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实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4-02-26 17:52: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小实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8-2019学年金牛镇中心学校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教研工作,走内涵发展之路,以科研为先导,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课题带动为抓手,以教研活动为载体,以教学改革创新为突破口,深化课程改革,细化教学管理,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围绕“教育教学质量”这个核心,突出“课堂、规范、质量、发展”四个主题,继续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深化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校本教研,探索研究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提高教研效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分发挥金牛镇的示范和带头作用,为全县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更好地促进全镇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现就2018-2019学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1、学年之初各中小学在中心校教研室的指导和安排下,认真分析前几年中考及非毕业班考试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及时制定了学校工作计划、教研工作计划、薄弱学科改善计划、后进生转换计划等一系列计划,九年级专门制定了本学年的备考计划。全镇教师工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充满信心,形成了良好的备考工作格局。
2、加强督查,狠抓落实。一学年以来,中心校以教育局责任督学区为契机,成立了以中心校校长为组长的责任督查组,定时不定时深入学校督促检查学校各项工作,大到学校工作计划、教研安排、安全工作、师训工作、后进生转化、薄弱学科辅导、教师常规管理;细到学生的一日常规、学习常规、就餐习惯、卫生习惯、早操、早晚读、住校生管理等。中心校总是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服务,为学校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
3、强化措施,确保实效。一学年以来我镇充分发挥中心校教科室和各学校校长组织、指导、服务功能以及学校年级组、备课组、教研组在备考工作中的作用,全面抓实备考工作,抓实抓牢常规工作,针对不同学校的具体状况认真分析,组织教师做好以下工作:1、9月完成新生入学整训工作;全镇中小学教研组长、中学教学副校长、小学教务主任培训(校本教研、一案三单的制作、评议);听取各校班子成员汇报新学年各项工作的规划及实施计划;全镇中小学开展青蓝工程,充分发挥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完成教育法律法规及师德师风全员培训。2、10月举行名师引领示范课,进行数字化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校本培训,开展中小学理想课堂展示初赛,在全镇范围内做好行政诊断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3、11月听取各校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汇报工作,研究备考工作;开展三所中学连片教研活动;举行小学阶段的理想课堂展示决赛;做好上学期教学常规检查工作。4、结合青蓝工程的实施,中心学校进行阶段性的检查、督促,核实新学年进入金牛中心校任教教师的教学理念、观念、常规工作、教学效果等等;学校提前对新进入的教师进行教学业务培训,熟悉中心校的管理要求,时时跟踪管理并对新进入教师有阶段性的评价;配合县教育局进修学校组建了由12名中小学教师构成的专家团队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送教下乡工作。5、2019年3月组织中考备考工作会及非毕业班备考思路,听取各校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汇报,研究备考工作。配合县教育局进修学校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送教下乡工作;4月成功组织体育中考。5月组织好两次中考模拟测试,及时做好模拟测试质量分析,及时调整备考思路及策略,制定对应的迎考措施;6、6月做好毕业班的查缺补漏、稳定学生情绪工作;做好非毕业班的复习迎考工作,及时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召开专题会议,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调整复习策略;抓实“推尖、促中、转后”工作,努力提高各科目的平均分和合格率。
4、改进教法、指导学法、研究考法,优化教学过程。在备考工作中,坚持学法指导与改进教法同步、集中指导与平时训练相结合、学法指导与心理疏导相结合、研究考法与正确掌握应试技巧相结合等。
5、高度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疏导,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通过个别谈话、班会、家长会、专家心里辅导、迎考誓师大会等活动,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模拟考试成绩,提升学生学习信心,给学生不断进取的勇气。临考前一个月是学生的“复习求知高原期”,教师要再帮一把、再送一程,查缺补漏,对症下药,既治本又治标,一如既往,把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坚持到大考前一天。
6、排除干扰因素,创建优良环境。学校会同建设、环保、公安、卫生等部门对学校周围的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努力排除了各种干扰因素;充分利用好宣传阵地,办好黑板报、宣传栏,努力创建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班主任认真负责,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为学生提供和谐、勤奋、拼搏的班级备考环境;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和家长沟通,营造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以爱施教,从严治教。合理有序地安排好学生的文体活动,丰富活动内容,改进活动方式,让学生在管而不死、放而不滥、有条不紊、生动活泼的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7、深入推进课改工作。结合我镇近两年的教育科研改革,教师的教育观念、理念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绝大多数教师已经能够按照中心学校教科研室的要求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借此契机进一步深化课堂改革已是水到渠成,通过改革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自主性,以期全镇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一个质的飞跃。现金牛一中、金牛二中、金牛二小的课改工作已初见成效,其成功经验已在全镇甚至全县范围内逐步推广。
8、大力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管理与评价平台的使用。在总结历年使用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及时对全镇中小学的使用情况进行会诊,推广金牛一中,金牛二中、金牛二小、金牛三小的成功经验,一学年来全镇中小学在数字化信息技术管理平台的使用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有力推动了全镇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9、注重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素质,如期高质量完成各级培训工作。
10、强化招考、考调、待聘教师的管理、评价,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新环境进入角色,提升所任教科目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重视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
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备课、上课、辅导、改业、考核、研讨、反思总结是教师教学常规的各个环节,它不仅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而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历来是教学管理的核心。中心校各位领导、教研员多次深入学校听课评课,平均每人听课60节以上;查看有关材料,与教师和学校领导座谈,分析教师执行教学常规情况,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效益。中心学校进行了三次教师常规检查;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作用,努力使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三、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
1、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创建优良的育人环境;2、规范功能室的管理、使用,建立科学规范的使用、评价制度;3、加强功能室工作人员的培训、管理、评价。制定全镇统一的培训、管理、评价制度,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果。
四、主要工作
1、未雨绸缪,提前做好统筹工作。学年初中心校拟定了2018-2019学年教研工作行事历。主要抓实了以下工作:1、9月完成新生入学整训工作;全镇中小学教研组长、中学教学副校长、小学教务主任培训(校本教研、一案三单的制作、评议);听取各校班子成员汇报新学年各项工作的规划及实施计划;全镇中小学开展青蓝工程,充分发挥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完成教育法律法规及师德师风全员培训。2、10月举行名师引领示范课,进行数字化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校本培训,开展中小学理想课堂展示初赛,在全镇范围内做好行政诊断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3、11月听取各校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汇报工作,研究备考工作;开展三所中学连片教研活动;举行小学阶段的理想课堂展示决赛;做好上学期教学常规检查工作。4、结合青蓝工程的实施,中心学校进行阶段性的检查、督促,核实新学年进入金牛中心校任教教师的教学理念、观念、常规工作、教学效果等等;学校提前对新进入的教师进行教学业务培训,熟悉中心校的管理要求,时时跟踪管理并对新进入教师有阶段性的评价;配合县教育局进修学校组建了由12名中小学教师构成的专家团队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送教下乡工作......
