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2-26 17:5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意义

篇1

关键词:投资性房地产 成本模式 公允价值模式

目前世界上对投资性房地产业务制定会计准则的有英国、中国香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等。最早制定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的国家是英国,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81年11月制定并了《标准会计实务公告第19号―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第一次对投资性房地产作出概念的界定,并且对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和报告制定了标准实务。继英国之外,香港地区于1987年10月制定并了《标准会计实务公告第13号―投资物业》,此后该公告历经数次修订,内容日趋完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86年3月、1994年重排格式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5号(IAS25)“投资会计”中对投资性房地产下了定义,并于2000年正式通过了国际会计准则第40号(IAS40)“投资性房地产”,于200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我们不妨以列表的形式看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点与不同处:

通过以上对国际会计准则的了解和比较,我们认为新准则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1、国际会计准则第40号―投资性房地产及香港会计准则第40号―投资物业均要求企业经常对资产进行重估,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化时应对财务报表进行调整,从而使得其账面金额不至于与资产负债表日以公允价值确定的该项资产价值差异太大。

对广大投资者而言,这样做有下列好处:

(1)土地和房屋建筑物的公允价值一般应体现为市场价值,国际会计准则要求由专业评估人士对土地和房屋建筑物进行估值,有利于投资者了解企业资产最新的市场价值;

(2)固定资产按最新评估值计提折旧,可以衡量出企业实际的经营水平,同时为企业管理层和广大投资者提供决策的依据。

2、企业会计准则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国际准则趋同,不仅方便了国际投资者横向对比国内、国外企业的价值,而且对企业的资产增值信息更加透明,更加有利于企业在资本市场获得正确的定价,最终有利于公司通过二级市场进行再融资等,为公司加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如果采用成本法计量模式,按准则规定需计提折旧或按期摊销,虽然减少了企业的账面盈利,但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列支,相应减少了企业税收现金流的支出,做到了合理避税,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有利于提高股东利益。

此外,执行新准则将会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企业会计报表中须单列“投资性房产”项目,对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会计处理可以采用成本计量模式或者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尚未成熟,一般情况下以成本模式计量模式居多。如果该地区房地产市场比较活跃,取得公允价值比较可靠,也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公司不计提折旧或减值准备,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值之间的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一般情况下,公司拥有的房屋建筑物计入了固定资产,并且采成历史成本法。因此,房屋建筑物的升值与否,并没有体现在财务报表之中。近年来由于房屋建筑物升值迅速,在此不排除个别上市企业利用企业会计准则的漏洞人为调节账面利润的可能。所谓的漏洞是指准则仅规定“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并没有规定已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在以后不得从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进一步说,在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方法由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时(非自用房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房地产,不适用第十六条规定应将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而在以后年度根据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第十一条允许后续计量时投资性房地产的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增计收益,减计损失),这就意味着个别企业有可能在2012年披露的2011年度财务报告出现巨额账面利润。监管部门如何规范评估市场,如何提高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如何防止上市企业利用准则的漏洞,是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

其次,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明确了NAV(重估净资产值)方法作为企业资产估值的重要地位,需要资本市场对该项方法进一步的认可。而且随着投资性房地产业务的日益增多,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较快,随着企业会计准则逐步推广执行,投资者肯定会越来越关注各项投资性房地产的市场价值,并且随着监管机构对评估方法等管理力度加强,肯定会使NAV的估值方法成为评估企业资产价值重要方法。对房地产企业而言,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的执行会导致投资者以更为稳健和客观的估值标准来衡量一个公司的实际价值,这对资本市而言无疑会构成制度性的长期利好。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会计准则,2006

篇2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演化博弈讨论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演化

博弈分析与经典博弈一样,演化博弈也必须存在一个博弈框架。这个博弈框架主要指博弈的结构和规则,所不同的是演化博弈总是在特定的博弈结构和规则下进行的,特定的技术和制度条件决定了特定的博弈结构和规则。

(一)相互承认机制

回到会计国际趋同的初始状态,即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双边会计相互承认机制的研究。一种情况是如果相互承认机制是以否定掉了会计国别之间的差异为前提,那么会计准则“本国特色”将被消除,这很难被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大国所接受。正如在IASC的发展过程中,有人提出过多重确认法,即如果A 国公司投资于B 国公司, 而B 国公司也投资于A 国公司,那么,AB 两国分别承认对方的会计准则。这一协调方法的提出,立即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几个大国的反对。因为,美国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贸易、投资关系,如果都采取多重确认法,那么这种会计协调就等于零。因为,他们是两个会计方法基本截然不同的国家,多重承认是无效的,也不会有成果的。

另一种情况是如果互相承认机制保留因政治、法治和经济环境所引起的国别间的会计准则差异,那么盲目的认同必将导致各国为争夺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利益而机会主义行为泛滥。通过经典的“囚徒困境”模型分析,我们发现,当国际资本市场上存在多套不同的会计准则,而因为文化、政治、法治等因素的差异,一国很难对另一国的会计准则进行有效监管时,则无法有效避免各国放松本国监管的本能冲动的。参与博弈的各方都会意识到在对方严格监管自律而自己放松监管时所获得的巨大好处,以及对方放松监管而己方严格监管自律时将蒙受的损失,因而最终形成的是博弈双方都选择放松监管的纳什均衡。即使是在短期内能够维持脆弱的互相承认平衡状态,机会主义或其他因素也会很快将此不稳定的均衡状态破坏掉。

(二)大国主导机制

上述博弈分析是基于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参与国实力相当、特征相同,但这很难贴近现实。通过经典的“智猪博弈”模型对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大国与处于绝对劣势的小国之间的博弈分析,我们发现,要想通过大国来主导制定公平、有效的国际会计准则是不可能的。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改组为例,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之前的16 个理事中,尚有4 个理事(马来西亚1 个席位、墨西哥1 个席位、南非和津巴布韦1 个席位、印度和斯里兰卡1 个席位)代表着发展中国家,但是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共14 个席位)中只有南非一个发展中国家拥有1 个席位,大部分席位为英美国家所有(占了7 个席位),发展中国家声音微弱。即使是为了广泛听取世界各国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意见和建议而成立的国际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在其总共49 个席位中,美国就占了10 席。

可以预料,国际会计准则将更多地体现英美国家会计标准的特点和内容,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与向英美国家会计标准靠拢在本质上将不会有多大差别。当然根据演化博弈的思想,现实中的博弈双方间的博弈行为是不断深化和协调的,欧美之间也并非时时行动一致“美化”和“欧化”之争,会将双方重新带回到国际趋同选择的双边博弈状态,任何一方的行动都将会带来另一方行动的改变,并最终影响着会计国际趋同的进程和利益分配格局。而且,大国的垄断博弈均衡也会随大国内部的博弈局势变化而变化。

(三)国际趋同机制

演化博弈范式推动传统博弈论向前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引入选择机制和扩散机制建构复制者动态模型。在欧洲,欧共体颁布的第4 号、 第7 号指令 就是这一模式的具体阐述。在北美, 美国、加拿大以及墨西哥三个国家的会计师协会也制定过二至三个会计合作方案,充分体现了会计准则区域性统一的发展趋向。另外, 南美以及东南亚各国也在积极地朝着会计准则区域协同的方向发展。所以,会计准则的区域协调似乎已成为一种趋势,至少可以成为国际协调机制出现缺陷时的一种替代选择机制和权力重新分配的机制。

(四)趋同后的等效机制

演化博弈概念本身就蕴含着否定“终结”的思想。由于各国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完全趋同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趋同只是基础,等效才是目的。按照欧盟委员会于2007 年12 月的“关于建立认可第三国证券发行者采用的会计准则等效的机制规则”正式对会计准则等效所作的定义,即如果投资者根据以第三国会计准则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和根据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对证券发行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发展前景做出相似判断,并且很可能会做出相同的投资决定,那么就可以认为第三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效。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这种“等效承认”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演化的更高一阶段,是以趋同的国际会计准则为“初始条件”和“路径依赖”的。

