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中心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2-26 17:5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共享中心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评估阶段
(1)公司员工与公司文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等同于对子公司的财务进行新整合,必然会对员工的工作岗位进行调整。A公司的筹建小组在评估阶段的报告中着重强调该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2)业务流程。筹建小组首先对适合共享模式的业务进行评估,其次对子公司有关业务的具体运作流程进行评估和分析,对实行财务共享后的具体运作大致设计框架。另外,筹建小组对其它方面进行评估和量化分析,如未来的内部客户能否就此形成共识及配合、如何跟外部供应商进行顺畅的交流和配合等方面。(3)系统与技术方面。筹建小组依据具体操作框架模式对ERP系统进行评估,以确定现有系统功能是否可以满足共享的需求,对于需要开发部分,公司现存的技术是否可以满足要求等,对于如何保障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顺利实行在系统技术层制定了方案。(4)投资的回收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对于资金的需求量很大,具体开支包括:建设或者租用办公场所、系统开支、用品支出、员工遣散开支以及培训费用。筹建小组对上述投资的成本支出和回收期进行评估,同时对投资成本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给公司带来的利益进行比较,评估该项目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为总部提供参考。(5)税务与相关法规。由于每个国家的税务规定和法规的差异,筹备小组对准备进入共享服务的子公司所在地的税收政策进行充分分析,对涉及共享服务中心的税务及法律问题进行强调,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规避和解决方案,以保证税务相关法规对项目的影响最小化。
(二)设计阶段
(1)设计流程。筹建小组在流程设计完成后,时常开会商讨这些流程的改善情况,以确保流程可以顺利的运作并且符合业务的需求,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和满足客户需求。(2)员工与组织机构。该阶段的建设重点是改变员工的观念和建设企业文化。筹建小组充分研究现实中存在的难题,针对性地制定了沟通方案,经常与员工交流,宣传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的重要意义。对于相关人员,尽可能的进行转岗安置,确实需辞退的,制定相关的赔偿方案。(3)税务与法规。筹建小组对于共享服务所涉及的区域进行税务和相关法规的研究,并依据法规的特殊性因地制宜的设计了符合不同地区实际情况的流程。以我国为例,税务机关规定,对于增值税专用发票必须保留原件,筹建小组针对性地设计了以下流程:增值税专用发票不变,由供应商将发票提供给子公司,再由子公司进行扫描发往深圳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会计处理。(4)技术与系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离不开IT部门的支持,其不断地对流程和系统进行改进。因此,在评估阶段及实行阶段,IT部门在系统方面针对流程操作提出具有专业性的判断和建议,在技术方面也引入大量的开发来适应新型的财务管理方式。(5)办公场所。对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办公场所的选择也是首先应当考虑的问题。针对此问题,筹建小组对于待选地点相关方面的条件进行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主要涉及该地点的通讯开支、人才质量、租金、税收政策和税收法规、城市的位置等方面,最终将地点设在印度钦奈和中国深圳。(6)服务协议。首先,筹建小组对内部客户的期望值及公司预期目标进行了明确。其次,根据数据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服务成本及服务质量进行深入讨论。以此为基础,筹建小组制定了服务协议,并经多次讨论以后确定了协议的具体内容,这就使得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后期的运作中有了合同范本。(7)定价模型。对于定价模型的制定,筹建小组坚持简单、便于计算谈判及收费的原则,最终采用了成本弥补方式的模型。该模型就是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行成本的基础上增加一点的利润,并以各子公司实际业务数量为依据来决定服务费用的分摊。
(三)实施阶段
(1)团队建设。A公司针对苏州工厂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组建了项目小组来负责苏州方面的业务。同时向苏州工厂的财务人员请教学习,并对应收应付的工厂业务进行实际操作等。深圳的共享服务中心也组建了一个功能相似的项目小组,来完成前期的各种交接。(2)流程整合。项目小组以在设计阶段制定的流程为基础,并根据具体需求对实行财务共享服务后的流程进行新整合。在技术和系统方面,项目小组做出了深入研究,同时携手IT部门研发一些子系统,以满足财务共享服务新模式的需求。(3)关键性绩效考核指标(KPI)。A公司的共享服务中心在付诸实施以后,针对实行效果要作定期考核。为了保证考核的质量,可以从定性及定量两个方面来考核,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行方面和每个岗位,针对各个关键性绩效考核指标(KPI)来考核。
二、A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价值分析
(一)间接降低了成本
在财务共享服务实行之前,A跨国公司在各个子公司及分支机构中都设置有完备的财务岗位,人员和岗位的设置以及各子公司之间资源的不协调,加之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给A公司产生了巨大的成本。在财务共享服务实行以后,经过合理的资源调配,不仅完成了扩大的业务,而且中心及子公司的财务人员并没有增加,这就间接的降低了人力资源的成本。
(二)形成了总部的财务监管,财务风险降低
在共享服务中心成立之前,各子公司财务处于分散状态,A公司的总部并不能准确地了解每个基层的财务状况。因为监管的缺失,很难发现潜在的舞弊行为。
(三)实现财务业务合流,增强了核心竞争力
由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使得财务都汇聚到了共享服务中心,这就给各个子公司的财务部门开放岗位,进行高层次财务人员的补充提供了机会,以此来强调财务管理在公司运行中的重要地位。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实施,不仅推动了财务和业务的合流,而且增强了A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三、A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一)A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
(1)对于个别领域而言,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行之后,工作效率降低了。究其原因,公司内部沟通不畅,由于共享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并未在子公司工作,反馈和处理问题时经常出现迟缓现象。(2)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人员流动性较大,员工更换频繁以及工作的相互交割,严重影响了办公质量和办公效率,经常出现没有对供应商提供的发票及时核算而导致货款迟延的现象,加大了共享服务中心与公司内部客户及外部客户进行合作的难度。(3)由于各国家及地区的文化不同,使得共享服务中心与子公司在处理同一问题时,常常存在看法的偏差。因此造成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问题。(4)税务及相关法规的不同导致的问题。在我国,业务单位必须保留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原件。那么,供应商就要把发票寄往每个业务单位,再由业务单位进行扫描传输给共享服务中心进行处理,这个过程一不小心就会发生票据没有及时入账的现象,严重影响三方的沟通效率,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没有解决问题。
(二)A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完善建议
篇2
【 关键词 】 PACS系统;存储管理;数字化医院;系统管理
PACS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Hospital
You Wei
(Jiangsu Yanche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 JiangsuYancheng 224006)
【 Abstract 】 with China''s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on the hospital system reform, more and more new technology introduced into hospital management, the hospital gradually into the digital management. The PACS system new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hospitals making hospit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from patient fees as the center of the charging information into patient information center for clinical information, comprehensive solution of hospital digital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problems, improve the 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level. In this paper, the PACS system in digital hospital constru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SC system made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n elaborated the PACS system design, the last of China''s digital hospital construction in the application of PACS are analyzed.
【 Keywords 】 PACS system; memory management; digital hospital; system management
0 引言
在数字化医院建设过程中,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即PACS系统时整个过程中的是重点也是难点,受到有关人员的密切关注。PACS是以数字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平台发展起来的,全面地解决医学图像的获取、显示、处理、存储、传输和管理等问题。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实现医学影像数字化PACS系统成为医院数字发展的必然趋势。
1 PACS系统发展分析
1.1 PACS系统发展情况
医学数字图像存档及通讯系统(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是现代影像诊断的一项高科技模式,将传统的医学图像拷贝方式转换成电子式的软拷贝方式。该概念于上世纪80 年代初首次提出;80年代中后期所研究的医学影像系采用都是专用的昂贵的设备;到90年代中期, 计算机与网路通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PACS系统的发展,促进了PACS整体的价格的下调;90年代后期,微处理器以及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得构建PACS系统的花费能被大多数医院所接受,许多医院为了能够提高医院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逐渐开始采用PACS系统,PACS慢慢得到发展和普及。
我国目前的众多综合性医院都建立了以PACS系统为基础的医院影像信息系统,包含放射科、CT、MRI、内镜中心、超声中心、介入放射中心等。也还有众多的医院正在将医院信息系统由管理信息系统逐步迈向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逐步地实现我国医院管理的信息化时代。
1.2 我国PACS系统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PACS系统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目前我国医院信息系统的总体情况而言,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大多是针对病患的财务情况进行了管理,对数字化医院环境组成部分PACS系统却发展缓慢。我国的PACS系统应用发展主要存在一下的问题:研究和开发得不到重视,面临着经费紧缺的问题,而且多数设备大多是从国外引进,在PACS系统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考虑中西化的差异;大部分的医院医疗图像设备比较陈旧,有些甚至已经被淘汰,没有合适的标准数字接口与设备配对;PACS系统的使用需要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能够对计算机应用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大多数的医疗人员不满足该项要求。现在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对医院信息基础结构进行改进,对老旧图像设备进行更新和改造,对现有的医院信息系统进行标准化处理。
2 PACS系统的设计分析
篇3
摘要资金是企业日常经营运作的“血液”,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资金的管理活动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最主要的一个环节,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整个过程,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施工企业目前面临行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面临着行业激烈竞争的时期。在这种时期下,施工企业要想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项目的利润率,不仅要提升外部竞争力更主要的是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针对施工企业的特点,对企业内部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方面。本文在阐述施工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资金集中管理的几项对策,对提高施工企业的资金利用率,降低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问题对策
一、什么是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
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指的是企业总公司出于对企业的资金利益的考虑,从集团的战略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参与、控制成员企业的资金决策和经营过程,实现资金安全以及资金增至目标,达到聚集资金资源的一种管理方法。来达到聚集资金的一种管理方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进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企业面对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企业通过海外重组、并购等手段迅速发展成大型企业集团,传统方式下的资金集中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而导致在资金管理上出现了许多问题。
二、为何要实行资金集中管理
现在我国的一些企业中存在少数单位多开户头,企业内部资金既存在闲置又存在短缺的问题。资金的利用效率不高,不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经营活动中出现筹、投资难以统筹规划,财务费用较高;同时在经营中尚未制定合理完善的预算,无法进行有效的资金计划与控制。同时在其他管理方面也出现不少问题,这一切都严重制约企业对资金的利用效益,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实力。企业实行资金集中管理,能控制好资金风险,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增加资金的效益,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莫大的推动作用。
