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发言材料范文

时间:2024-02-26 17:5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发展发言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业发展发言材料

篇1

一、我市柑桔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柑桔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面积有所扩大,品种、品质结构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我市柑桔产业发展基地少、规模小、品种杂。全省柑桔面积343万亩,总产量236万吨,单产650公斤。我市周边的资阳市雁江区12万亩优质温州蜜桔平均亩产3000公斤以上,其中高产果园连续15年保持亩产6000公斤以上。我市柑桔面积28万亩,总产量5.5万吨,单产仅196公斤。无论是面积还是单产与全省平均水平和其他市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基地规模总体较小,5000亩以上的柑桔基地只有1个(清见桔橙基地),其他的也只有几十亩、几百亩,而且发展中没有按照区域优势来布局,规模优势尚未形成。品种普遍存在多、乱、杂,产品结构不合理。早晚熟品种少,鲜食加工兼用的品种少,加工专用的品种更少。

二是龙头企业实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省级龙头企业要求销售收入在3000万元以上,市级龙头企业在1000万元以上。我市从事柑桔产业的龙头企业普遍实力都不强,许多企业只能算是营销大户,年销售额仅几十万至几百万元左右。且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还没有完全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完整的产业体系,缺乏带动和竞争能力。

二、推进柑桔产业发展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市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新品种、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我市农作物的复种指数已达270%,向传统种植业要效益、要发展的路子越来越窄,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柑桔产业是特色效益农业中的一项重点产业,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加快柑桔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年以来,我市畜牧业增额占总增收的比重均高于种植业,畜牧业年的增额占总增收的比重分别为8.42%、7.92%、36.09%、27.46%;同期种植业的增额占总增收的比重分别为7.69%、-3.80%、17.01%、24.35%,种植业增收必须寻求新的途径。二是农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市农作物面积、产量、复种指数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作物品种、品质结构不尽合理,必须在新的产业上下功夫。三是农业增效的现实需要。柑桔具有较强的耐旱、耐瘠能力,特别是在我市多旱丘陵地区二台土以上,种植效益是传统粮食作物的2—3倍,增收效果十分显著。四是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现实需要。我市现代农业起步较晚、规模不大,特色产业规模效益不突出,我们要以发展柑桔产业为突破口,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五是与全省特色优势产业规划项目对接的需要。我市、被列入全省甜橙优势区域,安居沙田柚列为全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100个基地县之一,、大英被列入全省柠檬优势核心区。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加大与省上项目的对接力度,推进我市柑桔产业发展。

三、推进柑桔产业发展的措施

篇2

一、依托优势育基地

我县农民素有种植马铃薯的习惯,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薯产业的发展优势逐渐显现出来,面对企业扩大生产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我们把培育马铃薯生产基地作为加速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是靠组织引导。县内不断加大对薯产业发展的领导力度,组建了薯产业化发展办公室,成立了马铃薯专业协会,配齐专门人员抓薯产业链条,制定了薯产业发展规划,层层分解马铃薯基地建设任务,运用政策和行政的手段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马铃薯生产,花大气力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二是靠效益吸引。我们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发展薯产业的优势所在和致富典型,动员广大干部深入农户中,给农户算效益账,引导农民认识种植马铃薯效益,改变农民传统种植思维定势。通过市场效益的拉动,近年来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连年递增,中心镇自由村就是受效益吸引的典型,目前全村马铃薯种植面积占全村种植业面积的50%。三是靠发展订单。我们把发展订单种植马铃薯作为解决农民销售后顾之忧的根本措施。年初确定定单的最低保护价格,秋后收购做到随行就市,最大限度保护农民生产利益,现在全县订单种植面积达30万亩以上。四是靠提供服务。我们积极理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并为其牵线搭桥,协调搞好政策、物资、资金等方面服务。今年我县三信公司就为农民无偿提供优质马铃薯种子,在农户中树立了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有效激发了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目前,全县已建立马铃薯生产基地乡5个,基地村40个,年种植面积突破50万亩,生产基地的不断育强,为保证企业生产原料供应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整合实力壮龙头

龙头企业是实现产业牵动力的核心,我们始终把改造、引资、扶持企业发展作为加快薯经济发展关键环节来抓,着力整合薯产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强力打造薯经济的“航空母舰”。一是调整改造老企业。我县淀粉厂(现改制为冰山淀粉公司)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以生产“超过英国赶荷兰”的冰山牌马铃薯淀粉面闻名全国,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生产一度陷入困境。经过1999年投资技术改造和2002年莫斯科太阳公司购买后,企业年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年产精制马铃薯淀粉4000吨,实现利润达100万元,该公司成为我县薯类加工企业的重要力量。二是引资建设新企业。我县通过实施全民招商战略,着力引进国内外薯产业龙头企业,以招商引资的办法,不断提升和壮大薯产业。先后引进并建设了齐齐哈尔三信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金龙淀粉厂、奈伦淀粉工业公司等7家薯制品企业。特别是引进的内蒙古奈伦淀粉有限公司是投资达2亿元,年加工马铃薯能力达33万吨的大项目,2004年正式开工建设,今年秋季将全面投产。该项目引进了代表世界领先水平全自动、全旋流瑞典拉森公司马铃薯设备,主要生产马铃薯淀粉、变性淀粉、高吸水膳食纤维、脱素蛋白等。奈伦公司从开工伊始,就与基地紧密对接,今年春季分别与北部乡镇签订20万亩的马铃薯订单,奈伦公司的引进全面壮大了我县薯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快企业技改步伐。我们积极为企业向上争取技改政策扶持,提高企业生产能力。金龙淀粉厂在政策扶持下,引进了国际领先的生产工艺和日本铃木系列生产线。技改后,该厂以农村小粉坊加工的粗淀粉为生产原料,进行深加工,带动了全县大部分小粉坊的加工生产,有效地解决农民的卖薯难问题,仅2004年就为农民节省运输成本170万元,有力地全县薯产业的良性运行。目前,全县各类薯类加工企业及小粉坊已发展到20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60万吨以上,薯产业的企业牵动力全面增强。

