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4-09 09:51: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产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产业发展

篇1

一、枣园村基本概况:

二、产业发展现状

枣园村在产业发展上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例如利用自身的地理条件积极发展核桃、香菇、木耳、天麻、丹参等特色产业。但从近几年发展的总体效果来看,不是很好,产品质量不过关,经济增长不明显,群众积极性不高,导致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单一,不能形成有效的经济链。从1998年到xx年,核桃产业连年受灾,大多数群众无补充效益,生产生活资金严重缺乏,导致核桃管理投入减少,效益下滑,最终走入不投资,无效益的恶性循环。核桃园经过几年的发展多是病园、老园、残园,果树多为老式核桃树以及被淘汰了的晚熟品种,矮化等经济效益高的优质核桃树苗比较缺乏,果园管理水平低下,广泛存在不施肥、不剪枝、不除虫现象,从而导致产量低,病虫害现象严重。

(二)、主要粮食产业经济效益低。xx年至今,玉米、小麦的销售价格低下,群众一年辛苦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和其投入基本持平,经济效益甚微,极大的打击了群众的种粮积极性,大多数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基本上放弃了粮食生产。

(三)、香菇、木耳等经济产业的发展由于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由于近几年林业部门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力度,致使依靠林木发家致富的群众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支撑点,限额砍伐直接限制了群众生产的规模,以前的香菇产业大户现在也处于不死不活的尴尬境地。由于众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农村的致富能手不得不背井离乡,端着金碗要饭吃,把经济的增长建立在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的痛苦之上。这一问题的出现直接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众多不便之处,最直接的困难就是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新农村建设缺乏最基本的人力资源支持。另外,由于外出打工的这部分人大都是年轻有为,有能力、有才华、有技术的农村“能人”,长期的城市生活让他们失去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积极性,由于他们见多识广,大多数人都做了远离故土的打算,因为他们的心已经被城市化了,过不惯以前的穷日子,所以他们宁愿呆在城市要饭,也不愿留在农村种粮。

(四)、肉猪养殖技术落后,规模较小。枣园村的养猪产业历史悠久,但由于受主客观方面的影响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大多是散养户,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传统养殖的状态,对经济增长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由于生产时间长、投入多、效益低、见效慢,加之近两年以来玉米、饲料价格的飙升直接打击了刚刚调动起来的群众积极性。

三、目前存在的具体困难

(一)、群众生产资金匮乏,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收入微薄,使村民无力进行产业发展的初期投入,生产资料的疯狂飙升直接导致了群众产业发展规划的胎死腹中。

(二)、核桃产量低,品质差;果园施肥普遍凭经验,缺乏按果树需肥规律测量化标准施肥;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多为晚熟品种,经济效益低。新建核桃园苗木小,见效晚;核桃苗木价格较贵,群众无力购买,导致核桃发展速度缓慢,规模小;群众没有深刻认识到核桃栽植的重要性,思想过于保守,急需解放思想;新建核桃园的管理差,核桃苗成活率低,标准园建设不达标。

(三)、主要粮食产业逐年递减,群众种粮积极性不高,荒种、漏种现象较多,耕地资源浪费严重。

(四)、养猪业规模小,呈分散状,大规模的养猪专业户没有形成,缺乏典型养猪模范带头人,群众没能看到规模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积极性不高,无法做大做强。

篇2

[关键词] 农村文化 创意产业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002-01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与创意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而农村文化,当前的创意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文化创意不仅仅要局限于指定的产业门类,现实作用有效推动社会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创新。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与农村生活、生产、资源的有机结合,努力创新农村发展模式,打造具有现代化特色的农村文化发展体系。

一、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驱动力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文化资源、文化资本、市场需求以及资金流动来作为支撑。文化创意产业要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及政府相关政策作为支撑,才能最终实现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以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文化资源通过创意开发想市场价值转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须找到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1.驱动力类型

1.1政府主导型

政府主导也就是政府率先在农村见了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并且提供一定的惠民政策,再以招商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投资,将农村传统的产业体系改善,在技术上创新,形成新的产业型态,将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方式进行有效扩展。

例如:浙江省遂昌县应村乡,最近几年,当地政府对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进行了一定的改善,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逐步形成了政府重视、部分实施、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并且以各种惠民政策招商投资。

1.2需求引发型

需求引发是城乡之间需求与收入水平上的差异性为诱因,在市场的需求与价格机制的相互作用下而形成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当前,这类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前景并不是很可观,并没有得到政府的太多的支持或者干预,甚至没有大量资金的注入,一般是依靠市场调节,而存在的自由发展状态。

例如:我们较为熟悉的“农家乐”乡村休闲娱乐项目。随着城市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加之各种压力与私家车的普及,广大人群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放松。而离市区较近的农村可以凭借交通方面的优势与自然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花圃、果园以及农家庭院等等基础设施的优势,开放了各种各样的消费项目,进行一定的农村文化创意发展项目。由于,这些项目大多数都是通过就地取材的方式来经营,能良好控制成本,有助于城市与农村居民在思想观念上的交流,推动新农村建设。

2.驱动力的选择

从上述驱动力类型的分析来看,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首先需要对当地的资源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掌握,并合理规划寻找突破口。因此,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应该要立足于自身资源与优秀条件之上,并遵循相关的原则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1系统原则

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文化资源、社会资本、资金、市场等等这些要素发挥着不用的作用,但是这些要素必须相辅相成。这个一个整体的系统,任何要素一旦脱离系统,就不会再有对应的功能。农村文化基础设置、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创意人才以及现代管理理念的缺乏,导致农村文化资源开发不够彻底,很难打造成具有特色的文化精品。农场文化创意发展主要手段是整合,即是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与梳理,寻找农村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积极争取政府政策资源,为农村文化产业化发展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一个系统的问题,要对相关发展因素进行有效的整合,才能将农村文化产业整体的价值提升起来。

2.2适宜原则

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驱动力来源于区域资源要素的支持资源转化型的重点是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产业内容与文化资源内涵必须实现一脉相承。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驱动力的选择实际就是资源要素禀赋现实条件的选择。我国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差异化明显,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式和产业内容上不能生搬硬套或模仿复制,而应该以本地优势资源为依托,以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率为重点,选择与区域自然和社会条件相匹配的发展路径。

