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和金融学范文

时间:2024-02-26 17:5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工程和金融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工程和金融学

篇1

关键词: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投资理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153-03

教育部和财政部2010年7月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指导思想别强调,本科教育应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在高等教学错位竞争发展趋势下,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研究型重点大学的培养任务,地方院校应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

金融工程本科培养以地方财经类院校作为中坚力量,51%的金融工程本科在地方财经院校。财经类院校的人才培养受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严峻的挑战,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是“根据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确定财经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张进,2006)。因此,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也需要实施面向应用的人才培养改革,以顺应高等教学大众化趋势和响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教育部的本科质量工程。

一、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培养困境

国内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属于教育部认可的目录外专业,其培养是以国外金融工程硕士教育(Master in FinancialEngineering,MFE)为蓝本,要求学生具备金融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学科知识背景和专业能力。从学科结构、培养层次和学生能力分析发现,作为金融工程本科培养中坚的地方财经院校根本就培养不了本科生具备这种金融、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的专业能力。

1.地方财经院校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基础薄弱。作为金融、数学和计算机三学科融合交叉的体现,国外金融工程硕士通常由大学的商学院(国外金融属于商科)、数学系和工程学院联合授课,其实质是以数学工具来建立金融市场模型和解决金融问题。然而,地方财经院校传统的经济管理专业和学科体系限制了其对金融工程的数学和计算机学科支撑:一是这些院校的数学教学以“经济数学(俗称数学三和四)”为主,要求较低,即使为金融工程专业开设“理工科数学(俗称数学一和二)”,教师长期习惯“经济数学”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的深度和难度以及课程的成熟度都难以达标;二是地方财经类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也缺乏专业性,授课主要由偏重管理的信息管理学院负责,难以实现程序设计、算法优化等教学要求。数学和计算机偏科的现象不仅是地方财经院校,中央财经大学等教育部直属的财经院校也同样因为学科问题而被排除在“985工程”之外,与研究型综合大学差距明显。同时,财经院校学科偏科还体现在“金融工程”课程建设上,所有获得“金融工程”国家精品课程的高校都是具有综合学科优势的“985”研究型综合大学,没有一所财经院校,即使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财经院校也如此。因此,数学和计算机学科缺陷严重制约了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的培养。

2.地方财经院校本科层次难以到达金融工程的培养目标。在金融、数学和计算机学习过程,金融工程本科生面临工商管理专业同样问题,跨学科学习导致学生疲于应付金融、数学和计算机课程学习任务,泛泛的学习难以精通,因而数学建模的金融工程专业技术能力难以形成,这种天方夜谭式的学科交叉培养形同虚设。因此,以金融、数学和计算机学科交叉培养不适合地方财经院校当作金融工程本科的培养要求和培养定位,只适合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这不仅是国外金融工程只有研究生项目的原因,而且也体现国内实力雄厚的“985”综合性大学不设金融工程本科之上,例如四所“金融工程”国家精品课程高校仅武汉大学保留金融工程本科,而同是首批开设金融工程本科和“金融工程”国家精品课程高校的厦门大学2009年取消了金融工程本科专业。

3.地方财经院本科毕业生难以胜任目标职位。从培养方案来看,金融工程本科定位培养面向投行、基金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高层次金融技术人才——金融工程师(Quant),从事衍生品定价、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模型验证、模型研究、程序开发和风险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需要精深的数学建模能力,而事实上金融工程本科生只具备金融基础知识和常规业务素质。因此,地方财经院校培养的金融工程本科毕业生不能胜任需要数学建模的金融工程相关职位,同时各大财经招聘网站的相关职位招聘信息也从来不把本科毕业生作为招聘对象。

综上,地方财经院校难以将本科生培养成具有数学建模能力的金融工程师,因此,其金融工程本科培养必须重新定位。

二、金融工程本科面向投资理财的培养定位可行性

地方财经院校难以培养跨学科合格的金融工程人才,其金融工程本科培养必须顺应人才需求的趋势,经分析和梳理,面向投资理财的专业定位是现实的选择和最可行之路。

1.投资理财就业稳定而有潜力,是金融工程本科最佳的就业渠道。遵循著名哈佛校长德里克·博克将学生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就业市场)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思想(潘金林,2010),将投资理财作为金融工程本科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从培养规模来看,金融工程本科只需很小的金融就业细分市场,2010年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仅有2000—3000人,不到金融专业的8%;同时,整个金融就业市场前景广阔,2003-2007年我国金融从业人数比例不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齐小东,2010);再者,资本市场扩容和直接融资比例增长的趋势下,以证券业发展为基础的投资理财就业将获得结构性增长和突破,金融工程以投资理财作为就业方向将非常稳定。

2.投资理财紧密联系金融实务,是金融工程本科最好的切入点。由于数学和计算机培养的学科缺陷,地方财经院校实现不了数学建模解决金融问题的金融工程本科培养目标,只能退而求其次,弱化数学和计算机的培养要求,利用其经济金融的学科优势,凸显培养以投资理财为主的金融知识和能力,不失为可行之路。抛开数学和计算机课程,国外金融工程硕士的金融课程主要是股票市场分析、投资组合分析、期货和期权、资产定价、资本预算、固定收益分析、利率模型、金融风险管理等,这些课程正好构成投资理财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投资理财是金融工程的基础性工作,本科生可以从投资理财切入证券业,积累经验提升成为真正意义的金融工程师,未来发展空间和潜力无限。

3.投资理财实务素材丰富,是金融工程本科合适恰当的教学内容。投资理财内容翔实具体,既可发挥地方财经院校的学科优势,又能作为金融工程本科生的培养定位:(1)投资理财教学内容充实丰富,与以期货期权为重的金融工程教学因国内实务匮乏而枯燥空洞截然相反,投资理财实务工作成熟而繁荣;(2)投资理财的教学素材易于收集,例如,丰富的证券软件财经资讯和各大网站财经专栏的投资理财专题;(3)投资理财不仅是有丰富的案例和实务可供讲解和学习,而且得到以资产组合理论为代表的现资理论体系强有力支撑。因此,投资理财非常适合用来培养本科生。

三、面向投资理财的金融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应用型金融工程本科面向投资理财的培养定位是一条现实可行之路,为了进一步理清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培养的教学改革,本文以贵州财经大学为例,考察金融工程专业知识能力结构重新设计和课程改革。

1.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工程本科的背景介绍。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工程本科教学和培养由金融工程教研室具体负责,所属金融学科背景扎实、优势凸显,是贵州省唯一的金融学硕士学位授予点、金融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和金融学省级示范专业建设单位。同时,该学科的教学改革也备受关注,先后获得了教育部2009年度“‘面向基层、面向三农’的金融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贵州省级教学团队“金融学主干课程教学团队”和2010年贵州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改革研究”等项目。

同时,金融工程教研室师资科研实力强劲,投资理财专业背景扎实。该教研室15名教师博士占10位,集中金融学科70%的科研力量。同时,教研室以投资理财教学为主,有“证券投资学”省级精品课程、“金融工程学”和“投资银行学”校级精品课程;教师证券研究和从业经验丰富,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金融研究》和《管理工程学报》权威期刊发表证券文章5篇。

2.金融工程专业知识能力结构设计。参照刘德仿等人(2009)的“以能力为主线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框架”、发挥学科背景和教师专业背景优势,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工程教研室将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培养定位为投资理财,以知识能力结构体系作为议题进行教研室讨论,采用逐层分解的结构化方法,将专业能力结构体系分为方向、岗位、能力和知识点等四个层次:(1)就业方向分为投资分析和理财规划,其中投资分析是理财规划的基础;(2)岗位以就业方向为导向,梳理出适合本科生工作的相关机构的基础岗位,投资分析方向面向实务投资、证券投资、金融市场创新等三个岗位;(3)能力则是岗位需要具备专业核心能力,为了凸显专业能力,省略通识能力,以证券投资岗位为例,以基本分析、技术分析和投资组合等三种能力为主;(4)知识点是专业能力的知识基本框架,技术分析能力包括基本指标、分析指标、图形学、分析理论等四个知识点。

3.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与建设。与此同时,依据面向投资理财的专业知识能力结构体系,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工程教研室也提出了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和建设基本方向:(1)教研室集中精力重点建设专业主干课建设,专业课是教研室的主要任务和特长,而通识教育和基础课非教研室所专长,由基础教学部门负责;(2)选择投资分析作为专业主干课,理财规划为专业选修课,以体现投资分析作为理财规划基础的课程规律;(3)采用马建荣(2010)学科逻辑和问题逻辑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法,投资分析专业主干课以“证券投资学”、“金融工程学”和“金融衍生工具”为原始蓝本,借鉴国内相关课程的主要成果,按照不同投资工具分为八门课程(详细见表1)。

