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范文
时间:2024-02-26 17:5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日前,财政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该路线图指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和紧密同步。同时,财政部还将出台包括开展宣传培训在内的多种举措,确保所有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及时掌握准则的变化,使修订后的准则得到有效应用。在这份最新出炉的路线图中,财政部表示,持续趋同的时间安排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进度保持同步,将争取在2011年年底前完成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相关项目的修订工作。修订后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仍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等部分构成。
证监会
首次制订表格化财务报告披露格式
为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2009年度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质量,增强信息披露规范的操作性及透明度,证监会近期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进行了修订。2010版规则首次制订表格化的财务报告披露格式,完善了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公式,对计算同一控制企业合并下报告期期末和比较期间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作出明确规定,并新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反向购买情况下每股收益计算规定。上市公司自2009年年度报告起应按照修订后规则要求编制并披露财务报告。拟上市公司的申报财务报告审计截止日为2009年12月31日及之后的适用2010版规则。
审计
2012年我国所有审计项目将开展绩效审计
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4月12日在北京开幕的“世界审计组织第六届效益审计研讨会”上表示,到2012年,我国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将开展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对政府行为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根据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审计署将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到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
被纳入现场检查范围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4月20日表示,证监会对2001年的《上市公司检查办法》进行了全面修订,并更名为《上市公司现场检查办法》,延伸了现场检查的范围。2001年的《上市公司检查办法》规定的检查范围主要限于对辖区内上市公司进行检查。结合证监会的监管实践,本次修订对现场检查范围作了一定延伸,不仅包括上市公司及其所属企业和机构,还规定,如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涉及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并购重组当事人、证券服务机构等有关单位和个人的,可以一并在检查事项范围内进行检查。这一变化的原因:一是全流通形势下,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往往与众多的利益主体密切相关,相关各方尤其是大股东、实际控制人等在上市公司规范运作过程中列其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二是必要时扩展检查范围,增强威慑力。
税收
国家税务总局
明确今年反避税工作重点
据《中国税务报》报道,国家税务总局对今年的反避税工作已经进行了具体安排,建立健全工作规程、加大反避税调查力度和推进双边磋商进程被放在首要位置。今年,国家税务总局将加大对无形资产和股权转让等关联交易的关注度,改变当前单纯以有形资产购销和传统简单制造业作为调点的反避税工作模式,鼓励各地积极探索无形资产和股权的合理作价方式。此外,将特别关注“走出去”企业的转让定价和受控外国公司管理问题。
增值税和车船税
年内将完成立法
近日,国务院颁布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其中,力争年内完成的重点立法项目有56件,包括提请审议增值税法草案(财政部、国税总局起草),提请审议车船税法草案(财政部、国税总局起草)和修订发票管理办法(国税总局、财政部起草)。另外,在需要抓紧研究、待条件成熟时提出的116件立法项目中,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国税总局、财政部起草)和船舶吨税暂行条例(财政部、国税总局起草)两个项目位列其中。截至目前,我国实际征收的20个税种,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的仅有《个人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法》,其他各税种都是经全国人民大会授权立法、由国务院以暂行条例或条例的形式实施。
发改委: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将享受税收优惠
国家发改委日前提出《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在能源问题上进一步加强管理。今后,对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将暂免征收营业税。对其无偿转让给用能单位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免征增值税。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符合税收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条件的,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与节能服务公司签订符合条件的能源管理合同的用能企业,按照能源管理合同实际交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合理支出,均可以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区分服务费用和资产价款进行税务处理。
政策法规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18项,连同此前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根据安排,指引将从2011年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交所、深交所主板上市的公司当中施行。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将择机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
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
正式
4月13日,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提出我国将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扩大开放领域,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严格限制“两高一资”和低水平、过剩产能扩张类项目。《若干意见》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公开发行股票、发行企业债和中期票据,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信贷支持。稳步扩大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境外主体范围。《若干意见》指出,支持A股上市公司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规范外资参与境内证券投资和企业并购,依法实施反垄断审查,并加快建立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
金融
我国
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
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春季会议4月25日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这次改革使中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目前的2.77%提高到4.42%,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本次改革中,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共转移了3.13个百分点的投票权,使发展中国家整体投票权从44.06%提高到47.19%;通过了国际金融公司提高基本投票权以及2亿美元规模的特别增资方案,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公司整体的投票权从33.41%上升到39.48%。我国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发言中指出,世行的投票权改革方案体现了提高发展中国家在世行的发言权和代表性的要求,是迈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等分享投票权的重要步骤。
境内上市公司
可分拆子公司创业板上市
日前召开的创业板发行监管业务情况沟通会传出消息,目前证监会已允许境内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到创业板上市,但需满足6个条件:上市公司公开募集资金未投向发行人业务;上市公司最近3年盈利,业务经营正常;上市公司与发行人不存在同业竞争且出具未来不竞争承诺,上市公司及发行人的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与发行人之间不存在严重关联交易;发行人净利润占上市公司净利润不超过50%;发行人净资产占上市公司净资产不超过30%;上市公司及下属企业董、监、高及亲属持有发行人发行前股份不超过10%。
国际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指控高盛集团欺诈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4月16日将高盛集团诉上法庭,指控该集团及其一位副总裁在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陷入衰退时欺诈投资者,高盛设计并销售了一种基于住宅次贷证券表现的抵押债务债券(CDO),高盛没有向投资者透露该CDO的重要信息,特别是未向投资者披露美国大型对冲基金公司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对该产品做空的“关键性信息”。投资者因此遭受的损失可能超过10亿美元。高盛集团回应称,上述指控“在法律上和事实上完全没有依据”,高盛集团是一家成立于1869年的全世界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高盛被视为意在“杀一儆百”,是美国政府打击金融危机期间金融衍生品欺诈的一次关键行动。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篇2
关键词:会计;继续教育;会计准则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3-0179-0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会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从而会计继续教育出现,引导人们学习、理解、应用最新的政策法规、最前沿的实务案例、最经典的会计理论著作。现在,会计继续教育已然成为会计从业人员必不可少的成长基础。
通常情况下,会计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颁布和修订是不连续的、分散的。会计法规变革具有周期性,特点是从基本稳定到不稳定,最后到另一个基本稳定状态,这是处于稳定期的规章制度变革特点。我国的会计准则有两个: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财政部制定的基本会计准则主要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以及各主要项目的核算原则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基本要求,总共有10章66条。依据基本会计准则制定的具体会计准则是对有关企业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按照主体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三种:一是对其共同业务的具体准则,如收入、存货、投资等;二是对其特别行业基本业务的具体准则,如银行业等;三是对其披露的具体准则,如现金流量表等。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会计准则的改革与探索阶段(1978―1992年)