2、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积极采用有效的研修方式,引领、促进教师新的教学理念的养成,采取有效的方式,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活动平台,通过教学研讨会、课堂教学展示、优秀教师评选、优质课评选等多种活动,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优秀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2018年9月7日,金牛镇中心学校教科室在金牛二中对18所中小学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培训。
4、积极参加上级教研活动,开阔教师视野。
5、组织常规教学研讨活动,学习推广教学经验,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中心校组织教研员采取“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行为方式,经常深入课堂,认真听课,课后与教师座谈交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探讨教学实质,明确教学目标,把握重点难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研氛围,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6、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树立全新的课改理念,探寻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构建有效课堂,让有效教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促进有效教学的生成。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系列调研和专题研究,大胆进行新课堂研究实验,推广有效教学的先进经验,切实推进课堂改革。
7、严把教科书征订法规政策,做好免费教科书的验收工作。严格执行国家、省州县教科书征订政策法规,完成全县中小学教材的审定、管理、使用和建设任务,做好免费教科书的验收工作和资料上报工作,严禁非法出版物进入校园。
8、开展实施名师建设工程和名师送教工程。中心校教研室积极组织我镇优秀教师参加省、州、县组织的各类名师培训活动,做好名师引领示范工作,培养教坛新秀,充分发挥 “名师”效应。
9、强化招考、考调、待聘教师的管理、评价,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新环境进入角色,提升所任教科目的教育教学质量。
10、进一步落实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各校已经配备电子白板,进一步落实农远工程“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的要求,努力实现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的整合,为教育的现代化和标准化学校建设作出贡献。
11、进一步加大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管理力度,加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的创建力度,配合县教研室加大语言文字工作力度,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单位评选工作,做好新形势下普通话水平测试服务工作。
12、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实验仪器、药品、图书的功能,加大对实践教学的研究,提高理科教学质量,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局领导关心支持,离不开各位校长、教研员和广大教师的辛勤劳动。在新的学年里,我们要继承上学年校本教研中的成功做法,汲取成功经验,不断改进。使集体备课经常化,校本教研制度化,网络教研常规化。在备课上,采用同科集体办公,集体备课的方法,每一节都要集体研究,把教学中的困惑解决在集体备课中,把教学中疑难问题以表格的形式拿到教研组去研究,通过研究,制订出解决问题办法和措施,使问题得到解决。使我镇的教研工作形成自己的特色,走出适合我镇实际教研之路。我们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篇2
根据学校新一轮发展规划,本着以树根立魂的宗旨,体现文化立校、创特色、争一流的理念,以促进学校发展、推动教师发展、帮助学生发展的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作为科研的方向,以科研提高办学质量,带动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工作、学习的效率作为科研工作的思路。关注教学质量的提高,关注德育工作的成效,关注师生的共同成长,把握课改方向为工作重点。
二、 主要工作
1.继续做好课题研究工作
1) 做好200x年区一般课题的中期检查工作,召开课题研究会。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围绕课题“十二问”。回顾自己的教育经历,分析自己的成长大体要经过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需要有哪些主、客条件;你的教学特色是什么?如何形成的?请举出感触最深的典型事例或案例或课例.;近年来积累了哪些教学素材?较理想的教学设计、教案、命题、练习卷、ppt等;你在备课组、学科组、学校中发挥的作用是什么;历年来所获得的各种荣誉有哪些;谈谈你对xx中学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眼下你急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主观上你将怎样解决;请制定近两年个人专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如加强理论学习,计划读几本书,写多少读书笔记:写多少教学后记等)。如何使自己更优秀,如何将教学特色发展成教学风格;学科组为其发展提供了怎样的成长环境。1)通过听课,诊断其教学现状,挖掘其教学特色,提出进一步发展建议。2)组织管理优秀教师的主题发言、公开课、评课。详细记录同行的意见、建议。重点收集文字图片等资料;名师为其成长起到怎样的促进作用。1)专家诊断。2)名师带教。每次听评课的记录。课题研究等;学校为其制定个性化专业发展计划(学历进修、出国进修、论文著述等);学校采取的激励机制(市、区、镇、校各种荣誉、低职高聘等)。
2)对200x年批准立项的区级一般课题作最后的结题验收,拿到结题证书。
2.其他工作
1) 配合人事部门做好职称论文交流评审工作;
2) 邀请科研专家来校作辅导报告。
3) 为校园网平台提供科研资料;
4) 继续办好每月一期的《桃苑报》
xx市xx中学
篇3
关键词:高职商科类;学生管理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093-03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大力支持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一线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这几年高职院校蓬勃发展,高职商科类作为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极大发展,高职商科类专业的学生在高职院校中占有了相当大的比例。商科类专业跟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有它自身明显的特点,作为学校教育部门及管理者在面对如何提升商科类学生人才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问题上,必须以人为本,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
一、高职商科类学生的特点
一般而言,商科对应于服务业,工科对应于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人才的从业要求决定了高职商科类学生的共有的思想、学习、心理和生活特点。笔者通过对近几年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的调研及管理实践,可以归纳出高职商科大学生的四个特点。
1 性格外向,思想活跃
商科类学生性格外向,思维活跃,兼具文科生感性、理科生理性的特点,大部分学生有着很强的进取意识,有较强的表现欲。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都要争取机会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表现自己的价值。例如:学生会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协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辩论赛、运动会等各种比赛。大多数学生能按照学校的管理制度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但也有部分学生自律能力较差,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时有发生。
