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新准则范文

时间:2024-02-26 17:5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核算新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核算新准则

篇1

会计核算也称会计反映,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运用会计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

记录、分类、汇总、分析,形成会计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的一项会计活动。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环节,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和重点,所以会计核算手段的进步和会计核算的细化是可能且必然的。

1 新准则下会计核算内容的变化

会计科目是按照会计要素的具体构成进行进一步科学分类而确立的会计核算项目,因此它的变更会直接影响会计核算工作。新准则对会计科目进行了很大变动,即调整科目名称、删除科目、新增科目。其中有些科目只是对名称进行了调整,其核算内容、方法并未作调整,如改“营业费用”科目为“销售费用”科目,核算内容没有变化。这类科目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不大,但对于核算内容和方法有所变化的科目应引起我们相当的重视。 旧准则中备用金在“其他应收款”或单设科目核算,但仍属于其他应收款,新准则规定备用金作为库存现金进行核算,也可单设“备用金”科目,但仍应属库存现金;旧的制度以及存货准则规定,商品流通企业的进货运杂费用,包括运输费、保险费等,不计入进货成本,单独在经营费用中核算,而执行新准则后,商品流通企业不再和工业企业等作此区分,而是执行一样的进货成本核算办法。由于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以在新会计准则中些减值准备已经取消,如“短期投资”科目和报表项目均被取消,代之以“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之差计入“投资收益”,因此,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也不复存在了。同时又增加了一些新的项目(如“商誉减值准备”),有些减值准备由可转更为不可转回(如“固定资产价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同时,新准则设置了“资产减值损失”损益类科目,集中核算集体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再是以前的分散处理模式。取代“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的“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出核算工资、福利费外,还包括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相应的,职工教育经费不再在“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工会经费和住房公积金也不再在“其他应交款”核算。类似的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都不再在“其他应交款”核算,而是改在由“其他应交款”和“应交税金”合并的“应交税费”中核算。其中值得指出的是,对于无法支付负债计入营业外收入,这实际上是改回了行业制度的做法,也和税法一致了。另一个关于税务方面的变化体现在其他业务税金核算上,由于销售原材料产生的税金及附加,旧准则规定通过“其他业务支出”核算,新准则规定其他业务税金和主营业务税金一样通过“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核算,相应地,取消“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由此可以看出,会计科目内容的变化对会计核算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使会计核算体系更加完善。

2 新准则下会计核算方法的变化

新准则不仅仅对会计科目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其相应的会计核算方法也作了改动。这将更大程度的影响会计核算,同时也应引起会计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并对其进行针对性学习。

在旧准则下,坏账收回的处理一直是先恢复坏账准备和应收账款,再冲销应收账款增加银行存款,而新准则在保留着一传统做法以外,又规定坏账收回也可直接冲销应收账款增加银行存款。对于无形资产摊销,以前一直采用直接冲销无形资产账面余额的方法,新准则规定单独设施“累积摊销”科目,作为无形资产的抵减科目,这就和固定资产折旧一样了,另外,单独设置“商誉”科目,在资产负债表上也单独列示。对按约定需要承担的对被投资企业形成的超额投资亏损、在企业重组、改制过程中要承担的解除职工劳动补偿支出,新准则规定应在预计负债中核算。对于分期收款销售商品(合同期限3年以上),不再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分期确认收入,改为在发出商品时一次确认收入,且按收入现值计量。 相应的账目处理如下:合同应收款计入“长期应收款”科目,现值和合同价款差额计入“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以后分期摊入财务费用。由于“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科目被取消,所以采购方未付分期贷款计入“长期应付款”。同时新准则也将长期股权的处置一次性转出击如当期投资收益,这一改变相当于把处置时账面留存股权投资准备从资本公积转入当期为分配利润,对当期期末权益没有影响,但对当期损益有影响。关于费用的会计核算方法,新准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开办费核算方法的改变,新准则规定开办费直接计入管理费用,而旧准则原要求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再于生产经营之日一次性计入管理费用。二是研发费用核算方法的改变。根据新准则,无形资产开发费用可以资本化,研究费用费用化,同时新准则还设置了“研发支出”科目,分“费用化支出”、“资本化支出”明细,期末费用化支出计入当期管理费,资本化支出在账面保留。

3 新准则下会计核算应选择的计量模式

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 ,计量成为此次准则修改的重要方面 ,侧重知识经济价值充分体现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因此在本次会计准册的修改中,会计核算的计量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新会计准册在会计要素计量方面不再强调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属性,而是依照现行国际惯例,把“公允价值”概念引入中国会计体系。使新的会计核算对经济事项能够作出一个全面、 立体、 动态的衡量,从而促成资本市场在健全的知识型经济下的运行,而且准确地为投资者、债权人提供相关的可靠信息。

通过对新准则的理解并结合现时展的要求 ,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 ,应该进行以下调整。

3.1针对有形资产的选择。

由于先进的经济对有形资产的计量影响相对较小,同时考虑到会计计量的可操作性和连续性,若物价变动不大,则可仍沿用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将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在表外补充解释;若物价变动幅度较大,则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可按可变现净值/不变购买力计量模式,把历史成本调整为不变价格,从而扣除通货膨胀的影响,确定各项资产的现行成本的变动。

3.2针对无形资产的选择。

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变动较大,相应的会计计量模式也必将随之改变。传统的无形资产确认的范围过窄,价值的计量缺乏合理性,使得企业账面上的无形资产不能完整地反映企业拥有的全部无形资产。这一方面不利于衡量企业的真正价值;两一方面也不利于投资者了解无形资产的构成以及无形资产方面的科研投入和技术含量的高低,从而降低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相关性。但新准则下,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做到了以下几点:

篇2

关键词:废品损失;生产成本;可修复废品

一、现行废品损失的会计核算方法

我国企业现行的会计核算工作中,废品通常分为可修复和不可修复两种废品。 我国企业对这两种废品的会计实际操作中常常使用如下三种核算方法:

第一种是没有任何的废品损失科目。在实际的会计核算中将发生的废品损失直接计入全部合格产品的成本,按产品的批量进行核算。如果废品具有一定的残值,则直接冲减“基本生产成本”明细科目中相应的“原材料”科目。对于那些规模小或是废品率很低的企业,这种核算方法影响不大,虽然方法简单,但无法判断产品的真正成本。

第二种是设置了废品损失科目,这种损失核算方法适合于废品率高或是废品损失额度较大的企业。当废品发生时,将无修复价值的废品生产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直接从成本项目中划出,计入综合成本科目――“生产成本――废品损失”科目。

借:生产成本――废品损失

贷:生产成本――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废品的残值或是责任人的赔偿金冲减“生产成本――废品损失”科目。

借:原材料

其他应收款

贷:生产成本――废品损失

第三种是设置了单独的废品损失科目,增设一级会计科目――废品损失,可以更准确地核算废品损失,同时,在成本核算项目中也增加“废品损失”核算项目。废品损失科目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按产品、按部门进行明细核算。