二、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规制思路

1.优化环境,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需要建立完善的政策、资金、技术、物流、信息等支持体系。地方政府应当发挥行政管理职能,创设有利于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组织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政策、法律、市场环境和优越的投融资环境,鼓励和吸引各级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进入产业发展领域。充分利用技术服务机构,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2.开拓思路,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的发展过程是农民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农村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的过程。农民是农村人力资源的主要构成,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导力量,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农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激励农民在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全面更新农村社会面貌的有效手段。农村从不缺少优秀的民间艺术家和创意人才,农民有发展文化的能力,完全可以成为农村文化的建设者和受益者。政府应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适应农村现代化需要的培训机制。

总之,文化创意产业是当前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在人的创意支撑下,结合高科技技术队文化资源进行研究与提炼的过程,从而形成的产业形式。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能推动新农村的建设,改变农村形象,给予农村经济社会下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篇3

向品种多样化发展 由传统的区域性单一品种向多样化发展。由于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和市场供需矛盾得不到有效缓解,一些规模蔬菜基地单一品种的生产模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愈来愈突出,只有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兼顾一些其他品种的生产和经营,以多品种对抗市场风险,形成产业上的“航空母舰”。

向质量型发展 由目前效率偏低、优质商品比例小、总体经营效益不够理想的数量型生产,向质量型生产发展,这是农村蔬菜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应用优质高产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设施和新成果,改变目前存在的效率低、成本高、质量偏低及商品内在潜力未能充分挖掘的弊端。

向支柱产业发展 由分散的、自发的一般家庭生产,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引导,扶持合作、协会团体运作,确立规模拉动、科技推动、龙头带动、政策驱动和市场牵引的战略,开展取经学习、引进人才,提升档次、规模,形成乡、村,乃至县、市的支柱产业。

向立体生态生产模式发展 由传统的种植生产模式转向立体型、生态型生产方式,实行多层次间混套作、轮作生产,既可发挥土地、劳动力、设施、时间等要素的潜力,也有助于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篇4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新疆农村的精神文化需求程度提高,为经营性文化产业拓展农村文化市场提供了条件。应积极培植农村的文化市场.鼓励文化经营单位深入农村.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所谓经营性文化,是指由市场机制推动的文化活动。它包括图书发行、文艺演出、音像出版、文学作品、影视创作及网吧经营等多个方面,旨在活跃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加人们的娱乐和情趣。与它相对应的是公益性文化,即由政府组织的、面向全体民众的非营利性的文化活动,旨在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用积极、健康的文化产品,陶冶人们的情操、增强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经营性文化与公益性文化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必需的,只是各自的组织方式、运行机制有所不同,其社会功能、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

一、经营性文化特征及其意义

与公益性文化相比,经营性文化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盈利性。通过有效的经营活动,在提供文化产品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收益。第二、娱乐性。文化活动所具有的趣味性,它通过多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人们在欣赏文化产品中得享快乐,在偷悦身心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增加人们的生活情趣。第三、教育性。文化活动的内容反映着社会文明的要求,体现着社会进步的价值趋向,对人们世界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人们的是非判断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第四、时尚性。文化产品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创新、提高,使之永远保持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五、交际性。文化活动的组织为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便利,人们通过参加文化活动聚集在一起既交流感情又沟通思想,并由此结交更多的朋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满足程度大大提高,随之会对文化产品产生更多的需求。在市场的推动下,经营性文化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除了由市场机制引导的诸多经营性文化产品之外,还有更多原来的文化事业单位改制后成为文化经营单位。这对繁荣文化事业、搞活文化市场无疑是有益的。它不但弥补了公益性文化产品的不足,而且其多样化的产品形式增加了人们选择文化产品的范围,其灵活的经营方式为人们接受文化产品提供了方便,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的推动,城乡文化市场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农村的文化市场开始出现新的变化,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农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较以往更为迫切。这得利于国家多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农村的社会文明程度随之提高,农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明显增强了。

由此可见,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对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农村开展经营性文化活动,更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客观地讲,近年来新疆农村的文化生活并没有与物质生活水平同步提高。致使农村中一些不良的习俗滋生蔓延,农村青少年中酗酒、打架、赌博等不良行为增多,这极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影响到农村和谐社会的形成。因此,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为农民提供丰富多采的文化产品。遏制各种不良文化的侵袭,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应该看到,自治区人民政府近年来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通过“三下乡”活动把农村急需的教育、科技、卫生等服务送到农村,又通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为农民打开了解外部信息的通道,提供了新的娱乐形式。正是这些公益性的文化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许多地方的农民文化站、农民图书室得以建立,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我们看到,一些经营性的文化单位也把农村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各种面向农村的文艺演出、图书巡展等已经在全疆农村开展起来。不过,就目前全疆的农村文化市场发展而言,这些经营性的文化活动规模还不是太大,数量还相对有限,难以满足农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

二、新获经营性文化现状及农村文化市场的特点

目前新疆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间题是:首先,各文化经营单位尚未形成合理的经营规模,这使得他们的经营成本过大,在市场上不具有竞争的优势,反过来又限制了他们自身的发展。其次,各类文化经营团体缺乏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各演出单位在节目的类型、演出形式上都有趋同化的倾向,这极不利于吸引目标受众。第三,乡村文化市场的开拓成效不大,许多为群众所熟悉的文艺形式在乡村萎缩了,对它们的挖掘、创新工作显得不力。最后,经营方式单一化,不善于针对不同的受众进行灵活的调整,拓展市场的能力显得不足,往往过失良机。 这些方面的问题虽然在城市文化市场中也有反映,但在面对农村文化市场时显得尤为突出。关键在于这些文化经营单位不善于分析农村的文化市场,甚至对拓展农村文化市场缺乏信心,因而没有制定出拓展农村文化市场的经营策略。我们注意到,近两年深人农村的文化经营单位都是一些小型的演出团队或临时性的展销,专业演出单位几乎没下过乡,图书市场更是与农村文化市场无缘,音像产品虽然在乡村市场较为流行,但真正适合农民的音像产品并不很多,网吧更受通讯、电力等基础条件的限制发展较慢。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文化经营单位自身的问题,也有农村文化市场的客观条件限制。对于文化经营单位来说要深化改革,了解农村文化市场,积极拓展农村的文化市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农民提供丰富多采的文化产品,自身也在为农民服务中获得收益。这就要求他们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市场的特点,有序地拓展农村的文化市场。

