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的会计准则范文

时间:2024-02-26 17:53: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存货的会计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存货的会计准则

篇1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早在1975年就批准了《国际会计准则第二号——在成本制度下对存货的估价和呈报》,后在1993年11月制定了《国际会计准则第二号——存货》(以下简称IAS2)对其进行修订。而我国于2001年11月9日,才由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存货》(以下简称《存货准则》)。面临国际一体化的大趋势,面临加入WTO的种种挑战,我国制定的各项准则也应该与国际接轨,方便企业对信息的披露。以下就是对两个准则在五方面进行的比较。

一、准则的框架的比较

我国《存货准则》主要有引言、定义、确认、计量、披露、衔接办法和附则组成;而IAS2主要由目标、范围、定义、存货计量、成本计量、费用确认、披露、生效日期等方面组成。我国《存货准则》引言部分第一段指出:本准则规范存货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并在第二段采用排斥的方式列举了不属于准则规范的几种情形,可见引言部分与IAS2相比,我国《存货准则》没有指明目标,缺乏权威性。

二、范围的比较

我国《存货准则》指出:本准则不涉及因建造合同而形成的在建工程;农业企业收获的农产品和采掘企业开采的矿产品;牲畜等与农业活动有关的生物资产;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存货的初始计量。IAS2指出:本准则不涉及在建工程,工具,诸如牲畜、农产品之类的存货。

二者比较可知,我国《存货准则》包含了金融工具有货的,而IAS2则包括了企业合共中取得的存货的价值确认问题。由此可见,二者各有利弊,应该相互借鉴。

三、关于术语定义的比较

(一)存货我国《存货准则》对存货的定义为:企业在正常生产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者为了出售仍然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或者将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

IAS2对存货的定义为:

1、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为销售而持有的资产;

2、为这种销售而处在生产过程中的资产;

3、在生产或提供劳务过程中需要消耗的以材料和物料形式存在的资产。

我国《存货准则》没有明确指出存货这个定义的内涵,而是列举描述了存货的具体存在形式,即产成品、商品、在产品等。作为术语定义,这显然不够严谨,但有利于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对该准则的理解,同时也和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保持一致。我国《存货准则》还指出了存货确认的两个条件:一是该存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存货确认条件的实质是规定了存货必须是资产这一原则,也就是说我国《存货准则》通过规定存货确认原则的,在上完善了存货定义的不足。IAS2没有存货确认原则的。

(二)可变现净值我国《存货准则》将可变现净值定义为:可变现净值,指出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

IAS2对可变现净值是这样规范的:可变现净值是在一般经营过程中的估计售价减去完工成本、减去为销售估计所需要用后的净额。

存货的计量之所以考虑可变现净值,其目的是更准确的估计存货能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流入。而当存货变现时,需要缴纳的相关税金不能引起经济利益流入企业,所以可变现净值应扣除税金。IAS2对可变现净值定义时没有考虑相关税金的扣除,而我国《存货准则》在此有所突破,使得可变现净值的预计金额更接近实际。

四、计量的比较

(一)初始计量我国《存货准则》将存货计量分为初始计量和期末计量,规定初始计量应当以其成本入账,期末计量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即存货入账价值的基础采用历史成本原则,而期末计价采用谨慎原则为历史成本原则进行修正。

IAS2对存货的计量没有区分初始计量和期末计量,一律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笔者认为,初始计量同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就低法计量为宜,因为这样可以保持前后计量方法的一致性,便于企业内部的纵向比较;而且采用孰低法进行初始计量,能够更谨慎地估计存货入账价值。但由于可变现净值更多的需要主观估计,估计结果也难以验证,作为存货的计量标准容易变成操纵利润的工具;所以存货准则应相应地规范可变现净值的估计方法,并对此加以披露。

(二)采购成本我国《存货准则》规定:存货的采购成本一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直接归属于存货采购的费用。

IAS2规定:存货的采购成本由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企业随后从税务当局获得的退税除外)以及可以直接归属于购买制成品、材料和劳务的运输费、手续费和其他费用所组成。商业折扣、回扣和其他类似的项目,可以在确定采购成本时扣除。

关于采购成本的一般规定,两者没有明显区别。IAS2第九条规定:采购成本可能还包括汇兑损益,而我国《存货准则》不允许将汇兑损益计入存货成本。随着我国加入WTO,开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汇兑损益的处理也就日益重要。准则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因此建议我国在《存货准则》中对汇兑损益进行规范。

IAS2对存货的采购成本中涉及的现金折扣采用净价法,而我国则采用总价法,两种的选择对最终企业的利润的是相同的,只是总价法更重视谨慎原则的。

(三)加工成本我国《存货准则》对于存货的加工成本定义为:存货的加工成本包括直接人工以及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我国《存货准则》只狭义的从自制材料、自制产品出发规范存货的加工成本,漏掉了委托加工物资之类存货成本的构成情况。这必然会造成我国一些企业在委托外单位进行物资加工时,没有核算依据的现象。

而IAS2对“加工成本”的定义相对全面,“加工成本是指那些赊购货成本之外的与使得存货达到现实位置和状态有关的成本。”该定义不仅概括了企业自制的材料加工成本、企业自己生产产品的加工成本,也概括了企业委托外单位加工的材料成本。

(四)其他成本我国《存货准则》规定:其他成本是指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外的,指存货达到场所和状态所以发生的其他支出,如为特定客户设计产品所发生的设计费用等。

IAS2规定:其他成本是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过程中发生时,才能列入存货的成本之中。IAS2第十五条规定:在有限制的情况下,借款费用可以包括在存货成本之中。此处的存货是指需要较长准备期才能将其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

我国《存货准则》并未涉及借款费用,但依据借款费用准则的规定,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其借款费用不计入存货成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然而因生产周期较长的存货而发生的借款费用与当期收益无关,不应作为收益性支出;其带来的效益与以后某个或多个期间相关,所以应将其资本化,计入存货的成本。国际存货准则在这方面的规定比较完善,值得我国借鉴。

(五)存货成本确定方法选择恰当的存货计价方法,对于真实地反映存货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存货准则》中规定: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企业可根据各类存货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IAS2对于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方法,允许企业采用个别计价法、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以及后进先出法。

可以看出,二者在成本确定方法上,都给予了较大的空间,有利于不同类型企业对准则的使用。

(六)存货费用的确定IAS2关于存货费用的确定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规定了存货成本应在何时确认为费用。二是规定了特殊情形下存货费用的确认,三是规定了费用内容还应包括存货成本减至可变现净值的差额,以及所有存货的损失也应该在当期确认为费用。我国《存货准则》除包括上述内容外,还指出了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所以相对而言,我国《存货准则》在这部分规范的更加详细。

一般来说,存货的计量应包括对价值和实物数量两方面的计量。而IAS2和我国《存货准则》都没有关于存货实物数量计量的方法,也没有指明存货数量是应该采用永续盘存制法还是实地盘存法。

