取美国、英国、加拿大、挪威和瑞典五个国家的三变量系统(GDP、货币基础和由金融部门资产值度量的金融密集度)1820-1929年的数据进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因果关系检验和水平VAR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这两种方法检验了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这五个国家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都有显著的促进效应,而反馈效应并不显著(Rous-seau and Waehtel,1998)。有的学者进一步拓展了关于金融发展在美国经济增长中的历史性作用的研究,加进了股票市场,并对1790-1850年的数据采用多变量时间序列方法进行分析,考察了银行、股票市场同投资、进口和建立公司之间的关系,结果支持金融发展导致经济增长的理论(Rousseatl等,2005)。

由于各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存在差异,有的学者选取德国、美国、日本、英国、法国五个工业化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德国、日本和法国的金融体系是银行主导型的,美国和英国是市场主导型的。结果发现在德国、日本和法国这三个银行主导型的国家中,金融发展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而在美国和英国这两个市场主导型的国家中,经济增长微弱的影响金融发展。另一方面,日本、法国和英国股票价格多变性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在德国不显著,只有在美国有正面影响(Arestis等,2001)。这说明股票价格多变性可能增加了实体经济的不确定性,进而削弱了经济增长。

(二)对发展中国家跨国数据的实证研究

有的学者使用71个发展中国家1960-1980的年度数据,选取实际GDP增长率、劳动力增长率、投资与GDP之比、对外出口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选取金融深化即金融体系流动性负债与GDP之比作为衡量金融中介的指标。将样本数据分为三组,使用最小二乘法,分别进行了估计。首先,对所有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其次,将国家按地区分为不同的组分别进行回归,最后,单独对每一个国家进行回归。实证结果表明:一是跨国和跨地区的面板分析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二是85%的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强的、正相关关系;三是低收入国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正影响强于高收入国家;四是金融中介与出口扩张、资本形成率对经济增长所发挥作用比劳动力增长因素更为重要;五是金融中介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主要存在于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有趣的是,结果发现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金融中介促进增长的模式却是相同的。即研究结果间接的说明了金融发展导致经济增长(Odedokun,1996)。

由于最小二乘法的局限性,有的学者采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和面板协整分析,考察了10个发展中国家1970-2000年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是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短期不存在这种因果关系(Christopoulus等,2004)。有的学者则对样本数据划分了层次,选择14个中、低收入国的数据,利用时间序列和动态异构面板方法进行跨国研究,分析不同的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敏感性。他们利用自举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这些样本国家存在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显著的异构性(Luintel等,2008)。

(三)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同时作为样本进行的实证研究

从Atie和Jovanovic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40个国家实证研究已表明经济增长与股票市场发展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除此之外,有的学者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检验了41个国家1960-1993年金融发展对投资和产出的增长效应。实证结果拒绝了金融发展的需求跟随型假说,支持供给导向型假说(Xu,2000)。即拒绝了经济增长导致金融发展的假设,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的长期增长作用显著。

有的学者则运用面板VAR模型和Geweke分解技术检验了109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1960-1994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通过分别回归得出:一是把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结合在一起得出金融发展一般都能导致经济增长;二是把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分为两个样本分别进行回归,结果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都是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三是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增长效应显著强于发达国家;四是样本区间越长,金融发展的增长效应越明显,这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长期的;五是金融发展通过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增长,且该效应在发展中国家强于发达国家(Calder6n C6sar等,

2003)。

另外,有的学者对74个国家1966~1995年的数据选择不同的分位数作为高低两个分界点,把每个国家的金融发展水平分为高、中、低三个区域,采用广义距方法对面板数据的分析表明,在金融发展的低水平阶段,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确定的;在中级阶段,金融对经济增长具有比较大的正向作用;而在高水平阶段,作用虽然也是正向的,但是比中级阶段小(Rjoja and Valev,2004)。

从以上分析看,对发达国家的研究中,有力证明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是,尽管发达国家资本市场非常发达,银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仍然明显大于股票市场的作用;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中,其结论也支持了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在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同时作为样本进行的实证研究中,其结论也支持了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但是,部分研究证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发展中国家(低收人国家)要大于发达国家。

三、中国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综述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借鉴西方学者的的研究方法,检验了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形成了一批成果。

(一)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我国这方面的研究不管从时间上还是技术方法上都比较落后,早期的研究采用1993-1998年的时间序列季度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以检验在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有某种程度的线性关系。其中金融发展用金融深化指标(其等于金融中介的流动负债M2与当季GDP的比率)和存款货币银行在配置国内信贷过程中相对于中央银行的重要性指标来表述,经济发展指标用季节调整后的GDP环比增长率和当季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当季GDP的比率来表述,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金融中介特别是存款货币银行在配置国内信贷过程中相对于中央银行的重要性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谈儒勇,1999)。

考虑到谈儒勇没有进行因果关系检验及选取的样本比较短,有的学者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其研究进行补充检验,结果显示,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并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金融资产数量扩张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的(曹啸,吴军,2002)。后来又有学者扩大了样本,利用中国1952~199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一个多变量向量自回归模型系统实证研究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金融中介发展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任何方向的因果关系,金融中介效率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金融中介规模的扩大对经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投资规模的增长;而金融中介效率的提高与国有、非国有工业的增长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李广众等,2002)。

以上学者都是把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对中国金融发展与地区差距方面的探讨比较少,有的学者利用中国1988~2002年期间金融中介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数据,分东、中、西三个地区分别对他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金融中介的规模指标和金融中介的效率指标与经济增长指标之间在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显著的长期相关性。另外,东中西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不同的,在东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关系,而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显著(周好文,钟永红,2004)。还有学者对中国大陆除和重庆29个省1978-200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单独对各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运用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就长期而言,中国金融发展是供给导向型的,即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就短期而言,中国金融发展是需求跟随型的,即经济增长带动了金融发展(孙力军,2007)。

(二)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我国学者仿照Demirgu-Kunt和Levine(1996)的做法用1993-1998年的季度数据得出在样本区间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谈儒勇,1999)。对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定量的分析运用一些传统计量经济学方法,且以经验性的单方程为主,在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在应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时,在滞后期的选择上存在很大的任意性,因此得出的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鉴于此,有的学者又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框架下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冲击响应方法对中国1995-2001年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选取季度人均实际GDP的对数值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选取资本化率、交易价值、季度周转率作为衡量股票市场发展状况的指标。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只存在着由经济增长到股票市场发展的单向因果关系,而股票市场规模扩张冲击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十分微弱(冉茂盛,张宗益,陈梅,2003)。有的学者得出反映股票市场规模的指标与经济增长有正的相关关系,而反映股票市场流动性的指标与经济增长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冀志斌,彭克强,2004)。有的学者采用1996―2005年的季度数据运用序列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一方面,代表经济增长的GDP增长率指标和代表股市规模的资本化指标、代表股票市场流动性的交易价值指标以及代表股市流动性的换手率指标之间都存在正向的协整关系,并且存在由GDP增长率到资本化和交易价值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但经济增长指标GDP增长率和换手率指标之间不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李冻菊,2006)。

(三)整个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对于中国金融市场、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我国学者也做了相关的研究。有的学者对指标做了改进,选取家庭部门所持有的直接证券数量和企业部门所发行的直接证券数量作为衡量金融市场的发展指标,选取银行对家庭部门的主要负债额一储蓄总额和对企业部门的资产一信贷总额作为衡量金融中介发展水平的指标。实证结果表明,尽管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都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但相比较而言,金融中介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重要(战明华等,2002)。有的学者采用带有控制变量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运用中国1981~2002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有密切联系且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王志强等,2003)。

有的学者则使用单位根检验和Johansen协整检验技术对1994―2002年的季度数据检验了中国信贷市场发展和股票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信贷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显著效应是通过信贷比重的增长起作用的,而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明显(赵振全等,2004)。有的学者在控制股市流动性和波动性的情况下,采用多元VAR模型对1991-2004年的季度数据对中国股市发展、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而且相关关系为正,说明银行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然而,股市发展和股市流动性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均没有任何因果关系,在考虑银行发展的情况下,股市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负面的影响。考虑到系数的非显著性,认为股市发展没有对经济增长产生任何促进作用。相反,股市的波动性与经济增长和银行发展之间有着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而且相关关系为负(粱琪等,2005)。

最近这两年,有学者基于1952-2007年中国数据利用VAR因果关系检验和方差分解探索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说明银行业体系对中国经济增长占据重要地位,其作用大大高于股票市场(陈伟国等,2008)。

篇2

【关键词】世界经济;现状;发展趋势

一、研究背景

当今,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中国经济会影响世界经济,世界经济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国应理性的认识世界经济的现状,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有效促进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

