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主要负债业务范文
时间:2024-02-26 17:5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银行的主要负债业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 负债管理 适度负债
一、商业银行负债及分类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负债是指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因此,对商业银行而言,负债就是银行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为了更加明确的对负债对银行的意义进行分析,本文按照负债的形式或者结构将商业银行的负债分为存款负债、借入负债和其他负债三大类。
存款负债,又称被动负债,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在银行整个负债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来自于银行基础业务之一存款业务的负债,它主要包括:单位存款、储蓄存款、同业存款、特种存款等。
借入负债,又称主动负债,主要包括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借款、发行金融债券等。在银行负债体系中,占有重要比重,特别是对当代商业银行而言,主动负债在调节负债规模、负债结构等方面更有操作性和主动性。
其他负债,主要是银行在结算中形成的临时性负债和应付未付款项,包括应解汇款、汇出汇款、开出本票、系统内往来负债、应付存款利息、应付债券利息等。
二、商业银行负债的意义
商业银行是负债经营的金融机构,负债是商业银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通过负债形成资金并加以运用构建盈利资产,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其经营目标恰是利润最大化,其经营重点是利润的最优化。
从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三大业务的关系看,负债业务是基础,它制约着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发展。从金融创新历史来看,负债业务创新也往往先于其他业务一步,而其他业务反过来又推动负债业务发展。决定负债业务的是存款业务状况,负债业务创新以存款业务管理创新为其主体。
被动负债,长期占据债权性资金来源中最主要的位置,是重要的低成本资金来源,但存款期限、金额等都由存款客户决定,银行无法控制和调节此项资金的进出。其次,由于吸收存款要上交存款准备金,这不仅限制了银行可运用最近的规模,更使得银行经营受央行货币政策等的调控越发深入。譬如我国,截至4月21日,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上调至20.5%,冻结了大量的流动性。再次,银行存款受居民理财习惯等影响直接而巨大,在股票、保险等日渐兴盛的情况下,随着证监会开放人民币购买香港股市股票并进一步准备开放伦敦、纽约市场,商业银行不仅要与直接融资活动分享社会资金,保险业、小额信贷公司等金融机构和国外融资带来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我国,商业银行存款负债占总负债比重高达85%,故国内银行业长期存在着“存款利行”的说法。而欧美等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发展比较完善的国家,该比例往往只有40%~50%之间,比例偏高的日本东京三菱银行该比例也不过69%。我国商业银行被动负债比重明显偏高,不利于自主经营。
借入负债: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方式负债,优点如下:1、可以依据银行发展需要借入一定规模、期限的稳定资金,可以提高银行资金的稳定性,增强银行对资产负债的调节能力,有助于缩小流动性缺口和降低资产敏感度。2、可以通过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回避金融监管,实现自主经营。3、可以定向募集资金,对机构投资者等更具吸引力,从整个经济系统而言,大大增强了财务资源的节约与利用。同时,其不利之处也很明显:一方面,提高了筹资成本,也增加了机会成本;另一方面,银行经营风险加大,对安全性要求更高。
其他负债中,除去应付利息等,大部分是由中间业务形成的,如应解汇款、汇出汇款、开出本票等,因此,其他负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银行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发展的程度。从性质上分析,这部分资金大多属于低成本甚至无成本,虽然资金可用期限一般比较短,但也是可以利用的。
三、商业银行的适度负债规模
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核心理念之一应当是适度负债,即以最低的成本、合适的方式和规模筹集资金,以满足商业银行稳健经营所需,做到负债的规模、结构、质量并重,以期最终实现资产管理与负债管理并举的目标。
适度负债是商业银行稳健、持续经营和成长的必要条件。负债不足会使银行缺乏正常经营的资本,业务开展受限,银行营运目标无法实现;过度负债不仅使银行背上了过于沉重的利息支出包袱,机会成本也大大提高,资金缺少合理利用途径也增大了银行的风险,如过度放贷,会造成不良资产增加,盈利水平将大打折扣。而将负债规模控制在适度水平,可以将流动性缺口降低到合理范围内,降低流动性风险;同时选择恰当的负债途径,可以降低财务费用,提高银行营业利润水平。
附:我国商业银行2010年度流动性缺口情况简表(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以上数据来自各行2010年度年报)
做到适度负债的前提条件有:1.准确评估商业银行的资金需求,以确定负债的规模和方式。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类:发展性资金需求(用于实现银行总体计划所确定的资产增长目标、预期利润目标所需资金),流动性资金需求(满足客户提取存款、临时申请新贷款的需要而出现的资金需求),敏感性组合资金需求(为达到筹资组合、降低利率风险的目的,形成对某特定类型负债特别需求)和再筹集资金需求(当某一项资金来源到期之后,必须重新筹集该类资金所形成的需求)。2.合理评估市场资金供求,准确预测市场利率、汇率水平变动,判断主力资金流向,据此合理定价各项金融产品和适当开发新产品。3.了解各种负债融资工具筹资的优缺点。
在确定商业银行负债的合理规模时,可以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法予以分析。商业银行负债的成本包括利息成本、资金成本、营业成本、机会成本几部分,负债成本的变化影响着银行资金转移价格的高低,从而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
在实际进行负债管理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提高资产负债匹配程度,严防期限错配及相关风险。2.实现全方位的负债成本管理,对负债的全过程进行成本控制,对此,具体可采用“三总”(总经理、总会计师、总工程师)制的负债成本管理制度。3.明确负债的目的是筹集资金以构建盈利资产,因此只要有良好的贷款项目和投资目标,商业银行就应该积极地扩展资产规模,利用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同业拆借等主动负债方式筹集资金,而不是仅仅依靠吸收存款这种被动负债方式。
四、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状况及建议
细考究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会发现一些不理想的状态,整体来看处于存款产品开发的初级阶段,结构比较简单,不少银行缺乏创新动力,同时对负债管理也缺乏系统的理论,应对目前的经济形势以及自身业务发展存在一定的瓶颈,为适应当前的局势,要适时研究发展主动负债业务,以便更好的实现结构性对冲,防范和控制风险,提高各自管理效率和收益水平,改善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突破盈利障碍,拓宽商业银行差异化经营的空间,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对银行生存发展来讲都具有战略意义,也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附:我国商业银行2010年度主动负债情况简表
(所有数据整理自各商业银行2010年度年报)
下面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的主体――存款负债进行分析。长期以来,我国的存款业务品种很单调,几十年来传统账户几乎没有发生创新。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都以各项存款为主,一方面为商业银行各项资产业务迅速发展提供了巨额的低成本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对近年来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不断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反过来讲,这种结构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隐患,以各项存款等被动性存款为主,以流动性、特别是各种短期存款为主的结构在降低负债成本的同时,也增加了负债结构的不稳定性、流动性风险日益加剧。
附:我国商业银行2010年度存款情况简表
(以上数据来自各行2010年度年报)
其次,负债期限与资产期限严重错配,近年来,商业银行长期资产业务一直在放量,但与此相悖的是,中长期存款的比重却一直在下降。再次,由于各项存款的持续快速增加,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规模得以迅速扩大,这就给商业银行各级管理者造成一种错觉,认为负债业务规模似乎是可以不断扩大并支持银行业务经营的,削弱了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创新的内生自发动力。进入2007年中央银行对资金市场的调控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2010年以来的高通胀预期使得央行进一步收紧流动性,截止2011年5月,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分别高达21%和17.5%,冻结了大量信贷资金;与此同时,社会投资热点不断出现,定期存款的稳定性会大大下降,其它投资渠道对银行体系资金的分流趋势强化,可见现有的资产负债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需要。
因此,在积极发展和创新主动负债之外,针对存款负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存款负债在较长时间内将依然是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的主体,要求商业银行一方面对存款人需求进行深入研究,深入挖掘存款市场,开发优质资源;另一方面,开发新型存款负债产品,充分结合存款负债和其他理财方式的优点吸收存款,如欧美现行的股票指数存款,不仅可以保证本金的安全性,还可以获取股票价格波动的收益,因此得到了部分投资者的欢迎。
参考文献:
[1]杨海燕,欧文彬.商业银行主动负债发展的经济效应.金融论坛,2008;8