同样,等效机制其实也是对趋同机制的一种替代,使参与各方的博弈又回归到双边环境下,只是博弈的平台是搭建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基础之上。从经典的对等博弈来看,等效认同机制可能首先会在经济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当的发达国家内部进行。同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的利益保护也不可忽视,尤其是在欧洲统一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经济联盟等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会计的区域协调不断发展,相信会计准则的等效机制也会在区域协调机制中不断扩散。

三、启示与建议

关于上述四种机制的“创新”、“选择”、“扩散”、 “替代”的关系,按照演化博弈思想,创新是多样性的生成机制,为会计国际趋同提供了不断向前演进的动力,而选择则是多样性减弱的机制,它通过某种标准来判断各种演化机制的适应性,选择适应性高的演化机制,淘汰适应性低的演化机制。参与者明智的选择策略,是其对社会经济环境良好的判断能力的集中体现。

篇3

一、趋同可显著改善我国对外贸易关系

会计作为当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分析企业财务状况、评价企业资产实力、资信状况和风险状况方面起着核心作用。在原有的会计准则体系下,我国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得不到其他国家的认可,尤其是欧美国家的认可,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效率和效果。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将显著改善这一不利局面,不仅减少了各国间经济交流的障碍,使各国企业在财务信息的交流方面更加便利,还可以促使资源能够在各国间进行优化配置,改善我国的对外贸易关系。以国内出口企业为例,我国出口企业按照新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能够使得海外客户接受并认可,从这方面来讲,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有其必要性。

二、趋同可显著改善我国国内投资环境

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将向世界揭开我国企业的“神秘面纱”,将显著改善我国国内的投资环境,使得国际资本登陆我国寻求投资机会,这样不仅有效的引进了外资和技术,对于我国企业降低其融资成本也起到了显著作用o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有助于国内企业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有利于海外投资者更深人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增强其进人我国资本市场的信心,进一步吸引国际资本,这在当前我国并不十分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显得格外重要。当前,我国企业实体大都处在产业链的末端,“两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成为困扰我国产业发展的瓶颈,此时,我国急需敞开国门,吸引外资,在得到资本注入的同时得到先进技术,促进我国产业链的升级。从这点来讲,趋同使得世界更加了解了中国企业,为其在我国国内资本以及技术的投资扫清障碍,有其必要性。

三、趋同可提高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经历了长达近30年的发展后已经有了质的飞跃,我国会计准则也在得到不断完善。新会计准则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的,即针对我国市场经济中不断涌现的各种新的经济业务,做出统一的会计处理规范,使其在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过程中有章可循,进而约束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例如,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大量涌现,然而原有的会计准则体系对此并未予以界定和规范,新会计准则必须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相关问题予以规范,有效的防范和控制企业财务风险,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加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和可比性,有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资产质量进行真实判断。从这个角度来讲,趋同是会计准则发展的一个趋势。

四、趋同可提升我国会计的国际地位

一直以来,我国商务部在为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与欧美国家进行谈判,而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趋同成为一关键词,在我国颁布实施新会计准则后,2008年4月,欧盟委员会了接受我国会计准则的正式报告;紧接着,我国与美国就会计准则达成备忘录。这都标志着欧美国家开始对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给与了充分的肯定。从这个角度来讲,这将是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重要里程碑,其意义十分深远。

篇4

关键词:国际会计;企业会计准则;趋同形势;策略;选择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0-0132-02

引言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下,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全球资本市场趋于开放和融合。更为重要的是,网络信息科技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快,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条件。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工作也越发清晰地认识到高质量、规范化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运营及自身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作为当前国际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运行体,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激烈的企业竞争态势下赢得主动、选择科学、恰当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成为企业思考的主要问题。

一、目前国际会计趋同的形势分析

1.国际金融监管框架构建完善化,国际金融监管协调性增强。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势头日益迅猛,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科学化、规范化等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历程遭受了重大冲击,严重滞缓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现阶段各国经济监管机构以及企业自身都在加大力度对金融体系进行改革,以维持世界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维持世界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在这一背景下,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成为必然的发展结果,主要体现在国际金融监管框架的构建趋于完善化和体系化,加大国际经济监管的合作力度,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全球性经济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另一方面,国际金融监管的协调性逐步增强,为各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趋同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2.传统会计准则格局被打破,新兴经济体影响力不断扩大。现阶段,国际会计趋同的形势还可体现在传统经济发展形态下以美欧为主导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秩序被逐渐打破,以中国为主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在逐步增强。这一点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结构的人员分布上可以清晰地看出,目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共有22位受托人,其中有4位来自新兴经济体;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中15位理事中有4位来自新兴经济体。上述职位一定程度上可有效代表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这一趋势的出现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以及相应机构的改革、发展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伴随着国际地位的逐步提升,在一些地区性、国家性的组织会议中,新兴经济体积极参与国际财务报告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修订以及其他途径的改革与发展工作,实现了新兴经济体内部的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两者之间的实时互动,从而促进了国际会计准则在制定和修改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地综合考虑新兴经济体的实际发展情况和经济发展形势,体现了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形势下的综合性。

3.国际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加大结构改革力度。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不断深入,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以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等机构也在逐步加大结构改革工作力度,为不断提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全球公认性和适用性创造条件。改革工作过程主要体现在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透明度以及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标志着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形势的正式形成。相关制定机构与监管部门加大治理结构改革力度,能够有效明确当前估计会计准则在全球范围内的适用性、认可度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而为提升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科学性和适用水平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分析

1.会计准则趋同模式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的法律环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形势是基于国内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我国对外贸易开展工作的实际需求而进行的选择,因此具备明显的抗外干扰性和严谨性。从我国企业现阶段的转型、发展状况来看,会计准则趋同国际模式符合我国的法律环境,主要表现为“趋同”模式下我国会计工作制度的统一。在中国会计法中有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有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公布。”因此,在面对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模式时,“直接采用”的策略明显缺乏法律依据,与我国会计法的相关规定背道而驰。坚持会计准则趋同模式则可以坚持我国独立的会计准则制定权这一根本原则,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有效一致的同时,维护了我国企业会计工作环境的稳定。

2.会计准则趋同模式利于调整我国在全球会计格局中的被动地位。随着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形势的不断发展,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对此形势的态度尚不完全明确,因此,以中国为主的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范畴下的会计趋同形势中处于被动地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国际趋同有利于将我国内部经济发展状况有效反馈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进而提高我国在国际会计格局中的话语权。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实行国际会计趋同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回应,有利于协调各经济体之间的发展诉求,从而有效推動我国利用这一机遇强化与国际财务报告制定机构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世界经济发展态势下赢得主动的话语权,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篇5

第一,增强信息可比性。在国际化环境下,债权人、投资者等资金供应者在决策时首先需要了解目标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然后在对财务报表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最优决策,但在业绩评估过程中,很容易因对国外财务报表不理解或误解导致决策错误。此外,一些大的跨国公司经营业务复杂、子公司遍布世界各地,会计处理方法千差万别,导致其难以进行有效管制。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使以上问题得以解决。

第二,促进国际资本流动。世界各大证券交易所已经拥有越来越多的国外上市公司,公司上市前都应按照交易所所在国的会计准则要求重新编制会计报表。如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需按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编报财务报表;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公司,其财务报表需遵守香港会计准则。重新编制报表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耗费金钱,很多高质量企业往往因此放弃在国外上市的机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可以增强各国间财务信息的可比性,有效解决因报表不同而导致的企业国外上市难题,促进国际资本流动。

