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范文
时间:2023-04-11 05:4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深秋的天空里,团团白云像弹好的羊毛,慢慢地飘浮着。
2、秋天带着落叶的声音来了,早晨像露珠一样新鲜。天空发出柔 和的光辉,澄清又缥缈,使人想听见一阵高飞的云雀的歌唱,正 如望着碧海想着见一片白帆。夕阳是时间的翅膀,当它飞遁时有 一刹那极其绚烂的展开。于是薄暮。
3、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秋天,没有春天五彩斑斓的鲜花,没有夏天茂盛异常的绿树,没有冬天纷纷扬扬的雪花,但秋天有果实累累的果树,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到处都是瓜果遍地!
4、秋天,叶子一片片落下,带着一丝丝的遗憾,投向大地母亲的怀抱。她们跳跃着,旋转着,轻舞飞扬着,翩然落下。
5、在秋天里,大部分花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花瓣已经落下,而各种各样的却在争奇斗艳,装点了城市,美化了环境。
6、枫树林给大地铺上了红色的地毯,秋风一吹,枫叶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好似在鼓掌欢庆这丰收的景象。看,那,它们开得多么热烈!多么旺盛!黄的、红的、白的、紫的……一朵朵,一簇簇,迎着秋风,披着寒霜,争妍斗艳,喷芳吐香,开得到处都是,简直成了一个锦簇的世界
7、虽说入秋已久,但今年盛夏酷暑那整天泡在臭汗中的滋味,那随手一摸,一手滚烫的感觉却刻骨铭心,似乎盛夏的余威还迟迟不退却。
8、秋雨打着她们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地压着大地。已经是深秋了,森林里那一望无际的林木都已光秃,老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掩住它身上的皱纹。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衣裳,它们只好枯秃地站在那里。
9、秋天来临了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村外那个小池塘睁着碧澄澄的眼睛,凝望着这美好的天色。一对小白鹅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山谷里枫树的叶子,不知是否喝了过量的酒,红的像一团火似的。村前村后的稻子,低着头弯着腰,在秋风中默默地等待着人们去收割,半空中,排着“人”字形的雁群,高兴的唱着歌,告别人们,向天边慢慢飞去……
10、秋夜,天高露浓,一弯月牙在西南天边静静地挂着。清冷的月 光洒下大地,是那么幽黯,银河的繁星却越发灿烂起来。茂密无 边的高粱、玉米、谷子地里,此唱彼应地响着秋虫的唧令声,蝈蝈也偶然加上几声伴奏,吹地翁像断断续续吹着寒茄。柳树在路 边静静地垂着枝条,荫影罩着蜿蜒的野草丛丛的小路。
11、秋天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么羞涩,夏那么坦露,冬那么内向 。
12、秋天来了,天高云淡,蔚蓝的天空中,大雁成群结队地飞往南方,它们有时排着“一”字形,有时排着“人”字形。
13、蔚蓝色的天空。在深秋时节,一尘不染,晶莹透明。朵朵霞云 照映在清澈的嘉陵江上;鱼鳞的微波,碧绿的江水,增添了浮云 的彩色,分外绚丽。
14、秋天,在一场紧张的收割之后,转眼间一切都褪了颜色,一望无垠的土地苍黄地裸露着。
15、秋天,杨树叶子黄了,挂在树上,好像一朵朵黄色的小花;飘落在空中,像一只只黄色的蝴蝶;落在树旁的小河里,仿佛是金色的小船。
16、晚秋底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 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 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着上 了凋敝的颜色。
17、秋天带着落叶的声音来了,早晨像露珠一样新鲜。天空发出柔和的光辉,澄清又缥缈,使人想听见一阵高飞的云雀的歌唱,正如望着碧海想着见一片白帆。夕阳是时间的翅膀,当它飞遁时有一刹那极其绚烂的展开。于是薄暮。
18、秋也许就藏在金灿灿的稻穗上,也许藏在火通通的柿子里,也许藏在绿油油菜地间。
19、秋天,没有春天五彩斑斓的鲜花,没有夏天茂盛异常的绿树,没有冬天纷纷扬扬的雪花,但秋天有果实累累的果树,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到处都是瓜果遍地!