1978年后,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1985年3月和4月,财政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和《中外合资经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试行草案)》,这是第一次引用国际通用会计处理方法,这就是现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套体系的最初的形式,是会计制度迈向国际化的起点。
二、会计准则体系开始成立阶段(1992―1997年)
1992年11月30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于1993年7月1日生效在全国所有企业施行,紧接着陆续出台了大量借鉴国际惯例的分行业会计制度,把全国各行业的企业会计工作统一到一个标准上,实现了会计指标的工程统一。紧接着财政部于1995年4月、7月、9月陆续制定颁布了30个具体会计准则。
三、会计准则大力发展阶段(1997―2006年)
1997年5月22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于1997年1月1日实施。在这之后,又先后颁布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以及大量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新颁布的准则只适用于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仅适用于一部分。
四、会计准则体系不断改善阶段(2006―2014年)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包括首次的22项新具体准则和16项具体准则)组成的新会计准则,要求2007年1日起在上市公司率先执行。这次的会计准则体系在总体上完全借鉴了国际惯例,与国际准则基本一致,同时,针对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及法律环境,针对经济发展的各项经济事项及交易,选择了与之相符的会计处理方法,这是一个重要里程碑。
五、会计准则趋同成熟阶段(2014年至今)
为了促进《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不断趋同,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开始不断改革完善。2014年初,财政部对会计准则进行改革修订,规模之大、影响之深都是空前的。总共修订6项会计准则,了3项新准则及1项补充规定,于2014年7月1日起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内施行,鼓励在境外上市的企业提前执行。新的会计准则主要有《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第37号、第41号具体准则所涉及的是财务报表的披露;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说的是公允价值是如何确定的,涉及方面主要是评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是新修订的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主要是将合营安排分为了共同经营和合营企业两个部分,共同经营和合营企业各自有一套会计处理方法;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和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是众所周知的重难点。从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颁布至今,其实施范围正在逐步扩大,预计不远的将来全国范围内绝大部分企业都将统一执行新准则。
为了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本质上趋同,根据我国企业和资本市场发展的状况,2014年7月29日,财政部决定,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第五项修改为:“(五)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计量。”即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进行了修订,公允价值就是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这一修改具有重大意义,预示着一个以基本准则为主导、包含41条具体准则(后续或许还会有新准则)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诞生。此次修订及制定的“公允价值准则”成为亮点,公允价值设定受益计划这两项已经与国际会计准则别无二致。
总之,会计准则变迁就是会计国际化趋同过程,是会计规范体系逐步完善过程,是会计准则逐渐取代会计制度过程,同时也是实现交易费用最低化过程。为了紧随国际会计准则变动,会计准则变化相对较为频繁,但这对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建新.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成就与发展趋势[J].中国总会计师,2006,(2).
[2] 陈佳颖.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研究[J].财会月刊,2007,(5).
[3] 葛家澍.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J].会计研究,2006,(3).
[4] 李晖.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民营科技,2009,(6).
[5] 李应芳.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J].时代经贸,2008,(6).
[6] 陈力娜.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分析[J].中国经贸,2014,(9).
Talking about the contents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accounting in 2015 -- Enterprise Accounting Standard
WONG Rui
(Hulun Buier Radio & TV University,Yakeshi 022150,China)
篇3
【关键词】会计准则;最新修订;影响;启示
一、引言
我国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具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准则运用指南。在整个会计准则体系中,基本会计准则位于第一层次,具体会计准则位于第二个层次,其主要的任务就是对企业中所有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以及披露。
财政部于2012年先后印发了8项具体会计准则修订的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会产生哪些影响,以及这些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本文主要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二、企业会计准则最新修订的影响
(一)“整合”重点,“修补”不足
我国现行准则中对一些问题的讨论和整理比较零散,征求意见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比如,新准则以前,有关企业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散见于《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之中。现有准则对企业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不够全面和充分、准则披露对象也不够全面,企业会计准则第X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征求意见稿)中整合并优化了在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中权益的披露,增加了在结构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
(二)提高财务报表信息质量和透明度
2012年的8项准则的涉及到了财务报表的各个方面,新准则征求意见稿考虑了我国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参考了国际准则的内容,起点高、互补性强,更加真是的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成果、现金流量以及预测企业的前景。而意见稿中对我国现有企业会计准则中不完善、不欠当或者范围有限的规定重新进行规范后,财务报表信息质量无疑是会提升的。
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和信息质量息息相关,信息质量的要求也是从可靠性到相关性到透明度逐步发展。因此,新准则征求意见稿会同步提高财务报表信息质量和透明度,能更好地满足各相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三)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同步协调与持续趋同
作为全球会计准则的候选者,国际会计准则已经得到来自100多个国家的普遍认可和接受。1992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重要的一步; 2006 年2月,中国财政部正式宣布我国会计准则将从2007 年1 月起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2010年4月,财政部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提高了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度;2012年我国财政部修订了8项企业具体会计准则,每一项准则都是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后,对相应准则进行研究和借鉴而制定的,时至今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实质上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三、启示
(一)确保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过程中要坚持立足国情
全面趋同不等于完全等同,它是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的主动选择过程。应该允许世界各国立足本国国情,在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完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独特之处。
会计准则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基于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市场环境,我国的经济以及金融市场还不够发达,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应当是在充分看清我国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建立的。国际准则的趋同不等同于直接采用,我们应该理性对待我国企业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在保持持续趋同的同时,争取话语权,切实维护我国的利益。
(二)强化我国的会计准则的执行机制
会计准则一经制定,各企业就应该按照准则执行,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做好准备,使自己的会计准则能更好的与国际接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随着经济环境动态变化,我国企业准则借鉴国际准则制定或修订一系列的准则之后,更应该坚定不移的执行,这样才不会使与国际准则的实质趋同成为空谈。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不仅包括企业会计准则本身的国际趋同,更要建设会计准则的执行机制,使执行机制成为会计准则强有力的后盾,保障其得到有效地贯彻落实;在准则执行过程中,还要考虑准则的“经济后果”――会计报告对不同利益群体的经济影响,不同利益群体可能会度量自身的利弊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阻挠一项正确的准则的实施,财政部应该综合考虑这些信息制定执行机制,使会计准则得到有效执行。
四、结论
经济环境在变化,国际规则也在改变,我们应该立足本国国情的前提下与时俱进,相应地修订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征求意见过程中,应该广泛征求和听取各方的意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新准则实施后,在坚定不移地遵守的同时,理论界还应该做好实证研究,用事实检验准则的效果,及时做好反馈和指导。
主要参考文献:
[1]丁静,郝新华.合营及控制成为准则修订关注热点.财会信报,2012
[2]汤戈迪,李芳.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几点思考.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9)
