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涉及的实验方法范文
时间:2024-02-26 17:53: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涉及的实验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只有设计好实验,才能顺利完成实验,达到实验探究的目的。然而设计实验恰恰是学生很头疼的事,有以下几点困难: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导致实验设计无从下手;实验方法运用不灵活,例如不能正确选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实验方法,致使实验设计不完美,给实验的进行造成障碍;思维不活跃,受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的束缚,设计不出实验方案等。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提高实验探究能力。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做好以下几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一、善于分析,找准源头,确定实验方案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物理量的测量,二是探究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这两种类型的实验一般都以学过的物理知识为基础,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概念就相当于实验探究的源头。所以,能够把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要探究的问题联系起来,设计实验就容易些。但是有许多学生一遇到实验就慌,没有任何思路,摸不着头脑。这类学生犯的毛病就是不善于思考。这时候,教师要告诉学生,不要急于设计实验,而要先静下心来分析实验,看看要探究的问题是哪方面的知识,要用到哪些原理,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在题目中能不能找到等。
例如“密度的测量”实验:如图1所示有一个100 mL的量筒和一个小试管,还有足够的水。请设计实验测出制作小试管的玻璃的密度。要求写出具体的实验方案、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和数学表达式。
图1
在完成此题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密度测量原理ρ=m/v,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玻璃的质量和体积,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天平和量筒。通过读题,发现测量仪器只有量筒,没有天平,如何通过量筒间接找到玻璃的质量是解这道题的关键。引导到此,一些学生马上想到如果让小试管像轮船那样在量筒中漂浮,测出小试管排开水的体积,计算出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即找到了小试管的重力和质量,此题就解决了。可见对密度测量原理,物体漂浮时重力、浮力之间关系的理解,就是解决此题的源头。如果学生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不可能顺利完成此题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不容忽视。但是,基本功再扎实,不善于思考和分析也是很难解决问题的。所以,教师更要注意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在实验设计前分析实验的良好习惯,找准探究问题涉及的基础知识和概念,把探究问题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找到解题的关键,突破实验设计难关。
二、强化练习,学会选择恰当的方法,完善实验方案
有时候,学生有一定的探究思路,但由于实验方法使用不当,使实验设计出现缺陷,影响实验探究的结果,达不到实验探究的目的。初中物理实验探究的方法主要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类比法等。其中应用最多的是控制变量法,其次是等效替代法,再次是转换法。而且在中考命题中这几种实验方法的考查往往不是课本上的实验,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样的探究题目一般是考查实验方法的运用,不涉及课本以外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还是能解决的。但是有的学生会认为“探究题目没有学过,肯定不会”。如何让学生得心应手地应用各种实验方法设计实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尝试。
1.引导学生分析确定合适的实验方法,总结各种实验方法的运用规律
探究某个物理量与其他物理关系时运用控制变量法。如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电流热效应的大小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探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的关系等实验都应用了控制变量法。探究难于直接观察或感知的现象和物理量时要用转换法。如比较电磁铁磁性的强弱,比较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应用转换法。有了规律的引领,遇到这类探究题目,学生就不会摸不着头脑了。
2.平时多应用,多总结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随时渗透各种实验方法,还要多给学生创造实验探究的机会,练习使用各种探究方法,达到提高实验探究能力的目的。在教学电功率的大小与电压、电流的关系时,教师首先提出了探究问题,然后让学生回答应用哪种探究方法。学生回答正确后继续提问:“你学过的哪些实验应用了控制变量法?”学生答出十多个应用控制变量法的物理实验。这样,不仅顺利完成了当堂的实验探究,而且回忆了以前的实验,巩固了控制变量实验方法的应用。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类,学生形成完整思维体系。
三、适时点拨,启发思维,突破实验设计难关
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可能会受教材已有实验设计的影响,思维受到束缚。这时,教师要适时、适当地予以点拨、引导,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大有好处。
例如:测电阻的实验,课本上安排的是“伏安法”。学完课本上的实验后给学生出了一道新题目:如果其他器材不变,没有电流表,只给你一只电压表,再多给一个已知电阻R0,如何测量定值电阻Rx的阻值呢?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涉及串并联电路的知识和伏安法测电阻的知识,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怎样引导才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呢?根据R=U/I,要得出电阻值必须测量的是哪两个物理量?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能测量哪个物理量?没有电流表怎么找到待测电阻的电流值呢?通过回答教师的问题,学生们会想到串联电路电流相等,利用电压表和已知电阻R0就能找到Rx的电流,问题就解决了。紧接着给学生又出了一道题目:如果其他器材不变,没有了电压表,只给你一只电流表,再多给一个已知电阻R0,如何测量定值电阻Rx的阻值呢?有了上面的经验,学生很容易确定了实验方案。并联电路电压相等,设计Rx与R0并联,利用电流表和已知电阻R0找到R0两端电压,即Rx两端电压,再用电流表测出Rx的电流值就可以求出Rx阻值了。
教师的适时点拨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探究思路,从而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究实验重在设计,但也不能忽视操作,只有通过实验操作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使学生的探究水平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四、结束语
篇2
因此,实验方案的选择对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实验方案的重要作用
