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实习经验范文
时间:2024-02-26 17:5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的实习经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019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041- 01
国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是美国和日本两种模式。美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以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的强制性披露为主,而日本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制订行业指导性文件引导企业自愿披露环境会计信息。通过这两种己进行多年的披露模式进行分析,对国内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1 美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美国所拥有的会计职业团体组织数量较其他国家而言较多,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开展也较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颁布实施的一系列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日益严格,越来越多的企业披露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越来越广、披露范围也越来越大。
(1)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方面,一方面是对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的规定,另一方面是明确了企业环境清理与复原的责任。比如《污染防范法》《海洋保护研究及救援法》《资源保护和恢复法》等,这些法律对污染物做了预防性的排放控制规定。《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有害物控制法》等环境清理和复原补偿性法律明确了企业应承担的环境违法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规定对造成的环境损害必须向当地政府部门予以赔偿,同时涉及补偿责任在公司财务报表中的处理等问题。
(2)在行业的要求方面,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已制定出多份关于环境问题的公告:第5号准则公告《或有负债会计》;第14号解释公告《损失值的合理估计》等。同时,在环境支出资本化或费用化的规定上,FASB还了第89-13号公告《石棉清理成本的会计处理》、第90-8号公告《处理环境污染成本的资本化》等文件。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会计标准执行委员会于1996年了《关于环境负债补偿责任状况报告》,提出了企业在报告环境补偿责任和确认补偿费用时的基本原则,为所披露的信息的质量提供了保证。
(3)在披露的方式方面,美国关于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是以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约束为主,而行业协会则对环境事项在会计中的列报作了具体的指导和规范,证监会和环保局则对企业的披露情况进行监督。
2 日本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20世纪末,日本提出走“循环型经济社会”,即从现代经济社会向以“最优生产、最优消费和最少废弃”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经济社会”转变,日本近几年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上有了较大的发展,这得益于日本政府在环境方面的法制建设及社会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
(1)在环境环保法律法规方面,早在明治时代日本就已经对环境问题进行了相关规定,但是直到50年代以后才对其进行了正式立法,从整体上看,日本的环境法律法规侧更加着重于法规标准和技术手段。日本于1968年和1970年分别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在此之后,环境立法和司法力度不断加强,制定或修订了一系列理念先进、措施具体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700余种。如: 《再生利用法》《环境基本法》《湖泽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使得企业在推进环保活动上有法可依,时至今日,日本在有关环境的法律已经相当完备,在环境保护上也已取得很大的成效。
(2)在制定相应准则和指南进行引导方面,日本通过制定一系列相关准则,引导企业据此制订环境经营计划,引导企业主动调整投资方向适应国际化环境,而且重视利用市场力量、重视民众和企业的自愿行动、重视信息手段,对企业环境会计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日本对企业环境会计的实施和环境报告的披露是通过环境省的一系列规范来引导的,主要有:《关于环境保护成本的把握及其公布指南(中间报告)》《经营者的环境责任指标(2000)》《环境报告书指南(2000)》; “环境会计导入准则(2000)年版”《环境会计指南ΙΙ》《环境会计指南2005》等。这一系列规定的出台,对企业环境会计的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篇2
一、引言
长期以来,关于会计理论是否有用的疑惑一直困扰着我国会计界。许多人认为,会计完全是实务性的,而不是理论性的。对于持这种观点的人来说,会计只不过是一系列的实务、程序、方法和技术,是一种无须多加论述、调整和论证以形成“理论”的行为。尽管如此,对会计理论的探索自20世纪初以来就从未停止过。在中国,现代意义的、较为系统的会计理论研究起步则较晚,但发展极为迅猛,已呈现出良好的态势(赵西卜等,2003)。然而,会计是否需要理论支撑仍是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旨在集中讨论会计理论对会计实践有无用处或是否有关联这一问题
二、会计理论与实践
在许多情况下,由于会计内涵本文由收集整理和性质不断被重新界定,理论非但没像设想和预期的那样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反倒使实践变得混沌困惑,亦难以用来评估实践的效果,甚至使会计人员在实践中陷于无所适从的两难境地。虽然如此,理论的作用及重要性不容抹煞。理论引起争议不足为怪,因理论的特质就是辩论冲突,其本身就是不同观点冲撞与见解交锋的平台,故常导致缺少明确的结论;理论无用乃至反作用的说法也就随之产生了。其实,人们在会计实践中常遇到理论问题,即非表层、非现象和非局部的问题,是深埋在表象下面的问题,仅靠实践材料是不能够回答或解释的,而理论问题自然只能通过理论来回答、解释而加以解决。
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2000)认为,会计理论同一切其他理论一样,来自实践,又应再回到实践。来自实践,意味着我们在观察大量会计现象之后,从中发现某些带有共性的特征,通过理性认识,把它上升为“概念”。概念就属于理论范畴。比如,会计人员通过实践,对每一项交易或事项同时用相等的金额记入两个账户,认为它能形成一种系统、全面的记录,于是把这种记录方式用“复式记账”的概念来表示;又如,通过实践,凡是在收取收入的权利发生时,就确认为收入,在发生费用的义务时则确认为费用,而不管是否为此收到或付出现金,并认为这样记录能区分不同期间的权利和责任,符合受托责任的目标。这样一种记录方式,又用“权责发生制”或“应计会计”概念来代表。
利特尔顿(a.c.littleton)在《会计理论结构》(1953)一书中,曾提到理论的两个作用:现象的解释、行动的理由。会计理论的作用,主要就是对已发生的现象作出解释,为已采取或将要采取的行动提供“行为正当”的理由。
三、会计经验的局限
会计经验的价值是不容置疑的,在实际会计工作中往生显得比理论更实用。不仅如此,理论可使原本顺理成章的事复杂化了,变得麻烦了,不仅全无必要,甚至适得其反。表面上看,理论把想当然的事情复杂化了,但实际上是,将原本隐藏的问题凸显出来了。有些问题人们并非意识不到,只是对麻烦的问题避而不谈而已,甚至压制它们。虽然在经验的层面上,这些问题反映不出来,但问题其实还是存在的,理论的作用就是直面这些麻烦问题。如果在会计实践和研究工作中一味地回避问题,又不愿意提出问题,只是满足于一般经验的总结,人们对会计的认识水平就不会提高。如时下研究正酣的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经验告诉我们,会计信息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绝对真实,但为什么做不到绝对真实,凭经验是回答不了的。人们的直观经验不足以回答解释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和现象,也不足以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变量。总之,理论和经验的功能和作用很不一样,应区别对待。
在会计实践工作中人们遇到的形形的问题和现象,许多不是凭经验就说得清楚的,而且可能产生分歧:经验总是从相对狭隘的经历和视角来谈个体的事例,而缺乏宏观的、带规律性的把握。经验交流和理论探讨毕竟不是一回事。譬如说,众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归咎其原因,五花八门,众说纷纭,所涉及的理论问题是大量的,必须要超越经验,到经验的背后去寻找解释的答案。通常,会计实践工作者对会计理论诘难的依据是,不少在企业从事实践工作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并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素养,由于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工作中照样得心应手,富有成效。那如此推来,是否所有的会计实践工作者都不需要进行理论研究?而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师若同时精通会计理论将会是怎么样的情形?我们当然不必苛求所有的会计实践工作者都从事理论研究,也不要求其以会计理论见长。同样,我们也无理由指望从事会计理论研究的人同时是杰出的实践工作者。将理论与实践兼于一身自然求之不得,但这样的完美毕竟稀少。总之,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定会拓展和丰富现有的会计知识,会计理论不仅试图解决会计问题,更要提出问题,作为进一步的探索对象,使对会计的认识不断地深入下去。而问题的来龙去脉与彼此之间的关联,答案不是凭经验可以找到的。
四、会计理论的缺陷
应该承认,会计理论自身存在的问题需要反省,它的许多缺陷也需要正视。理论首先不应该是支离破碎的,应对由经验而形成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概括与总结。就会计理论而言,目前的研究结果仍未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究其原因,一是会计受到外部环境变迁的剧烈影响。经济体制的不同,法律制度的差异,文化习惯的悬殊,不仅影响经济业务,也影响人们对会计的认识。二是从事理论研究的视角不同,所用的方法不同,结论亦大相径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譬如同一资产的计价,有人从其历史轨迹确认其历史成本,有人着眼当前现实,主张采纳现时价值。还有些人着眼于未来,认为将要发生的现金流入量才是它真正的价值。各执一词,但无一能抵挡住他人的诘难,使自己的理论做到无懈可击。三是因为会计毕竟不是自然科学,人们观察的现象随时间、环境而变化,时过境迁,难以验证(汤云为、钱逢胜,1997)。