篇4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中国与世界的交易越来越多,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到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数量不断增多,中国吸引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在呈上升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存在差异,相应的利润和报表数据都有差别,给在海外上市的公司造成相应的困难,因此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成为大势所趋。财政部制订了新企业会计准则。2007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但应用中发现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资产减值
一是各个准则对减值内容的规定详细度不同。尽管准则规定了一般的出现减值迹象的条件,但在具体应用时,企业会计人员没有实际的经验,无法将准则规定的减值迹象的条件和实际出现减值的迹象相对应,无法将理论完全正确地应用于实践,这需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
二是新会计准则中没有规定企业应该采用哪一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计提比例也没有确定,这都是由企业自行确定的,这留给企业很大的操纵利润和粉饰报表的空间。如,应收账款在用余额百分比的方法确定坏账准备的数据时,计提比例选择1%或10%,确定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同,对利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三是计算可收回金额需要确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但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需要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未来现金流量和贴现率,但在实务中,企业没有完美的条件来预测未来现金流量,因此预测未来现金流量是很困难的,且企业很难准确地估计贴现率,这使得国家难以制约企业计提减值准备,很多企业就会钻空子,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给自己后路,常常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二、会计计量
一是由于个人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同,对同一个会计计量属性,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可能产生较大的分歧。
二是若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也可以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违背了可比性准则。
三是由于个人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同,对同一个会计计量属性,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可能产生较大的分歧。
三、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
新准则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是由治理层、管理层、会计人员三者之中的谁来选择没有统一规定,如资产减值准则规定,企业管理层在合理和有依据的基础上作出最佳估计,并由管理层批准。其他准则无明确规定。
而且现在由于不同企业所在行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环境不同,企业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有自由选择的空间,上市公司常常滥用这种自主选择的自由来进行财务操控。
因此,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是由治理层、管理层、会计人员三者之中的谁来选择,都需要财政部出台解释加以明确。
四、会计估值技术
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会计估值技术,但企业会计准则并没有对会计估值技术提供详细说明。
此外,各公司采用的依据与方法形式各异,相当一部分采用估值,但客观性与公允性存在质疑,以致难以保证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为使企业会计准则的应用更加符合企业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规范资产减值测试基本要求
一是财政部及专家需对资产减值的会计准则进行研究,并出台解释公告且大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财政部应以解释公告或专家组意见的形式规范资产减值测试的基本要求。此外,企业应更加重视备查账中记录的相关内容。
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要求,需要会计人员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如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可收回金额的确定等。会计人员的素质提高依赖于会计人员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及时将会计准则的内容及更新讲解给会计人员,是他们充分理解会计准则的要求。
二是加强对资产减值的要求,把会计准则改为对任何资产减值损失都不得转回。
2.禁止企业对同一会计事项采用多种计量单位
财政部应禁止企业对同一会计事项采用多种计量单位,从而提高会计资料的可比性。
3.财政部出台相关会计准则具体明确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由谁来选择
这样,会计人员、管理层、治理层各司其职,改变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中的混乱局面,限制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保证了企业会计准则的正确实施。
4.及时补充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相关内容
及时补充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关于会计估值技术及公允价值相关的问题。
具体的讲,一是降低估值技术的复杂性,寻找相对比较简单的估值技术,使会计人员易于掌握,建立普遍适用的技术模块。
二是有关部门应搜集、存储行业市场信息数据资料,以便获得与会计估值相关的信息;加快市场经济信息化建设,加强企业与市场的网络联系,并及时收集公允价值的相关信息。
三是财政部对操作中的难点问题进行集中动态有效指导,并鼓励企业将公允价值的估值外包给专门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第三方有专门的估值技术,且有更多的渠道和国外先进机构进行交流,可以接触到新的易行的估值技术,他们给的估计价值也比较可靠,并杜绝了企业内部利用估值操纵利润。还可以参考国际会计准则,对市场进行调查,给会计人员以参考。
参考文献:
[1]吴可夫.实施新会计准则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财务与会计,2011,(5)
[2]黄玲.新会计准则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J],科技资讯,2011,(25):225
篇5
一、两者定义不同。企业会计准则是指公认的企业会计核算原则和规范,是对企业会计对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国际上通称“公认会计原则”。它是人们在会计工作的长期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合法性。在西方,企业会计准则不是由政府制定,而是由民间的会计组织制定,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可,因此被称为“公认会计原则”。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制定并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是指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必须遵循的规范和标准,是对会计科目、会计报表作出的具体规定。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也是由财政部制定并实施的。在西方,通常只有企业会计准则,不存在企业会计制度。
二、两者侧重点不同。企业会计准则是以特定的经济业务(交易与事项)或特定的报表项目为对象,侧重于确认与计量,强调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作出等。企业会计制度则更注重会计科目的设置与运用、会计报表的格式及其编制方法。两者比较,准则更抽象一些,它为会计人员的会计核算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会计处理的基本要求。制度则更具体一些,易于掌握和操作,为广大会计人员所接受。
三、两者框架体系及其适用范围不同。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是由一个基本准则(1993年7月1日实施)和16项具体准则(自1997年陆续颁布实施)构成的。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新会计准则体系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首先在上市公司推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提前执行,力争在不久的时间内涵盖我国大中型企业。(表1)
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按照企业性质和规模,分为《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三个方面,其实施时间及适用范围的规定如表2。(表2)
四、两者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要求不同。企业会计准则只是提供了一个会计处理的原则性规定,对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工作规定得更具体、更详尽,因而缺乏弹性,也并不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也正因为如此,我国会计实务工作者目前还需要可操作性更强的“会计制度”这种形式,以便通过“会计制度”明确本单位应当使用哪些会计科目,发生会计业务时应当记入这些科目的借方还是贷方,期末应当如何编制会计报表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计制度更类似于会计准则的具体操作与指南。
篇6
一、基本概念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由美国管理学教授提出,这种分析方法比较客观而准确的反映一个组织的实际情况。SWOT分析法是把组织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从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及威胁(Threats)四个角度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优势和劣势是从内部分析,机会和威胁是从外部来分析,从中找出利于组织发展的因素,消除不利于组织发展的因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小企业是指经营规模较小或处于创业和成长阶段的企业,包括规模在规定标准以下的法人企业和自然人企业。《小企业会计准则》是财政部于2011年10月,为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目标,对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进行改革而制定的,于今年1月开始施行,原《小企业会计制度》予以废止。该准则的制定借鉴了《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其相关核算方法适用于小企业规模小、业务简单等特点,对小企业的改革、促进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优势分析
(一)利于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小企业会计准则》是财政部基于我国特殊国情及背景,对小企业的核算制度进行的改革,其适用范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并满足小企业条件的企业。我国小企业具有经营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和会计核算业务简单等特点,符合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所规定的小企业或微型企业,都执行该准则,该准则覆盖面更广,为小企业的会计行为提供了标准,使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提高,利于提高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降低其经营风险。同时,为适应小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不符合小企业标准而成为大中型企业或金融企业的,应转为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的选择更加灵活,有利于小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二)改善小企业税收和融资环境 我国大多数小企业的所有者同时又是经营者,其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是外部信息使用者,如税务部门及金融机构。《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充分考虑了小企业的特点及发展需要,尽量与税法协调一致,尽量消除与企业所得税的差异,使小企业的会计行为更加规范,大大提高了其会计信息有用性,利于税务部门了解小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改善其税收环境,降低小企业的纳税成本,减少了小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同时,由于小企业自身的局限性,金融机构无法全面了解其财务状况及信贷能力,所以融资、贷款都比较困难,而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后,利于金融机构全面了解小企业,使小企业贷款融资难度降低,利于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与税法协调一致,可以依靠税务机关的推动力量促使小企业执行该准则。
