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利率范文
时间:2024-02-26 17:5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有商业银行利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国有银行;影响分析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和金融都受国家的管制,但是这种固化的状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开始日益的暴露出其弊端,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家逐渐放松对银行利率的管制,开始采用市场化定位的模式,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对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冷静思考对策。
二、利率市场化的定义
所谓利率市场化就是指政府性质的中央银行,俗称央行,放松了对利率的直接管制力度,开始转由市场资金的供求情况来自主决定资金价格,即利率。换句话讲,就是资金的价格将由市场资金供求情况来决定。从我国经济金融角度来看,利率市场化就是将利率的实际决定权交给了各家金融机构,由他们以自身的资金情况和市场动向来自主调节利率价格,从而为央行的的基准利率提供基础。目前全球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这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利率市场化对国有银行的影响分析
利率市场化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而推进的,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从长远利益看,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国有银行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是从短期现象看利率市场化对国有银行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因此我们对利率市场化对国有银行的发展要秉持两面性,既要看到其给国有银行带来的冲击又要看到其带来的机遇。
1.利率市场化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1)利率市龌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一直以来利率在我国都是受到央行的严格管控的,这一直被认为是阻碍金融业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过去的金融创新产品质量确实一般,许多金融产品都是生拉硬拽的欧美国家的产品,没有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的特点与实际需求进行开发。而利率市场化后,国有商业银行将具有一定的自,不再完全受央行利率的管控,这给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大的促进国有商业银行按照自身发展的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拓宽了营销渠道。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各家小银行具有利率浮动的优越性,不断抢占市场份额,利率市场化为国有商业银行带来了机遇,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
(2)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优化国有商业银行客户结构。利率市场化后,国有商业银行具备了定价自,各大商业银行为了能够更加科学理性的分配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资金风险,对信贷的客户进行客观评估评价,然后在综合评估基础上再决定信贷资金发放与否以及发放额度的多少,这样既可以稳定银行收益,又能够达到优化客户结构的目的。
(3)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合理的资金定价体系。利率市场化后,资金的价格将由市场资金供求情况来决定,避免了盲目定价,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和真实性,各大商业银行在市场化评估的背景下定价利率能够使银行更好的把握社会发展的需求,将资金真正的运用到需求的地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银行建立合理的资金定价体系。
2.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冲击
(1)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受到冲击。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是信贷业务,2011年至2013年公布的四大国有银行的营业收入比重表显示,国有商业银行中银行利润的主要增长点是利息收入,信贷利息与存款利息的差是银行的主营业务收入。但是实行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的利率具有了一定的自,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银行经营更加灵活,地盘不断扩大,这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很大的冲击,银行之间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国有银行的信贷业务利润下滑。
(2)国有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面临挑战。实行利率市场化后,我国的存款利率并没有全面的放开,但银行对于贷款利率已经有了相对的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把握定价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若是定价过高,那会使国有商业银行在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位置,若是定价过低又无法实现成本补偿的要求。而且自从贷款利率市场化后,我国所有商业银行在开发高价值的客户、抢夺优质资源的方面产生了激烈的竞争,这都给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收入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如何面对存贷款利率的定价问题成为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3)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遭遇考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管理水平、盈利能力上与发达金融业的国家相比都还差距甚远,利率风险的凸显带来的不良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但是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率风险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而目前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对于风险的管控尚处探索阶段,对于控制管理利率风险还没有充足的经验,而且也没有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完善的利率风险管控体系。
四、国有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有效政策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为了能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准确的把握自我的定位,正确做出合理的选择,我们必须要未雨绸缪,及早的部署应对方案,从而使国有商业银行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占有利位置。
1.要加强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调整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的发展,商业银行之间的价格争夺战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在这种阶段下如何实现国有银行存贷利差增大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而存贷利差的产生主要是由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组成的,从一般意义上讲,为了能够加大利差我们需要降低存款利率、提高贷款利率,但是从实际发展情况看,这种方式根本就是不可能的。而为了能够实现增大存贷利差目标,我们就必须要积极的拓展其他业务,调整银行产品结构,将银行资源不再仅局限于信贷业务中,而是积极的将其配置到附加值更高的新型产品业务之中。
2.建立健全金融产品体系,提升金融产品定价能力
在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前情况下,为了能够有效的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必须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准确了解当前市场资金的供求情况,然后结合银行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市场竞争情况,对金融产品进行合理的定价,这样才能够保证国有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迷失方向,以更优的产品更好的服务为社会提供有效的资金,提高人们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认可。
3.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化解利率风险性
建立完善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措施是解决当下国有银行面临的困境的重要方式,我们必须要在深入了解利率变动规律和市场供求关系后,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预测利率的变动走向,及时作出风险防范,使损失降到最低,这样才能够促进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朝着更好更深的方向发展,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五、结语
利率市场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对国有银行乃至整个金融市场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有的地方会出现短暂的银行危机,但这些影响都是暂时的。从长远利益看,利率市场化对于促进银行资产负债业务重组,创新健全科学实用的金融产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我国银行业的龙头国有金融企业,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发展过程中,一定会找准自身定位,努力克服面临的挑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突破发展瓶颈,促进国有银行的转型,为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彦琳.商业银行转型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基于银行贷款渠道的理论及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03):71-76.
[2]文心,刘逸伦,谢建华,易晓雪.利率市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以江西银行为例[J].国际商务财会,2016,(12):64-67.
[3]刘毅,孙剑,尹美玲.利率市场化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对比研究[J].浙江金融,2016,(10):35-42.
[4]李扬.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
篇2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 利率市场化; 对策
前言
当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到最关键同时也是难度最大的阶段,即逐步放开对人民币存贷款利差的管制。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12月10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中国加入WTO五周年座谈会上透露,央行培育的“中国基准利率”将于2007年元旦开始,以促进中国金融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变,此外还将进一步增加央行利率形成机制的弹性,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将对我国商业银行形成多方面的影响与挑战:银行竞争更加激烈、利率风险凸显、利差下降、利坡,等等。商业银行应当充分认识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冲击,加快构建利率定价与利率风险防控机制与体系,提高应对利率市场化环境的能力。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向纵深发展过程中对国有商业银行形成的利弊分析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对我国金融业的改革意义重大。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在人行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发挥利率、汇率的杠杆作用,稳步推进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提前做好这一改革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利弊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一)正面因素。
目前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也拥有利率浮动权,即下浮10%,上浮30%。若比照央行对农信社的政策,存款利率最高上浮50%,贷款利率可上浮50%-100%的话,这无疑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营销价格空间。笔者认为,利率市场化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带来的积极影响至少有以下几点:
1.可以更加有效地从社会上吸收资金。显而易见,利率上浮对存款大客户的闲置资金有更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适当地把握时机应用存款利率上浮,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相当数量的资金以备今后的发展。
2.可以增加获利能力。合理应用贷款利率上浮,做好存贷差的测算,能够获得更多的贷款利息收入,从而创造更多的利润。
3.可以进一步完善信贷准入退出机制。科学地运用利率市场化的杠杆,能够给优质客户创造更多收益,同时使质量不高的客户收益下降甚至无法获得收益,从而迫使这部分客户主动地加以自我改进;而风险隐患较高、低信誉度和零信誉度的客户将被迫从信贷市场主动退出。
(二)负面因素。
我国长期实行低利率管制政策,利率的变动和存贷款利差均由代表政府的央行确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没有多大的变通余地,只能被动接受,以至于形成利率波动无风险的思维定式,即使对利率波动风险有所意识也只是浅层次的。最典型的例证是1996年以来,中央银行连续多次降息,其间包括利差的缩小,这种大幅频繁的利率调整事实上已经构成了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然而,据调查,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频繁大幅下调利率的风险,有意识地防范和规避者却寥若晨星。金融机构这种利率风险防范意识和定价能力的缺失,使之在利率市场化后的经营面临着的冲击和压力不可小觑。可以预见,利率市场化后,利率风险将是我国金融机构经营的主要风险。