转贴于
说理论无用,其实并不足怪,各种理论及流派之间相互矛盾甚至攻讦并不鲜见。此外,如果说有人对会计理论疑虑颇深的话,那是因为理论的确有把简单问题说复杂了的倾向,就会计理论本身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出相互矛盾的态势。譬如,会计信息质量的两个重要标准就是可靠性和相关性,而可靠性和相关性本身就是相对的两个概念。可靠的相信不一定相关,而相关的信息则不一定可靠,更多地倾向本文由收集整理于一方将会以丧失另一方为代价。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就类似于宏观经济中通胀率和失业率的关系一样,往往需要人们在其间作出一番痛苦的抉择。令人沮丧的是,现行会计理论中的很多方面都呈现出这种矛盾关系,为会计理论研究中的“无效率争论”埋下了伏笔(邵屹,2003)。譬如在“研究与开发支出费用化抑或资本化”的问题争论中。赞同费用化的理论依据是:更符合谨慎性原则;更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特征。赞同资本化的理论依据是:更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更符合配比原则;更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特征。比较这两种观点的理论依据,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两种观点的理论依据的终极落脚点是会计的基本理论原则。正因为其“基本”性,几乎所有的理论研究到这时便无法再继续深入下去。第二,两种观点的不足之处分别为对方观点所持论据的逆命题。简单说,如果费用化的优点是a原则,资本化的优点是b原则;那么费用化的缺点就是否认b,资本化的缺点就是否认a。这也正是无论如何成熟的会计理论,人们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出其不足的原因所在。
会计理论的局限性还表现在其具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即理论不再用于指导实践,而是用来印证人们先入为主的观念,或者为人们即将采取的行动提供“行为正当”的借口和依据。换言之,人们的实际需要在前,理论的产生与供应在后。这时,理论不再是中立的、非功利的;由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的利益差异甚大,不同的利益团体希望有不同的理论,因此,会计理论可能不是唯一的。而是一个多重理论的集合。正如美国会计学会(aaa)在1976年的一份题为《会计理论与理论认可》的报告中将会计理论分为真实收益学派、规范的归纳学派、决策有用性学派和信息经济学派后指出“某种单个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会计理论此时还并不存在”。同时也需明确,任何理论都有局限,但一般来说,就其性质而言,比经验的局限性要小。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理论大于经验的总和。
五、会计理论的意义
面对经济全球化给会计带来的挑战,靠单纯的经验总结显然不够。凡此种种表明,会计早已不是单纯的技术性活动,而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经验相对零星,理论比较系统;经验相对注重局部,理论趋于把握总体;经验徘徊于细节,理论则居高临下;经验着眼于个体,理论关注普遍规律。如果说经验注重的是表象结构,理论的重心便在深层结构。尽管如此,理论至少不总是自行其是,也可以非常实用,在实践的基础上,将经验归纳上升到抽象的理论高度。理性的思维力图穿透各种经验层,探求经验体会后面的先验起源。会计理论的研究对象繁复多样,面对现实会计问题的深入思考是难以回避的。经验的总结固然重要,经验考察也可作为理论化的基础,但肯定替代不了旨在探索认知规律的理论模式;理论和经验虽具有互补性,但不具相互替代性。所谓理论模式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模式,注重的是体系框架的建立与分析体系框架中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
理论的作用是让人们对会计这项人类古老的活动产生与以往不同的、更深入的理解,或是对某些相关问题做出更合理的解释,或提供更好的答案,即使是暂无定论,探索的过程本身也可能带出许多启迪,在某种程度上,起到推动会计学科发展的作用。起码不至于让它停滞不前,反复地重复一些表象的经验之谈。经验的背后有何规律可循?跟我们的认知提高有什么关联?人类的认知总是在不断地寻求某种突破,而不是固守或满足于前人已经总结出的经验。我们所处的历史和社会总在不断变化和进步,总要不断的总结经验,但由于经验之谈的暂时性,如不提炼上升为理论,适应面就过窄。当然不是说理论一旦出笼就能够一劳永逸地指引实践,但至少有相对的稳定性。会计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与其他学科有何关联?需要我们不断去思考、探索、研究,惟有如此,我们的认识才能提高。理论和学术的过程是一个克服主观偏见的过程,尽可能地考虑到我们研究对象的各个方面,而不是一叶障目,以偏盖全。
总之,不论喜欢与否,我们处在一个理论化的时代,表现为新名词、新概念、新术语的纷至沓来。当各种会计理论跃入我们的视野之后,我们不可迷失方向,要走出认知的误区,也要摆脱理论的困惑,努力克服理论自身的缺陷,同时看到理论的意义与作用,毕竟无论经验有多丰富,其暂时性、局限性决定了理论是不可替代的,问题在于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理论的意义和发挥理论的优势。
篇3
摘 要: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是高校财务管理实践的难点,也是会计制度研究的热点。其实践与研究突破应该从高等院校内部财务控制问题出发,探究总会计师制度建设的机制效应与方法策略,更需要创新研究论域,探索高校财务制度建设与学术制度建设之间的二元关系机制,建立健全学术责权与经济责权的结构关联。其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可聚焦地方高校定位与发展的内在特质,关注制度建设方法经验的推广与特色制度的创新。
关键词 :高等院校 总会计师 研究路径
一
教育部1979年颁发了《教育部部属高等学校〈会计人员职权条例〉实施细则》,其首次出现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的制度设计:“凡设立一级财会机构的高等学校,根据工作需要,一般应当设置总会计师,建立总会计师的经济责任制。”超前设计的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的大面积推广实施在2011年12月教育部首次启动东南大学等6所直属高校总会计师的公开选拔任命。其后还有2013年3月教育部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并任命的第二批武汉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10所直属高校总会计师。
2013年11月教育部正式核准公示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其中包括已公选任命总会计师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南大学在内的3所学校再次在其大学章程中明文规定落实总会计师岗位设置。
近年来密集出台政策文件与项目方案有力推动了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的建立与完善,2010年6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设计了 “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教育部2010年12月了《浙江省部分高校建立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国务院办公厅2011年1月颁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其将长春理工大学列入《建立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完善高校内部财务和审计制度》改革试点项目之中。还有2011年国家颁布《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与2012年《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都落实了高校设置总会计师的岗位性质、工作职责以及任职条件等系列具体要求,进一步落实法规细则与工作方案。
总会计师制度建设是高校财务内部管理实践的难点,也是会计制度研究的热点。《新形势下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价值》(2011)《高校总会计师制度作用及有效性分析》(2012)等论文探讨总会计师制度的建设内涵与价值意义,《我国现行高校总会计师的选拔与管理模式分析》(2012)《高校总会计师制度设立后的职权分配与责任分担问题研究》(2013)等论著关注了高校总会计师队伍建设、工作机制等实践问题。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创建为建立总会计师制度提供了一个可执行的平台,同时总会计师制度建立将进一步提升高校内部管理的制度与机制。如何系统总结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从内部财务控制的视角深化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的内在机制与方法策略是有待进一步推进的实践探索与学术研究课题。
二
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必须关注总会计师制度建设与高校内部财务控制的契合度与关联性,才能进一步总结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提升其推广价值,并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论域中,深入推进总会计师制度建设的地方高校实施策略创新研究。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问题研究的主要学术意义在于从学理上探究总会计师制度建设的管理学内涵,从实践上创建地方高校内部财务控制的方法策略。
从历史发展来看,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有着上级工作组委派到内部工作岗位设置的历史转变。在内部岗位设置的工作模式之下,我国高校总会计师的选拔与管理模式经历了从“内选式”过渡到“委派制”,又有从“外部公选委派”转向“内部选拔提升”的新趋势。在总会计师选任制度的历史审视视野中,岗位职务定位的内设与提升显示了高校总会计师岗位职务的核心功能。现代大学内部管理一方面面临财务控制与经济管理权力的顶层贯通的困难,另一方面有着外部委托督查与内部自主管理的对接平衡难题。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问题的研究创新应该从高等院校内部财务控制问题出发,深入探索总会计师制度建设的机制效应与方法策略。
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创建为建立总会计师制度提供了一个可执行的平台,同时总会计师制度的推进将大力提升高校内部管理的体制与机制效力。现代企业制度创建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发展对话与融合是其成熟成型的内在力量。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关键,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一直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各高校制度的建设中,不断建立和完善高校总会计师制度,选拔有丰富的财务专业知识及经验的内行专家担任总会计师,行使总会计师的各项责任,发挥总会计师在高校管理中的权威领导作用,这正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本土特色彰显。
