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范文
时间:2024-02-26 17:5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用修法方式,
维护未成年人保护法制统一
《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作为我国首部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自1987年颁布实施、1997年修正、2004年修订以来,对于提升本市未成年人保护水平,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良好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推进和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日趋完善,特别是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后,条例的部分内容已与上位法不相一致、不协调。另外,本市近年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法规规范和支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积累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也需要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加以固化。刘正东、潘书鸿等代表分别领衔提出相关修法议案。2013年,市人大常委会将条例的修正工作列入了正式立法计划。
以问题导向,
切实关注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本次修法,在维护法制统一的前提下坚持问题导向,对未成年人乘车安全及人身安全、校服质量安全、未成年人出入酒吧等社会热点问题作出了有针对性的回应。
禁止未成年人进入酒吧。近年来,本市出现了招揽未成年人进入酒吧“充场”以吸引顾客的现象,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将酒吧纳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监管范围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但实践中对接纳未成年人的酒吧进行监管缺乏执法依据和有效手段。为此,《修正案(草案)》明确要求“酒吧经营者在门口明显位置设置未成年人禁入标志,并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并设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和执法主体。
未满12周岁未成年人乘坐乘用车需坐后排。近年来,未成年人乘车安全已成为社会热点。研究表明,大多数副驾驶座位的安全带是专门为成年人设计的,并不适合未成年人使用,而且如果副驾驶座位装有安全气囊,一旦气囊张开,强大冲击力可能造成未成年人胸部骨折、窒息或者颈椎骨折。对此,《修正案(草案)》规定:“携带未成年人乘坐乘用车的,应当注意未成年人的乘车安全,并安排未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乘坐在乘用车的后排座位”。
家庭乘用车配备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相关研究和统计数据表明,正确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对降低儿童死亡率和重伤率作用明显。上海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大都市,理应对儿童安全座椅的配备和使用作出相应规范,但考虑到国家层面尚未立法的实际和社会公众的接受程度,本市儿童安全座椅立法选择从引导、推广和培养使用习惯入手,提出:“携带未满4周岁儿童乘坐家庭乘用车,应当配备并正确使用儿童安全座椅”。
篇2
进一步认真学习、积极实施《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围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主题,充分发挥老年志愿者的作用,开展各种有益的关工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中小学生寒假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如何过好一个安全、快乐的寒假”为主题,组织并指导青少年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寒假活动/,!/,真正让广大学生度过一个“安全、健康、愉快、有益”的寒假。为全面打造“__文明镇”作出贡献。
二、主要工作
1、建立健全青保工作领导小组,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由总支书记任组长,总支副书记任副组长,老年志愿者__*任常务副组长,青保干部及其他老年志愿者为委员。领导小组组员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在镇关工委、青保办的带领和指导下,建立第____关工委社区学校。由总支书记任校长,总支副书记任副校长,老同志任常务副校长,实行教育共办,资源共享、课程互补的社区教育网络。
3、继续发展能干、肯干、会干的老年志愿者,今年再发展1-2位,并将其与地区困难、行为偏差青少年进行结对,为下一代的拙壮成长提供帮助与指导。
4、以《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为内容,邀请社工站关工委讲师为地区青少年讲课,使他们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5、邀请社区民警苏仁兴为地区青少年讲课,内容关于“五防”教育,教育青少年们不玩火、不玩电,加强安全防范意识。认真推进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寒假前要对社区青少年进行一次集中性的安全教育,提青少年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⑴人身安全。要增强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⑵生活安全。要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学一点急救知识,严防发生触电、烫伤、煤气中毒等意外伤亡事故。注意防火,不能玩火,特别是燃放烟花爆竹要注意自身和他人的生命财产的安全。⑶交通安全。不乱穿马路,不骑车带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⑷饮食卫生安全。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喜庆节日,走亲会友,人来人往,特别要注意饮食卫生。
6、做好行规差生的结对工作,他们作为弱势群体,我们要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不得歧视,真心实意地帮助。
篇3
一是开展老少共建活动。以“弘扬美德、尊老爱幼”为主题,组织开展了“老少互敬互爱”活动和“大手拉小手”活动等主题实践活动。组织老同志关心教育青少年,帮助贫困青少年,帮教失足青少年,关爱残疾青少年,促使年轻一代爱老、敬老、学老,使老同志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下一代少有所得、少有所成,积极营造两代人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原昌城镇辛庄子村青年卢洪,下学后因打架斗殴致人伤害受到政法部门处理。回村后,镇关工委安排该村五老志愿者靠上做工作,使其认识到打架斗殴给社会和家庭造成的危害,决心痛改前非,做一个合格的新型农民。他利用在镇科技培训班学到的技术,投资8万元,建起一处养猪场,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二是开展帮困助学活动。充分发挥“五老”的特有优势,通过协调有关部门,牵线搭桥,协办公益事业,在改善办学条件,扶贫助学、帮扶孤困儿童等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实事,进一步关爱失学、失业、失足青少年,为有困难的成年人献爱心,送温暖。深入开展千名老干部在行动活动,全市有1300余名老干部成为校外辅导员,积极参与关心下一代活动。原朱解镇五老志愿者王启鹏,近年来先后捐款25万余元,用于建立希望小学和校舍改造,较好地改善了学生学习条件,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自去年以来,全市通过开展春蕾计划、关爱基金、希望工程等不同形式的帮扶活动,共筹集资金100余万元,帮扶青少年3000余人次。
三是开展“讲政治、育新人、保稳定、促发展”共建文明社区活动。组织以社区离退休干部为主体的工作队伍,积极配合民政、司法、教育、共青团等组织,以社区活动场所和设施为依托,重点抓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宣传、落实工作,多形式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楼院、文明楼道建设活动,构建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全市有660余人成为社区宣传、监督员,为文明新风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保证。
篇4
偷看孩子日记违法
16岁的娟娟刚放学回家,便发现抽屉上锁着小秘密的锁子被砸开了,里面的东西和日记好像被翻过。娟娟赶紧跑到厨房问妈妈:“抽屉上的锁子谁给砸开了?”妈妈却轻松地说:“是我砸开的,我想看看你的抽屉里到底有什么东西。”娟娟当下便急得哭了起来。
无独有偶,上高中的彬彬晚上刚洗完澡,回到自己房间时看见妈妈正在翻看自己手机上的短信。彬彬当场质问:“我都15岁了,您怎么不经过我同意就偷看我的手机短信呢?”彬彬妈妈却理直气壮地回答:“你是我孩子,我怎么就不能看了呢?”“你这是不尊重我隐私。”彬彬气得直喊。妈妈却说:“我也全是为你好呀!为了及时发现问题好‘对症下药’。”而彬彬却认为,这样只会让自己以后更不愿意和妈妈沟通。