为了使科学探究能进行下去,实验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实验方案在实验中处于什么地位呢?如果我们把实验过程比作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那么实验方法就相当于产品生产线,它决定了一个实验的“框架”,而实验方案就相当于产品加工工艺,它就是实验的“工艺”。能否高质量地完成实验,得到科学的结论,实验方案的选择就显得格外重要。对于每一个实验方法,都可能存在多种方案。
二、实验方案的选择
从实验目的来分,初中物理实验类型主要有三类:探究型实验、验证型实验和测量型实验。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实验,都涉及实验设计,而每一个实验设计都会有多种方案,最后实验只能用一个方案,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对实验方案的优劣做出评价和选择。在选择实验方案时,经常要经过如下流程。
1.“无中生有”
设计实验方案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对初中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不同类型的实验,实验方案设计的难度是不同的。有的实验比较容易,学生会提出多种实验方案;而有的实验比较难,学生能设计出一个实验方案已经不错了。所以不管实验的难易,实验方案选择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实验方案。
2.“有中取优”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实验、得到科学的结论,我们必须对实验方案进行选择,采用最优方案。在选择时遵循的原则如下:
(1)可行原则。实验方案的实施要能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并得到结论。
(2)简便原则。要求所选实验方案原理简单、操作简便,各量易测。
(3)精确原则。不同的实验方案,其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是不同的,应尽可能选用精确度高的实验方案。
例1:在“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的实验中(声源是闹钟),学生提出以下两个方案:
方案一:先选用不同的材料,并且尽可能用相同的方式把闹钟包住,再让同一个学生在距离闹钟相同远的地方听闹钟发出声音的响度,然后根据响度大小来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
方案二:先选用不同的材料,并且尽可能用相同的方式把闹钟包住,再让同一个学生慢慢远离闹钟,直到他刚好听不到声音为止,然后测量这个学生到闹钟的距离,最后根据测量所得的距离来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
经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得到:从理论上来说以上两个方案都是可行的。但是如果按照方案一去做实验,学生发现人的听觉是不可靠的,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即时是同一个学生也很难区分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响度的声音,所以方案一是不可行的。而方案二中的距离是可以客观测量的,相比而言,方案二是可行的。
因此,在选择实验方案时,是否可行往往放在首位。
例2: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牛奶密度”的实验中,方案如下:
甲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然后在烧杯中装入一些牛奶,测出它们的总质量,再将牛奶倒入量筒测出牛奶的体积,求出牛奶的密度。
乙方案: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m,然后将一部分牛奶倒入量筒中,测出牛奶的体积V,再测出余下的牛奶和烧杯的质量m',求出牛奶的密度。
学生讨论分析:
甲方案:因为牛奶具有黏性,会黏附在烧杯内壁上,将牛奶全部倒入量筒中测量体积是很难做到的,烧杯中必然剩有少量牛奶,这样测出的牛奶体积就会偏小。这个实验方案中牛奶质量的测定可以做到精确,而测到的牛奶体积偏小,根据ρ=■,计算结果偏大。
乙方案:倒入量筒的牛奶的体积可以精确测得,这部分牛奶的质量Δ=m-m',实验中要测的两个物理量在理论上都没有误差,计算结果必然精确。
实验方案的选择在考虑简便、可行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少实验误差。
实际上在具体选择实验方案时,以上三条原则通常要综合考虑。
实验方案的设计是物理实验能力的综合体现,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创造能力和实验能力和在实验方案设计上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要看到选择实验方案对整个实验乃至整个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注重培养学生选择实验方案的能力。
篇3
一、边学边实验教学的特点
所谓边学边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以下简称“四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
(一)边学边实验教学是一种低容量高密度思维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因材施教,切合初中学生的实际课的容量是指一节课内运用新概念、基本规律、技能、科学方法的多少。高密度思维是指学生在一堂课上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并能充分地开展思维活动。
(二)边学边实验能够起到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较好手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环。但是,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它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活动,教学中如果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既能使学生对实验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学到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边学边实验是一种效率高负担轻的中学物理教学活动十多年来,我们开展边学边实验所需的仪器,大多是通过发动广大师生因陋就简自制的。纵观初中物理所涉及的全部物理实验,其精确度要求不高,有的只要能表现出一些物理现象和事实就可达到教学目的。可以说所有初中物理实验除配备一定的基本仪器和必要器件外,都可以就地取材,自制仪器来解决。
二、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功能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提出,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边学边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据对试验班毕业前物理学习兴趣的调查,?喜欢物理的占86.4%,不喜欢的仅占2.7%。从初二到初三,学生对物理一直感兴趣的占34.8%,一直不感兴趣的仅占6.8%。
在学生所学的7门主课中,物理是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之一。
(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习的方式关系很大。一 般来说,学生通过听教师讲授,能够记住10%--20%;学生如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够记住30%;如果学生既能听教师讲,又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记住50%;如果学生看到实物或现象,自己又描述过,便能记往70%;如果学生既动手做过,又描述过,则能记住90%。而边学边实验,既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又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最后自己归纳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显然,这样的学习过程属于上面所说的最后一种情况。可见,边学边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物理的方法边学边实验的学习探索过程,更接近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因此,我们主张将课堂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主动学习的活动场所。