利率市场化后,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有:一是存贷款利差缩小的风险。根据国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总体水平会升高,但并不意味着存贷利率的同步升高,而往往是存款利率升幅大于贷款利率的升幅,造成利差缩小,商业银行的表内业务获利空间变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仍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中间业务和其他表外业务不发达,利差收益占银行机构总收入的90%以上。因此,利率市场化后一定时期内,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着极大的经营压力。二是利率波动的风险。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利率对经济变数的敏感性大大增强。经济的过热与低迷,货币资金的供求变化,通货的膨胀与紧缩,外资的大量流入与流出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上升与下降等因素,都会引起利率的大幅波动。商业银行面临利率波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即来自于可重新定价的资产和重新定价的负债的不匹配所引起的利率风险;利率结构的风险,即存款贷款利率不一致或短期存贷款与长期存贷款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所造成的风险;客户选择提前还贷或提前取款所造成的风险,等等。三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由银行与客户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尽管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利率管制条件下就已经存在,但是在我国商业银行改革还不到位,内控机制不健全,缺乏应有风险防范意识,特别是在经济金融领域里信用缺失较严重的条件下,当商业银行获得了贷款定价权之后,一些自我约束机制差的银行为了追逐高收益,乐意将信贷资金投向愿意出高息而还款能力差的企业或高收益、高风险行业;一些不法企业故意隐匿不利于其融资的信息,以高息为诱饵,恶意套取银行信贷资金;也不排除银行工作人员与企业合谋化公为私的案件增多,从而凸显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二、国有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新竞争格局中的对策分析
(一)确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国有商业银行至少在两个方面拥有相对其他中小商业银行的绝对优势,即品牌优势和整体优势。国有商业银行的实力非常雄厚,在广大客户的心目中具有和国家等同的信誉度,大型和超大型的优质客户从心理上也更愿意和国有商业银行打交道。同时,国有商业银行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和完备的结算网络也是中小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
国有商业银行的劣势主要表现在央行的监管力度很大,政策不够灵活,历史包袱沉重等等,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加以慎重考虑的负面因素。
(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设想。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大势所趋,要在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能积极地去应对。笔者认为,国有商业银行至少应从服务、产品和管理三方面采取对策。
1.服务方面。必须看到,今后银行的存贷利差收入将逐渐减少,而中间业务收入将是现代化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国有商业银行拥有众多的分支机构和完备的结算网络,这就为客户提供了健全的服务设施。因为客户要想更多地获利,其资金的流动性也必将越来越强,我们的服务设施恰好为客户提供了这样的便利。当然,为了保证我们的服务质量高于中小商业银行,还必须在服务的内涵上不断深入,不能仅仅停留在微笑、站立等层次上。
2.产品方面。谁能够提供让客户获利的产品,客户就乐于与谁合作,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2003年年初,央行起草了《人民币协议存款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办理主动负债业务,发行大额长期存单,这无疑是又推出了一个新的金融产品。但由于该产品各商业银行均可使用,我们并不能保证应用该产品就能在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同时该产品利率较高,会增加银行的筹资成本。鉴于金融产品的趋同性,笔者认为,在产品上应加大组合的力度,将现有的各种金融产品进行科学的组合,对客户实施“打包式”的营销,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设计组合方式。
3.管理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总体宽裕的情况下,应科学测算自身在某一阶段的发展需要的资金量,根据自身的需求去吸收存款,对于存量资金,为避免其流失可以适当地提高存款利率,但绝不能一律将浮动范围用到极限,否则央行即使提供再大的浮动空间也没有意义,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就不可能顺利进行。从这一角度来看,目前各商业银行在社会上“争抢”资金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为了保障长远利益,不应单方面地强调去吸收存款,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就是不应一味地以吸收存款的数量作为经营成果最核心的标准。毕竟企业要以利润为经营目标,银行也不例外,如果存款特别是“高价存款”不断膨胀,而贷款营销却不能相应增长,相反还要不断发放优惠贷款,中间业务的各种收费又往往作为对客户的优惠条件加以减免,那么银行的利润必将不断萎缩甚至走向枯竭。所以,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新形势,绝不能把“吸存能手”作为优秀信贷经营者的考评核心,更不能作为唯一标准。
三、结论
篇3
长期以来,由于利率一直处于受央行管制的状态,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研究不足,利率风险的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但是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发展,利率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愈发重要。本文先通过比较选取符合我国现状的利率风险管理模型,再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指标进行实证研究,最后针对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相对于已有的文献来看,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所存在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大小不同,这一指标无法横向比较全国大中小型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因此引人相对比率—利率敏感性缺口率指标来进行衡量;二是全文的数据来源权威,可靠性高,且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有利于模型的构建和结论的产生。
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度量的模型选取
(一)模型选取
鉴于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可以通过直接观察缺口定位来判断银行的风险类型,也能通过缺口率和利率敏感性系数来衡量利率风险大小,并且该模型满足我国商业银行收人结构相对单一的特征,符合其收益分析的现状,所以选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
(二)模型原理
一般而言,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资产(IRSA)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回购协议、大额定期存单、浮动利率的定期贷款、短期贷款、短期投资等,利率敏感性负债(IRSL)主要包括短期存款、活期存款、短期借款等。利率敏感性缺口(GAP)就是指在一段时间之内,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额,用公式表示为:GAP=IRSA一IRSL;,
当GAP>0,说明利率敏感性资产多于负债,表现为正缺口;当GAP<0,说明利率敏感性负债多于资产,表现为负缺口;当GAP=0时,说明此时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为零。本文以短期生息资产减去短期有息负债来得到一年内利率敏感累计缺口,即将1个月以内、1至3个月、3个月至1年的数据整合为短期利率敏感性缺口(GAPS)。同理,将1年至5年、5年以上的数据整合为中长期利率敏感性缺口(GAPl)。
缺口率指标(GR)是指利率敏感性缺口与利率敏感性总资产的比值,利率敏感性总资产(SIRSA)包括不同重定价到期日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即短期利率敏感性资产与中长期利率敏感性资产之和,其计算公式为:GR=CAP/SIRSA}
该指标主要反映了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所承担的风险大小,如果缺口率较高,说明缺口占总资产的比例较高,由于利率的变动而对缺口产生的影响会对银行整体经营状况产生较大的风险;如果缺口率较低,则说明利率的变动对银行的经营状况产生的影响有限,风险较小。
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度量
(一)数据来源
考虑到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准确性,本文选定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14家银行,分别为: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其中有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剩余九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仅在2007年至2013年的7年间,存贷款利率就被调整了18次(见图1)。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央行就下调了5次存贷款利率。通过对利率变动的分析可以得知,受利率调整政策及其滞后性的影响,2007年和2008年的市场处于升息周期;受2008年下半年降息政策传导的滞后效应的影响,2009年处于降息周期;因2009年未调整利率,2010年第四季度也基本上不会对当年的市场产生明显的影响,所以2010年处于基本稳定期;2011年,我国央行延续2010年的趋势,进行了四次升息,在2012年中旬的两个月内,又进行了2次降息,之后央行未任何利率政策。为便于比较,本文选取2007年至2013年的样本商业银行年度报告进行数据分析。
(二)短期利率敏感性缺口的数据分析
按照上述方法对14家样本银行的A股年报数据进行统计,整合出其每一年的短期利率敏感性缺口和缺口率,通过Excel软件绘制图表,分别制成图2和表1。
由图2可以看出,在2007年和2008年的升息周期中,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都有着巨大的利率敏感性负缺口,剩余10家商业银行的缺口绝对值都比较小,对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利率敏感性缺口必然要比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再通过比较表1中各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率的走势,可以看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南京银行的缺口率最大,说明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的话,在缺口为负的情况下,承担着更大的利率风险。
在2009年降息周期中,保持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才可以获得更多的净利息收人。由图2可以看出,除中国银行以外的大型国有银行都缩小了利率敏感性负缺口,缺口率指标较上年也有了明显的减小或者保持稳定。但是中国银行却将负缺口变成了正缺口,存在明显的定位失误,将导致更大的亏损。再根据表1可以看出,除了农业银行与南京银行之外,样本银行的缺口率都保持在0.03以下,风险缺口很小,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经营。
在2010年平稳期,贷款利率低位运行,受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市场对利率上升的预期逐渐产生,因此这一年度的利率风险管理策略是调整缺口类型,减小负缺口大小,向正缺口转变。从图2可以看出,有10家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保持稳定或有所改善。
2011年受6次升息的影响,市场的利率敏感性缺口类型应定位为正缺口才能提高银行的净利息收人。从图2来看,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负缺口数额巨大,可能是作为大型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较迟钝,在灵活性上明显弱于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剩下大多数银行的缺口绝对值较小,且根据表1可以看出缺口率指标也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说明各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注重资产负债的管理,及时根据利率的变化来调整资产负债比例和缺口大小,以此来提高各银行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提高收益。
自2012年至2013年底,利率一直保持不变,受2012年降息的影响,2013年市场对利率有一个降低的预期,因此从图2得出,有11家银行调低了自己的利率敏感性缺口,有的甚至从正缺口调整为负缺口,以此来应对预期的利率下降。根据表1可以看出,整体缺口率低于0.10,说明银行依然具有较高的利率风险防范能力,资产负债结构合理,可以轻松应对利率变动所带来的净利息收人的改变。
(三)中长期利率敏感性缺口的数据分析
与短期分析方法一致,首先绘出中长期利率敏感性缺口走势图(见图3)和中长期利率敏感性缺口率(见表2)。由于中长期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的重定价到期日时间较长,所以受利率变动影响的敏感程度不如短期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大,其缺口类型不能成为衡量其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在此情况下,绝对缺口大小和缺口率成为衡量其受利率变动所产生的风险大小的主要指标。
从图3可以看出,对于中小规模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中长期利率敏感性缺口一直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且无论利率如何变动,相对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绝对缺口都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根据表2,中小规模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南京银行在2007年至2009年期间缺口率最大,说明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受利率变动的影响最为显著。不过,后来南京银行开始调整自己的缺口率,使其不断下降,降低了风险。除此之外的其他银行一直保持较低的缺口率,说明在中长期利率风险的管理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就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来看,工商银行的中长期利率敏感性缺口值最大,且波动幅度大,说明其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较为迟钝,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资产负债结构来应对利率风险;中国银行的缺口呈稳定下降趋势,其缺口率也保持同步下降,一度将缺口率降低为零,说明其对利率风险有较高的警惕;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缺口值波动较为平缓,且缺口率大小也较为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强,一直没有受较大的影响。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缺口远大于光大银行、兴业银行等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缺口,其中工商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尤为巨大,且不论在升息周期还是降息周期,均以短期负缺口、中长期正缺口的状态存在,不利于银行的风险控制。同时,中国银行的短期缺口定位与实际利率走势经常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存在滞后性或者风险管理方法不当造成的。相比之下,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要小得多,且能根据利率走势灵活变化,具有较强的风险防范能力。
第二,整体上来看,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变化的能力更加突出,利率风险管理方法更加有效。对比之下,拥有雄厚资本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短期利率敏感性缺口率更高,这说明风险缺口更为巨大,承受着更大的利率风险。
第三,各大银行的中长期利率敏感性缺口大小总体上呈逐年降低的趋势,说明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各大银行都在不断改善自己的风险管理手段,将风险缺口不断缩小以适应利率的调整,同时也不断降低缺口率,以合理的缺口类型来规避风险,提高净利息收人。
第四,农业银行在2010年上市之前,利率敏感性缺口较大,且缺口率也很高,在上市之后,缺口逐渐缩小,并且缺口率也迅速缩减,可以推断出在上市之后,银行受到各方监督,经营方案由广大股东共同决策,对于利率风险的管理,银行也积极调整对策,从容应对利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