律师说法:偷看孩子日记、信件、手机短信、聊天记录或电子邮件,这种不少家长习惯的做法不只是伤害彼此的情感,而且很可能涉嫌触犯法律,侵害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根据新出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到法律保护,家长、学校要把握好对未成年人的引导、教育与侵犯其隐私权之间的度。如果孩子发现家长偷看自己日记、短信,并因此对孩子构成伤害且产生不良后果,家长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关链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第六十九条规定,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其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由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查阅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查阅。
商家
泄露顾客资料属侵权
陈丽经常到某商场购买同一牌子的化妆品,为了享受更多优惠,她申请了一张该化妆品的消费积分卡。不过销售商要求她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个人月收入、电话及家庭月收入等情况都填写在积分表上。没几天,她便常常接到化妆品推销员的电话,令她头痛不已。其在上海上班的丈夫刘玉丰近日也遇到了此类烦心事。刘玉丰准备买一套房子,交了定金后,售楼处要求他留下电话以便联系。目前,交房前的各种手续还在办理中,可装修公司的电话却不断打上门来,刘玉丰十分恼火,认为可能是房产商泄露了他的个人资料。几经交涉,最后房产商承认是公司一名员工向装修公司提供了刘玉丰的电话。
律师说法:单从陈丽填写积分申请表而言,商家不存在侵犯陈丽隐私权的问题,因为愿不愿意参加化妆品店的消费积分活动由陈丽个人决定,如果陈丽不愿参加,则不用填写该表,也就谈不上隐私权被侵犯的问题。但从常理上说,消费者在经营场所消费总希望能获得优惠,但由于要参加积分必须填写申请表,因此,申请表中加入与消费无关的个人信息,假如商家泄露顾客的个人信息,那么则属侵权行为。更不用说非法出售客户信息来牟利了。
其丈夫刘玉丰在购买房子时留下姓名、电话等个人资料也是为售后服务提供方便,而房产商在刘玉丰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不征得其同意就擅自把刘玉丰的个人信息泄露给其他装修公司,这已经涉嫌侵害刘玉丰的个人隐私权。刘玉丰若因此上当受骗甚至遭受财产损失,房产商得承担责任。
相关链接:《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不得要求消费者提供与消费无关的个人信息,经营者未经消费者本人同意,不得以任何理由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向第三人披露”。
雇主
涉嫌侵害隐私应担责
两个月前,我经家政公司介绍来到了某别墅区的王女士家做保姆。与她们一家相处得很融洽,她们都亲切地叫我刘阿姨。一天,我像往常一样在房间内打扫卫生,正当我预备打扫3楼书房时,发现写字台上的电脑屏幕内显示了9个不同的画面。我凑过去仔细一看,正是王女士别墅家中9处的场景,包括客厅、书房、卧室、厨房、阳台、花园等,竟然还有卫生间。我越看越生气,越想越伤心。我的忠实劳动不仅没得到她们家的尊重,而且在人格上还受到了侮辱。后来我就与王女士说了这事,王女士则说,“我们经常出差,整个家都交给你一个人看管。这么大一房子,难免会疏忽,安装摄像头实则是为防贼。而卫生间内的摄像头对准洗浴池,并不影响厕所的使用。”无奈之下,刘阿姨最终提出辞职。
篇5
教师语言暴力,即教师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乃至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使用谩骂、底毁、蔑视、嘲笑等侮辱岐视性的语言,致使学生的人格尊严、精神上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损害。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语言暴力,大多后果一时难以为人们所察觉,且容易为人们所忽视。教师把语言暴力赐予学生,从近期后果看,它会使学生终日神经紧张,提心吊胆,其后果只能是挫伤孩子的进取心,养成怯弱无能、胆小自卑的性格;从长期影响看,它将烙印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伤害学生纯洁的心灵,对学生的人格尊严、心理健康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丧失正常的人格和健康心理,从而导致心理问题。
二、教师语言暴力的产生的原因:
1、教师素质存在严重问题。很多可能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这确实是客观存在的。素质是一个人综合性的东西,对教师这个群体来讲,你有了学科背景,仅表明你有了掌握教授这门学科的专业知识;你明白了如何育人的知识和道理,也并不表明你身体力行地付诸于实践,真正地作到为人师表,总之一句话,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2、教育观念陈旧。
应该说存在语言暴力的教师的主观愿望还是好的,都是希望学生学有所成,但是对严师出高徒理解的太偏颇,认为打骂、恶语讥讽才能取得效果,意识不到对学生身心所造成的摧残,忽视了学生是未成年人,接受不了老师这一教育方法的现实。
3、法律意识淡薄。
教师在实施语言暴力的时候,恐怕只想到的是在教育,而没有想到自己正在实施违法行为。新修订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两部法律都严令禁止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
4、教师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
国外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多于其他行业的人。香港曾将教师职业压力列为第二位,仅次于警察职业。我国一个进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课题组曾对某省14个地市、168所城乡中小学2292名教师进行检测,结果显示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其中不少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焦虑水平偏高。
据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陈伟分析,教师心理压力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教育体制当中引进的激烈的竞争,比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等,学校片面强调升学率、平均分,使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第二,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常常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他们接受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职业,就不得不尽量满足人们对这个神圣职业的要求。他们不得不因此而常常掩盖和压抑自己的一些真性情,从而造成心理状况的失调。第三,教师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持续紧张的脑力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易形成孤独、乖僻和感情抑郁,进而会导致心理问题。
三、教师语言暴力的防范
1、加强教师的培训,扎实有效地开展继续教育工作。职业倦怠是制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瓶颈,长时间的教学工作,非常容易使人沉溺于旧的方法方式,拒绝接受新鲜事物,有时甚至明知不对但却故意为之。通过开展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2、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的心理健康虽然已经开始得到关注,但还没有从实践层面开始解决这个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认真调研教师心理问题的现状、原因和危害,弄清症结,找出办法,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的培训,建立相应的心理干预机制,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减轻教师承担的心理压力,杜绝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保证教师健康的心理。
3、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篇6
为丰富全市未成年人暑期生活,促进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团市委、市妇联、市关工委、市科协等部门决定在全市组织开展2017年度“七彩的夏日——未成年人暑期系列活动”。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宗旨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中国梦”学习教育、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为主线,以“七彩夏日,快乐成长”为主题,遵循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精心组织开展益德益智、丰富多彩、深受未成年人喜爱的暑期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在暑期活动中拓宽视野、强健体魄、陶冶情操、快乐成长,争当品德高尚、富有理想、快乐健康、全面发展的新一代xx人。