(三)提高小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小企业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小、会计业务简单等特点,该准则遵循简化的原则,便于小企业的会计操作。规范小企业常规业务的处理,不涉及资产减值、合并报表等业务复杂的业务处理,会计计量不采用公用价值而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其简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及利润的分类。同时简化报表,小企业的财务报表不要求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简化附注内容等,小准则的这些规定有利于规范小企业的会计行为,减少其工作量,便于操作处理会计业务,提高小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财务管理水平,降低其经营成本,使小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提高。
(四)减少会计职业判断 会计实务操作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操作过程需要会计专业人员的分析判断,会计人员要有很强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为,才能保证其会计行为的可靠性和客观性,得到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而企业的经营活动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的会计行为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合理的职业判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业务比较少和简单、小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低、小企业的会计操作不规范,导致小企业的会计职业判断不合理。《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小企业的常规业务及日常活动用客观标准来规范,这样就减少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提供帮助。例如小企业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资产不涉及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等,使得小企业的会计核算难度低,使《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难度也降低了。
三、劣势分析
(一)背离《企业会计准则》 《小企业会计准则》基于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很多会计处理采用简化处理,例如,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对于实际发生的损失直接计入“营业外支出”,而这个科目是核算企业的非日常经营活动,而《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对资产的减值处理,就和这一概念冲突。同时,对于金融资产不采用公用价值计量模式,自从2007年以来,我国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以来,会计核算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而《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但是小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其实质上多处用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如一些资产评估价值其实就是公允价值的应用,这样实质上的运用虽然简单,但是易造成概念混乱。《小企业会计准则》基于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及我国的特殊国情制定的,用于规范小企业的会计行为,但是其中有些规定与《企业会计准则》背离,相同的经济业务采用不同会计科目,会计核算方法也不同,小准则中有很多规定都与企业会计准则不一致,如还有报表项目列示等等,这些都不利于两个会计准则的对接,不利于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我国会计体系的发展。
(二)小企业自身的局限性 小企业有经营规模小、业务核算简单、会计操作不规范、会计机构不健全等特点,小企业的拥有者往往就是经营者,在实际的会计操作中,很多经营者都是贪图短期利益,目光短浅,专业素养较差,没有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规范,有时甚至迎合业主,违规操作,造成其会计信息不可靠。同时小企业的拥有者只重视企业盈利与否,不关心会计基础工作,小企业日常业务不规范,如会计账簿的设置管理、会计档案的处理等等,这些小企业自身的局限性都制约着《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
四、机会分析
(一)实施循序渐进 财政部规定从2013年1月1日全面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 自新准则颁布到实施有一段时间,鼓励小企业可以提前执行,这一规定使得小企业有足够的时间为实施新准则做好准备, 小企业有时间适应新准则新的变化及创新。同时,不符合小企业标准的微型企业可参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对于已经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不必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 可见,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是循序渐进的,不是急于求成。
(二)国家政策倡导 为了实现我国企业会计的相关法律规范与国际规范趋同的目标,《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在2007年全面实施,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财政部规定今年1月份小企业全面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原小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已经不能适应小企业的发展,并且与新企业会计准则背离,不符合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国家鼓励小企业积极执行新准则,废止原小企业会计制度,为《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铺平道路。
五、威胁分析
(一)领导层有认识误区 小企业的领导层大多就是经营者,他们往往目光短浅、只关心能否盈利,忽视管理,小企业的发展取决于领导层的管理水平。但是领导层却对小企业的会计行为有认识误区,把会计仅作为其纳税的工具,忽视会计在整个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为了短期的盈利或是偷税漏税,对会计报表弄虚作假;部分企业甚至没有专业的会计工作人员,纳税时就去找个报税机构,这样使小企业的会计制度混乱,《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缺乏一个健康可行的环境,其执行必然困难重重。
(二)原会计制度名亡实存 《小企业会计准则》是国家财政部基于小企业自身特点及我国国情而做出的创新与改革,但是小企业会计制度实施时间久,很多小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会计流程,制度的改变,必然增加其管理成本,影响企业的利润,所以小企业主观上消极执行新准则,而依然采用原制度。同时,由于《小企业会计准则》很多业务操作做出了重大改变,使小企业花较长时间去学习、适应,企业的会计工作要改变调整,会增加其工作量,过渡期可能会很长,减慢《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步伐。
(三)会计人员专业素质低 小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制度不健全、会计基础工作差,这些都与小企业的会计人员专业素质低密切相关。会计人员是会计准则的直接接触者及执行者,对《小企业会计准则》能否顺利执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小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其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低,小企业的经营者重视利润,为了节约成本,忽视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培训,甚至雇佣不合格的会计人员,《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员,而直接执行者的专业素养低、业务能力低,执行新准则的积极主动性差,影响该准则顺利地实施。
六、保障《小企业会计准则》顺利实施的建议
(一)加强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衔接 不管是《小企业会计准则》还是《企业会计准则》都是财政部制定、颁布,用于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只是适用的对象不同,小准则适用对象是小企业,但也有重合的部分,准则规定已经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不用再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尽管企业规模不同,经济业务不同,但是相同的经济业务应该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会计确认计量、会计核算等应尽量一致,加强大小准则的衔接,规范企业的会计操作。
(二)规范小企业的会计行为 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其会计行为不规范,加强小企业会计工作的规范迫在眉睫,健全其会计机构,加强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加强其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会计操作流程,重视会计工作,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日常业务,为《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会计环境。
(三)转变领导层观念 领导层在一个企业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领导层的领导水平决定着企业的发展。会计不仅仅是小企业减少纳税、节约成本的一个工具,会计工作是一项监督管理活动,通过会计工作可以发现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解决其经营问题,要从思想上改变领导层的认识误区,转变领导层忽视会计工作、只重视利润的观念,建立健全的会计机构,加强新准则的培训学习,充分发挥领导层的积极作用,引导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四)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 会计人员是《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直接执行者,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对企业的影响很大,对该准则顺利执行有重大影响,所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能力,利于该准则的实施。企业可以定期举办小企业会计准则培训讲座,帮助会计人员了解熟悉该准则,虽然这样做会增加企业经营成本,但是从长远角度考虑,是有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的。小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提高,才能应对会计准则的变化需要。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篇7
