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财务共享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4-02-26 17:5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财务共享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企业数字化;职业本科;财会类;人才培养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为核心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经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被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商业模式所颠覆。在2021年3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实体经济与新一代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着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王坚在《工业大数据助力智能制造知识创新》一文中指出企业所管理数据的规模、种类和复杂程度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工业领域进入了以工业互联网和万物互联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管理,与信息化时代的数字化管理相比较,管理的策略以及数据价值的利用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洞见转为先见,并基于大数据智能和知识进行决策。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财务深度融合,使得财务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本科培养面向行业岗位群(职业群),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必然要与行业需求和企业需求对接,所以基于企业数字化背景,本文探讨了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目的在于:一是研究人才培养的思路,为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人才;二是进行课程的建设研究,分析现状,提出建议;三是对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的建设进行研究,为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提出科学性、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在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行业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教育部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职业教育应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核心,依靠主要产业,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以此为基础培养人才。基于此,本文围绕行业、职业以及岗位群分析构建“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三方共育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实现企业、学校、兄弟院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一是职业本科学院发挥自身优势,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将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对接,建立以企业为依托的实训室、工作室,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有效实现与企业岗位之间的对接。三是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中,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师、教材、教法等多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人员、合作院校进行充分论证,参照国家专业标准,分析财会类专业对应的行业,细分面向的职业以及岗位(群),并分解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或普适性工作任务,总结其所需要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从而针对此能力开设课程,最终形成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内容由实操型转变为实战型,可以有效实现学生与企业工作岗位的对接,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三、实现“岗课赛证”深度融合
财会类专业与众多职业岗位需求关联紧密,因此,要从实际工作岗位对财会人员的需求出发,对接行业、岗位,理清财会类专业课程体系与“1+X”职业技能标准、技能竞赛标准之间的关系,改革培养财会专业人员职业核心能力的路径,真正实现“岗课赛证”融合。见图1。基于岗位设置课程,并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技能大赛纳入课程体系。一是梳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的课程,并将其内容纳入相关课程,如财会类专业的“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可以将初级的内容纳入会计信息系统、财务会计基础、出纳实务课程;将中级证书在初级证书基础上增加的内容纳入纳税申报实务;将高级证书的内容纳入到大数据分析类的课程和财务管理、纳税筹划课程。二是将技能竞赛内容梳理后纳入对应的课程,并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应,如将智能财税大赛与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在校级竞赛训练时,以相关课程的上课内容为主,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为省级竞赛选拔了选手。在省赛训练队成立之后,学生将进入到中级证书内容的学习,此时学生仍然可以在课堂上学习竞赛知识,并在课后进行针对大赛的重点辅导,真正体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学结合”的育人理念,也符合大赛精神。将竞赛内容纳入课程惠及每一位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提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三是将竞赛中体现的工匠精神、职业精神与日常教学结合,相互促进,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也达到了思政育人的目的。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课程建设
一、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业财一体化、财务智能化、财务数字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将相关大数据和智能化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也是目前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的难点之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会计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审计核算、经济前景预测、资产评估预测、参与会计管理决策和规划、运营风险防范及企业重大事项预测等。企业业财一体化、财务智能化、财务数字化将导致传统的会计核算、科目汇总、账目登记、报表编制被完全或部分取代,会计工作的效率大大提升,会计从业人员减少,会计就业岗位的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在教学方面,就要求高校更加注重培养财会类专业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跨专业学习能力,并要求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使得财会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多元化、立体化,这必然要求高校在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知识。基于此现状,本文认为应该建设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财会类课程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数字化背景下,尽管高校已经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如何融入会计课程体系中做出了初步的探讨和实施,如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加入大数据、RPA等;各教育类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发了一些相关课程,但仍存在软件平台繁多、内容融合深度不够,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所以目前尚未有企业数字化背景下,针对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相对完善的财会类课程体系。
三、解决措施
成立专家委员会专门研讨相关课程的设立、开发。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两次邀请正保网中网集团专家,共同研讨职业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开设、大数据财务课程建设、“1+X”证书课证融通、会计技能竞赛课赛融通等问题。开发相关专业课程,如开发大数据财务初级、智能财务中级、高级数据挖掘课程、Python数据挖掘与分析等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并建立相应的实训课,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如财务共享实训、财务数字化实训、智能财税实训等课程。此外,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是教材的编写,有了课程就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教材。教材的编制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三教”改革其中之一,因此,应鼓励校企共同开发教材,使其最大程度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相匹配。
四、课程体系建设意见
职业教育本科财会类专业应该培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掌握较为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会计技术技能人才。同时,注重学科的前沿性和跨学科课程的设置,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岗位能力课程、职业进阶课程四大主体的课程结构体系。一是通识教育课程,其主要教授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基础学科的工具方法,旨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二是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岗课赛证”的融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使其知识体系系统化。三是岗位能力课程,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与行业、岗位对接,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形成实训类课程,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训中,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岗位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四是职业进阶课程,其注重培养学生跨专业学习的能力和职业的迁移能力。
企业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的搭建
一、师资队伍建设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财务深度融入,新技术的引入必然要求教师知识结构的变化升级,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环境。根据职业本科院校双师素质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队伍建设对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校企合作双方通过互聘制度实现身份的互换,专业教师可以到企业进行实践,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二是以赛促教,专业教师参与各类技能大赛的指导或参加技能大赛,如智能财税技能大赛重点关注“财税大数据应用”“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等新专业建设与数字化改造,教师通过参与指导大赛,可以提升其对数字化财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三是参加各类培训、进修,教师应积极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四是学历再提升,职业本科院校一般是由之前高职高专院校升本之后形成,其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普遍以研究生居多。但作为职业本科学校,这样的教师学历结构已不能满足职业本科发展的需要,所以应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学历再提升,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实践教学平台搭建
搭建多元实践教学平台,并依托实践教学平台培养财会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将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如成立以合作企业为依托的工作室,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将专业课程知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结合,对接企业岗位标准,将专业知识与单项实训内容融合、将教室与实训室融合、将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融合,有效衔接学生就业实习。同时,将技能大赛平台与日常实践教学平台融合,精确地将技能大赛平台模块拆分到各实训课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此外,通过企业实习,搭建真实的实战战场,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而促进职业本科院校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本文从培养思路、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的搭建三方面对职业本科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此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成效。作者简介:袁文娟(1985—),女,甘肃兰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会方向。
参考文献
[1]孔祥宏.基于数字化、共享化背景下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国煤炭,2021,47(02):41-45.
[2]刘检华,李坤平,庄存波,张雷.大数据时代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内涵与技术体系[J/OL].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1-20[2022-06-24].
[3]侯正施.职业本科AI+会计人才培养及课程建设研究—以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4).
[4]王坚.工业大数据助力智能制造知识创新[J].上海信息化,2018(12):16-19.