三、实施边学边实验教学的策略
(一)恰当地选择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内容教改实践表明,凡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便于随堂进行并利于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利于发展他们智能的内容,都可选为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内容。
1.根据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对能力、?技能的具体要求,安排边学边实验的内容。例如,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会使用某些基本物理实验仪器,那么就应该采取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形式,努力增加学生对这些仪器的使用频数,逐步提高学生使用这些仪器技能方面的要求。
2.对器材的要求不是很高的演示实验,?可以改为学生边学边实验。例如,课本上用铅皮和铅盒来演示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若改为边学边实验,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支空牙膏管(尾端剪开)和一只玻璃杯。实验时,先让学生把牙膏管捏扁放在盛水的玻璃杯里,它就在水中下沉,然后将牙膏管鼓起一些,它就能上福 3.将课本上的小实验和一些实验习题改为边学边实验。?例如,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小实验,可以配合“力的测量”进行边学边实验教学。再如,用纸盒可以将水烧开的小实验,反复弯折铁丝后弯折处会发烫等实验习题,都可以配合新课教学作为学生边学边实验的内容。
(二)千方百计地准备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仪器边学边实验是一种上课形式的学生实验,一般要求两个学生用一套实验仪器。
对学生边学边实验仪器的准备要做到“五不一保证”,即仪器不宜复杂,操作技能要求不宜过高,实验规模不宜过大,一次实验所用仪器数量不宜过多,实验时间不宜过长;实验安全要有保证。
由于初中物理实验仪器一般都比较简单,多数实验都是定性的,有些定量的实验精确度要求不高。因此,大部分初中物理实验仪器都可以自制,可供选择的器材也很广泛。例如,没有平底试管,可用废旧的平底小药瓶来代替;没有弹簧秤,可发动学生用废钢丝绕制,没有溢水杯,也可以用在玻璃杯上套两个橡皮圈的方法代替;等等。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制教具学具的活动,不仅为边学边实验教学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实验仪器,为物理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实验条件,而且学生通过自制教具和学具,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动手能力。
(三)认真上好学生边学边实验课
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 探究性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将学生的探究能力纳入培养体系与目标中。作为高度重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苏科版教材,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涉及到了大量需要探究性实验验证的知识与概念,教师必须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探索意识的加强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以探究实验导入知识点
以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平面成像特点”知识点为例,展开探究实验教学活动。首先由教师引入情景,提出猜想“同学们,我们回忆一下平日里照镜子时的情景,猜一猜平面成像的像与物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然后设疑:①成像的位置在平面镜的哪一方位?②成像与实物的大小关系?③成像至平面镜的距离与实物至平面镜的距离关系?为解决上述疑问,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法进行设计,如提供茶色玻璃作为实验工具,将其视作平面镜并竖直放置于一张方格纸上,准备两个同等大小的物体(如铅笔、橡皮、刻度尺等)。在平面镜前方放置一个实物,观察该实物所成像在平面镜前方或后方。然后将另一个同等大小的实物放置于平面镜后,要求与平面镜前方实物成像位置完全重合,对两者大小进行观察。然后计数方格格数表示成像与实物距离平面镜的距离。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并进行交流讨论。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得到结论,即平面镜所成像为虚像,成像与实物大小完全一致,且两者相对于平面镜的距离完全一致。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参与到课堂导入性探究实验活动的全过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点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氛围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相关概念大多比较抽象,加之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有限,无法在第一时间很好的理解物理知识以及相关定理、原理,容易导致课堂氛围流于枯燥、表面的境地中。有研究中认为,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增添很多的趣味,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起创新、创造的意识与能力。如在苏科版物理教材有关“声音的传播”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概念,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景,让师生共同参与到实验活动中,以激发课堂活跃性。如规定前排学生不回头看,然后随机抽取后排的两名学生,让他们分别说一句话,然后让前排的学生猜测是谁发出的声音。前排的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感到了有趣,经过热烈的讨论能够得到正确答案。此时教师可以抛出问题“同学们可以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猜对的吗?”在学生的答案中引入“音色”这一概念。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以一种轻松、趣味的方式参与到实验教学活动中,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与优化。
三、加大探究性实验开放性,提高学生参与主动性
在初中物理学科教学活动中,引入探究性实验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并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升华知识构成。教学工作者应当尽全力增强教学活动的开放性,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教学活动中。以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这一知识点为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改变电压水平、设计电路图、以及选择器材的具体方法。在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创新思路,如通过增加干电池数量的方式来调整电压水平,或通过增设滑轮式变阻器的方式调整电阻两端电压水平,并对不同状态下的电流变化情况进行观察等。教师选择其中具有可行性的方案,指导学生对自行设计的方案进行验证,并在课堂中进行交流与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在自行设计的探究性实验方案中得到电流与电压的对应关系,同时对提高探究性实验开放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而言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四、结束语
