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家范文

时间:2023-03-20 03:0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理学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理学家

篇1

科学家是指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士,包括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这两大类。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达到了一定的造诣,获得了有关部门和行业内的认可,均可以称之为科学家。按照这样的说法,无论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还是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都应当属于科学家的分类。

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有责任,通过让民众广泛理解由自然科学之史无前例的增长所带来的危险和提供的潜能,而在民众教育方面做出贡献。我们呼吁请各地的同行,通过启发成年群体或者通过教育正在到来的后代,而为此不懈努力。特别是教育应当强调改进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并且在教育中应当消除任何形式的对战争和暴力的夸耀。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1、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尤溪(福建省尤溪县)。

2、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3、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斯晓夫,美国管理学博士,终身职正教授。2008年至今任上海大学管理学院海外特聘院长、教授、博导。同时担任上海管理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斯晓夫博士是我国较早从事管理教学与研究的学者之一。赴美后曾师从世界著名管理学家John B.Cullen。共发表英文学术论文几十篇。目前是英文SSCI管理核心期刊――美国国家管理学会期刊(AMP)和管理研究期刊(JBR)编委。

提供有效的管理理论与战略来指导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在大航海时代取得成功,这是职业管理学家的使命和社会责任

新沪商:斯教授,请您先介绍一下您的学术背景。

斯晓夫:我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管理学的教学与研究,曾经师从上海交通大学杨锡山教授和上海工业大学胡钟京教授,两位恩师使我深深地爱上了这门学科。我在1991年与1996年取得MBA学位与管理学博士学位后,先后在国外几所著名的商学院任教和任职。2004年,作为MBA中心主任成功领导美国宾夕法尼亚布鲁斯堡大学管理学院MBA通过了AACSB(国际精英商学院)的资格认证。目前只有不到20%的美国管理学院通过了AACSB资格认证。

就学术研究来讲,我也经历了比较广的领域。出国前,我是上海工业大学管理工程系的讲师,从事的是在工业经济背景下的管理,到美国之后长期注意并研究成熟经济背景下的管理。回上海后我始终在思考,从工业经济到服务经济的转换过程中,从新兴经济到成熟经济的转换过程中,我国的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应该怎样改变才是最有效的,并且成本(尤其是社会成本)是最低的。

新沪商:听说您还是一位优秀的财经专栏作家。

斯晓夫:不算是财经专栏作家。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的时候,当时香港有中国管理背景的教授并不多,因此我每个星期都为香港的报纸写文章,谈论我们国家的财经、管理教育的热点问题。前后发表过100多篇文章,主要是在《香港商报》上面。现在很久不写了。

管理学家的社会责任

新沪商:您担任上海大学管理学院海外特聘院长以来,说得最多的是“管理学家的职业精神”与“管理学家的社会责任”,这种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怎么体现?

斯晓夫:关于提倡管理学家的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这并非标新立异,也不是自我标榜。因为管理的水平与社会进步直接相关。因此,作为一个管理学家的职业要求之一就是要从管理的层面来研究如何推动社会进步。当然,打铁须得自身硬,我认为中国大学的管理学者和教授的成长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博士毕业后集中注意力做基础研究、学术研究,以论文的质量与数量来决定进入第二阶段的时间。从教书育人和科研工作中感悟和逐步建立一种管理学人的职业精神。在提升到副教授以后的第二阶段,管理学者和教授应该要找到将自己的学术研究与如何为社会做贡献的结合点,更多地尽到一个管理学家的社会责任。现在我们的管理学院,年轻老师在第一阶段花费太多的时间做盈利性的横向课题,它的好处是研究联系实际,以及经济上的回报。但问题是这种成长模式使我们的老师很难做出一些具有世界共享性的研究成果,也无法使我国的管理理论水平得到真正提高。这也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一本管理研究期刊被列为世界SSCI期刊目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改革开放已有30年历程,客观地说,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摸着石头过河”的日子已经过去,水深了,石头也不容易摸了。全球化以后,近年来中国企业的收购行为一波接一波,这证明了中国企业已经进入了风险与回报并存的大航海时代。中国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有一些好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有一批应对不确定性情景的战略高手,以及有一批经验丰富、擅长海战的舵手,他们必须适应在大海中的航行,清楚大航海时代的行进方向,明白大航海时代对于中国与中国经济的未来意味着什么,从而提供有效的管理理论与战略来指导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在大航海时代取得成功,这是职业管理学家的使命和社会责任。

大航海时代的定义和特征

新沪商:大航海时代的提法很有新趣,应该怎么去定义和理解这个概念?

斯晓夫:大航海时代源于15世纪的海上探险,原本是一项危险而耗资巨大的工程,最初作为一种贵族活动受到一些欧洲王室成员的倡导。但是当探险队将他们发现的第一块陆地据为己有的时候,海上探险就与殖民扩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了有利可图的大事业。

第一个大航海时代在欧洲各国为瓜分殖民地不均而进行的连年混战中结束,但最终开启了在东西方对抗中长期处于劣势的西方从此开始对东方占据优势的新纪元。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再次发生了变化,竞争的内涵也产生了变化,在全球经济和高新科技的双重驱动下,大航海时代的企业竞争在比新大陆更加辽阔的领域进行。美国管理大师达・维尼1994年提出的亢奋竞争理论――也有翻译成“超优势竞争理论”或“动态竞争理论”的――很好地概括了大航海时代的核心特征。就是说,当今企业处在一种优势迅速崛起并迅速消失的竞争环境中,如果想长久地占有竞争优势就必须拥有核心科技、核心竞争力与创新能力,否则,竞争优势就会断裂。从根本上说,核心科技、核心竞争力与创新能力是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企业生存环境。这个环境可能会因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而变化,也可能因为高新科技的进步而变化,深谙亢奋竞争理论、保持最高效率的公司还会战略性地破坏现状,使自身从一个暂时优势迅速转移至另一个暂时优势,而超越原有的竞争模式,让竞争对手无从赶超。

大航海时代的成功要诀

新沪商:您的意思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格局之下,不得不进入了一个新的大航海时代?成功的全球化企业到底有什么共同特性?