2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高职商科类学生相比其他专业更具有社会性。人际交往能力、服务理论知识丰富,但在实践动手方面,相对于其他专业商科类学生普遍自我感觉不强,他们一般沟通表达能力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往往更愿意接近社会,愿意与他人沟通,愿意交朋友。若能结交良师益友,有助于推动学生事业的提升、人脉的积累,形成互勉互利的积极局面。但也容易受其他学生影响,易形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抱团现象。
3 专业归属感强,目标明确
根据对以往商科类毕业学生的就职趋向统计,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与专业一致或者相近的工作,显示出高度的专业归属感。在学校每年的转专业考试中,商科专业“只进不出”的现象也证实了商科专业的吸引力。
4 关注经济,对金钱敏感
由于专业的关系,商科类学生普遍关注国内外经济的发展,他们对金钱敏感,乐于勤工俭学,满足于自我锻炼、提高职业能力时的价值认同。当中部分学生由于家庭贫困,他们希望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以解决生活所需,以至于把大部分时间用于打工赚钱,也会造成学习精力外移现象。
高职商科学生虽然思想活跃,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但有些学生由于原来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目标性不强;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缺乏组织纪律性;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缺少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心,加之一些高职学生因家庭贫困,思想负担重,把大部分时间用于打工赚钱造成学习精力外移等,所有这些都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
二、高职商科类学生管理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一般采用以岗位分工的模块化管理模式,以学生单一专业的纵向管理和以年级为单位的横向管理模式。
1 以岗位分工的模块化管理模式
根据岗位分工,把团委、学生会、社团、就业指导等工作内容设置不同辅导员来分块管理。它的优点:辅导员各司其职,各有所长,各尽其能;它的缺点:工作性质不一样,特别是一些阶段性的工作,工作内容、时间不一致,如就业工作集中于5月份,奖助评比4月份完成,导致辅导员之间忙闲不均,不能有效利用资源统一调度,辅导员对学生了解程度不够,工作扁平化,对其他业务不熟悉。
2 以学生单一专业的纵向管理模式
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落实到各位辅导员,分专业管理。它的优点:辅导员不但了解所在专业的学生,而且还了解所在学生的专业,并且能从大一带到大三,可建立牢固的学生管理关系;它的缺点:对其他专业的学生不了解,每位学生辅导员各自为政,相互不交流,如果负责教师不在,其他教师无法及时接替,易延缓工作实效性。
3 以年级为单位的横向管理模式
年级为单位的横向管理模式一般由一名辅导员带一个年级的学生,负责这个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对这个年级实行统一、协调管理的模式。它的优点:工作统一、时间一致,管理对象共性多,管理者能易了解对本年级的学生的思想动态;它的缺点:分类不清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了解局限于本年级段,管理对象更迭导致每年都需重新衔接与上一阶段的情况,在年级群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辅导员的工作任务较重。
根据以上对商科学生的特点以及高职学生的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现阶段高职院校存在教师少、学生多的情况,很多时候学生管理工作者往往深陷于“处理事务”的漩涡中,而轻于“管理育人”,高职院校要突出强化对高职学生的教育和服务功能,避免只注重以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学生,而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心理、行为习惯进行深入的教育和耐心的服务。
三、高职商科类“纵横结合、校企共管”多元学生管理模式
我们提出“纵横结合、校企共管”多元管理新模式。此管理模式包含两个部分:纵横结合和校企共管。纵横结合,打破传统管理模式,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工作实效,及时解决学生所需,规避部分管理出现真空现象。横到边,纵到底,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综合素质拓展、就业教育与指导、职业技能培养等任务,构建以专业模块为核心,各类学生社团为纽带,党支部为堡垒,思政辅导员为统领,“校中厂”为基地,企业文化为催化剂的系统化管理模式,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 纵横结合
(1)纵向管理:以专业为模块纵向设置,围绕国际贸易、营销和物流专业、企管和连锁专业等5个专业,纵向到底,设立管理单位,配备辅导员,设立党员组织,制定学生管理制度。分设工作职责,每个主体工作都有一位辅导员作为负责人和牵头人,其他辅导员作为协同人员,完成各自负责专业的工作任务。
(2)横向管理:以学生组织为纽带,以校园活动为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这里的横向指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辅导员为各学生组织的指导教师,从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贫困补助、心理咨询、学业指导等方面,横向到边,全方位服务。从各个角度和层次了解各年级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动机、行为趋向、愿景目标、道德修养等信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2 校企共管
(1)学生到校外企业实习。组成以企业名称冠名的订单班,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校企员工互聘互兼,学校教师担任班主任及联络人,到学校规定的学生离校顶岗实习时间,该班学生就直接到企业进行上岗培训和就业。共同实施顶岗实习,就业与顶岗联动,订单学生在预分配岗位上顶岗实习,毕业生直接在该岗位方向上就业,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接受学校和企业双重管理与指导,根据校企双方考核结果,共同确定顶岗实习成绩和发放企业上岗证书。企业通过订单班直接参与到学生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全心全意热爱自己的所学专业。例如:经济贸易学院近三年来共组织了十多个订单班,有歆达订单班、物美订单班、加利订单班和新和园订单班,共培养700多人,以2013年物美订单班为例,共22人,有14人还没毕业就提为课长,为物美培养了一大批中级管理人员。
(2)学生到校内企业实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和企业联姻,分别引入专业对口的公司。到目前为止,歆达、物美等在经济贸易学院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一是企业为学生提供全真职业氛围,实现“教室”与“生产车间”融合。以经济贸易学院“物美超市”为例,连锁学生的实训就安排在超市中,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里,以真实的身份,完成真实的生产任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培养。二是专业和企业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操作的结合。学校结合企业需求,共同编写实训教材,专业任课教师将其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将企业的实践考核融入到课程技能考核中。三是实现了“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融合。四是学生就是员工,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接受企业的工作安排,接受学校与企业的双重管理。学生实训课程即为上岗工作,缩短入职培训时间。
(3)企业高管来学校给学生培训。聘请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来校授课,针对他们的个人经历及专业方向共同商讨授课内容,建立一整套系统性的课程资源,企业高管从社会需求以及提升专业务实能力上与学生开展教学互动,结合自身经验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的导向性、指导性和咨询,更多地指导学生进行多项实践活动。近三年来经济贸易学院邀请了十多名企业、行业的董事长、会长、总经理和人事总监来经济贸易学院讲座和交流,使学生在校就接受企业文化的教育。