世界经济形势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发生变化,世界经济形势自然也会发生变化。尤其是现在进入了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总体上来说,世界经济的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速度加快,导致世界经济形势也在以较快的速度变化着。但是,这种变化并非无迹可寻的,而是会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对世界经济现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来探索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从而帮助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制定出适宜的经济发展策略。

二、世界经济现状

世界经济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呈现出一些较为明显的特征。世界经济现状如下。

(一)经济增长分化

当前世界经济处在一个缓慢复苏的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化现象。首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速分化加剧,发达国家的经济出现回暖兆头,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其次,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分化现象,发达国家整体呈现一种增长向好的趋势,而主要的发展中国家整体增速却出现下滑的现象,甚至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出现负增长。

(二)各国应对不一

面对各种经济问题,各国进行了不同的结构调整,应对方案不一。虽然部分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原有经济结构得到不断稳固,比如美国、德国、英国等。但是部分国家的经济依然得到了有效的调整,在持续发展着,比如中国、印度尼西亚等。另外,还有一些国家对经济问题应对不力,比如俄罗斯等。

(三)就业状况较为稳定

全球就业状况较为稳定,甚至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虽然全球整体的就业状况较为稳定,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总体上来说,发达国家的就业状况相对良好,甚至有增长的趋势,而发展中国家的就业状况基本保持平缓。

(四)劳动成本降低

大宗商品的价格会对成本产生直接影响,比如企业的生产成本、居民的生活成本等。近些年来,大宗商品的价格整体上呈现下滑的趋势,尤其是原油价格。原油以及其他大宗商品的价格下降,将会带动生产成本整体上下降,劳动成本降低,通货膨胀的压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五)新兴产业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得到了有序的推进,新兴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孕育。2007年次贷危机之后,人们更加意识到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近些年来,各个国家一直在需求经济发展的道路,各种科学技术被应用到经济发展之中,比如互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等,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促进了一个后大规模生产世界的来临,带动了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

(六)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近些年来,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虽然全球经济增长出现了部分国家或地区回暖的趋势,但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依旧不足,导致全球经济复苏并不明显。发达国家的新兴产业并没有成规模出现,甚至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而发展中国家传统优势逐渐衰减,经济增长面临转型问题。这些都会拖慢全球经济增长的速度,经济增长动力还需要进一步夯实。

三、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那么,在上述的世界经济发展现状下,未来的世界经济又会有那些哪些发展趋势呢?笔者结合各种因素,总结出以下几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经济增长持续分化

全球经济依然处在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还没有足够的动力来支撑世界经济的复苏。各个国家或各个地区的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依然会增长缓慢或者以一种非均衡的分化态势发展。具体来说,可大致分为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以及转型中的中国三种情况来进行分析。

1.发达经济体

对发达经济体而言,经济增长缺乏稳定性,人们谨慎又相对乐观,但是各个国家不同的应对政策会阻碍经济复苏的进程。美国经济复苏较为温和,但是缺乏稳定性。企业投资回升,房地产市场也逐步回暖,就业市场状况乐观,这些因素价格拉动美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美元的升值导致其出口竞争力降低,油价的持续走低也会导致相关生产商的投资积极性被削弱,这些又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欧元区经济发展不稳定性增加。欧元区面临诸多会影响经济发展的风险,经济、政治以及爆恐袭击都会给欧元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日本经济增长出现下行的趋势,甚至面临衰退的状况。日本目前的应对措施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反而让日本的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2.新兴经济体

对新兴经济体而言,经济发展从长期来看有向好的趋势。俄罗斯、巴西、中东欧等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逐渐下滑;南非、印尼、泰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较为稳定,但同时缺乏上涨的动力;印度、阿根廷、墨西哥等经济增长有向好的趋势。

3.转型中的中国

对转型中的中国而言,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但是长期来看,一系列改革会使中国经济发展向好。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长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出口会有所增长,但是依然有不小的压力,投资也很难有增长。另一方面,消费会出现平稳且小幅度增长,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新技术带给中国的利好因素也逐渐显现。

(二)风险持续累积

全球货币周期进一步分化,金融风险持续累积。主要原因有:美国开始了加息周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新兴经济体危机的爆发。全球汇率出现波动,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可能会出现贬值的现象。整体上看全球人们的预期悲观,导致资本的避险情绪大幅度增加。

(三)贸易波动

对于世界贸易而言,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会带来畸形的供需关系。一方面,全球贸易在一种低速的方式增长着,但依旧有可能超越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其中,美国的贸易以强劲的势头在复苏,但是欧元区、日本和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增长的形势不明显。另一方面,全球的供求关系畸形。大宗商品的价格下降,导致大部分大宗商品释放供给,但是需求却跟不上,供过于求,不利于世界经济的良好发展。

(四)投资有望恢复

在全球投资方面,增长速度趋向缓和,尤其是中国的对外投资受到各方关注。全球对外投资的态势很难好转,但是也不会出现明显的下滑现象。而在未来几年,中国将逐渐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全球对外投资的恢复。另外,产业投资方面将会转移重点,新兴产业和业态将会成为投资热点。随着近些年社会的发展,全球产业性价值链高端引进,预计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方面的投资将会增多。

(五)经济全球化

当今,全球化趋势已经不可避免,世界经济也同样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世界经济活动已经逐渐超越国界,各国的对外贸易、技术转移、资本流动等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了全球范围的有机整体。形成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有: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各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政策;国际贸易以及投资自由化;企业经营国际化。

四、总结

世界经济是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因此,世界济的发展对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为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有必要研究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是:经济增长分化;各国应对不一;就业状况较为稳定;劳动成本降低;新兴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市场预期悲观。总之,现在世界经济发展的状况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结合各种影响因素,可以总结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经济增长持续分化;风险持续累积;贸易波动;投资有望恢复;经济全球化。

本文是以一个经济整体来研究世界经济的,通过对世界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的研究,各国可以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向好的部分,对于向坏的部分,则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尽力避免。相信本文的研究可以对各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任希丽.当前世界经济长波运行状态及趋势分析――兼论世界经济长波中的经济危机与赶超效应[D].南开大学,2013

[2]徐培华,吴辉,于保平.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的新格局及其发展趋势[J].世界经济,2000,1

[3]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宏观分析组.分化复苏的世界经济:新引擎、新风险、新常态――2016年世界经济分析与展望[J].世界经济研究,2016,1

篇3

关键词:新形势;房地产经济;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2

房地产涉及面较为广泛,且相关方面的关联度较高,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效用[1]。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发展迅速,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为促进房地产可持续发展,应积极解决存在的问题,掌握其发展趋势,深化市场经济改革。

一、当前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积极方面

近年来,尤其是2010年以来,房地产经济发展迅速,房地产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在推进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效用[2]。房地产涉及产业较广,具有基础作用,它的发展大大带动了装修、建材、金融及家电等行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全面提升作出巨大贡献。另外,房地产经济的有序发展也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衣食住行中,住是最为重要的保障和需求,特别是伴随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房地产有力地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住房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积极发展房地产经济是改善国民整体生活水平,提升幸福感的基础。

2.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推进,以及处于后金融危机阶段,我国房地产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这几方面:

(1)房价涨幅较大。当前,我国处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城市人口大幅增长,而这必然增加了住房的需要。但是土地资源是有限和稀缺的,开发权被掌握在政府手里,以致于市场缺位,形成住房供不应求的形势,最终造成房价的大幅上涨。而房价的持续上涨会导致大部分消费者及投资人会预判房产会持续性增值,具有较大的投资空间。而这样又反过来刺激房价的提升,如此造成房地产价格存在一定的泡沫化,不利于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

(2)房地产市场不规范。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市场中的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一类的刚需房供应量较少,而高端住房供大于求。而这种不合理供需结构会造成房价的上涨,导致房地产泡沫化,不利于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住房质量。另外,房地产行业的高利润性,以及入门标准未做明确要求,使得各类企业纷纷参与到该行业中,使得开发商水平存在差异,房地产市场的管理有待规范。

(3)房地产信贷体系不健全。近年来,我国制定了多项房地产金融制度,并逐步形成体系,但是仍存在不足。一是房地产贷款一直倾向开发贷款,住房信贷发展有待加强,据统计,我国房地产贷款占银行消费信贷总额的1%左右。二是住房消费信贷加大了银行风险。除此之外,抵押制度、保险制度、信用管理制度等有待完善。