斯晓夫:确实如此。而且我认为,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应该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进入这个大航海时代。

在大航海时代,我们要从一些在相对长时期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企业身上,学到它们的普适性成功要诀。我认为,无论是全球经济还是高新科技,全球化企业应该追逐三个方面的成功:经济上的成功、战略上的成功和组织学习上的成功,由于它们的重点不一样,因此这三个成功应该形成一个互补系统去共同支持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

先说经济成功。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最引人瞩目的成就,就是30年GDP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上取得成功的模式不是从农业到工业、从工业到城市这样一种比较普遍的模式,而是通过允许国外直接投资与引进国外技术的模式来推动经济发展的。这种模式使中国从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中得到了好处,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获得了经济上的成功。然而存在的问题也是严重的,一是出口带来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二是我们在市场交换资金与技术的计划中,失去了市场,虽然得到了国外的资金,但在很多领域并没有得到它们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技术。我们的企业比较普遍地存在缺乏核心技术与创新能力的问题,但出口的急剧下降又迫使我们的企业必须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可见,中国企业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

其次,战略上的成功。中国要获得更持久的经济上的成功,必须要研究战略、运用战略于经济领域和商业实务,并且要取得战略上的成功。然而,我们做的很多事情似乎声音很大,譬如热衷于讨论V字型,L字型经济复苏模型,但却无法掩盖缺乏战略内涵的实质。诺贝尔经济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前不久说中国正试图以处理短周期的方案解决长周期的问题,“所做的都是短期的刺激计划,但不是根本上的改革”,中国经济在目前阶段对世界经济也没有巨大的影响力。

第三,组织学习的成功。组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动态匹配,这是经济或战略成功都都难以做到的。大航海时代企业外部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与易变性决定了它对企业的生存,发展与成功都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产生了一批很好的产品,已经在国内打出了响亮的品牌,但在国际市场举步维艰,其根本原因是企业与环境不匹配。因此中国企业要取得竞争优势,在组织学习方面要艰苦努力的地方不少。

美国金融海啸缘起危机战略

新沪商:至今仍然有人认为金融海啸是美国人为制造的一场危机,而其中就隐藏着危机战略的运用。

斯晓夫:信不信由你!我们应该知道,危机对强者永远是机会,对弱者永远是灾难。美国在战略危机的设计和运用方面具有非常成熟的经验,当美国发现情势已经发展到不能安稳地度过危机的时候,制作与策划新的危机往往是一种最有效的战略与变革。去年更早的时候,大量次贷问题暴露,美国人觉得这次银行的问题大了。为了挽救金融业与国家经济,美国人最终选择了出奇制胜的危机战略,他们利用更大的经济泡沫来对付眼前次贷问题引起的经济大泡沫,他们不是加税而是减税与退税,使金融海啸迅速蔓延全球。但是美国人相信他们可以对付这场危机,因为美国坚信自己是强者,它有军事力量、核心科技、优质人力资源与大学、成熟经济体系和足够的黄金储备。因此,相对很多国家而言,美国不那么害怕危机。

新沪商:听说您认真分析了美国的黄金储备问题,说来听听。

斯晓夫:这是一个战略的选择。中国前些年买了那么多美金资产,而不是黄金,现在中国的黄金储备量不到美国的八分之一,这也是战略制定与战略执行不当造成的问题。

截止2008年9月的数据,美国国库黄金储备是8133.5吨,而中国是1054吨。如果按照两国的总人口数量平均一下,美国人均占有黄金量相当于中国的35倍左右。

尽管我国非常关注购买的美国国债是否会缩水,但是根据我的了解,美国学者在战略上做过严格的分析,表示美国不认为中国在目前阶段会大抛美元。所以,形成这种战略上的被动可以清楚地说明不管是企业战略,还是国家战略,中国都存在着一个战略制定和执行不够成熟的问题。

新沪商:中国企业在这个时代应该选择哪一种走出去的战略?

斯晓夫:中国企业应该怎么走出去,“农村包围城市”应该是一种切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所谓“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指国家要大力支持让中小企业先走出去,逐步占领国际市场的农村地区,然后大企业走出去联合各方力量最终夺取城市的胜利。

创业教育应成为大学必须课

新沪商:说到中国中小企业创业激情不高涨,反映在大学毕业生身上是就业难,大部分大学生不愿意自己创业,是否请您谈谈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问题。

斯晓夫:现在我国很多人在讨论“保八”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我认为保增长跟保就业中间并不是相等的。现在中国的形势是出口出现负增长的时候,恰恰与此同时,进口也出现负增长。所以,哪怕就是今天看到出口跟进口都出现大幅度的衰退,我们的“保八”有可能还是达成的。但是,保证“八”,不一定能够保证就业,为什么呢?因为当出口跟进口都出现严重衰退的时候,就业会出现很大的麻烦,所以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要这么看。因此在“保八”之余,如果关系到这个就业的话,我们就必须专门针对就业提出一些相对的对策。其中一个对策是创业教育。

在美国,创业教育现在是大学的必修课,怎么创业这是深入人心的。经过大学创业教育后,美国大学生具备怎么去创业、怎么寻找机会的兴趣与能力。与此相比,比如就在上海大学,老师要拖着学生去找工作。其实为学生寻找就业机会并不是老师的工作。中国大学生在目前的社会体制下面,创业精神几乎是零。肯德基做成快餐商业模型,其过程中充满了创业与创新的交织。肯德基在中国这个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这简直令人难以想象。反过来说,鸭子比鸡的味道好。但世界上有多少地方能够看到北京烤鸭的品牌呢?北京烤鸭的商业影响能够与肯德基相比吗?

从经济层面上来看,美国的今天也许就是中国的明天。我们的创业者,虽然也知道创业的重要性,但是缺乏创业灵感。我问过学生,你到美国来,两个星期你做什么?他说找人谈谈,参观参观。我说你还不如多研究一下美国城市的电话黄页,你可以看到无数创业的小公司。如果是美国有的而中国没的,回国创业提供这种服务或产品,这也许就是创业的机会。如果你不做的话,就没有机会。我认为,中国的大学应该把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的主修课并对社会开放,政府发培训券还财于民开展创业教育,它可以对社会就业问题产生很好的影响,又可以提高我国就业者素质。美国全社会失业率8%左右,这与他们的创业教育与学生的创业热情有一定的关系。

中国应该选择先进制造业

新沪商:先进制造业在国外有没有明确的定义?

斯哓夫:关于先进制造业,国外并没有先进制造业这种说法或定义,在国内对先进制造业定义也不太清楚。一种说法是先进制造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的先进性;二是技术的先进性;三是管理的先进性。人、技术、管理是成功实施先进制造业的要素。先进制造业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部分的代表。说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的根据地,因此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争之地。我个人认为我们的先进制造业除了内容以外,还要有战略,它应该是全球化+质量+创新。其中,全球化是趋势,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三者需要齐头并进。

新沪商:为什么您认为先进制造业是目前中国乃至上海在大航海时代的切入口?

