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的实验方法范文

时间:2024-02-26 17:5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的实验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的实验方法

篇1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66-01

一、探究式实验教学

学生需要探究式学习,教师就要使用探究式教学,因此,新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刘知新教授指出:探究在课堂中的3种作用:一是为学生提供实践和经受锻炼的机会;二是为教师提供一个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三是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所以我们要将实验的改进纳入探究式教学中。

第一,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能由他人所代替的。为此,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和客观条件,有选择地将一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使学生从实验设计开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思考、分析,获取新知识。当然,我们反对为探究而探究。

例如:在的喷泉实验教学中,会对形成喷泉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让学生知道是因为存在压强差才产生了喷泉。马上提出问题:假若将氨气换成二氧化碳,能否形成喷泉呢?如若不能,应如何改进?让学生思考讨论后动手操作来验证结论是否正确。经过讨论,有些学生认为可以形成喷泉,而有些学生则认为不能形成喷泉,并都设计了实验方案,动手验证,结果用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实验不能形成喷泉。马上分析原因: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很难产生足够的压强差。如果换一种溶剂,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使烧瓶中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是不是就能产生喷泉呢?通过实验加以验证,明白了若将水改为氧氧化钠溶液,喷杂就可以产生,从而更加理解形成喷泉所需要的条件。

第二,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增强学屯实验操作能力。

演示实验通常是原理性的,往常只由教师操作,学生观察。教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并指导学虫观察,对学生在实验方法、步骤及习惯等方面有着示范的作用。随着实验教学的开展,可以将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实验,使学生对实验现象留下深刻印象,也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目的的理解。我们还可以进行学生分组实验,加强小组间的合作,共同探讨实验现象与过程。当实验条件具备时,就可以将分组实验变为单人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学生只能观察到浮、培、游、红,但该实验产生的氧气并没有得到验证,通过对实验仪器的改进,让学生自己去验证,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将教材中的小烧杯该为真果粒瓶(教师演示实验)和滴眼液瓶(学生分组实验),并分别在真果粒瓶的中上部及塑料内塞上均钻一个孔,滴眼液瓶则只在中上部钻一个孔(因其内壁塞上己经有一个小孔),再往瓶中装入一定量的蒸水,并加入一粒黄豆大小的金属钠,盖好塑料内塞。反应完毕后,点燃酒精灯,分别将瓶中上部的小孔靠近火焰并轻轻挤压瓶子。结果真果粒瓶上的内塞因爆炸而被冲出,由滴眼液瓶中挤出的气体则燃烧,这些现象都说明了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是氧气。

第三,增加必要的探究性实验,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在新课标中,“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整合实验内容式教学

第一,实验内容的整合,我们要遵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自主探究实验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践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淡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区别,巩固学生实验意识,加大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力度,真正让化学实验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要方式。在实验内容整合时,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为了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的实验;二是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实验,强化科学一技术一社会教育;三是随着学科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所增加的实验;四是介绍和应用现代实验技术的实验。

第二,实验内容的整合,还应该注意将教学实际与化学史上的“经典事件”有机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讲,化学史就是化学的实验史。而化学的实验史本身就是一种博大的、精深的实验文化。化学史系统地阐述化学发展的历程,如实地记录了影响化学发展的重要事件,展示当时化学家们为了揭化学现象背后的规律所进行的思维过程及方法,以及他们所具备的科学精神。围绕化学发展史的“经典事件”,来创设教学情境,精神、前进的动力。

三、开发实验的趣味性教学

化学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化学力求认识、趋近的一种心理倾向。而化学实验就具有动机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国内外的各种调查显示,很多中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正在明显下降,甚至一些学生放弃了学习化学。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但做了化学实验,就一定能够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兴趣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因此,如何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是化学教学中值得关注一个问题。目前,国内国外有不少的教师都在致力于中学化学实验的趣味化设计,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因而值得我们去研究。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和方法

长期以来,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使得化学实验教学一直存在轻过程、重结论的问题。故验证性实验居多,费时费力的探究性实验少,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严重。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化学实验教学,从而创造有效的化学实验教学等策略和方法呢?本文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以供参考。

一、充分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创设实验时,要适当结合生活实际创设趣味实验。如:我在讲完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后,有同学想到在圣诞节表演魔术,即用酚酞在白纸上写字,晾干后再在上面喷上氢氧化钠溶液从而出现红色的字,来烘托节日气氛。又如:在讲到金属和酸的反应时,有的同学想到从铝制的易拉罐上剪下一小块,向老师要了一点稀盐酸回家自己做起实验来。后来有同学问我:铝反应后变成了黑色的原因是什么,能不能用家里的醋酸来代替稀盐酸?我不失时机地进行阐释,并有意识地让学生知道,生活当中处处存在化学,化学就存在于我们身边。