二、活动安排
1. 我是“梦想”小使者——“践行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各地各部门要通过绘画、演讲、歌咏、征文、座谈、微电影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内容,发动广大中小学生讲述、描绘自己亲历亲见的“中国梦”,树立以实干兴邦精神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6月-10月,市教育局、文明办、文广新局、共青团、妇联、新华书店等单位组织开展“阅读文化经典,建设书香校园”xx市第四届中小学生读书节活动;我市将组织小学和初中代表队于7月下旬参加在南京举办的全省青少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景剧大赛;今年是建党96周年,为了进一步培养少年队员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怀,7月1日,市文明办、教育局、文广新局将举办“童心向党、校歌嘹亮”中小学生合唱比赛;市关工委依托校外辅导站开展“学史立志,崇德向善”主题教育活动;如皋市开展“走进纪念馆,走近历史”系列活动和“奔跑吧,少年”——重走路闯关比赛,引导未成年人传承和弘扬精神;xx长少年素质教育实践未成年人开展“寻根之旅”夏令营和军事夏令营;启东市举办“闪闪红星照我心”的演讲比赛;崇川区组织开展少年特种兵等暑期训练营,锤炼青少年学生的意志品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 我是美德小标兵——“雷锋精神我传承·文明礼仪我行动”暑期实践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结合《江苏省未成年人文明礼仪规范》内容,引导未成年人学雷锋、树美德,积极参与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博场馆要招募一批小小志愿者参与场馆的管理、服务工作,并做好相关培训。各地各单位要把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作为暑期实践活动的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创设、整合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引导未成年人争做“文明小义工”“爱心小天使”,培养良好道德习惯。8月,市文明办、教育局、关工委等部门组织开展“美德少年、三好标兵”公益夏令营;xx博物苑在暑假期间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与志愿服务活动;海安县举办“文明礼仪进社区”专题讲座,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八礼四仪”基本内容;如皋市组织开展“暑期小岗位,接轨大社会”系列活动,引导未成年人积极参与暑期岗位体验,培养社会责任感。
3. 我是文化小达人——“经典浸润心灵,艺术启迪人生”,开展未成年人经典诵读、诗教乐教活动。依托各级各类校外活动阵地,围绕传统节日,以“童心里的诗篇”创作征集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诗教乐教活动。市文明办、教育局、文广新局、团委、妇联、关工委、科协等单位联合举办xx市“七彩的夏日”启动仪式暨“游览之礼”示范观摩活动;暑假期间的每周六下午,市少儿图书馆举办“苗苗悦读坊”,带领孩子们倾听绘本故事,感受阅读的快乐;xx慈善博物馆、江海小记者总站组织江海小记者开展电影之旅、名师大讲堂等系列活动;海门市举办“我是小小弘謇人”经典诵读活动;启东市组织开展“文明伴我行,城市美如画”墙体绘画征集活动;通州区开展“阅读越美”之“朗读我能行”暑期擂台赛,培养未成年人主动读书、喜爱读书的学习习惯;港闸、崇川、如东县、开发区等地将组织开展青少年文艺汇演、征文活动、演讲比赛等。
4. 我是科普小能人——未成年人科学素养提升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17-2020年)》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在未成年人中广泛开展暑期科普宣传、探索研究、体验实践等活动,引导未成年人体验科学,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暑假期间,xx博物苑组织开展生物大讲坛、“健康哥哥”等系列活动,带领青少年多识花草虫鱼鸟兽,学习自护自救方法;7月,xx科技馆组织开展机器人夏令营活动;海安县妇联、福缘志愿者服务队、xx大学杏林学院联合开展杏林艺术文化科普行,面向留守儿童和孤儿开展“我爱科普”知识宣讲和实验制作等系列活动;海门市科协举办农场体验活动,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为未成年人搭建科普课堂;通州区科协举办流动科技馆巡展,让科普展品走进乡村学校少年宫,激发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崇川区举办“魅力崇川,创新领航”科技夏令营。
5. 我是“阳光”小模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和成长关爱系列活动。以县(市)区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各乡村学校少年宫、校外教育辅导站等为依托,继续组织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千场宣讲活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实施《江苏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广泛开展未成年人自护教育、心灵呵护和针对留守流动、孤残儿童等特殊未成年人群体的关爱行动。xx市妇联、文明办、教育局等单位组织开展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共享·快乐·平安”主题夏令营;暑假期间,以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的专家志愿者为主体,将走进部分社区,对广大市民和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讲,还将举办“心灵成长”学生团辅夏令营;市互联网协会、港闸区互联网信息中心联合开展“指尖少年,阳光成长”青少年网络素养提升工程活动,进行网络文明教育宣讲和捐赠活动;海安县将举办“心海护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三巡”活动;如东县组织贫困生和留守儿童外出研学,并开展公益兴趣培训夏令营等活动;海门市文明办、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组织“心理阳光工程”进社区团体辅导活动;启东市结合“走帮服”活动开展“太阳花”困境儿童关爱行动,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开展关爱帮扶活动。
三、工作要求
1. 加强领导,广泛发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七彩的夏日——未成年人暑期系列活动”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真正做到思想重视、经费保障、责任落实,形成市县联动,覆盖城乡,惠及全市未成年人的工作布局。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社区工作者、“五老”人员、社会志愿者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和组织未成年人社会实践活动。要善于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阵地等各级各类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不断拓展未成年人暑期活动的空间。
篇7
(一)主要目标
1.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增强新婚人员的自觉婚检意识,提高婚检率;
——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率达100%,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85%以上,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60%以上;
——产前筛查覆盖率达80%以上。
2.保障母婴安全,降低孕产妇和婴儿、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0%以上;
——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以上;
——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18/10万以下;
——孕妇缺铁性贫血患病率比“十五”时期有所下降;
——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3‰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5‰以下。
3.提高儿童营养水平,增强儿童体质。
——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控制在4%以下,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控制在2%以下,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婴幼儿家长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达到85%以上,4个月以下婴儿母乳喂养率达到90%以上;
