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保护规定范文
时间:2024-02-26 17:53: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矿山地质保护规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矿山开采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发生一系列改变,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提高到非常重要的程度。作者通过实践,对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提出以看法。
一、立足于地质条件,分析客观环境
1. 收集矿区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资料,调查、阐明矿体赋存特征,土地、植被资源占用和破坏,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和地质遗迹破坏,以及矿山地质灾害等问题。
2. 分析矿区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程度、表现特征和成因。各种环境问题对人员、财产、环境、资源及重要建设工程、设施的危害与影响程度;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状况及效果;矿山环境问题的防治难度进行分析。
二、评估论证,提出综合治理内容、技术方法和措施
1. 结合评估区域地质环境条件,预测矿业活动可能产生、加剧的环境问题和矿山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并对其发展趋势、危害对象、影响程度和防治难度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估。
2.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综合评估结果,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并提出相应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内容、技术方法和措施。
三、明确治理目标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防治的总体目标是: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业。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综合治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可能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最有力的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地表景观。
四、确定治理任务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对矿山开发建设的生态实施地质环境保护,恢复矿山植被、区域水资源、水环境的保护及矿山次生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
1. 原废旧竖井治理区
矿山规划在采矿阶段可利用于水位、水循环、水动态观测点,但应分期分类进行治理,采用回填平整,在采矿闭坑后达到稳定原始地貌,恢复植被,回归生态地质环境,达到可持续再利用程度。
2. 预测地面塌陷区
在上部,对以往开采遗留的露采坑,要就利用废石堆铲高填低进行回填、后期覆土并恢复植被。
在下部要密切观察采空区与引发地面塌陷的隐患,如发生地面塌陷(沉陷)要利用干选废石进行以回填为主的综合治理。
3. 采矿废石场治理区
采矿废石要集中堆放,预期存量较少,这些废石将分期回填到废旧坑井内。采矿结束后,应将废石纳入全矿区整体治理的规划中,达到恢复自然生态的程度。
4. 综合治理
封堵矿井拆除临建、平整土地,统筹规划地貌可利用景观。恢复全矿区范围地形地貌,统筹规划地质环境。
五、治理方法具体
1. 方案重在落实,切实改善采矿活动所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审批后的方案由矿山企业组织实施,并受当地和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为保证全面完成各项治理措施,必须重视并完成以下工作:
(1)矿山企业应健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组织领导体系,成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项目领导小组,负责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项目的领导、管理和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组织学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提高矿山管理人员和采矿人员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意识。
(2)矿山企业必须严格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治理措施、进度安排、技术标准等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各项措施;当地国土部门定期对方案进度、质量、资金落实等情况进行实地监检查。在监督方法上采用矿山企业定期汇报与实施检查相结合,必要时采取行政、经济、司法等多种手段促使方案的完全落实。
2. 技术保障措施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技术工程,技术性强,为达到方案实施的预期效果,根据工程进展情况,矿山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应积极与设计单位联系,沟通,按照要求实施,达到矿山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恢复的目的。治理方案所应用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技术和植被恢复等各项技术在我国属于比较成熟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技术,在我国许多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中都有应用,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
此外,方案编制的过程中广泛吸取各地先进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面的经验,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在崩塌、滑坡灾害治理、挖损区治理、压占区治理、植物物种的选择、种植管护技术等方面提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方案措施,为本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实施奠定技术基础。
3. 管理保障措施
在本方案实施过程中,矿山企业要自觉接受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处理,要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后期管护工作,确保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实效。
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深入开展我国矿山环境现状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政策、法规教育,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台阁牧乡富兴砂石料场建筑用石料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2010.4,p52-53.
[2] 武川县凯拓金矿前湾兔采区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2009,7,p41-42.