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乃至对整个科学的热爱。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的手段

有些化学反应实验,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按常规演示难以完成或实现,但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模拟演示,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模拟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减少污染。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试验,在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试验时易造成一氧化碳泄露而发生中毒,为保证实验现象逼真和安全,利用可见模拟演示也能达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2)模拟化学反应过程。模拟化学反应过程,使学生看到分子被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例如,水通电电解水试验,从分子和原子角度上去分析这一化学变化的实质,与其让老师大讲特讲,还不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给学生演示水通电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演示,直观地通过直观感觉得知:水分子先分成氧原子和氢原子,每两个氧原子重新结合构成一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重新结合构成一个氢分子。学生通过观看不仅知道了化学变化的实质,也懂得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种类一定变而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不变。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它是为教学服务的,是辅助教学。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仍是从属地位,所以不能用多媒体完全代替化学实验操作,只能作为化学实验的补充和延伸。

三、以验证实验为基础,开展探究实验

教师要研究和挖掘教材,尽可能地在验证实验基础上,进一步地提升为探究实验,让学生发挥主动性探究,获取知识。这样学生不仅提高了实验的兴趣和能力,也会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介绍质量守恒定律时,先让学生按照课本的实验要求和步骤进行实验,进行实验。在此基础上我开展了对学生探究实验:①设置问题情境: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是否守恒?②学生提出猜想:反应前后的质量守恒或不守恒;③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④按照本组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⑤各小组交流,汇报实验结果,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反思与评价。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实验成功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四、把教师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们参与的实验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f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把我们的感受告诉学生,不如让他们亲自实践。基于这种思考,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实验教学中:①课前布置学生去收集资料(提示学生:可咨询老师和同学、上网查阅资料等):哪些化学反应能产生二氧化碳?要求组内各同学明确分工,相互帮助,各负其责;②上课时,学生按本组的实验方案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装置来做实验:实验过程中组内同学相互合作,共同解决实验中所面临的问题;③各小组同学汇报实验结果:由全班同学评价设计装置的优缺点,选择最佳实验装置进行全班展示操作过程。由于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同学们心里由衷感到自豪,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引导学生反思实验,培养正确的科学实验态度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实验中的困难,不是所有的实验都能获得成功,所有实验现象都会明显。因而引导学生反思实验,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比实验本身更重要。这样会使实验教学效果最大化。如在“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测定”在实际操作中,常常由于装置的气密性和温度差等问题使红磷燃烧停止后需较长的时间冷却,或是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只有极少量的水进入集气瓶,甚至根本就不会出现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的情况,造成实验现象不准确甚至实验失败。如果学生实验失败,我们应该与学生一起分析失败原因并通过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取得实验成功。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就达不到实验课的预期目的,更别谈实验的有效性了。

总之,作为化学老师,我们要把课堂知识和化学实验结合起来,把实验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全面认识事物,学会科学探究,提升化学素养,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俞远光.中学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

篇3

关键词: 化学实验 逻辑推理 案例

逻辑方法是人们在逻辑思维过程中,根据现实材料按逻辑思维的规律、规则形成概念、作出判断和进行推理的方法。推理是从一个或者一些已知的命题得出新命题的思维过程或思维形式。推理或论证的作用就是预测、解释、说服和决定。预测是根据某些一般性原理推出某个未来事件将会以何种方式发生;解释是根据某些一般原理去说明某个个别事件为何会如此这般发生;说服是用论证把一些理由组织起来,以使对方和公众接受自己的观点;决定是根据某些一般原理和当下的特殊情况作出行为上的决断:做什么和不做什么。通常我们进行推理时,前提和结论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共同的意义内容,使得我们可以由前提想到、推出结论,正是这种共同的意义内容潜在地引导、控制着从前提到结论的思想流程。

逻辑推理方法是基本的科学方法,适用于科学的各个领域。逻辑推理也适用于化学实验。中学化学实验中的逻辑方法就是依据中学化学的已有知识,借助逻辑推理方法进行探究性设计和实验。进行合乎逻辑的探究性实验设计有利于化学新知识的产生、新概念建立和理解、科学方法的学习、科学能力的提高。

下面就案例进行说明。

1.实验室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初中化学用双氧水或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加入二氧化锰催化,通过简单实验说明二氧化锰在这两个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在新老教材中,引出催化剂、催化作用两个概念都显得突然和欠缺逻辑性,缺少说服力,学生心存疑虑,学生心理始终处于愤悱状态而得不到满足。