二、改进废品损失核算的对策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九条规定:“下列费用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损益,不计入存货成本:

(一)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二)仓储费用(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需的费用)。

(三)不能归属于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

而我国现行企业的各种核算方法,废品的修复费用和报废损失,都计入产品成本,由合格产品分担。

1、对于废品率低且废品金额小的企业,可以不设置单独的废品损失科目,将较低的废品损失直接进行核算,损失由全部合格产品来分担,这种核算方法简单方便,由于损失金额很小,不会对产品的成本带来较大的影响。

2、对于废品率高或废品损失金额较大的企业,可增设“废品损失”一级会计科目,并设置“正常废品损失”和“非正常废品损失”二级科目对正常生产消耗和非正常生产消耗进行分别核算。

“废品损失――非正常废品损失”科目是用来核算正常生产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非正常废品损失。其损失不能计入产品的正常成本,扣除相关责任赔款后的损失,再计入期间费用。当发生可修复的非正常废品时:

借:废品损失――非正常废品损失――可修复费用

贷:生产成本

当发生不可修复的非正常废品损失时:

借:废品损失――非正常废品损失――不可修复费用

贷:生产成本

如发生可修复的非正常废品的改制费用时:

借:废品损失――非正常废品损失――可修复费用

贷:原材料

直接人工

当收回废品残料入库时:

借:原材料

贷:废品损失――非正常废品损失

结转三级科目时:

借:废品损失――非正常废品损失――可修复费用

废品损失――非正常废品损失――不可修复费用

贷:废品损失――正常废品损失

期末结算时,根据发生废品损失的原因,计入“管理费用”和“其他应收款”等科目借方,废品净损失的余额以“产品成本损失”项目列示在利润表中。

当发生可修复的废品损失时:

借:废品损失――正常废品损失――可修复费用

贷:生产成本

对于不可修复的正常废品损失:

借:废品损失――正常废品损失――不可修复费用

贷:生产成本

当发生可修复的正常废品追加修复费用时:

借:废品损失――正常废品损失――可修复费用

贷:原材料

直接人工

当有废品残料收回入库时:

借:原材料

贷:废品损失――正常废品损失

结转三级科目时:

借:废品损失――正常废品损失

贷:废品损失――正常废品损失――可修复费用

废品损失――正常废品损失――不可修复费用

结转废品净损失时:

借:生产成本

贷:废品损失――正常废品损失

以上方法是根据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要求对废品损失的核算进行了有效的调整,即满足了会计核算为现代企业管理服务的要求,也有利于企业对生产进行有效管理,同时也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一个更准确的财务报表,还能清晰地体现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推动企业严格控制生产环节,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者单位:蒂森克虏伯富奥辽阳弹簧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3

首先, 企业在进行所得税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列报时, 应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 梳理各资产负债项目, 依次将会计核算与所得税计缴有差别的项目列明, 并列示其会计账面价值。企业应注意将会产生会计核算与所得税计缴差别, 但依所得税会计准则规定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项目( 如商誉的初始确认; 投资企业可控制且可预见不会转回的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相关的暂时性差异) 排除。

如, 某企业上一年度税率15%, 本年度税率调整为30%。上一年度资产负债表中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分别为20 万元和11 万元。本年度税法核定的应交所得税为10 万元。年末, 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存在会计核算与所得税计缴差别的项目如下( 见表1) :( 1)建筑物A, 原价502500 元, 会计上预计残值2500 元, 估计使用寿命10 年, 已使用2 年, 会计上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累计折旧10万元, 当年计提减值准备10 万元, 税法规定无残值, 使用寿命5年。( 2) 短期投资中一项交易性金融资产股票B, 成本为10000元, 期末公允价值为15000 元, 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应以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则股票A 的账面价值为15000 元。( 3) 一项存货C 原值10 万元, 已计提跌价准备4 万元, 账面价值6 万元。( 4) 一项权益法核算下的长期股权投资D, 两年前初始投资成本100 万元, 低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20 万元, 按新会计准则, 初始确认的账面价值为120 万元。两年中企业根据应享有被投资企业实现利润的份额确认投资收益50 万元, 同期分回现金股利30 万元。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140 万元。( 5) 一项账面价值为2000 元的待摊杂志费E。( 6) 一项账面价值为10 万元的预提产品保修费用F, 按税法规定在实际支用时抵扣应纳税所得额。( 7) 一项账面价值为200 万元的预收房地产业务收入G, 税法规定按预售收入预计计税毛利率计算出当期毛利额, 扣除相关的期间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后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假定税法核定的可抵扣成本费用总计150 万元。

其次, 列示会计上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 但依税法规定可确认计税基础的项目, 并将会计账面价值列示为零。企业有些项目有一个税基, 但没有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为一项资产和负债。如上述企业有一项开办费H, 会计核算上已计入费用, 账面价值为0, 按税法规定在一个较长的期间才允许作为一个抵扣项目, 假定本年末还有未抵扣金额10 万元。

二、确定资产负债的税基

一是资产税基的确定。“资产计税基础= 账面价值- 收回资产账面价值时应计税的收入+ 收回资产账面价值时可抵扣的金额”。对收回账面价值应该计缴所得税的资产, 由于限定了以账面价值收回资产, 不包括以高于或低于账面价值的方式收回资产,“收回资产账面价值时应计税的收入”的金额即等于该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上述公式变为“资产计税基础= 收回资产账面价值时可抵扣的金额”, 体现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中“资产的计税基础, 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这一概念。公式的作用在于应用, 从而使概念性很强的税基确定变得简单明了。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收回账面价值过程中不会发生应计税收入的资产, 上述公式依然适用。如企业以账面价值收回应收账款, 税法中应税收入的确定和会计中销售收入的确定同属于发生销售行为的期间, 收回货款不再计缴所得税, 收回资产账面价值时应计税的收入为零, 期间也未发生任何可抵扣所得税的费用, 此时“资产计税基础= 账面价值”, 反映了国际会计准则中“如果这些经济利益是不可抵扣的, 那么该资产税基即为其账面金额”的规定。事实上, 这类资产账面价值的收回不会产生所得税差异, 已超出了所得税准则的规范范围, 因此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并没有如国际会计准则将其包括在资产计税基础的概念中。

资产收回账面价值的方式有多种, 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规定“在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时, 应当采用与收回资产或清偿债务的预期方式相一致的税率和计税基础”。但税基并不会如税率变动频繁, 除非税法改变征税范围, 税基一般是不变的, 即使是未来期间征税范围变动, 也因其是未来的经济事项而不必包含在本期的资产负债表中。因此除发生可预见的征税范围变动外, 可以假定资产以一种最便于理解的方式收回账面价值, 这一方法的应用会使税基的确定更为快捷。具体见表1所示。

