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范文

时间:2024-02-26 17:53: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篇1

关键词:国际贸易;全球;会计

一、IFRS的特点与发展现状

IFRS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三大特点,分别是其严密的治理结构、公开的标准制定的过程和及时的精准的准则的解释过程。

(一)严密的治理机构

为了确保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客观性,IFRS设计了一个精细的治理结构,主要由三个独立的董事会组成,并且彼此之间互相监督和检查。分别包括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IFRS基金会和监督委员会。美国证监会(SEC)的工作人员在分析IFRS背后的管理结构时,也对这种严密的三层组织结构十分认可。整个机构的运行过程是,IASB负责制定会计标准,但其行动需要得到受托人组成的IFRS基金会的批准和阐释,同时受托人对程序正当性进行监督,并任命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IASB的成员,使新的会计法则能够合理的适用于商业的各个领域,而监督委员会直接监督IFRS基金会的受托人,并且有权提名受托人和向IASB制定的会计法则提出质疑。正是在这种强有力又严谨的管理结构下,确保了最终的IFRS能够迫使公司提供尽可能详尽的财务信息,从而维护了公众的最大利益,也保证了信息的客观性。

(二)公开的标准制定过程

使IFRS的标准制定过程的公开性主要体现在信息的反馈和监督上,既考虑到了社会反馈也包含了专业部门的监督。IFRS标准制定的过程是,在包括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在内的其他专业组织对IASB的监督和协助下,IASB先征求意见稿,并且提供供公众反馈的讨论文件,之后董事会组织工作小组根据这些行业内专业人士的反馈进一步讨论,最后拟制标准。

(三)精准的会计准则解释过程

IFRS与其他会计准则相比,会计准则解释过程准确性的特点更加突出。为了确保IFRS能够更加恰当的实施,董事会必须对一些会计条例提供更加具体的解释,消除对财务信息的疑义,IFRS成立了国际财务报导准则解释委员会(IFRSIC),主要负责进一步阐明IFRS的规则。IFRSIC的成员均来自不同国家,并且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这些成员可以帮助IFRSIC形成更佳的国际视角。笔者2013年访问伦敦时,有幸参加过一次IFRSIC的例行会议。会上,IFRSIC的主席韦恩・厄普顿(Wayne Upton)谈到,由于文化和法律环境的差异,一套全球化标准的会计准则在各个国家实施时必然会遭遇水土不服,但这种阻碍是可以通过及时的解释和说明被降低到最小的,IFRSIC的作用就是缩小国际会计准则的跨文化差异[1]。

二、IFRS被广泛采纳的原因

在经济一体化推动下,协调一个全球都接受的会计准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在笔者访问伦敦期间,负责接待我们的IFRS指导行动主管迈克尔・威尔斯对我们表示,他个人也对IFRS最终在全球范围性的采纳持乐观态度。事实上,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开始使用IFRS,IFRS在成为全球通用准则的道路上也越来越接近成功。笔者认为,IFRS被广泛采用的原因主要可归纳为各国对会计报告标准统一的迫切需求以及其自身的优越性。

(一)统一的会计报告标准

IFRS的通用可以使全球不同国家公司之间的比较更加方便、直观。国际投资者能够轻松的了解大公司的财务信息,投资者的跨国投资成本将被大大降低,从而刺激跨境资本的流动。从而让资本不仅可以投资在某个国家内最好的公司,也可以投资在世界上最好的公司。这是对各国资本最有效的利用,从而也可以进一步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因此一套全球统一的会计报告标准更加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而IFRS就能够满足这一需求。

(二) IFRS的优越性

与许多国家的原本使用的会计标准相比,IFRS是一个更优越的会计准则。IFRS的要求更加具体和严格,使财务报告更加公开和透明。这种更详细的披露减少了投资者的不确定性,而安全感的增加往往会使投资者投资更多或者在一些原本不熟悉的领域大胆投资。此外,更加严格的全球统一标准有助于解决问题,扭转委托人的劣势,从而为股东提供更多的保护,同时也降低了投资风险。

三、IFRS在美国发展的可行性和复杂性分析

(一)可行性分析

威尔斯还表示,IFRS在美国的发展有助于美国公司进入美国以外的更广泛的资本市场。随着以中国、印度、巴西为代表的世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美国以外的市场在全球经济中所占分量越来越重,威尔斯认为,如果还不开始采纳IFRS,美国将与全球资金池隔离。相同观点也得到许多其他学者的认同。巴斯、兰兹曼、朗和威廉姆斯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提到,“允许美国公司以自愿的形式采用IFRS可以提高美国企业在与外国企业在会计金额上的可比性......而可比性的提高有益于促进资本市场的收益”[2]。随着来自新兴资本市场的投资日益增加,这种刺激越来越重要。因为美国已经不再是世界上唯一的资本市场,美国企业需要一剂强心针来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

美国转向IFRS的另一个好处是它可以降低跨国公司准备财报所花费的成本。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美国公司开始进行跨国扩张,但是根据美国目前的法规,上市公司必须分别根据IFRS和US GAAP这两种不同的准则报告两份财务信息,由此产生相当高额的成本。今后,如果美国有效地过渡到IFRS,转换和解释财务信息的成本将被完全消除。

(二)复杂性分析

尽管使用单一的全球会计准则有许多明显的优势,美国国内仍有不少反对采用IFRS的声音。其中,SEC提出了让其认可IFRS 作为一套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的三个先决条件:IFRS的全面性、IFRS在各司法管辖区的可比较性、以及IFRS的可审计性和强制执行性。虽然SEC的工作人员承认IFRS的高质量在全球财务报告界是公认的,他们对在美国国内实施IFRS仍有三个方面的担忧:正在进行中的IASB-FASB合并项目的不断延误、IFRS所缺乏的对美国市场来说很重要的行业具体指导,以及IFRSIC指导的及时性。此外,US GAAP已经成为美国商业世界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部分。它在过去一直积极地提供财务信息、降低融资成本、并有效的提高投资者的信心和投资热情。从现行制度转向全面实施IFRS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而言都将是巨大的转变。在笔者上学期间,FASB前主席丹尼斯・贝雷斯福德先生曾受邀来给我们上过一堂课,在课上,他对在美国实施IFRS的可行性持怀疑态度。他指出,目前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各国几乎没有可比性。鉴于此,美国可能不会从加入该团体中受益。并且US GAAP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完善的会计标准,抛弃US GAAP转而使用IFRS会损害原有的高标准。这种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即影响投资者收益,影响美国监管机构的正常运行,影响第三利益相关者收益以及美国小企业的阻碍。

IFRS的实施还会对美国用户产生了深刻的实际影响--因为必须适应一套全新的财务标准。而这种影响的大小取决于IFRS过渡的方法――是完全趋同,还是逐步认可。 无论哪种过度方法,投资者都会最先受到到影响。SEC工作人员最终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提到,在美国国内,专业投资人通过许多渠道,包括注册金融分析师(CFA)的学习、学术出版物,对IFRS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然而,这其中有许多人对IASB的管理结构、融资方式以及大型跨国公司的其过多的政治影响有所不满。这些投资者表示,他们不愿为了加强相比较性而牺牲质量[3]。他们虽然承认IFRS有潜力成为一个的高质量的全球统一会计准则,但在其与US GAAP大规模的融合之前,其目标还有一个很长过渡期。

财务报表的发行人及上市公司等第三利益相关者需要相当多的时间来改变他们的会计制度、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程序。报告还谈到,发行人需要大量时间和花费估算投资成本、寻找潜在的过渡方法,以及校正或重新协议目前与US GAAP挂钩的合同。除了一般影响外,IFRS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方法和发行人的规模。立即采用IFRS会让发行人产生意料之外的巨额开支。另一方面,渐进的趋同过程将减少许多不便,并使利益相关者有更多时间适应和消化过渡成本。在考虑了各种影响后,SEC提出了一个包含5到7个时间节点的过渡期,作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合并的最佳时间表。

IFRS的具体实施情况还与公司的规模大小有关。许多大型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更愿意根据其目前的情况在欧盟要求下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报告给美国证监会,正如通用汽车公司财务总监兼首席会计官尼克・塞浦路斯指出,通用汽车希望SEC能够尽快完成这一过程并完全融入IFRS[4]。他还说,“委员会和IASB应仔细考虑如何解决在全球环境中不严格执行高质量标准的捷径和不合规情况”。通用汽车和其他跨国公司完全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理由是,他们在以往不得不浪费大量的审计费用在同时准备IFRS和US GAAP两个版本的财务报考,只是按照一个标准的话可以节约大量资金。通用公司的观点也可以代表其他大型跨国公司。但是对于小企业来说,按照新准则准备报表的花费对于他们原本就不高的利润来说是一笔非常沉重的额外负担。相比大公司,他们在IFRS趋同中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资源,因此在美国,许多小企业对实行IFRS持有反对意见。

参考文献:

[1] Robert Bruce, Interview with Wayne Upton: 'Perspectives on interpretations and application', December 13, 2011, at http:// http:///Features/Pages/WU-interview-Dec-2011.aspx,2016年11月19日访问。

[2] Mary E. Barth, Wayne R. Landsman, Mark H. Lang, and Christopher D. Williams, Effects on Comparability and Capital Market Benefits of Voluntary Adoption of IFRS by US Firms: Insights from Voluntary Adoption of IFRS by Non-US Firms, Rock Center for Corporate Governance at Stanford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No. 133 (2013).

[3] SEC,Final Staff Report,July 13, 2012,at http://https://sec.gov/News/PressRelease/Detail/PressRelease/ 1365171483216. PDF, 2016年11月1日访问。

篇2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全球资本市场日益开放融合和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在近年来尤其是在最近十年里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开始加入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或者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行列。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更使人们认识到,制定一套全球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对于全球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会计准则趋同步伐进一步加快,各国或地区采取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部分国家或地区认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策略应当选择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部分国家或地区则认为,在选择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时应当考虑本国或本地区具体情况,主张采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而非“直接采用”的策略。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加转型经济国家,如何选择恰当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对我国未来会计准则的发展方向、企业改革以及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影响重大。本文拟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就此问题展开研讨,并提出我国应采取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

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成效和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

(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顺时应势,积极推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和国际趋同工作,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尤其是2005年,在我国多年会计改革的坚实基础上,在财政部王军副部长关于“趋同是方向、趋同不等于等同、趋同是过程、趋同是互动和趋同是新的起点”的国际会计趋同五原则指引下,在广大会计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建成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近年来,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成效显著,举世瞩目。

1.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并建立了务实有效的持续趋同机制。中国是继欧盟各国、澳大利亚等之后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重要国家,走在了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巴西等国家或地区的前列。不仅如此,近年来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还不断修改完善,了多个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讲解,既保持与国际准则的持续趋同,又切实解决我国会计实际问题。例如,2009年底我国《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对国际准则中尚未明确的保险合同负债计量和混合保险合同分拆等会计处理问题进行了规范,不仅大幅提升了我国保险会计水平,领先于国际准则的相关规定,而且促进了保险行业业务转型和结构调整。