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问题的实践与研究不能就财务问题说财务,只有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整体视野中才能创新论域空间。其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问题的实践与研究不仅需要聚焦其与高校学术管理制度建设之间的互动性问题,还需要关注总会计师制度建设与高校自主管理制度建设之间的关联性机制,共同构建学术责权与经济责权的联动结构,建立完善“教授治学、校长治校”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与机制,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丁红运.我国现行高校总会计师的选拔与管理模式分析[J].会计之友.2012(12):107-109.
[2]李娟,邹晓红.新形势下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价值[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8): 83-84.
篇4
(滁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2)
摘 要:本文基于环境会计信息的视角,对环境会计信息与环境风险评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环境风险控制体系的相关问题,以期提高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质量.
关键词 :环境会计信息;企业环境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5;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066-02
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保护自然环境,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环境保护支出越来越大,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企业应该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对社会经济活动具有反映和控制职能的会计应该对环境方面的支出、收益进行评价和控制.
1 环境会计信息相关问题概述
环境会计也称绿色会计,是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来计算环境污染、防治、开发的成本费用,并对环境开发和维护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和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的影响.现代工业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产品,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会计就是在环境资源恶化的基础上产生的,主要是从社会利益角度计量企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往传统会计认为,价格只有存在于财产所有权中,会计账表反映的也就是这一部分内容,显然,企业活动对环境的损害并没有被计入企业的经营成本中,这种计量方式不仅造成了企业利润虚增的表象,更是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经济利益的行为的一种鼓励.从这个角度来看,环境会计无疑起到了对传统会计批判的作用.
环境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就是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它揭示了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和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既是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内部管理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还远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还没有形成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比例也不高,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的环境问题更为突出,一些环境敏感性行业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极为严重,按照“谁收益、谁治理”的原则,这些企业有责任向社会揭示因破坏生态环境而增加的支出,政府会计管理部门和环境管理部门应该对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进行强制性规定,对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工作予以高度的重视.应当看到,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经济问题,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1].
2 环境会计信息与企业环境风险评价的关系
2.1 企业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
风险是指生产目的与劳动成果之间的不确定性,主要包含了收益不确定性和成本(代价)不确定性两部分内容,通常我们所说的企业风险主要是从经营角度来讲的,企业收益变化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汇率变动对企业产品成本、价格以及生产数量的影响程度,这种风险影响着企业的经济行为和经营效益.而环境风险是指企业背离政府制定的环境保护目标,违背环境保护责任,以致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社会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的可能性.环境风险与企业经营中其他风险一样,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同时,这些风险之间也是、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环境风险也将制约着企业的经营风险、投资风险、管理风险、投资风险等.因此,企业有必要对自身环境风险进行评价,按照既定的政策,分析影响自身目标实现的各种环境不确定因素,并在基础上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予以控制.
从管理控制角度讲,环境会计信息能够为环境风险评价提供必要的参考数据,是构成这种评价最基础的要素,亚洲开发银行认为环境风险评价应该按照风险甄别、风险框定、风险评价、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进行,其实施路径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环境风险评价的一般程序和实施路径表明:风险信息是风险评价的依托条件,风险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控制风险,是按照环境会计的宗旨进行的.环境会计信息对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环境信息质量直接影响到环境风险的评价及风险管理和政策设计与方法应用,环境风险评价遵循着“信息公允”与“标准公允”博弈的机理,企业追逐利润目标和股东承担经济责任向对利益相关方承担全面社会责任的转变是一个被动而又漫长的过程,政府需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予以约束,这就是“信息公允”,同时,政府制定的环境规章制度要建立在企业应能够遵循的最低标准水平的基础上,这就是“标准公允”,“信息公允”与“标准公允”是多方博弈的结果[2].
2.2 环境会计信息体系中的环境风险分析
风险评价是在风险识别和风险估测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因素,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进行全面考虑,评估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以及危害程度,通过与公认的安全指标进行比较,对风险程度进行衡量,从而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的过程.企业环境风险评价要以环境会计信息为主要参考依据,并在环境信息政策和标准的指导下,对企业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并得出公允的评价结论,给出合理的评价意见.根据环境风险评价的实施路径,我们可以对环境会计信息体系中的环境风险控制内容和程序进行分析:
2.2.1 环境风险信息源的识别
企业的环境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而识别政策又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既不能减轻企业所要承担的环境责任,又不能完全取代环境管理,在此标准下进行环境评价很容易给环境风险评估者带来评估风险,致使评价失败,同时,由于企业之间的风险因素是相互关联的,环境风险评估失败,也会造成企业经营失败、财务失败,即引发企业全面溃败的连锁反应.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政策通常会受到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环境、政策制定成本和执行成本等因素制约.环境风险信息源包括环境会计信息和环境管理信息两部分内容,这些信息在识别过程中很容易被扭曲,即使政府推行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政策,信息内容被筛选、修改的情况不难以避免,加之环境风险在时空上的不确定性,更使得评价结论的公平性难以得到保证.
2.2.2 环境风险控制要素的判断
信息、方法、对象是环境风险控制的三要素,环境风险控制要素的判断是对环境风险管理的一种约束和规范,是环境风险管理的必然.环境风险管理成效的核定主要依靠环境风险评价,针对控制对象,采取可接受的环境风险信息以及风险控制方法,可以确保环境风险评价结果的公信力.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当环境事故减少,环境排污费、罚款以及赔付支出减少,资产减值降低时,企业的机会收益就会增大;当环境管理制度得以建立、健全,并得到有效执行时,企业对环境损失所承担的风险就可能减少,并能够对一些错误行为予以纠正;当信息可信、信息载体可靠时,企业会计账表所反映的有关环境信息就会更为客观、全面、真实;当帕累托最优得以实现时.环境绩效就会达到最佳.帕累托最优也称作帕累托效率,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最优效果.