篇2
关键词:矿山公园发展历程 存在问题 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矿山公园是运用景观设计方法,以展示矿业遗迹景观为主体,集旅游、生态、科研等多种价值于一体的特定的空间区域。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矿山区域开采废弃地环境恶化,严重制约着当地可持续发展,矿山遗迹的改造逐渐提上日程,矿山公园发展建设应运而生。
一、国内矿山公园发展历程
我国矿山公园发展起步与国外相比较晚,按照时间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1980年代-2000年)
1987年,原地质矿产部在《关于建立地质保护区规定的通知(试行)》(地发[1987]311号)中,首次以部门法规的形式,提出对包括采矿遗址在内的地质遗迹建立保护区。
(二)发展阶段(2000年-2004年)
2000年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国土资发[2000]77号),将“具有特殊学科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石、矿物、宝玉石及其典型产地”作为地质遗迹景观主要内容之一。2000年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一的四川自贡,将“保存有世界最早的采盐油气井”列为“主要人文景观”。2003年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的“广东佛山西樵山国家地质公园”,也将“明代采石遗迹”列为主要地质遗迹保护对象。
(三)快速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
2004年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申报国家矿山公园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256号),正式命名了国家矿山公园,并启动国家矿山公园的申报与建设工作。2006年1月28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强调做好矿山地质工作,进一步促进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全国28家单位获得批准,正式申报国家第一批矿山公园,由此拉开了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的序幕。其中,经过数年的发展建设,已经有一批国家矿山公园脱颖而出,如浙江绍兴东湖公园风景区。
二、矿山公园建设存在问题与思考
我国矿山公园起步较晚,因此在发展建设过程中难免存在诸多问题: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规划理论体系不成熟、公园功能特色不突出。
(一)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缺乏具有权威性、针对性的矿山公园建设和管理法律法规体系。而《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指南》(第一版)对矿山公园建设有指导性意义,但是在缺乏实际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不够完善。
(二)建设理论体系不成熟
矿山公园的发展建设涉及到地质学、旅游学、管理学、建筑学、生态学及景观学等多学科,属于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将多学科有机融合于一体,指导并服务于矿山公园的建设,是今后矿山公园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缺乏与周边环境的有机融合
现有的矿山公园虽然成功的解决了人地矛盾,降低了人类干扰对自然环境景观的破坏,成功的实现了当地产业转型等,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持续的景观的创造,过度的在自然环境背景下依靠人为造景,没有充分利用工业遗址造景,生态群落单一,绿量不够等。
三 、矿山公园可持续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一)生态恢复原则
美国生态学会对生态恢复提出了以下定义:生态恢复就是人们有目的地把一个地方改建成定义明确的、固有的、历史上的生态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是竭力仿效特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及其变迁过程。生态恢复手段包括毒性处理与污染治理、基质改良、工程安全处理和植被恢复等途径,利用现代景观艺术手法将采矿废弃地上的各类要素应通过设计因地制宜地加以改造利用,使之重新参与生态系统的生产与循环并且塑造新的景观。
(二)场地精神原则
尊重矿山废弃地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景观生态特征、历史文化背景,对场地景观采取最小的改造,对原有景观进行修饰,保持原有场地的形式和内涵,是景观设计中对场地精神的一种保护态度。矿山公园景观设计,对原始景观的拆除或新事物的添加都应该慎重新增的景观要能融入这个场地中,不论是广场铺地、植物配置还是建筑形式等都应该从原始环境中提取元素,让矿山公园的功能依附在原始场地中。
(三)利用与保护原则
矿业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可低估,用科学的方法挖掘场地本身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使其得到传承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主要方法之一。对于挖掘矿山后的遗址等历史遗产,要以景观塑造为设计重点,突出矿山景观要素,提供多角度观景点,如充分利用矿坑遗址打造恢宏的矿冶景观来体现矿山独特的矿业文化风貌。
(四)景观独特性原则
每个矿山公园的矿业景观本身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但矿区与矿区之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却是完全不同的。坚持矿山公园个体的景观独特性就是要坚持在设计时深度挖掘这些不同点,从矿山的历史、传说、地域风情、矿业文化入手提取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做到差异化的景观设计。矿山公园设计,对既有景观的特殊改造利用以及特色景观的引入,塑造出新的特色景观,并使之重新参与生态系统的生产与循环。
四、结论和展望
矿山公园是一个新型的公园形式,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等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研究需结合我国的现实,吸收国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在基础理论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究,不能只是停留在一般的原则和策略方面,对具体的可操作性问题应加强重视。
(2)鉴于矿山公园建设中牵涉到地质学、旅游学、管理学、建筑学、生态学及景观学等多学科,因此在研究中应从多学科的不同角度介入并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
(3)山与旅游资源结合,加强矿山公园设计与当地人文、自然以及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保持景观独特性。
参考文献:
1.李宏彦,孙小培,曹妲妲. 国内矿山公园研究综述[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0,30(2):113-116.
