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会计实训报告范文
时间:2024-02-26 17:5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专会计实训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会计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在会计教学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中等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关键是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要想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中等专业技能会计人才,必须重视和完善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决定了中等专业学校培养人才的特色。
一、现阶段中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队伍结构失衡,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
中等专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中等专业教育教师队伍有着特殊的要求――不仅要有较高的师德水准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系统操作技能。我国目前中等专业学校师资的层次、水平与教育的发展需求相差较远,大部分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大多数教师是走出大学课堂就走上讲台的,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可谈,即使是那些有一两年实践工作经历的教师也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新技术、新知识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要求专业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工作量太大也是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原因,目前各中等专业学校专业教师的周学时,普遍都达到18~20学时以上,使得教师没时间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学习新知识。
(二)理论教学课时偏多,实践性教学课时不足
中职教育强调的是技能训练。理论教学的任务是传授从事相应职业所需的最实际、最基本的知识,为技能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而传统的会计专业在教学计划上重理论性教学,轻实践性教学。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许多中职院校已对会计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性教学部分进行了调整,但也只是象征性的,缺乏大的突破。理论课教学课时偏多必然使实践课时比例降低,不能满足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要求,而注重培养应用技能才是中等专业教育的特点。
(三)偏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应用技能的培养训练不足
中等专业教育与大学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很大的差异。中等专业学校是培养专业知识必需够用、实际操作技能较强的中等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而目前中专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中职教育的特点,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没有摆脱知识系统性、学科性和完整性的制约,偏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应用技能的培养训练不足,偏离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还没有真正形成体现中职教育特色的课程及教学内容体系。
(四)实践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
在会计实践技能的训练方式上,基本上是以行业会计为主干,采用封闭式的训练形式。即按着教学进度计划,首先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然后期中、期末或基础理论全部学完之后,利用一段时间在教室或模拟实验室完成所谓的实践技能训练,同时在会计模拟实习中普遍存在实习的资料不够真实或全盘照抄等缺陷,模拟内容过于程序化,模拟业务与实际业务相脱节。
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会计环境改变带来的新变化,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素质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不少中等专业学校的会计专业就很难做到了,造成会计专业理论与会计实际的脱节,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五)实训基地投入严重不足,使得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不能适应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当今社会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为社会培养中等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中等专业学校来说,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实训设备的更新换代是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的关键。但现实情况是:有的中专学校开设的专业没有专门的实践、实训基地,或几个专业共同使用一个实践、实训(或实习)场所,实训设备的更新换代更是无从谈起。同时,由于中专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大部分都需要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少量的资金也难以满足这些专业的需求。所以,目前大部分中专学校根据市场需要和学校发展实际,都在积极地开发新专业,一些学校愿意将资金投向新开发的专业来创建自己的品牌,达到扩大招生的目的,而对一些传统的专业,则舍不得再投入或不愿意再投入。
二、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对实践性教学进行重大改革势在必行,要围绕应用型会计人才这一目标(即实用性、创造性、外向性),建立以课程实践为基础,社会调查与毕业实习相结合的会计实践性教学体制,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及上机操作的结合,校内与校外的结合,以拓宽实践的范围及培养学生与社会的交流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
(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根据行业发展及专业建设的需要,合理配置教师队伍结构。对于中等专业学校来说,师资的学历水平固然很重要,但专业技能水平更为重要。因为中等专业学校为企业培养的是技能型中等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懂操作、能解决工作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技能型中等专业应用型人才。因此, 中等专业学校要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步伐, 要制定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计划及政策。
一是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可以采用“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在其知识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的基础上,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环节教学能力。
二是完善教师聘用制度。可从企业中选聘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积极聘请社会上各行业、各部门中有丰富会计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师,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际锻炼,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
三是鼓励专业教师考取相应的岗位证书,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另外,可以通过接收高层次学历人员,逐步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创造条件,引进和造就一批专业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
(二)明确课程实践目的,充实课程实践内容
培养中等专业应用型会计职业技术人才,这是中专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所在。就应用型会计人才而言,其技术应用能力主要是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因此,在实践课程及其教学内容设计上,应以应用性知识为主,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性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使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具体为 :基础会计课程结束后,应安排一周的时间进行模拟实验,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如何进行会计记录,加深学生对凭证、账簿、报表的感性认识,掌握会计账务处理的程序及会计信息处理的流程,并根据手工实验的资料进行上机演习,从而了解会计软件及电算化操作。
专业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应分为两部分:单项实验及综合实验。在该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单项模拟实验,重点对企业一般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实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根据经济业务进行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报告的能力。
在课程结束后应安排两周的课程设计,进行综合实验。根据企业一个月的综合资料进行会计处理,最终编制出报表。实验要求四至五人为一组,为模拟企业进行各项会计业务处理,包括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及审核等等,直至编制会计报表。
手工实验后再进行上机操作,在教学软件上完成岗位设置凭证、账簿种类及格式的设计、会计凭证输入以及会计报表自动生成的计算机程序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会计核算全局观及会计软件的熟练操作能力,以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会计课程设计应体现中等专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中专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职业人才,与普通大学教育培养的综合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区别不仅在于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在操作技能上的差异。中专教育突出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不象普通大学教育那样强调其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中等专业学校财务会计学课程应当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着眼于为众多的中小企业培养具有中等专业应用型会计职业技术人才来设计课程结构,其教学内容不在于多和深,而在于够用和管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应建立以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打破学科界限,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会计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安排课程体系,把相关学科合并为一个整体,或实行会计模块教学。其中基础课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实用性和针对性,强化专业实践能力。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为鼓励学生走向社会,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及其会计处理模式,教学计划应要求会计学专业学生假期必须进行一次社会调查,促进学生与社会交流。
社会调查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了解被调查单位的会计核算,便于学生了解会计机构内部岗位分工、会计信息的处理程序及具体业务的核算,并写出社会调查体会。二是选择当前会计实务中的热点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写社会调查表。调查表可由被调查单位帮助填写,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新问题的思考,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外界的交流能力。
(五)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多类型的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
无论校内模拟室,还是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都是中等专业学校的基本硬件设施,它是实践性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的基本保证。社会实习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没有接触社会的实习是经不起检验的。鉴于目前中等专业学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明显不足的现状,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地完善学校的基本建设。同时,注重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学生创造实习、实训的机会。可以利用学校所依托的行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平台,还可以与中介机构挂钩,定期安排学生实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中专教育的实践能力既是谋生的需要,又是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中级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如何根据中等专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符合中等专业学校的会计学类课程和教学体系,以体现中专教学的特色,是中等专业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更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不断增强教育创新理念,不断探索新问题,实现中等专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新目标,从而促进我国会计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
[2] 陆建英.浅谈对现行会计实践性教学的改进.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9月.