2.2.3 环境风险控制主体的评价
环境风险控制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相关评价者,环境风险控制主体的评价包括许多层面的内容,但最重要的是环境风险评价目标和重点的规划,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决定环境风险评价成败的关键.通常,环境风险的评价者对企业环境风险评价的一般目的都比较一致,主要是为了提出环境会计信息中环境风险程度及其控制政策符合标准的公平性、公允性评价意见,从而为环境风险管理与控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公平性和公允性强调的是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一些关键环节是否公平、公允地对待了环境信息的利益相关方.环境风险评价主要包括投资、信贷、营销、财产、研发等内容,把握环境风险评价的重点也要从这些内容入手,如对投资风险的规划,主要评价企业投资行为是否属于绿色投资,投资于保护环境活动所耗费的成本是否合理[3].
3 对环境风险控制体系的基本分析
3.1 环境风险控制政策
环境风险控制政策主要体现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政府应要求企业建立环境信息管理系统,并明确该系统环境信息的标准,对企业环境核算、评估、绩效考核、信息披露等内容设定强制性的标准,并确立起标准执行系统,如建立环境会计信息事前风险评估制度,对企业还未公布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评估;搭建公允的环境会计信息市场平台,对企业环境信息进行披露;同时还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防范环境道德风险.企业应重视对环境信息处理规制的设计,围绕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考虑社会可接受的环境风险水平,分析和优化环境会计信息,以减少环境风险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
3.2 环境风险控制方法
建立环境风险管理的经济组织及市场体制,用经济手段和方法来确保环境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这是政府创新环境风险管理体制的发展方向,由于环境问题的经济性在环境管理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为此,可以考虑建立环境权益公司,专门接受企业委托,提高环境风险管理的公允性,也可以考虑建立环境银行,充当排污权交易的中介调节者,以此来体现环境风险管理的调节功能,此外,还可以通过完善环境税制,实施环境财政,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推进我国税制绿化.企业在环境风险控制中,要注重对环境管理方案的设计,关注环境风险信息的层级和质量,企业对自身可能出现和已经出现的风险源要进行评价,将其公之于众,并及时采取适当的控制手段解决这些潜在或已经出现的环境风险问题,一切与环境活动有关的生产经营环节都会产生相应的环境费用,企业可以根据这些环境成本发生源,分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类,建立环境成本库和成本控制中心,对环境目标成本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从而实现改善企业环境行为的目的[4].
4 结论
环境会计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相关理论还不完善,相关准则还有待完善,我们从环境会计信息的视角对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提高企业环境风险管理能力,丰富环境会计信息内涵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参考文献:
〔1〕袁广达.基于环境会计信息视角下的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5(9):23-24.
〔2〕周志方,肖序.基于环境风险评估技术的企业环境负债确认、预防与控制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3(5):27-29.
篇5
关键词:信息透明度;上市公司;经营绩效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250-02
近些年来,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引起了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会计信息透明度对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并稳定金融体系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然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不高,存在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披露不及时、披露不充分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新兴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现状
2013年修订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核办法》指出,对深交所上市凡是经营满6个月的公司,都要进行信息披露评级,以一个年度为一个考核期,对公司信息披露情况从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合法合规性和公平性6个方面进行等级考核,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个等级。
本文采用如下方法对样本进行剔除和筛选,样本均来自2010―2012年深交所上市的公司数据。
1.由于金融行业的行业特殊性,故将其剔除。
2.处理过程中已将ST、*ST之类的公司样本剔除,因为其异常的绩效水平将不利于统计结果。
3.由于 B 股市场是面向我国境外的市场,与境内市场存在较大差异,故将其剔除。
4.最后对一些资料不全的公司进行剔除。
按照以上原则本文选取了426组样本,并直接从深交所网站()的“诚信档案”中获得样本公司2010―2012年的信息披露考核结果,分别赋与1―4分不等的分值,具体为:不及格为 1分,及格为 2 分,良好为 3 分,优秀为 4 分。经统计。
2010 年、2011 年、2012 年会计信息透明度被披露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的公司个数分别为:2010年,47家,290家,81家,8家,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均值为 2.88,没有达到良好水平;2011年,48家,292 家,78家,8家,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均值为 2.89,没有达到良好水平;2012年47家,304家,68家,7家,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均值为 2.91,没有达到良好水平。从总体上看,我国上市公司2010―2012年度会计信息透明度披露水平均值均低于良好水平。
2010 年、2011 年、2012 年会计信息透明度被披露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的比例分别为:2010 年,11.03%,68.08%,19.01%,1.88%;2011年,11.27%,68.54%,18.31%,1.88%;2012年 11.03%,71.37%,15.96%,1.64%。通过分析发现,从2010―2012年在深交所上市的公司中会计信息透明度被披露为良好的数量逐年呈上升的趋势,特别是,从2011―2012年上升尤为显著,增长率高达4.96%。相比而言,被披露为合格的企业数量则有一定的下降。另外,被披露为优秀和不合格的企业数量基本保持不变,呈现稳定的态势。不可否认,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水平已呈现出逐步好转的态势。而且,从总体的比例来看,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不合格和优秀的占的比例较少,比例最多的还是信息披露水平良好的企业,由此可见,我国的信息披露水平总体而言相对较好。但是,信息披露水平不合格的企业还是存在,而且在 2010―2012的3年中没有看到递减态势。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对公司经营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信号传递理论
该理论认为,高质量的公司为了突出自己的竞争优势,常常会通过披露更多的信息传递出公司经营状况良好的信号,从而将自己与那些经营绩效低的企业区别开来,市场也会做出积极的反应,这些公司的股票价格将会上涨,至于不愿意或不敢披露的企业,被认为是因为盈利水平不高或者存在影响公司发展的不利消息,股票价格将会下跌。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公司披露的信息来区分高质量的公司与低质量的公司,进而对高质量企业的股票进行高价收购,从而会提高高质量企业的筹资能力并降低其资本成本,企业的价值也会水涨船高。因此,提高信息传递的透明度对公司经营绩效的提升有很大益处。
(二)委托理论
Jensen 和 Meckling研究发现,“因为外部和内部的两种监督成本均强加于所有者和管理者共同承担……如果管理者本人能以较低的成本提供这些信息,预先答应承担提供这种报告的成本并请独立的审计人员来检验其准确性,对他而言是有利的。” 所以,人拥有主动披露信息以降低成本的动机,而且信息透明度越高,成本则会越低。此外,委托理论是联系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桥梁。当公司股权集中的情况下,股价上涨则会增加大股东的财富,从而会激励大股东去收集相关信息并对人进行监督。控股股东以价值最大化为动机,同时具备相应的能力去监督人,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股东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会计信息更加透明,对提高公司绩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基于信号传递理论和委托理论的分析表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的高低对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内部信息的程度有直接影响,成为投资者决策的基本依据,因此,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对公司经营绩效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一是积极影响。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对于提升公司声誉价值有显著效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股东和债权人所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最终实现降低公司经营成本、提高公司价值、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提高广大投资者的信心,为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是消极影响。如果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较低,不仅会动摇投资者的信心,引起投资决策的失误和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而且会影响到资本市场的公平稳定,并且使交易成本越来越高,正常交易将会受到严重限制,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后果。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对公司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以总资产报酬率作为指标来评价经营绩效水平,其中,总资产报酬率=税后息前利润/平均总资产。原因是该指标能够在评估公司管理者的决策质量的同时,不容易受投资者心理因素影响,数据也比较容易得到,能够避免在计算过程中产生差错所带来的影响。通过对深交所2010―2012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核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组的比较。
2010―2012年,随着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即样本公司信息披露水平从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这一逐渐变化过程,公司的经营绩效也随之提高。虽然2010 年这组数据中,信息披露水平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其中个别数据指标呈现下降趋势,但总的来说,随着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水平的提高,公司经营绩效还是平稳上升的,说明良好的信息披露对于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011、2012年会计信息透明度高的公司经营绩效要好于会计信息透明度低的公司的经营绩效。虽然2010 年会计信息透明度被评为良好的公司的经营绩效略有下降,但是从会计信息透明度被评为优秀、及格、不及格的公司来看,会计信息透明度高的公司的经营绩效较会计信息透明度低的公司更为优秀。
综上所述,本文采用总资产报酬率和深交所诚信档案中的信息披露考评结果分别作为公司经营绩效和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替代指标,并选取2010―2012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 A 股股票为样本,检验了3年中每年426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高低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通过对这3年的数据的实证检验并分析得出会计信息透明度越高公司经营绩效越好的结论。因此,必须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逐步构建一套完善、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水平评级制度,以实现合理、科学地评价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透明度。
参考文献:
[1] 李海凤.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初探[J].会计审计,2013,(3):167-168.