三、目前施工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施工企业资金不能充分用。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出于迎合上级领导的意愿或是为了自己部门的利益考虑,更换还未到使用年限、甚至没有任何问题的固定资产。这种行为对企业的资金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并造成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大幅度降低 。另一方面,施工企业的财务部门工作不到位,他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只注重施工企业的经费预算,而对于部门之间的工作做的不是很好,对对部门间的资源共享、集中管理以及物尽其用等方面缺乏全面考虑,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施工企业产生严重的重复购置和无计划购置现象。
(2)施工企业的项目部门数量众多且相对独立,各项目部门的经营活动常常得不到企业总部的支持,有时会出现孤立无援的地步。
(3)许多施工企业存在存贷双高的现象,导致企业经常存在一种怪现象,即:在企业整体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某些项目部门由于资金短缺不得不向银行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集团财务费用的支出。
(4)监控力度不够,在事前、事后都缺少严格的监督。目前,很多企业在对资金运作的各个环节的监管上,企业的管理者普遍存在监管不力或者存在人为控制现象,私自挪用资金或侵吞资产等这一类问题日愈突出。有的企业即便设立了监管职能及制定了监督制度,但由于监督者无法获得企业财务资金全面情况的必要信息和手段,所以监督职能无法及时充分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四、提高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水平的对策,
(1)转变传统管理方式,加大资金集中管理的宣传力度。施工企业想要稳步向前推行资金的集中管理,企业总部及下属各子公司的主要领导要从战略的高度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资金集中管理的重要性。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企业的所有管理人员都要意识到,资金集中管理是企业为规范企业管理、提升效益、降低资金风险而实行的重要措施。企业要加大对资金集中管理的力度,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为资金的集中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施工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会计科目。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现阶段的施工企业器械、设备、固定资产等各种物资价格都有所调整,企业每天的开销和以往相比也发生了变化,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快,变化的速度更快。因此,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施工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应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根据物价高低起伏,增加施工企业资金集中管理会计科目,制定施工企业资金集中管理会计科目体系,并严格按照体系规定执行。做到准确反映市场,一切从实际出发,找准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方向。
(3)实施财务人员委派制度。为了让集团公司的战略计划能在各个子公司内得以较好的体现及贯彻实施,及有效地监督,控制下属公司的财务活动,保证下属公司汇报的财务不做假,集团公司可以向下属公司委派财务人员,财务人员负责下属子公司的各项资金管理活动,确实做好成本控制,资金合理运筹,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同时,委派的财务人员可以参与到下属企业的重大决策,并注意下属企业是否存在危害集团利益的行为,一旦查出下属企业存在上述行为时,应立即向集团公司报告。同时要定期跟换委派的财务人员。
(4)资金集中管理要同优化财务流程相结合,以价值增值为目标。施工企业诸多管理层次与会计核算层次过多过分散间的矛盾,导致财务数据的获得具有严重的滞后性,使得财务信息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管理需要。资金集中管理首先要面对分层管理的要求,现在的施工企业一般存在集团公司、子公司、分公司、项目部。而资金管理中心或内部结算中心存在于集团公司或子公司一级,为了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发挥资金集中管理的优势,就要求对原有的财务流程进行必要的优化,消除非增值作业。流程主要是一下三个方面:一是消除不必要的等待和传递时间;其次,消除重复作业;最后,精简冗余的作业,整合相关的财务流程。
(5)开设专门银行账户,减少存贷利息。施工企业要想做好资金的集中管理工作,必须先对所有施工队伍的独立账目进行全面、彻底清理,对资金的现状做到心中有数。结算中心可在与企业进行长期协作的银行开设两至三个账户作为资金集中管理的通过一账户,各施工小组在施工所在地开设一个基本账户,将账户交予结算中心管理,并作为接受结算中心下拨资金的专门账户,其余的户头一律取消,以方便结算中心对资金的集中管理,也避免了资金的流失。
五、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规模和实力都得到了巨大提升,这样对企业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要对现有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做出适应调整,通过优化管理程序,提高管理部门的服务素质和管理水平,集团决策层多从战略发展的眼光对其进行调控,不断化解资金集中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创造出适应现有经济环境的资金管理模式,降低资金的管理风险,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和效益,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六、参考文献
[1]周军.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问题及对策.商业现代化.2009.6.
[2]徐美飞,郑丹.施工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及其方法选择.会计之友.2008.5.
[3]张瑞君,邹立,封雪.资金集中管理成功因素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6.11.
[4]王蓼鹤.施工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2).
篇4
关键词:高校 国库集中支付 改革 问题 对策
自2002年以来,我国开始在全国事业机关单位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政府采购、预算改革等制度的改革,并以此为契机来建立全新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公共财政体系。在这次改革中,国库集中支付的改革力度最大、影响力深远、范围最广泛,它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带来了一缕春风,增添了新的内涵与要求。该项改革也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支付不同于过去我国财政资金的分散支付制度,主要是由财政部门在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设立银行账户,各事业单位或财政预算单位在统一的银行账户下设立分类账户。财政预算单位或者事业机关单位需要购买商品、支付劳务款项时可以通过国库直接将款项支付给收款人。在这种核算制度下,增加了新的会计科目,必然对日常的账务处理产生影响,最终使得预算单位的会计报表发生变化。2002年,我国教育部开始在选择的5所高校中作为试点单位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但是,由于高校的特殊性与所处的特殊地位,在高校中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能够与高校的特点相契合?能否更好地促进高校的发展?能够为高校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这些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教职工对实施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心存不满
高校的教职工主要分为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从事后勤工作的教职工。当然这其中包含着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作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者,财务人员不能只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只重视会计核算、不重视预算管理的错误理念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要求高校的财务人员不仅要在系统中录入支付令,每天进行着重复的劳动,但是由于岗位设置的问题,很多高校并未在增加工作量的同时增加财务处室的岗位,这也就引发了高校财务人员的严重不满情绪。对于高校的其他教职工而言,过去购买一些价值小、零星的物品或者出差时可以自己先垫付先进然后到财务部门报销就可,但是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教职工出差需要使用公务卡,公务卡是具有还款日期的信用卡,如果过期不还将影响教职工的信用记录。由于存在很多客观、主观原因,很多教职工对使用公务卡存在抵触心理。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没有刷卡系统,这也就为教职工出差报销带来了诸多不便,很多教职工也因此而产生课不满。
(二)信息化建设发展滞后
对于高校的财务部门而言,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前,高校的校内预算对于不同部门的经费的使用额度都做出了明示与控制,但是对于教职工的差旅费、办公费等并没有做任何控制。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需要通过项目经费总额与经济科目控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遵照本校申报的财政预算明细逐项进行核对。面对名目繁多的财政项目、经济科目,必须通过相应的软件才能帮助高校的财务人员完成。例如:有的高校只对“三公经费”所涉及到的经济科目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对于其他经济科目并没有进行预算控制,这就使得高校的预算与决算开支的经济科目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另外,由于财务信息的特殊性,很多高校的财务信息只能供高校的决策者、领导者、财务人员等使用,而无法将财务信息提供给教师、学院、各职能部门。因此,必须尽快实现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与高校财务管理软件的无缝对接。这是需要高校必须正视的问题。
(三)国库集中支付与高校的实际情况存在矛盾与冲突
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所有的经费必须严格按照预算的安排来完成支出与使用,不允许出现经费跨项目使用的问题。但是在实际高校的经费使用中,由于经费的项目繁多、情况繁杂,不可避免的总会出现一些相互交叉的问题,最终导致高校内部结算无法进行。例如:高校教师的科研测试经费,教师在自己的科研活动中需要对某些科研产品选择在本校的测试中心进行测试,二测试中心隶属于高校,没有单独法人资格,也就无法向测试教师提供可以报销的发票,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由于不同的财政项目使得这笔费用无法实现在高校内部的调拨,无法进行结算。
(四)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
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高校的预算资金都是以财政指标的形式下达到各高校中,在经费的使用上也必须先申报相应的使用计划,在得到财政部门的审批后才能使用,并且申报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但是,在实际预算管理中,并不是有各部门在使用经费前向预算部门进行用款计划的申报,而是由预算部门根据过去年度的费用使用情况与经验对经费的使用进行估算后再申报。这就使得预算金额与实际报销金额之间存在着差距。可见,预算执行的不到位严重影响了高校的经费及时支付。
二、完善高校是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认识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的实施需要广大教职工、财务人员的大力配合与支持才能完成。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认识,将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认识提高到政策的高度。例如:对于财务人员而言,必须克服畏难的情绪与思想,转变传统管理体制下的只看重支出、不讲求效益的陈旧思想观念,通过各种方式对制度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充分体会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根本意义和目的。
(二)不断整合现有资源为国库系统的完善奠定基础
高校预算的申报、计划的审批、经费的使用等都不进行实时的、动态的、求安放我的监督,而这些业务的开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高校的资金量大、业务繁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的实施大大增加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因此,各高校必须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将其进行完美整合,使财政、高校、银行的信息系统实现统一。完善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高校的财务管理系统、银行网银之间必须实现无缝对接,实现信息的共享,为加快国家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突破高校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奠定基础,其实将财务人员从繁忙的工作中解放后粗来,提高工作效率。
(三)加强高校的预算管理
随着新《预算法》的通过,实施意识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我国各高校时刻关注政策的变化,以此为契机认真学习并宣传新《预算法》,并将新《预算法》修订的亮点与改变的内容及时在高校内部进行宣讲,并要求全体教职员工都参加。例如:通过讲座、聘请专家等形式在高校内部对新《预算法》的内容进行培训,这也是进行宣传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要求高校的财务人员熟知《预算法》,这样才能使这些财务人员在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时在头脑中形成法律规范预算的意识。
总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的实施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性的工程,各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只爱我能动性,遵循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并不断探索出适合高校发展的道路,从宏观上、微观上为保证我国经济建设的稳步前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文娴.国库集中支付下的高校预算管理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
篇5
【关键词】 信息系统再造 信息中心 利润中心
随着科技和各种信息手段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要保持特有的竞争优势,维持源源不断的利润,就必须利用蓬勃发展,日趋完善成熟的先进网络技术,不断提升企业的运作能力和优化内部的资源配置。让“信息中心”转化为企业的“利润中心”。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败。
一、信息中心,为何可以成为“利润中心”
利润中心指既对成本承担责任,又对收入和利润承担责任的企业所属单位。这些单位能通过生产经营决策,对本单位的盈利施加影响,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末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将传统的社会化大分工协作的理论推向了极至。于是跨国企业、连锁企业大量涌现,企业的组织机构呈倒树状发展,越来越庞大。Intranet技术的出现沟通了企业各成员与各部门之间的双向实时联系。企业各成员可以直接从职能管理部门获取管理指令和反馈管理信息。于是,企业的组织机构和内部管理模式开始发生变化。网络化像一股巨大的力量将原本金字塔状的组织结构从上向下给压偏了(即所谓的downsizing)。在Intranet的作用下,企业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了,影响企业动作效率的中间环节消失了,信息的反馈及时了,整个企业都围绕市场和客户来重组所有的经营和管理过程。
网络将是今后企业信息系统必然要利用的重要工具,因为不管是企业的运作、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物流采购,财务都离不开网络技术的应用,需要企业对网络建设投入大量的资金。于是,信息系统的建设成了企业的投资中心。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对网络信息系统进行建设呢?