( 1) 建筑物A, 如果假定以折旧和使用期满来估计净残值的销售价格方式收回账面价值, 则“收回资产账面价值时应计税的收入”为32000 元, 期间税法上可扣减的金额为30000 元, 计税基础为30000 元( 32000- 32000+30000) 。也可假定企业在当期以账面价值出售资产, 则“应计税的收入”为32000 元, 税法上可扣减的金额为30000 元, 计税基础30000 元。( 2) 交易性金融资产股票B, 假定以账面价值15000 元出售, 应计税的收入为15000 元, 税法上可扣减的金额为10000 元, 计税基础10000 元。( 3) 存货C,假定以账面价值6 万元卖出, 应计税的收入为6 万元, 税法上可扣减的金额为10 万元, 计税基础10 万元。( 4) 长期股权投资D, 假定以账面价值140 万元出售, 应计税的收入为140 万元, 税法上可扣减的金额为100 万元, 计税基础100 万元。( 5) 待摊杂志费E,假定以2000 元的价格转让收取杂志的权利, 应计税的收入为2000 元, 杂志订购成本在支付款项时已经抵扣税款, 此时可扣减的金额为0, 计税基础为0。( 6) 开办费H, 未来可扣减的金额为10 万元, 税基为10 万元。

二是负债税基的确定。具体见表1。“负债计税基础= 账面价值+ 清偿负债账面价值时应计税的收入- 清偿负债账面价值时可抵扣的金额”。无论清偿负债时是否产生所得税可扣减项, 由于规定了以负债的账面价值清偿债务, 不包括以高于或低于账面价值的方式清偿债务,“清偿负债账面价值时应计税的收入” 的金额即等于0。上述公式变为“负债计税基础= 账面价值- 清偿负债账面价值时可抵扣的金额”, 体现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中“负债的计税基础, 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这一概念。只是当负债的清偿不会产生可扣减项目时, 如应付账款的支付, 负

债的税基恰好等于其账面价值, 这一状况不会产生暂时性差异,且已被上述公式和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涵盖。公式的提出同样是为了更简便地确定税基。

此外, 国际会计准则还规定“对于预收收入, 产生的负债的税基是其账面金额减去未来期间非应税收入的金额。”对于会计核算和计缴所得税期间没有差异的预收收入, 如以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方式清偿预收账款, 货款在清偿期间确认会计收入和计缴所得税,“未来期间非应税收入的金额”为零, 预收账款的税基为其账面价值, 此时不会产生暂时性差异, 会计核算没有对所得税造成影响, 同样超出了所得税会计准则的规范范围, 因此, 我国会计准则也没有将这一规定包含于负债的计税基础概念中。对于会计核算和计缴所得税期间有差异的预收收入, 如预收房地产业务收入, 也适用上述公式。

假定以一种最便于理解的方式清偿账面价值, 以快捷地确定税基的方法依然适用于负债税基的确定。对于产品保修费用F, 假定因发生产品维修行为将账面价值10 万元全部用完, 期间不会发生应计税的收入, 可抵扣的金额为10 万元, 税基为0。对于预收房地产业务收入G, 假定发生销售退回, 应计税的收入为- 200 万元, 可抵扣的退货成本为- 150 万元, 则税基为150 万元。

三、确定暂时性差异并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

“暂时性差异, 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分为可使未来期间税金增加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使未来期间税金减少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资产账面价值- 税基) +( 负债税基- 账面价值)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资产税基- 账面价值) +( 负债账面价值- 税基) ”。

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指企业已支付的所得税超过应支付的部分, 递延所得税负债是指企业当期和以前期间应交和未交的所得税。因此而产生的所得税影响可能作为所得税费用或收益计入当期损益, 也可能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 企业应区分“ 计入当期损益”和“计入资本公积”两类进行归集。“递延所得税资产=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税率”;“递延所得税负债=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税率”。具体见表2 所示。

此外, 还要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可收回性测试。新所得税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 企业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 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在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记的金额应当转回。”也即企业资产负债表日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为本期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预期可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中的最小值。假定该企业在未来期间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

四、确定本期所得税费用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中, 根据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税基确定的暂时性差异是一个累计数, 由此计算出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是期末资产负债表中的报出数。利润表中的本期所得税费用必须根据当期应交所得税和期初期末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倒挤出来。“本期所得税费用= 本期应交所得税+ 本期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额- 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额= 本期应交所得税+( 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 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 - (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 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具体见表3 所示。

需要指出的是, 所得税会计准则规定“适用税率发生变化的,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重新计量”, 也就是说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为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但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 税率变动并不需要特别处理, 因为在利用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期初期末数倒挤本期所得税费用时, 这一变化已被考虑进去, 这也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优于损益表债务法之处。

资产负债表日, 该企业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借: 所得税90400

递延所得税资产22000

贷: 应交所得税100000

递延所得税负债12400

参考文献:

[1] Gavin Dumbrell & Rex Walsb, Financial Accounting andFinancial Reporting, National Core Accounting Publications 2006( third editor) Australian.

篇4

[关键词]新准则 会计 核算 税务 筹划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正式建立,新的会计准则由于诸多的会计政策、计量模式、收益确认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以及新业务的开发,其实施必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等产生重大影响,下面就新会计准则对会计核算与税务筹划的影响,展开讨论。

一、新会计准则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1.应付工资核算问题

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的规定,首次对职工的薪酬做出了明确规定,职工薪酬不仅包括单纯的工资及资奖金、津贴等传统意义的职工报酬,还包括了福利费,社会保险费等。因此,为了适应新的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核算方便的需要,旧的《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应付工资”科目要更改为“应付职工薪酬”,这样便于核算新的会计准则中所涉及的职工薪酬,取消“应付职工福利费”、“其他应付款一工会经费”等科目,将会计准则中所规定的职工薪酬中所包括的内容全部纳入“应付职工薪酬”科目中核算,并在该科目下设二、三级科目,按类别分开核算。在分摊时按规定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计入不同的成本对象。

1.2 会计事项处理方法的变化,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会计数据均产生巨大影响

如:存货管理办法中“后进先出”法的取消,将对产品生产周期长的企业生产成本产生很大的影响;所得税会计只允许按原先的债务法进行核算,也将给原先一直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的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长期投资核算中,对属于控制范围的企业平时采用成本法核算,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则要求采用权益法,这将大大增加长期投资核算的基础性工作等。

1.3 合并日合并业务会计处理的改进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进行吸收合并,合并方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资产和负债在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或发行股份面值总额)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进行吸收合并,购买方的合并成本为在购买日为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和各项直接相关费用、未来或有事项

1.4 长期投资的核算

旧准则对投资中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进行确认,并分期进行摊销,以调整投资收益,如果是负的股权投资差额就应确认为资本公积。新准则规定,如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份额的,确认为商誉,该商誉不进行摊销;如果是小于的,则直接冲减留存收益。新准则与原准则相比,主要存在以下差异:

二、新会计准则的税务影响

1. 债务重组改革对纳税的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规定,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原有的会计制度规定,债权人接受的非现金资产,一般应按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