二、新形势下房地产经济发展趋势探讨

1.房价日趋稳定

当前,我国房价上涨幅度较大,不但影响到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也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但是伴随国民经济发展日益稳定,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及政府各项宏观政策的出台及调控,未来房价必然会逐步稳定下来[3]。而对于该稳定时间点及价格会应地域和各地区房地产政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与此同时各地区房地产经济泡沫化程度也是不同的,因而对各地区价格水平和稳定时间点也有不同影响。

2.房地产市场逐步成熟

从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整体情况看,现处于较为繁荣、稳定的阶段,虽在当前发展中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处在摸索阶段,但我国房地产经济总趋势仍呈出积极发展的态势,同时,国家不断出台相关的政策政令,对房地产经济进行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以引导房地产经济朝着健康稳定的发展。另外,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国内房地产经济发展也需要遵循一定市场发展规律[5]。从已有的政策来看,房地产市场需要在改善低收入人们的居住条件上加大投入力度,重视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发展。

3.房地产企业逐步转型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正逐渐减弱,国内经济增速因此逐渐放缓。此外,随着材料、劳动力成本增长,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力正在增强,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传统房地产企业的生存发展。要顺利渡过这一瓶颈阶段,房地产企业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我国房地产企业转型升级面临巨大的压力,但同时也拥有巨大的机会和空间。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正处于加速扩展时期,蕴藏在民间巨大消费潜力,将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进一步创造出新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4.更为重视环境保护

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开发商在规划具体项目时,逐步意识到应树立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房地产设计理念,重视土地资源开发和环境的有机结合,科学合理的规划房产周边环境和房屋内部结构。而对于建筑物外部,则可根据当地人文风俗和文化习惯,设计出可供居民闲暇生活的健身房、公园、休闲广场等基础配套建设,另外最大限度保持开发之前的绿化、人文、生态等环境,实现房地产的绿色化发展。

5.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新形势下,未来几年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技术的创新和广泛应用。房地产业相关的科技创新有助于以改善人们的居住、办公及学习的条件,优化城市的环境;而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及新能源来开发和设计新产品,促进社会效益的提升,减少污染,同时可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利用科技促进交通、信息、网络等方面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人们带来诸多便利。

三、促进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新形势下,为推进房地产经济朝着良好方向发展,就应该积极有效的解决存在的问题。首先,应建立科学的行业发展模式。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产业处于结构和管理改革的重要阶段,因而需要制定一个符合国情和行业发展需要的发展路径,确定发展目标。同时,要改进和完善房地产管理模式,以实现房地产经济的稳健发展。其次,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为改变房地产经济的现状,应积极变革房地产管理体制,创建科学管理机制,优化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能,明确在房地产经济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主体效用,并对主体的各项行为予以监督。最后,要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从当前房地产相关金融发展情况看,必须尽快、科学合理地调整信贷结构,加大消费贷款比重,并要做好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能力。

四、结语

新形势下,应不断完善房地产经济发展和管理相关的制度、管理模式及运行模式,另外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房地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未来五年,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着力点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在于正确处理好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环境保护等的重大关系,改善和提升产业整体素质,着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双德会.论新时期下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趋向[J].现代经济信息,2013(12):111-114.

[2]赵立松.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趋势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10):134-135.

[3]姬建朝.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外资,2012,4(03):136-138.

篇4

中外名流汇聚畅谈投资机遇

该论坛邀请国内外权威机构及权威人士分析“十一五”期间中国投资形势,探讨中国经济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趋势,解析影响上述地区投资环境变化的原因及其创造的新的投资机遇,并就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

开幕式上,亚洲资本论坛主席李俊、吴江市长徐明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分别致词,美国普林斯顿基金管理公司全球副总裁浮勇军等知名企业家发表了投资感言。

在主题大会上,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所长罗云毅、欧元之父蒙代尔等知名人士围绕2006年投资形势、投资合作、投资选择、投资策略等主题发表演讲。

会议还就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展开讨论。

福布斯排名:全国成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据悉,本次论坛是亚洲资本论坛系列投资论坛的第一站。与会者近距离感受到了吴江这个中国最具成长性城市的经济活力与发展潜力。

改革开放以后,吴江从乡镇企业起步,经济水平迅速提升。吴江以“亲商、安商、富商”为宗旨,成为外商,特别是台湾、日本、韩国等地区企业投资的热土。

近年,外资、民资的涌入加快了吴江的产业化进程,电子信息、丝绸纺织、电缆光缆、缝纫机、彩钢板、羊毛衫6大产业被列入江苏省20个重点培育产业名单。全市拥有3个中国驰名商标和4个中国名牌产品,两家企业进入中国1000家最大企业集团行列,7家企业成中国进出口企业500强,7家企业入选中国制造业1000家最具成长性中小企业。

2005年,吴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760元。在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榜中,吴江名列第六。在福布斯中国大陆百佳商业城市评选中,吴江位列全国县级市第三名,是全国成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名镇尽展风采

篇5

关键词:世界职业教育体系;社会要素;比较

一、影响职业教育体系形成的社会因素分析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职业教育模式的形成,都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福利制度、产业结构、就业情况、文化等社会要素有着极为复杂和密切的联系。

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因而决定了其所需的技能类型与职业教育模式。根据经济现代化程度,可由低到高把经济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传统农业型经济;正在进行现代化,但仍贫穷的经济;富裕但仍在进行现代化的经济;富裕且已基本完成现代化的经济。从目前世界各国经济状况来看,美国基本已处于第四阶段,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基本处于第三阶段,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第二阶段,其他一些更为贫穷的国家则处于第一阶段。一般地说,处于第四阶段的国家,其产业结构主要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处于第二阶段的国家,服务业有了很大发展,但高技术的制造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处于第三阶段的国家,较低技术的制造业占据较大比重。

经济发展模式、福利制度、就业制度也与职业教育模式有密切联系,而这些要素之间往往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分析。目前西方国家与之相关的政策基本上可划分为两种,即新福特主义(new-Fordism)和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它们都是对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福特主义这种低技能、高工资、高就业经济发展模式与就业制度否定的结果。新福特主义以美国和英国等为代表,主张通过减少国家、社会和工会对经济干预的力量,建立更加灵活的市场,减少工资、福利、税收开支等手段,来增强企业的经济竞争力。他们对竞争性个人主义很推崇。后福特主义以德国、日本、新加坡等为代表,它反对新福特主义通过降低劳动力报酬和福利,以及通过抨击劳动力保护法来建立高度弹性的市场以发展经济的战略,而主张通过政府、雇主和工会的合作,给所有工人提供好的工作条件、高工资、高福利,鼓励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在劳资之间建立高度的信任等措施,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创造一种“高技能、高工资的魔术经济”,来增强企业的经济竞争力。这两种政策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干预深度,比如实行新福特主义的英国,其政府一直坚持的一个原则是,培训主要是雇主的事情。

就业状况自然也是影响职业教育模式的重要因素,因为失业率是西方国家关注的重中之重。西方国家近年来出台的许多职业教育措施,就是出于解决失业率,特别是青年失业率的需要。

文化对职业教育模式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如德国双元制的成功,与“企业必须深度参与职业教育”这一观念是密切相关的。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模式,从而需要不同的职业教育模式与之相适应。

二、部分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特征与职业教育模式

(一)中国台湾

1.社会基本特征

台湾的福利比较低,但是雇员的工资收入很高,因此在分配方面,台湾更倾向于就业者,这有利于激发人们积极接受教育与培训的愿望,以获得稳定的工作。台湾的制造业很发达,在其产业结构中,制造业占很大一部分。在管理制度方面,政府高度集权。

2.职业教育体系

台湾的教育体系是普、职、成三位并列,职业教育在台湾教育体系中拥有很高地位,它独成体系。在职业教育系列,最高可以获得博士学位。台湾通过完整的职业教育学校体系培训“专深型”人才,这与其产业结构是相适应的。

3.发展趋势

台湾随着制造业向中国内地转移,以及第三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导致其就业结构的变化,使职业教育近年来呈现出向综合高中发展的趋势,从而使得职业教育体系呈现出与美国趋同的势态,所培养的人才也由“专深”向“广博”发展。

(二)美国

1.社会基本特征

在经济发展与就业政策方面,美国是典型的新福特主义代表,它所实施的政策是低福利、高收入、高就业率,当然,高经济增长率是其成功地实施这一政策的保证。这一政策与美国一直强调“个人”、“竞争”、“自由”、“民主”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在就业结构方面,美国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流动性高。在产业结构方面,美国的中低端制造业很少,主要产业是第三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新经济的发展中,美国处于领先地位。

2.职业教育体系

美国职业教育的实施机构主要是综合高中和社区学院,社区学院是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一大特色。美国职业教育具大众性特征,其职业教育主要由学校或学院这种公共教育机构来承担,雇主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在美国一直很低,当然这与其职业流动性高也应有一定关系。美国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才是“宽专多能型”,这与其社会特征是相吻合的。