[2]邓洪.债券业务创新:解决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问题的现实选择.南方金融,2005;8
[3]杜艳.央行警示贷款结构性风险.世纪经济报道,2004;7
[4]姚瑜琳.宏观调控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应对策略.新金融,2008;8
篇2
关键词:存款负债 非存款负债 价值
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负债是其最基本、最主要的业务。商业银行的负债由存款负债和非存款负债两大部分组成。
一、存款负债及其特点
存款负债具有被动性、客观性、派生性、波动性的特点。存款不仅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及衡量商业银行实力的标志,还是影响宏观经济平衡的重要变量。传统的负债包括:
1、活期存款:这是银行用于贷放的主要资金来源。虽然活期存款流动性较强,但综合来看仍会形成一笔相对稳定数量可观的资金。此外,由于活期存款还具有较强的派生能力,商业银行普遍把活期存款作为经营的重点。
2、定期存款:虽然其利息成本较高,但营业成本较低并可以使银行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因此商业银行业必须加强管理,降低成本。
3、储蓄存款:在中国,这仅指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存款。在国有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货币银行的负债业务中,储蓄存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银行提供了大量长期性的资金来源。
二、非存款性负债业务及其特点
随着金融业竞争的加剧,银行的资金需求迅速扩大,非存款性负债业务是银行货币资金的重要来源,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资金的经营管理水平、满足多样化的资金需求、扩大经营规模、增强竞争能力。
1、同业拆借:它是商业银行为解决短期资金余缺,调剂法定准备金头寸而融通资金的重要渠道。1996年1月3日,我国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并开始试运行,为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临时性头寸调剂提供了平台。
2、从中央银行借款:包括再贷款和再贴现。其主要的、直接的目的在于缓解商业银行资金的暂时不足,而非用作盈利。在我国,由于体制上的原因,该项目曾是国有商业银行比较重要的资金来源。
3、回购协议:其实质是指银行以债权权利为质押,以获得即时可用资金的交易方式。在我国,债权回购多以政府债券为标的物。在发达国家,回购u办议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工具。
4、欧洲货币市场借款:欧洲货币市场对各国商业银行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是一个完全自由开放的富有竞争力的市场,不受任何国家的政府管制和纳税管制,资金调度灵活,手续简便。欧洲货币市场最大的中心是伦敦,其他各大金融中心也分散地经营其境外货币的业务。
5、发行金融债券:自1985年以来,我国存款货币银行可按国家有关规定,面向社会发行金融债券,为指定用途筹集资金。
三、适度负债对商业银行的意义
负债经营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产生财务杠杆收益,也可能引起财务风险。
1、负债的积极作用
(1)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先决条件:银行要开展资产业务,首先必须要有资金,而银行的自有资本很少。在商业银行的全部资金来源中,90%以上来自于负债。因此商业银行负债的规模和结构直接制约着其资产的规模和结构。
(2)负债是银行同社会各界联系的渠道,在开展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的基础上,银行和社会各界建立了广泛联系,这就为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提供了客户基础。
(3)负债业务是银行保持流动性的主要手段。一般而言,规模较大,信誉较好的银行比较侧重于依靠负债渠道获得流动性。银行可以利用负债聚集大量的小额的社会闲散资金满足提现、贷款的资金需求和临时性的资金需求。
(4)负债业务影响商业银行资产价格的确定,良好的负债经营与管理有利于增强银行的竞争力。
(5)负债经营可以获得税收上的好处,由于抵税效应的存在,可使得商业银行获得潜在收益。
(6)负债业务可以为资产业务提供后续资金支持,一方面,在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有利于银行的生存和获利。另一方面,在投资利润率大于债务利息率的条件下还可以产生财务杠杆效应。
2、负债的消极作用
(1)负债经营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过度地依赖负债经营,会使商业银行不仅要支付巨额的利息,而且降低了其安全性和竞争能力。
(2)过度负债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再筹资能力。如果债务负担沉重,不能按期满足提现要求或还本付息,这将会影响其信誉,甚至引发挤兑危机。
(3)负债比率过高,可能会导致其股票价格下跌。负债经营的容忍程度是有限的,当负债经营的投资收益率低于其资本成本时,所有者收益会因此受到损害。
(4)不适当的负债经营将会影响企业的日常营运。一方面,过度负债会增加其营运成本;另一方面,若负债期限结构不合理,则会引发流动性危机。
四、企业价值角度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管理者会选择他们所认为的可使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资本结构,因为该资本结构将对公司的股东最有利。在考虑公司税的条件下,理论上来说银行的价值是其财务杠杆的增函数。但是由于考虑破产成本(包括清算或重组的法律成本和管理成本以及由于经营收入影响而带来的间接成本),则需要综合考虑负债对商业银行价值的影响,以确立适度负债水平及结构。商业银行会选择使其价值最大的负债权益比。在此列举出三个负债权益比的决定因素:
1、税收:具有较高应税收入的应该更依赖债务。
2、资产的类型:主要拥有有形资产的应该持有较高负债。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
业务创新是指商业银行不断推陈出新,开发出新产品和服务,它通常被视为金融创新的核心,其他领域的创新都是在此基础上引发、衍生或者围绕它进行的。业务创新是商业银行实现利润增长、风险管理或市场份额扩大的有效手段和工具。
一、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创新
负债业务创新的核心是扩大信贷资金来源,这是银行开展业务经营活动的起点和基础。林德发(2009)在《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创新》中从存款业务创新和借入负债业务创新两方面全面性地给出了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创新的内容,主要有:一是通过不断创新存款方式,增强客户存款的可选择性。二是通过增加具有多种附加服务且方便客户的存取款项目,增强存款的便利性。三是通过电话转账制度、自动转账制度、协定账户、定活两便存款账户等多种创新业务,保障客户存款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借入负债业务创新方面,根据负债管理理论,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通过加强资产管理获得,而且还可由负债管理提供。为此,商业银行可通过同业拆借、票据融资、回购协议、国际金融市场借款、存款证券化等手段,对负债的结构进行调整,灵活地调度头寸,强化资金营运,降低资金成本,开辟新的盈利渠道。
二、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创新
戴微微(2008)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情况》指出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是其赖以取得收入的重要业务,资产业务的创新在于合理搭配银行资产,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最佳组合,进而提高资产质量、增加银行收益。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调整贷款结构,变只为生产提供贷款为为生产和消费提供贷款;通过将放款业务与国债、证券的紧密结合实现贷款证券化;贷款方式与市场利率紧密结合;提高放款业务高效化的电子放款等。
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
刘兴(2009)在《试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中详细介绍了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中间业务方面,他认为,中间业务具有投资少、风险低、收益高的特点,发展中间业务,对于满足客户需要,降低金融风险,提高银行经营效益,实现同国际商业银行的接轨都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中间业务可以满足金融客户的实际需要,降低银行风险,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以及有利于与国际商业银行接轨。但是,文章还指出我国银行业对中间业务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中间业务产品创新滞后和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中间业务发展和管理体系等问题,我们应该健全中间业务管理机制,加快产品整合和业务创新。
薛妮(2009)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指出了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一起被称为现代商业银行务的三大支柱,中间业务发展对商业银行现代化和金融现代化为重要。近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务创新中下功夫。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等都明显提高竞争力,但是中间业务发展速度与其他金融业务发展相比,有其明显距离,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更是有着差别。因此,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很重要。
四、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