篇2
1培养学生技能存在的突出问题
(1)财经学校普遍存在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无法适应和满足学生今后参加会计工作的需要。现有的模拟实习教材大部分只本文由LWlM.Com收集整理涉及基础会计、普通企业会计,对如房地产企业会计、金融企业会计、医院会计等其他行业会计很少涉及或不涉及,对相关课程的模拟实习安排则根本不予考虑,更谈不上角色扮演的模拟训练。
(2)学生毕业实习基本没有做到专业对口。不少学校财务会计专业毕业实习都是放任自排,既没有实习辅导老师,也没有实习过程跟踪,虽然下发实习方案,明确实习目的、内容、方法、步骤,但基本流于形式,对实习结果往往是也是学生找一家有熟人的企业盖个公章了事。
(3)教学环境和教学硬件资源和不理想。现今大多财经学校虽配有会计模拟实训室,但条件较差,设备简陋,且很传统,远不能达到仿真要求,配置的实训材料如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大多是纸质材料,已多年没有更新,电子化模拟会计实验室因资金及教师自身的界限没能建成,跟不上会计制度改革和商业模式以及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完全不能达到仿真的要求,空谈会计实践教学。
(4)教学案例不丰富,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案例是弥补实践不足的重要教学软资源,学校教师教学案例往往使靠教师个人收集积累的个体行为,缺乏科学和组织行为,如很少有学校把案例编写作为教研课题部署,呈现出分散型和不系统的格局,典型性案例和综合案例不多,案例教学效果自然就达不到最佳应有状态。由于没有丰富的教学案例,很多会计基本技能实践,如编制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往往变成了随堂做习题的阶段性训练安排,实训教师指导能力往往也跟不上达不到要求,学生并不是真正地做实践。
2学生财经会计实践能力培养对策建议
(1)构建有利于财经会计人员专业成长的课程体系。学校应制定好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根据财经会计专业的特点、会计具体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学生素质现状和教学规律调整教学计划,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一般为2:8)。做到纯理论尽量压缩,甚至不讲或课程临近结束回头讲,原理性知识够用即可,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比例,同时加强基础基本技能训练课时数。把“一点一笔两录入”(点钞、硬笔书法、汉字录入、英文录入),作为正常的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在教学课时上保证训练落到实处,以适应会计岗位对会计人才的培养能力要求。同时,顺应改革,编写技能训练的校本教材内容,丰富课题教学内容,增强时代感。
(2)大力倡导“行动学习法、角色扮演法”。多采用 “实物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将一些会计凭证进行复印、扫描,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身如其境,看得见、摸得着,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现实的业务凭证和业务处理流程尽可能多的以电子版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尽一切可能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又如情景体验法,按采购、出纳、保管、会计、主管岗位进行情景模拟。
(3)改善模拟演练的实践教学软环境。要与时俱进,与时信息,与时偕行,完善模拟实训室,配备一套完整的实训资料,其中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要真实有效,成本核算要有主要行业的代表性,并且要建立会计电算化实训室,配备常用财务软件进行计算机模拟实习,以满足学生喜欢上电脑教学和实习的需要。如ERP模拟沙盘演练,先进的会计教学软件等。学校要舍得在资金方面投入以改善实践教学环境。
(4)建立学分奖励机制,完善考试考评体系。纸质考试,考题要尽量与实践对接,贴近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如组织学生技能竞赛,角色扮演训练,技能等级过关,对专业会计模拟实习中的记账凭证、账簿、报表、实习报告分别进行评价计分,对会计专业课程模拟实习中的业务发生结果进行核对评价计分,最后进行模拟实习答辩,由实习指导教师从实习资料中抽出几个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每个学生对实习资料内容及过程的熟练掌握程度。
(5)成立会计技能组队,开展技能比武。
学校应建立开展财会技能兴趣小组,开展技能比武。具体:
①成立会计技能(对动作方式的一种概括,是按一定的方式反复联系或模仿而形成的熟练的动作)组队,培养会计技能尖子。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
一、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自1994年开办会计专业,于2004年更名为会计电算化专业,已培养大批学生投身于社会各行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沿用原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已不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适应高职办学规律要求,更无法突出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脱节。学校教学安排和课程设置没有紧跟职业与就业岗位要求而动,造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职业资格证书相脱节,造成学生考证过关率低,对口就业困难。会计证是会计专业学生将来从事会计工作的入门砖。在校期间,需要通过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会计职业道德和财经法规、会计实务的考试。多年来我校课程设置并没有与学生考证结合起来。
二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计不能紧扣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是按学科来安排,不是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来确定,不是就业岗位需要什么便讲授什么。基础课设置不能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实践教学方面仅是课堂上做几道题,没有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是课程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多年以来,我校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实行一张理论试卷定成绩,只关注结果不考虑过程,只注重理论不注重能力的单一课程评价方法。而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就业,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业能力、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学校课程设置及教学质量,之前学校并没有把学生就业纳入课程评价体系。
四是会计电算化教师教学水平亟需提高。我校现有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过去一直从事普通中专教学,尤其是缺乏在企业从事会计工作的经历。目前虽有多名教师已具备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资格,但由于平时教学任务繁重,无法抽出充分的时间到企业见证复杂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
五是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够。以前我校只有一个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而且实验设备陈旧,科技含量也不高,实训时学生也只能做一些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等一些手工练习。这样,学生走向社会后很难适应企业复杂的各种经济活动。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针对以上问题,近几年来我校对会计电算化专业进行了系列改革,进一步明确了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具备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财务管理以及参与经济决策能力,直接从事会计、出纳、审计和其他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今后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坚持“工学结合、证书导向、模块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使之符合工学结合的要求。一是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和原有教学基础,应深入社会调查,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合理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时数在整个教学时数中所占的比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数比例为五、五分或四、六分,建立相剥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是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可以使学校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有利于组织多种实践教学,也可以使学校建立比较固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获得更真实的实际经验;另外,通过校企合作还可以将高等教育与职业社会培训结合起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教材和课程的完善,推动双证教学,使学生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这样也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职业精神。
三是加强案例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实战模拟”的手段进行案例教学。其分为三个步骤: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提示、总结;学生最后撰写报告阐述对案例的认识。案例教学可以采用小组学习、模拟实验、辩论、公开演示课等形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扩大和提高学生表达技能、知识运用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以及信息技术运用技能等综合技能。
四是加强对学生实践考核。(一)对学生平时上机进行及时检查,针对学生平时操作练习的程度进行实时评价和打分,并通过具体操作进行考核。(二)对手工实习、会计信息系统、企业经营实战演练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部流程的操作,以此考察学生的整体应用能力。
篇4
关键词:中专 财会 教学 改革
一、中专财会教学面临的困境
1、教学目标模糊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目前中专财会教学的首要问题是教学目标模糊。中专财会教学的起点是什么?终点又是什么?这些问题老师们都比较模糊,这就导致在教学中照本宣科,没有创新,学生学起来就没有兴趣。
2、教学内容脱离实践
目前中专财会教学仍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性教学。教师的讲课仅仅停留在理论,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识记,缺乏分析、思考、归纳问题的训练,更缺乏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3、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财会教学方法单一,手段陈旧。课堂上的主角是老师,配角是学生,老师“满堂灌”,不管学生是否能接受。教学过程随意性较大,缺乏对教案的系统规划,对每一章节没有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对教材缺乏加工整理,知识中的重点、难点不突出。
4、教学研究滞后
中专老师不仅仅是一名知识的宣讲者,更是研究者、开拓者。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找到解决的对策;对于教材中的疑点,要虚心向周围老师、专家请教。
二、中专财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1)“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理念。
信息时代的显著特征是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在学校学的知识走到工作岗位可能已经陈旧了,教师不可能将财会学科的前沿知识都向学生传授。因此,我们必须抛弃“一次教育,终身受用”的陈旧理念,在校期间,重点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掌握一种学习的方法,培养其终身学习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在变幻无穷的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2)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财会教学;积极和教师交流、沟通,去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真正实现课堂上教与学的统一。
2、课程改革
(1)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删课程内容。
教材的编写和编排有一定的固定形式,有一定的框架,但是不能体现地域上的差别。作为老师,我们在讲授的时候就要结合本地、此时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改,增加那些结合现实、实践性强的课程,减掉那些不切合实际的知识内容,略讲或不讲学生一看就懂的内容。
(2)塑造教师的教学魅力。