进行探究性实验的方法有两种:(1)定性定量分析实验推理方法。把反应后的反应物进行分离提纯,称量MnO质量,鉴定并称量KCl、HO,进行推理说明,然后引出催化作用、催化剂两个概念。这是很多教学参考资料介绍的常用的探究性实验方法,我在这里权且称之为定性定量分析实验推理方法。这种方法优点是以实验为依据,加之逻辑推理,有很强的说服力,科学合理,在教学中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但这种方法也有时间长、操作复杂、课堂教学受到限制等缺点,这种方法可作为学生课外科学探究的方法之一进行。(2)实验逻辑推理方法。以二氧化锰催化分解双氧水为例说明。取A试管加入适量二氧化锰再加入适量双氧水,剧烈反应,收集检验生成的气体,证明是氧气。反应完毕后少静置一会儿,用吸管吸出上层清液放入B试管内,再往A试管里加入双氧水,则出现跟原来一样的反应现象,收集检验生成的气体仍然是氧气。说明A试管里加入的二氧化锰性质没有变化;再往B试管内加入二氧化锰,则没有发生变化,即无氧气放出,说明B试管内的清液已不是双氧水了,即原来A试管加入的双氧水发生变化生成了氧气,生成的清液按组成推理应该是水。整个实验的结果经过逻辑推理,显然是双氧水分解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在此反应中性质和质量都没有变化,起催化双氧水分解的作用,为催化剂。同样的逻辑推理方法可以运用到二氧化锰催化分解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中。此方法简单,操作方便,现象明显,逻辑推理有力,结果合乎道理。能达到很好地课堂教学效果。

2.加热分解氯化铵实验逻辑推理方法

现用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一章氮和氮的化合物里,有以氯化铵为例说明铵盐受热分解的演示实验。实验的内容是:在试管中加入少量NHCl晶体,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可以看到,加热后不久,在试管上端的试管内壁上有白色固体附着。教材接着说是由于受热时,NHCl分解,生成NH和HCl;冷却时,NH和HCl又重新结合,生成NHCl。

反应式:NHCl=NH+HCl

NH+HCl=NHCl

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验,现象很鲜明,结论也是一定的,但没有严密充分的说服力。这时的高二学生都知道升华概念。依据上述的实验现象,学生很自然地有三种假设:(1)是教材上所述;(2)NHCl受热升华,在试管上端的试管内壁上有白色NHCl固体附着;(3)NHCl受热分解,生成一种新的白色固体附着在试管上端的内壁上。

要对该实验进行逻辑推理设计,首先要检验生成物,假设生产物是NHCl,则取出该生产物少许配成溶液,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加入AgNO溶液和少许稀硝酸,有白色AgCl沉淀,则证明有Cl-存在;在另一份溶液中加入适量NaOH并加热,在试管口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色,说明该反应有NH放出,说明配成的溶液中有NH存在。结论是NHCl受热后在试管上端的试管内壁上的白色固体仍是NH4Cl。这样的结论可以排除上述假设的第三种:NHCl受热分解,生成一种新的白色固体附着在试管上端的内壁上。

那么,试管底部的NHCl晶体受热转移到试管的上部,要么是第一种假设正确,要么是第二种假设正确。若是第一种假设正确,则可以在试管内检验到NH。因此在试管中加入少量NHCl晶体,加热时,在试管口放入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结果是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说明有NH存在(NHCl分解,生成NH和HCl,由于NH扩散能力比HCl大,因此可以在试管口检验到NH),推理说明第一种假设成立。

该实验的逻辑性设计与实验不但可以解决教师课堂的灌输式教学的弊端,而且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求异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3.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及碳酸分解反应实验

初中化学有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及碳酸分解反应的简单演示实验,是一个验证性实验,教师可以改为具有逻辑性的探究性实验,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随堂探究性实验。

用醋酸溶液及稀盐酸溶液点滴干燥蓝色石蕊试纸,试纸变红,说明酸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性质。用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试纸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是酸。把二氧化碳气体通入试管的水中,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二氧化碳水溶液,试纸变红。说明二氧化碳气体的水溶液,具有酸的性质,该酸是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形成的,即应该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酸,该酸按组成推理应该是碳酸。

篇4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教学;理论

一、当前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实现高中化学实验的有效性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而在教学的实施中,笔者也发现教师不断地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继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很多的教学策略.当前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较之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提升,但是在当前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尤其是实验的理论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1.忽视实验理论教学

在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的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仅仅是对实验进行讲解和开展,而对该实验中所蕴含的实验理论,所依据的实验原理并不会开展有效性地教学.这样的一种现状也就是忽视高中化学实验理论教学的一种情况.