篇2
一、
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二、
整体感知:作者通过对三峡地适合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山河的深厚感情。
三、文言知识
通假字
1、略无阙处
(“阙”通“缺”,空缺)
2、哀转久绝
(“转”通“啭”,声音曲折)
一词多义
1、绝:①沿溯阻绝(断)
②哀转久绝(消失)
③绝巘多生怪柏(极,极高)
2、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3、清:
①回清倒影(清波)
②清荣峻茂(水清澈)
4、其:
①其间千二百里(这)
②飞漱其间(它们,代古柏)
5、以
①不以疾也(如)
②以丛草为林(把)
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
(或:
古义:有时;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虽乘奔御风
(虽:
古义:即使,表假设;
今义:虽然,表转折)
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林寒涧肃
(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3、空谷传响
(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响:动词作名词,回声)
4、回清倒影
(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5、晴初霜旦
(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
6、素湍绿潭
(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1、略无阙处
(略:完全、全部。)
(“略无”,
完全没有。)
2、重岩叠嶂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3、不见曦月
(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4、至于夏水襄陵
(至于:到)
(襄:上,上升到高处)
5、则素湍绿潭
(素:白色)
(湍:急流或急流的水)
6、飞漱其间
(漱:冲刷)
7、良多趣味
(良:甚
很)
8、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9、属引凄异
(属:zh
ǔ,接连)
(引:延长)
10、故渔者歌曰
(故:所以)
11、不以疾也
(疾,快)
12、哀转久绝
(绝,消失)
13、林寒涧肃
(肃,清冷)
四、重点句翻译: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即使骑上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上涨漫上小山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绝了,不能通航。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⑤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悬泉瀑布在山峰间飞流冲荡
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⑦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
在秋天,每到初晴或下霜的早晨,
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⑨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10)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11)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如有皇帝命令急需传达,(则)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荆州,
(1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
奔御风,不以疾也。
这中间间隔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样快。
(13)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长着奇怪形状的柏树,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冲荡下来,
(14)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15)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哦,巫峡最长;听那绵绵不息的猿猴叫声哦,不禁泪湿衣裳。”
五、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
(3)绝巘多生怪柏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常有高猿长啸
六、理解性默写
1、文中从正面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全文描写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文中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的句子是“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5、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6、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7、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8、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9、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11、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12、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
13、郦道元堪称写水高手,他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描写水势之大,有用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三峡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14、《三峡》与《与朱元思书》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氺的湍急清澈等共同特征。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写猿鸣烘托环境凄清,《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七、拓展延伸
1、引用渔歌的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把自然景观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侧面表现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同时也烘托了秋景悲寂、凄凉的气氛。
2、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答:主要根据三峡江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
1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有特点。②夏天江水暴涨,水势最浩大,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水势由多到少,顺势而下。
③顺上层山势的高峻、江面的狭窄之势而写。
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世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早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答:(1)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2)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艰辛的悲凉感慨。
4、郦道元笔下的美丽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想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山下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答:各位游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伟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季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其它:
1、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
“绿”字修饰“潭”字。“飞漱其间”的“飞”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3.开放性试题
①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②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篇3
1、枫树林给大地铺上了红色的地毯,秋风一吹,枫叶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好似在鼓掌欢庆这丰收的景象。
2、稻田里,一片黄澄澄的稻谷随着秋风翻起金波,绿油油的菜地里,肥嫩的菜叶上闪耀着晶莹的露珠。
3、黄澄澄的稻穗垂着沉甸甸的穗头,棉桃像小树,绽了鸡蛋似的花絮。啊,不是稻田,是黄金的大海;不是棉田,是白银的世界。
4、唯美的句子-秋天悄无声息地来了,迈着轻盈的步子,带着收获的希望和喜悦。稻子成熟了。金灿灿的稻田,那一串串饱满充实的稻穗,承载着的,是农人一年的寄托和梦想。
5、当秋风吹过田野,吹黄了稻子,金灿灿的稻谷,笑弯了腰.人们这才感受到劳动的甘甜、丰收的喜悦,地里的农民,被太阳晒得发黑的脸上印出了笑容,不知淌了多少汗,如今丰收在望,能不叫人开心吗?
6、秋天到了,果园里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在秋阳的映射下闪着金灿灿的光。果农们乐得合不拢嘴,憨憨的笑容里是掩饰不住的喜悦和希望。
7、秋从身边拿出一只小口袋,变戏法似的取出一颗颗丰硕的果实,向台下抛去,那只袋里像有无穷无尽的果实,拿也拿不尽,取也取不竭。沉甸甸的果实飞向大地,坠满金黄的枝头,好一派硕果累累的金秋景色啊!