五、信息披露的比较

我国企业《存货准则》将存货披露的信息概括为九项内容。其中:

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类存货的当期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及总额;当期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和当期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的依据;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所采用的账面价值;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的发出存货的成本与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加权平均法确定的发出存货的成本的差异。上述几点与IAS2有关披露内容表达尽管不同,但意思却是一致的。

篇2

关键词:新准则 存货 影响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进一步规范财务行为,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39项企业会计准。全面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主要目的之一是规范和控制对利润的人为操纵,夯实经营业绩,提高盈利质量,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新会计准则体系相对于旧会计准则体系在多个方面对存货产生影响。

一、对存货入账价值的影响

按新准则的要求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

(一)、对购入存货价值的影响

购入存货的成本是采购成本,通常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采购成本的费用。在企业会计存货的核算中这一部分始终作为存货的成本在进行核算,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铁路辅业集团公司(具备商品流通企业性质)存货核算中往往将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包储费、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计入当期损益(营业费用),而且旧准则是认可这一会计处理的。新准则取消这一规定,意味着部分铁路辅业集团公司的存货成本构成不能再搞特殊化。部分铁路辅业集团公司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等进货费用,可以先进行归集,期末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分别进行分摊,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期末存货成本,因此对部分铁路辅业集团公司会计的核算有一定的影响。

(二)、自制存货成本的影响

自制存货的成本主要指的是需加工的材料的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加工成本包括直接人工以及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其他成本包括除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外的,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支出。部分费用不能计人存货成本而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损益,包括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仓储费用(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需的费用),不能归属于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如存货后续的修理支出。在新准则中明确规定了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损益,不计入存货成本。因为这些费用的发生无助于存货达到场所和状态。

(三)、对投资者投入存货成本的影响

新准则与旧准则相比,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成本确认不同。新存货准则第11条规定,“投资者投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旧存货准则第13条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确定”。通过新旧存货准则对比可以看出,新存货准则对投资者投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公允价值确定,强调了公允价值的运用,而公允价值的运用是本次修订会计准则的一个亮点。由此产生的影响表现为两方面:①避免了对投资者投入存货成本的人为操纵,避免了存货资产的不实,便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可靠的存货资产价值;②目前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健全,公允价值的确定仍是一个难题。新存货准则并未具体规定如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情况下,存货的公允价值究竟该如何确定的问题,因此如果不在今后颁布的操作指南中对此作出明确规定的话,企业对存货资产价值的操纵问题仍不可避免。

二、对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除对存货的入账价值产生影响外,对存货发出计价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从大的方面来看,新准则下,存货取消了“后进先出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对铁路运输企业来说,原用“后进先出”法,这对存货量较多,周转率较低的配件,若存货价格下跌,在存货核算法改变后,其成本支出可能加大,从而造成政策性超支,对单位的经营目标业绩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从具体方面来看,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方面有了新规定。新准则规定,只能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两种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原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成本费用。可选用的方法有一次转销法、五五摊销法、分次摊销法等。新准则不认可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的分次摊销法,因此将它们通过待摊费用列支,以后分期摊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者当期损益的做法已经不再符合规定。新旧准则的变化,防止了利用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方法的变化,多计提或者少计提费用,减少了人为操纵利润的空间。

三、存货期末计价的影响新准则规定

在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就低计量。存货的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按其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存货的成本低于其可变现净值的,按其成本计量,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但原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应按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金额的范围内转回。

存货的可变净值是指未来净现金流入,而不是指存货的售价或合同价。企业销售存货预计取得的现金流入,并不完全构成存货的可变现净值。由于存货在销售过程中可能发生相关税费和销售费用,以及为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还可能发生进一步的加工成本,这些相关税费,销售费用和成本支出,均构成存货销售产生现金流入的抵减项目。只有扣除这些现金流出后,才能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企业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取得的确凿证据为基础,并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类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而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凿证据,是指对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有直接影响的确凿证明。如产品或商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与企业产品或商品相同或类似商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供货方提供的有关资料、销售方提供的有关资料、生产成本资料等。例如:甲物资供应段2009年12月31日库存A型配件20套,成本(不含增值税)为480万元,单位成本为24万元。该批A配件全部销售给乙站段。与乙站段签订的销售合同约定,2010年1月18日,甲物资供应段应按每台24万元的价格(不含增值税)向乙站段提供A型配件20套。甲物资供应段业务科提供的资料表明向乙站段销售的A型配件平均运杂费等费用为0.12万元/台;向其他站段销售该配件的平均运杂费等费用为0.1万元/台。2009年12月31日,A型配件的市场销售价格为26万元/台。

在本例中,能够证明A型配件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凿证据是甲物资供应段与乙站段签订的有关销售合同,市场销售价格资料,账簿记录和甲物资供应段业务科提供的有关费用的资料等。根据该销售合同规定,库存的20台A型配件的销售价格全部由销售合同约定。在这种情况下,A型配件的可变现净值应以销售合同约定的价格24万元/台为基础确定。A的可变现净值=24×20-0.12×20=480-2.4=477.6(万元)低于成本480万元,应按其差额2.4万元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假定以前没有提过),如果上期已经计提了2.6万,那么本期又应该冲减回0.2万元的跌价准备。而这些在原来的准则中并没有这么规范过。

除了对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做了明确的规定外,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账务处理也发生了变化。旧准则下,存货跌价准备的对应科目是“管理费用”,而在新准则下对应科目是 “资产减值损失”。相关资产的价值又将以恢复,应在原已计提的跌价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存货跌价准备”,贷记“资产减值损失”。

新准则的颁布在多个方面对铁路运输企业存货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势必对铁路的资产、利润等一系列会计指标产生影响,会计人员只有认真理解准则的精神要旨,才能更好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海波 刘学华 宋胜菊 新编财务会计[M] 上海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4

篇3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存货计价;蝴蝶效应

存货是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大多数企业占有一席之地。资产负债表中“花样”最多的科目非它莫属。存货核算既影响企业资产结构、成本费用、盈利水平等数据,也影响流动比率、净利润率、存货周转率等重要的财务指标,最终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客观评价产生影响。因此,存货计价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将这种影响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新会计准则下存货计价变动的内容

2007年1月1日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14条将存货定义修正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并规定了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方法:企业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方法确定其实际成本。”这与我国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存货计价方法相比,有两点主要差别。

(一)禁止了“后进先出法”的使用

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是指在存货的流动中计算销售和耗费的存货成本时,以最后收进存货成本作为最先付出存货成本的原则,依次类推,用对确定本期付出存货成本总额的方法。新准则禁止了其使用。

(二)扩大了存货成本的核算范围

新准则指出,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取消了“商品流通企业采购过程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等费用归入期间费用”的做法。而且将“其他可直接归属于存货采购的费用”表述为“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

二、新会计准则下存货计价变动的原因

(一)禁止“后进先出法”的原因

1、国际趋同。美国会计研究公报第43号对后进先出法的使用明确要求在报表注释中予以说明,英国标准会计事务公告第9条也规定企业如果采用后进先出法,董事应承担特殊责任。另外,法国、日本对后进先出法的使用也都做出了限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为加快会计国际化进程,实现国际趋同,便紧随其后,禁止了“后进先出法”的使用。