2.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进程做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互动,切实维护了我国利益。趋同不是让一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单方面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靠拢,而应是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各国家或地区准则制定机构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借鉴,相互认可。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过程中,我们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积极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反馈意见,并得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认可,最终促成有关准则按照我们的建议进行了修订。例如,在我国,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实际上均为独立法人,自负盈亏,如果彼此之间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不应当被认定为关联企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根据我国反映的情况修订了《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关联方披露》,规定“仅同受国家控制但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等投资关系的企业,豁免按照关联方进行披露”,从而限定了国家控制企业被认定为关联方的范围,大大降低了我国企业的披露成本和披露风险。再如,我国为解决我国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因资产重估引发的会计计量问题,在多次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反馈意见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修订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号―首次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允许首次公开发行的公司将改制上市过程中确定的重估价作为“认定成本”入账,中国改制上市的公司从此不需要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进行持续评估,显著降低了这些上市公司报表编制成本。

3.我国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平稳有效实施四年多,实施范围也由上市公司扩大到几乎所有大中型企业,达到了预期的经济效果。财政部联合有关部门通过采用“逐日盯市、逐户分析”的方法,加强对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情况及其效果的监督检查和监管。上市公司年报分析报告表明,新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生效起已连续四年得到良好实施,有效地限制了企业的短期行为,支持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为我国金融创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由于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不仅全面提升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也满足了服务我国经济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

4.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其实施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世界银行于2009年10月在《中国会计审计评估报告》中充分肯定了我国会计准则改革的成就,并称“中国会计准则建设和实施的成功经验是可供其他国家仿效的良好典范”。欧盟高度评价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改革以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进展,充分认可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称赞中国经验值得欧盟在会计准则建设过程中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前任主席戴维・泰迪爵士在2010年中国财政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高层会议上赞誉,“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自2005年以来所作的一系列决定推动了亚洲与国际的趋同进程,并认为中国过去只是在学习,而现在走到了前沿,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全面修订准则时期已经能够提供良好建议,甚至达到了改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决定的水平”。2011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现任主席汉斯・胡戈沃斯特访问中国时表示,“在会计方面,中国取得了重大进步,在很短的时间内打造了一支专业队伍,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并得到诸多国际机构的赞赏,这些成就足以让中国引以为豪。”

5.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与世界一些主要资本市场的等效认可,为降低我国企业海外上市融资成本、促进我国会计审计行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条件。2007年,中国内地与香港签署了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地会计准则的等效互认。在两地会计准则实现三年时间等效后,中国内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于2010年12月获准可以采用内地审计准则为内地在港上市公司(H股企业)提供审计服务,H股“双重审计”政策被取消,进一步深化了内地与香港会计交流与合作。2008年11月,欧盟决定在2009年至2011年的三年过渡期内认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允许进入欧洲资本市场的中国企业可以使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不再要求我国企业编制调整财务报表,这大大降低了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转换成本,促进了中欧贸易和资本流动。自2011年年初以来,中欧双方启动了中欧会计准则的最终等效评估,计划于2011年年底完成相关评估工作,并做出等效互认决议。2011年1月,中欧在会计准则等效互认的基础上实现了审计公共监管等效,避免了双方监管机构重复检查,节约了监管资源,对中欧双方会计和审计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造就了一批熟悉国际会计实务、具有国际视野、能够积极参与国际准则制定的国际化人才。自2005年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以来,国内越来越多的会计人员开始接触并熟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同时也逐渐具备了运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相关业务进行会计处理的能力。此外,为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国内准则研究人员密切跟踪并认真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各项修订和变动,分析其变动原因以及可能对我国实务产生的影响,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发展建言献策。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虽然对我国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更为我国持续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化造就了一批卓越的会计人才。

(二)当前国际会计趋同的形势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二十国集团(G20)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倡议建立一套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要求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将会计准则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此,作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积极响应该倡议,并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当前,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金融监管框架正在重新构建,国际会计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会计国际趋同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

1.国际金融监管框架正在重构,金融监管国际协调日益加强,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出更高要求。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全世界金融体系造成了重大冲击,导致世界经济出现了明显衰退。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对金融体系进行改革,以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和促进世界经济复苏。一方面,二十国集团和金融稳定理事会要求加强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强化国际合作,建立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预警机制和处理机制。另一方面,各监管机构力求制定一整套金融监管的新标准和有效的执行模式,对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例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通过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加强风险管理,并协调流动性风险监管。

2.多年来美欧主导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格局正在被打破,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层面上,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日益显现,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22位受托人中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受托人共有4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15位理事中来自新兴经济体的理事也有4位,监督委员会中也将有可能新增4位新兴经济体代表,这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的治理结构以及具体会计准则项目的制定和修订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2011年7月,在中国的积极倡议和主导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成立新兴经济体工作组,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的成员包括二十国集团中的新兴经济体成员和马来西亚,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的联络办公室设在中国,由中国负责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的日常管理和联络工作。工作组重点研究探讨新兴经济体特有的、亟待解决的会计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参与度。在地区层面上,一些地区性组织的成立和崛起,如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AOSSG),增强了本地区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做出了表率。在国家层面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通过密切跟踪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金融工具、保险合同、公允价值计量等项目,积极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修订工作,做到了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互动,促使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能更多地考虑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

3.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正积极推进治理结构改革,提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全球公认性。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世界各地的权威公共部门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受托责任和治理结构改革给予了更多关注。为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希望通过重新审议在当前环境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目标的适当性、基金会的现行治理、监督委员会的受托责任及其成员构成等治理结构层面的问题,既推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高质量全球会计准则这一目标的实现,又维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公共受托责任与独立性,进而提升全球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的认可度。

4.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金融工具、保险合同、收入确认、租赁等多项具体准则修订进入关键时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产生了较大影响。为进一步完善现行国际会计准则体系,提供更好的实务指南,提升财务报告透明度,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金融工具、保险合同、收入确认、租赁等十多项准则项目进行了大范围的修订。例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为降低金融工具准则的复杂性,从分类和计量、金融资产减值以及套期会计等多个方面对现行金融工具准则进行全面修订;为统一国际会计准则中有关公允价值的相关处理并对当前实务进行指导,单独制定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针对现行租赁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全面修订租赁准则,拟对承租人和出租人分别进行会计处理,并取消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的划分等。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2011年5月的公允价值计量等几项准则以外,金融工具、保险合同、收入确认、租赁等其他准则项目正在修订过程中,有些准则项目预计将于2011年底前或2012年上半年再次征求意见稿,而有些准则项目可能会被延后。

5.各国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采用或趋同策略不一,美日的表态需要积极关注。有些国家或地区要求或允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例如欧盟、澳大利亚、南非等;有些国家或地区表示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例如巴西、印度等;而还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对于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态度尚不明朗,例如美国、日本等。根据美国和日本已经的路线图,这两个国家将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决定是否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11年5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工作人员了《为美国发行人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美国财务报告体系的工作计划》,探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可行方案,但并未做出明确表态。随后,日本于6月宣布推迟引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由于美、日是世界两大主要经济体,对于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能否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之间协调一致,将关系到建立全球高质量会计准则目标的实现,为此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美、日两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权威部门的动向。

6.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希望世界各国和地区能够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趋同层面上,以真正实现全球使用同一套会计准则的目标。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趋同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完全采用,各国家和地区只有完全采用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才能充分获得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益处。为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希望各国家和地区能够克服文化、法律、政治方面的困难和障碍,最终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建立一套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一旦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贯彻执行这样的政策,无疑会给那些尚未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和地区带来较大压力。

二、世界各国家或地区目前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主要策略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并正在转化为实际行动。据统计,世界上已有将近120个国家和地区要求或允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际影响力可见一斑。通过对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发现,目前各国或地区在应用国际财务报告的策略上总体可以分为“直接采用”模式、“趋同”模式和“认可”模式等三类。此外,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工作人员在2011年5月的《为美国发行人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美国财务报告体系的工作计划》中提出了“趋同认可(condorsement)”模式。对这四种模式的特点、影响和运用环境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科学探索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

(一)“直接采用”模式

在“直接采用”模式下,一国或地区的会计准则将一字不改地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该国家或地区不再保留会计准则制定权。换句话说,该国家或地区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过程中不需履行任何审批或修订程序。目前世界上仅有极少数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建设采取直接采用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模式。

(二)“趋同”模式

在“趋同”模式下,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准则制定机构不直接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其会计准则体系中,而是保留了当地会计准则的准则制定权。采取“趋同”策略的国家或地区不会一字不改地完全照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是在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一致,并保留一些具有本国特色的内容。印度是“趋同”模式下的典型代表之一。根据1956年印度《公司法》,印度会计准则应当由中央政府制定颁布。2011年1月,负责印度会计准则具体制定工作的印度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础上重新制定了本国会计准则,在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同时,还兼顾了印度国内法律和经济环境的需要。为了与印度的法律、监管和经济环境保持一致,印度会计准则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基础上根据印度特殊国情作了适当修改,例如,将准则的过渡日设定为当期、引入额外的披露要求、省略某些选择权或可选会计处理、并保留使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术语等。

(三)“认可”模式

在“认可”模式下,一国或地区决定采用某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前由法定机构先执行认可程序。在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认可的过程中,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法定机构有可能对拟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修订。欧盟和澳大利亚是采用这一策略的典型代表。欧盟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颁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前,必须经过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认可,对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采用,或修改后采用。在澳大利亚,法律赋予澳大利亚财务报告委员会负责监督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制定过程的权力,并在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理事会引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过程中给予直接的战略指导①。澳大利亚会计准则体系不仅包括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框架,还根据澳大利亚法律环境的特定要求,专门为非营利组织增加了一些内容。

(四)“趋同认可”模式

在“趋同认可”模式下,一国或地区将推动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同时保留本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及其制定本国会计准则的权力,对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逐项认可,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指南、解释或其他披露要求。2011年5月2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了有关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工作的工作人员草案―《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美国财务报告体系的工作计划》,提出了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入美国会计准则体系的一种全新模式―“趋同认可(condorsement)”②。在该工作计划中,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工作人员强调,“趋同认可”的目标并不是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代替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而是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美国财务报告体系,即不是“美国发行人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是“采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美国发行人编制的财务报表与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主体编制的财务报表是一致的”。

概括而言,从上述四种模式来看,一些国家或地区经过认可后所采用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完全一样,未做任何改动,而有些国家或地区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翻译为当地语言,还有些国家或地区则为解决国家特定问题而做出一定修改或为某些行业中存在的特定问题提供详细的指南。在“认可”模式下,如果最后认可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未做修改,“认可”模式的结果与“直接采用”模式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即为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美国提出的“趋同认可”模式,则是将“趋同”和“认可”两种模式进行了整合。为便于下文分析,我们将上述四种模式归类为两种类型,即“直接采用”和“趋同”模式。

三、结合国际国内形势选择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

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金融格局正在重构的背景下,尤其当美国对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态度尚不明朗、日本宣布推迟引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时,我们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恰当抉择,尽可能减小国际政治经济外力的干扰,审慎选择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既要体现我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责任和风范,又要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争取主动,灵活应对。“趋同”策略是我们在我国会计准则改革和建设过程中一贯坚持的方针政策。2010年4月2日,我国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进一步明确中国未来企业会计准则的建设仍将采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模式,而非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于对我国的法律环境、语言习惯、解决实务问题、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以及会计国际化发展的主动性与灵活性等因素的考量,坚持“趋同”策略是符合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当前与未来发展需要的并且是务实有效的做法。