篇6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电力施工企业由于流动性很强,施工周期较长等特征,所以,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标准非常严格,只有将电力施工企业在会计信息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才能有效的推动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的发展,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本文针对于电力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提升途径做出以下探究。
一、电力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征
(一)会计信息的定义
会计信息是在企业经营中,对数据进行价值处理,根据一定的规范制定程序,将它们整理成有利于财务信息的决策和提供有效的经济信息。[1]电力建筑施工企业是以施工企业的会计主体为依据的行业性会计,其中基础的经济活动就是施工活动。
(二)会计信息涉及范围广,业务信息繁杂
电力建筑涉及的资金使用范围非常广,而且制造产品形态与功能样式非常繁杂,所以,资金的流向也非常广而且杂。
(三)分层级进行审核管理
因为建筑施工活动周期性一般都比较长,施工地点比较杂,所以经常会形成会计审核信息与企业实际施工资金使用情况不符合的现象。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企业通常会采用分层级进行核算与管理。这种措施的实行,是首先划分出施工的不同阶段,然后根据施工的不同阶段进行会计信息核算与管理。改变了以往的在施工结束后总体结算的核算模式,有效的减少了很多资金问题的发生。
(四)成本单独核算
以项目为单位进行成本单独核算是目前许多建筑施工企业采用的方式,这种方式是电力施工企业通过施工的每一项单独工程进行成本核算。[2]这种核算方式可以将单独项目的实际使用成本与估算成本做一个比较。从比较中能清楚的掌握项目在施工中际使用的成本与估算的成本有哪些地方不一致,并从中分析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分析中不断总结,完善施工体制,达到降低工程成本,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
二、电力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分析
(一)利益驱动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所以很多的电力施工企业在财务上有造假的举动。这种原因是因为在承包经济体制下,建筑施工管理者要确保企业施工指标顺利完成以及一系列相应的考核达标,因此会违反会计基本法与原则,让会计工作人员更改信息数据,或者随意编造数据、财务报告等。借此来偷税漏税,减少很多管理费用的支出,这就直接导致了会计信息质量的下滑。
(二)相关法律需要完善
目前,我国确实没有一套合理的、健全的财会设计方面的相关法律。已经建立好的相关法律都有相对的不足之处。[3]因此,有些人员就利用法律的空子修改会计信息。此外,现有的会计制度有一个很大的制度空缺,就是对新事物的前瞻性与分析性还是空白阶段,这会导致新的问题发生时没有具体的解决流程与有效措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三、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途径
(一)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监督法律法规
如何有效的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是建筑施工企业一直探究的课题,在不断探索中发现,提升质量的根本是要建立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及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明确严格的执行标准,有一定的监察力度以及相应的奖惩措施,通过一系列的行为规范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质量。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对于会计造假的行为更是要坚决杜绝,营造一个良好的会计职业素养氛围。加强完善企业内部机制,建立奖惩制度,通过有效的规则约束企业内部会计工作人员的行为,对有不良行为的工作人员要及时批评处理,利用健全的行为规范鼓励员工自觉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做到企业的财务管理有理有据,每一事项都有合理的法律为依据,真正将监察机制应用到企业内部当中去。
(二)更新企业管理机制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体制下的传统管理有些已经不能与时代接轨,提升电力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管理质量就必须要将陈旧的管理思想替换掉,对传统的企业管理机制进行全面的改革,以此来确立工作人员的职业规范,保障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真实可靠性。
(三)建立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有效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是建立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对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才能真正起到有效管理的作用。[4]企业的资金使用涉及到方方面面,为了保障好资金的有效利用率与资金使用的真实性,一定要建立内部机制。内部机制可以有效的调节部门使用资金情况,对每一笔资金的流动都起到监察的作用,使企业内部细致化管理,保障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得到有效利用。
四、结语
电力建筑部门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一定要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企业在国家、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接受公众的监督。及时的探索更新有效的管理机制来适应社会的发展脚步,保障企业自身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韩皎月.浅谈如何提高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J].时代金融,2013,03:5+21.
[2]魏宏.如何有效提升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J].经营管理者,2015,30:67.
篇7
毕业实习是学生获得实际生产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法,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分析了会计专业的毕业实习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专业;毕业实习;存在问题;管理对策
毕业实习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实习是指学生在毕业之前,即在学完全部课程之后到实习现场参与一定实际工作,通过综合运用全部专业知识及有关基础知识解决专业技术问题,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在思想上、业务上得到全面锻炼,并进一步掌握专业技术的实践教学形式。毕业实习还是与毕业论文相联系的一个准备性教学环节。
一、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的重要意义
就会计专业而言,毕业实习对培养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拓展综合素质,培养“适应型”人才
毕业实习是学生拓展自身素质的主要方式之一。学习了系统的书本知识,带着期望而又忐忑的心情,走进实习单位的学生会遇见什么情况呢?是热情的接待、友好的相处,还是默然的无视?学生如何迅速适应一个陌生的环境,尽快进入工作角色,与同事和谐相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考验。会计专业学生通过毕业实习可以磨练意志、发展个性、锻炼能力,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会计知识+道德素质+职业技能”一体化的“适应型”人才。
(二)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积累工作经验
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是会计求职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但这些因素是校园里和书本上学不到的。为什么社会上的招聘单位更愿意用有会计工作经验的人员,而不愿意录用应届毕业生呢?原因就在于应届毕业生的头脑都是用理论知识武装的,缺乏工作经验。无论什么性质、规模大小的公司在招聘应届生时,虽然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有一个要素是所有公司都重视的,那就是应聘人员是否具有与应聘职位相关的实习经验。会计专业学生只有通过毕业实习,深入到现场,理论联系实际,积累工作经验,缩短毕业后适应社会的时间,在找工作时就会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会计工作是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反映和监督,旨在为相关各方提供所需求的会计信息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学生通过毕业实习,要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经济业务进行分析,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掌握会计核算方法的实际运用,避免纸上谈兵。在处理新的经济业务时,要用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学生把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上升为理论,理论再通过实践的检验,最终内化为自身的阅历和经验。