篇2
关键词 集成式 生产性教学工厂 建设思路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22
On Logistics "Integrated Production Teaching Facility" Construction
SHEN Jianjun
(He'na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Vocational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1191)
Abstract Based on "teaching factory" concept, from the "integrated" system point of view, professional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of a vocational college, logistics for the study of the production plant construction to explore teaching research.
Key words integrated; production teaching facility; construction ideas; construction path
“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林靖东先生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前提下,结合新加坡国情创设的一种特别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将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形成学校、实训中心、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模式。我国自引入“教学工厂”这一概念,就将其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但是,目前关于教学工厂的研究主要存在着:教学工厂对于“企业环境”的模拟大打折扣;教学工厂的建设定位于局部性、单一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没有从综合的、集成的高度来认识等问题,本文正是基于上述研究视角,结合某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教学工厂建设进行探索、研究。
1 集成式生产型教学工厂建设内涵
集成(Integration),就是一些原本孤立、相关性不强的事物或元素,通过某种方式改变原有的分散和孤立状态集中在一起,产生联系,互为相关,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
生产型教学工厂是在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规章制度等这一传统教学工厂建设的基础上,引入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操作流程,即生产真实的产品或向社会提供服务,从而实现真正的企业环境。生产型教学工厂的场景可概括为:职场化教学环境、项目化教学内容、工作化教学方式、流程化过程管理、产品化教学成果、规范化组织学习、企业化组织管理、高职团队无界化。①
物流专业“集成式生产型教学工厂”的内涵是该教学工厂的建设不是物流专业单一实训基地的建设,而是要结合某校机电、机械和信息三大强势专业,共同组建综合实训基地。该基地通过引进工业级别的设备设施来实现产品的批量生产,从而模拟现实中制造企业产、供、存、销这一完整的工业链条,物流作为其中的一部分, 在基地给定产品和产量的基础上,发挥供和存的功能,通过提供仓储服务,从而实现物流管理专业的产业化,为学生学习、实训,教师科研、实践提供平台。
2 集成式生产型教学工厂建设思路
现代化工综合实训教学工厂属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全流程的具备真实生产工艺、工业流程的实训装置、学生可实际动手操作的模拟实操的实训教学工厂,实训教学工厂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模拟真实生产物理化学现象和真实生产场景的虚拟生产性工厂。该教学工厂的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按典型任务的工作过程设置实训岗位,以项目为逻辑主线组织课程内容,并构建出与之相适应的真实生产环境―生产性教学工厂。
2.1 集成的思想
区别于传统教学工厂在建设上只考虑一个专业的发展、封闭建设的模式,集成式教学工厂在充分考虑某高职学院专业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院机电、机械和信息三个强势专业,借鉴三个专业的人力和设备,统筹规划、综合布局,从而推动物流专业的快速发展。该物流教学工厂是在综合实训基地给定产品和产量的基础上进行建设,要充分考虑到产能的匹配、信息系统的衔接、设备设施的衔接和标准的统一,另外,还要遵循可持续以及柔性的建设原则。
2.2 生产车间与实训室融合
所谓生产性教学工厂,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真刀真枪地完成学习和实训。所谓车间,即是在上级下达生产指令后,要分析各类经济技术指标,要全盘考虑既定生产量生产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并把这些条件以合理的方式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而开展车间的生产活动。同时,还要根据工段、班组反馈的信息,及时修正偏差,优化、改进车间管理工作,构建和谐而稳定的生产秩序。通过生产性教学工厂建设,使得产学一体的教学环境能够得以实现,教学工厂既是教室又是生产车间;既能为学生的实训提供场所,又能为企业提供生产服务,让学生实现学做合一,做到车间与实训室融合。②
2.3 项目与产品融合
教学工厂要进行批量生产,学生在生产过程中边做边学,构建属于自我的过程性知识,掌握企业真正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使教师的技术更新与企业同步更新,生产人员与教师一同参加生产与项目研发,做到项目与产品融合。另一方面,在允许的条件下,企业自愿提供成熟的项目资源与学校共享,通过资源分享和经验总结给相关师资团队,在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和数据分析后,由师资团队根据企业业务中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抽象、提炼,分解、完善企业的典型工作项目,由浅及深,逐层递进,并通过合理设计,使之融入到理论教学中。努力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并且乐于学习的教学项目。如物流教学团队可以参与到物流企业仓库出、入库流程优化升级改造项目,配送中心、供应链升级、优化或再造项目等,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项目的实施,教学项目的开发要坚持科技成果积累与共享的“无界化”理念。
2.4 教学管理与企业运营融合
在教学工厂中引进企业的管理理念,用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运营方式武装教学工厂的教学环节。为提供完全现实的“企业环境”,就要研究企业的运营方式。要将现实企业中对于人、财、物的管理方法引入教学工厂。如,人力资源管理,要仿效企业,制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员工的特点将之安排到最适合他们的岗位上,还要制定薪酬制度、奖惩制度和升迁提拨制度;物资管理,要严格仿效企业的流程,使物的流动在企业各个环节都有据可查,做好记录和档案;财务管理,要制定规范的记账、审核、审计、出纳等制度。总之,在企业中为提高经营效益,需要协调各个部门,使每个部门不能局限于最大化本部门利益,而是要以实现企业的整体效益为目标。所以,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管理知识和形成企业管理经验,做到教学管理与企业运营融合。
2.5 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融合
在教学工厂中,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与产品的生产并行存在,通过订单为智能工厂提供采购、仓储和JIT配送服务。学生作为准员工覆盖生产的全过程,既完成了企业的产品生产,又实现了学生的教学实训。另外,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训项目开发和定岗实习等环节,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取得学分的同时,直接获取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所以,应根据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要求与国家职业资格认定标准相衔接,并覆盖职业标准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渗透,实施产学融合使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合一。
3 集成式生产型教学工厂建设路径
3.1 基于企业环境的软硬件建设
基于真实企业环境建设的理念,与企业技术、管理骨干一起制定职业技术领域各项能力培养目标,围绕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实验、训练、实训和实习四个阶段渐次递进,按照实单项、单元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设计实训与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规划生产型教学工厂中软件、硬件设施,创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厂化教学环境。③软件包括引入企业的典型各种管理规章制度、生产工艺流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奖惩制度、职业生涯规划、物流管理制度以及财务管理的各方面制度;硬件包括,创设真实的生产和办公环境,配备工业级别的生产设备、设施,装备工业用信息系统等。
3.2 基于典型工作过程设计
教学工厂的建设结合某学院项目化课程改革,在学院原有的实验实训条件基础上,通过系统集成与组合,与学院机电、机械和信息专业共建综合实训基地。基于物流专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前景,应在信息化、智能化和集成化方面进行优化、升级和改造,教学工厂应以供应链管理的载体,以物流业务流程为基础,使用先进的物流设备,如BARCODE、RFID、电子标签、自动化立体库、快速分拣设备、AGV、机械手、倍速U链生产线等,形成一个功能齐全、技术先进以及投资经济的现代物流工业级别生产实训基地。