2、减少利润操纵。后进先出法计算销售成本反映了最近的购买成本,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减少了企业利润,从而减少了税收。这种方法给企业操纵利润带来可乘之机,易造成经营成果的扭曲。

(二)扩大存货成本核算范围的原因

1、成本构成合理化。哪些耗费可纳入“存货成本”呢?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RB第43号公告认为“正常性”标准可作为接受的基础。笔者认为,一切使存货处于销售的合适状态前所发生的正常成本均应列入存货成本。显然,商品流通企业的运输和装卸等费用对于商品达到出售状态来说是必须的,而采购人员的工资等间接费用也不应排除在外,否则会造成存货成本的低估。

2、应对国际市场反倾销。成本构成不合理是我国企业应诉反倾销的软肋,因为成本的少计直接影响到正常价值的计算和反倾销幅度的裁定。应对反倾销的第一步便是好好“反省”自己,从源头上将成本构成合理化。

三、新会计准则下存货计价变动的影响——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存货计价极大地影响到企业财务,企业财务影响继而波及整个社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影响又会蔓延到全世界,以至于中国会计准则关于存货计价的变动甚至会有世界性的影响。

(一)禁止“后进先出法” 降低国内资产流失风险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企业通过资产负债表向公众披露存货价值。采用“后进先出法”为发出存货计价时,在物价平稳走高的局势下,若企业销售早期的存货,却用今日的价格计算发出成本,则会导致本期费用虚增,利润虚减,与此同时,资产负债表上存货的账面价值却会减少。这就加大了企业资产被低估的可能性。

在企业并购日趋频繁和国际化的今天,取消“后进先出”的存货计价方法无疑降低了国内资产流失的风险,保护了企业资产安全,有利于人民财富的积累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禁止“后进先出法”税收增加宏观调控能力增强经济平稳发展

1、增加政府税收。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存货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近期高收入恰好与高成本匹配,计算出的利润较真实地反映了目前的盈利水平。而较低的盈利意味着较低的所得税,企业早期纳税少,后期纳税多,总额虽不变,但由于延长了纳税时间,企业实则获得了一笔“无形利息”。新准则取消“后进先出法”后,上述局势得以扭转,税收得以及时上缴国库。

2、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政府税收的增加充裕了财政,这样,它就能更灵活地在现阶段实施宏观调控,平衡供求关系,优化产业结构,抑制过度投资等。

3、加快经济发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把大刀”,这“两把大刀”运用得好,经济的发展将会更加平稳,人民生活水平将会更上一层楼。

(三)扩大成本核算范围应对反倾销拓宽国际市场

1、扩大工资范围。众所周知,中国劳动力低廉,因此,许多企业便在“压榨”工人工资上做文章,以期降低产品成本。在我国企业中,很多并没有遵循国际劳工标准,将近一半的纺织企业未提“四险一金”,于是,自制存货的成本就这么“缩水”了。新《职工薪酬》准则增加了诸如辞退福利、带薪休假等职工薪酬形式,这也就间接地扩大了自制存货成本的核算范围。

2、应对反倾销。新准则下,产品成本的增加迫使中国企业放开“价格战”,转而关注自己的产品质量和品牌营销以及社会责任。这是一个靠品牌来抢占国际市场的时代,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但也未尝不是件好事,因为国际市场的巨大压力能迫使其形成核心竞争力,真正强大起来。到时候,反倾销事件将会是明日黄花,国际市场的拓宽也是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2006[M].中国工商出版社,2006.3.

[2]会计准则研究组.最新会计准则重点难点解析[M].大连出版社,2006,3.

[3]孙国亮.《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存货》的改进与我国存货准则的比较及借鉴意义[J].财经界,2006.4.

作者简介:

丁棠丽(1991—),女,江苏南通人,现就读于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篇4

关键词:会计准则差异比较

一、新旧准则的差异比较

(一)总则规定的不适用范围。旧准则规定的不适用范围为:1.建造合同形成的存货的在建工程;2:农业企业收获的农产品和采掘企业开采的矿产品;3.牲畜等与农业活动有关的生物资产;4.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存货初始计量。而新准则总则规定的不适用范围为:1.消耗性生物资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一生物资产》。2.通过建造合同归集的存货成本,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一建造合同》。这表明新准则总则的规定其存货准则的适用范围更大了。

(二)存货取得、发出及期末计价的差异。1.存货的取得方面。(1)存货采购成本、加工成本确定。旧准则中的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等。”新准则取消了该项规定。在存货的加工成本方面,旧准则对可选用的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而新准则并没有具体地列举定。(2)以其他方式取得存货成本的确定新准则强调了公允价值的运用。如接受捐赠及盘盈存货的成本可都以相关存货的公允价值加上相关的税费确定,无需再做出专门的规定。2.存货发出与期末计量方面。(1)存货发出成本确定方面:旧准则对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采用的是不完全列举的方式。而新准则将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仅包括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三种方法。对于后进先出法这一点,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一致。(2)期末可变现净值的确定方面:存货可变现净值的规定,新准则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较为严密,而旧准则未涉及。3.存货费用的确认方面。(1)在存货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及仓储费用方面,新旧准则规定基本一致。(2)借款费用方面:新准则规定:“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处理。”而旧准则并无此规定。

(三)存货披露方面。新的会计准则只是规定在附注中应披露的内容。旧准则在披露这个部分中除了规范附注中应披露的内容外,还包括了在财务报表中应披露的内容。

二、新准则的主要特点

(一)从形式和语言来看,新准则对语言的运用,更为简洁明了。从第一章总则到第四章披露,与其他的会计准则相得益彰,避免了各章中相同内容的重复。

(二)从内容上看,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体现了较为典型的原则性导向。新准则对存货加工成本中的制造费用、联产品等的分配方法没有具体的规定列举定,而旧准则对可选用的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2.突出的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了许多跨国公司,为了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新准则的制定大量的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如新准则对存货发出成本的规定,取消了后进先出法的使用;以及存货中以其他方式取得存货成本的确定运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这些都是与国际会计准则是相一致的。

3.压缩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新存货会计准则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限定了企业利润调节的空间范围,规范和控制企业对利润的人为操纵、粉饰经营业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从新旧准则的衔接看,新准则虽然对旧准则进行了完善,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但对于合理的相关存货旧准则仍继续沿用。这样较好处理了新旧准则的衔接,在实务中较容易被接受。

三、新准则变化带来的经济影响

(一)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变化的经济影响。新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这对于原先采用后进先出法、存货较多、周转率较低的公司,会造成毛利率和利润的不正常波动。有专业人士提到,目前上市公司中采取后进先出法核算存货的比例相当小,因此这一变动的影响面也不会太大。