因为企业中很多战略的实施,需要有网络信息技术来协助完成。比如:营销战略在企业/品牌宣传方面,可将原来用于企业形象宣传介绍和产品/品牌广告的纸面印刷材料实时动态地移到网上,这样不仅节省了大量费用,而且网络主页中全天候,没有地理距离,24小时服务和动态双向开放企业和品牌最新信息的功能是传统方式无法比拟的;在商品或原材料的供需和信息服务方面,可将原来的各类定货会和商业供销过程移到网上,这样不仅节省了大量费用,而且有利于拓展销售的范围和市场以及寻找到更好的供货商;在广告策划方面以传统方式(如:电视、报纸、户外媒全、小礼品等)宣传网址,而在网络主页中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如多媒体、动画、全方位的产品信息分类、智能化的查寻和促销方式等)宣传产品的详细信息;在研究和分析市场方面借助网络双向、动态的特点,分析市场消费趋势,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等,并将其反馈到企业的整个管理层,从整体上制定营销对策。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成本,即使刚建立网络和应用信息系统的时间里是需要大量的投入,但仍然是值得的。
信息优势是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生存和立足之本。所谓信息优势并不是指企业拥有多少信息,而是指企业拥有多大的宣传商品信息和获取关键市场分析、经营状况、决策支持以及新产品开发信息的能力。这些信息优势可以从以上各种不同的角度得到,而网络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谁运用的恰到好处,谁就有可能占据先机,从而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增长。
Intranet/Extranet 可以实时连通企业各组织、各成员之间的联系,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信息反馈的速率。建立全面涉及企业内部产、供、销以及生产、经营、管理等几个主要环节的网络信息系统,全面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这是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整体信息优势的措施,也是商务电子化的关键所在。
信息中心的工作为相关部门带来了多少价值,应该是可以衡量的,把衡量绩效的指标,定在服务质量、安全水平、系统利用率和内部客户满意度上,可以有效地评价信息中心创造的价值,这其实就是信息中心对公司利润的贡献。随着公司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系统已经与业务系统密不可分,通过衡量信息中心的绩效,实际上就是衡量企业业务的绩效,就是衡量企业在信息化领域的投资回报,最终是衡量信息化的投资价值。
二、信息中心转化为利润中心存在的问题
商务电子化的最终目的是将信息优势转换成商业竞争优势和利润,而要在源源不断流动中的大量信息中掘出“金子”,对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来说,重点要放在各种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分析方面,以求全面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企业各类采购人员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优势,大范围地寻找价廉物美的货源;对于营销人来说,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来策划和实现自己的营销目的,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服务,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客户。对于分销商、联营企业和商业合作伙伴来说,既要充分利用网络来了解生经营和市场信息,又要充分利用网络来传播管理指令,以上这些方面人员的密切配合是“信息中心”转化为企业“利润中心”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其次,通过培训使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了解并使用网络和商务电子化技术,最终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这是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优势的关键所在,也是企业“信息中心”转化为“利润中心”的重要条件。因而,从如何建立信息优势以及如何利用信息优势是企业管理人员的职责,管理人员亲自应用系统是至关重要的。培训保证了管理人员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创造企业竞争优势的前提,为实现企业的利润打下基础。
三、成功的案例分析
1、案例的背景
河北威远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远集团)是一家以生物农药、精细化工为主业,以建材、电器、医用电子为辅业,集科、工、贸为一体的国有大型企业,于1997年8月组建。威远公司属国有独资企业,公司下属10个子公司,其中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远生化)是威远集团的核心企业和效益中心。它下属五个子公司、两个控股公司、两个参股公司,也是河北省的首家上市公司。
2、案例信息中心的建立情况
自从公司组建以来,威远集团始终注重内部体制改革和管理机制创新。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信息化建设情况和信息管理水平,企业管理系统是企业管理思想的体现,威远集团的成功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集中+分布的管理方式
威远集团1998年就成立了信息中心,并从大专院校及有关单位招聘了具备一定专业技术的8名大学生到信息中心工作。1999年初,公司总部建立了中控微机房,主要所属企业内部建立了各自的局域网,并通过租用帧中继或电话线与公司总部相连,构成了公司的广域网。这些设备为威远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威远集团的管理系统以财务系统为核心,另外还包括销售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和采购管理系统。一期工程首先实施财务管理系统,其模块包括账务处理、财务报表、银行对账、固定资产、应收账款管理、应付账款管理、部门核算、预算控制、财务分析、工资核算、账目合并、电子报税等模块。销售管理系统包括价格管理、销售订单处理、发货、销售发票、信用检查、销售统计分析等,库存管理系统包括完整的物料信息、到货入库、退货入库、物料转库、发运货物、半成品/产成品入库、库存调整、成本核算、ABC分析等。各系统相互链接、信息共享,实现了资金流和业务流的有效集成。
(2)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实施
威远生化组建以来,由于所属企业均属二级核算单位,数量多,又分散在各地,公司总部在合并财务报表,进行账务处理、资金统一管理、财务预算管理、考核分析等方面,不但工作量大、效率低,而且数字不准确,无法反映出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1996年,威远集团为了加强资金管理,制订了资金统收统支管理办法,并设置了内部银行。但由于分支机构所处地理位置分散,财务数据搜集缓慢,资金调度不灵,资金统收统支一直未能彻底实施。1999年,为了及时掌握所属企业的生产经营、库存和销售业务状况,以及资金收、支、存情况,帮助企业快速反应、科学决策,并与国际财务管理接轨,适应信息化时代到来的要求,集团决定将企业管理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财务监控系统,最终建立包括采购、销售、库存、财务管理和控制为一体的管理系统。
威远集团认为信息系统的实施是一项需瞻前顾后的工程,在选型的过程中,河北威远集团公司对ERP管理系统提出了如下的总体要求。
第一,全面规划,逐步到位。威远集团为了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最大程度地减少浪费和保护投资收益,确立了全面规划、逐步到位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针。2000年上半年,公司经过调研、论证国内外厂商的ERP系统,最后选定了北京奇正软件公司的ERP系统,其中包括财务、采购、库存和销售系统。现在电子商务系统正在开发,一期工程完成后,电子商务与ERP系统并行整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
第二,加强集团管理,实现集团监控。由于威远集团核算的数据较为分散,并且由于威远集团成员中涉及建材、医药、化工等多个行业,集团各公司的核算方法和流程也不相同,数据不便于统一集中,这给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和业务处理带来了很多困难,集团总部很难对财务信息进行收集分析,集团的统一管理和全面监督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所以威远集团要求提供的系统必须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准确及时地得到各地分公司的各项数据,加强集团总部的监控力度。
第三,实现集团多地域、多产业、多层次的数据处理要求。系统可提供相应的应用模式,将分布在不同地区,分属不同行业的各个集团成员有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真正的分布式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能有效地对各个公司的数据进行单独处理,又能准确快速地将各分公司的数据进行汇总整合,能为集团公司的经营决策分析提供强有力的信息。
第四,实现产销供存及财务一体化的管理支持。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业务的不断扩展,企业的业务流程越来越复杂。集团总部对产、销、供、存及其财务处理的全面管理和控制比较困难,难以实现各个部门和各个单位之间的沟通。而产销供存及财务一体化意味着各相关业务上的数据能方便灵活地过渡到财务系统,业务信息及财务信息反馈更及时,领导可以更快地做出决策。
四、结论
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呼唤企业要积极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参与国际化的竞争,利润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和获取更大的利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企业要抓好这一有利时机,建立企业内部的“信息中心”,并进一步将其转化为“利润中心”。
【参考文献】
[1] 李跃贞:商务E化与企业信息系统再造[J].情报科学,2002(6).
[2] 程德俊、王皓:利润中心――HR部门的新角色[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0(9).
[3] 范锋:CRM能成为利润中心吗?[N].南方日报,2004-7-27.
[4] 刘乐、李福泉:天铁冶金集团实行利润中心的尝试[J].现代会计,2000(6).
[5] 江苏华东铝业集团:目标利润为中心,模拟市场巧运行[J].工厂管理,1997(7).
[6] 胡南、李红光:利润中心是培训组织的另一种存在方式[J].现代企业,2003(11).