(一)采用“趋同”模式符合我国的法律环境

中国会计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布。”中国境内企业必须遵循由财政部制定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例如企业会计准则。从我国会计法的规定来看,“直接采用”策略缺乏法律依据,不符合我国会计法的要求,同时也将有可能使我国丧失独立的会计准则制定权。而在“趋同”模式下,企业会计准则仍是我国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这一根本原则没有改变,但在会计处理原则、确认计量方法等方面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了一致。

(二)采用“趋同”模式与我国语言习惯相适应

英文和中文的语言习惯具有较大差别,法律语言的形式更是大相径庭,如果将英文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字不改搬套翻译成中文,很有可能既没有完全表达准则的原义,又与中文语言习惯和中国法律行文格式相冲突。因此,“直接采用”策略不甚符合中国的法律语言习惯。例如,《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的英文名称“Employee Benefits”直译为“雇员福利”,在我国法律条文中使用的是“职工”,而非“雇员”,并且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福利”的范畴比较小,我们将其称为“职工薪酬”,不仅符合我们的法律用语和语言习惯,而且也使名称与该准则所规范的内容更加一致。再如,《国际会计第12号―所得税》中所举的所得税示例都是基于国外税法,在国内外税法规定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因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引入的这些所得税示例既不符合我国税法的规定,也无助于指导我国会计人员的实务操作。毫无疑问,采用“趋同”模式来制定和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

(三)采用“趋同”模式便于及时有效解决中国会计实务问题

制定企业会计准则,推进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是我国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会计准则制定的根本出发点仍然是规范我国企业会计实务,解决我国会计实务问题。基于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采用“趋同”模式,而非“直接采用”模式,是务实、有效的举措。例如,在我国存在大量同一集团内的企业合并业务,这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尚未在这方面有明确的规范。假设我们采用了“直接采用”模式,则会出现会计规范的空白,导致会计实务无章可循,即使我们等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为这些项目新准则或修订现有准则,也会因为立项、研究、征求意见、投票表决、准则等一系列应循程序而需要等待很长时间,从而不利于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会计工作秩序的改善。

(四)采用“趋同”模式有助于企业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是由概念框架开始,再一层层地深入展开,会计准则的规定也相当原则,这与我国广大会计人员目前所接受的教育和已有认知存在一定差距。如果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恐怕会使我国有关会计人员进行相关会计处理产生一定困难。例如,国际财务报告的报表格式过于笼统,而且也没有规定与财务报告相对应的具体会计科目,各个企业可以根据实际开展的业务自行设计其报表格式和确定会计科目名称,这使得即使是同一行业内的企业的财务报表也存在一些差异。而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了统一的报表格式,根据报表项目设置了较为齐全的会计科目,有助于我国会计人员进行日常账务处理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

(五)采用“趋同”模式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会计格局调整中争取话语权

目前,美国、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采取“直接采用”或“趋同”模式的态度尚不明朗,而像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则采取了“趋同”模式。“趋同”模式将有利于我国通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受托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咨询委员会及解释委员会中的席位直接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的治理结构和技术事务等发声进言,提升我国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同时,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新兴经济体工作组成功启动并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上,中国采取“趋同”策略将更有利于协调各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利益诉求,更有助于我国利用这一平台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交流沟通,在新一轮的国际会计改革中争取主动权和话语权。

(六)采用“趋同”模式有利于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断变化过程中保持一定灵活性

篇3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形势;策略选择;探究

会计是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进行沟通的重要媒介,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在近几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令更多的国家及地区都加入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队伍中,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国家以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正确选择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会计准则趋同化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一、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与发展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众多的集团及金融理事会都建议建立起全面统一的会计准则,还要有效的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进行提高,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积极的提倡且采用了这类举措,但是由于国际会计之间的格局正在发生着非常大的重新调整,因此当前的国际会计趋同形势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为国际金融监管的框架还在重新构建,所以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就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另外,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从而使国际经济产生了非常明显的衰退现象,同时,各类监管机构要求金融监管制度出台一套更新的执行模式与准则,然后将国际金融机构进行仔细的审查及监管,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在国际会计趋同形势的发展当中,也要对各项会计准则进行及时的更新与调整,只有这样才会使国际会计趋同走向更新的发展道路中去。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成效、历程与存在差异

1.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成效

目前,我国已经顺应时势合理的加强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工作,也逐渐融入了国际会计趋同的发展中,这为我国的经济与发展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也有效的解决了财政上的问题,我国已经形成了标准的企业会计准则正确体系,同时也取得了极大的突破。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成效很明显的增强,并完成了制定的目标,逐步走向了全新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道路,并且建立了合理有效的国际趋同机制,但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当中,缺少了对会计国际趋同准则的修改和完善,以及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的正确选择,这就会阻碍我国经济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正常发展,也降低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成效。

2.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历程

我国于1985年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而且引进了国际会计处理方法,还制定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工作,这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渐渐形成,同时也开始向国际市场经营模式过渡,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进行了有效的结合,但是随着一些企业开始实行股份制,以及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我国财务部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并且只是用于正在上市改组的一些企业,这就限制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

3.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之间存在的差异

我国自实施新会计准则以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非常高的评价与肯定,在2010年,根据香港新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其中有63家的公司净利润是10810亿,差异率则是0.33%,而之后又采用了多种会计准则其产生的差异率竟只是0.01%,据以上的会计准则数据分析来看,因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的差异率已经完全的消除掉,同时还得到了良好的会计准则趋同成果。另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整个过程是与国际会计的发展准则分离不开的,这两者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而且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的准则趋同基础都比较好,因此会很好的互相融合,同时,我国会计准则还和其它的会计准则有着很大的差异,其差异主要是与美英等国家的差异,美英国家主要采用的是普遍的会计准则,加之与德发国家会计准则的不同,德发国家主要采用的是法系国家所通用的会计制度与立法形式,这样就会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有效发展和国际准则趋同。还有,财务会计有其特定的会计程序,其主要是包括了确认、记录、计量与报告等一些程序,并且采用了不一样的会计规范形式来组织规范的重点,会计准则通常是以既定的经济业务为对象,再进行计量的有效确认,以及会对该项目进行全面的考量及会计各类问题的解决,同时还有会计准则内容上的差异,当前我国的会计准则与之前的相比较,其内容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现在企业的会计准则更加符合当今经济形势的发展速度,这样人们会更好的熟悉会计准则,也能够对企业会计组织国际趋同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

三、当前国际会计财务报告准则的主要策略

目前,国际会计财务报告准则的主要策略大致可以分成四类,包括趋同模式、直接采用模式、趋同认可模式以及认可模式。①趋同模式不会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国际财务报告直接纳入会计准则的体系当中,而是将当地的会计准则制定权完全保留下来,然后采取趋同的模式把财务准则报告完整的规划,并且在会计准则的原有方法上增添了新的内容,还完好的保留了本国的会计准则特色内容,以及能够继续使用损益表等术语;②直接采用模式是将会计准则完全的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该国家则不能够再对会计准则制定权进行保留,并且该国家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时则不需要履行任何的审批相关程序;③认可模式是采用国际财务报告的某一项准则来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认可的相关过程,同时该国家的机构可以对国际财务报告进行有效的修订,其中澳大利亚与欧盟则是最为典型的代表;④趋同认可模式是将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实际性的推动,还保留了本国的会计准则基本权利,而且要依据该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相关的权限。而在国际市场上较为常用的会计财务报告准则主要策略主要倾向于第一、三个策略。

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

现今,我国企业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还不够成熟与完善,因此要对我国企业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行有效的策略上的选择,并与国际会计趋同进行完好的融合,这样才会更好的完成我国企业制定的经营目标,也才能够使我国企业的经济更加繁荣。首先,要采用国际财务报告的会计准则来将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规范化,还应该根据我国企业的自身发展来及时的判定实际情况,然后尽量减小国际经济上的各种干扰,之后再对我国企业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行合理的策略选择,在选择时一定要慎重考虑每个环节,并且做出准确判断,然后做出最恰当的选择,还要充分的去体现我国企业的经营策略以及责任风格。同时,要在当前的激烈国际竞争之间争取主动权,妥善的去应对每个问题,也要灵活把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变化的情况,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建设的过程是一定要通过趋同策略来贯彻的,然后进一步来确定我国企业今后的发展目标,将我国会计准则采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全新模式,还要对我国的实务问题及特殊环境进行针对性的考量,并且加以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够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行正确的策略选择。

1.选择有利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模式

当前国际的财务报告是通过标准的体系来规范企业经营的,然后再深入的进行展开,而会计准则规定是有一定的模式的,这样就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产生了很大差距,因此要将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模式直接的采用就会发生偏差,以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还有就是国际财务的报告格式太笼统,没有将会计准则细分开来,以至于企业不能做出正确的会计科目,同时,也没有根据实际的情况来选择经营策略,因而导致了企业的财务报告产生了偏差与错误,所以要先制定正确的并且有利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模式,然后将企业财务报告完善的整理及统一化,还要将会计人员的账目明细表进行统一的管理,使会计准则更加的完善,只有这样才会令我国企业经营走向新模式,也才能更好的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行合理正确的策略选择。

2.选择有利于我国企业商品市场快速发展的趋同策略

由于我国企业的商品市场发展一直处于停滞阶段,因此要选择有利于我国企业商品市场发展的国际趋同策略,还要随时关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发展,借鉴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来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做出合理的规划,同时,要与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做出相对比较,仔细考虑我国企业商品市场的弊端,并且及时给出解决的办法,也要严格的规范我国企业的商品市场制度,然后运用合理的控制手段来对企业进行有效规范,而则这种运用只是限于合理的市场范围,应该先选择有利于我国企业商品市场发展的国际趋同策略,再采用公允价值手段,并且严格去防止公允价值被企业进行滥用,导致企业经济下滑,还要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具有权威性,以及令国家机构去制定能够维护企业经济发展的策略,而且国家财政部要有效的去控制会计准则趋同策略,以避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处于停滞状态,这能够使我国企业商品市场发展走向新道路。

3.选择有利于我国企业解决会计实务问题的趋同策略

我国会计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制定企业的会计准则,还要积极推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但是还是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全部企业会计的实务问题,因此要选择能真正解决我国会计实务问题的趋同策略,而不能去选择直接采用的模式,这样会造成企业会计不能合理规范财务报告准则,以至于会造成会计规范的空白,所以要建立会计准则制度,以及改善会计工作的程序,并且逐层深入各个环节,将不符合会计准则的内容进行及时的删除,还要根据会计准则财务报表把会计的科目设置齐全,再将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存在的差异进行确认及比较,然后统一将会计财务报告进行管理,这样就能够使企业会计实务的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进而充分优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为我国企业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

在语言上,中文和英文在习惯上具有极大的差别,无论是语言的形式还是表达叙述方法差别都较大,如果将国际财务报告中的准则一字不改的翻译成中文,很有可能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