一、财务报告具有决策有用、受托责任双重目标和公共产品的特征,属于企业对社会承担的法律责任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条规定,“企业应当编制财务报告。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根据决策有用观理论,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是企业财务报告的首要出发点,投资者通过财务报告,正确评价企业的现状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作出投资决策;债权人通过财务报告,正确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从而作出信贷决策;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作为经济管理和监管机关通过财务报告,正确评价经济运行,从而作出宏观经济决策。
现代企业制度强调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根据受托责任观理论,企业管理层是受委托人之托经营管理企业及其各项资产,负有受托责任。企业管理层对投资者负责,应当做到资产保值增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对债权人负责,应当按期支付利息并到期归还欠款;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责,应当遵纪守法,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维护、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广义而言,企业管理层应当履行的受托责任还包括扩大就业、安全生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为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企业管理层按照会计准则编报的年度财务报告,反映了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如果企业管理层未能履行受托责任,就有可能被辞退、罢免或遭受法律制裁。
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年度财务报告是一种公共产品。通常情况下,国有企业属于国家投资建立并发展而来的,国家投资的来源是纳税人的税收。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企业价值,上市公司的广大中小投资者涉及社会公众。各类企业通过有效执行会计准则编报年度财务报告,并经注册会计师审计鉴证,从而吸引投资者通过分析财务报告进行投资。企业和投资者是完善和发展资本市场或市场经济的关键要素,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企业只有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才能不断吸引投资者,从而通过市场手段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结构调整;投资者只有不断对企业投资,才能促进企业做强做大乃至进入国际市场。如果企业的财务报告不真实、不公允,或者是虚假财务报告,就会误导投资者,严重损害投资者权益,甚至导致投资者血本无归。这就如同烟酒等假冒伪劣产品会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或导致死亡的道理一样。因此,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公共产品。
基于财务报告具有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双重目标以及公共产品的特征,在我国,确保财务报告真实完整已上升为法律要求。《会计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财务报告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还须由总会计师签名并盖章。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报告真实、完整。这一法律要求不仅仅是一种会计手续,而是单位负责人向财务报告使用者等有关各方作出的法律承诺,即对本单位编报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在此基础上,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编报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经注册会计师签字,也属于对财务报告使用者等有关各方作出的法律承诺,表明被审计的财务报告是否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真实、公允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二、企业根据会计准则编报高质量财务报告,应当重点关注和把握的几大领域
(一)随着会计准则实施范围的不断扩大,做好首次执行会计准则的新旧衔接,构成了编报高质量财务报告需要关注的重要事项
截至2009年年底,除我国所有上市公司2007年开始执行会计准则外,已有3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非上市企业执行了企业会计准则,实施范围从上市公司大幅度扩大到非上市企业。我们的目标是,力争2010年除小企业外,所有大中型企业全面执行会计准则,2011年扫尾。届时,将全面废止行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等原有规定,从而实现在全社会范围内统一会计标准和指标口径,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并完善资本市场。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从2009年1月1日及以后开始执行会计准则的企业,应当做好首次执行会计准则的新旧衔接工作。
三年来,实施会计准则的实践证明,企业首次执行会计准则应当做好新旧衔接,这是执行会计准则的起点和基础。结束旧账转入新账并进行账务处理只是新旧制度转换结果的表现形式,核心是核定企业资产价值、确认各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夯实基础。企业首次执行会计准则,要做好人员培训,确保会计人员团队掌握会计准则体系中的若干政策规定,以及新旧会计政策变更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要做好软件系统的改造,确保财务系统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进行转换;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的附录要求,确定执行会计准则后的新旧会计科目余额对照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编制《新旧会计准则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
企业编制《新旧会计准则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应当重点关注长期股权投资、金融资产、预计负债、所得税、企业合并等项目对期初数的影响,确保新旧会计准则平稳过渡。《新旧会计准则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如下所示:
(二)职业判断是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关键环节,要求会计及相关人员掌握会计准则规定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会计准则有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之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原则导向,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体现了原则为导向。美国会计准则属于规则导向,震惊世界的安然事件,涉及的会计问题反映出美国以规则为导向会计准则的不足,那些具有重大风险的特殊目的实体因此没有并入安然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结果是安然公司的重大风险被掩盖,从而构成安然公司崩塌的原因之一。美国从此开始反思,迈出了与国际准则趋同的步伐。
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通常要求企业根据会计准则规定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作出职业判断。比如收入确认、资产减值、递延所得税、预计负债、债务重组、企业合并、公允价值计量、权益易等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均涉及职业判断。而在规则导向下,企业的交易或事项通常可以直接根据会计准则规定的相关量化标准确认和计量会计要素的金额。
职业判断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一把“双刃剑”,恰当的判断所确认和计量的结果就是真实公允的;反之,就成为调节和操控利润的手段。在实际工作中,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重大的职业判断,还应当由公司董事会或类似机构作出决定。
如何做好会计职业判断呢?职业判断对会计人员、公司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注册会计师以及监管部门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专业方面,除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外,职业判断的基本要求是熟练掌握和准确运用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主要是基本准则中会计要素的定义、内涵和确认、计量要求。比如,何为资产?在确认和计量资产价值时,应当判断是否属于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预期能否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否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等;再如,何为负债?在确认和计量负债价值时,应当判断是否属于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是否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是否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等。职业判断的最高层次是诚信,会计人员、企业管理层以及注册会计师等在根据会计准则和企业实际交易或事项进行职业判断过程中,应当坚持诚信为本,遵循良好的职业道德,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确保会计信息的高质量。
近年来,企业合并会计已经成为会计准则执行中较为普遍的热点难点问题,其核心是涉及到大量的职业判断。比如,如何认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主要是看其是否完全按照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规则自愿达成,如果交易实质上属于符合市场交易规则自愿达成的,通常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反之,如果交易不属于自愿达成的,就属于合并双方资产、负债的简单整合,一般应当认定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涉及到相关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确定问题,应当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并结合实际作出正确的职业判断,获得合理的公允价值金额。如果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产生巨额商誉的,要予以重点关注。合并成本的确定、相关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等方面要关注是否如实反映了交易的实质,商誉确认后是否及时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进行了减值测试等。企业合并是否构成业务,企业应当根据财政部16号文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正确职业判断。判断构成业务的,应当提供确凿的证据。一些较为复杂的企业合并,既涉及到上市公司,又涉及到非上市公司;既涉及到一般购买,又涉及到反向购买,其中的某些问题不是会计所能解决的,企业不得利用会计准则规定构造交易。
注册会计师在对企业职业判断结果进行审计时,涉及到再判断问题,需要恪守客观、独立、公正的原则,按照会计准则和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判断。
监管部门在实施会计监管工作中,如发现企业和注册会计师利用职业判断操纵利润、虚构交易、干扰市场秩序的行为,应当强化监管并加大处罚力度。
(三)A+H股上市公司不得在A股和H股财务报告中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
我国内地会计准则与香港会计准则已经实现等效,并建立了持续等效机制,因此,同时发行A股和H股公司的财务报告不应当存在差异。目前,存在的差异主要是执行问题,比如企业改制资产评估产生的差异,与《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场和设备》没有关系,不能以此认定存在差异,相关企业应当加以消除,2009年年度财务报告中仍未消除的,应当制定相应措施逐步消除,并在附注中说明原因。再如,保险合同保费收入和保险合同准备金计提办法的差异,财政部和保监会高度重视。为了解决此项差异,财政部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财会[2008]11号)和《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财会[2009]15号),保监会印发了《关于保险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有关事项的通知》(保监发[2009]1号)。保险公司应当在2009年年度财务报告中消除这一差异。