8、秋姑娘唱着丰收之歌向我们走来了。稻田里机声隆隆,一台台收割机唱着欢歌,正在田里来回穿梭,将沉甸甸的稻穗揽入“怀中”。
9、秋天,稻田里的禾苗成熟了,田野遍地一片金黄;树上的叶子,不断地改变着颜色,逐渐变成深红色、粉红色、淡红色、金黄色、浅黄色、淡黄色、橙色……呈现出五颜六色。秋天的景色美如童话,美如梦境。秋天来临,天气一天比一天凉爽,仿佛在告诉人们夏天已经过去,秋天开始。阵阵秋风的到来,树木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叶子的颜色也在不断变化,渐渐地变成黄色、红色,然后,开始落叶。田野一片金黄,好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给人一种“春华秋实”的感受。到了秋天,盛开,各种各样的都不甘示弱,千姿百态,尽情绽放,的颜色异彩纷呈:有的洁白如雪,有的黑紫如墨玉,有的金黄如金……显得雍容华贵,令人赏心悦目。享受一夏的阳光和雨水,秋天里,稻子熟了,奉献给精心照顾她们的农民朋友金光灿烂笑容!初秋的北大荒,到处翻滚着无垠的金浪,流淌着沁人肺腑的稻菽豆香。一台台水稻收获机在一片片金黄的稻田中忙碌着。
10、秋天,红艳艳的苹果扒开绿叶往外瞧;小红灯笼似的枣子挂满了枝头;像紫玛瑙的葡萄一串串地挂在葡萄架下,真迷人呀!
11、当秋风吹拂着你的双颊,稻田里,那一株株饱满的稻穗充满着成熟的喜悦,弯着腰,躬着背,低着头,它好像是成功者谦虚的楷模,当秋天来临时,硕果累累,秋高气爽,一股成熟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一切都是那神奇的画布——大自然,精心用粗细不一的线条,五彩缤纷的颜料,勾画出一幅又一幅美得动人,色彩斑斓的图画, 让人心旷神怡。 我爱秋天,爱秋的宁静,爱秋的朴素,爱秋的高洁。
篇4
这次习作要求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说一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你选的或画的画。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读给同桌听和同桌交流交流,再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
学情分析
真正的作文是从三年级开始的。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学生不知道写什么,如何写。三年级学生生活阅历浅,积累也较少,对习作没有兴趣,这就给学生习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进行过说话和写话训练,说一句完整的话,写一句完整的话,这也为第二学段的习作打下或多或少的基础。本单元教学内容都是涉及秋天的课文,课下已经让学生把描写秋天的好词佳句积累下来,为这次习作作必要的知识储备。
设计理念
三年级是起步作文的开始,为此本次习作教学设计体现以下理念:首先培养学生说的兴趣和能力,由词到句,由句到段地说,在展示观察画面中说,按一定顺序说,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在“说”中提高学生习作兴趣,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其次以说促写,“说”是前提,“写”才是真正的目的。为了能把习作写好,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口”,再加上老师的“授之以渔”,使学生知道如何去写。由于学生画的是身边的秋天,写的也是身边的秋天,学生便有内容可写。整个习作过程,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从中感受习作的轻松和快乐。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观察图画,按一定顺序说说画面的内容。
2、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把一句话说完整,说通顺。
3、写好后,修改自己的习作,并和同桌交流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图画,介绍图画。
难点:修改习作,交流习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黑板、图画。
学生准备:图画。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现在正是金秋时节,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缤纷的色彩,听见了她美妙的声音。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带着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写一写自己身边的秋天。
(老师入情入境地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继续上好课打下基础。)
二、检查学情,由易到难
1、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关于秋天的好词好句。请大家拿出来,美美地读一读。
(本单元学习的都是描写秋天的课文,课下已经让学生对课内和有关课外的好词好句进行了积累。此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强化记忆,做好知识的迁移,为下一步习作作准备。)
2、师:老师也积累了不少好词语,同学们愿意读读吗?
(出示小黑板)
落叶天空鲜果 大雁蟋蟀
飘香 飞舞碧蓝 弹琴南飞
3、师:请大家把这些词语进行连线,再读一读,
落叶飞舞 鲜果飘香大雁南飞 天空碧蓝蟋蟀弹琴
4、师:能否用以上每个词语说句话,并且说通顺,说完整。
5、师:如果能把刚才说的话,连成一段话,那就更好了,谁来试试?