第三,利于跨国公司管理。母公司所在国需了解跨国公司的经营绩效和财务状况,跨国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为维护自身利益,也希望跨国公司能提供能反映其整体绩效和财务状况的信息资料。若子公司按照子公司所在国会计准则而母公司按照母公司所在国会计准则编制报表,将会给合并报表编制带来很大难度。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可以简化财务工作,及时掌握财务状况,易于对跨国公司内部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和考核评价。

尽管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意义重大,但由于在世界范围内还存在阻力和障碍,使国际趋同进程缓慢,效果也不十分显著。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受国家影响。各国会计准则制定者总是以本国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其目的是保障国家税收、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利益、满足国家宏观管理需要等。国家不会乐于改变本国的会计准则,且总希望能在世界范围内扩大本国会计准则的影响。这使得会计准则协调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第二,受不同组织争夺国际会计准则影响力的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力本身是一种稀缺资源,是各机构和利益团体争夺的目标。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情况看,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试图保持其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权威性,而联合国也试图通过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把制定国际会计标准作为增进和保障发展中国家利益、控制和管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活动的重要手段,以满足共同发展的国际愿望。任何机构都不想把已经到手的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权拱手让出,从而影响了会计准则趋同的进程和推广。

第三,受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报表不同要求的影响。在北美,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是投资人和债权人,而在欧洲,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是工会、政府官员。不同的报表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关注范围不同,投资人要求回报率、债权人要求资金的安全性和回报率、而政府官员关注企业对职工的待遇情况和发展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篇6

[关键词] 会计准则 国际趋同经济后果

一、我国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具体体现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近年来国际认可度大大提高,全球影响日益扩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了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行列中。世界各国或组织认可国际会计准则的动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出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发展的考虑,或出于节省准则制定成本或报表编制成本的考虑,抑或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积极不懈的努力等。国际会计准则正在逐步成为会计的“普通话”。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新准则体系相比于原准则体系,在以下几个方面拉进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距离,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1.公允价值

新准则区别于原准则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引入了新的计量属性,即除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等己有计量属性外,特别增加并强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明确规定“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新准则借鉴国际准则,根据我国国情,考虑实际可操作性,规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条件,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股份支付》、《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年金基金》等具体准则中,都涉及了公允价值的使用。总体上来说,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还是采取谨慎态度的,规定了采用公允价值应满足的条件,这表明新会计准则在与国际会计惯例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同时,充分考虑了我国的现实环境。

2.债务重组

原准则规定,对债务重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对债务重组利得,则确认为资本公积。这种制度安排更多是出于谨慎性的考虑。但也使同一会计业务的两个方面出现了不对等的会计处理方法。新修订的债务重组准则改变了“一刀切”的规定,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这种做法体现了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会计处理的对称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虽然没有特定的债务重组准则规定,但是通用的国际惯例一般确认债务重组损益。同时,债务重组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该准则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惯例和会计准则的趋同。

3.存货的计价方法

新修订的存货准则在发出计价上取消了“后进先出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新准则的这一变动可以限制企业利润调节的空间范围,控制企业对利润的人为操纵,提高利润的质量。2003年IASB修订了《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存货》,取消了后进先出法,理由是成本流与实物流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一致。可见,我国新修订存货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4.借款费用

原准则规定,只有与构建固定资产相关的专门借款所产生的借款费用在符合规定的资本化条件的情况下,才可以予以资本化,不直接确认当期损益。而新准则规定允许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其所占用的借款资金的相应借款费用也可以资本化。同时,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也不再限于专门借款产生的,如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应当资本化。这一变化体现了新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趋同。

5.石油天然气开采

第27号具体会计准则《石油天然气开采》(CAS27)是我国首次的专门规范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会计行为的会计规范。这一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自己的特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都了专门的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或采掘业会计准则。CAS27的有利于提高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会计信息质量,降低我国海外上市石油公司信息披露的成本,对促进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CAS27相对应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正RS6“矿产资源勘探和评价”。由于两个准则的制定目的、适用范围等不尽相同,所以不具有比较的意义。但是,从总体上看,CAS27与国际惯例尤其是英美石油天然气准则实现了趋同。

6.金融工具

我国在全面借鉴国际会计准则《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IAS3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39)以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金融工具:披露》(IFRS7)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出台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CAS22)、《金融资产转移》(CAS23)、《套期保值》(CAS24)和《金融工具列报》(CAS37)等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这四项准则各有侧重、相互关联、逻辑一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核心是将金融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同时规定,企业如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可以选择使用套期会计方法,但必须符合严格的条件,对公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等区分进行会计处理;企业的会计处理应当根据各单项金融工具的特点及相关信息的性质将其进行适当归类,以揭示金融工具的潜在风险。因此,新会计准则的建立,标志着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全面接轨,有利于规范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工具会计预警系统,及时揭示和披露交易决策的相关信息,引导衍生工具的有效运作,提高金融信息可比性和透明度。

当然,实质性趋同不等于完全相同,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关联方关系确认和资产减值的规定上仍存在实质性差异。

二、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

1.正面的经济后果

(1)大量吸引外资。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将极大地提高企业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大大降低那些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投资和融资的企业和国际资本提供者的资金成本以及国际贸易参与者的交易成本。我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的筹资成本会下降,外国投资者在我国资本市场投资的信心会增强。

(2)企业的税负减轻。由于企业在新会计准则约束下产生的会计收益会普遍降低,据此调整得到的纳税收益随之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将普遍减轻,这同时是企业吸引外资的一个因素。

(3)伴随着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提高本国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本国经济长远发展。

2.负面的经济后果

(1)制定成本。主要包括会计准则国际化改革文件的草拟和讨论费用、准则制定机构发生的草案试运行成本。国际会计准则是以原则为导向的,需要更多的职业判断。而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偏低,如果对新准则不熟悉、不适应,就难以胜任会计工作,学习新准则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会计人员的培训也将给各企业和组织带来沉重的负担。

(2)转换成本。主要是指企业会计系统由遵循本国会计准则转换为遵循国际会计标准的改变成本,包括因为新准则与当前国情不相适应而导致的损失、因为某项新准则应用而需对其他准则法规进行调整带来的成本、因为某项新准则应用导致跨国公司等的资金和利润向母公司所在国转移而带来的损失,以及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导致资本市场效率低下等等。

(3)税收收入减少。当引进新会计标准产生的税收影响,依照国际通行惯例计算的会计利润通常会低于采用新标准之前的利润,因而会减少政府税收。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策建议

1.理性认识,正确对待差异

各国会计体系存在差异,这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这种差异是国家社会多样性的反映,体现了他们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法律、企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而且各国政府从税收的角度出发,不愿协调税收制度,这样,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中的税收差异是无法消除的。

IASB 以及它所制定的IFRS 应是全世界各国平等沟通共谋发展的平台。但是目前各国博弈的结果使其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发展中国家质疑英美对其的主导,英国又在同时质疑美国对其的控制。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努力地遵循IFRS,但是应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避免盲从。我们不能有整体移植的思想,要谨慎对待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考虑我国转轨时期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2.主动积极参与制度博弈

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加强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沟通,吸收其专业人员与中国成立专门委员会来共同研究中国的特殊问题。这将较好地解决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与国家化之间的矛盾。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对于我国特有的一些经济交易事项,在IFRS 中并没有规范,我们就应该积极争取国际会计准则理事对我国处理的认可,比如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仅同受国家控制但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企业,不认定为关联企业,从而限定了国家控制企业关联方的范围,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披露成本。IASB 认同了中国的做法,并借鉴中国准则修改《国际会计准则第24 号――关联方披露》。在当今国际环境下,我们应该立足于自身的会计环境和国家利益进行博弈选择,主动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积极推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

3.合理选择,逐步实现趋同

目前来看,欧盟一刀切地强制在各成员国实施IFRS,进展并不顺利。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欧盟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更不能全盘照搬基本上是建立在成熟市场经济基础上的IFRS,我们从自身国情出发,逐步合理地实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例如,公允价值的广泛使用必须要以我国公开而活跃的市场发展为前提。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分阶段地进行,应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深入,不能一蹴而就。这既是我国国情的实际需要,也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建华.论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01)