(4)企业员工到学校培训。学校把企业和行业协会引入学校,企业经理变身校内导师,校内教师变身企业管理人员,实现人才双向疏通,例如:浙江曼卡龙珠宝公司人才培训基地和浙江省连锁经营协会,公司将企业职工入职、晋升培训等安排在经济贸易学院,充分利用经济贸易学院的场所与资源降低了员工培训的成本;学生能近距离观察到企业的团队培训进而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和道德教育,为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职业意识观念和增强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
高职商科类学生校外实践是“工学结合”的重要途径,但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校外无法监管、安全无法保障、课程冲突等问题。经济贸易学院采用灵活的体制,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学生,把企业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市场人脉带入学校,激发和培育学生的责任感和创造性,培育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集体主义凝聚力,从而使他们自觉养成严谨优良的学习、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雷渊,以就业为导向的重庆高校体教专业学生分类指导管理模式构建[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2,(5)
[2]刘桂娥,安娜,,按专业班号垂直设置学习型学生党支部模式的探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9)
[3]钱汉珍,基于流程再造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创新[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张虹,刘旭光,周海燕,叶军,纵横结合,德智交融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7)
篇4
教材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是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他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它独立的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它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最有效的补充,有了它就会把受力分析的对象从一个物体扩展到多个物体,拓宽了分析思路和解题范围。因此牛顿第三定律和牛顿第一、二定律一起建立了一个完整了理论体系,奠定了整个力学的基础。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前已经学习了力和运动的有关知识,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本章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是“牛顿第二定律”,但是学生对研究对象仍然是分辨不清,经常混淆物体系间的内力和外力。最难的是学生不清楚物体系间单个物体的受力,及它们之间力的关系。经过本节课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总结恰好能够解决以上所有的疑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设计思想:
在课堂中通过探究实验和列举生活实例,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形象直观的认识,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同时通过同学间的分组实验和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例引入:
师:(1)“在鼓掌时右手用力拍打左手,左手掌是否有感觉,右手掌是否也有感觉?”
生:学生鼓掌,并回答:“两只手同时都有感觉。”
师: 总结:在这里我们就把两手间相互存在的一对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板书),如果左手受到的力叫做作用力,则左手给右手的力叫做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
师:(2)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其他实例。
生: 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体验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教师总结,引入新课(板书:牛顿第三定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观念。
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性关系:
实验一:定性探究两弹簧间的相互作用的拉力
师:请两位同学将两弹簧秤挂钩挂在一起,用力向相反的方向拉两弹簧,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变化情况。
生:两同学合作进行实验,总结得出:两弹簧间相互作用的弹力性质相同,有同时性。
实验二:在两块蹄形磁铁下面分别垫两个玻璃棒,相互靠近,先是同名磁极相对,然后异名磁极相对,分别由静止释放,观察两磁铁的运动情况。
生:学生实验,总结得出:两磁铁间的相互作用力性质相同,有同时性。
实验三:将一底部垫有试管的长木板上面放一小木块,左端固结一个弹簧秤,该弹簧秤左端固定,在小木块右端用另一弹簧秤向右缓慢拉动小木块,提示学生通过观察两弹簧秤的示数变化,思考小木块和长木板间的摩擦力怎样变化?
生:学生观察并思考:两弹簧秤的示数缓慢变大,进一步说明小木块和长木板所受的静摩擦力逐渐变大。
提问:总结以上三个实验,可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生:学生分析得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性关系,如性质相同、有同时性、等等。
总结:经过大量实验证明,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性质相同,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而且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那么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间又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呢?
设计意图:1.让学生明确研究物理现象的一般都要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定性到定量的过程。 2.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总结归纳实验信息的能力。 3.通过和同学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三、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量关系:
实验四: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关系
请两位同学将两个弹簧秤的挂钩挂在一起,然后对拉。拉到一定的状态,保持稳定,学生观察比较两弹簧秤的读数,看是否相等。改变几次读数,重复以上实验。
生:两位同学相互配合,进行对拉,比较两弹簧秤的读数,并进行多次实验。
启发思考:本实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学生讨论、总结:作用力、反作用力大小相等。
得出结论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实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实验五: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方向关系
甲橡皮筋一端挂在铁架台上,另一端通过细绳套与乙橡皮筋某一端相挂,乙橡皮筋另一端用手抓住.用力将两橡皮筋拉直.观察两橡皮筋的方向。多次改变拉力方向,重复以上实验。
启发思考:(1)本实验的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生:学生实验,得出结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
(2)总结实验四和实验五,可得到什么结论?