当前,从世界各国银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表外业务发展迅猛,花样品种不断翻新,有些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收益已经超过传统的表内业务收益,成为商业银行的支柱产业。赵嘉兴(2010)在《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及启示》中首先介绍了西方商业银行由于金融市场不稳定,规避《巴塞尔协议》和竞争等原因导致表外业务创新迅速崛起,尤其以创新业务的发展更为迅猛,同时外国的新技术也为表外业务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主要是以金融期权、互换业务、远期利率协议、票据发行便利为主。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不仅可以使银行节约筹资成本,增加收入,而且还是银行规避利率、汇率风险的有效工具。因此,我国银行应尽快拓展表外业务,以适应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我国应有步骤、稳妥地进行表外业务发展。
此外,张武平(2008)在《略论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创新》中还创造性地从社会需求和以客户为中心这个立足点出发把银行业创新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改革型业务创新,即业务创新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体制的创新;适应性业务创新,这一点就是要求从客户需要出发来进行银行业务创新;渗透型业务创新,即以市场为聚焦点,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抢占同业竞争的市场份额;纵深型业务创新,即以客户的未来需要为出发点,为客户提供突破时空限制的更方便、更快捷、更理想的即时。
五、结束语
总之,金融业务创新浪潮对我国的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在提高商业银行的获利可能性的同时,也对银行业和我国的货币政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商业银行创新将是全方位的,它涵盖金融商品、交易方式、组织形式、经营管理和金融监管等领域的革命性变革。 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在客户、业务、区域、市场等方面有所侧重,将内外动力系统有效的相结合,才能实现在经营理念、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技术、金融机构和支付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发展先机,在国内市场立于不败和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参考文献:
[1]刘凤娟.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探讨[J].金融管理,2008,(4).
篇4
关键词:中外资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优势
中间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主要的利润增长点,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潮流和核心竞争力,也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业务,目前仍保持着高速的增长能力,然而该业务在我国的金融业却仍是一片尚未被全面深入开发的领域。
本文试从中外资商业银行的比较出发,具体讨论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与发展。
一、中资与外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概述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根据传统,是指银行不需要使用自有资金提供服务收费经营业务。它与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而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中间业务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而不是在侧有身份的债权人或者债务人,不过扮演着中介服务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与创新,从不冒险到带一些风险,如各种各样的保证、承诺、代保管、质押业务在处理这些业务,银行客户不但出售银行信用,也为客户担当一定的风险;从使用自有资金的不断进步,与一定数量的钱,如融资租赁融资业务,业务;永不占有客户的资金占用客户款项,如银行汇票结算,“出口汇款”账户的资金和外汇结算业务“应解汇款”的资本账户是一个典型的“无息负债”。但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不列入资产负债表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银行的当期损益和投资预期,改变银行资产的报酬率,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组成了商业银行的“三架马车”。
二、中外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优势与差距分析
(一)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优势
1、网点密集优势。中资银行商业网点多,在我国消费者中认知度高,所以个人零售业务较外资银行占有绝对优势。虽然零售业务的单笔业务量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综合性个人理财金融服务的发展,不仅零售业务的总量乐观,且其增长空间也是巨大的。
2、信息优势。由于我国经济主体的信息公开机制不完善,因此在金融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而外资银行作为舶来者,对我国各类经济主体的信息掌握渠道有限,在适应和本土化方面不及中资银行。
(二)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差距及其原因
1、缺乏有效、完善的宏观政策法规的支持,无法实现混业经营
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与分业管理,这使得商业银行只能局限在传统业务上。2001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实施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但该规定主要以业务为主,对那些有负债的业务以及关系重大的中间业务如投资基金托管等则限制严格,在实际运作中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
2、经营业务传统,创新空间较小
从业务品种看,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技术含量高的咨询类、代客户理财类等新兴的、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开展较少,特别是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类工具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有些国外已经成熟的金融产品在国内甚至还未实现零突破。
从收益比重看,在西方国家银行中,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普遍占40%以上,有的银行甚至达到了60%,而我国四大银行中,中间业务所占比重平均仅为8%左右,中国银行最好,但也只占到19%,而且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的中间业务。
转贴于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发展的对策
众所周知,中间业务具有高收益、高附加值、低成本及低风险的优良特征,对此,我们要在遵循一定创新原则的基础上,逐步开发中间业务的新品种或扩大原来品种的范围,并在技术上、管理上、制度上同步创新。
(一)中间业务系统管理的创新
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创新涉及的许多部门用的银行和商业的交叉点上,所以,必须创新中介业务的创新模式,建立一个统一的中间业务创新的管理体系,以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特别地:
1、应该实现中间业务的整合与资产负债管理整体功能的商业使用的优势。
2、应按各种中间业务和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内在联系,将所有的权限管理功能的中间业务的银行分别对各种相关专业部门承担。
(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时,要坚持“获利能力、流动性、安全性”原理的基础上,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而且还必须树立讲中间业务相当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经营观念,必须有强烈的竞争和盈利的概念,就会渐渐没有推开在商品化的商业业务。这种商业化中间业务的服务虽然可以树立企业形象,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商业银行发展应该是他们自己的事业,这一概念的根本转变为知识中间业务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支柱产业来抓,树立中间业务新的管理理念。
(三)不断创新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
根据国内外金融和经济发展的状况,中国的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的创新主要集中以下两方面:
1、代收代付业务。代收代付是业务的主要创新点,但由于缺少一体化,许多公司缺乏规模、类型、数量少、单笔金额,并给出了相应的凭证成本、人工成本较高。因此,所有的商业银行可以合作进行的“检查”,提高系统收集和付费的效率和效益。
2、咨询业务。咨询业务是商业银行提供相关的国民经济,企业的市场、国际金融和货币信贷、管理机构、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信息的观点站在中间人,为客户做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客户做出正确的决定建立一种面向服务的商业银行良好的服务。银行扩大咨询业务,可以增加银行的收入,建立与客户的良好关系,扩大银行、设立银行形象。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问题;解决策略
自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在竞争中发展,己成为中小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构建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现阶段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还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管理层对资产负债管理的认识不足