3.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日趋成熟,美国职业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那就是职业生涯与技术教育体系的发展,这一体系使得美国职业教育朝着两个重要方向继续发展,即职业教育的终身化与大众化。职业教育对个体而言是“全程教育”,对国家而言是“全民教育”。

(三)德国

1.社会基本特征

在经济发展与就业政策方面,德国所采取的是后福特主义,高收入、高福利、低就业率。在产业结构方面,德国仍然保持着世界中高端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另外,德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全民、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的“职业文化”。

2.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众所周知的“双元制”。“双元制”的成功实施,需要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三方密切合作。这种“企业本位的现代学徒制度”,既需要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深度干预,需要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积极参与,也需要学校积极配合。后福特主义的政策,决定了政府有可能深度干预职业教育,而德国的职业文化决定了行业、企业有可能积极地参与职业教育。这就为“双元制”在德国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所培训的人才为“专深型”,这与其产业结构以中高端制造业为主密切相关。

3.发展趋势

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长缓慢,企业难以提供足够的培训岗位,使得“双元制”在德国的发展面临困境,东西德合并也给“双元制”带来了新问题。但是,德国政府已采取了许多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包括对“双元制”本身的改革。“双元制”作为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地位并未动摇。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目前的发展趋势主要是职业教育后移,以及随之而来的如何建构更高层次的“双元制”,承担这一任务的是职业学院。

(四)英国

1.社会基本特征

英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与就业政策方面所采取的也是新福特主义,尽量引入市场化机制,减少福利,提高收入,随着经济状况好转,其就业率开始回升。其产业结构主要是中高端制造业。在文化观念方面,英国政府一直坚持认为,培训主要是行业的责任。

2.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错综复杂。义务教育的毕业生既可以留在学校继续学业,也可以到继续教育学院接受职业教育,或是接受政府所提供的各种各样的培训,如现代学徒制等,也可以接受雇主提供的培训。当然有一部分人不接受任何培训而就业,也有一部分人失业。可见,英国职业教育体系是教育与培训并举的。随着“就业部”与“教育和科学部”的整合,以及后来“教育和就业部”演变成“教育和技能部”,英国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基本整合到一起。

英国政府很早就意识到职业教育所培训的技能与工作要求差别比较大,因此,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VQ来非常积极地推行能力本位教育,但更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整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直是英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将生涯教育的思想渗透于教育体系中,用CNVQ整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体系”来真正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

3.发展趋势

近年来英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有:政府继续扩展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规模,丰富教育对象的组成,让更多不同背景的学员都能接受此类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积极发展现代学徒制度,现代学徒制在英国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日见重要,大有成为中职主渠道之势;中学后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重新受到青睐,义务教育后选择学习职业类课程,尤其是现代学徒制的年轻人在不断增加。

(五)日本

1.社会基本特征

日本政府所采纳的经济发展与就业政策是后福特主义,追求高收入、高福利、高就业率的模式。日本人更多地希望通过团队合作,而不是个人竞争来发展经济。这与日本的传统文化精神是一致的。但是,日本目前的失业率比较高,这与中低端制造业转移有关。日本的产业结构仍然主要是中高端制造业。日本的企业结构有一大特点,即以大型企业为主。

2.职业教育体系

日本职业教育体系有一大特点,那就是学校职业教育不发达,主要由企业自己进行职业培训。一方面,这与企业关于职业培训的一个观念有重要关系,即学校不可能培养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只能在工作中形成,学校所能培养的只是“可培训的能力”;另一方面,日本企业的一些管理措施、企业文化、企业结构也为这一模式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坚实条件,这些条件包括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以及以大型企业为主的企业结构。

3.发展趋势

日本的职业高中已向综合高中发展,但职业培训主要仍在企业中。由于失业率近年来增高,员工不再终身受雇于一个企业,终身雇佣制受到挑战,因而其企业内培训可能会进行一些改革。

(六)澳大利亚

1.社会基本特征

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与就业政策所追求的是高福利、低收入、高就业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们对职业教育与培训非常重视。

2.职业教育体系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主要由劳动部门负责,劳动部门的作用逐渐加大,且占主导作用。直接承担职业教育的主要实体是TAFE。TAFE虽然是学院,但实际上学员80%的时间在工作现场进行工作本位学习,只有20%的时间在TAFE进行学校本位学习,它实际上也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学徒制度。因此,澳大利亚所培养的人才也是“专深型”的,强调就业导向以及技能水平的提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积极推行能力本位教育,尤其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

澳大利亚的职业资格证书很发达,采用职业资格框架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起来。

3.发展趋势

近年来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培训机会大大增加,接受职业的人数越来越多。过去7年中,在财政和基本培训项目(infrastructure initiative)的支持下,加入培训合同的青年和成人的数量大大增加。2000年,正在接受培训的学徒 (apprentice)和学员(trainee)人数为27.5万人,这一数字对人口不多的澳大利亚来说是比较庞大的。此外,强化“客户为中心”、“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强调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培养“世界级”的知识工人;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打“高职”牌,向外开拓“远程校园”,在内建设“国际化校园”。

尽管上述一些主要国家或地区职业教育体系错综复杂、变化多样,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他们主要是在三个维度上展开的,即在职业教育的责任上主要是由政府负责,还是由行业、企业负责;在职业教育的形式上主要是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还是企业本位的职业培训;在所培养的人才类型上是专深型还是普通型。从这三个维度,可以分别对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定位,其结果见表1。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社会的基本特征

我国是属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但仍然贫穷的国家。尽管我国的福利制度逐渐完善,但福利水平仍然很低。在工资方面,总体收入水平仍然不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国的失业率正在增高。在产业结构方面,尽管我国的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有了很大发展,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制造业特别是中低端的制造业将仍然占据主体地位。除了少数大型国有企业外,大多数企业的规模也不够大。

(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征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责任主要是由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承担的。在形式上学校职业教育占据绝对主体地位,所培养的人才基本属于普通型,技能专深程度不够,与工作的关系不够密切。职业教育体系的这些特点与我国当前的社会特征不相适应。

尽管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遇到了一些

挫折,但是低福利、高失业率的社会特征决定了“工作”仍然是我国劳动者获取收入、求得生存的主要手段。并且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而在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要获得比较满意的工作,劳动者就必须接受高质量的培训。因此,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实际上拥有广阔的潜在市场,关键是必须设计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

(三)我国未来职业教育体系构想

在所培养的人才类型上,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决定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是“专深型”的,而不是目前的“普通型”。综合高中、学科本位的高职不适合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实际需要。

在职业教育的责任上,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职业流动率高的特点,决定我国的行业、企业在未来较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不太可能承担主要的职业教育责任,政府必须在职业教育中继续发挥主体作用。我国未来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应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积极扩大劳动部门的作用,促进各类培训的大量发展,并借鉴英国经验,将教育与培训整合起来,采用证书体系,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证书教育整合,技能证书与专业证书整合。完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是未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职业教育的形式上,企业本位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先天不足,后天营养不良”这一事实,决定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学校本位职业教育仍将在我国占主体地位。但是,这种职教体系在教学内容、实训设施、专业师资上,具有三个靠本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不管学校的教学内容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相比,总有距离;不管学校的实训设施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一线最新生产设备相比,总有距离;不管学校的专业课师资如何强调“双师型”,与生产、服务一线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相比总有距离。这些“致命缺陷”,只有靠“校企合作”才能克服。但是,我国企业由于文化传统、政策体制上的原因,对深度参与学校职业教育普遍兴趣不大。因此,如何借鉴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经验,在政策上建立激励机制,让企业有积极性深度参与学校职业教育过程,形成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体制,使“学校学习”与“职场学习”真正紧密结合起来,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未来发展面临的另一个重要课题。

此外,目前国际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努力打破职业学校与职业培训机构的界限,打破工作与学习的界限,由多元的实施体系转向一体化的实施体系。因此,如何通过科学的职业分类、贯通的课程体系、弹性的学制来建构一个服务于个人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应成为我国新世纪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一个更重要的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疆土辽阔,地区差异大,全国实行统一的职业教育模式是不现实的。“二元经济”特征以及“东西部”明显的地区差异,决定了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应该有不同的职教体系。因此,本文的主要意义在于为世界职业教育体系的比较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框架,而不仅仅局限于结论本身。

[参考文献]

[1]鲍尔.21世纪世界职业教育门).教育展望(中文版),2000,(1).

[2]石伟平.战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轨迹[J].比较教育研究,1997,(1).