师生:引导学生,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总结: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板书)
牛顿第三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表述: (负号表示反作用力 与作用力F的方相反)
设计意图:1、鼓励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并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认识到实验、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2、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感受科学知识给人类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四、应用举例
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跟牛顿第三定律有关的实例。
生:体会牛顿第三定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五、课堂巩固
【例】:如图所示,电灯用线吊在天花板上,处于静止状态。
(1)请分析物体受几个力?并指出每一个力的反作用力、以及平衡力?
(2)结合上面问题,比较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异同,结论填入表1。
六、回顾总结
结合本节课的探究过程体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并能够利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然后学生归纳总结这节课的知识要点,提出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疑问。教师答疑,深化知识。
篇5
关键词:科学家庭小实验 作用 实施 评价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不管实验成功与否,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体悟探究过程。由于时间和条件上的限制,对于较多实验教师采用的是看视频,flas,甚至在黑板上画图分析,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精神。
我校是一所农村乡镇中学,硬件设施相对比较齐备,但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学习不重视,科学老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应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开发和实施“家庭小实验”,来丰富科学实验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家庭小实验就是学生应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在家庭中自己设计、自己寻找实验用品、自己动手、自己总结的简单易做的实验。它不仅是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拓展和延伸,也是进一步丰富学生科学知识、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有效途径。
一、科学家庭小实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1.家庭小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每周指导学生做好家庭小实验,可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了简单的磁现象以后,适时的布置“汤匙变磁铁”这个有趣而又实用的家庭小实验。小实验中所呈现的新奇的科学现象,能自然地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而且实验一旦有所收获,有所创新,就会使趣味性更加稳定,进而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强烈欲望,会使教和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动手能力
科学课堂中的部分演示实验因需时较长,在课堂中无法完成,故可安排为家庭小实验,如八年级科学中的“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植物制造淀粉等”。学生为了积极完成实验,就必须切实掌握课本知识,并根据实验要求,找出可以利用的实验用品。学生在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时间一长,学生的创造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创新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3.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究空间
家庭小实验是对课本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延伸。通过课堂上老师的教学,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相对较好,但也可能存在着不少疑问,因此,指导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就尤为必要。如在学完“燃烧的条件”后,指导学生自己完成课后的家庭小实验――“烧不坏的手绢“,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还能使其更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
二、科学家庭小实验的实施
1.家庭小实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内容的选择。教师必须对实验精挑细选,可以选择一些在课堂上由于时间原因无法完成或演示效果差的实验,也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后拓展实验等。但不管怎样,家庭小实验的内容选择须围绕教材内容同步进行,这样才能够对所学知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实验内容既要满足学生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的需要,又要有一定的探究价值,对学生的科学学习起指导作用。
(2)材料的选择。针对每一个家庭小实验,教师必须预先考虑该实验所需药品仪器在学生家庭中是否易得,排除进行实验的困难。如可选择输液管、小药瓶、牙签、微型注射器等器材;食醋、纯碱、小苏打、碳酸饮料、食盐、面粉、各家种植的植物、果蔬、废旧金属等实验用品,既价廉物美,又安全可行。
(3)须考虑实验的安全性。安全性原则是任何实验实施的重要前提,教师必须事先考虑可能发生的意外,防患于未然,保证实验的安全进行。
(4)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所选择的家庭小实验与日常生活实践联系越紧密越好。学习的目的之一,在于“学以致用”。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例如,安排小实验“有机物的燃烧”不仅把科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而且能把学生的惊奇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5)积极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家长对家庭小实验的支持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做好与家长沟通交流,力争赢得家长的配合。家长不但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进行实验活动的场所和必要的物质,还可以对实验的安全进行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使小实验正常开展。
2.浙教版八年级(下)的家庭小实验
(1)汤匙变磁铁(2)自动倒下的一摞硬币 (3)纸杯旋转灯
(4)空气的质量 (5)烛火熄灭了(6)空中点烛
(7)烧不坏的手绢 (8)有机物的燃烧 (9)植物制造淀粉
(10)植物失水实验 (11) 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12)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
(部分实验是课本中探究实验,也有部分是学生感兴趣的拓展实验)
3.指导学生做好现象观察和记录
观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由于家庭小实验大多比较简单安全可靠,易操作,因此实验实施过程的重点是观察实验。在科学学习中必须学会对实验进行正确的观察,首先,应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观察重点。其次,明确观察的要素和程序,全面、有序地进行实验的观察。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实验内容,提醒并引导学生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有选择地进行实验观察。
三、实验评价和验收工作
家庭小实验是学生课外完成的,他们的实验结果需要得到教师的验收和评价,这是体现教学效果的关键一步。科学的实验评价,会让学生获得准确的信息,并根据评价反馈及时积极的做出相应的调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大部分的家庭实验,为了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实验技能,每次实验完成后,我都要求学生书写家庭实验小报告单,报告单的内容有: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实验过程,实验结论,实验成员,实验时间等等。每次实验后我都及时收回报告单,并认真批阅。安排适当时间在全班交流、评析,最后将实验报告单存入个人成长记录袋中。
篇6
关键词 兴趣 创新能力 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新课程给我们提出的重要目标。在物理教学中把小实验引进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制作、设计、改进、发现,通过探讨研究,归纳总结,发现规律,获取知识技能,从而提高科学素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小实验”进入课堂也为教学提供了重要条件。