综合说来,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高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但是各个银行的利率风险防范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的,各银行有必要采取有效手段来提高利率风险防范水平。
四、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意识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人,各银行都应提高利率风险防范意识,不仅考虑信用风险,还要将利率风险纳人全面统筹范围。在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今天,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和机遇,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
(二)完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和人才培养机制
对于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中暴露的弊端,商业银行要不断调整衡量指标,并结合持续期缺口模型、情景模拟及压力测试等其他利率风险衡量方法,科学有效地度量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状况,及时发现日常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运用资产组合手段,尽早调整缺口,减少损失。与此同时,重视专业人才培养,使其不但具备相关理论知识,还要能根据利率走势,分析、研判对银行资产负债预期产生的影响,并能及时合理地制定规避风险方案。
(三)丰富金融产品体系
商业银行应通过金融创新、扩宽业务领域,来实现收益的多元化。比如说可以从商业票据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短期国债市场、证券市场等各个方面来丰富产品种类和期限结构,进一步扩大金融产品的可交易品种数,通过不同种类金融产品来缓释风险。此外,还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套期保值,或者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来实现利率风险的转移和规避。
(四)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
篇4
关键词:利率风险管理 VAR模型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之一。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和金融创新的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受到很大的考验。其中利率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蕴藏的风险,寻求控制方法,是摆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利率市场化改革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而我国商业银行无论是在利率技术管理方面,还是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足。
(一)紧迫感不强,高级人才储备不足,制约着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的发展
由于受长期利率管制的影响,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动反应较为迟钝,对利率风险较为陌生,各家银行的竞争观念也比较单一,虽然存贷款竞争已从过去单纯追求规模扩张上升到追求效益的竞争,但在价格等深层次经营管理方面的竞争,还较为肤浅,适应市场化的准备不足。此外,商业银行各个经营层面认识不同,紧迫感不强,甚至部分人认为利率市场化是国家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入WTO的被动举措,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会太快,坐等观望气氛较浓。因而,现行各商业银行利率管理基础工作较弱,只能被动应付利率风险,在利率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储备也显不足,尚不能很好地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
(二)缺乏完备高效的利率管理机制,资产定价和管理能力欠缺
首先,商业银行中利率决策机构缺位。利率风险管理需要较强的技术水平,通常需要设立专门的职能机构,然而目前各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完整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限制了利率风险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其次是利率体系构成中重要决策因素缺失。近几年,对优质贷款客户的营销中价格竞争成为主要手段,而银行对金融产品的定价需要考虑的因素、遵循的原则、操作的程序、定价的技术等方面相对缺乏。利率市场化下,资金价格的定位涉及商业银行经营目标、战略决策、市场竞争策略等宏观和微观层面。但目前商业银行资金定价实践仅局限于对贷款利率进行一定幅度的浮动,基本上没有在市场中进行资金定价的更多实践,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三)利率风险衡量、评估和规避机制尚未建立
由于各商业银行对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技术等手段的运用缺乏资产负债期限、数量结构等详细的基础数据支持,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率风险评判系统,对利率风险的识别、测度不能进行正确的衡量、分析,潜在的利率风险报告机制、反馈机制尚未建立,商业银行只能被动应对风险的发生,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补偿机制和有效的利率风险避险工具,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层次和质量。
(四)资产负债品种单一,难以适应资产负债管理需要
现代资产负债管理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然后由于外部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以存款性资金为主要构成部分,在拓展非存款性资金来源、开发非信贷金融产品品种和金融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都非常薄弱。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基本以存贷款为主,且多处于“正负缺口”形态中,利率上调或下调都会给部分商业银行带来收益损失。而且,限于资产负债业务品种、结构单一的现实,即使商业银行测算到缺口风险的大小,也未必能根据所承受的风险状况,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中的投资组合,有效地进行利率风险控制。因此商业银行在利率的变动中承受了巨大的利率风险。同时,我国的金融市场欠发达、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等问题,也进一步制约了商业银行抗利率风险能力的提高。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成因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看,政策性风险远大于其他风险。政策性因素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影响权重较大由于目前我国利率管理权限集中在国务院,人民银行只是授权代管机关。因此,国务院往往从宏观角度考虑利率的升降,这种政策导向在1996年以来的8次降息中体现较为充分。由此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目前贷款利率已降至建国以来最低点,而1994-1996年储蓄存款高速增长存人的定期存款从2000年后进入兑付高峰,高付息率造成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而这种利率风险往往是政策性的,商业银行只能是被动接受。
受社会信用环境及国家诚信制度不完善的影响,部分具有垄断性质的国有企业成为众多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这些企业常以下浮10%的优惠利率作为融资的附加条件,给银行收益带来较大负面影响。存贷款业务占商业银行总资产权重较大。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严格的分业经营,业务结构过度集中在存、贷款等利息类业务中,非利息收入的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金融产品创新在业务结构中占比过低,使商业银行在利率调整中承受了直接损失。
当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非均衡性也会使商业银行遭受资金缺口风险,在总量上,资产负债总量之间没有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出现存差或借差缺口过大,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承受风险;在期限结构上,资产负债结构比例失调,如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贷款,当利率上升时,负债成本加重,资产收益下降;在利率结构上,同期限的存、贷款间没有合理利差,如为竞争优质客户,贷款利率无原则下浮,甚至亏损经营。
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基本度量:VAR模型
根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程序,首先必须对利率风险进行识别。在正确识别各种利率风险后,还需要准确地测量银行所面临利率风险程度,对利率风险数量化。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进行量化分析是商业银行进行有效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VAR风险价值分析是常见的方法。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给定一定的时间区间和置信度水平,可通过VAR测试预期最大的损失。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可靠的科学基础之上,为人们提供一种关于市场风险的综合性度量方法。因为其概念好理解,便于操作,VAR已经成为西方一些商业银行最重要的风险衡量方法之一。
(一)VAR模型的介绍
VAR按字面解释就是“在险价值”,其含义指:在市场正常波动下,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的最大可能损失。更为确切的是指,在一定概率水平(置信度)下,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价值在未来特定时期内的最大可能损失。
VAR用公式表示为: P(ΔPΔt≤VAR)=a ,字母含义如下:
P――资产价值损失小于可能损失上限的概率,即英文的Probability。
ΔP――某一金融资产在一定持有期Δt的价值损失额。
VAR――给定置信水平a下的在险价值,即可能的损失上限。
a――给定的置信水平
VAR从统计的意义上讲,本身是个数字,是指面临“正常”的市场波动时“处于风险状态的价值”。即在给定的置信水平和一定的持有期限内,预期的最大损失量(可以是绝对值,也可以是相对值)。例如,某一投资公司持有的证券组合在未来24小时内,置信度为95%,在证券市场正常波动的情况下,VAR值为520万元,其含义是指,该公司的证券组合在一天内(24小时),由于市场价格变化而带来的最大损失超过520万元的概率为5%,平均20个交易日才可能出现一次这种情况。或者说有95%的把握判断该投资公司在下一个交易日内的损失在250万元以内。5%的几率反映了金融资产管理者的风险厌恶程度,可根据不同的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程度和承受能力来确定。由上述定义可知,要确定一个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的VAR值或建立VAR的模型,必须首先确定以下三个系数:一是持有期间的长短;二是置信区间的大小;三是观察期间。
1、持有期。持有期t,即确定计算在哪一段时间内的持有资产的最大损失值,也就是明确风险管理者关心资产在一天内一周内还是一个月内的风险价值。持有期的选择应依据所持有资产的特点来确定比如对于一些流动性很强的交易头寸往往需以每日为周期计算风险收益和VAR值,如G30小组在1993年的衍生产品的实践和规则中就建议对场外OTC衍生工具以每日为周期计算其VAR,而对一些期限较长的头寸如养老基金和其他投资基金则可以以每月为周期。
从银行总体的风险管理看持有期长短的选择取决于资产组合调整的频度及进行相应头寸清算的可能速率。巴塞尔委员会在这方面采取了比较保守和稳健的姿态,要求银行以两周即10个营业日为持有期限。
2、置信水平α。一般来说对置信区间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机构对风险的不同偏好。选择较大的置信水平意味着其对风险比较厌恶,希望能得到把握性较大的预测结果,希望模型对于极端事件的预测准确性较高。根据各自的风险偏好不同,选择的置信区间也各不相同。比如J.P. Morgan与美洲银行选择95%,花旗银行选择95.4%,大通曼哈顿选择97.5%,Bankers Trust选择99%。作为金融监管部门的巴塞尔委员会则要求采用99%的置信区间,这与其稳健的风格是一致的。
3、第三个系数是观察期间。观察期间是对给定持有期限的回报的波动性和关联性考察的整体时间长度,是整个数据选取的时间范围,有时又称数据窗口。例如选择对某资产组合在未来6个月,或是1年的观察期间内,考察其每周回报率的波动性(风险)。这种选择要在历史数据的可能性和市场发生结构性变化的危险之间进行权衡。为克服商业循环等周期性变化的影响,历史数据越长越好,但是时间越长,收购兼并等市场结构性变化的可能性越大,历史数据因而越难以反映现实和未来的情况。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目前要求的观察期间为1年。
(二)VAR模型运用的优点
VAR实质是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经过某段持有期资产价值损失的单边临界值,在实际应用时它体现为作为临界点的金额数目。VAR是一种一种既能处理非线性问题又能概括证券组合市场风险的工具,它解决了传统风险定量化工具对于非线性的金融衍生工具适用性差、难以概括证券组合的市场风险的缺点,有利于测量风险、将风险定量化,进而为金融风险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等,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日益复杂,综合考虑、衡量信用风险和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在内的市场风险的必要性越来越大,这为VAR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VAR本身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我国金融市场现阶段与VAR所要求的有关应用条件也还有一定距离。因此VAR的使用应当与其他风险衡量和管理技术、方法相结合。要认识到风险管理一方面需要科学技术方法,另一方面也需要经验性和艺术性的管理思想,在风险管理实践中要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既重科学,又重经验,有效发挥VAR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VAR技术应用分析
考虑到我国金融业发展现状与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比如利率市场化改革尚处于开始阶段,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度量工作刚刚起步,金融市场仍旧不完善以及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缺乏等一系列因素。此时的选择应该是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以及持续期分析方法。而从长远发展来看,VAR是一种动态的分析方法,分析的范围比较广,充分考虑了不同资产价格变化之间的相关性,能够度量多种利率风险种类,具有简单明了直观等特点,有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以及持续期分析无法比拟的优点,代表最新的发展趋势。VAR技术已经成为了西方一些大型银行进行风险度量的重要工具。所以,从长期的发展来看,VAR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利率风险度量方法的必然方向。VAR值可以用来简单明了地表示市场风险的大小,而且VAR方法可以事前计算风险。另外,VAR方法还可以度量全部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大小。这些特点使得VAR不仅可以用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也可作为金融监管的重要工具之一。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加强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活力,但同时也增加了面临利率风险的可能性。从长远看,我国应该建立以VAR模型为主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婷,探究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存在的原因[J] .中国商贸,2009,(13).