第一,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以良好的师德、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语言、端庄的仪表、和蔼的态度、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做好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学生和老师的良好感情。第二,增加学生对财会课程的兴趣。教师要抓住财会课的特点,努力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兴趣的内容,将这些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结合起来,引入教材,增加教材的新鲜性。
(3)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财会课程中的许多内容,教师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只需列出学习提纲,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然后再通过提问和课后作业检查其学习效果,了解其掌握程度。另外,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性较大、面较广、实践性较强的作业,促使学生们独立思考,灵活运用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充分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消化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课堂更具有形象性、艺术性、趣味性。恰当、合理地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模糊为清晰、化静态为动态,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对提高课堂质量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教学方式改革
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1)采用小组教学法。
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到同一个小组中,每小组设正组长一人、副组长一人。组长要组织本组人员展开讨论,辅导本组后进同学的功课。组长的选择有一定条件,比如学习能力较强,接受新知识速度较快,又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乐于助人等。上课时,同小组学生坐在一起,便于开展小组讨论、分层教学、角色扮演等活动。
(2)加强模拟训练。
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中,经济业务都是通过文字描述呈现并编制会计分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经济业务都是通过票据等原始凭证呈现,会计分录的编制是通过填制记账凭证完成的,这样,在理论和现实中就有了差距。为了能更好地与实际接轨,锻炼学生处理账务的能力,我们最好找一些案例,案例真实,资料仿真,步骤清晰,具有可操作性。这样通过模拟实际的方法,能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只学理论没有实践是不行的。以前的教学方式是先集中把财会理论讲完,然后抽出一周左右的时间来进行会计大作业实践,然后再进行理论的系统学习,理论和实践没有做到很好地结合。
理论教学的目的是知道,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会用。我现在在财会教学中所使用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帐簿等都是仿真的,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使用、熟悉会计资料,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至于感到陌生和突然。
(4)学会取舍,确定教学重点。
聪明的教师不会用满堂灌的方式给学生们传授知识,一定要学会 “重”、“精”。对于所有课程要想讲授明白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作为老师,你必须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给学生们讲授重点内容、重点知识,这些重点也不能多,一定要精而又精,一定要对学生有实际应用价值。教师要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抓住知识的关键脉络,精讲少讲,要多在学习方法培养上下功夫。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教”是为了“不教”,应以学为主、教为辅。
比如在讲授出纳员一节的时候,我会考虑到出纳员岗位是财会专业毕业生走上社会从事的第一个岗位,这个岗位要求账务处理能力不是太高,所以在教学中,应重点讲授出纳员岗位的工作职责,将出纳工作任务划分成具体的单元项目,每个单元项目以学生模拟训练为主,从单一的知识点操作训练到知识群再到知识体系,逐步形成岗位职业能力。
4、考核办法改革
传统的财会专业课考核方法一般是笔试,另外以10%~20%的比例把实习课计入总分,以衡量学生对该门专业课的掌握程度。这种方法有其科学性,但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随着社会对毕业生要求越来越高,这种方法显示出一定的缺陷。我们应该以能力为本位,将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的比例调整为各占一半。这样的话,理论教学的笔试与实践教学(校内外实习)的考核成绩也应各占50%核算学生的专业学科总成绩。当然,各个学校有各个学校的情况,有条件的可以采用单独立项考核,记入学生的学籍档案,如毕业实习不及格者,则不予毕业。这就要求任何实践形式都要制定并实施严格的考核制度,这项制度要明确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办法和考核要求。
5、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何解决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缺乏、上岗适应期较长的问题?唯一的办法是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应建立“会计模拟实习室”,利用计算机将集中实践和单项训练相结合,帮助学生进行会计工作实际能力的模拟演练,让学生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处置。学校要积极贯彻“双证书”制度,要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并积极组织实施。“双证书”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培养财会专业的实用人才。要积极建立校企合作,建立“订单式”培养,校企共建稳定的实训基地,满足学生校外实践教学的要求。以下是我的几条建议:
(1)明确实践教学的内容。
第一,强化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如珠算、点钞、计算机操作、汉字、阿拉伯数字的书写规范等;第二,增强学生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意识,认真学习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并贯穿到实践教学过程的始终;第三,指导学生识别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查找差错、熟悉主要行业的业务流程、熟悉企事业单位的岗位分工和岗位职责权限等;第四,训练学生熟练地运用几种主要财务软件,熟练电算化操作。
(2)完善实习基地的建设。
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要建好实习基地,必须坚持内外结合的方针。“内”指校内,在校内要建立财会模拟实习室,既要有软件又要有硬件;既要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办公桌或成套的办公用品,又要具备各种仿真的原始凭证样张;既有手工操作的一套物品资料,又要有安装计算机、配备财务软件,以满足财会电算化模拟实习。“外”是指校外,要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结合校企实际,确定好实习的目标企业;与目标单位签约,以明确双方应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使学生实习不致于流于形式。
(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实践性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一要建立健全实践性教学场所、设备、用品等硬件管理制度;二是建立健全各种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制度,如实习生守则、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实践性教学管理部门工作职责、实习论文及其答辩制度等等。
6、参与社会实践
学校要组织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充分利用双休日或寒暑假,深入到企业、事务所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实际操作的能力,努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总而言之,中专的财会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系统、艰巨的工程,要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就必须整体推进财会专业课程改革。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我们必须提出新的解决办法,才能适应新世纪财会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瓦茨·齐默尔曼 著 陈少华 等 译 实证会计理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于丽荣 兰丽丽 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的研究与实践[C],2008。
3、张国华 韩波 杨超 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专业课中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方法和途径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C],2006。
篇5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财会专业;职业学校
一、职业学校财会专业加强实践性教学的紧迫性(1)职业学校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短缺,就业不对口。大多数的用人单位也喜欢有多年实践经验的财务人员,并不想给刚走出校门的学生一些成长的机会;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学校的培养模式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发展。所以,针对市场的需求,按照企业的发展要求,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和培养的模式更新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在职业学校的课堂上,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仍然霸占着课堂。教师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轻视实践性教学。即使是在上实验实习课,老师既不敢也不能够深入进行实验实习,主要原因在于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落后,不能适应财会专业实验实习的需要。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中职生理论知识不够丰富,专业技能不够熟练,这一切都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需要和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
二、职业学校财会专业实践性教学的主要思考(1)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实践教学。在长期的一线教学工作中,我发现财会专业是中职学校里的一门独立的专业,其培养对象为:面向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与会计事务管理工作的人员,其岗位层次为大中型企业、经济组织、会计核算员、财税协管员、银行出纳、商业服务企业的收银员、统计员、营销员等。因此,财会专业教学的目标就要培养实用型、应用型、实践型人才,要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本位。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如基本的实物演示、实验实习、实训等。
另外,中等职业学校要突出考证来引导专业课教学。这里谈的“考证”,主要是指中专学历证书和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只是表明学生在规定的期限内理论知识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合格要求,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则表明了学生在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两方面都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合格要求,而且可以凭资格证书从事相关的职业。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就业的通行证,因此我们教育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教学的内容应突出实践性。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要大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突出专业课的实践性课程。专业课程不仅要体现本专业的学科特点,更要结合学生的职业兴趣、专业优势、职业能力等特点,加大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如开设基础会计课时,要有意加大实际操作知识情境的设置,如填制记账的凭证、登记账簿、审核原始凭证、编制各种财务报表填制,等等。