例如,在制取二氧化碳这一实验中,其实验的制备原理是“CaCO3(块状)+2HCl= CaCl2+CO2+H2O”.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将这一反应方程式罗列出来,但是并不会引导学生去探究该制备原理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基本的反应现象或者是基本的反应类别.而仅仅是单纯地将某一个公式或者是反应式进行罗列,这样的方式必然会使得学生机械地记忆有关的反应原理而没有很好地理解.

2.只重视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

所谓只重视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因为笔者发现在近些年的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之中.不少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获得了提升,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基本设计能力以及对实验中存在的一些具体化的原理性的实验方法却只会机械地按照课本进行操作.而对这些步骤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注意加强的地方却缺少理论性的理解和归纳以及探究能力.

以上两个问题是当前笔者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归纳出来较为重大的问题,也是笔者认为应该迫切得到解决的两大问题.

二、如何开展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如何让学生在当前这种忽视高中化学的实验理论教学的误区中突围出来,继而更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认识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本文中笔者重点探究的问题,下面笔者就自身的几个见解进行相关论述.

1.树立理论教学的意识

当前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两大问题归根结底其实都是缺乏理论性的教学意识导致的.在教学的实施中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两大问题第一步需要完成的就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树立起“理论学习”的教学或学习意识.

一旦这样的意识得到了树立,那么在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带领着学生从根源上去探究、找寻实验的基本发生原理,去寻找为什么实验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一些现象.在这样的一种探求意识的鼓励下,那么这样的一种教学必然会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发展和提升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理解.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这个对实验的发生原理,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反应原理等进行教学和探究的过程,也将会很好地让学生从一个理论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实验的进行,从而在这一情况下提升学生的认识和实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2.引导学生完成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在实验开始之前就对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步骤、实验的发生原理等诸多内容进行设计的一个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罗列实验的步骤,而是要求学生在预先对实验的内容有所了解后产生的一种认识.此外,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对实验步骤的设计其实本身就是对学生的实验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一个考验.

因为任何一个实验步骤的实施必然是有一定的化学依据,以及为什么具有这样的一张先后顺序也是蕴涵了化学原理在其中的.因此,这样的一种情况必然会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认识和有效地加强学生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独立地对实验的步骤进行设计也能够加强学生的一些思考.

例如,在“制取二氧化碳”这个部分的实验之中,该实验包含的基本步骤为:

A.将几个制取装置进行连接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装入固体药品D.加入液体药品

E.制取二氧化碳F.检查气体是否收集满

G.对实验产生的尾气进行处理

在这个实验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检测装置的气密性,再一个就是要先放入固体药品,再放入液体药品.这几大步骤的设计则是最为考验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和对实验中涉及到的原理进行实际运用的一种情况.

例如,“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这个步骤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将装置的导管口一端浸没于水中,再用双手手掌握住容器(试管可用一只手握住;复杂仪器还可微热),若在导管口处有气泡冒出,松手后,水在导管里形成了一段水柱,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这样的一个方式其实就是借用了“微热看气泡,静置看液面”这样一种空气在水中的运动这一简单的原理.

但是在实验的设计中一定要能够有效地理解实验中所涉及的这些点点滴滴,这样学生才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实验,也才可以有效地推进实验的开展.

3.借助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

多媒体设备是教学发展的重要助手,在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的知识点和相关的化学原理,多媒体设备无疑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去带领学生更好地学习有关化学的原理继而更有效地推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例如,在实验的“蒸馏”这一个基本操作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向学生展示有关“蒸馏”一个实验,然后在展示之后,将“把液体加热汽化,蒸汽重新冷凝成液体的过程”这一基本的实验操作继而将“利用蒸馏可以把混在液体里的难挥发的物质去掉”这一原理随后展示出来.

这样的方式是一种简单化的将实验的内容和原理连贯地展示出来的方式.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实验的发生原理,实验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一个更好地认识.而这样的方式本身也比单纯地借助教师讲的方式来得深刻而生动,而学生也将获得一个更好地理解.

4.实验后的梳理、归纳

化学实验中存在的原理本就是贯穿着整个实验实施的所有步骤和全部认识的一个方面.所以,在教学实施步骤全部完成后,为了让学生对实验中所蕴含的所有原理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和更好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在实验完成后,引导学生将实验中运用到的全部原理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总结和归纳.

例如,在“气体的制备”这个部分的实验全部完成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回顾实验中涉及到的相关原理,并且进行归纳:

A.实验中制备原理,即基本的反应方程式,如,制备氨气为“Ca(OH)2+2NH4Cl=CaCl2+2NH3+2H2O”

B.实验中的净化原理,即气体的净化可以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遵循的基本原理为“不损失主体气体、不引入新的杂质、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先除易除的气体”等.