[2]魏薇,陈本凤.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测充[J].经济研究导刊,2006,(4).
[3]郭奔宇.利率风险测量方法综述[J].南方金融,2005,(1).
篇5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银行业改革;中资银行;外资银行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具体讲,利率市场化是指存贷款利率由各商业银行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来自主调节,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经济主体都不可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制定者,而只能是利率的接受者。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循序渐进为其基本特色。所谓渐进者,就是不断将新因素引进旧体制,最后达到全部改造旧体制的目的。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样走的也是渐进的道路。在改革的步骤上,按照先外后内,先贷后存,先商业银行后政策性银行,先批发后零售,先放开同业拆借利率,后扩大商业银行决定利率自主权的改革方针,指导着中国利率改革的方向。
迄今为止,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包括国债市场、金融债券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等在内的中国的全部金融市场的利率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市场等在内的货币市场,其利率也已基本实现市场化;外币市场利率的市场化已经基本到位;存款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已经逐渐达到了基本上对银行的利率选择不构成严格约束的程度。余下尚未被市场化浪潮认真触及的,主要就是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了。这样,进一步扩大银行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并最终实现贷款定价的自主化,逐步推动银行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并最终实现自由浮动,构成中国今后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内容。但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经过十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纷繁复杂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逐渐简约为银行利率(尤其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问题,我们依然认为这项任务需要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才能基本完成。
二、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我国的商业银行完全走向市场,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更是要进行大的思想、经营等方面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我国的商业银行同时又面临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开放,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如此一来,我们的银行业要和外资银行在同一个平台上展开着激烈的竞争,接受严峻的挑战。
1.中外资银行竞争的主要对象、地域方面的挑战
入世以来,中外资银行对大型跨国企业及其配套企业等优质客户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另外,中外资银行竞争的主要对象已经延伸到中低端客户。在金融客户云集、服务需求最多的沿海大城市,竞争的结果将会重新划分中外资银行的市场格局。
中外资银行的竞争焦点是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发展速度已经超出预期,并将成为其业务发展的重点。外资银行已开始单独为中资企业发放人民币银团贷款,如:2005年2月,花旗银行作为牵头行,在18家外资银行参与下,向上海港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发放了金额10亿元的人民币银团贷款。这预示着,随着人民币存款的增加,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人民币借款的资金依赖性将有所降低。中外资银行将在争夺中资企业优质客户方面展开直接、全面的竞争。
2.外资银行混业经营的挑战
目前,外国银行母行大多可以进行混业经营,其在华分行虽然只能从事商业银行业务,但他们可以将客户介绍给投资银行部门,以满足客户对投资银行业务的需要。而中国的国内银行只能进行分业经营。
3.创新能力的挑战
在创新能力方面,外资银行在华分行依靠其母行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产品研发能力,不断推出新的业务品种和服务方式,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和一揽子财务解决方案,今后将进一步加强。由于缺乏先进的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和资金国际运作经验,中资银行目前推出的条件复杂的创新金融产品,多是转售外资金融机构研发的产品,或只对条件做细微改动。由于不是自主设计和运作,中资银行难以较好地揭示有关金融产品的风险。
4.风险管理能力方面的挑战
主要发达国家于2007年开始实施新资协议,而实施新协议提出的内部评级法(IRB法)则是体现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实施该法不仅有助于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节约资本的目的。目前,外资银行基本都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中国的一些商业银行也已经积极投入内部评级体系的开发工作。然而,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开发建设内部评级体系还面临不少制度方面的约束;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风险管理制度和机制还不健全,风险管理手段相对落后,风险文化也有待完善;此外,目前商业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不能提供足够的数据支持,专业人才缺乏,信用环境也尚待改善。
三、我国银行业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经营管理的影响将是巨大的,为适应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更加激烈的竞争,银行业要适当选择在利率市场条件下经营的侧重点,应及时调整完善自己的经营战略:
1.银行业要制定并坚持稳健经营的发展战略
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业很可能通过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进行竞争,这样会导致存贷款的利差减少,为支付较高的资金成本又要想方设法维持较高的收益水平,会促使银行业增加高风险、高收益资产的投放,从而影响银行业的发展。因而控制合理的存贷款利差水平,增强自身对存、贷款利率的控制能力,以便实现对经营成本和效益的有效控制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关键。银行的基本的经营战略应是稳健经营,实现有质量的规模扩张和效益的不断增加。各银行应根据实际,合理地进 行市场定位,制定个性化的竞争策略。银行在制定资金价格时,一方面要进行盈亏平衡点测算,目标利润倒逼计算贷款利率,另一方面要具体分析贷款客户的财务状况,综合考虑客户对商业银行的贡献度和潜在风险因素,根据不同的贷款收益水平和风险额度确定不同的贷款利率,确保贷款投放安全和利润最大化,最终实现稳健经营。
2.四大国有银行需要进行制度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提高商业银行的自我约束能力,最根本的是积极转换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建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机制,培育利率市场化最根本的微观经济基础。这要求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商业银行的一般模式,改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的步伐,实行国家控股、法人参股、社会公众募股和出资人根据其出资比例对企业承担有限债务责任的方式,来实现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变革,解决我国国有银行长期以来所有者虚置的现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真正独立地拥有经济法人的地位,实行企业化经营,就能够在国家货币政策原则和金融方针的指引下,自觉根据资金的稀缺程度和供求情况,合理确定利率水平,自主决定放贷,自主承担呆坏账的风险。总之,就是要通过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银行制度,构成企业与银行之间产权明晰、互惠互利、自担风险的资金借贷关系,保证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的早日实现。
3.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内控机制
良好的内控制度是银行保持稳健运行的关键因素,一般包括制定安全与谨慎的经营政策、规范的业务经营和财务管理操作制度、风险防范制度以及防止董事职员侵占和滥用职权等规定。商业银行要通过转变经营方式,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建立起科学的分级授权体制和严格的监管制度。为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内控机制,商业银行要正确理解利率政策,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及时传达利率文件,严格执行国家利率政策和相关法规。要制定系统内部一整套利率风险管理制度,完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机制,确保利率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同时,应对存款、贷款利率水平和利差最低水平做出限制,并通过电脑分析,制定既有利于市场竞争,又有利于收益最大化的合理的利率水平,并加强对自身及其所辖分支机构利率政策执行情况的分析、指导、检查、监督,确保利率政策在各级分支机构得到正确执行。
4.商业银行要科学预测市场利率波动,主动防范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以后,许多金融产品的价格确定权将下放到商业银行,利率波动将更频繁,而且可预测性较差,商业银行对利率管理工作更为复杂。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为了防范风险,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利率走势的预测和分析,通过对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资金缺口的监测,以资金缺口和有效持续期缺口为核心构建利率风险衡量体系,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并形成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即要提高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能力、分析能力和风险规避能力,积极研究和防范利率风险。同时,银行要逐步建立能及时准确预测和预警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与安全性风险的指标体系,建立起能够及时准确预测和预警银行风险的财务报表体系以及对报表的快速处理分析体系,逐步建立起能够对单个银行机构风险以及整个银行系统性和地区风险进行及时有效控制处理的体系。
5. 大力发展银行中间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价格竞争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市场需求的单位弹性,即通过降价不能再增加收益,在这个时候,生产者如果想继续发展,只有通过创新活动,开发特色产品或者说提供有差异的产品形成自己的专业化优势。目前,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提高商业银行利润,促进商业银行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国际银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中间业务占商业银行业务的比重已越来越高。在西方,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但在我国,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基本上都在10%以下,同西方同行差距非常大。所以,单从业务方面来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真正走出经营困境,而且中间业务不占用银行的资产,不产生负债,风险也非常之低,是商业银行一个很好的盈利点。
6.银行应积极应对外币利率市场化
我国自2001年9月21日起,实行外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即境内中资银行所有外币贷款利率、折合300万美元或以上的定期外币存款利率,人民银行不再统一管理,由各行与客户协商确定,外币利率市场化对中资银行的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外币贷款与人民币贷款计息方式有所不同,按照国际惯例,外币存贷款利率通常用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加减一定的百分比确定,因此,它是一个浮动的概念,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加之每笔外币存贷款的期限、利率各不相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和收益核算的难度。因此,外币贷款利率和外币大额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从客观上要求中资银行建立起符合利率市场化要求的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体系。银行应依据资产负债管理原则,对外币资产和负债的期限结构、利率结构、风险结构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确定资产负债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合理安排资金的来源和运用,从全局角度衡量和核算外币业务的成本和收益。对利率风险管理可以采用J.PMorgan最早提出的市场风险测量技术VAR(value at risk)数据模型来确定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力求最大限度地控制利率风险,在准确核算成本的基础上,确定上浮的利差,保证外币贷款合理的盈利空间。并要不断加强对国际市场主要是货币利率走势的分析监测,及时调整利率标准,保持定价体系的高效、灵敏和快捷、准确。
参考文献
[1]:闫素仙 :《利息理论与利率政策研究》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
[2]:刘义圣: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李朝民: 《市场利率及其风险控制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篇6
1.有利于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从金融业发展的根本规律来看,政府的利率管制使利率水平背离资金供求状况,且往往低于市场均衡水平,在信贷约束下,稀缺的资金资源难以得到优化配置。对我国来说,一旦实现利率市场化,将使信贷配置更有效率,使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真正成为引导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中介,提高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同时,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存贷款利率弹性的增加,可以使利率真正发挥出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杠杆作用。
2.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性,使之早日成为成熟的、对利率敏感的金融市场主体。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激励和约束、利益和责任都会增强,不同的贷款组合以及按照客户的风险等级实施不同利率的做法将会盛行,对于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十分有利,将会形成合理和规范的银行结构和市场行为。同时,我国银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及管理水平也会有所提高。