(由词到句,由句到段,充分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降低说话难度,让学生感受到习作是轻松的。同时对学生说话提出要求,养成把一句话说完整、说通顺的好习惯。)
6、同桌合作,交流说话。
7、师指名说话。
三、欣赏图画,介绍画面
1、师:秋天的景色就是美,为了表达对秋天的赞美,老师画了三幅图画,请同学们边欣赏,边选其中的一幅进行观察。(出示图画)
(个性化的选择,不固定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学生的兴趣和喜好。在学生欣赏图画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师要求学生说说观察到了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提倡自由表达,不拘形式地表达”,让学生嘴巴“大”起来。)
3、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来介绍,比如: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由整体到部分等。
远处,树木_________________,一条小河____________;近处,河水________________,高大的____________,河左边是 ___________________,右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经过认真观察,他们眼中已经变得丰满,再加上老师把“说话”设计成填空的形式,难度一下子降低,学生由“怕说”变成“想说”,教师的“导”和“授之以渔”恰到好处。)
4、师:请大家再用上自己积累的词句,说说图画上的景色。
(“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让知识得到运用和深化”,学生的语言表达会更加生动形象。)
四、展示图画,以说促写
1、师:刚才老师展示了自己的画的画,下面请大家把自己画的画拿出来,相互展示展示,看看谁画的美。
2、师:能说说自己心目中的秋天是怎样美的吗?
(学生的画是习作之前就布置下来的,目的是让学生实地观察,画出身边的秋天。课堂上通过展示和表白,激发学生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感情。)
3、师:同学们画的都是自己身边的秋天,都是自己熟悉的景色,如果能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画介绍给大家,那就更美了。
4、师指名上台介绍自己的画,要求按一定的顺序,句子说通顺,说完整。
5、师:刚才大家都介绍了自己的作品,有条理,有的同学还能抓住景物的特点,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刚才介绍的内容写下来,用上自己平时积累的词句。
(以说促写,学生有了“说”的前提,“写”便有了储蓄和准备。)
6、师:写好后,请同学们读一读,自己试看修改,把句子写通顺。
7、师现场指导:读习作,评习作,改习作。
(学生试着修改自己的习作,一是为了修改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把句子写通顺,二是为了养成修改习作的好习惯。但初次修改习作,学生不知道如何修改,老师及时的评改,使学生有例子可循,有方法可鉴。)
8、学生再次修改习作,并整理习作。
9、师: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桌听,和同桌交流交流,也可以读给老师听,让老师也欣赏欣赏你的习作。
(“把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让他们也分享习作的快乐。”)
10、师:从大家的习作中老师也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给自己的习作拟个题目,写在图画上。
(“拟个题目”是画龙点睛之笔,也是学生对自己作品内容的概括和提炼,学生可能会有难度,但这是一个有弹性的教学环节,只对“感兴趣”的同学而已,同时老师不必要求过高,因为毕竟是三年级学生。)
五、完整习作,张贴展示
1、师:现在请你把内容附在图画下面交给老师。
篇5
1、秋天的早晨是美丽的,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把金色的光辉洒在大地上。万物也随着第一缕阳光照耀在身上而苏醒了。
2、冬天的太阳像月亮一样苍白无力。
3、仿佛月亮正在那道亮光之前撤退。亮光愈来愈呈现出粉红色,愈来愈明亮了。露湿的、获得了一夜休息的、快乐的世界苏醒过来了。
4、太阳刚露脸的时候我沿着小河往村里走那么淡淡的清清的雾气气那么润润的湿湿的泥土气味不住地扑在我的脸上钻进我的鼻子小河水清得一眼望到底。
5、黎明的曙光揭去夜幕的轻纱,吐出灿烂的晨光,迎来了新的一天。
6、旭日披着烈烈的酒气上升,将一种无限的醉意朝田野辽阔的天空酣畅地播散开。
7、刚刚诞生的黎明如同一个嫩红的婴儿,在这浓浓的泼洒中颤了三颤。
8、秋天的早晨是热闹的,一群群天真活泼的小学生蹦蹦跳跳地背着书包上学去了。爸爸妈妈也提着公文包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最清闲的要算爷爷奶奶们,他们有的在小广场上跳舞,有的在唱歌。
9、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小鸟在树上歌唱孩子们在森林中欢乐地游戏的生活情景 。
10、太阳还升起可空气里却已弥漫着破晓时的寒气草上也已掩盖了灰色的露水。
11、欢乐的曙光还没有照射到峡谷里,但它已经把我们头上两边峭壁的顶端染上黄澄澄的颜色,长在岩壁深罅里的叶子稠密的灌木,只要一阵微风吹过,就把一阵银雨撒在我们身上。