3.3 基于职场环境设计
依据典型物流企业或者第三方仓储企业的岗位进行真实职场氛围的实训场地的环境设计与布局,在设备配置、工位布置以及环境陈设上与企业相对应,并制订相关工厂化管理制度,如有必要可使学生着工装,模拟真实的生产现场氛围,创设逼真的职场环境。另一方面,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专业发展方向,应邀请企业专家、企业高层、行业管理人员一起,与学校教师共同制定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校企双方交流洽谈会,或以论坛沙龙的形式,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分析,搭建供需双方直接对话、交流的平台,为学生生产生活、缩短教学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距离。
3.4 基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
在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足,而且实践技能匮乏,缺少企业实践经验是困扰高职教育发展的顽疾。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资环境不足的问题也就变得更加棘手。于是,近些年,许多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推行所谓“双师”型教学团队以适应这一要求,但实践证明其多流于形式。除此之外,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为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应具备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等,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研究经验。生产性教学工厂的运行,教师可参与到企业的项目开发、技术研究工作中,不单单能提高科研能力,更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教师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建设与实施,切实提高教改能力。④
4 预期效果
(1)创建真实的企业学习环境。某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将现代工厂的经营、管理理念引入教学工厂,从而创建真实的企业环境。让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融合在一起,这不仅让教师能更加真实地教,也能让学生更加真实地学。(2)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产性教学工厂把企业真实的设施、任务、环境和项目搬到校园实训室,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实训的过程与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完全一致,从而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因为实训环境是模拟的真实的生产环境,这样在实训过程中,就会产生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教科书上所不曾讲授的,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问题,(下转第54页)(上接第44页)从而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真正需要的。通过智能工厂项目,物流专业教学工厂在给定产品和产量的基础上提供仓储服务,同时又融入了典型的仓储作业流程和各种规章管理制度,能够较好的模拟真实企业运行模式,学生在其中生产所掌握的知识和锻炼的技能必定是企业真正需要的。(4)教师的实践能力。由于诸多原因,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差。通过教学工厂,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是一次实践学习过程。
5 结束语
总之,传统“本科压缩饼干”和“关门办学”带来的种种缺陷和不足可以通过“教学工厂”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以较好地解决,从不同办学主体的共同利益出发,更好地整合学校、企业与社会的办学资源,为企业、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称职的、企业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希望通过生产型教学工厂的建设与实践,在专业建设、课程综合化改革、综合实训项目开发、顶岗实习、服务社会、技能竞赛等各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效。
注释
① 谈慧.物流专业“学习型教学工厂”建设与实践[J].物流技术,2009(11).
② 滕碧红,张源峰,宋丽,苏李果.生产性教学工厂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篇3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智慧校园;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5-0158-03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根据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等的具体内容。根据《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的要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成果,聚集优质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教学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开放大学办学模式,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要,建设学习型社会。把握《贵州省十三五规划》大好机遇: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实施“互联网+”行动,促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顺应贵阳市智慧城市工程的建设。结合贵州省各个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信息化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各个服务系统相对独立,没有完善的共享与自动化机制。结合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贵州各大高校都在纷纷力争打造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加快“数字化校园”或者“智慧校园”的实现。本文以作者所在的单位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力争在“十三五”打造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的“智慧校园”为例,谈谈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些设想与方法。
1 基础知识简介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作为一种新兴网络技术和产业模式[1,2],在业界受到广泛关注。从国际电信联盟(ITU)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的《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可以总结出物联网所体现的两层基本涵义:(1)目前的三大网络,包括互联网(Internet)、电信网、广播电视网是物联网实现和发展的基础,物联网是在三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2)用户应用终端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与通信扩展到了人与物、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因此,物联网技术能够使物体变得更加智能化。从目前的发展形势看,最有可能率先获得智能连接功能的物体包括家居设备、电网设备、物流设备、医疗设备以及农业设备,并基于此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系统融合[3~5]。
IBM 公司于 2007 年底宣布了云计算计划[6],云计算的概念出现在大众面前。所谓云计算,简单地说就是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以用户为主体为其提供基础架构、平台、软件等服务为形式,整合大规模可扩展的计算、存储、数据、应用等分布式计算资源进行协同工作的超级计算服务模式[7]。 虚拟化为云计算实现提供了很好技术支撑,而云计算可以看作是虚拟化技术应用的成果。在过去的几年里,已经出现了众多云计算研究开发小组,如谷歌( Google) 、IBM、微软( Microsoft) 、亚马逊 ( Amazon) 、EMC、SUN、HP、VMware、Sales-force、Alisoft、华为、百度、阿里巴巴、中国电信等知名 IT 企业纷纷推出云计算解决方案。
大数据(big data),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大数据的5V特点(IBM提出):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Veracity(真实性)。[8]
智慧校园主要依托上述三大技术,国内外已经具有很多成功例子。
加利福尼亚大学有10个分校以及5个医疗中心,同时还管理着美国能源部的一些实验室。校区过于分散,迫切需要一个先进的决策系统来了解各方面信息,及时做出正确决策。加利福尼亚大学将整个校园看做是一统一、集成的生态环境,将所有数据进行整合和实时展现,对历史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提炼出关键信息,进行趋势预测,为决策提供科学化的依据。这套决策系统以网络和物联网为基础,实时了解各核心业务的动态,实现各个系统间的数据相互共享和协同,最终,将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在“校长仪表盘”上以图表形式直观的展现。例如,在对学生的精细化管理和服务上通过实时获取学生信息,设定学生在校园内48小时内更新无状态则报警。所展现的数据包括科研基本信息、教学状态信息、业务管理信息、IT运维信息、学校财务信息、安防监控信息等覆盖学校生活各个方面的整体状况。校区及医疗中心的总体情况都会通过仪表盘应用显示到校长面前,校长能够实时了解校园安全、校园运转、风险分析、财务情况等信息。