3.有利于金融同业间的充分竞争。利率市场化之后,在利率报价时,商业银行须先考虑自身的资金成本、资产负债结构等情况,再自行决定利率,将通过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去提高自己的价格竞争力。在此情况下,良好的信誉、优质的金融服务、完善的金融产品等非价格手段,将成为我国银行占领市场的有利手段。
4.有利于降低货币政策的信息收集成本和机会成本,提高货币政策的运行效率,有利于活跃资本市场,发挥资本市场在资金配置、资源流动、资本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中的功能。
二、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严峻挑战
1.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利率市场化虽然客观上使商业银行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利率自主空间,但是其在运作中必须充分考虑资金的成本、存贷款费用、贷款的目标收益率、风险差异性、期限、所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同业的竞争情况等,这就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存贷款经营的难度和相关费用。此外利率市场化后我国银行在存款市场上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一些商业银行可能会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来吸引存款,导致银行的资金平均成本提高。
2.潜藏的利率风险给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挑战。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利率管理能力产生重大考验。对于我国银行来说,如何准确地预测利率变动趋势,合理确定具有竞争优势的价格水平;如何科学地分配存贷款期限布局,保持最佳的利差水平;如何灵活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高备付水平,有效控制利率形成的流动性风险;如何健全监督制约机制,防止产生人情利率风险等,都将是一场场严峻的考验。
3.可能引发商业银行资产风险上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十分单一,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公众存款,资金运用集中于贷款,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由于长期的政策性分工,逐步形成了虽有交叉但相对集中的各自业务领域和区位优势,这对利率市场化后的竞争十分不利,因为利率市场化后,首当其冲的是商业银行之间对原有贷款市场中优良客户的争夺,这对国有商业银行是个直接冲击。新的金融业务也对商业银行员工素质提出了挑战。三、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及方法
1.加快推进经营战略转型。这是我国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根本之道。经营战略转型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涉及到银行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反映到经营理念上,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从规模导向转到价值导向,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反映在业务模式上,就是要发展高附加值中间业务,建立多元化收入结构,分散经营风险。反映在资金运营上,就是要从简单的“以存定贷”,转变为根据效益目标与资金需求决定负债规模。总之,通过经营战略转型,减少银行对利差的过度依赖。
2.强化对负债业务的管理,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就拿负债管理来说,我国目前定期存款到期前利率不能变动,而长期贷款的利率可按年调整,这样遇到利率水平下降时,定期存款比重较大的银行将面临较大压力,且没有有效手段进行调整。对此应采取适当增加主动型负债比重的对策,以控制综合成本,转嫁银行内部不能消化的现实风险与潜在风险。在负债来源多元化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不同敏感性的负债之间的转换,防范由于利率变动带来的负债大幅波动。
3.加强自主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建设。自主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认识方面的原因外,主要还在于技术和人才储备不足。由于自主定价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影响我国银行经营全局,所以必须做好全盘规划,对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内部评级建设、经济资本管理、财务管理、资金营运管理、绩效考核与资源配置机制等,要统筹考虑,协调推进。
4.建立利率预期模型,加强对利率信息的采集,建立高效的利率信息渠道,加强对利率变动及其影响的分析预测。我国银行相关部门要加强宏观经济的研究,从多种渠道收集反映经济状况,加强经济前景的预测与分析,提高对市场的敏感度。此外,还应摸清本行的利率水平与结构,以及相关因素对利率的影响因素,编制利率的预测模型。
5.加快金融创新,开发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市场交易活跃、方式灵活等特点,使用衍生工具管理利率风险具有实施迅捷、成本低廉的好处,可以快速明显地改变银行利率风险头寸。常用的衍生金融工具主要包括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和利率互换等。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特性:远期利率协议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交换协议期间内一定名义本金基础上分别以合同利率和参考利率计算的利息的金融合约,本质上是不管未来市场利率是多少都要支付或收取约定利率的承诺;利率期货主要适用于规避因利率波动带来的资产净值变化;利率期权则可用来保护净利息收入,防止净利息下降;利率互换比较适用于规避由利率变化所引起的净收入的变化。应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灵活运用并注意各种工具的搭配组合。
总之,我国利率市场化既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要求。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我们要把握时机,迎接挑战,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利率市场化已势在必行。利率市场化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环境和经营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将成为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有必要对这种影响及其对策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寻求相应的措施,以提升商业银行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能力。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影响挑战对策
参考文献:
[1]段常瑞.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挑战.企业改革与管理,2008,(7).
[2]徐文天.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经济管理研究,2008,(4).
[3]尹瑜.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与建议.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05.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4-0027-04
一、引言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导致经济主体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在利率管制情况下,利率水平的变动相对平稳,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来说并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利率管理也基本上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附属职能。然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更多地受市场力量的影响,利率水平的变动更加频繁、幅度更大。以美国优惠利率为例,从1934-1970年的36年间仅变动了34次,而在1970-1980年的10年间却变动了139次,到了20世纪80年代,变动则更加频繁。因此,在利率市场化的形势下,利率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利率风险管理也提升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主要职能。
我国从1996年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在今后几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将会加快。2002年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银行也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间表,利率管理体制改革进程明显加快。这一改革的目标主要是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其要旨是利率最终由借贷双方根据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平衡关系决定,即利率市场化。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利率水平的高低将更多地由市场来决定,利率波动将更加频繁且幅度更大,利率风险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将越来越重要。那么,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利率风险管理的水平如何呢?我国商业银行是否已具备了较强的抗利率风险的能力呢?本文将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可供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和银行监管者参考。
国外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献很多,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分析利率变动与商业银行股票收益率之间的关系来推断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状况,如Frank(2005)、Faff和Howard(1999)、Yourougou(1990)、Giliberto(1985)等;第二种方法是,通过分析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久期是否匹配来推断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状况,如Konstantijn Maes(2004)、Ila Patnaik和Ajay Shah(2003);第三种方法是,通过分析商业银行的收益、支出与利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来推断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状况,如:Karlyn(1989)、Flannery(1981)、Flannery(1983)、Graddy和Adi S. Karna(1984)等。
在我国,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献非常少,从作者能够查阅到的文献来看,只有少数几篇,如:李辉和朱小乔(2004)、杨少晶(2003)、赵自兵(2004)、粟建平(2004)。国内运用计量方法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献目前还没有。
国外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进行实证分析的三种方法中,第一种方法需要上市银行股票价格的数据,在我国,上市银行很少,少数的几家上市银行由于上市时间短,数据很有限,无法满足研究的需要。第二种方法需要银行每笔资产和负债到期的准确时间的数据,一方面,有些资产和负债没有确切的到期日,如活期存款、通知存款等,另一方面,在我国,即使有确切到期期限的资产和负债的到期日对银行的外部人员来说是不可得到的。因此,本文只用第三种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状况进行分析。
二、模型、数据和估计方法
本文运用以下模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状况。
商业银行的名义利息收入可表示为:
上式中,GIIt表示本期利息收入,rat表示本期贷款利率,TAt表示本期资产,TAt-1表示上期资产,g[rat,TAt-TAt-1]表示新增资产在本期获得的利息收入,这部分应该只对当前利率敏感。原有资产在本期获得的利息收入用GIIt+表示,原有资产在本期获得的利息收入仅仅是原有资产在本期到期并重新投资的这部分对当前利率敏感。假设原有资产的目标收益用线性形式表示如下:
以上模型中系数的估计值提供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大小情况的信息。系数α2和β2分别反映了利率变化对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的初始影响,如果α2=β2,那么表明当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发生同等变化时,商业银行在短期内的利息收入变动与利息支出的变动互相抵消,短期净利息收入的变动不受利率变动的影响;如果α2>β2,那么表明当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发生同等幅度的下降时,在短期内利息收入的下降幅度会大于利息支出的下降幅度,银行将遭受净利息收入下降的风险;如果α2
本文研究的数据来自于《中国金融年鉴》,数据期间从1995-2006年。1995年的《中国金融年鉴》报告了13家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但由于某些银行报告的数据的统计口径不一致,无法得到有用的数据。如中国工商银行从1998年起对系统内往来款项、联行往来收支均轧差报告,与1998年前报告的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无法采用;交通银行从2000年起对统计口径作了调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1999年年鉴》与《1998年年鉴》中报告的1997年损益表中的数据差别很大,虽然未作说明,应该是统计口径调整所致。故本文只选取其中的7家商业银行进行研究,即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光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
利率数据是取年度利率的平均值,用百分比表示。资产利率取一年期贷款法定利率,负债利率取一年期存款法定利率。如利率采用半年期的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得到的结果与采用一年期利率所得到的结果非常接近。GIIt和GIEt是年度的利息收入和年度的利息支出。
由于模型(7)、(8)中忽略了一些不可观测到的解释变量,这些不可观测的解释变量可能同时影响方程(7)和(8),方程(7)中的干扰项和(8)中的干扰项很可能是相关的。对于每家银行,我们用Zellner的似无关回归方法同时估计方程(7)和(8)。该估计方法的标准误比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的标准误更小。由于方程(7)和(8)中存在着滞后的因变量,干扰项之间可能是自相关的,这会引起对方程系数和标准误的估计产生偏误。为了避免这种可能性,每个方程采用Cochrane-Orcutt的迭代法进行估计。
三、模型检验结果
四、结论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将会明显加快。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利率的波动将会更加频繁,商业银行会承受更大的利率风险。我国商业银行抗利率风险的能力如何呢?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此进行了分析。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从总体上说抗利率风险的能力并不强,利率的波动不管是对银行的短期净利息收入还是长期净利息收入都有较大的影响。其中,中等银行的利率风险暴露比大型银行的利率风险暴露更大。因此,大力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李辉,朱小乔.论商业银行的抗利率风险能力:一个国有商业银行案例研究[J].当代财经,2004,(2).