斯晓夫:中国企业在大航海时代追逐成功方向一定要对,方向不对,速度就失去意义。我国目前有太多的人爱讲GDP。其实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时中国的GDP仍然稳居世界第一,但那又有什么用呢?对GDP既要做经济层面上的分析,更要做战略层面上的分析。一个国家的GDP与核心科技、综合竞争力不匹配,意义是不大的。因此,我们的企业在大航海时代应该追求的是核心技术,其切入口应该是先进制造业。

我们看日本和韩国的汽车业,它们在几十年前就曾经历了从组装至代工,从逆向开发到自主创新的一系列转变,最终凭借自身廉价的劳动力,精细化质量控制和节能环保的特性一举赢得了被欧美汽车列强霸占的国际市场。日本本土化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例如丰田生产系统原来并不先进。后来用新的质量与过程管理系统,至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先进制造业称雄世界。现在的印度也在试图通过发展制造业来发展经济。目前欧美日制造业的萎缩,事实上给中国的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机会,而且是极好的机会,中国企业可以先进制造业来发展经济与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中国,尤其是上海,企业基础很好,中央又批准了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上海的发展战略之一。如果上海现在只搞服务业不搞制造业,肯定会出问题,再者,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也是不可分开来的。上海的各项条件与日、韩相近,因此发展先进制造业可以是首选之地。中国企业在这一波大航海时代的竞争,只要避免被外资热钱(可能有1万亿至2万亿美元)大量收购中国的制造业,控制中国的制造业,就有机会使我国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使我国经济持续性发展在6%至8%以上,但不再是没有核心技术的“世界工厂”。

篇4

陈立:在遗憾美中寻找新的巅峰体验

他是心理学教授,对美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味道的更迭。

说着,牛金生问道:“说说你记得的川菜有哪些?”“水煮鱼、毛血旺、回锅肉、火锅……” “有没有发现你说的所有菜都一个味道,无非是麻、辣、烫!” 他笑着说。川菜本讲的是“麻辣鲜香,浓而入味”,更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誉,麻与辣从不滥用,比例堪为一绝。与所有的菜品一样,川菜也讲究物吃本味,高汤在川菜中的应用绝不少于粤菜,并且时令上的讲究也不少:春天吃豌豆尖,而此时,水煮牛肉要垫新鲜的莴笋叶;春食多酸,来个搭配了山药的牛冲羹小补一下。牛京生只能再叹现在的人吃饭不讲究,只是将就——“当年我们做学徒时,用的是描着木芙蓉的青花瓷小碗,后来变成了古灰瓷,再后来又被异形瓷所替代。更何况是装在里头的菜呢?”

更令牛金生不快的是,川菜在受到粤菜、西餐等菜系的冲击之后,又出现了创新的“新派川菜”,生硬地将一些其他菜系的做法移植在川菜之中,变得不川不粤,不中不西,失去了川菜的魅力。他自认在整个餐饮行业都在讲创新时,他不创新,传统美食中还有太多他没听过、没见过、没学会的好东西,何必去建那空中楼阁。“其实现在有的过去都有,唯一就是添加剂没有。”

牛金生庆幸现在自己可以撇开商业诉求,尽力教学生做一道好菜,哪怕有些课程在学校的教育计划之外,但他坚持自己的学生要用传统的方法做菜,从最艰苦的基本功上下工夫。只是,“他们宁愿用电脑问百度,也不肯问师傅。”

牛金生所认为的川菜之美,是在于有张有弛,有浓有淡,有主有次,变化丰富又别开生面。他相信,川菜的真正滋味其实没有消失,它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餐饮的风潮正在回归,到时他再端出那碗真正的四川回锅肉,肉片又薄又香,浓浓的红油,配以鲜嫩的青蒜,定会叫人“虽南面之王不易也。”

美食是肯定自己的共同记忆

台湾的台铁便当,也就是我们铁路列车上售卖的盒饭,目前年销售额可以达到100多亿,不仅仅是坐铁路的人会吃,连当地市民也会专程前往车站购买,是因为有多么的美味吗?其最出名的排骨菜饭,不过是简单的虾皮葱花米饭,烧排骨,酸菜,卤蛋而已,可为什么台湾人会对此趋之若鹜?台铁便当几乎成为台湾便当行业的第一品牌,甚至连新开通的高铁上都要售卖台铁便当,原因何在?

“因为那承载着台湾人几十年的共同记忆。”

身为心理学教授,陈立常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和剖析美食与人的关系,在他看来,找寻美食的记忆,其实是人类对自身的一种自我肯定。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开始变得越来越怀念从前的味道,人类社会化之后,对某种味道的共同记忆便形成了一代人之间相互认同的基础。

“所以,美食最终是一种情感体验,是肯定自己的共同认证。”

味道不是一种客观存在

依靠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组成的光感器官,人类具备视觉,能够“看到”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的繁华世界;靠耳蜗内的纤毛细胞产生神经冲动,我们周围的世界便充满了各种音符。但人类味觉的产生,却是远远复杂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产生的过程。

我们舌尖上一粒小小的味蕾,拥有40-150个味觉细胞,每个味觉细胞独立感受酸、甜、苦、咸、鲜等味道,对这些味道的体验本就因人而异,而环境、氛围、情绪等又会对某一个人的味觉体验造成影响。因此,陈立教授认为,味道其实不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更无法用数据来表达。

“味道是食材、感觉、氛围与味觉的互动关系,一旦有元素丢失或改变,人们就会觉得味道发生了改变。举个例子,”陈立说,“我们当年都会觉得鸡肉好吃,先不管鸡是否还是土鸡,当年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得到鸡肉,而现在随时可以吃到。别的不说,仅这种等待不再,就足以让我们认为味道不再。”

遗憾也是种美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食物的味道现在确实也发生了改变。

“我们当年吃的马兰头全部是野菜,现在吃到的基本上都是在大棚里种植的。植物的生长环境改变会改变它的味道,这是自然的规律。”

同样发生改变的,还有饮食习惯,“有些菜就没有人做了,比如说用糯米粉、桂花、豆沙做成的调头糕,配上一杯香浓的豆浆,五十年前曾经是杭州人的标准早餐,近年来几乎销声匿迹了。”

不过,在陈立教授看来,当有些美食只能停留在文字间记忆中的时候,未尝不是一种美。历史的变迁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们会因为对此无可奈何而产生一种悲情,但悲情是可以转化为力量的,不必纠结于不复存在的个人体验,学会欣赏任何味道,人生才会变得更加幸福。

寻找新的巅峰体验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来,吃是一种生理刺激的过程,我们的胃肠道是情绪化的器官,食物中含有的酪氨酸和色氨酸会影响到心情,所以,由美食而带来的巅峰体验,在科学的角度是完全成立的。“皇帝有三宫六院,却不见得有巅峰体验,不见得能获得乞丐吃下一碗阳春面之后的感受。”这种巅峰体验,就像是一场可遇而不可求的缘,隐藏在雾里看花之间。而想要获得这种体验,厨师应该学着成为艺术家,食客应该是鉴赏家,充分理解每一种食物的特点,顺应而不是抹煞,肯定自己的判断但不要去否定别人,用鉴赏的态度享受生活。