优化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加快中小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部分,但目前很大一部分中小商业银行未清晰的认识到资产负债管理的意义,大部分资产负债管理人员都是按照上级领导的指示简单地进行资产结构调整,另外,管理人员对资产负债管理的认识也比较片面,严重影响着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金融监管和法律约束力度不足
从外部监管角度来说,缺乏完善的金融监管和法律约束机制也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相对较差的重要客观因素之一。一方面,现阶段我国逐渐进入了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发展空间相对较小,商业银行很容易积累大量的不良债权,一旦爆发金融危机,银行不良债权的大量积累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另外,中小商业银行在长期积累大量的不良债权后,将严重影响其正常的运营,且还会加大银行经营、发展的危险性,银行各项业务的风险也会显著增加,非常不利于中小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就现阶段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营运情况来看,要想在短时间内降低其不良资产,并达到国际相关标准是非常难的,而这正是阻碍我国金融改革的一大难题;另一方面,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是以信用为纽带的,但现阶段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非常不健全,不利于完善的信用系统的构建,一旦信用链断裂,将会爆发严重的经济金融危机。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法律法规制度非常不健全,相关的商业银行法颁发时间很短,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在我国商业银行中“信用贷款多、担保贷款少”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容易成为不良贷款。此外,我国当前仍未出台与《证券法》、《政策性银行法》、《社会保障法》等信贷制度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之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性较差,使得中小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居高不下。
(三)现有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不能满足资产负债管理需求
近些年来,计算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商业银行服务手段的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商业银行的服务手段必然会发生根本性地变革。国内商业银行为了迎接这场变革,正在进行全面的准备,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上,更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而建立一套以客户为主,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目的的现代化商业银行计算机系统。但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中小商业银行现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并不能满足资产负债管理的需求,这也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四)中小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较小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商业银行的业务都比较少、涉及到的领域也十分狭窄。因此,其资产负债的品种和结构都十分单一,尤其是一些非信用业务和中间业务所占比例很少。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相对集中,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小商业银行要提高经营利益,就必须拓展业务经营空间,积极发展多元化商业银行,同时要进行业务创新,大力发展资产、负债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寻求新的利润来源。
二、中小商业银行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对资产负债管理的认识
当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管理人员对资产负债管理的认识不足,结合管理实践,本文认为应该对下面三个问题进行深入认识:其一,资产负债管理是借助于若干相互联系的指标体系进行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的相关指标并不仅限于存贷比例和备付金比例,对其余指标也要进行下达和考核,银行不能只片面追求存款否则很容易形成亏损;其二,金融资产多元化趋势客观上要求资产负债管理多元化,在融资投资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多渠道、多种类,与之相适应,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除银行存款外,也不能对股票、债券以及中间业务所的证券买卖、国际投资等业务的忽视;其三,在当前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统计制度已经不能适应资产负债的管理要求。资产负债管理所依据的主要指标体系,都离不开资产负债的支撑以及比例管理的实施,也就是说需要通过数据的采集、分类以满足比例计算、监测分析、考核、预测的要求,但是传统的统计报告制度无法将比例管理所蕴含“质”的方面的要求体现出来。因此,结合实践经验和需求改革统计制度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构建
想要有效提升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必须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构建。一方面,我国要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市场经济环境,尽快出台并完善商业银行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及金融法实施细则,这样中小商业银行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时才能有法可依,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业的规范化;另一方面,我国要进一步加强信用制度的构建,这样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才可以显著降低。
(三)改进商业银行计算机信息系统
改进商业银行计算机信息系统,使之满足资产负债新型管理模式的需求,也是解决现阶段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要注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构建高素质的信息建设团队,现阶段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高素质IT人才十分缺乏,因此必须要尽快引进和培养一批这方面的人才,这样中小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构建质量才能有效提升。因此,改进商业银行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首先要注重复合型IT人才的引进工作;其次,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服务于中小商业银行的管理和经营工作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构建必须结合中小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和经营管理手段,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现代化经营管理以及业务的操作流程还处于不断摸索的进程中,这就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在建设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时候一定要将经营管理作为基础条件。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相对较为完善,我国可以积极吸取发达国家的管理和建设经验。
(四)积极拓展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
为了有效提升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还要积极拓展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首先,中小商业银行要对消费信贷业务以及个人理财业务大力的进行开展。私人业务的开展能够有效的建立起银行和客户之间的风险均衡机制,让银行与客户的金融交易从原来的单向流动转变为双向流动,降低银行对客户的过度净负债,使银行和客户在社会融资的风险中处于平衡状态,从而有效的对银行的经营风险予以分散;此外,中间业务的运营风险相对较小,获利也相对较多,中小商业银行应该积极拓展中间业务。中小商业银行要以批发性中间业务产品为主体,将业务的重心放到中高级业务上,从而实现中间业务集约化经营的格局,通多元化的手段走出一条具有高附加值中间业务效益之路。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在新时期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愈加复杂,运营风险不断提升,注重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提升显得尤为必要。首先,要加强中小商业银行管理层及负债管理人员对资产负债管理的认识;其次,一定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构建,通过增强金融监管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最后,还要改进商业银行计算机信息系统。另外,还要积极拓展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
参考文献:
[1]杨丽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5,36:40.
[2]李达山.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06:131-133+161.