具体来说,新疆农村文化市场的特点反映为:第一、农村的生产时间具有季节性,他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多集中在农闲时节,这就决定了农村文化市场在时间上是相对集中的,而非全天候的。第二、与城市相比农村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民的收人水平相对较低,全疆除了个别地区农村人均收人较高外,大部分地区的农民人均收人都不高,这就客观上决定了农村的文化市场需求程度不会太高,面向农村的文化产品价格不可能太高。第三、由于基础教育的落后使得全疆农村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文化产品的理解,同时又使得他们对某些传统文化产品情有独钟,这是乡村文化得以生存的社会基础。第四、新疆的绿洲经济特征决定了农村地域分散,广布于全疆的各个绿洲。这种分散的区域分布使得农村文化市场之间联系较为困难,增大了交通、通讯等方面的成本。第五、新疆农村文化市场的区域文化氛围差别较大。由于新疆是个移民人口居多的地区,各个地区之间由于绿洲经济而相对独立,这就形成了各个地区因移民成分集中程度不同而出现的区域文化氛围。比如一些地区河南人相对集中,豫剧便在此地很有影响,另一些地区陕西人相对集中秦腔便很受欢迎,如此等等,在全疆各地农村便有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形成了新疆经营性文化产业特有的文化氛围。

三、推进新班农村经营性文化发展的措施

创建文明新村,推进新疆的农村文化建设,提高新疆农村的社会文明程度,满足广大农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除了继续加大公益性文化建设力度外,更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促进经营性文化产品在农村的拓展,为广大农民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为此,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提高农民的收人水平。毕竟经营性文化产业具有营利性的特征,他的服务水平要与其经营收人相联系,农村文化市场的需求状况,直接影响到文化经营单位开拓农村市场的积极性,而农村文化市场的需求程度受农民收人的制约。所以,稳定地提高农民收人会有利于吸引文化经营单位下乡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活跃农民的文化生活。

第二、普及农村的义务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这是农村文化市场是否活跃的主体要素。再好的文化产品都是由人来欣赏和理解的,农民的文化水平如何决定着他们对文化产品理解的程度,也决定着农村文化市场发展的程度,同时又对文化产品品位的高低产生直接的影响。老百姓不但喜欢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更欣赏格调高雅的文化产品,从而推动着经营性文化产业不断提高产品档次、更新产品内容,创作出积极向上、风格迥异的优秀作品。

篇5

一、我国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整体状况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整体上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政府高度重视

2008年3月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规划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建立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较完善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

(二)产业巨头介入,民营企业突起

2007年我国乙醇总产量约350万吨,以废弃油脂为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达到6万吨,农村沼气产量突破1.7亿立方米。山东金沂蒙集团以木薯为原料生产20万吨乙醇并投资建设15万吨生物丁醇,成功探索了非粮原料制造化学品的循环经济模式,民营企业大量涌现。

(三)市场需求巨大

海关总署2009年1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1月份进口的原油量为1712万吨,同比增长接近三成,对外依存度44%,其中车用燃油占石油消费总量的35%,并以每年15―16%的速度增长。满足国内车用燃油的需要必须发展燃料乙醇,国家燃料乙醇发展规划确定到2010年燃料乙醇使用量达到300万吨,到2020年突破1000万吨,可见生物燃料在我国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二、我国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技术支撑和研发不力

目前生物质能加工利用技术集成化和成熟度不高,一些新技术的使用成本较高,企业生产受限。同时大型、精密设备需从国外引进,国产化水平不高,这是造成长期以来生物质能开发的工程造价居高不下,有时不能及时提供所需备件的主要原因,其结果使我国生物质能价格水平大大高于常规能源的电价水平。

(二)产业化发展程度低

2007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因地制宜,非粮为主”的发展原则来发展生物质能产业,给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压力,进而降低了产业发展程度。以其他能源作物为原料生产生物质燃料尚处于技术试验阶段,要实现大规模生产,还需要在生产工艺和产业组织等方面做大量工作。

(三)资金投入不足

生物质能属于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其技术研发和市场培育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我国目前的投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基本仅靠政府有限支持;同时,财政投入力度不大,除农村户用沼气等部分领域外,国家及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主要原因:一方面,我国生物质能建设项目还没有规范地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和计划,没有建立相应的固定资金渠道。另一方面,由于生物质能国内市场前景不明朗,因此国内银行不愿贷款,使得生物质能企业缺少融资能力。

(四)政策体系不完善

尽管我国已经实行《可再生能源法》,以法律形式规定了相应的财税扶持政策如弹性亏损补贴、原料基地补助、税收优惠等来支持我国农村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但是,现行的政策体系仍旧存在不足之处,如目前我国常规液体燃料行业尚存在相当程度的垄断经营,制约了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尽快进入流通市场。

三、我国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路径的选择

(一)企业层面

1、实施税收和价格优惠政策

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法》,我国应研究制定支持农村生物质能发展的配套法规和政策措施,出台税收优惠和价格优惠等经济激励政策。加大对我国农村生物质能产业的补贴力度,对从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等企业给予所得税优惠。把秸秆综合利用列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与扶持的范围,完善秸秆发电等生物质能源价格政策。

2、加大资金投入

我国应继续探索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多方投入的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建设机制,在发展适当时建立农村生物质能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生物质能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产业体系建设和新技术示范项目的建设。对生物质开发利用龙头企业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机械设备给予信贷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3、推进生物质能产业化

结合我国农村环境整治,积极利用秸秆生物气化(沼气)、固化成型等技术,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充分考虑在粮食安全的背景下,积极推进利用纤维素生产燃料乙醇,逐步实现产业化,合理安排秸秆发电项目。

(二)合作社层面

1、实现技术中心与合作社的联合

我国的专项生物质能技术中心在向农民提供相应技术的同时,应积极联合当地农村合作社,使得技术能更进一步得到传播,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能源作物种植、农作物秸秆收集与预处理,建立生物质原料生产与物流体系。

2、保障合理用地

我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专业合作社应创办农村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从事农村生物质原料收购等需要的农村用地,坚持农户自愿、有偿的原则,由村集体组织协调,动员群众采取租赁、经营权入股等流转方式予以解决。

(三)农户层面

1、提高农民开发利用意识

我国应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村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宣传我国先进典型村和成功经验,使我国农民拥有农村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良好氛围。在农村开展这种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宣传教育活动,对提高农民对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认识水平与参与意识会产生重要影响。

2、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

我国应充分发挥现有技术中心与农村基层服务组织的作用,从相关技术的传播入手,重视技术推广、知识普及,提高农民综合利用生物质的技能,使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真正成为农村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建立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科技示范基地,通过组织生物质能源化利用产业示范,加快适用技术的转化应用。