(二)一些存货生产的借款费用可资本化的经济影响。《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时,应当予以资本化。新准则规定,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此规定处理。这就意味着可资本化的资产不再限于使用专门借款购建的固定资产。

篇5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存货核算; 比较

一、新旧存货准则差异分析

(一)存货入账价值的差异

按新存货准则的要求,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

1.购入存货价值的差异

购入存货的成本,通常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采购成本的费用。在工业企业会计核算中,这一部分始终作为存货的成本进行核算,没有太大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在商品流通企业存货核算中,旧存货准则规定将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计入当期损益(营业费用);而新存货准则取消了这一规定。

2.存货生产成本的差异

新存货准则中明确规定了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损益,不计入存货成本。同时新准则允许将用于存货生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时,应当予以资本化。这就意味着允许为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飞机等生产周期较长且用于出售的资产所借入的款项所发生的利息资本化,计入存货价值,而不再直接计入损益。也就是可资本化的资产不再限于使用专门借款购建的固定资产。

3.投资者投入存货成本的差异

新存货准则与旧存货准则相比,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确认方法不同。旧准则中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实际成本入账。新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即若合同或协议规定的价值不公允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来确定存货的成本。

(二)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差异

新存货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旧准则对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后进先出法和个别计价法。新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同时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只能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旧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成本费用。可选用的方法有一次转销法、五五摊销法、分次摊销法等。新准则取消了分次摊销法。

(三)存贷期末计价的差异

新存货准则第十五条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存货的成本低于其可变现净值的,按其成本计量,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但原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应按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金额的范围内转回。

除了对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做了明确的规定外,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账务处理也发生了变化。旧准则下,存货跌价准备的对应科目是“管理费用”,其会计分录为: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存货跌价准备”。在新准则下其会计分录为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存货跌价准备”。相关资产的价值恢复时,应在原已计提的跌价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存货跌价准备”,贷记“资产减值损失”。

(四)存货核算范围的差异

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收获时农产品的成本、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企业合并取得的存货成本,应当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确定。旧准则没有明确规定。

(五)存货核算有关会计科目的变化

除前面所提到的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时和“存货跌价准备”对应的科目从“管理费用”变为“资产减值损失”外,企业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日常核算而购入材料的采购成本的科目从“物资采购”恢复为原来的“材料采购”,与存货购进、销售有关的“应交税金”和“其他应交款”科目合并成了“应交税费”科目,其核算范围较以前变大,内容也多。

二、新旧存货准则的实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的会计账务处理,下面笔者就新旧存货准则的实例进行比较分析。

(一)购入存货价值的差异实例

某商业企业购入甲商品一批,专用发票列明商品价款10万元,增值税1.7万元,发生运杂费0.1万元,款以银行存款支付,商品验收入库。该批商品零售价12万元。

旧准则条件下账务处理:

借:库存商品120 000

营业费用93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 070(17 000

+1 000х7%)

贷:商品进销差价20 000

银行存款118 000

新准则条件下账务处理:

借:库存商品 12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 070(17 000+1 000

х7%)

贷:商品进销差价 19 070

银行存款 118 000

(二)存货生产成本的差异实例

某企业生产某种大型设备,200年7月1日向银行借入1年期的流动资金500万元,年利率为6%。按月计提利息、季末支付利息时作账务处理。

旧准则条件下账务处理:

7月末预提借款利息时:

借:财务费用 25 000

贷:预提费用 25 000

8月末预提借款利息时账务处理同上。

9月末以银行存款支付本季度利息75 000元。

借:预提费用 50 000

财务费用 25 000

贷:银行存款75 000

新准则条件下账务处理:

7月末预提借款利息时:

借:生产成本25 000

贷:应付利息 25 000

8月末预提借款利息时账务处理同上。

9月末以银行存款支付本季度利息75 000元。

借:生产成本25 000

应付利息50 000

贷:银行存款75 000

(三)投资者投入存货成本的差异实例

某企业收到甲公司按投资合同约定作为资本投入的原材料一批,该批原材料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销售价款为1 000万元,增值税税额为17万元。由于受市场的影响,某企业在收到该批材料时,价值已上涨为1 100万元。

旧准则条件下账务处理:

借:原材料 10 000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0 000

贷:实收资本10 170 000

新准则条件下账务处理:

借:原材料11 0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87 000

贷:实收资本 11 187 000

(四)存货期末计价的差异实例

2007年12月31日某公司存货的账面价值为1 000万元,由于市场价格下跌,预计可变现净值为950万元,应计提存货的跌价准备50万元。

旧准则条件下账务处理:

借:管理费用500 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 500 000

新准则条件下账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存货减值损失 500 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500 000

假定:2008年12月31日该公司存货的账面价值仍为1 000万元,该批存货市场价格有所上涨,预计可变现净值为980万元。

旧准则条件下账务处理:

借:存货跌价准备300 000

贷:管理费用 300 000

新准则条件下账务处理:

借:存货跌价准备 300 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存货减值损失300 000

2009年1月10日该批存货按980万元销售,增值税税额为166.6万元,销售款收到存入银行。

旧准则条件下账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 11 466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9 800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 666 000

结转已销存货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10 000 000

贷:库存商品 10 000 000

同时

借:存货跌价准备200 000

贷:管理费用200 000

新准则条件下账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 11 466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9 8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 666 000

结转已销存货成本及存货跌价准备:

借:主营业务成本10 000 000

贷:库存商品 10 000 000

同时

借:存货跌价准备 200 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存货减值损失 200 000

(五)生物资产核算的差异实例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第四条规定,收获后的农产品,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二条规定,消耗性生物资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例如,某公司存栏待售的生猪20头,生产成本40 000元,售价50 000元。

旧准则条件下账务处理:

借:农产品 40 000

贷:农业生产成本 40 000

新准则条件下账务处理:

借:库存商品 50 000

贷:消耗性生物资产 40 000

商品进销差价10 000

购入种子、饲料、肥料、农药等核算差异实例,如某公司以银行存款购入生猪育肥饲料10 000元,饲料验收入库。

旧准则条件下账务处理:

购入时:

借:农用材料10 000

贷:银行存款10 000

领用时:

借:农业生产成本10 000

贷:农用材料 10 000

新准则条件下账务处理:

购入时:

借:原材料 10 000

贷:银行存款10 000

领用时:

借:消耗性生物资产 10000

贷:原材料10 000

(六)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的产品核算差异实例

某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的商品房施工完毕,根据开发产品验收交接凭证,结转开发产品实际成本1 000万元。

旧准则条件下账务处理:

借:开发产品10 000 000

贷:开发成本 10 000 000

新准则条件下账务处理:

借:库存商品10 000 000

贷:生产成本10 000 000

结转已销开发产品成本时,旧准则条件下账务处理:

借:经营成本

贷:开发产品

新准则条件下账务处理: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三、新存货准则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旧准则规定的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成本,人为可操纵性很大,容易造成存货资产不实,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新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采用公允价值确定,避免了人为操纵性,保证了存货资产的真实性。

新准则防止了利用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方法的变化,多计提或者少计提费用,减少了人为操纵利润的空间。

存货发出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在存货较多,周转率较低的公司,若存货价格下跌,会计报表提供的利润就是虚假而不真实的,对公司业绩评价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存货.2006.8.