[3]梁环忠,梁博恺.商业银行存款结构管理与经营策略[J].青海金融,2014,07:46-50.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 利率市场化 挑战 对策
利率市场化指的是中央银行逐步放松对利率的直接控制,把利率的决定权让位与市场,由资金市场供求双方共同决定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是当今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但是利率市场化也使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款利差收入减少,使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大大增加。那么,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呢?我国商业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改善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并实行多元化战略
利率市场化会使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缩小,从而使商业银行传统的利息收入大大减少,而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存贷款业务是最主要的业务,其在商业银行所有业务中的比重曾一度高达90%。为了应对这一变化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商业银行必须改善业务结构并实行多元化战略。
(一)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汇兑、结算、信托租赁、票据承兑、证券保险、理财、一卡通等中间业务逐渐兴起。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从图1可以看出,经过五年的发展,我国部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比重由2006年的3%-12%增加到2010年的8%-23%。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业务规模小,收入水平较低。外资银行中间业务比重普遍达到60%,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比重只有10%-20%;②经营范围窄,品种少。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达到70多种,涉及担保、理财、衍生金融工具和融资等各个领域,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多为利润低的性业务,其他中间业务发展较为缓慢,发育程度低;③服务手段和技术水平落后。因此,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扩大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所有业务中的比重,是抵补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萎缩所造成利润减少的有效途径。
资料来源:北京银联信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图1 部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变化
(二)改善客户结构,发展零售业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个人客户金融知识水平将大大提高,理财观念也会越来越强,他们对金融和理财产品与服务的需要也越来越高。商业银行不仅需要注重产品与服务的多元化,还应注重客户的多元化。商业银行应改善客户结构,不仅要发展企业客户,还要大力发展个人客户。商业银行可为个人客户提供个人理财、教育储蓄、投资顾问、信托等方便快捷的多样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样,通过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商业银行的盈利结构会改变,盈利能力会增强。
(三)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升银行品牌形象
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将会更激烈。这时,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不仅是价格方面的竞争,而且更表现为品质和服务方面的竞争。此时的客户在选择银行的时候,会综合考虑银行的实力、服务水平、品牌形象等因素。因此,商业银行要延伸对客户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综合的服务,并提高服务质量,以提升银行品牌形象。这样,才能使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并增强经营的稳定性。
二、商业银行应加快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利率风险是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为防止商业银行因利率波动及自身资产和负债在种类、数量、期限和结构等方面的不匹配而引起的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应该加快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一)实施以利率风险管理和核心的资产负债管理
我国还处在利率市场化初期,金融市场欠发达,还很不成熟,运用金融衍生品工具对冲金融风险的实施范围和作用效果很有限,因此,在目前情况下,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一种可行且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利率走势的预测和研究,努力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尽可能使利率可调整资产与利率可调整负债相匹配,从而实现利率零缺口。我国商业银行还应拓展资金的来源,增加资金的运用渠道,增强对资金和负债进行管理和调节的能力,增加自有资金的比重以提高资本充足率。此外,商业银行可引入利差管理技术,通过预期的资金成本率来确定盈利资产的最低收益率,保持正的利差率,再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的期限组合和利率结构,增加收益,防范风险。
(二)建立科学的未来利率预测体系
必须对未来的利率变动趋势有一个科学的预测,才能有效地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宏观经济形势、央行的货币政策、物价水平、汇率变动等。因此,要准确预测汇率的变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预测未来利率的时候,不仅要充分考虑每一个因素变动对利率变动的影响,还要考虑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对利率变动的影响。对利率进行预测,不仅要预测利率水平的变化,还要预测利率结构的变化,包括利率变动方向、利率变动水平、利率结构变化、利率周期转折点等。科学预测未来利率,需要根据以往经济周期和利率周期,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的知识来进行计算和确定。
(三)商业银行应该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 表外业务 风险管理
1.表外业务概述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简称OBS)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损益的经营活动。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规定 ,表外业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表外业务除了包含狭义的表外业务,还包括结算、、咨询等无风险的经营活动,即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应的业务;我们通常所说的表外业务主要是指狭义的表外业务,包括担保类、部分承诺类两种类型业务。
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一般在银行收入中占比达30%以上,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由于受制于分业经营的监管要求,大都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担保类和承诺类业务。由于银行开展表外业务限制较少,收益丰厚,还有利于提高银行社会化服务水平,因此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份额逐渐增大。
2.表外业务风险
同所有的资产负债业务一样,尽管被列为表外业务,但是当某一或有事件发生时,它们将会由表外转至表内成为银行实际的资产和负债。这种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由于其不确定性,往往伴随着比表内业务更大的风险。概括起来,表外业务的风险有下列几种类型:
2.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还款能力发生问题而使债权人遭受损失的风险。表外业务不直接涉及债权债务关系,但由于表外业务多是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当潜在的债务人由于多种原因不能偿付给债权人时,银行就有可能变成债务人。例如,在担保业务中,客户因某种原因如破产不能履行合同义务,风险便由银行承担;在信用证业务和票据发行便利业务中,一旦开证人或票据发行人不能按期偿付,银行就要承担偿付责任。
2.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波动而使债权人蒙受损失的风险。表外业务市场风险主要是利率、汇率等的变化而使银行遭受的资产损失。利率风险不仅影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盈利水平,也影响表外金融工具的经济价值;汇率风险是指由于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波动使商业银行以外币计价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蒙受意外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例如在票据发行便利业务中,如果是经营固定利率票据,银行作为持票人,如果利率上升,银行所持票据交割下跌,银行将遭受损失。
2.3流动性风险
银行作为信用中介,流动性是其信誉的根本保证。流动性风险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迅速提供融资,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流动性水平。在表外业务活动中,如果银行提供过多的贷款承诺和备用信用证,银行就存在可能无法满足客户随时提用资金要求的风险。事实上,当市场发生剧烈变动或是出现大范围金融动荡时,人们都会急于平仓和收回资金,结果导致在最需要流动性的时候,流动性风险最大。
2.4清算风险
清算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每日在办理支付结算业务时,在规定的清算时间内,应收款项不能及时清收,而面临经营计划被打乱,陷入头寸短缺的困难。