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引入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方式不单单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物理学科教学所提出的要求,更是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需求之一。初中物理教学工作者应当积极更新并调整教学观念,利用探究性实验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出来,提高对物理问题的解决与探究能力,从而促进初中物理学科教学质量与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蔡红冲. 初中物理课外探究实验活动的教学设计[J]. 中学物理(初中版),2015,33(8):21-22.
[2] 裴耀昌. 对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有效教学的探讨――以《凸透镜成像》的教学为例[J]. 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2,15(7):61-62.
[3] 朱秀萍.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中分层多级教学的应用分析[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23(12):119.
[4] 舒琳琳. 巧用橡皮泥做物理探究实验[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2,16(10):118-118.
篇5
关键词:物理实验;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180-01
学生在物理学习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理论联系实际设计实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往往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边学边实验
教学是一种低容量高密度思维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因材施教,切合初中学生的实际课的容量是指一节课内运用新概念、基本规律、技能、科学方法的多少。高密度思维是指学生在一堂课上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并能充分地开展思维活动。
1、边学边实验能够起到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较好手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环。但是,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它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活动,教学中如果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既能使学生对实验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学到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边学边实验是一种效率高负担轻的中学物理教学活动。十多年来,我们开展边学边实验所需的仪器,大多是通过发动广大师生因陋就简自制的。纵观初中物理所涉及的全部物理实验,其精确度要求不高,有的只要能表现出一些物理现象和事实就可达到教学目的。可以说所有初中物理实验除配备一定的基本仪器和必要器件外,都可以就地取材,自制仪器来解决。
二、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功能
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提出,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边学边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所学物理知识所做的课外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常做一做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无力并不抽象,物理来源与生活。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他在《手脑相长歌》中写道:“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
3、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物理的方法边学边实验的学习探索过程。更接近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因此,我们主张将课堂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主动学习的活动场所。
三、实施边学边实验教学的策略
1.根据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对能力、技能的具体要求,安排边学边实验的内容。例如,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会使用某些基本物理实验仪器,那么就应该采取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形式,努力增加学生对这些仪器的使用频数,逐步提高学生使用这些仪器技能方面的要求。
2、对器材的要求不是很高的演示实验,可以改为学生边学边实验。例如,课本上用铅皮和铅盒来演示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若改为边学边实验,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支空牙膏管(尾端剪开)和一只玻璃杯。实验时,先让学生把牙膏管捏扁放在盛水的玻璃杯里,它就在水中下沉,然后将牙膏管鼓起一些,它就能上浮。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106-01
力学知识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也是构成物理学科基础的重要内容。力学知识掌握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物理学习成效,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力学知识的教学,不断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联系现实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力学知识的学习效果。
一、灵活引入教学内容,激发探究兴趣
初中物理涉及的一些力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教师在教学力学知识时,为了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充分活跃学生的大脑,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力学知识的学习,就需要密切联系实际,灵活地引入学习内容,利用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场景、直观的信息展示,引发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促使学生调整好心理状态,为学习力学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相关知识时,由于学生对生活中摩擦力的例子比较熟悉,于是,教师在教学开始前就进行了一个假设:“同学们,通过前面科学课的学习,我们对摩擦力已经有一定了解,假想一下没有了摩擦力好不好呢?大家讨论并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问题一出,学生马上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有的认为没有摩擦力不好,因为没有了摩擦力,车子就不能向前行驶了,人走路都会摔倒,人也不能端起水杯喝水;有的认为没有摩擦力好,比如自行车轴与轴承之间没有摩擦力就可以不停地转动,人在拉动重物时就可以更省力……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之后,教师适当地点评:“摩擦力有利有弊。为了更好的趋利避害,我们就要充分认识并了解摩擦力,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摩擦力的知识。”通过这样引入,学生们对学习摩擦力的知识充满了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探究做了充分的铺垫。