[3]陈永明.日本职教发展的特点与改革趋向[J].外国教育资料,1998,(3).

[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gR.200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国际劳工局.世界就业报告(1998—1999)[R].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篇6

关键词 电子信息技术;重要性;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n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51-132-01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受到了相关产业部门的极大重视,成为衡量经济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设备,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得到了极大地推动。但是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隐患,只要从根本上清除了这些隐患才能为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该种技术的长远发展。

1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意义

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方面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通过引进前沿的高端技术,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从专业的角度可以将电子信息技术划分为以下几个领域:计算机技术程序语言设计、计算机游戏开发、光纤传导技术等诸多方面。这些技术的使用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前提,通过一定的载体来获取、处理、加工以及为信息设备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化服务。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呈现出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特征。目前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与网络传播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是当前经济发展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电子信息技术推动了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推动现代化社会的重要力量,电子信息技术已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2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存在的具体问题

2.1 市场结构不健全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受到了市场结构的严重影响。由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起步晚,各种产业机构在设置上严重的制约了其长远的发展前景。只有在改革当今市场结构、优化产业流程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的飞跃式发展。

就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规模来说,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虽然在规模上我们能够站在世界领先地位,但是从产业 、产品的质量以及行业发展的综合潜力上与发达国家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而市场结构的不健全则是造成这种缺陷的主要原因。

2.2 专业技术人员缺失

高新技术的发展对于技术人才的依赖性是很大的,尤其是在科学研究与应用的最新领域。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技术人员有着严格的要求,能够掌握核心、实用、综合性的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在该领域的顶尖人才处于紧缺的状态,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发能力,难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2.3 支持性环境的缺失

产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总体来说经济环境、法制条件、政治环境等都会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我国,专门针对高新技术发展的法律体制还没有得到实施和完善,在专利保护、市场准入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成为制约科研发展的典型因素。除此之外,专业的电子信息技术攻关人员缺失、市场监管力度较弱、非法使用和贩卖信息技术同样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只有清理和整顿当前的产业市场,提供支持性的成长环境,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才能获得稳定有序的发展。

3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电子信息技术以其自身易于传播的特点成为一种全球共享性的技术,正是因为这种全球化的特征使得国际经济危机对其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在这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中国刚刚起步的电子信息技术同样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作为一种典型的高新技术,该产业在发展中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大、负面影响弱的特点而备受各国青睐,是在当前资源匮乏的经济发展环境中注定有着长远的发展前景。相对于其他的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具有巨大的优势,在该领域投入大量的资源、财力、物力无疑将会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将会快速发展,并且将会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3.1 层次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因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在技术研发、产品设

、工艺优化、成品采购及销售等都对于全球化的分工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先进企业凭借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以及雄厚的企业实力进行信息技术产业的行业优化,将科技含量高的研发和设计工作留在综合能力较强的西方,对于劳动密集型的低科技含量工作则是转移到拉美及一些亚洲国家,通用产业的调整实现了整个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我国这种形势同样存在,具体的表现则是有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向西部进行优化型产业转移。由此可以推断,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正呈现出层次化、国际化的趋势。

3.2 产业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

在经济建设中,具有相关性的产业在一定的组合下进行集聚可以产生规模效益。对于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来说,只有这种产业在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之后才能以此为跳板实现更为长远的发展。在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起步较晚,整个产业处在快速的发展中,在这个过程中,产业化和集成化的发展将会使得行业生存能力增强,在抵抗外部风险中能够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形成产业化之后,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可以依托信息的内部沟通、内部流程的优化来促进产业的发展,而集成化则是产业化形成的重要基础。目前,全球化的产业竞争愈演愈烈,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只有在形成产业化、集中化之后才能增强自身在经济领域的竞争能力。由此可见,电子信息技术目前以呈现产业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

3.3 区域性、整体性的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依托该技术形成的产业也在迅速的发展着。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区域性的行业组织逐渐的建立。区域性的行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制定统一的行业规范,促进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良性发展,并且致力于整个行业力量的整合优化,使得该产业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在区域性产业形成的过程中,区域性的集结使得该地区产业呈现出一定的整体性,而在全球化不断地推进中,分割的区域又在信息的流通中形成一个大的整体,使其呈现出全球性的整体性。区域性和整体性也是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1]何碧辉.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电子科技,2009(03).

[2]于雷.世界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趋势[j].电子信息周刊,2011(04).

篇7

关键词:经济分析;经济预测;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F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4-0170-03

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可以分为宏观层面与区域层面,有的学者研究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和预测]和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建议,也有学者考虑了经济发展中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如技术的引进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4],直接因素、间接因素和主要因素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整理了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数据,分析了吉林省经济发展的现状,并预测了经济发展趋势。

1 吉林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自1978年以来,吉林省经济总量不断增长。按可比价计算,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达30.3倍,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9倍,第二产业增长47.8倍,第三产业增长55.7倍。2013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4808.01亿元,同比比较增长了近9.0%,高出同期全国平均增速1.4个百分点。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吉林省经济存在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也表明近年来吉林省经济增长的质量提高,稳定性进一步加强;各产业的分布与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率都较高。具体发展数据如图1所示。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第二产业的增速高于地区GDP的增速,第三产业的增速与地区GDP的增速基本持平或略低,第一产业增速明显低于地区GDP的增速。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吉林省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从1978年的29.25:52.40:18.35调整到2012年的11.83:53.40:34.77。从调整的结果看,第二产业的比重基本保持在53%左右,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提出以及吉林省“十二五”规划的实施,第二产业的重要程度不断上升,对于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重要。

城乡居民生活方面,从1978到2012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了将近70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增长了47倍。城镇人均住宅面积增长了9倍,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增长了3倍。同时,城镇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也在不断降低,揭示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但同时,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也更加明显,这一趋势有继续扩大的倾向。下表列举了吉林省城乡居民消费与住房情况变化。

2 吉林省经济发展外部环境与增长动力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国家宏观调控的约束,给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带来挑战。面对这些不利外部环境,吉林省政府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所带来的机会,坚持“三化”、“三动”战略为主线,维持了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

2.1 吉林省经济发展外部环境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均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使得当时过于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当时中央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中国经济保持着较高的增速,然而,其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情况愈加严重,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有鉴于此,在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时,中央政府主动将经济增速调低,即“十二五”计划GDP年均增长为7%,强调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注重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中央政府采取了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措施的情况下,全国GDP增速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逐步回落,这反映出国家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不断强化经济质量的决心。与此同时,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给吉林省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2.2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速为20%;消费的增速相对平稳,年均增速为14%;国际贸易一直处于贸易逆差,保持净进口状态,“十一五”时期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1978年以来吉林省投资、消费、出口的变化情况如表2。

首先,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处于高增长状态。作为吉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政府不断加大引入非国有投资的力度,对投资结构进行优化发展。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领先全国,投资结构的日渐合理化,产业升级成效明显。

其次,消费需求波动相对平缓,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吉林省整体的消费需求水平波动平缓,对经济发展来说是相对稳定的因素。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社会消费需求稳定增长。通过施刺激市场消费来推动经济发展,逐渐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最后,近年来进出口平稳波动,进口额度快速增长,出现常年贸易逆差。这也是吉林省与发达地区差异化明显的部分。目前从整体上来看,结构性问题突出,如进出口失衡、缺乏深加工的出口产品和国际知名的品牌。这种模式对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造成制约。

3 吉林省经济发展预测

通过上述对吉林省经济发展相关问题的分析,结合吉林省“十二五”规划中相关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政策,通过高、中、低三种预测方式对吉林省未来经济发展进行预测。

3.1 经济预测低方案

2013年按前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10.3%设定,“十二五”期间,其他年份经济增速按10.5%考虑,“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速按8.9%考虑,“十二五”期末的一、二、三产的比重按“十二五”规划的10:50:40考虑,2020年的该比重按9:48:43考虑,其他年份做等差线性插值处理。预测结果见表3。

3.2 经济预测中方案

考虑到2011年和2012年吉林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3.7%和12%增长,而且“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4.9%,因此,2013年经济增长预计为10.8%,“十二五”期间,其他年份经济增速按11%考虑,“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速按10%考虑。由于调结构与保增长之间存在矛盾,在保持高速增长情况下,“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一、二、三产的比重10:50:40的目标很难实现,在该种增长速度下,到2015年二产的比重将小幅提高,一产和三产比重将略有调整,预计2015年一、二、三产比重9:54:37,2020年的经济结构按8:52:40考虑,其他年份做等差线性插值处理。预测结果见表4。

3.3 经济预测高方案

在高方案中预计2013年经济增长11%,“十二五”期间其他年份经济增速按12%考虑,“十三五”期间初期经济增速按11%考虑,末期经济增速按9%考虑。在该种增长速度下,到2015年二产的比重将继续小幅上升,预计2015年一、二、三产比重10:55:35,2020年的经济结构按8:53:39考虑,其他年份做等差线性插值处理。预测结果见表5。

4 结语与建议

本文对吉林省1978-2012年以来经济发展数据进行了分析,从国家的宏观环境和内部投资、消费、出口两方面探讨了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经济数据和吉林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给出经济发展低、中、高三个预测方案。本文的预测过程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但是预测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特点,也结合了经济发展的不同变化情境,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通过对现状描述和未来预测,为吉林省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建议。首先,需要继续扩大内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是社会生产的起点和终点。利用刺激消费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数量与质量的提高。其次,继续扩大对开放水平。吉林省进出口相对来说能力不足。利用长春地理位置优势,加大优势产品的出口量,提高对外贸易量,促进经济发展。最后,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应该进一步加大力度。同时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非国有投资的比重,利用外资的投入来加快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友余.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及其预测[J].统计与决策,2013,(3):133-136.