三、依靠科技增效益

为了解决马铃薯种植模式单一、科技含量低的问题,我们把扩大单产、提高质量、增加收益的支撑放在依靠科技进步上。一是大力实施技术培训工程。以县农业推广中龙头、以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纽带、以村家业技术员为基础的三级科技服务体系,为全县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提供了有力保证。近两年,我县连续聘请东北农大博士生导师、中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会员陈伊里教授,到我县作马铃薯种植技术培训讲座,为乡村干部、种植大户、农业技术员答疑解惑。我们还充分利用“科普之冬”活动,开办马铃薯栽植技术培训100余期,达3万人次。二是全面实施标准化栽培技术。随着种植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县农业科技人员又成功试验、示范了大垄栽培模式,集成大垄马铃薯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下发了《马铃薯标准化栽培技术方案》资料3万余份,开办了专题电视讲座。《方案》从选种、选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各环节都确定明确的标准,并且文字力求通俗简约,便于农户掌握和操作。通过《方案》的实施,全县优质高效载培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1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接近2.5吨。三是积极辟建标准化栽培基地。上游乡兴旺村的王振有,是县内有名马铃薯种植大户和联系企业与农户的经纪人,为了解决马铃薯引种靠外购和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推广问题,2005年王振有筹资辟建了5500亩优质马铃薯标准经栽培基地,基地的辟建有效解决了技术推广应用和种子靠外购的问题。他开发种植的克851品种,具有高产、抗旱、耐储等特性,这一品种非常适合我县部分乡镇种植,将解决我县农户分散引种的乱而杂问题。

四、创优品牌拓市场版权所有

篇3

【关键词】辽宁省;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

1引言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新材料产业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1]。新材料产业发展及技术创新将会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科技强国与制造强国的重要组成。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部分,创新驱动是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关键,创新水平的提升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动力。材料工业一直是辽宁省的支柱性产业,产业基础较好,拥有鞍钢、辽宁忠旺、恒力石化(大连)等重点企业,也拥有东北大学、中科院金属所等研发主体。但近年来,辽宁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难以满足期望,存在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十三五”以来,辽宁省紧跟国家政策,依托自身禀赋与产业优势,重点发展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在2020年的辽宁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也明确建设世界级的冶金新材料基地,深度开发高品质特殊钢、高性能纤维等新材料发展重点。因此,在东北全面全方位振兴、培育壮大新动能的背景下,辽宁新材料产业要把握产业变革的机遇,贯彻创新发展的理念,持续增强创新能力,把握发展机遇与主动权。

2辽宁省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现状与机遇

2.1产业创新发展现状

截至2018年,全省涉及新材料研发、生产和服务的企业约258户,并初步形成了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和应用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金属新材料产业在全国具备一定优势,先进钢铁材料、高温合金、铝合金、钛合金等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化工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制造业材料、先进功能材料及前沿新材料也具备一定产业基础。鞍钢、本钢、抚顺特钢、辽宁忠旺等新材料重点企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具备特色优势的高性能海工钢、镍基高温合金、高强度无取向硅用钢等产品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军工和民用的重大科技专项,高质量完成载人航天、跨海大桥、核电设施等重大工程关键材料攻关。辽宁省材料领域科研基础实力雄厚,近年来基本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全链条的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省内有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中科院金属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科研力量较强的创新主体。在金属材料、精细化工等新材料领域储备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影响力较强的顶尖人才、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平台。据统计,全省建成一批新材料领域创新平台,包括国家级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6个,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4个,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41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2个,覆盖省内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及重点企业。

2.2创新发展的机遇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2],各领域科技创新正加速推进且深度融合,加快高端装备、基础设施等换代更新,激发对于高端材料的大量需求。同时,全球价值网络变革与颠覆式技术涌现不断推动产业整合升级,加速了不同区域间技术转移与扩散。在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加速流动的过程中,辽宁新材料产业被推到全新的发展平台,某种意义上倒逼其要走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

3辽宁省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问题与差距

3.1产业生态亟需改善

(1)产业规模相对较小。据统计,截至2018年,辽宁省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约1181亿元,不足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虽然省内新材料企业涉及领域较多,但有一定规模、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较少。(2)内生动力不足。辽宁省工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省内如电子元器件、半导体等轻工行业等高端需求较少,限制上游新材料产业的发展,需求牵引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3)缺乏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撑。省内现无新材料发展的专项政策,虽规划一批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但产业内部分工不明确,未形成合力,产业链上下游存在脱节现象。3.2创新发展能力不足(1)科技与产业“两张皮”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产学研用合作不紧密,当前合作多以委托开发和技术转让等低层次合作为主,缺乏深度。此外,省内技术转移机构、孵化器等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也明显弱于我国其他区域,科技服务机构呈现“小、散、弱”的特点。(2)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畅。高校与科研院所注重基础研究与科技研发,存在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中试能力无法产业化等问题;企业热衷成熟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不愿承担技术研发风险,缺乏涉足创新链前端的动力[3]。(3)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双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双流失”是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性问题,受经济发展慢等因素影响,原有的专利、资金、高端人才等各种创新要素进一步向市场活跃的发达地区集聚。

3.3与先进地区差距加大

辽宁新材料产业在创新发展、产业化水平等方面与江苏、浙江等先进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先进地区大力吸引高端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迅速发展和壮大新材料产业,抢先布局碳纤维复合材料、石墨烯等高端材料产业,率先实现产业化并占领市场。而辽宁新材料产业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体系尚不完善,创新内在动力不足,新材料产品以中低档为主,高附加值产品较少,尤其在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有诸多短板和空白。此外,辽宁省在未来发展的布局上相对滞后,在智能制造、企业孵化、科技金融等新模式、新业态探索上落后于先进地区,都是产业创新发展的阻力。4辽宁省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策略方案

4.1完善创新体系,打造创新生态

促进不同的创新主体间的深度合作和有效联动,形成多元主体协同的创新生态联合体,不断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1)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省内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推动各方主体形成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的格局。(2)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注重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创新发展,有效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动力,全面提升新材料产品质量与附加值,推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进而吸引与培育高端市场需求,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3)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以创新中心城市,如沈阳和大连作为中枢和引擎,省内不同城市围绕创新链与产业链高度分工协同,统筹优化省内创新资源配置,提高产业创新效率,整合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4.2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把提高新材料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有效增加科技供给。(1)要加强重要科研院所、重点高校等科技创新力量,集成企业的创新资源,持续推进基础科学研究。聚焦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与关键产品,加强高效协同与密切协作,加速关键共性技术、“卡脖子”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2)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合。创新合作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各类基础研究项目计划,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程化与产业化,形成以重大需求牵引原始创新、以原始创新支撑重大需求的良性循环。(3)对于石墨烯、纳米材料等前沿新材料领域,应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发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主体作用,深入开展学科交叉与合作,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集中全省科研力量参与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实践[4]。