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建议学校加大在实验实习设备上的投资力度,如要花钱建设财会模拟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等实验室。让学生从直观上感知手工会计,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应用软件和财务软件有机结合的演示应用与练习,这些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实际操作能力。学校的电算化实验室应该及时更新主要硬件,同时要安装配套的专用软件和保护软件。
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定点企业进行参观考察,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财务基本流程,增加感性的认知,甚至可以给学生留一些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同时,学校还要邀请企业的会计师、会计骨干等定期到学校讲学授课,对教师进行财务方面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
篇6
【关键词】会计教学;现状;问题;探索
中职会计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输送合格的高素质、中初级应用型会计技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正视当前中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现状
1.职业学校生源质量低下
众所周知,在高考持续扩招后,中职教育跌入低谷,生源严重不足,中职学校招生已经没有条件对生源进行筛选。通常成绩优秀的学生进重点高中,成绩中上等的进普通高中,剩下的基础差的学生才会万般无奈选择进中等职业学校,这类学生普遍成绩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相对较弱,这就导致中职生源质量明显下降。
2.中职学校学生年龄偏小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初中毕业生,年纪小,缺少社会生活经验,对于经济方面的常识知之甚少,习惯于原来的保姆式教育方式,养成了被动学习、被动接受式的“被看着”的习惯,自我控制能力及自学能力十分有限,入校后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3.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方面,当前社会技能型人才短缺,用人单位人才消费渐趋理性,不再仅盯文凭,进而强调人才的实用性,非常看重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从中职会计类毕业生历年的就业单位和就业岗位看,中职会计类毕业生首次就业去向主要为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会计业务量少,业务处理相对简单。就业岗位主要为出纳、材料会计、辅助会计等,这些岗位突出动手能力,但对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业务处理能力要求较低。
二、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滞后,教学环节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的会计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简单化,只注重书本知识传授,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使得学生听课效率极其低下,学生脑海中呈现的是支离破碎、杂乱无章的理论,就算学会了怎样编制分录、怎样编制报表,但在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与会计问题方面则显得不足。这就造成学生在就业中的困难和上岗后的迷茫。
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仍影响着中职教育,这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课时安排,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都表现得很明显,这致使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走上工作岗位后很难胜任工作。
2.教学条件和教学设备投入不足
会计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会计模拟实验实训是会计实践性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就实验室的配置情况来看,远未达到仿真要求。由于实验经费短缺,实验室软、硬件滞后于当前的实际情况,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无法保证实验需求,有的院校甚至完全是手工实验操作,其实验能力、效果可想而知。
3.师资水平跟不上
会计专业投入小、见效快,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开设会计专业,通过年招生规模、教师总人数、会计专业教师人数来看,整体发展不均衡,专业师资配置不合理。会计专业教师知识体系结构陈旧,更新速度慢,自身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导致无法传递给学生最新的专业知识,降低了教育质量。目前,中职学校中既有理论又懂操作的“双师型”会计专业教师比较短缺,师资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从大学校门出来就直接进入中职学校担任会计教师,理论和实践课一肩挑,由于没有实际工作经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仅限于书本,教学难免空洞枯燥。
三、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1.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程设置
中职会计教育主要培养初级会计员、审计员、统计员、出纳、收银员、仓管员等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所以应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针对现代企业中出现的新岗位和原有岗位的数量、质量及规格要求,以会计专业发展和从业需求为前提,紧贴学生的发展实际,及时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具有职教特色的会计专业教材,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实践性,增强学生适应岗位群的能力。
首先,从教学计划改革入手,从课程体系、结构上改革基础课、专业课体系,精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手工和电脑做账能力。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即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在保证专业课所需的条件下,尽量压缩基础课时,专业课向“精”、“活”方向发展,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其次,从教学内容改革入手,在会计教学上,有些理论知识内容偏深偏难,不利于中专生的吸收消化,因此,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对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把教材内容根据社会实际生产情况进行重新组合,予以调整,简化、删除空洞的或与本专业相关不密切的内容,增添会计实践中应用性较强的内容。
2.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首先,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其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与动力。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出会计人员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指出会计从业人员要考取哪些证,从会计证到会计员、助理会计、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及总会计师、会计总监、注册会计师等,相当于为学生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与动力。
其次,激发学生对本专业产生美好的憧憬,从而树立将来要从事会计专业的理想。要让学生了解会计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功能。了解目前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要状况、学生毕业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会计行业诱人的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对本专业产生美好的憧憬,从而树立将来要从事会计的专业理想。
再次,要先易后难,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职校生大多数意志薄弱,稍有不如意,就容易消沉自卑,丧失进取心,对学习失去兴趣。而会计学科是比较抽象的,会计基本理论和相关概念比较难理解,因此同学们难免会出现畏难心理。应采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即按认识规律,把教材的顺序做部分改动。比如开始就介绍经济业务发生之后,会计人员如何记帐,然后逐步引入一些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如会计科目、会计帐户等,最后引出会计恒等式。再把比较抽象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方法、基本假设等挪到后面,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反馈确实入门比较轻松,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要把理论联系实际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不能搞满堂灌,应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其精髓在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通过设置疑难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激发其探求知识的欲望;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由单向灌输式改变为双向引导式或双向交流式。又如讨论式教学,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精心设计讨论主题,或者围绕课堂上涉及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向学生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充分参与,各抒己见,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讨论的又是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使教学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从缩短学生学习与就业岗位的距离出发,运用模拟(仿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了适应现代化信息的快节奏、高效率的要求,应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这种教学过程,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特点,使往日呆板的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和情绪,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比如用会计教学软件将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过程演示出来,与教师的讲授相配合,使抽象的形象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4.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会计专业教师既要懂理论又要具备丰富的财会工作经验。因此,要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比如和企事业单位签订培训合同,将没有会计从业经历的专业教师送到相关单位的财务部门进行学习。同时,加强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更新教学观念。可以组织、要求会计专业教师积极参加会计继续教育培训,掌握会计专业知识最前沿的发展变化,并将其充实到会计实践教学中。
5.高度重视实训教学
中职学校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技能是最重要的,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实习实训教学,在开设理论课的基础上,必须同时要求进行实训。学校应该建立专门的会计实习实训室,实习实训室应购置好全真规范的凭证、账簿,一式多联的原始凭证,如:收据、发票等。再次,应该为实训室配备专门的实训人员,同时,为了保证会计实训的正常进行和实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还应该有相应的会计实训经费。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合格会计人才。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多元化改革,会计教学中势必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只有正视这些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出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理论功底扎实,又懂实际操作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蒋亚琴.高职会计教育改革之我见[J].职教论坛,2008.