(四)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端正就业态度
通过毕业实习,学生能提前了解社会,在实习中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认知社会中的优胜劣汰,培养竞争意识,端正就业态度,避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真正做到量能定位和量力就业。会计专业学生应该先就业,再择业。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就会从一个会计新手逐渐成长为有经验的“老”会计。当你成为“老”会计之后,再来谋求个人职业的发展,空间就会更大。
(五)锻炼综合能力,为写毕业论准备
毕业实习是通过综合运用全部会计专业知识来解决专业技术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核算能力、分析能力、审计能力、会计软件运用能力、管理能力、写作能力等。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综合能力的同时,要有目的地围绕毕业论文撰写进行毕业实习,并在实践中获得有关资料,为撰写毕业论好准备。
二、毕业实习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管理现状
目前,会计专业的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四的第二个学期进行,时间8周左右,采取校外分散实习的形式,主要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毕业实习前,在大四第一学期期末由会计专业导师向学生布置大四第二学期的毕业实习任务;在毕业实习过程中,专业指导老师主要通过电话、QQ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远程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毕业实习结束后,学生要提交实习日志、实结和实习单位鉴定表,专业指导老师根据实习资料给出实习成绩。
(二)存在问题
1.实习单位很分散
现在会计专业人数较多,一个年级一般有二三百人,不可能像原来人数少的时候,把几百人统一安排到一个或几个单位实习。而且,实习单位的会计人员岗位比较稳定,每个单位能接收实习生的数量有限。现在的会计毕业实多是由学生在寒假期间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实习单位非常分散,不便于指导老师检查毕业实习情况。
2.指导老师管理难
这种由学生在假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情况,会形成点多面广的毕业实习布局,这不仅增加了学校对毕业实习管理的难度,而且也给专业指导教师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带来了很多困难,专业导师对实习学生鞭长莫及,不易管理。而实习单位则认为实习生不是本单位的员工也不会去认真管理,不会给学生布置工作任务,这就使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来去自由,组织纪律散漫,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3.学生实习态度差
毕业实习由于缺乏有效监督,有的学生甚至根本就不找单位实习,毕业实习要结束时,随便找个单位在实习报告上盖章签字,返校时交给专业指导教师实习日志、实结和实习单位鉴定表就交差了事。本来应该由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根据实习情况来写的评语鉴定,变成了学生自己写的评语鉴定。更让老师大跌眼镜的是,当你阅读不同学生的实习日志和实结时,你会对学生所写的内容有种很强烈的似曾相识的感觉,原来是甲同学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由乙同学实习单位的李大姐变成了张大姐,再往下核对,两个同学大多数的日志内容相似度较高。经查证,学生的日志内容都来自网上,只进行了少量修改甚至不修改。学生这种敷衍了事、不认真实习的态度和行为,使毕业实习流于形式,没有取得毕业实习应有的效果。
4.学生实习时间短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安排的毕业实习时间一般在8周左右,即使加上寒假时间,也只有约3个月。就学生而言,在3个月的时间里,有的学生可能才刚刚熟悉了实习工作就要返校完成毕业论文,导致实习效果不明显。对实习单位来说,可能才刚刚培养了一个能用的人,而这学生就要返校了,这对实习单位在人员衔接、工作交接上也会造成一定的困扰。
5.实习与论文撰写脱节
学生的毕业论文只有极少数同学的课题是真正来源于社会实践,论文选题是从毕业实习的收获中提炼出来的。大多数学生的论文选题都与毕业实习脱节,或者是从网上看哪类题目写得多,资料好收集,就跟风;或者是论文题目从形式上看是实践题目,但从写作内容上看基本都是理论分析,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分析的少之又少,即使有一定分析也不深入。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脱节,没有发挥毕业实习是综合性实践课程的作用,没有达到毕业实习是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再从实践中得到升华的目的。
三、加强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管理的对策
加强毕业实习管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毕业实习的作用,保证实习质量,这对于学校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会计应用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校企合作共同管理毕业实习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学科和依托石油、冶金两大特色资源,采取与企业共建重点会计实验中心,共建实体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的方式,与石油行业、冶金行业、物流行业、旅游行业等开展深入的校企合作。一般的实习单位很多会因为会计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不会让一个“外人”真正插手单位的会计业务,平时就让学生打打杂;实习生一看实习单位的态度不认真管理,也就“混混时间”,交个实习报告完事。学校和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应当选择好实习共建单位,由专业老师带队去实习。由于学校和共建单位是长期、持续的合作关系,实习单位就会真心接收学生去上岗实习,会认真给学生分派工作任务,把毕业实习落到实处。
(二)加强指导教师对毕业实习的管理
对于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要在事前进行引导:一是指导学生选择具有一定规模、经济业务量较多的单位。二是在实习中,要了解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熟知单位的基本业务处理及新型经济业务的处理,熟悉主要的岗位工作,并由低到高进行换岗。三是根据学生毕业后愿意从事的职业选择实习单位,比如有意向到服务业就业的就应该到服务业单位去实习,可以尽快了解该行业的业务流程和会计处理。由于经费的限制,对分散实习的学生不好管理,可以建立“学生―指导老师(辅导员)―实习单位”三位一体的联系方式,定期(比如每周)或不定期进行三者间的电话或其他方式联系。辅导员负责追踪学生的到岗情况,学生要向指导老师汇报顶岗的内容,避免“放羊”现象,尽量让指导老师能随时监管学生,充分发挥毕业实习的应有作用。只有这样的毕业实习才具有针对性,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后就可以无缝对接,缩短毕业后到就业单位的磨合期。
(三)提高学生对毕业实习的重视度
毕业实习是检查学生专业所学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可以从考核方式上严格要求,提高学生的重视度。要求学生平时给专业指导老师汇报实习情况,不定期传送现场的实习图片,每月写出实习小结。指导老师可以不定期进行实地检查,或者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实习任务。学生返校后,开个实结会,每个学生都汇报自己的实习收获。指导老师认真检查学生的实习日志、实结、实习单位鉴定是否齐全,内容是否真实,禁止从网上、同学间相互抄袭,严格控制毕业实习过关率。要让学生自己意识到如果不按要求执行,没有拿到毕业实习的学分,重修毕业实习将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会影响顺利毕业。另外,要求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都要来自自己的毕业实习,这样就会促使学生认真对待毕业实习。
(四)延长会计专业的毕业实习时间
从原来安排的实习时间看,学生实习8周后就要返校写毕业论文。很多实习单位觉得学生刚熟悉了岗位就要走,因此不愿意放人,尤其是与学生签了就业协议的单位更不愿意放人。学生不能按时返校完成论文,论文指导老师也有意见。对此,建议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延长毕业实习时间,把毕业实习时间提前到大四第一学期。大四第二学期专门写毕业论文。有半年的实习时间,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地进行实践,更有助于实现毕业实习的目标。
(五)加强实行与毕业论文撰写的结合
毕业实习时间延长到半年,学生既可以进行社会实践,又可以围绕毕业论文进行毕业实习,以便在实践中获得有关资料,为撰写毕业论好准备。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实习单位的会计核算、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税务筹划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存在哪些问题,认真思考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撰写成毕业论文,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避免了空谈,对企业来说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樊婵婵.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3(16).