国家税务总局《企业债务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6号)规定,债权人(企业)取得的非现金资产,应当按照该有关资产的公允价值(包括与转让资产有关的税费)确定其计税成本,据以计算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费用或者结转商品销售成本等。因此新会计准则消除了债权方收到抵债的存货会计入账金额与计税成本的差异,降低了纳税调整成本。

2. 资产减值准备改革对纳税的影响

存货、资产减值、建造合同、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准则对资产减值问题有系统规定。但根据税法,资产减值中除坏账准备外,计提时都需作纳税调整,计提后不得转回的减值准备,只有等到资产处里时才能作相应调整。这样会对企业产生长期性的资金影响。这是对企业纳税影响中比较突出的一项。

3. 存货计价方法改革对纳税的影响

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原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选用的存货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税法对后进先出法的使用增加了限制条件,即如果纳税人正在使用的存货实物流程与后进先出法一致,也可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存货或领用存货的成本,其他情况不得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存货或领用存货的成本。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中,取消了原先采用的后进先出法。理论上讲,企业从后进先出法转向其他方法,如先进先出法时,会造成企业毛利波动。如果是在通货膨胀的市场环境下,使用后进先出法还可以调低利润以降低税收。取消后进先出法,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纳税调整,降低征纳成本。

4. 长期股权投资改革对纳税的影响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权益法核算时投资收益的确认在涉及补税和被投资企业亏损弥补的处理方面与税法的要求不同;二是成本法核算时投资收益的金额确定与税法要求不同;三是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与税法规定不尽一致。

财政部这次的一系列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说明中国政府正积极适应入市后市场进一步开放、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在对会计核算工作与税务筹划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是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我国财会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要抓住机遇,在改变日常会计及税务筹划工作方法的同时,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相关机构沟通协调好关系获得相关指导和认同,从而避免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王辉:浅议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存货核算的影响[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03).

篇5

关键词:新准则 无形资产 会计规范

随着知识的来临,技术和知识的创新步伐越来越快,无形资产在企业整个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也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在此背景下,以我国已有的无形资产准则(以下简称原准则)规定的会计规范为基础,在借鉴并吸收相应国际会计准则的前提下,为了规范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以下简称新准则)。与原准则相比,新准则对无形资产核算的会计规范作了较大的调整。除了对无形资产进行了新的的定义外,新准则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其在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上所作出的有关新规范。

一、研究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

对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的会计处理,这是新准则的一项重要变动。这种变动,既解决了我国以前对其正确处理所存在的争论,又弥补了原准则在这方面所作规定的缺陷。

首先,新准则将原准则所称的研究开发费用改称为研究开发支出,这更符合会计逻辑和认识。从会计上讲,有了支出才会有费用,但支出并不都会形成费用,因支出既可费用化也可资本化;而对费用而言,则无费用化与资本化之说。

其次,原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的规定过于狭隘,使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过于谨慎,导致无形资产的价值被严重低估。原准则规定“企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这严重忽略了研究开发支出还存在可以资本化的情况,导致资产价值被低估。

在借鉴相应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新准则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按新准则的规定分别进行处理: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即计入管理费用;开发阶段的支出,若同时满足第9条所规定的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即将其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也就是说,对于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仍按原准则的规定进行费用化处理;而对于其开发阶段的支出,如果符合新准则规定的相关条件,则应进行资本化处理,否则仍进行费用化处理。新准则的这一规定无疑比原准则科学得多。因为,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研究阶段,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探索性,已进行的研究项目将来是否会转入开发、开发后会否形成无形资产等,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该阶段的支出不能资本化是合理的。而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开发阶段,是指已经完成了研究阶段的工作,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之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于某项计划或设计。它的最大特点则是,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形成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基本条件,企业很可能因此而获得一项无形资产。最终能否将该阶段的支出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那就取决于前面提到的新准则规定的条件能否得到同时满足。

最后,新准则要求企业在将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区分为研究阶段的支出与开发阶段的支出时,应当根据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研究与开发的实际情况加以判断确定。对此,新准则的应用指南通过例举的方式,列示了两个阶段的相关活动,以供企业实际区分时。若两个阶段的支出无法区分的,应当按照新准则第6条的规定,将所发生的研究开发支出全部费用化,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二、无形资产价值摊销的会计处理

无形资产的价值摊销,这是无形资产后续计量中的一个主要。从新准则对此所作的新规定来看,是要求企业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摊销完全等同于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以此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首先,新准则第16条规定“企业应当于取得无形资产时判断其使用寿命”,将无形资产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同时,在第17条与第19条中规定: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地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而只计提减值。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是指无法预见其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期限的无形资产。

其次,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价值摊销,新准则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其核心是:(1)估计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年限或者构成使用寿命的产量等类似计量单位的数量,并规定其价值摊销“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它没有强调原准则中按照规定年限摊销的做法,显得更符合实际工作中具体情况。至于如何估计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年限,新准则的指南作了详细的说明,笔者在此不赘述。(2)根据无形资产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选择其价值摊销的。新准则规定,无形资产价值摊销的方法既可以是直线法,也可以是加速摊销法,但无法可靠确定其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它改变了原准则一律“分期平均摊销”的做法,使无形资产的价值摊销更为,以体现收入与费用的正确配比。(3)确定应摊销的金额。新准则第18条规定,“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为其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后的金额。已经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还应扣除已经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并具体规定了预计残值如何确定。它提出了“预计残值”这一新标准,使新准则比原准则更为周密、细致。(4)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进行复核,以适时对其进行调整,以合理确定损益。同时还规定,“应当在每个期间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复核。如果有证据表明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应当估计其使用寿命,并按本准则规定处理”,以正确进行无形资产的价值摊销。

最后,从新准则的应用指南在会计科目中设置了“累计摊销”这个一级科目来看,进行无形资产价值摊销的账务处理应为借记“管理费用”、“其他业务支出”科目,贷记“累计摊销”科目,以体现价值摊销后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前作成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是冲销而不是摊销无形资产的价值,“无形资产”科目反映的是无形资产的账面余额,这样处理显然是不科学的。

三、无形资产减值计提的会计处理

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不但包括其价值的摊销,还有其减值准备的计提。根据新准则第20条规定,无形资产的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减值准则)的规定处理。需要说明的是,减值准则的适用范围是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以及合并形成的商誉。

篇6

【关键词】 职工薪酬; 离职后福利; 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6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6-0058-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向职工提供福利的形式在不断变化,所有的企业都不可能不涉及职工薪酬方面的业务,尤其是离职后的福利计划,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以下简称原准则)在执行中对此缺乏针对性与可操作性,所以财政部在2014年1月27日对外了新的《职工薪酬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在新准则中,职工薪酬的核算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增了离职后福利、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等内容,其中离职后福利的出台是一个显著性的亮点,原准则中没有规范离职后福利的会计核算,新准则增设“离职后福利”的相关会计核算规定,对离职后福利的规范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