以这样的原则为指导,陈立教授自己琢磨出许多美味佳肴,既不拘泥于古法,也不限中西食材,在最佳的时间,选最佳的材料,用最佳的组合,最后呈现出来的,或许只是平平常常的一盘炒杂笋,却绝对可以称得上人间至味。

陈教授私房菜:

春 春天的头茬芦笋清甜无渣,用来和春笋、莴笋、玉米笋合炒,满盘的春色无边。

夏 取新鲜荷叶,米炒香后磨碎,加花椒盐和五香粉,此荷叶粉蒸肉远胜于彼荷叶粉蒸肉。

篇5

一切完美得就像是科幻电影的开场:该项目将于2016年正式启动,将会运用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来进行无线探索,范围覆盖整个银河系内的10亿颗行星,以及附近的100个星系,持续10年,耗费1亿美金――此前,全球每年投入相关领域的资金总共也不到200万。与之前的探索计划相比,覆盖领域扩大了10倍,扫瞄的无线电频谱扩大50倍,速度更是加快了100倍,项目团队的主导成员将包括全球天文学领域最顶尖的几位科学家,野心勃勃,迫不及待。

霍金对这次探索的结果亦满怀期待。他始终相信有外星人存在,因为宇宙有1000亿个银河系,每个都包含了上亿颗行星:“光是如此巨大的数字,就足以令外星人存在的想法显得完全合理。”在此次启动仪式上,他更是把“寻找外星人”看作了人类的使命:“茫茫宇宙中,或许正有一个外星生命注视着我们……现在就是去寻找外星生命的时刻,没有比这更重要的问题了。我们具有生命,我们具有智慧,我们必须寻求答案。”

“突破聆听”项目包括两部分:对外太空智慧生命存在的迹象进行大范围搜索,以及设立国际竞赛以征集可用于发送给地外文明接收的“地球信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尚无任何一家机构愿意把这些数字信息发向宇宙。人们没有忘记5年前的那部纪录片,那时候霍金还声称“高级外星人可能成为游牧民族,企图征服并向所有他们可以到达的星球殖民”,犹如哥伦布踏上美洲大陆一样疯狂掠夺。

当时,美国地外文明搜寻(SETI)研究中心主任吉尔・塔特尔(Jill Tarter)、资深天文学家赛斯・肖斯塔克(Seth Shostak)等众多科学家就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塔特尔相信,探索外星文明就是在探索人类的未来。肖斯塔克则反问道:“难道我们永远躲在石头下面吗?这对我来说生不如死。”

篇6

关键词:物理学家;教学方式;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39-03

一、研究背景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要求“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可是,在中学物理课程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物理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囿于课本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过分强调书本知识传承,疏于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从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忽视了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有效实施《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改变我校(广安代市中学)物理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囿于课本教学等问题,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常规课堂教学为契机,结合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引入探究性学习的观念、方法,在常规课程教学中,真正使学生建立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提高教学实效性,从2010年9月以来,我们开始了“用物理学家故事激励中学生探究学习的实践研究”。

二、校本教材的编写与使用

(一)概念的界定

1.物理学家故事。物理学家故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图书查阅、网络媒体等获得的教材中涉及的“以探索物质的组成和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家——物理学家”的生平简介和科学成就等。

2.科学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二)校本教材的编写与使用

1.搜集编写《物理学家之科学探究》校本教材。由老师指导学生收集初高中物理教材中涉及的科学家生平、科学发现的过程、主要科学成就。期间组织学生交流资料信息及收集资料的过程、方法,谈心得体会,然后再指导学生深化研究,继续完善了资料,进一步探索物理学家的科学发现途径与方法,并由学生撰写小论文交流。学生把搜集的资料和心得体会交给老师,由老师统一整理编辑成为校本教材《物理学家之科学探究》。

2.指导学生使用《物理学家之科学探究》校本教材。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物理学家之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向科学家学习,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献身精神,以及敢于批判质疑的求真务实精神和科学创新精神。

例如:(1)讲万有引力时可以指导学生查看校本教材中关于牛顿发现引力定律的过程:在17世纪后半叶意大利物理学家阿尔方斯·博雷利(Alphonse Borelli)、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天文学家爱德蒙·哈雷(Edmund Halley)和数学家克里斯托费·雷恩(Christopher Wren)及牛顿本人差不多是同时在从事引力理论的研究。1666年,博雷利在察行星运动和木星的卫星运动时得出结论说:“毫无疑问,天体间必存在着一种使之相互接近的自然倾向力。而旋转运动在物体中又引起了一种使物体脱离旋转中心的倾向力。如果这两个倾向力,一个企图离开太阳,另一个则力图接近太阳,而它们又彼此相等,则该行星只能在离太阳一定距离的地方运动。假设在某一瞬时,行星离太阳的距离以及它的运动速度,是在离心力小于向太阳的倾向力时,则该行星便从大半径的圆转到小半径的圆上,并开始接近太阳,直到两力彼此平衡的位置。”

1666年,胡克曾在皇家学会做了一个实验报告企图找出物体重力与物体距地球表面高度间的关系。胡克认为重力与磁力、电力相同,必随离地球中心的距离增大而减少,后来,他又指出行星运动的轨道曲线必是某种恒力所引起的,行星对太阳的倾向力可从旋转中心具有某种吸引性质来解释。经过长期研究,胡克在1679年认为:“一切天体都具有倾向其中心的吸引力,它不仅吸引其本身各部分,并且还吸引其作用范围内的其他天体。”他还认为:“受到吸引力作用的物体越靠近吸引中心,其吸引力也越大。”1680年1月6日,胡克在给牛顿的一封信中写道:“假设吸引力是与两中心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实际上,自从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Christian Huygens)1673年发表了离心定律后,胡克、哈雷和雷恩等人都于1679年推出了平方反比定律。他们指出:如果行星绕太阳运行于圆形轨道上,而其运转周期的平方与其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则可证明,作用于各行星的引力必与此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但他们都未能证明,行星的椭圆轨道是平方反比定律的结果。

在开普勒“三大定律”、胡克等“引力问题探索”、惠更斯“离心定律”、皮卡儿“地球半径”、牛顿“微积分”后,牛顿于1684年8月完成了“平方反比定律”的证明。万有引力定律建立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解决了当时地球形状的争论;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法国数学家克雷罗计算出了木星和卫星对哈雷彗星的摄动作用、并预言了哈雷彗星经过近日点的时刻(1759年);1846年法国天文学家莱维利叶和英国天文学家亚当斯利用万有引力定律用计算的方法发现了海王星;1930年3月14日用同样的方法发现了冥王星;20世纪以来对几百万光年宇宙结构的研究都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并非简单地从苹果落地而得,这是他善于继承前人的成果、奋发好学、勤于思考的结果,他完成这一巨大综合工程是基于中世纪以来世世代代从事科学研究的前人的累累成果。