[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3]梁伟玲.浅谈中职财会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2007(30).
[4]王光远,陈汉文.会计教育目标之我见[J].会计研究,2009,09.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赛训结合以赛促改会计教学
系统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30-02
一、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2011年教育部分别了《教育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要求高职教育一方面要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整体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21世纪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了千余万专门人才,但同时也存在着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脱节,学生职业素养不高等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强化学生的实务处理技能是现阶段高职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高职会计专业在实践性教学方面因其专业布点多和会计、财税政策的深入改革以及企业会计岗位零星分散的特点致使学生进入企业对口顶岗实习陷入困境。本文拟针对当前现实状况,探讨如何通过“赛训结合,以赛促改”的高职会计教学系统化改革,把高职会计学生的顶岗实习内化为校内教学环节,以切实提高和强化学生的会计实务处理技能。
二、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一)当前高职会计教学遭遇瓶颈
1 会计系列课程教改的应用性和系统性较差。“十一五”期间,会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得到了较大发展,教育管理部门和全国新世纪教改课题以及省级新世纪教改课题研究不断涌现,但普遍存在教改成果转化率低,教改课题停留在写论文,写报告等浅层次研究阶段,成果的应用性差等问题。此外,部分院校教改较为深入,完成了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税法等会计专业课程的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进入“十二五”后,教育部开始着力建设教学资源库,同时对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教学模式、课程建设等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和研究实践,课程教改成果丰硕。但教改大多针对某门课程展开,缺乏系统性,其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势必遭遇与其他课程难以配合完成单门课程教改所需的各种基础和前提,从而使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取得明显的实质性成效。
2 院校教学资源交流不顺畅。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下让各个参与主体充分竞争才能提高整个市场的运转效率。西方经济学的这个理论不仅适用于经济市场,在教育领域同样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院校之间教改成果的封闭使用使高职教育处于小农阶段,院校之间各自掌握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程度不一,涉及的层次、角度和深度也各不相同。目前整个中国教育市场缺乏一个展示教师教改成果和学生职业技能掌握状况的平台,这问题也存在于高职会计教育领域。院校间信息封闭,交流不充分和各自为政不利于促进竞争和教育资源共享及优化,势必带来低效,这是我国高职教育在向深度发展,把高职教育做强做优的过程中遭遇的平台瓶颈。
3 优质师资匮乏。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基、强教之源,优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是从原来的中专转型升级而来的,这特定的历史环境使高职师资队伍在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等各方面都存在劣势,师资队伍力量与“培养高技能应用性高职人才”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安于现状,理论教学与工作岗位要求严重脱节现象普遍存在,教师教学水平和知识结构与我国在快速发展变化的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不相适应,师资队伍建设缺乏外力推动。
(二)高职会计实践性教学岗位化面临困境
高职会计教育应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将职业岗位技能搬进课堂,使学生在教学中扎实掌握相关岗位技能。实践性教学可在企业相关岗位通过学生顶岗实习或把企业环境搬进校园课堂来开展。但当前我国高职会计实践性教学岗位化却面临诸多困境,主要体现在:
1 企业对学生的抗拒。会计核算的是企业已发生的经济业务,企业出于其商业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需要,对初出茅庐、诸多方面还存在很多不稳定性的学生天然地抗拒,学生真正进入企业一线进行顶岗实习的困难巨大。
2 会计岗位分布和学生数量不相适应。与会计专业每年大量的在校生相矛盾的是会计岗位零星而分散的特性。会计岗位的这一特殊性使得高职会计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训、顶岗实习等)统一安排学生展开系统的、规范的实训和顶岗实习教学这一完美设想难以实现。
3 会计岗位化教学存在局限性。在教学上,会计工作过程、业务操作示范等教学内容主要通过文字、图片或影像的形式进行传授,枯燥的表述难以完成以准确的“职业判断”和严格的“处理流程”为目标的课堂教学任务。因此,会计系列课程的岗位化教学往往也难以吸引学生自主学习,阻碍了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由上述可知,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成功转型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培养学生会计专业能力和提升学生会计职业素养,以“赛训结合,以赛促改”为切入点,进行“赛训结合,以赛促改”的高职会计教学系统化改革,具有迫切性。
三、“赛训结合。以赛促改”的高职会计教学系统化改革构想
(一)改革目标
“赛训结合,以赛促改”的高职会计教学系统化教学改革是以搭建职业技能竞赛为载体,将实务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竞赛参赛过程相结合,以职业技能竞赛搭建的企业环境为基础,以职业技能竞赛的系统化职业技能要求为依据,对财会专业系列课程进行系统化改革,将岗位技能要求分解到各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形成职业技能特色鲜明的课程教育和流程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同时,借助竞赛平台,使课堂教学过程与会计岗位工作过程相对接,为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提供新的教学方法,引导高职财务会计类教育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围绕“赛”的导向功能不断完善“训”的方式方法,充实“训”的内容,实现“以赛促训,以训强技”,“赛”与“训”相辅相成的目标。
(二)改革的具体措施
1 以工业企业真实的会计岗位标准为要求搭建竞赛平台。基于职场环境,主要涉及企业内部各主要部门、外部单位(如银行、税务、海关等),设置各单位各部门与会计核算相关的岗位,并赋予其相应岗位职责,设计经济业务发生过程中凭证传递流程和会计处理程序,设计仿真经济业务背景资料和环境,制定竞赛内容大纲,明确竞赛规则。同时,充分发挥竞赛的导向功能,使区域范围内(广西区、西南地区或全国等范围)的学生通过参加技能竞赛熟悉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环境,熟知业务处理流程,扎实掌握相关职业技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有效的技能竞赛平台,能吸引区域范围内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积极参与,并以此为契机促进院校之间教学教改经验交流,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2 推进会计教学改革,带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改革,构建“赛训结合,以赛促改”的特色引领型教学模式。技能竞赛平台的搭建和活动的开展,促使院校加强会计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向系统化、精细化推进。加强院系与行业企业的横向联合,引进行业企业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在教师队伍中培养行业企业会计业务能手,并努力将行业企业会计业务骨干引入教师队伍,促进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标准的融合,加强校企教学、科研和项目合作等多方面的合作和交流,促进师资队伍内涵建设深入开展。
3 会计技能竞赛的组织与开展。将技能竞赛作为常态化教学活动,并将技能竞赛分为校内会计技能竞赛、校际会计技能竞赛、区域会计技能竞赛和全国会计技能竞赛等层次。通过分阶段、逐层递进地组织学生参加各层次会计技能竞赛,强化对学生各项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强化,并通过比赛检验和反思教学效果,优化教学改革。