四、展望

地方财经院校是培养金融工程本科的中坚,但在由于学科结构、培养层次和学生能力的原因很难培养出真正具有数学建模能力的金融工程人才。依据地方财经院校的学科优势、金融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本科培养的特点,地方财经院校将金融工程本科培养定位面向投资理财,以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与研究型综合大学错位竞争的地方院校应用人才培养趋势。与此同时,针对地方院校应用金融工程本科培养,面向投资理财梳理出方向、岗位、能力和知识点的专业能力结构体系,并提出按照学科逻辑、问题逻辑和投资工具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依据学科优势、金融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本科培养的特点,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与研究型综合大学错位竞争的地方院校应用人才培养趋势,作为地方财经院校的代表贵财金融工程教研室将金融工程位面向投资理财,并提出由方向、岗位、能力和知识点构成的专业能力结构体系和按照学科逻辑、问题逻辑和投资工具改革的课程教学方案,这种应用型金融工程培养模式可以作为其他地方财经院校借鉴的范式。

未来落实面向投资理财的金融工程应用化培养,地方财经院校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转变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对金融工程的主要理论和思想进行重新梳理和组织,分课程讲解,避免同一个理论在多门课程重复出现的现象;二是吸收丰富的投资理财实务资料作为教学素材和教学案例,增强金融工程专业实用价值和实际意义;三是兼收并蓄,吸纳成熟的投资类精品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按投资工具细分的金融工程专业主干课程建设成为特色课程。

篇2

[关键词] 新疆;全国;金融学;课程; 差异

[基金项目] 本文为新疆财经大学教改课题“金融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研究与实践”中期成果

[作者简介] 周丽华,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国际金融,新疆 乌鲁木齐,830012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3)05-0060-0002

一、新疆金融学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一)新疆本科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本科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由17门公共通识课程、8门学科基础课程、6门专业核心课程、5门限制性选修课程、5门非限制性选修课程及实践环节构成。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必修课中的公共通识课程门数比金融专业课程门数多10门;第二,金融专业必修课中宏观课程比重高于微观课程比重;第三,金融专业课程中的定性课程门数比定量课程门数多8门;第四,注重新疆历史、民族宗教理论的学习。

(二)新疆研究生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由5门公共课程、5门专业基础课程和7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构成。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必修课中的公共课程门数比金融专业课程门数少2门;第二,金融专业课程中的宏观课程比微观课程多1门;第三,金融专业课程中的定性课程门数比定量课程门数多7门。

二、新疆与全国金融学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差异分析

(一)新疆与全国金融学分层次教育差异比较

目前,全国金融学专业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的教育。金融学专科教育主要培养从事基本的、具体金融工作方面的人才;金融学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综合能力较强的金融人才;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金融应用型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博士研究生主要培养金融分析、金融研究和金融决策的高级人才。

目前,新疆金融学专业分为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两个层次的教育,金融博士生层次的教育刚刚起步。在全国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综合能力较强金融人才的方针指导下,新疆的金融本科专业教育,为新疆经济金融界输送了大批金融专业人才。新疆的金融硕士研究生教育为新疆输送了研究区域金融和新疆经济金融问题的高级金融人才。

(二)新疆与全国金融学专业方向设置差异比较

全国高等院校在金融学专业的方向设置上是有差异的。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设置了金融学、信用管理学和金融工程三个方向;中央财经大学和厦门大学的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都设置了金融学和金融工程两个方向,新疆财经大学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只设置了金融学一个方向。

(三)新疆与全国金融课程内容及体系设置差异比较

新疆财经大学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的必修公共通识和基础课程共18门,较中国人民大学多5门,较中央财经大学多7门,较厦门大学多7门;必修和选修的金融专业课程共17门,较中国人民大学少15门,较中央财经大学少35门,较厦门大学少23门。通过对比发现,新疆财经大学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同全国著名高校的差异主要呈现出:其必修的公共通识课程及基础课程量大,必修和可供选修的金融专业课量特别少的特点。新疆财经大学硕士层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同全国著名高校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公共课程门数最少,金融专业课程门数较少的特点。新疆财经大学博士层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正在修改完善之中,目前无法同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厦门大学相比较。

新疆财经大学同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层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存在很大的差距。两个学校开设相同的课程仅有13门,而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23门(主要涉及税收、公司财务、投资经济学、风险管理、财务报表分析、财政金融形式与分析、金融学说史、金融衍生工具、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和金融数学方法及应用等)。新疆财经大学同厦门大学本科层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存在的差距也很大。两个学校开设相同的课程仅有13门,而厦门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24门(主要涉及金融监管、金融前沿问题、金融史、公司财务及数据结构与数据理论等)。新疆财经大学同中央财经大学本科层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存在的差距更大。两个学校开设相同的课程仅有13门,而中央财经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40门(主要涉及发展、产业、区域及制度经济学、经济金融学说史、经济金融法、期货与期权、项目管理、资产评估、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和财务报表分析等)。

三、新疆金融学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限制多元化人才培养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专业课程内容及体系设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两点:第一,本科层次必修课中的公共通识课程比金融专业课程多;第二,本科层次及研究生层次金融专业必修课中宏观课程比微观课程多、定性课程比定量课程多。这样的课程设置结构凸显了“厚基础”、“窄口径”的特点,这样的课程设置结构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多元化金融人才的需求。

(二)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限制专业学习视野

新疆财经大学同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厦门大学本科层次金融专业相同内容的课程仅有13门,而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23门;厦门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24门;而中央财经大学开设的,新疆财经大学却没有开设的课程共40门,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专业选修课的供给太少。为数不多的选修课限制了学生对于公司财务、风险管理、财务报表分析、财政金融形式与分析、金融学说史、金融衍生工具、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和金融数学方法及应用等众多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视野比较狭窄。

(三)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定量分析方法

新疆财经大学研究生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关定量分析的课程只有三门(金融数学、金融计量学和金融工程);中国人民大学除了开设金融数学、金融计量学和金融工程课程以外,还为研究生开设了数理分析方法与技术和现代统计方法与应用等课程;中央财经大学除了开设金融数学、金融计量学和金融工程课程以外,还为研究生开设了数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应用、运筹学、投入产出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等课程。显然,新疆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中定量分析方法课程的设置比较欠缺。

(四)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素质教育环节

新疆财经大学本科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涉及素质教育的内容,但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厦门大学都为金融本科层次的学生提供了相应的素质教育课程。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自然科学课、人文素质课和艺术教育课,中央财经大学开设了应用文写作、逻辑学、文献检索、财经外语、大学美术、大学音乐和大学影视,厦门大学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和跨学科基本课程组。

篇3

关键词:财务管理;金融学;经济学;融合教学

高等教育中,财经类专业囊括的范围较广,常见的专业包括市场营销、会计、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统计、财税等经济与管理类。这些专业之间都有宏观、微观、市场、政策、核算的联系,这一系列的因素构成了整个的财政经济体系。因此,选择财经界的任何一个专业,其他一系列的财经知识也都是有必要涉足的。

一、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缺乏金融、经济知识的原因

基于知识的全面性和财经知识的贯通性,本文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对高等教育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进而研究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金融学、经济学融合教学的必要性。

(一)专业定位不准确

当前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以培养职业型人才为首要目标,对学生多学科涉猎、全面发展的认识不够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学习到的多是会计类知识,因为会计专业将来就业机会多,可操作性、实用性较强,契合应用型高校的教育目标。而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也深受就业市场和学校教学理念的影响,对会计知识关注度较高,对财务管理专业课不甚重视。

(二)学科划分过细

过度细分的学科,相互之间的纽带被强行割裂,知识体系不完整、不衔接。事实上,这些专业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利用手中的闲置资金进行投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财务管理行为,在选择投资项目之前,了解国家的政策是十分必要的,需要财政学的相关知识;但了解国家的政策还远远不够,整个经济环境的概况要熟悉,经济学会来解释市场规律;至于选择什么样的产品或者项目来进行投资,金融学在金融创新产品方面派上了用场;会计核算负责记录和监督经济行为,进而指导其后的经济决策。由此可见,一项理财投资想要做好,需要几门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三)学生对金融学、经济学兴趣不高