[2] 财政部.关于印发《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的通知.财会[2004]5号.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小企业会计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6.

[5]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4.

[6] 余长春.《新旧会计准则差异实务导读》(第1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4.

[7]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研究组,编著.《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北京科技出版社,2001.5.

篇6

关键词:存货;存货准则;比较

一新旧准则的比较分析

(一)总体评价

1结构层次更为简洁和明晰。将原来本属于计量范畴的内容(包括:初始计量、采购成本、加工成本等)单列并入“计量”一章进行阐述,相较于旧准则,新准则各部分间关系更为明晰紧凑。且在其中强调依据基本准则制定存货准则,突出了基本准则的核心地位。。

2内容体现出与国际会计准则的高度趋同。这包括修正了存货的定义(存货的“为出售”这一特征得到加强)、不再将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成本计算单列、改革了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等。

3语言使用上更加精练、规范,剔除了不必要的赘语。这包括存货的定义中“正常生产”改为使用“日常生产”、不再使用“会计核算”,改称为“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对存货内容不再使用列举法,概以“存货”、将“费用”称为“损益”等。

(二)具体比较

1框架比较。旧准则包括引言、定义、确认、初始计量、披露、附则等13项。新准则只包括总则、确认、计量、和披露四章。较之于旧的会计准则,层次更为简洁明了。主要变化在于将关于存货成本计量的内容(包括:初始计量、采购成本、加工成本等)统一归入并入“计量”一章进行阐述。这一结构上的调整,使新准则整体框架更为紧凑明了。

2关于准则适用范围:旧准则排除了四项不适用存货准则的内容::(1)因建造合同而形成的在建工程;(2)农业企业收获的农产品和采掘企业开采的矿产品;(3)牲畜等与农业活动有关的生物资产;(4)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存货的初始计量。新准则只排除了消耗性生物资产和在建工程两项内容,新准则适用范围更广。《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明确表示收获的农产品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新存货准则规范的存货范围更为广泛。

3主要变化内容:基本上新准则只对旧准则进行内容和结构上的调整和梳理,在确认、计量和披露方面一些主要大的变化有:

1〉新准则不再单独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存货成本(初始采购成本)的计量问题。而旧准则则单列规定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采购成本不包括运输费、保险费、装卸费等并应计入期间费用。旧准则的规定主要是为了考虑流通企业成本的特殊性及与《行业会计制度》过渡的需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这点规定已无必要。特别是一些企业跨行业经营,自身具有庞大的物流、销售网络和业务,已经难从业务以区分流通企业和制造业差别。

2〉对存货管理办法进行了改革。新准则不再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平均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从理论上讲,先进先出法更能体现存货成本流和实物流的一致性。且企业采用后进先出法,再改用其他方法时,在中国可以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宏观环境下,对企业的影响一般不会太大。但对一些特定企业,特别是存货较多、周转率低的公司,短期内还是会出现毛利率和利润的不正常波动的。新准则此点改革意在减少存货计价方法的可选择性,降低依据存货计价方法调节利润的弹性。

3〉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成本确认方法不同。新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即应当按公允价值来确定存货的成本。而原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各方确定的价值确定。原准则对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成本,人为可操纵性很强,容易造成存货资产不实。

4〉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方面规定不同。新准则规定,企业只能采用一次转销法或五五摊销法两种方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记入相关资产的成本货当期损益。原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记入成本费用。可选用的方法有一次转销法或五五摊销法等。新旧准则的变化防止了利用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方法的变化,多计提或少计提费用,减少了人为操纵利润的空间。

5〉新准则允许将用于存货生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新准则规定,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处理。而《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时,应当予以资本化。这便意味着允许为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且用于出售的资产所借入的款项所发生的利息资本化,计入存货价值,也不再直接计入损益,也就是可资本化的资产不再限于使用专门借款购建的固定资产。

6〉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方法变革。新存货准则规定,存货跌价准备自2007年开始计提后不再允许转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也是新存货准则与旧存货准则较大的变化之一。企业利润上升时,多计提跌价准备;利润下滑时,再将跌价准备转回,这是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手段之一。新准则的出台,便旨在抑止这类通过选择准备冲回方式调节利润的行为。

7〉剔除了一些特殊业务方式下取得存货成本计量问题的说明。主要包括非货币易存货的计量、投资者投入存货的计量、债务重组下存货的计量以及捐赠取得存货成本的却等内容。

8〉在披露这一章节,取消了两方面的披露:①采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与其他方法的差异;②当期确认为费用的存货成本。这项主要是为了适应发出存货计价方法改革而作出的相应修改。

二存货准则的国际比较

由于我国存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2号—存货》(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基本相同,所以以下简单谈我国与国际及相关国家存货准则的区别。主要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①]为主,兼谈世界其他各国的相关规定。

1总体框架。IAS2由目的、范围、定义、计量、确认为费用、披露、生效日期七个部分组成,我国由总则、确认、计量、披露四部分组成。都比较严密和层次分明,但较于IAS2明确指出该准则目的是对历史成本制度下存货的会计处理作规定,指向性更为明确,我国唯有。与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C)的标准会计实务公告第9号(SSAP9)相比,其将存货准则与长期合同一起分六个部分加以规范。我国则更显示出严密性,但SSAP9与相关法律衔接更为密切。

2存货的范围。IAS2明确指出,存货不包括在建工程、金融工具、牲畜、农林产品、矿产品。我国只排除了在建工程、消耗性生物资产。将收获的农产品、金融工具(期货、自营证券等)均包括存货准则规制范围内,排除范围较窄。同时,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CAP)颁布的会计研究公报第43号(ARB43)明确指出存货只包括有形资产,我国存货准则将提供的劳务(如运输)亦归并入存货成本中,这与英国、澳大利亚相同——存货成本中包括无形的劳务。我国规定的存货范围较为广。

3存货的定义以及确认。较之于IAS2对存货的定义,我国对存货的定义采用的是一种列举方式,侧重于实物描述。而IAS2则更加突出存货的资产内涵。[②]

在存货的确认标准上,我国明确规定了两条:(1)该存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IAS2、SSAP9、ARB43均没有相关规定)但这两点,更多地可视之为对定义理论上的一个缺陷的补充。这两条标准实际上是在强调存货的资产特性。(IAS2虽然没有相关的确认标准,但是在IASC《编报财务报表框架》中对资产的确认规定中,明示了这两点)。

4存货的计量。

1〉存货的初始计量。我国规定存货的初始计量应该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原则的核心。英国SSAP9和美国ARB43与我国的规定基本一致。其中ARB43还区分了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IAS2没有关于初始计量的规定,IAS2要求存货以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中较低者计量。相比较而言,IAS2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能保持存货计价方式的一贯性,但存货计量分别为初始计量和期末计量的不同计量基础,更能真实反映存货的实际价值。