[2] 田强,陈莉.三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1):71-77.

[3] 袁建新,刘幸赟.技术引进促进经济增长作用省际差异性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0,(5):78-87.

[4] 李鑫.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时代,2009,(7):11-12.

[5] 白永秀,王颂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及影响因素[J].经济学家,2011,(6):102-104.

[6] 吉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吉林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篇8

关键词:旅游业;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

一、引言

目前对旅游业发展趋势及预测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条件、旅游人次数、旅游服务设施、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总收入这几个方面的研究。本课题准备考虑杭州市境内旅游人数、境外旅游人数、星级宾馆数目、景点数目以及旅游总收入这几个影响因素,基于灰色理论的相关性分析,主要运用调查研究法、灰色预测、时间序列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研究近年来杭州旅游业与当地其它产业的对比分析实证,分析旅游业的发展情况,以期给杭州市旅游业的当前发展做出科学的评价,以及预测杭州旅游业未来几年(包括中长期和短期)的发展趋势,为杭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杭州市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旅游业各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首先,利用[SPSS]软件对境内外旅游人数、A级景点数目、星级宾馆数目以及旅游总收入这五类数据进行[Z-score]标准化,实现量纲统一。其次,在0.01的显著水平下,对这五类旅游业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境内外旅游人数、A级景点数目、星级宾馆数目与旅游总收入的显著相关,且相关性程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境内旅游人数>境外旅游人数>A级景点数目>星级宾馆数目。由此可见,旅游人数与旅游总收入呈正相关,而星级宾馆数目与旅游总收入呈现负相关。

(二)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

在对2005-2014年的境内外旅游人数、A级景点数目、星级宾馆数目以及旅游总收入这十年的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十年间数据变化的折线、柱状图。观察图表可知:在2005-2014年间,杭州市的旅游业发展速度持续加快,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在2006年间,由于杭州市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第八届西博会等重大节庆活动,境外旅游人数同比增长了20.3%,在2010年的“十一五时期”,全市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速率达到最大,为17.1%。

另外,通过对境内外旅游人数、A级景点数目、星级宾馆数目与旅游总收入间的相关性分析可知:近年来,杭州市的旅游人数持续增长,景点的级别也在不断地提高,星级宾馆数目在逐年减少,但五星级酒店的数目在不断增加,可见,人们正在追求高品质的旅游生活。

三、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旅游总收入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一)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旅游总收入模型的建立

建立经验线性回归方程利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寻求使误差平方和达到最小的经验线性回归方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 (1)

由其确定的模型为:

[Y=Xβ+εE(ε)=0,COV(ε,ε)=σ2In] (2)

首先,将境内旅游人数、境外旅游人数、A级旅游景点数目以及星级宾馆数目依次记为[x1,x2,x3,x4],旅游总收入记为[y],其次,利用[Excel]将2005-2014年间的十组数据随机抽样分为两个样本,其中,2005年、2006年、2009年、2008年、2013年以及2014年作为训练样本,其余四组数据则为测试样本。根据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模型求解。显著水平[p=0.0326

[y=-586.08+0.2506x1-2.0973x2+0.054x3+2.4328x4] (3)

(二)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旅游总收入模型的检验

对于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的旅游总收入模型,[R2=0.9995],[F=528.375],说明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较高,在经过[F]检验之后可知,该回归方程效果显著。

另外,以2007年、2010年、2011年以及2012年的数据作为测试样本,将数据代入公式(3)得到预测值,并与其真实值进行比较,测试值与样本值间的差值相对而言比较小,所以可以判定建立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型成立。

综上所述,旅游总收入[y]与境内旅游人数[x1]、境外旅游人数[x2]、A级景点数目[x3]、星级宾馆数目[x4]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四、结束语

将杭州市的旅游总收入作为反映杭州市旅游业发展的量化标准,然后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到旅游总收入与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此外,还利用[SPSS]软件,对境内外旅游人数,星级宾馆数以及A级景点数与旅游总收入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从而反映这些因素对于杭州市旅游业发展的具体量化关系。并且,根据这些数模研究得到的量化关系,该改变全市当前的旅游现状,以此推动全市当前旅游业的发展,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李海伦.中国第三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J].经济,2011,03:44-45.

[2]成秀杰.“城市旅游”的杭州模式[J].决策,2013(6),52-53.

[3]Yingwei Gu,Guilei Liang.Tourism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rategic Research of Shenyang Economic Riegion[J].2010.

篇9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SD);农产品加工业;区域经济

[DOI]10.13939/ki.zgsc.2015.40.060

1 引 言

我国农业税的取消,有着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其收入,恢复其与城市居民平等地位的积极意义。然而,这种变革也给我国不同地区的地方财税体制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大大萎缩,特别是一些农业税集中的地区,尤为明显。即使上级财政预算和国家财力性转移支付给予当地一定的补助,但这些措施都不能有效地推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对地区产业的生产结构进行调整,结合高新技术及互联网平台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规模产业链,提高农民收入,有效地促进个体经济与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增加地方税收。这对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实质地解决地方财政困难,更好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 农产品加工业的SD模型的构建

2.1 农产品加工业系统的因果关系分析

根据SD的建模思想,确定农产品加工业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因果关系,划分为4个子系统,对其进行因果关系分析。

人口子系统:当出生人口增加,就业人口也增加,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劳动力随之增多,进而整个区域GDP提高了,反之亦然。值得注意的是,人口的增加会促使人均消费下降。

资源子系统:这里的资源主要指劳动力资源、可再生的农产品资源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人口数量和区域GDP增长过快,都可能导致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迅速减少。因此,合理利用资源,能够大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区域GDP的质量。

消费子系统:消费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人口数量的增加、区域GDP的增长,有效地刺激了地区的整体消费,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提高区域GDP。

需求与投入子系统:区域GDP增加,人均消费增加,对深加工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促使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随之增加,相应的农产品贸易量和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也随之增加,最终促使整个区域经济的大力发展。

2.2 农产品加工业系统流图的构造

根据前面的4个子系统的因果关系分析,对农产品加工业与地区经济发展进行SD模型的构建。SD建模的核心在于整个系统的状态变量、速率变量以及辅助变量的构造选择。[1]整个农产品加工业系统选择的状态变量包括区域GDP、农产品贸易量、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资源总量、从业人口、消费总量;速率变量包括GDP、贸易量、产值、人口、消费的增长率及资源消耗率;辅助变量包括贸易、人口、资源函数。本文运用Vensim软件对农产品加工业与区域经济系统进行流图的构造,得到整个SD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农产品加工业与区域经济的系统流图

3 以广西桂林市为例的仿真分析

3.1 桂林市经济发展现状

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区位条件比较优越,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其有6个市辖区、11个县,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2013年年末户籍总人口521.7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99.4万人,人口出生率13.02‰,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3.41万公顷。2013年桂林全市生产总值为1657.90亿元,三次产业的产值之比为18.1%、47.8%和34.1%,地方财政收入和全年出口创汇分别是180.37亿元、7.59亿美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1232.2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4552元,8361元。

桂林市有葡萄、辣椒、红薯、油菜、柿子、柑橘、甘蔗等主要经济农作物。桂林市十分注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开展科技兴农,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开发,促进规模产业链,开创了一系列的名优土特农产品品牌,如荔浦芋、恭城柿子、罗汉果等。同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相继建立了高附加值水产品、无公害蔬菜、竹林等生产基地。近年来,桂林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截至2013年全市已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27家,从业人员76546人,年产值6167995万元,利税721473万元,形成了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和木制品生产等四大支柱行业。桂林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农产品加工业在桂林市工业企业中所占比重较大,说明其在桂林市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表1 桂林市农产品加工业的经济指标