本人入职高校不久,身为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了解到本专业的学生只对会计相关的知识感兴趣,财经新闻从来不看,原因是看不懂、没意思。经济常识、金融理论都知之甚少,更别说将其理论用于实践和理财规划了。这种现象并不是由于学院没有为财务管理或会计类学生开设经济和金融相关的课程,而是因为学生甚至老师都觉得这些课程是外专业的,没多少作用。加上就业形势的严峻,学生们只钻研本专业的几门核心课程,考研、考证热度不减,其他的知识懒得学习甚至懒得了解。但是,我们要培养财会专业学生的眼光,不能只局限于记录和核算,要将眼光放长远、视野开阔,从整个经济形势着手,旨在核算准确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创造价值的决策能力。综上所述,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会计以外的其他财经专业课,尤其是经济学和金融学,这两个学科既是基础也是热门。

二、金融学和经济学的概念及关联

金融学是在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学可以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而金融学便是经济学的货币表现形式,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一部分,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和货币流通不可分割,把信用和货币流通紧密联系在一起,金融学的基本内容是:研究它们本身的运动规律和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范畴的相互制约关系。最近几十年,金融学发展迅速,无论是在理论领域还是实践领域,金融市场生机勃勃,不断创新,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各大高校也都越来越重视金融学学科的建设。主要开设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世界经济概论、金融工程学、国际保险、信托与租赁、公司金融、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统计分析、国际结算、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课程。金融学专业的课程里,有一半属于经济学的内容。

三、将金融学和经济学知识融合注入财务管理专业教学

从对金融学和经济学的介绍可以看出,要想在金融学界和经济学界有所专长,精通上述主要课程是首要之举。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本身对经济和金融的敏感度偏差一些,基础不牢,在继续学习中难免会吃力,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财务管理专业非经济、非金融科班出身,学生们并不需要太过专业的金融经济知识,只是为了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为财务管理工作的核算、决策工作提供帮助。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应选择从兴趣培养入手,慢慢带入,多加实践,寓教于乐。

(一)培养兴趣

笔者平时浏览微信平台发现了一个财经新闻的公众号,这个公众号推送的信息很有意思,是通过画图、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财经事件,十分生动形象。课堂上跟学生说起本专业的学生要培养经济和金融的敏感性,顺便把这个公众号推荐给学生们。一段时间以后,有学生反映非常喜欢该公众号,从最开始的新鲜好奇,到现在每天都会特意翻看当天的财经信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途径把财经信息介绍给他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金融学与经济学理论融合教学

从教学顺序上来说,金融学是在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了解经济学的发展史和重要理论,是继续学习金融学之前要夯实的基础。从教学效果上来说,在理论介绍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案例教学。充分利用网络共享资源,发动学生们亲自去查找相关金融学和经济学案例,结合理论基础,小组分析讨论,再进行汇报总结。

(三)多增加实习实践环节

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网络,校企合作项目多推荐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不只是会计职位的工作,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也可以推荐学生加入,一方面,消除他们对金融行业的不了解;另一方面,对所学的金融学和经济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融合。对各类相似或迥异的知识进行巩固,莫过于将之结合实务加以运用,能够显著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和阐释,我们可以看出,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加强金融、经济知识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应从兴趣出发,夯实理论基础,多加实践,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吴英杰.后危机时代的高校金融教学该给:理论发展与实践模式[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04).

篇4

[摘要]:本文说明了国内高校金融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在介绍和分析国外高校金融学教育特点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国内高校金融学教育理念,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思考和建议。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因此金融学是一门具有特殊地位的学科,具有极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全面开放,中国金融业不但面临着外资金融企业在国内的强大竞争压力,还必须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显然,当前形势下国家必须加大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金融人才的力度。未来的金融业从业人员不仅要懂现代金融实务,熟悉国际金融市场惯例,而且要懂得金融投资管理和金融企业管理,能够进行金融创新产品设计,通晓英语、计算机、法律、电子商务等相关知识。金融网络化与工程化的发展,给新世纪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我国的金融教育是一种建立在传统金融产业,特别是传统银行业基础上的金融教育,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原目录中的“货币银行学”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合并为“金融学(含:保险学)”专业,既反映了这样的认识,也是当前国内金融学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碍。而现代金融学教育的开展还面临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高校培养的大多数金融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最终必将影响我国金融业的业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的高校迫切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金融学教育模式,在和国际接轨的同时改革金融学教学方法,根据自身情况探索和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学教育体系。

一、国外金融学教育的特点

尽管西方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程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亦有共同点,例如都十分强调培养学生宽广而扎实的理论基础(既包括通识教育的知识,也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特别是面向实际工作的能力,强调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做贡献两者的结合。西方高校的金融学教育特别强调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不少西方国家的高校就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作为培养的目标提出来,这其实真正体现了高等本科教育的实质目的。而反观我国高校的金融学教育,正是由于这个目标不够明确,才会过多的给学生灌输一些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脱节的无用的知识,而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以后也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多数西方国家的大学都认同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因此,它们的教学计划都十分注重通识教育,即培养学生广泛的文化意识,这当然也会反映在金融学这样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中。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会要求金融系学生在头连年里学够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的基础课程,甚至还需要学习文学、写作、数学、生物和物理。然后才是是公共核心课程部分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主要由经济学类、金融类、会计类、管理类及市场营销类等课程组成,其金融学专业课程包括金融会计、公司金融、投资学、衍生证券和金融中介机构等。这样的教育模式强调基础和能力的培养,辅以良好的教学,就能把学生培养成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与国内金融学教育的一个很大不同在于,国外大学的金融学专业都是以微观金融,即金融市场、投资和公司财务为主,而不是以宏观金融,即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为主的。

国外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大体上都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一般均有十分严密的前导课程安排,以保证学生在修学高级课程之前已经掌握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前导知识。比如,在学习金融经济学课程前,一般都要求学生修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学习公司理财课程之前,学生一般都要将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等课程修学完毕;学习金融工程之前,必须学完投资学等,这既能保证每门课的授课质量和教学要求的严格贯彻,又能指导学生在种类繁多的课程中进行选择。(2)专业课程设置十分丰富多采。国外高校在金融学课程的设置上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专业必修课一般只有3到4门。尽管课程的命名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货币经济学,金融市场,公司金融,投资学和期货期权这几个方面。而专业选修课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学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特长设置。这些课程有的紧密联系实际,有的紧紧扣住金融学前沿理论的进展,有的课程国际化色彩浓厚,都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益。(3)国外高校金融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的内容,一般都会涉及该课程应该涵盖的金融学理论和知识点,这一点对于保证金融学本科生完整的知识结构至关重要。但是与每一门专业课程所具备的广度相比,其所涉及的有关理论的深度则是参差不齐的,有的课程紧紧围绕现代金融学前沿理论,例如资产定价理论。而一般的课程,由于其出发点主要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此这些课程往往重介绍轻分析、重实践少理论,例如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等。(4)在国外高校所有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中,都十分强调实践环节。最为简单的就是强调通过课程作业,包括作文、小课题、案例分析等,强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还会安排金融和统计软件的学习和练习,案例研究,学生讲述,乃至社会调查等。比之课堂讲授,这些方式的优点都是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培养能力。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差距是明显的,课程体系不合理,教材陈旧,教学手段僵化,都是急需改进的地方,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对金融学这个学科的内容和办学目标的认识问题。

二、国内金融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我国加入WTO意味着我国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国外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的竞争,同时,我国的宏观金融监管也必须走向国际化,融入国际金融协调、监管过程中。这就需要高等教育部门顺应时代的呼唤,培养出既熟悉本国金融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又通晓国际金融规则和惯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竞争、国际合作需要的金融人才。高校金融教育的改革可以说势在必行,根据以上分析,这里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首先,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在对照国外教学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上实现突破,才能保证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成功。具体而言,就是在教育观念上要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在培养目标上要实现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到以培养综合素质以及能够适应社会各种需要的金融学通才为目标的转变。

其次,全面与国际接轨,以现代金融学为核心规划金融学教育体系。彻底转变我国金融学科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的教学思路,突出微观金融学为主的办学方向,强化微观金融类课程建设。根据金融学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在注重金融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建立起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建立起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不仅仅是学到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培养出优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未来个人发展和工作打下厚实的基础。

第三,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面对金融全球化、网络化、技术化的趋势,金融学本科教学必须做到与法学、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既是金融学科发展所需,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调节市场运行和交易行为的最重要的制度基础就是法律。因此,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对培养金融人才尤为重要。金融活动通常以数理模型为基础,缺乏较高深的数理知识,不仅很难登其堂奥,更不用说去设计和开发新型金融工具。金融的高科技化又使得传统方式进行的融资和支付业务,为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的现代金融所取代,使金融学科成为了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新型边缘科学。外语和计算机更是跟随金融学科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性技能。知识再生能力指的是一种学习能力。我们不可能在本科教育阶段解决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生文理交叉,理工结合,知识结构合理化,有利于提高他们走向社会后的再学习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第四,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考虑到金融学科更具有实证和实用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一般的理论解释,而应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对于像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保险学等宏观类课程,可在着重讲授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组织课题讨论、撰写小论文和学术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于像公司融资、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投资理论等微观类课程,应突出其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可通过案例教学、聘请业务人员授课、模拟实验等手段,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最后,高质量的金融学教育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保证。由于现代金融学的引进是很晚的事情,国内高校金融专业的师资队伍不是很完整,水平更有待提高。从事金融学教学的教师,需要对各种金融经济理论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社会对各类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也有着深刻的理解。正是通过教师与社会及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各种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才能得以酝酿并付诸实施。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需要从海外引进人才,更应该立足于师资的培训,以及通过加大高水平的研究的支持力度促进师资队伍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张亦春蒋峰,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0/5,pp69-73.