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是一所拥有超过30000名学生和近8100名教职工,在工程、科学技术和教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都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综合性大学。随着学校的发展壮大,师生对能提供学术计算的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校方想通过云计算平台,高效管理这些相关资源。因此学校将资源进行整合,成立了虚拟计算机实验室Virtual Computing Lab( VCL ),建立云计算系统平台。用户可以及时或者预约的方式通过该系统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和解决方案。学生能通过网络接受免费的教学材料、应用软件、在线存储等。该系统的建立降低了75%的软件许可成本,每个应用系统服务的人数也提高了150%,另外,计算资源在科研、教学和管理间的转移更加灵活,学校服务器和计算机实验室的利用率也提高了,师生满意度大幅提升。
浙江大学智慧校园以通信网和云计算为基础,搭建智慧应用平台,总共有几十种应用系统服务于校园的管理和设施,学校内的各个方面都包含其中。他们的规划完全按照中国电信浙江省分公司的方案分成了智慧应用、智慧平台、云计算和通信网四个部分。其中智慧应用分成了智慧校园的管理和设施两个部分,服务于学校的教研、设备、日常生活、公共交通等各个领域。
南京邮电大学贯彻的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校园的建设思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各种先进应用服务系统作为载体,并将教研、学校管理和校园生活融为一体、构建出一个新型智慧化大环境,快速、准确地将校园中的各业务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反馈给人们,学校制度和管理的创新和改进,需要各应用系统提供综合的数据分析,为业务流程的管理、改进和再造提供数据技术,实现并促进信息化教育、科学化决策和规范化管理的科学发展。集成各应用系统从而使校园的信息得到共享,破除了信息孤岛,推进教研、学校管理、校园生活、后勤服务向智慧化发展。
总之,智慧校园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核心特征:根据识别用户角色,为每个人提供可定制的个性化服务,在一个统一的全面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平台上获取所需的服务;集成学校各个应用系统,实现信息互联,系统协同,打破信息孤岛;学校的大协同信息平台不仅实现校内的协同工作和信息共享,还为学校和外部环境的沟通提供接口。
2 智慧校园的架构设计
从上面智慧校园实现的成功案例中,一般 “智慧校园”是一个包含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的综合体。首先,把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校园里的教室、图书馆、食堂、实验室、会议室和宿舍楼等地方的终端设备上,使其形成的物联网与互联网相联,实现校园生活与物理系统的整合;而后将教学系统、学习系统、管理系统、办公系统等众多软件系统平台整合并融人“校园云”;最终,将“校园云”、物联网、互联网整合起来,建立“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实现大规模数据实时抓取,深度分析计算,形成更有效的决策依据。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的“智慧校园”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为了更好地实现上面描述的“智慧校园”,一般建设重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各种通信网络与通信平台的集成。研究电信网络、WLAN、互联网、教育资源网和物联网高速融合通信,实现整个校园网络覆盖。研究集成高清视频、语音、数据和流媒体的IP统一通信,研究语音通信能力、短信通信能力、微信通信能力和视频通信能力的通信集成平台。实现低成本、高安全、高清晰、高稳定、可重复、可扩充的校园信息通信和数据流通,促进应用集成、系统融合和数据共享,全面高效地支撑智慧校园的各种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2)各种异构系统的集成。研究现有各种异构应用系统的集成方法,实现统一操作和数据共享。由于之前大部分高校没有一个统一规划信息化建设的部门,由各个部门自己建设自己的应用系统,从而造成目前一个学校很多应用系统各自独立,不能互动和共享信息,形成一个一个信息孤岛。通过研究异构系统的集成方法,找出一种科学的,实用的办法,是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一大难题。
(3)大数据云计算中心。研究大数据存储与分析的云架构,构建服务器集群和存储器集群,为各个系统提供统一的数据源,对大量结构化与非结构化形态的数据进行有效管理与分析,形成智慧教学、智慧管理和智慧生活。实现开放教育的科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对教学全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监测、评价和综合考核,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服务。
(4)云服务系统。研究云服务系统的开发与搭建,为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提供优质服务。对目前使用的在线学习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虚拟实验室教学系统、计算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实验系统与考试系统等等改建为云端系统、让学生能利用各种设备完成学习,实现在校学生和社会学生随时学习、随处学习。
3 建设目标与要求
通过智慧校园的建设,一般要求达到如下目标:
(1)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个人的个性化设计定制服务。
(2)提供对学校各项业务的整体智慧化解决方案规划,实现物物互联共享与协作的高效运行。
(3)为学校的建设提供现代信息技术保障,聚集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提供先进的学习条件,拥有完善的、科W的办学体系,基本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为学习型社会提供重要支撑,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重要保障。
(4)为学校与外部环境提供一个共享与交流的借口,顺应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和贵阳市智慧城市建设。
(5)为学校培养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方面的人才提供实训平台。
为了完成上面提出的目标,一般在实施过程中要求:
(1)建设理念要先进,要充分利用好信息化发展的最新三大产物,发挥好信息化技术的最大优势;
(2)重点为高等教育服务,支撑贵州教育云的建设;
(3)紧密结合省与学校十三五规划的信息化建设内容;
(4)整体思考,一次规划,分期投入,分步建设,做到边建设,边利用,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5)要深入调研,摸清家底,实事求是,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合理规划,节约成本,提供有效服务。
4实施内容规划
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一般不是一下就能建起来的,没有一个科学的实施规划方案,往往会导致工程的失败。我们经过详细的考察与研究,提出了下面的实施规划方案。
总体建设思路:先骨干(骨干包括两网(校园有线网和无线网)、一心(数据中心)、一出口、两平台(一卡通平台和系统集成平台)),后枝叶(各种业务系统)
下面是我们学校具体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
1.全光网改造;
2. 全无线覆盖;
3.出口带宽提速;
4.数据中心云迁移;
5.一卡通平台;
6.OA系统。
第二步:
系统集成平台;
图书馆信息化的升级,改造,系统集成与一卡通对接;
第三步:
教务系统的升级,改造,系统集成与一卡通对接;
后勤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系统集成与一卡通对接。
第四步:
云桌面实验室与办公室的建设,系统集成与一卡通对接;
其它系统的升级,改造,系统集成与一卡通对接;
第五步:
建设大数据应用系统。
通过上面一步一步的完成,最终一个学校的智慧校园就给完成。
5 建设保障
智慧校园是一个让人兴奋,但又有很大风险的项目。因此必须要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才能保证该项目能有效地完成。下面是我们研究后建设的保证体系。
学校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学校校长和各个部门的主要领导,由校长任组长,一起把握和推进信息化建O;
学校成立信息化建设专家委员会,由校内和校外长期从事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资深人员组成;
学校成立专门的信息化建设办公室,负责信息化建设的具体事项;
在整个建设期间,学校每年预留专门的建设金费,供信息化建设专用。
6 建设成果的推广
今天是云计算的大力发展时代,贵州三大电信运营商在贵阳的不同地方都建了超大的IDC。我们建设智慧校园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条件,建设期间可以采用以租代建的方式,实现花小钱办大事。建设好的系统,可以通过IDC中的云架构,分享给其它高校使用,大大降低建设经费,提高系统的使用率。
7 结束语
智慧校园建设工程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也是当前各个高校开展得热火朝天的项目。如何保证智慧校园建设成功,本文提出了一套严密的方法,供大家借鉴。
参考文献:
[1] Huang Y H,Li G Y.Descriptive models for internet of things[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C].Harbin,China:IEEE Press,2010:483-486.