2〉存货初始成本的内容。IAS2、SSAP9、我国关于存货的成本均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及其他成本。从采购成本看,对现金折扣的处理,IAS2和SSAP9均表示应从中扣除(净价法),我国则未有扣除折扣(总价法)。理论上讲,净价法下确定的采购成本更为真实,总价法会使采购成本偏高。(我国考虑在于采用现金折扣不普遍和简便易行)。除此之外,IAS2还将以外币标价的存货产生的汇兑损益和借款费用包含于采购成本中,SSAP9亦规定借款费用在有限情况下应计入成本中,我国均未有规定,对借款费用资本化或费用化均有规定,但明确不计入存货成本。可见,我国规定较为规范,口径一致,便于管理。

对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各国准则基本一致。但IAS2将间接生产费用分为固定间接生产费用和变动间接生产费用(SSAP9与之类似)。从内容上看,IAS2对间接生产费用的定义,比我国存货准则中关于制造费用的内容要广泛。

3〉存货的期末计量。当存货因毁损、变质、价格水平变动或者其他原因使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受到影响时,IAS2、SSAP9、ARB43及AASB-102均规定了存货应按成本与可选择价值孰低计价。IAS2、SSAP9、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制定的AASB-102[③]对可选择价值均采用可变现净值做可选择价值。但美国ARB43将可选择价值定义为重置成本,同时规定其金额不得高于可变现净值,亦不得低于可变现净值减去正常毛利后的余额。相比而言,美国的规定更为严格,且有一个界定的范围,可防止高估或者低估存货。

对期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问题上,国际会计准则和其他国家(澳大利亚、英国等)均规定以个别项目或者按项目确定为基础,只有按个别或项目不可行时,才按类别或组进行处理。我国情况与之基本一致。

在存货跌价准备冲回问题上,我国新准则明确规定计提的跌价准备不在允许转回,这与美国一致。而IAS2规定,在初始计量的每一个期间,均应对可变现净值重新估价。如果以前使存货减记至低于成本的条件不复存在,减记的金额应该予以恢复,新的帐面余额应为成本与修正的可变现净值两者中较低者。这一点差异也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差异之一。

5存货的披露。IAS2对于存货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做了两个方面的规定:一是一般情况下应披露的六项内容,包括计量存货采用的会计政策、存货的帐面总金额和各类存货的帐面金额、以可变现净值反映的帐面余额、当期确认为收益的存货减记的转回额、导致存货减记转回的情况和事项、作为债务担保的存货的帐面价值;二是当期确认为费用的存货成本和收入相对应的当期经营成本。我国规定了四方面的内容,只是和国际会计准则表达表述上不一致,意思基本一致。AASB-102与我国相较,最大的区别在于需要披露低于销售成本的存货的公允价值总额。(我国没有此项规定)SSAP9对存货披露的规定较为简单,但是明确规定若存货成本中包括借款利息则应加以披露。新晨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发现较之于旧的存货准则,新准则明确规范了存货的相关会计处理,变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于存货的初始计量和领用核算方面。改进后的存货准则更能符合实际经济业务处理的需要,更为科学,更符合对存货确认、计量和报告披露的要求。

通过新存货准则与IAS2及相关国家的规定比较,我们也可以发现,虽然新的会计准则表现出与国际趋同的态势。但会计准则的发展自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国的存货准则在向国际趋同接轨的同时,除吸收国际上的先进做法外,还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使我国的会计准则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2[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篇7

【关键词】 公允价值; 后进先出法; 资本化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并于2007年1月起首先在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变革的地方很多,这里仅就新旧准则《存货》计量的差异作一比较。

一、新旧准则《存货》计量的差异

(一)存货计量属性的差异

旧准则是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的基础,新准则对于存货的计量仍以历史成本为基础,但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资料的相关性,适当引入了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应用与计量,是此次准则改革的主要亮点之一,但仍比较谨慎,因为中国市场的发展还不够完善,确定公允价值的资料相对难以取得,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应循序渐进。公允价值在存货准则中体现在“第十一条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二)存货初始计量的主要差异

首先,体现在存货采购成本方面:新准则第六条规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新准则中删除了“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等”,即执行新准则后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过程中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同其他企业一样均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

其次,新准则增加了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的规定,这是新旧准则较大的差异。新准则第十条规定“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处理。”对那些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将其借款费用资本化,否则不属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了某些存货与执行旧准则相比无疑会使当期财务费用减少,利润增加,存货成本和权益增加。

(三)存货后续计量的主要差异

相对于旧准则,新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这是这次会计制度修订的亮点之一,主要是后进先出法不能真实反映存货流转。另外,新准则增加了“对于性质和用途相似的存货,应当采用相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的规定。

二、新准则《存货》计量的变革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一)公允价值引入提高存货信息的相关性

公允价值反映的是在特定时点和特定的经济状态下,市场对存货的定价,它是随着经济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具有信息及时、充分、客观可比、全面反映管理层决策水平等特性。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对存货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可以及时、真实地反映企业存货的价值变化,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

(二)存货初始成本计量的改变更符合配比原则

其一,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当期不一定会完全销售出去,会产生期末结余,例如苏宁电器2006年期末存货就达34.9亿元。按照新准则核算存货的成本,这部分没有销售出去的存货之中,包含了计入存货的采购费用,从而导致了当期利润和资产的增加,当然如果当期采购的存货全部销售出去,两种核算方式对企业当期资产和利润没有影响。新会计准则的规定更符合会计上的配比原则,企业采购存货过程中所发生的采购费用,本质上讲是企业为采购商品必然发生的费用应当计入相关存货的成本中,这样结转的销售成本才与取得的销售收入具有配比性,期末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成本才是企业取得存货的真实成本。

其二,根据新准则的规定,制造轮船、大型机器设备等生产周期较长的企业可以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将借款费用资本化,即计入存货成本中。新会计准则的规定更具合理性,为建造这些大型设备所借款项而发生的利息费用,与商品流通企业为取得存货而发生的采购费用类似,也是企业为获得某项资产而发生的费用,根据配比原则应当计入其成本中,这样才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当期的成本费用、收益和资产。

(三)存货后续计量提高了资产负债表会计信息的质量

中国物价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将会发生波动,采用后进先出法首先是期末存货价值偏离当前的实际价值,不能反映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其次,后进先出法不符合企业实物流转过程,因为存货进入企业的时间不同,一般存在贬值过时的趋势,致使企业倾向于把先进入企业的存货先发出去;再次,企业不能随意挑选存货计价以调整当期利润。因此,取消后进先出法更符合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

三、新准则《存货》计量的不足

(一)公允价值计量缺乏客观标准

存货计量属性的选择必须符合客观的经济环境。经济越发达、资本市场越完善,财务会计信息服务于经济决策的目的就会越明确,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中的作用就越强。英美等西方国家证券市场发达,其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对管理层形成了有力的外部约束,因而相关的公允价值不仅易于取得,而且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空间也相对较小。中国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相关财经法规还不够健全,公允价值计价标准不容易获得,而且可能会有人利用估计、假设、判断来进行利润操纵,这也是本次会计准则没有全面采用公允价值的原因。