篇6
[关键词] 云数据;信息化;安全风险;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037
[中图分类号] F270.7;TP3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3- 0074- 03
0 引 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虚拟化技术和SOA技术的发展,以服务形式向用户提供计算资源的云计算,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企业运营模式。基于云计算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和促进创新,许多企业已经投入到云计算的信息化浪潮中,实施了自己的云平台战略。目前,云服务商在提供云计算服务时,虽然绝大部分都采用了国际先进的信息安全保障技术,但云环境中的信息安全风险仍不容忽视。
1 公有云
“云”在网络拓扑图中常用来表示Internet,是对复杂的互联网的一种抽象。因此把这种基于Internet的计算方式形象地称为“云计算”。一般来说,云计算提供的服务有三种类型: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公有云是云计算的重要模式之一,通常由第三方云服务商为用户提供。公有云的一般框架如图1所示。
2 基于公有云的企业信息安全分析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云计算已受到众多企业的追捧,云计算可使企业将部分计算处理工作外包云服务商,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访问云数据。与此同时云计算中的数据安全风险也不容忽视。一方面,云计算中的数据对于数据所有者以外的用户是保密的,但是对于提供服务的云服务商而言是透明的。另一方面,云数据在存储、传输与使用过程中,会不断遭遇不法行为的攻击。总得来说,云数据安全风险主要有三大来源:云计算中心数据丢失与泄露、数据传输窃取、终端数据泄露。从公有云安全风险所涉及的不同网络层次考虑,可以将安全风险主要归纳为 :云计算中心数据存储安全、云数据传输安全、云端用户安全、云数据审计安全、管理维护安全等,如表1所示。
3 云数据安全风险控制策略
为了更好地研究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基于公有云的安全风险,下文提出了一种“三位一体”安全风险控制策略,如图2所示。要解决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安全问题,仅仅在云计算中心实施保护是不够的,必须要通过融合云中心数据安全技术、终端数据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为一体,实现对云数据的一体化控制策略。在云计算中心,重点完成用户身份认证、多租户模式下的数据隔离、用户异常行为检测、数据封装加密。在终端,重点完成用户密钥生成、终端环境安全、终端外设安全、终端文件加密保护。在网络传输过程,重点完成终端与云计算中心之间建立虚拟安全通道。
3.1 云计算中心数据存储安全策略
企业在使用云计算服务时,数据的存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中包括数据的存储位置、数据的灾难恢复、数据的隔离等。然而,云计算服务商为企业提供存储空间服务时,云端用户并不清楚自己的数据储存位置;云数据存储地是否存在信息安全问题、是否遵循当地的隐私协议、是否能确保企业数据不被泄露等安全因素。
3.1.1 数据安全隔离
基于分布式数据存储的思想,可以将数据中心的共享存储划分为不同区域,在不同区域之间配置安全策略,防止非授权的跨区域数据访问。在数据中心运行时,动态监测数据中心中的用户行为,根据采集到的行为数据进行识别。结合数据迁移策略,将受到威胁的数据迁移至其他区域,并停止恶意用户对于该部分数据的访问授权,使得恶意用户无法攻击该部分数据,从而防范云计算中数据隔离和攻击的问题,保护云计算中用户的数据与隐私安全。
3.1.2 数据库加密
传统的数据库、操作系统安全和物理安全访问控制机制,为数据库提供了一定的安全措施和技术,但并不能保证在云计算环境下数据库的安全需求,尤其是一些重要部门数据和敏感数据的安全。造成不安全的主要因素是数据库中的原始数据以可读形式存放,如果对数据库中的数据,采用安全数据库、可搜索加密等技术,对数据库系统及密文进行加密处理,即使受到非法入侵或者盗取数据存储介质,若没有相应的解密密钥,依然不可获取所需数据。
3.2 云数据网络安全策略
一般情况,企业数据中心存有大量的重要数据,如企业客户信息、商业秘密、财务数据、重要的业务流程等。在云计算环境下,企业将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云计算中心进行处理时,就会面临着网络传输数据的安全问题。目前,云计算服务商主要采用加密算法的安全通信协议与超文本传输安全协议,虽然这些协议具有完整性与认证性等特征,但也并不能确保云数据传输不被窃听或截取。
3.2.1 文件透明加密
云计算终端数据绝大多数以电子文件形式存在,系统提供文件透明加密,确保终端用户在操作方式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电子文件以密文方式存储。采用驱动层透明动态加解密技术,自动对存储到磁盘的数据做加密运算,对从磁盘读取的数据做解密操作。通过指定文件类型或者处理进程,进行强制加密、强制访问控制和离线管理等技术手段,达到所有存储介质上存在的该类型文件全部加密,可以有效防止机密信息泄漏。
3.2.2 虚拟安全网络
构建先进的虚拟安全域网络,使用户可以同时访问多个应用的虚拟安全域,但相互之间是隔离的,用户终端无法使用来实现两个虚拟安全域之间的路由。并且根据权限和安全策略,动态地将被访问的各种应用系统资源划分到不同的虚拟安全网中,实现具体业务应用系统环境的动态专用性,并且从安全管理角度上对网络数据进行精细化的安全管理。
3.3 云端用户数据安全策略
云端用户存取云计算数据的途径方式多样,不同用户终端的安全防护措施差异也较大,云服务商难以有效监控云端用户的诸多安全风险。云服务商为吸引庞大的客户群,开辟了大量的外链接通道,严重威胁云数据安全。其次,部分云服务商的内部员工通过云管理平台的特权接口,隐蔽地访问云数据或通过旁路通道获取部分运行信息推演数据,造成云数据泄露或损毁。
3.3.1 身份认证管理
基于PKI安全体系,可以将安全策略、安全认证、安全管理等多应用深度整合,形成一个统一、坚强的安全防护体系,包含安全事件收集、事件分析、状态监视、资源管理、用户管理以及授权策略管理,并通过流程优化、系统联动、事件管理等方式深层次、全方位地整合各应用系统资源,最高效率地处理安全问题,保护系统资源整体安全。系统以核心安全服务中间件为引擎,以应用资源为中心,按照集中认证、统一授权、统一审计、统一管理的原则,深度整合系统资源,达到全面的安全目标,同时通过异地认证达到更广范围的跨区域整合。
3.3.2 终端桌面安全
在终端区域,可以通过远程监控、补丁推送、软硬件资产统计、终端程序控制策略、本地虚拟运行环境、进程安全管理、桌面资源管理和软件和补丁分发等技术,保障终端桌面工作环境安全。
3.4 云数据审计安全策略
用户对自己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负有最终的责任。传统服务提供商需要通过外部审计和安全认证,但一些云计算提供商却拒绝接受这样的审查。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往往会引入第三方的认证机构进数据审计。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还需保证审计机构不泄漏相关企业的敏感数据。
4 结 语
文中通过分析云计算环境下的云数据储存、网络传输及云端数据处理三方面存在的数据安全风险,结合云服务商数据资源管理和企业信息化过程,提供了针对云计算环境下的“云计算中心+数据传输+云端”的三位一体的数据安全控制策略,确保云计算数据的保密、完整、可用,为基于云计算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所采用的方法能够结合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需求进行扩展。
主要参考文献
[1]Peter Mell,Timothy Granee.The NIST Definition of Cloud Computing[R].Nation Institute of Standards & Technology,2011.
[2]陈康,郑纬民.云计算:系统实例与研究现状[J].软件学报,2009,20(5):1337-1348.
篇7
近年来,我县在中央及省市的大力支持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每年都有许多建设项目开工、在建或竣工,有的项目已投入使用,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有力地拉动了户县经济增长,特别是不少较大的民生项目既为群众带来了诸多实惠,也为创建文明、和谐户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我们在检查中,也发现政府投资或使用国有资金的项目在土地使用、勘察设计、招投标、质量安全管理及基建财务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未取得用地手续就开工建设。在检查中,我们发现交通、城建部门道路改扩建项目未办理土地审批手续就施工;部分乡镇卫生院、中小学校新建项目在原有土地上建设,目前没有任何土地手续;还有一些建设项目是建设单位采取长期租赁的方式把建设用地从农户手中取得后随即开工建设。
(二)勘察设计违纪违规乱象多。检查发现有的建设项目,设计图纸和方案未经上级专业机构审查认证就施工;有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聘请的设计单位无资质,致使勘察设计定点出现了不到位的问题,不但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而且延误了工期;有的投资五六百万元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竟然与个人签订设计合同;有的单位为了争取建设项目获得上级部门批准,先自行找单位进行勘察设计,而一旦项目获得正式批复,就难免为项目的实施埋下了因设计不周出现变更多、现场签证多的隐患。由此出现工程中标价与实际造价相去甚远的情况。
(三)招投标行为不规范。检查中发现有的建设项目只是仅施工项进行了招标,而对已达到招标条件的设计、监理项目未进行招标;有的建设单位为了规避招标,将建设项目化整为零、漏报项目减少投资规模,致使结算价比中标价高出许多;有的建设单位以抢进度、降低工程成本为由,把应进行公开招标的建设项目采取了邀请招标的方式,自己内部研究选定施工单位;个别项目的重要设备、材料等货物的采购依法应当进行招标的未招标。
在招投标的过程中,有的机构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质量差,操作不规范,程序不到位而发生招标公告和招标文件不符、未按规定的招标时间进行;有的机构因利益关系甚至成了招标人的代言人;有的专家评委八面玲珑,与机构关系密切,也看招标人眼色行事,不按照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评标。
有的施工企业招投标时采取低价投标的策略,而一旦中标,就在隐蔽工程、现场签证、材料价格上做文章,利用气候、地质条件等自然因素加大索赔;部分施工企业之间相互出借资质证书和法人营业执照,或者挂靠有资质企业投标、转包、分包。
(四)质量管理不规范,存在较多漏洞。1、未办理规划许可就开工建设。检查中发现有的建设单位未办理规划许可手续就开工建设;有的建设单位为了部门利益,擅自调整建设内容。2、未办理施工许可手续就开工建设。这种情况发生在为数不少的建设项目上。有的项目甚至竣工了建设单位也未办理任何建设手续。3、监理工作不到位,服务质量差。有的建设项目监理人员资格不符合要求,监理人员无监理资格证书就上岗;有的项目监理机构是由两人组成;有的监理人员还是一马双挂印,兼了两个甚至三个工地的监理。监理人员履行职责不到位,有的总监几乎未到过施工现场,监理资料上的总监签名还是监理人员代签的;有的监理日志不全,有的甚至无会议记录。4、建设项目管理人员素质不高。项目建设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为项目建设服务,但是检查中发现,不少建设项目的管理人员,都是临时从机关或者下属单位抽调的,由于筹建处人员自身管理水平和能力所限,施工单位违反施工程序,未按设计方案要求施工,随意增加变更也未发现。此外,有的项目中标人、承建人不一致,甚至还有违规转包、分包的现象。
(五)安全管理不规范,措施不到位。检查中发现有的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措施未落实到位,临时架设的电线不符合安全要求;有的建设及施工单位未提供安全资料;有的建设项目没有制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
(六)财务收支不规范,资金违规使用现象多。检查中发现有的建设单位违反现金管理条例,擅自用大额现金支付工程款;有的建设单位在招标现场直接收取投标保证金(大额现金);有的建设单位用收款收据作为支付工程款的凭据,或以建筑材料发票抵冲工程款,导致了施工方漏缴税款;有的建设单位项目竣工后还迟迟未作财务决算;有的建设单位将工程预付款直接付给施工方的项目部;有的建设单位拨付的工程款单据下未附三方签字的工程量清单。
(七)征地拆迁困难制约了项目的实施。一些项目施工方已进场很久,但因建设用地上建筑物的拆迁赔偿问题致使项目无法开工;有的项目甚至因拆迁户百般阻拦,建设单位不得不做出大的变更。
(八)项目配套资金不到位。为数不少的建设项目存在着配套资金不到位的问题,其中省市个别项目存在着应配套资金到位迟的现象。地方财政不少应配套的项目资金不是不予配套、即使配套了,也是拨付时间一再拖延。检查中发现有的建设项目已经竣工,应配套的资金也未拨付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九)超概算投资较为普遍。有的项目因本身设计深度不够,概算粗略,中途变更较多;有的建设单位批少建多,擅自扩大建设规模,提高装修标准,导致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工程造价失控。
二、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项目建设单位法制观念淡薄。有的项目建设 单位在对政策法规把握不准、理解不透、部分建设手续未办理的情况下就开工建设,扰乱了建设领域的正常秩序。更有甚者,个别单位在熟悉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心存侥幸,刻意隐瞒,钻法律法规的空子,导致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频频发生。
(二)项目工期时间要求紧。有些工程项目是省市下达的重点建设项目、县委县政府安排的民生工程项目,县上已公之于众,要求承办部门或单位不得讲任何条件,限期完成任务。这样以来,如果按正常渠道办理各项审批手续,那么在期限内就根本无法完成。为此,建设单位不得不删繁就简,匆忙上马,违规施工。
(三)政府投资项目计划拨付资金与实际需要资金存在差距。检查发现不少建设项目配套资金不到位,致使工程款不能按合同支付、工期拖延甚或工程质量差。上级财政部门拨付建设资金仅限于工程主体的完成,前期配套资金要求地方财政提供。而前期配套资金相对较大,实际上地方财政运行困难,很难保证项目配套资金。因此,项目建设前期要办理的相关手续所需资金项目建设单位很难筹措到位,致使建设单位宁可接受罚款,也不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四)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还存在着机制、体制不完善的问题。如不少单位特别是卫生、教育部门的基层单位,由于历史遗留的原因,乡镇卫生院、中小学校目前所在地原来没有任何土地手续。再如有的项目尽管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违法违纪问题,但由于追究机制不完善,加之局部利益、小团体利益在作怪,因此也就不了了之。
(五)工程建设领域存在问题隐蔽性高而现有监察监管技术力量薄弱。在工程建设领域,有形市场中的违纪违法行为较为隐蔽,其往往是在有形市场外一对一地进行,很难被抓住把柄,就算在招投标过程中有一些异常行为,也可以凭目前法律法规的漏洞轻易搪塞过去。相比之下,目前的建筑体量越来越多,建筑层越来越高,建筑结构越来越复杂,建筑新材料、新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这就给行业主管部门监督机关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督机关的执法力量不强,部门间协调配合薄弱,许多环节管理不严,在工程建设的管理上专业水平不高,致使违法建设行为不能及时纠正,往往出现即使明知违法也没法查出的现象。
(六)管理力度弱化,基本建设程序执行力不强。由于基本建设程序管理主体是政府部门,建设事项又属于政府事项,政府自己管自己,造成内部控制制约力度大大减弱,尤其是在客观条件欠缺的情况下,在某些方面的积极协调下,管理部门开绿灯,没有了制约监管项目运作单位就名正言顺“省略”、“后置”建设程序。
(七)征地拆迁困难制约了项目的实施。一些项目受用地条件的限制,不能按期动工;还有部分项目受用地影响进展缓慢,不能按建设工期顺利完工。征地拆迁难度大不仅影响了项目的建设进度,还影响了地方的对外形象,
三、意见和建议