篇8
我学的专业是会计,为了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较强的会计工作的操作能力,本学期初,我在一家建筑公司进行了专业实习。通过这次实习,我明白了实习报告怎么写,同时,也在实习中吸取到了很多经验和技巧。以下是我的财务会计实习报告,敬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建筑公司的会计部并没有太多人,设有一个财务部长,一个出纳,两个会计员,而教导我的是老会计艳姐。刚到会计部艳姐就叫我先看她们以往所制的会计凭证。总以为凭着记忆加上大学里学的理论对于区区原始凭证可以熟练掌握,也正是这种浮躁的态度让我忽视了会计循环的基石——会计分录,以至于后来艳姐让我尝试制单的良苦用心。于是实习时只能晚上回家补课了,把公司日常较多使用的会计业务认真读透。毕竟会计分录在书本上可以学习,可一些银行账单、汇票、发票联等就要靠实习时才能真正接触,从而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别以为光是认识就行了,还要把所有的单据按月按日分门别类,并把每笔业务的单据整理好,用图钉装订好,才能为记账做好准备。
制好凭证就进入记账程序了。虽说记账看上去有点象小学生都会做的事,可重复量如此大的工作如果没有一定的耐心和细心是很难胜任的。因为一出错并不是随便用笔涂了或是用橡皮檫涂了就算了,每一个步骤会计制度都是有严格的要求的。例如写错数字就要用红笔划横线,再盖上责任人的章,才能作废。对于数字的书写也有严格要求,字迹一定要清晰清秀,按格填写,不能东倒西歪的。并且记账时要清楚每一明细分录及总账名称,不能乱写,否则总长的借贷的就不能结平了。如此繁琐的程序让我不敢有丁点马虎,这并不是做作业时或考试时出错了就扣分而已,这是关乎一个企业的账务,是一个企业以后制定发展计划的依据。
从制单到记账的整个过程基本上了解了个大概后,就要认真结合书本的知识总结一下手工做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艳姐很要耐心的跟我讲解每一种银行账单的样式和填写方式以及什么时候才使用这种账单,有了基本认识以后学习起来就会更得心应手了。
以上是我的实习工作总结,通过在建筑公司这一段时间的实习,使我第一次把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了经验,同时又获得了许多理论知识中所没有的实践经验,这不仅丰富我的工作经验,更加提高了我的业务理论水平。我坚信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习,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对我终身受益,在我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将不断的得到验证,我会不断的理解和体会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把我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的应用到实际工作来,充分展示自我的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为实现自我的理想和光明的前程努力。
篇9
【关键词】高职会计;四层两维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高技能会计人才,不仅应具有必要的会计理论知识,而且需要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除了优化会计专业理论课相关教学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加强会计实践教学。根据我们学校会计专业开展会计实践教学的情况及对浙江省一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调查了解,虽然实践教学改革初见成效,如实践课程体系的重构、实践课时比例提高、实训基地以及双师团队建设得到重视,但目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现行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教学项目缺乏层次性
从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进程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般学校设置的实践课程往往只有典型的几个实训课程:《会计基础技能实训》、《财会综合模拟实训》、《电算会计实训》等,这些实践课程所训练的专业技能仅仅只是会计专业技能的一小部分,不能涵盖全部会计专业技能。而简单设置的几门实践课程也谈不上层次性,无法使学生从简单到复杂地得到训练,更不可能实现专业技能的迁移和提升。
(二)实践教学缺乏创新性
从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实训教学的实施情况看,大多数是集中在课堂内进行,学校统一安排一周或两周时间集中进行实训。但课堂内实训毕竟时间有限,学生作为被动接受者,欠缺自我思考时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只能完成一些基本层次的训练,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也就无从理解会计循环中的勾稽关系,因此一旦脱离教师的指导,独立完成任务就无从下手。因此必须要加强课外的实践活动,如学生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弥补课堂实训的不足,因此重视会计技能创新性也是高职会计改革的重要手段。
(三)实践教学中的实习环节缺乏有效性
多年来,很多高职院校不断加强校企合作,与一些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签定了学生实习协议,但是由于会计资料是企事业单位的机密资料,学生很难进行实际操作,再加上很多企业不愿意成为高校的会计实训基地,即使愿意也总是敷衍了事,造成实习环节往往没有实质性效果。
二、“四层两维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
一方面,依据会计职业能力分析表,将会计职业所需的技能分成“四个层次”,即专业基础技能层次、专业提高技能层次、专业综合技能层次、创新层次,并相应地开设各类实训课程,以实训周的形式在校内仿真性实训基地展开,体现技能训练的阶梯渐进。“两维”指的是在每一层次设置“实训、实习”两维模式,在每个学期开展学科、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动手能力。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如下图所示:
三、“四层两维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四个层次的阶段训练
1.专业基础技能层次
主要包括认知实习与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其中认知实习是要求学生在学完《会计实务入门》这门课程之后,利用一周时间到企业感知企业财务;专业基础能力训练主要包括:会计基础技能实训、出纳技能实训以及点钞、珠算、小键盘输入等技能的培养。如在会计基础技能实训中,要求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和登记账簿、对账、结账,编制简单会计报表等训练,使学生加深对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实训方法与手段,培养基本的实践技能,为以后的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
2.专业提高技能层次
在学生掌握了企业的基本账务处理之后,进入专业技能提高层次。这个层次主要是专业核心能力实训与跟岗实习,其中专业核心能力训练项目具体包括:成本会计实训、外贸会计实训、税务会计实训、电算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等。这个层次的训练主要集中在第三、四学期,采用“分岗、轮岗”模式来完成各个实训项目。跟岗实习就是在训练完上述课程之后,利用暑假时间到企业跟着师傅具体操作,要求每位学生完成一个月的跟岗实习,提交实习报告与总结并汇报,从而加深对企业岗位流程及工作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3.专业综合技能层次
专业综合技能层次是在学生学完全部专业课程之后进行的一次专业综合实训,其内容涵盖会计实务入门、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实务、税务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等课程,可安排在第五学期,安排4周课时来训练。主要包括ERP沙盘演练、小企业ERP系统实训及会计岗位综合实训等。在此阶段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为学生设计情境,组织、指导、监控、考核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后一个学期学生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参加会计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属于综合性实习。通过这个层次的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4.创新层次
会计岗位作为一个管理类的岗位,培养目标应该是知识技能型人才,知识技能型人才就是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不是从事简单、机械、重复工作的人才。而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整体素质偏低,尤其是学习能力、思考能力非常欠缺。因此为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必须加强课外实践活动。创新层次的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创新创业大赛、财会信息化大赛、手工、电算做账大赛及大学生科研课题竞赛等学校的各种财经活动类竞赛。
(二)“习训融合、阶梯渐进”实训过程
高职院校会计实训过程基本上都是在校内仿真实训室完成的,而真实的企业接触比较少。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都是校外实习的有效形式。
首先是认知实习与基础技能实训融合,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校外实习基地的经营现场、会计机构,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企业财会机构的设置及相关会计资料,能使学生在对专业岗位进行实质性接触之后,获得对会计的感性认识。为会计基础技能、出纳技能等基础实训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是跟岗实习与专业核心技能实训融合,安排在第三、四学期,在这两个学期中,要完成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电算会计等核心技能实训。而跟岗实习是学生利用第四学期暑假或校外实习的机会,跟着企业的师傅操作,主要是做一些凭证的填制与输入、凭证的黏贴、账簿的登记等基础工作。通过一个月的跟岗实习可以巩固对专业核心技能实训的掌握,同时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最后是顶岗实习与综合技能实训融合,安排在第五、六个学期进行,第五学期学生要完成综合技能的实训,然后进入顶岗实习,参与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形成实习报告。当然为了保证校外顶岗实习的质量,应聘请企业有经验的会计人员担任实习指导老师,全程督导学生的实习过程,保障实习效果。通过校外实习,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提供真实情境下的技能演练机会,实现技能运用的“零距离”。
综上所述,“四层两维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中,基础技能层次、专业提高技能层次、专业综合技能层次、创新层次四大模块融合实训与实习,呈递进关系,基本技能侧重操作性,专业提高技能注重技术应用性,综合技能强调综合实践性,创新层次体系实践技能的创新性。
四、“四层两维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快“1+1”校本实训教材的建设
