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范文
时间:2023-04-01 16:0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中国银行并山东大学:
xxx是xx省xx县xx乡xx村(xx单位)人,xxxx年考入山东大学,其家庭因xxxxxx原因,经济困难,无力支持其完成学业,申请给予助学贷款支持。
特此证明。
xx省xx县xx乡xx村
村民委员会(公章)
二xxx年 月 日
【2】
兹有我社区(村委会)居民(村民) 之子女 在学校就读,其家庭人口 人,劳动力 人,家庭年人均收入 元,属当地贫困户或特困户。
特此证明。
市 县(市、区) 乡(镇、街道)
(盖 章)
二〇xx年 月 日
【附】
需要写明家庭成员情况及家庭收入、困难的原因和程度等情况,需要你所在的街道或居委会出具。以下四种情况属于生活困难:
1、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扶养人的居民;
2、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或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3、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以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4、其他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篇2
贵校_________________学院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班级学生___________同学(性别_____),其家长属本地居民,家庭基本情况如下:
一、家庭人口数___人,家庭年收入约__________元,家庭人均年收入________元,我地区人均家庭年收入________元,是否属于国家级贫困地区________; 父亲姓名:_________ 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联系电话(无单位填写证明人电话):____________ 母亲姓名:_________ 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联系电话(无单位填写证明人电话):____________
二、家庭主要收入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前家庭困难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确属贫困家庭,特此证明。
村委会(街道委员会)乡、镇(含)或街道以上民政部门
证明人:证明人:
公 章公 章
年 月 日年 月 日
篇3
关键词: 高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认定工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资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作为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影响到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与均等。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现状
根据2007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解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国家招收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中,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概念属于定性描述,标准模糊。经济困难具有相对性,地区经济的不平衡也会导致对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不统一。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根据国家和政府的文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路,制定了本校的认定方案,并依此认定贫困学生的身份。各高校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但是基本模式是“学生申请―班级评议―院系审核―学校审批”。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如实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表》,并持该表到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如符合条件,向学校提交《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并附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表》。在认定过程中,由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代表组成的评议小组根据以学生家庭人均收入对照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财政部门确定的认定标准,并结合学生日常消费行为,以及影响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情况进行评议。评议的结果交由院系认定工作组审核通过,初步确定其贫困学生的身份并提交公示。在公示五日无异议之后,正式认定申请人为经济困难学生。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操作过程中,由于信息获取的不对称、不全面或人为因素等影响,时常出现假冒经济困难学生的现象发生,引发社会的关注。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面临的难题
(一)认定环境欠缺,信息本身缺乏真实性。
学生家庭基本信息的真实性是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困难程度的前提。目前我国收入申报制度和收入监控机制不健全,“不能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通过税收记录来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从而准确判断学生的困难程度”,[1]高校不得不把学生本人当做家庭经济信息的主要提供者。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学生提供的信息不准确,甚至故意弄虚作假,给认定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由于对开具“困难证明”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约束机制,因此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困难程度的佐证依据之一“困难证明”的真实性受到质疑。实际操作时,因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费用与生源地关系不大,受学生家庭的社会关系和人情关系影响,一些生源地民政部门并未认真考察申请人的家庭经济情况,把关不严造成了虚假的“困难证明”材料,使得一些非经济困难学生混进了申请资助的队伍。而有些家庭情况确实困难但未能顺利开到“证明”的学生,被划为非经济困难学生,得不到资助。
(二)认定标准模糊,信息采集缺乏全面性。
目前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的描述比较模糊,导致在实践中难以操作。在实践过程中,有的高校通过调查学生家庭收入是否等于或低于当地贫困线标准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但这个标准具有地属性质,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标准,标准又具有动态性,随着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通过此种方式确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有很大的争议。有的班级通过对递交贫困申请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对比和排名,按学校给予的名额确定贫困生。这样做虽然能一解燃眉之急,但容易导致一些平均生活水平较高的班级为了避免名额浪费,默许一些家庭经济状况稍差的同学成为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此这种方式确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说服力不强,容易引发同学的不满,甚至导致同学关系的紧张。有的班级为了省时省力,满足大多数同学的利益,甚至实行“轮流享受”或者“平均主义”,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资助工作的原则。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实质是在综合分析学生家庭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是否困难及其困难程度的判断。因此,必须全面采集能够反映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有关信息。采集哪些信息,借助什么途径和方式采集,如何制定比较科学的认定指标体系,是高校普遍感到困惑的难题。高校通过多年的实践,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已形成一套相应的做法,但在认定过程中主观性较强,主要凭经验、工作人员的素质与业务能力,直接影响到认定结果的准确性。
(三)认定模式落后,信息处理缺乏科学性。
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困难程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平台的支撑。目前高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普遍比较落后,没有运用相应的认定软件系统,信息的采集与加工还停留在手工操作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往往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实现信息的动态管理困难重重。在信息处理时,如何确定不同方面的信息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影响的程度,赋予多大的权重,用什么工具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等,都是高校实际认定工作中普遍感到棘手的问题。目前,高校如何提高采集影响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信息及加工的科学性,已经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的优化与重构
(一)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源地认定机制。
生源地认定应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式中最可行、最有效的一种方式。[2]2010年12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我建议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提前到高中阶段,也便于民政部门、学校实地走访查证。但实践表明,生源地认定需要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加以保障,国家应尽快出台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源地认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生源地认定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及时公开披露相关信息,定期开展检查,严厉惩罚造假的当事人,将造假行为记入个人信用数据库,以及制定相应的监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从而做到规范认证,提高家庭困难证明材料的可信度。