通过仅几年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开展,项目建设中的许多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和纠正。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了此项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为了使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减少和彻底纠正,使“阳光工程”充满阳光、“民心工程"体现民意、“实事工程”体现实效、“放心工程”让人放心,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深入开展教育培训,增强法制观念。要组织部门领导干部及所属单位负责人,认真学习中央省市关于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文件精神和相关法律法规,通过专题会议、案例剖析等形式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对做好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落实专项治理工作各项任务的能力。
(二)加大基本建设程序的管理力度。县发改、财政、国土、建设、安监、环保等行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项目建设中的管理职能,认真履行职责,对各自审批的环节严格把关,保证审批资料的真实、准确和完整,实现基本建设程序无缝隙管理体系,杜绝因管理断点而形成漏洞。 同时,要加大监督检查和协调服务力度,通过多种形式督促指导工作,协调解决问题。通过督查督办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从而为全县重点项目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创新方式、完善举措,推进征地拆迁工作。要采取过硬措施,真正解决征地折迁难题。灵活运用各种手段,除现金补偿和搬迁安置等方式外,还可以实行“土地换保障”的征地补偿安置办法,以解决被征地农民生活及养老的后顾之忧,缓解征地拆迁中的矛盾冲突。要严格 按照征地拆迁工作条例规定,及早做好规划区内的征地拆迁工作,让受影响的项目早日建设完工;对肆意阻扰征地拆迁工作的,政府有关部门应依法依规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保证征地拆迁工作正常进行。
(四)切实加强在建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项目建设单位要进一步细化年度和季度投资计划,克服各种因素的影响,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建设项目工程质量检查,实行重大项目工程“终身负责制”,按照“谁建设谁负责”的原则,对出现的质量问题,要严肃追究失职人员的责任。
(五)加大检查监督力度。针对建设项目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特殊情况,一是纪检监察及行业主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项目建设督查落实制度,既要加大检查力度,还要加强沟通协作,经常性地召开联席会议,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总结工程建设领域问题存在的根源,制定可行性措施,使发现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二是建立整改工作协查督办制度。要以县专治办为协查督办中心,发改、财政、国土、建设、安监、环保等行业主管部门为协查督办点,将存在问题按行业主管范围划分、分解,充分发挥专治办的协调作用,各负其责,相互协调,互通信息,形成资源共享。三是在完善机制、体制上下功夫。上述相关部门要在坚持落实目标责任、制定完善业务规范、监督关口前移上出新招,创新工作方法,出台一批覆盖全局、配套完备、规范性强、约束有力的工程建设领域法规制度,从根源上遏制违纪违规问题的再次发生。此外,政府向社会公开承 诺的惠农利民项目,有关审批或监督部门要本着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与承担项目建设的单位及时沟通、联系,主动送政策上门、送服务上门,以求取得项目建设既合法合规,又进展顺利如期完成的双赢局面。
篇8
关键词:基层医改;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水平;龙岩市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2-0157-02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成为各地医改工作的总体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成效明显,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中心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有序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已经成为保障居民享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主要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如何更快更好地发展中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笔者结合龙岩中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特点和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初探性的看法和见解。
2 龙岩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状
目前,龙岩中心城区共有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西陂、曹溪、东肖、红坊等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乡镇卫生院规划转型而来,其余4所为东城、南城、西城、中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业务用房面积15843 m2,开放床位132张,均配备血液分析仪、B超、全自动生化、心电图等设备;核定170名编制,现有326名医务人员,其中在编在岗138人,聘请临时工作人员188人;2015年门诊诊疗人次为19.8万人,业务收入为2245万元。
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中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严格按照《福建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要求,结合中心城区的现状和城市发展规划,多次召开各类会议研究部署该项工作,出台了相关配套文件,坚持“先易后难、轻重缓急”的原则,加大财政投入,分批分步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同时,列入为民办实事工作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配备B超、全自动生化、心电图等必要的医疗设备,基本满足服务需求,全面发挥了治小病、管慢病、转大病的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服务对象是社区、家庭和居民,除提供健康教育、健康档案建立、慢性病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12项42类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外,常见病、慢性病等基本医疗服务也是主要业务部分,同时还承担了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和相关技术服务工作,南城、曹溪、东肖、红坊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门设置了中医馆,充分利用龙岩中医药资源,着重加强慢性病康复业务发展。
3 目前存在问题
3.1 布局不合理
根据2006年福建省政府要求,原则上每个街道或3~10万个居民应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该市中心城区“十三五”期间应规划2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截止目前,仅有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业务,其中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用房还只是采用租赁方式,北城、铁山、莲东、青草盂等人口居住密集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仍然滞后,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布局还不能适应中心城区大发展趋势需要。
3.2 知名度不高
目前,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点服务对象,即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慢性病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了解不多,对医保报销比例、门诊起付线等政策知晓率不高。
3.3 设备较简陋
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配备了简单的辅助检查设备,缺乏电梯等无障碍设施,挂号、分诊和药房等开放式服务窗口较少,很大程度制约了诊疗能力。
3.4 医技人才匮乏
按照福建省委编办要求,原则上每万名居民须配备2~3名全科医师和1名公共卫生医师,按1∶1标准配备全科医师与护士。目前,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有1所达到15名编制标准,其余均只有5名编制,特别是近年来,该市中心城区涌入大量的外来人口,服务压力增大,医技人员少和经费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
4 发展建议
4.1 科学规划
建议规划部门对新建商住区,预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用地,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交付使用,同时以新罗区政府为主体,市卫计委和城乡规划局加强专项规划编制,如新成立的人口较密集的北城街道,建议规划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议按照方便、就近的原则,通过调拨辖区内国有资产的房屋进行改造建设,如位置偏僻的东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议整体搬迁,与龙岩市第二医院保健门诊部整合,方便居民看病就医;又如业务用房简陋的南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议改造装修,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和双向转诊需求。
4.2 加强宣传
建议通过邀请专家坐诊、举办健康讲座、媒体网络宣传、入户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结合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业务开展,提高居民知晓率。探索开展双向转诊和家庭医生健康服务管理等新型服务,吸引群众自愿到基层首诊,逐步提高基层就诊率,降低大医院的门诊量,有效引导居民树立“小病去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观念。
4.3 加大投入
建议市、区两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每年将开办经费、对口帮扶经费、建设经费等列入财政预算,确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常运行和必要建设。建议更新、添置医疗设备,改善医疗服务条件,配齐预防接种中心、儿童保健中心、妇女及孕产妇保健中心、宣教中心、中西药房、全科诊室、放射、B超、心电图、检验等职能科室,全面提升诊断水平和服务能力。
4.4 提升医疗水平
建议加强医联体试点单位实质运作。市第一医院、市第二医院、龙岩人民医院和区妇幼保健院已经分别领办了中城、东城、西城、南城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加挂了“某某医院门诊部”,建议全面配齐医务人员,真正按照“四个统一、三个不变、一个推进”新型管理机制运行,即:人员统一管理、医疗业务统一管理、医疗设备统一管理、财务绩效统一管理,C构设置和行政建制不变、机构职能和任务不变、财政保障和补偿机制不变,推进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建议建立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各中心实现医疗设备、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的共享,使检验结果互认,信息互通,方便群众就医,让社区居民花小钱享受三级医院医疗服务。
4.5 强化队伍建设
建议邀请三级医院的医疗专家担任社区医疗业务主任,主抓医疗业务,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业务管理规范化、诊疗操作标准化、人员流动合理化;制订详细的专家出诊表,协调派遣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诊治方面的专家到社区出诊;加强与龙岩学院等院校合作,培养一批本土化医师;在招聘引进、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倾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鼓励退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医院选派护理骨干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业务培训,提供技术帮扶;三级医院安排接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技人员培训、进修,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
4.6 创新模式
建议推广“医联体”模式,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公立医院的协作关系,找准切入点,进一步探索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建议探索“互联网+”模式,实现预约、挂号、诊疗、转诊、公共卫生服务、收费、t保结算、检验和药品管理等应用功能,推动信息互联互通,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建议探索“医养结合”模式,鼓励发展康复、居家养老、中医等特色专科,满足不同群体的健康需求。建议加大社会办医力度,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补助,同时对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清理整顿,将符合条件的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一体化、规范化管理。
5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龙岩中心城市地位日益突显,城市人口总量不断增加,居民对医疗服务的质量、数量、形式等提出更高要求,各部门需要加强协作,集思广益,做大做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不断提升服务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医、防、保”联动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卫生“健康守门人”作用,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立,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医院,让社区医务人员成为群众身边的大夫。
参考文献:
[1]龙岩市新罗区发展和改革局.新罗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实施方案[R].龙岩:龙岩市新罗区发展和改革局,2015.