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最终落脚点是企业,担负着企业一线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因此实训教材应该立足于企业实际,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1+1”校本实训教材的建设,是指本着校企双赢、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使会计实训教材建设处于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具体来说,学校应选派理论知识丰富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教材开发小组,深入企业一线,了解企业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各会计岗位的能力需求等一系列内容,结合相应理论知识编写教材大纲,规定人员分工、校企双方权利与义务、共同开发完成时间、教材鉴定与审核等内容,校企双方共同确认,然后进行教材编写工作。
(二)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校内教师一般都拥有较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但缺少实践经验,而企业则可以为校内教师提供实践舞台。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可以采用两条途径:一是“走出去”,即派骨干教师利用假期或脱产深入到工业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了解企业资金运动过程和生产工艺流程,账务处理整个流程,审计过程,财务软件操作系统等,当然学校应该专门建立“教师下企业锻炼”的计划与制度,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二是“请进来”,教师队伍中可以适当地请一定比例具有实际企业工作经验的中、高级会计师或者是财务经理来学校做实践指导,也可聘请一定数量的校外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来学校兼职,承担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
(三)建立仿真性的校内实训室
构建“四层两维渐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必须在校内建立能够模拟企业财务运作过程的实践教学环境,一般情况下该环境应包括:手工模拟实训室、出纳技能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沙盘模拟演练实训室等,各个实训室要做到“三个仿真”,一是“环境仿真”,实训室布局要按财会部门的现实分工和安排来设计,体现财会部门的特点,使学生步入其中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二是“资料仿真”,要逐步收集完备的实训资料,实训资料不能采用传统的教材模式,要与企业加强合作,能够采用企业的实际会计数据进行实训;三是“操作仿真”,在实训操作过程中,要按照会计工作的流程来操作,采用“分岗、轮岗”的模式,真正达到与企业会计工作同步。
(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要让“四层两维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得到有效落实,除了要保证高质量的“校内仿真实训”之外,还要加强“校外实习”,因此必须构建较完整的会计教学实习与学生顶岗实习基地,能使学生到企业进行有效实习。笔者建议可以采用以下三种途径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一是与生产企业建立联系;二是与会计师事务所建立联系;三是与会计公司建立联系。如认知实习就可选择在生产企业,因为学生的主要实习场所一般不是安排在会计部门,而是在生产车间,让学生认识企业整个生产流程,增加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在实习中也可以邀请会计部门专业人员给学生讲解会计流程,并让学生认识常见的会计凭证,增加学生对会计工作的了解。
总之,“四层两维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然而,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实训教材及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是该模式有效实施的基础,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是该模式有效实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兰自珍,徐文杰.就业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17-19.
[2]李玉珍.会计“三维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3):28-30.
[3]陈兆芳.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会计之友,2010(1):98-99.
篇10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模拟实习
一、目前中职学校会计模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模拟实习的教材不合理。在现有会计实习教材中一般都是要求完成从凭证-帐簿-报表的循环,而省略了审核监督环节,在教材中没有给出不合理、不合法的会计资料供学生选择鉴别。这就造成学生忽视对会计业务的审核工作。另外在新会计准则下的帐务处理中需要有更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但在现有的会计模拟实习中,并没有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训练的体现。
会计模拟实习的方法不合理。传统的会计模拟实习是学生在老师辅导下完成实习作业,在实习中学生一人充当多个角色,如会计与出纳、仓管与销售集于一身,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学生往往感觉混乱,还没理清头续,实习就勉强结束了。有的学生甚至对实习产生了畏惧的心理。同时,多数中职学校的模拟实习还停留在手工模拟阶段,有的学校虽然有机算机模拟实习,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造成学生工作后依然要经过长时间的适应期,才能胜任一定的会计工作。
指导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大多数是由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缺少足够的企业实践经验,在实习中只能凭知识与想象指导学生。
二、完善会计模拟实习体系的措施
①改进会计模拟实习教材。所选会计模拟实习资料的题型应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合理性,要考虑到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全面性、代表性和逻辑性,编制出一套完整的涉及各方面经济业务的模拟实习资料。
② 改进实习的方式方法。会计理论教学应与会计实习相结合并序渐进,形式上可以多样化。中职学校可以根据课程进度设计章节实习、单元实习、综合实习。
1、 章节实习。章节实习可以安排在初级阶段《基础会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各章节内容,设计一套相对简单的实习材料。现有教材中的例题较零散,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例题进行整合,设计成一套系统的实习材料并按理论进度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单项练习,如:在记账凭证教学中发给学生各种凭证(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等)进行填制。
2、 单元实习。在教学中教师按各类经济业务的核算要求设计出单元实习材料,如:材料采购、成本核算、出纳业务、工资业务、投资业务等,配合理论教学。
3、 综合实习。在理论教学之后,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业务类型齐全的实习材料,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模拟真实企业设立各个部门及银行、税务等外部机构,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采购、出纳、会计等,使学生能真实地体验每一笔业务的形成过程,加深对会计理论的理解,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③手工模拟与计算机模拟并重。会计实习计算机模拟可以进行仿真,包括财务科、有关企业的场景,除了会计岗位外,其他业务、银行、税务、出纳等岗位都可让计算机充当。在有限的条件下,可以利用现有会计模拟实验室,在手工模拟核算资料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计算机模拟,从原始凭证的输入,记帐凭证的编制,到自动登记帐簿和生成会计报表。让学生从计算机上体验会计工作的乐趣,体会到会计电算化下会计人员分工协作的必要性和严肃性。
三、提高会计专业教师实际操作能力。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由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实习,但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在实习中难以指导学生处理一些会计实际问题,为保证模拟实习质量,学校要努力提高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
首先,学校要营造一个良好学术氛围。教师应走出校门深入社会,进行全方位的会计实践活动,以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根据教学需要聘请专业人士进行示范性讲学及交流。其次,应定期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岗位练兵及实际操作比赛。由于会计专业大多数课程都有与实践相关的技能项目,如:审核票据、记帐、编制报表及进行财务分析等,通过组织竞赛的方式可以推动专业课教学活动的深化,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四、完善会计实习评分标准。会计实习考核可以分两个部分:校内模拟实习阶段与企业实习。会计模拟实习前应先制定详细、具体的评分标准并向学生公布,让学生心里有数。实习分数纳入学分体系,使学生重视实习。由于模拟实习历时较长,建议教师采用分单元评分,即学生完成一单元的实习任务就可以评定一个分数,到期末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模拟实分。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则通过企业实习由用人单位考评。这种校内教师考核与校外用人单位考评得出的最终实习考核分数可以避免教学与社会脱节、高分低能的现象。
五、组建专业会计模拟仿真实验室。学校应建立仿真实验室,除配备必需的会计用具(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外,还应尽量搜集相关会计资料(相关会计法规、会计准则等)供学生查阅,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模拟企业设立财务、仓管、销售等部门及银行、税务等机构,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会计流程,更好地理解会计理论知识。
六、构建和偕的校企关系,打通就业渠道。中职学校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建议如下:
1、聘请企业家进学校讲学、交流、参与专业的设计。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以工业企业财务会计为主,但学生毕业后大多就业于商业企业,课程设计与就业方向不吻合使学生在一定时期内不适应工作,也对就业产生一定影响。让企业与教师、学生保持沟通,使学校及时了解企业的需要,这样教学与实践才能有的放矢。“我们应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2、利用学校资源,鼓励教师创业。学校可以利用现有的人、财、物资源,鼓励教师创建校办记账公司,既可以安排学生实习,也可以对外承接业务。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近距离地体验会计工作,提高职业技能,为以后尽快适应会计工作奠定基础。
总之,我们要根据企业、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努力完善会计模拟实习体系,提高会计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会计专业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