[2] 朱洪波,杨龙祥,朱琦.物联网技术进展与应用[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1):1- 9.
[3] 吴吉义,平玲娣,潘雪增,等. 云计算: 从概念到平台[J]. 电信科学,2009, 25(12) : 23-30.
篇4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桌面虚拟技术给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新的变革和发展,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和强烈的应用需求;本文在分析高职专业机房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桌面虚拟技术及其理念,并提出了应用桌面虚拟技术来搭建和建设高职专业机房的设计与思路,以期提高专业机房的工作效率和管理的服务水平。
【关键词】桌面虚拟技术 专业机房 架构 应用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备“一技之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的专业动手操作技能,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大部分专业课都需要借助计算机来进行专业实训教学,专业机房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技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高职院校非常重视专业机房的建设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传统的专业机房IT架构和理念落后,存在资源利用率低下、资源过度浪费、计算机维护困难和能效低下等不足,而云桌面虚拟技术作为新型的信息技术,因其比较成熟的技术架构和在计算机管理方面先进的理念,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和赞赏,同时也吸引了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信息化专家的普遍关注,他们试图使用该技术来辅助学生实训教学,并希望在高职专业机房管理中广泛应用并加以推广。
1 桌面虚拟技术及其理念
桌面虚拟技术是指用户使用不同显示功能的终端设备,比如PC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通过互联网登录到由物理服务器虚拟的个人完整桌面系统环境,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下,获得与传统PC机一样的性能和使用效果,即:桌面虚拟技术是将操作系统的桌面直接呈现在用户面前的技术,虚拟桌面是云计算的一种典型应用,其中虚拟化技术、桌面显示协议、用户个性化配置是虚拟桌面的关键技术。
桌面虚拟化在专业机房中的架构就是在数据中心物理服务器上安装虚拟主机系统,并通过该虚拟主机系统来虚拟出操作系统运行所要求的硬件资源,比如:CPU处理器、内存条、网卡、存储硬盘等;多种操作系统运行在这些虚拟的硬件资源上面,可以使得多个操作系统同时存在该物理服务器硬件上,从而提高了服务器资源的利用率;数据中心负责虚拟桌面中操作系统、教学程序或软件和学校用户数据等方面的存储与执行,学校用户使用终端设备通过网络登录(即远程协议RDP、ICA等技术)等方式来对桌面进行访问;即对客户端用户的桌面电脑进行虚拟化,并借助桌面虚拟化管理工具对其进行管理,因此通过任何设备,在任何地点和时间来访问网络上属于不同用户的桌面系统,以此提高专业机房虚拟桌面使用的安全性和灵活性。
2 桌面虚拟技术在专业机房中的应用
笔者所在学校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重视并加大了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力度,学校在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论证方面,特别看中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课程在其中的比例和程度,大部分专业课程都需要借助软件等进行操作和练习,所以,大部分专业课程安排在专业机房进行教学,而且不同的专业课程需要配置特定的软件和实训环境,专业机房不可能满足所有课程教学的各种需求,专业机房数量有限且为了合理利用好专业机房资源,我们觉得必须根据教学的特定设置和课程个性化要求来定制不同的课程教学环境,而桌面虚拟技术的特性和优势正好满足了专业机房的架构和个性教学环境的部署要求。基于桌面虚拟技术的专业机房架构如图1所示:
(1)对所有专业机房进行网络部署,建立数据中心。根据专业实训课程设置的需求和桌面虚拟技术对网络带宽的要求,应该在数据中心中配置一台性能较高的计算机作为整个数据中心的物理服务器,该物理服务器主要用来存储学院教学资源(比如:财经类教学软件、财务案例数据、教学视频等资源),以备学生获取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老师开展实训教学活动;教学资源是教学的核心内容,把这些教学资源统一服务器上,不容易使客户机载重或重复安放资源,浪费网络空间,提高系统响应的速度;
(2)采用桌面虚拟技术对物理服务器进行部署,进行虚拟软件和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虚拟服务器存储的分配与管理。我们主要通过虚拟管理软件Vmware,在物理服务器系统中同时运行多台虚拟机,每台虚拟机可以安装不同的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等平台环境,虚拟桌面机的安装可以应用之前做好的模板进行制作,制作简单快速,只需几分钟,提高了机房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且制作好的虚拟机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即使是误操作可能导致系统崩溃,但也不影响其它虚拟机的正常运行;不同操作系统之间还可以进行互动操作,能够设定并随时修改操作系统的操作环境。因此,采用虚拟管理软件,可为计算机和网络等实验教学提供灵活而可靠的实验环境,这样大大提高了机房实验员的工作效率,他们不必为安装几百台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而耗费工作时间。
(3)在客户机安装客户端,建立以瘦客户机为主的客户机群。瘦客户端用户可以使用平板、智能手机、PC电脑来登录和访问虚拟桌面系统,以此通过桌面虚拟技术来实现专业机房资源的有效利用,一方面减少了学校的投入,降低了客户机的性能要求和维护强度,降低了机房建设的成本;我们通过在学生机上安装Vmware-viewclient客户端,并对该客户端进行配置和参数的设定,对各层进行资源的统一配置和性能进行优化,按照各专业教学机房的要求安装用户常用的WindowsXP,Windows 2000 Server等操作系统,以此来满足专业机房教学实训的需要。
(4)增加带宽,建设以以太网为主干的校园网络;带宽速度是决定虚拟电脑桌面能否正常运行的核心因素,如果网速太慢了,虚拟桌面电脑就无法正常连接;网速达到一定要求后,学生和老师可以在宿舍、机房和校园任何地方都可以正常访问同一桌面,而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终端电脑。
基于虚拟化的云桌面的建设方案,通过采用在服务器系统上承载桌面映像的方法,以集中资源并提高其桌面计算基础架构的可管理性。此方法不仅可以解决PC桌面面临的各种难题,还能优化可用性、可管理性、总体拥有成本和灵活性。最终用户可使用远程显示软件,从PC或瘦客户端访问其桌面环境。系统维护部门是在数据中心而不是在每个用户的桌面管理众多的企业客户机,减少了现场的支持工作,并且加强了对应用软件和补丁管理的控制,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总结
随着桌面虚拟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职实训教学管理采用虚拟化管理系统来进行实训教学管理,特别是在专业机房管理中应用得到广泛推广。基于桌面虚拟技术的高职专业机房,使得传统分布式的机房架构变为管理维护便捷和使用方便的集中式IT架构,不仅提高了专业机房资源的共享性和利用率,还统一管理了机房服务器的资源,并能进行统一调度管理;基于桌面虚拟化的专业机房管理架构,解决了高职院校专业机房的存在的很多问题,维护便利,成本大大降低,实现了机房的高效使用和管理,桌面虚拟化给高职院校专业机房建设提高新的思路和借鉴经验,推动了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走向一个更加开放、更加科学的机制,尽管此种架构日前在高职院校中尚未普及,但是基于其成本、管理上的巨大优势,将毫尤疑问的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值得进一步关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旭.虚拟化技术在高校数据中心建设应用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1).