(二)建立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
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开展调研,设计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更科学地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其中量化指标包括:1.反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在高校、生源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及两者之间对比关系的指标,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理想边际就是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2.反映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人均年支出、家庭资产总值、家庭负债总额等家庭情况的指标,这样可以了解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定性指标可以包括:学生是否拥有电脑等高档数码产品,穿衣饮食是否节俭,娱乐消费水平如何,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德育等级,等等。
(三)建立动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
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源地、家庭人员组成、职业、收入情况、收入来源、贫困证明及受助情况等内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是动态变化的,要及时进行跟踪调查与管理,及时进行信息调整与增减,全方位进行动态管理,至少每学年对经济困难学生重新申报、全面认定一次。根据学生家庭实际情况的变化调整该生的贫困层次,包括升高档次、降低档次及撤档三个方面,对于家庭经济情况明显好转的学生应该及时将其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撤档。首先,对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情况要定期了解,特别要对突发事件的影响情况进行跟踪。定期与经济困难学生家长联系,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并了解其家中情况。定期与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所在地乡镇、街道的民政部门进行电话沟通,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的实际生活水平及变化情况。其次,通过实地走访,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而且可以在学生中形成强大的心理约束力,引导学生讲诚信,确保学生如实反映家庭经济状况。[3]
(四)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相关制度。
高校应尽快制定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实施细则,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个人申请―班级评议―院系审核―学校审批”的认定程序。1.建立评选、审批、监督三权分离制度,即班级与学院具有评选权、学校相关部门具有审批权、师生具有监督权,并保持“三权分离”。2.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归口管理与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归口管理部门,强化职责,提高监控和约束力,对出现的问题追究责任。3.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公示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及时公示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信息,如公布受资助学生名单、性别、所在院系班级,家庭经济情况可以不公布,从而保护受资助学生的隐私,做到评选透明化,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二是在经济困难学生在获得资助后,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调查经济困难学生的消费情况。一旦发现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核实,就取消资助资格,收回资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学校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将弄虚作假行为记入个人档案。
(五)转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观念。
从传统的只注重“物质资助”向“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转变,并重拓展。在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经济问题的同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不断改善他们的心理状况与心理压力,教育他们正确面对经济困难,鼓励他们树立信心、自强自立、刻苦学习,为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早日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转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模式。
实现从“无偿式资助”向“回报式资助”的拓展。“回报式资助”就是受资助的学生在享受国家资助的同时,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如义务家教、社区劳动等,从而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回报式资助”,一方面可使那些假经济困难学生因不愿承担相应的义务而自动退出,从而实现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动认定。另一方面“回报式资助”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劳动或履行一定的义务换来的,可以缓解受资助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利于受资助学生的心理健康。
(七)加大对大学生进行政策宣传与诚信教育的力度。
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宣传栏等途径,高校要加大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全体学生全面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标准、方法和程序,积极参与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与监督的工作中。通过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增强广大学生诚实守信的意识,教育学生如实提供家庭情况,及时告知家庭经济状况显著变化情况。减少非经济困难学生的申请,降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成本,提高认定效率。
参考文献:
[1]金昕.实施“双线资助”确保高校学生资助可持续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70.
篇4
[关键词]高职 经济困难学生 认定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0-0125-02
一、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形式
目前,高职院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一般有三种形式。第一,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和地方政府奖学金、助学金。这一种形式是国家对在校贫困生提供的资助范围相对较大、资助金额相对较高的奖助学金制度。“每年资助的范围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30%左右, 资助额度中国家奖学金每年8000元/人; 助学金按一、二、三等分别为4000元/人、3000元/人、2000元/人。”第二,各类社会捐助和赞助。此类资助形式各高职院校都有不同的资助来源和资助办法,有的高职院校社会资助形式多达百种,涉及领域也不断增多,资助额度不断提升。但是,有的高职院校社会资助力度相对薄弱。第三,各高职院校针对本学校特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各种资助,包括为贫困生办理“绿色通道” 入学、对优等生进行学费减免、为经济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给贫困生提供兼职机会等。这样,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国家和生源地助学贷款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 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
二、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基本流程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流程是:“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实行民主评议和学校评定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各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由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院(系)成立以分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院(系)领导为组长,院(系)学生辅导员、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等担任成员的认定工作组,负责认定的具体组织和审核工作。认定评议小组进行民主评议时应着重考虑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成员中有长期患重病、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的学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学校在向新生寄送录取通知书时,应同时寄送《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在每学年结束之前,应向在校学生发送《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需要申请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及在校学生要如实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并持该表到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以证明其家庭经济状况。已被所在学校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再次申请认定时,如家庭经济状况无显著变化,可只提交《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不再提交《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财政部门参照本行政区域内各地(市、州)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各地(市、州)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认定标准可设置一般困难、困难和特殊困难等3档。