4.选择符合我国目前法律环境的趋同策略

我国会计法中明确进行了规定,我国实行的会计制度将是统一的,会计制度的统一和制定都是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公布。凡是在我国国土范围内的企业都必须遵循国务院财政部门颁布的统一的会计制度。如关于我国企业的会计准则,从会计法的角度来看,直接采用策略其法律依据明显不足,其不符合我国会计法的相关要求,此外,还很有可能导致我国独立会计准则制定权丧失。在趋同环境下,我国企业实施的会计准则仍然是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并颁布的统一的会计制度,虽然在法律原则上,这一点没有改变,但是会计处理的原则以及计量方法等却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联系,并保持了一致。

5.选择符合我国语言习惯的趋同策略

现两者表述的意思完全相反,加上中文有些语言习惯和我国的法律行文格式产生较大的冲突,所以直接采用策略无法全部符合我国法律语言的习惯。如《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中有“Employee Benefits”一词,如果直译过来就是雇员福利的意思,而在我国法律中并没有出现雇员福利一词,而是用的职工,而且在我国的法律中福利包含的范围较小,通常我们使用的是职工薪酬,所以这个直译过来的意思明显不满足我国法律用语的习惯。又如在《国际会计第12号-所得税》中列举的所得税示例都是建立在国外税法之上,而我国的税法和国外的税法差别较大,所以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中引入的所得税示例并不满足我国税法规定,如果直接采用不仅不满足我国的现状,还会加大会计人员的操作难度。所以选择符合我国语言习惯的趋同策略能够有效的解决上述的问题。

6.选择有利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断变化过程中保持灵活性的趋同策略

目前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包含的保险合同、租赁、收入、金融工具等并没有公布最终的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还在和美国公认的会计原则进行协调,加上欧盟同样也对金融工具准则没有明确的表示,所以使得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尚具有较大的变数。所以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选择的趋同策略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保证能够随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变化而变化,能够审时度势,灵活把握,避免因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变革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五、总结

本文通过对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进行分析后了解到,随着世界经济快速的发展,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经渐渐形成了新的格局,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也将面临着更新的挑战,所以要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行合理正确的策略选择,以及选择适合我国当前企业发展的理性决策,只有这样才会使我国企业经济走向新的台阶,也才能为我国企业今后的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海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路径选择、国际趋同及等效研究[D].兰州大学,2009.

[2]许闲,蔡子婕.欧盟各成员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施情况考察及对我国经验借鉴[J].会计研究,2013,06:18-25+95.

[3]刘永泽,唐大鹏,况玉书.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效果研究――基于2007~2009年A+H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9-24.

[4]陈艳,DennisHwang,孙晓梅.美国推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最新动向及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09,12:121-126.

[5]曹茜吟,吴琦,张小波.美国会计准则变革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2011)论文集[C].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1:8.

篇4

关键词:存货准则 国际化 比较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IASC早在1975年就批准了《国际会计准则第二号――在历史成本制度下对存货的估价和呈报》,在1993年修订了《国际会计准则第二号――存货》(简称旧IAS2)。在IASC改组为I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之后,为了减少来自国际证券委员会和上市公司的批评,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透明度,于2003年末又对包括IAS2在内的13项准则作了更进一步的修订(2005年起,在欧盟上市的公司的财务报告都要遵循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为便于区别,本文称2003年修订后的IAS2为新IAS2。我国于2001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存货》(以下简称旧存货准则)。为顺应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会计理论、实务发展的需要,我国于2006年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其中具体准则中的第一号就是新的存货准则。从我国准则颁布的时间顺序看,旧存货准则是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借鉴了IAS2的基础上制定的。而新的存货准则也同样是在充分中和了国情与新的IAS的基础上制定的。本文将旧存货准则与旧IAS2作比较分析,得出我国存货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的差异1(旧差异);将新存货准则与新IAS2作比较分析,得到差异2(新差异)。进而对这两个差异和差异从1变化到2背后的动因进行分析,试从存货准则的变迁来探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趋势和内在的规律。

二、存货准则变迁的比较分析

(一)适用范围的比较 我国旧存货准则指出:本准则规范存货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并列举了不属于准则规范的几种情况:本准则不涉及因建造合同而形成的在建工程;农业企业收获的农产品和采掘企业开采的矿产品;牲畜等与农业活动有关的生物资产;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存货的初始计量。而新存货准则是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范下制定的,目的在于规范存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同时列示了因建造合同形成的存货以及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物资产不适用本准则,而未提及矿产品和合并过程中涉及的存货问题不适用该准则,可见新存货准则适用范围扩大了。旧IAS2的目的是对历史成本制度下存货的会计处理作出规定。旧IAS2则指出:本准则不涉及在建工程,金融工具,以及按特定行业已经确立的惯例,以可变现净值计量的、生产者作为存货而生产的牲畜、农林产品和矿产品。而新IAS2的目的中不再强调仅仅对“历史成本下的”存货的会计处理作的规定;同时,列示了建造合同、金融工具,收获时与农业活动或农业生产相关的生物资产,不适用存货准则;还有农业和森林生产的生产者所持有的存货、商品经纪商所持有的存货等的计量也不适用于此准则。特别指明这是因为应采用可变现净值计价(如农业生产者所持有的存货)或采取公允价值扣除销售费用后的金额计价(如商品经纪商所持有的存货),IAS2在旧IAS2的基础上将商品经纪商所持有存货的计量也排除在外,适用范围却变窄,我国存货准则的变动与IAS的变动在矿产品问题上趋于一致。旧的存货准则与旧的IAS2都将矿产品排除在外,而新的存货准则(CASl)与新的IAS2在此问题上都未提及。比较旧存货准则包含了金融工具存货的问题,而旧IAS2则包括了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存货的价值确认问题。由此可见,二者基本考虑一致,差异不大又各有特色。在适用范围方面,新准则涉及的范围变宽了(包括了旧准则中所不包括的矿产品和合并过程中涉及的存货问题),而新IAS2是适用的范围却变窄(在旧IAS2的基础上把商品经纪商所持有存货的计量也排除在外)。结果是从上述变化看,虽然在范围方面新准则与新IAS2于金融工具和合并所涉及存货的问题上趋于一致(旧差异消除),但是这两个反向的变化同时又产生了新的差异:商品经纪商所持有存货的计量属于我国新存货准则的规范范围,而被新IAS2排除在外。

(二)确认的比较 我国旧存货准则对存货的定义,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者为了出售仍然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或者将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旧IAS2的定义是:存货即在正常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为出售而仍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生产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将消耗的材料或物料。旧存货准则没有明确指出存货定义的内涵,而是列举描述了存货的具体存在形式,即产成品、商品、在产品等。作为术语定义,这显然不够严谨,但有利于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对该准则的理解,同时也和当时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保持一致。新《存货准则》的变动只在于将“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改成了“日常活动中”,而新IAS2没有变动。对于存货的定义IAS2是描述性的,而我国存货准则是列举式的,而且这一新差异过去存在,现在仍然存在。

(三)计量的比较 计量是存货准则变化最多的内容,涉及存货核算的各个环节,

(1)计量原则的比较。旧IAS2规定:存货应以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中较低者来计量。而我国旧存货准则规定:存货应当以其成本入账;存货在会计期末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可见,旧IAS2对存货的计量没有区分初始计量和期末计量,一律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而旧存货准则遵循的是初始计量历史成本、期末计量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的原则。在新存货准则与旧存货准则在计量原则上没有改变,新IAS2与旧IAS2在关于这点的规定也没有变动。差异所在:旧差异在于旧IAS2在初始计量中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的原则,而我国遵循的是历史成本的原则。这一差异在两个新准则中仍然存在。

(2)取得存货成本计量问题。与旧IAS2相比,旧准则别增加了一项对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的单独规定:只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等,而运输费、装卸费等的支出列入营业费用,这与长期以来我国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成本只包括前者的惯例是分不开的。而在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计价方法方面,新存货准则没有作出特别的规定,这意味着所有的行业在这一点上都统一了会计政策,这无疑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进步。但新IAS2中在适用范围别指明,此准则将不适用于商品经纪商所持有存货相关的会计处理,这实际上意味着商品经纪商所持有存货相关的会计处理,将与其他行业所采用的与存货相关的会计政策有所区别。在我国旧存货准则中单独对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计价作出规定,而旧IAS2则是将其纳入到统一的规定中来;两个新准则关于这一点的规定恰好与旧准则相反,即我国新存货准则将所有的行业的存货采购成本都统一了会计政策,而新IAS2中在适用范围中不包

括商品经纪商所持有存货相关的会计处理。关于借款费用旧IAS2规定:在有限制的情况下借款费用可以包括在存货成本中。这里的存货是指需要较长准备期才能将其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旧存货准则并未涉及借款费用,但依据借款费用准则的规定,这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从配比原则上来看,旧IAS2在这方面显得更为完善、合理。与存货相关的借款费用问题,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处理,即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产等。这体现了与国际做法接轨,而新IAS2对此则保持不变。与存货相关的借款费用,旧差异体现在:我国旧存货准则将其计入当期损益,而在IAS2中却有可能计人存货成本,这一差异在新准则中不再存在,表明我国新存货准则中在这方面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处理的趋同。

(3)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处理。旧存货准则规定: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除了个别计价法外,旧IAS2将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成本法(相当于我国的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列为基准处理方法,而将后进先出法列为允许选用的处理方法。新IAS2要求类似的存货采用同样的发出计价方法,并取消后进先出法可以作为选用处理方法的规定。而我国的新存货准则中同样也取消了后进先出法。这既是与国际接轨,也鉴于我国多样化的发出计价方法所带来的盈余管理和会计信息不高的可比性的事实。在旧差异中我国将后进先出法作为于其他发出方法并列的会计方法,而旧IAS2将其作为备选方法作了限制;两项新准则都取消了这个方法,新准则中两者实现了趋同。

(4)存货的期末计价问题。新旧准则都要求运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对存货成本进行计量,在两项新准则下亦是如此。但具体的规定有所区别:一是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选择方法上,我国在原则上要求按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具体规定存货跌价准备应当按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在某些情况下如与具有类似目的或最终用途的存货,可以合并计提;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也可以按存货类别计提。而旧IAS2规定,将存货减记至可变现净值,通常是逐项进行的,按存货的类别,如按产成品或按特定行业或地区分部的存货,来减记存货价值是不恰当的。在确定存货跌价准备时的选择方法上,我国与国际会计新准则在这方面均没有改变。差异体现在我国旧差异在原则上要求单个计提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分类计提法和合并计提法,而旧IAS2则主张个别计提,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合并计提,而认为采用分类计提法是不恰当的;两项准则更新后差异保持不变。旧存货准则的制订考虑到了实务中对种类繁多的存货逐项认定可变现净值的困难,所以对种类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在方法的选择上充分运用了重要性原则。可见,我国准则的规定却能更好的适应我国会计实务操作的要求。二是关于可转回存货减计的具体情形方面;新IAS2中阐明了以前确认的存货减记转回的情形,即可变现净值的增加的几种情形,比原IAS2更能具体的指导实务。而我国新存货准则要求: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与旧准则基本相同。没有更进一步的具体的规定。因此,在确认存货减记转回方面,虽然因为新IAS2规范的具体化而产生新的差异。但我国存货准则与IAS2都明确规定,应当在减记的范围内予以恢复。可见,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双方基本思路是一致的。三是对于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问题。我国旧存货准则专门列举了较多的摊销方法,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与旧准则相比,会计方法的选择减少到两种。而IAS2中虽然没有关于这方面的明确规定,但新准则的变化与新IAS减少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的实质是相同的。可见,这方面的差异实质上是减小了。