(四)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编制年度财务报告
2009年12月22日,财政部印发了《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要求保险公司自编制2009年年度财务报告时开始实施。《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主要规范了保险混合合同分拆、重大保险风险测试和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求保险混合合同在满足条件时应当进行分拆;二是要求认定保险合同时引入重大保险风险测试;三是要求以合理估计金额为基础计量保险合同准备金,不再以保险监管部门有关保险监管规定为依据计量财务报告目的的保险合同准备金。
《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的实施,对我国现行保险会计进行了重大改革,有助于促进我国保险行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健康发展,增强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更加公允地反映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增强保险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提升投资者对保险公司的价值评估和监管部门的风险监管水平;有助于适当分离会计规定与监管要求,维护保险会计的独立性;有助于提高我国保险会计地位,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各保险公司应当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的主要内容和实质,尤其是新旧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化比较大的方面,要扎实做好宣传培训和学习理解工作;要做好有关业务流程再造、系统改造和制度修订的工作,将新规定涉及的保险合同认定、重大保险风险测试和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所需的参数和数据落实到位;要建立健全以董事会为最高负责机构,管理层、职能部门和经办岗位分级授权、权责分明、分工合作、相互制约的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内部控制,确保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的科学性、严肃性和透明度,有效防范准备金计量的随意性和人为操纵;要强化与投资者、债权人和有关监管部门等之间的沟通协调,确保《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能够得到持续、平稳、有效的实施。
(五)正确理解和编制其他综合收益项目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实现了趋同,在IASB财务报表列报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后,我们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认为在我国财务报表中引入综合收益是可取的,而且随着我国会计准则持续三年的平稳有效实施,引入综合收益的时机已渐成熟。在财务报表中引入综合收益指标,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分析企业的全面收益情况。比如,直接计入资本公积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原先在利润表中没有反映,不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全面分析企业收益。2009年6月,财政部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财会[2009]8号),在我国正式引入综合收益概念。综合收益总额反映企业净利润与其他综合收益的合计金额,其他综合收益反映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未在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同时,为了保持会计准则的基本稳定,我国没有单独增加综合收益表,而是在利润表中直接增加两个项目,分别是“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总额”。财政部16号文件对在附注中需详细披露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规定了统一的格式。
企业在编制2009年度利润表(合并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时,应当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和财政部16号文件的规定,正确界定其他综合收益的构成内容,并在附注中对其他综合收益按照财政部统一的格式作出详细披露。
三、深入贯彻落实《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促进年报质量不断提升
(一)充分认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的现实意义
伴随着我国企业较快的增速和迅猛发展,各种潜在风险也日益显现,尤其是在遭遇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类似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因内部控制缺失或失效引发的巨额资产损失、财务舞弊、会计造假、经营失败,甚至破产倒闭等案例时有发生。据了解,截至2008年10月底,央企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合约市值为1 250.0亿元,形成了114.0亿元的浮动净亏损。虽不能说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就完全能够杜绝类似案例的发生,但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万万不能的。企业只有建立和有效实施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夯实内部管理基础、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大中型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投资国际资本市场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面对国际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复杂环境,我国企业要真正实现“走出去”战略,必须苦练内功、强化内部控制,构筑“安全网”和“防火墙”。从维护企业投资者合法权益、确保财务报告目标实现的角度看,有必要加强内部控制,尤其与确保财务报表数据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总之,我国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重视和强化内部控制。
(二)深刻理解《基本规范》的丰富内涵
早在2006年,财政部就遵照国务院领导重要指示精神,联合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国资委等部门,着手研究制定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并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等五部委对外正式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基本规范》可以概括出“五个五”,即“五个部门联合”、“五个目标”、“五个原则”、“五个要素”、“五十条”。其中,“五个目标”是指“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这里,“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与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密切相关,表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对于合理保证年报质量是极为重要的。美国SOX404条款主要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设立的。“五个原则”是指内部控制建设应当遵循的原则,即“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成本效益”原则。“五个要素”是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的要素,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包括: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基本规范》后,我们随即组织力量投入到配套指引的起草工作中。在各方面的参与和支持下,会计司和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这支专业团队,在对大半个中国的各类企业进行广泛深入调研后,集中办公,大兵团作战,连续奋战45天,数易其稿,终于完成了配套指引。在起草过程中,我们每每遇到难题或有争议之处,总不会忘记邀请企业总会计师、总经理、会计师事务所资深专家一同参与讨论,寻求解决方案。这大大地提升了配套指引的可操作性。
应用指引作为配套指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居于主体地位,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贯彻落实《基本规范》。它广泛地涵盖了企业治理、业务管理等方方面面,既涉及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文化等内部环境层面的问题,也涉及工程项目、全面预算、采购、销售等具体业务事项。为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应用指引专设了“财务报告”项目。评价指引是为企业管理层对本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提供的指引和要求,包括评价内容和标准、评价程序和方法、评价报告的出具和披露等。审计指引是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执业准则。
(三)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基本规范》
《基本规范》要求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执行《基本规范》的企业,可聘请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各上市公司和相关企业应当统筹规划,缜密安排,根据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规定,结合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建立健全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内控制度;应当将内控制度与企业治理结构、组织机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相衔接、相融合,确保内控制度执行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应当加大对企业信息系统的改造或新建投入,将内控制度要求嵌入信息系统,实现对各类业务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
各上市公司和相关企业的总经理、总会计师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要进一步强化法制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观念,主动关心、亲身参与、大力支持内控规范的学习培训和贯彻执行,自愿担当起本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推动者和实践者,确保内控规范在本单位的顺利实施。
四、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因整合而影响或降低对年度财务报告的审计质量
2009年10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2009]56号)(下称国办56号文件)。在国办56号文件的指导下,大中小各类会计师事务所紧急行动、顺时应势、加快发展,优化整合与强强联合并进,行业发展步入良性阶段。从事H股审计为会计师事务所优化整合提供了助推力。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近两年的优化整合与以往合并相比,呈现出以下显著特点:一是自愿整合。事务所之间的整合是完全自愿的,都能够从战略高度和长远发展出发,求大同、存小异,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务求真正融合,没有一家是通过政府主导的“拉郎配”,这就为会计师事务所优化整合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二是强强联合。近期的整合更多体现为证券所与证券所或百强所之间的合并。经过整合,我国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由2002年的105家减少至54家,证券所、百强所之间的强强联合极大地促进了事务所整体实力的提升。截至目前,除“四大”外,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年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的有5家,达到3-5亿元的约有7家,这是会计师事务所贯彻国办56号文件的阶段性成果。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优化整合还将继续。三是彻底合并。整合后被合并的事务所均交回了证券许可证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证书,并由财政部、证监会相关公告,不能再以原有资格执业,开弓没有回头箭,这是以往历次整合中没有过的。