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建议我国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能够充分认识到做好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工作的重要性,制定一系列支持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配套法律、法规来促进产业的发展;采取税收等优惠政策,保障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化发展的速度;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人民对农村生物质能产业化发展的意识,抓紧制定规划,明确目标,认真做好项目示范和试点工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篇6

关键词:食用菌;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对策

在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仅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而且可以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因此政府要把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的新亮点,进一步统一思想,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合理、有序的发展食用菌产业,从而开创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局面。

下面,以滦县王店子镇食用菌产业发展为例,探讨食用菌产业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以期对本地食用菌产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1 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滦县特别是王店子镇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立足劳动力密集的优势,支持农民种植食用菌,确定带动了农民增产增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当地的食用菌(主要以双孢菇、木耳为主)已成为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2011年王店子镇制订了“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了“南山北园”的工作发展思路,全面推进农业工作调结构、上水平。其中项目建设之一:以高城子磊鑫淼绿禾源食用菌基地为基础,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绿色无公害大棚和双孢菇大棚33.33 hm2。建立双孢菇加工基地或回收点,确保双孢菇行业的良性发展和壮大,使它成为我镇特色农业的支柱产业。其生产的双孢菇产品已远销北京、天津等几大城市。从生产、贮运和销售环节来看,王店子镇食用菌产业化格局已初步形成。

2 食用菌产业发展可行性分析

2.1 农业结构调整,为食用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店子镇党委政府大力提倡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食用菌产业,投入资金较低、相对粮食作物却具有较高的产出,经济效益高,而且又是绿色农产品,是当地农业结构调整首选项目,加之政府引导、提倡、扶持,相关部门又加大了对食用菌资金、技术、信息的扶持,当地的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2.2 食用菌需求增加

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对食物质量、营养价值的追求,使食用菌需求增加。食用菌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且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等优点,较好地改善了人们的膳食结构,同时还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良好效果。滦县临近天津、北京,境内有102、205国道,京哈高速,交通便利,因此,发展食用菌,能满足广阔的市场需求。

2.3 可利用资源丰富

仅从王店子镇来看,境内及周边有奶牛养殖小区5个,丰富的牛粪资源,可满足500~1 000个生产面积200 m2的大棚。双孢菇现在北京的价格为2~2.50元/kg之间,每平方米产菇15~20 kg,按2元/kg的价格,每平方米产菇15 kg计算,每平方米产值120元。占地200 m2的大棚通过架式栽培种植面积可达到500 m2,一个大棚产值可达到6万元,1 000个大棚产值可达到6 000万元。而1个大棚生产原料及所用菌种成本,需5 000元,建1个占地200 m2的永久性大棚需资金3.50~4万元,而其年经济效益是花6~7万元资金建成的占地400 m2蔬菜大棚的2倍以上。所以,生产双孢菇产业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3 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科技投入不足

农民知识水平偏低,缺乏系统的相关知识培训,再加上政府有关部门相应的科技投入不足,服务不到位,不能有效地对农民进行技术支持,生产状况原始落后,严重影响农民发展食用菌生产的积极性。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相比,滦县对食用菌的生产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人才队伍、科研水平、科研手段、科研投入等方面与先进地区,如遵化刘备寨乡、保定望都等有很大差距,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与目前快速发展的食用菌产业极不相符。

3.2 市场开发力度不够

当地食用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多是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自产自销。食用菌生产的产品主要为双孢菇、香菇、平菇等,多以鲜品为主,深加工产品几乎为零,产品附加值低,销售上对商贩的依赖性大,一旦市场被动,抗风险能力差。加之,当地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生产菌种的企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在市场上缺乏效力。

3.3 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薄弱

食用菌的医疗、保健功能已得到公认,但目前食用菌产品中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低。养殖户只局限于鲜菇栽培,几乎不收购和加工。即使从事加工的企业也是以盐渍品、干制品、瓶装罐头等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和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现有技术、设备落后,科技含量低,食用菌药用成分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等的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产业链短,综合利用水平低,没有真正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

3.4 市场建设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

滦县乃至唐山市目前还没有一个规模化的食用菌交易市场,本地的食用菌营销队伍尚不成熟,食用菌商品流通不畅,食用菌产品的销售价格掌握在外地经销商的手中,种植户除了卖给这些经销商之外别无选择,只能按照经销商定的价格出售,致使菇农们卖菇难。如此状况,不仅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4 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4.1 加大科技投入

加大科技投入,研制适合当地条件的高效、生态、绿色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加快适用本地食用菌品种的引用。建立健全食用菌技术服务网络,对菇农进行全程式跟踪培训。政府牵头扶持组建食用菌协会,使其成为引领市场、指导技术、信息服务的桥梁与纽带;支持食用菌生产示范户建设,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拉动全镇乃至全县的食用菌发展,尽快形成食用菌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食用菌生产基地。

4.2 完善服务体系

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技术指导机构,鼓励科技人员经常深入生产一线,对种植户进行全方位技术、物资服务。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技术素质,提高食用菌生产的科技水平。通过“科技下乡”等活动,把科技知识送到农民的田间地头,提高农民的栽培技术水平。农业科技人员应该真正做到为农服务,踏踏实实地深入农村,确定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地进行食用菌生产,为农民解疑答难,从而提高食用菌生产的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

4.3 提高食用产业集约化水平

根据外地成功经验,按照“兴办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建立一个基地、覆盖一批农户”的模式,狠抓龙头企业建设,对开展食用菌产销服务的经营大户,要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扩大食用菌产业的龙头企业规模,增强其对周边农户的带动能力。热情服务外来的客商,帮助其组织好货源,协调办理储运手续,疏通外销渠道。探索建立“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中介组织或协会+农户”的多种生产模式,形成产业化经营机制。逐步建成管理水平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营销能力强的食用菌龙头企业或专业营销队伍,发挥其拓市场、带基地、连农户、搞加工的作用,推动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4.4 推进食用菌产业标准化发展

要按照技术先进,符合市场需求和国际标准要求,建立包括食用菌生产技术,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使龙头企业生产、加工流通的各个环节都有统一标准和技术规范,以此来推动当地食用菌产业的良性循环。栽培环节,要实行无公害生产,建立标准化,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加大食用菌生产环境和源头净化,严格控制生产过程,确保全程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谷延泽.濮阳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2008,08.

[2]陆中华,王健敏.浙江省食用菌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食用菌,2005,03.