2.5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包括银行业务经营和内部运作的风险。一方面,银行经营决策失误,使银行在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还会引起资金流量时间上的不对应,从而使银行在一段时间内面临风险头寸敞口所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由于银行内部控制不力,对操作人员的授权管理失误,或者是业务工作人员工作失误等,使银行面临业务运作的经营风险。此外当银行的管理系统不够健全,或不能适应突发性市场变化而产生的风险时,易面临经营风险。
3.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
3.1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内部管理措施
首先表外业务风险控制的组织设计应纳入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整体组织框架之内,如前台和后台业务职责明确,建立严格风险防火墙,操作岗位配置合理,职责明确,具备相互监督和复核的制衡功能。其次要进行风险控制和内控建设,要建立和健全一套完整的有关表外业务运作的经营和管理制度,如严格的授权制度、分工和复核制度、内部审计制度、重要文件的档案保管制度、人事控制制度等等;还要健全内控制度的决策和执行机制,保证制定的经营方针及控制措施得到有效地执行。
3.2控制表外业务风险的外部监管措施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风险管理,仅靠自律是不够的,加强外部监管和约束极为重要。由于现行监管重表内轻表外的特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运作透明度不高,难以监测风险,因此央行应建立、强化各类有风险的表外业务的报告制度。要尽快研究制定针对表外资产业务记账的记账原则,以确保银行提供的表外业务财务信息具可比性和有效监督性。在此基础上,可要求建立关于表外业务的单独的资产负债表,以更好的管理表外业务。
3.3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技术性控制措施
表外业务技术性风险管理主要涉及信用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及市场风险管理等。信用风险管理应建立表外业务信用风险的评估和检测机制以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评估和监控能力,还应建立表外业务信用风险准备金补充机制,提取符合自身风险状况的风险准备金。由于表外业务的各种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业务风险较为隐蔽,因而对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商业银行应该针某些重大表外业务适当提高流动性比例要求,要求客户提供补偿金额或提供押金,以减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一套专门针对集团客户在内的管理企业授信业务风险管理制度,同时加强和其他金融机构和各相关部门的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关联企业贷款管理信息共享平台,防止“多头”授信和过度贷款情况的发生。为加强表外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则要保证银行内控管理机制得到规范执行,因此要从提高系统技术、加强人员培训等方面入手解决。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金融脱媒;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金融脱媒是指随着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新金融商品的开发和需求的创造,特别是随着资本需求的超强劲增长,使证券市场的功能日趋凸现,而银行的媒介作用则趋于萎缩。银行一直是中国投融资体系中的主体,但近年来银行在投融资体系中地位有所下降,出现“脱媒”迹象。金融“脱媒”既是中国经济发展、放松管制和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对中国货币调控、银行监管及银行业务开展等带来挑战。
一、金融脱媒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及原因分析
金融脱媒是金融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伴随着中国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直接融资在获得迅速发展,金融脱媒的时代已真正到来。中国金融脱媒主要表现为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以及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沪深证券交易所的相继成立,直接融资一度发展较快。2003年,中国非金融部门通过贷款融资的比率高达85%,通过股票和企业债券等融资约为5%。截至2008年末中国股票流通市值仅占GDP的6%,远远低于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初16%和54%的水平。由此可见,目前中国直接融资的水平还很低。同时,相关金融数据显示,银行信贷增长呈现低迷状态。2006年2—6月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幅在12%~13.5%之间徘徊,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却呈现渐升趋势。这种现象说明中国金融脱媒正在逐步深化。
中国金融脱媒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积极推动是金融脱媒的直接动因。金融脱媒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政府主导下直接融资的发展是金融脱媒的直接动力。近年来政府监管部门以推动金融脱媒和金融非中介化为目标的举措,分散了银行的金融风险。(2)股票市场发展进入转折期。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纵深推进、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正处于一个转折性的发展阶段,股市的融资功能不断强化,给银行间接融资带来巨大压力。(3)全球各大基金、财团的资金大量涌入中国,不仅分流了公司客户在银行的存贷款,而且开始替代银行提供财务顾问、融资安排等服务,对银行业务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4)利率市场化改革也促进了金融脱媒的深化。一方面,银行现有的以批发性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零售业务收入与非利差收入的比重将逐步得以提升,银行对大企业的资金供给动力正在逐步弱化,比重逐步下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现有的存款定价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存款成本意识和存款效益观念的显著增强有效约束了银行存款的增长幅度。(5)人民币升值带动了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价值上升,客观上也导致了金融脱媒现象的深化。
二、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金融脱媒改善了商业银行外部经营环境。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有利于改善企业高负债率的局面。中国国有企业高度依赖间接融资,经营绩效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增加。但在金融脱媒趋势下,证券市场逐步发展,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提高权益资本比例、降低负债率,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补充流动资金、降低对间接融资的依赖,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社会化。
2.金融脱媒也使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得到优化和完善。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单一,资本充足率低,难以依靠自身积累满足《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最低8%的资本要求。而金融脱媒的发展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提供了市场条件。商业银行利用证券市场平台,通过股份制改革解决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单一产权问题,引进战略投资者,完善治理结构。
3.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面临发展机遇。随着金融投资品种的增加,企业资产选择的机会增加,投资的专业性将增加,企业将更多地求助于专业机构对其进行现金、资产管理,为银行发展相关业务提供机会。同时,支付结算业务将获得良好发展机会。市场的需求也推动了商业银行备用信用证、票据发行便利、贷款承诺、互换、贷款出售和信贷资产证券化等表外业务的发展,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在传统表内业务基础上得以拓展。
金融脱媒同样给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带来挑战。从资产业务总量看,金融脱媒将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降低,银行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量的比重下降;从资产业务的结构看,更多的大型优质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方式来募集资金,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使有潜力的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从而对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造成显著的双重冲击。负债方面,证券市场日益完善,产品日趋丰富,投资方式更加多元,这些将对银行的存款产生替代效应。
4.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随着中小企业在未来银行信贷业务中比重的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也将呈现出短期化趋势,使商业银行主要依靠短期资金支持长期贷款发展的矛盾进一步显现出来。资产和负债期限不匹配的流动性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之一。此外,伴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并加强对市场风险的管理。
5.金融脱媒导致金融信贷市场环境质量下降。在信贷市场环境质量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银行传统优质客户(如铁路、石油、烟草等行业)贷款的分流与退出,新建立信贷关系的中小客户新增贷款风险相对加大,意味着银行面临信贷市场环境质量下降的局面.