4.3完善要素支撑,加速成果产业化

增强创新发展水平,推动科技与产业无缝对接,应完善相关要素支撑。(1)加强科研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全省各界应加强人才培养合作,依据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趋势,促进人才在科研院校和企业之间合理流动,推动跨学科、跨部门的联合培养机制。(2)深化开放合作,加大科技与产业开放力度,拓宽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的引进渠道,支持省内新材料重点产业、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引进高科技企业与高层次专家团队,加快提升科研创新能力。(3)加速推进省内生产业,尤其是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健全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完善工业设计、科技金融、企业孵化等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与支撑。

4.4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材料产业融合,探索新发展模式

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推进新材料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5]。(1)积极探索智能制造的产业化实践,推进智能制造技术与企业研发、运行、生产、服务等流程相融合,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材料制造技术融通发展。(2)推进模式创新,探索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模式,构建提升企业柔性化组织能力和价值网络,实现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3)加强新材料数字研发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材料基因工程,依托省内重点实验室建设一体化的新材料数据库,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参考文献】

[1]屠海令,吴以成.新材料产业发展重大行动计划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5.

[2]胡续楠.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

[3]朱永彬,张赤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破解科技成果“转而未化”难题[J].科技中国,2020(9):4-7.

[4]康萌越,谢振忠,程楠.经济新动能重塑发展新优势[J].科技中国,2019(12):45.

篇4

[关键词]新材料产业;发展;研究;江阴市

[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9-0081-02

新材料是指那些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而且每一种材料都有它的重要性。基于新材料而发展起来的新材料产业是当今科技发展最为活跃的产业领域,也是当今世界产业中关联度高,经济带动力强,发展速度快,综合效益好的一项新兴产业。

地处苏南的江阴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在2003年至2011年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评比中已经获得九连冠。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时,江阴市又成为中央在全国宣传的18个重大典型地区之一。江阴市的经济快速发展是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江阴市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在新材料产业发展之路上,江阴走在了全国各县域经济发展的前列。

1江阴市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的现状分析

由于江阴市区域条件优越,产业优势明显,很早就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早在 2001年科技部就批准江阴市规划建设“江阴沿江国家新材料产业带”,以充分发挥沿江优势,从而加快国家新材料产业的发展。2005年,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批准在江阴沿江国家新材料产业带内建设国家火炬计划、江阴高性能合金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

江阴市在发展新材料产业中,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产品为重点,走出了一条符合江阴实际发展的路子。新材料产业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江阴市经济增长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特别是在2010年,江阴沿江国家新材料带五大高新产业群(光电子通信材料、特种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纺织新材料)继续稳步发展,全年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0余项,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0项,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项目87项。凯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江阴海陆装饰有限公司,江阴市江顺模具有限公司4家新材料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江阴华电新材料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沿江产业带新材料继续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居主导地位,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100亿元,保持平稳发展。国家火炬计划高性能合金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完成销售收入370亿元。

2江阴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特点与原因分析

江阴市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与江阴地区区位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完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等条件是分不开的,这些有利的条件使江阴集聚了很多规模型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国家级的新材料高新技术企业就有20余家,很多企业已成为全国同行业的“领头羊”。新材料产业形成了巨大的行业规模,2010年相关新材料产业就实现了1400多亿元的销售收入。形成了汽车特钢生产、精纺面料生产等十多项全国领先的生产和出口基地。涌现出一大批加速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的名企业家:如华西集团的吴仁宝、阳光集团的陆克平、法尔胜集团的周建松等。目前,沿江国家新材料产业带已形成三个全国之最:①产业化规模全国最大;②新材料生产出口基地全国最多;③集聚规模型高新技术企业全国最密。

江阴市新材料产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江阴市发挥了政府的引导作用,提供了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二是企业十分重视自主创新,给企业不断带来活力。

2.1江阴市发挥了政府的引导作用,提供了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在地方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的角色不是财富的创造者,而是制度的创新者和各种鼓励性政策的制定者。多年来,江阴市政府在产业发展方向上积极引导企业发展,在土地、资金、税收、政策等方面向新材料高新技术企业倾斜,不断增强扶持力度,推动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产业扶持过程中,江阴市不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为新兴产业、高端产业腾出资源,让出空间,创造条件;积极强化“三创”(创新、创业、创优)载体建设,完善各项功能平台,实现高新技术最高的孵化成功率,2010年海归人才项目产业化率超75%;积极构建技术支持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各类风险投资和种子基金,为各类载体提供良好便捷齐全的配套服务;江阴市还与全国新材料领域的大学科研院所成立了金属材料、纺织材料、化工材料等产学研联盟,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江阴新材料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另外成立于2004年11月的江阴高新技术创业园占地180亩,第一期工程投资1.3亿元,总面积为4.5万平方米,其中研发用房近4万平方米。市政府努力把高新技术创业园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人才的集聚地,高新技术产品的发源地,争创国家高新技术创业园。2010年高新技术创业园按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大力孵化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积聚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据统计2010年江阴就引进科技领军人才59人,为提升产业层次,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保障,也为江阴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助推作用。

2.2企业十分重视自主创新,给企业带来了活力

近年来,江阴市有许多上市公司都积极加盟新材料产业,而且努力通过自主创新,不断提升新材料产业化技术水平,在新材料科技创新之路上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

第一,加强对外合作,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江阴企业积极开展中外技术合作,通过购买别国的先进技术和知识产权,在原有的核心技术平台上再进行技术创新。典型的如江纺产业的生产企业原来都是粗纺企业,经过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逐步实现了由粗纺到精纺的跨越,精纺呢绒的产销量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兴澄特钢成为全国特钢行业的“龙头企业”,主要源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进行中外技术合作。2000年经过与奥钢联进行技术协作,兴澄特钢陈旧落后的工艺技术得以更新,吸收并掌握了当代先进的工艺软件和诀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该公司成为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利税等13项指标,名列全国同行第一,特钢出口占全国特钢同行同类产品的60%。