[2]陈瑜.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研究――历程及对策[D]. 厦门大学,2004

[3]李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趋同前景与现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08)

篇7

【关键词】 会计准则; 研发费用; 趋同;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在充分吸收了1993年以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的成功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增强我国在国际准则制定博弈中的实力,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获取有利位置。2006年2月财政部一揽子了39项会计准则(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

对此,国际社会给予很高的评价,一致认为我国会计标准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上的趋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主席戴维・泰迪爵士认为,中国2006年2月份的新准则体系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仅在关联方交易披露和资产减值两个问题上存在差异。中国会计准则的质量由此得到了提高,并且中国在会计准则趋同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一、趋同动因的简单分析

当今世界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政治上的多极化;二是经济上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实质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要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世界经济大循环中,实现资本、技术、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作为国际上通用的商业语言的会计,最有资格充当沟通多边关系的桥梁。会计标准的国际趋同意味着各国向单一的会计标准过渡,这个单一的会计标准就是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AS/IFRS)。会计标准的国际趋同的重要意义在于:

(一)趋同可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率

会计信息已成为各市场主体达成市场交易的重要媒介,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市场交易质量的高低。趋同可消除不同会计实务生成信息的商业语言障碍,不同地域企业可顺利地交流信息(包括财务信息),评估客户的实力、资信和风险状况,从而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率。

(二)趋同可促进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

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公司按照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可以减少跨国发行证券的上市成本,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国际证券监管机构为实施有效监管,也需要按照国际标准,严格审核跨国公司的财务报告。趋同推动了各国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和发展。

(三)趋同可提高跨国公司的管理水平

跨国公司经营活动需要有一套统一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可比的会计和报告体系。不同子公司所在国如执行同一会计准则,可消除跨国公司内部报表的合并、分析和利用产生诸多障碍,减少公司内部报表折算与合并的处理费用及经营成本,降低跨国公司信息转化成本,有利于提升管理水平。

(四)趋同可提高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自2001年11月加入WTO以来,我国是国际反倾销最大的受害者。2004年欧盟设置了独立于双边协定和WTO规则之外的条款:必须建立一个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账目清楚的会计记录,该会计记录应当由独立的机构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审计。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扩大了我国的影响。

基于内外部经济环境的需要,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广泛趋同或基本一致,是大势所趋,利大于弊。

二、世界主要国家研发费用处理的类型

研究与开发费用(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简称R&D)同企业的无形资产关系密切,研究与开发费用是作为资产还是作为当期费用处理一直是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概括国际上流行的四种做法如下:

(一)全部费用化

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发生时全部直接作为当期费用记入损益,根据发生的会计期间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全部列入当期损益,因此研究与开发费用是作为一般的费用处理,不是作为无形资产看待。

(二)全部资本化

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发生期间归集起来,等到开发成功取得收益时开始摊销,实际上这部分费用根据权责发生制没有进入当期损益,而是当作一种长期拥有的、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已经作为无形资产处理了。

(三)有条件地资本化

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区别对待,对于研究费用要求在发生的会计期间即作为费用处理,在随后也不再将其作为资产;而对于开发所发生的费用只要满足其特定条件,具有成功的可能,就应该确认为资产。这种做法实际上将研究与开发分成两个不同的阶段,研究阶段的风险比较大,研究费用就不作为资产,而作为费用处理;开发阶段相对风险较小,成功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开发费用可以根据成功的可能性确认为资产。

(四)最终结果决定法

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发生期间归集于一个专门的账户中,然后根据研究与开发的最终结果来决定采用哪一种处理方法。如果研究开发取得成功,可以将全部费用资本化,并且在其收益期内进行摊销,否则就作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世界主要国家研发费用的处理大体围绕上述四种做法而开展。

三、国际会计准则研发费用处理的指向

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规定:为评价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是否满足确认资产的条件,企业应将资产的形成过程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国际会计准则对研究与开发的定义是:研究指为获取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具有创造性和有计划性的调查;开发指在开始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工序、系统或服务的计划或设计。

同时,对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处理所持的原则是: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应在其发生时确认为费用。因为在项目的研究阶段,企业不能证明存在将产生可能未来经济利益的无形资产,所以,该支出总应在其发生时确认为费用。

开发阶段发生的支出在满足特定的条件时确认为无形资产,否则确认为费用。这些特定的条件是:一是使用或销售,完成该无形资产在技术上可行;二是有意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销售它;三是有能力使用或销售该无形资产;四是该无形资产可以产生可能未来经济利益。其中,企业应证明存在无形资产输出的市场(即不只是交易无形资产的市场)或无形资产本身的市场(即单纯的无形资产市场);如果该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那么应证明该无形资产的有用性;五是为完成该无形资产开发,并使用或销售该无形资产,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的支持;六是对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可以可靠地计量。如果企业不能区分创造无形资产的内部项目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那么企业应将项目支出视同研究阶段的支出处理。

归纳起来,国际会计准则将研究费用全部作为当期费用,开发费用则在证实其可行性之后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即开发费用执行有条件地资本化,不符合条件的作为费用处理。

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之趋同,采用或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成为一种潮流,如:欧盟从2005年开始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香港地区从2005年开始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7年3月,韩国正式宣布了全面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路线图;日本也正在进行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工作;美国在安然事件以后,其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开始对话和趋同工作。

四、我国研发费用处理的演变及与国际会计准则的高度趋同

我国研发费用的处理也曾经经历过资本化、基本费用化、有条件地资本化等几种不同的模式,最终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高度趋同。

1992年11月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三十一条规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应当按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支出数记账。各种无形资产应当在受益期内分期平均摊销,未摊销余额在会计报表中列示。这个规定,可以说是开发费用资本化的模式。

2000年12月财政部正式的《企业会计制度》第四十五条规定: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借款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001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

《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的规定都没有区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可以说是采用研发支出基本费用化的做法。

2006年2月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该准则对研究与开发的定义是: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对于研究与开发阶段所发生的支出的处理原则是: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确认为无形资产:一是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二是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三是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四是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五是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显而易见,2006年的无形资产准则已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高度一致,采用的都是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费用化,开发阶段发生的支出有条件资本化的模式,区别的只是国际会计准则采用了列举法分别列举了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四种情形,而我国的无形资产准则(包括应用指南)没有列举研究和开发活动的例子。

五、结束语

一叶而知秋。透过我国无形资产研发费用与国际会计准则的高度一致,可窥见我国的会计标准达到与国际的实质趋同。实质趋同核心是除极少数情况外,相同的业务采用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的方法、程序、政策以及使用这些方法、程序、政策所生成的会计信息具有高度的可比性、相关性和透明度,不再过分强调、渲染会计的国家特色和本国经济业务的特殊性。

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上,下一阶段的工作就是要全力以赴争取国际社会承认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地位。通过努力,使我国的会计准则具有与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同等的效力,即“我国企业在那些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或地区上市,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不再进行调整,即使调整也只对个别项目做出说明或者编制极少项目的调节表,毋须再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全面转换。”(刘玉廷,2007)为此,逐步扩大我国会计准则在不同经济区域的影响力是十分必要的。

除积极加强与欧盟、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香港地区的会计合作外,我国应主动参与东盟现有唯一的会计协调组织――东南亚会计师联合会(东盟十国已有八国参加),并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推动区域会计趋同的发展。中国是对东盟各国投资最多且增长最为强劲的国家,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额连年攀升。从1995年到2004年中国对东盟累计投资总额达10亿美元,2004年,中国对东盟的投资额增长了20%,达到2.26亿美元。从2002至2004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年增长率为38.9%,2004年贸易总额达1 059亿美元,2005年贸易额高达1 304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了15倍。中国和东盟已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如此巨大的投资贸易额为该自由贸易区的各国会计趋同提供了广泛的合作空间。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市场,要成为参与制定国际会计准则博弈的具有相当实力的区域集团,必须积极构建会计准则趋同框架,采取措施加快区域内会计准则趋同的进程。在此进程中,应充分发挥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程度高的优势,在引领本区域内会计趋同方面为实现我国会计准则等效作出应有的贡献。可行的办法就是在该自由贸易区内进行商业往来的企业,采用我国的会计准则与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应视为等效,鼓励东盟各国优先使用我国的会计准则,以增强我国会计准则在东盟各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玉廷. 关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几个具体问题的说明.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第二、三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演讲文集. 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秘书处编.