[2]王聪,提高金融学科教学水平的思考,暨南学报,2001年6月,pp91-95.

篇5

理工类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论文得到“浙江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金融工程教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e11150)、“浙江理工大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改革项目——金融计算创新性设计实验项目”、“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培育项目——风险投资与风险管理双语示范课程”项目支持。

【作者简介】徐少君(1979—)女,浙江宁波人,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从事金融学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

郭 晶(1974—)女,内蒙古人,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硕士,从事金融学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

随着金融全球化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层次、应用型优秀金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这对我国传统的金融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理工类高校,其最大的优势在于理工学科的深厚沉淀和学生具备相对良好的数理基础,因此在学生的培养上应突出这一“理工”特色,围绕着“数理化、微观化、信息化”的要求,“使学生了解我国习惯采用的宽口径金融的概貌、把握宽口径金融学的大体内容”这一普遍要求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鼓励发挥理工类高校的优势,注重微观化与应用性,特色发展。

1.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分析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全面进行开放式教学改革

理工类高校对金融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首先就应该强调专业通才教育,强化专业理论基础和其他通识性知识的学习,从而使金融学本科学生能够在金融机构或非金融部门中胜任相关专门工作,也能够为有志于进一步学习深造奠定宽厚的基础。由此,理工科类高校的金融学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首先应该重点关注对金融及相关领域的原理性知识与专业技能进行系统训练,注重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式培养,课程体系上也要注重学习掌握基本经济金融理论及其应用,要求掌握现代金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管理技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外语和数学等现代金融活动所必须的工具。当然,作为理工类高校,实践操作、定量分析是其鲜明的特色,因此,对于金融学本科学生的培养,理应注重学生对金融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的掌握,强化定量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实践操作能力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为此,“灌输式”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形势需要。面向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的金融教学要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内容上需要打破课程间的界限,进行以学科为基础的整体化的能力培养,通过开放式的教学平台、教学基地、教学实验,实现培养目标。

2.定位于“商学院模式”,突出微观金融的教学

国外金融学专业的定位包括“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前者注重学生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能力和对宏观问题的把握能力的培养,注重系统的理论训练和扎实理论功底的培养;而后者注重学生的竞争能力和未来的就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对微观金融业务的熟练掌握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尽管各有优劣,但从国外一流大学来看,“商学院模式”在规模和影响上似乎更胜一筹,这一点也的确值得注意。

我国传统的高校金融学专业本科体系往往以宏观金融课程为主体,偏重于宏观金融分析、偏重于理论方面的经济学和金融方面的分析,更类似于“经济学院模式”。然而,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金融学的学科定位一定要立足于社会需求和时代特征。随着现代金融学越来越多地从微观方面对金融进行研究,成为管理市场以及指导微观企业行为的重要手段,现代金融人才的培养,更符合“商学院模式”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是符合理工类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办学特色,即: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有效的沟通能力,做到文理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

为此,顺应金融理论发展的微观化趋势,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突出强调对学生微观金融领域的能力培养。一方面,通过课程体系的“微观化”设计,实现对金融新形势、新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积极进行教学方式与手段的革新,通过实验教学、开放式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课外培训等多种形式,实现对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3.注重微观化、学科交叉与实用性,实现课程设置的改革

A.注重微观化

这里的“微观化”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根据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趋势,增加资本市场理论方面的课程。从以银行为绝对核心的传统金融体系,转化为银行和资本市场并重的现代金融体系,是任何一国金融体系都要经历的转变阶段。因此,对于理工类高校,尤其需要在金融课程设计上加大资本市场理论方面的课程。例如,在资本市场基础理论方面,应增加投资银行学、投资学、有效市场理论、行为金融学、金融经济学等课程;在资本市场应用理论方面,应增加金融工程学、家庭理财学、公司理财学、衍生金融工具等课程。

二是金融专业课程要微观化。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金融运行效率越来越取决于微观主体的行为,金融学研究也呈现一种微观化的倾向。因此,理工类高校应首先顺应金融理论研究的微观化趋势,首先实现金融专业课程的微观化,如可增设网络金融、金融信息学、金融数据库、金融会计学等课程。通过专业课程微观化,真正从金融机构微观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来传授相关知识,培养符合实际需要的金融人才。

B.注重学科交叉

目前,国内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上主要还存在着“注重银行理论、忽视资本市场理论,注重宏观金融理论、忽视微观金融理论”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强调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对理工类高校而言,发挥自身的优势交叉学科尤需注重以下学科的交叉:

一是金融与数学的结合。随着微观金融学和金融工程学的兴起,金融业务更多地涉及微观主体的理财活动、资产选择活动等,这些微观金融活动通常是以一些数理模型为基础进行的。理解和运用这些数理模型需要较高深的数理知识,这也正好凸显出理工类高校的优势。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也要反映这一要求,一方面必须在已有的一般高等数学课程上增加如计量经济学、运筹学、博弈论、随机过程、泛函分析等课程,增加数学类权重;另一方面利用已有的金融数学化发展的成果,开设金融工程学、金融随机过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等金融课程。

二是金融与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金融业自身是一个充分运用高科技的产业,作为在计算机信息领域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理工类高校学生,尤其需要利用高技术手段为金融业开辟新的服务方式和发展空间,更好地凸显人才培养特色。具体而言,金融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一方面体现在金融专业学生能熟练掌握各类信息技术上,尤其使用大量金融数理模型的软件;另一方面体现在直接将信息技术引进金融专业教学之中,如开设金融电子化、网络金融方面等课程,使学生能较好地在金融专业学习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篇6

关键词: 高校金融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信息反馈

当今高校金融教学改革多数局限于学校内部,以在校生的信息反馈作为依据,而对走出学校的毕业生反馈信息则重视不够。这种封闭的信息环境,不仅使高校无法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改革方向,而且使本科教学与实际需求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而毕业生离校后,对学校教学方面的各类评价,毕业生所在单位对其工作情况的评价,等等,都蕴含了大量有效信息,可作为高校改进教学质量的有效依据。

为了更好地推进金融教学改革,我校通过各种渠道,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以及毕业生对金融教学的意见进行了调查,取得了宝贵的资料,为构建与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机制,推进金融教学改革,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一、对毕业生反馈信息的分析

(一)以用人单位为对象,针对毕业生表现的调查。

通过对各类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对毕业生的反馈结果显示:企业对学生在思想觉悟、职业道德、个人修养等方面满意程度为85%;对学生的业务素质、综合能力等方面满意程度为85%;对实践能力、人际沟通和创新能力满意程度为80%。总体情况相对较好,说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是基本满意的。

(二)以毕业生为对象,针对金融教学情况的调查。

我校采用座谈、电话咨询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连续三届近百名金融专业往届毕业生,在金融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师资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征求意见。对毕业生意见统计的结果如下:(1)在课程设置方面,92%以上的同学提出,实践课程比重太小,无法对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深刻了解。部分在人民银行及管理部门工作同学提出,金融应用文的写作训练相对偏少,使毕业生不能将金融理论娴熟地应用于实际分析。(2)在实践教学方面,80%以上的学生认为,金融专业的综合试验应该加强,应改变校外实习相对偏少的情况。(3)对于师资方面,85%以上的学生表示教师的教学态度端正、授课认真,也有学生认为教师的学历层次还有待提高,实践经验相对较少。