三、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困惑
(一)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公正性与学生隐私保护的矛盾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遇到的困惑之一是家庭经济困难贫困生认定工作公平、公正与保护在校贫困学生个人尊严、个人隐私之间的矛盾。为保证其公正性,一是在评议小组评选环节,不少高校采取公开学生个人基本家庭情况,包括本人家庭成员数、年龄、职业、收入来源和收入状况;贫困原因,包括孤儿、单亲、治病、天灾人祸、健康状况等。二是贫困生认定工作一定要严格按国家标准进行,杜绝人为主观的影响。认定资助工作一般包括贫困申请、贫困生认定和助学金发放三个环节。贫困生认定名单程序较为复杂,不少高校贫困生认定一般分为:申请贫困的学生在班会上向全体同学及老师介绍自己的家庭收入基本情况以及贫困的原因;全班同学、班主任或辅导员根据申请人家庭贫困程度、勤俭节约、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思想纪律表现等情况打分,当场公布申请人初步得分和排序情况。其中,有一部分自尊心强的学生源于无法启口放弃了贫困助学金申请。
(二)贫困证明真伪和高校难以准确核实的矛盾
一方面,由于中国缺乏相关的责任追究机制,由村、镇 (乡) 政府、县民政部门三级政府出具、认可、审批盖章方才有效的贫困证明难保没有走后门 的“伪证明”。又如 《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 中的收入数据、人口数据、支出情况、借债情况,不少就是学生本人填写上去,民政部门根本没有进行核实就随意盖上公章,这些用于高校认定学生贫困的重要证明其真实性有待核实。另一方面,国家助学金是稀缺资源,主要是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学生,开具贫困证明十分容易,因此一般情况总是申请的学生人数大于实际获得助学金的人数,即并不是每位申请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助学金 。有的学生为了获取助学金,千方百计夸大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而有的学生碍于面子,不愿意着重描述家中的窘迫,担心因此被瞧不起,而辅导员教师、院系工作人员和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因为时间精力有限,无法逐一详细核实每位申请助学金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只能凭借学生上交的书面材料进行较为客观地判断。 这样,就难以保证结果的绝对公正,造成部分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没有获得助学金,或者获得助学金的数额少于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较轻的学生。
篇5
一、认定对象
家庭经济困难的我校正式录取的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
二、认定标准
参照《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
三、认定比例
我校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原则上控制在学生总人数的5%以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控制在总人数15%以内;家庭经济一般困难学生控制在总人数10%以内。
四、认定时间
五、组织领导
1、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审批工作,学生工作部(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组织、管理和审核认定工作。
2、各系成立由党总支书记、学工办主任、辅导员、学生代表组成的系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本单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负责本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具体实施工作。
3、各系以年级为单位,成立以辅导员任组长,学生代表参加的认定评议小组,负责认定的民主评议工作。认定评议小组成员中,学生代表人数一般不应少于本年级学生人数的10%。认定评议小组成立后,应在本年级范围内公示评议小组成员名单。
六、认定程序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于每学年开学进行,由各系负责组织开展,坚持学生个人自愿申请认定的原则。
2、需要申请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持有《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贫困证明等以证明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签署的意见、签章手续齐全。
3、申请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凭《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填写《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并提交班委会民主评议,各班委会组织全班同学召开专题班会进行民主评议,初步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单报系年级评议小组。
4、各年级评议小组根据班级评议结果,结合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及日常消费行为,以及影响其家庭经济状况的原因,认真进行评议,确定本年级各档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报系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审核。
5、系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应认真审核各年级评议结果,审核通过的,应在本单位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5个工作日。若师生有异议,应要求各年级评议小组予以重新认定,亦可通过有效方式向系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提出质疑。系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应在接到异议材料的3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师生若对系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的答复仍有异议,可通过有效方式向学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提请复议。学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应在接到复议申请的3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
篇6
关键词:经济困难;认定制度;高等学校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不仅仅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事务性工作,这项工作更体现了教育的精神,保障了教育公平的实现。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首要环节是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出台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由高校和生源地行政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近年来,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而日趋增长,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暴露出多种问题,认定难度大,认定结果不够科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不够完善,体系不够合理。
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的现状
各高校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一般包括民主选举产生民主评议小组,公开民主评议,公示评议结果等过程。公开民主的认定制度彰显了经济困难认定过程的公平公正,保障了国家各种资助政策的顺利实施。但是,这样的认定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漏洞。一是家庭经济真正困难学生多种原因不愿申报。部分单亲家庭、父母因病(故)导致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性格方面具有内向、敏感、自尊心强等特点,不愿意公开家庭隐私,不愿意参加公开评议,因此不愿意申报。二是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对经济困难学生越来越关注,资助力度不断加大,这也导致部分家庭经济不困难学生,通过人际关系、弄虚作假等一些不诚信手段获得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资格,“假贫困生”现象依然存在。
二、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认定各机构之间缺乏有效配合。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个系统工程,主要涉及高校、地方行政部门及有关金融机构,高校的认定机制需要各机构之间有效沟通和共同协作,需要申请的经济困难学生要持如实填写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到家庭所在地的行政部门接受审核盖章,以证明其家庭经济状况。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地方行政部门对于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地位和责任意识不到位,另外资助是由国家通过学校补助给学生,作为地方“父母官”不愿意在此过程中扮演“黑脸包公”形象,家庭经济困难状况缺乏调查取证,一般不经过核查就直接开具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或者盖章,随意性较大。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有关系的人才能开证明,而相反真正经济困难的家庭想开证明难上加难。这些地方行政部门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的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使得经济困难的证明可信度下降。