[3]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组织编译. 罕尼.梵.格鲁宁,著.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用指南[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6.

[4] 朱小平.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李萌华. 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及分析[J].商业会计,2006,(12)上半月刊:21-22.

[6] 邓小洋,王勇情.R&D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2):55-57.

[7] 鲍亮,唐洋.关于研发费用资本化与费用化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7,(01):29.

[8] 陈艳,孙丽霞,主译.会计理论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9] 陈毓圭.会计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化发展趋势及其对策研究[J].财会通讯,2005,(10):6-8.

[10] 企业会计准则1992.

[11]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12] 企业会计制度2001.

篇8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全球资本市场日益开放融合和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在近年来尤其是在最近十年里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开始加入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或者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行列。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更使人们认识到,制定一套全球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对于全球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会计准则趋同步伐进一步加快,各国或地区采取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部分国家或地区认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策略应当选择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部分国家或地区则认为,在选择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时应当考虑本国或本地区具体情况,主张采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而非“直接采用”的策略。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加转型经济国家,如何选择恰当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对我国未来会计准则的发展方向、企业改革以及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影响重大。本文拟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就此问题展开研讨,并提出我国应采取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

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成效和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

(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顺时应势,积极推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和国际趋同工作,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尤其是2005年,在我国多年会计改革的坚实基础上,在财政部王军副部长关于“趋同是方向、趋同不等于等同、趋同是过程、趋同是互动和趋同是新的起点”的国际会计趋同五原则指引下,在广大会计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建成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近年来,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成效显著,举世瞩目。

1.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并建立了务实有效的持续趋同机制。中国是继欧盟各国、澳大利亚等之后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重要国家,走在了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巴西等国家或地区的前列。不仅如此,近年来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还不断修改完善,了多个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讲解,既保持与国际准则的持续趋同,又切实解决我国会计实际问题。例如,2009年底我国《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对国际准则中尚未明确的保险合同负债计量和混合保险合同分拆等会计处理问题进行了规范,不仅大幅提升了我国保险会计水平,领先于国际准则的相关规定,而且促进了保险行业业务转型和结构调整。

2.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进程做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互动,切实维护了我国利益。趋同不是让一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单方面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靠拢,而应是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各国家或地区准则制定机构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借鉴,相互认可。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过程中,我们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积极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反馈意见,并得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认可,最终促成有关准则按照我们的建议进行了修订。例如,在我国,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实际上均为独立法人,自负盈亏,如果彼此之间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不应当被认定为关联企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根据我国反映的情况修订了《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关联方披露》,规定“仅同受国家控制但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等投资关系的企业,豁免按照关联方进行披露”,从而限定了国家控制企业被认定为关联方的范围,大大降低了我国企业的披露成本和披露风险。再如,我国为解决我国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因资产重估引发的会计计量问题,在多次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反馈意见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修订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号―首次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允许首次公开发行的公司将改制上市过程中确定的重估价作为“认定成本”入账,中国改制上市的公司从此不需要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进行持续评估,显著降低了这些上市公司报表编制成本。

3.我国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平稳有效实施四年多,实施范围也由上市公司扩大到几乎所有大中型企业,达到了预期的经济效果。财政部联合有关部门通过采用“逐日盯市、逐户分析”的方法,加强对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情况及其效果的监督检查和监管。上市公司年报分析报告表明,新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生效起已连续四年得到良好实施,有效地限制了企业的短期行为,支持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为我国金融创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由于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不仅全面提升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也满足了服务我国经济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

4.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其实施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世界银行于2009年10月在《中国会计审计评估报告》中充分肯定了我国会计准则改革的成就,并称“中国会计准则建设和实施的成功经验是可供其他国家仿效的良好典范”。欧盟高度评价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改革以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进展,充分认可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称赞中国经验值得欧盟在会计准则建设过程中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前任主席戴维・泰迪爵士在2010年中国财政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高层会议上赞誉,“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自2005年以来所作的一系列决定推动了亚洲与国际的趋同进程,并认为中国过去只是在学习,而现在走到了前沿,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全面修订准则时期已经能够提供良好建议,甚至达到了改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决定的水平”。2011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现任主席汉斯・胡戈沃斯特访问中国时表示,“在会计方面,中国取得了重大进步,在很短的时间内打造了一支专业队伍,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并得到诸多国际机构的赞赏,这些成就足以让中国引以为豪。”

5.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与世界一些主要资本市场的等效认可,为降低我国企业海外上市融资成本、促进我国会计审计行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条件。2007年,中国内地与香港签署了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地会计准则的等效互认。在两地会计准则实现三年时间等效后,中国内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于2010年12月获准可以采用内地审计准则为内地在港上市公司(H股企业)提供审计服务,H股“双重审计”政策被取消,进一步深化了内地与香港会计交流与合作。2008年11月,欧盟决定在2009年至2011年的三年过渡期内认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允许进入欧洲资本市场的中国企业可以使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不再要求我国企业编制调整财务报表,这大大降低了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转换成本,促进了中欧贸易和资本流动。自2011年年初以来,中欧双方启动了中欧会计准则的最终等效评估,计划于2011年年底完成相关评估工作,并做出等效互认决议。2011年1月,中欧在会计准则等效互认的基础上实现了审计公共监管等效,避免了双方监管机构重复检查,节约了监管资源,对中欧双方会计和审计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造就了一批熟悉国际会计实务、具有国际视野、能够积极参与国际准则制定的国际化人才。自2005年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以来,国内越来越多的会计人员开始接触并熟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同时也逐渐具备了运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相关业务进行会计处理的能力。此外,为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国内准则研究人员密切跟踪并认真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各项修订和变动,分析其变动原因以及可能对我国实务产生的影响,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发展建言献策。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虽然对我国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更为我国持续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化造就了一批卓越的会计人才。

(二)当前国际会计趋同的形势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二十国集团(G20)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倡议建立一套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要求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将会计准则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此,作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积极响应该倡议,并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当前,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金融监管框架正在重新构建,国际会计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会计国际趋同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

1.国际金融监管框架正在重构,金融监管国际协调日益加强,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出更高要求。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全世界金融体系造成了重大冲击,导致世界经济出现了明显衰退。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对金融体系进行改革,以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和促进世界经济复苏。一方面,二十国集团和金融稳定理事会要求加强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强化国际合作,建立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预警机制和处理机制。另一方面,各监管机构力求制定一整套金融监管的新标准和有效的执行模式,对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例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通过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加强风险管理,并协调流动性风险监管。

2.多年来美欧主导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格局正在被打破,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层面上,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日益显现,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22位受托人中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受托人共有4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15位理事中来自新兴经济体的理事也有4位,监督委员会中也将有可能新增4位新兴经济体代表,这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的治理结构以及具体会计准则项目的制定和修订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2011年7月,在中国的积极倡议和主导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成立新兴经济体工作组,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的成员包括二十国集团中的新兴经济体成员和马来西亚,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的联络办公室设在中国,由中国负责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的日常管理和联络工作。工作组重点研究探讨新兴经济体特有的、亟待解决的会计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参与度。在地区层面上,一些地区性组织的成立和崛起,如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AOSSG),增强了本地区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做出了表率。在国家层面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通过密切跟踪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金融工具、保险合同、公允价值计量等项目,积极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修订工作,做到了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互动,促使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能更多地考虑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