例如:(2)讲电磁感应时指导学生学习“电磁学之父”法拉第的有关知识:我国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了雷电现象的记载,春秋时期《管子》“地数篇”中出现“慈石”说明,古希腊的泰勒斯(Thales,公元前640~546年)

发现琥珀摩擦起电和磁石吸铁的现象。然而,直到19世纪人们仍然认为磁和电是完全不同的物质,对它们的观察还停留在现象阶段。1802年安培说“我愿意去证明磁和电相互独立的两种不同流体”。库仑甚至断言:“磁和电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实体,它们不可能相互转化。”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揭开了物理学的新篇章,后来安培、菲涅耳、科拉顿等科学家都在试图寻找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但他们都失败了。法拉第也开始了这一探索工作,经过整整十年的不懈探索,经历了失败、试验、再失败、再试验,最终于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被誉为“电磁学之父”。同时为学生介绍物理学家法拉第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一生等。

三、产生的实际效果

《物理学家之科学探究》校本教材的有效使用,促进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的增强,激发了学生热爱物理学科兴趣,提高了学生参与物理探究活动的热情,提升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兴趣。2008~2009年,由黄天平指导的高2009级、高2008级学生参加四川省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被学校选送作品4件参加区市展评,有1件作品获广安区二等奖,1件作品获广安市三等奖。

2.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明显增强。通过让学生参与校本教材的编写引领学生通过多途径了解物理学家对自然规律的发现、分析、总结、应用的过程,掌握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包括观察、实验、推理方面的技能及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的技能。让学生体会和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完成、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文化成绩的提高。如高一学生陈雪峰写到:“钱学森——中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当我看到钱学森的丰功伟绩,我的全身都热血沸腾。钱学森在外留学时,学习非常刻苦,可以说是三月不知肉味,可是,我呢,非常贪玩。当我看了钱学森的生平之后,我了解到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他这一时一刻的奋斗,而是一点点的积累,由量转换为质的这样一个过程。不论是哪一位成功的人,他的发展过程是缓慢的,而他们的专心、耐心、求知心引导他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所以我决定向所有的科学家们学习,择其善者从之。以此来慢慢完善自己的思想观念,整体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做他们的追随者!”

3.学生的物理学科成绩不断提升。从下表可以看出,随校本教材的有效使用,教学实验班成绩逐渐提高,特别是课改年级(现在的2011级)实验班成绩比学校和全区成绩有更大优势,学校高中物理成绩也提高很快,探究性学习正在我校学生中全面开展并取得阶段性成果。表1“代市中学原2008级2班、2011级2班、现2011级1班与区市统考成绩比较表”

四、总结

在物理课程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作为目标,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探究是一种精心设计的,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服务的教学活动。《物理学家之科学探究》校本教材在广安代市中学的有效使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希望能够给在教学中有同样问题的老师们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使更多的人受益。

参考文献:

[1]郭奕玲.物理学史[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5.

[2]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常龙生.高中物理课题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实验)》[S].

篇7

关键词:程颢 理学家 唱和诗 人文内涵

程颢,北宋诗人和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程颢的理学思想决定了他的整体人生态度也必然是融通谐和、自得其乐的,而这种生活方式与精神体验反映在他的文学创作中。

一.吟孔颜之乐

熙宁五年(1072年),程颢罢归后在洛阳与邵雍酬唱最多。邵雍携酒与程氏父子同游月陂之上,论议终夕,并互相做诗唱和。“是日,康节有诗,明道和之,今各见集中。”(《二程集》第673页,《程氏文集・遗文》)邵雍作《同程郎中父子月陂上闲步吟》诗,程颢作《游月陂》、《和尧夫西街之什二首》相和。《游月陂》写道: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日约重陪。

此诗语句清新隽永,意境清高淡远、静谧澄澈,具有明显的写意特征。诗中作为审美对象的 “水心”、“云影”、“林下”、“泉声”等自然景物,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还被赋予了哲理意蕴。程颢借此传达出其超越凡俗、以达圣贤的心灵状态,寄寓了他不为俗务所累的人生理想。

邵雍写作大型组诗《首尾吟》一百三十余篇,集中反映了宋学家尚意主理诗学主张。程颢认为,邵雍吟诗是为形容人生的“至乐”。其中“至乐”源于《庄子・至乐》,是一种“无为”之乐、“无乐”之乐,与追求人之声色犬马之乐不同。程颢在其和诗《和尧夫首尾吟》中写道:

先生非是爱吟诗,为要形容至乐时。醉里乾坤都寓物,闲来风月都输谁?死生有命人何与,消长随时我不悲。直到希夷无事处,先生非是爱吟诗。

程颢用“至乐”来形容仁者。这里的所谓“乐”,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亦称“孔颜乐处”。孔子在《论语》中说: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1]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2]程颢在诗中不仅推崇“贫贱乐”、“颜回乐”,也强调“予心乐”。他说:“箪瓢陋巷非可乐,盖自有其乐耳。‘其’字当玩味,自有深意。”(同上书第135页,《程氏遗书・卷十二》)其“深意”何在呢?在《程氏外书・卷一》程颢言:“若颜子箪瓢,在他人则忧,而颜子独乐者,仁而已。”(同上书第352页,《程氏外书・卷一》)在他看来,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应该保持悠游闲乐,对于世俗的毁誉之见,不悲不喜,这才算是寻到了孔颜乐处。吟孔颜之乐是程颢后期诗歌主要的写作范畴,也是他诗歌的主要基调。

二.塑圣者形象

邵雍曾作《安乐窝中好打乖吟》:“安乐窝中好打乖,打乖年纪合挨排。重寒盛暑多闭户,轻暖初凉时出街。风月煎催亲笔砚,莺花引惹傍樽垒。问君何故能如此,祗被才能养不才。”(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九》)所谓“打乖”,指的是卖弄聪明,颇有点诙谐戏谑之意。诗中以“打乖”一词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贤者形象。程颢《和邵尧夫打乖吟二首》道:

打乖非是要安身,道大方能混世尘。陋巷一生颜氏乐,清风千古伯夷贫。客求墨妙多携卷,天为诗豪剩借春。仅把笑谈亲俗子,德荣犹足畏乡人。

圣贤事业本经纶,肯为巢、由继后尘。三币未回伊尹志,万钟难换子舆贫。且因经世藏千古,已占西轩度十春。时止时行皆有命,先生不是打乖人。

其一,言邵雍安贫乐道,虽混处尘俗,但至德之容使乡里之人皆知敬畏。可见,程颢注重道德修养,称颂先生不为俗子,经营圣贤事业,表达了邵雍崇尚颜回之乐的圣人精神境界。颈联“客求墨妙多携卷,天为诗豪剩借春”,着墨叙写邵雍书法之妙,诗酒之豪,赞赏先生个人才学。