[2]杨少晶.浅谈利率风险的衡量与防范[J].农村金融与市场经济,2003,(6).
[3]赵自兵.升息周期中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4,(9).
[4]粟建平.农村信用社利率风险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4,(10).
[5]Frank A.. Schmid, “Stock Return and Interest Rate Risk at Fannie Mae and Freddie Mac”,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Review [J]. 87(1), 2005, pp.35-48.
[6]Faff R.W. and Howard P.F., “Interest rate risk of Australian financial sector companies in a period of regulatory change”,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J]. 7, 1999, pp.83101.
[7]Yourougou P., “Interest-rate risk and the pricing of depository financial intermediary common stock: empir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J]. 14, 1990, pp.803820.
[8]Giliberto M., “Interest rate sensitivity in the common stocks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a methodological note”.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J]. 20, 1985, pp.123126.
[9]Karlyn Mitchell, “Interest Rte Risk at Commercial Bank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The Financial Review [J], Vol.24 No.3, 1989,pp.431-435.
[10]Mark J. Flannery, “Market Interest Rates and Commercial Bank Profitability: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The Journal of Finance [J]. vol xxxvi, no.6, 1981, pp.431-455.
[11]Mark J. Flannery, “Interest Rates and Bank Profitability: Additional Evidence”,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J]. Vol. 15, No.3,1983, pp.355-362.
[12]Graddy Duane and Adi S. Karna, “Net Interest Margin Sensitivity Among Banks of Different Sizes”, Journal of Bank Research [J]. 14, 1984, pp.283-290.
[13]Konstantijn Maes, “Interest Rate Risk in the Belgian Banking Sector”, 2004,users.skynet.be/sb168904/papers/fsr2004.pdf.
篇8
“如果有银行愿意给我贷款,就算利率是已上浮利率的两倍我都可以接受。”佛山某节能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先生这样描述公司对资金的迫切需求。一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官员更透露,广东中小企业潜在资金需求高达2万多亿元。要么承担资金断裂的风险,要么以高成本从民间融资,成了众多资金紧缺的中小企业面临的两难抉择。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广州一个星期内的短期民间借贷日利率已上升至千分之三,月利率则达6%,而佛山等部分周边二线城市的短期民间借贷月利率最高则上升至10%。“这是数量型紧缩调控之下,市场对资金成本的自然反应。”安邦咨询公司分析师程默表示。
贷款利率最高上浮60%
为确保中小企业贷款得到有效落实,近期银监会发文要求各商业银行在货币从紧的背景下,要确保全年的小企业贷款增幅不低于本机构今年全部贷款的平均增长速度,并鼓励银行自主确定贷款利率。银监会的发文,抑制了商业银行减少中小企业授信额度的潜在动机,但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能驱动,则使中小企业贷款成本随之高企。
“现在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一般会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再上浮25%~60%,一般上浮30%比较正常,个别企业贷款利率甚至上浮60%,而去年基本上也就上浮10%。”广东中科智担保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廖劲松告诉记者。“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太多了。目前与我们合作的银行基本上要上调30%。”银汇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瑾的说法与之趋于一致。
与此同时,大企业贷款基本维持以基准利率为准,甚或下浮,或最高上浮10%~20%左右。中科智与银汇的说法得到了一银行人士的证实。一国有商业银行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给广东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基本都要上浮20%~30%,而个别股份制甚至个别国有商业银行利率最高上浮则达6。‰权威统计数据进一步显示,广东某市小型企业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在(1.1,1.3),即上浮10%~30%,占其所有浮动区间比重近50%,个别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则达到(1.5,2)。
“利率上调60%就等于放高利贷,而不是支持中小企业。”浦发银行广州分行公司银行中小客户部总经理王珏表示,目前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7.47%,如果加上60%的上浮,企业承担的财务成本将近12%以上。而东莞一模具制造厂商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所能承受的最高利率仅为8%~9%,显然,仅以上浮30%来计,贷款利率也近10%,超出其承受范围。他还告诉记者,尽管公司在银行享有2A的较高信用评级,在合作银行享有4000多万元的授信额度,但公司实际能贷到的总共才2000多万。“虽然银行对我们很支持,但在放贷的时候,银行并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往往没有钱贷给我们,眼看着几个利润很高的项目,也没有资金去启动。”
中山市中顺纸业集团副总裁李林则告诉记者,公司目前是中山市仅有的几家享有信用贷款的企业之一,虽然目前公司贷款的资金量仍有保证,但拿到贷款的时间相比过去却往往会有拖延,普通的中小企业贷款难度更大。而多家中小企业负责人也告诉记者,今年相比往年贷款难度更大。据悉,2D07年广东省人民币新增贷款4711.55亿元,其中一季度新增贷款1617.92亿元,而今年一季度,广东省新增贷款1372.03亿元,同比下降15%。一银行人士告诉记者,中小企业贷款占新增贷款比重不会超过15%。
一相关政府官员告诉记者,广东民营加外资中小企业上百万家,潜在资金需求高达2万多亿,而根据往年中小企业贷款余额来看,银行也仅能满足中小企业不到40%的资金需求。他还透露,目前已有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以前是先还了马上再贷,而现在则是还了之后却不能再贷,资金链马上断裂。信贷紧缩,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会更加突出。”“现在除了地方性的商业银行,或农信社,基本都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更看重业绩。在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之后,银行可动用资金减少,商业利益的驱动必然促使银行提高现有信贷资金的收益,这对盈利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必然造成很大压力。”银汇担保总经理赵瑾表示。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客户五处处长卢恩健则认为,商业银行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市场发生变化,自然启用利率杠杆,实现利润最大化。且银行施行风险定价,中小企业高风险对应高利率。但一业内人士则另有解释,该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浮的权利已下放给支行,为完成总行给的各项业务的收益任务,有些支行会把上浮的利率算作理财收入,计人中间业务收入,以便完成该项业务任务。“自然在风险趋近的情况下,谁能给更多的上浮利率,银行贷款就给谁。”该人士进一步表示。
民间借贷月息最高达1O%
作为昔日珠三角经济腾飞支柱的家具、纺织等传统产业,在此轮信贷紧缩的情况下,则面临着比其他行业更大的融资困境。“我们每年都会对行业进行分析,从中挑取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来切入。现在我们的客户中,比如家具类的企业基本消失了,我们与中小企业局做了一个调查,就是平均规模在5000万以下的企业,行业竞争优势不大,其中就包括家具业。”浦发银行王珏告诉记者,“家具行业占用资金较大,且多为手工作坊式的,我们很难获得这个企业很准确的财务信息,但一般技术密集型的企业,不可能走这种作坊式的,信息比较透明,风险较小。”为提高担保成功率,担保公司也顺应银行的偏好,更加注重与高科技企业的合作。中科智廖劲松告诉记者,国家鼓励环保和高科技行业,银行必然会优先考虑,但利率优惠就不一定。家具或纺织等传统行业相比高科技行业获得贷款的难度大一些,因此今年中科智与家具和纺织等传统企业合作比较少,侧重与高科技行业的合作。“现在银行对企业的要求高,因此我们也更加注重与一些有品牌、科技含量及发展前景的企业合作,提高担保的成功率。”银汇总经理助理阳福华同样告诉记者。银行的挑剔与慎重,加大了家具等传统行业的贷款难度,而与这一局面相随的则是民间借贷利率借机上扬。据报道,家具木材产业集散地东莞大岭山地区的民间利率飙升,一些借贷年利率甚至已经达到了30%,但资金仍旧“奇货可居”。
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无论是银行还是民间资本资金都很紧张,而民间借贷利率自从去年下半年便开始呈上涨趋势,深圳民间月利率一度达到6%,折合年利率72%。“广州目前一个星期内的民间借贷日利率是千分之三,借期一个月以上,月利率则在4%~6‰对这个利率水平,一般企业都没有议价能力,只能接受,而
往年月利率仅有3%。”该人士告诉记者,“佛山短期民间借贷月利率则达6%~10%,而以前则仅有5%~6%。”
“我们可能通过民间借贷来解决部分资金缺口,目前正在谈的一笔民间资本借贷利率是银行的2~3倍,这还是因为有熟人的介绍。”佛山某节能设备公司陈总告诉记者。据其介绍,公司生产的加热燃烧机比国外替代产品更环保,能耗更少,然而,尽管顺应了国家大力倡导的节能环保政策,且有显著的市场潜力,但对这样一个仅成立一年零两个月的小企业而言,银行的门槛高过屋脊,不可跨越。陈总的目光不得不转向民间资本。实际上,与该节能设备公司类似的初创期企业不在少数。初创期的“高风险”,以及银行相关融资产品的缺乏,使其游离于银行风险控制体系之外,而我国发展尚不完菩的创投、风投行业目前也更倾向于投资初具规模的企业。对于该节能设备公司等企业而言,也许最后的出路便只能是以高成本从民间融资。尽管有业内人士认为真正运作良好的企业不存在借高利贷的可能,但安邦咨询公司分析师程默则告诉记者,这是在数量型紧缩调控之下,市场对于资金成本的自然反应,南到珠三角地区、福建、长三角地区,北到内蒙古地区,民间借贷利率普遍上升,这是一种全国性的现象。
一季度担保公司业绩下滑
中小企业贷款难度及成本加大的另一佐证便是一季度担保公司业绩下滑。多家担保公司负责人均告诉记者,今年一季度公司承接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业务相比往年均有下降,有的甚至下降30%。中科智廖劲松则表示,虽然公司业务仍呈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单纯从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业务来说,影响虽然不明显但也确实有所下降。“利率上调这么高,企业承受不了。”他预计整个行业业绩有可能下降10%~20%。
“信贷紧缩,担保公司必定会受到一定影响。现在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要求更高了,对担保公司的要求也更高了,甚至可能会有选择性地中止或暂停与个别担保机构的合作。”银汇总经理赵瑾告诉记者。而据媒体报道,建设银行目前暂停了与部分担保公司的合作,待重新评估之后再行签署合作协议。
银行服务被称雷声大雨点小
“顺德好企业或大企业太多,银行不愁没客户,所以一些效益一般的中小企业,银行根本不管。无论是银行还是担保公司永远都只是锦上添花,没有雪中送炭的。”佛山某节能设备公司陈总不无抱怨。
“在信贷紧缩的前提下,收缩战线,将资金集中到优质大客户上,必然成为银行一致的应对策略。”安邦咨询公司分析师程默表示。而一相关政府机构人士则告诉记者:“现在很多中小企业根本不是贷款难的问题,而是根本贷不到款。”
尽管自2003年开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便已经提上相关政府部门的案头,但一政府官员则告诉记者,各银行真正开始关注中小企业贷款问题则自2006年银监会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开始。尽管目前包括外资银行在内的银行均表示,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增长迅速,但对各商业银行表现出的各种招揽中小企业客户的积极姿态,另一相关政府部门官员则直言不讳地对记者表示:“作秀的成分居多,信贷紧缩第一个死掉的就是中小企业。”“各个商业银行都在各试各法开展中小企业业务,但说实话,还是雷声大雨点小,能真沉下心来做的没几家。”浦发银行王珏也表示。“如果以我们的中小企业标准来算,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量都没有我们大。如果以国家标准来定,我们2007年对广东地区发放的企业贷款(150亿)基本都算是中小企业贷款。”而另一银行人士则告诉记者,某国有商业银行去年对广东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也才60亿左右。