[2]龙岩市人民政府.新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R].龙岩:龙岩市人民政府,2016.
[3]龙岩市人民政府.新罗区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R].龙岩:龙岩市人民政府,2016.
[4]龙岩市人大常委会.龙岩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R].龙岩:龙岩市人大常委会,2016.
[5]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R].福州:福建省人民政府,2016.
篇9
可扩展性差
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认识到影响客户主数据中心可扩展性的全部因素。
例如,许多CDI供应商狭隘地认为影响可扩展性的因素无非只是一两个而已――比如每秒交易事务或加载的记录总数。
数据架构师出于对CDI项目实施终止的担忧,目前已经开始审查可能影响项目可行性的所有可扩展性因素。
现在,对供应商和项目责任方来讲,前所未有的重点就是考虑CDI项目整个周期中影响可扩展性的全部因素,CDI项目周期包括这几个阶段:创建、管理、共享和扩展客户主数据中心。
因此,许多公司都在拓展CDI可扩展性评估框架,力求全面认识CDI项目各阶段需要审查的重要可扩展性以及性能杠杆和衡量标准。这样的一个评估框架可以作为一项指南,降低CDI措施的实施风险。
CDI团队在考虑所有这些各不相同的可扩展性因素之时,必须有这样的信心:他们研究的解决方案架构灵活适用于所有这些因素。
一直以来,对CDI战略的一个重大误解就是认为公司的客户主数据中心要么具有适用性、要么具有可扩展性,不能两者兼顾。这样的认识通常会导致公司根据单一的可扩展性标准选择最理想的解决方案,而且要经过多方权衡,因而实施和维护非常拙劣。
最新的CDI指标性结果表明,可实现商性能和可扩展性并存,同时又能保持适用性和可扩展性架构。
因此,公司需要审查和选择适用性设计的架构――而且兼顾主数据生命周期的全部可扩展性因素。
适用性架构是针对客户主数据实体的灵活而可靠的数据模型。这样就可以保证CDI中心主数据的性能优化和存储优化,公司不再被动按照僵化的应用程序数据模型进行标准化。而且,这一方法确实可以整合统一的客户意见交易数据,可以避免客户中心复制大量冗余数据,确保公司可以扩展使用大规模的记录容量。
相比之下,“可扩展”数据中心――可以快速访问的单一业务数据中心存储所有客户数据类型(包括交易数据),数据管理繁重,可扩展性差。最后一点同样重要的就是公司必须选择可以随意在分散的中心配置进行部署的解决方案,以满足大公司中不同部门的本地化要求和可扩展性要求,因为大公司中的各部门都有自己的数据管理制度。
所以,在选择风险性的CDI措施之时,请务必利用可以识别主数据生命周期的关键驱动的CDI可扩展性评估框架,和适用于所有变化因素的解决方案架构。
数据模型不够灵活
目前,公司赢取客户的成本急剧增长,而留住客户――尤其是能带来丰厚利润的客户――却变得异常困难。
因此,了解客户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商业上的必然要求。不过,公司想要真正了解客户,就必须根据各种数据来源,创建统一、综合的客户视图。
这些数据来源包括:客户数据库、客户信息文件、财务和订单管理系统、产品目录以及外部数据服务。整合为统一的客户视图以后,公司可以制定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
但是,如果利用现有的技术平台,借助各种数据来源、应用程序、渠道来构建和管理统一的客户视图,那将是一项非常复杂和费钱的工作,而且收效甚微。
引起费用高涨以及客户主数据项目中心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解决方案的数据模型不够灵活。尤其是当CDI供应商在现有的客户关系管理等应用程序、或者在零售金融、保险等行业的固定数据模型中应用CDI解决方案,上述原因更加明显。
缺乏灵活性成为这些方案的软肋,因为数据模型必须根据客户要求定制,才能满足现有系统和业务的需求。如果数据模型经过重大修改,位于模型顶端的商业服务就会破裂,采用固定数据结构的管理逻辑也会如此。
而且,客户数据种类必须在客户中心内部建立模型,而项目无法灵活地限制数据范围,就会变得很大,增加发生故障的风险。
因此,公司必须重新审视各种CDI方案的数据模型是否灵活,从而保证项目无论在短期内还是长期都取得成功。
在判断数据模型是否灵活时,下文列举了一些关键因素:
一、数据模型:易损坏还是易扩展?客户中心必须根据企业情况而定,实际上公司内部各部门的情况也不相同,因此关键问题不在于立即可用(out-of-the-box)的数据模型是否“丰富”。
实际上,正如餐馆预先制定菜单一样,如果外部属性并不适合扩展主数据中心,那么数据模型就不会太丰富。
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解决方案是否愿意数据模型得到修改?大多数CDI解决方案提供的固定数据模型由他们独特的应用程序发展而来。这些方案试图满足原始设计之外的真实需求,而数据模型却不能提供必需的实体和关系结构,或者需要大量价格不菲的定制服务。
同时,即使完成了定制,最终的数据模型效率也不会太高,因为在合成现有的应用程序逻辑和修改后的模型时,处理负荷很高。
理想情况下,自适应CDI方案(adaptive CDI solution)必须针对每家企业,提供最初的数据模型;或者引入经过验证的数据模型,通过进一步修改体现准确的商业实体,从而为客户中心建立模型。
另外,必须提供所有的支持数据管理服务,包括大量的元数据管理服务,从使模型更加容易扩展和更改。于是,相关的专业数据模型在一开始就能满足项目要求,而无需强迫公司将固定的数据模型标准化。
二、商业服务:定制还是合成?基于固定数据模型的CDI解决方案可能会提供抽象商业服务层,即整合数据。但是,这些商业服务很容易遭到破坏,如果潜在的数据模型经过修改,就需要定制服务。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如果固定的数据模型根据客户要求定制,不再完全标准化,可能就只有少数相关的商业服务得到保留。
更糟糕的是,虽然这些商业服务需要定制,但是定制程度越高,就越难迁移到将来的升级产品中。相反,自适应架构必须在服务整合框架中提供粒度级别的数据整合,如一组完整的API;而服务框架可能用于合成相关的高级商业服务。
这些商业服务和API可以实现相对缓和的产品升级路径。这种方法提供多种方式,可以根据中心内部(各种级别的抽象层)的规则,利用下游系统在服务架构中分享所有的数据实体。
三、数据种类:哪些需要建模?主参考数据、关系型数据、事务型数据等客户数据都拥有各自的特性,面临各自的挑战,因此在CDI方案中需要区别对待。
例如,存在于各个系统或数 据储存库的参考数据通常经过重复删除,可能会彼此冲突且无记录系统。
另一方面,事务型数据通常具有记录系统,因此协调过程几乎不存在冲突。同时,参考数据只是客户数据中很小的一部分,拥有很少的数据卷,而事务型数据卷很大,需要大量投资基础架构,才能存储从源系统复制而来的数据。参考数据的潜在冲突得到了解决,关系型数据就能得到有效管理。
另外,为了正确管理,关系型数据及其群组如成员数据(households)需要借助先进的虚拟化工具,显示实体间的复杂关系。
固定数据模型法采用应用程序级别的数据模型,主数据、关系型数据和事务型数据等各种客户数据在客户中心模型中完全加以封装。
这种方法需要对大量的客户属性进行重复删除,然后存储到客户中心。相反,自适应法必须对数据模型进行分段,只有核心主数据和关系型数据需要建模,并存储在客户中心。事务型数据必须根据潜在源系统的特性,存储在合适的站点。
例如,如果源系统为批量生产,没有实时接口,或者系统负荷有所限制,但是能定期抽取数据,那么事务型数据可能寄存在操作型数据储存库中,客户中心能够动态地加以访问。
另外,如果源系统拥有实时整合性能,并且不受服务器系统负荷的限制,事务型数据就可以动态获取,缓存在中心内部;此时延迟性较低、可用性较高,不必删除独立储存库中源系统的重复数据。这么做就非常灵活,大大减少需要存储在客户数据中心的数据卷;同时减少总拥有成本,而系统可以更加灵活地按需传输各种形式的数据。
四、数据模型:影响扩展能力。最后,数据模型的灵活性会对CDI解决方案的扩展能力和性能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固定的数据模型方案通常是事先调整模型,以支持本地应用程序,因此公司可用哪些性能和扩展参数均受到供应商的限制――供应商必须支持自身的应用程序架构。
相反,如果采用灵活的数据模型方案,在模型配置成功后,就已完成了所有的调整和标准化过程,从而支持主数据中心项目和相关程序特定的扩展能力和性能,而不只是支持某家供应商的应用程序。
两种方法在扩展能力上的差异会对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造成重大影响,包括:构建、使用、管理和扩展主数据中心。
人们常误认为自适应解决方案有损性能,不过最近,CDI基准测试(CDI Benchmarking Results)驱散了这种谬论,测试结果表明自适应、可扩展架构的性能很高,扩展能力很强。
总之,灵活的数据模型是自适应CDI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如果希望减轻CDI项目的实施风险,应该考虑上文列举的几大因素可能给数据模型带来哪些影响。在这方面决策错误,就会增加项目成本和管理难度,甚至影响整个CDI方案。
拙劣的数据控制
最近,很多大型企业开始着手于客户数据集成(CDI)管理计划,目的是获得其客户和他们在产品、经营场所和主营业务之间关系的一致见解。
过去几年中,随着对数据集成集线器需求的不断增加,很多CDI供应商现在也开始在新兴市场中争夺领导地位。
由于这些供应商提供了一系列具有丰富多彩功能和服务的打包的集成方案,所以很容易忽略CDI集线器最基本的需求――可靠的客户数据管理。在相互冲突、各不相同的数据源间创建一致的客户见解是所有CDI实施存在的理由。
因此,确保集线器中的数据可靠合并,其例外得到适当管理,数据策略得到有效实施。
简而言之,数据得到良好管理已经成为解决方案最关键的要求之一。然而,很多公司通常会在他们的供应商选择过程中对这些数据管理功能评估不足,往往导致他们在以后的实施阶段对自己的决定追悔莫及。
所以,让企业严密审查CDI解决方案的架构,以便确定它是否能够长期满足他们所有数据管理的需要,这一点至关重要。
因此,如果您着手一个解决方案,请考虑以下对数据管理功能至关重要的三个因素:数据可靠性,数据管理性和管理制度,并确保这些因素全部都是灵活的架构平台的一部分。