其二,程颢以淡泊名利的先贤,巢父、许由、伊尹、曾参以喻邵雍,意在表明邵雍非自己所说“打乖人”,而是尚 “德”之人。颈、尾两联,作者用“经世千古”、“时行时止”等诗句,概括了邵雍平生经纶于圣贤事业,但心志难遂的窘困处境。邵雍谈到这首和诗时也说:“唯明道知先生为深,故先君之葬,不肖请志其墓焉。”(黎靖德《朱子语类》)

三.表经世之心

熙宁五年(1075年),程颢罢归,回到洛阳后,一心讲学。熙宁七年,“程颢居洛,‘岁余得监西京洛河竹木务’”。(同上书第635页,《程氏文集・卷第十一》)此时,吕公著、司马光等都罢官闲居洛阳,与程、程颢、程颐来往密切,经常在一起饮酒咏诗,议论时政,批评王安石新法及其新学。[3]其间,程颢与吕公著之间关系密切,相互酬唱。

熙宁十年(1077年)春,吕公著被起用于河阳,任刺史。河南府尹贾昌衡同司马光、程颢在洛阳福先寺上东院设宴为之饯行,邵雍因病没有赴宴。席间吕公著与司马光辩论甚为激烈,程颢作《和花庵》、《送吕晦叔赴河阳》、《赠司马君实》、《和诸公梅台》、《和王安之五首》等诗篇,以调和二人的矛盾。“明日,伯淳语康节曰:‘君实与晦叔席上各辩论出处不已,颢以诗解之。’”[4]

当时,宋神宗秉政,重新起用在熙宁三、四年间参与变法的人物,吕公著也在其中。作为吕公著志同道合的密友,程颢作《送吕晦叔赴河阳》以贺,诗云:

晓日都门扬旆旌,晚风铙吹入三城。知君再为苍生起,不是寻常刺史行。

诗中,他极力肯定吕公著“不是寻常刺史行”,其实,也预示了自己的经世之志可得施展。而此时,司马光对神宗重新起用旧党的决策表示怀疑,对变法采取完全不合作态度。因此,程颢作《赠司马君实》,诗云:

二龙闲卧洛波清,今日都门独饯行。顾得闲人均出处,始知深意在苍生。

一方面,程颢认为贤人应该在朝,应争取更多的权力,以济苍生;另一方面,在程颢看来,他们久被压抑的政治热情也需要宣泄的渠道。所以,程颢赞同吕公著的立场,希望司马光有机会为苍生而起。这实际上,也正表达了程颢的政治观点。

四.寄恬淡意趣

诗作《小园》、《野轩》、《污亭》、《药轩》、《晚晖亭》是程颢为王安之所作,这组诗为《和王安之五首》。王安之是欧阳修的门生,常与程颢相互酬唱,他“平生有诗千首,文士多爱重之。”[5]其中《小园》云:

闲坊西曲奉常家,景物天然占一窳。恰似瘐园基址小,全胜涧路途赊。知郡陋巷心又乐,比我侨居事已。且喜杖藜相过易,隔增无用小游车。

诗歌吟咏“景物天然”的闲适恬淡意趣;诗人向往“小园”、“陋巷”这种幽静僻处,同时这也是诗人心中安贫乐道的象征物,寄托着诗人清静平和的情怀。

作为理学家的程颢,亦深谙儒家的诗教传统,并进一步把儒家伦理道德原则引入诗歌理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有节故有,止乎礼义者节也。”(同上书第130页,《程氏遗书・卷十一》)就是说,无论是抒情、言志、嗟叹、咏歌、舞蹈等,都要符合儒家的礼义规范。程颢又言:“礼者,理也,文也。理者,实也,本也。文者,华也,末也。”(同上书第125页,《程氏遗书・卷十一》)虽然程颢在理论上反对作文、作诗,但实际上他不仅作诗,而且作了不少好诗。程颢的诗作,虽反映国计民生者不多,但酬唱之作辩丽可喜,别具风貌。然而研读理学家之诗,不仅仅是从文学艺术层面肯定,而是应当同他追求的人生意趣,精神境界相联系,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这位理学家的人文内涵。

注 释

[1][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第59页,第70页.

[3]卢连章.二程学谱[M].郑州:中州出版社,1988年,第16页.

[4]朱熹.朱熹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673页.

[5]范纯仁.宋故朝议大夫致仕王公墓志铭[A].范忠宣集[M].

参考文献

[1]程颢,程颐.二程集[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

篇8

先简单地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叫张怡筠,从小就立志要做一个心理学家,所以我高考的时候第一志愿就是心理系。我觉得帮助别人恐怕是这辈子最好的财富,我从美国的学校毕业之后,就留在美国工作了一段时间,1993年4月我回到了台湾,在台湾一所大学担任研究所的副教授。我在学术界待了11年,可能各位对我比较熟知的是我在电视上参与的一些活动。2003年开始,除了台港地区之外我担任了内地一些电视节目的嘉宾,如上海的《心灵花园》。

我不是一个理财专业人士,可我又是一个理财专家,我非常喜欢这个称谓。我跟各位一样都有很多的投资实践,很高兴能和大家聊一聊我的一些经验。

情绪会左右投资决策

我从1996年到现在一直在做情商方面的研究,我带着研究生在两年的时间里,跑了各种各样的投资理财场所,我们研究后发现,在投资活动当中,情绪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我们的投资决策。

比如,很多人都认识到尽早投资理财的重要性,但是有的人想了很多年还没开始实施投资的行动,知道该做可是还没做,这个迟疑和担忧就是情绪了。我知道我该做什么,但是迟迟没有行动,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资理财是有风险的,万一投下去血本无归怎么办?这种担心就影响了投资行为。

投资理财的获利原则非常简单:从低买进从高卖出。这个操作原理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关键是为什么都做不到?譬如说从低的时候买进,但是股价一直掉谁会买进,这时候恐惧阻止了你的投资。等到股价不断地往上涨的时候,要不要出手?什么时候出手?这时候我们的贪婪会影响我们做正确的决定。我们往往看到亏的部分没看到赚的部分,在股市里面如果每个人都用理性判断的话投资获益是非常容易的事,然而你们跟我都是人,我们有情绪在作祟,所以就导致我们投资获益的比例会大幅下降。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人在做研究,真正从股市当中投资获利的比例非常低。

所以我说投资当中这个舞台上真正的主角不是你,不是我,是我们的情绪。如果我们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就无法获利,更糟糕的是我们不但无法从经济上获益,更惨的是会赔上心情和幸福,这就更加得不偿失了。