(四)披露的比较 旧存货准则需要披露九项内容,旧IAS2为四项,但大体要求是一致的。不同之处体现在:我国一方面要求披露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的发出存货的成本与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平均法确定的发出存货的成本的差异,即不同方法间的差额;另一方面要求披露存货取得的方式以及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显然,这个要求是为了与当时的《企业会计制度》对存货核算特点相协调而作的。旧IAS2要求披露以可变现净值计价的期末存货账面金额。新IAS2删除了此项要求,增加了以公允价值扣除销售费用后的金额计价来对存货作披露以及披露本期确认为费用的存货的减计金额的要求,这些变化显然是重要性原则的体现。由于新IAS2删除了我国新旧准则中均未提及有关披露以可变现净值计价的期末存货账面金额的要求,以及我国新存货准则删除了IAS2未要求披露的前述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差异减小。但又产生新的差异:新IAS2对于相关公允价值在披露中的要求,而我国尚未提及。

三、存货准则差异的变迁分析

总体上看,我国存货准则与IAS2之间的差异是在明显减小,但旧差异在消失的同时又伴随着新差异的产生。为了进一步认识我国存货准则在国际化过程中内在的规律。我们按新旧差异间所出现的三种不同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一是差异的缩小(消除)集中体现在一些长期以来存在较多争议的会计处理方法上。特别是对于那些经过了几年的实践被证明存在较多不足的方面,我国准则建设机构积极向IAS看齐,实现了会计方法的趋同,这在存货准则上所体现的有如存货的借款费用问题,后进先出法的取消等。二是差异保持不变体现为具有我国特色而同时IAS也保持稳定不变的方面。这些方面是与我国准则的改革方式(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同时并行)及实务中的可操作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在存货准则上所体现出来的计量的基本原则、确定存货跌价准备时的方法选择上等。三是新差异的产生的方面则集中表现在国际会计准则的作改进方面上。这体现在IAS领先于我国会计准则的方面上,如其对公允价值的大量引入与应用:截止2004年,FASB了153个财务会计准则,与公允价值有关的有60项准则(于连升,2005),而我国新准则也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谨慎的使用了公允价值。具体到新IAS2上所体现的有如准则目的的放宽,适用范围的进一步减少和明确,对导致以前确认的存货减计转回的情形的具体阐明等。实际上将分析的视角扩展到整个新准则体系中时就会看到,这样差异变迁的事实于存货准则如是,于整个准则体系亦如是。

四、存货准则变迁的原因分析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大趋势,这在存货准则的变迁中体现得非常明确。差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即使旧差异消失了,新差异又会产生。从准则制定的背景来分析,差异客观存在的原因主要是以下方面:一是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供给主体有本质的区别。我国与IAS的制定机构性质不同,所制定的会计准则目标显然不一致,进而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显然会各有所侧重。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不同是有其根本原因所在的。二是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同时并行,是一种低成本的符合我国具体国情(实务操作方面)的改革方式。故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新准则时,不但要考虑新准则与已有会计制度在内容上相协调一致,而且还要注重实际操作中便于理解和操作。存货准则中的很多保留下来有特色的地方,如对于存货定义的罗列式描述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三是国际化所追求的高水平会计实务与我国会计人员实际水平(素质)之间的差距。这样变化的结果实际上体现的是存货准则在国家化与国际化之间不断动态博弈的一个暂时均衡的结果。尽管差异无法完全消除但却可以预见也应该肯定的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会计准则建设将迈入一个不断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而实现更多趋同的新时代。

篇5

关键词:会计准则 国际趋同 金融企业

无论是从我国会计准则的变更情况来看,还是从其他国家会计准则的实践来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种趋势。对于正在追求国际化,努力“走出国门”的金融企业而言,这种趋势既能带来机会,也会带来挑战。因此,分析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金融企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实证据与发展趋势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等机构积极推动国际会计准则成为全球通用标准,由于这种国际准则在现实中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等方面的需求,全球对这种国际标准的接受程度较高。从我国的实践来看,由于国情以及国内会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还没有完全采纳这种国际化的会计准则,但从国内会计准则演变趋势来看,积极的向国际标准“看齐”是一种趋势。

1.会计准则的内容与形式均有趋同的倾向

从内容上来看,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名目上完全相同的有无形资产(CAS 6)、资产减值(CAS 8)、收入(CAS 14)、建造合同(CAS 15)、借款费用(CAS 17)、所得税(CAS 18)、企业合并(CAS 20)、租赁(CAS 21)、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CAS 29)、财务报表列报(CAS 30)、现金流量表(CAS 31)、中期财务报告(CAS 32)、每股收益(CAS 34)、分部报告(CAS 35)、关联方披露(CAS 36)等内容,其它内容则或多或少的存在差异。但总体来看,正如2005年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所声明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

2.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最新进展

在积极的吸纳国际会计准则的优点的过程中,我国会计准则也积极的进行调整, 2010年,财政部正式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强调我国已经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并将推动后续趋同,并明确了对待国际会计准则是“趋同”而不是“直接采用”。实际上,我国与部分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会计准则等效,如欧盟和中国香港,这表明我国已在会计准则趋同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金融企业的影响分析

对于金融企业而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既有积极的一面,也会带来一些挑战,需要金融企业在把握趋同趋势的基础上积极的应对可能面临的挑战。

1.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金融企业的积极影响

首先,有利于提高金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对于金融企业特别是银行业这种高风险行业的企业而言,通过会计报表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并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下,国内会计准则将积极的吸纳国际会计准则中规范金融企业行为的各项制度,从而对提高金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有利于加快金融企业“走出去”步伐。一方面,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可以使我国金融企业更快的获得东道国相关监管部门的认可,并通过规范的运作、基本相同的会计业务处理模式来提高国际社会对金融企业的认可程度。另一方面,对于金融企业实施跨国并购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不仅可以让实施跨国并购的金融企业更好的了解并购对象的财务状况,而且可以更快的实现并购后的财务对接,从而提高并购成功率。再次,有利于金融企业跨国融资等战略的实施。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化程度必然会大为增加,被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接受的程度也会加大,从而可以推动金融企业实施跨国融资。

2.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金融企业的挑战

由于当前的会计准则主要由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主导,我国主要是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而这些主导国家必然会在进行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关注自身的利益,并设计出相对有利于辖区内金融企业的方案,这就可能会使得我国金融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下金融企业的应对策略

1.积极跟踪国际国内会计准则变化趋势

首先,要积极的研究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动向。金融企业要积极的跟踪国际会计准则特别是对有关金融企业的规定的变动,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39号对由于金融企业自身信用变化所导致的公允价值的变动的会计处理规定的变动,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的规定,积极的采纳或者采取其他方式对这些新的会计准则做出反应。其次,要全面把握金融企业的特殊性,要结合金融监管等方面的要求来推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金融企业要在跟踪巴塞尔协议III等最新行业规定的过程中,全面客观的分析新会计准则对金融企业的影响,并借鉴国外金融企业的应对策略,以此来提高对这种会计准则变化的适应程度。

2.客观把握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由于我国不等同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因此,必须客观的把握两者之间的差异。如对于关联方的确定,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我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为国家控股,应该都属于关联企业,但在由于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控股关系,因此在实际处理中不会按照上述要求来处理。此外,在把握这种差异的过程中,金融企业还需分析未来这种差异的变化趋势,以此为基础来制定自身的应对策略。

3.加强金融企业内部财务管理

应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首先,金融企业要加强自身人才培养,在提高财务人才素质的同时,让他们了解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国内会计准则的变化趋势,从而提高员工应对会计准则趋同的能力。其次,金融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结合我国金融企业的基本情况,要在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业务处理、财务监管等方面制定完善的制度,以此来确保金融企业的财会管理符合国家的相关要求。

参考文献:

篇6

[摘要] 本文对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及ias41中关于生物资产的准则之间的异同性进行分析,指出了在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步伐中,我国的生物资产会计准则根据我国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保留了本国的特色,并进一步提出了与ias41之间的差距及发展方向。

我国是农业大国,不仅单纯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单位众多,而且涉足农业的大中型企业也不少。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投资农业的国内外企业或其他机构还会大大增加。因此,制定既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会计准则已经十分迫切。2002年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以下简称ias41)的和生效为当时我们制定出高质量的农业会计准则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但是,我国的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独特性,国际会计准则在我国农业会计领域的实行也具有局限性。因此,我国根据本国的国情及具体情况,在借鉴国际准则的基础上,于今年2月15日,了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以下简称生物资产准则),规范了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生物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为我国的农业企业的会计处理提供了指导,是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生物资产准则。

一 我国生物资产准则与ias41的差异

“农业的基本特点是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正是这一特点导致了对农业活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复杂性。”再加上农业生产的地区性较强,使得不同地区的生物资产会计准则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我国在制定自己的生物资产准则时,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具体情况,其中有不少与国际会计准则不同的地方。

第一,生物资产的分类。ias41将生物资产分为两部分,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而我国生物资产准则将生物资产分为三部分,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其中,公益性生物资产是指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将以防护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单独归类为公益性生物资产,具有我国的社会主义特色。

第二,生物资产的确认与计量。我国生物资产准则规定,生物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相结合的模式,且规定只有在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才应当对生物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一)生物资产有活跃的交易市场;

(二)能够从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估计。

ias41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明确规定除了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的情况以外,生物资产在初始确认和各个资产负债表日,均应按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计量。并将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的损益账户。在公允价值无法确定,其他估价方法明显不可靠以及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一假设对初始确认无法成立的情况下,生物资产应按其成本减去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损失计量。ias41也指出,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一旦能够可靠地计量,企业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计量。

第三,生物资产的列报。ias41规定,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上单独列示生物资产的账面价值。而我国的生物资产准则则对列报方面没有规定,要求在报表附注中披露有关生物资产的信息。

第四,生物资产的披露。由于我国不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生物资产的信息,其信息全部在附注中披露。要求披露的信息有两大类:

1、与生物资产有关的下列信息。(1)生物资产的类别以及各类生物资产的实物数量和账面价值。(2)各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的跌价准备累计金额,以及各类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累计金额。(3)天然起源生物资产的类别、取得方式和实物数量。(4)用于担保的生物资产的账面价值。(5)与生物资产相关的风险情况与管理措施。

2、与生物资产增减变动有关的下列信息。(1)因购买而增加的生物资产;(2)因自行培育而增加的生物资产;(3)因出售而减少的生物资产;(4)因盘亏或死亡、毁损而减少的生物资产;(5)计提的折旧及计提的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6)其他变动。

ias41对于生物资产的披露,分别几种不同的情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1、对于以成本减去累计折旧以及有关损减金额加以计量的生物资,ias41提出了以下的披露要求:(1)单独列示这些生物资产账面金额变动的比较数据;(2)对这些生物资产做出描述;(3)说明为什么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地计量;(4)披露在处置生物资产时所确认的利得或损失金额;(5)说明对生物资产所使用的折旧方法;(6)说明生物资产的使用年限或折旧率;(7)列示生物资产在会计期初和期末的账面总金额以及累计折旧金额。