整合是为了扶持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加快发展,但是,涉及整合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确保2009年年度财务报告审计的顺利过渡和有序承接,不得由于整合而影响年度财务报告审计工作质量。会计师事务所要做好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执业标准、人事、财务、业务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实施一体化管理,充分利用整合后的人才资源;加快整合后的利益调整,控制年度财务报告审计风险,提升职业判断能力,坚持风险导向审计,确保年度财务报告审计质量再上新台阶。
内部控制审计是顺利贯彻实施内控规范的重要制度保障。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要继续抓好内控规范的学习培训工作,将内控规范与审计理念、方法和程序密切结合起来,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密切协同起来;要强化内部控制审计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咨询服务和内部控制审计服务;要合理调配资源,优化业务结构,改善内部管理,加强质量控制,全面提升内部控制审计和相关咨询服务的质量。
五、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和财政部门应当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财务报告质量的监督检查
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管理本地区的会计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对各单位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实施监督检查。因此,加强对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企业贯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情况,尤其是年度财务报告质量的监督检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是财政部门的法定职责,也是财政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确保财务报告这一公共产品质量的重要举措。在财政部统一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并做好监督检查部署的基础上,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和财政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深刻领会财政部16号文件精神,以贯彻落实财政部16号文件为契机,继续强化队伍建设,扎扎实实,周密部署,履行职责,努力把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年度财务报告编制相关工作抓紧、抓好、抓实。
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和财政部门,要把抓好这项工作提升到维护法律法规权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要统筹兼顾,抓大放小,在抓好日常会计管理事务工作的同时,突出重点做好会计技术基础工作;要着力锻造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技术团队,专门负责会计准则的研究、跟踪、宣讲和指导工作;要吃透弄懂各项会计准则和相关规定的精髓,使自身成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各企业执行会计准则和编制财务报告提供必要的、及时的、高质量的专业技术指导,切实树立起会计准则管理方面的权威。
篇8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研究;分析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小企业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会计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在2006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这一准则不只是针对大中型企业,它针对所有会计准则运行中的问题。但是准则具有普遍性,小企业的独特性还是存在的,小企业的发展迅速,会计标准的执行又相对滞后,因此实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显得很有必要。为此,2011年10月财政部制定并《小企业会计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实施。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颁布背景
2011年10月18日,财政部颁布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从2013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执行,并且废除了2004年颁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
首先我国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管理体系设置不规范。小企业只设置一两名会计人员,甚至不设会计人员,每到月末和季度末,在社会上临时找一些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做账,应付政府税收部门。受到经济危机的波及,小企业的经营环境急剧恶化,使得小企业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减少应纳税额。
其次,《小企业会计制度》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小企业没有遵循制度规定,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小企业较长时间财会制度的不完善,会计人员职业素质有待提高。还有一个原因是会计没有成为小企业管理的手段,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会计并没有给企业带来利润,从而导致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并不是企业的主动的行为,而是一种被动于政府要求的行为,并且还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小企业会计准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颁布实施,但它能否改变小企业长期形成的会计窘境,实现它的目标,笔者将在下文继续讲解。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慢慢突显出来,受关注程度也慢慢提高,因此,出台实施了《小企业会计准则》,鼓励小企业遵守执行,要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就必须加强小企业对会计准则学习的培训,端正工作态度,认真对待《小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自出台以来,虽然也经过了若干次的修订,使某些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仍然有一些地方不适合小企业的现状。
(一)范围的边界逐渐清晰,但执行时存在障碍
《小企业会计准则》从制定到实施,首先就是要明确其适用的范围,实施的对象以及实施之后的效果怎样。目前规定使用范围是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中规定的小企业标准的企业,但是并不包括一些小企业,例如在市场上公开交易股票的小企业,有金融性质的小企业以及企业集团下的子公司等小企业。会计准则范围的边界逐渐清晰,但是仍然存在着问题。首先,某些小企业并不执行会计准则,在某些程度上是因为其范围界定不明确,但是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另外,采用这种会计准则需要付出相应转换的成本,而且《小企业会计准则》没有要求企业必须实施执行,企业某些会计人员对准则的接纳程度不高。所以,一些企业不会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这样准则实施的效果必然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与税法需进一步协调
小企业按照税务部门的要求每段期间编制企业的纳税申报表,小企业财务报告采用的会计模式是税收导向的,在不违反会计谁则的基础上使用能够按税法法规进行核算,方便企业的纳税核算及申报。这次颁布的《小企业会计谁则》在很大程度上考虑了与税法的协调问题,对会计核算的程序进行了简化,在与税法的协调方面基本保持了一致,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会计与税法的时间差异影响,可以使企业的会计核算得到简化。因为会计准则和税法双方是相对独立的,尽管会计申报的对象是税务部门,但是税法与会计的对核算信息的使用目的是不同的,一味的使双方协调难免会产生不适应企业会计核算的问题。
三、《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中问题的对策
(一)由强制性实施向自愿过渡
固然在某些方面小企业会计准则有一些缺点,但是也是为了企业会计核算的简化进行了尝试,虽然实际的情况并不是那么的理想。所以,为了让准则能够顺利的实施进行,应当联合有关部门,针对小企业,强制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这样就能够让这种制度在一些小企业中实施,可以根据实施的效果再做调整。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与工商部合作,当企业领取营业执照时,按照企业划分的标准来对其进行划分,在营业执照上标明是否属于小企业;
2、与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合作,规定只要营业执照上表明属于小企业的,就必须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3、与财政部门合作,财政部门要对准则大力的宣传并且通过培训来让会计人员熟悉准则,为以后的执行做准备;
4、在实施过程中,小企业在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财政部门面对这些问题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来进行更正,使其更好的适应小企业的发展状况;
5、在强制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一段时间后,可以让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是否继续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这有这样政府为了使小企业会计核算简化的努力才能得到落实,我国的小企业才能够在会计核算上得到提高,使其更加适应小企业的自身发展情况,有利于小企业与国际进行接轨。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实现协调与分离相结合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提供的信息,两者的目标不相同,如果相互协调的话,并不利于小企业的发展,而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既协调,又分离的关系。针对目前的小企业会计准则,虽然对原来的制度进行了调整,但是依然可以进行优化,首先,固定资产的折旧范围以及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折旧,可以与税法进行协调。在现有的准则中,固定资产的折旧范围可以与税法相统一起来,这样可以在纳税上采取税法的规定,减少调整。其次,对于资产减值的计提,不能把它完全取消掉,对于小企业的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等经常性的资产,应当采用减值计提的方法。
结语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时期,此时,小企业作为经济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小企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意义。《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是我国小企业发展的新起点,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要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制定出可行的方案,结合小企业的发展现状,不断寻找小企业的发展机遇,从根本上解决小企业的发展问题,使小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D. 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研究[J]. 会计之友,2012,05:23-24.