12、天渐渐破晓,淡青色的天空镶嵌着几颗残星,大地朦朦胧胧的,如同笼罩着银灰色的轻纱。
13、黎明,像一把利剑,劈开了默默的夜幕,迎来了初升的阳光。
14、润湿的黑土仿佛还留着玫瑰色的晨曦的余痕百灵的歌声骤雨似地漫天落下 。
15、当我起床准备开门时,就听见了早晨的声音,它在叫我快开门,它在等着我一起跳舞。
16、秋天的早晨是千变万化的,我爱秋天的早晨,爱它那美丽的景色,更爱它丰富的内涵。
17、太阳刚从苍苍的山巅后面露它那最初几道光芒的温暖跟即将消逝的黑夜的清凉交流在一起使人感到甜美的倦意 。
18、春天,那太阳暖洋洋的,它伸出漫暖的大手,摩挲得人浑身舒坦。
19、街道上是一片潮呼呼的露水气味,树影子渐渐的淡了,星斗渐渐的少了,天空渐渐的高了,寨子上的第一顶着露珠儿开,豆荚子在微风里摇摆,菜饭的香味儿开始飘荡。
篇6
一、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1)抓重点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与丰富,对课文有整体感悟之后,开始进行深层次理解,这时要善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如《花钟》一文中有一个精彩段落写不同的花开了,但词语不重复,表达非常生动。这样的妙处,在学生阅读中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就难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如果让学生把文中描写花开的词语全部换成“花开了”。再让学生读一读,感受体会,学生会体会到一直用这个词,太烦了而且语句很单调,从而很容易体会到正面例子的表达效果。
(2)灵活运用对比方法进行语言训练,感悟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如教学《蜜蜂》一课中“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与“它们飞得这么低,不可能看到遥远的家。”这两句话要求学生进行对比理解,可让学生体会到反问句的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2.让学生学会积累语言材料。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语言积累意识,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要建立在感悟的基础上,它既包括必要的语言知识的积累,又包括大量活生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词语的积累、句子的积累、片段的积累、篇章结构的积累,教师要指导学生灵活筛选文中最有特色的字、词、句、段等进行吸收。如《秋天的雨》一文,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句子。而《花钟》一文中可引导学生积累有关花的语句、诗句……总之,应引导学生积累自己认为好的句子,好的词语,都可以积累下来。
3.重视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所学语言材料和语言表达形式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如何进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呢?训练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运用词语,也可以运用句子,还可以运用表达方法等进行有机训练。
(1)用词口头说话训练,如《秋天的雨》中的“五彩缤纷”一词,要求学生会用它造句,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五彩缤纷”是表示色彩繁多艳丽,我们可让学生说说色彩繁多艳丽可能会是哪些颜色,如:红色、黄色、紫色……用五彩缤纷形容的事物可能会是什么,比如:各种花朵、名族服装等,然后让学生用上“五彩缤纷”一词形容。
(2)句型模仿训练。课文中精彩的句子很多,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体会后,应抓住其中典型的句子,进行句式训练。如《秋天的雨》一课中描写秋天的句子形象生动,我们可以让学生仿照其中句式,摹写“春天的景色”。再如教学《玩出了名堂》时,在学生感悟课文之后,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文中的表达方式,提高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我要求学生联系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运用课文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说一说他们玩中的乐趣和收获。在教师点拨下,学生畅所欲言,说出收获。
(3)抓特色课文,进行写话训练。有的课文段落的结构表达的方式,选取的材料都很有特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相机进行写话训练。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在学完后,可以让学生选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描写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的方法,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