一、数据可靠性:内置式还是扩充式。主要关注于数据操作性用途的大多数应用程序核心的CDI解决方案通常低估了首先构建一个可靠、大容量的客户集线器挑战的严峻性,或者低估了跨多个主营业务管理不同的数据管理制度挑战的严峻性。
虽然外部工具可以轻松地集成到此类解决方案中来清除和匹配数据,但更棘手的问题是合并匹配的记录以便为每个客户创建“最优”主记录。
从本质上说,承诺可缩放,可操作的集线器但扩充了数据质量工具的CDI解决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导致数据管理成本不断增加。
为了为每个客户及其不同的附属机构“黄金”或主记录,系统必须跨所有数据源动态评估可靠性――基于用户定义的参数和内在的数据属性――并确保只有最可靠的内容才能在主记录的核心级别存在。
例如,如果呼叫中心在确认订单时开始收集电子邮件地址,则该数据属性可能比客户在网站提交的电子邮件地址更可靠。能够快速调整系统以便让呼叫中心电子邮件地址从网站电子邮件地址中脱颖而出的能力是任何CDI系统重要的架构组件。
而且,数据可靠性的这种核心级别的脱颖而出能力必须内置到核心产品架构中并且不应该随着客户集线器扩大到数百万的客户而被牺牲掉。最后,最终用户接受客户数据集线器的程度取决于如何维持高水平的数据可靠性,即使随着集线器数量不断增加或者新数据源被添加进来也是如此。
二、数据管理:即开即用还是自定义。没有数据管理业务就不能实施可操作的客户集线器吗?只要数据开始在支持的业务流程间流动,异常和错误也开始流动。
因此,充当数据集成平台的任何客户集线器必须提供业务能力,通过业务分析师和最终用户或者指定为数据管理者的任何人来监控和处理此类例外。
现今,很多CDI解决方案忽视了触发在数据流期间创建的关于例外的警告所需的实时可配置规则。对于复杂的数据管理任务(例如调查某些有问题的主记录的历史记录和沿袭),管理此类例外通常需要完整的用户界面。这可能是确保用户接受和数据集线器可靠性维持高水平的唯一途径。
在其它情况下,企业可能会选择针对主集线器的编程界面构建特定的用户界面,以便适合它的需要。任何情况下,自适应的解决方案必须基于规则的可配置性、一流的数据管理控制台和编程界面,才能处理所有数据例外和可靠性需要。
三、数据管理制度:集中式,分散式还是两者皆有。大多数CDI解 决方案设计为创建单个仓,即用于服务多个应用程序的可操作集线器,而不是可以伸缩满足企业需求的仓。
虽然聚焦式部署可能是集中式数据管理的期望选项,但它通常不能满足整个企业对管理和兼容性的所有业务需求。
通常,某些数据属性(例如隐私首选项)需要集中式控制和例外处理,而其它属性则最好留给本地管理。
此外,安全性和对集线器中数据属性的访问权很大程度上会因每个组织内的单个角色和组织而改变。
事实上,要跨主营业务支持多种业务需求,不同的数据属性可能会需要多个数据管理制度,而这些属性都在一个企业内。
自适应的途径必须基于分散式的架构,以便可以部署多个集线器,进而可以集成不同的数据源和支持不同的进程,同时还可以基于任意数量的集散或对等的管理制度彼此间共享数据。
这就形成了一种主营业务,并提供了另一种灵活尺度来共享某些而不是全部数据。每一种都基于其自身数据的可靠性和管理策略。有了完全的基于规则的可配置性和数据管理界面,就可以支持多种数据管理制度。
四、数据管理要求:编码的还是可配置的。
随着业务变更步伐的不断加快,横跨企业维护数据质量的复杂性和可靠性也不断增加。在自定义内置式或基于固定模型的主数据集线器中,很难在业务逻辑或进程中实施更改,因为反映业务条件和要求的规则通常是自定义编码的或者被牢牢绑定到基本的固定数据模型中。
为能以一种智能并持续的方式自动实现用户数据的合并,同时在业务变更时维持最高水平的数据质量和可靠性,企业能为其数据清洁、匹配和合并进程有效管理重复的业务规则就变得非常关键。
因此,自适应的主数据解决方案必须捕获并管理这些不断变化的业务条件,而不用IT团队在每次需要更改时自定义编码这些规则。
此外,适应于数据合并、变更检测和重新写回的所有业务规则,必须可以轻松配置和快速更改,而不用额外的编程,从而反映特定的业务条件和相关的数据需要。
这就生成了一个解决方案,可以在正常的操作过程中在发生业务变更时进行管理,而不会威胁多个源系统间的数据完整性。
篇10
多方推力
今年3月份,国资委表示正在研究出台《央企社会责任管理指引》,要求所有央企2012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将对其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评估。专业的企业社会责任咨询服务机构——瑞森德CEO段德峰认为,在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背后最大的推动力是政府的行政力量。2006年初国资委研究局启动对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问题的系统研究;国家电网在这一年公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随后中铝、中远等央企也相继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提法被写进2006年修订的《公司法》。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统计,2006年我国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只有32家,但到2010年底,已经有710家企业了社会责任报告,四年时间增长了22倍。
“敦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减轻政府的负担。”段德峰分析说。政府要求企业在劳工关系、环境保护上达到一定标准才可以开展业务,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例如在汶川地震的救灾和重建中,各企业机构的慈善行为减轻了政府的压力。
尤其对于占有大量资源的央企,履行社会责任是不可推卸的义务。过去对于央企的考核多着眼于业绩的好坏,如今将社会责任纳入央企考核范畴,不仅要合格的社会责任报告,还要切实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段德峰评价道,“这种考核确实提高了央企对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管理层感到压力很大。”
但同时段德峰也认为,CSR应当是企业自发自愿的行为,过多的行政干预和压力有可能会改变社会责任的性质。如果没有其他来自市场和社会的推动力,企业为了完成任务而履行社会责任,长期以往会造成创造力的下降。
对此科尔尼大中华区总裁瑞豪则认为,中国社会对于CSR的认识和实践毕竟才刚刚起步,最初难免僵化或不合理,这是必然经历的道路。自愿自发的履行责任固然很好,但需要较长的时间积淀。适当的行政力量有助于加速CSR的发展,当实践逐渐走上正轨后就会产生自发的动力。
瑞典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推动CSR发展的成功范本。从1979年起,瑞典政府和企业就开始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进行持续探讨。20世纪90年代开始将CSR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部分,采取有力措施推进。1999年通过法律将环境保护具体化,制度化,还以国际通行的人权、劳工标准、可持续发展、反腐败准则为指导,积极推动企业社会责任。2003年瑞典政府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全球责任伙伴”计划办公室,设在瑞典外交部,协同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
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消费者、非政府组织和媒体是CSR得以迅速发展更为主要的推动力。欧洲一直是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先驱,全球报告半数以上来自欧洲地区。在亚洲,日本已经成为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领先国家,韩国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发展迅速,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正在起步。伴随着许多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分公司及代工厂,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也因此进入中国。1999年在华跨国石油公司——壳牌了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一些劳工组织和跨国公司针对中国企业制定了专门的“工厂守则”,要求中国的出口加工企业遵守。2004年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奉行的社会责任标准SA8000进入中国,客观上推动了国内CSR的实质性迈步。
段德峰介绍,随着CSR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也开始关注企业在环境保护、员工保障等方面的作为,而NGO等非政府组织也在监督企业行为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媒体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2006年6月15日,富士康深圳基地工人超时加班和工厂环境恶劣现象一经曝光立刻引发了全社会和广大消费者的极大关注,成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史上的经典案例。
来自外界的压力开启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先河,也正是由于社会的广泛关注,给予了企业促使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更强大动力。在毕马威的一项调查中,70%的公司表示,落实企业社会责任是出于经济原因而非道德原因。企业社会责任不再只是一个意识形态范畴的问题。
CSR与股价联动?