(二)认定标准不够量化,缺乏可操作性。2007年《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经济困难的等级,给出了认定标准的原则要求,但范围太过笼统,标准不够科学具体,仅仅具有政策指导意义,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求,缺乏可操作性。对于孤儿、单亲、父母离异及家庭重大变故等经济特殊困难学生容易界定,而一般困难学生认定标准比较模糊,难以界定:一是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对经济困难的标准也不统一,影响因素多。比如即使同一地区收入相同的家庭,由于家庭人口、子女上学、疾病、受灾、负债等情况也导致经济困难程度不同。二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标准不统一,学生生活习惯不同,家庭对学生支持程度不同,日常用品来源不同,如有些经济困难学生的高档手机和电脑等都是他人奖励或赠送的,这些因素没有统一量化的标准,导致对学生经济困难情况难以有清晰的认识,很难界定。
(三)认定程序不够严密,缺乏有效的监督。经济困难认定中虽然经过班级、学院的层层审核与把关,但较少运用发达的信息技术及网络平台等现代化的手段,认定过程非量化的因素过多,人为因素使得认定工作随意性大,评定人员与评定对象的亲疏关系和了解程度很大程度上对评定结果造成影响,结果不够准确。认定过程中学生申请提交的户口所在地提供经济困难相关证明是否公正、公平、公开;评议小组的民主评议过程是否要进行监督,评议结果完全依靠评定人员的个人素质、责任意识、道德感等,缺乏规范、动态的监督,认定结果受到质疑。
三、完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的建议
(一)规范高校与地方行政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与工作对接机制。地方行政部门特别是民政部门、学生资助部门等要尽职尽责认真落实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核查认证工作。高校与地方行政部门要共同参与认定工作,建立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监督和追究机制,保证高校和地方行政部门之间信息的对称性,增加二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共享。地方行政部门可以参照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根据中学提供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相关材料开展核查工作,建立的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作为高校经济困难认定的重要依据。高校根据考生档案相关证明结合学生在校日常消费行为组织评议认定,及时向地方行政部门反馈并保持工作联系。
(二)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程序与方式。根据《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学校要成立经济困难认定评议小组,评议小组主要由同班级或同年级的学生组成,辅导员或班主任任组长,评议组成员人数在班级人数的10%~15%之间,各寝室代表分布均衡,成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因为学生的经济困难程度从他的衣食住行各方面体现最多,朝夕相处的同学特别是同一宿舍的同学由于长时间在同一时空内起居、学习,往往彼此间非常熟悉和了解,在生活习惯、家庭状况、经济水平等方面能够相互掌握情况,广泛征求待认定学生班级成员的意见,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班级成员意见,确保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准确性。所以从实际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实际操作过程来看,评议小组成员的合理选择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实性问题的最佳选择。在认定方式上,对于孤儿、家庭遭遇突然变故等特殊学生实行直接定性认定的办法,一般困难学生实行民主评议的办法。结合部分经济困难学生性格内向、自尊心强,不愿意透露个人隐私等原因,在民主评议过程中学生家庭情况的介绍要采用温和恰当的方式进行陈述,比如由评议组成员介绍学生家庭概况(隐去涉及隐私的部分),再由同学们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表现,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决定其经济困难等级。这样的方式有利于维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隐私与尊严,便于操作,可信度较高,也避免了对学生心理上造成二次伤害。
(三)健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的监督机制。健全的监督机制是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结果准确性和公平性的重要保证。认定过程中学校、学院资助部分要加强对认定工作的检查,政策宣传的是否到位,是否符合严格的认定程序,是否公示,认定人员是否存在行为等。在认定后要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调查和走访,及时和家长沟通,做好后期监督反馈。加强经济困难学生消费信息调查和公示监督力度,定期和不定期对受资助学生的资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实施多阶段、立体化的监督。同时,提高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相关工作人员修养,端正态度,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正直,富有正义感,这样才能做到面临诱惑不起贪念,不滥用私权。在监督过程中发现违反认定程序、弄虚作假的学生或认定人员立即取消经济困难学生资格,给予相应纪律处分。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最真实有效的方式是直接到申请学生家庭所在地考察并判定其困难程度,这样的方式费时费力实施困难。但是对于在认定过程中存在争议的,一定要认真核查材料,在经费允许的前提下进行实地考察。同时,家庭经济情况及困难程度是动态变化的过程,要对建立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档案实施动态监督,定期进行抽样复查,被查明经济困难程度情况不实的,取消其认定资格并进行思想教育。
(四)规范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要参考高校所在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符合以下条件:无经济来源的孤儿;家庭遭受突然变故,经济难以承受;家庭主要成员丧失劳动能力或突发重大疾病;家庭被确定为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等至少一项的应该被认定为经济特殊困难学生。符合以下条件:单亲或父母长期患病、家庭缺乏劳动力,无固定经济来源;以务农为主,家庭子女较多、接受非义务教育子女多;家庭主要劳动力下岗未就业等至少一项的应该被认定为经济困难学生。生活简朴、稍高于高校所在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经济困难学生被认定为经济一般困难。目前,笔者所带班级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采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信息表》所涉及到的量化的指标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家庭方面有每位家庭成员工作与否、家庭成员工作性质、家庭成员平均月收入、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家庭债务、家庭成员上学情况等;申请学生方面有本人主要衣着档次、所用手机价位、有无电脑、常用洗漱档次、在校月平均花销等。
(五)建立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思想保障制度。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出现的“假贫困生”以及经济困难学生中个别的奢侈消费与不诚信等现象,归根结底在于学生的思想认识出现问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诚实守信的意识,增强感恩意识,积极尝试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制度,加强诚信管理,倡导诚信行为,对不诚信现象予以处罚。对于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自卑、敏感等心理问题,要通过心理辅导、思想引导等方式帮助他们转变认知,正确认识对待经济困难认定,积极参与,树立自尊、自立、自强、自爱意识,积极发挥聪明才智,将生活中的困难转化为个人成长的财富和动力,指导他们学会各种分析与解决问题、应对挫折、表达思维和宣泄情绪的方法。[1]特别是在认定过程中,针对部分申请学生出现的不良情绪,要给予心理辅导和理解支持,将思想教育融入整个认定过程。
作者:张彦飞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林.影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制度缺陷及完善[J].企业研究,2011,2
[2]王勇,许晓辉.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新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赵冬梅.高校助学金发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4]张思成,王敬文,魏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负面心理及救助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10,5
[5]王焕斌.齐鲁石化公司员工化激励模式探讨[D].中国海洋大学,2008,6
[6]任莉.关于激励理论在我国饭店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讨[D].安徽大学,2005,5
篇7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 认定评价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136-02
当前,随着素质化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已得到了扩大,学生数量快速增长,同时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增加。在此情况下,国家逐渐加强了对此问题的重视,并加大了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与此同时,各大高校逐步通过相应的认定评价模式来完成贫困生的资助问题。但是,对于如何有效开展认定贫困生的相关工作,各大高校仍存在一定的疑问,从而给认定贫困生的工作开展带来阻碍。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各大高校应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与分析。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主要是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所认识与了解,进而利于学校全面制定赞助补助金计划。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该项工作的有序进行。下面主要从几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一)一些高校缺乏完善的认定评价指标体系