篇7

立足我区农村实际,以发展避灾、节水、高效、设施农业为主要方向,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

一是立足城郊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种植业。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以香岛、绿丰苑、绿丰达等企业为龙头,通过整合政府、企业、农户各方资金,共投资*多万元,在讨思浩、古路板、野马图等村新建温室大棚350栋,新增蔬菜保护地320亩,新增蔬菜产量3100吨。其中,香岛生态农庄投资1500万元,完善了基础设施;绿丰苑农业产业化示范园,100亩蔬菜基地和17个蔬菜品种通过了国家有机农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全区蔬菜种植业初步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的良好发展格局。

二是结合区域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高效、多元养殖业。启动建设了讨思浩千头奶牛养殖小区和年出栏5000头的香岛生猪养殖小区,进一步规范扩大了大窑村、生盖营村、乌兰不浪村生猪养殖业,全区生猪和基础母羊存栏数分别达到1.78万头和2.2万只,完成畜种改良2万头(只),奶牛、生猪等养殖业逐步向园区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动物防疫和检疫工作扎实开展,加强了基层防疫员队伍建设,提高了防疫员工资待遇,口蹄疫等重点疫病防疫密度均达到100%,保持了全年无动物疫情发生的好成绩。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和部署,积极采取村镇干部进驻奶站实行“三盯”等有效措施,加强了奶站的监督、管理和整顿工作,及时妥善处置了“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奶农利益,共发放临时性奶款补贴75.6万元,全区奶站由原来的23家整合为17家。确保了全区畜牧业动物、持续、稳定发展。

三是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全年投入农业科技资金170多万元,重点扶持了讨思浩、野马图、奎素、甲兰板等村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大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进一步完善了农业和林业两个科技示范基地,成功推广了草莓、鲜枣等一批果蔬新品种。启动实施了500头奶牛性控繁育改良工程。积极推广沼气清洁能源,投入33万元在讨思浩村和甲兰板村新建沼气池82个。围绕蔬菜种植、经济林推广和奶牛养殖等方面,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6期次,培训农民达2080多人次,发放各类农业科技书籍*余册。在古路板村建成了*区农村党员科技培训中心。建立和完善了科技特派员制度,为企业和农户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和农业科技服务。培育形成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其中有11户被评为我区去年度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先进示范户。

二、生态建设稳步推进,经济林开发初见成效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重点生态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完成天然林保护工程3万亩、退耕还林工程5000亩、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1万亩,并对2.2万亩退耕还林工程进行了补植,共栽各类苗木104万株。认真实施荒山荒地造林、村镇绿化、道路绿化、农田林网化等绿动物程,完成全民义务植树98.6万株、四旁造林1100亩、以封代造*亩。争取到了100万欧元贷款的碳汇造林项目。投资1000万元,实施了大青山前坡奎素段*亩经济林和生态林建设工程,整理土地850亩,定植苗木4.4万株。林业科技示范基地,新建了培训中心、拦水坝、果园、鹿场等配套设施,扩建了枣树种植大棚,试种了布榔、苁蓉等经济作物和药材。积极推广鲜枣种植,在甲兰板村、奎素村新建示范大棚50个,栽植苗木9000多株。林政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开展了“飞鹰”、“雪原二号”等林政执法集中行动,处理林政案件21起。森林防火工作进一步加强,防火设施设备得到进一步改善,新建防火检查站和护林小队工作站各1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扎实开展,全年防治森林病虫害面积1.5万亩。禁牧和管护工作力度继续加大,累计出动人员1000多人(次),有效地制止了林区内散牧行为。全区生态动物进一步改善。

三、农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道路建设成效显著

经过几年努力,我区农业基础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目前全区共有机电井225眼、水浇地面积5.8万亩、节水灌溉面积5.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万多亩。尤其是去年我们通过各种措施,多方筹集资金,投资1500多万元,完成了哈拉更集中供水工程、奎素截伏流工程、面铺窑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三个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实施了庄子村、面铺窑村等一批人畜饮水改造工程;启动了投资700多万元的野马图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全区农田水利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农村的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基本解决,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农村道路建设和管理成效显著。全年投资2650万元,建成了8.4公里的神水梁旅游专线、6公里的青山大道东西延伸段、4.9公里的殡仪馆环形路以及野马图、甲兰板、恼包、庄子等村的17公里村间道路,全年共新建和改造农村道路36公里,提前两年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的奋斗目标。在加快农村道路建设的同时,加大了路政管理力度,征收农村小额养路费260万元,加强了道路维护和绿化,完善了道路配套设施,开通了农村客运班车,有效改善了农村交通运输条件,为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和生态旅游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旅游业开发力度不断加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按照加快大青山“一带三线”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对全区旅游业发展规划进行了重新修订,编制了保合少旅游集镇和*旅游景区规划。加快了旅游项目建设进度,巨华葡萄酒庄园酒厂开工建设;奥淳原生态酒庄园酒厂峻工投产,并新建了酒道馆;投入200余万元,启动了面铺窑农家乐旅游项目,建成农家四合院6套;尚水居画院主体工程基本完工;蒙锡玏马术俱乐部完成了项目规划和征地工作。华盛休闲体检中心等旅游项目正在加紧办理相关手续。*区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增加了配套设施。小井沟生态园、绿野山村被市旅游局评为“*市农家乐旅游点”。成功举办首届*区冰雪旅游节暨冰雪趣味运动会。旅游业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对全区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影响力开始逐步显现。

五、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区发放粮食种植补贴50万元、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349万元、农机补贴8.3万元。扎实开展扶贫工作,修订了《*区*年扶贫规划》;实施了生盖营、恼包、大窑、面铺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和野马图、甲兰板产业扶贫项目;争取到了扶贫贴息贷款等新的扶贫项目;加大了社会扶贫力度,筹集资金410万元,切实帮助贫困村解决了一些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涌现出了以区委组织部为代表的一批社会扶贫先进集体,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篇8

[关键词] 农村文化;文化发展;引导;支持

[中图分类号] G12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1-067-3

一、农村经济机制影响着农村文化

(一)我国农村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文化,滞后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步伐

究其原因,虽有许多方面,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原因。它包括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用于文化发展的资金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农村经济机制问题,经济机制的运行会影响上层建筑的文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经济体制模式上来看,经历了天然经济、自然经济、集体经济(计划经济)等阶段。我国农村自实行承包制改革以来,经济模式逐渐转向商品经济,但是不完全,因为从农田、农业经营里的收获大都是自给自足的。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农村经济没有完全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农村家庭既是社会机体中的一个元素,又是一个生产单位经营实体,在外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农村却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从事经济生活。农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力集团,没有形成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人财物得到合理配置的经济运行模式。