2.聂庆娟,韩炳越. 生态恢复设计对被破坏地段的景观整合[J]. 工业建筑,2006(36):163-140.
篇3
关键词 东江;源头区;水污染;系统控制工程;控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 X5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279-03
1 东江源头区面临主要水环境问题
东江是珠江三大水系之一,发源于江西省赣州市寻邬县,干流全长562km,其中广东境内435km。近年来,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广东省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东江水环境呈现出典型的“高经济密度、高发展速度、高功能水质要求及高强度控污”特征。东江源头区包括赣州市的寻乌、安远和定南3县,地理位置为东经114°47'~115°33',北纬24°29'~25°33',流域面积3502km2,约占东江全流域面积的1/10,源区范围及主要水系分布如图1所示。
“十一五”期间,东江源区人口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建设范围的逐步扩大,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农业、矿业污染物大量进入水体,加大了东江水环境保护的压力。总体而言,东江源头区面临的水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随着人口的增加,水环境压力将与日俱增
东江源区3个县非农业人口13.08万人。2009年底,3县城市污水处理厂才建成试运行,城镇生活污水仅经化粪池简易处理后便直接排入地表水中。3个县的大部分乡镇未建垃圾处理场,许多生活垃圾直接倒入溪沟。随着人口的增加,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直接排放将给水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污染。
1.2 规模化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水质保护堪忧
近年来,东江源头区规模化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但部分养殖业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周围地表水体,如不采取有效的污染治理措施,地表水水质将日益恶化。
1.3 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
东江源头区农村。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村生活污染物、散养畜禽、农田径流、果园径流等。3个县农村散养畜禽亦呈加速发展的趋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为提高果业和种植业产量,农民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部分化肥和农药流入地表水体。因此,东江源头区地表水体正遭受农村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威胁。
1.4 工业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东江源头区工业呈迅猛增长的势头。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水也将不断增加,工业废水及其污染物对水体的污染也将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1.5 废弃金属矿山重金属污染控制有待加强
东江源头区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钨、铅、锌、铜和稀土等矿产资源丰富,素有“稀土王国”之称。区内现有各类矿山(点)数千座(处)。多年的采矿活动,产生大量的废弃地和矿山固体废弃物(尾砂库)。尾矿和剥离物中所含的重金属、残留在尾矿中的选矿试剂(酸性试剂、有机试剂)等污染物,在雨水的冲刷和淋滤作用下进入水体,造成地表和地下水体的严重污染。
1.6 有毒有害污染物受到广泛的关注
东江作为供水水源,其水质污染特别是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备受关注,一旦东江源头区环境恶化,生态危机必然会通过江河的生态链传导至整个东江流域,影响东江流域人民的生存、生活和生命质量。因此,东江源头区应全面治理点源和面源污染,特别是重金属等有毒有害污染物。
总体而言,东江源头区水质污染以氨氮、有机污染和重,金属为主。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铅、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砷、镉、六价铬、汞等。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是当前东江源头区水环境保护的重点和难点。
此外,面源污染的控制是东江水环境保护的关键。东江源头区面源以农业面源为主,污染形式主要表现在居民生活污染、种植业和果业污染等,在居民生活污染及种植业污染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当前源区果业生产是污染变化明显的污染源。
东江源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果(尤其是柑橘和脐橙)生产基地,种植柑橘和脐橙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之一。果树种植面积的迅速增加所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大量山体遭到开发,而坡度大于15°,甚至超过25°的山体也被承包用于种植果树,这些山体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中的氮、磷等营养盐进入地表水体,同时随着大量人工施加的各种农药(毒死蜱、阿特拉津、氟虫腈、吡虫啉、克百威、2.4-D丁酯、涕灭威、丁草胺、乙草胺等)、化肥(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有机肥等)被雨水淋刷进入地表水,都给当地水环境质量造成非常大的压力。