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将有效地让学生对实验中所涉及的内容有一个更好地理解和观察,也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认识和有效地引导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实验.

三、小结

关注化学实验中所涉及到的原理将有效地引导学生去认识和理解实验,并且在上述的一系列方法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去认识、去理解实验的发生和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关注实验中的化学原理,继而更好地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有效地提升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海自祥.高中化学“任务驱动”实验教学研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3(9).

[2]宋晓锋.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3(4).

篇5

由于多种原因,不少教师未能充分重视家庭小实验的教学,所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重视化学家庭小实验。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演示实验为主,霍姆林斯基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其核心是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接受性学习改为主动学习。所以化学家庭小实验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做好家庭小实验,或适时的布置一个家庭小实验,可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长久不衰。这样,对教和学都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了酸的性质后,布置一个家庭小实验――“巧除水垢”,这个简单而又实用的家庭小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有用的,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激发了他们学好化学的愿望,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许多家庭小实验均为探索性实验,如九年级化学中的“自制简易净水器”“调查家庭用水情况”“调查空气质量”“铁的锈蚀”等。这些实验需时较长,无法在课堂实验中完成,所以安排为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不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那样有规范的仪器用品等,学生在家里没有实验室里的优越条件,要做好每个实验,就必须积极动脑思考,找出可以利用的实验用品。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管理,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最后,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在完成这个实验的同时,一个创新成果也就诞生了。也逐步养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对于学生的学有裨益。

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演示实验,学生只看不做,没有动手的机会;对于学生实验,因为条件所限,学生也得不到大量动手的机会。这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但是家庭小实验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所以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器材使用、实验对象管理、实验现象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整理等环节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需要学生独立解决,所以与课堂实验相比,家庭小实验更能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例如在“测定雨水的pH”的小实验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制雨水收集器。

四、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

家庭小实验,既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巩固,又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延伸。经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讲解,学生已基本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但可能还存在着不少疑问。因此,指导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一是可以验证自己对所学知识掌握巩固情况,二是可以发现更多的疑问,促进自己进一步的学习。例如在讲完“乙醇”后,指导学生自己完成课后的家庭小实验――“自制甜酒”,学生通过自己动手,验证并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也可能发现新的问题。

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学会共处、学会合作是21世纪教育的新命题。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合作的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是现代人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开设的家庭小实验的方式就是小组合作,这种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诸多益处,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制订方案、收集信息、寻找答案、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与别人达成一致,如何分享共同的成果等等。从而合作能力也提高了。例如,学生提交的家庭小实验的各种成果中,很多是难以独立完成的。

由此看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分析,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而且在每种能力的培养中,又都包含着其它能力的发展,它们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如何充分发挥家庭实验的作用,有效地组织家庭小实验,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此问题进行以下的讨论:

首先,我们要明白家庭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大概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师拟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动员和组织培训学生,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明白课题内容及其重要性。

第二阶段: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学会联系学科知识和生活实际、具有初步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第三阶段:老师布置任务,学生分组自行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实验的设计以及实验分析,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通过实验探究或查阅资料解决问题。

第四阶段:学生以实验论文,图片、新颖实验装置等的方式展示实验成果。教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进行测试分析和评价。

篇6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0―0086―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加强实验教学,更好地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但是由于有时候配备的实验装置不尽合理,个别实验步骤繁琐、操作困难等原因,出现耗时长、实验现象不明显、成功率不高等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操作水平,很有必要对部分实验予以改进,进而提高课堂效率。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部分实验的改进所采取的一些方法。

一、改进方法,增强效果

1.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实验。按照教材中的方法:将氢氧化钠放入盛有少量水的试管里,并用手触摸试管外壁。但是由于此实验现象不明显,大多数学生观察不到。因此我将此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将试管注入少量水,加热至沸腾,移开火焰,水停止沸腾,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少量),发现溶液又重新沸腾,说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水又沸腾了。改进后的实验现象非常明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蜡烛燃烧产物的鉴定。教材中:分别取一个干燥的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的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然而这样的操作,若时间过短则烧杯内水珠不明显;时间过长会因为烧杯内温度过高,水以水蒸气的形式存在导致我们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且容易烫手而使实验失败。所以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倒扣在火焰上方。由于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温度高、密度小,正好进入试管,遇到试管底部的冷壁冷凝成水珠,再用胶头滴管滴入石灰水,就产生了很明显的现象。

3.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关于“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教材要求学生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然后用实验方法检验呼出的空气与吸入的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含量。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而此处却用排水法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这一前后矛盾的问题,使学生对该知识的接受很勉强,理解不深。因此可对该实验作出改进:

将一根玻璃管伸向集气瓶底部,缓慢吹气,连续吹4~5口气,取出玻璃管,盖好玻璃片,用相同的方法再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另外,用干燥的集气瓶收集两瓶空气。比较空气与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壁,能观察到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壁上有水雾,而空气的集气瓶壁上没有水雾,这可以证明:

(1)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高。

(2)向盛有呼出气体和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分别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了,而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内现象不明显。这说明呼出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高。

(3)将燃着的两根木条分别伸入两瓶内,相同时间,可观察到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木条先熄灭,而盛有空气的集气瓶的木条则继续燃烧。这说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本实验经过这样的改进后,达到了探究的目的,减少了向干燥的玻璃片上哈气的操作步骤,优化了实验过程。

二、化繁为简,提高效率

在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时,教材共用了四个实验,比较繁琐且费时。为了提高效率,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四个实验可以用一个装置完成,其方法是:取一个三通管,在它的上部和下部各放一张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然后,将它与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连接。不一会,可观察到下部的试纸变红,而上部的试纸不变色,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再将一燃着的木条放在三通管的上方,可看到火焰无变化,再把燃着的木条放在下口处,可看到木条立即熄灭,由此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同时还证明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最后将三通管取下来,把试纸变红的那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很快看到试纸由红色重新变成蓝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此实验的优点是:操作方便,快而明显,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篇7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式教法;开放趣味教法

一、引言

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环节,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更为注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流程与技巧”“态度与情感”等综合素养的培养,而教师在制定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时,也应当更为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引导式锻炼,例如,通过构建探究式实验教学场景,培养学生的自主、小组、合作探究素质;通过设计趣味性更足的实验教学场景,从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激发学生参与实验学习的兴趣。此外,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还应摒弃传统教法模式下,仅注重实验现象演示,实验过程操作,忽视对实验结论探讨,实验成果应用延伸的弊端,设计应用推广性更足的实验教学模式。总而言之,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站在全局的高度,而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则是重中之重。以下,将着重分析综合探究式和开放趣味式两种具体教法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二、采用综合探究式教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感受到参与知识获取的情感,乃是激发他们学习动力的关键。”他的话阐述了一个教学哲理,即: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必要性,通过参与学习,探究新的知识。而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采用综合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小组探究能力,则是一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的有效策略,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形式也多种多样。

一方面,可将传统的演示验证实验设计成问题探究实验。这是一种自主探究式教法的创新应用思路,例如,在《氨的喷泉实验》教学中,以往的教法都是通过直接性的教学演示,为学生呈现喷泉这一现象,上述教法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起不到任何帮助。而我在教学中,则通过引入多元化的问题,譬如:加入将氨气换成二氧化碳,是否还有喷泉效果?你是否可以尝试一下?问题一出,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的形式探究结论,结果显示:水与二氧化碳反应,不能形成喷泉。紧接着,召开小组会议,探究原因。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带着疑问,一步一步探究真知,自主探究的能力将得到充分锻炼。

另一方面,可创设实验装置,培养探究性动手能力。传统实验教学中,师生只需要利用实验室的设备完成实验即可,为充分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动手技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引а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一些实用性更强化学实验仪器的制备方法。例如,在《氨气与氯化氢反应实验》教学中,为使整个实验的一体化更为突出,免去不必要的实验中间流程,我引导学生通过分组探究,制备一种一体性更强的实验装置,大家积极性十分高涨,通过方案提出,方案论证等过程,最终制备出了一种新的实验装置,该装置利用U型管、三通管等仪器制备而成,并充分利用了一些实验室废弃仪器,实现了废物利用,有效地提升了实验效率,锻炼了大家的探究能力。

三、采用开放趣味式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感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第一步。然而,采用何种方法,去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实验动手兴趣,也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中需要探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化学实验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也应该是一个整体性、全方位的过程,它应该贯穿实验教学的课前导入阶段、课中实施阶段、课后延伸阶段,通过全过程的开放趣味式教学方法应用,最大化激发学生参与实验学习的兴趣感。

一方面,在教学导入阶段采用开放趣味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导入,是化学实验教学的第一步,在此阶段,若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感,则对提升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效性有着积极的意义。例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教学的导入阶段,我引入了“吹气生火”这一演示性实验,为全班同学展示了神奇的实验过程,激发起了大家的兴趣。而在《原电池》一课的实验教学的导入阶段,我则演示了水果电池的制作小实验,当全班同学看到水果也能够制作成电池,并能够为音乐芯片提供电能,让音乐芯片发声时,兴趣满满,之后的实验教学也变得更加顺理成章。