——减少儿童维生素A缺乏症发生率,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5%以上。
4.加强儿童卫生保健和疾病防治。
——以区为单位,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90%以上,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达到90%以上,儿童五苗接种率达95%以上;
——注重青少年青春期生理、心理教育,不断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不断提高农村儿童卫生保健服务的水平,提高流动人口中儿童保健覆盖率;
——幼儿园儿童龋齿发病率控制在30%以下;
——城镇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达85%以上;
——降低儿童的近视及弱视发病率;
——中小学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施行面达90%以上,保证中小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减少未成年人吸烟,有效防控未成年人吸毒;
(二)策略措施
1.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依法保护儿童健康,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加大卫生执法力度,依法实行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的规范管理,为儿童健康服务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完善医疗保健制度,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加强农村和社区的卫生保健服务网络建设,逐年增加对基层及妇幼卫生、疾病控制等基本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改进儿童保健机构的设施条件和服务质量,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城乡儿童卫生保健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3.开展婚前保健教育和宣传,引导公民自觉增强婚检意识,不断提高婚前检查率;建立和完善产前筛查诊断中心,开展产前筛查诊断工作,减少出生缺陷儿的发生,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4.加强对孕产妇的保健服务和管理,认真做好高危孕妇筛查和跟踪服务工作,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
5.继续推广计划免疫接种,提高儿童免疫接种率,建设规范化接种站,实施安全接种。
6.建立以医疗保健机构、幼儿园、学校、社区为一体的健康教育体系,通过新婚学校、孕妇学校、家长学校及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孕妇健康教育和儿童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健康教育质量和指导水平。
7.建立、健全儿童卫生监测统计信息网络,加强出生缺陷监测,巩固完善全区新生儿听力障碍早期筛查网络。
8.开展儿童疾病综合治理、行为干预等适宜技术。加强对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早期识别与干预儿童心理发育偏离和行为发育落后状态。对儿童和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9.把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工作列入学校综合考评内容,加强督导,积极推行体育与健康个体标准评价,培养儿童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10.严格加强对加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的管理监督,不断提高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加强碘盐合格情况的监督监测工作。
11.大力拓展城乡社区妇幼卫生服务,把优生、优育的知识宣传和技术服务落实到社区,深入到家庭,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二、培养教育
(一)主要目标
1.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段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
——3-5周岁学龄前儿童入园率达到90%以上,学前一年入园率达98%以上;
——创省、市示范(等级)幼儿园总数要达到15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创建率达90%以上,其中上等级幼儿园达80%以上;
——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99.9%以上,初中毕业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比例达到90%以上;
——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9.5%以上,在幼儿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的受教育率与正常儿童基本保持一致。
2.提高教育质量和现代化水平。
——幼儿园、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7%、99.5%、99.5%以上;
——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分别达到45%和85%以上,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到80%以上;
——加强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校校通”工程,使我区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位居全市前列。
3.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建立多元化的家长学校办学体制,提高各类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
——乡镇以上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办学率达90%以上;
——提高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知晓率,0-5周岁儿童的家长和看护人普遍受到科学的早期教育知识指导;
——区设立家庭教育专栏节目。
(二)策略措施
1.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区”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要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保证教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2.广泛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的教育法律意识,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法律责任,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切实推进依法治教。
3.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确保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通过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和设立专项资金等办法,加强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学前教育、薄弱学校和特殊学校的扶持力度,保障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儿童、孤残儿童、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继续推进“名校长”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加快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大力扶持中青年骨干教师成长。
5.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建立学校德育导师制,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6.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要通过创建文明学校、建设德育基地、德育队伍、开发地方德育课程、构建德育工作网络和建立德育督导评估机构等德育工作基础建设,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推进中小学现代远程信息技术教育,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7.重视弱势群体教育,努力推进教育公平。建立和完善教育结对扶助帮困体系,健全扶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教育的助学制度,通过“慈善捐款”、“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结对扶贫等活动,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实施残疾儿童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力争使之与其他儿童同步接受15年教育。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享受与当地居民子女同等待遇。