作为一个新点、亮点内容,虽然新准则规定已比较详尽,但现实生活中国企和大部分企业离职后福利的形式各式各样,在实务中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有所差别,有待财政部出台具体的细则和应用指南,这也是本文想研究的方向。

一、新准则中离职后福利的概念界定

离职后福利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在职工退休或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和福利,短期薪酬和辞退福利除外。新准则将离职后福利分为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

设定提存计划,是指向独立的基金缴存固定费用后,企业不再承担进一步支付义务的离职后福利计划。在我国,此类计划主要是指养老保险费、企业年金、失业保险费等。

设定受益计划,是指除设定提存计划以外的离职后福利计划。在我国,此类计划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延续下来的为退休人员支付的统筹外养老金、生活补贴、医疗费等;企业为离休干部、建国前老职工支付的医疗费、活动经费等;企业为去世职工遗属支付的生活费等。

由于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中的具体内容和经济实质等的不同,其会计核算必然也有所不同,现分述如下。

二、设定提存计划的会计处理

(一)会计科目设置的变化

养老保险费、企业年金、失业保险费属于设定提存计划范畴,从短期薪酬调整至离职后福利,旧准则中记入“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账户,新准则将其调整记入“应付职工薪酬――离职后福利”账户,只是明细科目发生了改变。这里需要补充的是,社保费中的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因职工在职期间就可以享受,目前新准则还是将其作为短期薪酬的范围,并在计提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部分内容是否计入相关资产成本的判定交给其他会计准则。这与养老、失业保险等离职后福利的规定有所不同。

(二)新准则下的会计处理

新准则第三章第十二条设定提存计划处理原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将根据设定提存计划计算的应缴存金额确认为负债,并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这与上述不同之处在于,是否计入相关资产成本不需要通过其他会计准则的判定。

企业发放给职工的薪酬一般都是月末计提,在职工提供服务期末12个月以内到期支付,计量该类业务一般不需要折现。

具体来说,会计处理可分为以下两个步骤:(1)计提相关的离职后福利时,按应计提的金额借记“生产成本、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离职后福利或其他应付款”科目;(2)在向社保局拨付相关费用时,按实际拨付的金额借记“应付职工薪酬――离职后福利或其他应付款”,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设定提存计划的会计处理比较简单,企业在每一期间的义务是提存规定的金额,会计处理与旧准则的规定基本一致,只是明细科目不同,此处不再举例。另外,在计量企业养老保险费用和负债时不需要精算假设,也没有精算利得和损失产生的可能性。

三、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处理

(一)会计科目设置的变化

我国常见的设定受益计划如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等。旧准则对实施企业重组并计提的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一般在“预计负债”科目反映;从新准则规定的情况来看,这部分费用在计提时应通过“长期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它反映的是企业在报告期末对职工未来应付退休金的现值,需要通过精算方法进行计算。同时,按新准则规定,设定受益计划存在“资产”的,企业还应设置“设定受益计划资产”科目,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指企业为履行未来支付义务,通过缴费等方式建立专门的投资资产。

(二)新准则下的会计处理

新准则第三章第十四条规定了设定受益计划的核算原则:企业应当根据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确定的公式将设定受益计划产生的福利义务归属于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并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

与设定提存计划不同,设定受益计划是在企业根据一定的标准(职工服务年限、工资水平等)确定每个职工离职后每期的年金收益水平,由此倒算出企业每期应为职工缴费的金额。在这种情况下,与基金资产相关的风险全部由企业承担。

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处理比较复杂,大体可分为以下几步骤:

第一步,对雇员的未来应付薪酬金额作出精算假设。

第二步,通过运用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将雇员的未来应付薪酬金额,分类于本期发生或以前期间发生,这就会产生现在或过去时期劳务的现值。

第三步,设定受益计划资产的公允价值应该被估计。

第四步,精算利得或损失应该被确定。

第五步,如果计划下的养老金费用提高了,那么由职工过去提供的服务而产生的额外费用应该确定。

第六步,如果计划下的养老金费用减少了,那么由此产生的收益应该确定。

例:张先生在年初满50岁时加盟进入了某上市公司做CEO,入职前年薪酬为50万元,入职后年薪酬达到65万元。该上市公司承诺若张先生一直在公司工作,至60岁退休后的15年内,每年给付张先生10万元年金。请计算该上市公司现在每年需要支付的年金。假设同期国债利率为5%。

计算:

(F/A,10,5%)A=(P/A,15,5%)×10

12.578A=10.380×10

A=8.253(万元)

即该上市公司每年需要支付的年金为8.253万元。

假设该上市公司设定受益计划建立了对应的资产,并委托专业的养老金管理公司对该资产进行投资运作,此时相关的会计处理简述如下:

(1)每年提存资金时,应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设定受益计划资产 8.253万元

贷:银行存款 8.253万元

(2)每年发生服务成本时,可作如下分录:

借:管理费用――离职后福利

贷:长期应付职工薪酬(此处的金额不一定是8.253万元)

(3)如果设定受益计划资产在投资运作中发生实际收益时:

借:设定受益计划资产

贷:财务费用

发生损失时作相反分录。

(4)等张先生退休后,该上市公司每年实际支付福利时:

借:长期应付职工薪酬 10万元

贷:设定受益计划资产 10万元

综上所述,从新准则对离职后福利会计处理的规范可看出,设定提存计划的会计核算比较简单且趋于完善,在国内,众多企业向社保局为职工缴存养老保险费就属于典型的设定提存计划,其运用范围较广泛。而设定受益计划的确认和计量比较复杂,在我国目前仅部分企业有所涉及,所以在实务中,设定受益计划会计处理对一般会计、审计人员的要求只是了解如何根据专业精算机构出具的精算报告编制会计分录和附注披露信息,其他方面可以不作进一步要求。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关于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的通知[S].财会〔2014〕8号,2014-01-27.

[2] 王东艳,宋子龙,刘玉杰.我国养老金会计的改进与完善――基于《职工薪酬》(征求意见稿)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3(23):35-37.

[3] 吴保忠.离职后福利计量探析――兼评修订后的职工薪酬会计准则[J].会计之友,2014(31):96-99.