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以上)[]数量[]在工业企业(规模以上)中所占的百分比(%)

企业单位数(个)227[]35.52

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人)[]76546[]42.64

工业总产值(万元)[]6167995[]32.17

工业销售产值(万元)[]5868543[]31.94

出货值(万元)[]489812[]52.58

利税总额(万元)[]721473[]30.39[BG)F] [HT6”SS]

数据来源:由2014年《桂林经济社会统计年鉴》整理及计算而得。

3.2 仿真及结果分析

这里选取2013年广西桂林市的相关数据作为农产品加工业与地区经济发展系统的状态变量和辅助变量的初始值,仿真步长为1年,在充分考虑了人口、资源函数将会发生变动的情况下进行仿真分析,选择性对农产品加工业与地区经济发展系统的区域GDP、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消费这3项指标未来20年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从图2~图4可看出,曲线1-4分别表示4种不同情况:①当前人口增长率、高资源消耗;②当前人口增长率、低资源消耗;③高于当前人口增长率、低资源消耗;④高于当前人口增长率、高资源消耗。

图2 区域GDP发展趋势图

图3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发展趋势图

图4 消费发展趋势图

由图2可看出:在当前的人口增长率的情况下,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能有效促进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可采用农业生态化或产业科技创新等手段,适当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提高地区经济的发展,这既符合当前倡导的低碳经济,也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一致。[2]然而,当在高人口增长率的情况下,整个农产品加工业系统将出现两种极端的发展趋势,资源消耗较低时,区域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反之,区域经济则是负增长。

由图3可看出,在当前的人口增长率的情况下,无论资源消耗高低与否,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变动都不大。而在高人口增长率的情况下,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变动显著,这主要与桂林市从业人口在农产品加工业所占比例较大有着密切关系。

由图4可看出,在当前的人口增长率的情况下,区域GDP即使增长了,消费变动也不太大。在高人口增长率的情况下,消费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区域GDP的增长而增加,人口的增长对消费的影响更加显著。因此,一个地区的消费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人口数量的变动。

4 结 论

通过对农产品加工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分析,我们建立动态系统的SD模型,对桂林市农产品加工业未来20年的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仿真结果表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够有效拉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适度的人口增长可使从业人口增加,进而提高地区消费总额,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是,人口的增长不能过快,否则该地区将会出现资源消耗过度,失业人口增加,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最终也会导致地区经济衰退。

对于传统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地区来说,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依靠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升级。由于社会经济系统具有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不仅体现在系统要素本身的结构上,而且体现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上。基于此,本文从系统和多因素相互影响的角度来预测桂林市农产品加工业未来20年的发展趋势,针对性地提出并制定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因此,桂林市可通过合理的发展规划,结合高新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产业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出口贸易量,提高农民就业质量,更好地引导农民致富,从而更好地推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旭.社会系统动力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篇10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趋势;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整体格局下,国际贸易成为经济全球化核心组成部分。世界贸易组织在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多边贸易的谈判以及贸易争端的解决上都起到了核心作用。但是,由于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环境比较恶劣,各国经济表现相对疲软,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呈现多层次和多种类的问题,多边贸易谈判越发困难,原定部分自由贸易区域的计划落实不理想,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国际贸易框架遭遇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世界贸易组织发达成员国通过自身优势和对贸易规则的利用,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使用不同手段逃避既定义务,保护本国利益,这严重破坏了WTO的精神和原则,导致多边贸易谈判的内容不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世界贸易组织整体框架经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各国经济联系更加密切,而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仍然受到很多不稳定因素的干扰,各国经济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国际贸易环境比以前更加复杂,不同国家和经济体需要面对更加严峻的贸易挑战。与此同时,新技术、新局势、新需求等都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机遇。在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的背景下,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推动了国际贸易新趋势的出现,把握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对于提高我国的外贸水平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趋势

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精细化分工的结果,是不同国家或地区对生产要素、商品、服务等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交换的过程。由于各国的政治环境、法律法规、货币制度、物流技术、语言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国际贸易非常复杂。但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经济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同时各国为了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具有非常强烈的需求,开拓国际市场的意愿非常强。国际贸易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通过不同国家和利益集团的角斗,形成新的特点和趋势。

第一,跨国企业占据世界经济发展主导地位,国际贸易交易集中度呈现上升态势,国际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显著。2015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跨国企业生产投资持续扩大,盈利处于历史较高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无论是在数量还是体量上都在快速增长,这也使得全球生产、投资和商品的大流通进一步加深,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跨国公司在参与全球精细化分工中,在寻找新的定位,并在这个过程形成新的战略同盟,国际交易市场统一性增强,助推了世界经济市场的竞争和贸易自由化。跨国公司垄断了国际创新技术和贸易技术的绝大部分比例,这也使得跨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垄断地位日益加强。由于信息互联技术和物流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跨国企业的经营更为便利和高效,跨国企业现阶段都对其发展战略进行调整,面对国际市场,尽力提高市场份额;对于内部管理,则利用新技术大幅提升运营能力。未来一段时间,跨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会更加凸显,话语权将会更加强大。现阶段,跨国企业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力量,在贸易交易市场的占比不断稳步提高,交易活动也更加频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跨国企业对外投资会对国际贸易的结构形成以及贸易集中区域分布产生重要影响。跨国企业的全球性投资加大会是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的重要表现。

第二,经济体之间利益冲突愈演愈烈,各经济体间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自由化面临诸多挑战。虽然世界各国经济比较低迷,但是全球国际贸易仍然保持增长态势(见表1)。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2014年国际贸易增长率为2.8%。2015年,全球经济依旧脆弱,国际贸易环境还是不够景气,但是,经济体间的贸易活动仍然频繁。自由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不可阻挡的趋势。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转变,全球分工更加细化,分工形式出现新变化。世界经济和分工的变化使得国际贸易的模式和交易方式也发生转变,从而使得国际贸易表现出新趋势、新特点。外贸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故而,全面分析和把握当前国际贸易趋势,有利于我国外贸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趋势策略世界各国、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发展水平并不相同,各经济体和贸易集团间的壁垒在增多,各国对贸易利益的争夺非常突出,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不断抬头。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经济利益,长期通过各种不公平的手段来加速对全球资源的掠夺,同时利用先发优势在WTO框架下制造贸易壁垒,人为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中层出不穷的贸易摩擦和冲突。贸易与劳动标准、贸易与环境保护以及汇率等问题都已列入世贸组织的谈判议程,对于国际贸易利益的争夺越来越明显。根据WTO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G20集团推出的贸易限制措施,有80%左右仍然在实施,对全世界约4%的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形成影响。我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下损失最严重的国家,根据商务部2015年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连续19年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于贸易利益的分配争夺正在呈现两极化的趋势。同等发展水平国家对于贸易市场的竞争也显得非常激烈,各种经济体间的贸易利益之争相当残酷。各国贸易保护政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多边贸易的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多边贸易机制表现更加灵活多样,为各国贸易构建了基本架构。各国贸易保护措施基本都不违反多边贸易的约定,反而表现出对多边贸易规则的支持。这些主要体现在:各国都是在利用多边贸易机制的游戏规则来实施贸易保护;通过多边贸易协定来保护成员国的利益,排斥非成员国。多边贸易协议是各成员国所协商签订的多边贸易规则,所以多边贸易规则的约束力比较局限,更多是依靠成员国间的信用来维持正常运作。世界经济处在稳定增长时期,各成员国都能通过贸易自由化来实现贸易增长和经济发展,所以积极维护多边贸易协议自然不是问题。但是,当全球经济发展处在低迷时期,各成员国为了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对于贸易保护必然会抬头,从而形成对多边贸易规则的挑战和冲击。现阶段,全球经济持续增长仍然存在不确定,但是各国贸易措施还不会对多边贸易体制形成毁灭性冲击,另外一方面,由于全球经济前景的不明朗,各国贸易保护措施将会长期挑战多边贸易体制,从而影响到国际整体贸易体系。各国、各经济体对于贸易市场的争夺已经非常白热化,而贸易保护主义给国际贸易发展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