二、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加强小学生语言文字的教学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每一位从事语言教学的老师从主观上都能够充分认识到。但如何把这一教学任务卓有成效地体现在教学实践当中,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我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教学研究。
1.探索教学模式。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还负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摆脱困扰教学效率提高的以灌输为主的课文内容分析的教学模式,要精讲巧练,讲练评结合,切实地把语言文字教学和读写听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语言文字。
2.进一步完善教法。每一课的教学是语文整体教学任务这一长链中的一环。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在哪儿?一个例子应选取什么内容教给学生,这是需要认真对待的。教师只有在继承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新教法,才能有效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篇7
1、田野里,美在那里跳舞!春天,田里禾苗绿油油。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叶子上都有一个绿精灵在跳舞。转眼秋天了,田野里一片金黄,一阵微风吹来,层层梯田翻金浪,沉甸甸的稻穗摇摆着躯,仿佛一个个黄精灵在舞蹈。
2、这堵石壁似摩天大厦仰面压来,高得像就要坍塌下来咄咄逼人。山巅上,密匝匝的树林好像扣在绝壁上的一顶巨大的黑毯帽,黑绿从中,岩壁里蹦蹿出一簇簇不知名的野花。
3、春天来的好快,悄无声息、不知不觉中,草儿绿了,枝条发芽了,遍地的野花、油菜花开的灿烂多姿,一切沐浴着春晨的曙光,在春风中摇弋、轻摆,仿佛少女的轻歌曼舞,楚楚动人。
4、阳光照在波光细细的湖面上,像给水面铺上了一层闪闪发光的碎银,又像被揉皱了的绿缎。
5、近了,近了,我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了,这一切都报告着春天的到来,我整个心都飘了出去,飘到那鲜艳的花儿上,飘到那油绿的草地上。
6、我喜欢,我喜欢白雪皑皑的冬天,因为冬天可快乐地打雪仗。我喜欢,我喜欢鹅毛大雪的冬天。因为冬雪是那么赏心悦目。冬天给人们带来特别的惊喜,北国风光是那么吸引游客。人们在雪地里尽情地划着雪橇,欢乐的笑声响彻云霄。
7、午后的阳光,太强烈了,连秧田里的水,都给蒸得暗地发出微小的声音。禾苗叶子晒得起卷子,失掉嫩绿的光泽,又没有一点风,人走在两边都有禾苗的田埂上,简直闷热得浑身流汗,气也不容易透一口,因此谁也不愿出来了。
8、再没有比春雨洗浴后的青山更迷人了,整个山坡,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没来得散尽的雾气像淡雅丝绸,一缕缕地缠在它的腰间,阳光把每片叶子上的雨滴,都变成了五彩的珍珠。
9、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着,--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10、秋天带着落叶的声音来了,早晨像露珠一样新鲜。天空发出柔和的光辉,澄清又缥缈,使人想听见一阵高飞的云雀的歌唱,正如望着碧海想着见一片白帆。夕阳是时间的翅膀,当它飞遁时有一刹那极其绚烂的展开。于是薄暮。
11、炎炎的太阳,高悬在世界的当空。红的光如火箭般射到地面,地面着火了,反射出油一般在沸煎的火焰来。蒸腾,窒塞,酷烈,奇闷,简直要使人们底细胞与纤维,由颤抖而炸裂了。
12、雪中的景色壮丽无比,天地之间浑然一色,只能看见一片银色,好象整个世界都是用银子来装饰而成的。
13、湖上泛着一片青烟似的薄雾,远望微山,只隐约辨出灰色的山影。
14、海水那么蓝,使人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蓝宝石的颜色又太深,纵是名师高手,也难以描摹。
15、浪花是海上的奇景,可她更像一位舞蹈家,她能使人抛开烦恼,尽情地欣赏。
16、仰首望上去,湛蓝的天空下,阳光灿烂地做着背景,勾勒出高山那悬崖峭壁奇石怪垒的身架,更是把人们所有的崇敬和赞叹都写在了高处。
17、秋天已到,虽然还未在福州感受到这般凉意,但是却不免会思念起家乡的秋天,()这时候我窗前的梧桐树是不是已经穿上金黄的外套?放几张秋天的景色图片和几句古人描写秋天的诗词,权当抒发自己的思念。
18、自然世界此刻是如此的美丽:到处放射着明媚的阳光,到处炫耀着五颜的色彩,到处飞扬着悦耳的鸟叫虫鸣,到处飘荡着令人陶醉的香气。这是绿的世界、花的海洋。
19、重重叠叠的高山,看不见一个村庄,看不见一块稻田,这些山就像一些喝醉了酒的老翁,一个靠着一个,沉睡着不知几千万年了,从来有惊醒它们的梦,从来没有人敢深入它们的心脏,就是那最爱冒险的猎人,也只到它们的脚下,追逐那些从山上跑下来的山羊野猪和飞鸟,从不攀登它的峰顶。
20、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秋天,没有春天五彩斑斓的鲜花,没有夏天茂盛异常的绿树,没有冬天纷纷扬扬的雪花,但秋天有果实累累的果树,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到处都是瓜果遍地!