[2]李莉.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问题探讨[J]. 现代经济信息,2012,14:141-142.
[3]葛萌竹. 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相关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4]吴宝宏,李文龙. 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13,03:120-121.
篇9
“2012年,为贯彻落实《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我们将继续做好各准则项目的规划与管理工作,深入研究总结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和趋同过程中的不足与成效,推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修订完善工作。”财政部会计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尤其是针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的合并财务报表、合营安排、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公允价值计量等多项准则,将按照 持续趋同路线图的部署,进行相关准则在我国执行的前期准备工作,及时组织翻译,抓紧认真研究,做好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与新国际准则的比较及其影响浅析浅析,总结准则变化的内容,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并择机选取部分企业进行实施模拟测试,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会计准则的持续国际趋同。
此外,将全面深度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修订。包括密切跟踪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最新进展,积极参与国际准则的修订与制定工作,加强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准则项目层面的技术交流,邀请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各项目组到中国召开圆桌会、实地调研和模拟测试等,利用多种渠道及时反馈意见。同时还将全面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治理结构革新与战略审议工作,继续扩大我国会计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国际话语权。
篇10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国有企业;影响
虽然目前新准则仅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实施,但是国有企业全面施行新会计准则是必然趋势。值得关注的是,新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2005年,财政部先后了6批共22项会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此外,对现行的1997年至2001年期间颁布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也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调整和修订,最终在2006年初构建起一套企业会计准则的完善体系。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国际会计标准专家工作组第22届会议上,财政部副部长王军称这套体系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能够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因此,国有企业已站在了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大门口,一些企业已经逐步开始进行试点。新准则作为日趋全球化经济社会的通用规则,对国有企业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何稳健地跨入这扇世纪之门,是国有企业决策层、管理层以及监管部门面临的迫在眉睫的新课题。
一、对于新会计准则的剖析
1.新会计准则将对整个企业的运作产生根本性影响。长期以来,传统观念认为财务会计就是记账编报表,很多企业管理者往往忽略了财务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企业财务信息片面和滞后,企业的经济活动不能在财务报表中全面及时地反映。虽然原准则对财务信息也有相关要求,但很多企业的财务信息在实务中没有真正做到全面性和前瞻性。而新准则强调会计信息需要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将财务会计工作提高到企业经营活动核心的高度,强调企业需要有一个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以保证财务信息能够可靠、及时、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同时,新会计准则更着眼未来,要求财务信息对企业未来的经营决策有前瞻性和指导作用,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因此,不论是从深度不是从广度来看,新准则对企业都具有深远影响,新准则对企业的管理体系、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要求企业的每个人、特别是企业的管理层都参与到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活动之中。
2.新会计准则对原会计准则进行了颠覆性改革。这一改革不仅是内容上的丰富和更新,更重要的是会计原则的改变和新会计概念的引入。
2.1 新准则在理论上改革了会计核算基础原则,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唯一的基本原则,而更强调了公允价值、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的重要性;尤其是“公允价值”概念在新准则中广泛运用,将大幅改变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改变了以前我国会计核算一直以历史成本为主要依据的计价基础,意味着市场价值体系的重估。例如,若企业发生1万元的经济业务,在原准则下,按照1万元入账大多不会错,但在新准则下,按1万元入账很可能就错了,经济对象的公允价值、货币的时间价值都需要在会计处理时充分考虑。
2.2 新准则引入了新的会计概念,比如金融工具、投资性房产等。尤其是金融工具概念的引入,将原来的股(债)权投资、应收(应付)款、货币资金、银行借款、金融衍生产品等原先不同性质的资产负债表项目纳入同一概念范畴,并规范会计处理。随着国内企业经济金融环境的完善和复杂化,金融工具概念的引入能够为企业处理各种复杂的经济和金融业务提供理论和实务平台。
2.3 新准则在内容上也进行了扩充和细化。一方面对一些特殊经济事项进行了具体规范,如股权支付、政府补助、职工薪酬、企业年金等;另一方面对一些特殊行业首次进行了规范,如农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保险业等;此外,新准则对信息披露进行了更加明确的规范,如财务列报、合并报表、每股收益等。 由此可见,新准则的实施是我国会计领域的重大变革,将对整个经济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国有企业将如何应对新会计准则
1.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要有一个有效的信息系统,以保证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国有企业规模大、子公司众多,一些企业存在信息脱节滞后问题,要做到信息的及时正确并非易事。而在新会计准则下,很多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所需要的原始信息并非仅仅是财务方面的信息,且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系统,保证集团内部信息沟通的畅通和正确。
2.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系统,以保证会计处理的正确公允。新准则在会计政策、确定会计处理方面给予企业管理层相当大的选择范围,比如金融资产的划分、公允价值的确定,管理层的意图和判断将对经济交易的价值确定和会计处理产生很大影响。会计处理的具有一定自由度,目的是避免简单划一的硬性规定影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然而也势必给舞弊和操纵利润提供了机会。因此,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和内控系统能够保证企业对信息的会计处理准确公允,真实客观反映经济活动的实质意图,而不受或少受某些个人意志的影响。
3.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财会人员和企业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会计准则强调的是对交易的经济实质理解而不是对会计准则的生搬硬套,很多方面需要的判断能力超过了财会人员的专业范围,因此企业的财会人员和企业的管理人员若缺乏必要的财务知识,会影响新准则的实施和运用,甚至导致财务报表的错报漏报。所以,对企业各级人员进行恰当培训也是顺利实施新准则所必不可少的。财会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会计专业水准,以处理复杂的会计核算;而管理层也应该掌握新准则的基本理念,了解新准则对业务流程、经营决策的影响,尤其应深刻认识到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是整个企业的所有部门和人员的任务,而不仅仅是财会人员的事。
三、结束语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运作具有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因为新准则的复杂性和革新性,也是由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我国的国有企业,一方面要进行市场化运作,走国际化道路,同时又要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管,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国有企业管理层必须打一场有准备之仗,在各个方面为实施新会计准则打好坚实基础,确保向新准则的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3号《企业会计准则 (200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