在股市不断下跌的时候该如何处置,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必须为自己设立一个停损点,果断了结,这样才能做到在盘点财富的时候,不至于因为自己资金的损失,让自己生活的幸福指数也不断地往下掉。

我想提醒大家,如果在做任何投资决策时,能够和自己的情绪和谐相处的话,这个结果会截然不同。

如何调节投资中的情绪

在投资当中最常产生的情绪是什么?炒股之后觉得总是有什么揪着自己的心,希望自己作出的决策都是正确的,或者是将近正确的。从此之后我就有牵挂了,牵挂我的决定是不是正确,未来会有什么走向,有这种牵挂的感觉我们的心情就不会轻松了,你的这种感受其实就是焦虑。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市场出现下跌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开始焦虑起来,担心后面会不会都赔光了,这时候会有很多焦虑的感受。有人买了一只不停亏损的股票,就像面对一段无法挽救的婚姻,该不该抛出就跟是否应该离婚一样困扰着他。在事情上花出去所有的成本,比如耗费的时间、金钱等,当这些成本无法回收时,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沉默成本。为什么我们不愿意离开一个不健康的婚姻,为什么不愿意放弃一个没有价值的股票,原因是我们不愿意去承认这些沉默成本再也无法回收。

我们可以提供两个自我调节的方式:

第一个是当我们压力过重的时候,该怎么办?

我们一开始说心情是幸福的温度计,而破坏幸福最大的杀伤力就是压力,如果我们能够掌控压力就会发觉没有人不会有幸福感。我一直认为人世间最大的幸福就是没有人可以影响你的心情,没有人可以抢走你的幸福感,这种感觉会让你一辈子都受用。

我们来做一个为大脑减压的练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脑SPA练习。我们都知道压力荷尔蒙会大大影响到我们,如果这个时候做任何投资理财和爱情的决定是非常不聪明的,我们中国人说欲速则不达,从情商的角度来看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这个时候,我们所做出的决定的质量就会大大降低,所以我们先来把这个压力的感觉赶走。

心理学家做过研究发现对于压力最有效的身体放松技巧是1:4:2,做一次深度吸气之后,以4倍的时间保持不吐气,然后以2倍的时间慢慢把气吐干净。这种训练可以让你减轻压力,意念集中,让自己大脑中讨厌的荷尔蒙消失无踪。

第二个当我们很愤怒的时候该怎么办?

愤怒不加以管理就会延伸出压力,从而做出不正确的决定。在盛怒之下如何保持冷静,心理学的方法是数颜色法,最好的方式是先不开口,环顾周遭的颜色,比如这个会场一看这个桌子是白的,二再看他的大衣是黑色的。情绪反应的关键时间是六秒半到七秒之间,如果有一个刺激出现,如果能够在六七秒秒钟之后再做决定的话,你的情绪往往就平复。

篇9

不久前,斯洛文尼亚一家电视台策划了一套专门嘲弄超级名模的娱乐赛节目,以证明她们只是“漂亮无脑”的“花瓶”,然而,令主办者大吃一惊的是,一名前环球小姐的智商竟高达156,超过著名核物理学家。

在很多人的眼中,选美佳丽和超级名模虽然光彩照人,但都只是“花瓶”。为了证明这个“真理”,斯洛文尼亚一家电视台日前策划了一个别出心裁的智力竞赛节目,邀请包括顶级模特和著名核物理学家在内的社会各界精英参加。

在物色超级名模时,他们看中了斯洛文尼亚的选美皇后、现年22岁的艾丽丝・姆勒姬。

电视台专门邀请几位著名科学家精心设计了一套智力竞赛题,包括逻辑测验、空间感测验、数学测验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测验。经过一番激烈较量,结果却令主办者大吃一惊:艾丽丝竟然是一个聪明绝顶的女人,她的智商高达156,超过参加节目的核物理学家。

老爱取悦别人是一种毛病

你是否有时在答应某件事或某个人后又后悔了呢?那你可能患了取悦别人的毛病。无法说不,是一种控制力差的表现。因此按照我们的忠告去做,可以重新得到对自己时间的控制。

确定界线我们需要明确的界线以确定我们在何处结束和从何处开始。如果你觉得很难说不,那你的界线可能是动摇不定的。你可能太在乎他人了。考虑你自己的需要,并在外表上也要做到。要记住,你有一切权利说“不”。

在工作时说“不”你本来计划晚上出去娱乐,而你的老板要你加班处理文件,你怎么办?用“三明治技术”说不――先说同意,然后说不,然后再说些同意的话。例如:“我应该加班,但我今晚实在无法办,我明天早一点上班替你办,怎么样?”

对家人和朋友说“不”拒绝自己亲近的人可能很难,但这仍然不意味着你在任何时候都要说是。如果你的家人想要来看你而你又有别的安排,你必须确定界线。例如,可以对父母说:“是的,我非常希望马上就见到你们,但是这个周末不行了。下个周末怎么样?”他们可能会很失望,但是他们并不是非本周来看你不可,改在下周其实无所谓。

学会说不,并享用你所得到的剩余的时间、精力和空间。如果你办不到,只是为了取悦别人而勉强答应,其结果往往很糟糕。请记住,一味地取悦别人,是一种心理病。(摘自《英语沙龙》)

研究显示:脑部差异致男女行为能力有别

为什么男性更擅长逻辑推理,而女性则在保持身体平衡方面优于男性?葡萄牙科学家的研究表明,由于男性与女性的大脑结构存在差异,造成他们在行为能力上各有所长,该研究为教育领域有关“因材施教”的探索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参考。

篇10

[摘要]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美学的发展史。它充分展现了物理公式和规律、表达形式、时间和空间、研究问题的手段和方法探究过程的简单、对称、和谐、统一美。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适时给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使学生在美的感受中爱学、乐学物理知识,对其健全的人格的形成,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很有意义。

[关键词]物理学史 物理学美 价值

中学物理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教育,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物理学的发展史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认识客观世界的现象、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物理学史告诉人们,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都是汇集着许多人艰辛的努力,常常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努力,才能迈出有意义的几步。物理学美不仅体现在物理知识的形式上、内容上、结构上、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而且体现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体现在物理学家们的非凡的想象力,探索精神和高尚的思想品德上;通过物理学史展示物理学家求真、求美的过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感受他们尊重自然、尊重客观意志的“真”,体会他们推动发展的动机的“善”,不屈不饶的科学精神,高尚的人格,坚强的毅力等,达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追求和创造物理美,并将美的认识转化为追求美的自觉行动。