1“小实验”进入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把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作为重要任务。物理学中许多概念、规律是借助于实验得到的,因此真实、生动、形象直观的“小实验”进入物理课堂不但能赋予学生丰富的感性认识,而且能通过感官刺激唤起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以及对物理问题的深入思考。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利用一些随手可做的小实验来进行教学。用“土电话”的游戏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会到合作的快乐;“手影游戏”、“纸锅烧水”使学生体会到魔术的神奇;“瓶口吞蛋”、“叉鱼游戏”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让两个学生“模拟平面镜成像”使他们感悟到科学的严谨;用“拔河比赛”的游戏来使学生明白拔河比赛实际上比的是什么;我还让学生在课后用蜡笔或彩笔做“颜料的混合”实验、用一盆水和一面平面镜做“光的色散”实验、用密度不均匀的糖水来观察“海市蜃楼”、用放大镜会聚太阳光点燃火柴等等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科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由于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非常浓厚,所以在课后,学生进行了许多小制作,比如自制了“蜡烛跷跷板”、“潜水艇模型”、“水果电池”、“潜望镜”等。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每一个实验的成功都来之不易,每一个实验都会给自己带来新的收获,都会有新的发现,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2“小实验”进入课堂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不是凭空胡编乱造,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来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果结论,或者是用以前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如果把创新等同于建造空中楼阁,那是创新的歪曲,是非常容易误入唯心主义泥潭的。物理是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的定义、规律等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上的。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都是学生熟悉的,这样更有利于他们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的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比如学生们用老花眼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分别替代凸透镜(装水的圆形酒瓶亦可)和凹透镜;用外面标上刻度的玻璃罐头瓶或玻璃杯替代量筒;用自制小天平甚至是测体重的电子秤测质量;用自制橡皮筋测力计或拉力计测重力;用玩具小车替代牛顿第一定律的小车;用废旧的牙膏皮作浮沉实验;用眼药水瓶和橡皮管做浮沉子;用自制的水气压计测量大气压……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制作并做好一些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创新的能力。
3小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对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观察能力是实验操作中最基本的能力。让学生观察指甲剪上有哪些杠杆?观察家里用具和交通工具在哪些地方应用了摩擦?分别用到了哪类简单机械?观察各种家用电器的铭牌来了解它们的额定功率;观察家庭电路和组成;观察灯丝粗细来比较它们电阻的大小等等。通过观察性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加强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真正做到了物理与生活的很好结合。
一些测量类的小实验,比如测量自己的功率、测量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测量大气压的大小、利用电能表测小灯泡的电功率(也可测实际电压)等小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测量仪器以及操作过程的正确把握,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许多学生在测出大气压后还分析了产生误差的多个原因,测量电功率时还计算出了实际电压。
4“小实验”促进教与学的共同发展
篇7
初三是中学生学习化学的起步阶段,化学实验能力是随着学习化学的深入而逐步提高的,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及要求也应有阶段性,所以关于化学实验在初三第一学期重点应放在基本实验的训练上打好基础,要促使学生重视基本实验操作的训练,除平时实验课上严格要求以外,还应加强对实验态度、实验习惯的考评。
1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在做探究性试验时
可以借鉴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先不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结果,而是在已有的基础上,首先制定出学习目标,其次提出新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通过猜想和假设,制定出实验方案,根据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出现的现象,对产生的结果一一记录,实验结束后,同学之间进行分析交流,弄明白问题的实质,得出结论,使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如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110页活动与探究《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与实验》 首先探究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药品的选择:让学生查找你所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并从反应条件难易、反应原料是否易得、反应速度快慢,产生的气体是否便于收集等因素进行比较,思考这些反应能否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什么原料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要体现开放性,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学生通过讨论(甚至辩论)、合作来组装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这样不仅可以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情境中,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
2 变演示实验为并进实验,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短期效应,完成教学计划,已经习惯毫不吝啬地“给”知识,这似乎成为无意识的行为。这样势必造成培养的人才知识成分居多,能力训练较少,同样,化学实验教学也为了赶进度、得结果,使得远观的演示实验多于边讲边做及亲自动手的学生实验,结果造成学生对相关化学知识的学习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识掌握的层次较低。如教材中安排的有些实验,教师演示时,学生观察,现象往往不够明显,实验效果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我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了师生一起做的并进实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一般来说,对操作简单,费时不长,安全可靠,不污染环境的演示实验都可以改成学生随堂实验。
例如,讲授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提出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过去都是老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学生印象不深,改为学生实验,就是把学生分四组同时进行实验,然后得出共同的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跟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实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学生很自然地认识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对这一规律认识更为深刻。
可见,学生亲自做实验比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这时学生由观看者变成操作者,其心情之激动、态度之积极、思考问题之主动都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应当多采用这种形式。在课堂上教师要提出要求,及时给学生以帮助,让学生通过做实验,逐渐掌握实验操作的要领及原理,在这样的随堂实验中,同学们逐渐学会了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及反思,同时实验的技巧和技能也得到提高。
3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创造力
照方抓药式的实验能提高学生熟练操作的程度,但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培养和锻炼。具体做法如下:再讲某一块知识之前先安排学生设计有关实验,在实验室完成分组实验,注意提前要讲一些操作方面的安全措施,以防发生事故。实验报告设计要求为:学生根据实验目的,明确实验原理,精心构思,设计实验步骤(这一步是关键,可以与书上一致,也可以创新增加可行性环节),根据实验步骤,选择仪器和药品,做实验后如实记录现象,统计数据,得出结论。这样,实施起来会比以前的分组实验多花一两倍的时间,但有单元总结轻松、解题效率高、记忆深刻、效益长久等优点。
例如,在讲到乙醇时,进行分组实验,有的学生设计了检验司机是否酒后驾车的实验原理,讲解羧酸部分时,学生设计了“退字灵”试剂的配制等等。
4 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家庭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开展家庭化学小实验,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扩展和深化。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案的制定、仪器的选择组装、药品的选择、实验操作的实施到实验结果的分析都要学生自己积极参与,主动地动脑动手,独立观察、分析。当实验完成以后,学生可以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这样的家庭化学实验中,同学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选择不同的器材,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设计,其中必然蕴含着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必然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目的。
例如: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废弃的饮料瓶、一次性注射器、输液管、吸管等,制作反应仪器,用各类蛋壳、小石子代替碳酸盐,用食醋代替酸等,均可设计一系列的家庭化学小实验。再如,利用实验讨论溶液的酸碱性时,以日常生活中的醋、苏打水、柠檬汁等代替典型的酸碱盐溶液,以深红色的花瓣、萝卜皮等为原料制酸碱指示剂,检验胃舒平中的氢氧化铝等。
篇8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电生磁”规定的内容标准为: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科学探究方式的学习一直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电生磁”一节也正是该学习方式的典型应用.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于电学内容与磁学的内容有了一定认知,所以,以此为基础加以引导启发,学生即可用已学到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本节课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合作探究――分析交流”等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过程中习得物理知识,掌握物理规律,培养科学素养.