在高校的运营发展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认定经济困难的学生不仅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校园学习生活,合理解决贫困生的资助问题,且对于学校的正常运行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些高校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相关领导部门并没有对此给予一定的重视与关注,因此在认定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上也没有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致使在划定贫困生问题上缺乏统一标准,出现一些漏洞。例如,有些高校由于缺乏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故其在认定贫困生问题上往往会将学生的综合成绩作为贫困生的排序标准,或者认为拥有高端手机的学生则不满足贫困生的要求。而对这些认定方式进行分析时,可以发现这些做法都较为片面,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达到认定贫困生的目的,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国家资助贫困生的初衷。此外,一些高校在认定贫困生问题上采用班级学生投票的模式,而这种模式在也存在弊端。因为学生投票的结果与很多因素有关,例如学生本身的性格特点、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等。这些原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如果贫困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等,那么就很容易失去得到国家资助的资格。由此可见,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有效认定学校贫困生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高校领导应对此给予一定的重视与关注。
(二)认定材料缺乏一定的真实性
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中,大多数高校都要求学生提供材料证明,如对学生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情况调查、家庭成员状况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说明。为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学校要求学生自主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这种认定模式虽然展现出了科学的认定程序,但其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而认定材料是否真实则是问题中的关键一点。在实际的认定过程中,个别学生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例如学生提供的证明材料存有虚假信息,或者学生随意编造相关信息的内容,从而造成贫困的假象,而这一问题便会在很大程度上为贫困生认定公平公正地开展带来极大的阻力。另外,对于不同地区的学生来说,贫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例如该名学生在该地区是贫困的,但是该学生在学校是否贫困则有待进一步商榷,学校并不能单单依靠学生提供的证明材料就得出结论。此外,在学生开具相关证明材料时,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虚假信息。由于在开具这些材料时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从而会存有随意开具相关证明的现象,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使申请学生能够得到国家、学校的资助,也愿意出具相关证明。这种情况下,就可能使那些真正经济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失去得到补助的机会。由此可见,虚假的证明材料会使国家补助违背公平、公正的原则,从而也失去了认定贫困生工作的意义。
(三)认定小组不能做到公平、公正
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来说,学校本身的认定小组在其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在素质化教育过程中,相关教育部门已就认真做好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给出了意见与要求,对认定小组来说,要求如下:以年级(或专业)为单位, 成立以学生辅导员任组长, 班主任、学生代表担任成员的认定评议小组, 负责认定的民主评议工作。认定评议小组成员中, 学生代表人数视年级(或专业)人数合理配置, 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一般不少于年级(或专业)总人数的10%。认定评议小组成立后, 其成员名单应在本年级(或专业)范围内公示。对于认定小组的问题来说,虽然相关文件已给予了明确要求,但是近几年,随着申请贫困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有的高校的认定小组在处理问题上的态度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加之评价认定小组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而认定小组也极可能由于认识问题不清楚、了解不透彻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此外,对于一些新生来说,学生与学生之间尚还陌生,而在此时开展贫困生认定工作更是问题多多、阻力重重,其中不乏个别认定小组成员碍于情面,而选择与自身关系较好的学生来认定,使得认定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
二、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有效措施
为了进一步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使贫困生得到有效的资助,各大高校应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认识与理解,其中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开展已逐渐成为各大高校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下面主要从几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制定科学有效的认定评价体系
为了有效规范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各大高校应首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认定评价指标体系,以便更好地开展相关方面的工作。在此过程中,各大高校首先应规范贫困生的认定程序,例如采取科学有效的认定方法开展相关工作,其中可以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即采取标准化的工作模式来代替传统式的认定方式。该种模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且从综合性的角度对此进行了一定的认定。
有了标准化的认定程序和方法,相关人员还要对学生的申请资料在各个环节上进行严格把关。为了有效开展认定贫困生工作,学校方面也可成立专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构,由专门的人员定期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这有利于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公平性与公正性。高校还应制定相关的档案管理,并可开发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从而有助于更好地开展贫困生的认定工作,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认定人员的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
(二)加强学生诚信意识的教育
为了有效避免认定材料不真实问题的出现,各高校应加强学生诚信意识的教育。在认定贫困生的问题上,假冒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其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这也是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的一大体现。在现代素质化的教育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诚实守信更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一大体现。在认定贫困生的问题上,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主要是将信用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去,从而避免一些非经济困难学生也参与资助申请。为了有效加强学生的诚实意识,学校可提高对信用教育的重视度,如在学习实践中开展多种多样的信用活动,并可将各项活动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行有力的结合,通过一定的学习与活动,加强学生诚实守信的观念。此外,为了避免“假贫困生”现象的产生,学校方面也可加强对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使学生充分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程序和标准,进而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认定与监督的行列中去,这对提高认定贫困生工作的效率也大有裨益。
(三)加强民主评价认定活动的开展
为了使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可以有效地开展,学校首先应加强对认定小组的培训与学习,使其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同时,为了使认定结果更加真实,学校可加强对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宣传力度,从而使每位学生对此都能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通过发动学生,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评定工作中去,以此充分发挥出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每位学生都可以对申请贫困生的情况进行监督,并尽量做到客观、真实。此外,对于以不正当手段进行贫困生申请的情况,可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其加以惩罚,以此利于学校更好地开展贫困生的认定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各大高校都应给予一定的重视与关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与分析,并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在促进高校认定贫困生工作有效开展的同时,也可使国家的资助资源落实到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身上。
参考文献:
[1]郭菲,赵存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实施办法及动态管理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76-80.