第二,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创新。

江阴的企业还积极利用国内的高校人才资源、技术研究成果及信息资源,不断提高新材料领域的研发能力。比如我国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形状记忆合金项目研究上居于领先水平,法尔胜便主动与其合作,共同开发了许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如胆道支架、眼镜架等。海澜集团与东华大学进行合作,以先进的无氯化羊毛变性处理技术应用为基础,进行深加工,使乌拉圭羊毛在毛纺领域里的应用有所突破,从中厚型的产品发展到目前适合于市场消费者的轻型凉爽织物,应用改性乌拉圭羊毛生产的全毛高级单面花呢以及凉爽毛呢以其优良的特性足以与澳毛相媲美,为国家赢得了荣誉,也为海澜集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第三,创建研发机构自主创新。

江阴新材料企业始终本着“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本” 这一观念,不断挖掘、引进和培养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高层次人才。目前,江阴市规模较大的新材料企业大都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作为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和人才使用的一个有效载体。比如江阴阳光、海澜、法尔胜、兴澄、双良、申达等15家集团企业已经成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数量名列全国县市级第一。有了这一大批科研人才,企业的科技水平大大提高,2011年江阴申请发明专利就达到了1801项,在这些重点关键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后,江阴企业在一大批高附加值产品上就具有了全球领跑能力。

3继续加快江阴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3.1政府应继续加强管理,积极引导

在继续加快新材料产业建设方面,省及地方政府都能大有作为。

江阴市应当继续对本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龙头”——江阴沿江新材料国家产业带加强管理和协调,完善各公共服务平台。成立跨地域的“江阴沿江新材料国家产业带”领导小组和相应的管理机构,统一负责产业带的规划、建设、协调等工作。省里有关的部门可积极引导,规划整合我省的各科研机构院校参与新材料产业带的建设,在信息、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对新材料产业,市政府应制订新材料科技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继续加大财政扶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力度。适时调整相关的产业政策。比如对于那些基础性的、关系整个新材料行业发展前途的研究项目,地方财政应提供足够的经费。政府要积极引导,加强管理,继续制定鼓励新材料企业增加研发费用的政策,比如允许研发费用可以按一定比例抵扣企业所得税等。

国外有经济学家指出:如果想成功地培养一项产业的国家竞争优势,最好能先在国内培养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所以江阴市可以结合本市的各产业发展情况,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的相关或支持性产业,培育完整的产业链,以此构筑更为优化的产业集群。

3.2企业应继续加强新材料技术创新,特别要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应继续完善各项新材料发展的产业政策,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继续加强新材料产业的技术创新和资金投入,特别是要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因为新材料产业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人才是制约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企业应结合政府的相关政策抓紧制订自己企业的新材料产业人才引进计划,完善招才引智的鼓励政策。通过多种模式加强培养和引进新材料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建立更加完善的激励制度,提高人才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支持组织和建设产学研联合研发团队,为专业人才提供必要的软硬件条件,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长期智力支撑。

篇5

发言稿是一种实用性比较强的文体,是为演讲准备的书面材料。以下是收录的一些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根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计划安排,我和科协的同志们深入我县轴承企业,通过座谈会的方式对轴承产业中创新平台建设及创新力量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

一、发展现状

轴承企业研发机构逐步增多。我县轴承企业有市级以上科技企业研发中心9家,分别为县轴承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轴承有限公司滚动轴承研发中心、轴承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轴承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轴承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轴承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研发中心。

轴承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市科协加强联系,拟建立高端精密轴承协同创新中心。发挥省轴承研究院平台作用,延伸企业服务范围,利用与科技大学、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轴承有限公司合作优势,开展“产、学、研、用”综合服务,推动轴承产业上档升级。轴承研究院组织科技大学和高级技工学校部分教授、实习研究生及轴研院员工对8家企业进行了生产技术指导,提升了10家企业的工艺图纸设计,对15家企业进行标准件的周期检测,为20家企业的轴承磨工工艺和装配检查工工艺进行了提升培训,;为县城40多家轴承企业进行了计量检查培训,培训技术人员523名。定期聘请中国轴承工业协会何加群教授组织开展系列技术讲座,邀请讲师举办了专题技术讲座。

科技创新力量日趋强大。轴承、轴承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三等奖,诚为轴承引进100多台智能机床进行技术改造。省轴承产业技术研究院“耐磨损超高速精密圆柱滚子轴承研制”项目获得2019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部分轴承企业通过引进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研制和开发了一些市场对路且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少数产品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没有通过省级认定。

二、存在的问题

1、科技创新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增强。许多轴承企业负责人对企业技术创新必要性认识不够,存在轻技术创新的现象。

2、创新性人才缺乏。人才总数偏少,高层次研发人员更少,对企业技术创新难以支撑。本来县级就很难吸引人才,加上我县大多数轴承企业规模小、实力弱,难以提供优厚待遇和先进科研设备及研发环境,缺乏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导致引进人才难。

三、推进轴承企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1、继续开展规模以上轴承企业研发机构达标行动。加快推进、、、、等规模以上轴承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完善认定标准和流程,按照“有人员、有场所、有设备、有经费、有项目”的要求,支持企业普遍建设研发机构,力争2020年全县规模以上轴承工业企业中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30%以上。

篇6

关键词:稀土;行政权力;制度完善

一、 当前稀土资源开发现状

稀土作为化学元素复合物的一种,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其可以与其他因素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随着稀土元素特殊性质的不断认识和发现,稀土资源在现代科技产业中比如光学、军工等产业的独特作用逐渐被开发出来,而且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稀土资源的有效开发,对于其他产业的巨大推动力。其合成材料已经达到50多种。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因此,很多人成稀土为产业黄金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反观我国的稀土存量,无论是资源储量还是产量,出口量使用量都是世界最高的。我国的稀土产业在国际上也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问题背后的原因

然而尽管我国的稀土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支配地位和主导地位。但是由于管理理念落后,开发体制缺陷等因素,导致当前的稀土产业市场存在着巨大的缺陷:

1.稀土矿产资源浪费严重

随着稀土矿产品价格在国际上不断上涨,导致稀土开发的利润大幅度提升,直接导致一些地方矿山生产企业无证开采、越界开采、乱采滥挖现象经常出现,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严重扰乱了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加上当前的开发序列比较复杂。国家企业,地方企业,个人小矿都在进行稀土的开采,复杂的序列以及工艺设备的参差不齐,导致了稀土资源浪费巨大,并且使得管理体制无法适从。

数据显示,仅从包头一地的稀土开产情况来看,有效开采率仅有百分之十,其余的绝大多数都进入了尾矿部分。而且产业开发模式的粗糙导致不存在二次开发的过程,使得稀土资源被大量浪费。加上湖南,广西等地的负责的地质情况,更是导致开发效率低下。

2.稀土行业发展水平低下

我国的稀土资源储量惊人,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比重也较大。这样的巨大的资源储量优势本来应当使得我国的稀土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贡献值。但是观察当前的稀土产业存在的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虽然原料生产丰富,但是深度加工的能力十分有限。稀土产业也一直处在原材料开采的状态。并且管理体制混乱,生产模式粗放,设备落后。由于管理体制的缺失,导致了重复建设的现象的大量存在。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等现象都严重的制约着我国稀土产业的长远发展。

3.资源的优势地位渐渐削弱

过去国外出于环保、成本以及资源储备而关闭或未开发的稀土矿山,开发工作已列入日程。美国的稀土资源前几年全部从中国进口,但2007年4月,美国钼公司已宣布重新开发已关闭近4年的芒廷帕斯稀土矿,将进行开采和初级产品生产。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此前关闭或未开采的稀土矿山也都在计划启动开采工作,而稀土资源相对丰富的俄罗斯等国也开始着手自己的稀土产业发展,希望通过产业链的引入,重塑自己在国际市场的新形象。将自己的资源优势重新转化为产业优势。并且随着开采技术和勘探技术的更新,众多的稀土矿被发掘出来,我国的产业优势正在不断消失。

三、行政权力对于当前稀土资源开发产业中问题的解决作用

1.引入行政权力,完善稀土资源行政管理体制

稀土资源作为对于国计民生都有着巨大意义的资源,面对当前这样巨大的资源浪费,长此以往下去,不仅是失去了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优势,更会导致资源的不断流失,巨大的产业发展和国防安全的隐患。因而在未来的制度完善中,一定要引入行政权力。通过科学的管理体制的建立,严格规范稀土资源开发序列。通过建立准入标准和监管机构,淘汰落后产能,进行产业优化。对于开发主体进行严格的规定。以此遏制当前的巨大浪费现状。行政权力的效率性和直接性可以准确迅速的建立起管理体制,相比于经济手段和市场手段的间接性和效率低下,行政手段是建立管理体制的最佳手段。

2.引入行政权力,推动行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我国当前的稀土开发产业还停留在原材料出口和低级产品制造方面,应当通过行政奖励的方式,对产业发展进行引导,推动产业升级,鼓励产业整合。把当前的粗放型的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成集约型的发展方式,通过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并且运用行政、经济手段维持产业优势。使得稀土产业的优势不仅是中国的稀土在国际稀土市场的巨大优势之依据,也可以发挥稀土真正的推动国防科技产业的巨大推动力。稀土行业作为关系到国防安全的重要行业,其发展和管理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化的方式,而要将行政权力引入到稀土行业的发展之中。利用行政手段的高效和严格,规范行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

3.引入行政权力,推动产业调整以维持资源优势

基于当前的相对优势不断减少的现状,应当将行政权力引入到稀土产业开发中的行业管理中,行政行业协会,积极发挥我国稀土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发言权。运用外交、经济、政治等多方手段,将稀土产业作为武器。以实现捍卫国防,推动产业发展的目的。在当前的市场竞争自由的情况下,有着独特的作用。由于我国的稀土生产企业分散,力量弱小,国际市场规则的把握程度不够,因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劣势的地位,这些都导致大量的资源和资产的流失。而行政权力的效率和集约性质,可以迅速的推动产业的升级换代,并且严格的控制产业水平,可以对当前的产业发展进行整合,集中我国的稀土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长久的保留为产业优势。

四、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稀土资源的独特作用以及我国的稀土资源开发的独特国情,我们会发现当前的稀土开发中存在着巨大的漏洞和问题。这些问题表面上是由于产业结构落后,设备落后所导致的,归根结底还是体制和发展理念的偏差。针对与这些问题的解决,应当将行政权力引入到未来的建设中来,发挥行政权力的效率和直接的特点。规范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以使得稀土资源在未来的发展中,保持产业优势,真正发挥稀土“矿业黄金”作用。

参考文献:

[1]程建忠、车丽萍:中国稀土资源开采现状及发展趋势[J],稀土,2010(2).

篇7

一、论坛概况

本次论坛由县政协主办,乡政府、景区管委会协办,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旅游事业大发展”为主题。县政协主席彭岳舜,县委副书记,县政协副主席、等领导出席会议,部分县政协常委、委员,各专门委员会、委员联络组,县发改局、旅游局、建设局、财政局、环保局、乡政府、景区管委会、旅行社负责人及乡班子成员、各村主要干部共计60余人参加了会议。作热情洋溢的致辞,作总结讲话。主持会议。

本次论坛共收到交流材料24篇,其中乡党委、景区管委会书记、乡乡长、乡乡长,县旅游局局长、环保局局长、建设局党组书记,县政协委员,旅行社总经理等13人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经过一天的大会研讨,本次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人民网、《联谊报》、电视台、《报》作了采访和报道。

二、论坛成果

我县旅游产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本次旅游发展论坛的成功举办,必将对我县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很有现实意义。

(一)进一步提升了政协论坛品牌。举行“2012政协旅游发展论坛”。通过两年的尝试和完善,政协论坛在我县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初步成为我县政协相对固定的履职品牌,为今后继续举办论坛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进一步增强了发展旅游信心。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课题,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课题,是深入实施“一三四八”发展战略,实现“三大目标”的重要举措。本次论坛通过交流研讨,对发展风情旅游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作了较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许多较为可行的发展思路和对策措施,增强了我县领导干部群众对做强做大旅游产业的信心。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全力发展旅游,推进旅游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时机已经基本成熟,的旅游产业必将大有可为,大有所为。