(二)农村经济机制制约着农村文化发展,农村的劳作方式、休闲方式、居住环境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区别

农民的文化生态跟农耕习惯密切相联,市场经济往往会打破传统农耕习惯,这样就会给农民在节庆、祭祀、休闲期间的文化活动造成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的新文化意识也和农民传统的文化意识发生碰撞,比如竞争意识、个性意识、利益意识等都会给传统的乡风民俗造成影响。

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需要政府引导、扶助和支持

(一)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有关部门的引导、扶助和支持

引导、扶助、支持最重要的应该体现在文化意识上,“文化下乡”送去作品,活动和服务是必需的,但文化意识是直接送给农民的“造血”功能。如果兴办文化产业振兴农村文化发展的意识深入到农民的心坎里,必然会爆发出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和创造力。除了文化意识之外,文化部门的引导、扶助、支持最好的途径是典型示范。农民是讲实惠的,同时农民最相信亲眼看到的东西,当农民群众目睹到文化产业既能带来经济实惠,又能使人们享受到愉悦的文化生活,就会迸发出高涨的热情,积极参与文化产业的创办。在信息、人才、物力方面,文化部门应该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帮助选项目,立项目,想方设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文化产业的起步、举办过程中,文化站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站是国家最基层的文化机构,最了解本乡本土的文化资源,熟悉乡情民俗,掌握文化人才的状况,能够代表政府规划具体目标和事项。在挖掘乡村文化资源,选准优势产业项目,协调政府与村民之间的关系等具体事项中尽职尽责。

(二)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最需要政府给予政策的宽松环境

农村文化建设本来就是政府的应有之责,它无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突出成效的举措。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应该大力提倡农村文化产业。政府的支持从很大程度讲是政策的支持,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农民企业家和城里的企业家在农村广阔天地兴办文化产业,鼓励农民群众自己筹资举办文化产业,同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规模小的产业、个体户减免等优惠。基层政府还应在资金、土地、房屋建筑使用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切实帮助农村文化产业的兴起、发展和壮大。

(三)农村社会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才标志着我们党提出的宏伟目标真正实现

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之一是文化,农村文化建设得怎么样,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农村社会不仅源源不断地为工业为城市提供着生活资料,还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精神文化生活养料。街头巷尾的腰鼓、秧歌、舞龙,节庆、婚庆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场面和仪式,从其本源看,都是来自农村广阔土地滋生出来的文化。我国申奥成功的宣传片许多镜头是中国的群众文化场面,其中不少是乡间民俗文化的聚焦。因此,农村搞文化产业前景大有前途。

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文化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在坚持公益性事业的前提下,努力尝试文化产业途径

农村文化产业化,既是适应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状况,又是适应农村经济历史发展状况的一种正确的选择。农村文化产业化建设,不同于一般定义上的文化产业化。它是以产业为手段,适应目前的农村经济状态和今后发展趋势,以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为目的,焕发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鉴于此,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二)市场经济对农村文化的影响孕育着机遇,也开辟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我们可以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看到农村文化蓬勃开展的景象,他们的传统文化活动不仅延续发展,还不断增添新的文化活动项目,诸如乡间舞会、趣味竞技、产品演示、农艺赛事等。那里的农民不仅有着文化生活的欢悦,还吸引着城里人感受乡村文化的乐趣。事实证明,是市场经济把农村经济引入了产业化、规模化,并从文化观念到文化活动运行模式都适合了农村经济体制。而我国农村经济同全社会的市场经济相比,还没有达到完全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从农村经济的模式程度看,还没有达到产业化、规模化。但我国农村经济实现完全的市场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经济的产业化、规模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农村文化要发展,我们应该把眼光既放在农村经济目前处于市场经济与原有的经济模式相互衔接融合的背景和条件下,也要放在农村经济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看农村文化如何发展。

(三)以产业运作方式,挖掘、搜集、整理、再现民俗民间文化的作品和活动

事实上,我国的民俗民间文化通过产业的方式展开已有了许多成功的先例,比如剪纸、年画、各类民俗文化艺术节等,都是通过产业的方式保持了民俗民间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国的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的产品和活动,如果将这些产品和活动以产业的方式运作起来,不仅会给农村的文化经济带来勃勃生机,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民俗民间文化的瑰宝得到保存和发扬广大。如果我们以产业的方式运作,许多民间艺人和精熟的制作者,必然焕发出他们的艺术热情,从而带动了一个村落一个乡镇的文化生活活跃和兴旺。民俗民间文化作品和活动非常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的潜力,我们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住机遇,以产业的方式使我们的民俗民间文化得到弘扬。

(四)旅游文化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增长点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把农村文化活动与当地旅游文化结合进来,这不仅有利于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也有利于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也能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的要求。在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城里人来说,了解农村只不过是沿途的乡村风光或乡镇政府所在地的乡村景象,其实秀山秀水田园风光都在乡间的深处,“白云深处有人家”,恰切地反映了真正的农家秀美风光其实在那僻远的深山幽谷、村寨田间。农村的旅游文化前景广阔,农家游的庭院民宅风土人情,生态游的山水林木景深曲径,美食游的大铁锅煮出的饭、炒出的菜,风俗游的民风香淳奇妙天然等等。旅游是人们的天性所致,是人在工作繁忙中放松自己,去领略风光世界,去感悟大自然,与多姿多彩的世界交汇是非常恰切的文化形式。我们的农村文化为什么不充分发挥旅游文化形式,使农民的文化生活有新的亮点和突破呢!