一、通过物理学史,感受经典实验的美妙,体会科学方法美

科学方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思维和行动方式。物理学史证明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必然伴随着新的科学方法的诞生。在物理学史上有很多精美的物理实验,不但在实验设计上极具创造性,而且实验装置设计上非常具有新颖性和实验技术上具有艺术性,经过艰辛的过程,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克服无数困难,才做出物理学上的重大发现或技术上的伟大发明。在教学中充分展示这些精湛优美的实验可以使学生发现和体验物理实验的精彩和美妙。例如:引力常数的测量,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百年后,卡文笛许设计出扭秤实验,通过三次巧妙放大,将力的测量变换为力矩的测量;又将力矩的测量转变为石英丝转动角度的测量;再将转动角度的测量转变为光点移动距离的测量。这一精妙设计终于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测出了这一微小的引力常量。著名的伽利略“斜面圆球滚动实验”,就给人一种简洁的美,它的美体现在对实物形态实验的超越,使实验条件、实验过程在思维中以理想化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猜想、设计、推理,由有限个实验归纳出一般的结论,没有考证所有可能的情况。讲述这段物理学史,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开创了把物理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物理学研究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伽里略在物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世誉为“近代科学之父”,这不仅与他在科学上的伟大成就有关、而且与他在科学方法上的革命性转变分不开。正是由于他在科学方法上的创新、引导自然科学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二、通过物理学史,感受科学家的精神美、人格美、毅力美

在物理教材中涉及到许多中外著名物理学家。他们生平大量动人的事迹,尤其是不怕挫折的拼搏精神、爱国奉献的敬业精神和相互协作的精神都是—部绝好的美育教才,能激起学生心灵的震动。教学过程中,若能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家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苦为乐,顽强拼搏的不屈精神;只图贡献,不求索取的奉献精神;坚持真理,并为捍卫真理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等。这无疑是最理想、最成功的情感教育。

物理学史表明,物理学大厦并不都是成功者创造的,它是成功者与失败者共同创造的。焦耳为准确测得各种情况下热功当量值,历经40年,进行了400多次实验。法拉第“磁生电”经过十年的研究;居里夫人为了从沥青铀矿中提炼出纯净的镭,经过近一千三百五十个日日夜夜的奋战,从8吨铀沥青矿渣中提炼出0. 12克纯氯化镭,开普勒在困境中还是坚持对行星运动的研究,从大量的观测数据中,花了近十年的时间,计算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等等;爱迪生为了寻找一种合适的灯丝,试用了一千六百多种材料。所以爱迪生说:“失败也有我需要的……”。还有许许多多的物理学家,他们坚持不懈地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献身科学、捍卫真理的感人事迹,光辉的言行和高尚的品格,为人处世和爱国主义的热情,无不显示了物理学家的精神美。因此在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的实例,通过讲述这些物理学史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锐意进取、百折不挠、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激励学生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楷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确立为科学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质。

三、通过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科学审美情趣和提高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

自然界本身是一个简单、和谐、统一的整体,作为描述和揭示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物理科学也应是简单、和谐和统一的。“多样统一”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整个物理学史,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物理学大师们为建立统一的物理理论的奋斗史,也是物理学家追求美的历史。牛顿为追求天体运动和地面物体运动的完美统一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焦耳为追求热与功的完美统一测出了热功当量;法拉第为追求电和磁的完美统一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爱因斯坦为追求时间与空间的完美统一发现了相对论、为追求质量与能量的完美统一发现了质能方程等等。作为支撑经典物理大厦的牛顿运动定律,在宏观低速领域,实实在在地展现其简洁和完美;而作为现代物理大厦支柱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又从更广阔领域描绘了一幅极其简洁的物质组构和运动的生动图像。科学的美,还体现在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上,海王星与冥王星的发现、人造卫星的升空、原子弹的制造等等,这些无不叫人惊叹科学的伟大。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家追求科学完美的典型事例能促进学生对科学美的认识转化为对科学美的追求。

四、利用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物理学史是一部科学文明的发展史,在物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我国古代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卓越贡献和我国现代物理学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成就,这既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又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爱祖国爱民族的热情;介绍物理学的前沿知识,了解当前我国现代物理学相关技术与世界科技发展存在的差距,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开阔眼界,领略了知识的巨大力量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还能使学生感受物理学美和人类智慧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时代责任感与使命感,有勇气肩负祖国赋予的使命,树立为提高我国科技水平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信念。

例如,我们讲述“声波”时,就要讲讲北京天坛绝妙建筑;在学习“原子和原子核”时,就应提到在现代物理前沿领域所作的巨大成就的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科学家;在讲“超导”时,应介绍我国在超导材料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在讲述“天体运动”时,不能不介绍“神五”、“神六”、“神七”“嫦娥一号”的发射,介绍我国航天技术的现状和发展,介绍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岁的航天人。学生会为自己的祖国感到自豪,为这样一群年轻人而感到自豪。这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还能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报国之心。

五、通过物理学史,渗透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挖掘美育因素

在物理学史上,每一个科学上的新发现,都为后继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迪。中学物理中一些概念、定律和理论建立的过程凝练、升华了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也包含了丰富的育人因素,展示这些科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全面正确的理解和建构,让学生得到前辈科学家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滋养,认识到物理学每前进一小步,都伴随深刻的物理思想和观念的变革。使学生受到生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和感染,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例如: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发现、认识、否认、再认识过程。J·J·汤姆生发现电子后,曾提出关于原子的“枣糕式模型”。 1910年,卢瑟福建议用a粒子轰击金箔片。实验表明a粒子能穿透很薄的金箔片。这一实验事实使汤姆生枣糕模型遇到了无法解决的矛盾。因a粒子是失去两个电子的氦原子,犹如一块掉落两颗枣子的小枣糕,小枣糕打在大枣糕上,氦原子无论速度多么大,也很难想像它能穿透出去。但是1908年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原子时,有大约八千分之一的几率被反射回来。这一事实使卢瑟福惊奇,他说:“这是我一生中最不可想像的事,真如用一枚重型炮弹轰击一张卷烟纸,而炮弹竟然被卷烟纸弹回来又打中了我自己一样的不可思议。”。卢瑟福用不同金属箔片进行了多次实验,并经过三个多星期的认真思考,指出汤姆生的原子模型不会使a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卢瑟福以丰富的想象力提出,原子是一个很“空”的,中间是一个很小但质量很大的硬核。卢瑟福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严谨的推理,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转贴于

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反映这种迭起波澜壮阔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得到启迪,让学生从知识的完善和演变中认识它的条件性和局限性,使凝固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学习仿佛是一次与科学创造者的对话;适当分析科学家的成功和失误,体会科学探索者的困惑、沉思、试探和创新智慧之光,让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辩证地看问题,认识到物理学知识的相对性,有效地消除学生对物理学知识来源的神秘感,消除对已有知识的僵化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树立信心。

参考文献

[1]李艳平,申先平.物理学史教程[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3. 103.

[2]邹纪常.物理学的美学价值[J],广西物理2000.3.

[3]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