二、认真指导学习过程,训练学习方法
为了构建一个高效的物理课堂,促使学生牢固快速地掌握物理力学方面的知识,教师应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注重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为学生创造学习应用物理知识的机会,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例如,在学习《浮力》的知识时,教师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来探究认识浮力,掌握浮力大小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准备,初步撰写了实验方案,明确实验的目的、需要的仪器物品,清晰地了解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提出假设。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要把“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浸在水中排开水的重力”两组分开测量记录。学生们通过亲自动手,利用弹簧测力计,根据浮力=重力-拉力,测量不同物体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在接下来探索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关系时,学生们发现就不需要进行重复测量了。通过教师对学生实验探究过程的指导,学生既掌握了实验的技能,主动探索了浮力的知识,而且也学习了一些物理实验的设计技巧,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综合评价学习效果,引导反思提升
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物理知识掌握情况,也能够巩固课堂学习的效果。在组织学生学习力学知识时,教师应创新应用不同的教学评价手段,发现力学知识学习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弥补,促使学生有效地完善物理力学知识体系,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观念方面的全面提高。
例如,在学习了浮力的知识后,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采取实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密度的知识,知道通过天平和量筒可以测量物质的密度,现在没有天平,只有弹簧秤和量筒,怎么测量物质的密度呢?请联系我们刚学习过的浮力知识进行思考。”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积极地思考,大部分学生想到了弹簧秤可以测量物体重力,然后求出物体的质量,再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就可以用质量除以体积计算出物质的密度。有的学生还提出了不同的假设,分别设计了物质密度大于水、小于水的不同情况下,利用浮力来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通过这些实验方案,教师既了解了学生对浮力、密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训练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篇7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物理基本概念、物理公式推演以及物理实验讲解往往比较枯燥,极易让初中生兴趣缺乏,且学习吃力。所以,探究人教版初中物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对于初中物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物理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效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一、初中物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概念
信息技术指代的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对传播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集成技术。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各种信息和媒体技术的储存、展现以及编辑。而教育教学活动中,让物理教学与其他学科或者教学手段进行关联,并积极避免学科意识中的矛盾出现,这便是整合教学。故而,初中物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指的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运用科学合理教学理念进行的教学行为。进而确保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等相关教学要素和教学过程进行整合和协调,最终让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提升学习积极性。
二、初中物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途径
(一)网络技术支撑教学资料
信息技术背景下,互联网中涵盖的教学资料愈发丰富,借助网络技术支撑教学资料,并
培养学生处理资料的能力是提升学生对于物理知识探究的重要途径。网络技术为学生构建了太多的问题解决情景,也提供了更多课堂内外的更多物理知识。这样,网络技术就能让学生在相关教学资料的搜索之后完成亟待解决的物理问题。
例如,人教版初中物理有关“电与磁”的相关章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诸如“磁场是什么”“磁场存在吗”“磁场存在的形式是什么”。学生一旦带有疑问,教师便可以带领学生在网络中搜寻相关问题的答案,进而解决磁现象和磁场性质的概念教学。
(二)计算机技术提供整合平台
说到底,初中物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基础便是计算机技术搭建的教学平台。运用计算机
相关软件、PPT等多媒体软件为学生构建一个动态、新颖和方便的学习环境。进而弥补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欲望。
例如,在“电路串联和并联”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线路复杂、知识枯燥,学生往往很难明确分辨出电路的并联和串联状况,更不用说电路的正确连接。尤其是面对实物原件和电路图的偏差,学生更难正确处理。所以,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PPT、幻灯片等多媒体软件或者技术就能将复杂交错的电路元件拆分,并清晰展现给学生。亦或者教师借助某些网络视频直接展现电路的连接过程。
(三)生动进行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如果将信息技术与初中
物理整合进行教学,很多物理实验和物理现象将会更加生动和形象,学生也能在这一环境下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
例如,人教版关于“浮力”的相关章节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明晰阿基米德原理,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说明浮力测量方法和浮力的概念。在引入教学概念和实验方法的时候教师便能通过计算机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片,进而结实浮力的概念和浮力的影响因素等。学生对于动画的关注度高,学习兴趣也就得到激发。
篇8
【关键词】电路故障;断路;短路;判断方法
电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电路知识作为初中物理的重要教学内容,教师应当重视,结合当代电路教学的基本定律和知识重点,注重对学生物理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找到物理电路中经常出现的故障,寻找解决方法和解答技巧,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都要学会合理运用和分析。本文主要依据初中物理常见电路的教学理论和知识内容,对初中物理课堂电路故障分析和教学策略做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 加强生活化的电路故障教学例题――培养学生对物理电路的思维意识