8.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坚持和完善政府办园为示范、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的幼教办学体制。加大示范幼儿园的建设力度,创建一批省、市、区示范性幼儿园,不断扩大优质幼儿园教育资源。重点抓好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并发挥其教学示范、业务指导和信息交流作用,逐步形成以中心幼儿园为龙头的幼教辅导网络。稳步开展0-3周岁早期教育工作,创办0-3周岁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基地,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幼儿园教育形式相结合的早期教育服务网络。
9.重视和推进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互动式的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家长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办好各类家长学校,积极推进流动人口家长学校、社区家长学校的建设。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学会的作用,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注重研究成果转化,积极探索家庭教育工作的新趋势、新规律。
三、法律保护
(一)主要目标
1.保障儿童参与家庭、学校、社区有关活动和文化生活的权益。
2.保障儿童的人身权利。
——控制并减少侵害儿童的各类违法犯罪案件;
——杜绝违法使用童工。
3.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
——中小学生普法教育率达100%;
——加强中小学警校共建力度,乡镇中心校以上的中小学配备法制副校长的覆盖率达95%以上;
——全区社区儿童维权机构覆盖率达80%以上,加大儿童违法犯罪预警站建设力度;
——未成年人犯罪人数控制在总犯罪人数的15%以下,失足青少年帮教好转率达80%以上。
4.加强儿童法律救助。
——完善儿童法律援助工作机制;
——有条件的基层法院建立少年法庭;
——提高流浪儿童的接受教育率和回归安置率。
(二)策略措施
1.加强“两法一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宣传、咨询,提高全社会依法保护儿童权益、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咨询、服务,提高全社会依法保护儿童权益,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责任意识。
2.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培训和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在中小学设置法制教育课,扩大警校共建和法制副校长的覆盖面,充分发挥政法部门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的职能作用,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3.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平安社区”、“平安学校”、“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把净化环境、保障儿童安全健康作为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加强学校周边交通、治安秩序的管理,加强对游戏机房、网吧、书摊等文化娱乐场所的检查整治力度,严格查禁危害儿童的视听产品。以警务室为平台,在学校、社区建立儿童违法犯罪预警站,整体推进快速处置学校意外事件和社区家庭暴力案件的预警机制建设。
4.完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教育防范工作网络,实施对社会闲散未成年人的有效教育管理,做好刑释解教青少年的跟踪帮教、就业安置工作,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落实到社区、学校和家庭。
5.严厉打击引诱、教唆和强迫未成年人犯罪及各种侵害儿童人身权利的刑事犯罪。加强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权利保护,积极探索推进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公诉方式改革。
6.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使流动人口中的儿童权利得到保障。加强对处于困境中的儿童的救助,做好流浪儿童的管理、收容、教育、遣返等工作。
7.关注单亲家庭儿童的身心健康,增强单亲家庭父母的法律意识和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感,维护单亲家庭子女生存、保护、发展、参与的权利。
8.格执行《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定时开展“春苗行动”加强对企业用工的管理和监督,严肃查处非法使用童工,杜绝使用童工现象。
四、成长环境
(一)主要目标
1.改善儿童的生活环境。
——我区空气质量全年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大于330天/年;
——市区噪音达标区建成覆盖率达80%;市区环境噪音达到功能区要求;市区道路交通环境噪音达到功能区要求;
——市区生活污水处置率达60%以上;
——农村安全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改水受益率达到97%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以上;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75%以上。
2.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
——积极创造条件,创建儿童活动场所。区建1所综合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有条件的乡(镇)街道设少儿活动室,提高对校外儿童活动场所和设施的管理水平;
——加强德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和科技教育基地建设,全区要建立青少年科普示范基地20个;
——全区少先队员参加雏鹰奖章活动率城市达90%以上,农村达60%以上;
——改善孤儿的供养、教育、康复医疗状况,提高残疾儿童康复率。
(二)策略措施
1.贯彻落实有利于儿童生存、发展和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时要体现“儿童优先”原则,在全社会倡导和树立尊重儿童、爱护儿童、教育儿童的良好风尚。
2.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对水、气、垃圾和噪音的治理力度,把农村改水改厕纳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控制和治理工业污染,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争取乡镇水厂基本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扩大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粪便无公害处理水平。在儿童中广泛开展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儿童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引导儿童从小养成节约和环境保护习惯。
3.打击制止假冒伪劣产品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行为。加强行业管理,加大对儿童食品、玩具、用品的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督管理力度。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4.加强儿童意外伤害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完善相关交通安全标志,重视家居、社区、学校、幼儿园的安全环境建设,强化儿童游乐设施安全检测管理和监督检查,防止儿童意外伤害。
5.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宣传优势,以竭诚服务孩子为主基调,明确宣传目标,制作、播放优秀的贴近儿童生活的少儿节目,有条件的中小学还可开办少儿电视台,成立小记者队伍等。
6.重视社区儿童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对儿童的服务、教育和管理。整合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科普、娱乐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大规模、有影响的少儿文艺体育活动,丰富儿童精神生活,提高儿童艺术素质。
7.进一步发展儿童福利事业,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建设和管理,改善孤儿、弃婴的供养和教育,逐步完善城乡残疾筛查、康复治疗、知识普及、转介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康复服务体系。