王珏告诉记者,浦发银行所定位的中小企业只局限于总资产在1亿元以下的企业,比国家定义的总资产4亿元以下为中小企业的标准更加狭窄。该银行自从去年3月份正式开展广东地区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目前广东分行的中小企业客户达3200多户。据其介绍,以浦发定义的中小企业标准来算,浦发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额占其企业贷款发放额的20%,但因进入广东时间短,2007年对广东(不包括深圳)总资产为1亿元以下的中小企业贷款发放量则仅占其广东企业发放贷款总比的5%~6%。
一政府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网点多,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绝对放贷规模上,仍处于较高的位置,但真正想做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却是中型股份制银行以及一些农信社,但因网点少,人力资源欠缺,有些股份制银行在整个广东可能就只有一个广州分行,在二线市县没有网点,相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他们更显得有心无力。同样,自2003年全面进入中小企业贷款业务领域的国家开发银行,2007年对广东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也仅为20亿,占其广东企业发放贷款的比例不到3%。
作为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扮演着更多政策引导性的角色。卢恩健认为现在的中小企业犹如当年仅有国家开发银行首先进入的基础设施领域。“中小企业贷款也处于一个前期阶段,我们要摸索一个支持中小企业的方式。中小企业对银行资金需求量很大,相信用不了多久,中小企业客户就会成为各个商业银行争夺的资源。”卢恩健的看法颇为乐观。
一些外资银行也开始关注中小企业这一商机。汇丰银行即开始凭借其国际平台优势,打出助珠三角中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旗帜。而另一外资银行人士也告诉记者,该行从2006年开始涉足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目前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是其增长最快的业务。“因为网点少,所以我们的贷款也都是投放给信用度较高的中小企业。”该人士告诉记者。作为中小企业的聚集区域,珠三角企业的生存境地有着太多的方向标意义。而对于已处转型升级阵痛期的部分珠三角中小企业而言,资金的意义也许并不仅仅限于维持生存。正如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所言,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提高附加值,或实现产业转移,中小企业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然而,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及创投、风投行业尚待完菩之时,作为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主力军――银行,对珠三角中小企业也仅有或许不到15%的倾斜度。
据统计,目前中国民营企业中99%为中小企业,正是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提供了全国75%的新增就业岗位,也创造了近50%的社会财富。但也正是这样一个群体,资本占有率则仅有百分之十几。资金紧缺成为这个企业大家族中相对的弱势群体由来已久的“症候”。有意思的是,记者走访的一些拟上市中小企业负责人则告诉记者,很多银行主动上门询问公司是否有贷款需求,这其中也包括一些高门槛的外资银行。这些企业的共性便是位处地方甚至全国细分行业龙头,发展前景良好,融资渠道多样。
相对应的则是,众多融资渠道单一的中小企业则愿以远高于市场利率的价格贷款,却依然求之不得。可见,无论信贷宽裕或紧缩,唯一不变的便是银行“锦上添花”式的资金扎堆效应,缺资金的依然只是那些发展相对弱势的绝大部分中小企业。但也正是这绝大部分企业,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劳动力成本增加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叠加呈现时,面临着更为强烈的转型升级需求,而资金紧缺及融资成本高企,也许便是压断其脊梁的最后一根稻草。
篇9
关键词:民间借贷;新农村;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3
民间借贷是指民众与商业化的正规金融企业之外的组织或个人的借贷关系。依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借贷案件若干意见》第6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适当高于银行利率,但最高不能超过同类借贷利率的4倍,同时利息不得计入本金计算复利。在我国历史上广大民众一直保留着一种热衷于向亲朋好友借钱的民间借贷传统。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民营经济、个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民间借贷现象极为普遍。但是由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及民间借贷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加之各地区的资本供求关系的不同,民间借贷中出现了非法的高利贷行为。那么,地处西北内陆,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和社会相对落后的宁夏广大农村地区,民间借贷呈现出什么样的状况呢?下面就以宁夏盐池县为例对此进行分析说明。盐池县的民间借贷极其活跃,在整个宁夏都可算是一个典型,因此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一、盐池县民间借贷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盐池县民间借贷发展非常迅猛。据调查,2000年盐池县有人口14.9万人,参加民间借贷的乡镇居民户数及信用量约占本县总户数和信用总量的40%以上。全县民间借贷量在3000万元左右,约占全县金融机构贷款的6%,户均民间借贷的收入高于976元,其中高利率占55%。而同期储蓄收入户均416元。2001年和2002年,民间借贷资金余额在1300万元-1500万元,全年累计周转使用金额在4500万元左右。从借贷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即借钱还钱和借物还钱。其中,借钱还钱型约占多数,是民间借贷的主要类型。借物还钱型约占少数,即贫困农户由于资金短缺,一般在春耕农忙之时,向农资经销商打条借化肥等生产资料,待秋收后连本带利还清。
(一)盐池县民间借贷的特点
1.借贷资金的渠道多元化
一是出现了放贷专业户。县城还有十几家当铺、寄卖行也充当着专业放贷户的角色,其中一些在登记注册后便从事非法集资与非法放贷。 二是用个人收入或积蓄参与放贷获取高额利差。其中包括一些工薪阶层的人们,他们委托中间人或者是比较可靠的人放贷,从中获取利息,这种现象在盐池县也很普遍。三是一些比较有势力的人从农村信用社借到低利率的贷款,然后以高利率转贷给其他急需资金的人们,从中赚取利差。
2.借贷资金的用途多样化
民间借贷资金的用途可以分为生产经营性借款、生活消费性借款和非正常性借款三种。其中生活消费性资金多用于建房、婚丧嫁娶、治病救人及子女上学等,其借贷数额小。生产经营性借贷资金多用于买车跑运输、做生意等,借贷数额大。非正常性借贷指用于生产经营和生活消费之外的借款,如用于赌博、贩毒、吸毒等。据调查显示,盐池县城的民间高利借贷资金的90%以上用于生产经营资金具体分布在以下行业中:建筑行业、汽车行业、草籽贩卖业、原油打井业、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企业生产经营及周转资金。(加油站、储油库、药品经营)
3.借贷的利率高低不齐
据调查显示,盐池县城的民间高利借贷利率一般在20‰-50‰之间,即通常所说的月息在2分-5分这个区间。春秋季为民间借贷活跃高峰期,在此期间资金的需求量超过资金的供给量,借贷利率也随之上涨,达到3分-5分,最高为1角。借贷方式县城与乡村表现出差异性。在县城里一些放高利的专业户和一些当铺、寄卖行这些大放贷要有担保和低压,有的借贷合同契约不亚于正规金融机构,有些还不至于要一个担保人。而农村借贷就比较单一,主要是打借条的信用借贷,借贷双方在借条上写清楚借贷金额、借款期限、利率等,然后签字按手印。这种借贷多发生在熟人之间,大多知道对方的根底,即使是通过中介人,双方也不陌生,但是这种单一的信用借贷无疑增加了许多风险。
(二)盐池县民间借贷活跃的原因
1.农村信贷资金缺乏,正规金融服务不能满足农户借贷需求
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四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等多种渠道。自1996年我国金融体系改革以来,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市场。1999—2001年是宁夏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撤并的高峰,共撤并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158个,盐池县中行、建行已退出,唯一的一家工商银行也准备退出。与此同时,迅猛发展的邮政储蓄填补了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撤出县域产生的空缺,它们只存不贷,对农村资金起了一种“抽水机”的作用,加剧了农村资金的缺乏。盐池县,从1996年至2004年上半年 期间,邮政储蓄存款余额由746万元增加为7309万元,存款净增额由357万元增长为1823万元。虽然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但由于其体制不健全,使其在经营中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如历史包袱沉重、不良资产比例大、筹资成本高等原因,导致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来源不足,对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依靠性较强,很难求得满足农村市场资金需求与自身稳健发展的平衡。另一方面,我国农村信用社目前的性质决定了它不是“扶贫银行”,它的目标是赢利,它关注的重点和服务的对象,基本上不是农村贫困户,正所谓“贷富不贷贫”,造成金融服务的空白和断层,在加上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手续繁琐,可提供的贷款额度有限,客观上为农村民间借贷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篇10
一、利率市场化的具体内涵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金融交易各自的特点自主决定利率。同时,利率市场化并不排除国家的宏观间接调控,即政府可以利用经济手段在市场上间接影响资金供求状况从而影响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的内涵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金融交易主体有利率决定权
金融活动不外乎是资金富余部门和资金短缺部门之间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金融交易主体应该有权对其资金交易的规模、价格、偿还期限等具体条款进行讨价还价,讨价还价的方式可能是面谈、招标,也可能是资金供求双方在不同客户或服务商之间反复权衡或选择。
2.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
金融交易双方就某一项交易的具体数量、期限、风险及其具体利率水平所达成的协议,可以为整个金融市场合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利率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这个由市场选择的利率结构比起利率管理当局测算并制定的利率结构更合理。
3.同业拆借利率和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
市场利率水平只能根据交易量大、为金融交易主体所普遍接受的利率水平来确定。从其他国家的经验,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是市场上交易量最大、信息披露最充分从而也最有代表性的利率,也是衡量市场利率水平涨跌的基本依据。
4.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
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主张放弃政府的金融调控,正如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样。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政府或中央银行对金融的调控只能依靠间接手段,例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供求格局,从而间接影响利率水平;或者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和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从而改变市场利率水平。在金融调控机制局部失灵的情况下,可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金融行为进行适当方式和程度的窗口指导,但这种手段不宜用得过多,以免干扰了金融市场本身的运行秩序。