本节课在设计时突出了以下几点:
(1)重视新课引入――好的新课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为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打下重要基础.
(2)注重科学探究――整节内容由探究性实验构成,学生通过实验体验探索过程,探究实验规律,体现了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奥秘的重要途径.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合作探究、分析交流等探究环节,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探索心态及学习兴趣.
(4)重视先进教学手段的配合应用――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学、实验等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学目标
基于对新课标的解读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思考,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电和磁存在某种关系,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2)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与条形磁铁相似.
(3)会判断通电螺线管的极性或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合作探究、分析交流等探究环节,进一步了解、学习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物理问题.
(2)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及结果的讨论,初步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
(3)在经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过程后,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与团队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经过物理实践探究活动,体会物理实验的乐趣,以及物理学家发现物理规律的探索精神.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体会现实物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同时,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热爱物理,热爱世界.
三、教学重点
1.了解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特征.
2.理解安培定则并学会运用.
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与掌握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难点
安培定则的理解.
本节内容中,安培定则是在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分析后得出的.但这个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与理性思维还是形成过程中,用已有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将会在安培定则的理解方面形成一定的困难.
本节内容以实验为主,但学生在对探究过程的理解,团队协作能力,知识技能基础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探究实验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教师的组织、引导与启发将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教师如何组织、引导学生完成整个探究实验过程,也是本次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
五、教学资源
计算机多媒体、实物展示台、自制教具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1.新课引入环节,教师为学生演示“小火车过山洞”实验,如图2所示.实验装置说明:整个实验装置由强磁铁(2组),5号电池(1节)和裸铜线(20 m)组成.将两组强磁铁吸附在电池的两端组成“小火车”,并使两组强磁铁最外侧磁极相同;“山洞”由一根20 m长裸铜线按一定方向绕制而成,相邻两线圈间隔应小于每组强磁铁长度.
实验现象说明:将两端吸附磁铁的电池从线圈左侧推入,待两组强磁铁都与铜线圈接触后,“火车”便会迅速穿过线圈“山洞”.
新奇的演示实验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能够引起学生思维困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本节课内容创设物理情境.
2.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奥斯特通电导线实验,如图3所示.
实验装置说明:整个实验装置由1号电池(1节),导线(1根)和小磁针(1个)组成.
实验现象说明:将小磁针放置在导线正下方,用导线两端接触电池正负极,并迅速断开,发现小磁针发生偏转;再用导线反向接触电池正负极,并迅速断开,发现小磁针的偏转方向相反.
[HJ1.85mm]
在学生完成实验后,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让学生知道电与磁存在某种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3.本环节由三个实验组成,实验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完成.实验分别为“实验一: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特征”、“实验二:探究影响通电螺线管磁场方向因素”及“实验三:探究螺线管中电流方向与外部磁场方向的关系”,如图4所示.[TP1CW23.TIF,BP#]
实验装置说明:实验装置由实验平台、单刀双掷开关、电池组、电路板、小磁针、螺线管(2个,绕向不同)、导线(4根)组成.电路板可以通过不同箭头指示灯亮起情况,指示出螺线管中正面电流方向,方便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
实验现象说明:开关向两端闭合,若向上的指示灯亮起,通电螺线管吸引小磁针S极;若向下的指示灯亮起,通电螺线管吸引小磁针N极.换另外一根螺线管再进行上述实验,实验结果一致.
教师带领学生完成对实验结果的归纳分析,并给出“安培定则”的科学定义.