篇8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由教育局宏观统筹,学区统一实施,根据相对就近、统筹兼顾、统一调配安排的入学原则,在学校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做好此次招生工作,使本地段居民的适龄儿童充分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二、工作领导机构:
1、学校招生小组的工作人员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必须严格贯彻市、县教育局的文件精神,严格把好入学原则,坚决做到不收取与报名挂钩的任何费用。
2、我们首先成立了一个招生领导小组,由党支部与教务处一起制定招生实施方案计划,努力健全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学校成立招生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邢建荃
副组长:路汀
组 员:张伟、张瑶
三、具体招生工作措施。
1、我校加大对《义务教育法》及招生政策的宣传力度,使义务教育的基本理念、免除学杂费、农村学校免课本费及今年招生时间等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为小学一年级招生创造良好氛围。
2、我校将于招生期间设置专门的办事窗口,并公布联系电话。要增强法制观念、政策意识和服务意识,认真做好群众的来访工作,热情、耐心、细致地做好家长的工作。
3、对招生工作中出现的矛盾问题,要及时化解,严禁推诿和上移矛盾的现象,以维持正常招生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今年秋季小学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4、小学招生一律不进行测试,对确属残疾的适龄儿童及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休学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批。学校不招收不满六周岁的儿童入学。
5、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管理,严肃教育收费纪律,对违反教育收费规定乱收费的,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在招生工作中严格执行以下几点:
1、严格按照文件规定招收符合年龄的校区内学生,2019年小学入学的适龄儿童必须年满6周岁(2013年8月31日以前出生),不得招收不足年龄的儿童入学。
2、适龄儿童依据居民户口薄、合法固定居所的证明、儿童预防接种证,到学校登记入学。
3、不拒绝接受具有普通教育能力的轻度残疾儿童就读。
4、 报名时,不进行任何形式的新生测试
5、对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报名当天向父母或指定监护人发放录取通知书。
五、招生工作具体时间安排:
1、5月8日,召开校招生工作会议。传达县招生工作的计划及要求。
2、5月19日,张贴招生通告及送招生简章(介绍)等宣传资料。
3、5月25日前做好招生的准备工作。
4、5月26日——5月27日进行地块生新生报到和分发通知工作。
篇9
2014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区创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的承上启下之年。今年全区教育系统妇女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把握建设“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的根本要求,不断发扬广大女教职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为建设质量上乘、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充满活力、人民满意的教育现代化强区,为“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共建共享幸福新”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一、深入开展“巾帼建功”活动,引领女教职工再建新功
各学校、幼儿园妇工委要紧紧围绕教育大局,找准工作定位,不断深化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活动。
1.围绕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女教师业务素质。各校、园妇委会要围绕教育教学中心,积极配合学校有关部门,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把教育培训的理念、要求、任务、措施渗透于女教职工工作的各个方面,拓宽丰富女教职工教育培训内容形式。一要继续鼓励广大女教职工加强自学,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二要多为广大女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机会,鼓励优秀女教师参加高层次学历进修和开设各级公开课、观摩课,让更多的女教师加快走向名教师队伍行列。
2.围绕文明城市创建,开展巾帼志愿服务活动。全区女教职工要积极响应区妇联“争做巾帼志愿者创建文明新”的倡议,按照“自愿参加、讲究实效、持之以恒”的原则,继续投身创建文明城市志愿服务活动。加强自身文明修养,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扶贫助困、法律服务、医疗保健、科技辅导、文化教育、文艺宣传、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建设和谐奉献巾帼力量。
3.围绕“三大行动”,推进儿童教育工作。要动员广大女教职工积极投身“三大行动”,不断优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一是蓝天行动。开展关爱留守流动儿童活动,进一步拓展活动范围、加大活动宣传力度;深入实施“春蕾计划”,培树宣传一批有影响的“社会妈妈”、“春蕾儿童”典型;继续做好关爱贫困孤儿、残疾儿童等其他特殊儿童群体的各项工作,用实际行动促进特殊儿童群体健康成长,与其他儿童同享一片蓝天。二是快乐行动。利用“六一”儿童节等节日契机,开展各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实践活动,让儿童充分享有快乐的童年。三是成长行动。丰富“亲子早教课堂”内容,切实做好0—3岁幼儿早教工作。特别是幼儿园,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开设公益讲座等形式,帮助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早教理念,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
二、切实维护女教职工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充分发挥系统妇女组织在扩大女教职工参与、反映女教职工诉求、维护女教职工权益方面的积极作用和特有优势,强化源头维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强化源头维权。要切实履行维护女教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的基本职责,充分发挥女教职工组织和教代会女代表源头维权作用,在学校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带来劳动关系的变化和利益的进一步调整中,女教职工组织要及时反映广大女教职工的呼声和共性问题,做好源头维权工作。
2.关心和保护女教职工的特殊利益。为广大女教职工营造体现人文关怀的和谐氛围。根据学校实际,基层妇委会要继续开展女教职工五期保护活动(即:产期、哺乳期、孕期、经期、更年期),着重推进“女教职工健康促进工程”,关心重视女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健全女教职工体检和保健制度,主动配合有关部门为女教职工进行定期的妇科检查和妇科疾病治疗;深化扶贫帮困送温暖工程。进一步贯彻“主动、科学依法维权”的维权观,切实维护女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女教职工工作、生活、思想状况,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女教职工维权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3.强化依法维权意识。抓住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表十五周年、妇女法修改颁布五周年等契机,借助“三八”妇女维权周、“五五”普法、“12·4”法制宣传日、“11.25”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等时机,大力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使她们知法、懂法、守法,善于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开展“特色家庭”创建活动,共建共享和谐家园
宣传动员广大女教职工参与特色家庭建设系列活动,丰富创建内容,提升创建质量,推进共建共享和谐家园。
1.加强女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开展“三树立”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广大女教职工家庭树标兵,单位树榜样,社会树形象。
2.深化特色家庭创建活动。要按照上级妇联要求,进一步丰富内涵,做新“家”字文章,大力推进“五好文明家庭”等各类特色家庭创建工作。继续深入推进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配合镇、村妇女组织深入开展“美德在农家”活动,推进农村家庭生活文明化、家庭成员知识化、家庭生活环境净化美化。在家庭中广泛开展节能环保活动,充分发挥家庭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广大女教职工的学习意识、节能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廉洁从教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推动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