三、中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策略选择
1.转变经营理念与转换业务经营模式。金融脱媒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发展的长期趋势,商业银行应该主动适应,在新环境下积极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中国商业银行要改变过去忽视直接融资市场的观念,建立从单纯重视信贷市场到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并重的理念,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发展与直接融资相关业务,强化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同时,商业银行还应积极转换业务经营模式。首先,中国商业银行应把零售业务作为经营策略转变的突破口,带动整个银行收入的增长。其次,针对高端客户的私人银行服务大多由外资银行垄断的现实,中国商业银行必须通过聘用专业的金融人才,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为客户提供最具专业性的服务才能赢得客户的信赖。同时,开拓信托和资产管理业务市场、提供更为便捷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也是提高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渠道。
2.调整客户结构和资产负债结构。融资非中介化和储蓄存款短期化将导致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萎缩和资产负债结构的错配。因此,商业银行要尽快完善中小企业与个人信用体系,开发和培育符合中小企业特色的金融产品。同时,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推出各类个人金融服务,吸引个人金融业务,推动个人消费信贷持续增长。在资产负债结构方面,商业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次级债券和金融债券等方式,锁定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以减轻其负债流动性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等方式,将长期资产短期化,实现其资产与负债的持续期匹配,从而消除因利率变动而引致的市场风险。
3.积极参与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企业直接融资势必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与传统项目贷款相比,商业银行为企业的资产证券化提供投资银行服务,虽然收益相对较低,但却可以大幅降低贷款对资本的要求。同时,也可以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商业银行的资产托管、贸易结算等各项其他中间业务的开展,从而有效地扩大市场份额。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使商业银行迅速提高流动性、改善资金质量从而达到抵御和化解风险的目的。
4.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及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在竞争日益激烈背景下,银行客户导向战略的实施必须以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为核心,变“单一经营”为“多元经营”,形成利差收入与非利差收入相对均衡的赢利格局。同时,商业银行要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金融脱媒”势必推动银行向混业经营、全能服务发展。目前中国金融业还实行分业经营,但客户的需求是无边界、多元化的。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强化服务的同时和各种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商业银行有信誉、网点优势,但缺乏信托业大规模组织社会资金的能力,缺乏金融租赁公司对整个租赁链条的管理能力,缺乏证券公司在一级市场上强大的融资能力。因此,金融行业内各类机构应加强合作,共同开发市场,共同服务客户,共惠互利。
5.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并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首先,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步伐,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治理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强化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意识。其次,改革现行的分业经营制度。分业经营制度导致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投向和结构安排受到牵制,金融产品具有同质性,行业之间、市场之间的联系通过不正当渠道进行沟通,风险和危机则因此潜滋暗长。在金融脱媒的长期发展趋势下,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就是要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拓宽业务领域,提高竞争力。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分业经营制度,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交叉和扩展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韩莹.试析金融脱媒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J].新疆财经,2007,(1):56-59.
篇9
关键词:银行负债;商业银行;负债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负债经营作为银行重要的资金来源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有效途径,其业务管理是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了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基础。对于一般企业而言,负债经营应当弊大于利,可是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特殊企业,负债业务是其吸收存款的主要途径,决定了商业银行负债经营的必然性。为了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利用负债业务管理开展贷款业务的效率和能力,文中扼要分析了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中问题及对策,进一步完善与发展负债管理理论。
一、银行负责含义及作用
(一)银行负债含义
银行负债是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尚未偿还的经济义务,有存款性负债和非存款性负债之分。某位著名经济学家曾将银行负债比喻中企业经营的原材料:“没有原材料的企业无法经营,没有负债业务的银行无法进行信用活动”。
(二)银行负债作用
1.负载是银行经营的先决条件
负债业务之所以是银行经营的先决条件,关键在于负债规模的大小决定了资产规模的大小,并为银行提供了96%的资金,成为银行经营资金的重要来源。
2.负债是保持银行流动性的手段
负债业务能够为银行聚集大量资金,满足合理贷款、提现、支付的需要,成为保持银行流动性的重要手段。
3.负债水平决定了银行的盈利水平
理论上讲,银行利息收入只是工商企业利润的分割。这种情况下,银行要想获取平均利润必须尽量扩大负债规模,使资产总额高于自有资产千万倍才能到达目的。
二、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及管理目的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非存款性借款等几种形式。经过上段内容分析,我们可知商业银行开展负债业务目的关键在于四个方面:一是利用负债管理弥补存款准备金缺口。银行经营应具有足够的流动资金,保持提现、支付等活动正常进行,这就需要开展负债业务吸收大量现金,弥补存款准备金缺口;二是满足贷款需求并推动业务发展。当有价值的客户也提出的贷款申请不在商业银行原有贷款计划之内时,商务银行就可以通过负债业务管理筹措资金,满足这类计划外的贷款需要;三是利用或有负债满足客户需求,与此同时增加收入。在这里需要指明“或有负债”是指可能意义上的负债,比如贷款担保。当客户违约时,商业银行向其提出赔偿,以增加收入;四是匹配资产和负债期限,降低市场利率风险。从商业银行经营对象的角度来讲,负债业务能够吸收大量现金资产,能够在流动性中实现巨大赢利,进而成为商业银行合理利用资源的有效途径,有效降低了市场利率风险。
三、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
(一)负债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负债管理认识不全面
在我国,商务银行负债业务管理正逐渐趋于完善,取得了重大发展。然而,实际工作中仍然将负债管理片面地认为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并以事后反映监督为主,严重把业务操作与管理分割开来,不能满足“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要求。
2.负债管理内容不合理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开展了多个项目,但其负债业务管理仍然集中于贷款和存款两个项目,导致负债业务管理内容单调、负债业务结构不合理,严重违反了“三性”原则。出现这种现象关键在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缓慢、融资渠道单一,致使企业过分依赖于商业银行加重了银行负担,导致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向多元化结构转化较慢。
3.负债管理组织功能单一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子啊风险管理基础上实行了“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控制”管理体制。其中,比例管理重视优化负债结构、防范风险及提高流动性。鉴于“三性”原则的重要性,使得负债管理侧重于比例管理。这种片面行为仅能够保证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并不能为其带来一定程度的盈利。
(二)解决负债业务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1.不断提高认识
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加强负债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学习与宣传力度,不断健全员工对负债管理认识,增强负债管理意识。比如,不定期地提供教育培训、交流机会,开展负债管理调查与研究等。通过这些活动切实提高商业银行负债管理人员工作能力,进一步做好负债管理工作。
2.调整与创新负债管理内容
要想不断扩充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内容,首先要做的就是大力开发和发展消费信贷品种,创新贷款形式,适当扩大债券持有量,扩大非贷款业务比重,进而改变比较单调的业务内容。另外,还应不断创新存款工具和负债业务手段。比如,进一步发展教育账户、扩大银行卡业务等。
3.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
实现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和谐统一是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终极目标。不能一味地强调比例管理,确保了安全性和流动性却没有实现盈利。因此,应当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发展,争取走上西方商业银行发展之路,利用缺口管理进而持续期管理手段控制与管理利率风险,进而实现盈利。
四、结束语
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是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商业银行要想可持续发展经营下去,应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尽可能实现三性和谐统一。除了文中提出的提高意识、创新内容与推动利率市场化发展管理措施外,还应建立健全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体系,确保实现负债业务管理目的。
参考文献:
[1]郁配华,韩华溢.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发展实证研究[J].金融纵横,2009(11).