4 在相应课程中引入竞赛元素,确定技能训练与实训教学的方案。将企业会计岗位工作过程和技能要求及会计技能竞赛规程涉及的各项技能按照一定的方法分拆到会计专业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并辅之以相应的教学手段,加大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训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训实践教学的过程指导,使学生真正能从实训实践教学中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管理方法,熟悉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务处理技能,建立企业管理全局观,培养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实现“赛”与“训”有机结合,通过“赛训结合”达到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目标。
篇8
站在新的起点上,东莞经贸人秉承“崇德尚能、知行合一”的校训,以“育人为本,面向市场,做强服务,争创一流”的全新办学理念,围绕“紧密对接东莞现代服务业、建设国家示范中职名校”的总目标,立足地方产业,依托行业,坚持创新发展,取得丰硕成果,成为东莞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高地。
追寻:服务育人的理念溯源
“服务育人”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新理念,是中等职业教育为适应经济转型变革而倡导的职业教育新思想,也是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呼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诉求。
1.区域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为服务育人提供了生长的沃土。
东莞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这就为职业教育理念的创新提供了契机。东莞市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并成功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其关键因素在于人才。如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同样需要现代职业教育为其提供服务,培养能够适应东莞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正是这种服务地方经济的强烈的责任意识,引领着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立足东莞区域经济,面向现代服务业,培养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职业发展有空间的技能型人才,打造全国一流的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人力资源支持,成为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的办学追求。
2.学校的自我突破提升是服务育人成长的现实需求。
东莞市现有的中高职院校是在莞商文化孕育下建立并发展壮大起来的,它们更能展现出东莞的精神面貌,也更加熟谙当地经济发展的形势,能够更快速适应经济转型带来的变化,并及时对人才培养工作和学校建设作出调整,以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
面向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现实,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一方面学校致力于硬件设施的建设。全校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建有千兆校园网络中心、电视教学中心、多媒体教学系统及现代化校园广播系统,设有电脑室、电子电工实验室、电脑美术绘画室、财会模拟室、手工艺制作室、办公自动实训室、语音室以及音乐室、舞蹈室、钢琴室,建有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健身室、塑胶环形跑道等齐全的体育场所。另一方面,学校又注重内涵式发展,以建设国家示范校为契机,整顿校风、学风,努力创新研究,鼓励科研发明,加强素质教育,优化育人环境,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取得了双丰收,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格局。
追问:服务育人的内涵因子
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通过申报和建设国家级示范校,总结梳理和提炼了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实践和理论的经验成果,进一步凸显和明确了“服务育人”的新理念。
1.教学教务管理工作以服务育人为指导。
在申报国家示范校的材料中,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教务管理规章制度与条例,主要包括校长等领导岗位职责、教职工岗位职责、各部门职责、奖励与惩罚条例、学生行为管理制度、德育制度、考核制度等。每一项制度都被严格执行,并有详实的跟踪记录。其目的就是为办好国家示范校而努力。从这些条例及各项工作阶段性成果看,不难发现,学校秉承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社会的想法开展教学教务工作,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都显著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也取得了成效。
仅以2013届1001班40名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不难看出学校服务东莞经济发展的成绩。其中,29人在东莞市石碣镇立恒电子有限公司、东莞清溪长山头五金厂、东莞市中堂云兴饮料店、东莞市雄泰电子有限公司、东莞市山木金刚石工具有限公司、力嘉精时厂、茶山新力塑胶五金制品厂等20余家当地企业就业,直接服务东莞经济发展,显示了学校优秀的人才培养质量。
2.课堂教学与改革以服务育人为指引。
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紧跟东莞“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步伐,立足东莞的产业结构,并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大胆调整了专业结构。将原来小而全的15个专业逐步调整为11个专业,形成了以“财经商贸”类专业为核心,以会计、物流服务与管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三个央财重点支持建设专业为引领的专业结构,重构了物流、会计和网络专业的课程体系,以课堂教学与改革为基础,不断开发适合学校专业需要的校本教材,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适应学生现阶段学习和未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例如,学校会计专业开发了18本校本教材。同时,学校开设了特色课程《职业素养课程》,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
3.校内外实训以服务育人为指向。
首先,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提供校内实训场所,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实操训练,将理论与技能结合起来。校内实训场所布局合理,实训工位数充足,实训环境良好,实训设备保养与更新及时,实训教师都是经过选拔、实践技能高超的“双师型”人才。此外,实训场所还建立了严格的实训管理制度、员工工作制度、学生实训管理制度,并且印发了《学生实训手册》,对学生的实训提出具体可操作的要求,例如实训成绩的等级界定,实习报告的撰写,等等。校内实训还建立了“学生满意度调查机制”,及时听取学生关于实训的反馈信息。
其次,校外实训是在校内实训基础上的延伸与提升。校内实训鉴于实训环境的仿真性等,难以达到真实工作环境的效果。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与许多企业建立实习生实习协议关系,帮助学生与这些校企合作中的实习单位签订正式实习合同,同时,派遣专业指导教师跟踪记录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具体情况。另外,学校与企业建立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为学生校外实训赢得更佳实训环境。
追赶:服务育人的人文观照
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在践行服务育人理念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带着感情办学校,以人文观照师生的成长,收获精彩连连。
1.“以情服人”的学校管理模式。
在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学校领导集体在多年的学校管理经验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理思路和管理风格,兼具干练、果敢的“刚”之美与亲切、随和的“柔”之美。