3.组织推进家庭教育工作。要切实加大家教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发挥各类家长学校的作用,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家长的需求,广泛开展家庭教育新理念、新知识的普及和传播。不断完善家庭教育工作指导服务体系。要积极配合本校党政工办好家长学校,积极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和谐家庭环境,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四、深入实施“强基固本”工程,不断增强妇女组织活力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健全组织、加强调研、强化能力为重点,坚持“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原则,大力实施强基固本工程。
1.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发挥组织功能。各学校、幼儿园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妇女组织建设力度。在教育系统妇女组织全覆盖的基础上,进行划片管理,充分发挥组织功能,提高组织运作效率。
篇10
关键词:语言暴力;教师;中小学;述评
新修订的《未成年保护法》于2007年6月1号正式实施,该法律明确规定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随着新版《未成年保护法》的实施,我国中小学校园中教师体罚学生的这种行为暴力现象也在逐渐减少,但与之相随的是一些诸如侮辱谩骂、讽刺嘲笑等方式逐渐呈上升的趋势。这种方式被称为语言暴力。它虽不是体罚,但却比体罚更能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对于教师这种语言暴力现象和其导致的后果也常有披露,希望借此让人们对语言暴力这一现象有足够的重视。但即便是这样,教师语言暴力在目前的中小学校园中也仍然是一种普遍现象。本文以中国知网为资料来源,对所搜集的近十年来15篇关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综述,以期帮助人们深入了解教师语言暴力现象,为应对教师语言暴力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关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的概况
研究方法主要运用的是文献研究法。对近十年来15篇关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除了河南大学孙彩霞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并辅以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张雪梅撰写的《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运用了调查法这个研究方法外,其余的13位研究者都是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来研究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这个问题。
研究视角是社会立法、执教环境这个社会视角、教师自身素质积累与提升这个学校视角和家长监督反馈这个家庭视角相结合。社会视角的文章有《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和《教师课堂暴力浅析》;学校视角的文章有《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成因及消解对策》、《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教师课堂暴力浅析》和《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浅探》;家庭视角的文章有《教师语言暴力的危害及其对策》、《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和《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由于研究者们在进行问
题研究时所采用的是多视角相结合,所以文章的视角分类也是有交叉的。
从所搜集的15篇文章来看,除了张雪梅所撰写的《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研究者们的研究路径基本一致。开篇先对语言暴力的内涵进行界定,然后分析它的成因和对策。张雪梅的调研报告则是以调研情况和对应的统计图表开篇,然后对统计图表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内涵研究
对于语言暴力概念的内涵界定,研究者们的观点基本一致,主要从表现形式、表达途径及形成后果这三方面来进行综合界定的。但桑青松的界定更为科学、全面。他认为,语言暴力是指诉诸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暴力行为教师语言暴力是教师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语言, 致使学生的人格尊严、个人名誉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损害。[1]
(二)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成因研究
关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形成原因,研究者们的分析虽然或宽泛或细微,但其观点都基本一致,综合起来有教师自身素质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大方面:
1.教师师德修养缺失。
相当一部分研究者认为,社会的急剧转型和快速发展,导致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多元化。这样的大环境,使得教师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匮乏和缺失,师德素养出现了“知行背离”。[1][4][5][6][11] 在执教过程中,教师的个人本位的思想占据了主导,甚至会把自己的个人负面情绪宣泄在学生身上,对学生施以语言暴力。除此之外,受传统师生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对自身角色定位不当,[2]认为教师就应掌控一切话语权,在师生关系处于绝对的主导者、权威者。
2.教师心理压力过大
由于生活待遇相对较低,生活节奏较快,以及社会、学校和家长的过高期望和要求,教师普遍心理压力过大。[2][4][13] 由于缺乏一个有效的缓解途径,教师便把对学生使用暴力性语言作为一个宣泄压力的出口,以对学生实行语言暴力这种方式来排解自身压力,以此来求得心理的平衡。这也是几乎所有研究者都关注的一个因素。
3.现行教育体制的束缚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存在一些与实际的教学不相吻合的方面,对教师的要求也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 [5] 教育的功利化和工具化,使得学生成绩的好坏与否,以及在校表现的良好与否都与教师的晋升和职称等挂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屡教屡犯的学生失去耐性,进而采用语言暴力就不足为奇了。[6]同时,我国的“应试教育”造成的激烈的教育竞争,使得教师对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容易恶言相向,使他们更容易成为语言暴力的受害者。[6]
4.传统文化观念的负面影响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师在师生关系中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对教师的一切言行必须无条件服从,稍有冲撞和冒犯都是大逆不道,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同时,家长也要求教师对学生严加管教,认为教师的责骂是理所应当,天经地义的。在这种大的社会期望中,教师对学生的语言暴力也就持续并生长着。
这一点在桑青松的《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成因及消解对策》和陈燕红的《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浅探》都有所提及。
(三)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对策研究
对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对策研究,归纳研究者们所提出的种种对策,可综合为教师自身方面研究和社会环境方面研究两个大方面:#p#分页标题#e#
1.提升教师师德修养
在教师的再教育过程中要以德育为重,德育的加强是减少教师语言暴力的基础。因此,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2][4]培养教师个性品质的健康。同时,教师应树立对话意识,培养对话精神,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的教学。[5] 此外,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还应研究批评的艺术,充分认识语言暴力的危害,共创师生和谐。
2.缓解教师心理压力