东江源头区3个县各乡镇年生猪出栏约48万头。部分乡镇成规模的养殖场都已开始实行较科学的养殖方式(如自然养殖法),并根据其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废物处理措施,如建设沼气池发电,有的养殖厂设计的粪便处理率达100%,实现零排放的目标。但目前仍存在水污染问题:养殖过程中生猪排出的粪便积累于垫料中,必将导致垫料重金属等难降解污染物的浓度大大超过普通粪便,未来更换垫料时,对垫料处理途径及方法的确定尚需进一步研究,含高浓度重金属及其他难降解污染物的垫料进入自然环境时必将对作物、水体质量、微型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影响,更有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损害。
2 东江源头区水污染系统控制工程
依照东江源区水环境特征,水污染系统控制整体结构如图2所示,关键工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矿区污染控制工程
选用经济、实用的矿区污染综合控制技术(以化学固化、土壤淋洗、电动修复为代表的物理化学技术和以植物提取、植物挥发和植物稳定为代表的植物修复技术等),完善环保、水保设施。在所有生产矿山建立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三废”处理和回收设施,防止破坏面积和程度进一步扩大。对区域内已关闭稀土矿遗留的采矿作业场地以及岿美山钨矿、定南县钨矿等老钨矿,主要采取修建污水处理工程、挡土墙、拦砂坝、塘坝、谷坊、排水沟等工程,平整改良土地,铺盖客土,恢复植被。
2.2 畜禽养殖场污染控制工程
对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源,要求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如间歇进水间歇好氧活性污泥废水处理法处理工艺等。同时加强排污监控。对散养畜禽污染源,在源头区域改良、新建和推广标准化“猪-沼-果”模式。
2.3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
建设果业开发污染人工湿地综合治理规划工程,通过建设湿地立体生态系统吸收和降解地表径流中农药、化肥污染,并以导流措施和湿地沉淀方式等控制水土流失。同时结合源头区域“柑桔种植优势区”的特点,建设畜禽养殖一
果业开发生态经济循环圈。按照“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的原则,利用资源化治理工程和配套措施处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有机污染,扶持大中型能源生态型和能源环保型工作。因地制宜建设城镇垃圾、污水处理工程,治理生产、生活污染。
3 东江源头区水污染系统控制策略
制订水污染系统控制策略的基本思路是从政策引导的角度实施,包括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工业污染源治理控制、矿山治理控制、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控制、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控制及农业面源治理控制6个方面。
3.1 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
立足于东江源区生态保护的“三区”(维护自然区、限制干扰区和集约发展区)划分,树立空间梯度开发理念,集聚利用要素资源,推动中心城市及特色强镇优先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成为3个县加快发展的突破口和产业经济的集聚地,适当开发周边优势特色资源,形成以重点城镇为中心的资源综合开发体系;立足资源区位特色,主动融人区域协作体系,强化招商引资和合作交流功能,逐步构建传统产业优化提升和新兴支柱产业培育壮大并重的新型产业发展体系,推动全县迅速起飞发展,增强“生态城市”的产业支撑能力。
3.2 工业污染源治理控制
工业废水污染防治逐步转变为以全过程治理为主、末端治理为辅的方针,由浓度控制转为总量控制,根据环境容量调整工业布局和工业类型、制订污染物排放总量限额。
3.3 矿山治理控制
以改善环境、保护资源、修复生态、再造景观为原则,围绕“山体基本修复、宕场平整复垦、坡面逐步绿化、地质灾害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的总体要求,加快对重点区域、重点线路两侧的废弃矿山宕口进行复绿整治。
3.4 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控制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污水的处理率;为实现县域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必须坚持开发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的原则。要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努力建设节水型城市;要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多渠道开源保障城市供水;健全机制,加强管理,提高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水平。
3.5 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控制
运用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理念,根据区域环境容量合理调整和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布局和规模,划定禁养区(不准规模化养殖畜禽的区域)和限养区(实现畜禽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区域),按建设项目有关规定和规划定点要求规范养殖场建设,对现有养殖场(户)污染进行综合治理,推行清洁生产和生态化养殖,实现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生态化的目标。
3.6 农业面源治理控制
以提高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为目的,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并重,结合农村的资源优势、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加强水的高效利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动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实施农村废物的资源化和能源化。
- 上一篇:水利工程知识点
- 下一篇:初中学习经验分享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