2、如果原先以成本减去累计折旧以及有关损减金额加以计量的生物资产,其公允价值开始可以可靠地加以计量,企业应对该生物资产做出描述,并解释为什么公允价值开始可以可靠地计量,还需说明计量基础变动所产生的影响。

二 我国生物资产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的独特性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计量模式的不同是我国生物资产准则和ias41不同的关键一点。广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这次我国新会计准则制定中的一个特点,ias41也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我国以前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历史成本计量已经无法满足农业会计计量的要求。例如,共同产品和共同成本会导致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很不清楚,使得成本在不同的生物转化成果之间的分摊既复杂又随意;如果生物资产还产生额外的生物资产(后代),而额外的生物资产也用于企业自己的农业活动,那么这种分摊会变得更加随意。

因此,在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接轨的趋势下,我国舍弃了以前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但也没有完全与ias41相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是采取了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相接合的计量模式,这是由我国的具体情况决定的。

第一,我国农业企业总体是数量多,规模小,有许多是独立的注重现金和纳税家庭经营式的农业企业,通常不要求它们对外提供财务报告。而农业上市公司目前仅为30多家,加上兼营农业活动的上市公司,总数不足100家。面对这种现实,生物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支持规模不够大。

第二,我国农业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公允价值获取的第一层次交易市场不完善,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企业获得市场信息的渠道不畅通,与市场的对接存在较大的问题。

第三,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各地的农业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有的地区农业发达、市场健全、信息完备,具备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客观条件;而有的地区农业生产则较为落后,某些生物资产可能不存在活跃市场。

第四,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备,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差额作为利得或损失计入损益,这样的处理结果对企业资产价值的稳定性以及企业的损益会带来很大的影响,特别在拥有生物资产的上市公司,财务波动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第五,受成本与收益原则约束,取得公允价值需要付出一定得到成本和代价。在农业企业规模不大的情况下,要求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是很繁琐的,尤其是如果有中期报告时也要求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就更繁琐。在成本收益权衡下,企业更可能放弃公允价值而采用历史成本。公允价值虽然从理论上具有前瞻性,但实际应用和操作中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根据上文所述,在综合考虑生物资产的特点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后,我国既没有照搬ias41的做法,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也没有局限于我国以前的通常做法,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而是采取了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相接合得混合计量模式。这是因为,ias41规定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固然代表了会计计量的发展方向,且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等,但受困于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比较落后,农产品市场不健全,公允价值难以取得。而我国目前广泛采用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尽管操作简单,且提供的会计信息比较可靠,但是却不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并且也不能充分反映生物资产的特性。从而选择混合的计量方式便成了现实选择,一方面可以反映生物特性,另一方面又兼有历史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点,且能为将来条件成熟时,我国计量模式向公允价值转变作基础,与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接轨做准备。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的生物资产准则在与国际准则相接轨的趋势下,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其中也存在很多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有待于在准则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

2. 张心灵、王平心.生物资产计量模式选择的思考.会计研究.2004.10.

3. 綦好东.我国农业会计准则制定的几个基本问题.会计研究.2004.6.

篇7

关键词:执行层面 会计准则 国际趋同 现实问题 基本策略

国于2007年1月1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并逐步向非上市公司推行,这标志着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以及同国际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然而新准则实施至今,暴露出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中还存在一些障碍,因此,探讨提升会计准则执行力的有效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面临的障碍

(一)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支撑环境不完善

从外部环境看,一方面,市场环境的成熟度影响和制约着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正处于完善阶段,发展还不够成熟,资本、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主体还不能实现充分、透明和公平的竞争,资本市场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在规模和容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上市公司数量不足。另一方面,在法律环境方面则表现为法律制度不够健全,我国现行的一些法律、法规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着矛盾、重复的现象,如《公司法》规定,企业以股权形式奖励给本公司职工的股份,应当从公司的税后利润中支出。而股份支付准则规定,将当期取得的服务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和资本公积。显然《公司法》的规定,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与目前市场经济环境是不相称的。再如对上市公司的业绩考评,我国许多企业仍在以利润为主要评价指标,容易造成管理者人为地操纵利润现象。

从内部环境看,目前我国企业公司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在公司治理结构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现象,董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叠,国有股和法人股所占比重较大,造成了企业所有者的缺位现象,监事会形同虚设,只有自上而下的监督,缺乏平行制约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监事会的职能弱化,许多监事会没有履行其对董事会和经营层的监督职责,使得企业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会计准则执行者的职业素养不高

会计准则执行者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部分会计准则执行者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感缺失,法制观念淡薄,营私舞弊、伪造账表、弄虚作假。二是职业判断不准确或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国际趋同的显著特点是要求企业根据准则规定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做出职业判断,但由于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导致职业判断不准确,少数公司在职业判断方面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从而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客观公允。三是会计准则执行者执行不到位导致与规定存在偏差。近年来我国会计准则修订比较频繁,会计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和掌握这些新知识,从而导致由于理解和遵守准则的不到位,造成实际执行与规定存在一定的偏差,财务报表格式和填列不规范,附注信息披露不充分等情况时有出现。四是缺乏通晓国际会计准则的高素质人才。目前我国会计专业人才低端市场趋于饱和,但既有会计专业背景、又熟悉国际会计惯例,同时又能流利使用外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高层次会计人才极度匮乏。

(三)执行成本偏高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国际趋同,从执行成本分析,需要付出较高的代价。由于国际会计准则结构复杂、覆盖面广,将其准确翻译成中文,会计理论界需要耗费大量的学习和研究成本;而会计准则的变革还需要对会计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并对原有的信息系统进行调整,新旧会计标准衔接转换风险大,由此也提高了转换成本和培训成本;另外,由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提供的信息主要服务于资本市场,与税收的会计记录相分离,因而需要纳税调整的项目众多,税务部门无法从会计报表及账簿中直接确认企业是否及时足额纳税,从而加大其税收成本。

(四)准则执行的监管机制不完善

严格、成熟的监管机制,是会计准则实施国际趋同的有效保障。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虽然已经建立起政府监管、社会监管和内部监管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管模式。但监管部门众多,各自为政,各监管主体权责界定不清,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同时由于监管标准不一,很容易出现职责不清以及互相推诿的现象,政府监管尚未形成合力,从而降低了监管的效率与形象。作为承担社会监管主要职责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监管效用并不高,独立性和客观公正性差,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甚至违规执业。而履行企业内部监管职责的监事会和内部审计机构多由公司内部人员担任,在行政上置于总经理领导之下,监管失效,效率低下,内部审计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另外,对于会计违规行为一般追究行政责任,追究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较少,违规成本低,惩戒力度不够,导致监管效果大打折扣。

二、基于执行层面探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应对策略

综上可见,准则执行环境的优劣、执行者职业素养的高低、执行成本的多少以及监管机制的完善程度均会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力,从而影响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因此,为了提高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进一步改善执行环境,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提供环境保障

1.积极改善市场经济环境,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和整顿。进一步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从而提高关联方交易之间的公平性,为公允价值的正确计量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产权市场和金融市场,加强证券监管水平,从而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2.修改、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改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制度环境。一个健全有效的会计准则体系,不仅要与其他相关经济法规保持良好的衔接与配合,还需要以配套协调的经济法规作为支撑。而与会计规范相关的法律主要有《会计法》、《证券法》、《税法》和《注册会计师法》等,和与时俱进的企业会计准则相比,我国的这些相关法规中的有些规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必须逐步修改、调整和完善那些与会计准则不协调的相关法规,以保证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比如,在公司法或者证券法中取消将利润作为考核和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指标,可以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全面收益作为我国的考核指标。

3.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一方面要优化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通过引入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逐步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改善监事会结构,提高中小股东代表、债权人代表等在监事会中的比重,强化监事会的职能,使其认识到自身的监督职权和法律责任,发挥其监督制衡作用。在企业中自觉运行自上而下、平行制约和自下而上的监督体系。

(二)提升执行者的职业素养,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提供人员保障

1.提高执行者的职业判断能力。由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中采用原则导向,从而对各级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会计人员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理念,对企业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还需要会计人员刻苦钻研专业理论与知识,准确把握企业会计准则的精髓和实质。为此,国家应该加大会计教育力度,通过相关的后续教育,充分利用相关会计职业团体如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培训平台,有计划地开展企业会计准则的深度培训,通过岗位培训等方式对会计人员在实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正确的指导。另外,也可由财政部门或监管部门定期组织安排一些专家轮流到上市公司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并解答实务疑问,提高运用会计准则的能力。

2.积极推动会计教育和会计人才的国际化。在学历教育层次上,可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将国际会计准则作为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参考蓝本,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分析其背后所包含的原理和理念,真正做到为我所用,洋为中用;促进国际上一些知名会计职业团体在我国开展会计资格认证考试,加大投入,通过国家会计学院培养更多高端会计领军人才,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另外也可通过教育制度改革,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的实务型会计专业硕士。

(三)有效降低执行成本,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提供效益保障

对于会计准则趋同中较高的执行成本,一定要遵循“成本效益、投入产出”的原则。在国际会计准则的翻译上应确保准则条文适应我国法规的行文风格、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和会计人员的阅读习惯,并提供应用指南,积极探索、建立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案例指导制度;对于在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尚未解决的难题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和监管部门应组织实务界、学术界联合起来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形成并出台相应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公告,及时进行规范和解决;充分发挥会计职业团体和大专院校的作用,对新准则开展有梯度的各级培训,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充分了解国际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内容,调和与税收的差异,对纳税调整项目进行一定的修正,并在账簿和报表中尽量提供税务部门需要了解的信息。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来降低准则趋同中的执行成本。

(四)完善执行监管系统,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提供机制保障

1.强化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和内部监督三位一体的整体功效。首先,应加大政府监管的力度,以财政部门为核心,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界定财政部门、证监会、审计署等监管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建立起统一的监管系统平台,做好政府与各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促进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其次,加强对审计等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使其能够诚实守信地开展中介服务活动,倡导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多元化,鼓励发展合伙制事务所,明确划分签字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各自的审计责任和法律责任;努力改善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真正起到外部审计对准则实际执行情况的监督作用。最后,强化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管。建立健全以内部会计控制为基础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并在公司内部营造有利的控制环境,政府相关部门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要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和监督,特别要加强内部控制运行机制的检查。另外我国也要建立社会检举制度,使公众及媒体发挥其监督作用。

2.完善法规体系中的配套惩戒措施。当前应修订《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相关法规的有关规定,细化配套的惩戒措施,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特别要强调对违规行为中相关机构及个人的法律责任,增加单位和个人的违规成本和违规风险,将过去只注重行政处罚向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和刑事追究“三管齐下”发展,以使法律法规更具有针对性和威慑力。应特别重视建立健全民事赔偿责任的追究机制,尽快制定出台《证券投资者保护法》,填补我国证券投资者保护的法律空缺。成立投资者权益保护协会和市场救助基金,并借鉴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的做法,具体开展投资者权益保护工作。

总而言之,我国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面临的障碍是现实存在的,也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我国目前在致力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去清除这些障碍,从而确保我国会计准则在未来的国际趋同道路中更加的顺畅。Z

参考文献:

1.梁毕明,徐东伟.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再思考[J].商业会计,2012,(24):76-77.

2.罗映红.会计准则的执行力与会计信息的质量――基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情况的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03-106.