3.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正积极推进治理结构改革,提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全球公认性。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世界各地的权威公共部门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受托责任和治理结构改革给予了更多关注。为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希望通过重新审议在当前环境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目标的适当性、基金会的现行治理、监督委员会的受托责任及其成员构成等治理结构层面的问题,既推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高质量全球会计准则这一目标的实现,又维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公共受托责任与独立性,进而提升全球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的认可度。

4.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金融工具、保险合同、收入确认、租赁等多项具体准则修订进入关键时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产生了较大影响。为进一步完善现行国际会计准则体系,提供更好的实务指南,提升财务报告透明度,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金融工具、保险合同、收入确认、租赁等十多项准则项目进行了大范围的修订。例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为降低金融工具准则的复杂性,从分类和计量、金融资产减值以及套期会计等多个方面对现行金融工具准则进行全面修订;为统一国际会计准则中有关公允价值的相关处理并对当前实务进行指导,单独制定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针对现行租赁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全面修订租赁准则,拟对承租人和出租人分别进行会计处理,并取消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的划分等。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2011年5月的公允价值计量等几项准则以外,金融工具、保险合同、收入确认、租赁等其他准则项目正在修订过程中,有些准则项目预计将于2011年底前或2012年上半年再次征求意见稿,而有些准则项目可能会被延后。

5.各国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采用或趋同策略不一,美日的表态需要积极关注。有些国家或地区要求或允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例如欧盟、澳大利亚、南非等;有些国家或地区表示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例如巴西、印度等;而还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对于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态度尚不明朗,例如美国、日本等。根据美国和日本已经的路线图,这两个国家将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决定是否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11年5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工作人员了《为美国发行人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美国财务报告体系的工作计划》,探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可行方案,但并未做出明确表态。随后,日本于6月宣布推迟引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由于美、日是世界两大主要经济体,对于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能否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之间协调一致,将关系到建立全球高质量会计准则目标的实现,为此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美、日两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权威部门的动向。

6.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希望世界各国和地区能够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趋同层面上,以真正实现全球使用同一套会计准则的目标。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趋同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完全采用,各国家和地区只有完全采用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才能充分获得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益处。为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希望各国家和地区能够克服文化、法律、政治方面的困难和障碍,最终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建立一套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一旦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贯彻执行这样的政策,无疑会给那些尚未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和地区带来较大压力。

二、世界各国家或地区目前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主要策略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并正在转化为实际行动。据统计,世界上已有将近120个国家和地区要求或允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际影响力可见一斑。通过对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发现,目前各国或地区在应用国际财务报告的策略上总体可以分为“直接采用”模式、“趋同”模式和“认可”模式等三类。此外,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工作人员在2011年5月的《为美国发行人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美国财务报告体系的工作计划》中提出了“趋同认可(condorsement)”模式。对这四种模式的特点、影响和运用环境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科学探索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

(一)“直接采用”模式

在“直接采用”模式下,一国或地区的会计准则将一字不改地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该国家或地区不再保留会计准则制定权。换句话说,该国家或地区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过程中不需履行任何审批或修订程序。目前世界上仅有极少数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建设采取直接采用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模式。

(二)“趋同”模式

在“趋同”模式下,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准则制定机构不直接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其会计准则体系中,而是保留了当地会计准则的准则制定权。采取“趋同”策略的国家或地区不会一字不改地完全照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是在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一致,并保留一些具有本国特色的内容。印度是“趋同”模式下的典型代表之一。根据1956年印度《公司法》,印度会计准则应当由中央政府制定颁布。2011年1月,负责印度会计准则具体制定工作的印度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础上重新制定了本国会计准则,在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同时,还兼顾了印度国内法律和经济环境的需要。为了与印度的法律、监管和经济环境保持一致,印度会计准则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基础上根据印度特殊国情作了适当修改,例如,将准则的过渡日设定为当期、引入额外的披露要求、省略某些选择权或可选会计处理、并保留使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术语等。

(三)“认可”模式

在“认可”模式下,一国或地区决定采用某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前由法定机构先执行认可程序。在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认可的过程中,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法定机构有可能对拟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修订。欧盟和澳大利亚是采用这一策略的典型代表。欧盟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颁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前,必须经过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认可,对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采用,或修改后采用。在澳大利亚,法律赋予澳大利亚财务报告委员会负责监督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制定过程的权力,并在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理事会引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过程中给予直接的战略指导①。澳大利亚会计准则体系不仅包括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框架,还根据澳大利亚法律环境的特定要求,专门为非营利组织增加了一些内容。

(四)“趋同认可”模式

在“趋同认可”模式下,一国或地区将推动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同时保留本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及其制定本国会计准则的权力,对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逐项认可,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指南、解释或其他披露要求。2011年5月2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了有关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工作的工作人员草案―《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美国财务报告体系的工作计划》,提出了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入美国会计准则体系的一种全新模式―“趋同认可(condorsement)”②。在该工作计划中,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工作人员强调,“趋同认可”的目标并不是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代替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而是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美国财务报告体系,即不是“美国发行人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是“采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美国发行人编制的财务报表与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主体编制的财务报表是一致的”。

概括而言,从上述四种模式来看,一些国家或地区经过认可后所采用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完全一样,未做任何改动,而有些国家或地区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翻译为当地语言,还有些国家或地区则为解决国家特定问题而做出一定修改或为某些行业中存在的特定问题提供详细的指南。在“认可”模式下,如果最后认可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未做修改,“认可”模式的结果与“直接采用”模式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即为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美国提出的“趋同认可”模式,则是将“趋同”和“认可”两种模式进行了整合。为便于下文分析,我们将上述四种模式归类为两种类型,即“直接采用”和“趋同”模式。

三、结合国际国内形势选择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

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金融格局正在重构的背景下,尤其当美国对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态度尚不明朗、日本宣布推迟引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时,我们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恰当抉择,尽可能减小国际政治经济外力的干扰,审慎选择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既要体现我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责任和风范,又要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争取主动,灵活应对。“趋同”策略是我们在我国会计准则改革和建设过程中一贯坚持的方针政策。2010年4月2日,我国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进一步明确中国未来企业会计准则的建设仍将采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模式,而非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于对我国的法律环境、语言习惯、解决实务问题、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以及会计国际化发展的主动性与灵活性等因素的考量,坚持“趋同”策略是符合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当前与未来发展需要的并且是务实有效的做法。

(一)采用“趋同”模式符合我国的法律环境

中国会计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布。”中国境内企业必须遵循由财政部制定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例如企业会计准则。从我国会计法的规定来看,“直接采用”策略缺乏法律依据,不符合我国会计法的要求,同时也将有可能使我国丧失独立的会计准则制定权。而在“趋同”模式下,企业会计准则仍是我国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这一根本原则没有改变,但在会计处理原则、确认计量方法等方面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了一致。

(二)采用“趋同”模式与我国语言习惯相适应

英文和中文的语言习惯具有较大差别,法律语言的形式更是大相径庭,如果将英文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字不改搬套翻译成中文,很有可能既没有完全表达准则的原义,又与中文语言习惯和中国法律行文格式相冲突。因此,“直接采用”策略不甚符合中国的法律语言习惯。例如,《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的英文名称“Employee Benefits”直译为“雇员福利”,在我国法律条文中使用的是“职工”,而非“雇员”,并且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福利”的范畴比较小,我们将其称为“职工薪酬”,不仅符合我们的法律用语和语言习惯,而且也使名称与该准则所规范的内容更加一致。再如,《国际会计第12号―所得税》中所举的所得税示例都是基于国外税法,在国内外税法规定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因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引入的这些所得税示例既不符合我国税法的规定,也无助于指导我国会计人员的实务操作。毫无疑问,采用“趋同”模式来制定和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