初中物理教师要做到有效教学,从日常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入手,不断加强生活化的电路故障教学例题,培养学生对物理电路的思维意识。教师要明白,物理的教学注重观察与实验过程,实验教学是物理课堂的核心内容,也是物理素质教学理念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方法。在物理电路故障分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欲兴趣,锻炼学生对“电路故障”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研究表明,只有通过实质的实验训练,才能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中充分动用思维能力,扩展想象空间,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养成爱动脑的好习惯,把物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真正从实验中走进物理,学好物理。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物理课堂的电路分析和故障教学。而且,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物理的效率。教师要合理地规划物理课堂的教学模式,设计严密的教学方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如下的电路图中涉及到多个支路的工作流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每一条电路的工作运行机制,加深理解和忆。在该电路中,当S3闭合时,两个小灯泡由于被一条导线链接,故成断路状态。
二、 优化实质性的电路故障教学方案――训练学生对物理电路的学习技巧
物理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存在复杂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的思维逻辑和动手能力要求特别高,教师要优化物理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电路”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把物理实验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鼓励学生把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问题中,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综合发展。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与实验动手能力的积累有很大关系,教师要充分发挥“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在物理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能增加学生亲自动手的经验,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思想,紧跟教学的课堂教学步骤,结合课本的教学内容,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物理的发生发展过程。
传统的物理课堂呆板而缺乏新意,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很容易产生对课堂的厌倦和烦躁的心理,在新时代的教学体制理念的要求下,教师要努力让课堂物理“电路”故障问题变得更实际化,让复杂的理论知识直观化、生活化。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物理课堂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是物理课堂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催化剂”,如果课堂上没有实验,再强大的知识理论也满足不了学生的好奇心,就像鱼儿没有水,缺乏动力和活力。例如有一盏小灯,正常工作时流过的电流为2A,而电源电压为220V,求电路中的电阻值。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公式 进行计算,得到电路中电阻值为110欧姆的结果。
三、 完善科技性的电路故障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物理电路的分析能力
时代在进步的同时,科技在不断发展,教育体制改革后,初中物理课堂向着高效和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初中物理教师要完善科技性的电路故障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对物理电路的分析能力,并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的意识,制定有效的课程方案和物理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物理与生活实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物理是一门特别抽象的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要求特别强,但是由于初中生刚接触到物理知识的学习,对探究过程和学习技巧掌握得不够到位,况且电路问题涉及到许多复杂的物理知识理论,学生在学习课堂理论的同时,还要结合日常的生活常识。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要加强课堂教学实质性内容,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合理地设计实验方案,规划课堂步骤,构造“多元化”、“实践化”、“灵活性”的初中物理课堂。
篇9
一、边学边实验的含义
(一)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做、学生看那种因学生处于消极地位而使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由于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自己做实验,还可以讨论讲述,因此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边学边实验能够起到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较好手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环。但是,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它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活动,教学中如果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既能使学生对实验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学到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边学边实验是一种效率高负担轻的中学物理教学活动。十多年来,我们开展边学边实验所需的仪器,大多是通过发动广大师生因陋就简自制的。纵观初中物理所涉及的全部物理实验,其精确度要求不高,有的只要能表现出一些物理现象和事实就可达到教学目的。可以说所有初中物理实验除配备一定的基本仪器和必要器件外,都可以就地取材,自制仪器来解决。
二、边学边实验的意义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提出,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边学边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据对试验班毕业前物理学习兴趣的调查:喜欢物理的占86.4%,不喜欢的仅占2.7%。从初二到初三,学生对物理一直感兴趣的占34.8%,一直不感兴趣的仅占6.8%。在学生所学的7门主课中,物理是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之一。