通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我们可以分析和提炼出对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的有用信息,以此为依据,推进我校的金融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要求。

二、从信息反馈折射出我校金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滞后于市场需求。

1.侧重于宏观金融理论,微观金融理论的教学安排比较少。

突出表现在:重宏观经济理论的经济学和金融学学习,轻微观领域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的学习;专业课程设置单一,忽视与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知识缺乏系统性;数理基础比较薄弱,大部分学生在金融工程、证券投资学、期权定价理论等课程的学习中面临很大困难。

2.教学内容老化。

目前一些传统专业课程(如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等)的教学内容仍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上,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已不合时宜,与现实有一定差距。

(二)实践教学比重较小。

我校对实践教学一直比较重视,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在校内模拟实训中有专门教师担任主讲,在校外初步建立了实习基地和合作单位。虽然这些做法为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一定条件,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践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以实验室模拟教学为主;第二,金融实践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实践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精通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其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多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做到实验教学有的放矢,无法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三是实验室建设经费短缺,金融综合实验的开展受到限制,且实践教学工作烦琐,而学校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影响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金融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我校金融学科师资队伍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流失的问题逐步得到控制,新增师资的学历层次也大大提高,但就金融学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言,在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上还不尽合理,对国内外的金融理论与实践认知不够,对金融学科的先进教学经验与学术动态、前沿发展等很难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在实践教学方面也缺乏扎实的经验,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和用人单位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三、利用毕业生信息反馈推动金融教学改革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专业通才。

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坚持适应市场化对人才的需要和金融学微观化、数量化、交叉化等的发展趋势,强调基础理论、实际工作技能、社会适应性和综合素质。教学目标定位要从专才向通才转变,从偏重理论转向理论与务实并重,从专业知识型向综合素质型转变,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改革课程体系设置,体现本校特色和优势。

1.将课程体系的中心逐渐从宏观转向微观。

增设新的微观金融课程如金融工程学、金融风险学、金融创新学、金融效率学等。强化数学、法律、英语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学习,注重金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间知识的交叉融合和互相渗透,构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宽泛的知识基础。强化数学知识的基础性位置,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数理分析基础和运用数学模型的技能。大力引进兄弟院校金融学科的先进课程与科研成果,积极吸收名校金融学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完善金融学科体系。

2.提高应用计量经济学教学比重,开设特色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是一个舶来的概念,其实质是一种课程开发策略,指学校根据自己的育人目标自主进行课程开发。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能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及学校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金融学教学中,有关金融学教学原理的讲授一般涉及运用图形解释或数理推导,因此,应该加大应用计量经济学在金融教学中的分量,加深对金融理论的理解。

对我校而言,金融和统计专业同在一个系部,统计专业的资源可以为金融教学提供各类统计工具和方法,对于开设《金融工程》、《保险精算》这样的课程有很大帮助。所以,我校金融教学课程设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向金融的计量分析和风险管理方向转化。当然,要使校本课程真正发挥作用并为形成学校特色服务,还必须使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校特色建设相一致,使校本课程成为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丰富金融前沿知识,开展金融专题讲座。

培养应用型高级金融人才不仅要有创新的手段,还要有创新的思维,这对学生在学科专业知识的丰富和及时更新完善是非常重要的。教科书从编写到印刷出版,往往要经过一两年的时间,其中一些内容已经发生了变化。要让学生始终站在知识的最前沿,除了教师在课堂上及时更新知识外,还应与研究部门和金融机构合作,请专家学者或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士,通过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及时补充本专业或和专业相关的前沿知识,把握最新的学科动态,让学生熟悉我国及国际金融政策法规和惯例准则、金融机构新业务和管理创新的动态,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对经济金融活动进行综合判断和分析,增强分析和处理新问题的能力。

(三)完善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1.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前提。在制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时,应尽可能考虑本校金融专业发展方向和学生的特点,设置的方案既应有可操作性,又应保证实施的效果。首先,从教学模式看,应构建将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在现实经济中,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创新不断,这就要求金融实践教学不能仅靠课堂上的案例教学、单项的课程实验或者是在金融实验室的综合实训完成,还必须与金融实际业务部门密切合作,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从教学内容上看,应以专业为基础构建科学的金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并设计相应的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目前多数高校的金融学科包含商业银行、金融工程、保险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实务操作性很强,对实践技能要求较高。因此,应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建立金融综合实验室,提高校内实训教学水平。

目前我校已经建立了金融模拟实验室,在承担金融课程课内实验教学和校内实训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来看,金融实验室的建设水平较低,硬件配套不先进,软件配套不全面。因此,我校应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配备技术含量高的硬件设施,不断更新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软件和内容,使实验室不仅能满足商业银行经营业务、证券行情分析和交易、期货期权交易、外汇买卖和保险业务等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还能浏览国内外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实时行情,跟踪了解国内外金融业的变化,实时地将行业或专业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引入教学。这样,实训教学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模拟操作熟练掌握基本技能,而且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实验室应该有完整的实验课资料及实验室相关的制度。应鼓励教师从事高级别的教学改革项目,并把教师的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有组织地进行相关教学人员的实验教学研讨活动,摸索出适合金融专业的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法。

3.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金融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金融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必须将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密切结合起来,把学生置于真实的金融环境中,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际业务操作技能。为此,我校结合金融专业的特点,在市场中广泛寻求合作伙伴,与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建立合作培养人才的基地。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应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咨询公司等金融机构和企业签订协议,使之成为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加大学校与上述金融中介的合作力度,促使其与学校良性互动,有利于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行业和企业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条件,提高学生的金融业务操作能力。

(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影响金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金融教学的专业性很强,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首先,切实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提高教师的金融理论基础,完善知识结构。通过鼓励中青年教师以进修、培训、攻读学位、参与课题等形式提高业务水平,为教师的培训提供更多的机会、更便利的条件,力求使师资队伍达到“三高”:高水平、高学历、高师德。

其次,强化教师自身的实践环节。部分教师虽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却不具备相应的操作能力,只能动口不能动手。他们大部分从学校到学校,对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缺乏实践经验,只能照本宣科或泛泛而谈,难以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加强业务培训,创造条件让实践课教师到实际工作部门调研或学习,努力提高现有教学人员的实践教学水平。学校还可以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事业单位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人士到高校任教或兼职,充实实践教学队伍,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使金融学实践教学建设和改革取得成效。

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金融学教师工作业绩考核体系和职称评聘制度。学校应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形成金融学教师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调动金融学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让更多的教师安心高等教育岗位,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中,形成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使金融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置于坚实的基础上。

广泛采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信息,使其更好地应用于金融教学改革,这样才能使培养出的金融人才达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市场和社会。

参考文献:

[1]焦方义,杨忠海.对金融教学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

[2]王晓军.论现代金融人才培养与高校金融教学改革[J].当代经济,2008,(13).

[3]卢珍菊.合作培养造就应用型高级金融人才明[J].高教论坛,2006,(5).

[4]邢天才,刘丽巍.金融学科建设中的实验教学改革问题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09,(1).

[5]刘波.曲春青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8).

[6]刘灿.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7]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8]蒋天虹.关于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5).

[9]张在宁.试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反馈系统的构建[J].体育与科学,2009,(6).

篇7

关键词:金融学教育;投资学;公司财务学;CFO;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2-0078-03

一、我国金融学专业课程与西方大学的区别

(一)我国金融学专业课程的特点

目前我国金融学科内涵的理解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

1 传统金融学科的内容。从我国目前的教学与研究实践(包括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大学,不包括理工类大学)来看,传统金融学专业的主要对象是货币经济学(包含货币起源、职能,货币供求理论,货币政策理论与操作)、金融机构及其管理(其中最主要的是银行的运作和管理,包括银行的计划、财务、人事等方面)以及金融市场的运作(多强调金融市场的功能性因素,忽视其对微观主体如公司和个人投资者的作用),基本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金融理论的宏观分析层面和金融理论的微观分析层面。

2 “海归”人士对于金融学内容的概括。“海归”人士对于金融学科内容的概括实际上代表欧美大学商学院(其中以美国大学商学院为主)的看法。他们把传统金融学的宏观层面内容归纳为Money Econourics,认为它属于宏观经济学的一部分,应该把它抽离出来,放在经济学院讲授。真正的金融学应是Finance或Financial Economics,这一部分内容应该放到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或管理学院。目前我国理工类大学的金融学科课程体系就是这样设置的。