(三)采用“趋同”模式便于及时有效解决中国会计实务问题

制定企业会计准则,推进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是我国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会计准则制定的根本出发点仍然是规范我国企业会计实务,解决我国会计实务问题。基于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采用“趋同”模式,而非“直接采用”模式,是务实、有效的举措。例如,在我国存在大量同一集团内的企业合并业务,这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尚未在这方面有明确的规范。假设我们采用了“直接采用”模式,则会出现会计规范的空白,导致会计实务无章可循,即使我们等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为这些项目新准则或修订现有准则,也会因为立项、研究、征求意见、投票表决、准则等一系列应循程序而需要等待很长时间,从而不利于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会计工作秩序的改善。

(四)采用“趋同”模式有助于企业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是由概念框架开始,再一层层地深入展开,会计准则的规定也相当原则,这与我国广大会计人员目前所接受的教育和已有认知存在一定差距。如果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恐怕会使我国有关会计人员进行相关会计处理产生一定困难。例如,国际财务报告的报表格式过于笼统,而且也没有规定与财务报告相对应的具体会计科目,各个企业可以根据实际开展的业务自行设计其报表格式和确定会计科目名称,这使得即使是同一行业内的企业的财务报表也存在一些差异。而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了统一的报表格式,根据报表项目设置了较为齐全的会计科目,有助于我国会计人员进行日常账务处理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

(五)采用“趋同”模式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会计格局调整中争取话语权

目前,美国、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采取“直接采用”或“趋同”模式的态度尚不明朗,而像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则采取了“趋同”模式。“趋同”模式将有利于我国通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受托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咨询委员会及解释委员会中的席位直接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的治理结构和技术事务等发声进言,提升我国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同时,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新兴经济体工作组成功启动并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上,中国采取“趋同”策略将更有利于协调各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利益诉求,更有助于我国利用这一平台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交流沟通,在新一轮的国际会计改革中争取主动权和话语权。

(六)采用“趋同”模式有利于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断变化过程中保持一定灵活性

篇9

一、欧盟接受国际会计准则并推进国际趋同的转变

向经济、政治一体化迈进的欧盟,客观上要求会计准则的协调。因此,自20世纪60年代起欧盟就顺应市场国际化潮流,在不同时期对会计协调战略进行了富有现实意义的调整。如:制定和颁布欧盟会计指令(EUDirectives)、创建欧盟会计咨询论坛(AAF等战略举措。但由于欧盟会计指令本身不完善,阻碍了欧洲内部资本市场的发展,不适应资本市场全球化要求,建立AAF的努力也没有达到预期,欧盟内部的会计协调进退维谷。而与此相对的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Q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0年5月,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Q对IASC已完成的40项核心准则中的30项通过了评审,并将其推荐给各个成员的证券监管机构。而且IASC和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E)的影响日趋增强,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IAS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3及其解释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国际资本市场上,IAS成为了国际公认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标准”在此背景下,欧盟委员会认识到应该加强与IASC合作,采纳国际会计准则。这不但可以维护各国及其投资者的利益,更有利于欧盟在会计准则的制定方面争夺主导权、发挥重要作用。欧盟委员会于2000年6月了题为“欧盟财务报告战略:未来走向”的建议文件,认为应强制性要求在欧盟上市的所有公司最迟于2005年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合并报表。2002年3月,欧洲议会批准了该建议;同年7月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召开大会,通过了“关于运用国际会计准则的第1606/2002号决议”为IAS/IFRS在欧盟的实施彻底扫除了法律障碍。至此,欧盟正式决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采纳国际会计准则。2005年5月20日,欧盟下属的会计监管委员会(ARC)建议欧盟要求在欧洲采用一系列IFRS和解释公告。截至到2007年3月20日欧洲财务报告咨询小组(EFRAQ已经按照欧盟会计准则更新了对各项IFRS和相关解释与修订的最新认可状态报告。IASB把欧盟的进展视为IASB努力实现一套全球接受、强制性准则进程中的“分水岭”事件,并指出获得欧盟的支持是该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二、欧盟推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最新举措

在接受国际会计准则决议出台以后,为了解决欧盟法令和IAS的差异,并实现向IFRS的平稳过渡,欧盟陆续更新了各项会计指令,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力推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尤其是2005年上市公司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以后的欧盟的最新举措,对于深化趋同的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进一步探讨IFRS —致性应用,深刻阐释对趋同的态度和理解

既然欧盟自2005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合并报表中采用国际准则,确保国际准则得到一致地应用无疑就成为关键问题。作为欧盟认可国际准则双层机制中负责技术层面的欧洲财务报告咨询专家组(EFRAQ,于2005年7月了一份题为《在欧盟范围内实现执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一致性》的征求意见稿,广泛收集欧盟在采用IFRS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可能的应对办法。2005年12月,欧盟委员会又对企业遵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措辞作出了规定:遵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企业在其财务报表附注中应声明报表是“根据欧盟所采纳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这一措辞表明,欧盟对企业所遵循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具有一定的限定条件,即必须经过欧盟的认可程序而采纳。

迈克里维在2006年4月6日法兰克福召开的IASB趋同大会上发表了《会计准则全球趋同:欧盟视角》的讲演,就欧盟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范围、趋同对欧盟而言在实务中意味着什么和趋同之外的问题等发表了意见,并进一步深刻阐释了对趋同的态度和理解。他认为,为在短期内充分获取欧盟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益处,必须关注以下两个重要方面:(1)确保现行的IFRS稳定平台,搁置不必要的新准则;(2)解决在应用和执行中出现的所有问题,以确保欧盟执行IFRS的一致性。他认为,IFRS是以原则为基础的,因此IFRS的一致应用并不意味着“完全等同”的应用;同样,准则的“趋同”并不意味着“等同”

(二)进一步开展第三方等效准则认可,承认其他国家的趋同努力

按照欧盟的决议,其境内的上市公司从2005年1月1日起采用国际准则,而使用美国GAAP的公司从2007年1月1日起使用。这样,一些采用美国等国家会计准则的公司就面临着是否必须转用IFRS的问题。欧盟认可趋同中有“等效”(Equivalence)的理念:国际趋同是一个过程,百分百的相同不一定可行,而如果目标一致,地区间的具有保护作用的准则是可以相互认可的。这种“等效”认可的工作思路得到了各方支持。

欧洲证券监管委员会(CESR)于2005年7月就了等价会计准则技术咨询意见的最终版本,准备承认美国、日本和加拿大会计准则与IFRS的等效地位,以便取消将按美国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调整为IFRS报表的强制性要求。因此,在欧盟境内上市的非欧盟公司的财务报表如果是根据这三国会计准则编制的,可不必进行调整(但应提供相关信息,说明所涉及的IFRS与该国准则之间的具体差异)。显然,欧盟此举会大大减轻企业的财务报告负担,降低报告成本。2006年12月,欧洲议会以多数票通过,要求欧盟委员会把在欧盟上市的外国公司采用IFRS的过渡期延长两年。总之,允许在欧盟上市的公司在未来两年内可以继续使用美国、日本、加拿大国家会计准则或者与IFRS趋同的第三国会计准则,从而将欧盟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效工作推迟到2009年,在时间上也与欧盟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路线图”时间一致。此举表明,欧盟认同其他国家向IFRS趋同的努力,从而有助于推进国际准则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

(三)进一步发挥专业机构的监督指导作用

1. 通过欧洲证券监管委员会,对会计标准的执行提出建议。成立于2001年6月的欧洲证券监管委员会(CESR),除了在推进会计准则等效问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外,还作为欧盟委员会的咨询委员会对会计标准的执行提出建议。CESR于2005年了关于“备选业绩计量”的讨论稿,建议欧洲上市公司向金融市场提供合适、有用的其他业绩计量结果,会计主体可选择不同于IFRS的其他业绩计量指标作为补充(IFRS业绩计量指标有收入、损益和每股收益)而不是替代它们。CESR于2006年1月对采用国际准则会计政策的披露做出要求,提醒采用IFRS的欧洲证券发行人,要明确透明地披露:所有对IFRS允许会计政策选择的情况的处理;在缺乏相关IFRS的情况下会计准则选择的决策。