建立“以情服人”的管理模式。强调情感管理新理念,增强管理队伍的执行力。作为校长,要管理好一所学校,除了要领导建立和完善的规章制度,还必须对教职工有真诚的人本关怀,用良好的人格魅力提升团队的凝聚力。一方面,以校长为代表的领导团队努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进修条件,特别是对青年教师提出了“3年达标、6年成熟、9年成名”的要求,帮助他们不断进步,争取做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另一方面,领导团队坚持和群众打成一片,真诚关心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通过参加学校文体活动、关心与慰问生病教师、调解教师家庭矛盾、关心青年教师事业成长等,领导团队尽他们的一切能力真诚地为广大教职工服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注重个人修养,淡泊名利得失,赢得大家的信赖和支持,使学校形成了团结友爱、和谐互助的良好氛围。
2.“以人为本”的学生德育主张。
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不言而喻,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同样面临这个问题。要让学生从中考的挫败感中走出来,重塑信心,安学乐学,成人成才,德育工作是重中之重。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创建幸福校园,让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充满成就感、幸福感,进而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最终有所成就。
创新德育理念。德育的内容不是单一的思想教育,而是包括心理健康、行为文明、思想上进、道德高尚等诸多元素的综合素质教育;德育工作也不仅仅是学生处、班主任的事情,而是全体教职员工都必须参与的工作,课堂教学要渗透德育内容,管理、服务同样也要体现德育的内涵。学校一方面,提出了“全员德育、全程德育”的观念,要求全体教职工牢记“学生视线内的任何行为都是教育活动”,并从自身做起,注重细节,追求完美,时时事事处处为人师表。另一方面,提出了改进教材教法、改革评价体系的主张,要求教务处、学生处在学生学业成绩、操行评定等项目中,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地起来,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成就感、幸福感,“快快乐乐地学习,理直气壮地毕业”。
完善德育工作体系。学校督导学生处、级部建立了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通过家长会、家访、毕业生跟踪调查、邀请成功校友到校作报告、组织社会实践等形式,加强三方互动,力取最好的教育效果。学校还制定了详细的《班主任培训方案》,严格培训制度,将班主任工作方法指导贯穿在整个学制工作的全过程,有效地提高了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
改革德育实施路径。面对新时期思想活跃、个性张扬的青少年学生,必须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采取灵活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开学和结业典礼、新生军训、安全教育、法制报告会、心理健康辅导、主题班会、文明礼仪教育、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等,都是德育工作的良好形式。比如配合东莞市教育局的“校风建设年”活动,将“感恩主题班会”和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工作来抓,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本文图片由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提供)
责任编辑罗峰
篇9
关键词:中职会计;职业素质;培育力度
职业素质主要分为以下两点内容:第一,职业道德;第二,职业能力。所谓会计职业道德,就是将一切与会计工作有密切联系而且符合会计职业特点的道德标准、情操、品质的总称。职业道德可划分为:会计本身的客观定律;会计职业对会计工作的客观要求;还有会计人员的德行三个方面。职业能力就是你的专业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并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高素质会计人
才,是现在中职会计教学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实践调查分析,探究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一、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和教师方面
学生方面,由于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不够清晰。因此,学生学习也较为盲目,没有明确的目标。虽然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十分端正,而且较为认真、努力,但由于缺少学习计划,导致学习效率并不高。因此,中职会计生一直都存在个体发展不平衡的现
象。在教师方面,近年来,教育部大力倡导教育改革,改革的进度过于缓慢,并没有呈现出预期的效果。而且,随着改革深入实施,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例如,教师知识结构过于陈旧,没有及时有效地更新;教学方法过于呆板,墨守成规,课堂教学仍然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模式;由于太过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没有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去进行实训,导致学生职业技能无法提升;缺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师资力量有待提高;教师职业培训力度不够,且需要加强培训投入等。
2.学生的就业形势方面
调查报告显示,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会计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不再受到局限,除会计员外还可以从事更多职位,如,出纳员、仓库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等。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中职会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虽然很大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与专业相符的工作,但是薪资报酬很不乐观,而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在工作的过程中欠缺技能应用能力,无法适应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
1.培养创新精神
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就是会计知识的发展过程,而会计学科研究的灵魂就是创新。在会计改革前辈不断努力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精神,在经济体制不断转变的洪流中,开辟出属于会计学科发展的新领域。
2.掌握科学的方法
会计学科不仅仅只有会计制度,还有会计方法体系等,这种理论研究需要运用有效的方法,同时会计学科的新领域,如,会计实务的发展,也需要运用各种各样有效的方法。
三、中职会计教学中学生职业素质的培育策略
1.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
社会上对会计专业人员的需求不是盲目的,只有技能创新人才,
才能适应这个不断发展的社会。所以,中职院校一定要加大对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视度。大部分中职院校将传统的教学实践体系改革完善得更加科学合理化,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了大量的工作岗位需要的技能。虽然,中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但是在今后的教学中仍然需要推陈出新,不断地完善教学模式,以便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给学生就业增加一份保障。校方可通过举办各种会计专业竞赛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以请一些专业的会计讲师,到学校为学生讲授专业的知识,传授专业的技能,使学生掌握得更加牢固。
2.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很大一部分会计毕业生就业首选是中小企业,因此,教师可多走访、考察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到岗位的能力要求,以及职业考核评价标准。根据分析结果,科学合理地安排授课内容,把理论知识教学比例适当降低,从而为实操教学提供便利。同时,还可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教师必须重视中职会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目前,经济、科技都在高速发展,由于社会分工趋于精细化,会出现更多的新兴职业,对中职学生就业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因此,社会各界更应该重新审视中职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只有具备扎实的职业技能和合格的职业素养,才能让中职生在未
来就业的道路上更具有竞争力,就业机会越大,更具有发展前途,在不断的学习历练中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更好地投身于国家的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文尧.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的新探索[J].中国教育报,2010(12).