[2]李伟.VMware虚拟化技术在企业信息化架设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4(03).
[3]王锐.桌面虚拟化技术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02).
[4]李析,廖志恒.云计算的关键技术及发展现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5]赵伟霞.小议桌面虚拟化基础架构[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04).
[6]何银平,曹郁辉,鲍承荣.云教育平台建设中的桌面虚拟化[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
[7]弓娜.桌面虚拟化技术在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的应用[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3(02)
[8]邱科宁.桌面虚拟化技术在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电脑,2012(01).
篇5
关键词:宁夏 两化融合 推进 思考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1.宁夏两化融合现状
根据信息和产业化部2011年出台的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评,通过测算31个省份“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得分情况,可将各省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分为四个梯队,宁夏位于第三梯队,发展总指数在50-60之间,除吉林仍然保持在第三梯队之外,其余成员均由第四梯队上升至第三梯队,其中,新疆、四川、宁夏的排名均有上升。
宁夏回族自治区2011年“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为50.34,比2010年的40.98提高了9.36个点,位居全国第23位。在“两化”融合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中,工业应用指数较好。201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意见》和实施方案,评选了全区推进“两化”融合典型示范企业,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成效开始显现。
2.加快推进 “两化”融合的重要性及其对宁夏的重大意义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是也要看到,工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处于价值链中低端,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大。有几组数据足以说明这些问题。目前,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仅为日本的4.37%、美国的4.38%、德国的5.56%;工业增加值率只有26.5%,远低于发达国家35-40%的水平;制造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日本的9倍、德国的6倍、美国的4倍多。目前,我们到地方调研时也发现,各地在工业发展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产业结构雷同、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工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条件已经或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依靠转型升级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需要有新模式、新途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是走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道路。传统工业化道路虽然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但是也付出了过大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代价。我国处在工业化进程中,赶上了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我们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再走西方的老路,必须走以两化融合为重要内涵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信息技术是当今时代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领域。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推进生产方式、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主要表现在:首先,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突破和扩散,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正在加速构建新型工业生产体系。比如,3D打印技术融合了智能装备、软件、新材料、网络等科技成果,有可能成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引领性重大技术突破,带来工艺流程和制造模式的新变革。其次,两化融合正成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与能源、材料、生物和空间技术日益交叉融合,催生了新兴业态的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现代生产迅猛发展,加快了制造业服务化进程。比如,电子商务近年来发展很快,正逐步发展成为主流商业模式。2012年,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8万亿元。第三,信息技术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研发创新的能力,促进企业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日益成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内生动力。比如波音公司,通过构建全球化的研发和制造体系,实现了波音787在全球30多个国家、135个地方、180个供应商之间的协同研发和制造,成为研发制造效率最高的机型。第四,工业技术不断进步与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日益结合,提高了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据全球气候组织预测,到2020年,应用普及信息通信技术将帮助其他行业减少78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可减少全球约15%的碳排放。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以来,国内外兴起了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热烈讨论。尽管各方观点不一,但都认同一个观点,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将给产业变革带来巨大的机遇,成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孕育发展的重要动力。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切入点和抓手就是要大力推进两化融合。推进两化融合,有利于我们抓住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发展的制高点。如果我们持之以恒地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完全可能走出一条新的工业化道路。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破解工业转型升级难题、促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当前亟需抓好的重要任务。我们系统各个领域工作都与两化融合密切相关,不仅涉及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业,也涉及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夯实信息通信技术和产业基础、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不仅涉及大企业,也涉及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实践也充分证明,两化融合既是工业发达地区转型提质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后欠发达地区追赶超越的必然选择。同时在一个地方、一个区域内,两化融合也是实现资源互补和共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是统筹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重要内容。各地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突出重点,加快两化融合推进步伐。
宁夏是传统产业大省,钢铁、石化、建材、轻工、食品、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等都是重点支柱产业,资源消耗型企业多,节能减排任务重,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很大。因此,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对于加快宁夏工业化进程,提升宁夏工业产业整体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宁夏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跨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宁夏推进两化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两化融合深度欠缺
信息化的高投入与应用系统建设低效益的矛盾突出,业务技术两张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标准建设滞后,信息化的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
3.2人才队伍对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队伍支撑能力缺乏
目前,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导致人才供需矛盾突出,软件企业水平普遍偏低;党政机关和企业CIO制度还未建立,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普及还不够完善,导致国民应用能力较低。
3.3企业信息化总体应用水平低
仅限于一般事务处理和简单信息管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实际水平,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信息化建设综合优势发挥不出来。从系统应用和网络增值服务来看,除CAD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应用比较好外,整体效果不明显、不理想,与国外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
3.4两化融合能力不足是我区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障碍
软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软件人才队伍。人才队伍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必须树立创新机制,技术孵化等措施,从根本上提高IT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而突破两化融合的关键技术、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和中间件,是实现深度融合的关键。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培养孵化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性强、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名牌产品,引导企业争创名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创名牌的过程中,增强企业技术积淀,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提高经济社会效益。