21、春雨连绵,洒在院里的梧桐树上,沙沙沙像音乐家轻轻拔动琴弦,又像蚕宝宝在悄悄吞食桑叶。
22、我喜欢春雨,不光喜欢它换来的雨后春笋的英姿,更喜欢的是:踏进这淡蓝色的烟雨,在这雨季,你为我撑出的一片无雨的天地。
23、哦!春雨呀,原来你跟着春姑娘一起来到大地,使大地生机勃勃,散发着清新的气息,你灵巧的手,拔动着人们的心弦,拔动着人们美好的希望。
24、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篇8
一、让流畅在朗读中回旋
字、词、句是形成语言的最基本元素,是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具。有人说:字典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字典。在上新课之前先让学生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如在学习课文《画风》中,我首先播放一段录音,请学生听声音猜猜它是谁?孩子们闻声立马就猜出是风声,接着我顺势引导:风能唱,能写,能听到,能看到,能感受到,那它能画吗?引导学生带着好奇心初读课文,接着利用拼音把学生读错的字打出来,学生通过反复读,及时纠正读音错误的字,最后,通过分组读、开火车读、个别读,能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了。
二、让激情在朗读中澎湃
教学中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然而要达到有情感地朗读,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情感的朗读课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
1.以教师的范读引导学生朗读
我们知道孩子具有极强的模仿天分,教师的范读不仅仅是使学生模仿着教师的语调、情感读课文,而且能够让学生很快地投入课文中。在模仿的过程中,一些孩子摹仿出来的情感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如《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时,我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舒缓的语调领读“小竹排,顺水流”,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喜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绪推向。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了,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
2.用比较、揣摩引导学生情感朗读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传递情和意的一种符号载体。“一切景语皆情语。”课文里有许多描写优美的词句,这些词句正是作者需要表达的情和意。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一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所以教师务必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比^、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这是培养语感准确性最常见的方法。如《秋天的雨》一文中有一句“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为了让学生体会银杏树的美丽和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我出示句子“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让学生比较一下,谈谈哪句好?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课文的好,因为它通过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枫叶的样子,传神地表现了秋雨带给枫叶的快乐、美丽。另一个孩子说“课文的好,因为它还写出动作,‘扇哪扇哪’形象地展示了枫树的优美姿态。”我顺势请孩子们做动作表示,并且补充说:这里不仅写出了植物的颜色、样子,还写出了它的生命,就是秋天的勃勃生机。请大家读出美,读出勃勃生机。学生马上能入情入味地朗读,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佳词妙句,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这样长期的训练,语感就自然形成了。
3.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有个性地情感朗读
篇9
这里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是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是参观游览的古迹,更是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
肖邦的故园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象征波兰民族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
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启航的。
春天.丁香怒放,像天上飘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夏天,树木欣欣向荣,青翠欲滴;秋天,遍野金黄,雾缭烟绕;冬天,大雪覆盖,粉妆玉琢,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
这分明是一幅美丽的四季美景图,图中生机勃勃,气象万千;春夏秋冬,似水流年;如歌岁月,沁人心脾。蓦然,人们会觉得这不仅是一幅图画,更是一支支旋律优美的浪漫乐曲。你听,“丁香怒放”“青翠欲滴”“遍野金黄”“雾缭烟绕”“粉妆玉琢”,这些四字词语整齐划一,节奏明快,充满了音乐美与节奏感。我醉了,完全醉了!
美丽的音乐来自于美丽的故土的熏陶。
当我们在他降生的那间凹形小室里看到一只插满鲜花或绿枝的大花瓶,我们就会想到那不是花瓶,而是一个源泉,它喷射出金光闪闪的清流――他的音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流。
“一只插满鲜花或绿枝的大花瓶”――多么富有意象色彩的句子!这一语句浓缩着作者对音乐家成长土地的深切体察与严重关怀。“清流”,多么朴实的词语,寄托了人们对音乐家作品的厚爱与欣赏。记得一个名人曾云:一个人的成长,得益于生他养他的土壤,得益于哺育他的环境。是啊,肖邦的成长,是他的故园的滋润,是特定环境的熏染。也许您还记得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的故园,简朴,清寒,简陋,却诞生了一个划时代的人才,唱出了人世间最美妙的旋律。肖邦故园不再是一个园子,简直是一个伟大的音符!