(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习的方式关系很大。一般来说,学生通过听教师讲授,能够记住10%―20%;学生如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够记住30%;如果学生既能听教师讲,又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记住50%:如果学生看到实物或现象,自己又描述过,便能记往70%;如果学生既动手做过,又描述过,则能记住90%。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他在《手脑相长歌》中写道:“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老。”我们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提出边学边实验,提出“四动”,正是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去实践的。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动手的机会太少。开展边学边实验,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因此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物理的方法边学边实验的学习探索过程,更接近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因此,我们主张将课堂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主动学习的活动场所。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兴趣(情感领域)、知识(认知领域)、能力(动作领域)等各种心理因素融为一体,使他们在直接参与边学边实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实验是获得物理事实的根据;实验是检验假设真理性的标准;逐步领会科学家是如何通过物理实验获得物理事实,并从而得出概念和规律的。
三、边学边实验的实施
(一)恰当地选择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内容。教改实践表明:凡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便于随堂进行并利于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利于发展他们智能的内容,都可选为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内容。
(二)千方百计地准备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仪器。边学边实验是一种上课形式的学生实验,一般要求两个学生用一套实验仪器。对学生边学边实验仪器的准备要做到“五不一保证”,即仪器不宜复杂,操作技能要求不宜过高,实验规模不宜过大,一次实验所用仪器数量不宜过多,实验时间不宜过长;实验安全要有保证。
篇10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硬件落后,设备不完善,实验较少.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很多情况下,实验能直观表达一些语言无法描述的物理现象和理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然而,从现状来看,有些学校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教学资源分布不合理,使投入物理教学以及物理实验方面的资金不足,导致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物理实验.这种现象在偏远地区尤为明显.同时,有些教师对物理实验的认识不够,认为物理实验可有可无,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物理实验.这对学生的物理学习造成困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教学思想落后,方法守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学科增加了新的内容,同时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了新的要求.然而,有些教师对新教材的认识不够,不能熟练掌握新教材,而且对新课标的要求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对于如何有效实施教学缺乏新思路,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这种方法,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导致课堂上学生缺乏参与,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代沟,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隔阂,没有理念交流和观点碰撞,使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学习效率低下,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同时,即便有些教师改变了教学方式,但很多时候只是在形式上发生变化,其本质并没有改变.究其原因,传统教育的改革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3.应试教育的束缚仍然存在,过度重视学生的分数,没有进行知识拓展.实施新课标后,有些学校仍然没有摆脱^度注视分数的情况.虽然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应试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对于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而言,分数仍然是最重要的.物理教学同样如此.在传统的教学中,不重视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过度相信课本和老师,即便偶尔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也不敢大胆地提出来,甚至怀疑自己的质疑有问题.这也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困扰.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改进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想摒弃以往的教学模式,就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才是真正的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有有了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并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学,如何学,想要得到什么.
2.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拓展.实施新课标后,教学的目的有了改变.新课标的目标不仅仅是为社会提供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一起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帮助学生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并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3.改变方法,改变思路.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很大的转变,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越来越强,学习能力也在逐渐提高,传统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学生的学习思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转变思路,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突破应试教育的桎梏.同时,教师还应该与学生多沟通,了解他们对物理学科的认识和看法,以及学生平时自己学习物理知识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才能使学生高效接受新知识.
- 上一篇:小学阳光体育工作方案
- 下一篇:班主任中职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