(二)存货初始计量为企业调控利润提供了空间

新存货准则允许商品流通企业选择将存货采购费用计入存货成本,上市公司可以利用新存货准则来调节当期利润。当企业需要调增当期利润时,就可以选择把一部分采购费用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从而使当期利润增加;当企业需要调减当期利润时,可以将采购费用计入营业费用中,从而冲减当期利润。

(三)借款费用资本化使存货成本缺乏可比性

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变革,使用借入资金生产的产品与用自有资金生产的产品,成本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企业与其它企业之间因生产产品的资金来源不同而使其产品成本不具有可比性,甚至同一企业各期产品因生产资金来源渠道上的差异,导致各期产品成本缺乏可比性。

(四)存货后续计量降低了进货成本与现在的收入配比性

“后进先出法”是以最近的进货成本与当期的收入相配比,得出的利润就较为准确。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时期,以后进先出法计量存货成本,计算当期销售利润更能反映出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水平,排除因物价上涨而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

总之,新会计准则《存货》在内容、形式、观念上更接近国际会计准则,这符合中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正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中,金融、资本市场飞速发展,这一切都要求中国的会计准则要与国际趋同、应符合决策有用观。当然,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然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却不能否定它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l 日.

篇8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税务管理;筹划

1以债务重组的方式确定存货入账金额对企业税务管理的影响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存货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以放弃债权的方式来进行的,根据会计准则,可以按照债务重组的方式来确定存货入账金额。在以往的旧会计准则中,主要是通过非现金的资产方式清还债务,在进行债务汇总时需要把其作为非现金资金入账。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在债务重组方面,要考虑到现金、非现金、公允价值和应收金额之间的差异,在债务重组时应考虑损益,然后用非现金的形式根据公允价值记账,以下举例说明以债务重组方式存货金额确定对企业税务管理的影响。2016年5月4日,上海某材料公司要销售一批材料给双蝶公司,含税价为115000元。2016年11月10日,双蝶公司出现了财务状况,没有办法清还债务,通过协商,可以用产品来进行抵押清还债务。双蝶公司的产品为90000元,增值税率为15%,该产品的成本为80000元,不考虑其他税费。根据旧准则材料公司会计核算:借:库存商品101500应交增值税13500元贷:应收账为115000,材料公司核算没有涉及利润,根据债务重组所得税规定,材料公司发生了亏损11500(115000-13500-90000)元,该公司在缴纳所得税时要扣除这部分。债务重组时,材料公司获得的抵债存货账面应该为101500元,存货计税成本应为90000元,二者存在的差会在售出时转换。新准则下材料公司会计核算:借:库存商品90000,应交增值税135000营业外支出:债务损失11500贷:应收账款115000。由于材料公司会计核算发生了11500元的营业外支出,对利润产生了11500元的影响。根据债务重组所得税的条例,建筑材料公司损失了11500元,在纳税时要扣除。材料公司的抵债存货金额为90000元,而税法认定的存货计税成本90000元,根据新准则,当债权方受到抵债存货时可以消除存货入账与计算成本的差异。通过新会计准则可以减少纳税的计算量,能够帮助企业的会计人员减少计算量提高工作效率。

2新旧准则下以非货币易方式确定存货入账金额对企业税务的影响

企业有一部分存货有时是通过实物资产置换的,根据会计准则,企业要通过准则来确定存入金额。跟在旧准则下比,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入账金额在资产换入与换出的差异,保证资产的账面计价,不产生非货币易的补价。当出现补价的情况时,要明确自身的损益,然后弥补其中的差价。在新准则下换入资产要具有一定的商业性质,非货币交易要保证换出资产的公允值。当出现没有商业性质的交易时,就要通过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不论是采用什么计价方式,都要考虑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然后归入损益。新准则下,要符合以上两个条件:公允价值计量要满足商业性质;换入或换出资产的计量其中一项要有可靠的计量。如出现不能同时满足的情况,要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举例说明,甲公司以自产品账面成本为90000元铅笔置换乙公司账面成本为105000元的石墨为原材料,甲公司和乙公司均按照100000元互开了增值税专用发票。旧准则下甲公司会计核算如下:借:采购石墨90000应交增值税13000贷:库存商品铅笔90000应交增值税13000,甲公司会计在计算中没有出现损益的情况,但该年度的纳税所得额应为15000元,甲公司会计核算的石墨账面成本为90000元,但税法计算中的成本为105000,存在15000元的差值,只有在出售石墨时差异才能消除。乙公司会计核算:借:库存商品石墨105000,应交增值税13000元,贷:库存商品石墨105000元,应交增值税13000元,乙公司会计核算无损益,但当年度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5000元,乙公司会计核算石墨成本为105000,但税法合计成本为100000,产生了5000元差异,只有公司在销售石墨时才能消除差异。新准则下当两个公司的交易具有商业性质时,铅笔和石墨的公允价值为100000元,则甲公司会计核算如下:借:物资采购石墨100000元,应交增值税为13000元,贷:主营业务成本100000元,应交增值税13000同时借:主营业务成本90000,贷:库存商品铅笔90000,由此可以看出甲公司利润与税收不存在差异,新准则在纳税上减少了工作人员的作业量。乙公司会计核算:借:库存商品铅笔90000,应交增值税13000.贷:主营业务收入90000,应交增值税13000.借:105000,贷:库存商品石墨105000,乙公司会计利润与计税成本没有差异。当没有商业性质时,两个公司的资产也就不具备公允值,甲公司会计核算如下:借:物资采购石墨90000,应交增值税13000元。贷:库存商品铅笔90000,应交增值税13000元,在处理上与旧准则一样。乙公司会计核算如下:借:库存商品石墨105000,应交增值税13000元。贷:库存商品木头105000元,应交税金:13000,方法依旧与旧准则一样。通过新旧准则对比,根据新准则下的非货币易能够使资产与税法之间的差距变小,能够减少税务工作,帮助企业提高财会信息准确性,有利于提高换入资产入账金额的可靠性。

3以企业加工制造的方式确定存货入账金额

企业加工制造的存货按照旧准则,所承担的利息要包含在财务费用中,在新准则下,企业的借款费用在汇总时,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建构或生产的,要把其资本化并计入到资产成本中。一些加工制造业,由于制造产品的周期长,所以在筹集制造费用时用的借款应对其进行资本化,在汇总时要考虑到这一时期内的利息并计入生产成本。企业在计税时,要考虑到在生产经营期需向银行借款要付的利息,在实际金额中扣除这一部分。根据企业所得税扣除条例规定,经营者在经营的过程中,所借的款项要符合相关条例的要根据利息,扣除这一部分。通过对比可知新准则下存货入账金额和缴税方面有差异。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新会计准则的推行,对企业税务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确定存货入账金额方面就可以看出,所以这就要求企业要严格按照新会计准则进行企业管理,企业在会计核算上要更加精准,保证在递交税务机关时,保证企业能够依法缴纳税费。通过新会计准则,防止企业少交所得税,有利于提高企业税务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张爱明.执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税务风险影响浅谈[J].经营管理者,2013,32:25.