美丽的音乐来自于五彩自然的启迪。
自然流畅的文字,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亲切平和的笔调,抒情优美,感情深邃沉稳,真挚感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为切入点,特别摄取了故园之“四季”色彩:
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多么富有想象力的比喻,神奇的通感技法融合了视觉与听觉,始觉得不可思议,终觉得尽在美妙中。音乐很舒缓,也很抒情,给人一种宁静以致远的感觉,好像远离了尘世的一切,整个人的思绪都瓢浮在空中,来到那宁静优美的波兰小镇。
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夏天是成熟清丽的,馥郁悠扬的,它使人回忆起了肖邦成熟的作品。景色描写如诗如画,画中有乐,乐声似画,交相融合,时隐时现,美不胜收。这支曲子的节奏忽而急促有力,让人感觉到暴风雨的迫近,忽而在舒缓的节奏中带着一种强有力的情绪,让人感到在对祖国依依惜别的惆怅中有一种坚定和执著。
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
秋天是欢快喜悦的,忧伤郁闷的,它使人理解了忧伤的鸣奏曲。突然间,积郁很久的感情变得矛盾,内心很是凌乱,不可避免地喷薄而出,但是还有另一种声音在叫他抑制,抑制……无奈的、哀伤的、孤独的他看清了面前的路,于是默默地背起行囊。
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请看吧!四野茫茫,白雪覆盖的房舍安然入梦。花园的树木变成了水晶装饰物,且会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就像昔日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如今既没有马,没有雪橇,也没有狐裘,更没有裹着狐裘的美女。
篇10
一、美景沉醉,营造氛围
阅读唯有沉浸在文本的氛围中,才能从精神上融入文本世界,达到调动学生情感的目的,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融,为探究文本、剖析作者的情感创造外部环境。教学《烟台的海》这篇课文时,教师可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出美轮美奂的景色,便于学生形成感官体验。
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是营造课堂氛围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其强烈的代入感可快速引导学生融入文本氛围。多媒体课件的播放可采取图片切换的方式,但图片的选择与制作则需要精心安排。
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地理位置,由太平洋到东海,再到烟台的海,逐渐引入烟台这座城市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海景,使学生从感官上对烟台的海形成认知。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逐渐熟悉烟台的海,并从文中提炼作者的描写顺序,也就是文章的框架。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背景音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不仅仅具有卓越的视觉记忆能力,还具有良好的听觉记忆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声音有助于记忆。在课堂教学中,背景音乐是营造课堂氛围的重要手段。音乐可模仿海浪的声音,使学生有如步入海滨之感。教师可先进行心理暗示,随后让学生朗诵,加深学生内心的感受。比如在这篇课文中,除海浪声外,教师还可加入烟台港口轮船的汽笛声、起锚声以及海鸥的叫声等,渲染海滨的气氛,使课堂充满情趣。
二、人海相依,解读特色
在文本解读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剖析作者的写作意图,更要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写作特色和深层寓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写作打下基础。在课文中,除了了解作者按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来描写烟台的海景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剖析各段描写的文学特色,了解作者所表现的人与海相依的深层寓意。
文章第二段至第五段分别描写了烟台海景的四季变化,同时描写了以海为生的烟台人面对四季变化的不同表现。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按不同季节分别标出描写“海”与“人”的句子,通过这些句子列出提纲,以此来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春天,大海是活泼的,渔民不违时节,辛勤播种养殖的种子;夏天,大海是宁静的,游人们享受着夏日凉爽的烟台和平静的海景;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大海呈现出高远的景象,渔民们再次忙碌起来,为收获而捕食;冬季,大海是凝重的,而人们不畏严寒,观赏冬天的独特海景。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件中的图片和课文所描写的海景,谈一谈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季节的海景,并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提问可促使学生思考、回忆课文内容,同时迅速组织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作者着墨最多的部分是对冬日海景的描写,但学生的个人喜好有所不同,答案也不尽相同。教师在总结发言时,要引导学生观察冬日海景,包括课件中的图片和文章中的文字描写,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三、能力展示,拓展阅读
学习语文知识最重要的是内化与外显。内化即对阅读信息的理解、剖析,使其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外显则是对已掌握知识的运用,也就是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的效果。能力训练与拓展阅读是知识内化外显过程中两项重要的内容。能力训练从实践入手,在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能力。而拓展阅读则是对课文阅读的丰富,也是学生锻炼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这篇课文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词汇的记忆,以及对写作方法和修饰方法的体会,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演说活动,以“导游”这一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形式,增加课堂教学情趣。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的基础上,扮演“导游”的角色,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向扮演游客的同学介绍烟台海景的四季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知识的内化与外显效率。
另外,在写景课文的解读中,拓展阅读可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景物描写方法。在这篇课文中,教师可筛选一些内容相关或是描写方法相近的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既可参照课文的解读方法,又可在解读中实现描写方法、修辞方法的对比,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