[2]张博,孔难难.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13,23:88-91.
篇8
教师家庭贫困证明。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XX〕8号)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关于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办法》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订我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实施办法。
一、本办法适用于我院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含高职)的学生。
二、本办法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院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意保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隐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认定工作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采用民-主评议和学院评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四、认定工作的标准是: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分为两档:特别困难和一般困难。
特别困难,是指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400元(农村年收入低于3200元),依靠自己和家庭,根本无法承担其在院期间学费和生活费的学生。或者虽然人均月收入高于400元或年收入高于3200元,但由于特殊原因(如家庭成员生并负担过重等)导致家庭经济非常贫困的学生。
一般困难 ,是指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600元的学生(农村年收入低于4800元),依靠自己和家庭,无法承担其在院期间学费和生活费的学生,或因突发事件(如因灾、因病等)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二)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虽然在评定标准以内,但是该生已经享受到学院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奖学金或社会捐助等资助政策,能够解决全部和部分经济困难的,将认定为非困难学生或调整其困难级别。
(三)家庭人均收入虽然在评定标准以内,但是该生消费超出困难学生应有水准或有明显浪费现象的,评定为非困难学生或调整其困难级别。
五、认定工作的组织分工是:
(一)学院成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领导组,组长由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担任,成员由学生工作办公室(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团委领导组成,
(二)各系成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审核组,具体负责实施本系的认定及审核工作。认定审核组由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学生辅导员等担任成员。
(三)各系以班级或专业为单位成立认定评议组,负责认定中的民-主评议工作。认定评议组组长由辅导员担任,组员由学生代表组成。学生代表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一般不少于班级或专业总人数的10%。认定评议组成立后,其成员名单应在班级或专业范围内公示。
六、认定工作的程序是: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学工办(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各系认定审核工作组、班级或专业认定评议组,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共同完成认定工作。
(一)每学年在向新生寄送录取通知书时,学工办(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应同时寄送《上海市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以下简称《认定申请表》,详见附件1)。在每学年结束之前,各系应向在校学生发放《认定申请表》。(二)每学年开学前,需要申请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如实填写《认定申请表》,并由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在《认定申请表》上签章证明该生家庭经济困难状况。如未盖章或经办人未签名的视为无效。
(三)每学年开学的第一周,学生将《认定申请表》交给辅导员,辅导员负责按时收齐学生《认定申请表》。学生逾期不交的,视为自动放弃。
(四)班级或专业认定评议组负责对提交《认定申请表》的学生开展民-主评议。新生的评定工作应在新生报到后的一个月内进行。评议组根据《认定申请表》的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状况进行评定。经过民-主评议,认定评议组填写《认定申请表》中的“民-主评议意见”后,报各系认定审核工作组进行审核。
(五)各系认定审核工作组负责审核认定评议组申报的初评名单。如有异议,在征得认定评议组意见后予以修改。初评名单通过后,要以适当方式、在适当范围内,将本系各档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初审名单公示5个工作日。师生如有异议,可通过书面方式向本系认定审核工作组提交异议材料。认定审核工作组在接到材料的3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师生如对系认定审核工作组的答复仍有异议,可通过书面方式向学院学工办(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申请复议。学工办(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接到复议申请的3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情况属实,应做出修正。
(六)公示通过之后,系认定审核工作组负责组织填写《认定申请表》中的“系审核意见”,确定本系各档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初审名单,并填写《上海政法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初审名单汇总表》(详见附件2)文本及电子文档(数据库格式),报学院学工办(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审核。
(七)学工办(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汇总各系审核通过的《认定申请表》,报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领导组审批。同时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档案。
(八)每学年开学后八周内,学校学工办(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将本学年《上海市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信息汇总表》(详见附件3)文本及电子文档(数据库格式)一并报市教委学工办备案。
七、学校和系每学年应定期对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次资格复查,不定期地随机抽选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如发现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核实,取消受助资格,收回资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学校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八、对于因突发事件,使学生家庭经济遇到重大变故等需要临时认定的学生,可由学生本人向系认定审核工作组提出认定申请,并参照正常认定工作流程执行。