健全的心理机制,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保障之一。要使教师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就应该在学校建立心理辅导机构,每个老师要上好心理辅导课,并聘请心理老师帮助化解潜在危机。[6]对于教师的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呵护方面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技巧。[5]
3.营造良好的执教环境
良好的执教环境是减少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因此,学校社会要通过政策调控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执教环境,引导社会更新教育理念,[4]改善教师聘用机制,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变应试教育为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完善教师交流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4]
4.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和教育规章中,能够看到对教师行为包括语言的一些限制性规定,但没有明确将禁止语言暴力纳入其中,相关条款亦缺失。在立法遏制教师语言暴力方面,地方法规已先行了一步。《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 23 条的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不得有侮辱、诽谤、歧视、恐吓、贬损等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言行。”[9]除了国家的法律法规应更完善外,教师也应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家长则要依法实行监督机制,[1]对于学生,更应该加强他们权利意识教育,进一步落实依法执教。[4]
三、关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已有的研究对将来针对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成因和对策问题的深化和细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相对来说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弥补和克服这些不足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走向。
(一)缺乏深入的理论探讨
研究者们对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的研究普遍缺乏有效的理论支撑,只是研究者凭借自身的经验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来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缺乏将教育事实或教育现象的研究与相应独立学科的理论间的合理联结。教育科学研究在理论层面首先应该指向教育理论本身,如果没有适当的概念框架,科学研究要么是盲目的,要么是无效的。因此,在今后对此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应该寻求适合的理论来支撑所进行的研究过程及所得出的研究结论。
(二) 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对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的研究绝大多数多采用定性描述分析,只有河南大学孙彩霞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和张雪梅所撰写的《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采用了定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的,但她们所做的定量研究的调查范围小、样本少,其结论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与代表性,而且这些定量研究大部分停留在简单的统计描述和比较分析上,假设检验式的量化研究相对较少,这不利于研究的深入、细化。今后的研究有必要将定性讨论与简单的描述分析提升到更为严格的参数估计和模型检验。
(三) 多学科综合研究不够
从研究学科看,介入对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的学科还较少,且大多数研究都是在某一学科的范畴内进行,缺乏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使得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的研究视野较为狭窄,不利于研究的全面与深入。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是一个具有多学科性质的领域,单从某个学科介入研究虽有重要的学科意义但也难免存在本学科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加强各相关学科的交融,在突出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的同时,也应考虑采用经济学、伦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四)缺乏对教师人文关怀的研究
纵观有关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所有文献,每个研究者在进行问题研究时的着眼点都是学生,都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谋求学生的利益最大化的。所分析的原因大都是教师自身素质问题,所采取的对策也大都是如何从教师自身做起。对教师自身的身心、教师的执教环境和当前的教育制度虽然都有所涉及,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还是有所缺失,今后的研究中,可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具体的可行性对策来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五)深入的个性化研究不足
现有的所有研究都是基于中小学教师这个群体进行研究的,缺乏分层分类的视角。群体的研究注重了共性,但同时也忽视了群体不同成员的个性。这使得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受到质疑。例如在对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问题进行研究时,可以对于教师的性别、年龄段、教龄、学历和职称做一个分层研究。显然,不同层次的教师对学生所采取的语言暴力程度是不同的,暴力的成因和需要采取的相应的措施也是不同的。研究者们现有的研究还没有对此问题做出区别性的分析探讨。今后,对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可采取分层研究,可使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可行性。
对于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学界的研究成果颇丰。这些成果体现了研究者们严谨的态度和开阔的思维。但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这个现象仍然存在,并且,会在将来的一段时期继续存在着。研究者们所分析的原因是否透彻,所提出的对策是否可行,这些仍有待检验和反思。也正因为如此,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这个问题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仍值得我们去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桑青松.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成因及消解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07,12.
[2] 辛学伟.教师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对策浅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0,23.
[3] 张雪梅.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J].中国教师,2006,2.
[4] 孙彩霞.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8,5.#p#分页标题#e#
[5] 付志娟.教师课堂暴力浅析[J].教师教育探索,2008,12.
[6] 陈华安.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07,4.
[7] 曹虹青.教师的语言暴力现象及根源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12.
[8] 文清.教师语言暴力源于心理压力[N].北京科技报(健康•心理),2004-02-25(B26).
[9] 朱磊.立法应向教师暴力说不[N].法制日报(立法•人大),2006-02-28.(003).
[10] 韩宏莉.幼儿教师“语言暴力”现象探析[J].教育探索,2009,1(211).
[11] 陈燕红.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浅探[J].教育理论研究,2008,1.
- 上一篇: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 下一篇: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