[2]王学军,董继华.新会计准则对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的影响分析[J].价值工程,2014,11:201-203.

[3]张玉霞.探讨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税收的影响以及税收筹划[J].经营管理者,2014,25:39.

篇9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盈余管理

一、会计准则与企业盈余管理的关系

会计准则是确保企业会计信息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会计规范,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估计的合理变更、会计方法的选择运用、交易事项的时点控制以及关联交易的适度调节来修正财务报告,以期达到平滑利润、稳定股价以及避税等目的,从而更好地实现管理当局的经营目标以及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的最大化。而企业盈余管理是对企业会计报告中盈余信息合法合规的管理行为,所以说会计准则是影响企业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和不完全性、独立审计的不完善性等是盈余管理存在的前提条件。会计准则既对企业盈余管理起着防范与制约的作用,又会被企业所利用,成为盈余管理的工具,甚至是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合法的操作空间。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新会计准则的立刻成为社会上谈论的焦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激烈讨论。

二、对新会计准则的定性分析

为了说明盈余管理受到会计准则变化的影响,则我们需要进一步考虑新会计准则的哪些变化会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影响。因此对新会计准则进行定性分析如下:

(一)存货计价方法的变化。在新会计准则中,存货的计价方式只有三种: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这使得上市公司无法滥用存货计价方式的转变来操控利润。

(二)债务重组的变化。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新准则增加了三点变动使得债务重组更为谨慎,如缩小可以债务重组的企业范围等。但另一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公允价值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值得怀疑,一直存在的债务重组为了避税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等。

(三)开发费用的变化。在新会计准则里,研究和开发这两个过程被分开看待,其支出也分别被计入不同的会计项。但在实际操作中,研究和开发两阶段的分界线难以判断。因此,上市公司仍然可以通过对这两阶段的主观划分调节当期收入,从而对业绩和盈余进行操控。

三、新会计准则盈余管理的新空间

会计准则修改的目的是使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能更真实地反映公司的经济实质,但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企业盈余管理的同时也给企业提供了盈余管理的新空间。

(一)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扩大了资产减值范围,存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资产、金融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等均应在会计期末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相应的计提减值准备。新准则对于存货、应收账款和金融工具等减值准备仍可以继续计提并转回,上市公司可能会利用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的计提、转回调节年度利润,从而可能成为资产减值准备中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

(二)利用债务重组或非货币易进行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中的债务重组交易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允许债务人将产生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非货币易中以公允价值确认换入资产并确认置换收益,这对公司当期利润产生重大影响。根据当前上市公司债务重组惯例,债权人一般都会根据上市公司的实际偿债能力做出一定让步,如此一来上市公司都将获得收益。对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上市公司而言,新会计准则意味着一旦公司获得债务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以极大提高每股盈余。

(三)利用研发支出的部分资本化规定进行盈余管理

新的无形资产准则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支出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其中研究阶段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支出如符合条件计入无形资产成本。因此,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减少摊销年限和加速摊销来提高公司的利润,或者以相反的手法来降低利润,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提供了盈余管理的新空间。

参考文献:

[1]Paul M.Healy,James M. Wahlen.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J].1998,11

[2]Daniel A.Cohen, Paul Zarowin.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2008,1

[3]勇小芹.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J].市场论坛,2010,01

[4]程志军.浅谈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5]王虹静.浅析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J].现代会计,2010,05

[6]李晓芳.浅析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策略[J].财会研究,2009,12

[7]刘志新,夏倩.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1,10

篇10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影响;实施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3日

2013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小企业会计准则》(财会[2011]17号),取代了2004年颁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4]2号)。《小企业会计准则》在核算方法上具有小企业自身的特色,简化了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对小企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小企业的影响

本部分从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利润、信息披露、税务、报表等方面,具体分析准则对小企业的影响。

(一)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1、遏制了利润操纵行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主要是为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维持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利润操纵行为。

(1)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方面。运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操纵企业利润,是我国一些企业经常使用的手段。在赢利较大的年度,企业为了隐瞒利润,就大幅度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增加当年费用,减少当年利润;在赢利较少的年度,企业为虚增利润,又将原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冲回,以减少当年费用,增加当年利润。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便不得在以后会计期间转回,企业无法再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手段进行利润操纵。

(2)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方面。当存货价格处于持续上涨时期,企业若要减少当期利润,则采用“后进先出法”,用材料的高价格计量发出存货的成本,即使当期的成本费用上升;企业若要增加当期利润,则采用“先进先出法”,用材料的低价格来计量发出存货的成本,即使当期的成本费用下降。当存货价格处于持续下降时期,企业同样可以通过选择“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调节当期成本费用和利润水平。在新存货准则规定不可采用“后进先出法”后,企业不能再使用变更存货发出计量的方法来调节当期的成本费用和利润水平,使企业当期发出存货的成本反映的都是实际历史成本,无法再进行人为调节。

2、扩大了利润操纵空间

(1)新准则取消了发出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这将对生产周期较长、发出存货一直采用“后进先出法”计价的企业利润产生较大影响。生产周期较长的企业由于存货较多、存货周转率较低,如果不采用“后进先出法”而改用其他计价方法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其毛利率和利润将在短期内出现不正常的波动。

(2)一直以来,我国企业拥有的投资性房地产都被计入固定资产,以历史成本计价,房地产的升值与否并未在报表中得到体现。由于近几年房地产升值的速度较快,一旦企业将计量模式由历史成本改为公允价值,早期购入的投资性房产必将大大提高其净资产和当期净利润;由于不再计提折旧,企业利润也会相应提高。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小企业会计准则》简化了会计处理后,不能正确的反映企业经营业绩,影响小企业的正确决策,导致企业分期损益的差异,对小企业当期或未来的业绩有所影响,不利于小企业的正确决策。

首先,不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会影响企业业绩。《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可以不计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如果企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发生了减值,就会因未计提减值而造成本期业绩提高。但是,从长期来看,固定资产仍要按历史成本计提折旧,无形资产也要按历史成本进行摊销,却会导致企业未来业绩减少。

其次,关于专门借款利息的规定会影响企业业绩。《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专门借款发生的借款利息金额不与资本支出挂钩。这可能会导致企业资本化金额增加,进而多计固定资产价值,少计当期费用。但从长远看,将来会多计折旧,增加成本,减少利润。

再次,关于长期股权投资差额的规定影响企业分期业绩。长期股权投资以权益法核算时,《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不再单独核算股权投资差额,不对该差额进行摊销,因此当出现出资额小于其在受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中所占份额时,就会减少投资期间前面时期的投资收益,但转让投资时,又会因账面投资成本较大而使转让投资的收益减少或损失而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