篇9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经济资助 家庭经济困难
1 现行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
(1)现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调查以及贫困生认定制度在实际操作中缺少实际调研,缺乏可信度。在我们学校,每年申请的学生超过在校生人数的40%以上,能够确定为贫困学生的能占到30%。每年的9月,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申请和所带的各种证明来进行确定,而这些证明是由当地村委、乡镇、县级民政部门来出具。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出示由村、乡镇级甚至县级部门开具的家庭情况调查表是件相对容易的事情。而部分学生因为家人外出打工或者孤儿等原因,办理不了相关的证明而失去申请贫困的资格。现在大学生有从众和自卑两种心理。有些家庭并不困难的学生,看着别的同学都申请,就跟着也申请,这种从众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有少数困难学生心理有自卑感,自己又好面子,不想让大家知道自身情况,所以即便真正需要资助也不申请。在资格认定结束后,到了各类奖助学金评定的时候,就没有机会获得资助了。有的班级提出申请的学生就少,那么在接下来的资助环节上,只要申请的学生就能享受到资助。
(2)等级高的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励志奖学金以学习成绩为标准,不少真正困难的学生没资格申请。国家和省级奖学金是为家庭经济困难,勤奋好学并且学生成绩优异的学生专门设立的,在学习成绩优异相仿的情况下应该多考虑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学生。如果说学生综合表现优秀,可是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却不困难,那就不符合申请的条件。而现在许多班级的在评定工作中,就出现了有些不把家庭经济困难放在首位。也有些学生看着励志奖学金的5000元奖金非常眼红,从一开始的困难学生认定申请就表现非常积极;有的班级害怕没有特别符合条件的,致使分到班级的名额浪费,辅导员或班主任就对于比较积极的学生适当放松了条件,这就致使不少学习成绩相差无几,但是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就不到资助,使奖学金设立的初衷出现了偏差。
(3)国家助学金金额大,资助广,家庭情况不困难的学生获得的资助也在增加。原先的国家助学金分三个档次,根据不同的困难等级享受不同的资助标准。随着国家资助力度的加大,现在上调到每人3000元,国家助学金的政策能覆盖到全国430多万名困难大学生,这样就能帮助绝大多数家庭真正困难的学生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而不再需要家里给生活费。
每年大概有约20%的在校大学生能够获得每生3000元的国家助学金的资助,并且国家的政策让能获得资助的人越来越多,现实中有些班级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没有几个,但分配到班级的名额却一点不少,这样就导致了许多家庭经济不困难的学生得到助学金。
2 应对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1)由政府、民政部门牵头,规范基层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调查,增加可信度,提高真实性。贫困生认定工作涉及面广,并且年年都有,所以要对认定工作加强规范化管理,从基层抓起,认真做好家庭经济情况调研。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困难家庭调查工作方面的管理,保证提供的证明及调查表等材料真实可靠。每名学生的家庭困难情况是不一样的,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真实说明。学校很难到每一名困难学生的家里进行调查,这样就要求村委或者社区街道办,以及政府民政部分切实做好基础调查,保证提供材料的真实性。
学校要完善工作制度,从初期的调查到评议、认定、资助等各项工作,学生管理人员都要认真负责,确保这项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班主任要注意与学生的日常联系,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因为学生之间更加熟悉,更能反映出多数实际情况,要经常与学生交谈,把认定工作切实做到公平公正。真正地做好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做好调查外,也需要学校做好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让学生懂得感恩,培养和发扬中国的传统美德,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班主任要注意学生心理变化,尤其是困难学生的心理变化,避免出现自卑等不良的情况。
(2)学校在各类奖助学金评定时要加强监督工作。要把经济困难作为获得奖助学金的基本条件,不符合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综合表现优异也不能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3)国家励志奖学金金额大,班主任要认真综合地对比申请学生的情况,比如学生成绩、综合素质考评等。一般来说,申请学生中学习成绩优秀,获得各类奖励、荣誉次数多,那么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几率就大。在评定时,要明确励志奖学金评定的首要条件是家庭经济困难,当家庭困难情况差不多时再去比较学习的情况,而不是说学习好的前提下看困难情况。
(4)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属于一般困难的学生要加强调查工作,严格执行助学金的评定标准。
国家助学金的评定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在班级内部进行。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可以和申请学生的舍友,或者平时一起的同学了解他们的日常情况,也可以打电话给困难学生所在地的民政部门进行核实。作为班主任,要通过各种方法,全面了解班级内的困难学生,比如说他们平时在校期间的消费、交往等等情况,让事实来说话,把这个看作评定依据。
在国家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中,要想真正体现国家的资助政策,辅导员和班主任就要铁面无私。在名额分配上要有所侧重,根据提出申请的人数按照比例来分配,而不是按照班级人数平均分。在平时要多关注学生的生活状况,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到国家助学金评定的时候就能做到公平公正,让真正困难的学生得到更多的资助。
(5)学校要增设一些勤工助学岗位,通过有偿助学,做到物质和精神助困统一。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针对学生的需要设立一些勤工助学岗位,增加有偿资助的形式,让困难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一些生活费用。学校在做好政策行资助的同时,应当适当增加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让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劳动的方式获得一些基本的生活费,变无偿为有偿,让受资助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获得资助。
每年的学生奖助学金认定以及发放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各界等大家的共同努力。努力打造资助的工作新模式,做到外部经济救济和内在人文精神关怀,切实让家庭积极困难的学生得到资助,体现出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怀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刘昆,于敏.假贫困生现象暴露高校助学政策漏洞发人深省[N].光明日报,2007-11-20.
[2] 王迎丰,杨荣.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南方论刊,2006-10-15.
[3] 张科.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1.