篇10
关键词:市场利率化;中小商业银行;业务转轨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159-02
1 引言
利率市场化就是利率的自由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的运行机制。也就是说在中央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基础上,市场融资双方可以根据银行业的竞争情况、供求双方可以根据对资金需求的不同要求自己决定利率的上下浮动。我国自1993年以来开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不断加深。2011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又一次强调“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可见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在未来的五年将有新的进展。
与此同时,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定位战略不明晰,业务经营重点与大型商业银行有所雷同,在市场定位战略上虽各具特色,但总体上偏于跟随。面对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又该如何创造自己的生存空间,如何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2 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界定
我国学术界将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划入中小商业银行之列,但本文认为随着某些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其服务的地域和业务范围会发生拓展,市场定位趋同于大型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的本质已不再,所以不应划入中小商业银行。
本文以资产负债规模、服务的地域范围以及业务经营范围为标准,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定位为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等。其经营区域主要集中在创建地及其周边城市和农村;主要目标是为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服务: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个人零售业务等方面,是名副其实的中小商业银行。
3 利率市场化下中小商业银行的挑战
在利率市场化中,利率的普遍上升和频繁的波动将会给中小商业银行带来阶段性的风险。
(1)利润空间受到威胁,加大了银行之间的竞争和经营压力。
长期以来,在利率管制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主导业务是存贷款,银行利润绝大多数来源于息差收入。这使得各银行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加强金融产品的质量、经营网点的扩张等方面,相对来讲,金融产品的创新缺乏发展。
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银行逐渐拥有了自主定价权,由于缺乏除利差收益之外的主要利润来源,在短期内各银行为保持利润,必会展开激烈的价格竞争。在贷款利率方面,为争夺更多的信贷项目,利率会纷纷下调;同时,为保证资金来源,银行会提高存款利率,吸引储户存款。这样的竞争使得商业银行的息差收入不断收窄,经营压力加大。
(2)引发逆向选择。
萨奇曾在一项研究中验证了利率市场化会使得不同国家的利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可以推断,利率市场化下,我国的利率也会逐渐上升。
利率水平的普遍上升使得低风险的贷款申请人逐渐退出申贷行列,而高风险的贷款人会更加主动地申请贷款。同时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现代化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也会偏向于高收益项目,而往往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综合多种情形,利率市场化下逆向选择增多,商业银行出现不良贷款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3)储蓄分流。
之前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产品单一,居民的投资渠道狭窄,剩余收入的很大比重被存入银行成为各类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浮动大,使得人们的收益产生不确定性。伴随着金融市场自由化,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人们的目光不仅局限于存款业务,而是转向具有更稳定、更高收益的金融产品,从而储蓄被分流。由于存在储蓄分流风险,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也随之增加。
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负债业务一般是当地的部分小企业和居民的存款,据有关数据,在117家改制产生的城市商业银行中,负债资产只占全国金融机构总负债资产的6.6%。随着储蓄的分流,中小商业银行原本就不多的负债资产雪上加霜。
(4)加剧了银行的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波动致使资产收益与价值相对于负债成本与价值发生不等量变化而造成银行损失收入与资产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对银行来说增加了不确定性。同时,因为利率的变动,将会产生资产负债差额风险、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的差额风险、借款人和贷款人的潜在选择权风险、短期内无法适应波动的利率而造成的资本净现值减少的危险,面对众多风险,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尽快适应利率市场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完善利率风险控制机制,强化各部门的风险意识,降低不利影响。
4 利率市场化下中小商业银行的机遇
(1)存贷配比优势。
注释:(1)2011年1月的活期定期存款数据仅用了单位存款数据;
(2)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包括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国开行、交行和邮政储蓄银行。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
2009年至2011年1月,中小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的比值不断上升,说明当前商业银行的被动负债趋向于短期化。利率市场化下,居民货币需求不断上涨,活期存款比重上升。
2009年12月至2011年1月,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的比值中,中小商业银行上升相对较快且比重明显高于大型商业银行,而大型商业银行的短期贷款比重较低且呈下降趋势。可见,中小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在存贷期限配比结构方面更优化,流动性风险也相对更小。也说明,随着利率市场化,中小商业银行在短期信贷上更有优势,更能满足中小企业“短、频、快”的贷款要求。
(2)拥有对利率的定价权,对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利率市场化使得中小商业银行能够在一定的幅度内对存贷款利率自主定价。对于风险不同的贷款制定不同的利率,只要银行能够从中得到相应的风险补偿,便可以拓展业务范围,这大大增加了中小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主要是自我融资,从企业的成长阶段来看,初创期的启动资金有90%以上来自资金持有者、合伙人以及他们的家庭,后继投资中至少62%的资金依靠业主自有资金或企业的前期利润。中小企业从大型商业银行得到的融资是少之又少的。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且多数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等方面发展不规范,其通过上市进行股权融资,或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融资,或通过风险投资进行融资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可以得出我国中小企业存在巨大信贷需求。
面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供给严重不足的现状,中小商业银行若能够科学充分的利用利率的自主决定权,就对中小企业有较高的议价能力,为自身开拓新的信贷领域创造了机会。
(3)推动非利差型中间业务进一步发展。
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那些不受或少受利率影响,不占用银行自有资金、主要依靠银行的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的中间业务将大行其道。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目前我国银行业近60%-70%的收入来自传统的利差收入。而在国外,银行的利息收入最多占其收入来源的50%-60%,其他收入则主要来自于银行的中间业务。相比之下,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缓慢,产品服务单一,自身的盈利渠道相对狭窄。因此,发展中间业务将成为大多数银行的重要转型目标之一。中小商业银行更应该应时代潮流,加快发展中间业务,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5 利率市场化下中小商业银行在业务方面的应对
(1)利率市场化下,中小商业银行回归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本性。
在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在利率市场化中,中小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在存贷配比、对中小企业的议价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优势。除此之外,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其区域性地方性的特点,具有人缘、地缘、信息、社会关系网络、经营方式灵活等大型商业银行所不具备的优势。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金融市场中,这些特点使中小商业银行能够成功地开展关系型银行业务,对信息和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规避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回归服务中小企业的本性是中下商业银行不二的选择。
(2)利率市场化下,中小商业银行加速中间业务的开发与拓展。
由于我国中间业务市场的空白,因此生存形势更加严峻的中小商业银行应抢抓机遇,加大投入,选好突破口,不断创新金融工具和服务项目,以特色服务在竞争中扩大自己的份额,推动中间业务的迅猛发展。在这里中小商业银行应做到一下几点:
①转变经营理念,在发展传统业务的基础上,把发展中间业务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
②参考国内及国外优秀银行的发展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或完善本行的中间业务发展规划。
③运用多种方式进行金融营销,加强市场宣传,扩大市场份额。
④增加科技投入,综合运用金融技术、计算机技术,促进中间业务的创新。
⑤积极培养理论水平高、业务技术精、具有参与国际竞争实力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安骏麟.对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几点思考[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12).
[2]王微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J].现代商业,期,2009,(17)
[3]张蓓佳.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对策研究[J].华北金融,2010,(2).
- 上一篇:水利工程项目重点
- 下一篇:中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