3.杨晋璇.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的阻力分析[J].商情,2012,(51):45.

4.马雁.浅议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应注意的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1,(30):79-81.

篇8

(安徽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摘 要:利润信息质量与风险是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下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利润表下的利润结构,从战略选择、市场定位与利润表现,企业价值、核心竞争力与核心利润,现金流量脱节与利润泡沫化,会计选择、利得交易与盈余管理四个角度,对企业利润实现过程和结果两大环节下的利润质量进行考察并分析其潜在风险因素,以助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与判断,避免信息误导.

关键词 :利润结构;利润信息;信息质量;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11-04

近年来,在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的环境背景下,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进入了发展的高峰时期,我国的财务报告体系不断的的追求高质量,高效益的财务报告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以满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理论要求.而企业会计利润信息一直以来都是企业利益相关者重点关注的财务信息,反映了企业某一特定时期的盈利能力.但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并不满足有效市场理论的要求,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差距仍然很大,因此在国际趋同背景下,我国的会计体系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属于超前发展,这就有可能导致企业某些利润信息与市场真实状况发生脱节.例如利润带来资源的不可支配性、利润高低与企业盈利能力的不匹配性(王秀丽、张新民,2005),鉴于此,本文尝试基于利润表下利润结构来探讨利润信息质量并剖析其潜在风险因素.

1 战略选择、市场定位与利润表现

企业战略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整体性规划过程,这里我们主要探讨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有关的业务和产品战略,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制定决定了企业在未来很长时间下发展方向,而不同的发展战略往往与企业的盈利结构挂钩,往往体现在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两个项目下.如果企业在提供服务和产品时采用成本领先战略,通过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在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自己的产品价格低于竞争对手,以争取最大市场份额,价格因素决定了企业的市场地位,这种战略会表现出低成本和低毛利率,其利润高低取决去销量大小.如果企业选择差异化战略,那么保持企业产品的差异化要以付出高成本为代价,并且往往要放弃高的市场占有率,如果战略实现,其成本和收入通常表现相对较高;如果企业由于资源和能力有限而采用集中化战略,不论是集中成本领先战略还是集中差异化战略,企业在市场定位上只能选择个别细分市场,其利润表现形式与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相同,但规模可能较小.采用多元化战略的企业,若其行业的分散程度越高,其利润表下的利润结构越丰富,往往不同年份下可以通过利润结构下的利润互补以保证利润总额稳定,对抵御风险、发挥潜能、增强扩张能力也具备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着重产品研发创新的企业,其重视程度越高,往往研发费用的占比就会相对较高.

因此,如果企业选择的战略在特定市场下得以实现,其战略模式与市场定位就应该在利润结构中得以体现,如果其利润表现与企业战略、市场定位极不相符,则表明企业利润信息存在可能的潜在风险.

2 企业价值、核心竞争力与核心利润

企业的整体价值由股东权益价值和债务价值两部分组成,而目前关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主流理念强调的是企业的股东及其利益相关者的的整体利益最大化,追求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这便需要企业具备自己所独有的核心竞争力.1990年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美国学者哈默尔(G.Hamel)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与企业周围环境相比,一个企业具备其他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能力和资源,使其能够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它可以是企业的卓越管理、优秀人力资源和独一无二的技术装备水平,其具有持续性、局部优势性、异质性等特征,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其利润结构通常表现为其核心利润(钱爱民、张新民,2008)对企业综合收益的贡献度较高,且具有持续性.2006年,我国正式颁布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至此利润表下多个项目的呈报位置发生改变,便于企业财务报表分析,2008年钱爱民教授和张新民教授提出核心利润(钱爱民、张新民,2008)的概念,是指企业利用存货、固定资产等经营性资产,从事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直接利润,其计算公式为:

核心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

企业的净利润可以由核心利润、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营业外损益这四部分共同推动,净利润与其他综合收益之和构成企业综合收益,因此单独只看净利润和综合收益的高低看不出企业价值和持续盈利能力的大小,而相反,很多企业高管往往出于掩饰亏损、绩效评价、企业上市或摆脱ST股帽子等目的,在企业真实的主营业务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只能采取其他方式提升企业净利润,如处置非货币性资产、与关联方进行资产和债务重组等,通过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来推动净利润数字,就会产生主营逐步恶化,营业外收入支撑业绩的现象.而企业的资产质量、经营能力、融资能力、人力资本等毫无变化,其经营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由此往往损害了其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误导投资者决策,这样的净利润是与企业价值相脱节的.

因此,在企业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将核心竞争力推动下的核心利润应视为企业的优质利润,由此为基础来分析利润结构下各项目对净利润的贡献度是考察企业利润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

3 现金流量脱节与利润泡沫化

泡沫利润是指企业已经实现但无法为企业带来现金流量的利润.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下,我们强调企业需要拥有核心竞争力推动下的持续盈利能力,这是从利润实现结构来考察企业的利润质量,但是企业价值的创造依靠的是优质的资源,如果企业实现的利润最终不能转化为企业的优质资源,无法为企业带来现金流,那么这样的利润实质则是毫无价值的泡沫利润,泡沫利润过高则可能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误导投资者决策,从而背离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因此考察利润实现结果的优劣需要在利润信息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当期的现金流量和资产负债状况综合分析.

3.1 核心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脱节

企业核心利润相对较高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不足,可能由于以下原因造成:

3.1.1 超额提供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企业销售商品时延期或提前收取款项而提供给客户或占用客户的短期资金,商业信用的提供和占用伴随着交易的发生而发生,大多数企业会把商业信用作为一种便利的融资方式.当企业的市场地位较高,而上下游关系中供应商和客户的市场地位较弱,企业就会通过预收客户货款或延期支付供应商货款的方式获取较高的商业信用.如果企业市场地位不高,竞争压力较大,因此往往需要向客户或供应商提供商业信用以防止客户或供应商的流失,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越高,其对应的销售回款能力越弱,过多的提供商业信用就会导致企业产生大量的应收款项和预付款项,而无法为企业带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影响到企业正常资金的流动性.同时,应收款项越高的企业其计提的坏账准备越高,计提坏账准备不仅会扣减企业的当期损益,还会产生较高的坏账风险.

3.1.2 人为操纵会计利润

例如存货的账面挤压导致利润虚增,当企业将存货卖出时会增加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同时应该将存货的账面价值转入主营业务成本,但是如果企业只计收入而不转成本,就会导致企业存货的账面挤压,卖出的存货仍然反映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就会导致企业的当期利润和资产的虚增.

3.2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利润泡沫化

公允价值计量是我国国际会计趋同进程下的重大变革,公允价值计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财务报告的信息透明度和决策有用性,但是由于公允价值信息的不确定性和难以验证性也将可能导致利润泡沫化,2014年7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以规范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基于该理念下,以下情况可能导致企业产生泡沫利润:

3.2.1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按照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对历史成本进行调整,并把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异作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企业当期损益.通常情况下来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反映的是企业的浮动盈亏,不会给企业带来现金流量,因此属于泡沫利润的界定范围.但是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企业准备近期交易或出售的资产,所以一般情况下不会使企业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导致的企业当期利润与现金流量的脱节过久、过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但是,如果企业不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于不打算近期出售或交易的金融资产,出于盈余管理、绩效评价等其他目的,将其主观上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便可能会对企业的利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3.2.2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一般情况下,企业对于已出租或准备持有增值的建筑物应当划分为投资性房地产,在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中,企业可以选择成本模式或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应当将每个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企业当期的利润表,无疑这种计量方式会给企业带来利润泡沫化,而且本文认为这种计量模式相比交易性金融资产而言存在更大的缺陷:

(1)脱离资产价值的实现目的.一般情况下,资产的计量核算模式与资产价值的实现方式相挂钩,如企业不打算对外出售的固定资产采用市场价格计量则毫无意义.对于对外出租的房地产而言,其价值实现方式是通过收取租金收入,而与租出资产在租赁期内的公允价值变动关系不大,当租赁期届满企业后仍会将出租的资产回收,因此,在固定资产或建筑物对外出租的过程中,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信息处理方式与资产的价值的实现方式相背离,同时也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的现金流量.

(2)处置时点不确定性较高.对于资产而言,如果不会对外出售,则往往应采用成本模式计量.对于投资性房地产从对外出租到对外出售,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租赁期等待——租赁期届满——董事会决议——划分为持有待售房地产——交易或处置,因此,对于对外出租的投资性房地产而言,从出租日到最终实现处置,持续时间过长,因此导致采用公允模式后续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计量模式会使得利润与现金流量脱节时间过久,累计影响数过高,对企业利润质量的影响往往过大.

(3)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目前,关于资本市场上的房价问题的探讨是近年来经济关注的热点,对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房价增长幅度过高,波动较大,且有持续增长趋势,而对于一些房地产市场崩盘的地区来说,房价一落千丈,下降较快;同时,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正处于政策变更的高峰期,而中央政策的出台往往很可能导致资本市场的较大波动,因此,这种计量模式可能导致企业利润波动较大,不利于经济市场的稳定.

因此,本文建议,对于对外出租的房地产企业而言,当采用公允模式后续计量时,可以考虑将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当企业最终处置时再将其他综合收益累计金额转入当期损益,这样处理方式可以避免以上三大缺陷,同时不影响企业对于应有收益的确认和反映,更有利于企业利润信息的真实反映,提高利润信息质量,避免利润信息风险.

3.3 投资收益构成分析

权益法核算下的长期股权投资.在会计上,我们根据对被投资公司的影响,可以将长期股权投资分为三类:控制性投资、共同控制投资、重大影响投资,而无控制、无共同控制、无重大影响的投资改为金融资产核算,而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收益的确认根据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分为两种情况:(1)成本法.适用于控制性投资,只有在被投资单位分配现金股利时确认投资收益,因此,投资收益的增加基本对应等额的货币资金的增加,是有支付能力的投资收益,不会带来利润泡沫化.(2)权益法.适用于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在权益法下,只要被投资单位实现利润,投资方就按份额确认为投资收益,通常情况下,被投资企业分配的现金股利一定小于利润,因此,权益法的运用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利润的泡沫化.

因此,在分析企业长期股权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时,我们应该关注财务报表附注中关于投资收益构成,规避决策的潜在风险因素.

3.4 关联方重组与关联方交易

关联方关系通常定义为:在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或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则他们之间也存在关联方关系.

当企业与关联方进行债务重组时,企业根据债务账面价值与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差额确认营业外收入,对价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关联方债务重组通常会给企业带来巨额营业外收入,但该损益的实现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货币资金,也不会改善企业的盈利能力.

在企业利润质量分析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财务附注下披露的关联方交易信息,在企业特殊时期很可能会产生显著贡献,而该贡献往往是不可持续的.