篇10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生态教学;路径选择;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专业是高职院校最基本的建设单元,从生物学的角度说也就是最基本的生态系统,由于系统具有层次性、开放性、拓展性等特点,所以本课题选择会计电算化专业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从底层生态系统研究出发,以专业建设为切入点,一个专业建设好必然带动相关专业形成专业群,专业群的发展必将带动其他专业群的发展,继而推动整个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必将带动周边兄弟院校的发展,这种连锁的示范效应必将促进整个社会办学水平的提高。
一、国内外生态教学研究现状
(一)国外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生态学”一词在教育研究中正式使用始于美国教育学家沃勒。1932年他在著名的《教学社会学》中曾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20世纪七十年代是国外教育生态学研究的兴旺时期,各种研究趋向纷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前院长克雷明于1976年在其所著《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教育生态学”这一术语,并列专章进行探讨。几乎同时,英国学者埃格尔斯顿于1977年出版了《学校生态学》一书,以研究教育的资源分布为主旨。20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教育生态学研究范围更为广阔,研究深度也有所增加。如莱西和威廉斯合编的《教育、生态学与发展》(1987),把教育放在为世人瞩目的环境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华盛顿大学的古德莱德则从微观层面入手,提出学校是一个“文化生态系统”的观念。
(二)国内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在我国,生态学的研究由来已久。中华民国时期,我国学者便对生态学开展了相关研究,但最初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植物生态学领域。发展至今,我国关于生态学的理论著作和论文已有很多,研究范围包括了种群生态学、系统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古生态学、教育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等等。但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其中中国台湾和香港的研究早于大陆。台湾师范大学是较早进行教育生态学研究和教学的大学。20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台湾“教育部”要求各大学广泛开设教育科学分支学科,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方炳林率先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并著有《生态环境与教育》一书。到20世纪八十年代,又出现了一些教育生态学的专题研究,李聪明所著《教育生态学导论》(1989),将台湾地区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推向新的。
我国大陆的教育生态学研究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虽然刚刚起步,但它的胚胎早就根植在古代的教育中。孔子(公元前551至公元前479)在《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又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环境因素对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孟母三迁的故事,更说明当时人们已注意到教育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但是,在我国古代的教育发展历史中,一直没有将教育学与生态学真正地结合。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我国学者对德、日两国学者关于教育环境学的研究译介为教育生态学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后较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一研究却又近乎中断。至今出版的相关论著主要有《教育生态学》(吴鼎福、诸文蔚,1990;任凯、白燕,1992;范国睿,2000)。还有一些学者从微观层次对教学环境和教学动力进行了深入的具有生态学意义的研究,如《教学环境论》(田慧生,1996)、《教学动力论》(李森,1995)等等。
目前,在国内生态教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学和本科院校方面,由于高职院校起步较晚,关于高职生态教育的研究则不是很多,关于高职院校具体专业的教育生态研究则少之更少,由此可见对高职院校专业生态教学研究则刚刚起步。
二、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生态现状分析
各种教学政策、教学理念、教学导向与教学条件的提升都在催生着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倡导着人情化、生本化教学真谛的回归。教育的嬗变也孕育着人们开始追求教学理性的返璞归真,注重学生的和谐发展状况,引导着我们探寻师生成长的乐园。
回顾高职教育教学历程,我们有自豪的一面,但也有负疚的一面。就如我们的经济发展一样,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教育教学成就是建立在对“环境”的破坏上,属于“高耗低效”的产出。具体有以下几个表现:一是掠夺性开发。现在的高职院校大都是原来中专学校升格而来,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尤其是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数几乎成几何级数上升,远远超出了学校硬件资源的承载量。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更是一门应用性、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需要一对一的辅导,而在现有的办学条件下,手工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以及师资是难以满足该专业个性化的辅导的,只能进行大批量的生产;二是封闭化的系统难以与外界实行能量的互换。系统是与周围环境相互依存的,一方面要从环境中吸收能量,同时也要释放出能量。而现在的状态是教师被繁忙的教学任务所累,难以走出去补充能量、更新知识,外界的行业专家进入学校的渠道又不够畅通,所以学生在源头上很难获得活水。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实习的面比较窄,因此要加强校内的实训,校内的实训和校外的实习应紧密联系起来。但现在的状况是校外的实习几乎没有,校内的实训也只是做题,与真实的情境相差甚远,仿真度太低,所以用人单位往往倾向于那些有工作经验的人员,刚毕业的大学生苦于没有工作经验而就业难,究其根源是我们的教学系统与外界脱节的关系;三是生态平衡失调。主要表现为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够和谐,那种原本的生态的有机联系遭到破坏。比如师生关系,长期以来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显著。
目前,我们已经开始得到“环境”的显性报复: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的人格退化、师生人际冲突、学生人格扭曲、学生学习动力的衰退、学生道德滑坡、师生情感淡漠、人生价值的迷失、创新与进取精神的后滞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都开始不断地爆发,并出现了一系列的并发症与后遗症,也开始进行着循环性的恶化。在痛定思痛之时,我们不得不去寻找症结的根源,不得不对我们的教学生态环境予以高度的重视与深度的剖析和研究。
三、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生态教学路径探索
(一)研究思路。本文以教育生态学、教育心理学、人际关系学为理论基础,既秉承教育教学发展的历史沉淀性成果,又对教学发展的机制加以突破与创新。既对专业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又涉及学校中的各环节。通过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深入调查研究,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以绿色设计的理念,设计出生态教学指标体系,通过高职院校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中所呈现的生态特征,经过比较分析,提炼出同质性和差异性,从而构建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生态教学体系,揭示生态教学模式的内涵。
(二)研究方法。本文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比较法、实验法与社会测量法,同时,也采纳案例研究法、采样分析法、个案跟踪研究法、分组实证法与行动研究法等。
(三)技术路线。本研究是按理论到实践――实践到实证――实证到理论提升的一个研究过程,按个体到群体进行分析与研究。
(四)实验方案
1、个案研究。首先是对课堂教学情景进行分析与研究。以课堂听课、评课、教师自我反思、学生信息采集、组员评议等方式进行操作,寻找到课堂教学情景的不足与成功之处,并进行生态场比较与研究。
2、群体交叉性研究。通过对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生态教学环境进行分析与研究,可以单个学校环境为研究对象,也可以进行组合交叉研究。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几个要求:一是允许进行个案分析,如某位教师的人际生态环境;二是每一次活动都要完成相关表格或研究小结报告,并进行数据统计与柱状图的描绘;三是要对隐性环境因素进行挖掘,而不能流于浅层,并要及时说明各因素的因果关联性;四是及时存档。
3、选取实验班,进行比较研究。在平衡班的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的生态实验班,进行全程监控、长期跟踪、长期分析。在研究时,要注意几个要求:一是要对几个实验班级随时作出数据分析,数据要真实有效,及时汇总;二是对实验班的相关数据要作出科学的定性分析,要研究其教学生态的差异性与产生的具体原因。
四、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生态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是财经高职院校的一个主要专业。不少工科高职院校也相继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专业,该专业的开设的面比较广,且自办高职以来也是首批进入专业目录的专业,开设的时间长,在高职院校中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选择会计电算化专业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二)专业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载体。从生态学的角度,对专业建设进行深入的剖析,通过在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各种生态要素的具体分析,以及教学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入研究,揭示其内在的有机联系,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有序的、持续发展和充满活力的专业教学生态系统,对于正在进行的示范高职院校建设提供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三)从生态学的角度,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社会是个大系统,学校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专业则是学校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割裂的,把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研究置于学校乃至社会这个大系统下研究,专业教学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及时地培养出社会所需的有用人才。系统适应研究,系统又是动态变化的,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就业率。
(四)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的基地,专业教学则是培养人才的具体途径。若把学生比作产品,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教学系统,则必然会培养出大量的“绿色有机产品”,在市场上必然受热捧,订单会纷沓而至。从生态角度,以绿色设计出发,构建一个和谐的、持续发展的、充满活力的生态教学系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生态培养模式。
(作者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大位会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彭芸,李金平.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9.4.
- 上一篇:高一新班主任工作计划
- 下一篇:干部作风大会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