另一方面,在课后延伸阶段采用开放趣味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感。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阵地,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内,还应该延伸至课外,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则探索了一种课外网络平台实验演示教学方法,并获得了不错的成效。在具体的实践中,我利用高中生对腾讯微博、腾讯QQ喜闻乐见的特征,组建了班级化学实验微博交流平台,我会定期在群内一些有关化学趣味实验教学、学习的国内外视频,或将同学们在实验室中做实验的有趣场景拍摄下来,上传至微博平台空间,引导学生观看,并鼓励学生看后留言,与为探讨实验的技术性问题,或分享学习心得,而通过上述教法,不仅能够有效激发起学生们的兴趣,还能够及时获得他们对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我改进教学方法,起到了重要的帮助。

四、结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有赖于科学、有效教学方法的应用,而针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应用,则需要我们一线化学教师不断摸索,并大胆尝试,在实践中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方法、策略,并结合生情、学情、教情,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取真知,感悟化学学科的实验魅力!

参考文献:

[1]夏彬彬.加强高中化学实验改革,提高教学效率[J].科技信息,2010(2):304-305.

[2]蓝峻峰,谢济运.化学实验教学生活化策略[J].柳州师专学报,2010(5):107-108.

篇8

1针对学生的疑惑,实验中及时进行现场讲解,有利于理论知识消化和融会贯通

交流阻抗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电化学测量方法,同时也是理论学习的难点。在电化学阻抗谱测量过程中,仪器不时发出“嘀嗒”声,开始急促后来变得缓慢。同学们感到很奇怪,甚至有人以为仪器出了问题。这时候,我告诉他们:每一个嘀嗒声就是仪器在自动生成一个频率不同的正弦交流电信号(频率由高到低变化),和设置好电位的直流电叠加在一起作用于电解池,系统随即测量出该激励信号下的电化学阻抗并以角频率、阻抗模值和相位角的形式在显示器左下角显示出来。同学们听了,都在认真观察。果然,每一次嘀嗒声后,就看到一个不同的频率,然后就有了对应的阻抗模值和相位角。不少人恍然大悟,原来阻抗和频率有关。咦,老师上课不是讲过吗?

然后,我再提醒大家看测量时的阻抗图,屏幕上有两个图,一个是阻抗的模与频率的曲线,另一个是阻抗的相位角和频率的曲线,二者合在一起构成了我们理论课讲的Bode图,能够完整描述阻抗的特征。测量完成后,大家保存好图谱,重新打开时,却发现测量时的Bode图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横坐标和纵坐标单位都是欧姆的曲线。就在同学们感到困惑时,我告诉他们:这是系统将测量的阻抗数据自动转换成更直观的复数平面图,它是描述阻抗的另一种方式,由阻抗的实部和虚部构成。将阻抗数据导出后,同学们惊奇地发现每个频率下,测得的阻抗都有不同的模值、相位角、实部、?部与之对应。这就是我们上理论课时说过的:阻抗既可以用极坐标,又可以用复数平面图来表示。通过这种现场实时讲解,抽象生涩的交流阻抗理论顿时变得直观形象,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明显提高。

2实验项目应尽可能包括必要的验证性内容,又适当增加综合创新性的内容

实验项目在设置时,既要包括一些验证性内容,以强化基础,促进学生对基本电化学测量方法的理解;又要适量增加的综合创新性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2],为其以后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在循环伏安法实验中,我们不仅通过Pt电极在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体系中的循环伏安图,验证了循环伏安法在研究可逆电极过程中的一些应用;还增加了通过循环伏安法评价酸性条件下不同电极催化甲醇电氧化性能等综合创新性内容。大家很快学会了如何通过循环伏安图判断碳、金、铂等材料是否对甲醇电氧化具有催化作用以及评价催化性能,纷纷感叹电化学测量方法的简单实用!学习热情高涨。还强烈希望在其他的电化学测试方法实验中也能够增加一些创新性实验内容。

3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篇9

一、分析一个典型实验,阐明一类实验规律

一般说来,每一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等方面总有规律可循。因此我在讲每一类实验中的第一个实验时,首先向学生分析这类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内容要求。而后再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在此基础上师生通过分析、对比,共同总结出这类实验的规律,以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如通过“粗盐的提纯”的实验,我们引导学生总结出制取纯净的晶体物质的实验原理和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以及操作等方面的规律。

二、明确选择仪器的原则,正确选用仪器

实验中,培养学生准确地选择仪器,是保证实验顺利完成的前提之一。为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选择仪器