4 会计选择、利得交易与盈余管理

由于企业会计政策、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多样性,就决定了对于同样的资产,由于持有人的持有动机和处置时机不同,可以对利润表下的利润信息构成进行人为控制,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以金融资产为例,当企业取得一份权益工具,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核算要求,当企业打算近期出售时,应该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日后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否则将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日后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当处置时转入投资收益,因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还具备了盈余储备和择机释放的功能(徐经长、曾雪云,2013).也就是说,在现行会计制度下,企业的高管人员可以通过金融资产的初始分类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择机处置来决定企业是否以及何时在利润表下确认投资收益的会计弹性,这无疑为实现企业经理层的绩效评价、盈余管理提供便利.当企业真实盈利能力下降,其可以通过权益工具处置来实现盈余管理,该财务策略也带来了企业的利润信息风险,遮蔽坏消息的同时对外提供看似良好的财务报告数字,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判断,以达到管理层的盈余管理目的,如满足薪酬激励条件、避免违约以及规避特别监管等,因此未能可靠地反映其经济实质.

综上所述,在考察企业盈余管理下的资本利得对利润质量的影响时,应关注利润表下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金额以及上期比较报表的金额,同时更应关注企业财务附注披露下的企业财务状况质量和股权及薪酬激励政策等相关因素.

5 总结

在企业利润实现过程中,我们关注企业战略、市场定位与企业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的匹配性,在企业整体净利润表现良好时,我们应该分析其净利润的构成,以及经营活动的核心利润是否成为推动企业利润总额的主力军;从利润实现结果上我们应该关注核心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脱节、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利润泡沫化、投资收益劣质构成、关联方重组与关联方交易所导致的利润带来资源的不可支配性等方面的不足;同时市场应该加强对证券利得交易与盈余管理的监管,以提高会计报告信息质量,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和谐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翔,陈汉文.增长、盈余管理和应计持续性[J].中国会计评论,2005(1).

〔2〕王秀丽,张新民.企业利润结构的特征与质量分析[J].会计研究,2005(9).

〔3〕张新民,王秀丽.以透视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财务分析体系的建立[J].管理世界,2006(11).

篇9

关键词:会计准则;趋同;影响

会计国际化起源于会计差异的比较与协调,协调意味着包容调和。2003年2月,德勤、安永、毕马威等国际会计公司联合发表《会计标准趋同――2002年全球调查》调查报告,以评估世界各国认可和采纳IAS和IFRS的情况。报告显示,59个受访国家和地区中,超过90%的国家和地区有意向IAS和IFRS趋同,其中72%已有具体的政策和进程表以达到此目标。另外,区域合作和国际贸易发展、跨国公司增加、跨国并购活跃,都对会计准则全球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会计准则作为一项特殊的会计准则也将逐渐走向国际化的市场。

一、国际会计趋同的实质

趋同是进步的方向,它不等同于相同,它需要一个过程,是一种互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会计国际协调,会计国际化的组成部分和必要过程。国际协调、趋同的动力是经济利益,是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权的博弈。目前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国及其它发展中国家正积极地投身于这场博弈,确保自身利益,维持全球经济的正常秩序。

二、国际会计趋同对我国的积极影响

(一)国际会计趋同为我国持续全面趋同奠定基础

2006年2月15日,中国财政部正式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该准则体系于2007年1月1日起在所有上市公司实施。

2008年5月,IASB派专家对中国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进行了考察,确认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平稳有效实施的结论。

2008年12月12日,欧盟委员会决定自2009年起至2011年底的过渡期内,允许中国企业进入欧盟境内市场时采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中国内地与香港于2007年12月6日签署了两地会计准则等效联合声明,确认两地会计准则实现等效。

由此可见,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已实现趋同,并在上市公司有效实施,得到了国内外认可。这将为我国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实现持续全面趋同奠定良好基础。

(二)国际会计趋同有助于我国兼容并包,提升民族特质

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不是原有会计制度名称的简单转换,而是一场面向国际会计惯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变革。相对欧美各国,中国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实施方面,法制化、统一性色彩较浓。国际会计准则偏重统一性,而审慎性和保密性偏弱。我国的文化特点也意味着我国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中,更易实现统一性,达到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有了对自己文化特质的清楚认识,就更容易预测我国在会计国际趋同的进程上将出现的阻力与困难,未雨绸缪,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三)国际会计趋同有助于我国创建沟通平台,强大我国经济发展

在目前IASB的舞台上,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样,都处于被动地位。尽管我们也极力表述自己的主张,努力争取IASB的认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权衡利弊,评估IFRS与本国需求的相关性。我们必须考虑到自己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差异,资本市场发展情况,我国会计实际需要与IFR的相关性等因素。真正要实现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平等交流,就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而采用IFRS最主要的好处是容易取得国际资本注入。

三、国际会计趋同对我国的消极影响

会计是环境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会计制度。制定中国的会计准则,是为了规范中国企业经济行为,为使用者提供可靠信息。因此,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应服务并服从于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

(一)国际会计趋同不利于我国更有效的坚持我国国情,取趋同之精华,避其危害

中国的会计准则面对的是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应体现中国特色。而会计受一个国家社会形态、经济状况与文化背景影响,各国在价值准则、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方面不可避免存在差异。我国的会计人员所偏好的是按部就班的会计制度,他们对制度的具体性要求较高,故我们在制定准则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细化具体办法,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可执行性,不能一味地引进、模仿。应当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摒弃不符合我国国情的趋同因素,取其精华,促进会计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国际会计趋同有可能导致我国会计发展相对滞后

国际会计趋同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产物,它经过了时间的检验,也经过了国际上很多国家的验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适合我国会计的全方面发展。我国国情决定了我国会计发展尚且需要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而资本市场不完善、法律环境欠完善、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都是我国会计发展目前面临的问题,也是我国目前与国际会计趋同相矛盾的地方。

四、结束语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商业语言同一的要求也就愈加迫切。会计准则作为世界商业语言全球趋同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国际会计趋同对我国的积极影响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被证实。

但我国尚处在经济转轨时期,既要吸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尽量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又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简单地照搬国际会计准则。自金融危机之后,在国际会计趋同中更应充分考虑我国客观情况,例如“公允价值”的应用要“量体裁衣”,资产减值的计提准备不得转回等。

在国际会计趋同的优越性面前,应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不能完全照搬,与我国发展背景相分离。在未来的时间里,我国应站在国际会计趋同的“肩膀上”建立一个更加完美、更贴近我国国情的会计准则,为我国的会计发展领域创造一片更大、更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历史进程;努力方向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6月25日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法律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使得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在各自会计环境中呈现出不同的国家特色。近年来,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进步,各国的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资本跨国流动也日渐迅速,海外并购、国际贸易及投融资活动均呈现迅猛的发展态势。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位,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提高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和通用性已成为大势所趋。对此,我国的会计准则趋同已从理念走向行动。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本质

所谓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指在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及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的会计准则逐渐相互吸收相互渗透,从而趋于接近甚至趋于一致的过程。其具体表现为:在国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借鉴处理国际会计实务的原则与惯例,并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活动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世界各国在协调基础上的进步,它不等于不加辨别地完全照搬,也不等于被动接受,它允许各国会计准则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性趋同的情况下,在充分考虑自己国情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自己国家的一些特色。需要注意的是,国际趋同不是简单地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渐进的、双向的互动过程。当今,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乃至趋同的根源是经济利益,其实质是各国经济利益的变相之争,是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权的博弈。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历史进程

(一)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阶段(1978~1992)。1978年党的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从此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一些外商纷纷到我国境内投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大量涌现。然而,当时我国企业实行的是三段平衡式的资金平衡表,这使得外资人员很难理解和运用我国会计核算原则,会计信息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可比性。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要求,吸引外资,加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会计工作,财政部积极成立课题组,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商讨研究国际会计准则的国际惯例,并于1985年3月4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这是自我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制定的全新会计制度,开辟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新的发展进程。

(二)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阶段(1992~2005)。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财政部在总结《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于1992年8月10日的《外商投资企业制度》更为广泛地借鉴和融纳了国际准则惯例。例如,在会计确认与计量方法的具体规定中,它允许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允许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等,这些都表明该制度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另外,1992年11月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13项分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和10项行业财务制度,即统称的“两则、两制”,对我国企业会计规范进行了细致规定,吸收了国际会计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原则、会计方法、会计要素、财务会计报告框架等概念,规定我国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均采用国际通用的借贷记账法,废除资金来源=资金占用的会计平衡公式,采用国际通用的会计平衡式,这首次实现了我国会计记账方法与国际的统一,使我国独有的会计等式成为历史。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探索转变的过程中,我国财政部也在一直寻求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会计准则。1998年《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进一步适应了我国对外筹资的要求,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大推动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从1997年到2005年,我国财政部共陆续了16个具体准则,这些具体准则在对会计处理方法及会计核算原则的大部分规定上均是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结果。2004年下半年,财政部会计司在对国际形势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特有的国情,提出了建立适合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议,认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应该开始由国际协调逐步转向国际趋同。

(三)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阶段(2006年至今)。2005年11月8日,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署联合声明指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在涉及关联方交易的披露、公允价值的计量以及企业合并的处理方法等问题上,由于我国存在着特殊的情况,其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着差异。对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在寻求高质量的国际会计准则解决方案过程中,中国或许能提供非常有用的帮助。截止到2005年底,我国已正式确立了一套由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该套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于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在1,570家上市公司、部分非上市金融企业和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中实施,目前基本上在所有大中型企业中得到了实施。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上市公司基本实现了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的成功过渡,总体运行平稳。2008年11月14日,欧盟正式承认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等效,规定在2009年至2011年底前的中国会计准则转换期内,中国证券发行者在欧盟进行经济活动不再需要根据欧盟市场中采用的国际会计准则来调整财务报表,而是可以直接采用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这充分表明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方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另外,2009年10月世界银行就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和有效实施情况的评估报告认为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是成功的,其对会计实务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大作用,其他国家可以以此为典型对象进行仿效。这再一次地向我们表明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经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同。为了使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能够实现持续趋同,财政部于2010年4月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该路线图指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并且持续趋同的时间安排将始终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保持同步。

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未来努力方向

尽管现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已实现了充分的趋同,但由于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准则制定模式、会计核算制度体系、计量属性、具体会计准则等方面仍然还存在一定差异。在实现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在全面权衡利弊的情况下,稳步推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一)优化我国会计规范体系,提高会计准则质量。受我国经济体制和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会计规范体系。从长远角度来看,为了使我国会计准则能够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完全趋同,我们应当逐步实现从会计制度向会计准则的转变,采用目前各国一致的会计准则这一会计规范形式。在实现会计制度向会计准则顺利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教训,同时结合我国现有的会计环境,采取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过渡措施。比如,对于那些小型企业或者非上市公司,在一定时期内可允许他们执行有别于上市公司的会计准则,实现会计制度向特殊会计准则的小幅度转换,等到时机成熟后,再要求他们采用我国统一的会计规范体系,从而实现会计制度向会计准则的完全过渡,这种做法是符合国际化趋势的。另外,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要密切结合会计实务,提高会计准则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加强同其他国家的合作,提高综合实力。会计准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利益关系集团的分配格局,对于同一会计事项,依据不同的会计准则处理势必会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中,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会衡量自身的利弊得失,并提出有利于自己的建议和对策。同样地,在会计准则制定及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中,我们应从我国所处的实际会计环境出发,立足有利于我国经济利益的角度,本着“尽力趋同、允许差异、积极创新”的原则,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为了能够增强我国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更多地为我国争取利益,我们应主动加强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努力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综合国力,真正做到在国际趋同中不失本国特色,实现各国之间的双赢。

主要参考文献:

[1]孔东飞.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研究.经济视角,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