(二)西方国家金融学专业的内涵

1 西方国家金融学专业的内涵。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c・默顿教授在其《金融学》一书中指出,金融学是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如何进行资源跨期配置的学科。因此,国外金融学的研究主要包括四个层面:一是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二是投资者行为;三是金融资产的价格行为和金融市场的微观结构设计;四是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及投资基金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运作。可见,国际通行的金融学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精神,其核心是从微观角度研究不确定条件下。能够实现资本最优配置的金融资产均衡价格。事实上,Finance在美国已演变为一门以微观经济主体金融决策为核心的学问。就其主要内容来看,翻译成中文,多以“金融市场学”、“资本市场学”、“投资学”、“证券学”等名目成书。至于分别就其中的某一方面,如风险管理、资产评估、衍生工具定价等单独讨论的著述和译著,种类繁多,很难一一列举。特别地,自从1958年莫迪利亚尼与默顿・米勒通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一文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后,原本不相关的投资学与公司财务学就成为密不可分的一个金融学整体――Finance。从美国历届金融学诺贝尔奖得主以及罗斯、伯瑞汉姆和费玛等著名金融学家对于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和成就看,都是把资本市场理论(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效率市场理论等)和公司财务理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因而他们也被称为财务学家。

2 西方大学金融学课程的组成。1997年,美国学者RonaldW.Melicher等在他们的著作《Finance》(金融学)第九版中将金融学分为如下三个部分:金融系统(The Financial System)、投资学(Investments)与公司理财(Business Finance)。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著名金融学家钱颖一教授则认为,美国的Fi-nance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Corporate Finance,即公司金融,包括两方面:一是公司融资,包括股权,债权结构、收购合并等;二是公司治理问题,如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等问题。第二部分是资产定价(Asset Pricing),它是对证券市场不同金融工具和其衍生物价格的研究。这两部分合起来就是国外所指的Finance,即金融。香港科技大学教授、著名金融学家郎成平更进一步认为:“金融学领域基本上包括了两大主流:第一是投资(Investment);第二是公司财务(corporateFinance)。投资学主要是探讨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包括股票,债券,期权和期货)定价模式。关于课程方面,投资学领域可以开设如下课程――投资学(探讨金融市场的组织和特性,股票,债券和期权与期货的基本特性和基本定价),固定收益债券(专门探讨政府债券和公司债的特性和定价),国际金融市场(介绍国际金融市场的组织、运作和金融工具的运用,利率,汇率的定价和特性等等),期权与期货(专门探讨期权与期货的特性和定价)。公司财务主要是探讨公司实物投资与财务运作的决策过程。公司财务学领域可以开设如下课程――公司财务,公司兼并与收购,公司治理。公司财务课程讨论如何评估(实物)投资项目的收益与风险,投资项目的融资,股利政策和破产与重组等等课题。公司兼并与收购课程探讨如何利用公司财务课程所学到的评估与融资手段进行企业或项目的收购。公司治理探讨公司财务政策对股价的影响,也就是如何透过公司财务的运作以追求公司价值极大化。”

可见,中西方大学在金融学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二、我国企业界迫切需要精通金融学与财务学的CFO人才

(一)现代公司制度中CFO的作用与职能

CFO(Chief Finance Officer)意指公司首席财务官或财务总监,是现代公司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顶尖管理职位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只有美国的少数跨国公司设立CFO的职位。到了20世纪末,随着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在资本市场充分发达的国家,CFO已经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职位。在一个大型公司运作中,CFO是一个活跃在金融市场操作和公司内部财务管理之间、不可缺少的角色。其第一个任务是进行投资决策,第二个任务是融资。当公司的发展需要融资时,CFO就要到金融市场上去,分析哪些融资手段所获得的资金成本最低,最适合公司的资金操作模式并在时间上也匹配,并进行相应的融资安排。此外,CFO作为CEO的真正伙伴还参与公司决策,对公司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在现代商业社会中CFO是职业经理人最向往的职业之一,但做一名成功的cFO并不容易。CFO必须具备丰富的金融市场和公司财务的理论知识和实务经验。

在美国,CFO要负责财务、会计、投资、融资、投资关系和

法律等诸多事务。公司的财务部门、会计部门、信息服务部门都归CFO管理。除了负责公司与投资人的公共关系,CFO还要保证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拥有足够的现金,要保证有足够的办公和生产经营空间。此外,公司自身的投资事务和复杂的法律事务,也都由CFO来统筹管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与国内对这一职位的字面理解不同,在美国担当CFO的人才并非财务人员,而通常是具有丰富金融市场运作经验的人。在公司并购活动频繁发生的今天,资本运营已成为公司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个合格的CFO必须不断地盯着金融市场,寻找那些适宜的并购目标,或是发现哪些公司正在试图并购自己的公司,并进行相应防范。事实上,美国优秀的CFO通常在华尔街做过成功的基金经理人。

(二)目前我国企业CFO的知识结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国内企业面临着空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残酷的市场现实对国内企业在规模扩张、资本规划、融资筹资、资金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资本管理水平上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据调查,目前我国只有极少数外向型的大企业设置有CFO职位,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企业的CFO主要有两类不同的工作经历背景:一类来自于传统的财会管理人员,另一类具有投资分析的工作履历。因而我国CFO的工作重点都有些偏颇:前者只注重于成本节约控制和风险管理,后者则只注重在投资领域利用财务杠杆和创新机制创造更多的财富。通过对比我们看到,现代经济社会对cFO的职能要求不仅包括以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知识为重的会计核算、融资与资金调度、成本与风险管理等传统职能,还更多地体现在以投资学知识为主的企业并购和价值管理等战略职能要求上。显然,目前我国CFO这种单一的知识背景远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转型对其角色的要求。因此,国内企业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CFO财务体系已迫在眉睫。

三、CFO的职能为我国金融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CFO的职能为我国金融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CFO的职能实际上是与美国Finance学科的发展息息相关的。1985年、1990年莫迪利亚尼和默顿・米勒分别获诺贝尔奖,他们的成名作,即把投资学与公司财务学结合在一起的MM定理也作为Finance的奠基理论而成为显学。马科维茨、威廉・夏普、罗伯特・默顿、迈伦・斯科尔斯等著名Finance学者在1990年和1997年纷纷获得诺贝尔奖终于使金融学,财务学在美国取得了不可动摇的地位,而这一时期正是CFO在美国公司治理结构中脱颖而出和大放异彩的时代。

与之相对应,我国CFO的知识结构缺陷可以追溯到我国金融学的方向设置。

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金融学专业侧重于投资学方向,并不重视财务管理方面,也极少安排公司财务学方面的课程。正是这种课程设置安排的缺陷,导致我国无法培养出合格的CFO人才。CFO人才的缺乏又进一步影响我国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不过,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的需要比一百所大学更能促进科学的发展。企业界对于精通投资学与财务学的CFO人才的迫切需要,对我国金融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二)借鉴西方大学经验,金融学专业应该担负起培养CFO人才的重任

目前西方优秀商学院金融学专业,是以公司财务和资本市场(在课程上称为投资学)为基本组成部分,以货币理论与金融经济学(专门探讨金融市场特殊的均衡定价机制和公司财务的经济学机理)为理论基础,以金融工程作为技术手段和金融机构管理作为管理技能训练,以金融市场作为金融的入门基础,金融学与财务学合二为一(而不像国内有的地方将财务学与会计学混为一谈)的完整独立学科体系。这样的学科体系,是与现代金融实践的发展相适应的,在实践中也被证明是成功的。为区别于我国目前的金融学体系,可以将这样的学科体系归纳为财务金融学。

篇8

1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如今,金融业在行业发展上表现出以下特征。

1.1混合经营

早在20世纪末,美国金融业就掀起了金融业分业经营浪潮,金融业经营模式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金融业的混合特征日益凸显,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之间的界限很快被打破,许多金融机构都在经营主打业务的同时兼营其他金融业务。

1.2金融业的电子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金融业很快迈进了金融电子化阶段,这为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提供了便利,金融机构随时可以为人们提供各种金融业务服务。

1.3金融微观化

金融市场的发展,提高了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能力,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多样的金融需求,各类金融活动越分越细,金融业务的微观特征不断加强。这些都要求高校金融教育必须加强金融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必须关注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来说,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必须加强教育创新,加强金融学教育内容、教学模式改革,加强金融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资源配置,才能提高高校金融学教学的国际化水平,才能提高高等金融学人才的专业能力,培养出更多专业的金融学人才。