(五)让民间艺人成为农村文化产业运作的团队

在农村有许多节庆、民间庆典仪式和民间文化仪式,这些活动大都由一些老艺人、匠人来主持,许多群众都愿意参加这类活动。如果将农村中的文化人才资源聚集起来,形成产业运作的团队,这既能使农村文化有经常性的活动组织,又方便和促进农民文化生活和谐健康的发展。农民的节令庆典,农村政府及各部门举办各种主题的庆典活动和宣传活动,农户的婚娶、生日庆典,农村企业、个体户的开业庆典等,这都需要文化团队以文艺的形式张扬声势渲染气氛。在农民群众中有不少会吹拉弹唱,能歌善舞的人,有不少善于组织、主持能写会说的人,他们热衷于文化活动,他们希望能组织、协调起来。如果把农村的文化艺人巧匠组织起来,以产业经济的方式运行,不但保证了这些人的经济收入来源,文化团队的稳定和文化活动的连续持久,还能使民间文化活动的规模扩大,农民群众自然会得到文化生活的充实。

(六)开辟文化产业项目要适应科技进步的步伐

运用科技进步是开辟农村文化产业领域的一大成功经验。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发展较快,也尝到了实惠。近几年,许多青年农民群众用数码摄像机为当地政府举办的各种主题庆典活动、文化部门举办的民间艺术活动、农户婚娶、生日庆典等。拍摄MTV、DVD、VCD片,不但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而且也赚了不少钱。在拍摄秧歌、腰鼓、春节社火、地方小戏中,农民群众不请自来,义务当演员,场面十分热闹。为购置拍摄设备,许多农民还自愿捐款捐器材。从这一事例中我们得到启示: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青年一代新的文化时尚,会给农村文化带来新的视野,同时也为农村文化产业开辟了新途径。科技带给农村的不仅是经济的进步,同样也给农村文化注入了新的发展生机。

另外,如工艺美术厂,电影流动放映服务,文化艺术培训班或学校等,都是很好的文化产业模式。通过以上几种模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农村文化产业是可行的、有效的,只要重视是容易兴办发展起来的。农村文化产业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社会,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够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为巩固和壮大农村社会主义阵地起到促进作用。农村文化产业必然会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历史性创举,我们应该从现在起精心培养,呵护支持,使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备内容。农村文化产业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举措,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能够使我国的农村文化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和成绩。随着农村文化产业向农村大地兴起、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必将充满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刘吉发.文化产业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7).

[2]邹广文,徐庆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8).

篇9

一、我省二三产业发展现状

 

我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较好,整体经济实力实现了提升。县域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区域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安平丝网、辛集皮革、河间电缆、清河羊绒、白沟箱包等一大批特色产业集群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农村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市场活力持续增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深入推进,建设标准化农家店39354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13个。新型服务业态不断涌现,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不断发展壮大。

 

二、我省二三产业发展目标

 

全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到2015年,县域生产总值达到216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9%,二、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89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产业集群加快发展,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县域产业集群达到50个,产业集群经济总量占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50%以上。县域龙头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超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培育省级以上知名品牌100个,驰名商标20个。农村服务业加快发展,城乡一体化流通网络格局基本形成,农家连锁店覆盖80%以上的行政村,商品统一配送率提高到60%以上。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增加,每县建立1个农业小额贷款公司。

 

三、努力发展农村第二产业

 

(一)培育壮大县域骨干企业

 

结合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实施,支持县域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信息产业、纺织服装等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实现规模扩张,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企业产品层次和市场竞争力,带动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引导县域中小企业开展与大企业对接配套活动,推进专业化分工协作,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尽快形成一批支撑带动作用强的县域骨干企业。

 

(二)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围绕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集中培育发展一批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规模大、链条长、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到2015年,全省培育县域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50个,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120个,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产业集群300个,50%规模以上企业进入各类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经济总量占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0%以上。

 

(三)加快县城经济建设

 

提高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吸纳带动能力,把县城打造成县域特色产业聚集中心、商贸物流中心、人口转移居住中心。充分发挥县城中工业聚集区和特色产业园区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县域企业向园区集中,重点项目向园区投放,创新要素向园区汇集。“十二五”期间,每个县在县城周边规划建设1个以上行业之间关联配套、上下游之间有机链接、吸纳就业充分、聚集效应明显、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工业聚集区,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构筑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互促双赢的新格局。

 

(四)强化招商引资

 

依托现有产业、骨干企业基础,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引进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竞争性强的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和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重点,开展“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制定和完善产业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外来企业投资兴业,鼓励现有企业自主引进项目、资金和技术。

 

四、努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一)积极发展农村商贸流通业

 

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支持城市商贸流通企业将服务范围向农村拓展,构建以城市大型流通企业为龙头,县级重点流通企业为骨干,农家店为基础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抓好“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和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改造提升农产品市场,加快推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构建新型、高效的农产品营销网络,重点改造升级200个大型农产品市场,推动200家超市或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产销对接。

 

(二)加快发展县域现代物流业

 

大力发展果蔬、肉类、水产品等冷链物流,完善粮食现代物流,引导支持供销社、邮政和大型城市商业企业完善农村物流连锁配送网络,扩大物流规模和品种,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网络。打造环首都物流产业带,在涿州、三河、香河、丰宁等环首都一线地区建设一批城市配送型、农产品供给型、空港服务型现代物流园区,使之成为承接北京物流外置的载体,满足北京市场供应的基地。

 

(三)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

 

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增设分支机构,争取在全省各县(市)的覆盖率达到50%。鼓励县级和市级农村信用社联社加快股份制改造,争取40%的县级联社改建成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加快建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争取50%以上的县(市)各建成1家以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300家。积极推动“三农”保险,加快养老、医疗和责任保险发展,扩大覆盖范围,降低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风险。

 

(四)积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产业

 

加快农村特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做大做强一批农村文化品牌和县级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壮大农村乡土艺术表演团体。依托特色农业园区和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森林生态旅游、滨海观光旅游、休闲旅游,支持农家乐、采摘园、庄园经济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按照“城乡统筹、‘三化’同步、富民强县”的要求,组织实施县域经济腾飞计划,鼓励各县发挥特色优势,抓好立县产业和立县项目,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篇10

关键词:泉湖二月八;文化产业;经济发展

文化,不仅是一座城市不灭的印记,更作为一种软实力,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凸显重要作用。在我国,习惯上总是把“县”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农村和农业就不称其为“县”。严格的说,农村文化产业又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农村居民为主要目标消费群的文化产业;第二类是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消费群的文化产业。在本文的论述中,农村文化产业就是指第二类———以农村文化为主要依托、在农村发展的、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消费群的文化产业,因为第二类农村文化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2017年,衡南县县委、县政府以“聚合优势、创新升级、挺进十强”为主线,以补齐工业经济、农业产业化、现代服务业、城镇化、发展环境五大短板为抓手,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县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稳中有进”。从总体上看,文化产业程度仍然偏低,基于此,衡南县把文化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统筹谋划文化产业发展,采取制度先行、品牌打造、项目带动等有效举措,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活文化产业发展内生动力。而作为神龙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衡南县泉湖镇则依靠“泉湖二月八”这个衡阳农耕文化源,带动当地经济迅猛发展。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泉湖二月八”历经风雨,洗尽六百年历史尘埃,重新焕发了夺目光彩,成为对外宣传的新名片。