4.对进一步推动宁夏两化融合工作的几点建议
4.2加大政策引导
围绕项目用地、财税减免、投融资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研究制定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优惠政策。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投融资机制。省产业发展资金、省工业技术改造资金、科技经费和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等专项资金给予两化深度融合项目倾斜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促进自主创新,积极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相关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发展。鼓励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软件开发及信息服务部门的剥离,为相关行业两化深度融合提供服务。
4.4完善支撑体系
建立政产学研用联动机制,加强两化深度融合创新中心、技术中心、评估认证中心、重点实验室和推进联盟的建设,组织开展“专家咨询企业行”活动。鼓励企业进行国际技术标准认证和品牌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制定信息化应用地方标准。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面向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加强对具有行业应用背景的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具有信息技术知识基础的管理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支持大学和研究机构专家到企业挂职。推行企业CIO(首席信息官)制度,国有大中型企业要率先设立CIO。鼓励高校、协会、中介和企业开展针对产业的信息技术培训,建立一批培训和实训基地,到2020年底轮训1万名企业家。
4.5优化发展环境
加快推进信息化立法及宣传贯彻,营造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法制环境。加快公共服务信息化,推进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政府服务经济和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产业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和完善网络信任体系,为两化深度融合提供安全保障。举办两化深度融合主题论坛,引领两化深度融合理念、技术和产品发展。加强与省外特别是京津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两化深度融合工作水平。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两化深度融合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营造加快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浓厚氛围。
4.7在企业强力推行CIO(首席信息官)制度
确保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需要相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效能,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4.8按细分行业组织试点示范
认定两化融合优秀解决方案,通过模式总结、宣传培训等方式,系统性地进行应用推广。
4.9加强两化融合支撑队伍的专业化培训
迅速提升服务能力,避免给企业带来不应有的实施风险。
5.实例探讨
近日,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2013年的工作时,把“积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列入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
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委员在答记者问时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两化融合存在的问题,其中一点提到,信息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和国际还有一定的差距,包括3G、4G,下一代物联网、通信网、三网融合。
如何用“两化”的深度融合推动工业化进程,十报告里提出要推动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上,就是要在制造业上,从研发设计、生产流水线、销售、市场反馈全过程要实现信息化,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水平。
其次,在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水平和新兴战略型产业的培育发展上,深入融合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摆脱搜索、娱乐等浅层次应用,
再次,要深入经济、社会各个层面。现在信息技术已广泛运用于城市管理、教育、医疗、文化产业中,渗入家庭生活,要用信息消费带动经济的发展。通过“两化”深度融合,在工业化的历史阶段中重点是工业,兼顾社会、经济各个层面。“两化”深度融合的效益凸显。
中国经济正在资源短缺与需求激增的矛盾中寻求着突破。各地不断推进的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将对政府服务与居民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必将推动中国经济迅速转型。在两化融合、制造业不断升级转型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充分利用由云计算、移动计算、社交商务和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所带来的能力,迅速提升甚至重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终将决定企业在这场以应用经济、众包与公众驱动为代表的产业转型中,所处的地位是主动引领抑或被动跟随。
未来经济转型以及发展将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为基础,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在模式机制变革,产业转型的过程中,物联网在宁夏自治区将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 冉奥博,侯高岚.两化融合时期的工业化、信息化重解[J]. 信息系统工程. 2013(03)
[2] 张新,马建华,刘培德,刘强,徐峰.区域两化融合水平的评价方法及应用[J].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2(03)
[3] 张劼圻.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切入点探析[J]. 情报探索. 2011(11)
[4] 吴子利,石发强,宋德福.煤炭企业两化融合系统设计[J]. 工矿自动化. 2011(11)
篇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高校以往的教材管理模式在面对不断深化的高校教学改革时,越发显得局促。高校在教材管理工作中逐渐暴露出低效易错、信息滞后等诸多弊端,无法很好保障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为适应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高校教材管理改革势在必行,教材信息化管理是教材管理改革的必由之路和最佳选择。
[关键词]
高校;教材管理;信息化
高校教材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于如何做好高校教材管理,各类文章中有着不相同的观点和阐述。本文从高校教材的信息化管理的角度,对目前我国高校教材管理的现状及高校推行教材信息化管理的意义和作用,高校教材信息化管理的实践经验,推进高校教材信息化建设的对策谈谈自己的拙见,与大家一起相互探讨。
一、当前我国高校教材管理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高校教材管理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就。近年来,许多高校在教材管理上积累和总结了独具特色的经验,但是就总体而言,我国高校教材管理工作仍处于一般管理水平,对教材管理工作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凭经验管理、重复劳动的现象仍旧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计划的制定受主观因素制约
众所周知,制定一个好的教材计划对于做好教材管理工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目前,许多高校制定教材计划的做法,首先由任课教师确定教材的名称和数量,再经系部同意,报学院审批后,交教材管理部门整理汇总后统一办理教材的征订与发行。这种做法不能说不科学,在教材管理的实际操作上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这样的教材征订计划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任课教师对教材的偏好、使用习惯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极其容易造成教材的重复使用、错订等情况发生,特别是在采用校本教材、自编讲义上更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教材征订中的人为主观因素不仅对教材管理工作产生负面的影响,而且还进一步影响到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经验管理在教材日常管理工作中影响甚多
当前,全国多数的高校的教材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工作上主要凭经验管理,这种经验管理在教材管理的某些环节上往往容易产生差错。经验管理与管理员自身的管理经验休戚相关,由于教材管理人员自身的文化水平、知识层次、性格特点、年龄阶段的差异,其自身的经验也一定不同,因而在教材管理的日常工作中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三)教材管理工作常常表现为重复劳动,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不高
教材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有着诸多的环节,其包括计划制定、教材征订、教材验收、教材入库、教材发放、教材结算、教材核损等一系列流程。高校选用的教材也是包罗万象、各种各样,涉及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习题集、实验实训指导书等多个品种。此外,教材管理人员要面对全校各系各专业每学期开设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其数量是十分庞大的。教材管理工作的繁重与复杂程度可想而知。而目前大多高校是采用人工或半人工模式进行教材管理,这不仅在工作效率上极为低下,而且在工作中极其容易发生错误。
二、高校推行教材信息化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得以不断完善,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广泛地获取和传递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高校教材信息化管理就是通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教材使用的各种信息高效管理、及时反馈、即时交换的一种管理模式。这是对传统教材管理模式的一项重要变革,必将有效地解决传统教材管理模式存在的诸多弊端,推动高校教材管理现代化的进程。高校推行教材信息化管理的意义和作用在于:
(一)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高校推行教材信息化管理,通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针对各种教材的出版动态、发行信息、教材的内容与体系等相关信息收集整理,建立教材资料信息库,便于广大教师即时了解教材新动态,选用适合教学要求的高质量教材,从而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进而对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规范教材管理的科学性,加快教材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资源、教材种类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弹性学分制的实行,加剧了教材选用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高校在教材管理工作中,要更加科学、规范、合理。教材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整合各类教材信息资源,科学合理安排教材管理工作,这必将加快教材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三)减轻教材管理人员工作强度,提高教材管理工作效率
现在很多高校推行主辅修制和分流培养制的教学模式,教材订购数量的随机性较大,学生转学、退学、休学、复学等状况较多,使得教材预订数量难以把握。学分制的实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课程,因此,每个班级所需的教材品种和数量都难以确定,教材管理人员须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重复教材征订,在其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教材信息化管理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管理,在对教材的征订、入库、发放、结算等环节上大大节约了教材管理人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教材日常管理的工作效率,从而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高校的教材建设中来。
三、高校教材信息化管理的实践经验
有鉴于信息化管理在教材管理中所产生的积极的实效作用,我国许多高校都纷纷意识到教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通过采购设备、开发程序、设立研发课题等多种途径来推进信息化建设,并将最终的研发成果在实际的运用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在教材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为例。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院自身特点,自主设计研发了一款教材征订管理系统(如图所示),并且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初步效果。该管理系统设有独立运行的管理服务器,通过校园网络,构建教材信息化管理的网络数据平台,对网络内终端如教务处、各系部办公室、各系教研室等实行教材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一体化管理。教材管理系统总共分为基础信息、教材选用、教材征订、教材发放、教材结算、信息查询、校本教材管理、普通教材管理等8大模块,其中,每一模块又包含若干子模块,是一款集教材选用、征订、入库、发放、结算、统计、查询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教材管理软件,极大地保证了学院教材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该管理系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教材的选用更加科学、规范、可靠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教材征订管理系统对学院教务处、各系教学管理部门、基层教研室、财务处等部门区别设立用户账号,规定其操作权限,从而确定其相应的职责。教务处负责审核每学期开课计划并将其导入教材征订管理系统,各教研室对本专业相关课程选用教材并录入系统,开课系部负责对填报的教材信息初步审核并将数据提交,学院教务处进行修改整理并最终审核确认。选用教材通过管理系统的操作保证了全院各系教材征订计划的一致性,避免了以往在教材征订过程中教材漏订、误订等差错的产生。同时,管理系统规范了教材选用中对教材名称、编者、出版社、出版日期、ISBN号等关键字段的输入格式,保障了教材选用的准确、可靠。
(二)对选用教材的数据整理、信息统计更为精确与快捷
传统教材征订的数据处理是以人工或半人工的方式来进行计算统计的,这种方式往往容易发生漏算、重复计算等差错,即便教材管理人员多次反复核算,有时也难以避免。教材管理系统可实现将各教研室提交的所有教材数据进行智能筛选统计,对相同的教材征订信息进行整合计算后生成教材征订单,这比传统的教材征订方式在统计核算上更加准确、更加快捷。在教材征订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因为某些客观原因如出版社无书、教材包销供应、新版教材尚未出版等情况而导致教材采购无法到位,为不影响教学需要而不得不更换教材,这就需要将替换备选的教材逐一在教材选用表、教材征订单、教材入库单、教材发放表、教材费用结算表等众多表格里进行修改,难免会有遗漏。而通过教材管理系统,在教材征订模块下进入替换教材界面,查找原教材的IS-BN号并输入新替换教材的数据,便可一键替换所有表格中的相关数据,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保障了替换教材数据的可靠准确。
(三)减少库存积压,降低损耗,为学院节省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学院的建设发展
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往往受到市场人才需求的影响,因此,高校开设的课程不断相应地做出调整,有些预订教材因开课计划的改变无法继续使用而积压下来。尽管教材管理人员在征订教材时也尽力将以往积压的库存教材做到物尽其用,但是在数百上千条教材征订记录中去查询比对谈何容易,极有可能错漏。一旦库存教材积压时间过长,其积压教材必将不再适应教学需要,而只能予以报废,这对高校而言不得不说是损失。教材管理系统对积压教材统计入库,对其版本、出版日期、数量、价格等信息做详细记载,在选用教材时优先选择库存教材,并在征订单中将相关数据自行累计计算,这使得学院以往积压的教材库存得到最大化利用,大大减少了因此产生的损耗,每年为学院节省出很多的资金用于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四)精确计算、合理计费,在教材费结算上给予学生最大的优惠
学院以前对学生教材费的结算上对教材的折扣和损耗是以所有教材码洋的算术平均值计算,这样相对来说教材采购和发放的码洋能够基本持平,但是对于学生个人的教材费用结算必定会有细微的不同,计费结果会存在一定的偏差。通过教材管理系统对每一种教材在征订、入库、发放、结算等每一个环节的严密监控,精确计算出每种教材的折扣和损耗,从而核算出该种教材的实际价格,将教材费最优惠的价格结算给学生,同时也保证了学校的利益不受损失。
四、推进高校教材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由上可见,高校推行教材信息化管理是教材管理改革的必然趋势,对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但是目前高校在推进教材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信息化管理水平一般,规划格局较小、信息资源共享受限,信息安全保障不高等,这些很大程度上都迟滞了高校教材信息化管理的进程。为了使信息化管理在高校教材管理中发挥更好的实效作用,高校在推进教材信息化建设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提高教材管理者的信息化水平
高等院校要深刻认识到高校教材管理不仅仅是教材的采购与发放,更是一项十分系统的管理工作,涉及的教材种类繁杂、数量众多,面向全校各院系专业,管理范围宽广。教材供应服务的质量关系到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因此要提高教材管理在高校现代化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教材管理者的信息化水平是建设高校教材现代化管理的关键,教材信息化管理要求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不仅要非常熟悉教材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同时,还需具有相当的计算机信息化水平,对信息的数据处理、信息管理设施的维护具备一定的能力。高校应采用各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的培训,更新教材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信息化处理水平,学习和汲取信息化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模式,使得高校教材信息化管理更加全面、科学、合理。
(二)加大投入,构建现代教材信息管理平台
当前,高校对教材信息管理大多是通过运用计算机信息进行数据储存,仅处于信息化管理的初级阶段,现有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无法更好满足新时期高校教材管理的需求。因此,高校必须将教材信息化管理纳入高校现代化管理工作的整体规划中,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与全校各院系、教研室、财务、学生管理处等部门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加大信息管理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研发设计切合学校实际需要的教材信息管理平台,如此才可保证教材管理工作在征订、发放、结算等环节中的可靠、及时,发挥信息化管理的实效作用,促进高校教材建设的更快发展。
(三)信息共享,优化配置教材信息资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教材的出版、发行不再是出版社独领,各类出版机构、图书公司、图书等多种图书经营实体纷涌而出,教材出版行业逐渐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市场环境,对出版教材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其中不乏存在教材资源浪费的现象。由于教材信息沟通的不畅,致使教材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高校教师因为不了解出版动态,而让自己呕心沥血编写的教材明珠蒙尘;出版社因为出版信息无法及时全面地向各高校,使得最新最好的优秀教材在发行中举步维艰。因此,必须实现教材信息的资源共享,在各高校和出版机构间建立起信息传递的桥梁。这不但有利于高校更好地做好教材管理工作,为高校教材建设的创新与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石,而且有助于出版社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更多优质教材的出版和发行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规范准则,有效保障教材信息资源安全可靠
近年来,教材出版行业蓬勃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出版机构与高等院校的合作更为紧密,高校与出版机构共同规划合作开发教材。一方面,高校自编教材得以更快出版推向市场,高校以此来促进教材科研水平的提升,增加学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另一方面,出版机构可以及时推出最新、最优的教材,在某些专业教材的发行领域保持领先地位。但鱼目混珠的现象也大有存在,少数出版机构盲目追求利润,违规违法出版教材、散布虚假发行信息,致使高等院校蒙受沉重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到高校的教学工作。因此,高校有必要建立健全教材信息的审核,保障教材信息资源的安全可靠,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教材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总之,高校要做好教材信息化管理就要从主观认识上、从信息化设施投入上、从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不断改进和提高,营造安全可靠的信息网络环境,从而切实有效地推动高校教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国高校教材信息化管理尚处于摸索探索阶段,高校要继续不断开展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与研究,进一步完善教材的信息化管理。
作者:方洵 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炳君.论高校教材管理信息化[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8):71-72.
- 上一篇:企业财务规章制度及流程
- 下一篇:法治建设座谈会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