2. 通过欧洲会计师联合会对会计准则的执行层面进行监督和指导。成立于1987年的欧洲会计师联合会(FEQ,其成员来自欧洲32个国家的44个会计师行业组织。FEE的目标是成为欧洲会计行业在欧盟组织中的代表机构,为广大客户和雇主的利益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并承担起会计行业对社会公众应有的责任。在欧盟的会计协调中,FEE主要从准则的执行层面进行监督和指导。(1)2005年,FEE就欧洲认可的IFRS涉及的报告问题和隐含的审计报告问题进行了研究,了讨论稿并对反馈意见进行分析,强调了财务报告基础的透明度,并邀请欧盟委员会、美国财务会计

准则委员会(FASB成员以及IASB主席参加IFRS趋同和一致性研讨会,关注IFRS与美国会计准则等效问题的进展,讨论了IFRS在欧洲的一致应用问题。(2)2006年初,在欧盟委员会对企业遵循IFRS的措辞做出规定后不久,FEE又敦促欧洲会计职业界进一步加快欧盟建立财务报表标准措辞框架的步伐。随后,FEE了一份题为很才务报告:趋同、等效和共同认可的立场公告,强调欧洲必须在标准上向全球趋同方向做出努力,调整它的处理方式。欧洲只有通过实质上参与IASB的工作计划、扩大协作、增强透明度和咨询,才能真正实现趋同的进展。(52007年1月,FEE了《全欧质量保证安排》的报告,通过对29个欧洲国家质量保证制度和公众监督安排的调查,希望促进提高审计质量、实现维护公众利益的目标。

(四)高度关注IASB和IASCF的治理,寻求在IFRS制定中拥有更大权力

早在2005年欧盟就正式要求在制定IFRS的机构中拥有更大权力,限制美国对全球财务报告规则影响力。2007年初,欧洲委员会了《IASB和IASCF治理进展》的报告,认可了“IASB和IASCF在治理结构上取得的令人瞩目的进步”,但是同时也强调下面三个“主要领域仍然需要进一步地加以改进”(1)关于IASB和IASCF的治理结构,有必要强化IASB工作的责任感和受托人对委托人的义务履行,尤其是在那些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3的国家和地区。(2)IASB在制定与利益相关者有关的应循程序时,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其咨询程序,尤其是对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委员会(IFRIQ来说。而且,IASB最好用书面形式就未采纳利益相关者所提意见的理由作出解释。此外,应通过影响力评估和实地测试程序加强准则的可信性。同时,IASB应有效地增强其与各国准则制定者以及报告编制者之间非正式的联络关系。(3)在IASCF和IASB治理机构中是否存在足够的利益相关者代表的问题上,机构的组成人员应当确保充分的代表性,并且具备来自承诺使用IFRS的国家和地区的实际经验。

三、欧盟推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我国的启示

2006年我国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相适应、与IFRS相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但国际趋同是一个动态、艰苦的过程,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不是趋同的终结,而恰是刚刚迈出的第一步。欧盟积极推行国际会计趋同所采取的措施,对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

欧盟在会计国际趋同进程中的最新举措及启示

趋同及其未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进一步推进国际趋同,主动参与国际准则制定,维护国家利益。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会计准则趋同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为顺应这一潮流,欧盟积极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以利于争夺全球的经济市场和领导地位。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也与IFRS实现了实质性趋同。但是,国际趋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IFRS的制定也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博弈的过程。欧盟的举措,无论是双层认可机制,还是等价标准,都充分体现了欧盟维护自身利益的出发点和目标。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过程中,也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国情,不能盲目趋同。既保持与国际准则相适应,又要正确认识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机制并积极参与其制定过程,包括积极对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利用IASB会议的开放机制参加会议和提供观点,争取在各个层面上提高我国在IFRS制定中的影响力,提升我国在国际会计趋同中的地位和作用,争取更多国家利益,为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会计基础。

(二)进一步协调会计准则与有关法律法规的关系,建立准则的执行监督机制,确保准则顺利实施。

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中,欧盟对原有的指令进行了逐步修订,较好地处理了国际会计准则与欧盟指令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协调了欧洲企业基于国际准则编制合并报表的统一性。同时,欧盟建立了比较有力的制度并充分利用欧洲会计师联合会、欧洲证券监管机构和欧洲银行业监管机构等权威机构从多个层面进行监督与指导,保证会计准则的执行。因此,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进程中,制定准则只是第一步,协调原有的法律、制度与准则的关系,狠抓贯彻执行更加重要。我们必须协调法律法规与准则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会计监管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关监管部门、综合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应与财政部紧密合作,统一监管政策、协调各自的监管范围,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合力监管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确保准则的顺利贯彻实施。

(三)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协商解决趋同中的技术问题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有理、有序推进趋同工作,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十分重要。如前所述,欧盟在与IASB广泛接触的

同时,十分注重国际合作,并取得了积极成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趋同一直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主旋律之一。我国已经与IASB、美国、欧盟、香港、韩国等签署了有关协议,并开展了双边、多边协调活动。可以说,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兼顾各方利益的趋同之路,“趋同是进步,是方向;趋同不等于等同;趋同是一个过程;趋同是一种互动”的四项会计国际趋同的基本主张,既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其国际趋同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又是我国坚持原则、积极趋同、参与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与平台,也得到了IASB、欧盟、日本和韩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等的认可与认同。[4]因此,在未来的趋同工作中,我国应该以更加开放的态度,与发达国家、新兴市场以及转型经济国家一道共同寻求建设性、互动性、多赢性的解决方案,为制定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贡献力量。

(四)坚持“趋同是第一步,等效才是目标”的理念,积极推进中国会计准则国际等效工作

篇10

会计准则体系的建成及颁布,统一了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在我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会计规范体系始终处于不完整的状态中。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会计规范体系对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形式实行不同的规范标准,其规范标准多达上百项,会计规范标准实质上处于分割状态中。从八十年代开始,会计规范标准实行改革,先后实行了行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特殊业务会计核算办法及规定等,不仅规范的标准不统一,而且处于应急式,即实践中出现了什么问题,随即制定相应规范,会计规范处于试错及纠错的过程中。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结束了这一长期困扰我国会计规范体系不规范的局面,实现了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这不仅有利于对会计运行的管理,而且也极大地提高了财务会计信息的统一性、可靠性与可比性。

会计准则体系的建成及颁布,增强了国家宏观管理的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管理经济运行的主要手段是法律规范,而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体系,是我国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法律效力。国家通过会计准则体系,能有效规范各经济主体会计信息生成的行为,会计准则实施所产生的财务会计信息,为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提供了参考依据。

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会计地位。新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后,在全球会计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国际会计界给予了高度评价。全球最高权威机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中国会计准则体系不仅给世界许多国家树立了典范,而且也为实现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提供了经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还根据中国会计准则中的合理做法,修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这足以证明,中国会计不仅成为国际会计舞台的重要成员,而且也具备了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能力与资格,中国会计的发展进程将会对全球会计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因素在全球会计中的作用得以凸显。

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顺应了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需要。会计被誉为国际通用语言,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的环境下,作为记录经济运行的会计,急需用统一的标准来记录、计量与报告我国企业在国外的投资经营情况,如果缺乏统一的国际会计标准,就无法满足我国企业在国外发展的要求,以致阻碍对外经济的发展。新会计准则在充分借鉴与吸收国际会计准则经验的基础上,兼顾我国经济发展要求及法律、文化背景、会计发展现状的前提下,建立了一套既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要求,又能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能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