中学化学教材里,讨论化学反应的条件有:常温、加热、加压、催化剂、光和电等。根据不同的反应条件、反应物的性质来制取新物质时,所需要的仪器也就不完全相同。

2.根据控制化学反应速度的要求来选择仪器

在实验室里,为了达到安全而又迅速地制取某种物质的目的,有些反应需使反应速度加快,有些要控制生成物的量,有些则反之。为此,在实验中,要采用适合这些要求的装置。

三、分析典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实验操作的正确与否,不仅是保证安全和实验效果的先决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所必需的。通过对某些实验操作的分析,向学生阐明实验操作的要点。我们在分析某些实验操作时,为了让学生学得会,记得牢,总是把操作要点总结成几个字或几句话,让学生便于记忆。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根据实验内容、操作内容和要点,独立地进行实验,往往能提出一些改进某些实验的设计。

四、根据实验内容,处理好演示实验

准确而有效地进行课堂演示实验,不但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中能起到示范作用,而且也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从而更好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深化。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一般可分两类,一是实验难度较大的(如实验装置比较复杂或实验中使用剧毒药品和学生操作有危险的实验),这是少数。这类实验必须由教师演示,力求操作规范化。二是实验技能难度较小,这是多数的实验。

实践证明,对一些较简单的实验,经常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动手去做,除了增加他们的操作机会以外,还可以起到两个作用:①使学生对一些被认为是无所谓或被忽视的常规操作(如试剂的取用,取量的多少,试管夹持,一般加热等等)能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②在实验过程中,向“学生恰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深化,而且也能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操作技能。

五、培养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写实验报告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

有些学生对实验报告写什么和怎样写还不了解。因此,他们常常把实验报告写得杂乱无章,空洞无物。为此,我们从第一节化学课开始,就应注意培养学生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其具体做法是:

1.在演示实验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

为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我们对现行化学教材中所讲到的现象进行归纳、综合,有光、热、声、态(状态)、颜色、气味、溶解、沉淀、液化、燃烧等等。在每次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中,总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中有无新物质的生成和上述现象内容来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好,认真分析,去伪存真,填写于实验报告中。

2.采取具体措施,培养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为使学生写好实验报告,得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地认真观察、分析,并记录于表的空格中,经过几次填写,学生就能比较正确、熟练地对实验进行观察记录,做出解释和结论,就培养了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绘制装置图的能力

篇10

学生实验是在学生完成某一单元教学内容后,在教师组织指导下由学生亲自完成的课堂实验,使学生获得直观的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把难以理解的化学知识或现象更好地理解、巩固为所学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中学化学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实验还具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巩固和运用双基、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培养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是在教师精心组织与指导下实现的,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降低学生实验的教学功效。从这个角度来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为提高实验效益的前提和关键。

对于学生实验的指导,从内容上看主要集中体现在实验知识、实验技能和实验思维等三个方面。例如在实验知识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性能以及得到什么样的实验结论等内容;在实验技能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实验仪器、掌握实验仪器的操作规则、实验操作步骤、正确观察、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等;在实验思维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实验的科学方法,做到学会观察、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学会推理、学会误差分析等内容。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贯穿与学生实验的整个过程之中。由于学生实验不同环节的要求各有所不同,因而教师的指导也各有侧重。下面结合学生实验的各个环节来谈谈教师的指导:学生实验操作前,教师要从实验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启发讲授模式,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并启迪学生遵守一定的要求出把握实验的操作要领等,以消除学生实验中的知识、思路、方法、操作等方面的障碍。

教师的具体操作是:

1)阐明实验目的,导入学生实验。任何学生实验都是在一定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的支配下开展的,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是进行实验的关键。因此,在学生动手前,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实验的目的与要求,明确实验的关键和注意事项,从而使学生的实践活动沿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进行。此时教师的指导并不意味着教师一味的讲授,一定要简明扼要,点明主题,揭示实验的关键,同时还应采用诱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想问题,自主地揭示实验中心内容。例如,在《配置一定浓度的溶液》学生实验教学中,实验前首先借助该实验的前言(导语),点明该实验的目的,从而揭示该实验的主题------学习配置一定浓度的溶液;在此基础上提出下列问题:①要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要那些准确物理量?②需要这些准确的物理量,必须用到那些实验仪器?③这些实验仪器如何实现这一目的?三个问题很好地可以激发学生思维,通过认真思考,不仅可以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知识,同时还可以启迪学生自己去探求实验研究方法等。

2)演示操作,引路示范。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有实验仪器和操作属于学生首次接触或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教师要为学生作出操作示范,并结合操作点明操作要领及禁忌事项。这是确保实验安全、顺利进行的根本。这阶段要求教师的操作要规范准确、能见度高,提示语要简明扼要、抓住关键,以利于学生观察、模仿和记忆。如上述学生实验,对于配置操作步骤用“一算二称(量)三溶四移五定六摇”归纳,以利于学生整体上把握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