企业作为资本形态的经济个体,逐利是天然属性。履行社会责任能否为企业带来回报的探讨一直伴随着CSR的发展从未停息。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研究源自上世纪70年代,对于二者如何彼此影响一直没有定论,早期的研究者认为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付出了高额的成本,这不仅影响了当年的财务表现,减少了投资人所获得的利润,还使其在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财务状况。但是随着CSR的不断深入和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逐渐增多,更多的研究结果肯定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正向作用。有数据显示,尽管企业所支付的成本会在短期内影响财务绩效,但是企业社会责任能够获得经济补偿且补偿周期不超过两年。
另一种考量是基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给股价带来的波动。有一项研究是通过对A股社会责任报告和未的公司选取配对样本,比较社会责任报告前后20天内的累计日平均超额收益,结果证明自愿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累计日平均超额收益值显著高于未社会责任报告样本的公司。西方学者的研究也表明社会责任信息公布对前后七个交易日内股票交易量和价格的变动有一定影响。
段德峰直言,尽管量化分析的结果体现了正负相关两方面,但大多数企业还是相信CSR的正面影响。2008年9月英国经济学家智库针对566家美国企业调查显示,有75%的受访者认为有效的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对公司产生正面效益,并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将有所帮助。而上交所公司治理问卷抽样调查也显示,约83%的公司认为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
在西方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实践及管理具备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和制度,被纳入公司的战略体系,与企业的竞争优势有密切关系,连同社会责任报告一起,成为吸引中长期价值投资的重要参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表现。高盛集团对亚洲最大的20家企业与最大的100家A股上市公司评估发现,信息披露、环境治理和公司治理方面做得好的企业,其股票估值会增长20%。
在采访中,汤森路透集团环境、社会责任和商业治理支持经理柴安德(AndreChanava)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许多公开信息都反映出,企业在环境、社会责任和治理方面的信息越透明,对企业越有益。推高股价的因素很多,运营效率是其中一项典型因素。通过监控运营效率等额外的财务信息,企业可以节省成本,提高收益,反映在股市中则可以带来更健康稳定的股价。
“股票价格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企业形象只是其中之一。”在瑞豪眼中,很难将做了一件事情与股票上涨1%这么精确地挂钩。但瑞豪同时强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一方面希望树立一个良好的正面形象,另一方面希望能够获得市场对企业的信心。良好的印象和信心有可能会转化成较好的股票价格的表现。而一旦有社会责任相关的负面信息出现,股票价格必然下挫。在海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尤其明显,当负面消息出现时,投资者第一反应就是将股票卖掉。”
从“提高免疫力”的角度,段德峰肯定了CSR的正面力量,“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长期锻炼的免疫力,免疫力强的企业在遭遇负面信息时不会受到严重的打击。”他举例说,汶川地震期间,王石关于捐款的言论一出就引起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口诛笔伐,但并没有影响万科企业本身。一方面是因为万科所处行业的特性,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企业本身长期以往正面的形象,但其实万科最后投入超过1亿元在灾区建立新的学校,运用了先进的防震措施。
不久前再次被负面新闻缠身的蒙牛则印证了缺乏社会责任对品牌形象的打击。3月29日贵州小学生疑似食物中毒,媒体纷纷将此事件诉诸报端,并强调早餐中包括蒙牛酸酸乳,一时间人们再次将矛头指向蒙牛。虽然之后的调查表明食物中毒与蒙牛酸酸乳无关,但消费者对结果仍然心存怀疑,蒙牛原本千疮百孔的企业形象又添一道疤痕。事实上,从三聚氰胺以来,蒙牛的负面新闻一直不断,2011年12月份的“致癌门”直接造成一天之内市值蒸发111亿港币,销量下滑37%,供销商,甚至同类企业都受到影响。正是缺乏良好的社会形象,在消费者对企业失去信心的同时,反映在资本市场上就是股价大跌。
量化ROI,没那么简单
在决定投入多少成本进行CSR实践上,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做法,一些企业会将投入量与企业的利润相挂钩。段德峰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形成系统,无需每次投资都经过董事会的讨论,有助于保证社会责任的持续性。但能否对CSR实践的投资回报率(ROI)做出量化预估?段德峰介绍,其实存在“社会区域投资分析工具”,可以对不同的项目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进行量化分析,最终对比出哪种方案更高效。但这种分析方法还没有被普遍使用,许多中国企业在决定如何进行社会责任实践时依靠的还是领导拍脑袋的方法,没有前期科学的调查分析,也就很难真正地解决问题,更不用说将实现成本与回报的平衡。
对此汤森路透集团企业责任全球总裁麦凯伦(KarenMcArthur)认为,估算投资收益相当复杂,因为有太多需要考虑的因素。比如更换数据中心的旧设备可以带来直接的商业效益,另一方面现代设备也更加有效地利用能源,降低能耗和其他相关费用。“而有一些收益是很难估量的。基于企业的道德行为,员工更加团结向上,士气高昂,这些工作效率的提高又如何量化呢?同时如果不继续保持高标准的职业道德和诚信,带来的损失很难估算,甚至很有可能损失惨重。”
沃尔沃集团中国区高级副总裁蒋岚表示,CSR的实践活动不适合进行单纯的成本与收益评估。CSR所体现的是企业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需要呼吁行业链条中每一个环节共同努力。例如沃尔沃集团将节能减排战略贯穿于整个产品链条中,处于产品使用环节上游的新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同样成为沃尔沃集团履行社会责任的起点。据了解,2011年沃尔沃集团再次荣登道琼斯可持续发展世界指数(DJSI)榜单。该指数在关注全球2500家最具规模公司创造可持续价值能力的同时,根据它们在公司道德规范、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等领域的战略与成就进行排序。排在前300家的企业被纳入道琼斯可持续发展世界指数榜单。在蒋岚看来,入选该榜单对企业主、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来说,可谓是获得了一张权威的质量认可证,显然这与企业社会责任的长期投入是分不开的。
西方学者调查表明,投资者倾向于使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便更好地估计企业未来的收益,减少潜在的不确定性。“一份好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能够为投资者进行决策提供很多信息。”段德峰表示,财务报告通常只传达与财务相关的信息,投资者很难从中读到企业经营中的细节,仅依此进行判断是有风险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以向投资者展示企业的经营理念、对员工的态度、对供应链的统筹、对环境的重视程度等。
段德峰介绍,社会责任基金是运用资本力量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手段之一。以美国为例,许多养老基金、退伍军人基金等公益基金出于自身性质,都会青睐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较好,品牌形象正面的公司,许多大学基金也会寻找与自身理念相契合的企业进行投资,这些基金占据资本市场很大的份额,且倾向于长期稳定的投资,企业为了吸引这些资本力量,有动力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塑造企业形象。
目前美国及英国的社会责任投资占基金的10%以上,总资产规模已超过3兆美元,每年正以超过30%的速度成长。中国首支社会责任基金——兴业社会责任基金于2008年开始发行。现在市场上已经有三支社会责任基金紧密关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这类社会责任基金倾向于选择有持续稳定利润分配的企业,想要吸引这类基金的企业需要定位目标投资者的类型和需求,更有效地吸引投资者。
“当然,投资者还是更注重财务表现,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点主要可能包括产品质量、人权的尊重等。”瑞豪强调不同的投资者不能一概而论。进行高风险投资的对冲基金不一定会考虑企业究竟能否长远稳健的发展。
但瑞豪指出,“履行社会责任有时是一个门槛。”他谈到,许多国外企业在与中国企业合作时会考察企业在员工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为。如果企业在这些方面没有很好地履行职责,有可能损失很多发展机会。国际企业社会责任标准(SA8000)就是这样一个“贸易壁垒”,西方企业对于出口商的高要求迫使许多企业为了寻求发展机遇改善自身,量化环境保护、员工待遇等标准。这大大地推动了CSR在中国的发展。
战略选择
迈克尔·波特在《战略与社会:竞争优势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联系》中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两类,一类是反应型,另一类是战略型。
反应型的企业社会责任往往关注着企业与社会的紧张关系,通过参与解决普通社会问题,或者减轻企业价值链活动对社会造成的损害来缓解企业与社会的矛盾,并期望通过广泛的慈善行为获得社会的认可。在特定环境下,反应型的企业社会责任能够带来一定的社会认同。例如汶川地震中一举成为“民族英雄”的王老吉,第一时间表示捐款1亿元,并配合了大量的营销行为,将社会责任做成了一次轰动的事件。此举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王老吉的销量和知名度。但事实上更多的企业同样拿出了巨额的捐赠但并没有为企业带来如此大的效果,而且这种捐赠背后究竟对社会带来了多大的帮助存在疑问。王老吉的社会责任行为并没有对企业本身价值带来提升,在后来的“添加门”事件中,营销积累起的公众认可并没有起到任何帮助。履行反应型社会责任虽然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通常很难持久。
反应型的企业社会责任既不与企业的战略和运营挂钩,也不和企业的经营环境沾边,不足以帮助企业识别、分辨和解决社会问题。最终的结果会使企业的各种社会责任和慈善活动彼此毫不相干,与战略相互脱节,既不能带来任何积极的社会影响,也不能提高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战略型的社会责任则是寻找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共享价值的机会,包括价值链上的创新和竞争环境的投资,还会在核心价值主张中考虑社会利益,使社会影响成为企业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仅仅是向慈善机构捐款,更重要的是在运营活动和竞争环境的社会因素两者间找到共享价值。
- 上一篇:高三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 下一篇:基坑工程安全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