第三,绿色贸易异军突起,国际贸易被赋予绿色概念,绿色贸易潮流势不可逆。伴随环境日益的恶化,全世界对于保护环境的共识愈加认同,“绿色”成为环境保护的主题。各国对于环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重视,而各国消费者对于保护环境的理念也越来越深入,绿色消费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新消费趋势,绿色贸易则由此产生。经过近年的发展,绿色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逐步上升。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对于环保的理念认识更加深入,绿色消费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人们在消费的时候会更加愿意选择资源绿色的产品,绿色消费成为绿色贸易的基础。绿色生产、绿色市场的兴起,优化了国际贸易的交易结构。从联合国数据显示,绿色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逐步增加,对于资源消耗严重的商品贸易则出现了下降趋势,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为环保产品的应用提供了有利保障。环保产品由于其性能和技术,使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从资源密集逐步向技术、知识密集为主,而绿色商品的国际贸易日趋成为重要内容。

第四,国际贸易交易方式日趋多元化,网络贸易发展迅猛,国际贸易效益显著提高。伴随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逐步多元化,依靠网络完成的贸易正在高速崛起。网络贸易主要是以互联网为依托,不同地区和经济体所进行的贸易和商务活动。国际贸易所需要的所有环节,包括交易的前期沟通、合同签订、商品或者资金的交割、物流环节以及售后服务等都依靠网络平台来完成。而目前网络贸易商品还主要集中在无形产品,比如咨询服务、金融服务等,实物贸易则主要是前期沟通咨询、合同签订以及资金的流通等环节在互联网上完成,实际的货物物流等还是需要传统渠道。网络贸易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各经济体的重视,都出台了或多或少的政策和措施来推动网络贸易的发展。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近年来,网络贸易发展的增长比率非常快速,网络贸易能够有效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益。网络贸易与传统贸易方式相比具有很多优越性,比如交易成本较低,摆脱了时间、空间的约束,网络贸易的应用普及成为国际贸易的一场革命,对于贸易方式的转变具有深远影响。在国际贸易总体保持低速增长的背景下,网络贸易却强势增长。传统贸易交易方式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电子商务为方式的网络贸易能否成为争夺贸易市场的利器,受到了各国和各经济体的高度重视。由于网络贸易的高效性,网络贸易将继续保持快速的发展趋势,成为国际贸易最重要的交易方式之一。第五,国际贸易尚未从危机中恢复,对个别贸易大国的依赖性加强,西方发达国家整体贸易相对低迷。2008年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造成重创,国际贸易量急速萎缩。经过各国一系列的稳定政策,全球主要几个国家经济得到了稳定复苏,全球贸易得到恢复。《2014年世界贸易报告》指出,2014年全球贸易保持低速增长,然而受到欧洲经济低迷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也会受到较大拖累。世界贸易还没有完全从金融危机中完全恢复过来,世界资源的配置机制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2015年,美国经济恢复比较明显,失业金申领数量创下近年来的低位。而中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经济增长都较为稳定,这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基础,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国际贸易将会持续向好发展,尤其是主要几个贸易大国之间的互动将会更加明显。由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国际贸易将会持续恢复。其中,贸易大国之间的互动将会推动全球贸易迈向全新的增长时期。第六,国际贸易整体结构优化,贸易向高端化发展。国际贸易并未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此次金融危机对西方国家的影响非常明显,尤其是欧洲国家,新兴发展中国家则仍然保持较强的活力和较为稳定的发展。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恢复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国际贸易市场快速壮大的新力量,世界贸易格局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国际贸易参与者结构日趋合理。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特点是第三产业全球化,而第三产业全球化正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经济、技术和知识的发展模式,并在影响各国在国际经济市场的竞争地位。第三产业正处于发展的蓬勃时期,在国际服务贸易中保持较高速度的上升趋势。在第三产业贸易中,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商品和服务日益受到全球贸易的关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向高端化调整。

二、我国应对国际贸易趋势的策略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经历了一段波动期,近年来经济持续保持增长,但是也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我国经济结构主要以来料加工为主,原料在国外,而且市场也在国外,我国是典型的贸易大国,所以我国面对国际贸易新趋势,同样也将遇到国际贸易发展的诸多问题。通过分析近年世界贸易发展的趋势和全球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国际贸易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对于我国而言,在目前的国际贸易环境下,我国外贸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制定我国外贸战略,把握国际贸易的机遇,主动提高开放水平,引导国内企业走出国门,进一步提高我国外贸水平和优化外贸结构,积极抓住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有利环境,对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非常关键。

(一)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水平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会随着某个国家或者经济体的意志而停滞不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更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这个大环境、大形势和大格局,主动适应国际贸易新形势下的要求,为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得先导优势。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局势,我国外贸水平的提高必然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因此,我国更应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持续深化对外开放的水平,准确判断现阶段国际经济的发展走势,制定对外贸易战略,以更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国际贸易的竞争和合作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我国应该优化国内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进行国内资源的整合,以形成更强大的国家实力。同时,我国应该加速推动外贸机制的改革,积极按照WTO原则和规定进行落实,优化市场竞争环境。此外,我国还要注意发展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更深层次地推动区域贸易的发展,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二)抵制和打击贸易保护主义

近年来,我国经常遭遇贸易摩擦是由于自身和外部双重因素的作用所导致。自身因素方面,我国的产业结构比较低端,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以价格优势为主,容易导致贸易摩擦;另外,我国出口贸易的比例非常高,对于贸易伙伴国市场的冲击和影响非常明显。在外部因素方面,对国际市场的争夺是时下各国经济增长重要的支柱,各国都会想尽办法为贸易保驾护航。我国是国际贸易大国,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有着巨大的危害,部分别有目的的国家通过建立贸易壁垒来限制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各国为了保护自身经济利益,贸易保护主义趋势日益明显。国际贸易作为我国经济组成的重要部分,我国应该健全反贸易保护的协调体系,提升贸易摩擦的应对水平,通过多种手段抵制和打击贸易保护主义。我国作为WTO的成员国,应该全面剖析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制,熟练掌握贸易救济措施,尽力减少贸易摩擦给我国外贸造成的损失,提高我国贸易水平,保持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我国现阶段面对的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壁垒是我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所衍生的效应,所以针对贸易摩擦,一方面需要积极抵制和打击,而另一方面需要实质性地提高我国产业结构,只有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得到认可之后,我们所面对的贸易摩擦才会进入新的平衡阶段。换而言之,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将会是我国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的新常态。

(三)进一步优化国际贸易结构和提高商品质量

我国经济正面临转型和产业升级阶段,这也是我国贸易结构调整的机遇,我国目前以“进口原材料,初加工出口”为主的贸易模式,这是相对低端的国际贸易交易,我国需要调整和优化贸易结构。在出口方面,我国外贸应该由劳动密集型商品向知识、技术和服务密集型商品转变。同时,进口方面,我国应该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技术。我国外贸结构调整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整体良好的经济环境基础。只有将贸易结构进行逐步优化,我国贸易质量才能进一步提高,加强产品竞争力,形成强大的贸易风险抵抗力,确实推进外贸发展水平的提升。

(四)推动网络贸易发展并加速电子商务普及

根据国际贸易对网络的需要,电子商务作为网络贸易的重要方式,我国需要加速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对消费品行业做出巨大贡献,同时,国家应该扶持其他行业的企业推动电子商务的普及和发展,拓宽企业的推广渠道。另外,我国应该投入更多资源推动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始终保持我国网络贸易技术的前沿性和可靠性。由于网络贸易是国际贸易的新趋势,网络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够完善,所以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健全网络贸易法律法规,以维持我国网络贸易的合法运作。

(五)引导我国企业做大做强并实现跨国经营

国际贸易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跨国公司作为载体来完成,因此跨国公司的经营发展对我国外贸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已经有部分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与国外企业竞争,然而我国跨国企业整体不论是体量或者竞争力都与国外跨国公司还有较大差距。我国需要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我国企业做大做强,积极走出国门,实现跨国经营,在国际市场配置资源,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获取更丰厚的利润,企业的跨国经营对于提高我国的贸易质量意义非同。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国际贸易有效地承载了各国在全球配置资源的需要。对我国而言,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贸易环境,中国经济实质上作为一个挑战者,正在挑战全球原有的经济利益体系,所以这个过程必然会面临诸多的阻挠和问题。伴随近几年世界经济不明确性加剧,我国与其他国家和经济体间的贸易矛盾会更加突出。我国清晰明确的贸易战略关乎自身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也会影响我国与贸易伙伴国在贸易全球化调整中的利益分配,同时会关系到国际贸易体制的调整。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化的进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把握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制定国际贸易战略,以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才可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颖,黄日星,张涛.国际贸易绿色发展新趋势[J].中国商界,2010(2)

2.林玉洁.论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J].现代商贸工业,2011(21)

3.巩胜利.全球贸易格局演变的新趋向与中国的应对策略[J].新金融,2013(11)

4.买梦阳.我国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2)

5.常静.中国应对世界贸易格局演变趋势的策略研究[J].价格月刊,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