篇7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会计核算;会计信息;相互关系

在现代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会计核算是一项基础的工作内容,其所反映的企业财务活动必须是真实发生的,并且要在企业决策者的需求基础上进行会计核算,继而做出相应的会计报告。可以说,会计核算为会计信息提供了依据,是会计信息的基础。而对于会计信息来讲,必须要保证其真实性、客观性与可靠性,这就要求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要严格遵照新会计准则的相关标准执行核算。具体来讲,会计核算与会计信息的相互关系主要可以体现在下文所述的三个层面。

一、会计确认的核算方法与会计信息的关系

所谓会计确认,就是当企业发生了一笔经济交易或财务活动时,需要确认其具体的内容和会计反映方法,并判断出有用的信息进行会计管理。会计确认是会计核算的基础环节,是实施会计管理的第一步,包括对时间的确认和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在会计确认的核算方法中,首先就需要注意其所确认的会计信息必须要满足新会计准则上所定义的某一基本会计要素,并且该会计要素需要具有一定的可计量性,对该会计信息的确认要能够与会计信息使用者所作出的决策具有相关性,最后,在会计确认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只有客观、合理的选择会计信息确认依据,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二、会计计量的核算方法与会计信息的关系

会计计量是会计核算的主要环节,也是核心环节。会计计量的最大作用是解决了企业的财务活动或交易事项应该如何在会计信息上以量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一问题,其计量出的结果不但体现了会计确认,还决定了会计记录。由此可见,会计计量的准确性与否是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优劣的关键。

一般来讲,企业的会计计量应该体现两方面内容,一是计量单位,另一个是计量属性。其中计量单位可以使用名义货币单位,也可以使用固定货币单位。在使用名义货币单位的一般情况下,会计的计量核算相对更加简单方便,也能够相对较好的保证会计计量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若市场发生通货膨胀现象,名义货币就会出现贬值,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就无法得到保证。而使用固定货币单位作为会计计量单位,则能够较为客观的反映当期的实际会计计量,增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一致性,但这种计量单位要求会计人员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因为其所反映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会计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若其出现主观判断失误,必然会失去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而计量属性则是指计量成本,包括历史成本、重量成本、公共价值、可变化净值等。其中新会计准则为了使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更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并对决策更加有用,全面引入了公共价值计量属性,规定在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中以公共价值计量并允许债务人确认重组收益,非货币易中以公共价值确认换入资产并确认置换收益等。但确定公共价值的主观随意性大,增大了经营成果的不稳定性,“公共价值”极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

三、会计记录的核算方法与会计信息质量

在会计记录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核算方法有账户设置、编制会计分录、复式记账、编制会计报表等,通过这些核算方法,形成会计信息,达到全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管理的目的。会计记录的核算方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可靠性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新会计准则在会计记录方面规定:

1.新准则明确了若干项资产减值迹象以及计量依据,即资产减值的价值是可收回金额的协议销售价格减去处置成本后的净额或者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两者中的较高者,由于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从而使资产减值准备的确定更多地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确认,存在着较多的主观因素。而会计人员主观判断和评估准确程度的高低必然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新准则规定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不予转回,虽然堵塞了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途径,但随着经济活动的变化,企业原计提的减值存在转回的实际,新准则规定不予处理,使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

2.债务重组要以债务人发生财务危机为前提,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不再计入资本公积。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债务重组利得作为非经常性损益计入当期损益,给上市公司带来利润,因此,那些负债金额较高又有可能获得债务豁免的公司,其每股收益在新准则实施后,将出现大幅上涨。这些由于会计政策变化形成的收益,可能导致信息使用者决策失误,会计信息的质量受到质疑。

3.企业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再仅限于直线法,并且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给予企业更多的选择机会。因此,企业可能会通过减少摊销年限和加速摊销来提高公司的业绩,或者以相反的手法来降低业绩,达到赢余管理的目的。

四、结语

总之,会计核算与会计信息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密切联系,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与否决定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大小。为了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在新会计准则中,重点对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与会计记录的执行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改进,以确保企业核算能够如实的反映企业财务经济活动,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避免通过会计核算随意操纵会计利润,有利于企业更好的管理财务活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电力企业 影响

中图分类号:E2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新会计准则对电力企业的影响

(一)信息与数据可靠性变动

新会计准则中大量引入估值和公允价值,为使会计所披露数据具有高度相关性,必须依靠一个强大、准确的数据信息群来支持。在这方面面临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为公允价值的判定,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设备和建筑物等不具备活跃市场的资产的公允价值就很难以量化的数值进行认定;二为金融参数的估计缺乏有效依据,例如,在计算固定资产废弃费用时采用的折现率,在认定资产减值时的采用的未来现金流量等。实际上,估值和公允价值的采用目前都还是依赖于管理层的判断的,意即制约新会计准则在电力企业深化应用的重要因素就是金融工具相关法规的不完善。

(二)会计职业判断力面临挑战

从新会计准则建立的大原则上可以看出,职业判断的大幅增加就是新会计原则的精髓所在。通常来说,会计职业判断的难点主要还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一是对投资本质的判断,二是对商业价值的判断,三是对利润的判断。也就是说,新会计准则对于电力企业的影响主要还是表现在收入、支出和利润等方面的管理上。基于新会计准则的原则导向,会计职业判断的大幅增加就是新会计准则的应有之义。会计职业判断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判断一项投资是属于长期股权投资,还是属于金融资产, 公允价值的运用影响电力企业资产计量方式,主要体现在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两个方面,在初始计量中企业在取得存货、投资性房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要素要求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如何判断非货币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新会计准则在公允价值计价方面,对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实行的公允价值,有机会操作利润;新会计准则对电力企业的影响还表现在对收入项目、利润项目和相关费用项目的管理方面。

(三)会计准则操作性将受到影响

会计准则所面临的挑战则是以下几个方面:新规则中要求投资企业对于采用权益法的长期股权投资享有以被投资单位公允价值为基础的净利润调整,这一过程在确认投资收益时进行。但实际上,这样一个过程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难度是非常大的,一方面是核算本身的负担较重,另外就是实务中各项暂时性差异的核算也是难以操作的。母公司在编制和合并财务报表时采用的是平时用成本法,但编制合并报表时则需要调整为权益法,这一过程的调整是非常繁琐的,且由于相关会计制度的差异,还会进一步的加大其中的复杂程度。新准则大量引入公允价值,大量引入估计,如果没有准确的信息支撑,会计披露的数据就很难具有相关性。

二、电力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分析

电力企业是必然要拿出可行的实施方案来面对新会计准则中的变革的,因此,就应该根据当前会计事务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与矛盾,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来促进电力企业的会计管理走上一条更加规范、完善和科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资产管理方面的措施

可以说,思想上的转变应该最早完成,加强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管理,就需要从观念的转变开始来对电力企业的资产进行管理和宣传。领导层应当根据实际的经济需求,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业绩考核和绩效考核制度等激励制度,并严格保证其操作时的公平公正性和规范可行性。要认识到,固定资产是电力企业的基础所在,是电力企业在进行资产管理时的重要环

节。在这一过程进行中,首先要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来建立上述准则。还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固定资产的管理不管怎么说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如果仅仅只是依靠人工的操作,就很难真正实现准确性和高效性。针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应该加强计算机技术在资产管理中的运用,实现科学管理和实时管理。依托强大的企业资源系统实现固定资产权生命周期管理,实现资产设备实时联动,确保固定资产科学化、信息化、系统化。并尽量减少人工操作量,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