三个实验联系紧密,逐步深入.前面实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后面实验的进行奠定理论基础.在实验前,教师将指导小组同学,通过查找资料、讨论等方式确定探究方案,包括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等.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
篇9
一、了解科学家探究化学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化学创新的意识
化学学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无数科学家艰苦奋斗,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适度地介绍经过精心选编的富有启发性的典型实验史实,设计一定的情景,按一定的逻辑体系去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规律性知识,了解科学家探求化学奥秘的思维和实践方法,培养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探究事物的规律的意识。如在《空气》这一课题中,我让学生上网查找历史上有关对空气认识的相关资料,设计一定的情景,按时间和背景以及对当时科学界造成的影响排序,了解科学家探究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并列举拉瓦锡著名空气成组成的实验,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拉瓦锡,面对这个实验, 你能否坚持12天?面对实验的现象,你是否又可以得出些什么结论?了解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二、激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创新能力是以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通过提出问题、分析思考、创新设计,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引导学生敢于冲破旧的条条框框,应积极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去思考问题,从引导学生对思维发散过程中所获取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评价,集中主攻方向,从中找到相对最佳结果,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一次证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确实发生了反应的实验设计中,学生们共设计出了十几种方案,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六种:
1.在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再加入稀盐酸或稀硫酸,若有气泡产生,证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2.在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再加入氢氧化钙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两者的反应
3.把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插在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即可看到溶液上升到试管中。
4.如在一个装饮料的塑料瓶中装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往其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盖好瓶塞,用力震荡,塑料瓶瘪了。
5.拿一个玻璃管,在其一端套上一瘪气球,另一端插在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烧瓶的单孔胶塞上,然后,往烧瓶中倒入氢氧化钠溶液,盖好瓶塞,用力震荡,烧瓶中的气球膨胀起来。
6.用一根玻璃弯管,一端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另一端插在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锥形瓶的双孔胶塞上,然后用分液漏斗往锥形瓶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看到烧杯中的导管里有水上升。通过以上学生自己思考设计的实验,不但巩固强化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自己去阅读和查找一些实验用的相关资料,自己动手找一些代用药品和仪器,并自己设计组装。
正是这些过程,学生们既动了脑,又动了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转贴于
三、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使学生乐于探究
传统的实验模式是采用教师讲授化学知识,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其正确性。如氢气的还原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先讲氢气具有还原性,再通过氢气与氧化铜的反应验证,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输出——反馈”的低级阶段。若把氢气和氧化铜的反应改为探究性实验,在教学中首先进行预习点拨:
1.氢气能跟单质的氧气反应,它能否跟含氧的化合物反应呢?(如氧化铜)
2.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3.该实验的成败关键是什么?
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发现问题,设计并讨论实验方案,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学生分组实验,教师适当指导,最后归纳总结。这样的探究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并为将来的发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鼓励学生做好课外探究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方法、技能的养成,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各种化学探究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课外实验的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再给予适时鼓励,帮助学生完成这些实验,使学生具有成就感,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1.将“小实验”变成现实。在化学教材中提供了许多“小实验”,小实验具有取材方便、方法简单、趣味性强效果明显等特点。“小实验”除可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整理数据等能力外,还可培养创作能力、发现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师除了可在授课过程中巧妙恰当地穿插“小实验”外,还可组织课外实验小组,有计划地进行“小实验”。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创设实验条件,使“小实验”能顺利进行。例如利用铅笔芯做石墨的导电实验;结合硬水软化的教学,布置学生检查水壶,热水瓶中的水垢,动手用化学方法除垢;学习“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的知识时,让学生观察家里的金属用品——金、银、铝、铁等物品的锈蚀情况,并采取防护措施。这样做,扩大了学生的实验范围,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深受学生欢迎。
2.开展实验设计方案竞赛。根据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教师可提出一些研究的方向,启发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应定期收集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认真审阅,对合理性强、实验结果准确性高的“作品”,要给予表扬和奖励。
3.开展“小创作、小发明”活动。在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方案设计竞赛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创造条件进行实验实践活动。活动方式可多种多样,既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设计项目的实践过程,又可搞现场制作比赛,还可将现成的教具改造、加工等。
篇10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物理教学对实验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利用好实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作为物理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候为了省事,往往不去精心设计实验甚至不做实验直接把结果告诉学生,这种做法极大的削弱了同学们对物理的兴趣,弱化了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当然也给物理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现就物理实验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努力创设实验教学的环境与氛围
物理学的特点决定了只有让学生参与实验的探究过程,学生才会感到真实、有用和不空洞。因此,我们建议创设开放式的课堂和实验室。教师应该做好每一节课的组织、引导、指导工作,在学生出现困惑时给予必要的指点,在学生得出结论时给予引申、小结、和传统课相比,这样的课堂要倾注更大的热情,也需要有更高超的教学艺术。
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问题,提出研究问题的方向,要比给出结论更重要。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虽然学生有初中的物理基础,但他们对这个问题本身的研究过程依然是模糊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伽利略的逻辑推理为起点,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再引导学生利用两张小纸片为研究对象加以研究,当其中一张纸揉成团,另一张纸平展,会引出阻力的悬殊问题,再通过师生的讨论,推理得出真空管中羽毛和金属片同时下落的结论。实践证明,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巩固,是理论知识还是动手能力,是对事物的判断还是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只要学生是主动参与的,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
对高中使用的基本仪器,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两种要求:一是能独立正确使用;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使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将每个实验认真分析后,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哪些方面的能力。
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促进实验技能熟练化;新教材在实验内容的编选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重点的学生实验分布更为合理,基本操作和典型实验、技能实验和知识巩固性实验、课后家庭小实验互为补充。
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训练有素的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三、完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以知识为本的物理实验教学多属于“输入式”教学,其特征是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注重“讲”实验现象,或者只是演示实验,从而推出实验结论,而忽略了学生“做”,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我们的实验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以任务为途径,以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为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先将有关实验资料呈现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有关方法对有关资料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和类比,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实验、探索和研究等的活动,总结出物理规律。这样,充分发挥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使师生关系得以优化,教学效益相对高一些。
四、把物理实验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的结合
当前物理课程改革更加突出实验教学,要求实现实验手段多样化和现代化,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实验,加快物理实验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把多媒体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有机结合是提高物理实验教学非常有效的措施之一。
多媒体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可利用视听资料、网络资源等加强实验教学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之间的联系,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和超文本链接优势,又为“师生互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在实验的不同环节,多媒体技术都可发挥独特的作用。
五、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课外小实验就是用一些极其简易的器材来进行的实验。既能就地取材、化废为宝,又能放手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通过做中学,提高他们独立实验的能力,使其充分参与实验的全过程,仔细观察和体会知识产生与发展的来龙去脉,体会到深刻的物理原理。
-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班主任工作计划
- 下一篇: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