2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过细,基础课所占比例较低

金融学是一门在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期货学、经济数学基础之上衍生、发展起来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在金融学教学中,以上各学科的知识都必须有所涉及,受此影响,高校在金融学课程设置上都做了细致安排,课程设置分的非常细,并且,许多高校还在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进一步突出了专业前导课程的重要性,强调在专业教学中突出高等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计算机应用,这样的课程设置固然为学生学习宏观金融知识提供了便利,但是,它也带有明显的缺陷,即基础课所占比例较低、专业课内容狭窄,这对学生专业发展来说是不利的。

2.2课程结构僵化

许多高校在金融学课程体系建构上,都非常重视学科的完整性,但是却不重视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社会的结合,在课程计划设置上也是刚性有余、弹性不足,严重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大学生都是在第一学年就开始主修领域课程的学习,除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市场学、保险学等专业课程,许多课程大都是以金融学专业课程附属课程的形式存在。并且,许多课程都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非常小,缺少课外培养环节,学生参与专业实习、实践的机会较少,不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并重发展。

2.3忽略学生个性培养

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金融学专业知识,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金融行业工作的金融人才。但是,从高校当前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它还存在许多不足,如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过于强调宏观金融类课程教学,没有充分认识当今金融形势的巨大变化,对微观金融分析工具和训练方法认识不足,对学生金融实际业务技能培养缺乏足够的关注,金融选修课覆盖面狭窄,建设滞后。可以说,高校金融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培养目标存在明显差距,高校金融教学难以满足时代金融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3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策略

3.1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设置课程体系

金融业是金融学发展的导航仪,高校应紧贴金融业发展要求来建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这就要求高校深入分析社会金融业发展现状,就金融业对人才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展开研究,设置覆盖专业教育内容和相关知识体系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将金融学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都囊括到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中去,在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更多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兼顾金融专业理论知识的多样性和金融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同时适当增加思想教育、金融学术与科技活动等实践内容的比例,坚持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前瞻性,认真思考未来社会发展对社会信用学、金融消费学、中小金融业务经营和金融工程等新兴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从学生完整人格、能力发展方面综合考虑,如何打破传统的金融学课程结构,加强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新兴专业与传统专业的联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发展。

3.2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社会金融业发展对金融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要坚持通识教育原则,本着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在金融学教学中渗透人文与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国际化知识和身心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将学生课程体系结构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为包括专业理论和前沿课程、实践课在内的金融教学提供基础保障。而为了提高金融学专业教学的有效性,高校还要将每一课程模块的金融学专业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并将其细化为理论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及实践课,并加强三个模块课程及同一模块内部课程之间的联系,使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此外,高校还要突出学生个性化教育,适当扩大选修课程的覆盖范围,根据时代金融形势变化开设更多进口金融学发展前沿的选修课程,如网络金融、行为金融课程,鼓励学生进行无学科、无边界选课,以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现实经济现状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

3.3兼顾宏观与微观金融发展要求,强化实践教学

要想培养出更多的专业金融人才,高校必须正确处理基础理论教学与知识更新、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在课程体系建构中兼顾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发展需求,在坚持银行、货币、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知识教学的同时,在金融教学中增设更多的实用性课程,如房地产市场、网络金融、增加资本市场、期货市场金融知识,增加更多的有关直接融资和资产定价方面的知识,克服高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中对微观金融关注不足的缺陷。在高校金融专业教学中,要求高校金融专业教师关注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强化实践教育,确保每一门金融课程都要沿着“理论+实践”教学的方向有序发展,努力发挥实践课、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实验课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坚持“引进来”的教学策略,邀请金融专家、学者为学生做专题讲座,使学生尽快接触真实的金融世界。

4结语

篇9

【关键词】金融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和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也持续升温。目前全国已有300多所大学或学院设立了金融学专业,除了部分重点院校、财经院校,各省属院校、地方院校也纷纷开办金融学专业。各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在总量上加快培养以满足社会各界对金融人才的需要,还需要在结构上满足多种类、多层次的金融人才需求。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金融学应用型人才成为一项紧迫任务。本文从当前我国省属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入手,分析其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最后以新设金融学专业不久的长江大学为例,分析在金融学人才供给总量相对充足而供给结构不尽合理的社会背景下,该如何凸显培养特色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省属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巨大变革,客观上对金融学科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调整要求。从国外情况看,目前存在“经济学院模式”与“商学院模式”并行发展的格局。当金融专业设置在经济学院时,其关注的重点在于金融理论和宏观金融问题,货币经济学、货币金融学、国际货币、金融经济学、金融市场学等是重要的必修课;而当金融专业设置在商学院时,则特别强调金融市场实践问题或微观金融问题,与企业管理密切联系的投资学、公司财务管理、金融中介学、金融工程、国际金融市场等成为重要课程,表明国外金融学科在各高校的发展并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根据各自的培养层次与目标制定不同的培养模式。虽然国内关于金融学专业定位问题也展开过多次谈论,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多数省属高校对于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长期定位于培养与金融相关的各个岗位上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希冀以四年的本科教育就培养出某个金融领域的“专家”,这样的定位显然是不现实的。专业定位不清晰,势必对专业设置、课程和教材建设、教改实践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从而阻碍了学科整体的建设与发展。从就业情况来看,省属高校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仍不甚理想,与就读热门专业的高分学子的高期望有一定差距。

根据麦可思公司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金融学专业本科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就业率为89%,仅比2009届本科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就业率高1个百分点。造成就业不理想的原因很多,其中一项是学生在校所修课程、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于是,一边有相当数量的金融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而另一边众多的金融机构或政府部门总是感慨优秀的金融人才太难得,应届金融专业毕业生中“平淡无奇者多,出类拔萃者少”。对此,未能合理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承担主要责任。

二、省属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专业发展缺少特色

大部分省属高校具体实施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学科特色更无从谈起。目前金融学本科层次专业主干课程基本统一,包括金融学、金融市场学、金融中介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保险学、中央银行学、金融工程、证券投资等课程,主干课程基础上本应由各省属高校依据自身优势、特色、培养目标和模式设置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但现实来看还做的不够,未能形成“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学科群体。此外,微观金融课程和实务性课程相对不足,新开课程基础薄弱;引进国外金融理论或实务课程时,缺少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接受专业教育时有脱节感。此外,受到公共课学分比重高的影响,且部分专业课程因其为选修课而未能得到学生的足够重视,省属高校开设特色专业课、发展有自身特点的金融学专业,的确也存在着一定的现实困难。

(二)师资队伍结构有待完善

培育人才,教师是关键。近年来,省属高校金融学科的师资队伍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新增师资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都大大提高,但师资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教师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和层次结构等均有待完善。比如,目前能够胜任现代金融理论和实务,尤其是能够胜任微观金融理论和实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教师极为短缺。除专业知识外,教师良好的文化修养及综合性的知识积累也很重要,但现实中对金融学专业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只是偏重于专业领域,对其综合文化素养的要求不足,也不利于人才的全面教育培养。因此,师资建设最重要的是保证师资的高素质。优秀的金融学科队伍必须是由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各专业领域优秀的学术带头人、教学科研骨干及其他教学科研人员组成的分层次的学术梯队。

(三)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内容形式较为单一

目前大多省属高校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简单,实践较短,基本没有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缺乏连续性、系统性,缺乏专门的实践教学规划、管理、评价机制。实验课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由理论课教师根据需要安排实验课时和实验内容,实验室和实验教师相对来说处于被动位置。实验室建设有待提高,实践教学设备陈旧落后、数量不足,尤其实在实验室建成后相关模拟软件等更新过慢,无法满足学生掌握新技术的要求。在社会实践这一块,尚未建立起与金融机构合作的长期稳定机制。

三、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对策建议――以长江大学为例

以长江大学为例,我校金融学本科教育于2010年获批,在开办金融学本科教育之前曾有7届金融学专科人才培养经历。一方面,金融学专科人才培养工作为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奠定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另一方面,作为新设专业的本科教育,在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工作上将更加任重而道远。作为湖北省省属院校之一,长江大学和全国各省属院校一样,在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上依然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但作为新设本科专业,不论是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定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是教师的结构优化及人才引进方面都有其特殊之处。以下主要针对新设金融学本科专业不久的长江大学提出相应建议:

(一)适当增加微观金融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国际上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通常分为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商学院模式以微观金融为主,特别关注金融市场,关注实践或微观金融问题,测重培养学生的市场分析能力、投资决策能力和实际业务的操作技能,该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切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竞争能力强,就业前景较为乐观。从我校人才培养目标上看,商学院模式更适合我校实际,即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合地方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此,整个课程体系可相应增加微观金融的比重,如公司财务、个人理财、投资学、沟通技巧、风险投资、金融产品营销等。通过微观金融课程的充实,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市场分析能力、投资操作能力、具体金融业务的工作能力,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应贯彻“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一是鼓励现有青年教师跨校进修、出国研修,使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能力与金融发展同步前进;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广大教师关注金融产业发展动态、积极参与金融产业实践活动,最好能到金融机构从事开展研究合作工作,在具体的金融实践活动中积累实践经验。二是依据现有条件邀请金融企业高职务精英或政府金融部门相关负责人来校讲座,帮助师生与国际、国内金融形式保持联系,就学习中的疑问进行咨询。

(三)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参与到专业实习中去,在实践中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及业务水平。要培养被社会广泛接受并认可的应用型人才,我校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与本地各金融机构或相关部门的长效合作机制,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另一方面也为相关单位输送所需要的人才。此外,还可探索进行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企业所需人才,与企业相互吸收彼此专长,形成一种互利双赢的机制。当然,金融机构由于所属行业的特殊性,出于对工作秩序及金融安全的考虑,可能暂时未能给广大学生提供真正接触业务的机会,除了邀请专家来校讲学外,我校还可积极创造实践学习机会,比如利用假期或周末等课余时间为学生开办第二课堂,并以此作为实习考核内容之一。第二课堂的内容不应仅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应采取实事新闻讨论、读书活动、看电影、社会调查、学习社交礼仪与市场营销等多种方式。

参 考 文 献

[1]马赞军.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8(3)

篇10

关键词:金融工程师;人才培养;创新;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5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123-02

金融工程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首先在西方国家出现的,是一门创造性的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策略来解决金融财务问题的新兴的金融学科。它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科学的研究,综合地运用各种工程技术的方法(主要有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分解与组合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其成果金融产品既包括原生和衍生的金融商品,也包括金融服务和解决金融问题的手段和策略。其创新和创造性既意味着金融领域思想和思维的飞跃,也意味着对已有观念的重新理解与运用,以及对现有产品进行的分解与组合。金融工程的出现,标志着金融科学已走向工程化的阶段。

一、金融工程的特点

作为一门前沿学科,金融工程融合了经济学、金融学和投资学的相关理论,同时又吸收了数学、运筹学和系统科学的精华。从理论上讲,它是一门融现代金融学、信息技术与工程方法于一体的交叉性学科;从教学方面讲,它是一门由现代金融理论支撑、以实务操作为导向的高科技金融学科。金融工程具有以下特点:

1.金融工程具有应用型交叉学科的基本特征。金融工程集合了金融学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学的基本分析方法而又具备自己的特征――强调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除了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知识为主要分析手段外,金融工程还引入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人工神经网等前沿技术,也用到了决策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有关理论。

2.金融工程是一门具有量化特色的学科,重视模型化和最优化。金融工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广泛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解决金融实务中的各类问题。量化分析的第一步是把没有数量特征的各种实际对象转变成具有数量特征和某种相关关系的变量。在数学模型提出来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模型进行分析、求解、推导和论证。

3.金融工程重视创新思维。创新是金融工程的灵魂,金融工程的创造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各种工程分析手段对收益和风险特征进行量化、分解和组合,创造性地改变收益和风险结构,实现新型金融工具的引入和运用;二是通过对各类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的变革实现解决方案的优化、市场范围的拓展和金融服务的创新。

二、金融工程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根据金融工程的特点和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现状,中国金融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立足于使学生熟练地运用已有的金融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模型,并具有一定的金融产品开发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金融工程的专业人才应该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尤其要系统掌握现代金融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金融工程的基本理论框架,熟悉公司财务、金融市场与证券投资以及银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具有相应的基本运作技能。

2.金融工程的专业人才应该熟悉与金融工程学科相关的原理性知识,并有较高的数学、统计学、外语与计算机操作水平。具备扎实的数理分析基础和运用数学模型的能力,能够对金融、经济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为了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金融工程的专业人才应该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还应该熟悉会计、税务等方面的原理性知识。

3.金融工程的专业人才应该具备一定的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开展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事资产评估、风险管理以及金融产品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实务工作。

4.金融工程的专业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金融工程的产生和发展是与金融市场密不可分的,金融工程研究开发的每一项结果,都是为了满足金融市场的需要,而推出的一项创新的金融产品,这就要求金融工程的专业人才具有金融创新的意识和思维。

三、教学课程设计

1.强调基础的经济金融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素质。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设置必须立足于经济金融理论,这是培养合格的金融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基石,这些理论应包括基础的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等学科以及一定的现代金融理论,如开设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公司财务、投资学、金融经济学、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另外,还应辅之以保险、税收、金融法等方面的知识。

2.适度开设数学类课程,培养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数学和统计学的技能。为培养各类专门的金融工程人才,使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数学和统计学的技能已经成为必需。为此我们开设了微分方程与动态经济学、概率论基础、数理统计、运筹学、应用随机过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此外还有随机分析、决策分析、经济数学模型等课程供学生选修。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不仅体现数学课程本身的内容,而且充分结合金融工程的需要,强调数学方法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3.体现金融计算、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具备数值计算、建模技巧及数据分析能力。通过使用计算机及软件对金融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金融运行规律是当今金融信息全球化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设置了如数值计算、经济数学模型、计算机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分析应用软件、金融实证分析等课程,培养学生能够从复杂的金融环境中分析出关键因素并设计建模方案的基本素质,以及具备通过数值计算对金融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和检验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的能力。

4.构建金融工程的专门化课程,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的金融工程人才。围绕金融工程我们开设了如衍生金融工具、金融工程学、金融工程案例和应用、金融风险的量化分析、金融产品设计与开发等课程,学生可以通过教学了解金融工程的核心以及运用相关金融工具和策略解决金融问题。

四、应用型为主的金融工程教育

从学科性质来看,金融工程属于应用型的学科,这一性质决定了在金融工程学科建设中,必须充分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1.开设实践类和信息类课程。利用金融实验室进行金融市场、金融交易模拟实践;采用分散性现场参观与观摩的形式感受真实交易的氛围;通过互联网访问中央银行、大型商业银行网站,了解金融中介业务运作。实践性教学的目的是增强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程度,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养成通过网络、媒体积极吸收市场、经济和技术信息的习惯。

2.重视实际的技术能力培养,这主要是指诸如SAS和Matlab等课程的开设。金融工程的大部分问题都需要通过软件技术加以解决,比如: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等,因而技术能力也反映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水平。在国外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中,不少大学将Matlab作为必修课之一,从而保证学生能迅速的将金融问题转化为技术问题并加以解决。

3.强化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有助于巩固和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不仅如此,案例教学对于培养对金融工程至关重要的“创造性”的思维,也是非常有用的。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金融工程应用已经积累了很多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的案例,这些案例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思想财富。案例教学是学习、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积极发展实习教学。在美国,是否提供实习机会,使许多开展金融工程教育的学校吸引优秀生源的重要手段之一。事实上,在中国,由于金融人才的缺乏,金融工程的实习教学对于学校和实业界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策略,学校应加强同实业界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五、金融工程师职业教育和创新思维培养

金融工程师的称谓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伦敦金融界,区别于传统的金融理论研究和金融市场分析人员,金融工程师更加注重金融市场交易与金融工具的可操作性,将最新的科技手段、规模化处理方式(工程方法)应用到金融市场上,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交易方式,从而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赢取利润、规避风险或完善服务。金融工程师通常受雇于投资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金融中介机构以及非金融性质的公司。

因为金融工程师具有一系列专业化的、仅凭技术所无法达到的素质,并且由于金融创新的速度超过了市场产生称职金融工程师的能力,金融工程师总体上是供不应求。其就业机会显得格外光明,并且毫无疑问,其工作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加强金融工程师的职业教育已成为现代金融发展的一种趋势。

金融工程自身的特点要求一定的创新能力。首先,金融工程的基本职能是创造,就是在金融市场中根据客户的需要来创造新的产品已实现收益和规避风险。其次,由于金融工程师要解决的问题往往超出个人的知识基础而需要进行小组工作,以处理复杂的金融、法律、税收、会计、产业、计算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作为小组核心的金融工程师,合作的精神、沟通的技巧和协调的能力是必备要素之一。

总之,在金融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从发展的趋势来看,金融工程将不仅仅作为一门技术性的学科,而是将逐渐成为一种创新和开放的思想方法,日益渗透到金融、经济乃至社会生活中。

参考文献:

[1]金融工程[M].宋逢明,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