一、资源挖掘,打造品牌

“泉湖二月八”地方文化特色鲜明,经过六百多年的不断演绎,现已发展为集农耕、商贸、科技和传统民俗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品牌。挖掘其资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商贸特点。“泉湖二月八”以农耕物资交易为主,明朝时期,泉湖二月八农耕贸易集市主要产业支柱有茶、盐、瓷器和丝绸棉布。民国以后,泉湖二月八遗留传承下来的主要经济支柱有四大农贸集市:竹木器市、牛市、种苗市、草药市。交易108样农具的“竹木器市”位列首位。尽管在工业化自动化发展的今天,已经不需要这些手工化的农具,但泉湖二月八市场依然有卖;牛市位居第二,牛是农耕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牛的耕作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以致五谷丰登。过去的牛市不仅卖牛,还有骡、驴等牲畜交易。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化的铁牛、插秧机、播种机、收割机、打谷机等已成为农机具交易的“新宠”;位居第三的是种苗市,品种繁多,涵盖五谷种子、林木种子、药材种子、百色花卉、各种园林绿化苗木及盆栽剪艺等;第四位是草药市,基本都来自云贵川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本土衡山草药、常宁草药、樟树脚草药和安仁草药等药号。一年一度的商贸集市,吸引了当地及周边乡镇和常宁、祁东、邵阳、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地群众和客商,上世纪末流动人口突破20万,交易额突破千万。从2011年树立品牌意识以来,交易额更是节节高升,以2014年赶二月八的统计为例,商贸人口达20万,交易额超过6千万。二是民俗特色。四大民间习俗:拜庙、唱戏、走亲相亲、特色小吃。它起源于寿佛庙会,本地干旱无雨,得到寿佛爷救助,因此每年的二月八烧香感恩寿佛爷之后,还要举行求雨的仪式,祈祷寿佛爷再次显灵,年年显灵,普降恩泽。泉湖二月八的祭祀仪式是借助一出戏的表演,由演员与观众共同完成,这出戏叫《满江红》。求神的“苦戏”演完之后,便是娱人的“乐戏”登场了,压台戏总归是《莲花落》,艺人大多唱的是《十二月古人》。古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通过庙会宣传弘扬,而现在的“泉湖二月八”,每年则由衡南县委、县政府组织县宣传部、县农业局、县文化馆等多个部门搭台,给七里八乡的乡亲们献上了一出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花鼓戏、渔鼓、皮影等戏曲曲艺表演类节目轮番上演,新时代赋予的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一首首作品中流淌,让人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拜年不歇客,拜到二月八。泉湖的春节拜年习俗也很特别。泉湖本地人以及他们在全州、郴州结的老亲,都会在二月八赶来拜年。走亲在二八,相亲娶亲谈恋爱也在二八。如今随着通讯时代的高速进步,微信、QQ和各种聊天软件的发展,已经再也看不到泉湖老街的馆子里那双双对对坐着前来交定情信物的年轻男女,只有那一声声青春的呼唤,还在洋溢着季节的喜悦。泉湖自古为歇马充饥带粮的官镇驿站,小吃品种丰富多样,麻园、包点、油圈、烧饼、糄粑、麻花、米豆腐、豆腐、鲜藕、湖之酒等地方特产温暖着四面八方宾客的肠胃。三是文化价值。“泉湖二月八”农耕商贸,体现了和气生财、诚信为本、公正务实的传统商业道德,延续六百余年不间断,体现了当地百姓接纳外地商贾“开放、包容、合作、共享”的古代思路人文精神。其文化内涵主要体现为:和善、祈福、感恩、笃行、务实,追求社会和谐,饱含勤政爱民、知恩图报、生产自救、民族自强等人文要素,由此延伸出的民俗民风,更是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是人民群众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拓展内涵,加强品牌

泉湖二月八有着得天独厚的农耕文化资源,为了打造极具冲击力的文化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必然要加强文化品牌的推介与研究,扩大影响、吸附资金,带动产业发展。从2011年起,泉湖二月八变民间自发为政府主导,树立文化品牌,除了农贸交易,还开展品牌升级,开展项目申报,艺术打造与宣传推广。同时在泉湖二月八节会上,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主题活动,为群众提供党的十精神宣传。文化、科技、卫计、交通旅游、农业、人社等众多县级单位,现场开展了志愿服务、政策宣讲、“春风送岗”专项招聘会,义诊服务,科技下乡等多项惠民活动,给基层老百姓送上更多实用农用资料,给群众送文化送欢乐送关怀送春风。2016年泉湖二月八集市商贾游人的人数达到30万人次。2017年泉湖二月八农耕庙会开幕当天,还请来了《中国诗词大会》亚军得主彭敏,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词互动见面会。用“泉”“湖”为主题字的飞花令,也使泉湖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这种弘扬传统的媒介,提升了人们的审美,侵染了灵魂,使泉湖二月八的湖湘文化内涵进一步得到提升。

三、生态多元,深化品牌

当今世界提倡的是环保,绿色产业是大势所趋,要加快发展创意产业,形成多元文化生态创意服务产业链。在大力发展文化主导产品的同时,做长产业链,向其他产业渗透、提升相关产业竞争力。2017年,新一届泉湖镇党委政府为进一步挖掘农耕文化,先期将泉湖文化站打造为小型“泉湖二月八”展览馆,向普通民众免费开放。同时投资1.2亿,规划“泉湖二月八”农耕文化体验园,规模为“一中心四线路八区域”,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向观光、休闲、体验的旅游方向转变。推进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农产品粗加工业和旅游产业融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经营。按照每年接待40万游客,旅游消费每人100元计算,年旅游收入将达到4000万元,除去各项开支,年均收入达2500万元,按此效益6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资。目前衡南县文体广新局、衡南县文化馆、衡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在备战“泉湖二月八”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明录。曾经赶二月八的人数不断减少,市场凋敝,2010年跌至4万人。从2011年泉湖二月八由民间自发组织改为政府主导,打特色,打品牌,2012年商贾游人超过10万人。之后不断的发展创新,摆脱了经济困境,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2013年二月八流动人口达15万,交易额突破4千万;2014年更是超过6千万;2016年泉湖二月八的商贾游人高达30万人次。“泉湖二月八”的产业化发展,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许慧宏.论民俗文化的产业开发———福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