(三)进一步浓厚了创A工作氛围。本次论坛在正值我县全力推进中国之窗景区和景区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工作之时召开。创A工作成了本次论坛的热门话题。会上,与会人员对创A工作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认为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顺应当前旅游产业发展形势的必然之举,是我县实现经济社会借势赶超的现实需要,是推动我县旅游产业大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境内景区景点档次及知名度的内在需要。通过研讨,相关部门、乡镇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营造了攻坚克难、通力协作的浓厚的创A氛围,为创A工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四)进一步提高了宣传教育效果。本次论坛参与对象更加广泛,除政协委员、有关部门乡镇负责人参加会议外,还有旅游企业、农村干部群众参加。而且还在人民网、《联谊报》等全国、省级媒体上作了宣传,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教育作用。特别是各村两委主要干部会后认为,通过参与论坛,对我县打造旅游大县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创A活动存在的困难更加了解,并表示对创A工作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处理、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文物保护等力度,为创A工作提供更大的支持。

三、主要观点及意见建议

本次论坛与会人员围绕景点景区建设、文物保护与开发、旅游节目演出、生态文化建设、库区旅游发展等课题展开了充分的研讨和交流,提出了许多观点鲜明、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主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创A工作方面。1、景区。由于景区名胜区涉及面很广,在短时间内不可能也不需要面面俱到,应该抓住重点,走精品化开发、差异化开发之路,才能真正有效完成创A任务。首要之急是加大对时思寺、雪花漈及古树名木的保护;其次是重点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小佐村云中桃源渡假区和上山头高山湿地游憩区;当前关键是创A工作中的政策处理、旅游服务及文化挖掘工作要跟上。2、中国之窗景区。旅游的最主要优势是文化浓厚,要立足人文优势,大力弘扬挖掘畲语、畲歌、畲服、畲屋、畲俗、畲艺等民族文化,并依托农家乐、漂流、风情演出等载体,把风情转化为旅游资源。

(二)风情演艺方面。体会民俗风情是我县旅游最重要的卖点,一场富有地方特色、具有鲜明个性的风情节目演出,是文化的最好表达方式之一。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风情演艺节目。这就要求党政部门、旅游企业及演出团体通力合作,用一至二年的时间,在现有演出节目的基础上进行挖掘提升,打造一到两台融合风情、历史文化于一体的精品演出节目,定期演出,丰富旅游内涵。

(三)库区旅游方面。随着滩坑水电站移民和复建工作的基本完成,工作重点要尽快从“移民”转移到“富民”上来,充分利用库区资源优势,把发展库区旅游产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发展库区旅游业当前要抓紧对库区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科学评估,做好高起点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四)乡村旅游方面。乡村旅游是丰富我县旅游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途径。我县的乡村旅游首先要做好规划布局工作,形成村庄(民族村)、舞台(演艺)、街道(小吃、工艺品)、山庄(农家乐)于一体的格局;其次做好与农业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良性互动文章;再次是加大对重点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营造整洁优美的旅游环境。最重要的还是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素质,以独特淳朴的民风习俗,优质服务和良好环境引客留人。

篇8

一、要坚定做大做强竹产业的信心

首先,要充分认识我市发展竹产业的优势。一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多”的自然资源优势。世界竹林%分布于亚洲,中国是世界上竹林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我国%以上竹林分布于长江以南。安徽是中国竹林资源较多的省,现有竹林万亩,%以上分布于皖南和大别山区。我市现有竹林万亩,占全省竹林面积的%,位居全省第一,仅××县就有多万亩。二是独到的市场区位优势。目前,竹产品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很旺,竹地板等产品在欧美、日本等地供不应求。我市是安徽与“长三角”对接的前沿阵地,公路、铁路、水路畅达,销售市场看好,外贸出口非常便捷,非常利于竹产品的市场开拓。三是潜在的后发优势。竹子浑身都是宝,产业关联度强,成长性好,综合利用价值高。竹子具有很强的加工性能,随着竹产品加工领域的不断拓展,竹子三经涉及建筑、家具、造纸、包装、运输、食品、医药、保健、牙织、旅游、环保、化工、军工等众多行业,竹产品已达千种以上,市场和效益潜力巨大。主动接受近邻浙江湖州市的辐射,必将促进竹产业的快速发展。

其次,要正视我市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在资源培育方面,一是资源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三县市,占%,其余四县仅占%。二是经营目的比较单一。约%以上以单一生产竹材为经营目的,笋用价值没有得到挖掘。三是效益低下。据统计,我市毛竹每公顷年产竹材仅吨、竹笋吨,年产值元。中小径竹每公顷年产竹材仅吨、竹笋吨,年产值元。而浙江丰产的笋用和材用竹林每公顷年产均达到吨。我市竹业年产值为亿元,而相邻浙江湖州市的竹林资源不及我市,竹业产值却达到亿元,差距很大。在产品加工方面,一是竹产品加工能力不强,我市现有年产值万元以上的竹产品加工企业仅家,年加工产值仅.亿元,尚有%的竹材、竹笋以原料形式销往外地。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我市年产值万元以上的竹产品加工企业中,只有××的家企业从事竹笋加工,其余家企业都为各类竹材加工,产品附加值低。三是各地加工企业发展不平衡。年产值万元以上的竹产品加工企业中,××县为家,占%以上,××县家,××县家,其余四县家。四是缺少龙头企业。现有竹产品加工企业中,年产值在万元以上的企业仅家,其中:亚普公司年产值为万元,国林公司年产值为万元,宏宇公司年产值为万元。全市没有年产值万元以上的竹产品综合加工龙头企业。在管理服务方面,存在着投入资金不足、资源供给不稳定、缺乏有效扶持措施、企业间缺乏联合与交流平台等问题。