二、利率市场化的意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作为调节社会资源分配,反映资金供求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因此,实现利率市场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金融体制,有效利用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防范金融风险,稳定金融秩序,并适应金融全球化的趋势。国有银行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主体,加快国有银行改革,是适应国际金融竞争的需要。利率市场化有助于国有银行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国有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必须考虑市场利率的风险,关注利率变动对其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促进国有银行向商业化转轨。
2.有利于宏观经济调控
利率市场化有助于建立社会投资和消费的市场传导机制,使中央银行可以有效利用利率变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中央银行要通过运用基准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来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调控工具,影响商业银行的市场行为和价格决定能力,其前提是利率必须放开,至少是有较大的灵活性,使利率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为利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一个有效的作用空间。
3.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
利率市场化可促使资金按收益的高低在社会生产各部门间进行分配,通过有效组织资金来源、合理安排资金投向,提高投资效率,达到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率市场化也可以协调各生产要素的使用比例,充分发挥我国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实现利润最大化,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三、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制约因素
1.利率管理体制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利率的决定权一直高度集中于国家。国家通过中央银行对利率进行管理,作为货币管理当局的中央银行只是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的部门,缺乏制定利率政策的主动权和利用利率政策的灵活性。这种管理体制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利率对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同时,由于受管理体制的制约,利率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有一个时滞效应。而市场信号具有不确定性,使利率政策取向难以把握,有时作用不明显。
2.金融市场的发育还不完善
我国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仅在整个金融机构体系中,而且在各自的主营业务领域中都处于垄断地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目前存贷款市场约65%的份额。它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近80%的贷款是向国有企业提供的。其他金融机构不能真正在市场利率形成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众多的经济主体被排斥在金融市场之外。由于竞争不充分,形成的利率就不是均衡利率。资金价格信号的失真,不仅会影响市场资源配置作用,还会使中央银行失去观察货币供求状况的重要参数,导致货币调控出现偏差。
3.资金在不同产业和地区之间的流动还不顺畅
目前一方面由于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行业垄断、地区垄断和所有制歧视,使得资金不能在不同产业、地区、所有制之间及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另一方面,由于自然、历史、经济环境和市场化程度不同等多方面原因,产业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资金利润率差别很大。这既是资金没有充分流动的结果,也是资金难以充分流动的原因。如我国西部地区,本来其矿产资源及产品在全国占绝对优势地位,不少稀缺或特殊资源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这些资源产业基本上仍处于受干预或被管制状态,其他方面的资金难以投入。既压抑了市场机制作用,使西部的产业优势长期难以发挥;又加剧了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程度,拉大了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吸引投资的难度加大。因此,政府除了采取必要的财政投资、拨款等直接手段调节外,还应大力推进西部经济的市场化进程,采用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税收、投资、信贷、利率等间接手段,引导资金向西部地区流动。
4.企业和银行还未实现完全的独立经营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与银行之间存在资金“供给制”关系,企业的资金需求主要靠银行贷款解决。银行的贷款规模又决定于信贷计划指标。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和银行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尚未实现完全的自主化经营。许多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关系不明晰,自我激励和约束力差,投资的利率弹性很小。在这种情况下,利率难以起到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变迄今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
利率体系内在功能的释放及其运行效应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利率市场化不可能孤军深入、单项突出,必须在整体战略上强调配套改革,为利率体系作用的正常发挥创造相应的内外部环境。
1.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尤其是货币市场
放宽中央银行对货币市场的限制,以便发现资金的市场价格,并以此作为中央银行进行利率政策操作的参照指标,依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进行灵活调整。
建立面向所有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和个人的全国统一的债券市场,沟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目前要加快建设债券市场托管、清算等基础设施,完善市场发展的技术条件,积极开通银行柜台交易,扩大市场覆盖面,培育人和做市商。
完善票据发行和贴现机制,特别是通过制订相关政策扶持票据二级市场的建设和推广应用商业票据,鼓励票据业务量比较大的商业银行走业务联合的道路,形成全国性的票据流通市场,激发企业利用票据的积极性,为央行再贴现率的制定提供更准确的市场信号。
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机制,增加交易品种,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服务,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提高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的能力,扩大基础货币的投放。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化建设中的基础工程涉及到金融发展的各个方面,且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因此,应做好相关配套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建立社会信用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包括公共财政和外汇体制改革的步伐,完善各项金融法规,增强金融法规的可操作性,以确保利率机制的有效发挥。
2.加快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
多元化明晰的产权结构是构建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核心,只有在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本结构中大力增加企业法人、民营经济、个人乃至国外资本等非国有股份比重,实现国有金融产权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从而形成刚性约束的资本经营机制,才能解决现行国有商业银行因所有权主体单一、产权模糊而导致的种种弊端,真正确立国有商业银行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保障独立自主的经营和决策权,实现责权利的统一和经营收益与经营风险的有机结合。
股份制是西方商业银行普遍的产权形式,当前在我国金融业中最有竞争力的当属股份制的非国有商业银行。但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很大,要对其从总行到分支机构同时实行股份制改造,必须吸纳庞大的社会资金,难度很大,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是按国有独资公司的要求,改革现行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二是向部分企业法人、基金组织出售商业银行的部分股权,形成责任有限公司;三是在上述基础上,发展成国家控股的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等广大中小金融机构也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明晰的产权体制。一是对城乡信用社资本金中历年积累形成的集体财产作出明确合理的界定和分割;二是目前中小金融机构的大多数股东是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它们本身的产权就不明晰,处于人人所有却无人负责的状况,必须尽快加以规范,同时要加大非国有股份的比重;三是根据股权结构建立起中小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三会”的地位和职能,充分发挥其在中小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决策和监督作用。
3.硬化金融交易规则
具有有效约束力的金融交易规则能够确保交易主体遵守秩序,维护信用制度。在此种情况下,交易双方将根据资金市场的实际情况,确定资金使用权转让的价格,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利率才能真实地反映资金市场的供求状况。否则,必然会导致资源的错误配置。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所积存的大量呆坏账就是由于历史原因而使金融交易规则成为软约束,资金的使用效率非常低下,企业赖账现象普遍存在,利率作为资金使用的成本对企业所起的调节作用很小,资金的使用基本上是进行信贷配给。最终,一些有良好成长性的企业因无背景得不到信贷资金,不得不转求民间资金的帮助。
这样,资金市场被分割成两部分:以国有金融机构为主体组成的正规金融市场和民间金融市场,导致利率也被分割成两部分:正规市场利率和民间利率,从而扭曲了利率结构。但在一个有有效约束力的金融交易规则、统一的金融市场上,就不会产生利率扭曲。金融交易规则软约束、信用制度薄弱与我国市场经济建立时间不长、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加强金融业立法、教育社会公众增强信用观念、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是硬化金融交易规则的重要途径。
4.强化金融监管
利率市场化要求有一套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使金融机构能够稳健运营。若金融监管不严,金融机构盲目乐观,发放高风险贷款或进行高风险投资,将导致大量的资金流入投机市场,从而抬高利率。而正常的投资由于受投资边际效益的约束,不能支付高利率使得投资增量不能扩大甚至使投资总量萎缩,其结果是利率大幅震荡,阻碍经济的正常发展。
我国近几年加强了以防范金融风险为核心的金融监管。但监管手段和能力还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不能动态地、连续地监控金融企业的运营。
因此要建立严格的监管体系。不仅监督金融企业的资本充足率,而且要对其资产负债表进行分析跟踪监督;在产权国有的情况下,尤其是要加强对金融企业的纪律约束,建立风险监督机制,运用预警指标体系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5.加快进行国有企业的债务重组与制度创新
企业是经济的微观基础,使企业和银行行为规范化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条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能够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惟有如此,企业才能对利率的变动作出灵敏的反映。
我国国有银行要进一步向商业银行转变,在保持国家控股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地吸引其他社会资本参股,进行股份制改造,以提高对企业的约束力。其经营要以盈利为主要目标,按照资金供求规律进行运营;对于国有独资企业,要从外部加强监控,或者进行产权改造,把其改造成真正能够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
6.保持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