(二)财会制度方面的措施

新会计准则在电力企业中的运用需要与之配套的财会制度来配合,这样才能真正确保新会计准则在系统中的深化应用。电力企业就应当从原则和细节上来对财务运作中的各个点进行明确的规定,以便于给出一套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从而真正提高会计信息管理的可靠性与可比性,为新会计准则提供有力支撑。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的电力企业在对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和对财务管理方法的贯彻上都还是水平尚低,但实际的市场经济环境已经非常复杂,电力企业想要在这样一种状况下有小的防范风险并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就需要对财务管理的内容进行全面评估。要更新会计管理方法,实施各项行之有效的决策和方法,如滚动预算、风险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等,最终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将网络财务技术真正的应用到资源规划系统中去。

(三)会计人员方面的措施

新会计准则的施行无疑是给会计管理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电力企业所面对的同样是一种新的环境,这种时候就要调整好自身姿态,迎接挑战,努力提高各项准则的把握和驾驭能力。我们在对新会计准则进行全面的理解和解读后,就能够感受到,新会计准则中更为强调的是企业财务状况的如实反映,而不只是简单的损益情况;强调的是企业的运营模式的效率,而不仅仅是企业经营的结果。对于这些问题,会计人员就应当能够仔细思考并积极准备,查清楚相关方面的所有问题,准确判断资产情况,并最终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梳理。

在电力供应企业中,虽然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前以及实施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财政部门以及社会培训机构已组织了较多的培训学习,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效果并不理想。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是否规范, 直接涉及到公司公开披露信息的质量,直接涉及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必须引起公司管理层和会计人员的高度重视。开展多层次、不同角度的系统培训,有助于全面深入地理解新准则的内容,更好地把握新会计准则的精神实质,为新准则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尽早确定会计政策,及时细化会计科目核算内容新会计准则的会计政策比较灵活,财务部门应提请管理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尽早确定会计政策。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8 号的规定,确定企业会计政策是管理层的责任 ,而不仅仅是会计人员的责任。 为认真评估新准则对公司财务的影响,财会人员进行了大量的模拟测算,积极提出选择会计政策的建议和意见,为管理层确定会计政策提供依据。 在确定会计政策的基础上,财务部门还必须明确本企业使用的会计科目,细化各科目的核算内容、使用方法及对应关系,具体指导会计人员开展会计核算。 在会计信息化深化应用上,结合企业业务实践,创建既符合准则规定又适应本企业会计核算需求的完整会计科目框架体系。准则规定由满足本企业会计核算需求的,本企业会计科目表的制定与细化非常重要,它既是对各项会计政策的具体落实,也是开展会计核算的具体指南。提升会计核算信息系统,提前模拟编报财务报表鉴于目前大多数公司均已实行会计电算化或者实行更为高级的 ERP 系统, 执行新会计准则要求修改和补充会计核算信息系统,通过软件升级,增加录入模块,进一步明确具体业务的操作方法与操作程序。

三、结语

本文就是从新会计准则对电力企业的影响和解决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解释、分析和建议。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浅议新会计准则 建筑工程企业 会计核算

随着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对建筑工程企业的会计核算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会计核算是指“以货币为尺度,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的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的过程与结果进行系统地记录,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系列财务、成本指标,为经营决策的制定和国民经济计划的平衡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资料”。此外,也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国际化进程。

一、新会计准则的特点

新的会计准则与以往的会计准则相比,体现出新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无形资产的变化

无形资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购买研发项目的会计核算方面。旧的准则未对这一方面做出相关的规定,而新准则中明确规定企业购买的是研发项目,就是说如果满足资本化的条件,则表示为资本化支出的条目,若不满足其条件,则表示为费用化支出的条目。

2、企业固定资产的变化

首先表现在对划分非流动资产条件的转变。在旧准则当中,对满足固定资产的条件表达的不够全面和具体,仅仅依据同类资产的一般习惯去判断其出售的可能性。而在新的准则中,对这一标准做了全面具体的分析,即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完成转让的时间限定在一年之内;二是企业决定如何处理该资产;三是与转让方签订不能毁约的合同协议。其次,对固定资产的修理支出费用处理方式的变化。旧的准则明确指出,由于修复固定资产而产生的支出和费用应在修理的时候归入当期的损益记录当中,并且是依据受益单位的不同进行分类归入。而在新准则中则对此做出新的要求,若企业产生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费用,如果符合确认固定资产的条件,就可以归入到固定资产的成本之中,并在大修理阶段依照原值折旧。

3、企业存货标准的变化

首先,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有了新的变化,新的准则对存货的可变现净值的标准方面做了大幅度的调整,明确指出企业应该根据资产负债表的事项标准的规定,判断此项业务是否属于资产负债表的调整事项,考虑持有存货的最终目标。如果属于资产负债表以后的规范事项,以资产负债表当天获得的最可靠数据评估的价钱为基础,对将要产生的成本和存货评估的价钱进行修整。其次,节约了周转材料的成本。新准则规定了新的原则,对承包企业不再进行独立的规定,并取消了摊销法的使用。

4、企业收入的变化

首先,对积分处理的奖励发生变化。旧准则没有对此项内容作明确的要求,而新的准则对此作了补充,就是把积分奖励看作业务销售的组成和可分割部分,对劳务收入和销售收入进行分配,并把积分奖励的价值确立为逐渐增长的收益。其次,以承付托收方式销售的商品收入的变化。旧准则中提出,企业应该在商品发出并且托收手续办妥后进行收入确认,而新的准则对此做出更改,对此项收入的确认规定更为严格,即企业一般在发出商品且托收手续办妥后进行确认。

5、房地产投资的变化

新准则主要表现在对房地产的投资成本的计算模式上,比旧的准则做出更为细致的规定,如果房地产的投资采用成本方式进行计算,应当一直沿用该办法直到完成处理,并且假设该投资没有残留的价值。

二、产生的影响

1、简化了工程结算的步骤

旧的会计准则把工程款和收入的确认合在一起核算,即在结算时确认工程结算的成本和收入,建筑工程企业的会计核算主要表现在成本支出方面,新的会计准则与原来的制度相比,体现了与国际一致的方向,在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和相关性方面有了重要的突破。一是独立核算工程业务,能准确把握自开工以来累计收到的款项金额以及已结算的工程款;二是分开收入,使施工账户能反映出开工以来发生的工程成本。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表明,“工程结算”是作为工程施工的备用而存在的。当工程完工后,“工程施工”中累积的确认和“工程结算”中已办理结算的款项已经发了毛利和成本的关系。