第三,要看到我市竹产业发展的潜力。当前,林业发展正面临历史性转变,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太好时机,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努力解决好我市竹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那么,差距就会变成发展潜力。一是如果通过精细培育、科学管理,使毛竹林平均每公顷竹材年产量达到吨,竹笋年产量达到吨,中小竹林平均每公顷竹材年产量达到吨,竹笋年产量达到吨。那么,我市就会年增毛竹竹材万吨、竹笋万吨和中小径竹竹材万吨、竹笋万吨。竹林一产产值将由现在的.亿元提高到亿元,增加亿元。二是如果将年增竹产品产量的%按现有的加工水平进行加工,则二产产值将由现在的亿元提高到.亿元,增加亿元。全市竹产业年产值将由现在的.亿元提高到.亿元,增长%。三是如果考虑到提高原料综合利用率和加工精深产品提高附加值两个因素,实际增值潜力还要大得多。

二、突出做大做强竹产业的重点

按照“市场运作,自主发展;政府推动,促进发展;科技支撑,滚动发展”的原则,做大做强我市竹产业,必须坚持资源培育与资源转化两手抓。

一是扩大面积。围绕市场需求,通过低产林分改造、扩鞭、于造等,积极发展毛竹丰产用材林、笋用林、笋材两用林,力争到年竹林面积达到万亩。二是提高产量。通过优化品种与构和推广应用先进实用的丰产技术,大幅提高用材林的产竹量和笋用林的产笋量,力争将%毛竹林改造建成丰产林基地。三是优化布局。

其次,抓资源转化,快速提高加工增殖能力。以金鹿为龙头,大力发展竹纤维产业;以亚普、国林和永国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竹地板加工业,以青峰、斑澜竹业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竹家俱加工业;以高峰为重点,加快竹二艺系列产品的开发;大力发展壮大竹笋产品和竹食品、竹饮料广三产、加工。不断提高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能力。以乏有企业为载体,在组建竹产业协会的基础上,对竹纤维、竹地气、竹家具、竹工艺品、竹笋等五大加工产品分类指导、协调、整合和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品牌,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建立生产、科研、市场有机协调的新格局。到年,竹生产加工业力争实现销售收入亿元。

三、强化做大做强竹产业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行业规划指导,科学编制“十一·五”竹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我市竹产业快速、持续发展。

其次,要积极组建竹产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竹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纽带的作用,促进竹林经营户与竹产品加工企业、各类竹产品加工企业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发展,维护会员利益,提高我市竹产品的市场综合竞争能力。市竹产业协会力争十月份成立,各县市区要在年内成立县级竹产业协会。

第三,要加大科技示范推广力度,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快新品种的引进和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和竹产品原产地保护及产品质量认证等工作。

篇9

自管委会安排学习和贯彻落实《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政策”),我工作组秉承从园区实际出发,不做表面文章原则,认真学习领悟政策措施,并做了相应的工作,根据安排,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期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学习、贯彻政策措施精神

自学习《若干政策》文件之日起,我中心先后组织召开中心内的《若干政策》学习研讨会议3次,中心同志们认真领悟学习《若干政策》精神,从自身的本职工作和园区的实际发展出发,围绕加快建设用地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建设用地指标,保证重点项目用地指标需求以及加快规划图则编制进度等方面,大家各抒己见,交流发言,并达到一定的效果。

(二)坚持规划先行,引领园区高质量发展

在对接全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上,明确园区城市规划更新的总体目标、发展方向和实施策略,以《宿州经开区产承融合发展规划》为例,对接市局有关牵头部门,召开中心内、与园区各部门间研讨会议4次,听取广泛意见,重点研究宿州经开区未来产城发展导向,谋划重要节点、位置的项目发展,同时评估园区市政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能力,为园区招商引资、产业发展方向提供前瞻性、系统性的指引。

(三)营造优质营商环境,加快园区“一站式”服务改革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围绕提升中心服务质量和效率这条主线,积极回应企业和群众关切问题,聚焦“痛点”“赌点”,在便民、高效、减负上下功夫,着力打造自然资源领域审批流程少、办事效率快、服务水平优的营商环境。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规划核实》两个环节,我们清理重复报件,为企业办理审批事项减负。2021年1月1日至今,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20件、为5家企业提供规划核实服务、审批路由路径3条、核发供地设计条件6件、审查审议规划设计方案8件、提供项目预选址20件、为35家企业提供规划政策咨询服务。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主动服务保发展。围绕新下发的土地成片开发模式,我们要主动找准、找好发力点和突破口。重点做好重大基础设施(鞋城三路产业大道)、重大产业项目(谋划的几个标注化厂房)、重大生态项目(运粮河公园)等各类资源要素的保障工作,多渠道筹措用地指标,用足、用准、用好各类政策,力促项目早落地、早增效。并强化措施推动批而未供土地尽快实现有效供地,对不同因素导致的未供土地进行分类处置,简化供地程序、“容缺审批”等措施,实现有效供地,对闲置用地,加大处置力度,积极盘活存量,实现有效利用。

(二)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打造“快准优”效能服务。中心将结合园区规划审批类实际情况,认真梳理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努力做到信息公开,确保应公开尽公开。在审批材料齐全的情况下,做到即来即受理,打造“心贴心”民生服务。始终坚持把群众、企业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强化责任意识,严明工作纪律,提供高效全面服务。

篇10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审议的起码条件,是对审议对象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针对议题,审议者必须在事前做好调研,掌握审议中所需要的第一手资料。这样,情况清楚,材料充实,发言才有证据,审议才有底气。

近年来,地方各级人大把深入调研作为审议监督议题的关键环节,其中,问卷调查与上门走访的形式,虽略显传统,却效果明显,因此颇受青睐。

“您所在的居委会重大事项是否公开?您是否对居民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感到满意?您是否参加过居委会因涉及多数居民公共利益而召开的居民会议……”2008年4月11日,出现在上海市人大公众网和东方网的一份公开问卷,引起了网民的极大关注。

为做好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本市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建设,发展基层民主情况专项工作的报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事先在网络上问卷,公开征求各方意见。市民根据自身情况,填写问卷,提出具体意见或建议,也可以通过人大信箱进行反映。

互联网时代,类似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的这种采用网络问卷与网络调查方式了解和掌握议题的方式渐渐流行。自2002年12月浙江省人大法制委员会主办的地方立法网正式开通以来,浙江省地方性法规草案全部上网公开,使法律草案在审议前接受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反映老百姓的心声,让每一个人的智慧都有可能在立法中闪光。2009年9月22日,宁波市江东区人大常委会专门开通“人大代表网上窗口”,网上接待选民、听取选民意见已经常态化。