篇10
关键词:资助体系;贫困生;认定标准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由国家、高校、社会共同构建的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目的的调节系统。2007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大幅度增加了对全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额度和范围。目前,云南省高校已经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商业助学贷款、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校内无息贷款和保险等资助形式在内的学生经济资助体系。
在这一全方位资助体系的帮助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在校基本生活本应得到保障了,但在实际学生工作中,我们发现还有为数不少的经济困难学生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获得相应的资助,而有些获得资助的同学其实并没有那么困难。如何将经济资助真正落实到学生需要的地方,提高资助的公平性、有效性,关键在于进一步完善高校资助体系。而加强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是完善高校资助体系的前提条件。
一、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概况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力度。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并采取有力措施,在高等学校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奖、贷、助、补、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确保考入高等学校的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2007年5月13日,《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意见》明确规定:“教育部门要将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情况纳入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各学校要把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工作重点。”[1]以上政策含金量高,覆盖面广,是帮困与奖优并举的重大举措,旨在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在政府初步建立起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之后,学校就成为资助政策的落实者。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进行有效资助的前提,对资助的效果将产生相当大的影响,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对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云南省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资助政策,根据政府的文件制订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案,并依照相关方案来确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此项工作目前已取得较大进展。但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目前仍存在标准不清、准确性差、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当前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云南省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的认定标准不统一
贫困生的认定标准是开展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是贫困是个相对的概念,学生家庭所在地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对贫困家庭认定的标准也会有所不同。[2]学校规定:地处经济落后地区,家庭经济来源少的同学属于贫困生。但“经济落后和”,“经济来源少”都是一个相对概念,在实际操作中难度非常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和网络凭着快捷、高效、不受空间与时间限制的特点,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之间相互联系的普遍应用的通信工具:手机、电脑和MP3等高价值产品应不应该成为界定贫困生的一个条件。[3]这些问题争议很大,很难形成一个科学、合理而统一的认识,这给贫困生认定工作带来很多阻碍。
(二)地方政府出具的贫困生证明缺乏真实性
贫困生证明是贫困生认定的重要材料,也是辅导员和班主任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重要途径。但在现实情况中,学生提供的贫困生证明却不能让人完全信服。由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对贫困生家庭的审查不严格,甚至有学生家长采用找关系等手段来制造假证明,造成有些学生根本不在贫困范围之列,却拿着贫困生证明到学校申请贫困生补助。虚假的贫困生证明直接影响到辅导员和班主任对学生的贫困认定,会出现贫困生认定结果不客观、不真实的情况,也让一部分真正困难的学生享受不到国家的资助。
(三)贫困生认定方式和程序缺乏科学性
现行的高校的贫困生认定工作一般是在排查摸底的基础上,经过班、院系、学校层层审核,最终确定贫困生名单,并且根据贫困程度进行分层次补助。高校贫困生认定的主体大多是辅导员。根据教育部规定,学校应按1:200的比例配备辅导员。一般情况下,辅导员所带的学生会比规定比例多,再加上平日里辅导员的工作比较繁杂,导致辅导员很难对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全面而真实的了解。
(四)班级投票选举存在弊端
有的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采用班级投票的方法,由于同学之间接触比较多,相互了解更为深入,所以通过投票选举的方式可以更公平,更合理,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投票的结果往往是谁人缘好,谁票就多;对于公开的评选,某些自尊心较强的贫困生思想及心理上又不愿接受,所以造成一部分贫困生自动放弃相应的机会。
(五)免费资助方式易产生不良影响
从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资助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发放无息助学贷款、减免学费,还是发放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都只是给予了一种权利,学生不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因此,有的学者把我们现行的只享受权利而无需承担义务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称为“免费午餐”式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这种模式容易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接受国家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其余的学生不免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其结果是被资助者不懂得感恩,更多的并不贫困的学生千方百计要挤入被资助学生的行列来领取“免费的午餐”,这显然背离了国家开展资助活动的初衷。
三、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体系的策略
(一)建立统一的贫困生国家认定标准
云南省各高校应结合本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与高校学生消费水平线,尽快出台各地区具体贫困学生国家认定标准,并每年根据各地经济发展适时调整;规范认定程序,确保贫困生资助工作有据可依,从而提高贫困生认定的准确度和贫困生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建立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
生源地认定应是高校贫困认定方式中最可行、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但实践表明,这种方式需要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加以保障。这需要在政府及高校的共同参与下,制定对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的相关制度。主要包括:政府应出台关于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的相关政策与法规,明确认定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并加大对造假的惩罚与追究力度。
(三)建立贫困生档案,实施动态管理
建立贫困生档案,是为了对贫困生的情况有一个全面了解和系统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学生本人的家庭情况、主要经历、家庭困难基本情况及原因、在校受资助情况和表现等。已经建立贫困学生档案的学生,学校应当采取措施进行跟踪调查,实施动态管理。在每次资助时以档案为准,未进档案的原则上不予资助;对新入档案要严格审查,同时对脱困学生及时清除。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监督作用
目前,由于各高校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繁重,没有精力去对每一名贫困生进行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监督作用成立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为核心的关注贫困生队伍,让他们主动亲近贫困生、了解贫困生的实际困难,及时将贫困生的真实困难向学校反映,同时学生辅导员对贫困生的消费情况进行观察,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假贫困生的产生。
(五)制定假贫困生的惩罚制度
应制定对假贫困生的惩罚制度,如取消今后评优、评先资格,加倍归还助学金,并将情况记录到其档案中,在其毕业向用人单位推荐时,注明此项内容等,尽快建立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全国个人资信征询系统,将学生的资助信息和不良记录到该系统中,使假贫困生不敢轻易装贫困,以保护真正贫困生的利益
(六)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通过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一方面,使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消除他们内心的压力和不安,营造出一个有利于贫困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另一方面,使假贫困生增强诚实守信的意识,减少假贫困生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贫困生的认定效益。
通过上述改进策略,我们才能尽可能的避免假贫困生的出现,使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落到实处,让名副其实,品学兼优,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生能得到国家资助,以帮助他们顺利的完成学业,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意见,http://省略/gjzxdk/zc/200705/20070518/905848.htm.l。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3家庭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