2、把非货币利作为职工的薪酬

旧的会计准则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系统的职工薪酬概念,对建筑工程企业的人工成本核算不准确、不完整,处于分散状态。新的会计准则以薪酬的实质为标准,多角度、全方位地确立了职工薪酬的含义。此外,旧的会计准则中职工薪酬的核算未提及非货币利这一概念,新的会计准则提出了以下三种情形,把企业给予员工的非货币利归入到职工的薪酬范围之中,并系统而完整地阐明了会计处理的手段:第一,向员工提供企业已经补贴过的服务或商品。第二,把企业自己生产的商品或企业采购的商品作为福利发放给员工。第三,企业把所占有的房屋等资产无偿提供给员工,员工可以对其使用或租赁。如在第三种情况下,假设某个建筑企业为10名工作人员每人租赁了一套月租金为20000元的房子,那么企业每月应做的账务是:借:管理支出200000,贷:职工薪酬——非货币利200000。借:职工薪酬——非货币利200000,贷:其他支出200000。把非货币利归入到职工薪酬的范围,对目前很多建筑工程企业的“表外福利”现象是一种抑制,同时扩大了企业职工薪酬的范围和方式,使企业与员工的各种薪酬关系更加清晰,也使得建筑工程企业人工成本被人为控制的情形大大减少。

篇10

关键词:新债务重组;新会计准则;核算要点

近年来,债务重组已经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该项经济活动已经在会计行为中形成了规范性准则并且不断发展,从1998年首次推出债务重组的会计准则,至今我国对其进行不断修订与完善,在内容上作了大幅调整与变动,可以说经历了一个洗心革面的过程,这些变革备受各界关注,并且成为焦点,根据新会计准则对我国债务重组过程进行总结,提出明确的建议。

一、新准则中债务重组概述

(一)新准则中债务重组

新公布的债务重组较现行债务重组,在重组前提、重组资产的公允价值运用以及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帐务处理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会对重组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产生重大的影响。它增加了债务人财务困难这一前提,对于债务人与债务人达成的债务重组协议、法院裁定进一步做出让步事项进行规定,更加的突出了债务人财务困难与债务人的最终让步的经济项目实质。新会计准则对企业间的债务重组要求,必须满足债务人财务困难的前提,根据债务人的实际经济情况研究,通过其财务状况分析、比较。如: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企业的利润、企业的资产状况及其经济增长情况等指标,进行分析与判断是否满足要求。

二、新旧准则计量模式的差异及如何确定

(一)新旧准则计量模式的差异

旧会计准则对于企业以非现金方式偿付债务时采取帐面价值予以计量,而新会计准则在进行非现金资产偿付时会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核算,根据我国现行的国际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计量引入本国的会计核算体系,它成为本次核算方式修改的亮点。何为公允价值计量?即市场价值、该资产未来的现金价值做为资产及负债重组的计量属性进行会计核算。我国新会计准则对于债务重组的计量属性做出了重大调整,不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而是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及现值进行会计核算,主要表现在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金融工具、非货币易及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都运用了公允价值核算属性。

(二)债务重组方式差异

新会计准则中将债务重组的范围界定缩小了,重组方式也发生的变化:首先,将原有会计准则中的低于帐面价值的现金偿付债务和非现金资产清偿合并成为资产清偿方式;其次,将原有会计准则中其他重组方式中延长债务偿还期、并在延长期间内加收利息、延长偿还期内减少债务本金等内容压缩成减少本金及利息的方式。

(三)如何确定新会计准则下的偿债资产公允价值

现行债务重组准则中用于偿债的资产、股权等重组资产一律采用账面价值进行计量,而新会计准则需要根据真实性原则,对于债务重组过程中的各种非现金资产、股权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其他债务条件下的重组资产(债权、债务)也应按公允价值予以计量。如:非现金资产的入帐价值以公允价值确定,首先判断其是否存在活跃市场,如果该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公允价值应由活跃市场报价得到,(如:存货);如果该清偿非现金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应该采用估值技术进行公允价值确定(如:固定资产在进行债务清偿时,采用现金折现估计法进行计量);对于上市公司股权债务重组的公允价值确定,要建立在市场价值基础上确定,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本着公平自愿的原则进行,以前三个月的平均市值、当月初市价进行计量,并且在进行计量的过程中考虑稀释影响并进行适当调整,而对于没有市值的企业股权公允价值以估价模式进行确定。

三、新准则下债务重组会计处理

(一)新准则下债务重组会计处理

新准则下债务重组会计处理债务人变化:首先偿债的非现金资产、股权价值从原有帐面价值改变为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其次,债务重组收益由现行新准则规定计入资本公积,改变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的会计处理变化包括得到资产、股权由原有的帐面价值为计量基础,改为公允价值进行计量;长期股权投资的债务清偿、其他条件债务重组,以债权、债务人具体财务处理进行相关科目改动以实际准则为准。

(二)案例分析

实例一:甲乙双方达成协议,乙公司以200000元、库存商品成本100000元,市场公允价值120000元进行债务清偿,企业增值税率17%,同时对丙公司100000元债权进行转让,由甲公司代位追偿,其余部分债务进行豁免。

乙公司会计处理如下(单位元):借:应付账款―甲企业468000,贷:库存商品10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0400、银行存款200000、应收账款―丙企业100000、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47600。

甲公司的帐务处理:借:库存商品120000(此处为公允价值,改变现行准则中帐面价值计量)、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0400、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27600、应收账款―丙企业100000、银行存款200000。贷:应收账款―乙企业468000

(三)债务重组信息披露

新会计准则中对于重组双方需要信息披露的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它要求债务重组中的债务人在附注中,应对债务重组的方式以及债务重组过程中的利得、债务重组过程中应付金额、债务重组的资本转移使股本的变动额进行确认;债务重组过程中债权人应该对债务重组的方式进行披露,对于这一过程中的重组损失金额、或有应收款金额以及及债务重组过程中债权转股的投资增加额及该部分对于债务人总股份比重进行确认。这一披露制度的规定,要求债权、债务双方对企业的信息公布更加透明、客观,给投资者以更加详细的投资所需资料。

四、债务重组中公允价值问题

债务重组中债权人受让的资产入帐价值以公允价值入帐,不再是以倒挤得出,这样使资产的入帐价值不再是虚列,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符合会计的稳健原则,但是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操纵空间,许多企业为了达到影响损益的目的,对重组的资产公允价值进行评估,最终达到控制利润的目的。企业间的债务重组过程中,准确的公允价值计量至关重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债权人在债务重组中接受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如果非现金资产在市场中较活跃,建议运用实际的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如果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或者是相似资产市场,双方需要协商定价确定资产公允价值。实际的帐务处理过程中,资产的公允价值需要运用估价技术进行确认,运用专业的风险分析技术,更加准确的进行公允计量,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保证债务重组过程中,会计处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公正性及权威性。

当前我国债务重组的理念与实际状况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重组准则来控制债务重组过程中人为调节利润的现象,不断推进会计事业的向前发展,从债务人角度改善盈利状况,促进其早日改善经营状况,稳定经济发展。从债权人角度,可以尽快的收回债权,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达到稳定经济、债务重组的目的。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债务重组进行会计处理,及时确定企业公允价值,即保护了债权人的合法利益,又可以使债务人顺利的度过经济难关,促进社会经济不断健康、有序的发展。(作者单位:鞍山振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