2009年4月,浙江省常山县人大常委会推出的审议发言“备课制”,同样令人耳目一新。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召开例会的预备通知一发出,相关工委对照审议议题分解出若干个子课题,组成相关个小组。常委会组成人员根据各自的课题,深入相关单位或部门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地听取代表和选民的意见。同时,常委会组成人员还认真参阅有关法律、政府相关文件和资料,认真撰写审议发言稿,主动请相关领导提出修改意见,最终形成会上审议正式发言稿。

对财政预算等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审议事项,审议前借助“外脑”(如公共研究机构等)、聘请专家提供专业咨询等做法,也出现在一些地方人大的监督实践中。

早在2003年11月,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就从社会各界挑选部分财经方面的资深专家和业务骨干,组建了财政预(决)算咨询小组和经济运行分析小组。两个小组定期召开例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等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保证了人大监督的公正性和准确性。2004年3月,嘉兴市农经局的预算上报75项开支,经专家逐一核议,最终削减为35项。有人评价,“智囊”审查小组在审议开始前就为纳税人提前把好了用钱的“闸门”,有利于推动预算审查监督从程序性监督向实质性监督转变。

人大的司法监督工作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杭州市西湖区人大常委会摸索出了借助“外脑”智力,发挥集体智慧的监督形式,提高了司法监督的权威性,取得较好效果。如2009年开展对西湖区法院服务企业情况的调研中,西湖区人大常委会选取了30件有代表性的涉企和金融类案件,邀请这些相关企业的辩护律师一起举行座谈会,听取他们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建议,从而使审议意见更加有的放矢。

议透、议深、议出成效

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都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参与人大审议,是法律的授权,更是人民的委托。因此,在审议中讲实话、举实例、提实招,把审议议题议透、议深、议出成效,成为各级人大孜孜以求的目标。

“请问姜区长,在政府年度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发展服务业放到优先位置,这是不是意味着对工业发展的弱化?”

2009年8月26日下午,当杭州市余杭区区长姜军所作的关于2009年上半年度工作情况的汇报刚一结束,人大代表纷纷举手,把问题抛给了姜军。

“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有疑问直接提,这种形式好,代表的知情权和询问权得到了保障。”接受记者采访时,余杭区人大代表对这种询问的形式给予好评。

的确,这些年来,地方人大为提高审议发言质量、增强监督实效而进行的各种探索,引人瞩目。

嘉兴市南湖区人大常委会早在2005年就根据审议议题,选择对该议题比较熟悉的兼职委员作为中心审议发言人,要求其在会前通过走访座谈、实地察看等多种形式进行调研工作,由此形成调研报告,并在审议当中作说明。与此类似,针对会议期间组成人员审议发言不踊跃等问题,2008年7月,常山县人大常委会一改过去审议时轮流发言的模式,实行领衔发言制度,一举激活了发言气氛,进而打开审议的“闸门”,受到了委员的普遍欢迎。

为使审议更加充分,意见更加科学,杭州市拱墅区人大常委会还大胆尝试“分组审议和联组发言”制度。2009年7月,该区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区政府专项工作报告和有关人事任免议案时,首次采用分组审议和联组发言的形式:采取分组审议,划小审议单位,使每个组成人员都有发言的机会和充足的审议时间,保证了议题议深、议透;经过充分审议,每组召集人根据各审议组组成人员的审议发言而形成联组发言稿,既保持了发言的生动,提出的建议也更全面、更有针对性。

“列席人员如有发言,请举手示意。”2007年8月24日下午,温州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在听取了委员所作的联组审议发言后,主持人提出了这项新的议程。

“以往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审议发言基本上只限于常委会组成人员。无论是法定的列席人员,还是应邀列席的省、市人大代表,他们大多数只是当听众。”温州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人员说,此次常委会在安排常委会组成人员进行审议的同时,特意安排了列席的省、市人大代表单独进行分组审议,并可在会议联组审议时即席发表意见。人大制度研究专家称,邀请部分代表、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作者等列席人员作发言,既集思广益、充分发扬民主,又能有效提高会议审议质量。

“1600万元的行政管理费是不是太多了,其中车辆购置费要花掉70万元,能不能缩减?”自2005年以来,人大代表和群众代表一起参与的恳谈场景每年都会在温岭市新河镇的人代会期间上演。目前,此项工作在温岭市逐步推开。

常委会组成人员在会上进行口头审议的同时,可采用审议意见卡的形式作书面发言;对因请假不能参加会议的组成人员,会前由办事机构以审议意见卡的形式统一征求意见,会议结束后与审议发言一并汇总整理。近年来,河北省滦南县、湖南省祁阳县等数家地方人大常委会不约而同地推行审议意见卡制度。此举使审议前的精心准备成为每个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硬任务”,同时,也大大克服了在口头发言这一“软指标”下,个别常委会组成人员“无事一身轻”的不良现象。

让不同的声音在讨论中走向真理,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价值。建立和完善审议辩论机制,通过对审议议题展开有效的辩论,能有效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2009年9月24日上午,在乐清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围绕危房改建的公共政策,乐清市规划建设局、房管局等部门首次在人大常委会会议上进行公开辩论发言。此外,在法律草案的审议中引入辩论程序,已被立法机关逐渐接受。

审议是手段,落实才是目的

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审议意见,县政府有没有认真落实到位?人大代表和组成人员是否满意?

2009年2月下旬,温州市洞头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2008年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调研,还专题举行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对7个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了满意度测评。

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后,将审议意见交由“一府两院”研究处理。但一些地方的“一府两院”及其有关部门往往对人大审议意见的处理并不是很到位,人大自身也没有对研究处理审议意见的情况进行充分了解,掌握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督促,致使人大监督的实效性和权威性受到影响。

审议是手段,落实才是目的。审议意见“回头看”、限时办理制度、办结反馈制度等等,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探索多种途径,不断强化审议意见的落实督查,保证审议效果落到实处。

如果说诸如“审议意见回头看”之类的活动还更多停留在程序性、形式性阶段,那么用满意度测评、票决等手段,则显得有刚性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